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一把手

2024-10-03

党政一把手(共5篇)

党政一把手 篇1

“共同负责”、“协同工作”是新时期党中央对高校院(系)党政班子工作机制提出的新要求。要实现协同工作的高效运行,必须排除影响协同工作效率的各种不利因素,同时还要提高党政两个“一把手”的个人素质。

一、院(系)党政班子协同工作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院系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相对独立性,在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等各项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院系自主权的扩大以及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院系工作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以及责、权、利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院系以前作为高校内部管理运行体系中执行机构的组成部分,仅仅具有具体战术决策和管理职能,而现在则要求同时具有一定的对本单位建设与发展进行战略决策的职能。因此,科学、合理的院系决策机制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长期以来领导体制问题始终未能明确,加之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因而有些高校院系在实际工作中就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现象,例如,院系党组织和行政在工作中互不协商、通气;有些重大决策不经集体讨论,由个人说了算,工作出现失误时,却无人承担责任;班子成员各行其是,出现问题就相互推诿,取得了成绩却竞相揽功;院系党组织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致使校党委和行政的决定在院系不能很好地得以贯彻和落实,甚至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现象。凡此种种,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院系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996年3月,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在系级党总支(含分党委,下同)的职责中强调了“参与讨论和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中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党组在1998年6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的第12条中再次强调了这一点。1996年5月,中组部在《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问答》中作了具体的解释:“高等学校的系级单位党总支是全系的政治核心。系级单位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校党委和校行政领导的决定。系党总支和行政适当划分职责范围,既有分工又要合作,应当共同做好工作”。这是我党第一次以党内规章的形式对高校院系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作出的具体规定,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高校院系一级党组织工作的新要求。

党政共同负责,协同工作制以突出集体领导、强调制度化运作方式,体现了政治与业务并重的基本特征,党组织与行政组织在行政决策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力,党组织通过维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原则性以及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坚持公正性,在决策中发挥作用。在这种体制关系中,院系党政之间不存在“谁领导谁”和“谁说了算”的问题。党政班子要共同保证院系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本院系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等各项工作中,既要明确职责,又要协同合作,既要合理分工,又要形成合力,形成党政相互配合、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

集体决策,共同负责,协同工作的机制不仅是适用于高等院校,也适用于其他部门,在经济管理和公共管理领导,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近两年来,在各大学的管理学中有一个经典案例,描述了巴巴拉零售联盟董事长王勃在管理中采用协商一致的方法。而据说是王勃从日本同行那里学来的方法。巴巴拉零售联盟的管理人员承认集体制订计划可能是费时的,但同时也认为计划的实施却很迅速。再者,他们认为与个人决策相比,集体管理方法鼓励管理人员去探索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不同年龄、不同观点的人参加,是一种极佳的投入[1]。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管理学家韦格曼断言,现在“个人独揽大权的方式已开始让位于集体领导的方式”[2]。因此,集体领导、共同负责和协同工作也是当前各管理领域中的发展趋势。

二、影响高校院(系)党政班子协同工作效率的因素

工作效率的概念源于管理学,其基本含义是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的多少。领导者的工作效率则是指领导者或者领导集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在高等学校,院(系)党政班子协同工的作效率就是这个领导集体的工作效率。

在集体领导的体制中,领导效率不仅取决于领导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个人领导才能,更在于每个成员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协调。一个高效的领导集体应该具有以下七个方面的特征。

1. 清晰的目标。

高效的领导集体对要达到的目标有清楚的理解,并坚信这一目标包含重大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这种目标的重要性还激励着每一个班子成员把个人目标升华到群体目标。在高效的领导集体中,每个成员都愿意为目标做出承诺,清楚地知道希望自己做什么以及怎样共同工作去实现目标。

2. 相互的信任。

班子成员间相互信任是高效领导集体的显著特征。在这样的集体中,每个成员对其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确信不疑。所以,维持群体内的相互信任,是校领导以及院(系)主要领导在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3. 技能互补。

高效的领导集体是由一群有能力的成员组成的。他们具备实现目标所必须的技术和能力,而且相互之间有良好合作的个人品质,从而出色完成任务。彼得·德鲁克将集体成员的取长补短视为取得高绩效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只有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技能,并且产生一种高度的协同,才能够取得真正的高绩效[3]。

4. 忠诚和奉献。

高效的领导集体成员对集体表现出高度的忠诚和承诺,为了能使集体获得成功,他们有愿意去做任何事情的奉献精神。因此,有了忠诚和奉献精神,才能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使集体获得最高效率。

5. 良好的沟通。

集体成员通过畅通的渠道交流信息,包括各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此外,学校与院(系)之间,班子成员与教职工之间健康的信息反馈也是良好沟通的重要特征,它有助于指导每一个成员的行动,消除误解,共同工作。

6. 恰当的领导。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高效领导集体中的两个“一把手”都能为成员指明前途所在,鼓舞每一成员的士气,帮助他们更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潜力,以共同渡过最艰难的时期,完成困难的任务。现代管理学认为,优秀的领导者往往是担任教练或后盾的角色,他们对其成员提供指导和支持,而不一定非得指示或直接控制。

7. 内部和外部的支持。

环境支持也是成为高效领导集体的一个必需条件。从内部条件来看,院(系)应拥有一个合理的基础结构,包括适当的培训、一套易于理解的并用以评估教职工绩效的测量系统。从外部条件来看,院(系)领导班子应积极争取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给本院(系)提供完成工作所必须的资源和各种支持。

三、党政班子协同工作对“一把手”的素质要求

在协同工作机制下的高校院(系)党政班子是一个集体,党总支书记和院长(系主任)这两个“一把手”的素质直接决定了院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与其他体制和机制相比,协同工作制度的两个一把手无“主次”之分,无高低之别,只有工作侧重的不同。因此,在这种工作机制下,对党政两个“一把手”的素质就有了一些特殊的要求。

1. 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是“一把手”的基本能力。在协同工作机制中,两个一把手不仅要协调好党政班子其他成员,两个“一把手”之间也要经常协调。而两个“一把手”之间的协调与一把手和下属的协调毕竟不同,党政负责人在职级上是平等的,这种协调的要求更高、协调的难度更大。党政两个“一把手”通过协调进行分工,然后才能带领各自分管的部门共同为同一项工作而奋斗,这样才能使院(系)工作更高效,气氛更和谐。

2. 协商能力。

决策与指挥是“一把手”的基本工作能力之一。在协同工作机制下,院(系)工作决策是集体决策,指挥是共同指挥,因此,协商能力就成为两个“一把手”的必备能力。协商的本意是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而“协商”是在面对争议时也需要做的一项工作,与“谈判”的意义相近。在各类谈判中,双方要取得一致,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有:理解、妥协和交换,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在两个“一把手”的协商过程中。一方要获得另一方的理解,必须具有一定的说服能力。尽管妥协在许多情况下是能够达成一致的有效途径,而两个“一把手”是否具有妥协的意愿和意识就成了能否达成一致的前提条件。最后一种达成一致的途径是交换。交换在两个“一把手”之间不是物质的和经济的利益,通常是工作的思路,在两种思路都不存在错误的情况下,这种交换通常也能够取得一致。总之,谈判的许多技巧都可用在两个“一把手”的“协商”当中,而对这些技巧的掌握,则是两个“一把手”之间能否和谐相处,能否使“协同工作”在院系得到落实的关键。

3. 协作能力。

协作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能力和技巧。在思想层面上,要有协作的意识,能够主动地去协助对方的工作;在操作层面上,则是一种技巧。院系党政一把手之间出现协作方面的问题,很多时候源于技巧性不足,而这种技巧性的不足大多又是因为难以寻找到合适的协作角度而产生的。事实上,党政两个一把手之间的协作角度是多种多样的,细分起来有条块式分工协作和渗透式分工协作两种基本形式。条块式分工协作是基于工作任务的分解,也是一种最简单的协作方式,但问题是只对自己分管的工作项目负责,且不愿意别人指手画脚,但对不分管的工作尽管有更好的方案,但却因为不分管而显得畏首畏尾。渗透式分工属于协作的较高层次。所谓渗透式分工就一项具体工作而言,是互为主辅的。例如,对一项工作在具体执行程序上的领导与执行人思想的动员和行为激励就可以是两个不同的协作角度。在项目确立之前,两一把手之间的思考角度,战略层面与战术层面、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等都可以作为协作上的思考角度。

四、党政“一把手”素质建设的途径

上述已经述及,在协同工作中,对党政两个“一把手”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在两个一把手的素质建设上,学校党委应当从完善聘用机制、培养教育机制和监督补救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加强院(系)党政“一把手”的素质建设。

1. 完善干部聘用机制,把好院(系)党政两个“一把手”的入口关。

完善院(系)领导干部的聘用机制,一要认真执行中央组织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使党对干部监督的关口前移,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考察预告、干部试用等形式,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聘环境。二要坚持“走台阶”,避免直接从未担任过副职的职工中选拔“一把手”,只有直接参与过院(系)管理工作的副职,才能对院(系)工作有宏观整体的认识,只有对院(系)两个“一把手”的协同工作有直观认识的,才有可能处理好协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2. 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在把好院(系)党政“一把手”思想关的同时,开展协同工作方法与艺术培训。

在具体措施上,一要坚持抓好岗前培训,新聘用的院(系)党政“一把手”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等教育理论、学校管理理论,解决好“为什么当领导”和“怎样当领导”的问题,增强理想信念,提高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明确权力和责任。二是领导艺术、协同工作技巧方面的内容等,解决好“怎样处理好两个一把手之间的关系,怎样当好领导的问题。三是建立健全院(系)“一把手”的定期学习和研讨制度,校党委要有计划、有步骤、有创新、有特色地组织好学习,及时传达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研讨在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定期组织“一把手”工作艺术交流活动,通过工作经验交流会、典型经验报告会、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促进院(系)党政“一把手”协同工作能力与艺术的不断提高。

3. 完善监督补救机制,把好院(系)领导的协调关。

完善监督补救机制,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校党委对院(系)党政“一把手”要有监督和培养的意识,把院(系)党政“一把手”的素质提高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之一。党委要带头抓,职能部门应具体抓好落实。二是健全院(系)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责任制,坚持完善民主集中制,利用班子成员的民主生活会、二级班子中心学习组等形式,提高两个“一把手”的协同工作能力。三是健全对院(系)党政“一把手”的考察制度,学校组织部门应结合定期的干部考核,加入“一把手”之间协作情况的考核,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及时反馈。四是建立补救机制,当院(系)党政两个“一把手”在协同上出现问题时,应有一定的补救措施,如建立校领导约谈制度、岗位轮换制度、离岗学习制度等。

摘要:集体领导的工作方式已经向各个领导蔓延,高校院(系)党政领导班子集体领导,协同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然而,要实现协同工作的高效率,又要受到诸如共同目标、能够相互信任和沟通等七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党政“一把手”除了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等传统要求外,还能够适应协同工作所必须协调、协商、协作能力,高校党委应通过改善干部的聘用机制、教育培养机制和监督补救机制来不断提高院(系)党政“一把手”的素质,从而实现协同工作的高效运行。

关键词:高校院(系)领导体制,协同工作机制,领导效率,领导者素质

参考文献

[1]http://202.121.80.25/iclass2004/CourseList/CourseContent/Content/kecheng/JJ1304/6title62001925102816/anli6.htm.

[2][美]鲁思.韦格曼,德布拉.努涅斯,詹姆斯.伯勒斯,理查德.哈克曼合.人到高层[M].郭旭力,鲜红霞,王圣臻,合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

[3][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许是祥,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

党政一把手 篇2

我校是一所六轨六年制省级示范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5674平方米,建筑面积656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8人,有教学班36个,学生2286人。先后荣获“山西省德育示范校”、“山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山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山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山西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山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今年,我校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县教科局的领导下,以“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学生”为宗旨,依托“以人为本,做人为先,塑人为重,育人为旨,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规范办学行为,创建特色学校,实现了“校园环境园林化,校舍建设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标准要求。现将我校一年来的工作向各位领导作如下汇报:

一、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领导支持 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1、县委领导亲临我校指导工作。县委书记邓彩彪、县长郭宏多次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关心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今年六一节,郭宏县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等四大班子领导深入我校,和我校师生共度节日,对我校的各

项工作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2、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我校严格实行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每学期开学初,政府都能按时足额拨付教育经费,今年上学期拨付公用经费286130元,本学期拨付304590元;按每生33元的标准,拨付烤火费71973元。我校对所拨义务教育经费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本着“重点、透明、绩效”的原则,合理配置,先保运转,后考虑学校的发展。

3、教学设施配备完善。今年,政府共为我校投资85.2万元用于校园设施设备的健全完善,其中11万元改建旧厕所; 10万元为教学楼墙面贴瓷砖;22万元更换课桌凳2181套;2万元改造了旧教室的房顶;13万元完善了实验室、仪器室,仪器室共有仪器165种3020件;10万元完善扩充了图书室,图书室现有图书48705册;1万元完善了美术活动室;15万元建立了音、体器材室,配备了音乐器材30种170多件、体育器材共50多种930多件;1.2万元充实了舞蹈室的设备。这些硬件设施设备的完善,大大改善了我校的办学条件,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宽了师生视野,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平台。

(二)、多管齐下 狠抓教育教学质量

1、坚持抓教学常规管理。今年,我校对教师的常规工作继续从备课、作业批改、批改手册、学习笔记、听课五方 2

面作出具体要求,即五项常规考核。我们坚持教研组检查和学校检查相结合,教研组组长每月查两次,学校领导不定期检查。一年来,我们共查备课12次,查批改8次,查学习笔记10 次,查听课手册 8 次。检查结果每月进行一次反馈通报,学期末进行一次评比,评比结果按照不同等级在我校的《雏鹰校刊》上予以公布,并作为评模晋级的主要依据。

2、坚持开展各种层面的公开课。一年来,我们进行了各种层面的公开课展示:新调教师公开课展示7 节、各科教师公开课展示168 节、骨干教师优质课展示32节;同时还开展了“新理念赛课”2次、课件展示8次、案例分析2次。

3、坚持校内、校外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具体做法是:每周一进行全体教师的普通话培训、周二进行新课标培训、周五进行远程教育技术使用的培训等。一年来,我们共进行普通话培训36次;进行各科课标培训8次;进行远程教育技术培训8次。校外培训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年来,我们共派出30余名青年教师外出临汾、太原等地学习培训,并在返校后作专题讲座 30 次。另外,在今年暑期,我校的全体教师参加了县教科局组织的各科业务培训及班主任培训。

4、坚持抓有效教学。今年,我校立足于有效教学行动研究,制定了详细的有效教学行动实施方案,分为有效课堂教学、有效学科教研、有效教师培训三大板块。一年来,我们已经解决了80名教师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110个;以教研组为单位,解决知识性疑难困惑120个;组织全校教师学习《课标》8次、学习《新课程高效率教学》和《推进新课程》中的内容12次,对所学内容,所有教师都能做好笔记,并写出学习体会。

(三)、注重特色,打造优质学校品牌

我们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还注重创新,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和校本课程模式。

1、创新校本教研

我校教师创新教研模式,研究实践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备、评、讲、评”校本教研模式和“触—议—启—练—馈—展”的小学语文六步教学模式。“备、评、讲、评”的教研模式,即每周要进行公开课的教师,在周二教研时,陈述自己的备课思路;参加教研活动的其他老师提出教学改进建议;作课教师集思广益,完善教案,进行公开课;最后由参加听课的老师对作课人的课堂教学进行评议。一年来,我们共开展此项教研活动112次,并记录在案。今年,我校教师创新的“触—议—启—练—馈—展”小学语文六步教学法,赢得了县教科局领导的认可和高度赞扬,并于上学期5月份,在我校举行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全县小学教师参加的现场观摩会。

2、校本课程彰显特色

我校的校本课程由三大板块构成:

板块一:养成教育类课程。为了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一年来,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以班级为单

位的“告别小食品的签字仪式活动”;开展收旧废品的“小储蓄”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了四个标兵班的争创活动:值周领导每天对各班学生在文明、路队、卫生、普通话四个方面的表现进行检查登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大结,每月评选出获优班级举行升班旗仪式。一年来,我们累计举行升班旗仪式9次,表彰了67名文明学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我校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良性地发展,尊师爱生、文明礼貌的品质得到塑造。

板块二:学科延伸类课程。我校开设的“学科延伸类”课程,课程模式为:每日一词、每日一格言、每周一儿歌、每周一诗、每周一段等。我们分为两个课时进行,即每周一搜集、整理、摘抄,周五校本课时检查落实。每学期末,学校进行一次“素养提升活动——班级流动现场会”,进行展示评比,评出优秀班级予以表扬鼓励。

板块三:个性特长类课程。个性特长类即“六个一”特长展示活动,包括主持、音乐、美术、体育、微机、英语六个方面的内容,每次活动由一个小主持人主持节目,每天分别利用上午、下午课前十分钟的时间开展。我们还开展了多种比赛,展示学生的才艺:如举行学生讲故事比赛4次、学生歌舞比赛2次、学生书画展2次、学生辩论赛2次。个性特长类课程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丰富校园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主要成绩

——我校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100%; ——上学期,在县教局组织的四年级学生统测中,我校再次以领先 10多分的成绩遥居榜首,全县前五十名学生我校达45名;

——今年,我校教师柏跃娴在临汾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教师王艳丽和王秋菊在县教科局组织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青年教师演讲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齐群英老师在县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武俊丽老师在县“师徒结对子”讲课比赛中获得小学组一等奖;

——在县教科局组织的“有效课堂教学”比赛中,我校参赛教师王艳丽和武俊丽分别获得小学语文组和数学组的第一名。

——今年暑期,校长牛元平分别于8月21日和8月25日,应邀到长治市和侯马市的校长培训会上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讲座;

——今年9月,我校又迎接了两批长治市长治县各教办200余名校长、老师的参观交流。

四、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我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一些教师观念滞后。虽然我们在创新、在发展,但仍有一部分教师很难一下子转变观念,仍

以分数、成绩来要求学生,大大的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二是不能尽快适应新的教材。教材的更新,让一些教师找不到规律,抓不到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甚至是事倍功半。

以上这些问题,影响着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也制约着我校的快速向前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一是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教材,研究教材的重难点,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二是请一些教研员、教育专家,来我校辅导、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以点带面,让全体教师都能与时俱进,创新教学。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会不懈努力,求真务实,不断完善,不断超越,使我校的各项工作迈上一个更新的台阶。

试析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 篇3

一、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成效与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 我党积极探索对各级党政一把手监督制约的方式方法,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党内监督的法规制度。其中,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 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把党的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目前一把手监督工作逐步加强,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也存在不足。

(一) 监督工作重要性认识尚待进一步提高, 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有人认为一把手地位特殊, 对其监督比较困难, 即使监督, 也是走走形式, 做做样子;也有人认为一把手自身素质过硬, 不需要监督;更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 监督一把手会削弱他们的权力、权威, 对单位工作不利。当然也存在一些一把手将监督视为组织不信任自己的表现。在以上种种错误思想指导下, 一些地方、行业和部门表面上有一套监督一把手制度, 实际上形同虚设, 根本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甚至对犯了错误的一把手想尽一切办法为其袒护。这样的监督只会成为一把手的“庇护伞”。

(二) 制度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 从严监督难以到位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在构建党内监督体系时特别注重制度建设, 通过“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等十项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可谓全面、严厉。但在实践中, 党内监督制度特别是党的纪律检查体制还亟待完善, 其监督的权威性和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此外, 在信息化时代, 监督制度创新机制相对滞后, 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还不完善, 人民群众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渠道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有些方面还处于无章可循状态。

(三) 范围尚待进一步拓宽, 从严监督难以跟上

从范围看, 从严监督多重八小时之内“工作圈”, 而轻八小时之外“社交圈”和“生活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一把手日常社交圈中活动呈多样化态势, 出现了监督工作难以跟上的现状。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中, “八小时以外”发生的个案占有相当比例, 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调查显示, 一把手在业余时间忙于“应酬交友”或“玩扑克牌打麻将”近40%, 也不在少数, 因此, 66%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交圈”是从严监督干部最薄弱之地。从过程看, 事后监督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事前、事中监督。其实, 从严监督干部应是全过程、全方位的, 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 要一以贯之。

(四) 滞后性尚待进一步改进, 作用难以发挥

从严监督存在重工作业绩而轻道德修养、重事后监督而轻事前和事中监督、重工作时间而轻休息时间的倾向, 致使从严监督不全面, 监督作用难以开展。当前存在一种现象:一些一把手的问题, 大都不是通过组织考核、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等正常渠道发现的, 往往是通过群众各种途径的举报、有关部门反映获得的, 或是从公检法办案、“小三反腐”中带出来的“副产品”, 真正通过正常的组织监督渠道得到干部问题信息的并不多, 说明党组织的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当前监督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五) 一些地方和部门监督工作尚待进一步加力, 总体上监督仍显薄弱

表现在:一把手自律意识淡薄, 不愿接受监督。一些组织对一把手重使用轻管理, 疏于监督。一把手手握决策、审批、管理、提拔、分配等大权, 因赋权过重, 同级不敢监督。由于体制的缺陷, 政务不够公开, 权力的运行缺乏透明度, 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群众难以监督。

二、党政一把手监督难的成因分析

加强党政一把手监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极广, 其发展完善必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造成监督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 一把手思想认识片面, 导致自觉接受监督意识不强

封建专制传统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良因素对一把手仍然存在影响。改革开放后, 随着对外联系的密切,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文化中腐朽没落的东西大量涌进国门, 加上我国在转型中对权力制约机制的不健全或存在疏漏, 腐败有了生存空间。有些党政一把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逐渐淡化, “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公仆意识也随之发生的流转, 认为自己能力强、贡献大, 就应该享受比普通人更好的生活, 而部分机关干部甚至是同级班子成员有求于一把手或利用一把手谋求政治进步, 崇权、畏权、拜权, 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

(二) 监督主体思想认识有障碍

作为监督者, 不能、不愿、不敢监督的思想阻碍仍然存在。有调查显示, “积极履行, 勇于监督”只有20%, 除65%认为“知情较少或不知情”无法或不能监督外, “碍于情面, 不愿监督”达20%, “害怕打击报复, 不敢监督”达19%, 个别同志认为自己头上的“帽子”主要掌握在一把手手中, 如果自己监督上级, 可能会遭到打击报复, 影响自己职业发展;监督班子成员怕今后不好共事, 反对意见提多了被当成闹不团结;监督下级怕干部考核影响民主评议, 选举时影响选票, 甚至影响前程, 产生“谁也不批评谁、谁也不监督谁”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

(三) 体制不顺和制度上的缺失

虽然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趋于完善, 但制度刚性缺乏, 导致可塑性的监督多于人为性的监督。此外, 现有的对一把手监督的制度, 有的只注重于一些细枝未节, 没有抓关键, 对权力的来源、行使情况约束不够。对一把手“八小时”之外的监督制度不明, 手段乏力, 操作性不强。对各级一把手违反制度后的处理规定过于粗疏, 执行效果不佳。

三、加强对党政一把手有效监督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如何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有效监督, 我们认为:

(一) 进一步健全干部学教机制

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监督的态度, 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 从严管理监督的观念才能深入人心。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 各种考验日益严峻, 一把手如果放松思想改造, 很容易导致腐败。因此, 必须从思教入手, 着力强化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开展党的优良作风和党规党纪教育, 明确权力界限, 有权不可任性, 帮助巩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事业观和权力观, 真心和勇于接受监督, 把来自方方面面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关爱和呵护, 而不是把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从政束缚。

(二) 进一步突出监督“三重”

首先, 要盯紧“重要岗位”。一把手的工作岗位各不相同, 权力大小不一, 尤其要监督好身处资源管理、行政审批等重要岗位、重要领域的“一把手”。其次, 要把住“重要决策”。包括重要的工程项目、外事活动、公务活动和人事安排等。在这方面要对领导干部重大决策权的运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 制定实施细则, 包括违规后的相应处罚措施, 杜绝违规操作后无人制约的现象。再次, 要关注“重要时间”。如领导干部婚丧喜庆、职务升迁、工作调动、逢年过节和离任, 都要结合当前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系列举措, 加强监督。

(三) 进一步拓宽日常监督范围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 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因此, 必须把对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等“三圈”的监督作为从严监督一把手日常工作的着力点, 由阶段监督向全过程监督转变, 构建家庭助廉监督网、社会举报监督网和媒体预警监督网等“三网”监督机制, 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日常化”机制。教育和引导干部家属枕边常吹廉洁风, 桌边常敲警示钟。形成信访、电话、网络、短信“四位一体”的举报众渠道, 畅通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权力的渠道。强化对干部的舆论约束, 对一些不良行为和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 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声势, 警醒当事人, 教育其他人。

(四) 进一步健全监督权力制度

就强化对权力的运行和监督来说,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要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为此, 必须依靠改革的办法, 推进权力公开制度完善, 不断完善干部监督制度, 继续深化和完善干部监督工作的各项措施, 确保各项监督措施落到实处。用制度的硬性要求对干部实行刚性监督, 由主要靠人为监督向主要靠制度监督转变, 由可塑性监督向强制性监督转变, 形成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性硬环境。

(五) 进一步完善党委议事机制

为防止个人说了算, 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应绝不含糊。要不断总结经验, 分析问题, 制定对策, 切实研究解决好对一把手实施有效监督的问题。如果一个地方或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没有搞好, 出了严重的腐败问题, 毫无疑问, 党委要负责, 要承担主要责任。就像安全生产一旦出了重大事故, 企业要负总责是一个道理。对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不力的党委及负责人, 纪检等部门一定要履行监督职责, 有权必须作为, 对其进行黄牌警告、限期整改。

(六) 进一步落实纪委监督责任

中央要求,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党委负主体责任, 纪委负监督责任, 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因此, 要突出纪委监督责任, 明确职责定位, 把不该管的工作交还主责部门, 坚决落实各级纪委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责任, 强化和健全干部管理监督责任追究机制, 视情节轻重, 使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受到惩戒。在突出纪委监督责任的同时, 还要整合监督资源, 健全、完善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体系, 增强监督的合力和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会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1-15.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 2014.

乡镇党政一把手选拔培养问题研究 篇4

社会快速转型,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一个国家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过渡,是社会的急剧变革或转折。在此期间,一个社会既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或面临深刻的、根本性的变革,其结果必然涉及更多的利益调整,从而导致社会阶层的结构、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发生新的变化,各类矛盾与问题亦将层出不穷。纵观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三农问题、公共安全与卫生、社会稳定等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带有明显的快速转型期社会的典型特征。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处在国家政权序列中基础地位的县域各乡镇党委、政府,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器的“末梢神经”,上连城市,下对农村,使其成为各类矛盾与问题最直接的接触层面,承担起了繁重的工作任务,其作用是其他层次所不可替代的。而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的乡镇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党政一把手,既是党的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又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从他们岗位的重要性和职责的特殊性来看,必然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的直接承载者。由此,其领导能力的强弱和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区域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因而,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如何培养选拔好乡镇党政一把手,为区域开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人才保障,是值得县域级组织部门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非常有现实价值的课题。从北仑的发展现状看,它正是中国农村社会快速转型的缩影,有着非常典型的具体表现。自1984年建区以来,随着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所带来的辐射效应,农村工业化、区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不同的利益关系逐步形成,对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985年至2004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建设,北仑的GDp从3.22亿元增长到了200亿元,人均收入从1985年的1058元,到目前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800元和6900元,财政收入从仅有的4800万元增长到了42.1亿元,同时实现了6.5万名农民土保、93农民医保、80农村完成了二次水改。这几年来,我们围绕大开发大建设的中心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基层领导干部调配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如何选拔培养一把手已经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也有值得总结的地方。但北仑的社会转型仍然在快速推进,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乡镇党政一把手的选拔培养仍然是我们高度关注的领域。鉴于这样的情况,对乡镇党政一把手选拔培养进行课题性研究十分必要。为此,今年4月份北仑区委组织部成立了《社会快速转型期乡镇党政一把手选拔培养问题研究》的课题组,在对以往几年乡镇党政一把手选拔培养工作进行总结回顾,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就该课题的调研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和安排。首先,设计调查问卷,问卷提出了10个问题,采用选择的形式进行答题。被调查者主要为现职区管领导干部,对回收的280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汇总后,初步掌握了基层领导干部对选拔培养乡镇党政一把手工作的基本态度和想法。其次,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走访座谈、借鉴各地做法等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对乡镇党政一把手选拔培养工作的理性认识。通过深入调研后,在调研组的同志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一、社会快速转型期乡镇党政一把手的影响力分析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对于“您对当前我区乡镇党政一把手配备工作的总体评价”这一问题的回答,有23.6的人认为好,有55.7的人认为较好。从上述的调查结果表明,广大的干部群众对现职乡镇党政一把手总体是肯定的,其认可度达到了80。同时,纵观近几年来我区乡镇党政一把手配备的现状,可以看到大部分领导干部较好地承担起了一把手所赋予的“前沿开拓者、延续推动者、职责承担者”的角色职能,较大程度地适应了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

党政一把手 篇5

1. 有利于完善干部管理机制。

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可以有效地防止跑官、要官和买官、卖官的问题,还可以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管理思想。可以最大可能地消除经济指标中的泡沫成分,防止“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不良现象的恶性循环,有利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

2. 规范干部行为,促进廉政建设。

离任审计立足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落脚点在于查明个人经济责任,既对事又对人,而且审计涉及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一般较长,往往能够发现年度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易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揭露和惩治腐败分子。另外,离任审计着眼于防范,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有利于发现财务管理漏洞,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廉政建设。

3. 核实了家底,客观公正地鉴定前后任的经营业绩。

离任审计立足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一方面能够摸清家底,有利于继任者了解接任单位的真实情况,明确工作思路,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角色;另一方面由于明确了离任者的经济责任,事实上也就划清了前后任的责任,有利于工作的交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二、当前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党政一把手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 离任审计工作的认识统一不够。

1999年5月中央两办规定下发以来,各地虽然相应制定了试行办法,但对离任审计的宣传不力,党政领导的认识不高,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不够,离任审计工作尚未到位,致使离任审计工作执行混乱,流于形式,审计结果的运用受到影响,基本上把离任审计混淆于常规审计。如有的地方中央两办规定下发后,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有的审计机关对离任审计期望过高,认识偏激,没有正确认识到审计认定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调任、免(辞)职、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的一项参考依据,而不是全部依据。离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

2. 领导干部离任后审计显示其局限性。

在现阶段中国对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是一种事后审计,也就是对一种已成的结果进行的审计。被审计人员离任后对其进行的审计,首先审计人员本身的思想重视上就不够。对待其他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人员以发现问题,促使其改正问题为主,而审计人员在进行离任审计时,首先想的是统计数据,落个顺水人情,给离任者一个好的结论。其次离任审计对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的发现,往往是在国有资产造成损失后,才发现问题。

3. 审计方法不科学的现象依然严重,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离任审计往往把审计范围定得过宽,面面俱到,这样不仅没有突出离任审计的重点,而且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容易使离任审计流于形式。因为领导干部任期一般都在数年以上,审计部门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次性对几年来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及基建项目等各项内容实行全方位审计的难度较大,审计工作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在具体审计过程中手段和方法不多,审计结果无规律可循,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同一审计项目可能有不同的审计结果。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审计方法和评价尺度不统一,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的审计结果。

4. 离任审计制度的落实不到位。

在中国虽然中央,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离任审计办法,但总体来说对离任审计的认识深度不够,甚至在有些领导,包括部分审计人员都错误地认为,离任审计是走过场的审计。这些思想的形成造成离任审计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不够。给审计人员核实问题、搜集证据、征求意见、处理问题、落实结论等部带来诸多不便。离任审计制度的落实涉及到组织、纪检和审计三家。这也正是干部监督机制的联合体现。有一个环节不落实,离任审计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从目前多数地方执行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审计结果的落实不够,最明显的就是“先任后审”的逆程序作法,这种“马后炮”式的审计,给审计人员核实问题、搜集证据、征求意见、处理问题、落实结论等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办理了调任、转任、升迁的领导干部若发现了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给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督部门处理问题带来更大的难度,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很多时候往往是组织人事部门任命文件在前,审计工作在后,即使发现了办理了调任、转任、升迁的领导干部有违纪违法问题,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督部门处理问题将有很大难度,有可能不处理,或者不了了之,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这些思想和工作方法使离任审计制度很难落实到位。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党政一把手离任审计对策

1. 解决好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

审计部门在年初安排年度计划时,全年总体审计项目已基本排满,而又无法预计离任审计项目的数量,因此对突然安排的离任审计工作,在人员配备上有一定困难。所以审计部门应与干部管理部门协调沟通,统筹安排力量。建立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参加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事项,审计部门还应在审计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离任审计的新方法,大力推行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2. 建立双向承诺制度,确保离任审计在真实可信的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实行双向承诺制度,即审计组长向被审计单位承诺:认真执行《审计法》,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廉政从审。被审计单位法人代表、财务科长、主管会计,被调查单位有关责任人向审计组承诺:保证其向审计组提供的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真实完整、无账外资金和账外资产,否则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从而使审计和被审计双方能够在平等的地位上就各自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作出相互承诺,达到相互监督,互相促进的目的。

3. 实施科学审计方法。

实施审计时,要综合运用核对、复核、查询、盘存、观察、比较、分析、调节、顺查、逆查、抽查、详查等多种方法。对现金和财产物资要及时清查盘点;对所涉及的固定资产和债权债务的抽查面分别不得低于50%、70%;详细审查收支账,至少抽查60%会计凭证;要逐笔审查银行未达账项,核对银行存款;运用“账户入手审计”方法,从源头上全面掌握收支总量,弄清资金的来龙去脉;一要抓住预算外资金和各项专项等重点资金的审计;二要抓住资金筹集、分配、调节、使用、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审计;三要抓住违反财经法纪和廉政规定等重点问题的审计。

4. 审计人员在审计时要掌握好以下七个原则。

权责对应原则———只能在权责对应的关系中实施评价。相关性原则———与经济责任相关联的事情、问题,并且可以支持经济责任事项的可以评价,否则不予评价。适时性原则———评价被审计对象是否在规定的时限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和任务。重要性原则———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要进行重点评价。客观公正原则———即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各种事项都要客观分析,查找原因,分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按照事项本来面目说明问题。实事求是的原则———肯定成绩,指出问题都要做到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全面性原则———全面地看待被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做到成绩说够,问题讲透,功过分明。不能以偏概全,要通过比较功劳的大小和问题的轻重来评价其人。

5. 要求人事部门做到“先审计,后离任”或“先离任,后审计,再任命”的方法。

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是以审计业务为主体的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联合性工作。在工作的实施中,不仅要在制定方案沟通情况等方面勤联系,更要在选定审计对象、具体实施,成果利用,扩大影响等方面合作运行,以求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最大化。离任审计要想真正发挥在干部任免中的科学依据作用,就要求在干部任免时“先审计,后离任”或“先离任,后审计,再任命”的方法。离任审计不应该只是一个形式,也不应该只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在目前中国组织人事部门、纪检部门、审计部门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强,往往在很多时候某个干部已经得到提升或者新的任命后,人事部门才通知审计部门。这时候审计部门在进行审计时往往有种应付差使的感觉,审计人员对审计也没有积极性,甚至有的时候发现问题也不想深究,认为查出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时间一长,有些领导干部就觉得离任审计也就那么回事,审计也就失去了它的警示作用。

6. 加强离任审计结果运用。

为了充分发挥离任审计在干部使用和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内审机构要按正常审计项目建立审计档案。纪检部门要把审计结果作为备案材料归入干部廉政档案;人事部门要把审计结果归入干部考绩档案。在审计结果处理中,要坚持区别对待、体现政策的原则,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分析,恰如其分地认定干部政绩和经济责任,并结合其他考核情况,慎重地作出处理。经考察、审计,成绩突出的,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对一般问题,由组织出面谈话教育、打招呼、敲警钟;对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处分的,要予以诫勉,连续两次诫勉仍无改观的则应就地免职;对因工作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或有一定经济问题的,应分别采取调整职务、降级降职、免职、辞退等组织措施;对严重违纪的,则交由纪检监察部门立案查处,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护理市场下一篇:四川科技馆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