艺术领悟(共11篇)
艺术领悟 篇1
摘要:笔者将从声乐演唱角度切入, 通过对艺术技巧的掌握与作品意蕴领悟的分析, 来揭示艺术教育领悟性原则的重要性。
关键词:艺术教育,领悟性原则,意义
艺术教育中有多种原则, 包括“情景创设性原则、媒介感染性原则、动情自由性原则、信息领悟性原则、操作渐进性原则”。[1]其中的艺术教育领悟性原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与内容, 第一层面是艺术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第二层面是意蕴 (或意境) 的领悟。下面结合声乐歌唱来阐述这两个层面的意义。
歌唱, 是人用以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形式, 在所有的音乐表演形式中, 又是最亲切的、最美妙的、最富感染力的一种。作为专业的歌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 掌握相应的方法、技能和修养, 因此需要接受严格的、系统的训练和学习。声乐的教与学都是相当困难的, 毫不过分的说, 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艺术教学本来就难, 音乐艺术更难, 音乐中的声乐尤其难。声乐的突出的特殊性, 决定了它不能像钢琴、提琴那样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勤学苦练;不能像弹坏、拉坏了琴弦可以换新的等等。声乐的“乐器”各有差异, 而且又看不见、摸不到, 对于教学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只能靠感觉, 揣摩;靠悟性的觉醒、灵性的碰撞。
声乐技术层面中的。如:“放松”这个词, 在声乐学习中, 最常听到的就是它, 到底是放松身体还是放松声音, 常常是模糊的, 感觉大于理智的分析, 需要靠自己的领悟来掌握。“放松”更确切的意思是歌唱中要协调, 例如喉咙需要比日常生活中用更多的力量, 应当是扩张性的, 口咽腔也是合理的扩张, 在喉、咽、鼻腔等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共鸣空间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 才能产生好的符合规范的“放松”而有紧张度的歌唱声音。要求“放松”声音, 但究竟到什么成都呢?有的学习者的声音是平平淡淡没有一点紧张度, 听起来懒洋洋的, 表面现象是非常的松, 但这样的歌唱声音是不受欢迎的, 这样的声音就没有正常的、悦耳的、艺术性的、有丰富内涵的、感动的属性了, 也不能运用自如了, 不能控制到随心所欲能强能弱的境界, 也没有相应的力度感和空间感还有气流感。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沈湘大师就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概括为八个字即“通、实、圆、亮、纯、松、活、柔”。[2]可见“放松”在美声唱法的规范中是很重要的一条评价标准。因此, 在把握“放松”是又因每个人的嗓音的差异而程度不同, 甲的感觉与经验就不能套用到乙的声音上去, 只有根据个人的领悟并且与个人的实际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是第一层面中的技术技巧的领悟了。
关于声乐教育教学中的第二层次的也就是意蕴 (或意境) 的领悟, “意境即精神内涵”。正如在古琴音乐以及其他一些传统器乐音乐中, 人们习惯于用“清、微、淡、远”来概括其意境特住”。Move to college和move to Sacramento都是搬到一个具体的地方。根据最后一句“随着他的小妹去上大学了, 我很高兴让Marc回家。”的意思, 很显然29题应选“搬离家”。
答案:29.B 30.D 31.B 32.C 33.A
完型填空的命题思路决定了破解完型填空是不可以脱离文章背景信息, 依靠感觉进行无根据猜测的。未知填空与已知信息之间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 因此解出完型填空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已知信息推断未知信息。这与格式塔心理中的再造性思维的观点不谋而合。再造性思维指的是通过以前的经验和已知事物来解决问题。
此外, 认知语言学认为, 一句话中的各个部分不仅是构成整体的要素, 而且各要素因不同的功能相联系。众所周知, 英语是注重形合的语言, 一句话中往往含有连接整个结构的词, 像连词, 介词, 从句引导词等, 如:Conversely, once the interest is cultivated, the career advocated by the parents may also appeal to the student.这句话中的conversely, once, 征。“清”指清晰、清纯, 音色净而不浊。“微”指细腻精致。“淡”指恬淡自然。“远”指意境幽远, 象外有象, 意外有意。[3]同样声乐演唱中的意境表现在通过“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进而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歌曲中要表达的内涵。简单地说就是艺术歌唱的“二度创作”, 歌唱演员将声乐作品变成有声、有字、有情、有形的歌唱艺术, 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和细致的加工, 歌曲内容与音乐深刻的内涵才会得到恰如其分的表演, 歌曲的意境才能得以表达出来, 以打动欣赏者。演唱者要将自己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 而不能将声音、词意和感情三者割裂开来。首先要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去, 做到心灵的投入, 将歌词内容认真、细致地分析, 要把歌词的所要表达的意义牢牢地印在脑子中。其次要想感动别人, 先要感动自己。感动自己是歌唱者进行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内心感染力, 它来源于心灵的投入, 来源于对角色、景物、事态、情感的细致感悟, 最好能“入戏”到“忘我”的境界。三是积累感情素材, 演唱表演的情感表达是生活体验之后经过艺术加工的感情的再现, 应该将感情的生活体验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 随时做个有心人, 留心自己和周围的人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不同氛围、不同事物矛盾冲突中的心态及感情表现的纷呈现象, 并要善于总结、记忆, 逐渐积累更多的感情素材。这种体验与积累越丰富, 对艺术的感情表现, 对歌曲意境的领悟越有帮助, 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意境。如同水库蓄水, 当需要时, 它将会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同样一首声乐作品, 有的演唱表现力丰富, 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有的演唱平平淡淡, 就是一发声机器, 还糟蹋了音乐等等。这就是在声乐学习上的内涵的领悟, 常常我们所说的这个人不适合歌唱, 通常就是指音乐作品表现的没有味道, 演唱者没有领悟到作品中的意蕴。
艺术学习是要有灵气的, 需要一定的天赋, 艺术教育要讲究领悟能力的培养, 加强艺术味道的熏陶, 在艺术的氛围中感悟整个世界, 多听、多看、多思考, 善于总结常练习, 领悟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加强。
参考文献
[1]贺志扑、姜敏著.艺术教育学[J],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2]邹本初著.歌唱学—沈湘歌唱教学体系研究[J],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版
[3]茅原著.未完成音乐美学[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艺术领悟 篇2
作者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用其轻松自然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他认为,旅行以及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而这种幸福,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德波顿用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去旅行,行程中不仅有巴巴多斯、西奈的沙漠、马德里等风格迥异的怡人风景,同时还有他为读者安排的众多的名作家、艺术家、思想家及深谙旅行滋味的旅行家作为导游,同时加上德波顿本人对其行为与思想的深度分析和感悟帮助读者可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他们的陪伴下,风景之旅成了更完美的文化之旅、心路之旅。
《旅行的艺术》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在带领我们欣赏风景和文化思想的同时,教会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至于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给出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即使思辨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青训,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深信德波顿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制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
相信每个人心底都曾经或者正在深深地渴望能够踏上游遍世界的旅程,在不断地行走中发现更多醉人的风景和有趣的人,以此抚慰我们疲惫不堪的身心,无愧于百十年的人间之旅。对于为什么要旅行,我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身上去寻找答案。旅行中肯定有种精神是和我契合的,那种精神在家里、在身旁,我找不到,所以我要出走,我要走到外面的世界去继续寻找。我想我的确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我追逐美丽,追逐未知,我想知道在远方正发生着什么事情,我想知道别的人正经历着怎样的生活,我想知道在那深深的山谷里清清的溪水旁,是不是有朵美丽的小花在静静开放,只为了等待我的到来?旅行,抛弃过去的一切,哪怕只是暂时,只是片刻,旅行的途中,我遭遇自己的内心,我可以不用伪装,只是做自己。很多的时候,我们给旅行很多附加的意义,诸如旅行种种的附加值:结交新朋友,增进彼此的了解……我不讳言,旅行是增进感情的很好途径,但这毕竟只是旅行的附加值。我不希望旅行成为一场讲究规则、明确目标的游戏。对我而言,旅行的目的永远只是去寻找我心中的那种冲动,去实现自己的那种渴望。
人的一生,可能都是在寻找生的意趣,用来抵抗对死亡的恐惧。而生的意趣,又无非是构建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之上。正因为构成这一切的关系具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作为一个艺术家,就理所当然地担负起了探索这无穷无尽可能性的使命。在现代社会,几乎人人都不可能避免的旅行绝非人老了一项简单的征服、探索自然的活动。旅行,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照亮存在的一个角度。
艺术领悟 篇3
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属于室内的精神建设,是设计师根据环境特点、功能需求、审美需求、工艺特点等因素精心设计出高舒适度、高艺术境界、高品位理想环境的艺术。室内陈设艺术包含有五大板块,家具、灯具、饰品、绿植及布艺。“艺术品功能化,功能品艺术化”,在空间环境中,布艺将上述一段话演绎得淋漓尽致,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前提下,布艺作为空间陈设语言,传达空间视觉美学,构建精神文化价值,诠释着生活的艺术。布艺在空间环境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她柔化了室内空间生硬的线条,赋予空间环境一种独有格调,或清新自然、或典雅华丽、或情调浪漫……是主人品位的展现,是生活空间的精灵,她可以让美丽的憧憬变成现实,让精彩的瞬间完美呈现。
布艺,是最能渲染空间环境气氛,最能生出浪漫的媒介。布艺充斥在室内的方方面面,按其功能划分为窗帘、床品、地毯等,这些布艺陈设是陈设艺术设计中最关键的部分。
窗帘
窗帘是点缀格调生活不可缺少的选择之一,样式千变万化,广泛用于任何用得到的地方。窗帘有帘体、辅料、配件三大部分组成。帘体包括窗幔、窗身和窗纱。窗幔是装饰窗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用于窗身相同的面料制作,款式上有平铺、打折、水波、综合等式样。铺料有窗樱、帐圈、饰带、花边、窗襟衬布等组成,配件有侧钩、绑带、窗钩、窗带、配重物等。窗帘按造型可分为罗马帘、卷帘、垂直帘和百叶帘等。
窗帘样式选择首先应当考虑居室的整体效果,其次应当考虑窗帘的花色图案是否与居室相协调,然后再根据环境和季节权衡确定。此外,还应当考虑窗帘的式样和尺寸,小房间的窗帘应以比较简洁的式样为好,大居室则宜采用比较大方、气派、精致的式样。
床品
卧室是最能体现生活味道的地方,而床又是卧室的视觉焦点,寝具(被套、床单、枕套)则被认为是另外一种服饰,她体现着主人的身份、修养和志趣等。
值得一提的靠垫,是卧室内不可缺少的织物制品,使用舒适并具有其他物品不可替代的装饰作用。因靠垫使用方便、灵活,便于人们用于各种场合,尤其在卧床和沙发上被广泛采用。将其放在地毯上,还可以用来当做座垫。靠垫的形状可随意设计,多为方形、圆形和椭圆形,还可以将靠垫做成动物、人物、水果及其他有趣的形象,样式上也可以参照室内床罩或沙发的样式制作,甚至可以独立成章。靠垫能活跃和调节卧室的环境气氛,装饰效果较为突出,通过其色彩及质地、面料与周围环境对比,能使室内家具陈设的艺术效果更加丰富。
地毯
最初,地毯仅用来铺地,起御寒而利于坐卧的作用,后来由于民族文化的陶冶和手工技艺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高级的装饰品,既具隔热、防潮、舒适等功能,也有高贵、华丽、美观、悦目的观赏效果。地毯按照材质可分为纯毛地毯、混纺地毯、化纤地毯、塑料地毯和草织类地毯等。
当下布艺的设计日趋主题化、时装化,作为陈设艺术的重要一部分,她能很轻巧地改变室内的色调及风格,随心而悦,塑造空间一个全新的感觉,甚至成为美化居室、调节心情的艺术品,追逐潮流的人不可不领略其中的时尚、浪漫之道。
“把创新融入文字,让创意绽放空间;把真爱融入经纬,将温暖织进家园;我们将创意与创新更关注十提升布艺与饰品上,力求以更为精致完美的细节设计、精美绝伦的高品质材料,完善空间设计,提升生活品质”。这是我刚成立的“帝成布艺生活馆”与众不同的市场服务理念与定位,同时也代表了我对布艺陈设艺术的理解;“让设计引领生活,让设计创意生活,让设计点亮生活,让设计服务生活,让设计感动生活”,正是因为有厂布艺陈设艺术设计,空间环境才因其具有深层的人文内容,更加能打动人心,勾起人的情感,最终更具人性化。
现代社会的发展多元化导致了人们审美观的多元化,反应到设计领域里,就形成了多元化的设计需要,每种风格都是设计师们不懈探索和追求而形成的,在布艺世界里也同样如此,以“帝成布艺生活馆”为例,包含有古典奢华、新中式、后现代简欧、现代时尚及田园风光五种主要风格倾向,各种风格互相借鉴、融合,赋予了布艺不羁的性格。下面,就让我们来聆听一段段布艺陈设艺术带来的经典而又奇妙的故事。
古典奢华
浓郁的古典奢华风情,带来强烈的质感和韵味,贵族厅室特有的色调弹奏出经典的格调,精雕细琢的提花秀出气派和品位,一波三折的幔谱写了那个时代赋予它的纷繁与尊贵。近似于田园的花卉,却有着古典奢华的韵味,因而款式造型可以多方式的去表现。既可以用经典的波幔,也可以用随意的抽褶幔去体现另一番的格调。
神秘而华丽的宫廷复古风潮,优雅的气度,代表着主人一种卓越的生活品位,其独具历史岁月的痕迹,给人以玩味不尽的韵味。精美复古的造型充满神秘感,极致诱惑,贵气张扬,洋溢着温柔含蓄古典奢华的魅力,让人浮想联翩。给生活多些不同的元素吧,体味不寻常的感受,共享欧洲宫廷的陈设盛宴。经典的欧花、暗纹的素色、宽细结合的条纹,精细的格纹结合颜色纯正的雪尼尔面料,整体的壮观和大气不言而喻!
新中式
新中式风格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这种风格既保持了凝练唯美的古典情韵、内敛沉稳的婉约风骨,又融入了时尚元素与实用主义的表现手法。
新中式布艺的展现,拥有众多曼妙的形态,或简洁素雅,或华丽贵气……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深远含蓄,古朴的韵味,书香气质油然而生……这是一个诗境的纯净世界,无不渗透着中同古典意蕴,它简洁大方,灵动非凡,设计师游刃有余地在简洁的设计手法与雍容华贵的品质之间游走,创造着无与伦比的风格之美……
后现代简欧
既不是简单的时尚风格,也不是单纯的欧式风格,混合了内敛、传统,也夹杂着大气、简约。用生活的积淀来描绘窗帘布艺的形式感,用文化的底蕴来体味生活的感悟。
传统元素的运用在此表达了窗帘布艺所特有的灵动、含蓄以及丰富的层次美感。纯净的色调,紧密的节奏,不断变化的材质和肌理,演绎着多样的触觉与视觉表现。时代印记的精品正在复兴传统艺术和传统造型的形式,带有谦虚的态度,怀旧经典,我们正在唤醒当下的强烈快感,追逐品质生活。
现代时尚
充满活力、张扬个性的时代不喜欢繁琐的款式工艺,突出简洁大方、精致高雅,干练洒脱的简约风格,将精致优雅与简洁含蓄无可挑剔地结合在一起。现代时尚所拥有的气质,时而含蓄,时而张扬,艳而不娇,激情流露,向人们诠释了一种多姿多彩,但不奢华的生活态度……
设计师诠释的窗帘布艺,时尚元素结合现代科技,赋了其丰富内涵,更不失极具审美的艺术价值。现代简约的手法中融入环保、绿色、自然的肌理材质,今天,人们更渴望时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追诉,艺术与科技、设计与生活在此融会贯通。
田园风光
大自然唯美的风景,带来花儿的馥郁香气,把家停靠在都市浪漫的港湾,通透的提花有着纱一般的通透清新,提花布的情旧气息迎面扑来,让人感受到一份来自田园的泥土和青草的芬芳,精致褶皱的造型和幔帘为庄园气息中增添了亮点,摆上些自然植物,无论四季怎样变换,绿野始终在室内绽放。
高贵又清新素雅,简约明致如明月清风,叶幔芳菲间围着浪漫,游弋在现代感极浓的东方情调中,且发现一切都还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清纯活泼。雅致,只需一点就可以给您带来一室依恋。
艺术领悟 篇4
关键词:艺术之美,美术教育,初中生创新能力培养
有一位著名的美育家曾经说过“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完整人格的教育, 然而所谓的人格, 应该是人所具有的一切潜质都能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 所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满足于个人对于艺术之美的领悟, 而是个人要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将艺术之美升华, 通过艺术之美来完整人格的教育, 从而打破思维的僵局, 解开思维固化的枷锁, 激发想象力, 拓展发散性思维, 提高思维创新能力。这就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也即是我国现代社会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一、美术教育对初中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引领人类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 社会的变革日新月异。二十一世纪是个高端人才竞争的年代, 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对人才的储备,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学校要培养和输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才能让我国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则离不开创新这个话题,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已经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而美术创作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行为, 创作主体通过对事物的各方面的观察和感知, 进行综合加工的二次处理, 将其领悟到的美感和体验用非狭义语言的特殊方式表达出来。在初中的美术教育中, 美术创作的主体就是初中的学生们, 学生在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中的过程中, 能得到比较完整的手和脑的系统锻炼。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美感的理解、感知、享受和评价可以有效的提升智力特别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 也就是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因为美术创作不像别的学科需要严谨的逻辑和推理, 它主要来源于灵感创作, 也就是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2]”, 所以说, 美术教育可以激发初中生的想象力, 开拓其的发散性思维,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 个体差异性未被有效开发
受到传统教育习惯的影响, 初中的美术教师在日常美术教育中, 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开发, 个体差异其实就是创新思维的来源。艺术创作来源于灵感, 灵感也就是想象力, 同一件作品, 每个人因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 欣赏到的美和对于美的着力点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一朵玫瑰花, 有的孩子看到的是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有的孩子看到每个刺上都有花的。如果美术教育只提供一个固定的答案, 就会造成人云亦云, 不能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艺术的魅力, 甚至有的教师于对不同的声音给予低分, 这就会极大的打击学生的对于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降低他们的兴趣, 引发挫败感, 从而不相信自己的想象能力, 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 美术知识有效利用率很低
虽然美术教育能提升初中学生审美能力并激发想象力, 拓展发散性思维, 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对于美术知识的有效利用率却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 中学生都有很大的升学压力, 学业繁重, 除了接受美术课堂的教育之外, 学生没有额外的精力去组织课外美术活动, 甚至有家长认为美术课占用了时间, 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而深恶之, 所以导致美术知识不用经常学以致用。
三、利用美术教育提升初中生创新能力意见与建议
(一) 培养学生审美个性
虽然在美术课堂上, 美术欣赏是必备的课堂内容, 但是其鉴赏的主动性主体都是美术教师, 学生虽然也参与到了美术欣赏中去, 大都却是被动性的。在美术课上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 美术教师在讲台上手舞足蹈的忘情介绍, 堂下学生开小差或昏昏欲睡, 教师独乐乐而已。因为鉴赏心得和体会这种知识相对枯燥乏味, 加上有的教师可能课堂表达能力和带动能力有限, 传授美学知识的目的都没有达到, 更不用说带学生一起沉醉其中, 领略艺术之美了, 即使教师口若悬河, 将课堂气氛搞的生动风趣, 学生对于美术鉴赏知识内容全盘接受和吸收了, 也只是学舌而已, 没有经过自主鉴赏和领悟的过程, 也不能真正领略到美学艺术中的精髓。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改变, 长期下去, 学生养成了依赖性, 固化思维没有主见, 会不愿动脑不愿创新, 从而导致审美能力得不到进步和提高。所以说利用美术教育来提升初中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步就是要鼓励学生的自主鉴赏, 培养同学们的个性审美。个性审美是美学中最重要的品质, 能产生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多元和神奇的效果, 一样的美术作品, 鉴赏者从自身的不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层面上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 所以教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心理感受, 增强学生自主审美的主动性, 给学生们营造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和氛围。教师在美育日常教学中, 负责把美学作品的具体背景介绍如作品的灵感来源、时代背景、生平际遇等信息提供给学生, 在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之上, 引领他们进行自主理解和欣赏, 养成独立的鉴赏习惯。同时通过学生的个性审美, 消除对教师的依赖, 亲自去体验“山是山, 山不是山, 山还是山”的过程, 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既学到了一定的鉴赏技巧, 也使其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学习任何一门艺术都不能闭门造车, 要在美育中领悟到艺术的魅力, 获得创新的能力, 必须有一定的素材积累, 结合生活中的知识经验, 才能完美的释放艺术的情愫。艺术来源于生活, 换句话说也就是生活是美术创新的源泉, 所以要利用美术教育来提升初中生创新能力, 还必须要将美术教育和学生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 才能为美术教育累积创新的素材。生活是支撑艺术的强大平台, 教师要培养和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度, 督促他们仔细的观察和感悟生活, 引导他们用艺术之眼发现生活中不同的美, 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在生活美中为美术找到创新素材的能力。比如, 在美育的日常课堂中, 可以设置对生活的探讨环节, 为初中生设定一个与美学教育相关的关于生活的主题, 并围绕这个生活主题抛砖引玉, 激发学生们从创新的角度去找寻生活素材, 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记录下来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这种对生活美的感悟分享过程不仅让美术课变得生动有趣, 还能增强学生对生活美的敏感度, 提升初中生对于艺术美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个体差异性
美术教学具有很大的实践性, 一是前文所说的因为美术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实际生活, 二是因为美术的特殊性, 美术对于美不是通过狭义的语言、动作、技术来表达的。作者只有将其所想所感用画的方式记录传承下来, 这种传承是非语言性的, 这也是美学艺术的魅力所在, 而且对美术作品艺术之美的感悟是需要鉴赏者具有一定的美学领悟能力, 就比如梵高的《向日葵》, 在外行人看来不就是几株奄奄一息的向日葵而已, 更不用提妖魔鬼怪化的毕加索的作品了。将生活的美感用艺术的方式记录下来, 除了要密切联系生活,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之外, 还必须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当今社会是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的信息时代, 美术教师对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表达方式要用包容的心态去对待, 求同存异, 才能打破僵局, 解开思维固化的枷锁, 要呵护学生心中长着翅膀的梦想, 尊重“你爱红花, 我爱绿叶”的现象, 不要扼杀和控制学生海阔天空的绘画蓝图, 才能走出没有新意的千篇一律, 才能真正做到在领悟艺术之美中培养初中生们的创新思维,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为了利用美术教育提升初中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教师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 应该增强学生自主审美的主动性, 养成独立的鉴赏习惯, 培养学生审美个性;将美术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度, 从创新的角度去找寻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真正做到在领悟艺术之美中培养初中生们的创新思维, 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管磊.探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 (6) :192.
[2]曹莉.中学美术教学应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36) :87.
[3]朱宝成.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7) :69-70.
艺术领悟 篇5
论文关键字:艺术教育;领悟性;审美
论文摘要:自古以来,艺术与生活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艺术通过心灵的审美感受,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同时又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这是由无数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所证明的。从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自原始社会开始,艺术就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人需要艺术,它使人变得丰富,让人体验愉悦,从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于是学校里的艺术教育就应运而生。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的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参与运作的活动,是实施美育或审美教育最根本主要的形式,因为艺术比其他事物的审美含量更充盈而集中,艺术教育在实现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决定它是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
艺术是一种意象活动,一种情感形式,情感符号,情感表象活动,借助一定的感性物质媒介,意象物态化而构成艺术品,意象是艺术的审美本质。艺术的这种本性决定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生活,也不同于严格意义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始终是审美与非审美的融合统一,超越与功利的融合统一,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统一。审美是对道德行为走向有序自由的一种催化与推动。艺术教育审美效应落实在个体身体和心理能力与境界方面,与非审美效应落实在个体知识经验,理念价值和实践操作方面共同构成个体全面素质的发展。 艺术教育以其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观照,呈现为一个多样统一的意象世界。审美把握事物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作为科学认知的起点,从多样化的现象中去寻找事物的因果秩序,审美把握形式的统一性,可以有助于科学直接认识真理的实在性,因为真理作为因果实在总与一定形式结构秩序相关联。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以艺术产品为媒介或手段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运作的活动,要求施教者创造,选择,运用艺术,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功能,要求受教者自觉自由地接受艺术感染,陶冶,锻炼,实现艺术教育效应。
在艺术教育教学中怎样实施其审美功能7我的理解是:教师应充分运用艺术这个载体,通过多种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首先让学生通过感官对美的对象的`体验和感受,以从中获取精神享受与启迪,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音乐课堂通过听、唱、演、动等各种活动来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从而努力创造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审美对象,表现审美意识,实现审美价值。
音乐具有审美的超越性,容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听音乐表现音乐,审美情感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长此以往,健康和纯洁的审美情趣“就能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卢梭],由此,音乐的审美教育得到了体现,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得以实现。而各种各样的音乐会,演唱会犹如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人们在其中分享着共同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审美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一次真挚深切而又无言的集体心理对话,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集体合作的愉快关系,更是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充满爱的关系,这与不计较直接外在功利的审美态度是内在一致的。
因此,思考艺术和教育深刻的内在联系,把握教育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关系,从而恰当和正确运用艺术教育领悟性的原则来指导艺术教育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艺术教育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成为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领悟知觉促动的含义
教师在课堂上用游戏,影片,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能力,殊不知,这种教育模式还处在感官刺激的阶段,艺术教育不能限定在纯粹的形式层面,不能仅仅适应感官来进行,它还包括观念性的生活内容教育。美学家阿恩海姆把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叫做知觉促动。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用鲜艳的色彩,跳动的光影,供接触的材料,供闻嗅的东西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只达到了生理接触的作用目的,仅仅停留在教育形式上,而让感官流连于徒然漂亮的表演和练习之中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知觉促动,即信息的领悟。
二、信息的领悟的两点关键
1 所使用的材料必须具有内在的秩序并且容许这些秩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上创造出来。
2 充分规则的情景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的生活方式可见地联结起来。在艺术教育中所看见的东西应该揭示出与受教者个体体验相关的事实,受教者才能理解并发生兴趣,这种观点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艺术教育。
三、信息领悟的内容
1 艺术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
艺术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艺术教育效果评价可供操作的指标,各种艺术都有技巧,手法,它们的创造,改进,根据所藉以表现的媒介的物理性质和情感性质。因而,使受教者熟悉艺术表现所使用的媒介的特性,使艺术的操作规程中积淀情感的体验,内化为操作感觉,是艺术教育基本内容和目标要求。
2 意蕴的领悟
施教者仅仅在感官和操作的层次使用和掌握这些形式,也不意味着艺术教育的成功和有效。不进入意蕴的体验以及意象和意味的深层统一,艺术形式的感觉和操作会停留于艺匠的层次。例如,学生听完一场音乐会,如果感受还只停留在“好听”,“生动”的程度上,那么他还尚未进入艺术领悟的意蕴体验阶段,仅仅在表象上抓住了浅层含义的东西。
意蕴的领悟是理念于意象中的抽象,即它不脱离意象,对意象所蕴含的意味或意义的把握。它是在意象的感受中得到深刻的理性内容,给受教者观念性的信息,受教者只有领悟了这些信息,才意味着艺术教育的成功。目前我国艺术教育现状中出现并存在的一种倾向是,往往过多的注重强调表演技术的掌握,将艺术教育当作传授某种技能的教学,注重艺术教育的技能训练,却忽视了作品意蕴内容理解,培养出的学生只是具备熟练技巧,在艺术操作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这种教育手法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当然,意蕴的领悟离不开受教者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艺术敏感能力,它和艺术技巧方面的掌握相比,较难给定可供操作的评价指标,但它是艺术教育获得最后成功的标志。
在艺术教育中,意蕴领悟和艺术操作的技巧作为信息领悟的内容,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促进。意蕴和意义通过艺术技巧和手法来显现,艺术技巧和手法又受到意蕴和意义的生命灌注,使之不复是自在的形式,而成为生命内容和情感模式的显现。艺术教育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其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呼唤生命,这必须通过唤醒人的灵魂才能得以实现。比如我们听到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其普遍意义在于能够产生一种共同感受,即为这种伟大的博爱精神而浮想联翩,热血沸腾:比如听到伟大的捷克民族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无不让人感到对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正像我们听到《黄河》,《我爱你,中国》《红旗颂》等音乐一样,由衷的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人间一切美好,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关切,对他人的理解与爱,都可以通过欣赏者与演奏者在音乐的流淌中实现心灵的交流。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不同于德育和智育的信息接受,它是以情感的方式来进行的,但能够达到和理性认识同样的深度。教育信息的传递不是脱离表象的形式在概念中游历和思辨,也不是仅仅靠感官的刺激,而是感性中渗透了理性、形式中积淀了内容,以感性和理性相统一、操作和体验相统一的方式来表达和进行。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艺术性的,而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教训性的,艺术教育的本质更应该是艺术领悟性的,只要我们遵循艺术教育的艺术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艺术就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艺术教育学》贺志朴姜敏著人民出版社。5
[2]《艺术教育与文化可持续性发展》章华赵淑玲艺术教育。11
艺术领悟 篇6
关键词:领域性原则艺术教育应用
谈到艺术,最为大众所熟悉的无疑是音乐、美术、戏剧等,关于如何进行艺术教育,这当中涉及到很多原则,例如情景原则、媒介原则、领悟原则等。学习了解一门艺术,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对其进行学习理解,其一就是从艺术的表明手法来去理解,其二指艺术中所含有的一种意境。如何去做好艺术教育工作,需要能够根据这两方面来探讨。艺术是一种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每一个人对于艺术具有不同的感受,这就体现了个人的领悟感的区别,被称之为领悟性原则,其是艺术教育的一种原则。在艺术教育中,每个人对于同一种艺术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与每个人个体有一定的关联,对此,在进行艺术教育中,可以利用好领悟性原则这一特点,对个人进行好的引导。本文就关于领域性原则,关于领悟性原则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一、关于领悟性的原则
关于艺术教育,主要是个人对艺术的感悟和转化,从而完成对艺术的自我学习掌握。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有目的的去向学习者们传递艺术中的感悟类信息,让学习者能够领会到艺术中的独特的涵义,这是学习艺术的一个重要前提。艺术分很多类别,诸如音乐、美术、戏剧舞台表演等,首先可以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来谈起中所包含的领悟性原则,音乐能够用来传递个人的情感表达,对于学习者来说首先必须具备接受的能力和水平,这是保证学好音乐的前提,这就是领悟性原则。在进行艺术教育中,教师需要通过艺术向学习者们阐明清楚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情感信息,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主观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掌握和领悟。艺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这同样需要一个人通过自身的感悟知觉去体会艺术中所包含的感情,这也同样涉及到领悟性原则。因此,领悟性原则对提高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是达到好的艺术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
二、艺术教育与领悟性原则的联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外部事物的感受,艺术源于生活,同样能够引发每个人独特的感悟感受,艺术教育是领悟性教育。对于音乐,我们可以发现,刚出生的小朋友,当听到出现的音乐时都会表现一定的兴奋,生活中的个人当在节日中听到一些喜庆的歌曲时,会受到音乐的感染感受到节日的节日的喜悦,又当个人听到悲哀的音乐时,会情不自禁的受到悲伤情绪的感染,这些都是个人的内心情感感触与音乐艺术作品的碰撞。又有对于美术类作品,当看到一些大师的作品时,每个人都会有其自己的感受和对作品的想法,这就涉及到个人的自我领悟性区别。又或者对一些戏剧舞台的表演,当看到一些戏剧作品,每个人会有发自内心的开心的感受,当看到一些悲剧性表演时,又会有悲伤的感觉,这同样是个人的领悟性机制感受的不同。对于以上这些,就源于每个个人所天生具有的内部自我感悟特性,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对艺术的领悟性,因而使得在面对艺术时,能够感受到艺术中所包含的独特的意义,同时引发个人的共鸣。以上,这也就是艺术教育同领悟性原则的所具有的联系。在进行艺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需要让学习者能够首先对艺术有一定的感悟,能够感受到艺术背后所蕴涵的基本意义,从这就可以发现领悟性原则同艺术教育之间的联系。
三、领悟性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艺术是一种情感方式的表达,通过一定的媒介方式将所想的感情表达出来,达到一种情感的认同。艺术主要通过感受来进行交流表达,也就是通过个人对艺术的自我领悟性来展现对艺术的理解。创造艺术的人通过把其内心对生活的感受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这其中包含了艺术创作者的内心感受。每个人在学习或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能够通过其个人的领悟力来对这些作品进行把握,通过自身的感受来对艺术作品进行理解和感受,感受艺术创作者们赋予艺术中的深深地细腻的情感,来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真正达到懂得艺术作品的真正内涵。艺术教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它没有一个公式的套式去学习它,而是通过一种非常自由的方式让每一个人去学习它。就艺术教育的本质来说,学习者首先要对艺术教育中的作品能够有所感悟,能够通过艺术作品来体会到其中所要表达的内涵,能够从中获得共鸣。首先要做到这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就需要领悟性原则来达到这关键的一步,只有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方式,能够理解通过何种手法来表现何种情感,才能够自己通过运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四、如何更好发挥领悟性原则对艺术教育的作用
1.重视关于艺术教育中的个人感悟和个人领悟
关于艺术教育,需要掌握教育的方法,正如前面所说,关于艺术教育,不能同传统的教育方式等同,而是要采用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关于艺术教育,首先第一步是要让学习者能够进行到艺术的世界中来,通过播放或者展现一些艺术作品,让学习者们自己去感受它,通过个人的感受去领会艺术的内涵,这就需要发挥领悟性原则的价值。领悟性原则比较抽象,不过这对于艺术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艺术创作者通过把其内心的感受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世界,供观者欣赏,学习者首先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进行感受,然后再逐渐发现通过采用何种方式来对对何种感情进行表达,从而转换为自己的个人领悟,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艺术的内涵以及艺术的创造方式手法。领悟性原则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感悟,它与个人经历等有关,很难通过某种客观的方式去解释,同样很难通过某种客观标准评价,但好的艺术作品正是通过其所传递的意蕴,为人所感知,这也正是艺术教育取得成功效果的重要标志。通过学习者对其所含的意蕴进行领会,然后转而学习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艺术性的表达,通过作为艺术教育者对其进行一定的指导和纠正,这样才能真正地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来。
2.加强对艺术性教育中技巧的运用和重视
在艺术教育中,领悟性原则非常重要,同时也要重视学习者对艺术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领悟性原则是首要原则,同时也正是借助艺术技巧的表达,才能把个人的感悟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从而创造好的艺术作品。在艺术教育中,不同艺术有着其独特的技巧和手法,通过一定的媒介方式将个人情感感悟表现出来,完成艺术的创作性表达。对此,要将技巧同领悟性原则结合起来,这样对达到好的艺术教育更有效果。
五、结束语
终上所述,需要明白艺术教育中领悟性原则的重要性,在教育者进行艺术教育中,首先需要让学习者们感悟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领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同时加以艺术表达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定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徐寅.略论领悟性原则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0,(03):59.
[2]孙韵.浅谈艺术教育的领悟性原则[J].剑南文学,2010,(02):97+99.
[3]王伟.艺术教育领悟性原则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0,(07):232.
艺术领悟 篇7
一、处理好教材每一章节内部纲与目关系
纵观目前国内的设计史教材, 一般的教科书都涉及到如下几方面内容: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起、包豪斯、工业设计的兴起、现代设计的职业化和制度化、国际主义风格、世界现代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等。这些内容确实涵盖了现代设计史方方面面。教材的每一章节都有各自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只有先钻研教材, 理清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备好课, 也才能上好课。理清重点和难点的前提是要把握章节纲与目关系, 唯有如此教学才能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笔者现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王受之先生《世界现代设计史》教材中的“现代设计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这一章为例, 这一章标题是“现代设计的滥殇时期, ”大标题下再分三节内容:第一节是现代设计产生的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第二节是工业革命初期设计发展的新动向;第三节是现代设计意识的萌芽——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第三节又分三小点阐述:一是威廉·莫里斯及其追随者;二是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成就;三是对工艺美术运动的历史评价。通过对章节内部纲目的分析研究, 笔者认为这一章节教学难点应该在于使学生理解现代设计产生的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传统设计的发展规律与困境、工艺美术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教学的重点应是“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特征、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成就。对学生而言, 重点知识易于掌握, 而理解难点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解决问题。要破解难点就要在理清纲目上下功夫。一旦学生理解章节内部的逻辑关系, 他们头脑中就自然而然地烙下了“史”的痕迹, 有了这个痕迹学生才能站在理论的高度对现代设计的滥觞有一个清晰宏观的认识, 这对提高他们的认识问题能力, 分析问题能力无疑大有裨益。因此, 花力气引导学生理清章节内部关系至关重要, 唯此, 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设计史每一个知识模块, 对现代设计史知识模块产生感性认识。
二、处理好章节内部的“面”和“点”关系
何为“面”和“点”的关系?“点”就是在教学某一章节过程中重点突出, 而“面”并非是面面俱到, 是对重要的、有趣味的内容进行讲述。我们以设计史上一个重要的知识模块包豪斯为例作分析。包豪斯这一章节是任何一本设计史书籍中都不能回避的一个知识模块。这一章节的编写主要围绕如下方面的内容展开:介绍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教育体系形成过程, 设计师在从事艺术与工业化生产结合的实践过程中, 对艺术与机器的结合、艺术与经济结合的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下产生的设计艺术内涵、风格、特征等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实践, 进而形成现代设计艺术理论, 并开展现代主义设计艺术教育和实践。包豪斯这一章节的内容相对自成体系, 内容相对重要, 但是又比较繁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思路安排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四点:包豪斯的历史、包豪斯的设计艺术教学体系、包豪斯的设计成就、包豪斯的历史作用及影响。抓住了这四点就抓住了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当中也有主次之分。有关包豪斯的历史、包豪斯的设计成就应详细讲解, 包豪斯设计艺术教学体系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略讲、包豪斯的历史作用及影响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分析。通过这样安排教学就抓住了重点。
面上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它的专业课训练、色彩训练、构成训练、师生作品, 集体创作、标准化和模数、“工厂学徒制”教学方式、“形式导师”、“工作导师”与生产作坊等方法。面上也有主次之分, 作坊与作坊大师是包豪斯时代的教育特色应该是面上的重点。艺术是教不出来的, 不过, 工艺和手工技巧是能教得会的, 这就包豪斯教学为什么以作坊为基础的原因。包豪斯时代的作坊是根据教学要求中所掌握的技能所决定的, 如金工作坊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各类金属的加工工艺技术。包豪斯的创建真正开始了现代设计教育的滥觞, 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教育有启发性意义。它的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 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不能离开研究和社会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 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 自包豪斯一开始创造这种教学、科研、实践体系就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采纳。通过上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方式的讲授分析, 学生对包豪斯这个知识模块自然而然有一个重点而全面的认识。
三、处理好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现代设计史教学中, 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 还是欧美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 这几个章节之间有一个隐藏性、必然性的内在联系。当人类社会发展的脚步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时候, 欧美等国家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 新的设备、机械、工具不断被发明, 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在这样的经济社会状况下, 原有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新问题。尽管工业技术发展了, 生产效率提高了, 但是对工业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的工具、机械、设备的设计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那时各种新、旧问题纠结交织, 迫使不少设计师不得不正视现实, 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从社会化分工中分离出来的设计师希望在保持物质进步的同时, 也能享受机械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是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 还是欧美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 显然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 它们的中心是逃避乃至反对工业技术, 反对工业化, 甚至厌弃现代工业文明。而且以上三个设计运动在艺术上都是借鉴繁杂细密的中古传统装饰风格, 大工业生产初期的技术水平和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显然无法胜任完成产品产量和这种艺术追求。但一个具有历史眼光的设计师必须认识到:与手工技术相比, 大工业生产技术无疑是一种进步。问题在于能否能够找到一种与这种先进的大工业生产技术相匹配的艺术观念与形式, 创造出与大机器时代相适应的优良的设计。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 很多设计先驱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现代艺术, 这种探索成为一股强劲的历史潮流, 欧洲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终不负众望, 在这一股潮流中涌现出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 为解决这一突出的矛盾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大工业生产技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这一纠结的问题终于化解, 现代主义设计在这种趋势下开始了光辉之旅。这三个章节内容看似条理分明, 但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使学生一目了然却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理清上述几个章节的逻辑关系, 这种关系具有浓厚的理论性, 学生只要把握全书各章节之间的关系, 就能把握设计史这门课程内容的来龙去脉, 学会分析设计“从一种艺术设计风格辐射到其它风格, 比较出艺术设计风格之间的差异”1;并“了解设计史的发展脉络, 风格特征及背后的文化、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因素。”2真正领悟设计史这门课程“史实”的内涵, 培育“史学”学科意识, 对设计史上的出现的现象, 产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达到培养“史论”的能力。
现代设计史这门课程有一个清晰的完整性, 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常把它肢解为碎片, 沦为许许多多零星的知识点。笔者认为, 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对待上述三个问题, 这门课的教学必然能够还原设计史自身本来面目, 学生也才能够掌握这门课的整体架构和精髓, 掌握“史实”知识, 达到“史论”能力。
注释
11 .聂世忠.艺术设计史教学轨迹.[J].现代装饰 (理论) 2013. (03) .
艺术领悟 篇8
那么何谓“信息领悟性原则”?格式塔学派的美学家阿恩海姆把艺术教育学的信息领悟叫做知觉促动。在对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中, 他提出了知觉促动即信息领悟的两层涵义:其一, “孩子们对他们不能领悟的东西不会感到有吸引力……我们所需要的一种经验就是, 在可见的东西中, 毕竟有着某些能理解的成分”。其二, “充分规则的情景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可见地联结起来”。也就是说, 在整个艺术教育过程中, 施教者必须揭示出与受教者的生存、个体体验等相关的事实, 受教者才能理解并发生兴趣。
而对于现代职业高校的美术课程教育来讲, 首先就是要让学生们掌握并理解艺术技巧及多变的手法。无论是追求散点透视, 绘画品格偏重精神性的中国画, 还是讲求焦点透视, 视觉真实性及画艺要求科学意识的西洋画, 都有着一整套千古流传下来的学术技法发展体系。如何将这些知识系统地教授给学生, 并使之领悟, 这就需要教师在逐步讲解绘画技法的同时, 还要向学生多做示范。只有在教师亲身示范画作的过程中, 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笔触行迹的多变、转化, 画面明暗、色彩冷暖上的众多方法以及师生之间在技术层次上的差异。当然在学习的长河里, 失败是再所难免的, 再聪明的学生也不可能只看一次教师的示范, 而不依靠训练就大获成功。所以, 绘画技法经验需要依靠学生不断的练习才能逐步累积起来。
在这漫长的过程里, 就怕有的学生一但遭受到打击就一蹶不振, 半途而废。这就需要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只对某一事物进行枯燥的训练, 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去尝试一些既新鲜却又常见的景或人物, 如宁静的野外写生, 熟悉的闹市街景写生等。目的在于抓住每个能对学生产生兴趣点的各种经验事物, 从而将其完全激化为学生在绘画学习上的兴奋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层层训练中逐渐得到进步。
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 如若不进入意蕴的体验以及意象和“意味”的深层统一, 艺术形式的感觉和操作也就只会停留在“艺匠”的层次之上。如果说先前我们谈到的艺术技法的理解与掌握只是表层效果, 那么意蕴则是在此之上的深层效果。这层效果能不能产生, 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受教者是否具有“深刻的人格”, 即精神上的深度。那如何来提高他们的精神深度呢?我认为, 首先教师本人必须要有精神上的深度, 才能引导与启发学生。所以教师应该非常重视如何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其次, 开设绘画鉴赏这门课程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此间, 教师在意蕴的发现和解释中必须发挥好它们各自之间互相映衬的作用, 也就是说对作品意蕴的发掘与阐释应当不离开画面形象又要超越画面形象。不离开画面形象就是要依据画面中的具体鉴赏对象, 来进行研究分析。超越画面形象即是不能一味地只在画中循求意蕴的踪迹, 而是要将作品中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发掘出来。它或许是一种暗示, 是一种象征, 更或者是一片待填充的空白。通常在这时, 教师要结合作者当年创作时的历史背景, 文化变迁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和情景材料等, 来对其中的意蕴进行充分地佐证。学生在如此丰富的背景知识下, 来认识作品, 就不会觉得空洞无味, 反而可能在教师某一点的引发下, 引起了他们与此类似事件的相关共鸣, 从而激发了他们更深一步探究作品意蕴的兴趣。光有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意蕴还是远远不够的, 这还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堂后的努力。关于一些美术之外的其他艺术类型, 例如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 也要鼓励学生多去尝试, 多去研究, 以次来拓宽他们的在人文精神教育上的视野。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历练, 多体验, 才能找到新的创作元素;多鉴赏名画, 只有在模仿之后, 才能吸收到精华, 更将在他们日后自己的画作中追寻到自身意蕴的存在。
诚然, 以美术绘画教育为例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多是以情感的方式来进行的。因为它并不同于一般的德育和智育的信息接受, 它是一种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教育方式。这就对我们这些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授的过程中, 教育信息的传递不能只在表象中游历思辨, 必须在感性中渗透理性, 形式中积淀内容。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还要不断增强自我的业务水平,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悟知识的力量伟大。
摘要:在现代的高职类院校开设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刚进大学校门的学生, 结合先前所学的美术绘画知识, 联系现在所给予他们在古典与现代艺术上的熏陶, 为以后几年的设计专业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美学基础。在与现代学生的具体授课活动中, 艺术教育已经不再是过去单一的“你讲我记”填鸭般的机械模式, 而是贯穿了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性原则, 让学生不只在技法上有所长进, 更能在意蕴上得到新的感悟。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领悟性原理,知觉促动
参考文献
领悟“秘诀”学缩写 篇9
月亮姐姐:洋葱头,不用客气!请问有什么事呢?
洋葱头:我看到课本上有一个作文题——缩写文章。第一次学缩写,总担心自己写不好,所以来向你请教缩写的“秘诀”呢!
月亮姐姐:你先说说,什么是“缩写”?
洋葱头:书上是这么说的,“缩写是把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而保留其主要内容,使人一目了然”。
月亮姐姐:我给你打个比方吧!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缩写”就是把它的枝叶去掉而保留主干。
洋葱头:哇,说得太形象了!这就相当于把一个胖子变成了一个瘦子。
月亮姐姐:对,缩写就是给文章“瘦身”。学会缩写能够很好地提高我们的概括能力。下面我就向你透露几个缩写“秘诀”吧!
洋葱头:你快说,我得好好记着。
月亮姐姐:我们以《景阳冈》为例吧。你先说说文章有哪些情节?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
洋葱头:我已经把《景阳冈》读过几遍了,基本情节是“进店饮酒”“执意上冈”“躲过三遭”“打死老虎”“疲惫下冈”。我觉得“躲过三遭”和“打死老虎”是主要内容,“疲惫下冈”是次要内容。月
亮姐姐:对!“躲过三遭”最能突出武松的机智,“打死老虎”最能突出武松的勇猛、武力过人;“吃酒”这件事也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这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缩写时就要保留。而相比之下,“上冈”“下冈”这两个情节,在表现武松的机智勇猛方面就弱一点,属于次要内容,缩写时就可以狠狠地删减。
洋葱头:嗐,很简单嘛!也就是说,缩写之前,要读懂文章,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以便确定哪些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减,是吗?
月亮姐姐:洋葱头反应真快!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第一个秘诀——读懂文章,抓住要点。
洋葱头:那么,在“缩”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呢?
月亮姐姐:还是以《景阳冈》为例吧。假如要把它缩写成400字的文章,你准备怎样处理?
洋葱头:“躲过三遭”“打死老虎”是最重要的内容,要重点写好,多用一些笔墨;“进店饮酒”次之,稍微简略一点,但还是当作主要内容来对待;而“执意上冈”一笔带过;“疲惫下冈”干脆删掉,不写。
月亮姐姐:对!保留主要内容,删掉次要事件、次要情节等,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第二个秘诀——删除法。
洋葱头:那么,第三个秘诀呢?
月亮姐姐:第三,概括法。即把某些具体描述的内容,概括成三言两语。如《草船借箭》中的第四自然段,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篇幅较长,缩写时就可以概括叙述,一笔带过。你试着概括一下吧!
洋葱头: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船、军士和草把子,并要他保守秘密。
月亮姐姐:呵,不错呀!像这样的人物对话,还有景物描写之类的文字,是次要内容,如果必须要保留的话,没必要照搬原文,用三言两语概括一下就行了。
洋葱头:听你这么一说,我对“缩写”的理解就深刻多了。我想,缩写以后,应该和原文比较一下,看看是否保留了主要内容,意思是否完整吧?
月亮姐姐:是的,对比非常必要,这也是“缩写”的注意事项。你一定要记住,缩写文章,要忠实于原文,不能改变中心、情节,也不能改变写作顺序、体裁,否则就是“改写”了。缩写的故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才能保证文章的完整性。
洋葱头:谢谢月亮姐姐!我一定牢记“三个秘诀”和“注意事项”,尽快熟练掌握缩写技巧,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月亮姐姐:有决心,有信心,很好!不过,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下面就看你的实践喽!
洋葱头:月亮姐姐,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一定会写好这次“缩写”的!
体验感受领悟 篇10
只有伴随着积极情感投入的亲身体验的学习, 才是成功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 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 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 并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这种积极稳定的心理倾向必将促使学生去追求更大的成功体验, 学生不仅学得兴趣盎然, 而且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情感可以激发和促进心智良性发展.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习活动变得轻松愉快,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生在极其愉悦的心境中去探索新知, 从而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二、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无处不在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为此,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场景, 再现自然, 回归生活, 使学生如临其境地感受、体验和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实践证明, 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 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 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三、创设合作氛围, 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魅力
良好的合作交流的氛围,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思想, 倾听别人的想法.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交流中体验到了求得同一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的道理, 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正是在与别人的合作中, 学生分享着互相竞争, 共同经受成功与挫折的体验.我们要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领悟了数学的奥秘.
四、鼓励猜想验证, 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的方法
猜想是一种飞跃式的创新思维, 它是指未经逐步分析, 而迅速对问题作出合理猜想的一种思维.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猜想而得到的.所以,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大胆猜想, 合理验证.即使学生的猜想不着边际, 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猜想验证中, 体验数学结论发现的思维过程, 体验数学的科学性.
五、重视实践操作, 让学生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
“听过会忘记, 看过能记住, 做过才能学会”.这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思想.因此, 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自主探究, 亲历结论的建构过程.
六、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此, 教师应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数学知识, 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七、引导回顾反思, 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策略
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 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我们不应该把整个教学过程塞得满满的, 追求表面热闹的场面, 要给学生的反思留下充足的时空.教室里静悄悄的, 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 此时虽静犹胜动, 这是一种境界, 也是一种体验.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点拨、引导、渗透, 要在学生完成一次学习任务之后, 引导学生回过头来思考体验一下自己是如何完成概念的建立、公式的推导和推理方法的应用等学习过程的.让学生学会反思体验的方法, 养成反思体验的习惯, 有利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自觉选择适当的策略,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 感到有道可走, 有章可循.
八、采用多元评价, 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
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通过评价能改进教师的教学, 能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 学生自我评价.
大量实践表明,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思维、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一种体验.对学生而言, 这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过程, 它所产生的激励效果是无法估量的.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让学生交流或写简要的课后感, 内容包括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学习态度怎样、学习能力如何等, 哪些地方是成功的, 哪些地方是不足的.教师或参与交流, 或阅读课后感, 适时表扬其优点, 帮助其改正缺点, 让他们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2. 教师即时评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促进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时评价, 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可使学生自我调节, 扬长避短, 得到最适宜的发展.
3. 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及素质的不同,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 我们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来达到目标, 为此我常常采取“延迟评价法”.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注重“让过程长一点, 让兴趣多一点, 让形式活一点”的评价特色, 很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揣摩顺序 领悟写法 篇11
一、在兴趣中阅读,在阅读中认知
要想揣摩与领悟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必须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为了学生能够大量阅读。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制度来激励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感受阅读带来的成功体验,最终形成不仅在课堂上喜欢阅读,而且在课外也能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必要的常见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让表达特点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沙漠绿洲》一文,可引导学生初步体悟:这是一篇访问记,访问记一般按访问的先后顺序来写,写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可以是自己听到的,也可以是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再如《灰椋鸟》一文,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按灰椋鸟归来前、归来时、归来后的顺序写的,也是按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来写的。
二、教师要善于追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作者是运用了什么表达顺序或方法,更应该让学生领悟运用这种方法或顺序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学生才能记忆深刻,才能在自己的表达中合理运用。例如,《大自然的文字》一文,作者运用了打比方和设问的说明方法。学生对于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比较了解,不过对设问的作用了解不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这连续的三个问句去掉行不行?为什么?你觉得这三个问句是留着好还是去掉好呢?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读中思考、读中比较,从而体会“设问”这种说明方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像这样,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善于追问,在追问中明白表达的奥妙。在不断的坚持中学生就会渐渐地、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关注表达的方法,思考表达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学会比较
不同的体裁,同一素材的表达方式可能会大不相同。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举了一个关于李时珍的事例。讲述了李时珍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医药巨著《本草纲目》,共有60个字。再看《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写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到外地察访药材,有一天,错过了客店,于是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例。为什么同样是讲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事例,两篇文章中的叙写大不一样呢?哪儿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交流,进而体会体裁不同,事例也不同。为了让学生能印象深刻,还可以再让学生试着把《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法布尔的事例改写成适合《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的事例。相信,经过这样的比较、思考、运用之后,学生对不同体裁事例的选择和如何叙写一定会有所体会和把握。
四、加强学生运用能力的训练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顺序或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形成个性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借助不同教材的特点,顺势而导,努力去引导发现每篇课文表达的独特之处,给予学生扎实的训练。如,《大自然的文字》一文,作者介绍花岗岩采用了设问的表达方法。在让学生领悟其作用后,教师出示相关资料:(1)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2)喜马拉雅山巅有“三叶虫”化石———那儿曾是汪洋一片。接着让学生试着仿写。结果学生的作品令人满意。如一位同学这样写:当你攀上喜马拉雅山巅时,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三叶虫”的化石!大家都知道“三叶虫”是“海洋居民”,它是怎么来到这么高的地方?它为什么要来到这儿?难道是我们的先人将它们带上来的吗?会读大自然文字的学生会立即说,它不是自己“攀”上山巅的,也不是人类带到山巅的。这儿曾是一片汪洋。当然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再看另一位同学写的:快看,一只只小蚂蚁正在成群结队的忙着搬家。它们为什么要搬家呢?它们要搬到哪里呢?认识大自然文字的学生会说,天要下雨了,蚂蚁在转移食物,以免食物被水浸泡。如果你要出门,可千万别忘了带雨伞哦。
再如,《姥姥的剪纸》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只公鸡能打鸣。”在学生理解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明白,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接着让学生也用这种方法夸一夸姥姥。学生兴趣很高,思维活跃,精彩不断呈现:“你姥姥神了,剪花像花,剪草像草,剪只鸟儿能飞翔,剪只鱼儿能游动。”“你姥姥神了,剪龙像龙,剪蛇像蛇,剪只喜鹊能报喜,剪只黄莺能唱歌。”……学生的习作语言生动了、活泼了,不再是枯燥乏味,不再是绞尽脑汁的无病呻吟,而是充满灵性,自然而然、流畅主动的表达……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多关注文章是如何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的,并选择合适的视角创设让学生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把握其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当然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能贪多,加重学生的负担,否则事与愿违,能做到一课一得足矣。只要不断坚持,精彩就会不断出现!
参考文献
【艺术领悟】推荐阅读:
领悟数学思想10-11
《目送》读书心得领悟07-22
生活,我们共同领悟10-14
领悟人生的真谛作文08-25
让学生领悟语文之美09-20
《赠汪伦》读书笔记领悟06-08
领悟爱情的心情语录07-06
《亲密关系》读书心得领悟08-16
《围城》读书笔记领悟收获09-09
领悟道理的励志签名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