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感受领悟

2025-01-10

体验感受领悟(共5篇)

体验感受领悟 篇1

曾经有人作过这样的教学尝试: (1) 让学生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间接学习; (2) 让学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一比, 后者肯定优于前者.因为后者学生亲身感受残疾人的生活艰辛, 从而增进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 今后在生活中遇到残疾人, 就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这是知情合一的学习, 所以这种学习活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多注重实践, 多创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景, 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 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只有伴随着积极情感投入的亲身体验的学习, 才是成功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 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 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 并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这种积极稳定的心理倾向必将促使学生去追求更大的成功体验, 学生不仅学得兴趣盎然, 而且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情感可以激发和促进心智良性发展.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习活动变得轻松愉快,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生在极其愉悦的心境中去探索新知, 从而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二、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无处不在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为此,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场景, 再现自然, 回归生活, 使学生如临其境地感受、体验和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实践证明, 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 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 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三、创设合作氛围, 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魅力

良好的合作交流的氛围,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思想, 倾听别人的想法.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交流中体验到了求得同一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的道理, 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正是在与别人的合作中, 学生分享着互相竞争, 共同经受成功与挫折的体验.我们要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领悟了数学的奥秘.

四、鼓励猜想验证, 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的方法

猜想是一种飞跃式的创新思维, 它是指未经逐步分析, 而迅速对问题作出合理猜想的一种思维.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猜想而得到的.所以,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大胆猜想, 合理验证.即使学生的猜想不着边际, 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猜想验证中, 体验数学结论发现的思维过程, 体验数学的科学性.

五、重视实践操作, 让学生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

“听过会忘记, 看过能记住, 做过才能学会”.这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思想.因此, 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自主探究, 亲历结论的建构过程.

六、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此, 教师应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数学知识, 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七、引导回顾反思, 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策略

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 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我们不应该把整个教学过程塞得满满的, 追求表面热闹的场面, 要给学生的反思留下充足的时空.教室里静悄悄的, 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 此时虽静犹胜动, 这是一种境界, 也是一种体验.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点拨、引导、渗透, 要在学生完成一次学习任务之后, 引导学生回过头来思考体验一下自己是如何完成概念的建立、公式的推导和推理方法的应用等学习过程的.让学生学会反思体验的方法, 养成反思体验的习惯, 有利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自觉选择适当的策略,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 感到有道可走, 有章可循.

八、采用多元评价, 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

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通过评价能改进教师的教学, 能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 学生自我评价.

大量实践表明,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思维、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一种体验.对学生而言, 这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过程, 它所产生的激励效果是无法估量的.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让学生交流或写简要的课后感, 内容包括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学习态度怎样、学习能力如何等, 哪些地方是成功的, 哪些地方是不足的.教师或参与交流, 或阅读课后感, 适时表扬其优点, 帮助其改正缺点, 让他们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2. 教师即时评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促进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时评价, 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可使学生自我调节, 扬长避短, 得到最适宜的发展.

3. 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及素质的不同,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 我们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来达到目标, 为此我常常采取“延迟评价法”.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注重“让过程长一点, 让兴趣多一点, 让形式活一点”的评价特色, 很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心中悟出始知深.我们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在体验中思考, 在思考中创造, 在创造中发展.

感受其美 领悟其髓 篇2

偃松的躯体虽不高大,不伟岸,不名贵,作者却能调动多种表现手法,让我们领略到它独特的风姿,独特的性格,独特的品质,独特的韵味。这便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

首先,烘托、对比、类比等表现手法的运用,让偃松形象鲜明,引人深思。文章开篇叙写偃松的生存环境,在各有千秋的白桦林、花椒果丛、落叶松林中,仿佛平易的偃松自己倒是陪衬。但,不是的,作者正是要告诉我们,与这些各具特色的树种相比,偃松才是“特别的树”,“它的触觉非同一般”。深秋,乌云、刺骨的秋风在那里紧锣密鼓地为暴风雪的到来造声势;但英勇的偃松不害怕,它敏锐地知道,小小的、苍白的太阳会爬上高高的天空。早春,依旧悬崖百丈冰,相比之下,人的知觉粗浅,悟性一般,找不到春的气息;而偃松,却与大自然中敏感的鲑鳟鱼、拥有秘密航线的候鸟、能绘晴雨表的植物一样,早已敏锐地听到了春的呼吸。而当严冬真的过去,盛夏来临的时候,身边的同伴都争先恐后地张扬自己,我们的偃松却又显得谦恭而平凡。就这样,作者把多种意象引入文章,突出了偃松独有的风姿,让这只有手臂粗的树的形象在读者心中高大起来。

在体验中领悟, 在领悟中学习 篇3

一、加强生活情境创设, 引导学生体验领悟

小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利用生活现象对学生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小学数学学习意识, 认识到数学学习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较为简单, 许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现实中找到原型。因此,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数学学习与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亲近生活实际, 开拓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在生活化的情境中, 学生面对形象与生动的情境, 会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边的事物, 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比如, 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对数学知识进行体验与领悟。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开车的情境, 让学生按照他人的指导, 找到正确的路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成为一名司机, 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出租车司机, 带乘客去某地的一个大型超市。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位置与方向在生活中的存在方式, 还可以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对数学课本中的位置与方向知识进行利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领悟,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二、加强操作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体验领悟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的关注, 给学生实践操作的自由, 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实践操作的方式去体验数学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践, 使学生了解数学新知识产生的过程, 使学生在体验中对数学知识进行领悟。在操作实践中, 学生成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成了数学知识的创造者。只有学生亲身去体验, 去探索数学知识, 才能使数学知识牢固地存在于学生的脑海当中。

比如, 在讲解《用计算机计算》的时候, 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 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可以自主运用计算机。要使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提高, 就需要一定的操作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对其进行深入体验。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单纯的加减乘除相关的运算题, 也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混合运算, 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在操作过程中, 学生自然会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在体验中对计算机使用的正确方法进行领悟, 从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使用水平。

三、加强合作交流活动, 引导学生体验领悟

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利用体验进行数学知识的领悟与学习, 教师需要给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中, 学生的体验深入会加深, 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合作交流活动可以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 也可以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活动中的参与, 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与教师之间平等的关系, 数学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因此,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 要有意提高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交流得到数学学习方面的一些领悟。

比如, 在学习《统计》的时候,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统计的主题, 让学生以此为共同的学习目标, 开展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要对统计的方面以及最后的成果展示方面进行交流。小组交流中, 不同的学生会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 学生的体验感会有所加强。面对其他学生不同的意见时, 学生需要进行思考与定夺, 在领悟中提高自己的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合作学习中, 为学生做好指导工作, 及时地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体验学习中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 在体验中领悟, 在领悟中学生, 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深入到数学应用情境中, 了解数学知识存在的意义。面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不足的教学现状, 笔者对体验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几点分析。希望当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体验, 了解数学知识的作用, 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

摘要:在教学思想不断更新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出现在教学活动之中。体验教学法, 对于学生因素的调动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对数学知识进行领悟, 使学生在体验的领悟中学习数学知识, 有利于课堂教学与质量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 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培养与发展的作用。以在体验中领悟, 在领悟中学习为题,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袁爱武.小学数学体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祖国:建设版, 2013 (10) :118.

体验风情文化 领悟表达方法 篇4

《彩色的非洲》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8单元以“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为主题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绿树鲜花、动物世界、非洲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非洲的艺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非洲风情画卷,表达了作者对色彩斑斓的非洲的赞美及热爱之情。学习这篇文章不但能增进对非洲的了解,感受非洲的独特风情与文化,还能欣赏优美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教学时要让学生根据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与要求,运用已获得的知识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阅读和思考,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发挥想象。板书“非洲”一词,学生齐读。读了“非洲”这个词语,你头脑里会浮现哪些词语?(炎热、干旱、黝黑的皮肤……)

2 交流互动。(指名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非洲的资料)出示非洲的相关资料。(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希腊文“阿非利加”是阳光灼热的意思。赤道横贯非洲的中部,非洲二的土地受到太阳的垂直照射,年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的热带地区占全洲的95%,其中有一半以上地区终年炎热,故称为“阿非利加”。非洲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还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

3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感受非洲带给大家的独特风情文化。(在“非洲”一词的前面板书“彩色的”,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有关非洲的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立足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词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 学习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

斑斓 炽热湛蓝充沛 硕大火炬巨蟒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沙瓤繁花似锦含情脉脉目不暇接

(重点指导以下生字的读音:“斓、湛、悍”是前鼻音。“炽”的声母是“ch”。含情脉脉的“脉”应该读“mo”。)

3 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生字词,不仅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效果,扫除学习生字词的障碍,为读通、读顺课文打下了基础。

三、再读课文,初知“彩色”

1 默读课文,选择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色彩斑斓)的世界

(金灿灿)的阳光

(蔚蓝)的天空

(五颜六色)的花

(白里透青)的玉杯

(黑白相间)的斑马

(五彩缤纷)的蝴蝶世界(花花绿绿)的衣服

(粉红)的木薯

(金黄)的香蕉

(红沙瓤)的西瓜

(五彩)的旋律

2 指名填空,齐读词语。

3 读了所填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表示颜色的词语。)

4 小结:这么多表示颜色的词语出现在课文中来描写非洲,足以说明非洲是彩色的非洲。请从文中找出两个关键的句子说一说。

出示句子: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5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意思。

6 请仔细观察这两个句子在课文中所处的位置,然后想想这种写作方法是什么?(前后照应或首尾照应。)

7 归纳小结:课文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了总启全文的作用,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读课文,使学生养成读有所思、读有所求、读有所获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全文的结构篇章,为感悟课文打好基础。

四、默读课文,感悟“彩色"

1 默读课文。思考“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 指名交流。板书:蓝天骄阳植物动物 日常生活艺术

3 课文用了哪些句子把这几方面的内容连接起来?在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并想想: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过渡句,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 归纳小结。这些过渡句其实就是课文中每一部分所写的内容,用上合适的词语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也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课文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彩色”。同时,结合课文的过渡句渗透归纳段落大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既教了学习方法,又训练了能力。

五、自主研读,体验“彩色"

1 品读课文。请跟随作者的描述再次走进课文,用心去体验非洲的每一处色彩。非洲的哪一处景色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并在句子旁批注自己的体会。

2 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以下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加深体会。

①“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地蓝,好似透明的蓝宝石。”(这句话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非洲的天空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十分地蓝,给人一种惬意之感。美不胜收。)

②“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火炬树绽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火,一排是一片霞。”(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高擎”和“绽开”这两个词好在哪里?“一棵似一团火,一排是一片霞”写出了什么?)

③“还有一种叫做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远远看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和“五彩缤纷”的意思。花树的“妙不可言”妙在哪里?这样的树你看到过吗?你仿佛听到这位“含情脉脉的少女”在对你说些什么?此时,你会做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④“这还是凝固的色彩呢,你若到盛产蝴蝶的刚果奥旺多省,置身于五彩缤纷的蝴蝶世界,细细聆听这彩色小天使飞翔的轻微音韵,简直如同步入仙境。”(这句话写出了刚果蝴蝶飞翔时的动态美以及置身其中的感受。“彩色的小天使”表现出作者对蝴蝶由衷的喜爱之情。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⑤“如果你有幸参加他们的篝火晚会,看到熊熊燃烧的火焰旁身穿花衣裙欢跳的人群,不,那是流动的、五彩的旋律,你就会更深地领悟非洲彩色的美,非洲彩色的涌动与无限的活力。”(这句话描写了篝火晚会的场面。“流动的、五彩的旋律”是指非洲人穿着五彩的衣服翩翩起舞的景象。作者由这美丽欢庆的场面引发感慨:“非洲彩色的涌动与无限的活力。”)

3 归纳小结。是啊!不管是彩色的蓝天骄阳,还是彩色的植物、动物;不管是彩色的日常生活,还是彩色的艺术,都让我们体会到了非洲确确实实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自主研读,抓住关键句子去品味体验彩色的非洲,并写下自己的体会,通过激情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对彩色非洲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使学生的想象、感悟、表达和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并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情感。

六、总结拓展,升华“彩色”

1 同学们,彩色的非洲值得大家赞美,更令人向往。但疾病、战乱、缺乏饮用水、粮食等仍然是非洲人民面临的严峻问题,非洲的儿童更是这些问题最严重的受害者。(播放非洲儿童受难的图片)面对这些受难的同龄人,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指名交流)

2 (播放我国援助非洲的图片)早在建国初期,我国人民就与非洲人民建立了很好的友谊。我国政府对一些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帮助非洲修建铁路、公路、港口、水坝和许多会议大厦、体育场馆、学校和医院,树起了一座座增进中非人民感情的丰碑。所以,我们更应该伸出友爱、援助之手去帮助非洲人民,让这片神奇而又淳朴的土地变得更加地绚丽多彩!

[设计意图]学完课文,学生不仅为非洲的景色所感动,也对受难的非洲人民有所同情,创设“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的教学情境正符合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心理需求,无形的“意”转成有声的“言”,使课文的价值意义和丰富内涵转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与领悟之体验 篇5

一、自读自悟, 潜心会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有与文本独立对话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潜心会文, 进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中, 用语感联结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关于阅读感悟, 叶圣陶先生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上站着读者, 那边的桥上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 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 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在语文课堂上, 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完生字词后, 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课文, 边读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刚开始, 孩子们不知道感受何在, 写什么, 无从下手, 我告诉他们读书的感受可以是对某个词的理解, 对某句话的理解, 对某段的理解, 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疑问。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开始读了, 我观察着他们, 时而沉思, 时而吟读, 时而圈画……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惊喜, 看到了满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书上所记的感受越来越多, 越来越深了。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 他们的思维不受限制, 情感不受控制, 自然对课文内容的见解也各有独到之处。我突然想起那句话:“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过去的教学中似乎忽视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语言、思维、学习、创造的本能,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担心学生学不会, 就在课堂上一个劲儿地讲, 把课本变成剧本, 把自己从表情、声音、肢体动作上包装成演员, 自导自演, 孩子们机械地观看着, 眼睛跟着老师转, 思维跟着老师跑, 笔记跟着老师记。老师忽略了自己所想的是不是学生所想的, 老师要说的是不是学生想说的……很多时候, 课堂不需要老师整齐划一的分析指导。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这种自读自悟式的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中由教师的预设代替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改变了由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思考,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和运用能力明显提高了, 他们的求异思维也逐渐被激活, 他们头脑中储存的信息、知识进行了重组、创新, 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二、表达交流, 不断超越

课堂上, 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是解决他们在课堂上发现的问题, 提出的问题。只有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 他们才能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才能在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中强化主人意识, 增长自己的才干, 发展自己的创造潜能, 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生潜心会文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但这种感悟是独立的、个体的, 如何运用学生的智慧引导他们相互交流这些感悟?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建一个民主的平台, 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大胆交流自己的感悟, 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上《永生的眼睛》这一课时, 有一个孩子针对课文中“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 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这句话发表自己的见解时说道:“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温迪虽然死了, 但她永远活在妈妈的心中。”另一个孩子补充说:“不仅活在她妈妈的心中, 也应该活在我们的心中。”“老师, 我认为活在我们心中的不仅是温迪, 还有她那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我们应该向温迪学习。”孩子们入情入境,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 快乐地接受到教育, 这时候让孩子们再去读课文, 就不会枯燥乏味了。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同时包含了认知、交流、倾听、理解、辨析、表达能力的训练, 这不正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的最好诠释吗?

在读中悟, 在谈中学, 如泡茶一般, 让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 将自身浸润在文本中, 走进作者的情感, 以情引情, 悟遣词造句之妙, 悟布局谋篇之美, 悟情理意味之深, 悟标点运用之义。教师在这里只是一个组织者, 一个促进者,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导着学生感悟的层次, 与学生一起把感悟的领域扩大、内涵深化, 实现思想升华。

摘要: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潜心细读文本, 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思想、见解, 通过个体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来升华和完善学生的个体感受。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的课堂上走进生活, 语文的阅读才会更富有诗意和生命力。通过阅读感悟、交流表达、深化提升的良性循环, 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和运用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和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领悟,交流

参考文献

[1]苏立康.漫谈阅读和高效阅读.人民教育, 2011 (15) .

[2]孟令全.漫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http://www.teachercn.com/xxyw/Teacher/ydjx/.

上一篇:重要人物下一篇:中文图书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