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手持终端

2024-12-23

移动手持终端(共9篇)

移动手持终端 篇1

无线临床信息系统是以医院现有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HIS) 为支持平台, 以掌上电脑为硬件平台, 以无线局域网技术为网络平台, 将信息查询和采集延伸到病人床旁, 实现了护士工作的实时、量化管理[1]。我院自2007年使用无线临床信息系统以来, 每个病区配备5个手持移动终端 (EDA) , 临床各班护理人员和办公班各手持1个, 病人入院后佩带二维条码腕带, 信息可以被手持终端无线EDA扫描后读取获得, 从而正确识别病人身份, 也可对婴儿等弱势人群进行条码加电子标签, 追踪定位管理;病人服用的每粒药、每袋输液, 都提供有效的标志, 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前必须经过腕带条码与药物条码的双重校对。条码校对的方式完全改变了以往人工核对的流程, 杜绝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质量, 保证了病人的安全, 在临床使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手持移动终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1.1 结构 共分为7个护理模块。

1.1.1 床位一览表

显示所有在编床位的病人。

1.1.2 基本信息

显示所有在编床位病人的基本信息, 包括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和ID号, 床位医生、护理级别、饮食种类、预交金、已用款、入院时间及入院诊断。

1.1.3 分类执行单

能显示每个病人当日所有的治疗, 包括输液单 (全部及自定义) 、注射单 (全部及自定义) 、口服单 (全部及自定义) 、治疗单 (全部及自定义) , 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自定义即能选择时间查询输液的药物、注射药、口服药及治疗。

1.1.4 体征采集单

包括病人入院后的各项生命体征的记录、尿量及出入量、瞳孔和意识情况、体重、血糖、胃肠减压引流液、腹腔引流液等。

1.1.5 体温单

显示病人入院后的所有体温监测情况、体重、大便情况、24 h尿量及出入量、胃肠减压引流液、腹腔引流液统计情况。

1.1.6 医嘱单

显示每个病人所有医嘱内容。

1.1.7 检查单

显示病人入院后各项检查的结果, 包括血液检查、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描述等。

1.2 操作流程

1.2.1 使用EDA静脉输液流程

开始键→护士站→输入用户代码 (即工号和密码) , 进入移动护士工作站→显示床位一览表, 点击输液单选择全部→将扫描窗口对准输液瓶签条码, 按扫描键进行扫描→EDA显示扫描确认及相应输液内容→将扫描窗口对准病人腕带进行扫描→EDA显示执行成功, 点击确认→换上输液, 调节输注速度→长期执行单签名 (序号、时间、签全名) 和巡回单签名 (时间、输注速度、签全名) →交代病人注意事项→定时巡回。

1.2.2 使用EDA发放口服药流程

开始键→护士站→输入用户代码 (即工号和密码) , 进入移动护士工作站→显示床位一览表, 点击口服单选择全部→将扫描窗口对准口服药袋条码, 按扫描键进行扫描→EDA显示扫描确认及相应口服药内容核对→将扫描窗口对准病人腕带进行扫描→EDA显示执行成功, 点击确认→协助病人服药→交代病人注意事项→观察药物效果。

1.2.3 使用EDA输入生命体征的流程

开始键→护士站→输入用户代码 (即工号和密码) , 进入移动护士工作站→显示床位一览表, 点击体温单选择录入时间点→体温:选择测量方式, 输入体温数据, 按确定;脉搏或心率:输入脉搏或心率数据, 按确定;呼吸:输入呼吸数据, 按确定;大便:输入大便数据, 按确定;血压:输入血压数据, 按确定;还有血糖等, 同法记录→保存→对话框点击OK→退出→体征栏接项目排序, 可查看入院后的生命体征情况。

1.2.4 使用EDA进行床边采集血标本的流程

开始键→护士站→输入用户代码 (即工号和密码) , 进入移动护士工作站→显示床位一览表, 将扫描窗口对准已布置的各试管条码, 按扫描键逐个进行扫描→EDA显示扫描相应的采血标本内容→将扫描窗口对准病人腕带进行扫描→EDA显示试管与病人身份符合, 点击确认→采集血标本→使用专用扫描枪进行逐个血标本条码扫描→签发 (输入工号和密码) , 确认。

2 讨论

2.1 优点

2.1.1 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

使用个人用户代码登陆, 可随时切换用户;个人用户代码的设置分清了责任, 使网络每项信息来源和执行有据可查, 提高了护士的责任感, 并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准确、实时、完整的记录为医疗循证提供了法律依据。

2.1.2 拥有先进性

我院每个科室配备5个EDA, 分配给临床各班和办公班, 设置各人用户代码登陆, 可根据需要在床位一览表里点击任何一个模块, 查询相关内容。执行医嘱并点击此医嘱, 自动显示执行时间和执行者的姓名。检查待执行医嘱, 有些口服瓶剂、袋装粉剂, 无条形码, 执行时, 只需轻点该病人数秒, 即会显示待执行医嘱, 点击进入显示口服瓶剂或袋装粉剂, 双击该药物, 点击右下角执行, 确认即可。

2.1.3 方便、快捷、小巧、便于携带

护士可以在病人床旁完成记录工作, 办公室的护士能及时地了解病人当前的医疗信息, 办公室内发出的医疗指令也能同时在EDA上显示, 及时执行治疗,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病人的治疗和抢救赢得了时间。

2.1.4 自动分析及自动提醒

体温异常的病人, EDA会自动分析, 该病人每天应测量体温几次, 值得提醒的是:每个时间点的体温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输入, 如14:00的体温, 应在14:00~14:59分输入, 而且一定要在EDA上输入, 否则EDA不会自动分析体温。其他时间点的体温录入同样遵循这个原则。体温单输入数据后, 假如该病人体温单要翻页, EDA会自动提醒该病人要称体重了, 在该病人的床号、姓名后有个小黑点;假如该病人3 d未大便, EDA会自动提醒该病人已3 d未大便了, 应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了, 在该病人的床号、姓名后有个五角星。这样就杜绝了漏检体温、体重的现象, 能及时掌握病人动态信息, 保证护理措施的有效落实。

2.1.5 节省时间

护士通过移动设备EDA对病人体征信息进行床旁采集, 减去了手工纸上记录的过程, 使护士可以得到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病人。在病人床旁可直接录入相关数据和查看医嘱、各项检查结果, 增加了透明度, 降低了差错的发生, 充分赢得了病人的信任,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2.1.6 保证病人安全

EDA配合腕带扫描执行医嘱, 确认病人身份, 杜绝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保证了医疗护理安全, 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质量。

2.2 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在临床护理工作更有效地利用该系统, 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建议对目前EDA系统还存在的速度慢、耗费的时间较多等问题加以完善, 开发更多的结构与功能, 如建立护理记录单, 能记录1 d中24个时间病人生命体征和护理过程的记录, 精确到分钟, 同步传送数据后在联网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均能查看病人的信息, 能够查看到各种影像检查报告的诊断。每周专人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纠正, 病人出院时针对单个护理病历进行检查, 核对无误后集中打印。护理部可通过护士医嘱的执行签名情况, 自动统计单个护士和全院各病区每日、每周、每月的工作量, 直接与量化评分挂钩, 使其透明化, 公正、公平, 使医院的护理管理进一步走向正规化、现代化。

摘要:介绍了手持移动终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认为可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快、更准确的信息;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 保证了医疗护理安全;能更加完善地为病人服务, 从而提高了医院的护理管理水平。

关键词:手持终端移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叶雨英, 储芳, 王丽珍.我院实行临床移动护士信息系统的体会[J].护理研究, 2008, 22 (11A) :2892.

移动手持终端 篇2

关键词:移动終端;用户体验;情感设计;APP软件

如果你希望开发的APP应用软件一路卖到应用商店的前十名,那要确保应用软件让人感到“愉悦”。程序员很少用“愉悦”这样的词汇,他们更喜欢谈论功能、特性、选项。尽管这些都是APP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用户购买和推荐APP应用软件最吸引人的原因在于他们喜欢使用这款软件。笼统地说,这里的“愉悦”就是我们所说情感设计的关键所在,它是难以真实衡量的,但是本文试着为你揭开情感设计的神秘面纱,探析手持终端设备APP中的情感设计的作用和必要性。

1 手持终端拉近人机情感距离

手持终端是“为手指而设计”的,仅这一点,就为APP情感体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手持触摸屏设备之所以能够超越其他桌面竞争对手并且变得日益普及,首先,是因为它以触摸为中心的操控方式极大地拉近了人机交互的情感距离。触屏手势和物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移动方式有着很强的相似性。方向、距离以及速度都由手指来决定,手指直接与屏幕接触,无须中间输入设备,这使得触屏手持终端相当拟人化,仿佛现实世界桌面的再现,给人亲切的感觉。手指的操作速度相较于鼠标也更快,在传统桌面计算机上想要单击到一个按钮,首先得确认鼠标指针的位置,然后准确地移动它,从它的相对起始点,一直到你想要它去的位置,这是个相当复杂的操作,而触屏很好地规避了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触屏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不用再口袋里四处寻找触摸笔、鼠标或键盘。时下,一部触摸屏的智能手机,仿佛成了人们身体的一部分,任手指在屏幕上挥动自如、轻巧如燕,灵活地操纵着本该被归列为冷漠单调的数字硬件。其次,手持终端胜在尺寸小巧,深得用户喜欢。拿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为例,从iPHONE一代到五代甚至于即将发布的6代产品,尺寸一再缩小,屏幕却不断扩大,这些基于用户体验提升的终端硬件改进无不为终端应用软件的情感设计的成效增加砝码。

2 以用户为中心的情感体验

情感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将“人的情感”融入原本单调冷漠的人机交互过程中,使APP产品设计达到功能人性化与情感拟人化的双向统一。换言之,就是强调用户在使用APP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情感设计的直接目的是提升用户体验,而用户体验是用户在与产品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印象和感受,包括用户外在的使用行为,和内在的心理状态。从APP产品角度来看,要想满足用户体验这两个基本点,就要做到产品功能设计的完善性,和情感设计的共鸣性。

人的情感因素包括情绪和情感,而情绪、情感首要特点是容易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不受人的理性约束,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情感体验是基于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的,情感设计可以唤醒用户的情绪。从APP用户的角度看,当用户选择使用某个APP时,不仅从它的功能性是否完善上去审视它,还会思考这个APP产品能否给他带来交互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情感设计作为提升用户体验的一个切入点,它是绑定用户的一个有效手段,决定了消费者对某款APP产品的忠诚度和口碑度。

APP交互中的情感设计是一种基于用户体验的,具有目的性的设计手段。终端APP设计是与人的需要息息相关的,而不是设计师的情感表达。从用户情感研究开始,它就应该以用户的情感共鸣需要作为基本前提,其中所有的情感体验都不可能脱离目的性的需要——用户体验。因此,APP设计的情感不仅仅是设计师自我情感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能够迎合并激发使用者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最难以预测和控制的,情感体验构成了APP软件终极用户体验的核心部分,也对其功能戒指判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APP应用最终能不能实现用户的使用需求和自我满足都基于情感体验的价值判断。而情感体验又和用户的知识背景和文化修养相互联系。例如,审美能力和对待新事物的接受态度等等。基本功能体验层次和情感体验层次共同构成了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是用户做出最后选择关键所在。

3 情感设计作用与用户心理

APP软件的界面、色彩会给用户形成第一印象,这是触发用户情感体验的第一层面,而紧接着APP软件的功能列目、交互性能和可用性能等方面又给了用户第二层面的认知情感体验,而用户使用后产生的情感体验才是真正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层面,也是真正能使你的用户忠于软件的落脚点。这第三层面便是用户体验设计师通过对用户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情感产生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和分析后,在交互设计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感,使APP软件更好地实现其目的性的设计。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腾讯QQ终端,QZONE的界面会随着移动设备定位当日的天气变化,产生多云、雨水、晴好等动画效果,QZone作为用户感情寄托的一个敏感空间,相对私密和感性,我们不妨设想,在一个小雨淅沥的夜晚打开手机,看到忽明忽暗的云层和淅淅沥沥的雨丝,用户的心弦会不会被拨动了呢?人机之间的情感距离更进一步,用户对该款APP软件的忠诚度也更坚固了。

APP软件“好”的含义有功能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为让用户在使用该APP产品时候做出良性评价的一切可能。也许一个真正优秀的APP设计,其功能性要在长期不断地多次迭代之后才能趋向完善,而好的用户体验,尤其是情感体验,可以在互联网产品运营前期掩盖产品的缺点,或者说瑕不掩瑜,甚至可以让用户忽视APP软件本身的实用性,而追逐其独特的人机交互体验。这一点在时下流行的线上游戏APP Flappy Bird中可见一斑。

作为设计师,要时刻关注当下社会人们文化生活的流行元素,赋予APP软件更多的感性特质,通过情感设计给用户的终端交互体验带来更多的情趣与欢乐。另外,设计师需要时刻跟踪捕捉用户的情感诉求来设计产品,通过情感设计提升用户体验,使其APP产品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得到大众的喜爱与认可。当然,由于个体文化水平、教育背景、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差异,APP软件的情感因素设计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但是人类的情感是存在其共性的,所以交互设计师所营造的情感体验因素足以引起大部分用户的情感共鸣。

移动手持终端 篇3

铁路通信是用来实现铁路运输联络、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行车调度专用通信。一直以来, 铁路通信作业指挥调度都是使用电话和对讲机进行作业指挥和联络, 把控不透明不直观, 通信作业安全防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这种联系方式已逐渐跟不上现在铁路发展的高速要求, 亟需一种新的通信调度指挥方式。

1 原有铁路通信作业及把控指挥存在的问题

1.1 通信线路巡视的难点

铁路通信线路是沿着铁路线进行敷设的, 沿线地形地况复杂, 作物区、涵洞、桥梁处都是危及通信线路安全的重点区段, 需要定时巡视查看, 确保通道安全。高速铁路开通后的线路巡视由于需要护栏内作业, 多采用车巡方式, 时速一般为80公里, 巡视时移动速度较快, 这在发现危及通道安全的情况时较难定位、定性准确, 给巡视的准确性造成较大难度。

1.2 通信作业的指挥调度不直观

由于通信作业都是在铁路沿线进行, 存在位置分布广, 作业区段长的特殊性。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多人甚至是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完成, 这就要求要有全程全网的调度指挥系统, 以便安全准确的完成工作。一直以来的作业汇报指挥都是使用的电话+对讲的方式, 这样指挥人员一是无法看到现场情况, 二是需要来回对多处作业地点进行分别询问调度, 时间耽搁较多。这就使得作业汇报和调度指挥的难度较大, 作业时间较长, 效率不高。

1.3 通信应急抢险工作的延时

铁路通信的重点是要保证它的安全畅通, 因此通信线路设备的应急抢险工作对时间的要求特别高。抢险发生时, 距离较近的现场班组抢险人员先做初步处理, 抢险工作负责人到现场再进行详细的指挥处理, 而由于铁路通信的区段一般都很长, 负责人到现场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就增加了可以不必要的故障处理时延。这就需要能够远程清晰指挥的通信终端, 以提高抢险效率, 确保通信安全。

为了确保铁路通信作业的安全性, 提高作业效率, 上海通信段自2014年以来, 对监管人员及现场工区配发手持移动监控定位终端, 并在管辖区域内24个车间安装了作业监控系统终端, 在网络监控中心建立了全网的作业监控系统平台, 实现了对全程全网各站各点的作业定位以及安防的全方位、全参数的即时监控。

2 监控终端系统及功能

2.1 监控终端系统介绍

整个监控终端系统是用来对通信作业过程进行实时作业监控、人员定位、数据采集及汇总工作的系统, 终端的使用分为手持终端和监控终端两个部分。

手持终端由各作业人员随身携带, 在通信作业过程中随时采集、上传相关的图像、音频、视频信息, 接受把控人员下达的作业命令, 并能查询相关的作业资料, 及时准确的进行相关的通信作业, 这就使得现场作业过程更加透明, 作业把控更加清晰直观。如图1所示。

监控终端设在各车间监控调度处及段监控调度所在处, 通过与手持终端网络相连接, 实时与各作业人手持终端相联系互动, 从而实现段-车间-班组的逐级安全责任把控, 确保通信作业安全。

2.2 监控终端的功能

2.2.1 终端能实现监控中心功能, 确保对作业人员的安全盯控

原有的作业盯控只是靠电话和对讲机, 作业负责人员对作业过程掌握不精确, 手持终端的应用将极大的提高作业盯控的实时性和准确度, 提升作业安全保障, 克服了原有通信作业调度指挥不直观的缺点。该终端系统覆盖了全段3省一直辖市的24个车间, 200余个班组, 各个车间及各个班组的作业人员及作业地点都在监控范围之内, 能够实现全方位的实时监控覆盖, 并可根据手持终端号码实行精准定位及跟踪定位, 这使得把控人员真正实现全程全网的实时调度指挥。

①实时定位功能。在携带手持终端进行作业时, 可以在监控终端将单一目标作业人员或目标作业小组选择显示到监控列表中, 同时在监控地图上显示被把控作业人员的详细定位时间、信号、方向、经纬度、状态、位置信息等 (如图2所示) , 实现对被把控作业人员进行的实时及任选时段的定位查询。作业指挥调度人员通过该项功能及时掌握到相关的位置信息以确认作业地点是否准确, 作业人员到岗到位情况, 根据情况准确做出相应的作业安排指挥, 告别了以往靠计算和经验汇报位置的作业方式, 提高了作业的精确度。

②历史轨迹功能。作业监控人员能进行需要时段的轨迹查询, 这样在进行巡视作业把控时就能更加清楚明了地得知作业人员的行进路线, 避免错巡、漏巡情况的发生, 以及时指导巡视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也可以根据时间段范围进行选择性查找, 方便临时通信作业工作的及时合理安排。

③图片及视频管理功能。作业人员在作业现场用手持终端拍摄照片或视频做出标注并上传后在监控终端或相关手持终端就可立即对图片或视频进行查看和管理。作业把控人员根据现场传来的图片或视频及时掌握现场的作业动态, 分析作业情况, 进行远程指挥, 大大提高了作业的效率和精确度, 为作业的安全提供了极高的保障。也为应急抢险工作的准确进行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④应急照片功能。这个功能对临时发现危机通信安全的情况能够及时进行判断和处理, 加大了通信安全的保障。非作业人员在没有携带系统的手持终端的情况下, 如果发现了危机通信安全的情况, 可以以任何终端拍得照片注以“应急照片”的形式上发到监控系统, 值班人员可以根据图片及时做出判断并进行作业指挥, 全方位的保证通信的安全畅通。

⑤施工管理功能 (如图3) 。施工把控人员应用该功能在监控终端上进行施工导入以及详细显示所查询的施工类型、等级、线别、区间、作业点、负责车间、负责人、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等内容, 在地图上将显示报表中对应施工位置并弹框提醒施工开始。系统以不同的颜色标示区分施工时间, 可以清楚的提醒施工作业把控人员相应施工的具体实施情况, 以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施工负责人员还可以通过系统进行施工修改及删除作业, 并可以及时对防护工作做出安全指挥, 使得施工安全能够得以更好的保障, 提高了作业效率。)

⑥防洪关注功能。利用该功能可以在地图上显示需要做好防洪措施的地区, 关注动态防洪信息, 在特殊季节加强巡视查看, 及时做出相应的分析处理, 可以有效的降低事故率, 保障通信的安全畅通。

2.2.2 终端能实现调度短信功能

作业把控者可以随时向作业人员进行短信下发, 指挥作业的安全进行。

2.2.3 终端能实现终端用户相互对讲和视频通话功能

终端的对讲和视频通话功能不受地域及人员的限制, 根据作业内容及范围的不同, 有针对性的实施区域会议或对讲模式, 参与作业的相关人员可以成立不同的群组进行对讲及视频通话, 有效的提高了作业的把控力度, 使得作业人员间相互联系更加透明、具体。

2.2.4 终端可以实现相应的外勤管理功能

利用此功能可以提供作业相关机房、机房设备、设备类型、板件、板件类型等的相应管理和查询, 这在作业中可极大的方便作业人员对作业设施的熟悉情况, 遇到故障时可以及时查询了解相关机房设备类型, 有无备用板件等情况, 及时做出相应处理。缩短了故障发生后的来回查询反馈处理的时间, 也避免了作业过程中因对设备性能不熟悉而导致作业失误的情况, 使得作业更加高效安全。

3 结论

终端使用后, 有效地发挥了其在施工防护、日常作业以及应急抢修等方面精准的监控指挥作用, 更加强化和突出了铁路通信作业的“段-车间-班组”的逐级安全把控负责制。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 手持终端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铁路通信存在的问题, 同时为铁路通信作业的安全进行奠定了基础。使得通信作业的过程更加清晰, 提高了作业指挥的精确度, 缩短了处理故障的时间, 降低了经济损失, 并且使得铁路通信作业的效率大大提高,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价值管理的目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原有铁路通信作业监控指挥存在的问题, 阐述手持移动监控定位终端的功能, 进而说明在铁路通信系统中应用监控终端系统, 在改进铁路通信应急抢险和施工作业把控及铁路通信作业安全保障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终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作业精度, 缩短了处理故障的时间, 降低了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 从而大大提高铁路通信的效率, 有助于实现价值管理的目标。

关键词:铁路通信,手持终端,作业监控

参考文献

[1]刘瑞.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灾情数据采集系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武少峰.基于通信系统的铁路信号安全信息传输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6.

移动手持终端 篇4

在介绍这款手持云台之前,我觉得首先需要给大家普及一下有关云台的知识,云台是用来安装和固定摄像机的支撑设备,相对于普通三脚架,云台良好的平衡转动能力可以帮助用户在固定了相机的情况下平稳地移动,从而拍出全景照片。而在运动拍摄中云台的作用就更大了,它可以有效地减缓抖动,让成像更为平稳和顺滑。而说到防抖功能,手机摄影对于防抖的要求应该更为严格,因为没有专门的快门键和特定的机身设计,所以一般用户在端持手机或者按下快门键时会产生颤抖,很多国内外的厂商也专门为此做了软件和硬件上的修正,不过对于某些场景来说还是不够瞧—比如说快速地移动手机,比如说在运动中的拍摄等,正是因为这些种种要求,RedFox S2手持云台应运而生。

RedFox S2的整体高度为34cm,纵向尺寸为11cm,横向尺寸为14cm。机身的下端部分和手机支架部分采用了PVC材质,手柄处有特别的磨砂设计,起了良好的防滑作用,而上方的转轴则采用了铝合金材质,相当坚固。

RedFox S2和其他云台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在云台上放不同尺寸的手机,特有的手机架可以很好的固定住手机,RedFox S2的俯仰角动作范围为最小-160°,最大+160°(水平手持);横滚角动作范围最小为-55°,最大为+55°;航向角动作范围为最小-180°,最大+180°(垂直手持)。此外,RedFox S2的电机过载保护电流为2 000mA,工作时的标准电压为7.4V,最小电压6.8V、最大电压8.4V。

具体到细节方面,RedFox S2的设计展现了一个便携式手持云台的所有特点—手感出色、布局合理。如果要说缺点的话,就不得不提那块容量为18 000mAh的内置电源了,它让RedFox S2的整体重量上了好几个等级。而且如果手机安装在云台上时,充电口大多都紧贴着手机夹,如果此时用USB充电,则显得极为不便。

三大模式随意切换,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说完配置,接下来就是该云台的三种跟随模式了。RedFox S2有三种跟随模式。它们之间的切换方式还是较为简单的。单击“模式”按键,指示灯每次间隔频率闪烁一下为第一种模式—单航向跟随模式;双击“模式”按键,指示灯间隔频率闪烁两下为第二种模式—航向和俯仰模式;长按“模式”按键超过1秒,指示灯常亮为第三种模式—锁定模式。

第一种单航向跟随模式支持航向的跟随,在这个模式下,随着手部的左右转动,摄像机会相应跟随,手部俯仰时,摄像机为固定状态;而在航向和俯仰跟随模式下,在手部进行平行、俯仰动作时,摄像机都会跟随;而在第三种锁定模式中,无论用户的手如何摆动,摄像机始终保持一个方向不动。

搭配APP,拍摄更省心

除了与其他云台必须装载单反或者GoPro相机这一点不同外,RedFox S2还专门研发了一款手机APP来进行配对。这款名为RedFox的APP能在苹果手机的App Store和Android手机的应用市场上轻易下载到。

单从APP的角度来看,RedFox的功能性还是较为完整的,从云台的连接到拍摄的页面显示都应有尽有,但可能是由于这款APP和云台的兼容性做得不好,有几个缺点是必须提到的。第一是Android客户端上没有人脸识别这一功能,这也意味着RedFox S2暂时还不能在Android手机上进行人脸跟拍功能。同样的,360°全景拍摄也是如此。第二点就是用云台上的按键进行快捷拍摄时,会有1S左右的延时,偶尔还会出现崩溃的情况。最后一点则是云台端的拍照键仅能在RedFox这款APP上使用,并不适合于自带拍照功能的其他第三方APP,而RedFox拍照界面的功能也有待改进,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想要使用其他APP拍照的话需要拿手指点击手机屏幕,显得很不方便。

对于现在新兴网络主播这一职业来说,RedFox S2似乎很适合他们,无论是运动中的稳定拍摄还是内置的18 000mAh可充电电源(为云台供电的同时还能为手机供电)似乎都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如果在户外直播中使用RedFox S2的话,效果一定非常出色。

小编观点

移动手持终端 篇5

1 移动学习及在培养学生外语能力中的优势

移动学习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2]。移动学习在学生外语学习中的优势主要有两点:1)移动学习打破了时空限制,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真正把学习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非常符合外语学习的特点。2)移动学习方便了人与人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学生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相互探讨、切磋,形成时间、空间、主体等多个维度的外语训练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课前预习、课内布置及课后巩固的互动,也可以是课堂、寝室及户外口语训练的互动等等,这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帮助的[3]。

外语移动学习资源系统是开展外语移动学习的重要载体,其开发的易用性、丰富性、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所以系统既要支持文本、声音、视频、动画等所有媒体格式,能够为学习者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又要界面友好、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减少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造成技术困扰。

2 外语移动学习资源系统开发指导思想

2.1 非正式学习理论

据测算,近十年,人类知识总量已达每三年翻一番,到2020年甚至要到达73天翻一番的空前速度。面对知识爆炸式,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正式学习显然无法满足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学习不再是一个阶段性活动,而是伴随人一生的行为,非正式学习理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给非正式学习理论下的定义是:非正式学习是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4]。由此可见,非正式学习具有泛在性、随机性以及方式多样性的特点,阅读、思考、讲座、讨论都可以作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它已经成为当前移动学习开展的重要指导理论。

2.2 混合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理论是在E-Learning实践过程中逐渐完善起来的一种新型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5]。混合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是“传统学习+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即通过使用数字化学习设备与系统延伸学习的空间,把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更加广阔的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由环境中去。

3 外语移动学习资源开发

3.1 资源开发原则

1)微型化原则[6]。学生在课下大都使用闲散的时间进行学习,是一种碎片化学习方式,要求资源时间短、主题突出,把其中的视频资源制作成微课的形式。具体要求是每个授课视频讲解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同时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

2)系统化原则。在开发资源时要以注意资源体系的系统性,也就是说,虽然每个资源是相对独立的,但彼此之间又有一定的逻辑性,多个资源共同组成一个更大的知识模块。所以,在开发资源时,既要使每个资源的粒度尽可能小,又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把所有资源统一起来,做到散而不乱。

3.2 开发内容

资源内容为《美国社会与文化》,共包括美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体育、文学艺术、大众传媒、生活习俗、大众传媒、宗教活动、风景名胜共十二个主题,每个主题又根据其内存逻辑分为若干个小专题。比如美国的教育这一主题,涉及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教育思想五方面内容,那么就相应的将其分为五个小专题,每个小专题综合采用文本、声音、动画、视频以及教师讲授的方式呈现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更加全面的学习语境。

3.3 开发方式

文本资源的开发相对简单,只需把教材内容复制过来即可,此外还要再制作一些辅助学习资料以扩大学生视野。声音的开发大多选择美国的本土素材,但对于素材缺乏的部分内容,使用一男一女共两个美国留学生来诵读,最大化保证声音的纯正。教师授课视频是所有资源中所占比重最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此次开发中使用屏幕录制+摄像头的制作方式,具体来说是教师对着电脑讲解内容,通过录屏软件把屏幕内容以及教师的声音全部录制下来,同时通过摄像头把教师的头像也给录制下来,然后把二者以画中画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授课视频。

4 外语移动学习资源系统总体功能

《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国内移动智能设备数量达到8.99亿,其中,苹果设备与Android设备比例为3:7。由此可见,我国的Android移动设备数量巨大,用户较多。此外,通过对某外语院校的学生调查发现,学生使用的智能终端也大都为Android系统。为了适应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本研究就基于Android系统进行开发。

4.1 功能设计

基于Android的外语移动学习资源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灵活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用户注册、资源浏览、下载管理、收藏管理、问题提问等功能。在服务器端,为管理员提供的功能包括课程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消息管理模块。其中课程管理模块包括课程设置、章节管理(添加、修改、删除等);资源管理模块包括对各种学习资源(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的管理,主要是资源上传、修改、删除等;用户管理模块包括查看用户的信息、删除不良用户、管理用户资料等;消息管理模块包括发布、管理各种消息。

4.2 开发工具

本系统采用的开发语言为JAVA,使用Eclipse作为集成开发环境,JDK、ADT以及Android SDK作为开发工具,利用An⁃droid模拟器进行可视化调试和相关功能实现效果的检验,客户端为Android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于Google公司为方便开发者开发,将Eclipse、Android SDK以及ADT三个工具集成打包,即ADT Bundle,所以在创建开发环境时,只使用了ADT Bundle。

5 外语移动学习资源系统开发流程

5.1 创建数据库及数据表

数据库共包括7个数据表,各个表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5.2 服务器端架构设计

5.2.1 系统功能结构

系统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将用户的角色分为访客、学生(注册用户)和系统管理员三种类型。

访客可以浏览系统的主页,查询检索全局消息、查看系统已经发布的课程信息,但是没有权限学习内容。学生是注册用户,也是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拥有访客的全部权限,还可以学习各门课程,系统会记录其学习进度和相关信息。系统管理员负责管理整个系统,包括管理注册用户、编辑课程内容、制作课程片段、资源素材管理、消息管理,还包括一些基础服务功能,如配置全局参数、数据备份、日志查询、信息统计等。这种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设计思路,在业界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授权参考模型。模型中定义了一些基本概念:用户、角色、资源、权限,本系统开发做了一些简化,降低了权限管理的复杂性,减少了授权成本开销,并对后续需求的变化有很好的伸缩性和适应性。

5.2.2 系统逻辑结构

系统地架构从逻辑上划分为3个层次: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持久化层。

表示层负责响应客户端的访问请求,提供和显示界面内容,针对Android App请求和浏览器请求,实现方式有所区别。业务逻辑层是业务领域模型的具体化和实现,由若干运行在Web容器中的Java对象组成,这些组件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持久化层主要由DAO对象与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交互组成。

本系统在实现过程中遵循j2ee的框架标准,采用MVC(Model,View And Controller)模式,这是目前在开发WEB项目中很流行的一种模式,即按照模型—视图—控制器的结构架构,把表示逻辑、业务逻辑和后端的数据存储分离,保证各层功能独立,模块内高内聚,模块间低耦合,使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7]。选用Struts框架完成控制器的角色,安卓App作为视图框架,Spring框架负责业务领域的对象管理,i Batis框架用于管理数据和对象的持久化操作,业务逻辑独立建模,使用Java这种纯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编写代码予以实现。

5.3 Android移动端功能及开发

Android程序包括以下四部分:Activity、Broadcast Receiver、Service、Content Provider。

Activity,一般代表手机屏幕的一屏,相当于浏览器的一个页面。在Activity中添加view,实现应用界面和用户交互。一个应用程序一般由多个Activity构成,这些Activity之间可互相跳转,可进行页面间的数据传递。每个Activity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Broadcast Receiver,通过Intent,可实现Activity与Ac⁃tivity之间的跳转。Content Provider:一个Content Provider提供了一组标准的接口,从而能够让应用程序保存或读取Content Provider的各种数据类型。一个应用程序可通过它将自己的数据暴露出去。对于外界的应用程序来说,它不需要关心这些数据的存储方式,存储地方,只需要通过Content Provide提供的接口访问这些数据即可。

本系统中主要定义主Activity即Main Activity类作为主容器,添加了若干用于显示课程信息、课程列表、播放课程的视频View完成用户在移动段的在线学习任务。各组件发出的调用请求均由服务器端的Action接收和处理,并返回Json格式的结果填充到View,最终呈现给用户。

5.4 系统测试

本系统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及功能测试的方法,对用户注册、资源观看、课程管理、用户管理等功能进行测试。经过反复的循环测试,最终实现了系统的正常运行,见图3和图4。

6 结束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技术对教育具有决定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8]。移动技术作为当前比较流行的信息技术之一,推动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开展,促进了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本文开发了一套基于Android系统的外语学习资源移动系统,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应用,实践表明,使用该系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济军,修永富.移动学习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9):47-52.

[2]崔光佐,李树芳.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e-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陆映波,郅平.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6):71-75.

[4]余胜泉.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

[5]黄荣怀,马丁.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6]苏仰娜,李静.移动学习资源开发现状及其设计原则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1):81-84.

[7]张丽君,齐建卓.基于MVC模式的Struts框架在Web系统开发中的应用[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9-93.

一种手持操控终端 篇6

授权公告号:CN205121874U

授权公告日:2016.03.30

专利权人:陕西欧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710061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电子工业园丈八东路西段名万置业住宅楼

发明人:朱创路;李琳;刘詝;王碧婷;刘华峰

移动手持终端 篇7

常规的GPS修正方法一般为设置移动方式,根据速度过滤不合理的坐标,这样可以修正一部分偏移,但如果使用者处于高速模式下,那算法则无法过滤掉偏移小于当前速度的坐标,速度越快,可能的偏移点越多;亦或导航软件,将偏移出路的轨迹点修正到路上,但这样的做法不适用于大多数信息化系统,比如数字城管系统中的监督巡查员离开道路,在居民区内巡查城市设施的完好情况,这样的修正处理方式就不合适。

虽然也可以通过加装其它硬件,或使用卫星基站差分定位来提高精度,但这样提升了使用成本,而且不是所有的智能终端都可以方便的增加硬件。针对以上缺陷与不足,本文提起这样一种通过软件修正GPS偏移的办法,以解决定位轨迹上的偏移点现象。

2 修正GPS偏移的思路

我们研究了手持智能终端设备中读取的GPS信息,选择当中可以利用的数据,并配合算法进行修正。首先根据移动方式过滤掉速度不合理的点,再算出用于计算当前坐标的数颗卫星之间的方位角夹角,判断夹角是否大于设定值,如果大于设定值,说明用于计算当前坐标的卫星都处在天空的局部象限内,这样算出的坐标会有幅度不定的偏移。再将近似连续的n个坐标进行加权计算,因为读取GPS端口数据的频率较快,所以加权平均后,平滑了轨迹,消除移动中偶尔出线的小范围偏移点的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员在固定位置时定位坐标散乱的半径。最终在不改变设备,不依靠其它硬件技术的前提下,达到比较满意的定位效果。

3 修正GPS偏移的流程

基于以上思路,得出如图1所示的修正GPS偏移的流程。

首先针对单点进行筛选,将速度值不合理的坐标,以及用于计算该坐标的数颗卫星的方位角最大夹角值过大的坐标过滤,设置用于加权计算的坐标个数上限为u,在收到近似连续的m个坐标点以后,如果m大于等于u,就将最近的n个坐标进行加权计算;如果m小于u,就取m个坐标进行加权计算,m不能小于2。用此加权计算的结果作为当前的实际坐标点。加权系数随之前坐标点与当前坐标点的时间间隔,当前速度,以及预先设置的可接受的修正范围变化而变化。

3.1 判断速度是否合理

判断当前速度是否合理,过滤掉速度不合理的坐标。判断依据为用户设置的移动方式,比如汽车、自行车、步行等,不同的移动方式分别对应不同的速度上限,采集到的瞬时速度值超过上限会被舍弃。

3.2 判断卫星方位角之间的最大夹角是否符合要求

该坐标的数颗卫星之间的最大的方位角夹角,夹角大于设定值的则被舍弃,该设定值影响GPS坐标的精度和GPS定位成功性。

当用于计算当前坐标的数颗卫星基本均匀分布在天空中时,计算出的坐标位置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如果都位于天空同一方位时(即这些卫星之间的最大夹角大于设定值),计算出的坐标在很大概率上会出现偏移,过滤掉这种坐标会使定位更为准确。

该最大夹角的设置,如果过小,那被删除的坐标点会增加,定位成功率则降低,如果设置过大,起不到过滤的效果。

3.3 判断距上一次采集到坐标点是否已超过k次

假设k为允许中断的次数。如果中断次数小于k,仍视为获得的坐标是连续的,可以使用已获得的坐标进行加权计算;如果大于k,即视为中断,不能使用已获得的坐标进行加权计算。中断即指未成功获取到GPS坐标的情况,包括端口未读取到数据,读取的数据未定位以及读取的定位数据因为不合要求而被废弃等情况。

因为GPS端口读取速率比较快,即使中间出现有未能读取到端口数据,或者读取的数据因为不合要求而被过滤的情况,但如果这种未成功获取坐标的次数不超过设定值的上限,通过后续的加权计算后,可以消除时间造成的数据滞后,仍然认为是连续的,可以进行加权计算。

采集到的近似连续的坐标点不到两个的情况下,则直接输出该坐标点作为当前坐标,达到两个或以上,就进入加权计算。

3.4 对已采集的m个坐标进行加权计算

计算式形如:

(X,Y)表示修正后的坐标,(X1,Y1)、(X2,Y2)、(X3,Y3)……(Xn,Yn)分别代表从前向后连续的n个坐标,(Xn,Yn)为当前获取的坐标,a1、a2、a3……an分别代表坐标的加权系数,n个加权系数之和等于1,加权系数取决于之前坐标点与当前坐标点的时间间隔,当前速度,以及预先设置的可接受的修正范围。

4 小结

GPS修正属于一种工程行为,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测试以调整所需的各种参数,通过以上推导则为通过软件算法修正GPS偏移提供了一种思路,以及调整的方向。

移动手持终端 篇8

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Android系统的家居照明软件, 完成对室内灯具的开关、调光、色彩调节、场景设置等功能, 实现室内的智能照明控制。

1 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整体设计框如图1所示, 包括Android客户端和LED模块两部分。Android设备及LED模块均连入无线WIFI局域网中, Android客户端作为智能控制端, 主要负责用户命令的下发、显示各个控制界面、数据的存储以及数据的收发。LED模块根据Android客户端发来的指令, 对其进行判断, 执行命令, 同时, 反馈相关信息到客户端, 实现室内的智能照明。

2 Android手持终端设计

本系统的Android应用程序是通过Eclipse软件进行开发, JAVA语言编程实现的, 根据照明系统的需求分析, 本客户端的主要界面有两个模块, 分别是:单灯设置模块、场景设置模块。单灯设置模块可以调节灯的开关、亮度以及颜色等信息, 还能够设置灯的基本参数;场景设置模块可根据不同的房间、不同的情境设置不同的场景。

2.1 单灯设置模块

单灯设置界面如图2所示, 整体布局采用LinearL ayout布局, 垂直的Linear Layout布局中嵌套了1个水平Linear Layout布局, 界面中的组件有Button、ImageV iew、Seek Bar、TextV iew。界面中的“开灯”按钮与“关灯”按钮控制LED灯的亮灭, 当按下“开灯”时, 旁边的小灯会由灰色状态变成亮的状态;Seek Bar滑块设置LED灯的光亮程度, 滑到最左端时, LED灯亮度为0 (即灯灭状态) , 滑倒最右端时, LED灯亮度为100% (即灯最亮) , 只要光亮度不为零, 小灯图片会一直显示亮的状态如图3所示;“RGB颜色”按钮用来控制LED灯的颜色, 当按下按钮时, 会弹出一个对话框如图4所示, 圆的外圈可以调节任意颜色, 中间的内圈和下方的长条显示选中的颜色, 当选好颜色后, 按中间的内圈返回刚刚的单灯设置界面如图5所示, TextV iew组件中显示的“color”由默认的黑色变成了选中后的红色, 代表此时LED灯的颜色为红色。

2.2 场景设置模块

场景设置界面如图6所示, 界面采用垂直Linear Layout布局中嵌套了4个水平Linear Layout布局, 界面中有4种不同的场景设置, 点击不同的图片按钮, 相应的会进入不同模式中。当有客人来访时, 点击“会客模式”上方的图片按钮, 客厅的灯光会比较明亮;当用户需要看电视的时候, 点击“电视模式”上方的图片按钮, 客厅中的灯光会变暗, 其他室内的灯将熄灭;当家中举办舞会时, 点击“舞会模式”, 此时灯光会闪烁或亮暗交替, 营造娱乐氛围;点击“休息模式”, 整体的灯光会逐渐变暗, 进入休息状态。每个场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设置, 包括灯的亮度或者颜色等。

3 实验结果

对本客户端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黑盒测试, 下面以单灯设置模块中的设置RGB调色为例。测试如表1所示。

4 结语

经过多次测试, 安装了本客户端的Android智能设备在加入WIFI无线网络后, 可以实现对室内LED灯的控制, 数据收发稳定, 各个功能可以很好的实现, 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本客户端在控制开关调光的基础上, 增加了调色和场景设置功能, 比一般软件的功能更加完善, 操作便捷, 更能适合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在物联网广泛应用的时代, 智能家居照明已成为未来家居照明发展的趋势, 智能终端控制软件以其独特的优势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高同辉.智能家居实训平台开发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7) .

[2]邢蕾.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 2015 (9) .

一种手持终端设备的设计思想 篇9

本案例硬件平台选用Marvell PXA-3XX624MHz XScale CPU微处理器作为主处理器。选用原则:工业级温度 (-40度至+85度) 、低功耗、丰富外围接口、齐全的可选择嵌入式操作系统 (WINCE/WIN MOBILE/LINUX) 、采购供货稳定等, 能够满足工业级应用的需求。

该MCU的主要功能如下:

1) 电源管理控制、对各模块的供电进行管理。

2) 数据通信、各模块的数据传输。

3) 用户输入/输出设备:触摸屏、键盘、LCD等的驱动。

具体功能接口如下如所示:

该处理器对外围硬件设备以及系统对硬件的驱动都有较好的支持, 同时对系统电源管理和功耗都达到高效率的控制。该微处理器平台具有丰富的外围设备接口, 包括UART接口、SPI接口、I2C接口、RGB接口、USB接口、SDIO接口等, 能够扩展出丰富的应用功能, 如TFT高分辨率液晶、蓝牙模组、WIFI模组、USB通信、SD卡存储, 以及2G/3G网络通信模组等应用功能。

2 供电系统设计

2.1 电源管理设计

一个平台的设计离不开一个稳定的电源控制系统。本案例使用美信MAX8660电源管理IC作为平台的电源管理芯片该芯片集成了四路降压型DC-DC输出、三个线性稳压器、一个 (第八路) 常备电源LDO以及电源管理电路。两路动态调节DC-DC为处理器内核、内存供电;另外两路DC-DC转换器为I/O、存储器及其它的外设供电。其他功能包括:输出开关控制、低电压检测、复位输出和2线I2C串行接口。

2.2 充电管理设计

本案例使用12V外接电源、7.4V智能锂离子电池的供电方式。12V电源设配器从交流220V稳压到12V供给系统电源, 并同时给锂电池充电。锂电池采用TI生产的BQ20Z75作为电量监控及保护, BQ20Z75具有高度集成, 内部同时封装了BQ20Z70电量监控IC及BQ29330电池保护IC。BQ20Z70采用最先进的阻抗跟踪算法, 容量误差在1%以内。同时针对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老化, 自放电等都有精准的计算方式, 针对设备不同的使用模式能准确地预测剩余时间。BQ29330采用分段式保护机制, 确保系统工作在稳定状态。该产品具有高精度的容量计算及高稳定性的安全保障, 全面保障用户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终端样机使用I2C总线读取电池的内部信息。

充电芯片使用TEXASINSTRUMENS的BQ24170充电管理芯片。该芯片具有1.6MHz同步交换模式, 高达94%的效率, 宽输入电源范围 (4.5V-17V) , 以及较小的3.5mm*5.5mm QFN-24Pin封装, 非常适用于手持设备的高密度电子元件的应用, 可为单节、双节或三节锂电池充电。同时具有自动的电源路径选择 (Power Path Selector) , 可自动无缝的从适配器或者锂电池取电, 供给系统稳定的电源。

3 嵌入式操作系统设计

本案例移植Windows CE6.0操作系统, 所有外围设备模块的功能驱动都基于该操作系统的框架所设计, 通过有效的联动机制, 通过加载在底层平台上的控制、驱动程序, 对各部分进行控制和处理, 在终端平台上对终端功能进行实现。底层的驱动包括了音频驱动、液晶显示驱动、触摸屏驱动、蓝牙驱动、DMA驱动、内存及存储卡管理驱动、按键驱动、摄像头接口驱动, 以及一些应用中需要到的其他功能模组驱动等, 该驱动部分具体实现方式在此不做详叙。

其操作系统框架如下图:

作为便捷的移动手持终端, 应用上要考虑到用户使用的方便性及在野外较多的操作功能。Windows CE6.0操作系统具有非常人性化的界面设计, 友好的交互感受, 具有Windows风格的界面和操作方式。

系统移植完成之后, 就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 在顶层应用层设计各种所需的应用软件, 配合底层驱动, 实现所需的数据采集、后台处理等功能。

4 应用实例

本案例用以上的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 搭载高精度GPS/北斗/GLONASS卫星板卡和网络数据传输模块GSM/WCDMA, 实现高精度的环境监控终端设备。根据地理环境变化所需要的信息收集, 应用高精度卫星定位板卡, 实现高精度定位、数据采集和监控。

4.1 平台要求

基础硬件:624MHz MCU, 512MRAND, 512MROM, 3.7寸高亮VGA液晶屏。

功能硬件:支持GPS/北斗/GLONASS卫星的双频板卡, 能够支持基于CORS双频差分站的厘米级定位;支持移动通信的2G/3G网络模块。

卫星定位板卡使用目前市场上已商用的主流GPS/GLONASS双星或同时集合了北斗卫星的三星板卡, 具有L1/L2、GLONASSL1/L2通道以及SBAS通道, 差分支持标准RTCM协议等, 能够实现GPS+GLONASS+北斗的RTK差分实时厘米级高精度定位。

4.2 监测平台框架

手持设备采集卫星定位数据, 通过通信网络与CORS基站建立连接、传输查分数据信息提交给管理服务器, 最终可以在后期进行提取数据、加以分析, 最终实现信息的后台显示。移动手持设备使用的多星多频方案, 架设支持多星的定位CORS参考站, 通过网络系统终端发送查分信号, 实现高精度定位。

作为一个室外使用的手持设备高精度卫星定位终端, 应用上必须保证用户使用的方便性和操作性, 同时考虑野外复杂的使用环境, 保证设备的工作稳定性。本方案使用3.7寸高亮、高分辨率液晶显示屏, 配合触摸屏控制和按键控制操作, 嵌入简单易懂的Windows CE操作系统, 使得该设备在人机交互方面得到高度的便捷性。硬件上使用工业级的MCU处理平台, 保证在苛刻的环境下能够稳定工作。同时该方案使用高达4000m Ah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 配合低功耗的硬件平台, 保证在室外环境下长时间的使用。作为高精度环境监测系统中的数据采集设备, 兼容多卫星多频段的组合定位, 满足了高精度、多复杂性的使用环境。

摘要:移动物联网的发展, 大大提高了人们在物流、仓储管理、数据采集、移动作业等方面的工作效率。移动设备终端平台, 作为物理网中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关键环节,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土、测绘、农业、林业、矿产、电力规划、物流管理等传统资源领域和城市规划方面。本案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而设计的工业级手持设备终端平台, 能够满足目前主流的智能管理和数据采集等应用需求。

关键词:物联网,手持终端,GPS,接口,定位

参考文献

[1]姚宜斌著.GPS精密定位定轨后处理.测绘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治疗近视下一篇: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