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优体系

2024-10-30

评优体系(共7篇)

评优体系 篇1

2014年度“陕西广播影视奖”电视新闻类评奖工作在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组织领导下于2015年3月顺利完成。电视新闻类评奖分为短消息、长消息、连续(系列)报道、 评论、专题、优秀栏目、社教节目、科普节目、少儿节目、谈话节目、节目编排、现场直播和电视纪录片等13个大类的奖项。2014年度省、市、县三级广播媒体报送参选的作品共计148件,经过评委们无记名投票评选,有77件作品获奖,获奖比例为52% 。共评出一等奖14件,二等奖18件,三等奖45件。其中县级台参评作品42件,有18件作品获奖,占总获奖量的23% 。每年度的电视奖评奖过程是全省优秀电视节目的大联展,评委们通过评选的过程可以了解一线电视作品的制作现状,探讨各类优秀电视节目的制作规律,为电视媒介实现导向作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供标杆参照,也是构建当代电视节目评优体系的一次次有益探索。 同时是向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报送参评作品,参与国家级新闻奖项评选的必经过程。今年,我省报送的陕西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电视长消息《贺军:一碗热粥传递温暖》获第25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三等奖。

虽然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电视媒体以其大屏传播、居家、形象生动、公信力强、受众广泛等特点依然保持着显著的优势,是现代社会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伴随媒体,占据着受众媒介接受行为的很大一部分。实际上,在我国各级各类电视媒体中,关注收视率已成为电视人衡量媒介产品是否成功的惯常行为之一,这种行为不但成为媒介员工的日常工作的追求目标,而且更成为媒介组织的机构愿景,很多电视人把收视率界定为电视媒介评价主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电视人无法回避的文化特征,完全是电视媒介的产业属性注定的。但是我国的媒介生存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家庭,必然要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舆论宣传作用。 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电视节目评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引导电视人把制作节目的目标从单纯的收视率评价指标扩展到更为多元的表现领域,以共同建构反映时代画卷的电视节目评优体系。

参加评奖的评委由省市县三级电视媒体的资深从业者和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们都有着丰富的媒介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研究背景,在比较参赛作品、权衡媒介产品质量高下并投下深思熟虑的一票时,他们内心评价考量标准都向着理性、建设性的目标努力。平时业界员工非常看重的收视率这种硬性的标准在评委那里只是一个参考的方面,除优秀栏目外,在各单位上报的评奖材料上大都没有注明收视率。 笔者认为在评奖活动中这样做会对业界产生正确的引导作用。收视率指标容易使媒介工作者把手上的工作视为一种工业产品,关心的只是量化的结果。然而,媒介产品是文化产品、精神产品,对媒介成功标准的衡量终究会成为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不能用简单的量化标准来衡量的。这种明显的文化分歧并不是无法调和的,因为这并不表示媒介工作者不愿衡量自己的工作是否取得了成功,不想为自己的受众负责。 事实上,优秀的媒体从业人员都不断在寻找能反映工作成就的证据和反映优秀表现的指标。他们也常常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反思:“我们到底做得怎么样?”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媒介成功的标准,确认媒介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并把媒介成功的标准设计出来并在评奖活动中加以实际运用。媒介成功标准在省级电视节目评优活动中的应用是促进媒介员工创新和媒介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环节,是先进工业社会所依循的最重要的理性特征。

综合评委们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媒介成功标准理论, 笔者认为评委们基本上是按照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来评价电视节目质量的,这些标准也是媒介成功的评价工具,主要由表现指标和成功标准两大部分组成,其作用就是把体现媒介价值观的主导理性转化为媒介产品质量评估体系的实际过程。

一、表现指标

英国管理学家霍普金斯和理斯克对“表现指标”所下的定义是:“表现指标是一种表述,可以藉以评估某一特定领域或活动的成就,也可用以订立目标。表现指标的表述,有些只需简明扼要,有些不但要求确切详尽,还要指出需要哪些额外程序,以量度某一特定领域内表现的深度、质量或投入感。 我们认为,量与质的指标都是各自有其用途的。”(Hopkins and Le as k,1989)。2014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坐标上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2014年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在10月份,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部好的作品, 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在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的指导下,根据霍普金斯与理斯克定义,并结合2014年度时代特征,我们在电视新闻类作品的评奖过程中,将表现指标表述如下:

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事实进行及时的影像报道和视听语言编码。以电视的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时代精神。

2. 即时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政策导向;

3. 我省各地落实依法治国的有力措施和实际效果。

4. 继续以电视新闻的形式解读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普通的陕西人如何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中国梦结合在一起

5. 体现我省各行各业全面深入落实深化改革的具体行动,各地经济新常态的表现及多元化经济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6. 体现我省社会管理、环境管理的新举措、新趋势。

7. 具有陕西元素、丝绸之路起点、丝绸之路新经济带等地域性符号。

8. 传播陕西特色文化,展示陕西文化软实力。

9. 发挥新闻媒介舆论监督的作用,落脚点为正能量传播。

10. 对发生在我省的重大事件和当事人及时报道,回应社会和受众关注热点。

11. 具备视听语言的语言学特征、多元化的电视艺术表现手法和对电视艺术美学追求。

以上表述既有内容指标,又有形式指标,体现了恩格斯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

总结近些年来国家和省上广播电视作品的获奖规律,题材最为重要,题材找准了、选对了,才能承载“内容为王”的传播策略。电视新闻作品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去发现美, 进行美的创造,通过电视媒体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行进中的陕西故事)贺军:一碗热粥,传递温暖》 (一等奖,陕西广播电视台选送)是一篇报道“陕西好人”贺军在自己开的餐饮店免费送早餐的电视长消息。为了用电视新闻来讲好这个陕西故事,记者和贺军及他的家人生活在一起,通过了解到的具体的数据来体现一个人爱心的坚持:送粥1700天、一天3200份粥、每天投入5000元,以及通过喝粥人的特写镜头、昼夜变化的快进展示,表现了一碗热粥背后人心的温暖,创作出了一篇有时代温度的报道。该报道荣获第25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三等奖。“一带一路”构想是我们国家的战略性决策。陕西作为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的起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地域符号含义。现场直播《丝路进行时特别节目———长安丝路三万里罗马入城大祝捷》(一等奖,陕西广播电视台选送)是“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全媒体活动团队为新闻直播节目《思路进行时》 特别制作的节目,记录了整个团队到达目的地罗马城的盛况,回放了艰苦的西行片段。整篇报道制作气势恢宏,前后照应,结构整端,叙事明晰。通过中意两国卫星连线直播和APP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同步播出,是体现“一带一路”主题的大手笔。谈话节目《长安与丝路的对话》(一等奖, 陕西广播电视台选送)是“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全媒体活动衍生出来的谈话类节目样态。节目采访了哈萨克斯坦“陕西村”村长安胡塞,对“陕西村”的历史渊源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著名学者萧云儒代表陕西的文化符号, 安胡塞代表古丝绸之路上特别的文化符号,两个文化符号在本节目中古今呼应、中外呼应,情理呼应,彰显了陕西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家和人民互联互通的开放胸襟。连续报道《六十五年辉煌为陕西点赞系列报道》(一等奖,陕西广播电视台选送)、《杨凌:双幅巨桥空中“旋舞”创全国之最》(三等奖,杨凌电视台选送)表现了陕西省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成就。《DNA审牛记》(三等奖)反映的是镇安县两位农民都丢了牛,但只找回来一头,对牛的归属争起了纠纷,最后依法对牛的DNA作出鉴定,反映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在普通百姓心中日益生根。 陕西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制作团队是一支精益求精的队伍,近年来推出了《大秦岭》、《陕北启示录》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好作品。2014年又制作了大手笔纪录片《大美陕西》。从电视画面、后期编辑、配音解说等多方面体现了对电视艺术最精致的美学追求和对视听语言最完美的编码,评委们一致认为设立一个“特别奖”授予《大美陕西》才是对这样的电视美学追求最恰当的鼓励。

二、成功标准

所有对媒介优秀成果的评估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在进行比较。电视新闻类评奖活动,实际上是业界和学界的资深人士把选送的电视新闻类节目进行比较的过程。评委们按照一些成功标准(这些标准有可能是长期工作经验积累的有效判断),决定哪些媒介表现应受到褒扬;从另一个角度说,评委们遴选的优质媒介产品正是支撑这些成功标准的有力实证。媒介成功的标准兼具工具性和表达性特征。其功能就是对节目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发挥最大媒介产能。评委们对成功标准的规范化判断和表达,使技术理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引导电视节目的生产者在未来的节目工业化生产流程中遵从这种规范化的理性权威,并内化为能力、竞争和质量控制等媒介行为。这个评价媒介是否成功的标准概括来讲就是要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来评判电视媒介作品。把电视作品放在中国、陕西省和各地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电视媒介自身运行的历史背景中去评价;电视作品是否和人民相关,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和服务需求;电视作品是否充分运用了视听语言和电视艺术手段;是否向社会传递真善美。

评委们不同程度地在以下问题的引导下来考量媒介成功的标准:

(一)媒介成功标准的共识性活动(即评优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从媒介成功标准总的目标上来看,是要实现“综合媒介效能”(The Joint Media Effectiveness)。任何成功的节目达到的目的都不是单方面的,往往要一箭“多”雕。专题《总理点燃的梦想》(一等奖,商洛广播电视台选送)是从一则时政新闻背后产生多元效果的节目。2014年1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陕西省镇安县调研,如果按常规制作,这本是一则国家领导人活动的时政新闻。但是就在李克强总理调研途中,一名叫江欣桐的12岁初中学生把一封关注环保问题的信当面交给了李总理,总理过后还给孩子写来了回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这期专题节目就从这件事入手,首先通过采访当事人江欣桐和她的父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电视观众明白这不是人为策划的现场秀。再深入到初中学生给总理的信中与环保相关的内容以及采访当事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机。然后把总理回信的内容中兼顾发展与环境 “解方程”的形象比喻向观众进行了介绍。通过江欣桐所在中学的党支部书记的同期声升华了“有梦想就会实现梦想”的主题。总理回信给当地带来的环境治理新机制以及保证南水北调水质的新措施。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初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执着追求梦想的精神、总理的亲民作风、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当地政府对总理回信的落实等媒介传播效能在这一期专题片中得到了综合体现,而且也达到了传播最广泛受众的媒介目标。

(二)媒介成功的标准从哪些角度来衡量?

衡量媒介成功的标准如何才能更加科学,具备理性的权威性,以下角度成为评委们全面衡量的思考点:

1.相关性:是指媒介提供的内容是否和顾客的需求相关, 媒介内容是否与其宗旨和目标吻合。这里的媒介顾客广义上是指人民大众,而作为媒介成功标准的应用行为———节目评奖活动的顾客虽然是评委,但评委应该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评价电视作品的好坏,把人民作为电视作品评判者。因此,评优活动选送的电视新闻作品,其目标顾客和日常传播活动的假设都应当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要看这个新闻作品是不是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了心上,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电视评论《尾矿库溃坝:是天灾还是人祸》(一等奖,陕西广播电视台选送)是一期直击安全生产事故的评论性节目。节目注重证据链的无懈可击,暴露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 节目重心落在关心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党和国家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相关政策提供了一定的事实依据。评论《干部“小矛盾”群众“大麻烦”———薛庄村六口水井群众无水吃》(三等奖,韩城广播电视台选送)是一期与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新闻评论节目,反映薛家庄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的个人恩怨从而导致全村群众吃水难的问题,节目通过采访调查,分析了村级管理班子不团结、制度不健全等危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有力地推进了韩城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2.机会:是指媒介从业者是否能及时抓住现实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机会对媒介成功尤为重要。本年度省级电视新闻类评奖活动中,县级台的表现令人刮目。县级台的电视制作资源优势和省级电视台有一定差距,但是县级电视台接地气,与许多生动的新闻源接近,能和许多有时效性的新闻事实不期而遇。短消息《景区现野生大熊猫闲逛6小时离开》(三等奖,太白县广播电视台选送)、短消息《燕子窝中的特殊“客人”》(三等奖,延长电视台选送)、短消息《秦岭首次拍摄到野生大熊猫啃食羚牛骨头珍贵镜头》(三等奖,佛坪广播电视台选送)、短消息《跳湖“危”女得“急”救》(三等奖,商州区广播电视台选送)等节目都是县级媒体记者不失时机拍摄到的珍贵画面。

3.反应度:是指媒介成功标准的确立要看媒体是否对媒介生态环境有灵敏的反应度。从现代修辞学来讲,媒介要对历史语境的变迁做出相应的修辞转换。在党和国家一再强调文化软实力的社会语境下,电视媒介应在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所作为。电视社教节目《保卫城墙———习仲勋三保西安城墙》(一等奖,西安广播电视台选送)为观众展现了习仲勋等一批国家领导人和文物专家在西安城墙面临拆除的三个危险阶段力挽狂澜,最终将西安城墙保护下来的历史,既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瞻远瞩,又体现了陕西的历史文化元素。

(三)用什么样的资料来支撑媒介成功标准?

也就是说,由各制作单位选送上来的参选作品的视频文件是否能代表选送单位媒介产品特性、栏目特性、题材定位、 专业要求?是否把本年度本单位最高水平的作品推荐上来? 各单位选送上来的个别作品,视频制作粗糙,画面模糊不清, 主持人的声音和同期声忽高忽低,不注意音频的平衡;有些视频资料根本就在设备上放不出来;对电视节目体裁把握不准,报错了奖项。评优节目应该按照评奖的节目样态实现全覆盖,这样也能提高获奖的机率。2013年度报送的少儿节目数量少,但2014年度有很大的进步。语言学特征的表现问题应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国家级广播电视奖在初次遴选的时候,邀请了语言学专家先对播音员主持人播读语音和字幕文字进行“咬文嚼字”。这里特别提醒电视文案作者在撰稿时, 应尽量避开易产生歧义的同音字或同音词。字幕中的一个错别字可能就会使我们和大奖擦肩而过。

建立电视媒介成功的评优体系,并通过评奖活动加以实际应用,是强化媒介质量管理、激励员工创造性的重要环节。 对优质媒介产品的准确评估,是现代媒介在工业化生产流程的再生产过程中走向创新的前提。笔者通过对陕西省2014年度电视新闻类评奖工作的梳理,把各位评委在评奖研讨过程中的真知灼见展示给电视工作者,以期提供有用的参考。 时代在前进,时代的画卷会越来越精彩,而反映时代画卷的电视新闻节目也会不断创新、创优。期待2015年有更精彩的表现!

摘要:本文认为,每年度的“广播影视奖”评优活动是对优质媒介产品进行评估的媒介管理过程。在这一管理活动中,建立媒介成功的标准体系,并通过评奖活动来加以实际应用,是强化媒介质量管理、激励员工创造性的重要环节。对优质媒介产品的准确评估,是现代媒介在工业化生产流程的再生产过程中走向创新的前提。笔者在参与2014年度“陕西广播影视奖”电视新闻类评奖活动过程中,运用媒介成功标准相关理论,吸纳评委们的真知灼见,结合具体获奖新闻作品,对电视新闻类作品的评优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从表现指标和成功标准两大方面来建构优质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基本主张。

关键词:电视评奖,2014年度,陕西,表现指标,成功标准,媒介管理

“网络评优”当休矣 篇2

其一是弄虚作假, 将本应促进师生活泼进取的评选变为无意义竞争。各种评选的本意是表彰先进、鼓励全体, 然而, 实施方式不当, 就会使评选偏离正轨, 成为毫无育人价值的较量。以常理推断, 对一位小学生的学业品行有一定了解的同学、亲友、师长, 不会超过百人, 然而, 两天之内竟能获得三千张选票, 可以肯定, 若干张选票来自素不相识的网友。他们可能是学生父母的朋友, 此为“拼爹”;可能是该校教师的朋友, 此为“拼校”;可能是该区教育局拉来的, 此为“拼区”。因为有了这些竞争因素的加入, 先进与否, 已经很难从结果中看出来, 而虚高的选票, 只会让所有人对这样的结果及表彰产生怀疑和鄙视。

其二是制造事端, 分散教师的工作精力。有一位朋友在区教育局负责宣传工作, 在各种网络评选的投票时段, 她每天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了解本区参评人员的得票及排名情况, 而后将这些情况转发给本区各校负责宣传的老师, 提醒他们为选手拉票, 有些学校还将不定时多次投票作为老师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这些做法让很多教师觉得是没事找事, 而且, 教师们的精力必然会在有意无意间被分散掉。

其三是虚张声势, 诱使师生爱慕网络世界里的虚荣。客观来说, 各种网络评优在投票阶段波及面很广, 但其评选结果的含金量并不高。可是, 参与评选的学生、家长、教师并非能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会时刻关注自己的点击率、得票情况, 津津乐道于自己的排名, 在自己相对落后时想尽办法, 动员各种关系为自己拉票。网络世界里的风头有点像网络游戏里的荣誉级别, 对一些心态不够成熟、淡定的学生来说, 很容易让他们上瘾, 或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或者在评选结束、一切还原时心理无法适应。

其四是不务正业, 败坏教育系统名声。面对各种好学校、好教师、好学生网络投票评选活动, 群众其实是有些反感的。身边有所学校获得了市“群众满意中小学”荣誉称号, 该校学生家长说 :“学校一共一千名学生, 拉到了四万多张票, 很多票都是区教育局动员各校家长投的。反正每年区里推荐一所学校参评, 票数很集中, 肯定能评上。可是, 家长们真的对学校的情况很满意吗?这个真的不好说。”此外, 各种投票活动中, 一些专门的网络拉票中介也在伺机参与, 这更败坏了评选在群众心中的印象。在创建优质教育的过程中, 各校都有很多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 大费周章地搞这些形式主义的评选, 怎能让群众满意?

从主办方的角度来说, 他们认为, 网络评选把投票权交给了普通市民, 是尊重民意的表现, 然而, 就若干项目的实际运行状况来看, 投票结果真假参半, 评优表彰虎头蛇尾, 主办方在工作总结时可以浓墨重彩地说他们开展了若干活动, 但师生、群众在这些活动中能受益多少?网友可能会一次两次地贸然投票, 但时间久了, 大家就会变得越来越麻木, 不愿意参与这种形式化的活动。

创优与评优之“忧” 篇3

每到年底和下一年4月之间的一段时间, 是广播电视系统创优、评优的旺季。通过对创优节目的策划运作以及审视, 对获奖节目的研讨, 各台受益匪浅, 由此产生了一批内容、形式、质量等都突出的创优节目, 涌现出了一批创优骨干, 形成了示范, 带动了一批批新的采编播人员的成长, 也带动了节目整体质量提高。而创优成绩突出者, 在职称的评定以及各种荣誉等方面也得到了肯定。毋庸置疑, 创优和评优工作促进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和质量的提升, 促进了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 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但是, 随着近年来广播电视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 创优和评优工作渐渐发生了变化, 一些现象令人忧虑。

1. 临时突击造假

近年来, 各台节目的设置原则在发生变化, 一些利于创收的节目在所有节目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并不是说, 这些伴随性、接地气、类型化的创收类节目就不能创优, 但实际情况是大量的创收节目平时缺乏或者较难设置创优选题。如一些介绍车的节目, 整天就是发布赞助商的各种信息、评价车的优劣、回答各种疑难问题等, 这类节目很难获得评委们的认可。

有的台在评奖截止日期前几天才“临时抱佛脚”, 突击“创优”——以造假的方式应对“评优”。例如, 一些“创优节目”从没有在节目时间表上出现过, 也没播出过, 只是根据临时选定的创优内容起一个节目名称, 然后申报;一些送评的专题、对象类节目, 甚至是新闻节目当中的采访录音请“演员”临时录制;一些长篇评书、广播小说等只录制一两集作为评奖之用……虽然这种“造假”送评节目所选择的角度、题材、创新特色以及质量仍不失为精品, 可以获得大奖, 但此种创优过程已经彻底背离了创优与评优的初衷。

除了创优、评优, 许多有节目听评和审片制度的台, 其听评和审看的一些节目, 也同样存在造假现象。例如, 事先为了应付听评而专门制作, 将几档节目通过剪辑合为一档“好听、好看”的节目等。这样的听评、审片只能是流于形式。

2. 利益的驱使

市场化后的广播电视, 考核主要是两大项:创优和创收。虽说各台“桌面”上都是将宣传放在第一的位置, 但“抽屉”中是将宣传和创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而“桌下”, 许多台其实是将创收放在第一位的。职工需要工资、奖金, 设备需要更新, 事业需要发展, 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 (许多台是没有财政拨款的) , 在当前各媒体竞争“白热化”的状态下, 重视创收并没有错。实际情况也正是这样, 一些台每年竞争上岗的一些部门负责人在考核创优和创收时, 并不会因为创优没完成而被替换, 但是创收完不成, 则肯定会被撤换。

虽说创优和创收并不矛盾, 而且一些创优节目还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许多台, 特别是实行领导聘任制只有一两年的台, 有利于创收的节目就上, 不利于创收的节目就下。当创优和创收发生冲突必须选择其一时, 往往是选择创收, 这在医药讲座类、商品售卖类节目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例如有些电台的节目, 每个小时都被砍掉一大半用来卖药, 医药类节目创收占到全台创收一半以上, 年终完成了创收指标, 个人和领导都会受到表彰;而节目较完整播出却没完成创收任务的台, 则不仅全台没奖金, 而且领导都要被换班。有些台由于医药类节目太多, 被戏称为“卖药台”。一些有识之士认为, 恰恰是这类节目更应该靠创优推动出新, 通过出新促进发展。但实际情况是, 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类节目很难创优和出新, 因为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追求的终极目标。

此外, 由于一些台有创收和创优的具体指标, 如在聘任期期间必须完成几个省级奖项等, 完成的奖项不同, 其年终奖金就会有差异;一些台的人员需要获奖节目来评职称。所以, 一些由各台领导组成的评委会评奖时, 有些台的评委往往在评奖期间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台上台下各展解数, “瓜分”最高奖项, 最终依然是利益压倒学术和公正。

3. 学术特质弱化

创优和评优是一项以学术探讨研究和示范为特质的系统工程。然而, 近年来从各台的创优节目初选, 到更高一级的最终评委会定评, 学术特质明显弱化。

其一是选择评委的随意性。过去各评委会成员都具有相应资格, 由具有资格的评委组成评委库, 在组建应届评委会时按一定程序抽取组成, 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评委会的权威性、公正性、学术性和广泛性。但是, 现在一些地区的评委会的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组成非常随意。例如, 有些地区, 基本上是在评委会召开前组织一些“靠近”的评委或直接通知各台派出评委, 这些评委基本是各台的分管或行政领导等。在一些台, 一些分管领导具有多年广播电视宣传经验, 具有相应专业职称, 也符合评委资格, 由他们担任评委当之无愧;可有些台分管领导来自非新闻专业单位, 他们具有一定的领导才能, 但是非专业领导作为学术评委会的评委, 甚至是由没有专业经历的工会主席、书记等担任评委, 其学术性理应受到质疑, 其所评选出的“优秀”节目也就缺失了公正性。

其二是评优标准和方式不完善。创优和评优已经进行了多年, 但是大奖的产生评判的标准是什么?许多评委会完全是依靠评委的经验和感觉来鉴别。即便是评委会有些原则化的标准, 但是节目发展了几十年, 这些方法和标准是否适用?由于缺乏科学的评判标准和方法, 就出现了真正的优秀节目评不上奖, 评上奖的节目没有价值的情况。如有些台的节目在一些地区非常受欢迎, 收视、收听率非常高, 创收收益率也非常高, 可这些节目却评不上奖;评出的优秀精品节目应该具有推广价值, 可有些获奖节目并不为大家认可, 更谈不上广告的负载率。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脱节”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出在评优的标准和方法上。

其三是创优的后续研讨缺失。过去, 一些地区的广播电视学会每当一年的创优节目评定结果确定后, 往往会通过一些方式将优秀节目介绍给各台, 并在一些学术会议、学术刊物上予以点评, 以起到推广提高的作用, 现在这一方式依然在有些地区沿用。但在有些地区, 创优和评优已经成为形式, 成为走过场。各台只知道自己的哪些节目获了奖, 却不知道为什么获奖, 更不知道其他台获奖的节目是什么, 也就谈不上借鉴和提高。

二、变革沿袭了几十年的评优办法

解除创优、评优之忧, 应与时俱进, 改变几十年一贯不变的创优、评优标准及方式方法, 借鉴其他行业和学科先进科学的评定标准及方法, 融入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 使创优、评优起到促进创新、促进发展的作用。

1. 建立准入机制和审查监督机制

建立和完善评奖的准入机制以及审查、监督机制, 非常必要。

评奖节目在送达评委手中之前, 相关部门对本届评委的资格、编辑记者资格、播音员主持人资格、参评的节目资格等应进行详细审查, 对不符合条件的节目进行先期筛选。

审查完成后, 按公示制度要求对参评作品和评奖结果通过文件、相关网站等进行公示, 接受监督。一旦接到投诉, 要按程序对被投诉人员及节目进行核实, 确定造假的, 按规定做出相应的处罚, 通报取消获奖资格, 对造假者或送评部门采取取消下一年度或数年的评奖资格等处罚措施。

2. 建立科学的评委产生程序

严格评委的产生程序。除了对评委的资格进行审查以保证评委专业性、广泛性不受质疑外, 对每届评委的组成和抽取程序也要形成制度。不是根据一些人的随意选择产生评委, 而是依靠制度产生评委。

3. 建立完善的评优标准、方法和细则

机制和程序建立完善后, 还要有完善的评优标准、方法和细则。一方面, 使评委有据可依, 另一方面, 也是对评委的一种约束。

首先, 将一组评委“一评定奖”改为多组评委评出的量化结果相加定奖。将评委分为不同组别, 例如一组可负责导向等打分, 一组负责创新新颖度等打分, 一组负责专业水准打分;也可按节目的社会角度、经济角度、行业角度、文化角度等分成不同组别打分等。每一组评委都对评奖起重要作用, 但又都无法通过本组一次打分确定和知晓奖项最终得分。

其次, 量化标准。评委的资历、学识对评奖是非常重要的, 但评奖结果最终要通过量化来体现, 变评委凭经验评奖为与量化相结合评奖。如将获奖节目的舆论导向性、创新及特色、选材、艺术特色、感染力、播音主持水准、制作技术高低、经济效益、推广价值等量化为不同的标准分值, 通过对最后分值的汇总, 得出获奖节目奖项的高低。

裁判长谈赛项——教学实践评优 篇4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与“学”的实践,“教学实践评优”赛项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发展,希望能把握: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与学实践中,多年来从“整合”到“融合”再到“深度融合”,这应该是传承、扬弃与超越的过程,是在探索中稳步推进的过程,也是以创新推动发展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不懈而刻苦地努力,特别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践行。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基于常态、能够成为新的常态并且发展常态的新水平,要努力避免“标新”或者“翻新”。

◇基础教育的学历教育、提高学科教与学的质量、奠定学习者发展基础,目前的主渠道仍然是学校与课堂。教学实践在落实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不仅要积极推进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策略与方法的创新,而且要积极推进学习者学习过程、方法、策略、模式的创新,以使课程改革获得新的发展和契机。

◇把课程实施创新、学习创新作为重点。教育信息化不是教育信息技术化。目前,新技术及其应用层出不穷,但广大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以技术应用创新去服务教学、支撑教学、发展教学,而不是替代。教与学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要关注的重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希望老师们关注课程、关注学习者、关注常态、关注设计、关注绩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其出发点与归宿就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发展。

◇以“教”的方式变革促进“学”的方式变革。教学实践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者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形成的指导者。只有先优化教学,然后才能促进学习者优化学习。教师既要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学科教学能力等专业发展水平,也要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这两者中,前者更为重要。这样,既能使学习者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脱颖而出,同时技术应用也不会失去发展方向与价值。

◇关注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差异性。要有这样的意识: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习者,让学习者有选择权和决策权。在尊重学习者选择权和决策权的基础上,逐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学习的自我管理(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

◇逐步实现“以赛促教、以教推赛”。通过比赛,促进教与学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提高质量;同时,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创新,又可以成为赛事内容不断充实、水平不断提高的增长点和切入点,让比赛充满活力。“赛”和“教”,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一次比赛是短暂的,选手们不但要在比赛中努力取得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实践精神、实践成果、实践经验与创新追求推广开来,让更多的教师在共享中受益。如果有可能,也希望“教学实践评优”这个赛项能够利用网络,以远程方式为边远地区的学校和教师提供相关服务,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提供一份支持。

一节评优课失败的启示 篇5

一、课例回顾

对于排球正面屈体扣球内容, 笔者从没有讲授过。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所述, 排球的正面屈体扣球的教学步骤为:第一, 徒手练习脚步和引臂动作, 再徒手把两个动作衔接;第二, 扣固定球, 一人举球于头顶, 一人扣球;第三, 两人一组相隔7米持球扣反弹球, 再抛球扣反弹球;第四, 自抛助跑低网扣球;第五, 助跑起跳扣球 (抛球、低网) 。

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把以上5种方法拓展为:第一, 徒手练习分手部动作和脚步动作以及衔接动作;第二, 原地2人一组扣固定球练习;第三, 两人相距7米举球扣反弹球, 再抛球扣反弹球;第四, 两人一组自抛结合脚步扣反弹球;第五, 两人一组自抛结合脚步扣低网练习;第六, 扣网上固定球练习;第七, 近距离抛球扣球练习;第八, 远距离的抛球扣球练习;第九, 一传一扣练习。

在上课时, 笔者选择了其中的1、2、3、4、5、6、7、8这8种手段。选到的班级是第一次学习扣球内容。在课堂中, 学生在自抛结合助跑扣球这个练习环节基本不能扣好球, 出现了很多“球飞了”和脚步错误等问题;由于练习手段过多, 在时间的分配上出现了问题, 导致最后的素质练习和总结放松环节出现时间不够的问题;在队伍调动过程中也出现了混乱。

二、教学手段选择再分析

通过课后反思, 笔者发现, 所选择的这8个教学手段, 初看也有些递进, 也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细看则漏洞百出。

1. 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 导致教学重点不够突出。看上去好像排球的正面屈体扣球都教完了, 从脚步到助跑起跳扣球每个环节都教到了, 其实这样的教学手段运用反而使学生什么都没学精, 什么都没学会, 只是让学生走个过场。

2. 在重难点的解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没有花更多的时间解决这节课的重点问题。在手段上, 也很难让人看出这节课要解决什么重难点, 是脚步?还是空中引臂?还是助跑起跳结合?还是助跑扣球时对球的感觉?可见, 这样的教学手段选择没有侧重点。此外, 在时间的安排上, 也应该有侧重点, 如在1、2、3等环节上要增加练习次数、时间, 以巩固初学时对技术动作的掌握。

3.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情况的不确定性, 教学手段选择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问题。事实也是如此, 学生基础较差, 在抛扣时学生将球抛得忽远忽近, 且助跑随意、引臂不规范。

4. 从组织角度看, 课堂练习手段多样, 队伍调动次数多, 队伍调动过程浪费了一定时间;且对球和人的控制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给执教者增加了压力。

三、教学手段选择启示

就一节评价课来讲, 通过教学技能、语言、指导能力, 课堂组织, 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看出执教者的能力。在这三个环节中, 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科学合理是主要环节。只有合理选用教学手段, 课堂的组织、气氛、教学效果才可能会好, 才可能取得教学的成功。所以, 上评优课时, 首先要合理选择教学手段。

1.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手段。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 要使学生获得哪些体育知识, 掌握怎样的体育技能, 在学习中产生哪些情感体验, 这是执教者要在课堂教学中解决的三大问题。在这三个问题中, 掌握怎样的技能是关键, 因为体育知识和情感体验都是通过技能的掌握来达到和体现的, 也是最容易被评课者看到的。在借班上课过程中, 执教者运用了哪些手段使学生获得技能, 在这节课中执教者准备让学生的技能达到一个怎么样的程度, 是执教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也是课的目标之一。在上述课例中, 笔者的技能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扣球的脚步动作和身体引臂扣球动作, 以及两者的结合。但教学手段却没有针对性, 在手段选择中没有重点, 没有强化学生对脚步和扣球动作的练习。

在借班上课过程中, 笔者认为, 在陌生教材的教学中适当降低教学目标要求既合理又具有可操作性。如, 本次评优课的另一位教师和笔者上同样的教材, 他选择的教学手段是:第一, 徒手练习包括脚步练习;第二, 2人扣固定球;第三, 2人7米扣反弹球;第四, 扣网上固定球;第五, 同伴近距离直线抛球扣球。从这5种手段的选择来看, 这节课教师制订的目标可以定位为对脚步动作、扣球身体姿势、手部动作的学习和掌握上。从掌握的情况看, 学生掌握得也较好, 从这5个教学手段的安排同文中课例的对比不难发现, 这样选择的目标更符合借班上课的要求。因此, 在借班上课, 又有陌生教材时, 执教者要制订好目标, 在可实现目标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

2. 根据重难点选择手段。

从笔者这次课的教学手段安排来看, 选择了8种手段, 这8种手段看似循序渐进, 但重点不突出, 解决的问题不明显, 没有着力点。作为扣球的第一次课, 一个新的教材, 一个新的班级, 教师要达到本课目标首先应确定本次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课后的总结中, 笔者认为, 第一次扣球课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脚步和原地扣固定球对扣球手型的掌握和巩固, 然后是体验和感受脚步和起跳后扣球动作的结合。所以, 脚步和扣球的身体姿势的掌握是本次课的重点和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确定了这个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后, 再看笔者所选择的8个教学手段, 明显会发现有些是可以忽略的。如, 第4个和第5个教学手段, 可以放在下次课中运用, 这样一来, 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原地练习扣固定球, 并在后面的扣网上固定球环节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 这样这节课的重点就比较突出了。在1~3环节主要解决了扣球的身体姿势和手型的问题后, 再通过6解决二者的结合, 而把7、8两个环节作为下次课的铺垫和本次课学习成果的体现, 也作为传扣结合的体验, 就使得手段清晰、重点明确、解决到位。在教学手段选择过程中, 少一种手段可以为组织教学提供方便, 不需要更多的队伍调动, 这样的课也就可能会更流畅, 目标达成也会更好。

3. 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手段。

平时的教学都是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特点制订教学目标, 再根据目标要求选择教学手段。在评优评先课中, 如何了解学生的情况呢?笔者总结了“望”、“问”、“切”三个字。在借班上课时, 在上课前至少5分钟能见到学生, 在这5分钟里首先是“望”, 观察学生的身高、表情等, 有些素质好的可以在体表上体现出来。同时。在课堂中要多观察学生的表现。其次是“问”,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 可以直接询问学生有没有学过这个内容, 以前有接触过等等, 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情况。第三是“切”, 在一些课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尝试手段来评价学生的基本情况, 判断学生能否完成教师目标。借助这三种手段来判断借班上课的学生情况, 教师就能更好地依据学情来安排自己的教材教法, 在教学手段使用的时间、次数、频率、难度等各方面进行调整。从而使借班上课更流畅, 更得心应手。

4. 根据课的组织来选择教学手段。

师德将成高校教师评优首要标准 篇6

据了解, 针对近年来高校教师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等热点问题, 这是教育部首次对高校教师的师德作出具体规范, 并且特别明确地规定师德将成为教师评优等考核的首要标准。

记者注意到, 这份规范对高校教师提出六大项“师德”标准, 即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

规范中明确提出, 高校教师要真心关爱学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育教学中, 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对此,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并不是所有兼职高校教师都不能做, 高校教师做兼职是有条件规定的, 即绝对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如果教师为了兼职工作而请假, 该上的课不上, 那肯定是不行的。

此外, 规范还明确高校教师要秉承学术良知, 恪守学术规范。要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 诚实守信, 力戒浮躁。身为高校教师, 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些年来, 个别教师治学不够严谨, 急功近利, 甚至师德失范, 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 因此这次规范中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评优体系 篇7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由来已久, 是现阶段浙江省义务教育领域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有关人士表示, 尽管这些年做了不少努力, 但问题没有解决, 在有些地方和学校甚至变得越来越严重。

浙江省教育厅日前公布的《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指出, 坚决杜绝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的作业。双休日及节假日不得加大作业量。不准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不定期地对辖区内学校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向学生及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

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 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 不得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对学校、班级、教师和学生进行排名。

上一篇:思想库研究下一篇: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