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广播台(精选11篇)
高校广播台 篇1
一、高校广播的现状
(一) 管理模式
目前来看, 从隶属关系上讲, 大部分高校广播站都隶属于校党委宣传部, 另有少数院校隶属于校团委或学工部。这种隶属关系都体现出高校广播的政治把关性, 校广播站作为校党委的喉舌, 这一点必须紧抓不放。从具体管理上讲, 一种是配有专职老师进行指导, 这样比较容易开展工作, 但只有一些大规模院校才有条件, 比如浙江大学就是这样;另一种是由学生直接管理, 学生担任台长, 直接向党委宣传部负责, 宣传部有老师兼职管理, 这多存在于一些小规模院校。
(二) 节目
1. 从节目制作技术角度来讲, 大致分为三类:
(1) 转播类:如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
(2) 直播类:一些新闻节目, 如浙广电高专的《浙广前沿》栏目;一些现场访谈类节目也用直播;一些需要主持人现场发挥的节目, 如音乐欣赏类节目也用直播;学校重大活动的实况有需要也可以直播。
(3) 录播类:不适合直播或无条件直播的节目, 需要重播或长期固定播出的节目。以浙江广电高专为例, 录播的节目主要是一些文件通知等宣传材料和重要的理论文章。
2. 从节目的播出形式来看, 也可以分为三类:
(1) 播报型:这类节目主要是新闻类和各种通知的播报及严肃性的专题节目。一些评论也属于此类。播音员必须严格按照文稿 (件) 的内容播报, 不得有丝毫的文字改动;
(2) 播讲型:主持人用自己的特色语言讲述节目内容, 允许播讲的同学对个别文字做改动, 以适合广播的语言风格, 但大意必须忠实于原稿;
(3) 谈话型:这类节目只要求有节目的提纲和背景材料, 形式比较活泼, 主要靠节目主持人现场发挥, 这种节目对主持人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
3. 节目内容:
从目前情况来看, 占据高校广播台大部分播出时间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块:一是各种红头文件、通知的播出;二是一些报纸上的理论文章不加编辑而照本宣科;三是不加选择地朗读一些无病呻吟之作;四是各种流行音乐的播放, 许多高校是“节目不够歌曲来凑”。
另外, 传播内容有一定的专业性。高校广播宣传是围绕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进行的, 故而不同的院校其传播内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如理工科大学以传播科技知识为主, 而外语类院校则仪传播外语节目, 口语、听力练习为主。
(三) 硬件
目前, 全国大多数高校广播台拥有自己的独立办公间, 少数条件较好的有自己的录音间;对外传送方面, 许多高校由于资金等原因还采用有线高音喇叭, 有少数院校建立了校园低音广播网系统, 浙江大学通过校园网实现了网上直播。但是, 对于大多数没有无线电等相关专业的院校来讲, 由于缺乏专业人员, 广播音箱的布局非常不合理, 导致收听效果不是很好。
(四) 资金来源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广播台资金来源主要为两个渠道:一是上级主管部门拨款, 这占主要部分;二是广播电台的广告创收, 这部分收入不是很多;还有部分高校电台通过点歌台或对外录制节目获得一些收入, 但也不是很多。
二、高校广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科技的发展, 动摇了高校广播往日作为学校传媒主体的地位。目前, 校园有线电视网已广为覆盖, 不仅教室与食堂有, 学生宿舍也有, 甚至连校园内的小店也有, 这就使得师生接受信息的时间与空间大为扩展;校报则因为电子排版和先进印刷技术的采用, 使其出版周期越来越短, 且印刷精美, 信息容量大, 也越来越受到欢迎;校园网络的建立则更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它日益紧逼传统媒体,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师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种企业深入校园, 他们免费建立各种公共阅报栏, 各大报社也纷纷在校园内建售报亭, 无人售报点, 这也使得师生获得信息越来越容易;另外, 各种讲座、晚会、社团活动也吸引了大部分学生, 还有部分学生通过寝室的音响系统成立了小范围的“地下电台”, 这些都使得师生对校园广播的关注越来越少。
由于一些院校对学生电台的经费预算比较紧, 导致校园广播的硬件更新一直比较慢, 采编、播音、传输设施有许多还是几十年一贯制的老式有线广播设备, 特别是传输设备 (尤其是户外音箱) 的陈旧, 致使播出效果相当差, 覆盖率也非常低, 这都大大影响了师生的收听情绪, 许多师生是“想听听不到”或“想听听不清”。
广播从业人员流动性太大。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高等院校每年都有新生进, 老生出, 这就必然造成了高校内部那些以学生为主体的部门或社团的工作人员具有流动性, 不稳定性。每年一次各个社团的纳新活动便是一个证明。据调查表明, 大多数高校的电台都是每年更换一次人员, 如浙江广电高专, 其电台栏目主编、责任编辑都由大二、大三的老生担任, 一线采编人员几乎全由大一新生担任 (大一新生空余时间较多, 工作热情也很高, 高年级同学学习与社会工作都较忙) , 一年以后, 大三的老生退出, 部分大一、大二的学生升任管理人员, 新进入学校的大一新生又再充实到一线采编队伍, 个人在电台工作的时间一般为一年。
广播站中经过系统训练的人员不多。高校广播站由于受条件的限制, 想招收具有新闻专业素质的学生确实不大容易, 这一点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尤为突出, 部分拥有新闻系或新闻专业的文科院校相对来讲具有一定优势。正如前面所讲的, 由于大部分一线采编人员都是大一新生, (高年级同学大都因为学习忙或是在校外有其他兼职而不愿意在电台耽误时间) 他们刚进校门不久, 所接受的专业训练也不多。以浙江广电高专为例, 电台的记者基本上是刚入校门的大一新生, 他们写的文章大都属于散文范畴, 他们大都还不了解新闻该怎么写, 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培训, 光靠他们自己摸索提高, 效果是不太明显的。当然, 大一新生刚进校园, 工作热情非常高涨, 这也是可贵之处。
内容缺乏变革, 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有的高校广播站是行政口头命令发布的传声器, 有的是播出脱离新闻格式的文件简报, 有的让抽象空洞的理论文章占据大量的播出时间, 有的将平淡而少有价值的班级活动“新闻”频频发出, 或者有的电台干脆成了校园点歌台, 音乐台。
三、高校广播台的改革 (发展) 途径
(一) 管理模式的改革
目前高校广播台多隶属于校党委宣传部, 这在一定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在文化多元化, 信息激增, 受众欣赏兴趣和选择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 这一管理体制显然已不太适应。应该依据校内几大媒体形态基本完备的现实, 组建起校内传媒综合管理协调部门, 统一负责全校各类媒体的有机配合协调运转, 从而形成校内新闻宣传的集团威力, 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 减少资源的浪费, 互补互助, 降低运作成本。目前, 我国有一些高校已建立了这样的机构——校新闻中心。考虑到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与人事制度, 校新闻中心应隶属于校党委宣传部, 接受其领导, 通过其发文, 具体的工作有新闻中心的学生去完成。
(二) 加强管理人员主体队伍建设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广播是由学生直接管理, 即使是某些学校有一两名教师参与管理, 但由于大多也是兼职, 也难得有实际工作。在成立新闻中心的基础上, 学校必须配备至少一名专职的老师主持日常工作, 因为学生由于其知识、经验、能力、综合素质和流动性等带来的不足, 让他们充当管理主体的做法, 不利于广播的发展, 不利于把握好广播的内在规律和体现学校的总体部署。应该让懂行的专业的在职在编人员实抓实管, 全权负责指挥协调和进行诸多具体运行, 学生则从事采编、主持、播音等具体事务。就从业人员而言, 据目前统计, 高等院校的广播站大部分工作人员是大一新生, 所以, 对新闻业务, 即便是新闻专业的同学 (大一多为基础课) 也知之甚少, 所以, 必须对从事广播工作的同学进行培训, 最好是有计划的, 系统的。可以邀请新闻系的老师, 也可以到电台、电视台聘请专家。另外, 要加强与新闻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定期组织同学们到台里参观学习, 寒暑假到台里去参加实习。浙江广电高专就要求全校各专业的同学假期到台里实习, 并写成书面总结, 这对工作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 甚至校电台做得好的节目还可以卖给正规的电台、电视台播出或与之协办栏目。
(三) 抓住黄金时段, 更新播出内容, 提高收听率。
要抓住黄金播出时段, 必须首先分析受众的收听特点。高校主要的听众是学生, 学生以学习为主, 上课时间不可能收听, 所以, 其收听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在早、中、晚的就餐时间, 因为在这一时段大家边听广播边吃饭, 互不影响。在内容方面, 一定要选择广大师生喜欢的东西。如浙江广电高专“未来之星”学生电台在学校“迎评升本”期间就开辟了专栏, 对迎评升本的各种动态做及时报道, 并通过专访学校负责人, 请同学到直播间谈话, 广播讨论等多种形式对“迎评升本”进行宣传, 给同学鼓舞士气, 受到了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新闻方面, 只对国内外重大时事进行报道, 其他不重要的新闻不必再重复报道, 因为同学可以通过校园内的阅报栏了解, 关键是要加大校园新闻的力度, 比如:学校内部师生有共同兴趣的内容;学校内部人员和相关系统人员有共同兴趣的内容;校内学生与社会公众有共同兴趣的内容。另外一点是, 必须增加同学们喜欢的内容, 比如“未来之星”学生电台就开办了《浙广人物在线》, 每周对一位校园典型人物进行访谈, 这些人就在同学身边, 就在自己周围, 节目播出后, 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另外, 不同的院校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开办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节目, 一些新的思想, 新的观点都可以提出来。
(四) 改变高校广播有过去的纯单向传播为经常性的双向交流, 更好的发挥沟通功能
过去, 我们的广播工作都是我播你听的宣传式, 受众的参与感不强, 积极性不高, 变单向为双向, 关键是要让他们参与其中。我们可以让广大师生听众积极参与广播工作, 把他们请进直播间, 让他们参与策划, 参与节目制作过程, 共同配合制作有关专业或特别节目;我们可以让直播工作更透明, 直播间可以修建在人流量大的地方, 开落地窗户, 让师生员工不仅听得见, 而且看得到;我们还要加强与听众的联系, 定期收集师生听众的意见或建议, 每学期评选一次优秀节目与幸运听众, 并给予奖励。双向交流就是一种沟通。作为高校内部的一个有声媒体, 校电台既可以通过发表专论及言论性文字等多种形式传达党的方针、学校领导的意图和工作的指导思想, 起到“下达”作用;亦可通过邀请嘉宾访谈、开办专题栏目把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传达给“上面”听到, 以便及时沟通。不仅如此, 校电台还可以通过播发一系列反映校园文化, 校改新风, 教研成果等通讯报道, 通过校电台本身所具有的新闻性、政治性和思想性、知识性、专业性、科学性、趣味性、欣赏性、娱乐性等充分结合, 激发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校园中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塑造充分发挥效果。有沟通才有了解, 了解了才便于更好的合作,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校电台应当在其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五) 加强硬件建设, 充分发挥广播的传播优势
目前高校广播大都采用高音喇叭向外传送, 由于分布不合理, 导致覆盖率低, 该听的地方听不见, 不该听的地方却听得见, 影响同学们在寝室的休息和教室的学习。应该根据条件, 完善校园低音广播网, 提高收听效果;并且根据校园内的建筑合理布局, 提高覆盖率。其实, 只有覆盖率提高了, 收听效果改善了, 广播“短、平、快”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 否则, 播是播了, 但大家都没有听见, 就像目前许多上星的台一样, 星是上了, 但对方不让你落地, 不也白搭。如果建成了校园网, 那我们的节目通过光纤传输就将更加方便, 资源也会非常节约。2001年10月12日, 四川电视台开始启用非编网络, 除前期拍摄和播出资料带仍保留磁带外, 其他环节均在网络上进行, 这就使的各个部门能够资源共享, 减少浪费, 调用起来更方便、快捷, 且图像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如果校园网络的规模可以支持, 我们校电台的节目制作与播出也可以全部在网络环境下完成。当然, 硬件的更新归根结底得说到钱, 这就要求我们的电台也必须考虑经济效益, 当然, 对于一些庞大的开支, 还是应该有学校预算, 毕竟学生电台不是赢利性机构。学校应该对广播电台有一套比较细致的年预算方案。
(六) 高校广播应是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 学生实践的基地
在美国的广播系统中, 有一种学生培训台, 它既非商业台, 也不属于公共广播系统, 它们大部分是低功率广播电台, 为大学所有。除了进行技术实验与节目培训外, 还为所覆盖的地区提供各种特别兴趣的社区节目和适合学生口味的节目。并且还有校际广播系统负责节目交换和协调组织。在我国, 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形成规模的高校广播联合组织, 高校广播也还没有实现无线广播, 但是, 这并不妨碍其功能的发挥, 在多数学校, 特别是有新闻专业的院校, 广播台都有专业的指导老师, 对学生的采、编、播工作进行指导, 对于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讲,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校电台的工作必然会让他们的协作能力, 交际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这一点对于理工、农医类的学生又尤为明显。学校在广播台的建设中, 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教学实践基地, 在硬件方面加大投入, 在师资方面给予支持, 并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党委宣传部为主导, 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主体意识, 使其得到锻炼与提高。
(七) 加强校际广播站的交流与合作, 走集约化之路, 有条件的可以组建广播联盟。
目前, 我国报业的集团化已经先行一步, 电视走集团化之路也势在必行。集团化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使资源重新配置, 共同利用, 达到优化组合。“联盟”,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共同行动而订立盟约或结成集团, 也指个人、集体或阶级的联合。我们这里所讲的广播联盟, 或曰“校际广播社区”, 其本质也是走集团化, 集约化之路, 他其实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校区广播站联合起来, 达到设备、节目、人员等软、硬件资源共享, 达到减少重复开支, 扩大收听范围, 带动广告效益的目的。建立这样的联盟, 首先必须是在自愿与公平的原则基础上, 决不能用强制性手段, 因为在广播联盟中必然涉及利益分配问题, 如果没有自愿与公平, 联盟就不可能长期稳定;二是必须有一套合适的管理制度, 必须减少多余的机构, 对广播系统 (相当于电视频道资源) 进行重新布局与配置, 优化组合, 使人尽其能, 物尽其用, 提高节目质量。在人员管理上也要公开、公平, 定期进行考核, 不合格的要退出, 优秀的要奖励, 特别是精神嘉奖, 因为对于学生来讲, 一张奖状远比100元钱有意义。另外, 联盟的高校最好建立配套的网络, 以便传送节目的快捷。
参考文献
[1]李晓枫, 柯柏龄主编.《电视传播管理实务》, 新华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2]马庆平著.《外国广播电视史》,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年4月版
[3]朱隆泉主编.《中国高等院校校报优秀论文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5年1月版
[4]《浙江大学广播工作简报》, 2001年第1、2期
[5]《西南农业大学广播站节目单、人员结构表》
[6]《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未来之星”学生电台节目单、人员结构表》
[7]《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1年5月[8]《咸宁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4卷第4期
[9]《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2年第4期
高校广播台 篇2
2、我们意气风发,我们斗志昂扬;我们拼搏努力,我们挥汗赛场。就算没有人为我们喝彩;就算没有人为我们骄傲,但我们却为自己自豪。运动员们,加油吧!让我们用行动证明自己:“我是最棒的!”
3、平凡的我们彼此构成了完整、丰富、充满盎然生机的初三20班。初三20班的运动员们,面对挑战,我们顽强、坚韧,因为我们永远团结在一起!我们虽只有普通人对执着的追求,但我们也能挥动巨笔画下一幅宏伟的画卷;我们虽是沙土里的那份平淡,但我们也是苍穹里最耀眼的星辰。初三20班班的运动员们,加油!
4、看,体育竞技的序幕已经拉开;听,运动员们迎战的号角已经吹响。成功在终点等着大家,而成功的重要因素是自信,自信是建筑在对自己前途充满必胜信心上的,是建立在智慧基础上的。初三20班的同学们,相信自己,挺起胸膛,迎接挑战,争取胜利!
5、山脉的拼搏载誉它的庄严与永恒;河流的拼搏在于他对追求的永不停息,而初三20班的拼搏在于我们用汗水和热血酿造历久弥香的琼浆,永不灭的希望和不凋的向往编制绚丽辉煌的彩虹!初三20班壮志凌云,团结一心,旗开得胜!
6、是雄鹰就应该搏击长空,是勇士就应该驰骋赛场。尽情挥洒汗水吧!让青春铭记这段峥嵘岁月。拼搏吧!去创造属于你们的辉煌。在这里:激情在燃烧,青春在跃动。我们为你摇旗呐喊,等待你凯旋而归。
7、面对的依然是蓝色的天空,依然是金色的阳光,依然是绿色的草地,依然是红色的跑道。依然是你,勇敢的你 ,坚强的你。不同的是,天空更加蔚蓝,阳光更加灿烂,草地更加翡翠一般,跑道更加的鲜艳。而你,定会更加自信,你的成绩,必然更加辉煌。
8、泰戈尔在诗中说,天空中没有翅膀的影子,但我已飞过;艾青对朋友说,也许有人到不了彼岸,但我们共同拥有大海。也许你没有显赫的成绩,但运动场上留下了你们的足迹。也许你们没有奖品,但我们心中留下了你们拼搏的身影。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迎接这一刹那,所有的拼搏都是为了这一声令下。
9、在绿色的场地上,有你的明亮,画出两圈生命的轨迹,夺得无数由衷的惊喜。 迈出不一样的生活旋律走出不同凡响的歌曲!你们的表演场,让你们自由徜徉!你的起飞场,舒展你的翅膀!
10、接力棒带着你摩擦出火光,暖了我的手,在急讯中,我们眼光在刹那间传递的是永远,是团结,是友爱。你的吼震撼了你我他,牵动了你我他的心弦,让我们共同演绎这扣人心弦的激情飞扬,让我们共同为集体、我们大家的心,供一份热,点一盏温馨暖人的灯。
11、当一道优美的弧线划过眼前,我们知道这精美的弧线凝结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寄托着多少热切的期盼,它是那么的自然,完美,没有遗憾,致留下一道眉的体验。我们的健儿们,我们将永远把你留下,那完美的弧线将在我们的心中往下,让它来见证你们永远的辉煌!
12、不怕疯狂、不怕路长、不怕坎坷是你们的写照。青春是美丽的,青春需要拼搏、青春需要色彩。红色的跑道因为你们汗水的浇灌而更耀眼。努力拼搏的你们给了我们感动,你们忘记了累,也忘记了痛、只是努力和坚持、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终点。在我们的心中,你们永远是第一!
13、有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曾添满记忆,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总在鼓舞自己,要成功就得努力。热血在赛场沸腾,巨人在赛场升起。相信自己,你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相信自己,梦想在你手中,这是你的天地。当一切过去,你们将是第一。相信自己,你们将超越极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加油吧,健儿们,相信你自己。
14、年轻的我们自信飞扬,青春的气息如同出生的朝阳,蓬勃的力量如同阳光的挥洒。此时此刻,跑道便是我们精彩的舞台,声声加油便是我们最高的奖项!论何成功,谈何荣辱,心中的信念只有一个:拼搏!
15、也许流星并不少见,但它燃烧的刹那,留给人间最美丽的回忆!也许笑脸并不少见,但胜利的喜悦,总会留给世界精彩的一瞬!是的,那些曾经美妙的东西只有短短的一瞬间,但那却把最辉煌的一刻留给了人间。胜利,是每个人所追求的,胜利的喜悦,是胜利与重新开始的转折,胜利是新的开始!
16、不长不短的距离,需要的是全身心全程投入,自始至终你们都在拼全力此时此刻,你们处在最风光的一刻,无论第几坚持胜利的信心,只要跑下来,你们就是英雄。 17、你用行动述说着过城的重要,没有无尽的终点,没有无法攀登的险峰,希望载着终点在向你微笑,拼搏吧!经历是一种精彩,迸发你全部的能量,成功是你汗水的写照。
18、心中坚定的信念,脚下沉稳的步伐,你用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不变之理,没有走不完的路,没有过不了的山,成功正在终点冲着你高高的招手,用你那顽强的意志去努力,去迎接终点的鲜花与掌声,相信成功一定是属于你!
19、青春的脚步,青春的速度,青春的活力,青春的激情,将会在你们的身上尽情体现。迎接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我们相信你们一定能行,加油吧,运动员!终点就在眼前!
20、人生的路,有坦途,也有坎坷,做过的岁月,有欢笑,也有苦涩,泪水告诉我一个跌倒的故事,汗水使我多了一份沉重,几多成熟。理想毕竟不同于现实,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谁也无法选择,无法抗拒,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饶勇往直前。流泪不是失落,徘徊不是迷惑,成功属于那些战胜失败,坚持不懈,勇于追求梦想的人。
21、致运动员,是体育场上游走的火焰,是来去不息的脚步,是风中飞舞的树叶折射的金色光芒,藉此,可以诠释运动员兴奋的脸庞。那轻盈的步伐似飞鸟的翅膀,那清脆的枪声响彻天际,它粲然升起那跃动的渴望,起跑、加速、超越、冲刺,一步一步延向胜利的曙光。那是力的比拼,素质的较量,是石榴树上,跃动的心脏。
22、超越对手,超越自我,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的信念,在清凉的初冬,在喧嚣的田径场上,你们点燃了似火的热情,无论成败,我们都为你们感到自豪,你们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23、枪声响起的一刹那你如箭在弦飞刺而出,在跑道的尽头你奋力的一掷中你让铅球落在最远点是你们――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拼搏,是们是激情是们是荣耀加油吧,让所有的人目击你们胜出的那刹那瞬间,让所有的人为你们而骄傲
24、天空中有道彩虹,它在雨后的天空中美丽夺目,生命中也有一道彩虹,那就是运动,他让生命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机青春的我们,青春的生命,青春的运动,使我们的心放飞、年轻,没有失败,无论成败,运动的我们就是生活的彩虹
25、每一份辛劳都有一份收获,每一次的痛苦都是快乐的开始,每一声呐喊都是力量的呼唤。我们有着大浪拍岸的豪迈,所以你不必在乎小荷初露的恬静,我们有着春日的阳光明媚,所以不用去羡慕冬日乱玉碎琼,我们是雨天的一把伞,是寒冷冬日里的一盆碳火,温暖的不只是你我,而是大家的心。运动场上的健儿,掌声属于你们,鲜花属于你们,成功也是属于你们!
26、运动场上有你们的飒爽英姿,运动场上有你们拼搏的身影,面对漫漫的征程,你没有畏惧和退缩,任汗水打湿脊背,任疲惫爬满全身,依然分离追赶,只有一个目标,只有一个信念,为班级赢得荣誉,拼搏吧,我为你们呐喊,加油!
27、面对艰苦的征程,你们毫不畏惧,接力棒在你们手中传递着集体的力量,听,我们在为你呐喊,你们诠释着奥运的精神, 你们是我们心中的骄傲,深深的呼吸,等待你的是艰难的800米。相信胜利会属于你们,但在这征途上,需要你勇敢的心去面对。我们在为你加油,你是否听到了我们发自内心的呐喊,困难和胜利都在向你招手,去呀,不要犹豫,快去击败困难,快去夺取胜利,相信你会送给我们一个汗水浸湿的微笑
28、不为掌声的诠释,不为刻意的征服,只有辛勤的汗水化作追求的脚步,心中坚定的信念,脚下沉稳的步伐,你用行动诉说着一个不变的真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希望在终点向你招手,努力吧用你坚韧不拔的毅志,去迎接终点的鲜花与掌声,相信成功属于你。
29、 你是运动场的心脏,跳动梦想;你是漫长路的精神,激励辉煌;你们是将上下求索的人!风为你加油,云为你助兴,坚定,执着,耐力与希望,在延伸的白色跑道中点点凝聚!力量,信念,拼搏与奋斗,在遥远的终点线上渐渐明亮!时代的强音正在你的脚下踏响。
30、踏着跑道,是一种选择,离开起点,是一种追求。驰骋赛场,是一种胜利。我们选择,我们追求,我们同样将胜利。此时此刻,跑道便是我们精彩的舞台,声声加油便是我们最高的奖项!终点永远在前方,成功永远在心中,论何成功,谈何荣辱,心中的偏信念只有一个:拼搏!当一切不再遥远,洋洋洒洒的快乐,是冬天是美的画面。不为掌声的诠释,不为刻意的征服,只有辛勤的汗水,化作追求的脚步,心中坚定的信念,脚下沉稳的步伐,你用行动诉说着一个不变的真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希望在终点向你招手,努力吧,用坚忍不拔的毅志,去迎接终点的掌声,相信成功一定属于我们。
论新形势下的高校广播队伍建设 篇3
关键词:高校;广播队伍;播音主持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给全国高校广播电视系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高校的广播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高校广播事业健康发展,高校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以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得力的措施切实加强高校广播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广播宣传队伍。而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广播队伍,首先是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加强对高校广播队伍的领导、指导;其次是高校广播队伍本身也要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纪律性和协调能力;最后是高校广播站(台)要制定具体而明确的规章制度,开拓创新,更新观念。
一、加强高校广播队伍建设的意义
加强高校广播队伍建设有利于高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校广播工作的根本着眼点是为高校教育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和谐有序、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发挥“喉舌”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大学生参与社会问题的热情逐渐高涨。因此,高校广播队伍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四项基本原则为主线,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广播宣传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还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广播队伍是高校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加强高校广播队伍建设有利于高校广播的育人功能。高校广播要切实把宣传报道的立足点放到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上,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学校的最新动态信息,为他们提供迅速快捷的服务,使广播宣传报道入耳、入脑、入心,做到和师生心贴心、心连心。
加强高校广播队伍建设有利于高校唱响主旋律,开创高校广播宣传工作新局面。校园广播要立足校园,坚持唱好为师生服务这台大戏,要以培养“适应性”创新人才和复合型建设人才作为广播宣传的切入点,帮助师生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形成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二、党委高度重视是高校广播队伍建设的根本
当前,我国高校的广播站(台)大多隶属于学校的党委宣传部和共青团委员会。作为大学主流媒体,学校广播站(台)在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方针、路线、政策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起到了一般课堂教育无法比拟的积极作用。高校广播的受众主要是学生,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所以,高校广播在积极配合学校党委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提高学生政治修养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校党委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得力帮手。学校党委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广播的这一教育功能,把高校广播站(台)的建设发展提到党委工作的议事日程。在软件建设方面,学校要安排专职人员对高校广播站(台)进行管理指导,并对他们进行政治上、业务上的教育培训。在硬件建设上,学校要尽量满足广播站(台)的发展需求,购买必要的设备设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校广播站(台)的要求。
三、加强高校广播站(台)的自身建设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广播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要从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具备过硬的基本素质等方面入手加强高校广播队伍建设。这将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1.加强高校广播队伍建设必须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
首先是注重贴近服务的理念。校园广播以广播节目的方式向受众提供服务,其服务的具体方式主要是尽力为受众提供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广播节目,给他们提供丰富新鲜的信息咨询和美好的艺术享受,满足他们合理健康的精神需求。校园广播的传播过程就是精神产品的流通和消费过程。马克思所论述的关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对于校园广播事业发展也是适用的,校园广播就是为满足受众需要而建立的,各种广播节目也是为满足受众而创办的。只有广大受众爱听,校园广播才有其立足之地,才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然,这种服务并不是庸俗地迎合受众,而是一种政治、思想、理论、观念上的引导。总之,校园广播的服务理念就是既要满足受众的各种合理要求,又要对受众加以教育和引导。
其次是注重提高效率的理念。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率。衡量管理好坏的标准就是看能否提高工作效率。不能提高效率的管理,即使理论上完美无缺,也不能成为真正的理想管理。所以,高校广播站(台)的管理者要做到宽严并用、刚柔并济,同时也要注重人性化管理,改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
最后是注重系统观念。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高校广播站(台)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整体系统的管理理念,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相互协调地进行,才能使管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广播站(台)的管理者要“吃透两头”,既要领会学校党委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又要熟悉学生的思想动向,这样才能做好工作。
2.新形势下的广播队伍必须具有过硬的基本素质
高校广播作为以声音为主导的媒介,播音主持人自身的素质对于高校广播站(台)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校园广播通常以直播的形式进行广播,因此对播音主持人素质的要求非常高。
首先,播音主持人要努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敏锐性。校园广播主要面向师生,因此在内容上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先进的校园文化。高校广播主持人大多是在校学生,他们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政治立场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他们的政治立场直接影响着他们播出内容的质量。因此高校播音主持人加强政治学习和理论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很多时候,播音主持人在节目中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体现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因此,高校广播主持人应该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多读书看报,及时了解时政要闻,对自己所播出的内容有深刻理解,并且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扩大校园广播的影响。
其次,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结构。播音主持人是通过声音和观众沟通的。要在受众中树立一个完美的形象,做一个合格的播音主持人,就必须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这是由播音主持人的工作性质决定的。播音主持人必须具备清晰流畅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讲一口纯正的普通话。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声音要自然,口齿要清楚,要善于表达。所以,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优秀播音主持人必备的条件,同时也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主持人要能即兴发挥,善于引导和调节气氛,即使遇到突发事件,也能做到不慌不忙,并且能够言之有理,语言得体。
最后,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社会阅历。高校广播播音主持人要广泛阅读多种学科的书籍,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系统,这样他们才能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处理播音内容,抓住问题要害,并尽可能确立一个独特的视角。尤其是在搜集材料、形成主题的时候,播音主持人要有一定的理性深度。播音主持人要不断拓展和完善自己的知识领域,这对提高播音水平和展现整个节目的睿智、美感、厚度都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一个具有丰富社会生活经验的播音人员,在进行播音时,大到宏观把握,小到细节处理,都会得心应手。”因此,高校广播播音主持人还应努力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高校广播工作人员只要积极参与学校生活,广泛了解大学生的感受,把握校园总体动态,就一定能够制作出好的节目,播出的内容就一定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王文科.广播新闻报道[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张俊德.现代广播电视新闻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高校广播台 篇4
一、高校广播台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优势
文化是在人类的群体活动中体现的, 是为满足群体的需要而创造, 为群体所享用, 通过群体而传播与继承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下, 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强烈的时代气息的基本特点, 深刻影响着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 从而达到教育、感化、服务的目的。而广播台在传播校园文化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 广播台是高校重要的宣传阵地, 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广播台作为校园内唯一的有声媒体, 能够及时宣传国家方针政策, 能将学校的指引精神传播到校园每一个角落。校园舆论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枝叶, 它决定着师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 广播台通过校内外新闻播报、专题节目制作、先进典型专访等方式, 传达学校精神, 引导正确舆论, 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 净化校园精神环境,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它有力地配合学校以社会热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为契机, 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 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 弘扬行为文化的正统。
校园人文环境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果实。高雅的校园人文环境在陶冶情操方面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各种文化栏目中 (如文学类节目“文风阵阵”, 影视文化类节目“声动幻听”, 社会类节目“百姓人家”等) 渗透人文思想, 弘扬人文精神。为了营造校园高雅人文环境, 我们应加强理论修养、人文修养、艺术修养的方方面面的文化活动报道, 从而传播推进高雅的校园行为文化。通过对高校举办的各类人文、艺术讲座, 组织学生社团活动,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的宣传报道, 传播和弘扬这种行为文化, 营造出生动、丰富、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 有利于学校加强制度文化教育。
制度文化是进行各种文化活动时, 校园主体之间形成的活动准则。它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模式, 以及行为规范等。制度是校园中人们活动的准则, 是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 每个学校的制度文化都有所不同, 不同的制度不同的管理也体现出不同的校园风格。但是制度教育不能一味地强制灌输, 而要在传播制度文化的过程中强调它的教育含义。以我校为例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 , 严格管理是我校的优良传统, 也是我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使制度真正起到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作用。一个学校要发展, 必然要有健全的制度做保障, 才能够促进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稳步向前;个人要在集体中得到发展, 也离不开行为规范的引导, 学校制度使学生的行为符合培养目标, 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广播台不仅仅是简单地宣传学校制度内容, 更重要的是能够更深层次地传播校园制度文化所蕴含的独有内涵, 进而形成校园精神, 体现在学子身上。北京大学将“民主与科学”作为校园精神代代相传;而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相知, 与亚里士多德相知, 更重要的是与真理相知”, 不仅对哈佛的师生, 而且对全世界的师生都具有强大的精神引力。我校广播台在传递校训“艰苦奋斗, 严谨治学, 求实创新, 为人师表”时, 注重显示一种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突出我们作为一个师范类院校的鲜明特色, 从而体现了我校校训、制度是随着时间沉淀出的一笔精神财富。
二、如何应对新形势下高校广播台所面临的挑战, 积极对症下药寻找突破
随着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 大学生接受教育、接收信息、休闲娱乐的方式也越来越多, 高校广播台主要由学生自主管理, 在节目制作方面也容易受社会电台的影响, 失去校园特色, 导致广播受众面越来越小, 广播台的发展瓶颈不断显现出来。诚然, 与报纸书刊、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相比, 广播稍纵即逝, 时段性差的劣势无可讳言。但校园广播所特有的快速、灵活、多变, 贴近学生生活的优势又是其它媒介无法企及的。广播以有声语言配上声与乐, 加上富有感情的播音演绎, 真实、亲切、生动, 所营造的绚丽想象空间, 给人带来高尚的艺术享受及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 我们必须坚定信心, 正视面临的困难, 积极寻找对策。
(一) 坚定高校广播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渠道的信心。
它是校园中重要的宣传阵地, 是展示校园文化的一个窗口, 绝不能可有可无。
当代传播史表明, 广播的蓬勃发展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报纸书刊, 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也并没有令广播电台消亡, 各种媒体发挥着各自的特色, 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共同为传播文化努力。同样, 校园广播也具有其独有的优势潜能, 在建设校园文化、传递校园动态、丰富校园生活、抒发学子心声等方面以及其作为学校宣传喉舌的作用我们不可忽视。因此, 校园广播应在新形势的挑战中发扬其独有优势:语言方面字正腔圆的规范性, 新闻信息方面真实可信的庄重性, 舆论方向上鲜明正确的引导性, 新鲜活泼的时代感, 实在谦和的亲切感, 成为繁荣校园文化,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重要力量。
(二) 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 健全广播台的各项制度, 是保障广播台正常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 是促进广播台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
1. 首先要明确广播台的上级主管部门, 保证给予广播台工作有力、稳定的指导。
全国大部分高校广播台基本上由学生自主管理, 但各高校广播台所归属的部门不同, 因此其管理指导的效果也不同。一般广播台由学校的党委宣传部主管指导, 因为学生在把握时事政策、舆论导向方面的敏锐度不够, 如果在节目上特别是宣传政策的内容上没有有关部门的指导, 不可避免会出现偏差。因此校党委宣传部直接指导广播台, 可以在国家政策、时事热点、校园舆论导向方面给予更明确的指导, 为广播台的工作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空间, 使广播台的工作人员能够安心地做好节目。
2. 其次, 健全广播台日常行政管理制度。
广播台的日常工作是做好每一期节目, 与其他社团相比, 它的工作内容更具稳定性和常规性, 是一个以常设目标为追求的组织, 其操作过程和管理方式类似行政部门。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行政部门的管理制度, 健全广播台的日常管理制度, 将行政管理与节目专业管理分开, 才能更好地督促学生干部成长, 使广播台的学生干部在上传下达的角色上以身作则, 树立良好的学生干部形象。日常管理制度包括科学的干部选拔机制和培训方案, 根据广播台整体的需要组织召开各种会议, 对会议的出席进行考勤, 对节目质量进行监督, 最后将综合表现纳入考核体系, 做好广播台学生干部的考核工作。
(三) 节目质量是广播台的生命线, 高素质的节目是广播台得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关键。
1. 广播台与学生的接触交流主要通过节目实现, 因此在选拔人才、培训及工作中的要求必须严格。
作为节目部的学生干部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良好的表达能力, 更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敏锐的触觉、活跃的创新思维。筛选需经过面试、录音、试播三个环节, 为各个工作岗位选取适合的人才。在招新结束确定节目部成员后, 广播台应组织专业的培训课程, 包括普通话口语、节目主持艺术等方面的专业指导, 还要邀请电台主持人与学生进行交流。管理者要在广播台内营造“踏实、责任、创新”的工作氛围, 促进节目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 在节目制作方面我们要注重提升节目制作的专业化水平。
许多广播台的节目制作实行节目包干制, 即主持人包揽了其所在节目的文字编辑、音乐剪辑、播音所有环节的工作, 容易导致节目体现出明显的主持人的个性特点, 主观性较强, 而且节目质量随着主持人的情绪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在节目制作方面引进专业电台的做法, 将节目的文字编辑、音乐剪辑、播音和节目合成分开, 由不同的学生来承担工作, 这样有利于节目的专业化, 也能保证节目特点的相对稳定, 以便在足够的时间里沉淀出广播台的品牌节目。在具体的节目制作过程中, 我们要有严格的制度。比如审稿制度, 编辑组的工作人员必须在节目开播两天前将稿件送审;稿签制度, 编辑人员、审稿人员、播音人员都需要在稿件上签名, 责任到人;节目预告, 每一周都要预告下一周每一天的节目, 以达到提醒的作用;监听制度, 节目部的部长、副部长分节目组对各自组内的节目实行监听, 做好评价记录。节目制作的专业化不仅能够集思广益、提高节目质量,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3. 在节目设置上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接受能力决定节目定位和节目内容。
广播台应树立为广大学生服务的理念, 以此作为节目的根本出发点, 但由于个人兴趣、偏好各异, 众口难调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校园广播应努力在整体上扩大报道面, 在节目设置上力求类型多样化, 在一次节目里尽可能扩大内容的涵盖面, 节目结构朝多题材、多体裁组合的方向转化。在节目定位上, 我们应避免外界商业传媒的影响, 盲目效仿和仅仅从主观意愿出发考虑节目, 会使节目失去校园特色, 从而必然失去广大学子的青睐。
(四) 高校广播台在面对新形势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创新。
1. 扩大学生与广播台的接触面, 发挥广播台有声媒体的优势, 增强互动性。
比如在点歌节目中不限于传统的电话点歌, 也应开拓网络平台和短信平台;将节目定期放上网站, 使学生可以自由下载, 弥补广播节目稍瞬即逝、不可复制、选择性差的劣势;另外, 也可开设如“书记信箱声音版”等栏目, 为学生提供一个空间提出疑问, 也成为校领导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
2. 巧借“外力”, 加强与各种媒介的合作交流, 开拓校园广播发展新空间。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 网络在校园慢慢普及, 但由于各种限制,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随时上网的条件, 同时网络的大量信息也令我们难辨其真假。而报纸的阅读则需投入不少的时间和金钱, 因此广播台可以与学校校报、网站、文学社等在内的其它校园媒介交流与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更好地帮助广大学生完成各类信息的甄选, 提供更便利的讯息获取渠道。另外, 高校广播台也应加强与其他高校广播台的横向交流。现在很多高校在城市郊区聚集, 建立了大学城, 为高校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条件, 各高校广播台可以成立联盟, 共享节目资源, 联合力量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节目;纵向则要加强与本地电台的合作, 这有利于校园广播台的专业化, 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广东电台“城市之声”组织了各高校广播台的联盟, 实现了校园广播台横向、纵向的合作, 收到了良好的双赢效果。
江泽民同志曾在一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党的思想宣传工作的指南。扬长避短, 准确定位, 我们相信高校广播台一定能够在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章颖颉.适应形势努力搞好广播台建设[J].同济教育研究, 2002, (3) :45-47.
[2]肖博宇.浅谈高校广播的问题与发展[J].广电传媒, 2007, (6) :59.
高校招新广播站笔试试卷 篇5
初试笔试题
命题人站长:汪江舟、副站长:戴诗涵
主审人:平慧玲
考试时间60分钟
姓名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题(16分)
1、广播站的地址是()?
A.综合楼 四楼 B.教学楼 四楼 C体育活动中心对面 D.艺术楼 三楼
2、广播站内分别有几个小组()?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下列普通话等级哪个等级最高()?
A 二级甲等 B二级乙等 C一级甲等 D一级乙等
4、广播站的频率是FM__________MHZ。新闻的六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的句子存在语病,请运用你所学的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1)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2)9月1日12点,院学联生活部伙管会对二食堂二楼及三食堂二楼进行了卫生检查,并调查了新生对食堂环境的建议。
(3)举行健康有益的消防安全演练活动,提升了消防安全意识,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营造了“人人保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素质拓展题(24分)
6、请把下面的词语串成一个故事或一段文字,要求无语病、逻辑合理。(9分)
大学 失望 湖畔 开始
7、请为下列广播站五档节目中的任意一档节目设计一个片花。要求:片花字数控制在80字以内。(15分,注:片花是指在广播节目开始前或进入每一版块时插播的导入节目的介绍性的文学化语言,要求契合节目和版块风格,文字凝练。)
“听到四季”(国际国内校园等各种新闻资讯一网打尽)“音乐下午茶”(介绍流行音乐、音乐专辑)“文海拾贝”(诗文鉴赏类节目,诗歌古文)“心灵驿站”(生活时尚、穿衣搭配、知心小贴士)
“Travelling Around The World”(英文栏目,各地美丽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景点,不一样的感触)
三、解答题(50分)
8、你最希望校园广播站播送什么样的内容和什么样形式的节目?(对广播站的希望和建议)(10分)
9、作为一名校园记者,你认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是什么?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5分)
10、学校有很多的部门,你为什么会选择广播站?如果你成为了广播站的正式成员,是否会因为各种不适应选择中途退出?当工作和学习有冲突的时候,你将如何来处理这两者间的摩擦?你会用怎样一种态度坚持不懈地完成你的工作?(20分)
.11、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则通讯稿(50至100字):
高校广播台 篇6
【关键词】高校教育;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影视行业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影特技伴随着电影的发展,在经历九十多年的辉煌后,迈入了数字时代。电影的数字化发展,更让电影工业将重心转移到运用数字特技特效制作大投资的营销领域。再加上中国大力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影视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影视特效相关专业,综合类院校高等教育纷纷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部分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设置了影视特技特效课程。然而在这“供需”两旺且影视教育极短急速的发展势态下,综合类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特技特效课程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现状
(一)学科概念混淆,设置单一
影视特技特效从广义上说,可以划分为传统电影特技和数字电影特技两大类。传统电影特技包括特效模型、特效化妆及特效拍摄;数字电影特技包括,三维模型数字化建立、数字摄影摄像技术、特殊效果数字模拟、合成特辑软件等一切用数字技术拍摄、制作及加工出的完整影片过程。当今影视特技特效呈现的是传统特技与数字特效相结合的局面。传统特技特效在专业的电影院校已经建立相关的学科,还有一部分技术掌握在各大电影制片厂里,以原有的“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存在,近几年来也有从国外学成回来开办的专门培训机构。在综合类院校来讲,目前不存在广泛开设的可能。就数字特技来说,目前大多数综合类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仅停留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但理解却大有偏差,有的院校理解仅仅为后期制作,课程设置为影视特技特效合成课程。而讲到后期特技,又有很多院校把它片面地理解成Premiere之类的视频剪辑。有的院校甚至连合成课都没有,只是在影视摄影摄像基础课程里做一些当前影视片里的特效分析。
(二)师资薄弱
课程设置单一很大部分程度原因是目前专业教师稀缺。面对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不少高校纷纷开设各相关专业,盲目扩招。这种在没有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扩招,往往会应时所需临时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加之又缺乏专业基础深厚的教师,很多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其他非该专业的院系抽调过来,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特技特效专业师资队伍薄弱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行业特点限制,影视特技特效属于新型的技术型尖端行业,其在国内的发展也仅仅数十年,国内相关专业院校所输出的人才太少,培养的高端人才大部分进入各大特效公司工作,因为特效公司的高薪是当前教育行业所不能企及的;第二,影视特技特效行业同时也是实践性的行业,长期在实践第一线上的人员在学历上必然有所取舍,而高校的招聘师资的硬性条件是高学历,导致一些拥有丰富实践性经验的技术人员不能进入高校;上述这两项是导致广播电视编导特技特效专业师资薄弱的重要原因。
(三)教学与实践脱节
因为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在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多是从其他专业抽调或转来,不少教师只是理论基础较丰富,却没有太多的行业实践经验。在影视特技特效专业来讲,很大程度上技术是艺术的基础,没有雄厚的技术支撑,理论也无从实现。同时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2+2”教学体系比较流行,学分制导致专业课减少,大学一、二年级主要理论授课,三、四年级才落实在具体的操作课上,这时,学生们即将踏入社会,作为技术性强的高端专业,课时量不够,学的也不够深。随着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套模式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学院派的编导们普遍存在“上手快,后劲不足”的缺点。理论为实践服务,两者的关系是相互融合而绝不是泾渭分明。将理论与实践生硬的分开,日后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操作时可能会产生不适应、无所适从的情况。
(四)教学设备老旧
特效行业最大的投入是设备和技术的研发,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目前大多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特技特效的教学环境上是完全跟不上时代的。且不说高端的摄影设备,动态捕捉这些系统,简单的蓝绿屏影棚都不能配备。拿计算机来说,目前家庭个人电脑都普及了64位系统,而不少教学机器却还在32位系统上,也就是说一个制作软件已经更新到了R17版本,而学校的教学机因为条件的限制只能装CS4的版本,对这种情况,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我们已经落后了“几条街”了。
(五)人才培养
在师资和教学设备都跟上的情况下,对人才的培养也是要因行业做相应的对策调整。在过去,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往往在谈“复合型”人才。但特殊行业有其特殊性。就特效行业在目前来讲,有一条准则就是越大的公司分工越细。小的视觉特效工作室或部门分工就不那么明确,建模、动画、灯光可以是同一个人,一个岗位的工作可以贯穿整个流程。大公司可能更看重员工的专项技能,希望个人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作为“复合型”来说,学生拿出去的简历往往显示不出任何专项性特长,或者往往显示出你并不了解团队合作。影视特技特效是一项团队工作。所以从要求来说在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与经验的同时,专精你最在行的那个领域。
二、改革方案
(一)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合理制定教学计划,进阶性安排教学课程。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这门课程,掌握好课程涉及到的技术,在教学计划上可灵活性的做改革和调整。加大课时量的设置,在制作课程上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确保学生的学习具有延续性和进阶性。同时可采取选课法和导师制的做法。选课法为学生自主选课,这也是针对之前所说的专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会是学生能定下心来潜心学习某项专能的基础所在,学生有学习的自觉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手,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也能带出精品课程和专业人才来。导师制为学生自己选导师,从低年级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喜欢的教师,从进学校初始便有相对明确集中的目标,也促使教师和学生多沟通,教师感染和引导学生不仅体现在专业上,在思想上和人格上,甚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都受影响,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不是象目前普遍存在的现状,教师在学生毕业的时候还无法叫出学生的名字,这样的状况何谈传道授业解惑。
(二)大力提倡创新性教学
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上,可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及任务驱使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在一些较难的知识点上,光靠课堂的多媒体演示,学生当时能够理解,但涉及自己动手操作就会遇到瓶颈,更别谈扩展延伸创意。案例教学法在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学生的操作或小组协作完成任务。任务驱使法可以给学生课后加强练习,将课程的要点进行分解融合和发展延伸,在完成教师指派的实际任务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最终形成自己掌握的技能。同时院校可多渠道与企业合作,尽量为学生创造企业实习机会,争取让学生对影视特技特效的发展有全面的提前的了解,早日与行业接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影视特技特效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应当进行知识更新,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的研究课题和教学上的挑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理论的更新,将会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更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其次,教师也应当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能促进理论的深化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只有将自己投身于实践当中,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才能进一步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和储备,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期望和要求的学生。最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也才能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明天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加强教学设备更新
在加强教师队伍同时,学院的硬件设施也应当适时更新。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跟上教学的进程时,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三、结论
对影视特技特效来说,中国市场无比广阔,但制作方面仍处在“散兵游勇”的阶段,很多国内特效制作团队的人员来自于社会上的培训学校,完全没有形成学科状态。影视特技特效专业势必将成为了一门新型的实践性学科,并且它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目前,影视特技特效专业尚未发展成熟,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作为专业人才,最终将投身于国家的影视事业,对影视事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高等院校应当努力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办学条件,对于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应该进行深刻反思,也要从根本的教学理念创新上去解决问题,从实际的需求出发,从现代社会出发,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及先进技术,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在教学理念上和实际操作上有大的转换与提升,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我国影视行业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美)Ron Brink mann,《数字合成的科学与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王鸿海、刘戈三编著《数字电影技术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版。
论高校校园广播的运用 篇7
一、校园广播的特征
相比其他媒体而言, 校园广播是单一利用声音传播功能, 借助语言、音乐将各种媒体信息加工为特定的声音信息。主要特征如下:
1. 校园广播简便而快捷
广播信息的制作和播出依赖的是对声音的存储、播放、传输、放大等技术, 不需要太复杂的设备和太大的投资。相对于其它高校校园主导媒介, 广播信息制作和传播都比较简单方便、制作成本不高。从信息受众的角度看, 广播信息的收受比较简单, 是获取资讯信息较实惠和经济的方式。校园内收听广播的自由度比较大, 可不用专门时间和专门场地, 不受视力、场所和地点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的限制。广播是一种伴随性很强的媒体。收听随意性好, 可以做到“一心两用”, 而用其他媒介接受信息时, 则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广播媒体信息制作周期短、传播迅速、时间灵活, 可使传播与接收同步, 能确保传播的时效性。
2. 校园广播的听觉魅力
广播是靠声音进行传播, 诉诸于人的听觉的。从生理规律来看, 听觉是较容易被调动、激发从而产生兴奋的器官。广播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播音, 能打动听众, 感染听众的情绪。尤其是比较强调艺术性的信息, 听众可以直接“听”到信息, 有身临其境之感, 能够在“声”的愉悦中产生共鸣, 在情的氛围中被同化, 从而达到较强的传播效果。
3. 校园广播的劣势
由于广播的传播方式是依照时间流程展开线性传播, 选择性差、稍纵即逝, 听众如果不是专门收录, 广播信息是无法保存和反复收听的。报刊、网络和电视信息展示的是二维空间或三维空间, 报纸也可以反复阅读, 读者的主观选择性很强。相比之下, 广播节目是一维性质的, 听众对广播信息的感受性和形象思维能力及对信息的认知全面性较差。所以广播难以展现较复杂的知识和信息。广播信息如果没有听众想象力的参与是很难完成其预期效果的。而且, 由于广播具有伴随性特征, 听众在收听时, 通常并不是很投入, 注意力不能保证且收听习惯较不稳定, 只能靠个人的强制性和信息内容的精彩和重复播放来弥补。
二、校园广播技术
校园广播节目的开展, 必须以广播技术为依托。传统的定压 (定阻) +高音喇叭技术已逐渐退出了市场。目前, 校园广播系统主要有定压传输广播、无线调频广播、有线调频广播、数据广播等几种类型。并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多元化、整合方向发展。
1. 定压传输广播
定压传输广播是利用双绞线传输广播信号的一种方式, 它传输的是音频信号。扩音机用技术成熟的电子管或晶体管扩音机, 采用多路输出连接至园区内设置的音箱和音柱。定压传输广播的特点是技术成熟、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终端便宜、抗外界干扰能力强, 但扩充性差。
2. 无线调频广播
无线调频方式是把音频信号送到发射机内进行调制放大, 通过天线发射电波到空中, 个人在校园内通过无线耳机或调频收音机进行接收, 园区内定点设置无线音柱和音箱进行播放。优点是施工简单、无需布线、价格低廉、可实现多路同时广播。缺点是需占用空间频率资源, 原则上需要通过无线电管理部门批准频率, 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可靠性相对较差。
3. 有线调频广播
校园有线调频广播是基于有线电视同轴共缆频分复用技术传输方式工作的, 可与双控、有线电视共缆传输。其优点是可扩展性强, 终端音箱只要满足接收电平即可, 不受数量、功率限制, 无需布线, 施工简单, 可实现立体声播放。当校园有线电视系统外接CATV服务提供商电视信号时, 需采用同频抑制的方法, 滤除校园广播插播频段的信号。此方式存在信号残留等问题, 造成同频干扰、邻频干扰及邻频丢失等, 使校园电视用户无法正常收看校园广播邻近频段的电视信号。
4. 数据广播
数据广播是利用校园网进行多媒体广播的一种方式, 传输过程全部数字化, 是一种最新式的广播方式。新型的数据广播系统由服务器、教室数据终端盒和其它用户计算机等组成, 形成一个多媒体教学的综合网。其功能可随用户要求进行增减。终端盒是E-link数据传输器为主体的小型计算机。它的线路联接口连接校园网RJ45接口, 输入口可以外接鼠标、键盘、红外遥控器、摄像头、音频输入等设备, 输出端有模拟音频输出、视频输出、数据输出等。目前, 可实现的功能有远程教育、课件管理、电子图书管理、校园IC卡的管理、校长评估系统、数据广播及时间自动提醒等。已经超出了单一校园广播的范围。数据广播如不能很好的解决QOS等技术问题则容易受网络延迟和堵塞的影响。目前, 数据广播价格较贵, 应用不是很广泛。
5. 智能控制
校园广播系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路播出、人工控制了。通过计算机、网络及FM-SCA (辅助通信业务) 、FSK (频移键控) 、MSK (正交频移键控) 、遥控等数字技术的运用可实现分区控制、多路定时播出、自动开关机、点播等功能。通过功能设计, 校园广播机房可对每一个终端实现开关机、音量调节、信道切换等控制, 学生或其他广播分区可自由的选取收听某个校园广播频道或不收听。满足了英语听力、校园广播节目、打铃、升旗、眼操、通知、广播操、运动会等日常需要。
三、校园广播文化
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技术, 建设一套适用的校园广播系统, 实现日常的英语教学及校务管理之外。根据校园广播的媒体特征, 结合校园人群的心理和思想等特点及学校专业需求和当前形势需要, 如何通过校园广播节目的开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出理想的作用, 是我们相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思考。
1. 政治宣传
校园广播舆论导向的可控性强, 不像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校园广播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工具, 它能充分利用广播传播速度快, 受众面广的特点, 通过转播、收集或原创信息, 采用报导、专访、评论等不同形式深入开展, 及时向广大师生传递新闻, 灌输教育内容和思想观念。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引导师生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
2. 传递信息
高校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但年龄和知识层次及生活圈等相近, 所以共性较大。及时的通过校园广播向多数人传递自己或周边的情况以及与其自身利益相关、有价值、感兴趣的各种信息。如校内外的告示、活动、赛事、动态等以满足学生获得信息、了解情况的需要。
3. 传播知识
学习知识的过程靠的是随时随地、不断的、点滴滴的知识积累。单一的从课堂、书本等方面获取知识是不够的。通过校园广播这一有效的媒体能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或被动的获取到各种知识, 如英语听力培养、普通话训练、就业指导、公务员考试培训、学术讲座等。
4. 鼓舞激励
对校园内的各种事件、现象、取得的成绩等进行宣传可以“以点带面”, 起到鼓舞激励的作用。例如高校的学团组织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影响学生, 如举办报告会、出黑板报、比赛、文艺演出等等。高校广播也要抓住这些师生关心的热点, 正确引导、大力宣传,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尊。激励师生奋发进取, 以形成激励受众前进的精神力量。高校广播通过有声语言为高校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 能力培养
高校校园广播本身的许多工作是由学生来完成的, 如播音、采编、审稿等。把具有这一方面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安排到广播台站工作, 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培养。办好校园广播节目, 扩大校园广播在学生中的影响, 充分调动学生对校园广播站的投稿、参与、互动, 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提高了学生能力。
6. 陶冶情操
学生的社会生活阅历缺乏, 自制力较差, 容易受各种不良文化和风气的影响。针对学生青春期的年龄特点, 高校必须致力于对未来栋梁的道德培育, 致力于对未来文化价值理想的设计, 构建与高校相适应的审美文化。通过优秀的音乐、文学、心理咨询讲座等类型的校园广播节目, 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受众的心灵、活跃校园生活。培养出与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高素质、高品位的合格人才。
四、信息整合
高校校园广播在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当中不应该是一个孤岛。通过对校园多媒体的定位和优势发挥, 充分利用各个校内外媒体的信息资源, 建立一个综合的资料信息库, 使媒体信息资源用途多样化。这在网络和计算机等数字技术高速发展和应用的今天已不难实现。把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转换成适合不同媒体的需要, 充分发挥各个媒体的传播优势, 从而扩大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以达到最佳的立体交叉式的传播效果。
不论校园广播和校园网、校园电视台 (站) 等现代教育技术部门是否为同一部门, 都应该互相协作, 与邻近或相关的大学广播台 (站) 及相关部门互相交流, 做到资源共享和互动。
五、结束语
在众多高校的建设当中, 用校园网的几分之一甚至更少的钱建设好校园广播, 实现了诸多校务管理功能, 还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何乐而不为呢?
摘要:本文通过对校园广播多方位的介绍和论述, 说明了校园广播在高校校园中的不可取代性。以期对相关理论的完备和实际操作的优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高校广播台 篇8
一、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心理的变化对高校广播提出了新要求
上世纪90年代, 广播在高校几乎是一枝独秀, 凭借着其信息量大、渗透力强、节目安排灵活的优点, 不仅成为师生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也成为师生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素质的平台之一。此后, 伴随着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的兴起, 特别是20世纪末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 其自主选择性和互动性远远超过传统媒介, 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上网浏览新闻、听音乐、看电影, 而不是收听校园广播中的新闻和文艺类节目。
当前, 大学生接受信息心理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选择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与被动地接受信息相比, 他们更喜欢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二是信息接受的互动性大大提高。对于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大学生群体来说, 他们更倾向于接受信息后经过个人分析获得见解, 再通过媒体发表来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话语权。三是信息接受的个性化大大增强。对比10年前的大学生, 现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兴趣范围都表现出更强的多样性, 他们更容易选择与自身价值取向和兴趣范围相一致的“小众化”媒体。
二、高校广播的现状分析
1. 在节目形式上, 一些高校广播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读、播报纸上:每天的新闻信息都是由播音员在报纸、杂志上大量查阅后, 经过简单的处理直接念出来, 而现今只不过将查阅的范围又扩大到了网络上。虽然播音员在处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将一些书面语转换成为口语, 但这种“你念我听”的灌输式节目形式不易被广大学生接受, 广播自身的语言生动性、强烈现场感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2. 在栏目设置上, 不少高校广播一味地追求大而全, 新闻、音乐、体育、文学甚至法律、科技等栏目一应俱全, 而内容过于宽泛就会使栏目失去特色, 吸引不了听众。同时, 这种按照学科门类设定的栏目往往缺乏灵活性, 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不能提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广播站工作人员也仅仅是应付了事, 缺乏经营、打造品牌栏目的意识。
3. 在节目形式和栏目设置上, 不能很好地贴近师生的实际需要。有学生说:“听校园广播什么内容都有, 就是没有与学生相关的。”本来贴近性是高校广播的最大优势, 现在反倒成了劣势。目前, 在高校广播采、编、播机制中, 编辑、记者多把目光盯在学校组织的、学校领导参加的活动层面上, 而真正与师生息息相关的民生新闻却很少涉及。更有甚者, 由于采编人员的懈怠, 一些学校广播站播报的内容几乎都是“据××报载”“据××网载”, 通篇说的都是社会上的新闻和其他地方的事情, 致使高校广播成了单纯意义上的“译声话筒”。
三、构建和谐校园视角下高校广播的重要作用
1. 高校广播的教育作用。
每天清晨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节目, 可以让师生了解当日的国际国内新闻;中午12时的课间, 播放轻音乐、歌曲等, 优美的旋律驱走了师生工作、学习的疲惫, 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午5时30分到6时30分, 播出学生自办的广播节目, 可传播校园信息, 反映学校改革发展动态, 树立典型, 批评不良现象, 倡导优良学风。这样, 一天之中师生都可以通过校园广播了解国际、国内和学校发生的主要事件, 校园广播也就成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
2. 高校广播引导舆论的作用。
高校广播的根本着力点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为高校教育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和谐有序、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展示高校广播这一有声阵地的独特魅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 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逐渐提高, 由于中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想观念发生碰撞, 而高校广播一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可以牢牢把握住校园舆论的方向, 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高校广播交流信息、沟通师生的作用。
今天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 高校师生对信息的需要更为迫切。传播信息是广播的立身之本, 信息是广播媒介最基本的属性, 它借助语言、音乐将原始信息加工为特定的文化信息, 以诉诸人的听觉, 最终使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有价值的信息。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因而信息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广播是校园中信息传播最迅速的途径之一, 其作用的发挥可使师生更全面地了解本校各方面的情况, 增强师生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从而起到交流信息、沟通师生的作用。
4. 高校广播营造校园文化的作用。
从形式上看, 高校广播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就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 积极地影响、熏陶、启迪着师生员工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对未来事业的向往。高校广播通过办好广播节目来实现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 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注重宣传马克思主义、愉悦师生身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四、高校广播要适应新形势、寻求新突破
1. 降低广播站的工作重心, 走进师生心中, 倾力打造有用信息。
在采、编、播机制中, 新闻采编人员应把关注的重点从学校活动、学校领导活动转移到师生生活中去, 狠下工夫做好、做精新闻策划。校园生活是一个小社会, 涉及面很广, 有师生高兴的事, 也有令大家忧心的事。因此, 广播节目的采编人员要把校报、学校网站上已经出现的信息进行淡化处理, 而下工夫打造师生真正关注的原创节目。要有针对性地策划一些关系师生切身利益的选题, 谈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讲大家关心的事情, 这样也更容易贴近师生的生活, 从而使高校广播办得有生机、有活力。
2. 突出新闻接近性, 采取灵活多样的栏目编排方式。
高校广播站要强化“立足校园”的定位, 在新闻采编方面进一步突出新闻接近性, 在栏目设置上可以根据师生的实际需要作出灵活调整。比如, 在2006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有所改变时, 高校广播就不应该简简单单地照搬报纸或网站上的信息, 而要把报道重点放在学校据此出台了哪些措施、学生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变化上;在更换第二代身份证时, 节目要针对“在外学生如何更换二代身份证”这一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采访;在普通话等级考试、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前, 可以开设《考试注意事项》栏目, 请相关方面的教师来为学生作指导。这种灵活的栏目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师生不同时期的关注点而变化, 从而增强节目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 调动听众的参与性, 注重听众的反馈。
在原有录播类节目的基础上, 高校广播应有意识地增加现场录音类、直播类节目的比重, 调动师生直接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在大型活动的现场和新闻话题的采访过程中, 可以让新闻采写人员带上录音设备, 直接录下有关人士的对话, 避免采写人员写成文字稿后再由播音员“翻译”的二次加工导致的信息“走样”, 从而拉近和听众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张旭东, 石峰.发挥高校广播优势,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J].武当学刊, 1996, (1) .
高校广播台 篇9
一、外语广播的规范管理
1. 节目源方面
节目磁带的带基、磁性层及外壳应完好, 以免影响播放效果及损坏播放设备, M P3等声音文件也应保证信号幅度合适, 清晰自然;节目内容应经主管领导同意, 严禁播放不健康甚至反动内容;节目应经电教专业人员试听并做相应技术处理后才能播放;无特别需要及未经主管部门许可, 不得转播境外节目。
2. 播放设备的使用
工作人员须经专业培训, 熟悉操作规程及使用方法后方可上岗;播放前应检查各部分的连接是否正常, 严禁不接天线开启机器;播放中途不要随意挪动电源线及信号线;应注意监视发射频率是否稳定, 如处于失锁状态或频率偏离, 应及时校正, 或关机待修;监听接收效果, 如有异常, 应及时检查;用完后应关掉电源开关, 必要时拔下电源插头;设备应定期接受无委会等管理部门检测;使用中若造成对其它设备干扰, 须立即报修;使用计算机播放时, 要特别注意计算机的安全问题, 防止程序异常或病毒木马的破坏。
3. 播控室的管理
播控室应有专人负责, 不得擅离职守;未经负责人许可, 无关人员不得入内;应做好防火、防盗工作, 老化的电线、插座、设备等应及时更换, 无人时房门一定要锁牢。
二、外语考试听力播音操作规程
1. 播放的准备
(1) 广播设备既要经常使用, 又要避免过度使用, 技术责任人应经常检查设备状况, 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2) 听力考试应安排两人负责播音工作, 其中广播技术责任人必须参加, 为主播音, 另一人为副播音, 应密切配合主播音的工作。播音工作还包括一些相关的准备工作, 如监听耳机、电池等。 (3) 校内考试 (期中、期末等) 时, 技术责任人应在每次考试前一天检查调试好设备;全国或市内统考 (四、六级, A、B级等) 时, 应提前三天检查调试好设备。 (4) 广播技术责任人应于考试前核对好自已的钟表, 确保时间无误。 (5) 全国或市内统考时, 考试前一天由检查组对播放效果进行检查确认, 确认后应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广播室。检查组由广播技术责任人、实验室主任、院系领导、考务组织者 (主考、副主考或相关考务人员) 组成。 (6) 向主考部门提交本次听力播音的相关说明, 如对试音内容、时间的说明, 对接收机的使用说明等。
2. 考前试音
(1) 正式开始考试前40分钟必须开始播放试音;如果听力考试在中途进行, 正式播放听力前10分钟也应播放试音, 并保证调频和音频两套系统播放正常, 应使用学生普遍使用的耳机进行监听, 确保播放的最终效果正常。 (2) 如果正式考试时使用电脑播放M P3文件, 试音也使用M P3文件;如果正式考试时使用录音磁带, 那么试音也用磁带, 以简化设备操作, 确保操作无误。
3. 正式考试
(1) 对于考试用磁带, 应按规定的时间拆封, 拆封后应进行初步检查, 确保能正常播放。如果磁带前面的空白较长 (有时达10余秒) , 应适当缩短。 (2) 考试时只能拆开一个磁带使用, 如有异常, 需要向主考报告并经允许后, 方可拆开另外的磁带。 (3) 考试时如有铃声安排, 操作时以铃声为准, 如无铃声, 则以自已核对好的时钟为准, 确保准时播放。 (4) 听力考试中途, 主播音应高度注意, 持续监听, 准确操作, 不得擅离职守。副播音应密切配合。 (5) 如播放中途出现异常情况, 应即时停止, 立即向主考汇报情况, 依上级要求进行操作。
4. 播音后
(1) 播放完毕后应即时停止, 整个考试期间不得播放其它任何无关的东西。 (2) 考试结束后应及时交回听力磁带, 不得丢失或损坏磁带, 也不得复制磁带内容。
三、外语考试听力播音前对学生的说明
1. 对播放波段的说明
目前, 学校一般都有一个F M (调频) 波段, 有的还有A F (音频) 波段。需要向学生说明F M的播放频率。并请学生注意:收音机的频率标示可能会有偏差, 还有的收音机可能没有标示, 请调到最佳的收听效果。由于F M广播功率限制, 可能并不是学校每个位置都能正常收听, 所以需要说明具体哪些地方能收听, 哪些地方不能收听。而对于A F波段不需要调谐, 将波段开关拨在相应位置即可。A F波段必须是在布有音频线路的房间内才能正常收听。如果以上两个波段同时播出, 请学生选择效果最佳的收听。
2. 可能的干扰及处理
F M波段:教室内日光灯和风扇是主要的干扰源, 可能造成收音时断时续或无法收听, 请尽量缩短天线收听, 也可关掉部分或全部日光灯和风扇。离教学楼较远的宿舍, 则应尽量拉长天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F M广播可能受到同频干扰 (如重庆市无委会给我们附近的其它学校指定的频率同为106.5MHz) , 引起杂音大甚至无声。
A F波段:受到的干扰较小, 整体效果优于F M波段, 但音量可能与F M波段不同, 请适当调整音量;另外, 接近电井、电脑机房、空调、图书馆检测装置等有较强低频电磁泄漏的设备时, 干扰会大一些。一般情况下, 应首先选择音频波段收听。为确保安全, 考生一定要使用具有以上双波段的收音机, 考前一定要仔细试听。
3. 关于考前试音
为了让学生能提前做好准备, 必须进行考前试音。试音内容一般为大家熟悉的外语歌曲, 我校则在歌曲中途间断进行中文提示:“各位考生好!这里是重庆科技学院……”。正式考试前一般至少提前40分钟试音。对于先笔试、后考听力的情况, 在笔试前40分钟和正式播放听力前10分钟均进行试音。
4. 收音机临时故障的排除
考试前及考试中途收音机难免临时出故障, 为避免考生慌乱, 需要事先说明常见故障的处理办法。引起无声故障的原因有:电池无电, 需要更换电池;波段开关可能接触不良, 需要重复拨动几次;电池座弹簧可能锈蚀, 可用小刀清理并重新安装电池。引起声音小、噪声大、失真的原因有:电池电量可能不足, 建议考试时使用优质新电池。
摘要:高校外语广播已普遍使用, 对节目源、设备操作、播控室等方面都应进行严格的管理。当用于听力考试时, 考前、考试中途和考试后都应遵守相关规程, 保障考试顺利进行。听力考试前还应就播放波段、试音、相关干扰、故障处理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说明。
高校广播台 篇10
一、融媒时代广播电视的变革与创新
(一) 传媒科技发展再造广播电视媒体的基因品质
传播技术的每一次演进都优化和改造了广播电视传媒的“基因”特质。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改造升级使音视频制作技术得到极大发展, 节目信号传送及网络传输服务实现了从模拟到数字化的更新换代, 信号质量及传送速度发生了质的飞跃;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广播电视开始探索网络化生存, 通过互联网在线播出广播电视节目成为广播电视媒体又一重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智能化的手机成为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视新的终端, 用户接收广播电视信息变得随机化、便携化, 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群实现增量发展。融媒时代, 广播电视行业生产主体多元、内容营销多渠道, 信息传播多屏化, 广播电视的内容生产、工作模式、行业结构、产业体系正发生着历史性、开拓性的变革和重构。实际上,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正在广播电视行业中逐步运用推广, 传媒科技的再发展必将赋予广播电视媒体更多新的基因品质, 推动广播电视变革深度发展。
(二) 新媒介发展推动传统广播电视产业格局变革
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的媒介产生, 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2], iphone手机的问世重新诠释了智能手机的意义和价值, 撬动了传统传媒市场格局, 有效突破了信息接收的时空限制, 受众接受媒体信息实时化、随机化、便携化、多媒体化, 反馈互动更加方便快捷;移动通信用户群向社会信息传播受众群转变, 传统媒体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积极开发基于手机传播平台的新业务形态, 抢夺手机市场发展先机。在国家大力推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 IPTV、网络视频、互联网电视 (OTT TV) 等得到快速发展, 这些视听新媒体已成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强劲对手。2013年我国广播电视网络加快整合步伐, 到年末基本完成有线电视一省一网的整合目标, 向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4年5月28日,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挂牌, 我国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正式以崭新的姿态步入当下传媒市场, 积极应对融媒时代传媒行业竞争。
(三) 多元主体逐鹿广播电视内容生产领域
融媒时代广播电视内容生产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特点。在“制播分离”生产模式下, 传媒公司逐渐成为音视频内容生产的生力军。2014年7月2日, “乐视签约首批名人工作室, 吴宗宪、苏芒等四人的工作室未来将在乐视推出‘大电影、大剧、大综艺’三类自制节目。乐视方面称, 希望新加盟的工作室能为乐视平台带来更加稳定的内容和流量。乐视, 优酷、爱奇艺等网站最近纷纷加大了对自制内容的投入, 试图打造出一批和传统节目相匹敌的品牌, 以减少对电视台的依赖。”[3]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内容生产主体就是受众。传播终端廉价便携, 制播技术简单易学, 信息传播不再是部门机构的专属, 普通大众也可以很方便地参与到传播环节中来。美国学者沙泥·伯曼和克拉斯·威利斯根据研究预计“到2021年受众将生产50%的新闻内容, 届时主流新闻媒体也将不得不采纳和实践这种全新的新闻传播形式。”[4]虽然这一论断还有待时日来验证, 但融媒时代受众表现出来的内容生产能力的确不可小视。
(四) 开放的视野拓宽了传统广播电视发展观念和路径融媒时代, 广播电视媒介从理念上解除了行政管理下的
老一套僵化思维, 打破“吃铁饭碗”的心态, 弱化电视媒体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重视和凸显其产业属性, 积极转型为市场竞争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内容方面主要生产广播电视节目, 节目样态单一而稳定, 创新主要向内发力, 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下功夫。融媒时代, 广播电视从传统的单一提供内容到既重视内容生产又注重用户体验开发、强化媒体服务特性等。如广播电台发展DAB (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 即数码声音广播, 开创“用眼睛听广播”的新模式, 充分发挥DAB的数字特性, 在用户收听时还原文本和图像信息, 带来全新用户体验。随着电视接收终端实现智能化网络化, 广播电视还可以为受众社会生活提供便利, 如医院挂号、水电气费的缴纳、银行转账、网络购物、视频通信等;与其他媒体合作二次开发广播电视节目, 使其价值得以再增值, 如cctv和腾讯等媒体合作, 通过提供电视节目视频, 实现节目的再次开发利用和再增值, 开发与节目内容相关的衍生产品。湖南卫视火爆全国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热播后, 湖南卫视推出同名手机游戏、同名图书、同名电影获得巨大收益。开通网络留言、微博、微信等多样化平台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 与受众互动交流。融媒时代广播电视的业务创新主要向外发力, 以市场为主导、以受众为中心, 在模式、服务、产品样态等方面锐意创新。
二、融媒时代广播电视人才就业环境变化
(一) 就业平台增加, 就业机会增多
我国传统广播电视事业在政府庇护下成长, 行政性垄断和区域保护使广播电视人才就业平台单一、就业岗位稀缺。融媒时代国家对广播电视的体制管理表现出开放的姿态, 扫清了多种资本进入广播电视行业的障碍, 电信、网络、民营机构等逐渐成为广播电视节目制播的新生主体力量, 也成为广播电视人才新的就业渠道和平台。为应对融媒时代的市场竞争, 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加快了自身的数字化改造, 积极建设面向多个播出平台、多种用户终端的综合制播系统, 如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手机电视集成播控服务、互联网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同时, 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还积极延伸拓展, 构建全产业价值链, 向广播电视业务的上、下游拓展艺人经纪、品牌授权、衍生品开发等业务;向电影、动漫、游戏、出版等相关行业延伸经营, 向旅游、电子商务、培训、通信等行业进行跨界经营等。融媒时代, 广播电视人才可选择的就业范围扩大, 就业岗位增多, 就业形势呈现良好态势。
(二) 就业形式多样
我国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是党委政府领导下的事业单位, 尽管施行了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但单位与职工的关系仍是相对固定的, 就业形式单一, 人才流动性差。融媒时代广播电视行业中相互博弈的多元主体对人才的竞争将成为各方竞争的重要内容。竞争环境有利于催生多种就业形式, 有利于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关系的建立, 增强人才的流动性。同时由于使用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门槛和成本大大降低, 自主创业也将成为广播电视专业人才重要的就业形式。随着第二代互联网技术应用, 云计算技术将为广播电视人才构建更加自由的就业方式。“云计算将计算资源和我们通常接触的资源放在同一个平台上……支持多种硬件平台和多种软件平台……本地硬件的特性也不会对选择云计算作为计算平台的行为造成影响。”[5]在云计算技术支持下, 广播电视远程办公、异地办公将变成现实, 广播电视节目工作者可以在任何条件具备的环境下完成工作任务, 有能力的公司或个人可以面向全球的广播电视媒体承接内容制作项目并提交工作成果。BBC在电视节目制作中试行了这种委托制作节目的模式, “他们首先设计了一个网站, 在网上公布了所需节目的样式要求, 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独立制片公司都可以访问这个网站, 也都可以根据要求提交自己制作的节目。”[6]开放的业务云平台方便不同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民族及文化背景的人才跳出传统机构的体制限制, 在更广阔的业务空间发挥所长。
(三) 用人机制灵活
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实行的“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模式不利于人才流动和利益的合理分配。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国家在机制上逐步放宽对广播电视的管理, 一些不利于发展的僵化管理体制逐步被打破, 用人机制将更加灵活, 人事代理制、招聘合同制将成为广播电视人才使用的主要方式。在以质量取胜、重视内容和形式创新的竞争环境中, 传统的职称等级制和论资排辈将被打破, 以节目质量取胜、以传播成效论成败将成为人才评价和利益分配的主要方式, 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在传媒市场上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云计算技术下的广播电视工作模式也将深刻变革传统广播电视用人机制, 它不仅使人才就业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而且还能打破我国传统广播电视体制下人力、技术等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尤其是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突破地域限制, 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招募人才满足事业发展需要, 有效改善因人才严重缺乏、资金严重不足而发展艰难的局面。
(四) 人才需求多元
随着广播电视行业向内挖潜、向外拓展、在多个领域延伸开发, 一个以广播电视业务为主、多种业务相结合的广播电视产业体系将逐步建立, 其开放的平台架构、多样化的业务体系、多层次多领域新业务发展, 需要强有力的新型人才队伍做支撑。那些擅长于信息传播业务的专业人才, 懂经营会管理的经营型人才, 能宏观决策并进行战略规划的研究型人才, 善于公关有较强协调能力的领导型人才都将是融媒时代广播电视所迫切需要的。我国高校传统广播电视人才培养主要围绕新闻业务、综艺节目等来构建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 面对融媒时代广播电视行业多元人才需求, 高校广播电视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 紧密结合时代和行业的发展实际, 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后备人才。
三、融媒时代广播电视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广播电视媒介生态环境变化对广播电视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 广播电视人才应视野开阔, 树立“大传播”意识。从宏观层面上来说, “大传播”意识要求从事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站在传媒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 充分了解并掌握媒介生态环境及其变化;准确把握市场先机, 在传媒产品的开发、传播手段的使用、传播渠道的利用方面, 善于解放思想、立足长远、把握全局, 在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业务和技术状况基础上, 运用联系和发展的思维做出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的定位和决策。从微观层面上看, “大传播”意识要求广播电视人才在节目策划、题材挖掘、形式处理上, 善于整合再利用多种信息资源为我所用;在产品开发、产品运营等方面, 懂得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多种媒介平台, 实现传播效果和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 广播电视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融媒时代传媒市场对广播电视节目产品需求加大, 营销渠道和平台多样, 有着较高质量的节目内容更容易在市场上获得青睐。虽然广播电视节目创作主体日趋多元, 但专业的广播电视人才对音视频语言、叙事方式和技巧、传播规律和手段有着更精准的把握和更加娴熟的运用, 扎实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将成为广播电视人才在传媒人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另外, 融媒时代传媒市场生产模式更加灵活自由, 只要是优秀的广播电视人才总可以在其中找到多种就业、创业的机会。高校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应在学习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夯实专业水平和能力, 培养和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以应对未来的就业及发展机会。
再次, 广播电视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广播电视人才参与传媒市场竞争的致胜法宝。在业务界限被打破后, 各媒体之前独享的平台和技术优势都不复存在, 谁能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节目内容, 创造全新的传播方式、运营模式将更能赢得受众获得市场。长期以来, 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市场竞争环境相对宽松、信息资源稳定、经营和盈利方式单一, 许多从业人员的工作思维逐渐模式化、封闭化和惰性化, 在内容生产上缺乏创新的主动和活力, 这种工作状态和思维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对媒体工作的认知。高校广播电视专业教学中需引导学生拓宽视野, 充分认识融媒时代广播电视的新变化和传媒市场新形势, 努力培养思维活跃、富有创作活力和激情、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
最后, 广播电视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市场运营能力。融媒时代各媒体平台均具有较强的实时交互性, 受众的主体性极大增强, 以传者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模式开始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 产品生产、业务开发和传播模式选择主要围绕受众来进行判断和决策。因此, 广播电视人才参与融媒时代的市场竞争, 创作创新广播电视产品及业务, 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运营能力, 即充分了解受众和市场, 能够对市场进行分析研判, 能够对媒体战略进行策划和决策。同时融媒时代的传媒市场有多自主创业的机会, 广播电视人才要做好自主创业, 在传媒市场上立稳脚跟, 也需要具备产品或项目开发、实施和营销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运营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交际能力。
四、融媒时代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理念
融媒时代传媒市场环境的变化、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及营销模式的新变化, 给高校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要求。面对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 高校广播电视教育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行业形势和市场布局, 改革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理念, 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努力培养理念先进、视野开阔、特色鲜明、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 以适应传媒市场发展需要。
(一) 转变对广播电视人才专业内涵的认知, 准确定义融媒时代广播电视人才的专业内涵
传统观念上我们把那些学习了广播电视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受到广播电视业务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采制等能力的人称为“广播电视专业人才”, 对专业内涵的认知主要集中在对广播电视业务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融媒时代广播电视人才的专业内涵应该更加丰富, 除广播电视内容生产所需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外, 还应当具备多媒体业务知识和传播能力, 新媒体传播、经营与管理能力, 音视频传播创意策划能力, 项目经营管理及传媒市场营销能力, 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进行全球化传播的能力。
(二) 转变人才培养视角,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融媒时代传媒市场经营模式
融媒时代, 传媒内容产品的营销模式由以往各媒体单一的线性营销模式 (如图1) 向多主体生产、全媒体平台聚合分发的非线性营销模式 (如图2) 转变, 非线性模式中各环节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民营传媒公司、电信、受众均参与到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中, 每一个生产主体在各个传播环节都能找到创新发展、价值挖掘的机会。
传统广播电视专业教育主要围绕线性营销模式来建设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课程设置、实验实践平台搭建主要为专门的广播电视媒体或机构培养专业人才, 局限于传播者视野进行人才培养。非线性营销模式下传媒市场不同传播主体、市场各环节等对广播电视人才有着多样化的需求, 高校应积极转变人才培养视角, 面向市场多维需求培养具有广泛适应性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人才。如何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需要结合具体专业及学校实际认真分析研究, 以适应传媒市场的人才需求。
(三) 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培养应贯彻媒体融合理念
2014年7月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认为:媒体融合是当今传媒业发展的主潮流。[7]媒体融合不是将传统媒体的业务简单移植嫁接在新技术、新媒体平台上, 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传播模式和工作方法。媒体融合发展对于传媒业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是一块尚待开垦耕耘的处女地, 它需要具有媒体融合思维的人才队伍来有力推动。在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学好广播电视传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要引导他们面向全媒体拓宽传播视野, 培养他们善于综合多种媒体技术进行创造性传播的能力, 鼓励其树立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 训练其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 以推动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上持续深入、开拓前行。媒体融合思维不仅要在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方面具体体现, 还应该广泛渗透在教师的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指导等多个方面。
(四) 树立多样化人才培养的理念
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的不同, 高校广播电视专业的大学生通常可分为学习型、技术型、业务型、管理型、艺术型等多种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融媒时代的传媒市场上都有机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 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如学习型可以发展成研究型人才, 主要进行节目策划、媒体策划、战略决策或市场研究等。多元知识结构的人才队伍有利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 能有力推动广播电视产业体系的构建。高校应积极变革传统的模式化、一体化培养思路,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建设有利于广播电视人才多样化发展的培养机制、教育模式和水平能力考核体系, 不拘一格地培养有利于传媒市场发展的合格人才。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 鼓励个性化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实践、探索的积极性,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 要树立精品化人才培养理念
现代传媒技术发展使音视频制作技术广泛普及, 软件操作简单化, 传媒产品发布低成本, 营销渠道开放自由, 这使得广播电视专业人才与音视频制作发烧友在技术能力方面的差距大大缩小。高校广播电视专业教育需要明确专业人才与发烧友之间的水平能力区别, 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实力和信心, 在技术素养基础上努力提高人才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职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 面对更高层次的市场需求培养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实现多样化、精品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需要在开放的人才培养理念下, 建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机制, 搭建校内各专业间、高校之间、校地间的协同育人平台, 彻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为专业人才多样化的知识学习和精品化人才能力锻造创造机制便利和制度便利。同时结合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情况以及区位特点, 探索培养优势明显、特色独具的人才, 在精品化的基础上注入特色化品格, 增强人才的竞争实力。
(六) 强化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理念
实践对于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历来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为应对融媒时代对广播电视人才的需求, 高校需要强化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理念, 积极搭建校内多种实践教学平台, 尤其是加强融媒环境下广播电视新业务实验实践平台的建设, 如建设新媒体传播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全媒体一体化传播与经营教学实践平台等。与此同时, 高校还应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平台, 让学生有机会广泛参与社会传媒实践, 丰富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应积极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在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同时, 补充自身的实践水平和能力, 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注释
1[1]宋丽叶.融媒时代电视的“出路”[J].当代电视, 2009 (2) :75.
2[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3[3]电视台“版权觉醒”:视频网站自制节目逆袭[EB/OL].http://bc.tech-ex.com/2014/ottanalysis/53593.html.
4[4]孟建, 董军.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的嬗变与发展[J].国际新闻界, 2013 (10) .
5[5]张耀祥.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J].计算机安全, 2011 (5) .
6[6]李静.全媒体环境下的广播发展之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2 (1) .
高校广播台 篇11
高校广播实施育人功能的政策和理论可行性
党的十七报告指出, 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 坚持正确导向, 弘扬社会正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广播作为高校内的大众传播媒体,也有通过广播节目来实现引导舆论,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功能和职责。因为高校广播的传播范围在高校内,传播对象主要为学生和教师, 广播节目在在内容上更贴近师生生活, 更容易引起师生的兴趣与共鸣, 因此从信息传播的接近性上分析高校广播进行育人工作是可行的。
其次,高校广播在传播效果上有着优于校园其他媒体的独特传播特性。相比校园其他媒体,我国大多校园广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强制性传播”的方式——通过安装在公共场合的发声设备,定时对该发声设备声波传播范围内的人群进行公开的强制性传播。这种方式使得在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内,受众只要在广播播出的时间段处在广播发声设备声波能够覆盖的范围内,就会不自觉地收听到校园广播传播的内容,受众无法对是否收听进行自主选择。而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如果其品牌和内容不为受众所接受,受众根本就不会去看阅和收看这些媒体。
第三, 校园广播收听成本较低,其主要投入是设备投入,一般的地方性院校一次性投入二十万元,就可以解决其制作、播出等设备建设,而其收听却是完全免费的。所以相比报刊、校园网的收费和有线电视的收视费相比, 学生通过校园广播获取资讯更方便、更经济,因而也更容易接受广播。
所以,随着高校自办广播完全可以在育人工作中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自身地位的提升。下面结合我校实际,粗浅的谈一下高校广播在育人中现实表现。
高校广播育人功能的现实表现
一、吉首大学广播站情况简介
吉首大学广播站自成立以来,较长时间因缺乏明晰的办广播思路和管理体制,其在学校的办学育人中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2003年,学校对广播站的管理作出改革,将其划分给校电视台进行管理,从而成立吉首大学广播电视台(同时是该校新闻专业的实习基地),并在通过专项经费完成广播节目制作、播出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实现无线调频播出和网络传播。同时,确定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广播节目制作的指导、管理和播出工作。这样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吉首大学广播站办广播的思路日益明晰,摸索出一条富有成效的管理体制——明确了广播节目制作和内容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以专业的老师为指导,充分利用与校电视台是一家人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办台的模式。具体做法是:从校电视台工作人员中抽出一名专业老师负责广播工作,该同志负责选拔、培训和指导学生播音员与编导,同时负责对节目的导向、内容和质量进行把关和播出,在校内新闻的采编上利用电视稿件和广播稿件都注重口语化解说为主的特性,通过校电视台的学生记者队伍来完成新闻事件的采访、稿件的写作和同期声的采录,广播播音员和编导再依据广播语言的特性对电视稿件进行修改播出。而广播站则负责为校电视台培养和输送播音员。从而实现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这种模式,因为有专业老师做指导,以学生为制作主体,既保证了节目的导向和质量,又贴近学生的信息需求,因此,节目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二、吉首大学广播育人功能的现实表现
第一, 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高校广播“强制性传播”的方式, 使其在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报道学校在教学、科研和师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是具备优势。而这些信息通常能够弘扬主旋律, 振奋大学精神, 全方位、立体化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我校广播站每天通过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等栏目, 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 及时掌握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在校内自办栏目的设置上, 通过我校广播台开设的《新闻七天》栏目,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方针、政策, 了解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信息内容;《阳光海岸线》是一档文学与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栏目,主要介绍一些名人的人生历程和摘读一些温馨恬淡的散文以及文学名著赏析。这个栏目里名人的人生历程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校园话题》为一档以校园里最近发生和同学们热切关注的人和事为内容的谈话类节目,节目中, 我们请来了优秀学子的典型代表, 他们当中有怀揣梦想、身残志不残的贫寒奋斗型学子;有孜孜以求、奋发图强, 考上研究生的学习型学子;有勇于思考、敢于开拓,创办网络公司的实践型学子等等,节目通过访谈的形式, 把他们的成功心得与广大同学进行了交流, 使同学们从中受到了启发、鼓舞和激励。节目也邀请普通学生对校园话题阐述观点, 由于学生们直接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中来, 所以节目播出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收听率很高。这些对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引导他们远恶向善, 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高校广播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另一方面又通过广播的隐性教育功能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长期坚持不懈, 循序渐进, 高校广播对强化学生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于创造一种良好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积极地影响、熏陶、启迪着校园里的师生员工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对未来事业的向往。高校广播通过自己的节目和节目的制作过程,可以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对培养优秀的教风、学风、校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具有重要作用。如我校广播每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等栏目, 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 及时掌握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愉悦师生的身心,创造校园良好氛围。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而信息传播就显得很重要。广播则是校园中信息传播最迅速的途径之一,其作用的发挥, 可使本校师生更多地了解各方面的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绩,从而增强荣誉感和责任心,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如我校自办的校园新闻栏目《新闻七天》在长期的新闻宣传报道中,经常报道有关校园文化方面的新闻。通过这些报道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知校史、懂校情,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育人模式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内化成风格、习惯, 从而带上校园文化的烙印。校园文化中各学团组织所进行的活动各有特色, 大都要受到时间、地点、条件、参加人数等因素的制约, 具有某种局限性。校园广播则能发挥本身的独特优势, 充分利用时间、空间, 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受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如我校广播节目“留声地带、阳光海岸线、书影世界、读报资讯、”等栏目,向广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精彩、多元的“高品位、高质量、高格调”的人文基础知识和文化信息, 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广播台记者团是一支素质较高、朝气蓬勃的学生队伍,他们通过校园广播工作的实践,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其它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带动校园文化建设。
第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 使其自身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高校广播通过“强制性传播”以人文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知识, 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生品位, 弘扬追求真理、一丝不苟、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开设的“读报资讯、书影世界和阳光海岸线”等栏目,传播以人文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的审美标准;并有针对性在“阳光海岸线”的栏目中的编播一些介绍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节目内容,定期给学生播放,使大学生感受、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第四、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社交礼仪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近年来, 广播电视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行业。许多同学对这一行业充满了好奇, 同时也十分喜爱。因此, 高校广播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有必要把自己建设成为校内实践基地, 利用高校广播电视台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和节目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实践锻炼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广播节目的制作中来,既为他们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又丰富了节目。
具体做法上, 考虑到我校广播电视台人员编制少的情况,在创台之初我们就确定了“依靠学生,以学生为主”的办台宗旨,将校广播电视台作为我校新闻、广告等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进行建设,同时积极招收其他专业对广播、电视制作感兴趣的学生来台里进行学习和锻炼。通常采取定期招聘的方式, 通过笔试、面试、试镜等一系列考核, 录用了一批喜爱广播、电视行业并且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做兼职记者、摄像、编辑、主持人等, 并对他们进行培训, 在具体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践中提高他们的采、编、播实践水平。我校所有的广播栏目, 从策划构思、整理稿件到采摄、后期制作、播音主持全部由学生完成。
广播、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节目的制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期节目的制作完成需要几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人的共同努力,大型节目就更不用说了,这就需要每个人要有团队的精神。大学生在参与制作节目的过程当中, 亲身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感受到了在实践中讲合作、讲协调、讲大局, 这对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十分有利,同时也在工作中增强了学生们的职业意识, 有助于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 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在所从事的职业中服务社会奠定基础。如:我校校电视台专门为学生开辟的《校园话题》栏目,每期节目从策划、构思、组稿。预约嘉宾、声音采集、解说配音、后期编辑等均由学生编导、主持人合作完成, 在工作当中,他们团结合作、相互鼓励, 遇到困难,共同协商,有了失误,勇于承担责任,谁有好的节目创意,大家共同研究, 由于他们的精诚合作,使得该栏目办得有声有色。
在广播电视台的实践工作, 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 也为他们接触他人、接触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桥梁。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大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身, 认识了他人, 认识了社会。就此而言, 高校广播台(站)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校广播电视台成立六年来, 共培训学生记者约120人,播音员60余人,广播编导120余人,这些学生毕业时,都顺利走上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其中,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工作2人;在湖南卫视、湖南金鹰卡通卫视、湖南经视、贵州电视台、海南电视台等省级电视台工作20余人,还有四人在省级电视台和电台担任主持人工作;在长沙电视台、株洲电视台、广东东莞电视台、广东云弗电视台等地市级电视台工作50余人,这其中非新闻专业学生十余人。在长沙三辰、国视传媒等各大影视公司工作的20余人。而那些经过培训与锻炼最终却没有在媒体工作的学生,在口才、交际能力等方面也强于那些没有到校电视台锻炼过的学生,更容易打开工作局面。所以,从我校广播站锻炼过的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广播对大学生实践技能、职业意识和社交礼仪等有很好的培育效果,有助于大学生更快进入社会,融入工作角色和工作环境,拓宽和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面和就业率。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广播作为高校丰富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上有着其理论上的可行性和良好的现实表现,因此,今后应将其建设成为重要的校园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挖掘其资源优势, 使其在大学生的成才培养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坚信,高校广播必将具有更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隋长虹, 杨越.《充分发挥高校广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24卷第6期
[2]鞠晓英.《加强高校广播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月第19卷第1期;
[3]张三兰.《新时期高校广播台的功能定位与创新发展》.《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8期;
【高校广播台】推荐阅读:
高校广播联盟06-14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06-27
广播台工作章程07-17
广播台节目简介06-07
广播台节目策划方案示例09-16
校广播台个人工作总结07-10
广播转播台08-01
校园广播台纳新考试题08-10
广播新闻广播稿09-09
厦门理工学院广播台纳新题B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