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成本控制(精选12篇)
工业成本控制 篇1
成本控制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 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 就必须加强成本控制, 不断探索降低成本途径, 这是工业企业发展兴盛的重要环节, 这也同时说明成本在工业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一、我国工业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进行成本控制的意识比较薄弱。
许多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意识比较淡薄, 没有意识到成本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行动上也不可能将成本控制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来实施, 这必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2、成本控制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
成本控制的实施需要用制度来保障。但目前而言很多工业企业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 有的企业即使制定了类似的规定, 但并没有严格的执行, 严重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这对企业的成本管理非常不利。
3、企业成本控制不能满足企业实行全过程成本控制的需要。
目前, 我国许多企业成本忽视了其全过程的控制, 不能满足企业实行全过程成本控制的需要。有的只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却忽视销售过程的成本控制, 有的只注重投产后的成本控制, 却忽视了投产前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二、完善工业成本控制的几点对策
国内企业在成本控制管理中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 必须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有效的途径, 只有这样, 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经济效益。
1、加强成本控制的理念。
企业的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乃至企业管理的根本要求, 同时它也是保证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因此, 企业应重视成本的控制, 提高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促使企业各个阶层都树立加强成本控制的理念, 把成本与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经济责任及经济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其进行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保证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完善的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体系。
第一, 要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应在管理职责与权限上建立成本控制系统, 既要与企业的组织机构相适应, 也要从成本管理的要求出发, 进行内部组织机构的调整。第二, 建立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运营机制。要按照分权管理理论和责任会计原理, 逐步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第三, 强化成本控制的执行力度。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涉及的环节比较多, 因此, 各部门、各环节人员都应该严格按照成本控制的要求执行, 要使其真正的发挥重要作用。第四, 强化成本控制的奖惩机制。恰当的奖励将引导员工将自己的行为纳入到与企业总目标一致的轨道中去, 进而使企业的成本控制得到很好的执行。
3、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工业企业必须要加强内部管理的科学化进程, 建立健全各项生产成本控制规章制度, 以人为本, 努力提高员工的生产成本管理意识和业务水平。成本发生于各项业务活动的实施过程之中, 企业成本水平高低受企业各项业务活动和业务环节的共同影响, 都需要通过制度加以规范。因此, 成本控制制度要对企业所有业务内容和业务领域中与成本相关的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 在形式上必须适应业务活动的特点, 对各项业务的发生过程和方式发挥作用。除此以外, 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是成本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应包括:规定代表责任中心目标的一般尺度;规定责任中心目标尺度内涵的解释;规定业绩考核标准的计量方法;规定采用的预算标准;规定业绩报告的内容、时间、详细程度等。总之, 企业成本控制制度必须融入到企业各项业务控制制度与考核制度之中来强化成本控制效果。
4、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要通过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 促进企业成本控制工作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预算, 是指企业的成本控制应从产品策划阶段开始, 形成从策划到生产、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的良性循环。同时, 预算做出的计划数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起到参考作用, 在生产过程经营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 使得实际成本与计划数之间产生差异, 要充分计算并分析这些差异, 并制定的措施进行解决。另外, 对编制的企业年度预算, 应根据实际情况逐级分解为月预算、周预算, 通过一步步的逐级控制, 达到最终预算目标的控制。
5、进行全系统成本控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工业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 将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对企业成本控制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首先, 要对成本产生的源头进行控制。如对投资决策的控制, 确保投资决策正确, 避免失误;对技术设计的控制, 做到设计科学、费用合理。其次是对产品生产的各项费用的控制, 如对材料采购的控制。再者是对产品销售费用的控制, 如对广告费、运输费、装卸费的控制等。总之, 要通过研究每种成本控制方法的本质及其适应的经济环境的特色, 构建出系统的成本费用控制方法体系。
6、加强成本会计工作力度。
成本会计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工具, 必须予以重视。首先, 要加强相关理论研究。成本会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 首先要根据形势研究最新的理论, 以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其次, 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 实现工序作业成本。企业成本会计工作要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 加快信息反馈速度, 增强业务处理能力, 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 具有重要意义。第三, 推广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 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 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 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 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向阳.工业企业降低成本的意义和途径[J].水利电力机械.2003 (5)
[2]、邹丽岩.浅析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J].河北工业, 2010 (6)
工业成本控制 篇2
台
2008年02月18日14:18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2月18日电 据国土资源报报道,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精神,切实加强对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的管理和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布了新修订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以下简称《控制指标》)。新指标相应提高了工业用地准入门槛,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新修订的《控制指标》由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五项指标构成。规定,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应不低于30%。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工业企业内部原则上不得安排绿地。但因生产工艺等有特殊要求需要安排一定比例绿地的,绿地率不得超过20%。
国土资源部通知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控制指标》与相关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不符合《控制指标》要求的工业项目,不予供地或对项目用地面积予以核减。对因生产安全等有特殊要求确需突破《控制指标》的,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结合项目实际进行充分论证,确属合理的,方可批准供地,并将项目用地的批准文件、土地使用合同等相关法律文书报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编制工业项目供地文件时,必须明确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等土地利用控制性指标要求及相关违约责任。
工业成本控制 篇3
关键词:工业企业 成本核算 管理控制对标管理
1、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及目的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和控制范围包括了生产经营的所有经济活动。核算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费用的综合,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及其他生产成本。成本核算的管理与控制是一种事后控制的成本预算管理措施,强化成本核算的管理与控制,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管理部门制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可作为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绩效考核的基本依据,还可为企业产品定价提供数据支撑,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审核,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但是成本核算要坚持重要性、一致性、权责发生制、合法可靠性、相关性的基本原则。通过合理有效的成本核算数据的反映,促进企业各个环节的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提升竞争力。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成本核算对象和范围不准确
只有明确成本核算的对象和范围,才能落实成本核算的基本措施,才能保证成本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合理化、科学化的数据支撑。成本核算的对象和范围不准确,会让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与控制失去意义,造成成本核算数据的准确性不足,导致根据此成本核算数据制定的相关经营决策方向偏差,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企业如果长时间使用不够严谨的成本核算数据作为企业决策的依据,会导致企业管理混乱,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经营效益下滑。
2.2、操作标准灵活性缺乏
目前,成本核算因为缺乏相关的行业标准和具体的操作规范,在具体的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与控制过程中,各企业都是按照自身制定的操作规范执行,导致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及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和缺乏灵活性。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与控制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根据企业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成本核算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不同类型的企业也会因为经营理念的差异,造成成本核算管理及控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现阶段,在部分企业内,仍然存在部分成本单独列出,不划归成本核算体系的现象,导致企业核算成本类别不清,数据不准,成本核算数据不够真实的情况发生。
3、成本核算管理及控制的改善措施
3.1、强化成本意识,确立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切实落实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及控制的相关措施,则必须提高企业成本核算管理控制的基本意识,牢固树立成本核算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企业要想获得竞争力的优势,必须要尽量提高产品质量,控制产品生产的成本支出,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对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将企业成本核算管理控制的理念贯穿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这才是保证成本核算管理控制能够落实的基础。要想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则必须认识到成本核算对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带来的正面影响,改善目前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及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工业企业要实现科学化的成本管理,则必须全面提高成本核算管理控制的重视程度,让企业所有员工都具备并强化成本核算管理意识。
3.2、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控制体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健全工业企业现代化的成本核算体系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实现企业成本核算的深入管理及控制,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控制体系必不可少。即通过成本控制与管理,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数据反馈到成本中心,从而实现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通过成本核算的作用,监督和考评预算与成本的实际执行状况,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优化改进,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持续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高效运行。
要实现成本核算的监督,则必须要对生产经营状况的每个环节进行监控并记录,协助相关部门建立规范化的成本管理。除此之外,企业还需建立完善成本核算的责任机制,让每个部门、每位员工都明白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一个责任明确的成本控制体系。
3.3、成本核算管理及控制方法的改善
改善企业成本管理及控制模式是改善成本核算管理及控制方法的前提。要实现对企业成本核算的有效管理及控制,则必须先明确成本核算的对象和范围,再根据核算对象的不同以及核算对象的属性差异,对其进行分类区分,然后根据分类进行数据分析整理,才能确保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成本核算的方法并非一成不变,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要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状况的成本核算规范。如企业可采用对标管理的方法对成本核算实施管控。
所谓对标管理,即企业以行业内外一流企业为标杆,与标杆企业比较分析,并对其进行判断,通过学习先进经验来有效解决问题或不足,进而赶超标杆企业,追求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
(1)首先要加强领导管理、建立成本核算对标组织机构
为实现对标管理,则要成立成本核算对标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各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对标管理,组织制定和修订相关文件;协助组织制定和修订对标管理指标以及标杆体系,指导开展各项对标工作。
(2)对标管理实施
第一阶段是对标。各小组收集、汇总和整理反映成本管理指标,针对成本管理全面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寻找标杆,寻找与管理能力相近、发展阶段与本企业相近或略微领先企业作为对标对象,根据小组的需要确定各小组标杆对象内容。最后,对照分析。将寻到的标杆楷模与小组进行全方位对照分析,分析研究标杆楷模之所以能够创造优秀业绩、达到优秀水平的原因,对比分析自身的表象差距和构成差距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阶段是达标。安排时间,制订相关措施。根据与标杆间的差距、工作不足等问题,领导小组要提出整改计划,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积极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整改措施,学习标杆先进经验,检查、审视对标成效,争取达到标杆先进水平。
第三阶段是创标。对标管理的目标是不断变化的,对标管理是一个渐进过程。每轮达标完成后,需评价对标管理实效与预期目标的差距,认知分析原因。在循环结束后,应当重新检查成本核算对标管理目标,不断调整标杆,谋取更大发展,进入下一循环。
(3)考核奖罚
定期对各组日常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制度缺失、岗位不作为等现象,对各组组长进行处罚,并记入档案。对对标管理好的小组、个人,定期给予奖励。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深入管理及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管理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成本控制的具体职责,让企业员工明白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才能保证成本核算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严谨、科学的依据,促进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丽娜.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深入管理及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6):191-192.
[2]王红梅.浅议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深入管理与控制[J].新财经(理论版),2014,(2):150-150.
[3]彭芬.浅谈供电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实施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工业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初探 篇4
成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取胜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业绩和效果,以提高工作效率。技术、质量、价格、服务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四个核心要素,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可以这样认为,谁的成本最低,谁就在竞争中占据相对有利的地位,因而成本控制成为“同质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核心因素中的核心。
1 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成本控制是对构成产品成本各种因素及影响产品成本的各个经营环节实施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我国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积累了一些成本控制经验,但还是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成本控制思想落后,成本控制制度不完善
工业企业往往大型企业居多,对新事物的变革较为缓慢,企业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而忽略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或者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
1.2 企业采购成本对市场价格变动的灵敏度低
工业企业材料成本占成本总额的绝大部分的比例,高的占到70%~80%,低的也接近40%~50%,可以说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和源头都是从采购成本开始的。但是又由于物料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比例较大,很多生产业企业的物料或设备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获得,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经营,采购价格过高,则产品成本也高,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和利润;如果采购价格过低,则很可能采购的物料品质很差,影响到产品的品质,从而使产品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所以工业企业采购成本对市场价格变动的灵敏度偏低是成本控制的一大问题。并且询价也只限于为数不多的几家供应商身上,并且在采购时经常是习惯性的围绕固定的老客户,创新有限。其次,现在供应商的报价有时候和合理的售价相差很大,常常给老客户的折扣点少则10个,多则50个。
1.3 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不高
人工成本,是众多企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信息化、技术化发展日新月异,多数企业对占制造成本约25-30%的人工成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通过挖掘内部潜力,科学地构架企业管理体系和运行模式,合理地搭配具有优劣互补、和谐高效的员工素质结构。加之企业冗员过重,内部富余人员较多,效率低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低廉的劳动力是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但是通过研究发现,虽然我国生产业的劳动力低廉,但是其劳动力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下,这不仅降低了我国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的产业升级。而且在调控管理上造成人工成本的增大,人工成本管理多头化,控制与管理人工成本的单位有计无法相互制约,也缺少成熟的考核体系和控制手段,在调控管理上造成了人工成本的增大。
1.4 企业交易成本难控制
工业企业交易成本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签约前市场调研所发生的费用;(2)签约时所发生的费用;(3)签约后所发生的费用。都具有不确定性,没有预算标准。资金成本贯穿于整个成本控制,它即是成本控制的主线也是成本控制的目的,所以成本控制至关重要,资金成本控制中所存在问题将影响整个成本控制的实施。
2 工业企业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缺少和市场的沟通及自我协调
据相关报道,飞利浦和德力电器的财务数据显示:1%的采购成本下降,使两个公司的利润分别增加7.5%和16.5%。采购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越大,降低采购成本对利润的贡献就越大。因此在有经验的管理者看来,采购部门不仅仅是发生成本的部门,更是企业利润来源的中心,做好采购成本控制对企业意义重大。制造业企业采购成本难控制的原因如下:
采购受到国内外市场价格的影响,由于大多数生产企业一直以来只和固定的供应商长期合作,所以材料采购的价格有可能偏离市场价格而企业却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又由于不合理的采购数量与不适当的采购时机,不能避免生产车间停工待料,又不能降低物料库存,增加了资金积压与占用。加之采购部门不及时搜集市场情报时,提供新的物料以代替旧物料,无法达到提高品质,降低成本之目的。尽管目前大多企业建立了材料成本的数据库,但招标询价比价这几个环节进行的还不是很理想。
2.2 人员配置调控不合理
工业企业由于企业特性通常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开发市场,扩大市场营销份额上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造成人工成本高居不下。制造企业大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并沿袭运行起来的,内部富余人员较多,效率低下,同时人工成本管理多头化,控制与管理人工成本的单位有计划、人事、劳资、财务、工会等十多个部门,有的企业甚至将人工成本控制管理分离为计划、财务和工会各管一块,形成管理分散,职能分离,各行其是,人工成本计划控制与实施脱节,无法相互制约,也缺少成熟的考核体系和控制手段,在调控管理上造成了人工成本的增大。
2.3 传统的成本控制思想为主导控制思想
这种以“成本节省”为主导的成本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会挫伤企业为未来绩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是高昂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还会因顾及局部要求而损害企业的整体目标。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落后,一些企业成本管理处于落后状态,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不利于企业成本的宏观调控。
2.4 交易成本缺乏信息的对称性
交易成本是整个成本控制中最难以把握的,在企业运作过程中,这些费用不得不发生,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费用的研究,在“经济人”假设前提下,产生交易费用的原因包括:机会主义倾向、有限理性和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倾向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表现在使收益内在化、成本外在化,使得利用我们现在所处的环节导致我们和交易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的信息不对等性在交易过程中有时会发生高于正常交易价格的。同时管理存在的漏洞也是造成交易成本难以把握的人为因素。有限理性,市场、产品、技术和交易是复杂的,而人的知识、能力和理性是有限的,要认知这些复杂的世界,就必须花工夫去学习和研究,因此,在复杂的世界里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边际成本也是很大的。资产专用性指某些投资因地理位置的专用性、物理属性引起的资产专用性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一旦投入,就很难转移或转移成本很高。有的企业因非生产性成本过高而导致利润空间很小以至于无法盈利或者盈利空间很小、而有的企业因非生产性成本控制得力在2到3年时间内就能盈利的现象。
3 工业企业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改变控制观念,完善企业内部制度
改变控制观念,告别传统成本控制认为的控制成本仅仅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片面的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而是应该实行全员全过程的控制,使成本控制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应当建立在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建立与之相关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靠制度,用激励与约束的方式来调动员工控制成本的主观能动性,将节约成本与控制者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利用奖惩的办法将企业被动成本控制转换为全员的主动成本控制。同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由于该企业是大型的制造业企业通常在核算上不精确这也是需要改进的,在建立完善健全的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对成本核算,进行全面的量化、细化、精化的管理没有数字进行的标准量化,就无法量化谈及节俭和控制,成本控制需要一份数字清单,包括可控费用(人事、水电、燃油、耗材等)和不可控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原料采购、利息、销售费用等)。每月、每季度都由财务汇总后发到管理者的手中,超支和异常的数据就用红色特别标识。在月底的总结会议中,相关部门都必须对超支的部分做出合理的解释。
3.2 建立科学的材料采购体系,及时进行市场调研
采购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应从采购部门的组织结构、采购方式与流程、供应商管理以及采购部门的绩效考核几个方面全面着手,统筹规划。具体来说制造业比较适合采用集中采购的组织形式,各部门的物料需求集中到采购中心,各个采购员负责各自种类的原材料、元器件的采购,相互之间不重叠。更具体的说,采购部门可在搜集市场情报时,提供新的物料以代替旧物料,以达到提高品质,降低成本之目的,及时的关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尤其是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国际环境下,有时进口国外的材料更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要改变依托单一的供应商的模式,同一原材料选择多家供货商也可以采用竞标的模式来确定新的供应商。同时按需采购严格控制采购数量和入库情况,设立及时的库存反馈体系避免由于采购不合理导致库存物料堆积,占用资金,或是采购不及时停工带料。
3.3 交易成本外在化
交易成本产生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有限理性和资产的专用性,所以,控制和减少交易费用就应该抑制人的机会主义倾向,解决有限理性问题,规范和激励人的行为以及合理调配资产的投入。
3.4 加强调控管理,提高人工利用率
由于工业企业的产出较为一定,所以为了提高人力资本的产出比率就要提高人工成本效率,而不是降低工人的工资福利水平,我们可以从三点入手:第一,将人工成本中的隐性成本显性化,实现人工成本完全货币化,只有这样才能对劳动力使用成本进行计量,才能真实反映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第二,对人工成本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及时的对不需要的临时雇员进行剪裁,以及工艺的完整度精确度都要进行全面的控制,合理配置劳动力,充分发掘劳动潜力。第三,加强调控管理。实行人工成本控制是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从人工总成本上进行计划和调控,它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和利润的实现,又要兼顾增加员工收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还要考虑人工成本的合理投入,确保人工成本比率指标保持在有竞争力的水平之上,才能利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形成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
摘要:每个企业的运作都要遵循这样一个公式,那就是:收入-成本=利润,收入是我们无法确定的,但成本却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成本的控制的强弱不仅关系着企业的利润的多少也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以生产业企业为例,深入地分析企业成本控制,为企业选择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以及成本控制的要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成本控制,工业企业,成本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定辉.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4,(12).
[2]姚莹.工业企业成本控制路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6,(02).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程序 篇5
2009-3-27 17:32【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是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逐步进行归集和分配,最后计算出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基本过程。根据前述的成本核算要求和生产费用、期间费用的分类,可将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归纳如下:
1.对企业的各项支出、费用进行严格地审核和控制,并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确定其应否计入生产费用、期间费用,以及应计入生产费用还是期间费用。
2.正确处理支出、费用的跨期摊提工作。
3.将应计入本月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按照成本项目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出按成本项目反映的各种产品的成本。
谈工业锅炉节能控制 篇6
【摘 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介绍了相应的措施以期减轻锅炉在应用中的能源消耗。
【关键词】工业锅炉;节能减排;计算机控制;燃烧效率
节能减排是时代的要求.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来巩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工业锅炉是常见的高耗能工业设备,而且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设备能替代它。所以节能这一手段,在工业锅炉的应用中显得极为重要。
1.工业锅炉节能概况
我国工业锅炉中,燃煤锅炉占有很大的比重,燃油燃气锅炉所占比重不大,虽然增长很快,却不会在短期内改变“煤炉”独大的局面。基于这种局面,我国工业锅炉应用有以下特点:
(1)热效率低。由于我国工业锅炉主体的燃层平均热效率只有60%左右,所以总体热效率比发达国家低15%-20%。并且,由于各种原因,锅炉的实际热效率,要比设计热效率低10%-15%。
(2)设备整体技术水平低。主要表现在:①自动化程度低,燃烧过程不能实现自动检测,自动调节,特别是小型燃煤锅炉,加煤、调风、除渣、给水排污等过程调调节不能有一个量化指标反馈,完全凭借经验进行操作;②节能、环保技术落后,甚至没有相应的环保措施。
(3)锅炉操作水平低。相关操作人员并不是完全是持证上岗。某些人员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也导致了锅炉设备的保养不当,完好率低。
(4)我国国情的影响。我国是产煤大国,市场上供应的煤燃料充足也是导致燃煤锅炉占据大量比重的重要原因。我国的燃煤工业锅炉通常都是按Ⅱ、Ⅲ类烟煤设计。我国燃煤供应目前仍是卖方市场,一般都是直接供应原煤,没有根据煤质及粒度情况进行加工分类,用户难以做到按需购买,且煤质多变,造成运行调整困难,机械不完全燃烧增加,热效率下降。
2.工业锅炉非正常耗能因素分析
2.1热力系统损失
锅炉产生的热力并不是完全被利用。在热力的传输过程中会损失掉一部分。锅炉、管网和用热设备组成的热力系统,该系统的能源利用率等于锅炉热效率、管网热效率和用热设备热效率的乘积。由此可见,锅炉耗能的大小不仅决定于本身热效率的高低,而且也决定于热力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因此,对于高效传热网的建设,也是节能措施必须考虑的部分。
2.2运行操作不当造成能源损失
(1)我国是锅炉作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化学专业知识掌握不多,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而企业几乎不会进行专业培训。作业人员在水处理交换剂随着交换水量达到一定量而失效时,没能及时发现、及时再生,延误再生时机,造成锅炉结生水垢;其次交换剂交换使用一定时间时,部分交换剂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破碎或被异物堵塞造成处理能力下降,没对再生后的交换剂实际水处理能力进行必要修正。水垢会给工业锅炉正常运行带来极大危害:浪费燃料、损坏受热面、降低锅炉出力、降低锅炉使用寿命。
(2)在运行中,经常将高压蒸汽膨胀为低压蒸汽送往用热设备。在锅炉启动时,往往将蒸汽大量排空造成浪费。热力管网上各种阀门跑冒滴漏现象司空见惯,并且没有及时修理,甚至得不到重视。锅炉排污量没能合理控制,常常使锅炉内部淤积垢渣。
2.3设备配置不齐全造成热能浪费
(1)缺乏蒸汽冷凝水回收装置和蒸汽蓄能器,让优质蒸汽凝结水任其流失,剩余的蒸汽也得不到储存,造成热浪费。
(3)烟道尾部没有装设换热器设备,无法充分利用锅炉排烟余热,造成排烟损失。
(4)风机、水泵等设备的调速方法不当,使电机输出功率大量损耗在挡板、阀门截流过程中。
(5)风机水泵等设备功率往往过大,在热控制过程中造成功率浪费。
(6)排污系统缺乏扩容器或换热器,以便于对排污热量进行利用。
2.4热力管道安装设计不科学
(1)对露天输汽、水管道保温层控制不力,没有做好防雨防潮措施,造成管道降温和其他问题。
(2)输送距离较远时,采取的蒸汽管径较大,造成压降较大,能耗损失大。
3.节能型锅炉选购建议
工业锅炉是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要消耗燃料、电和水资源。搞好节能工作,首先要在设备的选取方面采取措施。
(1)选用节能型锅炉:在经济条件和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工业锅炉的选择,能用热水的,不用蒸汽;能用饱和蒸汽的,不用过热蒸汽,以利安全节能。
(2)必须满足热负荷和热介质参数的要求。首先根据工艺生产、采暖通风和生活要求,计算出企业热负荷;然后选择锅炉台数和容量。锅炉出力应能适应用户热负荷的变化。
(3)锅炉的热效率越高越好,可以选择一些大厂的名牌产品。当然也要选购优质的配套件。
(4)要求锅炉按照当地可用煤种的特性(如发热量、挥发份、灰份、含硫量等指标)选用适宜的锅炉。要求选用的锅炉能有效地燃烧选用的燃料,对燃料品种有较大适应性。即使不能选用专用炉,也要注意锅炉的可调性,即能根据煤种的不同对锅炉进行适应性调整。锅炉用煤一般采用就近煤种,避免长途运输;有条件采用当地低质煤种,而且在经济上合理时,宜采用低质煤。
(5)按照不同的地区选用不同燃料的锅炉,以满足环境的要求。在市区、风景区应安装层燃炉、型煤锅炉或燃油燃气锅炉,而不能安装粉尘排放浓度大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和煤粉锅炉。
4.锅炉后期维护建议
锅炉设备的完好程度对锅炉的热效率影响很大,因此必须加强设备的维护工作。
(1)定期检修炉排,保证炉排平整没有缺损。避免因炉排短缺或不平整所引起的漏煤和跑风现象。
(2)清理积灰。积灰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很明显,工作人员应该及时有效地清除锅炉受热面上的积灰,以降低锅炉排烟温度,提高热效率。
(3)及时维修和处理小问题:由于锅炉炉墙、汽水管道的温度比周围环境温度高,因此,要重视保温,减少散热损失。中小型工业锅炉的炉膛和尾部漏风现象很普遍,漏风使烟气量增加,炉膛温度降低,对燃烧和锅炉效率都有很大影响。应加强检查和堵塞漏风。对于汽、水系统的跑、冒、滴、漏情况,要及时的维修,而不能等设备出大问题了才重视。
5.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锅炉运行中的作用
工业锅炉的计算机控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微型计算机软(硬)件、自动控制、锅炉节能等几项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计算机控制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锅炉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减轻操作人员劳动强度,而且可对锅炉进行自动检测、自动控制,有效地避免人员检测的不足,提升检测效率。锅炉控制的自动化,在减轻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也减少了操作人员的数量,节约了单位成本。计算机可以根据锅炉运行过程中采集到的信息,按照锅炉运行的数学模型自动改变执行机构的给定值,实现智能化控制,保证锅炉在最优状态下运行,达到保证安全、降低煤耗、提高供汽质量的目的。锅炉的稳定运行,不仅加强了本身的寿命,也减少水垢的产生,降低了锅炉发生爆炸的可能性。
计算机控制与工业锅炉节能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计算机控制可以为锅炉的运行提供一个量化的指标,让操作人员直观的得到锅炉的热效率值,另一方面,锅炉在最优化状态下的运行本身就是一项节能措施。
6.总结
对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浅析 篇7
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预定的成本目标, 对实际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进行限制, 并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利偏差, 以便衡量经营活动的成本和效果, 保证更好地实现目标成本, 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成本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不仅是企业基层生产者及管理层关注的重点, 更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工业企业的产品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工资、固定资产折旧费、管理费用等。降低工业产品成本, 就是要求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生产同样的产品时, 节约各项费用, 耗费更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企业降低了成本, 就能够以同样的原料、材料、燃料和劳动消耗, 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之目的。然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 片面的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 强调节约和节省。而单纯地追求削减成本, 一般简单的做法都会考虑降低原材料的购进价格或档次;或者减少单一产品的物料投入 (偷料) ;或者考虑降低工艺过程的工价, 从而达到削减成本的目的。这样是十分危险的, 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企业劳力资源的流失、甚至失去已经拥有的市场。全面成本控制是企业全员的成本控制、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和全方位的 成本控制。与传统成本管理观念相比, 全面成本控制在深度、广度和指导思想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实行相对成本节约; 扩大了成本控制的空间范围;增大了成本控制的时间跨度;充分发挥成本控制的效能。企业应围绕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 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和特点,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模式, 确定以成本控制方法、管理重点、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奖惩办法等相结合的全面成本控制体系, 实施目标管理与科学管理结合的全面成本控制制度。
(一) 研究目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开放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 如何参与竞争, 如何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是每一个企业必然面对的严峻课题。中国加入WTO已经有多年, 很多行业企业已经开始直接面对国际化的企业, 竞争日趋激烈, 归根到底, 在激烈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还是产品价格的竞争, 而产品价格竞争的实质是产品成本的较量, 即某个企业的产品成本如果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成本, 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企业的产品成本高于同行业产品的平均成本, 企业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威胁, 列入被收购、兼并或清算、破产的行列。企业参与竞争的目的是通过竞争获取经济效益最大化。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要求成本最小化是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在中国加入WTO之后, 各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严峻的竞争压力, 企业要生存、求发展, 就必须强化成本管理, 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 只有以其成本优势参加市场竞争,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生产厂家竞相降价, 公司产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如果成本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公司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二) 研究意义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 企业将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 供求关系, 竞争机制使成本成为各种抉择关系的焦点。成本与环境, 成本与内部条件之间的关系, 成本与质量, 价格, 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以及不同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均决定了企业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必须关注成本, 同时也决定了成本控制不能局限于成本本身, 这也就决定了在本文的论述过程中, 不能仅局限于成本本身的研究, 而是要研究与成本有关的各种相关因素。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生产率得到提高、生产消耗得到降低, 使社会生产在更大规模上进行, 使新兴行业快速走向成熟。竞争不仅使有利可图的行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也推动着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为了占领市场, 企业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 生产性能更高, 价格更低的产品。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 企业需要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 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在一个成熟的行业, 产品的价格下降成了不可改变的趋势, 为了在价格下降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利润, 企业需要降低成本抵消价格下降所形成的不利影响, 这一要求迫使企业将成本控制提到战略高度, 这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
二、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
目前, 我国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面临严峻的考验, 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进行成本控制的意识比较薄弱
许多工业企业的管理层的成本控制意识比较薄弱, 对成本控制不够重视, 没有认识到成本控制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管理层的忽视, 使企业内部缺乏成本控制的氛围, 进而对员工产生了影响, 使他们也缺乏成本控制的观念, 从而造成企业成本的居高不下, 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以是否节约为标准, 片面强调降低成本, 节省费用开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以“成本节省“为主导的成本控制, 一方面会挫伤企业为未来绩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是高昂的费用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还会因顾及局部要求而损害企业的整体目标。
(二) 成本控制的内容不全面
许多工业企业将成本控制等同于制造成本控制, 认为制造成本作为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构成的主要部分, 企业对制造成本的控制也就是对企业成本的控制, 只要控制住了制造成本也就控制住了企业成本, 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制造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制造成本的比重占很小的比例。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除了要对制造成本进行控制外, 还要关注其他环节成本的控制, 如企业筹措资金的环节、材料采购环节、产品销售环节以及设备的维修维护环节等, 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不能简单的将其归为一个环节或部门的控制, 而需要企业各个环节和部门人员的协调配合和重视。另外, 许多工业企业管理者认为成本控制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成本支出最小化是成本控制的目标之一, 但并不是成本控制的全部, 如成本质量、成本控制风险等都是成本控制的内容。
(三) 成本控制的执行力度不够
一些工业企业虽然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 并制定了各部门的成本控制目标, 建立了成本控制责任制等相关制度, 并明确规定了相关人员在成本控制中的职责, 但由于其执行力度不够, 各相关人员并没有按照制定的成本目标完成自己的工作, 成本控制的效果并不明显。
(四) 成本控制方式不合理
许多工业企业往往采用静态的成本控制方式, 比较关注企业的短期盈利能力, 主要表现在重视眼前的成本控制, 而忽视了企业动态周期成本的控制。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个过程, 并且是一个动态过程, 其成本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其变化进行成本控制, 这需要企业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成本控制, 否则会使企业陷入成本控制的误区, 使企业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利益, 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工业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寻求企业的持续发展, 就必须重视成本控制, 并实施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 许多企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采取有助于加强成本控制的管理方式,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摘要: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永恒的主题, 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 增加利润, 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成本优势的意义变得极其重要, 成本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促进企业生存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工业企业作为现代企业的典型, 其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工业企业,成本控制,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姚维玲.成本企划综述[J].财会月刊, 2006 (9) :33—35.
[2]高立法.现代企业成本控制实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115—122.
[3]刘长义.企业隐性成本成因及控制策略[J].科技与管理, 2008 (7) :19—22.
浅析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篇8
一、我国工业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不正确的成本管理思想。
这种不正确的思想体现为企业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 常常通过减少或避免某些支出的方式, 来片面地追求低成本。这种单一的成本管理方式与现代成本管理理念相悖, 不利于成本管理模式的优化, 甚至会造成产品品质的下降, 有碍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
高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的第一目标, 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管理活动中应该重塑“成本效益”的观念, 由传统的节约思想逐步过渡到具有现代性的效益观念上来。在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市场需求变得丰富多样, 企业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来设计、生产产品, 利用市场需求度的上升来提高单位成本投入的效益, 从而获取更多利润。
(二) 落后的成本管理方法。
消费群体需求的转变和口味的多样化致使“小批量、多产品”成为最为适宜市场发展的生产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 消费者甚至可以要求供应商按照自己的需求生产特殊性的商品, 这迫使企业转变现有的批量生产模式。以后可能一条生产线上只会有极少量的相同产品, 实际上“分批法”是比较适合此类生产模式的成本核算的, 但是采用的企业却不多。
我国有些试点企业已经开始采用更为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 但根据调查大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依旧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使用品种法核算成本的企业超过50%, 使用分步法核算成本的企业约为41.5%, 其中使用“平行结转法”和“逐步结转法”的企业分别占22.9%和16.8%。此外, 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依旧重于管理采购价格, 而忽略了比重越来越大的设计成本等类目。
(三) 不健全的成本管理机构。
大多数企业现在都没有专门的成本管理机构来掌控企业成本, 而是由财务部门代为负责, 这很容易造成实际工作和成本管理的脱节。有些企业为了节约资源, 常常将一些工程外包, 这种分散的生产方式致使成本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 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强化成本管理的途径
(一) 要树立控制成本的观念。
要想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 光靠领导的思想觉悟是不行的, 而应该使全体员工都形成成本管理的理念。在日常工作中, 应该抓住机会向员工宣传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 提高员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 培养员工在工作中参与成本管理的意识, 从而使成本管理由少数人的事变为所有人的事。
(二) 要系统性地完善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
完善的成本控制系统是工业企业降低成本的根本保证, 它由成本控制的组织系统、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企业信息系统和企业奖惩制度等多项内容组成, 所以说这个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并非能够一蹴而就的, 应该在日常工作中,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完善。
现在沿用的比较成功的成本管理模式就是预算分级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首先将企业的预算目标逐级分解到下属的各部门;到了资产负债表日, 比较各部门的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计划之间的差异, 并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企业可以通过这种循环的反馈过程, 有效降低运作成本。
综上所述, 实现有效成本控制的首要任务就是划分企业内部的各责任中心。在责任中心确定以后, 就可以将企业总体的控制目标分解为二级或三级预算目标, 并将这些预算目标分配给各责任中心。由于不同的责任中心在企业的成本控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所以不同企业或是同一企业不同部门所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并非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企业和部门应该根据自身的控制环境、实际目标和控制阶段的不同来选取相应的成本预算方法:费用相对固定的事务性部门可以采用限额方式来控制成本;标准成本法则比较适合企业的制造部门;技术开发部门依据其部门特性, 可以使用目标成本、限额成本或是弹性预算的方法来平衡成本控制和新品开发的需求;采购和销售部门比较适合限额或者作业成本法来控制实际成本。
(三) 要强化以责任为中心的核算系统。
责任成本就是将一个责任中心设定为一个核算单位, 按其承担的责任范围确定其所有可控成本的总量。这种核算形式具体可分为事前分解、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三个步骤, 其分工如下:事前分解就是在一个核算周期开始前, 依据计划的产量和成本指标标准, 确定不同责任中心的作用并采用各种预算编制方法来编制各中心的责任预算成本;事中控制是整个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 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指标作出适当调整并对突发情况作出应急处理;事后考核是以事实为依据, 对成本控制的整体工作作出全方位的客观评价, 考核部门要以人力资源为中心, 依据标准的操作流程和责权分明的原则, 按照考核结果对完成情况不同的责任中心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 从而调动部门积极性, 为下一周期的成本控制奠定基础。
三、案例分析
(一) 企业背景介绍
金陵集团塑料厂开办于1955年, 是石油化工和塑料加工的综合性企业。中小本体聚丙烯是该企业的主要产品, 其产值占全厂总量超过90%。为了优化产能, 该企业于1984年对原有装置进行改造, 建成了产能为3000吨/年的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装置, 并在此后的10年间进行了先后七次的增容改造, 现在该装置的规模达到8万吨/年, 产能超过了10万吨/年, 在全国同类装置中居于第一位。
金陵集团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在产能上实现质的飞跃, 源于其创新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在成本控制活动中, 金陵集团采用SCM管理法, 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方面做出突破, 实现了战略成本管理和控制, 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金陵集团的产品成本主要来源于原材料和动力量方面, 我们可以从下表中发现该企业在成本管理能力上的不断提升。
(二) 成本控制分析
1.价值链分析
外部供应链分析:金陵集团的上游为炼油厂, 炼油厂的特性是产量不稳定, 导致原材料供应的价格和数量波动幅度都非常大, 通过分析, 金陵集团可以采取建立丙烯储备装置的方法来规避急购高价丙烯产生的高额成本;金陵集团的下游为塑料制品厂, 通过分析金陵集团决定依傍产品优势和地缘优势建立自己的塑料制品厂, 从而在提升自身价值的同时降低销售成本。金陵集团通过行业价值链分析, 找准了自身的行业定位和成本可控点。
内部价值链分析:金陵集团的生产作业伴随着供气、供水、加热等问题, 还要考虑尾气的回收, 这些作业都是影响生产成本的重点。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环节的详细分析, 金陵集团找出了会影响产品成本和企业价值的作业或链接所在, 并且通过技术创新对这些部分做出了改进, 构建了更为高效的价值链。
2.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和作业性成本动因三个层次, 其中前两个动因构成了85%的产品成本, 战略成本管理关注的正是这两个层次的成本动因, 而传统的成本控制往往仅注重降低作业性成本动因。1984年, 金陵集团的聚丙烯产能规模较小, 仅为3000吨/年, 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且差异性小的产品毫无优势。管理处在分析了结构性成本动因后, 改进技术、提高产能, 现在的聚丙烯产量已达10万吨/年, 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
(三) 创新是金陵集团成本控制的重要保障
浅析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监督机制 篇9
一、成本控制与财务监督的关系
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经营者或者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并且维持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从现有研究来看, 成本控制和财务监督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 企业的成本控制要求企业可以可持续经营为前提, 而财务监督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财务监督是成本控制的前提;第二, 目前, 大多数工业企业在日常经营过分强调降低成本的目标, 却并没有动力去改善成本管理方式和技术。事实上, 以上提到的问题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是否能够和财务监督工作相互协调发展, 还需要从动态的角度来观察。只有不断对企业成本控制和财务监督的措施和程序进行创新, 才能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 从而同时实现成本控制和财务监督的目标。
二、提高工业企业成本控制和加强财务监督的措施
(一) 提高财务人员的成本意识
财务人员是实施成本控制的直接人员, 财务人员的成本意识对于成本控制的效果具有关键作用。因此, 要增强财务人员的成本意识, 让财务人员意识到日常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涉及到成本控制问题, 只有将成本控制工作深入到日常工作, 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支出。除了增强财务人员的成本意识之外, 还需要提高财务人员的成本控制能力, 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 让财务人员具备基本的成本控制专业能力和世界先进的成本控制经验和方法,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成本管理程序和方法进行改进, 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同时, 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考核, 对成本控制表现好的财务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而对缺乏成本管理意识的财务人员实施一定的惩罚, 这不仅可以激发财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还可以增强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贯彻成本控制的意识。只有意识和能力同时增强, 财务人员才能够真正发挥成本控制的关键作用。
(二) 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机制
1.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是实施成本控制的基础, 因此, 企业要想有效地提高成本控制的效果, 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程序, 将会计工作与企业的其他工作严格隔离, 同时, 在会计管理部门内部要对各个岗位和部门的具体职责做出明确的分配, 避免工作真空或者重复, 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形成相互督促的激励机制。除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还要将财产管理和账目管理工作相隔离, 指派专门的人员管理出纳工作, 并且出纳工作人员要与会计、稽查等工作相隔离;在财务的管理和记账方面也要做到相互分离, 负责财务管理的人员不得同时兼任记账工作。
负责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在入账时要对收到的原始凭证进行严格的审查, 如果原始凭证不符合相关规定则不能入账, 要及时向上级领导以及提交人员反映, 要求提交原始凭证的人员作出明确解释, 如果属于相关人员失误, 则要追究相应责任。如果原始凭证符合法律规定, 但是上面记载的内容或者格式存在错误或者记录的事项不完整, 则要将原始凭证退回原处, 要求相关人员完善或者改正原始凭证。
2.加强对库存商品和低值易耗品的盘查。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及时购进原材料, 而且生产的产品会因为各种原因形成一定的库存商品, 因此, 财务人员要定期对库存商品进行盘查, 对于市场不再有需求或者企业已经不再使用的库存商品及时进行清理, 尽量减少库存商品报废或者储存带来的成本;对于不同的商品要采用不同的存储方法, 减少储存方式不当造成的意外支出;财务管理人员要确保按照生产的进度采购材料, 合理预期材料的价格, 在不耽误生产而且不会大幅度增加储存成本的前提下, 督促采购部门在材料价格降低时购进原材料, 减少材料采购成本。
工业企业的低值易耗品主要指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的办公用品, 包括桌椅、文具等, 财务人员也要定期对这些物品进行盘查, 并做好相关记录。各部门在领用低值易耗品时要做好记录, 财务人员每月要对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盘查, 对于已经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物品及时进行清理, 对于使用量发生大幅波动的物品则需相关领用人员做出解释;由于低值易耗品很容易发生损耗, 因此, 在盘查时也要加强对这些物品存放方式的管理, 减少存储方式不当造成的损失。
3.提高预算的科学性。科学的预算可以将成本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提高成本控制的效果, 但是, 在制定科学的预算之前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经营目标。公司管理部门要每年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目标作出详细的规划, 包括销售计划、生产计划、财务指标、劳动指标以及产品、技术的创新等。财务部门要将这些指标进行详细地分析, 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下一年的计划目标作出合理的预测。在制定成本预算时要将近几年相关的财务支出、管理支出、销售指出以及其他支出等进行深入分析, 发现其中不合理的成本支出, 并对其进行分析, 对不合理的费用支出进行纠正, 并且在未来的经营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最后, 在预算的执行方面, 要将成本预算分配到不同的部门, 同时每个部门要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成本控制问题, 相关负责人要对超出计划指标的成本支出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 加强对企业员工日常成本节约行为的监督
1.办公用品。办公用品是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使用十分频繁而且大量的一种用品, 工业企业员工在工作中使用较为普遍的办公用品包括文具、打印纸、桌椅、电脑等, 虽然这些用品的价值相对较低, 但是使用量较大, 如果在日常工作中不重视对这些用品支出的管理, 也会造成大额的成本支出。因此, 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将领用的物品、价值、使用用途以及领用人等做好详细的记录, 要定期对这些用品的使用情况进行核查, 对于支出发生较大波动的用品要对其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并要求领用人做出解释。同时, 确保员工对于使用企业办公用品树立正确的态度, 禁止员工使用企业的计算机或者其他资料等处理私人事务, 减少因为员工将办公用品用作私人事务而发生的不必要支出。
2.用水用电。企业的管理者要加强对职工使用水电的监督, 增强员工节约用电、用水的意识, 在洗手完毕后及时关闭水龙头, 午休或无人使用相关机器时及时关闭相关的电脑、空调、机器等, 减少资源的浪费。
三、结论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 工业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 不仅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 还要将成本控制的目标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结合, 建立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因此, 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监督工作不能局限于成本节约方面, 还要同时兼顾企业发展战略, 这就要求企业在成本控制与监督方面及时进行创新, 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将成本支出控制在最小范围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价值,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摘要: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将目标转移到成本控制上来, 因为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够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 成本控制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具有关键的作用。本文以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监督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成本控制与财务监督的关系, 并且为工业企业如何提高成本控制和加强财务监督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工业企业,成本控制,财务监督
参考文献
[1]沈远江.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监督机制的研究——以浙江省建设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财经界 (学术版) 2015 (18) .
[2]杜汉英.工业企业财务监督管理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2012 (05) .
浅谈工业电气控制之联合控制 篇10
一、电气控制系统简介
电气控制可分为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模拟电路控制、数字电路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等几种。目前, 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的电气控制系统已成为控制系统的主流。
继电器控制是由继电器构成逻辑控制网络的控制系统, 由于元件的局限性, 它一般只能用于简单的控制系统。
模拟电子线路控制和数字电子线路控制, 是用电子线路进行工作过程控制的电子系统。在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出现以前, 它是复杂控制系统的主要方式。目前, 它是执行速度最快的控制方式。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用计算机作为控制核心组成的控制系统, 其外围硬件常为电子线路。计算机控制与电子线路控制的主要区别是它具有柔性, 即完全相同的系统硬件, 在不同的软件控制下会执行完全不同的控制功能。近年来,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各种新的控制技术层出不穷, 如可编程控制器 (PLC) 、单片机控制技术 (PC) 、集散控制技术 (DCS) 等。
电气控制系统按其系统内部有无继电器, 可将其分为有触点控制系统和无触点控制系统。各种大功率电子器件的出现, 使无触点系统正逐步取代有触点控制系统。
为了适应企业生产现场需要,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就必须利用各种控制技术的特点, 结合具体情况, 将各种控制技术巧妙地结合起来, 组成简单实用的联合控制系统。
二、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及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 电气控制技术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从最早的手动控制发展到自动控制, 从简单的控制设备发展到复杂的控制系统, 从有触头的硬接线继电器系统发展到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软件控制系统。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了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精密测量等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 机械加工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 采用机械化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 对不同类型的零件分别组成自动生产线。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 生产线承担的加工对象也随之改变, 这就需要改变控制程序, 使生产线的机械设备按新的工艺过程运行。而最初出现的继电接触式控制系统主要由继电器、接触器、按钮、行程开关等组成, 这种控制具有使用的单一性, 即一台控制装置是针对某一固定程序的设备而设计, 当生产要求有所变化进而要求程序有所更改时, 就需重新配线。并且这种输入方式也只有通和断两种状态, 控制只能是断续的, 不能反应连续信号的变化, 故又称为断续控制系统。由于采用固定接线方式, 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存在灵活性差、触头易损坏、可靠性差、难以适应频繁操作的缺点。但这种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维护容易、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至今仍是机床和其他许多机械设备广泛采用的基本电气控制形式。
20世纪60年代初,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研制出了一种能够根据生产需要, 方便地改变控制程序的顺序控制器来代替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它是通过组合逻辑元件的插接式编程来实现继电接触器控制线路的控制装置, 能满足程序经常改变的控制要求, 这使控制系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通用性。但由于仍采用硬件手段实现, 使得装置体积大, 功能也受到一定限制, 未能获得广泛应用。
1968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 (GM) 公司, 为适应汽车型号不断更新, 提出了把计算机的完备功能以及灵活性、通用性好等优点和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等优势结合起来, 做成一种能适应工业环境的通用控制装置的设想, 并把编程方法和程序输入方式加以简化, 使得不熟悉计算机的人员也能很快掌握它的使用技术。根据这一设想, 美国数字设备公司 (DEC) 于1969年率先研制出第一台用软件手段来实现各种控制功能、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新型工业控制器——可编程序控制器 (PLC) , 在通用汽车公司的自动装配线上试用获得成功。从此以后, 许多国家的著名厂商竟相研制, 各自形成系列, 而且品种更新很快, 功能不断增强, 从最初的逻辑控制为主发展到能进行模拟量控制, 同时具有数字运算、数据处理和联网通信等功能。目前, 可编程序控制器已成为一种标准化通用设备, 广泛应用于电气自动控制中。
虽然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功能极为强大, 既可实现开关量 (数字量) 的控制, 也能实现连续量 (模拟量) 的控制, 但它最初是为了在数字量控制中取代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而产生的, 设计思想源自继电器和接触器, 两者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 许多控制要求不太复杂的场合仍在使用继电接触器。如电动机拖动中, 主电路的通断仍由接触器来完成。另外, 机床、电力设备和工业配电设备仍以继电接触器等为主。继电接触控制与PLC控制各有特点, 并不因为PLC的高性能而完全取代继电接触器等传统器件。可以预见, 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 PLC与继电接触器等传统器件仍将会是电气自动控制装置的主要元器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通讯、控制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电气控制相继出现了直接数字控制 (D D C) 系统、柔性制造系统 (FMC)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综合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 、智能机器人、集散控制系统 (DCS)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等多项新技术, 形成了从产品设计、制造到生产管理的智能化生产的完整体系, 将自动控制技术推进到了更高的水平。
三、工业电气控制之联合控制
联合控制是指在同一生产设备中同时采用常规继电接触器控制、PLC控制和DCS控制经合理组合后得到的各项指标最优的控制方案。
生产企业的电气设备控制系统中有单独采用常规继电接触器控制、PLC控制和DCS控制系统, 也有三者相结合的控制系统。如在同一设备控制系统中, 继电接触器往往作为主电源通断、PLC和DCS反馈信号输入以及信号指示器件的开关等;PLC作为整个生产线自动循环的控制中心;DCS系统可统一协调完成对各生产设备远控测量、远控修改控制参数、各设备互约控制。由此可见, 常规的继电接触器是PLC控制器的现场元件, PLC是DCS系统的一线管理系统。
目前, 联合控制已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控制方式, 虽然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较前三者控制更为先进, 但它是依赖于前三者而存在的, 因生产方式和生产现场实际在短时间内难以全面推广应用。联合控制系统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因其控制稳定、经济等因素而占主导地位。
四、联合控制的现场应用
控制系统方案的选择应根据设备的运行方式、重要性以及生产工艺的要求等因素确定。现以某城区供热站为例, 简要说明。根据该供热站的生产需要和工艺要求, 其水泵、风机和输煤控制系统需实现现场和远程控制。从经济、可靠、安全考虑, 水泵、风机控制根据其电机功率大小、起动时是否对电网产生冲击、影响电网质量等因素选择继电接触器组合起动控制或软启动控制, 如需调速则可考虑选用变频器控制。
输煤系统由斗式提升机、破碎机、皮运机、振动筛、给料机、卸料器等主设备, 电子称、除铁器、除尘器等附属设备组成。为保证系统可靠, 防止设备空转和避免因操作失误引起停机、跑料和人身安全事故, 主设备起停要求按以下顺序操作, 要求启停过程中前一设备联锁控制后一台设备。
启动顺序:
电子称→3#皮运机→2#皮运机→破碎机→振动筛→1#皮运机→电动给料机
停机顺序:
电动给料机→1#皮运机→振动筛→破碎机→2#皮运机→3#皮运机→电子称
根据以上要求, 如全部选用继电接触器控制, 成本较低, 但可靠性难以保证。
因控制设备多, 设备间存在联锁关系, 继电接点多, 故障率相应增加;继电接触器占用空间, 同时增加了箱柜台数和建筑空间。此时选用一台PLC控制器来完成以上控制任务比较合理。
为统一管理, 集中监视各生产设备现状, 实现远程操作, 更改程序, 修改参数等, 在供热站中心区域便于生产调度的位置设置一套DCS集散控制系统, 集中管理控制生产。
五、总结
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简析 篇11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特点;原则;趋势
1,前言
工业电气自动化这个专业从50年代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发展。虽然国家对该专业做了几次大规模的调整,但由于其专业面宽,适用性广,一直到现在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工业自动化控制主要利用电子电气、机械、软件组合实现。主要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电气手段,使工厂的生产和制造过程更加自动化、效率化、精确化,并具有可控性及可视性。
2.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2.1lE C61 13l标准使得编程接口标准化。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家PLC厂商,近400种PL C产品,不同产品的编程语言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IEC61131使得各控制系统厂商的产品的编程接口标准化。IEC6113l同时定义了它们的语法和语义。这就意味着不会有其他的非标准的方言。
2.2Windows正成为事实上的工控标准平台微软的技术如Windows NT、WindOWSCE和IntemetExplore已经正在成为工业控制的标准平台、语言和规范。PC和网络技术已经在商业和企业管理中得到普及。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基于PC的人机界面已经成为主流,基于PC的控制系统以其灵活性和易于集成的特点正在被更多的用户所采纳。
3、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特点
用电设备分别安装在各配电室和电动机控制中心,所要执行的信息处理任务庞大,而维修工作也相对复杂。它与热工系统相比,电气设备操作的频率低,一些系统设备在维持正常运行时,可以经过好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再操作一次;电气设备所需要的保护装置要求高,动作速度快,一个保护动作通常要在40ms以内完成。电气设备的构造机构本身具有联锁逻辑较简单、操作机构复杂的特点,而控制方式也主要是厂用电系统,其主要设备监控需要接入DCS系统,如果两台系统一起运行,一台系统的检修不得影响另一台系统的运行,因此,需要考虑两台机组DCs电气控制的模式,保证控制的稳定性。根据电气设备的主要特点我们知道,在构建ECs时,其系统结构、与D Cs的联网方式是确保系统高可靠性的关键。除了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还要确保运行时各种数据处理和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同时提出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电气系统可以在最好的状态下运行。
4,工业自动控制仪器仪表发展
工控仪表重点发展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主控系统装置及智能化仪表、特种和专用自动化仪表;全面扩大服务领域,推进仪器仪表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完成自动化仪表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
4.1电工仪器仪表。电工仪器仪表重点发展长寿命电能表、电子式电度表、特种专用电测仪表和电网计量自动管理系统。
4.2科学测试仪器。科学测试仪器重点发展过程有分析仪器、环保监测仪器仪表、工业炉窑节能分析仪器。
4.3环保仪器仪表。环保仪器仪表重点发展大气环境、水环境的环保监测仪器仪表、取样系统和环境监测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
4.4仪器仪表。通过科技攻关、新品开发,使产品质量水平接近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4.5信息技术电测仪器。信息技术电测仪器主要发展电测仪器软件化、智能化技术,总线式自动测试技术,综合自动化测试系统,新型元器件测量技术及测试仪器,在线测试技术,信息产业产品测试技术,多媒体测量技术以及相应测试仪器,用电监控管理技术等。
5,工业自动化控制工程设计原则
5.1优化供配电设计,促进电能合理利用。应能保证电气设备对于控制方式的要求,保证电气设备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保证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次设备的安全运行,也是设计过程中考虑的关键,电气线路应有足够的绝缘距离、绝缘强度、负荷能力、热稳定与动稳定的裕度;要保证供电和配电的安全运行,以及要有可靠的防雷装置;在满足电力设备稳定运行的情况下,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电气设备管理。
5.2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减少电能的直接或间接损耗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首先满足建筑对运行要求的制定和维护其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尽力减少成本,最大程度的降低和减少各种消耗。选用节能设备、均衡负荷、补偿无功、减少线路损耗、降低运行与维护费用,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减少电能的直接或间接损耗。
5.3合理调整负荷,提高设备利用率在满足建筑物对使用功能的要求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设计时尽可能提高电能质量、合理调整负荷、选取合理的设计系数、在特殊用电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节能措施,提高负荷率和设备利用率节约电能。
6,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策略
6.1采用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一个統一的开放平台对系统的设计和使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至少这个平台可以支持一个自动化项目的设计和使用,在每个运行环节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设备的消耗和使用成本,还能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还应满足用户另一个重要需求即开发平台独立于最终的运行平台。
6.2网络结构的架设。网络构建对促进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而对于一个成功完整的自动化系统来说,网络的构建也是非常重要的,整个企业的网络结构要保证现场控制设备、计算机监督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传递是畅通无阻的。企业上级管理可以利用Internet/Intranet对进行现场设备运行监督。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时代,无论选择那种通信主线,所用的网络结构必须可以实现办公自动化环境到控制级直至元件级的整个系统范围内的通讯。而且,网络中还包含了数据编辑、系统安全等各个方面,可以成长为全集成化的自动化系统。
6.3标准化的程序接口。一个合格的电气化系统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有一个标准化的程序接口。我们根据现代MicrOSOft的标准和技术,如Windows2000、OPC、ActiveX*HWin dows CE的发展和运用,不仅缩短了工作时间和降低了工作费用,还便捷了办公室自动化系统中各个数据和信息的交流共享。在与企业的MEs系统、ERP系统连接时,计算机技术的平台自动化可以帮助问题的解决。使用WindowsNT/2000作为操作系统,还能实现办公环境的标准化,计算机可以在电气化管理和系统平台之间建立接口。标准化的程序接口还保证了不同程序之间的通讯问题,是电气自动化未来发展的主要结构。
7、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可以利用电气自动化来改变现代工业的发展,节约有效的资源,降低成本费用,以此来获得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将我国的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用提高到一定的水平,缩短与世界大国的发展距离,实现自主研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规范我国自动化控制技术方面的标准,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生产。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就是现代分布式、开放式的信息化。
8.结束语
工业成本控制 篇12
关键词:工业企业,成本控制,财务管理,探讨分析
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工作就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 关于资产的购置 (投资) , 资本的融通 (筹资) 和经营中现金流量 (营运资金) , 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现代商业环境正在经历巨大变化, 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卓越企业的内涵, 引导企业思考如何为顾客增加价值、构建新型商业模式、建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等核心问题,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企业管理, 尤其是成本管理正经历着深刻变革。
一、传统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广义上讲, 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的价值牺牲, 它可以用货币单位来衡量。20世纪初, 当许多企业刚刚建立正式的成本核算系统时, 直接材料、人工成本等几乎占到产品成本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当时所设计的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系统主要针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这两大类成本项目;与此相反, 产能相关的成本由于仅占产品制造成本的较小比重, 企业往往将这类成本归入单一的成本池中, 并简单根据产品产量、机器小时等动因将其分摊与不同产品成本之中。因此成本控制的方法以减少开支和节省生产材料作为限制, 但是由于管理部门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 对于原料的采购价格一定要低廉, 不断压榨供应方的利润空间, 并且在劳动力报酬方面也尽量降到最低, 完全忽略了企业设计成本、市场成本、竞争者及员工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因素, 只是纯粹地为了控制支出, 而不是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而去降低成本费用。现代商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成本结构影响的基本标志是:在直接材料成本维护在一定水平的同时, 直接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比重却大幅降低, 而产能相关的成本却大幅上升, 大量现代制造技术、设备的使用加大了产品中折旧成本的比重;同时, 为满足顾客的小批量、多产品等定制生产需求, 企业需要将制造设备、工艺流程等进行不断调配, 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机器调配、生产准备等作业并消耗相关资源。从企业管理要求看, 与传统制造技术及大批量生产环境相比, 现代企业需要更为准确、更具相关性的成本信息来帮助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定价决策、确定和分析产品或顾客等的成本, 以实现顾客导向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可见, 传统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正在失去相关性, 它造成了成本信息扭曲, 也难以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基础。如果不提高成本信息的相关性, 则成本管理就难以为企业竞争力提升提供管理基础。
成本管理责任没有明确好。由于全面预算管理未能有效实施, 有的工业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没有对部门和责任人进行有效率的分工, 导致执行人完全不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到底是什么。并且在产品的生产阶段中各部门由于不清楚自己的责任, 造成直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失控;在管理服务阶段, 企业没有严格管理好差旅费和招待费等相关的管理费用, 使不必要的支出大量增加。
成本管理数据不及时。财会人员往往会为了达到企业管理层的需求, 利用会计报表来提供数据。因为企业存在业绩考核, 企业高层会要求会计人员对生产班组或者某个生产线进行详细的成本核算数据。但是这种考核机制有一定的片面性, 只能对已经发生的费用进行核算, 而无法进行追溯控制, 对过程成本控制于事无补。
二、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关系
自从国家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 财务管理就一直存活至今。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能够最大化地提高企业及股东所得的利润率, 为了渗入到所有企业的经济活动当中, 其利用了自己的所有价值形态, 综合管理了企业的所有资金。由于财务管理有较高的灵活性、涉猎面宽广、超强的社会性质, 具备了动态循环性和完整性, 被各大企业家及经济学家认作工业企业管理的心脏。近年来, 社会企业和经济学家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工业企业成本提出了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控制好工业企业的成本, 使其达成预期成本的限额, 学习并运用新对策。为了改变成本条件去学习新的对策和制度, 利用各种创新措施, 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最终使减少成本的方案成功。第二个观点就是完全忽略新对策的运用, 降低成本以达到工业企业的预期成本。然而上述两点都存在片面性, 因为其只谈到应如何减少成本, 观点太过狭隘。工业企业成本控制应以最终能否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作为目的。在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 工业企业的主要目标不能只是为了减少成本, 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将目标放在正确运用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处理好流动状态下的成本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会资源利用好。
三、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 财务管理环境
财务管理环境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并且还是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财务管理内外环境息息相通, 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共同构成研究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发展的整体环境, 即理财环境, 或称财务管理环境。深刻认识和认真研究理财环境。从理论上讲, 有助于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规律, 塑造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 并围绕该目标确定一套与理财环境相适应的理财观念和制定一套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财原则、程序与方法;从实践上看, 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选择和规划企业财务管理行为, 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二) 财务管理目标
人们从事财务管理实践过程中希望能完成的任务称之为财务管理目标, 制定了目标财务人员就有了工作目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揭示财务管理职能如何具体化为财务管理目标, 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内在规定性, 提供了一个相对标准的概念框架来帮助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
(三) 财务管理原则
管理部门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 在对财务管理环境有了更加深刻认识的情况下制定的原则就称之为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原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它将已经形成的对财务管理的理性认识再返回到财务管理实践中去。根据财务管理假设和财务管理目标来采用财务管理原则可以更有效地做好财务管理。
四、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二者耦合联动的原则把握
为了能成功构建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这二者的耦合联动机制, 必须严格遵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在团队工作的范围内细化成本的控制, 并保证成本控制指标具有动态性;第二, 企业成本控制应该将财务管理放在辅助的位置上, 并在资金上严格管控企业的专用性资产的采购;第三, 把资金使用论证优势发挥出来, 建立薪酬分配机制对企业组织资源有针对性的协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多数的工业企业都建立了专家团队, 目的都是为了做好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工作。
五、提高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 成本作业核算方法
在成本作业法推出以前, 社会上大中小各类型企业, 无论其生产规模如何庞大, 绝大部分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式, 此计算方式通常将产品成本分类成三个部分:产品生产支出、人工支出、生产物料支出。生产物料支出及人工支出同被归类于相关产品成本, 产品生产支出则因无法判断其所属何种成本对象, 被归类为间接支出, 产品生产支出无法直接算进产品价值中, 需先行计算总数, 至月底再按企业自身分配标准、运用分配法将其配入产品成本当中。此种方法所得的成本核算结果并不完全真实、相关。与此不同, 作业成本法则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 跟踪与产生生产相关的作业全程活动, 以各项作业的作业量及单独确定的分配率为依据, 分配归集共同成本, 有助于提高产品成本数据的相关性、真实准确性。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核心用途在于通过信息提供, 服务或支持企业经营决策, 主要包括产品的本量利决策、产品的盈利性分析、产品的定价决策。
(二) 系统执行对价和购买物料管理
影响企业成本限额的条件就是产品生产物料支出的情况, 加大企业所得利润的重点就是要对企业购买支出做好合理分配, 根据情况适量地减少。首先必须先了解清楚市场再进行购买, 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搜集资料来确保该工作的质量。在确保其无质量问题的情况下, 在各个供应商之间询问同一类产品的价格, 通过比较选择合适的商家再进行压价, 而批量购买、大宗购买则需要使用竞标方式, 在竞标中, 各个供应商往往会为了成功竞标彼此间进行激动斗争, 竞标结束后企业即可得知此货物底线价格。综合上述, 比价有效的减少了企业成本, 提高了其所得利益。
(三) 将现代责任会计与预算结合
现代责任会计是一种拥有业绩量化、便于考核、职责清晰、责权对等等优点的内部控制体系, 其动作方式是将责任中心作为目标, 核算并考评其分工负责的经济业务。比如:我们按照责任会计的要求, 将某工业企业的财务预算中的某些成本项目当中除去无形资产摊销、折旧、税金及工资等九项支出之外的其它所有支出转换为内控责任预算, 同时将其全部分解, 分配到各基层单位及各科室。
(四) 全面预算管理
对企业的预算进行编制, 也就是将产品所得利润作为前提, 在运用科学的方法预测市场的基础上, 全面编制成本预算、利润预算、销售预算和费用预算等, 其目的就在于能够按照科学预算管理的轨道进行企业的各项活动, 对预算管理全面实施, 确保企业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六、总结
随着国家的不断进步, 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已经与工业企业息息相关, 社会正在全面发展, 工业企业要想在我国经济改革中有所贡献, 就必须处理好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的相关问题, 通过加强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必然能使其走出市场化甚至是国际化的局限。在短期内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已不再是现代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 采取有效措施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最终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得以实现, 这才是现代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成本控制、使全部投入最小化能够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先进成本控制方法是工业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唐晓宇.关于企业成本控制策略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2011 (12)
[2]张振沛, 王国栋.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成本管理[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04)
[3]郝福锦.新经济下的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 (04)
【工业成本控制】推荐阅读:
工业企业成本控制07-09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06-16
工业企业成本计划管理05-19
工业企业会计成本研究05-20
工业企业成本管理问题05-09
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刍议06-20
作业成本法与工业企业07-18
工业成本会计的岗位职责06-26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调查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07-14
工业控制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