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模式(共12篇)
维护模式 篇1
2008年, 通信产业迎来了第二次大的变革, “六合三”的方案尘埃落定, 中国移动正式成为全业务运营商。在获得全业务运营牌照后, 中国移动需要改变基础业务较为单一的局面, 完成从“移动通信专家”到“移动信息专家”的转变。在全业务运营实施过程中, 中国移动应利用其发展特点, 发挥自身优势, 提高竞争力, 以保证长期有效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全业务运营模式, 这也是新移动开展全业务运营的核心。
移动集团公司充分认识到全业务运营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各分公司纷纷开展自己的宽带业务建设。西安移动公司自2010年3月份成立全业务建设会战组以来, 现已建成宽带小区110个, 80000个信息点, 其中具备装机的有78个宽带小区, 40390个信息点。已装机1000户。铁通公司作为移动集团的子公司, 理所当然要为宽带小区的建设和维护出谋划策, 共同做好全业务经营。
铁通西安分公司经过10年的发展和积累, 宽带用户已达到13万户, 其中光纤加LAN用户1万户, 无论在宽带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方面都已积累丰富的经验, 锻炼了一批技术能力强、业务素质过硬的维护队伍。具体分为3个层次的维护队伍, 网管支撑、设备维护、现场装机队伍。网管支撑技术力量全面、现场经验丰富、全局意识强, 能够全程指挥和指导业务;设备维护人员熟悉基层网络设备性能, 仪器仪表熟练掌握, 操作能力强;现场装机队伍精通终端业务, 熟悉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 掌握各项测试指标。
先了解一下宽带小区的组网模式, 现阶段移动宽带小区的组网模式分为两种:一种为光纤加LAN, 另一种为GPON技术。光纤加LAN采用光纤到楼, 网线到户的方式实现用户的宽带接入, 这是一种最合理、最实用、最经济有效的宽带接入方法。光纤加LAN已建成15个小区, 200台设备, 覆盖6000个信息点。该模式在铁通内部已经开展了6年, 用户数10000户, 在装机、维护、故障处理和售后服务方面已积累丰富的经验, 锻炼了一批技术能力强、业务素质过硬的维护队伍。而该业务移动公司只开展了半年, 仅有的2个小区由第三方代维公司来维护, 移动公司只负责代维的管理工作, 网管人员和各维护分部人员很少接触, 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没有网络的全程观念, 在日常的数据制作和现场维护中, 更多的是依赖厂家技术支持, 没有自己独立的技术力量和专门的维护人员, 从维护体制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维护体系。现阶段的直接问题是不能发挥业务指导和故障调度的功能。在故障处理中, 经常碰到的情况是:客户代表到现场后, 发现设备有问题, 自己无法解决, 联系维护站;维护站到现场检查后, 发现主干光缆或设备有问题, 也是无法解决, 联系维护分部 (或会战组) 、施工单位, 进行解决。一个故障, 经过多个部门或人员, 无法准确的判断故障, 对故障进行定位, 造成故障处理时间长, 而且重复劳动比较多。
该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在铁通公司上一套光纤加LAN的网管系统, 由网管值班人员24小时对设备和线路进行监测, 发现宽带小区内设备或光缆有问题, 及时通知铁通维护人员处理;宽带小区外设备或光缆有问题, 及时通知对应移动维护分部人员处理, 并同时告知客户服务中心。移动侧网管台只起监督的作用。
GPON技术, GPON (Gigabi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全名为Gigabit-capable PON吉比特/千兆位无源光纤网络, 是一种无源被动式光纤网络。GPON标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带宽 (下行速率近2.5Gbps) , 其非对称特性更能适应宽带数据业务市场;它提供Qo S的全业务保障, 同时承载ATM信元和 (或) GEM帧, 有很好的提供服务等级、支持Qo S保证和全业务接入的能力;其下行最大传输速率可高达2.488Gps, 上行最大传输速率达1.244Gbps, 传输距离可达20到37公里, 因而具有高带宽、高速、高效传输、大范围覆盖、用户接口丰富等的众多特点, 因此, 已被大多数运营商视为实现接入网业务的宽带化、综合化改造的理想技术。GPON技术在移动公司宽带小区的建设中, 已开始大规模使用, 是今后宽带小区发展的趋势。铁通公司开展GPON业务已有1年的时间, 对业务承载、维护、技术支持都有初步的了解。移动公司在这方面基本是一个空白。 (下转48页) (上接45页)
GPON小区已建成80个小区, 1000台设备, 覆盖70000个信息点。而且, 随着建设速度的加快, 设备数量和信息点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健全的网管系统和过硬的后台支撑人员, 对现场的维护人员和装机人员会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因此, 要发挥铁通的优势, 利用技术、人员的长处, 通过VPN技术, 在铁通机房上3套GPON (华为、中兴、阿尔卡特) 网管系统, 指导现场人员装机和处理故障。H
(作者单位:铁通西安分公司)
维护模式 篇2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安装调试阶段已基本完成。为确保系统建成后高效、实用、适用,使系统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并能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现阶段应该开展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机制研究工作,研究制定系统相关运行维护模式及管理办法,使建成后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提高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水平,从而延长系统使用寿命。
1、运行维护管理内容
1.1采集系统体系架构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将实现全部用户的用电信息自动采集。依据建设方案研究确定的系统架构由系统主站、通信信道、现场终端三部分构成。因此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主站的硬件设备及软件设备的维护、现场终端的维护、通信信道的维护。
1.2现存采集系统运行维护方式
许多供电企业公司在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前已经建立了专变用户用电负荷管理系统及居民户表用电采集系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采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总结了一些可借鉴应用的经验。但省公司统一建设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原有各系统在体系结构上、实现方式上、覆盖规模上存在较大程度的不同。通过比较二者的差别,有利于规划更合理的运维模式。
1.2.1主站系统
原有采集系统覆盖终端数量较少,用户量较少,数据规模较小,终端类型比较单一。采集主站都是由采集设备厂家提供,采集主站的数据量不是很大,数据处理性能要求不是很高,采用由主站建设供应商提供后续维护模式。
新建的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具备兼容多协议、多信道,高集成复杂度的特点,需要采集、处理、存储管理的数据量远远大于现存的各采集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涵盖的终端类型有多种,各种类型终端对应采集不同的电力用户,特别是工商业及居民用户采集,涉及的用户数很大,结构更为复杂,对主站的海量数据吞吐处理性能要求很高,并且与相关业务系统交互具有高密度大流量的特点。
1.2.2通信信道
原有采集系统的远程通信信道主要利用GPRS公网及230MHz无线专网,通信信道的维护量很小,一般由采集设备供应商提供后续维护。
新建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远程通信信道将以GPRS公网、230MHz无线专网及光纤专网为主,最终将完全由光纤专网取代。与原有系统管理维护工作方式、工作量有较大不同,需要建立专业的维护队伍及管理制度。
1.2.3采集终端
原有采集系统的采集设备终端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厂家终端设备的通讯协议、功能等都不相同,因此终端设备的维护都是采用终端设备供应商提供后续维护模式。新建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涵盖所有用户包括专变终端、工商业用户终端、居民用户终端等,虽然终端均按照国网公司标准生产制造,但各类终端采用的通信技术各不相同,现场的维护工作繁杂、具有技术环节众多,各通信技术专业性强的特点。
2、运行维护管理模式
为保障供电企业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总体建设完成后能健康、长效运行,实现各项预期功能,满足SG186营销信息化的需求,依据国网公司用电采集系统建设总体要求,通过对现有各系统前期运行管理经验的充分研究,提出三种后期运行维护模式,供大家比较。
2.1 自主运维(内部维护)
供电企业自主维护可以选择以下二种模式:
2.1.1依托现有维护体系
Ø 主站(软、硬件)维护
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软、硬件)纳入省电力公司SG186系统建设与管理的范畴,由省公司和各地市电业局的营销信息部门负责维护系统主站(软、硬件)部分。Ø 采集终端维护
按照国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发展要求,以及省公司三集五大的实施方案,明确各级电能计量中心是所辖范围内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管理主体。
各级电能计量中心按职责范围分别承担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统一测试、统一采购,设备抽检和全检,统一配送,安装设计管理,日常运维及故障消缺,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GPRS、CDMA公网SIM卡的管理、设备地址空间的规划分配管理、新技术新产品的测试和试运行管理等。
用电信息采集终端资产管理参照电能计量设备资产管理模式开展。Ø 信道维护
通信部门或网络管理部门负责通信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其主要承担GPRS/CDMA无线公网等远程通信方式运行维护,参与同公网运营商签订相关协议,并负责监督公网通信通道的安全稳定运行,统计分析通信系统各种运行数据;组织实施有关通信工程的建设,指导和协调管辖范围内光纤通信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
2.1.2 建立新的维护机构
鉴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结构复杂,涉及终端数量庞大,运行维护管理工作量大面广,而系统建成后又意义重大,将为公司SG186营销信息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的情况,所以可以考虑在原有的营销组织机构成中成立新的管理机构和运行维护机构。可以考虑在省公司和各地电业局成立新的管理部门,专门负责采集系统的日常管理考核及与专业的协调工作,如在营销部设立自动化处专门负责采集系统的日常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指标考核。
成立专门生产机构负责系统运行维护,按系统组成和相关技术要求设置相关岗位并配置一定人员。
2.2外委运行维护模式
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还可以采取内、外结合的模式开展,即在供电企业内部建立一套责任明确的完善的涉及系统主站、终端、信道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的同时,采用外部委托维护的方式,作为系统维护的有效补充。
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传统被动的、孤立的、分散的“救火队”式系统运维管理模式,已逐渐被各种类型的系统运维专业外包服务所替代。由于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涉及的各环节专业性强,需要高度专业技术的维护管理,针对当前供电企业内部的维护资源不足的现状,结合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建议采用内部管理和委托外部维护相结合的维护模式。外委服务将可为企业省下设立固定維护人员的成本支出,并可确保所提供维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外委服务主要包括主站软件维护和现场设备维护。
2.2.1完全(整体)外包运行维护模式
供电企业内部建立一套责任明确的完善的涉及系统主站、终端、信道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主站软件和采集设备整体外包给外部专业公司运行维护。要求整体承接外包的专业公司必须具备大、中型电力管理软件的开发、维护能力,同时具备采集终端设备的研究、设计、维修能力,能够凭借专业优势轻松解决各类现场设备故障问题,不仅及时有效,而且同时也可大大减少公司系统运维部门的日常维护工作量,减少公司系统运维部门人员,降低企业成本支出,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2.2.2分类外包运行维护模式
供电企业内部建立一套责任明确的完善的涉及系统主站、终端、信道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主站软件和采集设备分别外包给外部专业公司运行维护。Ø 主站软件系统维护
与系统软件开发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其签订包含远程支持、现场支持、系统升级、紧急恢复、安全保密等运行维护合同。收集系统的维护频率、完成时间、维护质量等信息,作为评价维护工作的基础数据,也作为后续维护工作的重要依据。Ø 采集设备维护
对现场采集设备进行外包。一旦现场采集设备过了质保期后,出现设备故障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外包专业服务商可凭借专业优势轻松解决各类现场设备故障问题,不仅及时有效,而且同时也可大大减少公司系统运维部门的日常维护工作量,减少公司系统运维部门人员,降低企业成本支出,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3、几种运行维护模式的比较
Ø 供电企业自主运维模式适合于供电企业自身人员充足,技术积累和技术能力较强的单位采用;
Ø 运维整体外包模式适合于控股、代管公司:此类公司用户量不大,主站系统和采集系统的规模较小,系统不复杂,可以将系统整体外包。
维护模式 篇3
关键词:铁道通信信号 工作过程系统化 教学做一体化 工作页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通常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课时缩减”版,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所应具备的“职业特性”。近年来,各学校各专业都在进行改革尝试,但是这种尝试若没有脱离“学科”体系的束缚,这种改革的效果不会很好,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键问题是打破“学科体系”下的课程体系,创建具备浓厚“职业元素”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铁道通信信号专业进行了专业课程的构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方式进行尝试,开发了和工作过程相吻合的“学生工作页”进行教学指导,辅以相对完善的实习实训条件,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更多的职业素质,更好地贴进企业用人需求。
1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框架下进行铁道通信信号专业课程构建
在当代的职业教育理念下,专业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知识序化体系,转变为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的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从涵盖的专业知识方面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新时期铁路电务部门对现场信号系统、设备维护方面所提出的新要求的背景下,对铁道通信信号专业课程进行重构,从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在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指导下进行课程开发,要注意每一门课程中所涉及的工作任务之间要具备3个以上有逻辑关系的工作过程,它们相互之间平行或包容。
■
图1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课程体系简图
2 以工作页为载体、承载工学任务
“工作页”是根据行动导向理论,基于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设计的一种纸质化的课堂工学任务,其内容包括了工作要素、工作过程及学习任务,以及它们必然涵盖的显性的知识,工作过程知识,还有重构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案。既是学生的工作对象,也是老师的教学工具。可实现任务驱动、工学一体、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工作页的核心思想是:用心设计,帮助学生学会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①工学目标:在这部分要明确给出任务完成后可以达到的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描述中要具体,避免使用“掌握”、“了解”等较为宽泛的语言。如:在技能要求上,可用“会操作运转室内车务终端”、“能对信号机械室内出现的网络故障进行故障排查”;在设备或系统认知的要求上,可用“能描述行车调度设备车站机械室内设备构成要件”等。②准备工作:完成该任务与哪些其他任务相关,以及需要预先准备相关的信息。③验收标准规范:规定完成该任务可选择的策略、途径、计划、验收的要求。④工作内容制定: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式进行“工学任务”的设计开发。细化到工作步骤制定层面的时候,我们同样需要系统化和整体化考虑岗位中所设计的技术性问题,既要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又要考虑前后任务之间的难度层次递进关系,同时保持各任务相对独立,把相关知识点合理地融入工作过程中。一部分知识可通过教师演示或角色扮演的形式获取,一部分知识通过对设备的实际操作获取,一部分知识可以通过操作产生疑问后通过咨询获取,这是信息化的时代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几种获取知识的能力。
3 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
①布置任务:明确学习任务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引导,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任务布置时,要交代与毕业入职之初所从事的初级工工作之间的相关性。②信息获取:根据学习工作页中提出的引导问题,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与完成本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及信息。③制定工作计划。通过信息获取环节,5-6人的学习小组组内分工讨论,形成学做学习方案,制定最终实施计划,并查阅《铁道信号维护规则》,在教师指导下做出详尽的可实施流程。④演示。在铁路信号“故障-安全”原则指导下,必要的操作安全和规范务必通过教师演示或铁路现场技能专家演示视频示范使学生指导不仅“要做”,还要做得“规范”。⑤实施方案。在工作页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分组)实施工作计划,教师进行监督、指导和答疑。⑥实施评价。对照规范操作,师生共同对学习全过程及实施结果进行评价,讨论完成下一工作任务的注意事项及过程改进意见。
4 教学工作页在实践中呈现的特点
在工作页中,针对行车调度设备的相关任务,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技能目标、知识要求、学法指导、信息获取及任务评价等系列问题,学生可以根据工作页的指示、教师的辅助指导,尝试不同的方式在规定学时内完成任务操作及考核。
4.1 打造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课堂环境。以工作页为载体进行教学实施,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学生作为能动的学习主体,以完成“行车调度设备”某一工作任务为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从资讯的环节开始就处于主动的地位,而教师则成为整个工作过程的组织者和服务者。
4.2 “仿工作过程”教学项目的设计,工作目标明确。以学生工作页作为学习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的案例形式和要求呈现学习内容,在教实施之前,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激发学生化“学习目标”为“工作绩效”的意识,根据工作页部署的具体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独立(合作)实施工作计划,多渠道、多维度完成工作任务中所蕴含的专业知识和有效信息。
4.3 基于电务现场的“绩效化”评价模式。具备铁路电务部门绩效考核特点的过程考核方式。电务段的绩效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月度安全讲评考核;②月度信号故障考核;③月度安全生产责任考核;④制定职工奖惩细则;⑤干部责任追究考核;⑥职工业务素质考核。根据以上考核方式,制定本课程的过程考核方式:①项目操作安全考核10%;②项目组员协作考核10%;③制定学生奖惩细则10%;④责任连挂追究考核10%;⑤学生业务素质考核60%,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对项目内容进行操作和答辩。考核方式①和②可根据项目复杂程度加权重值。
4.4 学生技能培养和情感培养一条线。
在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做”全过程在一体化实训室中完成,加上“学习工作页”所承载的学习内容,使学生置身于较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查,使学生对工作现场“感同身受”,实现半开放式教学,在绩效化的评价模式的激励下,对学生的参与度、领悟度、完成度、工作质量等进行有效的肯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步入铁路电务工作打下技能和情感基石。
5 总结
传统“学科”体系下铁道通信信号专业“铁路信号远程控制”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通过对铁路电务部门信号工作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研究的背景下,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在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中探究“工作页”式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并紧张,调动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技能”和“情感”两手一起抓,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学相长,教师在和学生互动“教学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了教师作为高职教师所必备的引导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维护模式 篇4
一、机房的日常行为管理
机房的管理包括对计算机的使用者的管理和设备的管理。为此,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制定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
我们制订了《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学生上机实习守则》《计算机房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室上机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把学生机安排给学生自己负责, 做到责任到人。
2. 采用技术手段进行管理
为了防止计算机被故意损坏后无法找到当事学生, 采用固定每人一台计算机的方式, 但缺点也很明显, 例如:某一台计算机损坏后教师还要更改学生上机座位登记表, 很繁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开发了一套上机登记系统, 学生每次上机时, 打开计算机后首先弹出一个页面, 要求学生使用自己的学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服务器会自动记录学生的姓名、学号、上机时间和所使用计算机IP等信息, 然后才能进入桌面, 解决了自动记录学生上机信息的问题。
二、机房维护
在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操作, 若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话, 电脑的软件、桌面等等常会变得面目全非, 甚至个别学生在某一台学生机上使用带有病毒的U盘或是光盘等, 病毒通过网络传播, 从而导致整个机房计算机系统的全部感染。面对机房的上百台计算机, 如何管理呢?通过对学校机房的硬件、软件的管理, 系统环境的维护以及卫生安全管理等方面实践, 摸索出了一套相对比较安全实用的方法, 该方法可使机房管理事半功倍。
1. 首先每个机房划分一个单独的VLAN, 通过交换机设置
禁止机房VLAN间相互访问, 这样一个机房出现感染病毒等情况, 其他机房不受影响;其次, 学生机IP地址分配采用DHCP方式, 每台学生机的MAC地址和IP地址在DHCP服务器上绑定, 防止学生修改IP地址产生的冲突。
2. 对单台计算机的维护, 首先要给CMOS加上密码, 防止学生非法改动造成的计算机不能启动。
3. 对于计算机系统大致可有如下三种办法防止非法破坏:
(1) 修改系统注册表。修改系统注册表可以限制学生进行某些操作。例如:禁止学生打开控制面版, 隐藏某些硬盘分区, 禁止使用光驱、软驱、u盘以防止病毒的感染。对于这种方式除非学校经费特别紧张, 否则不建议采用。因为这种防护无法控制学生机感染病毒、格式化硬盘、通过debug命令清空CMOS密码等情况。
(2) 使用硬件还原设备。使用硬盘还原卡来保护计算机系统, 保障电脑的系统分区不受人为的破坏和计算机病毒的感染, 并能以很短的时间恢复系统, 使用时先将保护卡插入电脑主板上的PCI插槽, 安装好相应的驱动程序, 并进行简单的属性设置就完成了。管理员维护将会非常方便和省心。当计算机系统出现状况时, 只需重启计算机, 便可以把系统恢复到原有的正常状态。
(3) 软件保护和硬盘还原卡的缺点。如果仅设置还原系统分区, 那么其他分区内的病毒很快就会感染系分区, 进而在局域网内传播, 致使整个机房不能正常使用;如果还原整个硬盘, 那么学生的作品等需要保留的信息就无法保存。
(4) 软件保护和硬盘还原卡缺点解决办法。用SERV-U建立FTP服务器, 每名学生根据学号建立账号和密码, 用于存储学生作品等文件。这次培训听了吴欣明教授的用WEB方式建立FTP的学生账号和密码, 初步考虑可以将学生上机登记系统和FTP整合到一个系统中, 这样就可以一次登录, 完成多种功能。
4. 借助网络克隆对整个机房进行系统恢复
随着校园网络使用的深入, 大多数机房已经组建成了一个小的局域网, 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同时对多台机器进行系统恢复, 这样就是所谓的不拆机、更安全、更快速的网络克隆。
对于不具备网络同传功能的网络机房可以使用网络版Ghost软件进行网络恢复, 根据分区容量的不同, 一般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IP地址由DHCP服务器自动分配, 计算机名称由计算机改名软件自动完成 (其原理是提前做好一个网卡MAC地址与计算机名的对应文件, 计算机启动后会读取该文件, 根据本台计算机MAC地址更改成对应的计算机名) , 具体内容可参考迈思网络的网站。
三、安装远程监控类网络教室软件
要想充分提高机房上课的效率, 同时简化日常管理维护, 网络教室软件是非常好的帮手。我校机房采用极域多媒体网络教室, 它由教师机端软件、学生机端软件所组成, 设置简单, 性能稳定, 具有锁定学生计算机、广播同步教学、学生机操作演示、文件分发、上交作业、查看学生屏幕、远程协助等功能, 可以让我们有“足不出位, 能晓学生事”的感觉, “屏幕广播”有“少费口舌”的功效, “远程关闭计算机”、“上交作业”使我们省去不少奔波的苦恼。
四、机房环境的维护
对计算机的精心清洁和保养同样也是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干净适宜的卫生环境不仅能延长计算机各种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还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一般应做到每月清洁一次计算机的主机外壳、显示器、鼠标和键盘等外接设备。为了防止显示器受阳光直射, 加快显示器的老化, 需在机房内安装窗帘。机房环境最重要就是要保持干燥和散热。一般, 电脑的摆放不能太过拥挤, 我校所有机房都配备空调, 保持整室内的恒定湿度和温度, 带给学生老师以舒适感。
维护模式 篇5
摘要:随着油田从数字化向智能化油田方向迈进,各种类型的智能仪表、设备在生产现场广泛应用,但同时也对员工的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通过一系列方法提高自动化维护员工的业务素质以适应油田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油田自动化 维护员工 技能培养
随着油田从数字化向智能化油田方向迈进,各种类型的智能仪表、设备在生产现场广泛应用,但同时也对员工的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油田生产管理的需要,自动化维护的生产骨干被不断输出流动到其他单位,同时又有新员工补充到运行维护岗位。人员的快速流动造成维护员工的暂时断层。为保障油田自动化系统的的安全平稳运行,快速提高新员工的业务技能,尽快适应自动化运行维护工作的需要。
一、自动化维护员工现状分析
1.人才断档,技术乏力
自动化维修主要职责是油田作业区6座处理站、65座计量站和700余口油井自动化的维护、应用和技改工作。整个班组新老交替,人员流动较大。虽然在提升人员技能水平上采取了集中培训、在岗实训等等措施,但班组人员的整体技能水平仍然难以满足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一方面是班组大部分人员都是凭经验干事的老员工;另一方面是新进高素质员工有限,新鲜血液补充不足。自2008年以来总共新进新员工11人,但调走和走上领导岗位的就有6人,仍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技术人员流动较大。
2.理论分析欠缺,习惯凭经验办事
主要表现在对故障的统计分析上欠缺,维护水平不高。平时的故障处理基本是:发现-上报-排计划-消除,流程单一,没有从生产计划、设备修理和故障消除等多方面对设备故障产生的原因做系统分析,事后总结没有向事前防范转变,以致同类故障反复出现,疲于应付。班组人员凭经验办事,理论功底欠缺,分析和理解水平有限,对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理解也千差百异,作业指导书的准确落实与实际执行需要反复磨合以致影响生产效率。
3.管理模式模糊,技术人员作用不明显
主要表现在:一是班组建设的目标不明确。对班组应该建成什么样的班组,认识比较模糊,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具体的目标,缺乏对班组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协调。二是班组员工协同作战能力不强,由于人员少,员工工作存在单兵作战,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难以提高。三是技术人员地位被弱化。中控室目前采取的是“中控到-班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技术人员不用为日常任务调配操心,只要知道每天干什么活就行了。虽然由班组长组织协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导致技术人员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明显
二、维护员工培养的目标和任务
积极改善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稳定关键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自动化维修技能人才队伍。自动化维护员工的培养主要针对包括设备知识、操作技能、工艺流程、维护维修等各类理论知识,以及发现故障隐患和排除故障的能力。目的就是使自动化维护员工按规程操作熟练使用所在岗位各类设备,规范各项工作内容,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完成工作期间的巡视、维护、维修、排故等任务,不断提升业务素质水平、为保障生产提高自动化运行水平奠定基础。
三、技能培养的方法与对策
1.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对维护员工的培养和实践
通过开展QC、劳动竞赛和“创争”等活动,调动、激发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整体上提高工作效率。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师徒结对和争当优秀员工等活动,引导员工立足岗位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在整体上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把班组建设成为钻研技术的阵地。
(1)重视内部兼职教师在班组培训中的作用。在生产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从常年工作在一线、直接和设备打交道的老师傅中选拔培养出一支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高超实践操作技能,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兼职老师队伍,并跟踪考核和管理,对提高班组生产力将起到直接的效果。
(2)拓展培训周期,巩固集中学习成果。拓展培训周期就是不仅仅做到让班组人员集中在教室听老师讲课或在现场被师傅“手把手”指导,还包括让班组人员结合具体工作实践,如何从理论到实际,从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3)创新培训手段,丰富教学方法。首先是推进案例教学。先收集技术人员关心或模糊不清的问题,结合现场实际,设计成生动鲜活的案例。让教学活动成为老师和学员双方共同剖析案例、探索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实效。
2.整合管理模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借鉴扁平化管理模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人员配置,制定优化整合人力资源工作方案,以精干的人员配置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的集中管理,不仅有效缓解基层工作压力,更加有利于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兼顾定员定编的情况下,自动化维修部门内部应横向整合不同职能岗位对班组的条线管理,倡导职能岗位为班组服务的观念。将原先由班组承担的部分基础管理类工作转移至相关职能岗位,由职能岗位负责信息的加工处理,报表的编制、汇总上报以及各类满足上级检查需要的汇报材料准备等工作,负责整合上级对各种管理要求并精简传达给个人。个人只负责基础信息、原始信息的提供和记录。
3.以人为本,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用人机制
积极创造一种使技能人才都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在使用、培养、考核、选拔、定薪、奖励、约束、淘汰等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保障和维护职工利益,达到与单位双赢的目标。一是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人才以切实保障,重点培养有很好潜质的人才,给他们充分的发展机会和最大的鼓励。二是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提高人才竞争的实效性。给人才提供尽可能自由的发展空间和创业环境,积极发现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大胆启用有胆识、有创造性思维的年轻人,创造优化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
维护模式 篇6
关键词:工程机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27-02
作为国家重要产业的工程机械行业,近几年产销和经济效益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工程机械服务贸易业(包括工程机械产品批发和零售、售后服务、二手机械租赁经营等)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派生产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又十分缺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尽快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去满足市场需求。高职教育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在各种关键技术岗位能熟练工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还要与多变、多样的关键技术岗位结合,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同时随着我国的社会生产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快速转变,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来支撑企业的发展和转变,所以企业要密切关注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校企合作既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
一、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国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各国结合国家的国情和特点,逐步探索出了多种发展途径,其中公认的有效培养途径是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为了让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就要认真研究、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其中几种典型模式的特点如下表1所示。
表1典型教育模式的特点
以上几种典型模式的共同点主要有:①拥有完备的职教法规:这些国家有十分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日本制定了《产业教育振兴法》《职业教育法》《学校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和《职业训练法》等;美国有《国防教育法》和《帕金斯法》;德国则颁布了《企业基本章程法》《职业教育法》《改进培训场所法》等法规,明确规定了学校、企业及政府的责任和义务。②有政府财政的积极支持:政府主要通过立法和财政资助手段来间接地干预教育,而后者是最有效的教育政策。从1990年起,美国政府每年用于企业员工培训预算均超过70亿美元,而德国的企业、工会和政府部门分别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培训经费,并且法律上还规定了政府、企业最低投资比例。③企业全程参与办学:这些国家在校企合作实施的过程中都很重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要求企业不仅要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条件建设,而且要积极的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如德国企业为了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不仅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而且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障。澳大利亚的所有“TAFE”学院的董事会每季度开一次会,研究和决策学院的规模、教育产品开发、人事安排、基建计划和经费筹措等问题,而主席和绝大部分成员都是来自企业第一线的资深行家。④确立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全面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职业资格体系是这些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一项主要政策。这些国家把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等值来推动资格证书的实施,形成了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既找不到工作,企业也不能录用的用人机制和社会环境。以上几种典型模式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办学的主体不同。德国的“双元制”是以企业为主的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是美国的“合作教育”,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以“行业主导型”为主的模式。
二、我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分析
我院根据行业企业市场的需求,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先后和常林股份、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保时捷、丰田汽车、河南海威路桥、美国思科、广州风神物流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举办了各类“订单班”,覆盖了15个专业。订单班的模式和特点如表2所示。
表2 订单班模式和特点
三、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目前,我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订单培养”、“校企共建”、“顶岗实习”方面均有所体现,但结合工程机械生产及维修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和国内外先进的校企合作模式,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改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丰富办学模式。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大都以“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主,从校企合作长远发展来看,模式稍显单一。参考国内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结合工程机械人才培养特点,应该丰富办学模式,例如引入“定向培养”模式和“办学入企、引厂进校”模式。在“定向培养”模式中,学校的教师承担理论课,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承担全部的实训课,这样可以把学生的“磨合期”消化在学校,使学校成为企业延伸的培训平台;而“办学入企、引厂进校”的模式则是企业定期接收学校的部分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由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实现“办学入企”,而学校逐渐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先进的设备设施吸引企业到实训基地从事产品生产和实习教学,实现“引厂进校”。
2.引入科技开发、加大合作深度。工程机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应引入科技开发的合作,虽然国内工程机械技术日趋成熟,但在一些细节的完善上还有待提高,部分工程机械企业过于追求产品的销量而暂时忽略了细节的改进,若能与学校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则能让企业把精力集中到生产和销售上,既提高了产品质量又提高了产量和销量。科技开发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深化。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工艺技能和经营决策,帮助企业提高效益;同时教师在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管理、营销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实际案例和第一手资料,为丰富课堂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素质。工程机械维修是一个对实践能力要求颇高的专业,我们专业课教师在理论授课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具体到具体故障的维修则有些力不从心。而学校的生命力在于办学的质量,办学质量的提高关键看教师,所以,工程机械校企合作应注重对专业课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为教师“出线”创造条件、铺平道路,造就一批一专多能、博学多才的双师型教师。
4.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双方互动机制。①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的主体单位只有在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条件下才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学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技术、生产、管理以及劳动力问题,如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同时,企业也应转变观念,深入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投资力度,并将校企合作纳入公司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谋求多赢的长效机制。②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应该作为政府和企业间的咨询和指导性组织进入职业教育运作,应立法赋予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教育培训职能,使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承担校企双方在培养计划、培养规格、教育质量评估以及办学条件支持等方面的事宜。
5.建立校企合作评价机制。成熟的校企合作办学应由市场规则来进行评价与检验,所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具体评价指标与评估体系两个方面,校企合作办学工作的具体评价指标主要由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并且纳入各自的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的办学工作;校企合作办学工作的评估体系主要由政府建立,以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工作的规范开展,同时在对高职院校的评价工作中,政府应加大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评价权重。
维护模式 篇7
截止201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数达到8.5万公里, 位居全球第二[1]。相对平原地区高速公路而言, 山区高速公路系统建设非常复杂, 机电系统的规模也更庞大, 这对机电系统的维护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不仅是维护人员和维护费用的不断增加, 从管理维护的方方面面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但国内外并无成熟的山区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成功经验供我们借鉴。作者针对沪渝高速公路鄂西段机电系统管理的实际情况, 追寻探索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以期运用新的管理模式解决山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的难题。
2传统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模式
我国现行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的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自行维护模式、专业维护模式及三级维护体系维护模式。
2.1自行维护模式
所谓自行维护模式是指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自己组建一支技术精湛的维护队伍, 配备足够的维护工具, 对辖区内的设备进行全面的维护一种模式。它的优点在于维护人员设备情况熟悉, 人员协调也方便, 能够快速地展开维护工作。此种模式存在大量弊端: (1) 对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维修能力要求较高; (2) 因需考虑各专业和各工种相结合造成维护队伍较庞大。
2.2专业维护模式
专业维护模式是指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与专业公司签订维护合同, 借助专业公司的技术优势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此种模式下,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只需配备少量系统管理员而无需太多车辆、 维护机具及仪器的配备, 同时对机电系统存在隐患能做到有效预防。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专业维护模式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虽然大大减少了初期投资, 但后期费用即每年支付给维修公司的维修金额较大, 造成维护成本增加; (2) 专业维护单位的承诺很难兑现, 发生问题很难及时处理; (3) 专业维护模式的快速反应能力不如自行维护模式。
2.3三级维护体系模式
三级维护体系指以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采用中心、分中心、 收费站所三级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中心负责全线机电系统维护的管理工作, 主要负责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维护管理制度, 从机制上保证维护工作的及时与到位。分中心是整个维护体系的核心部分, 承担了绝大部分机电设备维护、维修工作, 主要负责辖区内机电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做好维护、维修情况的详细记录, 建立完备的技术档案;作好设备维修工作的统计, 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故障排查工作;负责对所辖收费站设备使用、管理及日常养护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监督。
3山区高速机电维护工作的难点
山区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维护存在诸多难点, 以沪渝高速公路鄂西段为例, 全线长320.3公里, 不仅机电设备众多而且维护工作难度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设备种类繁多, 数量大
沪渝高速鄂西段的机电设备投入资金额近8个亿, 约占湖北省高速公路机电设备投入资金的一半。它涉及的设备种类更多, 系统复杂性更高。据不完全统计, 其主要设备数量数不胜数, 除此之外, 还包含有其它很多辅助设备, 如票据打印机、IC读卡器、雾灯、防雷设备、安全预警系统等不胜枚举, 其机电系统维护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3.2施工不便, 道路施工安全问题突出
山区高速公路作业条件较为恶劣, 很容易出现突发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因为山区高速远离城市, 人员管理难度高, 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2) 山区高速隧道多、桥梁多、长大纵坡多, 行车环境差; (3) 隧道的照明、洞壁的噪声音反射、洞内一氧化碳和烟雾浓度大等影响驾驶员的正常思维、判断和反应能力; (4) 隧道之中与桥梁之上施工空间受限, 不便于作业的展开, 同时发生突发情况时, 不利于避险。
3.3设备使用环境恶劣, 设备易损坏, 维修频率高
一方面由于地处山区且海拔高度高, 自然环境恶劣, 机电设备因为潮湿、进水、尘土、雷击等原因损坏多;另外一方面由于山区温差大, 设备的功耗大, 内部温度高, 隧道照明、供电及监控设备都处于连续工作状态下, 老化速度加快, 损坏量。
我国山区高速公路的修建, 无论是时间上还是规模上, 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尤其是隧道、桥梁的机电设备从最初的设计到安装, 多套用或者照搬铁路的设计标准, 各方面的考虑也未必详尽, 机电设备的维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与此同时, 由于缺乏成熟有效的山区高速机电维护经验及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供于借鉴, 因此山区速的机电维护是一项富有挑战也急待研究突破的工作。
4山区高速机电维护管理模式探索
4.1建立健全维护体系
目前沪渝高速鄂西段机电设备采用的管理模式为:三级维护体系+专业维护, 主要做法是以管理处、监控中心和站所为三级, 管理处负责健立健全各项制度及工作流程, 同时对维护维修项目进行审批。从根本上保证维护工作的有序展开, 同时防止不必要及过度的维修;监控中心负责收集辖区内的所有机电故障, 并对处理结果按时上报, 对已批复的维护工作组织具体实施和验收, 并负责对代维单位进行管理和对站所进行机电业务指导。
4.2提高维护效率
因为设备故障率高、修复时间紧、维护难度大。沪渝高速鄂西段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维护效率。 (1) 对沿线设备进行分级处理。 (2) 对设备进行完整的编号。 (3) 建立巡检、养护制度及对专业维护公司的考核制度。 (4) 建立协同管理办公平台。 (5) 建立备品备件库及快速送货协议。对易坏设备建立备品备件库、重要设备和相应产家建立快速送货协议, 使设备损坏之后能快速的更换, 缩短了维修时间。
4.3加强专项维护工程
由于沪渝高速鄂西段桥隧多, 环境恶劣, 为有效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实施了大量的专项维护工程, 如:开展ETC车道改造、安装隧道广播系统、安装隧道卡口系统、桥梁专项检测等等, 其中关于隧道安全的工程约占整体改造工程的70%。通过一系列的专项维护工程将可能导致事故的隐患排除, 同时采用多种预防措施改善行车环境及应急处置能力, 全面提升了隧道、桥梁安全管理水平, 通过采用这种三级维护体系和专业维护相结合机电维护模式在沪渝高速鄂西段的应用, 使机电维护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同时也改善了这一山区高速的安全水平, 使整条路段的事故率也相比往年有所下降。
5结束语
文章通过沪渝高速公路鄂西段机电系统设备管理的实际经验, 并结合对现行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设备管理体制的分析总结, 试求探寻一种适合山区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管理模式, 即采用三级管理模式+专业维护的方式来满足对机电设备的管理要求的, 同时吸收了三级管理模式和专业维护的优点。该模式已成功应用于沪渝高速公路鄂西段的机电系统维护上, 并取得很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贺来喜.高速请“慢行”—对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的建议[J].中国土地, 2012 (5) :33-35.
[2]魏挺, 余靖元.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2) :68.
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维护模式 篇8
1 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的维护模式现状
虽然广播电视网络行业的发展,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就,但是在广播电视网络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加强它的运行维护,才能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持续发展。在对广播电视网络运行维护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1 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的体制不够完善。
广播电视网络进行整合之后,形成了网络集中化运行,但是因为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合理,致使网络的信息资源不能被充分地利用。在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维护过程中,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管理,缺乏指导,就算广播电视集中化运行时,突然发生了意外,也不会有工作人员能够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并且,在施工的材料以及相关的工具等方面,没有相应的实际管理措施,这种情况最终致使广播电视网络在实际的集中化运行过程中,效率非常低下,同时对它的投入较多。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的正常运行,需要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
1.2 在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维护的人员中,对于他们的管理缺少相应的考核。
因为对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维护人员缺乏正确的考核,以及相应的人员管理方法,致使无法提高运行维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导致整个网络集中化运行维护的质量。所以,广播电视网络需要对集中化运行维护人员的考试与管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构建一个较为科学的管理机制。
1.3 目前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维护缺少基本的标准体系。
因为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维护没有构建标准体系,就无法对于广播电视网络进行及时的评估测试,进而无法及时收到用户的反馈意见,致使服务质量下降,在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维护时,不容易发现存在的问题,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因此,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维护的发展,需要构建一个标准的体系[1]。
2 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的维护模式策略
2.1 构建完善的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的维护体系
对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维护体系进行构建完善,主要是希望能够实现集中化运行维护的规范化、体系化,进而提升用户与市场的支撑力度。因为网络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分配,所以为了提升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需要用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因为它们的出现,还可以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经过对大量网络信息资源的整理,可以提高广播电视网络的收视率。
2.2 增强对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维护人员的管理
增强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维护人员的管理,可以通过构建一个技术较强、素质较高的队伍来实现。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程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凸现出来,良好的集中化运行维护模式可以提升它的运行效率,而且还能够降低广播电视网络的资金花费。对运行维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考核测试,也可以经常开展交流会,增进大家的距离。
2.3 建设科学的标准体系
对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维护模式,需要建设一个较为科学的标准体系。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维护模式通过业务转变,将以前的网元网管转化成网络层的管理,进而出现了新的模式,并且以用户为中心,为其提供最好的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维护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其运行的速度,也可以提升其运行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网络竞争能力,促进它的发展[2]。
3 结语
广播电视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传播信息工具,对我国许多产业,尤其是多媒体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如电影、电视网络的发展。在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维护模式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工作人员要加大对其研究力度,构建一个合理的维护模式,进一步提升它的服务质量,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以及收视率,促进广播电视网络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军.关于建立广播电视网络集中化运行维护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4):159.
维护模式 篇9
2012年, 国家电网构架结构经历着巨变, 随着特高压交直流线路的建成投产, 长距离、大容量、跨地区的大电网时代已向我们走进, 超高压电网已经占据了国内电网的半壁江山, 如何保证超高压线路的可靠运行, 如何科学地对超高压线路运行进行维护, 是电力企业驾驭大电网的重要保障。
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战略的深入推进给超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提出了新的途径, 更前瞻性的赋予了超高压运行维护新的运行体制建设概念, 2012年, 超高压的运行维护管理水平如何上新的台阶, 更是特高压电网运行的试金石。
1 超高压线路运行维护管理现状利弊分析
国网公司超高压线路运行维护的主要模式现阶段主要有三种:集中管理分片运行维护模式、属地化管理模式、区域化管理模式, 下面就各运行维护模式的现状和利弊进行简述。
1) 集中管理分片运行维护模式, 是指根据超高压电网设立的区域不同, 在那些超高压为主干网架的各省市成立的专业化运行维护公司, 直接隶属于网省电力公司的二级机构, 并且为克服输电线路输电距离长、监控弱等劣势, 各省市超高压公司采取了不同地点建立分中心进行属地管理, 起到了一定效果。由于专业化公司运作, 其优势突出, 一是专业化管理能力强, 因其涉及的专业领域较为单一, 仅为输变电设备的运行及维护, 工作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其部门设置简单, 权责分明, 各专业相互配合和工作衔接便于协调, 在一个运行、检修工作现场只有一个管理机构, 虽然人员和专业众多, 但便于统一管理和工作协调, 提高了工作效率, 发生设备和电网事故时责任明确, 同时有利于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二是资源集中管理优势。各超高压公司由于工器具集中管理, 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避免了物资积压和工器具重复投资。其劣势也明显, 一是运行维护区域幅度大, 公司总部与电网运行线路距离较大, 因此受道路交通方面的约束较大, 面对一些突发事件、紧急缺陷就可能延误抢修或消缺。二是因脱离当地管理, 疏于同地方政府、村、镇等联系沟通, 在地方上得到的支援不足。2) 属地化运行维护管理:主要运用于220千伏及以上, 500千伏以下的输电线路, 该电压等级的线路由于电压等级高, 输送距离较短, 一般情况下不跨区, 因此由各地市电网公司进行管理。属地化管理模式优势:一是出现电网事故应急抢修反应速度快。二是熟悉周边的环境及文化情况, 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充分利用各方关系。属地化管理模式劣势:各地市电业局成立时较早, 员工老龄化严重, 而补充员工受人力资源限制, 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补给不足, 员工生产力不强。二是按照统一的配置要求, 虽然各电业局情况不同, 但都给于了同等的检修设备、仪器, 配备适应工种要求的人员, 因此造成部分地区工作量大、人手不够, 而部分地区工作量少、人员富余。3) 区域化管理模式:区域化管理模式主要运用于超高压跨区电网的运行维护管理上, 为彻底改变运电煤难、降低电煤成本, 变输煤为输电的转变, 导致煤炭资源丰富的省市向发达城市供电成为趋势。此类供电基本上是跨越几个省市、长距离的输电, 按照国网公司三纵三横的输电网建设目标来看, 覆盖了整个中国。
区域化管理模式兼具集中管理分片运行维护模式和属地化管理模式的双重有利条件。而其由于运行维护设备相对较少, 在划分运行维护片区的分界点处发生事故时判断和责任存在互相扯皮推诿。
2 未来超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模式
未来超高压输电线路, 要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国网公司统一管理下, 立足公司的长远发展。针对企业改革发展, 国网公司提出了“三集五大”的发展战略。按照大运行的建设目标, 就是要通过优化配置公司检修、运行维护资源, 按照专业化方向推进设备、巡检、维护、操作等一体化管理, 四川电力公司于2008年组建了超高压运行检修公司, 通过三年多的不断完善发展, 走出了有四川特色的专业化管理之路, 主要负责辖区内500k V输变电设备的生产运行、检修、大修、抢修、带电作业等工作的组织实施;负责超高压运检公司本部及下设各中心的生产运行管理、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负责检修资源的统一调剂, 应对突发事故。
2.1 超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的基础
超高压专业化公司管理模式的日渐成熟。国家电网公司通过试点进行推广, 给予了各省市公司取长补短的良好环境, 一些卓有成效的专业化管理方式、管理理念被固化和应用, 按照有利于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的原则, 四川省公司下设成都、绵阳、南充、自贡、西昌和雅安运行检修中心以及乐山运行检修所。根据分中心的不同位置, 基本覆盖了整个四川超高压电网。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步伐, 坚强智能电网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电网的不断坚强, 对管理机构的减少、实施集中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智能电网建设、直升机巡检作业、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中心建设等较为成熟的在线监测设备广泛应用在输电线路上, 逐步向输电线路可视化、远程监控发展, 可减轻实施专业化集中管理后运行维护幅度大等问题。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先后完善和成功上线运行的ERP、生产管理系统以及电网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信息交互和管理平台, 为设备资产所属权转移后资料的变动留存提供技术支持, 利于超高压输电线路集中管理的实施。
2.2 积极实施超高压专业化集中运行维护模式
实施运行维护专业化集中, 一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及合理配置, 避免重复的投资。二可以通过专业岗位的人员配置, 培养出工科出身的具备较高素质的运行维护人才。三是通过专业化分工的设置, 减少公司的机构设置和管理岗, 进而将人员补充到一线岗位上。四是通过统一各省公司超高压运行维护的岗位设置、安全责任、规章制度等相关基础工作, 能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初探信息化维护项目监理管理模式 篇10
1 信息工程监理的概述
1.1 工作内容
信息系统的工程监理是一种基于信息专业评估、过程控制、系统评测和技术支持的服务模式, 其最终目的是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 使工程的建设得到有效控制, 从而降低实施风险如图1所示。
1.2 工作范围
监理对象为汕头供电局信息化维护项目, 主要对工程项目投资、进度和质量实施有效的协调控制。
1.3 工作目标
满足合理的规定要求和附加加获获取取的的期期望望要要求, 客观地处理好建设者和承建者者之之间间的的关关系系。。
2 信息工程监理的管理模式
2.1 方法与措施
项目监理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确监监理理控控制制目目标, 然后在各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中跟跟踪踪纠纠偏偏。。
2.2 监理阶段
涉及范围、时间、成本和质质量量是是项项目目监监理理管理的四大核心领域, 其工作结结构构大大致致分分为为五五个阶段。
(1) 启动:批准一个项目目或或阶阶段段, , 并并且且有意向往下进行的过程。
(2) 计划:制定并改进工工作作目目标标, , 从从各各种预备方案中挑选出最合适, 以以实实现现所所承承担担项项目的目标。
(3) 执行:协调人员和其其他他资资源源, , 实实施施项目计划。
(4) 控制:通过定期采集执行情况数据, 确定实施情况与计划的差异, 便于随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5) 结束:正式验收项目或阶段, 使其按照程序办理完结。
2.3 管理模式
按项目实施的顺序将监理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 指定每个阶段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阶段控制点, 在各个控制点上制定具体的质量、进度、投资控制方法如图2所示。
以上模型是根据时间顺序要点按不同阶段结合各项内容, 对监理对象进行监督和理顺, 确保项目各阶段与预期目标相匹配。
3《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监理中的应用
3.1《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定位
为保障公司信息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一项工作规范细则;是对运维工作者进图3:监理服务流程框架行标准作业的正确指导;同时也是监理进行工作质量及安全风险衡量的标准。
3.2《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特点
加强系统运行维护的管理, 明确职责, 确保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维护制度“流程化”, 每项作业都必须按照工作流程进行操作。
(2) 维护管理“规范化”, 维护实行分层管理, 直属单位信息系统管理员可由上级信息运维部门统一调度。
(3) 维护流程“表单化”, 它规定了统一的文档格式和填写要求。
(4) 维护质量“标准化”, 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及巡检标准都有章可循。
3.3《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日常监理工作中的作用
根据该实施细则, 编写《汕头供电局监理服务规范书》, 主要思想是将管理工作流程化, 提高日常监理工作的可操作性。
4 汕头供电局信息系统运维监理服务规范书的编写
汕头供电局从2011年开始在维护项目引入监理, 按照工作实际需要, 以“流程化管理、规范化操作”为原则, 完善工作规范, 不断提高项目整体管控能力。为保障汕头供电局信息化维护项目监理有效实施, 编写该项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准备、审查、实施过程、收尾等四个阶段, 在内容上包括规划与组织、工作内容、监督与实施管理、监理总结与评价等四个过程。
4.1 汕头供电局维护项目监理的职责
4.1.1 监理准备阶段
(1) 编写监理工作规划书。
(2) 分解计划保证总体计划目标。
(3) 形成项目里程碑, 标注关键的进度控制点。
(4) 预计项目实施进度, 主动开展业主沟通工作。
4.1.2 监理审查阶段
审查与信息化维护项目相关的文档材料。
4.1.3 监理实施过程
(1) 跟进项目日常维护、巡检服务等工作的开展情况, 对项目质量进行监督与提出优化建议。
(2) 日常维护的项目, 检查运维人员是否定期编写季度维护报告或月度维护报告反映系统运行情况, 及时对各类文档的规范性、准确性进行检查。
(3) 巡检服务的项目, 检查运维人员制定巡检计划;监理方负责依照巡检计划督促承建方及时开展巡检工作;系统巡检完毕后, 监理方及时督促承建方提交巡检报告, 必要时提交信息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报告。
4.1.4 监理收尾阶段
(1) 确认项目已达到验收的要求。检查所有的验收文档, 包括技术文档、项目管理文档。
(2) 编写监理工作总结报告。
4.2 服务规范书中各类服务支持流程
根据汕头供电局内部实际情况, 参考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编写运维服务支持流程, 用于协助内部规范化管理, 提高信息系统运行保障。运行维护服务支持流程分为三种类型, 即现场运维巡检服务支持流程、远程巡检、故障处理服务支持流程、驻场维护巡检服务支持流程。
4.2.1 现场运维巡检服务支持流程图
本流程用于定期运维巡检, 由厂商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通知系统管理员和监理巡检时间;系统管理员和监理按时参与巡检, 巡检结束后由厂商出具巡检报告;同时送监理初步审核, 完成初审工作再上报系统管理员终审, 如果发现问题, 厂商需要按照审核意见进行分析和整改, 待确认巡检报告内容无误后向系统管理员和监理提交巡检报告正式文件如图4所示。
4.2.2 远程巡检、故障处理服务支持流程图
(1) 远程巡检支持服务流程, 厂商对系统进行远程巡检, 处理完毕后提供巡检报告, 交由系统管理员和监理审核并依据审核意见进行整改;确认报告内容无误后, 向系统管理员和监理提交巡检报告正式文件。
(2) 故障处理服务支持流程, 本流程用于系统故障修复, 故障消除后提供故障分析;完成后厂商出具处理报告, 上报系统管理员和监理审核, 同时依据审核意见进行整改确认报告内容无误后, 向系统管理员和监理提交处理报告正式文件如图5所示。
4.2.3 驻场维护巡检服务支持流程图
由厂商提供巡检报告, 交由系统管理员和监理审核, 根据审核意见进行问题整改;双方确认报告内容无误后, 向系统管理员和监理方提交巡检报告正式文件如图6所示。
5 流程表单管理阶段性成效
汕头供电局信息化维护项目引入监理流程表单管理如表1所示, 是维护工作管理方式的创新和改革。通过第三方监理机构监督与管理维护项目, 对维护工作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理, 转变信息部门的部分职能, 促进维护项目管理向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根据“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的指导思想, 基于信息项目管理现状, 以新的项目管理思想为输入, 对当前制度中的管理表单进行梳理完善, 形成覆盖信息系统运维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表单。如表2所示, 随着运维监理服务机制的逐步完善, 各类监理工作成果文档量呈现递增, 这说明项目管理员、监理和厂商已经逐渐认同流程表单管理模式。
6 结论
汕头供电局信息系统运维监理服务规范书的制定对于系统运维的成功与否、效率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采用流程化的方法可以使管理与控制更加方便、有序, 很好的满足了信息化运维工作提升的需要。
摘要:信息系统的工程监理是一项基于信息专业评估、过程控制、系统评测和技术调研的监管工作, 主要贯穿信息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设计、施工、验收、维护等各个环节。本文主要针对信息工程项目维护期引入监理管理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电网企业,信息系统运维,监理,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信息产业部.信部信 (2002) 570号,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国务院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Z].2002.
[2]广东电网公司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GB/T 19668.1-2005.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第1部分:总则GB/T19668.5-2005.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第5部分:软件工程监理规范GB/T 19668.6-2005.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第6部分:信息化工程安全监理规范.
维护模式 篇11
关键词: 就业 中职教育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教学模式创新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注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课程目标中,主要是传授给学生关于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工作原理、各项指标性能、维修维护等方面知识,还要对计算机上安装的软件进行维护。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计算机变得越来越重要,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因而,计算机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受到“追捧”。在计算机硬件、软件不断更新换代的影响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也不能取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对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一、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成绩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职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主要采用“笔试+机试”的方式进行成绩考核,而且学生的笔试成绩占60﹪,而机试成绩才占40﹪,连一半都不到,学生的动手实践只是课程考试的一个辅助手段。所以,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学生为了获得好的成绩,只是注重对教材里理论性知识的背诵和学习,而忽略了计算机动手实践和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在课程考试中,成绩依旧不理想。因为学生过于在意成绩的高低,而忽略了理论知识是需要与实践相结合的,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弱,由此可以看出,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考核还停留在“一考定终身”的层面上,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很难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摩尔定律”揭示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计算机的硬件、软件更新速度极快,也是市场竞争力最大、更新速度最快的学科课程。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现行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材还是几年前的版本,教师讲授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停留在以前的技术水平上,对近年来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成就等都没有涉及,导致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与时代发展脱轨。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模式创新
(一)将情境创设与合作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门课程教学中,要深入了解教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日程生活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电脑故障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这些生活中碰到的电脑故障难题。例如,教师可以故意将电脑系统设置为故障,让学生动手实践,思考怎样将系统恢复过来,有的学生就会用“一键还原GHOST”这个软件对电脑系统进行恢复,教师将“一键还原GHOST”软件的知识理论通过特定的教学情境展现出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键还原GHOST”软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定的题目,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题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实践课堂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要发挥指导作用,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运用启发思维启发学生主动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小组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社会学习实践。
要求以“就业为导向”,那就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市场的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教师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市场发展,能够确保学生可以掌握必备的岗位能力和技能,学生可以做到,对常见的计算机故障进行维修和处理,可以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工作,还能掌握最新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技巧,等等,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际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中,主要教会学生对计算机各项部件的组装,各种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安装,加强计算机的信息安全防范,对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处理和维修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开展多方面的实训和计算机实验,确保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宏渝.课程项目化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6).
[2]王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9).
[3]张学文.VirtualPC在中职学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8).
维护模式 篇12
关键词:GIS,数据,流程,实时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对电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这就对供电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对于基层供电企业来说尤其如此。配电GIS系统, 即地理信息系统, 在供电系统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 配电GIS系统在电力行业正在被十分广泛的应用, 但由于我国电力行业对这一系统的运用手段并不成熟, 因此在数据实时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改善。
1 配电GIS的组成部分及基础数据的重要地位分析
从分层结构图中我们不难发现, 想要实现GIS系统的应用功能, 就必须要通过数据存储控制器与应用服务器两者来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调试, 而对于整个数据库来说, 配电数据又在其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 由此可见, 基础数据在GIS系统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只有提高对基础数据的重视, 才能使整个配电GIS系统正常运行, 从而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证。
众所周知, GIS系统只是整个供电企业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一部分, 并且在众多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中, 其位置也并不突出, 但其他系统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却都是来源于GIS系统, 由此可以看出, 基础数据不仅在GIS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同时对其他配电自动化系统来讲其重要性也是值得重视的。可以说, 基础数据在整个系统的核心。
配电数据分为电气参数、位置信息和拓扑关系等内容。电气参数数据一般是通过供电企业的停复役申请单、验收报告、设备变更单等表单综合录入;位置信息是结合地理图信息和GPS定位而对电气设备位置的确认;拓扑关系则是多个电气设备之间的电气连通关系, 这个也是生成各种电力图幅的关键。
由此可见, 无论是对于电气参数来讲, 还是对于位置信息或拓扑关系来说, 入网设备的正确性及完整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保证其正确性和完整性, 才能安全的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在地理信息、电气参数与拓扑关系三者之中, 前两者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但如果想要完整的生成整个系统图, 拓扑关系却是最为重要的, 一旦无法生成完整的系统图, 那么整个配网调控过程便无法进行, 最终将导致智能电网这一概念无法实施, 因此, 相关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拓扑关系的重视。
2 GIS数据的惯性维护模式研究
GIS数据的广泛应用开始于二十世纪末, 自此以后, 各个基层供电企业也开始逐渐认识到了GIS系统的优越性, 同时也陆续的将其引入到企业内部中来。在基层供电系统引入了GIS系统后,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殊性, 又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 并形成了一整套的系统维护模式。
基层供电企业对配电GIS系统的维护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班组为单位对数据进行录入, 继而由配网生技部门对所录入的数据进行校验, 最后将数据上传并纳入使用的一种维护模式;第二种维护模式主要是由GIS中心的专门人员来对数据进行录入, 继而再由专门的校验人员来对数据进行校验, 最后把校验完成的数据上传的一种模式。与前一种维护模式不同的是, 第二种数据的维护模式完全是由GIS中心的专业人员来完成的, 因此更具有专业性, 另外, 相对于第一种维护模式来说, 这种维护模式还能够实现数据的共享。
模式一:由班组、生技、调度组成的数据 (设备属性、位置及拓扑) 录入和更新闭环流程。
模式二:由GIS中心、生技、调度组成的数据 (设备属性、位置及拓扑) 录入和更新闭环流程。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供电企业采用的都是这两种模式, 从数据的正确性及完整性的角度讲, 这两种模式的数据质量都能够得到保证, 但这两种维护模式却完全没有调度部门的参与, 这就造成了数据的实时性得不到保证, 这是值得相关人员重视的。
3 关于新型GIS数据维护模式的探究
解决数据的实时性问题是GIS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而想要解决数据的实时性问题, 首先就要严格控制数据来源。做到实时要解之前录入数据的依据都是一些完工表单, 比如验收报告、设备变更单等一些表单, 但这些都是滞后表单, 都是在工程完结之后出的资料, 显然在时限上达不到调度需要在工程完结之前看到最新系统图的要求, 所以我们只能考虑一些工程开工前拿到的资料, 比如说停复役申请。停复役申请上有工程线路图, 也有必要的基本参数, 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基本录入依据。
另外, 系统图对于调度部门来说也非常重要。按照以往的模式, 我们在录入数据之后, 要转到相应班组、科室, 一个是要进行设备资料的补充和地理位置的修正, 还有一个是要对数据进行校核。显然, 如果再进行以上的步骤, 会对数据的实时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生成系统图的时候, 能不能跳开班组、科室这两个环节, 而直接流转到调度部门进行审核”这一问题便开始被重视起来。通过系统分析, 我们决定在数据录入完成后把流程一分为二, 需要在数据起始阶段加设一个资料员, 由其建立模型, 并把设备的拓扑数据和属性位置数据分成两条路径。拓扑数据 (系统图数据) 在生成图形后直接流转到调度部门审核并让其在通电前看到最新系统图, 这样在时间上就能保证实时传递;而需要补充的数据通过另一途径流转到班组、科室, 作相应补充及校验, 在时间上可以适当滞后, 保证数据的充分补充和完备。这样, 既可以解决数据的实时性问题, 又能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改进, 拓扑图形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也形成了双路径维护流程模式, 这对数据实时性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了该流程能符合我们实际工作的需要, 我们进行了相应人员设置, 并建立了管理制度保证流程能够顺利实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 发现既能满足调度部门要求在复电之前看到最新的系统图, 又能使班组能够有充足时间收集相关的台帐资料, 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经过这一流程的设置, 大大提高了数据质量, 使之能为配电、营销班组广泛应用, 而实时数据能导入到调度图形系统和配网自动化系统并得到应用, 也为我们供电企业的智能电网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需要注意的是, GIS不是一个技术问题, 而是一个管理问题, 因此会涉及制度及流程的问题。特别是流程, 各个地方的日常电力生产模式不尽相同, 所以在确定GIS数据维护流程的时候, 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 同时在实践中, 不断的发现并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使GIS系统更加完善。
结束语
自GIS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基层供电企业中后, 各基层供电企业的业务水平也变得越来越高, 但在GIS系统的使用中还是存在着诸如数据的实时性得不到保证等问题, 这就要求相关人员针对此类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并再此基础上加强对系统的管理, 这样才能使GIS数据维护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使我国基层供电企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亚.智能电网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