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欠缺

2024-06-23

教师欠缺(精选7篇)

教师欠缺 篇1

农村社区教育对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新农村建设对社区教育的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 部分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看, 专业化水平还不高, 整体实践能力较为欠缺。

一、农村社区教育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

目前, 农村社区教育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着专业实践能力比较欠缺的问题, 这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专业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师范类课程, 更要学习专业实践课, 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但我国的职业师范教育所采用的“专业教育+师范教育”的二元模式,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教师学历结构的普遍提升, 但却过分偏重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缺失了实践技能的专业养成, 忽视了农村各企业锻炼的作用。使得这批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只具备“讲师”的素质, 而缺失了很重要的“技师”和“工程师”的素质。

二是农村社区教育机构没能很好地给这些素质有所缺失的教师提供进一步提高补偿的机会。由于农村社区教育与企业、行业发展步调不一, 知识与技能更新跟不上行业的发展、或不能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到实习基地或者相关企业、行业参与生产实践和科技项目开发, 教师实践的场所和机会严重缺少。导致大多数教师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参与项目设计的能力相对不足。

三是对适用的社会人员可能成为专职或兼职教师的信息不清楚, 了解渠道不畅, 即便如此, 在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 从社会和企业聘用兼职教师, 谁来“买单”, 谁给身份?这些制约着社区教育机构聘用社会或企业里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弥补专业教师队伍的先天不足。

以上三个方面, 导致了专业教师往往把课程讲得很深, 但却没有融入系统的岗位能力, 培养出来的人几乎还是“应试型”的, 而不是适应农事生产和企业生产一线作业需要的。

二、农村社区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三师素质”教师是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显著特征, 也是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专业建设来说, “硬件建设是基础, 软件建设是保证”,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 科学规划, 逐步推进

建设“三师素质”教师队伍, 从总体上讲, 是指增加“三师素质”教师 (包括专职和兼职教师) 的比例, 从个体上讲, 就是提高每位教师的“三师”素质。

社区教育相关领导要高度重视, 精心部署, 把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列入农村赛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制定近期与远期发展目标, 落实专项经费, 完善配套相应制度, 科学管理, 层层落实, 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三师素质”教师队伍,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 建章立制, 规范管理

学校要制定促进专业教师成为“三师素质”教师的规章制度, 确保这项工作能有序、高效地开展。

一是建立教师选派机制。在选派专业教师到农技一线或企业锻炼时, 要严格挑选, 有序外派。

二是建立过程管理机制。要建立派前集中培训制度, 对下派教师进行思想纪律教育, 安全教育等, 确定教师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锻炼学习期满后, 由接受单位进行考核鉴定。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价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对于在“三师素质”教师成长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专业教师, 要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并用, 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 还要积极探索人事制度改革, 逐步淡化教师身份、强化岗位管理、实行全员聘任, 实现由教职工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实施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

3. 拓宽渠道, 专兼结合

改变农村社区教育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 一是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现有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二是拓宽渠道, 面向社会引进和聘任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 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社区教育引进人才的突出难题是, 无人愿进或有人难进, 有人无编或有编无人, 有人不适或适者无岗。因此, 社区教育机构要留有一定的机动编制, 便于及时补充和引进。同时, 对于兼职教师的聘用与管理, 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 设立专项资金实行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 兼职教师实行岗位聘任、合同制管理, 不占编制, 支持面向社会聘请兼职教师, 使兼职教师从以往的个人行为变为组织行为, 从由机构自费聘请变为财政支持聘请。

4. 搭建平台, 提供机会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农村社区教育机构要给专业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搭建必要的平台, 提供更多的机会。

社区教育机构除了安排专业教师农技所、企业锻炼, 还可以通过请企业工程师来校给专业教师交流、组建由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项目开发团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项目开发, 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服务等形式, 拉近专业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给教师提供机会为企业提供以下服务:

一是开展职工培训。企业职工专业理论素质相对较低, 这无疑束缚了产品质量的提高, 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困扰着企业经营者。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 可以在了解企业职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岗位特点的基础上, 有针对地制定职工培训计划, 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二是进行技术攻关。挂职锻炼教师可利用个人的专业理论优势, 与农技所、企业科技人员一起进行技术攻关, 与企业共同解决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或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开发等。

三是参与企业管理。有些企业规模发展很快, 但其管理却跟不上, 还是落后的小作坊式的管理, 这极大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教师下派到这样的企业挂职锻炼, 可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 为企业出谋划策, 解决管理难题, 帮助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摘要:目前, 农村社区教育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着专业实践能力比较欠缺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职教专业师资培养先天存在着教育模式的缺陷, 农村社区教育机构没能很好地给这些素质有所缺失的教师提供进一步提高补偿的机会等所造成的。农村社区教育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建章立制、拓宽渠道、提供机会等措施, 大力加强“三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彦飞.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陈乃林.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9.

[3]陈乃林, 张志坤.社区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8.

[4]顾侠强.社区教育概论[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1.6.

[5]冯晖.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作文教学三大欠缺 篇2

作文, 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指学生写作练习的结果产物, 是特定人群在特定条件下写作的文章;一指写作文章的动态过程, 是一种操作实践行为。作文教学中的作文, 显然应当取第二种理解, 而既然是一种操作实践行为, 哪怕是电视机遥控器的操作, 我们也必须事先掌握其各个键本身所设定的功能, 方可谈得上操作使用。就作文而言, 当然得既明确所作之文的静态构造因素 (部件) , 同时洞悉所作之文的动态构成过程及过程中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经笔者和有关老师多年探索, 也就是形、神、序、纹四个字。

我们不妨以朱自清的《春》为例进行具体解说。

文章先写了春天来临时给人的总体感觉:“一切……山……水……太阳……”接着分别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人的具体形态, 构成一幅层次分明、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卷, 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这便是该文的形。

神是融入其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又以文章结尾的“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三个层层递进体现成长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抒发出来。

这就做到了形神兼备, 情景交融, 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给人力量, 给人鼓舞, 给人希望, 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

就序而言, 本文是三个组成部分齐全的综合式结构类型。第一自然段为起始部分, 抒发盼春的急切之情;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为展开部分, 在这里, 第二自然段总体描绘春天来临时的状态, 第三至第七自然段分别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及人物的图景, 让人、事、景、物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尽情展现春天之美;第八至十自然段形象别致地抒写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是为收束部分。整篇文章首尾呼应, 浑然一体。

就纹而言, 可以说每一语句都有体现。如第一自然段, “盼望着, 盼望着”, 讲究短句的重复, 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急切之情溢于言表;“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展开想象, 将春天比作人, 像久违的老朋友那样迈着脚步走来, 亲切、欣喜之情蕴含其中。再如收束部分, 本要抒发的赞颂之情, 如果直接表述, 就直白了, 作者独具匠心通过联想, 由“新生的富有希望”这个特点联想到“刚落地的娃娃”, 由“美丽动人”这个特点联想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 由“充满生命力量”这个特点联想到“健壮的青年”, 并具体描述“联想物”的情状, 将本要表述的意思与“联想物”联结在一起, 更显生动形象, 意蕴深刻!整篇文章图画美、音乐美、意象美完美结合, 真正是文采飞扬!

这形、神、序、纹既是文章静态构造的四个因素 (部件) , 也是文章动态构成过程中的四个步骤。按此进行作文教学操作, 写出来的作文当八九不离十。可语文教学界并没有这样的理论!

二、教科书作文版块内容空泛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 阅读版块之外, 尚有每单元一个主题的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版块。编写者的意图是要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进行写作训练与综合性学习,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组织与参与活动的能力, 与人分享交流的探究合作能力, 从而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因为头绪纷繁、任务众多、目标成堆, 教科书中只能是装腔作势地阐述一下主题, 蜻蜓点水地提几点要求, 没头没脑地罗列一些资料, 不知轻重地布置一堆任务, 显得空洞宽泛, 而最重要的达成目标所必不可少的陈述性知识也好, 程序性知识也罢, 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

三、课堂教学各偏细枝末节的一隅

物理学习中思维欠缺探析 篇3

经过调查分析得出初中物理学习中存在以下几种主要思维错误:

一、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淡漠

形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 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 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 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 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例如, 学生头脑中因为没有物质原子结构的初级模型的正确形象和电子运动的动态过程的正确图景, 则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都产生了困难;又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起光线的鲜明正确形象, 没有建立起光的直线传播的物理图景, 就难以理解和分析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许多具体的物理问题.

二、因果思维中条件制约

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着条件制约的.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过程, 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以进行这类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 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如关于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流畅地表达出来, 但解答具体问题时, 又往往不自觉地把“在力的方向上”这一限制条件抛在脑后, 从而出现错误.

三、逆向思维不知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 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层层推理, 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 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如一半以上的学生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作用, 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 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 假如抛力存在, 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比较思维中的操作不当

比较思维是初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 按理说初中学生应能较好地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 有的不理解比较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 不善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 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如回答直流发电机与交流发电机在主要结构上有何不同时, 很多学生先直接回答直流发电机的特点以后, 再回答交流发电机的特点, 而不去比较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异.同样, 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等.如压力和压强, 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功和功率, 功率和机械效率, 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等.

五、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嵌塞

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上的“惯性”.在物理学习中, 思维定势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人站立在平面镜前, 然后慢慢后退, 则:A.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 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 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 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地分析发现, 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 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 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 忽略了像的大小与从镜中看到像的大小是两回事.由此可见, 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 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有时是消极的, 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没有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和概念所反映的物理事物、现象的本质;二是不能准确区分相近的物理量;三是忽视或误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四是没有搞清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而乱写乱套公式;五是片面分析问题, 只见局部不顾整体;六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 缺乏从论证推理得出结论的习惯;七是死记硬背物理公式和某些结论, 对具体问题不会具体分析;八是不能全面、准确地分析题目描述的全物理过程;九是不能通过对题意的分析, 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景.

对倩倩的教育欠缺了什么 篇4

事情是这样的。2003年12月倩倩来到我们班之前, 她已经休学一年。她是一个一笑两个小酒窝的阳光女孩, 给我的第一印象相当好。当我知道她的原班主任和我教同一学科后, 马上就找到他了解这个孩子的情况, “聪明、任性、个性极强”是原班主任评价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词语。一个多月后, 她就和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吵了起来, 接着, 又与另一个科任老师发生了不愉快, 最后我也没有例外。期间又出了漏寝情况。2004年一天晚自习, 其他班的一位男生把倩倩约了出去, 在男孩跪地向倩倩表达喜欢之情时, 恰好被巡视校园的校长遇上。在教务处, 大家对两个学生的行为开始了轮番教育, 倩倩感觉很委屈, 一直辩解自己是不得已才出来的, 而且为了防备出现问题, 她还在班级找了一位女同学一起。可是, 由于在此之前出现了一些违纪情况, 倩倩还是被狠狠批评了一顿, 学校责成我第二天找她的家长到校共同教育孩子。我很生气, 立刻给倩倩的父母打了电话, 让他们马上到校解决问题。她的家长听说了这种情况后从农村赶到学校。家长对倩倩的行为感到很吃惊, 也觉得很丢脸, 又批评了她一顿, 我也在旁帮腔, 并把以前的很多事情一并摆了出来, 她的父亲十分生气, 打算让她退学。倩倩求了半天, 我们才勉强同意给她一次机会。

第二天上午, 倩倩没来上课。我正在气头上, 也没在意。中午, 倩倩同寝的同学带着哭腔给我打电话, 说倩倩吃了大量安眠药已经被送到了医院。我一听, 脑袋嗡的一声, 赶紧向学校和家长通报并马上赶到医院, 倩倩正在治疗室洗胃, 有两个同学正喂倩倩喝兑了催吐药的水。倩倩吐完后, 再喝、再吐, 两个同学受不了先后也吐了, 我也上来帮忙。这时倩倩的父母也赶来了, 看到孩子的样子, 家长把责任都推到了我身上。其实, 哪个班主任愿意自己的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早在倩倩与第一个科任教师吵起来后我就已经和倩倩沟通过, 也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 但是, 倩倩总认为我是为科任老师说话。倩倩的父母当晚又到学校找我, 指责我刺激了孩子, 作为一个高中老师很不合格。我虽觉得委屈, 但毕竟孩子是在我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为了避免家长误解, 也希望能和家长一起共商教育对策。第二天晚自习, 我把已经回校上课的倩倩和她的父母都找来, 把过去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通报给家长。家长了解了事情的整个经过后, 转而开始批评孩子, 我本来希望家长和我一起共同教育, 引导孩子尽快步入正轨, 结果却适得其反。我感到束手无策了, 只有向主抓业务的徐校长求助, 徐校长爽快地答应了。徐校长同倩倩谈了近两个小时, 谈他正读高三的女儿, 谈父母的想法和希望, 谈班主任的期待, 肯定了我对班级的付出和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着想, 希望倩倩能理解。开始倩倩抱着一种防范的心理, 逐渐倩倩的思想有了转变, 甚至有了一丝悔意, 在离开时先和徐校长告别, 然后又对我说了声“老师再见”。我心里高兴极了, 但是我也感觉到她还没有完全释怀。我又把求助的目光转向了倩倩的原班主任, 他先后几次与倩倩交流沟通, 这中间我也多次找倩倩聊天, 交流的话题很广, 渐渐地, 倩倩由回避到倾听, 由单纯的听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沟通和争论中孩子逐渐接受了我, 接受了我的观点和做法, 与科任教师的关系也缓和了, 学习逐渐步入了正轨, 成绩稳步上升。经过努力, 2006年她以班级第2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哈尔滨某大学。

泰来县第1中学信启

个案中的班主任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 对工作非常投入的教师。这位老师的叙述始终伴随着内心情感的体验:“愉快, 生气, 委屈, 激动, 束手无策, 高兴极了……”所有的情绪起伏都紧紧地被学生的行为牵动着。

个案中的学生倩倩, 是一位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这位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是休学一年后, 在12月份, 重新回到学校, 加入到下一届的高一年级。这里有三个关键词:关键词一, “高一学生”;关键词二, “休学”;关键词三, “12月”。下面, 我们就这三个关键词, 分别进行分析。

关键词一: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 经历了中考前紧张的复习备考, 终于完成了初中阶段的学习。紧接着, 又进入高中, 面临全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老师和同学, 就意味着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高中老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 还有高中新的学习内容, 需要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还有, 是否考上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的学生在原来的初中是班级的尖子生, 来到重点高中忽然发现自己周围人才济济, 内心蓦然失去平衡。也有学生, 没有进入重点高中, 虽然成为了普高新班里的翘楚, 心中依然觉得自己不该属于这里, 看不起普高的师生, 并因此会和老师发生冲突。

关键词二:休学

这位老师始终没有提到倩倩休学的原因。面对一个曾经休学过一年的学生, 教师需要意识到:无论是因事休学, 还是因病休学, 休学孩子的心理都会经历一定的创伤。

(一) 如果是因事休学, 那么就说明这个事情一定是超过了孩子的心理承受阈限, 孩子和家庭在当时无法以常规方式处理的情况下, 才会无奈休学。那么, 这个事情的本身无论起因如何, 孩子和家长都会经历比较大的心理冲击;特别是高一的学生在上半学年休学的, 更需要教师审慎处理。

(二) 如果是因病休学, 疾病本身带给孩子和家长的就是心理上的痛苦, 至少孩子会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如同龄人, 由此会产生焦虑和自卑;同时, 觉得自己给父母造成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负担, 又很容易产生自责。

及时了解学生的休学原因, 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减缓因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而引起的焦虑;另一方面及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降低重复出现休学, 甚至退学的诱发因素产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三:12月

因为倩倩插入这个班级是在9月份开学时组建的高一新班, 到12月时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班级文化和人际关系体系, 倩倩在此时来到这个班级, 就会格外敏感, 会担心老师和同学是不是接纳她, 担心自己能否融入这个班集体, 能否尽快找到归属感, 等等。

通常情况下, 学校应建议学生在新学年开始时复学。尽管, 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看, 前一学年的9月到12月的课程都学过了, 没有必要再重复听课。但是, 从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 学生在9月份回到学校, 成为新学年新班级的一员, 和其他同学一起共同参与新的班集体的形成过程, 可以避免很多教育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使得学生情绪中的负面能量降到最低点。同时, 教师仍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休学的原因, 理解其心理与其他学生相比更加敏感。如此, 才会有的放矢, 在教育教学中增加预防措施, 减少教育管理中的冲突或矛盾激化现象的出现。

个案中的教师仅凭着“一笑两个小酒窝”, 就断定面对的是一个阳光女孩, 这个第一印象是这位班主任老师的一个错觉。因为这位教师对休学后重新复学的学生心理状态缺乏了解, 所以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笑脸只是一个防御机制, 笑脸的背后还有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灵。

个案中的班主任, 虽然与倩倩的原班主任交流过, 印象最深的是“聪明, 任性, 个性极强”, 但是, 如果将其解读成倩倩“具备良好的智力;难以遵从集体管理制度, 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那么, 结合对有休学经历的学生特殊心理机制的了解, 就不难预料倩倩会与老师接二连三地发生冲突。即使事先没有机会做防范工作, 倩倩与第一位科任教师在课堂上的争吵, 也会成为一个非常恰当的契机, 对倩倩的心理问题开始着处理。

这里的处理, 绝不是指“就事论事”地批评倩倩不该和科任老师吵架, 而是告诉她, 班主任老师理解她内心的痛苦和孤独感。这种理解是具有震撼力的, 会既让倩倩感到意外, 又会动摇倩倩一直坚守的心理防御机制。与此同时, 老师运用简单的社交行为训练小场景, 和倩倩一起演练, 帮助倩倩认识到:同样的情境, 同样的问题, 可以有不同的应对方式。通过社交行为训练, 让倩倩既看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的弊端, 又学会有效的人际交往的模式。习得后的喜悦, 会让倩倩体会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互动中的不足, 还会感到老师和自己有很深的默契, 就不会认为是班主任老师在替那个科任教师说话了。即使有可能会与第二个科任教师发生不愉快, 发生这种不愉快的频度以及师生间冲突的强度也都会大大降低。并且, 在处理类似的问题上, 教师不是站在批评倩倩该不该和老师发生冲突的角度上, 相反, 老师是和倩倩一起, 用倩倩学过的人际交往互动模式分析, 看看这次倩倩在处理上有哪些进步, 即使是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 然后, 找到问题出在哪里, 还有哪些需要改进。那么, 倩倩就会意识到, 出问题的不是她这个人, 而是她对事物的认知角度, 还有, 其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待于继续提高。老师的沉着冷静和老师的理解会给倩倩巨大的动力, 让她愿意和老师一起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倘若班主任老师能够用上述方式处理倩倩与科任教师间的冲突, 那么, 倩倩就不会到后来也和自己的班主任老师之间出现矛盾。

个案中的高潮部分在于处理倩倩的“漏寝问题”。处在青春期的学生, 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对外界的评价高度敏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同时情绪发展多变:或激动兴奋, 或烦躁不安。而且, 这些情绪容易波动, 带有明显的极端性。在教育青春期学生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个说的机会, 老师则耐心倾听。在听的基础上, 找到问题, 引导学生找到改进的措施。教师的沉着、冷静、循循善诱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让学生产生或增强自律的愿望, 并付诸行动。既避免了生硬的批评指责, 又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这个案例中的焦点就出在倩倩经受不住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轮番教育”;校领导和老师置倩倩的辩解于不顾, 把倩倩和那位男同学一起统统批评了个“尽兴”。在场的教育工作者却没有一位意识到, 青春期的学生对外界的评价高度敏感;让一位男同学在旁边站着, 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倩倩这样一个脆弱、敏感的女生“新账老账一起算”, 会对这位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多大的伤害。倩倩的班主任只单方面想着自己生气, 感到自己花费了很大精力没能使倩倩进步, 既没有意识到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及工作方法的欠缺, 也没心情考虑如此情绪化的处理方式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当老师请来家长, 倩倩承受不了面对长途颠簸而来的父母, 何况再次被家长狠狠地批评, 班主任老师还要帮腔。一年之前已经休学一次, 如今爸爸又因为嫌弃孩子丢脸, 盛怒之下要让倩倩退学, 孩子心灵的创伤再次叠加。这对一个如原班主任所说的“任性, 个性极强”的孩子, 其打击之沉重, 已经超出了其心理耐受能力, 所以服用了大量安眠药。

在教育实践中, 有情绪或行为障碍的学生通常会成为被指责的对象, 施教者往往认为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应该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就是说如果他们愿意, 就会停止给周围的人带来麻烦。事实却并非如此。孩子, 是被自己这些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情绪管理模式和社会交往模式所困扰, 事实上他们是问题的受害者。

所以, 一方面, 家长和老师的指责会让学生更加困惑迷茫, 另一方面, 苦口婆心的教育方式, 又让老师焦虑疲惫。这样的循环往复, 导致教育工作陷入困顿, 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而学生因为不被理解, 无法得到所需要的帮助, 面对的压力便愈来愈大。当压力达到学生的心理承受阈限时, 就会出现极端行为。

我国的高等教育最欠缺什么精神 篇5

细味其言, 当代中国教育已不再培养那些能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实现无缝对接的人才, 大学已堕落为“官僚养成所”和“职员培训机构”, 甚至蜕变为“狼族的渊薮”和“赢利的产业”, 这令人不寒而栗。

1918年, 蔡元培先生在开学演说词中阐述道:“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 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场所, 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场所。学者尤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 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同年, 他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所谓大学者, 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 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 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者也, 非徒输入欧化, 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 而必以科学方法, 揭国粹之真相……大学者, 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蔡元培先生主张“兼容并包”, 崇尚“思想自由”, 他认为教育者的使命是要使受教育者“走出奴化状态”, 万不可将思想者当成有问题有缺陷的神经病而加以扼杀。20世纪30年代初期,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发表过一个为人称道的著名论断:“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抗战胜利后, 西南联大无疾而终, 清华大学重归旧址, 梅贻琦先生在《校友通讯》中再次强调:“纵使新旧院系设备尚多欠缺, 而师资必须蔚然可观, 则他日校友重返故园时, 勿徒注视大树又高几许, 大楼又添几座, 应致其仰慕于吾校大师又添几人, 此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而吾清华最应致力者也。”

现在来看, 蔡先生和梅先生的教育精神不仅没有过时, 没有落伍, 反倒像明镜一样照出当下国内大学教育的一角。大学拥有敞亮的教学大楼, 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 却唯独缺少大师, 匮乏通才。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令人冷汗浃背。

三十年来, 中国的大学不断扩大规模, 鱼越来越多, 水越来越浑。某些主宰教育命脉的人, 若不是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丢弃到爪哇国去, 以培养工具和奴才为能事, 就是两眼炯炯如饿虎, 只盯紧利益、权位, 为此竭力打拼, 狠心折腾。某些教授越教越馊, 某些博导一驳就倒, 个别院士甚至掩耳盗铃, 剽窃国外的科研成果, 冒称原创和独创。近年, 在国内媒体上充斥着高校的各类丑闻, 这就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已在退化和劣化的泥途中越滑越远, 竟有点刹不住车。

论我国现行专利制度的欠缺与不足 篇6

我国现行的《专利法》 (2000年) 明显存在着以下的特点及不足:

一、三种专利类型平等存在事实上并不科学

我国专利法中规定, 专利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三种类型的专利在法律上都被平等地称为“专利”, 它们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是, 如果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 三种类型的专利在技术含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首先, 在专利法中发明和实用新型都是指具体的某个技术方案, 而不是利用这种技术实际加工制作出来的某个具体产品, 也不是制作某一产品的具体工作车间和工作设备。这种技术方案是指某一新产品本身在内部结构或者成分组成上所体现出的技术特征, 或者是在生产工艺流程中包含的技术特征。从逻辑上来说, 这种技术方案的科技含量越高, 新产品的功能可能就越新颖, 弥补社会需求或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几率就越高, 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技术方案本身的科技含量对专利的社会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明和实用新型相比, 在技术含量上有一个明显的等级划分, 对于发明的要求是, 申请时所提交的技术方案与提交申请这一天以前社会上已经存在的已有技术相比, 这一技术方案在技术上要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否则就达不到要求;而对于实用新型专利来说, 则只要达到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就能符合标准。由此看出, 一项达不到发明专利要求的专利申请可能因为达到了实用新型专利的要求而最终获得了专利, 其结果是与发明专利一样被法律定义为“专利”, 这样就出现了把优质品与一般的合格品统一定义为同一类产品的局面, 这样做显然是不科学的。

如果对外观设计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我国这种制度的更不合理性。在专利法中, 外观设计指的是一种设计后的结果, 它可以是一种有关产品形状的设计, 也可以是一种有关产品图案、色彩, 或者是几者相互结合的设计, 获得专利权的条件是这种设计应该是新颖的并且在工业上能够被使用的。如果不申请专利, 这种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平面的或者立体的美术作品。按照法律规定, 外观设计只是指向这种能在工业上应用的“美术作品”, 而不包括为了设计和实际制作这种“美术作品”而使用的科学技术, 哪怕这种技术是专门研究开发出来为了这一外观设计的, 而且也不包括应用这种“美术作品”的具体工业产品本身所包含的科学技术成分。也就是说, 在法律上, 外观设计本身只是体现一种设计后所完成的具体结果——美术作品, 而不涉及科学技术, 因此它也不是一种技术方案, 它与发明和实用新型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事物。但是, 按照我国现有的《专利法》的规定, 通过申请外观设计也可以获得专利, 而且在法律上这也是专利, 其法律地位与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是完全相等的。在现实中, 完成一项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发明可能要花费几年时间, 甚至还要花费一笔比较大的费用, 在一般情况下, 完成一项外观设计相对就比较简单,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 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对社会所能产生的贡献也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 简单地在法律上把三者并列为法律地位相等的专利, 而且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现有的专利审查制度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我国现行的《专利法》规定, 在我国获得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条件是这种申请本身应该同时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三性要求;获得外观设计专利的条件是应当同提交申请的那一天 (申请日) 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国内公开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和不相近似, 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同时要求所提交的申请在格式、类别、文字、手续、内容等程序上也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可以说这是在我国获得任何专利所必须达到的条件。

但是, 我国现行的《专利法》又明确规定, 在我国, 只有申请发明专利时, 审查机关才对申请依次进行初步审查、把申请事项对外公布、然后进行实质审查这三个步骤, 最后决定能否授予专利权;而对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申请则只进行初步审查就决定能否授予专利权, 并不进行实质审查;而且规定对于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审查都属于实质审查的范围。这样在同一部《专利法》中就出现了立法上的矛盾, 一方面明确要求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必须同时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时才能获得专利权, 同时又明确规定在实际审查过程中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不进行上述三性的审查, 只进行初步审查, 也就是只进行申请文件的形式和程序性审查就直接授予专利权, 这样以来就等于通过法律规定让许多自身并不符合三性要求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名正言顺地“依法”获得了专利权。在外观设计申请中也是如此, 按照《专利法》规定, 这类申请也只是进行初步审查而不进行实质审查, 只要初步审查通过后就直接授予专利权。我国这种做法的实际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那就是在我国每年都不可避免地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依法制造出许多不合格的专利, 这些专利披着合法的外衣利用合法的途径流入到社会, 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推进和保护力度的加大, 逐渐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 由于它们本身就是不符合法律要求的专利, 因此这些专利只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产生破坏作用。

三、烦琐而不科学的收费制度严重影响着申请人

按照我国现行的《专利法》规定, 我国有关专利的收费总的包括在国内申请我国专利时应交纳的费用和提出国际申请时应交纳的费用两大部分, 在国内单纯申请我国专利时所需要交纳的各种费用最多就有12大类, 30个小类, 各种费用都有各自的交纳期限和金额, 申请人如果不能按时交纳或者交纳的费用不足, 超过一定的期限就可能直接导致提交的专利申请被作废, 甚至已经获得的专利权也被终止。这样以来本来是简单的收费问题就被法律塑造成了能够直接决定申请人能否获得专利权以及能否保住专利权的关键一环。如果进行分析就会发现, 在这种收费制度面前, 一份专利申请所包含技术含量的高低, 以及这种技术可能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都已经变为了次要的, 甚至是不值得考虑的问题。这种收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把申请人依法申请专利的行为演变成了申请人拿钱购买审查机关出售审查服务的买卖合同行为, 而且在这种合同之上又附加了审查机关享有的特殊权力。按照现有的法律规定, 申请人如果不能按照要求或者审查员的通知按时足额的交纳全部被要求交纳的费用, 审查机关不但不给予提供审查服务, 而且还可以依据自己掌握的法定权力宣布申请人的申请被视为撤回或者丧失了相应的权利, 因此这与一般的买卖合同又不相同, 买方不能按时足额地履行买卖合同时还会受到来自卖方的法律制裁。

可以看出, 这种收费制度既不合理, 也不公平, 更不科学。这种收费制度的直接缺陷就是收费项目过多, 收费金额偏高, 交费期限过于分散和凌乱, 不但给申请者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而且使申请者在很长时间内都会因为交费问题处于焦虑和担忧之中, 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科学的做法应该是把需要正常交纳的费用进行合理的归纳和集中并进行集中交纳, 取消一些过于繁杂的交费内容和环节, 以节约申请者的时间和费用, 并可以减少和优化相应的工作环节, 提高我国专利授权的效率。

四、法律本身制造出了漫长的维权之路

当前, 按照我国《专利法》规定, 如果一个专利权人发现他人涉嫌侵犯了自己的专利权时, 他共有三种维权的途径, 第一种是主动与侵权人协商, 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 赔偿经济损失;在此基础上, 如果双方协商比较顺利诚肯, 专利权人还可以通过签定许可协议的方式允许被许可人 (以前的侵权人) 交纳使用费后在许可协议约定的范围内继续使用该专利。当然, 在现实中这种例子不多, 因为侵权人与被侵权人之间由于侵权行为的存在往往很难建立起一种正常的信任关系。第二种途径就是到当地的知识产权局管理部门举报, 要求查处侵权行为。目前我国省级以下的知识产权局大多设立在地区或者市政府的科技局中, 县级政府一般还没有设立知识产权局。按照现在《专利法》的规定, 知识产权局受理举报后, 可以对侵权行为进行实地调查, 可以认定是否已经构成了侵权, 如果认定已经侵权, 有权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但是如果侵权人不服可以到法院通过行政诉讼起诉知识产权局, 现实中这样要经过法院的一审和二审程序, 一般情况下要经过八个多月的时间才能有最终的结果。第三种方式就是直接到法院起诉侵权人, 请求法院依法认定侵权人已经构成了侵权, 并判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并赔偿给被侵权人造成的损失。这种诉讼一般也要经过一审和二审程序才能生效。按照法律规定, 在起诉之前以及诉讼过程中, 被侵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诉讼禁令 (即禁止侵权人继续实施侵权行为的法院裁定) 、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 通过这三种方式帮助被侵权人免受进一步的侵害, 获得证据和实际获得赔偿, 因此这种规定对被侵权人是有利的。但是, 法律同时规定, 诉讼中侵权人有权在一审答辩期间先向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申请该专利无效, 并依次要求法院先停止对侵权案件的审理, 这样对于这一专利权本身是否有效的问题已经受理了侵权案件的这一个法院却无权进行审理, 只能等待别的法院先作出生效的判决。而按照法律规定, 复审委员会审理后, 如果当事人不服, 还要经过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和北京市高级法院的两次审理和判决才能最终确定该专利权是否真正有效, 这样判定专利权本身是否有效就需要另外花费大约12个月以上的时间, 需要先后打三场诉讼。三场诉讼打完后再回到侵权诉讼案件中还需要接着再打两场诉讼, 这两场诉讼一般需要花费8个多月的时间。这样为了制止侵权, 专利权人共需要打5场诉讼, 前后花费20个月的时间, 而且其中的三场诉讼还必须在北京打。这样的诉讼工程对于一般的专利权人来说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经济上都是很大的消耗, 而且还不一定最终能够打赢诉讼。

教师欠缺 篇7

2.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演绎性关系完善对策。提高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质量, 发挥革命历史题材的教育娱乐功能, 国家必须进行电视产业立法, 完善电视产业立法体系, 为电视产业发展与政府指导、监管提供法律依据;加快制定电视剧科学评价标准, 引导电视产业健康发展;加大政府宏观调控, 规范制作行为, 严格剧目审批, 对严重低俗剧目进行封杀, 进行正确舆论导向, 净化、优化电视文化氛围;提高观众电视文化欣赏力, 同时设立电视产业动员与导向专项资金, 建立优秀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进大中小学校绿色通道, 由学校统一组织, 政府全额买单, 作为学校思想品德、国情教育与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 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扶持优秀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出精品、上品, 推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艺术大发展、大繁荣。具体对策:第一、进行电视产业立法。我国没有电视产业专项法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视剧审查暂行规定》等行政法规约束力不大。必须进行电视产业立法, 提高立法品阶。第二、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行政干预, 建立科学的政府监管体系。行政干预必须形成长效机制。同时, 提高电视受众文化水平及鉴赏境界。第三、严格行业自律监督。低俗化考验电视界应对挑战的能力。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协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监督, 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第四、创作者要自我约束创作者应该有正确价值取向。在满足观众需求同时, 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合理引导受众的文化需求, 恪守艺术良知, 不无原则随波逐流去娱乐观众。培养创新意识, 激发创造活力, 提高文化自信。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铸就中国精神, 汇成生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 他们所拥有知识的含金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 在培养他中国力量、认可中国道路、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与革命理想主义教育方面不可或缺, 由于利益驱动、监管缺位, 在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演绎性关系上有悖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原则, 歪曲历史, 粗制滥造。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应该兼顾政治性、真实性、文学性、艺术性与演绎性, 全面实现教育娱乐功能, 克服庸俗、低俗、媚俗倾向, 坚持正确历史观、历史艺术观与历史伦理观, 实现历史与艺术、历史诉求与艺术回应、历史表达与艺术演绎的化合, 弘扬历史正义, 引领社会进步。要进行电视产业立法, 制定科学评价标准, 设立专项资金, 依法监管, 扶持精品, 优化氛围, 引导竞争, 提升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品质, 推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艺术大发展、大繁荣,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文化支持。

参考文献:

[1][2]罗治林.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分析[J].电视研究, 2011, (6) :49.

[3][5]钱燕妮.中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与规制[J].新闻世界,

[4]王学彦.从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看政府规制[J].电影评介,

[6][7].郑铁生.沉重的话题: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J].文艺研究,

[8][12]卢玲玲.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对立统一看历史剧[J].戏剧文学, 2009, (10) :97-98.

[9]陈吉德.正说.说.假说.胡说—论历史剧的四种言说方式[J].电影文学, 2007, (5) :17.

[10][11]杜莹杰.论历史题材电视剧艺术虚构的适度性[J].电视研究, 2007, (7) :65-66.

[13]崔军.试论厉史题材电视剧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J].电影评介, 2009, (4) :22.

[14]王萍, 明银.历史情感的艺术诠释[J].当代电视, 2007, (9) :22.[15]汪径洋, 陈隽永.《亮剑》与英雄的礼赞[J].中国电视, 2006,

[16]仲呈祥, 张金尧.虚实有度自成高格[J].当代电视, 2009, (7) :

[17]冯资荣.红色题材影视剧的青春叙事[J].现代视听, 2011, (7) :

[18]路海波.《恰同学少年》: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与青春偶像剧之间的巧妙平衡[J].艺术评论, 2007, (8) :15.

[19]杜高.历史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J].当代电视, 2010, (1) :2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关于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演绎性关系研究”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2439)

作者简介:张旭日 (1964-) , 男, 山东青岛人, 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公共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从事文化管理研究。

们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其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具备正确的学习观, 培养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欠缺的原因

1. 内部因素:

(1) 大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进入大学后, 由于高中的目标实现了, 紧张的心理松懈下来, 学生希望在大学里“恶补”一下高中的“损失”, 不去设定新的人生目标, 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茫然无知。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来学校的根本任务不明确。在校期间也没有一点的压力和忧患意识。对于自己想学什么、学好什么没有清楚的认识, 也没有很好的规划。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大多没有目标, 学习动机不强。从高中到大学阶段形成的紧绷感与松懈感的强烈对比造成了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 (2) 学习无助感。进入大学, 学生们缺少积极的关注与呵护, 若是在学习上努力而得不到明显的学习效果, 挫败感就会不断积累, 在学习中品尝不到快乐、体验不到成功, 在心理上渐渐形成了学习无助感, 自然也就没有了学习动机。

2. 外部环境因素:

(1)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关注度不够。日前, 学校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虽然采取了众多相关措施, 但对大学生学习动机并有给予相关的关注, 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未起到关键作用。学校教学基本上是以每个学期的奖学金制度作为对学生一种奖励和考核, 时效性不强, 学校的评价机制不及时, 学校一般是以一个学期作为评价的, 评价时间太长, 有些时候当学生学习动机下降的结果形成才去纠正和修改, 这个时候就比较难。再就是, 部分教师讲课、授课方式不够全面, 未全面重视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 片面地追求课程进度, 忽视学生知识的掌握, 部分教师讲课内容陈旧, 未能与最新知识相联系, 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或低下, 表现为不喜欢上课, 不积极回答老师提问, 课堂参与程度不高, 学习成绩下降等。 (2) 整个社会环境对学生发展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当今社会发展迅速, 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大学校园生活也变得日渐丰富起来, 笔记本电脑、高档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多, 随之而来的则是大学生学习时间减少, 日常文娱活动时间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下降。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策略

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众多,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欠缺也是多方面的,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着手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且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基础之上, 通过设疑使学习者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 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 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探索行为, 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2) 制定正确合适的学习目标。大学生要根据自身学习成绩和方法制定正确合适的学习目标,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正确引导学生分阶段制定不同时期的学习目标, 积极鼓励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目标后再开始下一阶段的目标,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逐步掌握学习目标。 (3) 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通过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及时反馈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促进他们的学习。教师在不同阶段采取适当的表扬或奖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但作为教师要掌握表扬和奖励的时机, 在学生最需要鼓励之时恰到好处地运用表扬和奖励, 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会有非常大的助推作用。 (4) 通过改革激发学习动机。当前, 大学生追求的是具有实用性的知识, 因此, 大学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需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针对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改革教学内容, 制定适合学生成才的教材, 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专业实际, 把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能发挥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放在重点突出的位置。 (5) 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学生经过两年或三年的在校学习, 初步掌握了步入社会和承担工作所需要的必要知识之后, 学校就应该向学生提供开展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 让学生走出课堂, 将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通过自身的实践, 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相关知识的缺乏, 在今后的学习中主动学习, 从而达到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的目的。

2. 学习动机的培养。

(1)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内部学习动机。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其实是心理需要的唤起和形成, 是心理需要与能满足它的目标相互联系的过程。教师应通过观察、调查和谈话等诸多方法了解学生需要的特点并选择有效强化物来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大学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中发现知识本身所蕴含的财富, 激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让学生体验到掌握知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 转变学生学习心态, 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学习动机。 (2)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观。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动机概念, 指个体关于自己胜任能力的信念。大学教师可以创造相关条件, 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树立学习榜样, 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感念观, 诸如, 引导学生设立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 感受成功, 通过以上有针对性策略的使用, 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效能感, 可以提高学生感到掌握与胜任的感觉,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激发出深层的学习动机。 (3) 引导学生做积极的归因。归因即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教师帮助学生将其成功归因为他们足够的能力和适当努力的结果, 这将有效地激励他们。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将未成功的归因于可观因素或自身的不主动, 避免学生自信心的缺失, 从而降低成功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面对成功或满意的结果时做稳定的、内部的归因, 引导经常体验失败的学生做不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归因。 (4) 帮助学生设置合理有效的目标, 使学生的学习任务有适当的难度水平。据此, 教师在给学生实施教学或指导其开展活动时, 帮助学生确定可以实现的、挑战性的、现实的、具体的以及短时期的目标, 设置难度适宜的任务, 在难度合适的情况下, 学生经过自身努力可以实现既定目标, 才能从中体验成功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产生的主要心理因素, 要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通过实践与研究, 分析大学生复杂多样的学习动机, 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 有效地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对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目前, 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 本文针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 提出了有效激发和培养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策略, 对提高教学成果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发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3]刘芳.浅析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J].青海师专学报, 2005, (2) .

上一篇:综合同构下一篇:医疗纠纷的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