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防灾

2025-01-17

气象防灾(共12篇)

气象防灾 篇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行各业也实现了飞速发展, 其中公共气象服务事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公益性事业, 其发展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高水平的公共气象服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非常重要,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整处于发展状态, 人们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程度也不够, 需要加强对公共气象服务的研究, 充分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 改善气象防灾减灾效果。

1 概述公共气象服务

所谓的公共气象服务是指公共气象事业单位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应用气象监测技术, 对各地区的未来天气情况进行预测, 并将气象服务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反馈给用户, 让用户掌握气象科学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气象变化。公共气象服务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其本质是将气象服务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决策、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 公共气象服务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领域, 其与众多行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影响也非常之大。

2 高水平公共气象服务重要性分析

通常来讲, 公共气象服务可以向旅游业、种植业、畜牧业、交通业等诸多行业提供气象信息, 这些行业的人们在生产生活都需要提前参考气象情况, 良好的气象条件可以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有利条件, 相反恶劣的气象条件也可以对行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高水平的公共气象服务可以更加全面的、精准的、细致的提供气象信息, 监测出恶劣气象情况如台风、暴雨、冰雹等, 对于各个行业的人们生产生活来说都非常重要, 可以充分做好预防措施, 确保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等, 有效实现气象防灾减灾, 将恶劣气象条件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小;对于公共气象事业本身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故而, 高水平公共气象服务对于气象事业及众多行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探讨如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相关措施有很多, 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气象防灾减灾效果, 为了更好的确保公共气象服务成为防灾减灾的先决条件, 切实优化防灾减灾工作效果, 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以下是对如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具体探讨。

3.1 提高气象服务受众定位的服务效益

做好受众定位是优化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 正确的定位受众人群有利于集中精力强化气象信息传播力度, 让更多需要了解气象信息的人及时接收到正确的气象信息, 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效果, 更好的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工作。在受众定位过程中, 要综合分析不同受众的年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等;强化与多种媒体的合作, 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 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现阶段我国已基本进入网络时代, 网络让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气象服务也可以充分结合网络优势, 向公众提供气象信息、科普宣传及防灾减灾知识等拓宽服务渠道。与此同时, 也不可忽略传统气象服务途径的影响力, 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优势, 比如电视对受众的文化层次没有限制, 可实现声、画一体的效果, 大大提高了气象信息传播的形象性, 故比较适用于利用电视媒体进行科普宣传。而重大灾害性气象信息的发布对时效性要求较高, 因此手机之类的新媒体因其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 可以及时将灾害预报发布到广大受众手中, 为公众避险、安全转移等争取更多时间, 降低灾害损失。故而善于将传统的服务与现代化的服务途径相结合, 最大程度上发挥着服务作用。

3.2 利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促进农业发展

众所周知,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非常之大, 气象灾害来临之时, 很容易造成农田颗粒无收, 农民颠沛流离的情况发生。为了切实确保我国农业的顺利发展, 要特别关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气象机构在处理气象信息时, 要注意气象信息的细化与准确性, 对监测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提高与农业生产的配合度。气象机构要加大与农业大户的沟通与联系, 二者共建气象信息发布及获取渠道, 保证气象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与权威性。针对气候多变的季节要适当加大气象信息发布的频率, 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主动性, 不仅要提供气象信息, 还要对气象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 辅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3.3 建立特种气象监测系统, 拓展气象预报服务

特种气象监测系统包括空气污染浓度监测、紫外线、花粉浓度、负离子、太阳辐射、粉尘、酸雨、土壤水分、泥石流等等, 除此之外还要建立陆地生态、海洋气候、湿地气候、二氧化碳、太阳风等学科前沿的热点研究项目, 进一步拓宽气象服务的内容, 利用气象卫生监测技术进行土壤湿度、植被、河流水域、生态环境、草原森林火灾、城市热岛效应等进行监测, 并对泥石流滑坡、自然灾害、城市环境等进行遥感评估。

3.4 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各类气象灾害是导致国家、人民群体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重要因素, 因此公众气象服务要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降低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面要对气象灾害的预备应急处理方案予以完善。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规定及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理方案, 完善已有的气象灾害预备应急处理方案;针对一些特殊的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其它类型灾难的自然灾害, 则要特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方案。另一方面, 要加强灾难应急处理的队伍建设, 选择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才组成应急处理队伍, 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 组织各类实训活动, 丰富应急处理人员的实战经验, 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法。此外, 要进一步提升抗击灾害及救灾的实际能力, 比如滑坡、山洪等灾害就是其它灾害处理不当导致的, 因此要提高灾难应急处理队伍的实际抗灾、救灾能力。

结束语

气象事业对于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提高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及气候变化的能力, 才能最大程度上保障国家、集体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主要从提高气象服务受众定位的服务效益、利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促进农业发展、建立特种气象监测系统, 拓展气象预报服务、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 最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气象防灾 篇2

一、强化防灾减灾培训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百场万人、走村入企”防灾减灾培训组织管理体系,调整完善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XX县气象局“百场万人、走村入企”防灾减灾培训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气象科普宣传办公室,明确了各科室和个人的科普宣传任务,进一步健全科普培训工作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普培训工作制度,制定了“百场万人、走村入企”防灾减灾培训工作计划,做到科普培训有人抓,年度计划有安排,培训活动有方案,年终总结有成果。强化科普培训队伍素质建设,继续加强科普培训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省市局关于加强气象科普培训工作的有关精神和组织的各类科普宣传技能培训,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组织本局科普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切实逐步提高科普人员工作素质,以扎实的科普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好各负责科室的科普讲解工作,编写高质量、针对性强的宣传材料。注重对科普工作、活动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

二、强投入重管理,科普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重视科普基地建设,不断充实完善局气象台、观测站、嘉善气象地震科普馆、科普大厅、科普走廊等科普基地。,我局继续做好业务部门现有科普设施的维护和升级,对科普走廊挂图和展板定期更新,内容力求贴近民众生产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普知识宣传氛围。引进先进的气象知识学习软件,为气象科普爱好者查阅气象知识,了解科普实物及模拟仪器的操作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加强科普基地管理,实行参观人员登记制度,充分发挥基地的宣传教育服务功能,确保基地设备、实物仪器、模拟装置等的安全。以新气象业务大楼建设为契机,对气象台进行升级改造,在全省县级率先实施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目前平台已经进入试运行状态。进一步完善制作、发布天气预报各系统功能,能够让参观者亲身参与、体验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制作,掌握更多的气象科普知识。目前正在实施气象科普馆搬迁提升工程,打造更高层次的气象教育基地,提升全社会认识气象、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建设气象知识普及示XX县。

三、注重意见反馈,广泛开展座谈活动

通过座谈会,征求用户单位、气象协理员、农业大户等对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的需求,重点开好了全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暨“3.23”世界气象日座谈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急准备认证暨联络员培训会、气象协理员座谈会、气象服务农户座谈会、防雷安全工作研讨会等5个会议,共征求意见和建议18条,并逐条进行落实,切实提升服务质量。

四、强载体重教育,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论气象服务防灾减灾作用探讨 篇3

关键词: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灾;减灾

1加强气象服务研究的重要性

1.1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造成的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灾害现象。从全球及中国气象灾害来看,气象灾害具有以下特征: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往往会在同一时间段内多种气象灾害同时出现;而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灾害群体性特征,危害较大,加强气象服务研究可以有效的防御气象灾害的群发性,减少灾害发生。

1.2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研究分析,可以提高有效的防范灾害的发生,最大化的提升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的防范灾害的严重性,把气象灾害的危害性控制在可知范围内。

1.3突出气象服务的研究,是适应当前国发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工作已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更加息息相关。

2 当前提高气象服务质量面临的问题

2.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使气象服务紧密结合当前企业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的开展,只有适应当前新的形势发展,深化现代气象业务体制的研究和探索,才能有效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高效提升气象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当前气象服务业面临的问题。

2.2当前我国气象服务体制与发展的需要显得有些不相适应。我国的气象业务体制一直以来都是实施国家和当地政府双重管理,在投入上一直不能适应当前工作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业务技术应用上与新的发展需要有着明显的差距,而且在实施的业务机构、业务分工、业务内容上有着众多的重复工作,其结果就是造成很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2.3由于我国气象服务工作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的气象工作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气象业务专业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改进。例如在气象预报服务方面工作基调比较单一,预报内容不能适应当前工业、农业、人民生活的需要,还仍然把预报重点放在短时的天气和定性的天气预报之上。不能较好的应对气象灾害的预测和发生预知,从而使日常工作出现被动,造成人和物力的损失,甚至灾害性自然灾害事件。

2.4气象服务不能适应当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气象服务的内涵和外延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发生深刻变化。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中,气象服务应当适时建立完善新一代气象服务体系,从而适应政府的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以围绕政府公共服务为中心,形成多层次的气象信息服务网络结构。

2.5气象业务新的形势发展需求是如何推动企业、农业科技进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这需要气象部门不断适应当前气象服务的需要,积极深化现代气象业务体制,紧密结合气象发展的趋势,强化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对现代化建设、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等各项气象工作的统领作用,从而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3 强化气象服务建设的基本要点

3.1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目前社会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和硬性要求种类日益繁多,环境发展、工农业生产、社会活动、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健康生活等都对当前的气象工作提出了要求,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自身也必须要适时而新的进行完善自身体系。

3.2符合各产业需求的精细化。随着我国社会各界的发展,各行各业也逐渐提升了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水平,特别是对气象服务质量、气象服务时间、空间的要求越发的精确和仔细,对气象服务产品针对性要求也日益严格,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加大对可控性的提升,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气象服务的必然要求。

4 强化气象服务防灾减灾能力的对策及措施

4.1要全面适应气象服务发展的要求,逐步深化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的构建,及时完善构建灾害类型预案,并根据当地的气象特征制定各类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级别和应急执行措施,特别是在构建测检预警、信息的传播、系统与社会民众的防范规则等方面,气象部门一定要科学的协调联动各相关部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最大化的拓展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功能,科学广泛的增加信息发布内容,从而建设成系统、科学、规范的公共事件处理机制。

4.2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切实结合气象服务实际,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科学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分析,有针对性的做好气象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的预报和趋势预测,最大限度的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真正做到气象灾害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4.3完善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部门要科学的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结合当前气象技术实际,及时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且有针对性的完善相关应急预案,以防范气象灾害危害性的扩大和不可防范,从而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4.4提高气象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力量,要加大力度提高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应用水平,并且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改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推进气象从业人才的结构调整,针对气象灾害的需要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功能。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气象灾害防御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国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要想提高整体的灾害防御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仍然要构建全面协调的管理体系,统筹协调系统之间的联动性、资源的统一使用与测检预警、应急措施等,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的全面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长江,薛新慧.关于基层台站气象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J].沙漠與绿洲气象,2009,3(B08):198-199.

谈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 篇4

1) 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包括了干旱、洪灾、地震、暴风、冰雹、雪灾等等, 这些气象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农村地区会减少农作物的产量。而大地震、洪灾、台风等灾害更会对建筑物及很多有价值的物品造成损害以及造成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69227人遇难, 374643人受伤, 17923人失踪, 经济损失被估逾200亿美元;2013年雅安地震更造成近两百人死亡, 11393人受伤, 近40万间房屋受损, 倒塌12851间, 34座水库受损, 堰渠损毁2668处, 农林水经济损失14.30亿元。这些数据是触目惊心的。而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气象灾害的知识, 在灾害来临的时候采取有效的措施, 降低其造成的经济损失, 并尽力避免其对生命安全带来的伤害。

2) 加强人们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认识, 并提高人们对气象防灾减灾的关注度。首先,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可以让公众更加了解其所处的地形环境条件和特征, 以此可以更加了解到所在地的主要灾害和灾害来临的防御措施。同时, 通过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可以提高公众对防灾减灾的关注度。通过户外大屏幕、网络、手机、电视、广播、农村大喇叭等多种渠道, 拓宽科普内涵, 打造国家气象科普宣传的品牌, 使气象科普知识、防灾减灾意识深入人心, 大力提高气象科普、防灾减灾的公众关注度。

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科学技术已处于比较先进的水平, 各种媒体发展也呈现蒸蒸日上的繁荣。可以说, 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渠道已非常的完善, 电视、手机、网络、广播等等都是非常方便有效的手段。然而, 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现状却并不乐观, 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村地区。经过探索发现, 有一些山村地区是受到经济水平的影响, 农民获取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渠道比较匮乏, 有很多乡村还是采用广播的形式, 而广播也并不是能传到每一户;有一部分是通过看电视学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但是能收到的频道也寥寥无几。这些因素就严重制约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另外是人们对于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存在着轻视的态度, 认为这些知识无关紧要, 要是自然来了就来了吧, 学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它还是要来。这是一个严重的思维误区, 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各种自然灾害, 同时掌握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减少经济损失和自救。最后一个方面是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本身存在着问题, 比如有很多宣传工作宣传形式单一, 尚未形成体系, 没有连续性, 风格变幻不定, 就事论事的成分比较多, 覆盖面和到达率没有形成规模。

三、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措施

1) 为公众讲解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性和一些预防措施。很多人尤其是农村人忽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原因就是在于他们不知道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性。因此, 要实现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 首先要转变公众的观念, 让他们明白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是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紧密相关联的。然后对他们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讲解, 包括对灾害性天气的危害以及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应采取的急救和自救措施。讲解老师可以亲自示范练习, 还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措施, 比如在学习之后向大家提问:泥石流来了该往什么方向跑, 遇到雷电的时候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防雷和哪些注意事项等等。对回答正确的观众奖励一些小礼品, 提高大家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转变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形式, 让大家更容易接受、更易于理解。比如说拍摄一些自然灾害的视频或图片, 或者搞一些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小品或歌唱演出, 也可以对一些受到自然灾害的灾民进行采访, 将其亲身经历作为小故事作为宣传短片。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趣味性、通俗性就能够使公众更易于接受和更乐于接受。

3) 发放灾害性天气防御手册, 将一些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制作成小手册免费发放给公众, 尤其是对学校的学生更加必不可少, 同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与家人共同学习。当然, 手册的方式未必很好, 可能很多人拿到手册随意翻看一下就扔到了垃圾桶。因此, 可以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印到一些有用的小东西上发放, 比如:小扇子、扑克牌、日历等。比起宣传册来可能不会随意丢弃, 而且方便携带。

4) 加大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传播渠道的建设。比如对一些采用大喇叭的乡村维修和增加其喇叭的数量, 或者对那些使用电视的乡村为其接入光纤线, 增加收视频道, 当然, 这主要依靠于政府的投入。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在喇叭或电视节目中多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尤其是对信息获取能力比较弱的乡村, 要根据其地理特点, 多针对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的防御措施的广播, 可以让主持人将气象科普知识, 防灾减灾常识录成多段音频, 用磁带、光盘或mp3在村委会每日定时播放。

5) 利用手机发送手机短信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目前, 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普及。同时, 现在的手机运营商已建成几乎覆盖全国的通信网络系统, 利用手机短信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方式。

6) 其他方式, 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渠道很多, 比如在车站、村口、商场、超市设立LED电子显示屏, 建立公共的气象科普馆, 开辟气象防灾减灾网站等等。总之, 要结合地方的特色和经济水平, 选择有利的方式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四、结束语

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很有必要性。我国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也在不断的深入, 但是进步还比较慢。因此, 在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过程中应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推动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

摘要: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活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轻者是财产的损失, 重则是生命的伤亡。因此,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而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目前, 各省市对于影视制作节目和广告节目不绝如缕, 而对于一些气象防灾减灾的知识却没有多少宣传。本文就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气象,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知识普及

参考文献

[1]李树宝, 夏锦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江苏省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纪实[J].中国减灾, 2009.

[2]李扬富, 旷万华.四川省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风险防范探讨[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3.

[3]叶静, 董博, 杨黎黎, 纪祖敏.发展校园气象科普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J].科技资讯, 2012.

[4]邓兴旺.武汉城市圈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5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1

一、基本情况

XX县XX镇镇地处XX县南部,全镇区域面积XXX平方公里,常住人口XX万人,山林面积XX万亩,农业耕地面积XX万亩,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产业为茶叶、蚕桑、水果等,粮食生产以晚稻为主,全年种植面积约XX万亩,20xx年全镇农业总产值XX亿元,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0xx年为XX亿元,国内生产总值XX亿元。

气候特点属亚热带东亚季风盛行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每年梅雨季节雨量较为集中,夏季雷雨天气特别是短时强对流带来的强降雨过程较多,7—9月台风影响较多,常带来自然灾害。由于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灾害影响逐年降低。

二、创建工作情况

XX镇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新农村建设气象工作落实,坚持把做好气象防灾工作作为践行科学发展、关心百姓生产生活、履行领导干部的职责和责任来抓,与XXXX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责任考核,落实了气象防灾减灾、防雷安全管理职责和各项任务,扎实推进气象工作在我镇的开展与延伸。

按照《XX省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标准》和《20xx年市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评分细则》精神要求,镇党委、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就气象应急认证准备工作和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建设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并根据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五有”标准,扎实做好以下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成立了由镇长XX任组长,副镇长XXX任副组长,镇农业、水利、气象协理员、交通、林业、土管、民政、派出所等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气象法》和《XX省气象条例》等有关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制订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分级、分部门、分岗位明确了各部门气象防灾减灾、防雷安全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同时完善了各村、、医院、工业企业等重点单位的气象信息员和气象防灾减灾联络员队伍,目前,辖区27个行政村都有一名或一名以上“多员合一”公共安全员担任气象信息员;学校、医院等重点单位都设有气象联系人,确保了气象防灾减灾各项工作落实。

2、专门设立了镇气象工作站,与镇防汛指挥所合署办公,在灾害性天气时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印发了《XX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同时设立了XX镇安全避难场所和安全撤离路线,为及时转移、安置人员提供条件,促进政府应急响应与气象部门预警之间的有效衔接,减少指挥层次和环节,缩短反应时间,

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应急合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效率。

3、建立健全与县气象局的信息渠道,加强气象灾害防灾预警和灾情收集上报。每当气象协理员从手机短信、气象网站、电子显示屏、电视等渠道获取实时气象预警信息时,及时利用农民信箱、村村通喇叭、手机、电话等发布手段,向相关单位及各行政村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实现镇、村两级防汛组织立即进入防汛抗台应急状态。同时,积极主动开展气象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由于镇、村提前主动采取防御措施,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xx年,尽管多次遭受暴雨等各类气象灾害袭击,均未造成人员伤亡。

4、大力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和镇、村相关人员的培训。每年制订科普宣传和培训计划,充分发挥文化技术学校、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农技简报、农业信息网、农民信箱等宣传阵地,积极开展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和人员培训。今年,在全镇27个村级科普画廊巡回展出6至7期(次),发放《气象防御知识》、《20xx科普历书》、《健康保健》、《让“低碳”成为生活方式》等科普小册子3000余份。全镇举办了1期气象科普知识培训班,受人数达120人(次);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演练二次(桃溪中心小学和泽村小学各一次)。并在镇所在村陶村广场设立“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和气象预报。村民不出

村,就能学到气象科普知识,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在冬季森林防火期内,结合气象预报信息,配合镇林业工作站的同志落实了学生教家长山林防火活动,发放学生卡2680余张,落实了5000农户《森林防火告户单》的签名活动,为气象服务进村入户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5、积极配合县气象局做好设在辖区域内的自动气象监测站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自动站数据传输。并自动气象站所在村做好气象自动监测站环境保护工作。

6、本财政安排资金15000元,根据初建需要列支。目前为止实际投入17780元,为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镇政府对气象灾害预防的工作资金投入,镇财政预算经费将逐年增加。

下一步,XX镇镇党委、政府将以创建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工作为动力,找准结合点,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强化气象宣传引导,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能力,不断促进广大干部群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的增强和镇气象工作站服务功能的不断提高,为推进XX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0xx.10.19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2

xxxx年在xx市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我街道办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努力落实,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及时全面铺开,圆满完成全年的气象防震减灾工作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责任到人

按照上级要求,为应对突发性的气象灾害,减轻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影响,办事处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制定了《xxx街道办事处气象防灾减灾紧急预案》,并特设立气象信息服务站,成立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办事处分管领导总抓创建,各线、各所站负责人具体抓落实,机关、所站、企事业单位员工等全员出力,自上而下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在各村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并配有信息联络员,使各项信息得以及时传播发布,使各项创建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配套硬件、分级管理

办事处特设固定的场所,并配有气象服务设备一套,有专门的信息管理员负责发布信息、组织培训、定期检查等工作,有保证通信畅通的值班场所,有配套的管理制度,每项制度都是针对我办特有气候和条件所设定,并形成长效机制,分级管理,在发生气象灾害的时候,保证将人民群众的损失最小化。

三、及时传播、应时而动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定期发布本地的农用天气预报,特别是防汛、防灾期间及时发布信息,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同时为农民提供各种农产品的相关科技和市场信息,支持农产品的产销供业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项实际问题。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及宣传板报橱窗、条幅标语、广播等各种形式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防御能力,提高农民使用气象信息的技能,及时收集当地气象信息并定期反馈,使预报信息走进百姓生活。

总之,我办一年来始终以气象防灾减灾为抓手,一抓思想建设,二抓制度建设,三抓队伍建设,四抓硬件建设,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群众预测各种天气,及时发布信息,使群众受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从而带动本地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今后我们仍要坚持将气象信息服务管理视为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并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持续稳定推进,真正做到惠及于民。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3

模环乡位于龙游县东北部,东与兰溪市水亭乡、游埠镇接壤,南傍衢江,西邻塔石镇、小南海镇,北接横山镇。20xx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模环、兰塘、士元三乡合并组建而成,乡政府驻地兰塘村,距县城10公里。乡区域总面积77.5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9580户,人口29377人。本乡交通便利,320国道穿境而过,杭金衢、杭新景高速公路出口离本乡仅5公里,龙游工业园区位于乡境内。

由于山区气象灾害多,受灾地广,防灾力量弱,防灾减灾任务艰巨,为了高效、有序开展对突发性灾害的防救工作,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各项防范工作,以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力争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少程度。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组织。

乡政府建立了以乡长、副乡长、乡气象协理员为主的气象防灾救灾应急指挥部,各行政村成立了以村民主任、村气象信息员的领导小组。

二、加强必要的装备建设。

乡政府有气象屏幕显示屏,有固定的气象自动接收装置,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有气象协理员的工作职责,制订并完善了各项制度并挂牌上墙。乡政府装有大型警报器,乡广播站和各行政村的大喇叭保持全年畅通。各行政村配备有气象信息员、预警员,配备有小型手摇警报器,手提广播喇叭、雨量筒、铜锣、强光手电筒等气象防范器材。有各项工作制度,并列入考核,利用电话手机及农民信箱等各种现代通讯工具确保在气象灾害来临前,能及时接收和分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遇有气象灾害,能做到上承下达。乡政府及时收集各村上报的由气象灾害引起的各种受灾情况,向县气象部门、县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备案。

三、积极组织培训。

乡政府制订了全年有培训计划,对特殊的气象情况、春播育种、防洪防汛、防地质灾害、防山洪爆发进行培训。在5月份全乡进行了气象防洪防汛、防地质灾害、防雷的演练,全乡共有300多人参加。

四、建立了以兰塘、姚西塘二个村的科普宣传村。

利用广播、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并能定期印制分发县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材料,并向市、县气象灾害影响区域的群众分发明白卡,开展经常性的气象减灾宣传活动,各行政村都设立了气象台账。

五、乡政府、行政村都建立了避灾点。

在突发性情况下,群众有避难安置点,各避难点都配有群众转移路线图,安置点都配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生活用品、药品等。对大风、大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及时通知村民、学校、企业等单位,根据紧急程度进行停产、停业、停课,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总之,模环乡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模环乡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工作刚走上轨道,我们有决心把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到位,为保证模环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贡献。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4

Xxx镇xxx位于嘉善县xxx镇北首,东接xxx村,南连xxx村,西临xxx村,北靠xxx镇xxx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甸洪公路南北贯穿境内1.5公里,离在建的申嘉湖高速公路和善江公路分别只有2.5公里和2公里,距县城320国道15公里。我村由河道呈岔口型包围,村内圣堂浜、倪家村、白洋滩等地地势偏低,全村房屋建筑多为90年代前期建筑,有些偏于陈旧,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同时全村种养殖农户较多,在台风及汛期,不免会造成村民生命财产损失。防汛、防台是抗灾重点。我村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村工作重点,始终以气象防灾减灾为抓手,一抓思想建设,二抓制度建设,三抓队伍建设,四抓硬件建设,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一是成立气象防灾减灾标准村领导小组。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主持领导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村长任副组长,总抓创建,各线负责人相互配合积极落实,确保创建工作稳步进行。

二是制定防灾减灾规章制度。通过两委班子讨论制定《防灾减灾工作制度》,使防灾减灾工作有制可循,树立“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规范人”的观念。

三是设立各防灾应急小分队和气象防灾信息员。全村参与抗灾减灾积极性比较高,由全村青年党员和群众组成了灾害应急救

助疏散小分队、应急救助维护保障小分队、应急救助医疗护理小分队、应急救助消防小分队、应急救助巡逻小分队、应急救助生活保障小分队等六个防灾应急小分队。村部设立气象信息员一名,组织信息员参加培训,切实掌握气象信息知识,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农民信箱、村级简报等村自有信息平台发布气象信息。

四是配备防灾减灾硬件设施。为了使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作落实到位,有坚实的设备作后盾,我村从改善气象站办公条件和服务水平的角度出发,为气象站配备电脑、打印机等,落实专人负责气象设备的运转和维护。

xxx村委会

20xx年10月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5

为进一步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我局领导高度重视第四个“防灾减灾日”的宣传活动,及时安排部署,认真扎实地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取得较好成效,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大力宣传。

认真扎实地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不仅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全市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广泛普及灾害群测群防和自救互救知识,深入推进全市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了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我局将5月7日至13日作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一是我局成立了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局长宋爱红为组长,副局长安明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副局长安明具体负责宣传活动的组织协调、分类指导、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了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召开了专题会议,对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进行了研究部署。并对活动期间各科室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分工。三是在全体干部职工及每一个家庭中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阅读1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组织一堂防灾减灾讲座,组织1次防火演练,开展1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通过下乡赶科技大集、在市区繁华街道张贴海报、放置展板、分发资料、现场咨询、在大门口悬挂防灾减灾宣传标语、在电视天气预报栏目中播发防灾减灾宣传口号等方式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群策群力,不断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防灾减灾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关键是要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今后,我局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进防灾减灾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遇有灾情险情时,拉得出、查得清、报的准,防范及时到位。

二是要建立防灾减灾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防灾减灾工作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努力提升防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

三是要继续做好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宣传。深入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和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6

今年在县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努力落实,将各项工作及时全面铺开,圆满完成全年的气象防震减灾工作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组织、责任到人

按照上级要求,为应对突发性的气象灾害,减轻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影响,我镇非常重视。制定了《樟树墩镇气象防灾减灾紧急预案》,并特设立气象信息服务站,成立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镇长亲自挂帅,分管副镇长总抓创建,各线、各所站负责人具体抓落实,机关、所站、企事业单位员工等全员出力,自上而下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在各村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并配有信息联络员,使各项信息得以及时传播发布,使各项创建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配套硬件、分级管理

我镇特设固定的场所,并配有气象服务设备一套,有专门的信息管理员负责发布信息、组织培训、定期考察等工作,有保证通信畅通的值班场所,有配套的管理制度,每项制度都是针对我镇特有气候和条件所设定,并形成长效机制,分级管理,在发生气象灾害的时候,保证将人民群众的损失最小化。

三、及时传播、应时而动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定期发布本地的农用天气预报,特别是防汛、防灾期间及时发布信息,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同时为农民提供各种农产品的相关科技和市场信息,支持农产品的产销供业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项实际问题。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及宣传板报橱窗、条幅标语、广播等各种形式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防御能力,提高农民使用气象信息的技能,及时收集当地气象信息并定期反馈,使预报信息走进百姓生活。

总之,我镇一年来始终以气象防灾减灾为抓手,一抓思想建设,二抓制度建设,三抓队伍建设,四抓硬件建设,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农民预测各种天气,及时发布信息,使农民受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从而带动本地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今后我们仍要坚持将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管理视为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并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持续稳定推进,真正做到惠及于民。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7

20xx年,我局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的工作理念,在面对台风、暴雨、雷电、连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时,全力应对,紧密配合,积极履行气象防灾减灾职责和社会管理职能,巩固和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及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履行气象防灾减灾政府职能

1.行使市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能,积极应对全年各类灾害性天气。

(1)、今年2月份我市出现多次降雪天气,期间山区道路结冰较为严重,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带来了不利影响。2月9日通过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向全市发出《关于做好低温雨雪天气应对工作的通知》(余气防指办〔20xx〕1号),为各部门全力应对2月份3次降雪过程提供决策依据。

(2)、汛期气象服务情况:

①梅汛期共出现四次集中降水过程,分别出现在6月17~18日、20~22日、25~28日和7月5~6日。在今年的梅汛期预报服务过程中,我局加强与国土、住建等部门的联合会商,期间与市国土资源分局联合会商8次,联合发布短信8次,与住建局联合发布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警1次。梅汛期共发布气象内参6期,重要天气报告4期,暴雨蓝色预警信号4次,暴雨黄色预警信号1次,雷电橙色预警信号1次,气象短信25条共计94365人次,96121声讯电话拨打13098人次。

②、台汛期共有3个台风影响我市,分别是第10号台风“麦德姆”、第12号台风“娜基莉”和第16号台风“凤凰”,其中“凤凰”对我市影响较大,是近年影响台风偏少的一年。台风“凤凰”9月21-24日影响我市,过程面雨量109毫米,最大上王岗站273毫米;过程最大风力6~8级。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台风影响全市受灾人口4.6万余人,紧急转移人口1.1万余人;全市大部分水库、山塘、河网水位都超过警戒水位;部分乡镇低洼地段和农田出现内涝;山区十余处出现轻微山体滑坡,1处较大近1000方;部分乡镇水稻出现倒伏现象。台风“凤凰”服务期间,共发布博文46篇,点击量达71873次;手机短信29次,共14.7万余人次(不包括全网发布3次240万余人次);台风消息3次、警报4次、紧急警报5次;气象内参2期、重要天气报告6期;台风报告单21期。

2、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继续开展乡镇街道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考核管理。

①召开气象协理员工作会议。去年年底和今年5月份各召开一次气象协理员工作会议,分别就预警广播、气象显示屏、乡村气象服务站、气象软终端安装、气象信息员工作、重点单位联络员工作进行部署。至11月底预警广播、气象显示屏全市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其中城区四街道实现全覆盖;气象软终端安装已实现全覆盖;气象信息员和联络员完成信息更新。

②开展乡镇、街道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考核。下发20xx年乡镇、街道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考核办法,继续加强对各乡镇街道的目标任务考核,检验和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在新建国家气象站安装标准新型气象站一套,大气电场、负离子、灰霾监测设备各一套,并按要求开展装备保障人员技术培训和持证上岗,高质量完成全市自动气象站的巡检、维护、故障排除等工作,11月份完成10套第一批次建设(20xx~20xx年)的自动气象站仪器标校工作,确保全市自动气象站和各类监测设施正常、有效运行。

3、有力推进部门合作机制。

一是与民政部门共同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村(社区)标准化建设工作。局领导亲自走访市民政局,就往年工作中存在不足和深入开展双方合作进行工作调研,并达成联合进行防灾减灾合作意向。3月份我局参加了由市民政局组织召开的我市全国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现场会,在会议上就联合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村(社区)标准化建设进行了工作部署。今年10月份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第一步推动双方的合作交流。

二是实现与公安部门和水利部门的资料共享。我局多次与市公安局和市水利局进行工作会晤,共商资料共享事宜;至11月,已实现全部公安视频监控共享,水利部门雨量、水文信息共享。

三是与住建部门开展城市内涝防御、预警合作。经过双方协商,分别就气象资料共享、内涝监测点设置、预警广播网格化布置、灾情实时上报、城市暴雨内涝项目研究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并在11月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全年与住建部门联合发布城市积涝风险预警共4次。

四是继续与国土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工作。在原有长期合作的基础上,今年我局与国土部门联合发文,对原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五等级预报)调整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四等级预警),全年共联合开展17次三级以上预警。

4、组织做好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工作,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决策公众服务。

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和决策公众服务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核心任务。20xx年是我市灾害性天气频发的一年。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撑和业务指导下,我局精心组织、靠前服务,全力以赴的做好了高温干旱、台涝洪灾和暴雪、低温冰冻、大雾、暴雨、雷暴、大风、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警报服务。

全年共发送气象信息内参72期、各类预警信号49次,其中5~9月预警信号30次、启动各级气象应急响应5次,决策手机短信324次(约170余万条次),发布台风报告单21期,官方微博500余条。目前免费手机服务对象已有9000余人,其中决策和为农服务手机短信用户5074人。

5、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与交流,有力提升全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一是继续与余姚日报社合作,“与您聊‘天’”气象专栏每周五次常态化运行,生动丰富、贴近生活的语言使气象更贴近生活。

二是在省局统一部署下,开展气象微信注册,开通余姚气象微信频道,使得气象媒体更加大众化。

三是加强与电视、广播、报纸的联系,加大对气象关键期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报道宣传,提升市民应对不同气象关键期的防灾减灾能力。

6、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全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利用“3·23”世界气象日、“4·15”省防汛防台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科协“科普下乡”、“安全生产月”等契机,通过参观气象台、科普讲座、广场科普咨询、资料发放等形式,广泛开展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同时积极与社区、学校联系,开展科普活动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另外还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宣传窗、网络、农民信箱等媒体开展防雷科普宣传。通过一系列的科普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市民自救互救防灾能力。

二、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不断深化

1、制定为农服务周年方案,继续做好杨梅、水稻全生育期气象服务。

一是在3月初制定我局今年气象为农服务周年方案,为全年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做好规划和打算。

二是继续开展我市重要作物杨梅、水稻的全生育期专题气象服务工作,及时开展杨梅始花期预报、成熟期预报、采摘期预报,早稻春播育秧期、春耕春种期、晚稻播种期气象服务等。

三是加大信息互通和联合会商,分别与市农技专家、乡镇气象协理员进行农情农事和灾害性天气影响会商,使得专题服务产品更加适应农时、贴近农事。

2、联合开展直通式服务模式,尝试进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

在省农业厅、省气象局和市局统一部署下,我局积极与市农林局合作,及时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工作。

一是根据乡镇上报,共同确定服务对象。包括农村经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服务中心、农业种植养殖大户等共408个。

二是确定以手机短信、专业网站、寄送材料、开展培训等服务方式,联合开展直通式为农服务。9月份,针对历史罕见的低温多雨寡照天气对农作物、水产养殖业、瓜果蔬菜生长发育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受灾情况和应对措施,我局与农业部门等10多位专家联合开展了针对性的调查和会商,并把会商结论和防御建议形成重要天气报告上报市政府。

三是在市农业先导区(拟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套农田小气候观测设施,开展局地农田小气候观测,为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提供气象服务和科技支撑。

广播等各种形式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防御能力,提高农民使用气象信息的技能,及时收集当地气象信息并定期反馈,使预报信息走进百姓生活。

总之,我镇一年来始终以气象防灾减灾为抓手,一抓思想建设,二抓制度建设,三抓队伍建设,四抓硬件建设,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农民预测各种天气,及时发布信息,使农民受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从而带动本地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今后我们仍要坚持将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管理视为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并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持续稳定推进,真正做到惠及于民。

3、定期进行信息互通,常态化开展乡镇为农服务。

一是每月通过气象网站、农民信箱、QQ群、电话传真等载体,收集气象协理员、信息员上报的当地主要农作物农事农情和气象灾害情况,了解和掌握适时气象服务需求。二是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情报,预报员每日进行一次“每日提醒”、每周一到两次更新“农事提醒”,每周两次(周一、周四)发布七天天气预报及农事提醒短信。三是每月定期完成上月农业气象月报、下旬和下月气象预测产品,并通过农民信箱发送至每位气象协理员。四是通过气象服务信息平台,及时向全市农业种植(养殖)大户、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等服务群体,发送灾害性天气预警短信、农用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知识等。目前全市为农服务短信用户已达20xx余人。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8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几年,我国的气象灾害活动更加频繁,地震、雪灾、洪水、泥石流等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为了让更多的人们及时了解和预防气象灾害,国家气象局及各高校于今年暑假共同组织了“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七月十八日上午,我队志愿者在队长带领下来到本次活动地点——眉山汽车总站,开展一场了一场生动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在车站人员对我们进行安全部署安排之后,队员们带着各种宣传资料,穿梭在候车人群当中,对小孩、老人、学生、工人、农民等不同人群进行一一宣传,让他们对气象灾害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相应预防措施的相关知识。在活动当中,一个小小志愿者还热心的充当解读员,为年幼的小朋友或是年纪较大的爷爷奶奶详细解读宣传材料上的知识,得到了他们的广大支持和称赞。当地媒体还就针对我们的宣传活动进行了及时报道,对于我们活动的开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这样讲到,“以前我们对于气象灾害的了解很简单,而这些知识又直接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纷纷表示,希望能更多的开展此类活动,将知识传播到老百姓手中,帮助他们增加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相关知识。

通过这样的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了气象灾害的基本预防措施,增加了对于气象灾害的认识,为生产和生活平添了更多的安全保证,使我国气象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这次活动的问卷调查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了解到大多数人群需要一些什么方面的气象知识,将防灾减灾的宣传传达到每一个老百姓手中。

同时在科普宣传的同时,进一步向全社会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9

20xx年,我市气象部门紧紧围绕部门核心任务,面对暴雨、洪涝、干旱、高温、雷电、台风等自然灾害,积极应对、科学防御、主动服务。在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开展宣传、培训、演练等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建章立制,完善规程,应急气象服务工作有章可循

《新余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作为《新余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19个专项预案之一,我市气象部门严格按照《预案》要求,完善各项应急流程。为保证在《预案》及市政府其它突发公共事件各有关专项应急预案启动后,我市气象部门能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快速、有序地组织起气象应急保障业务服务,并使部门内各有关单位能主动、迅速地进入应急响应工作状态,我局专门制定了《新余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规程(试行)》。与此同时,分宜县气象局按地方政府要求,制定了适合当地的应急预案及其相应工作规程,这些应急预案和工作规程的制定,为我市快速、有序地组织气象应急保障业务服务提供了有力组织制度保障。与此同时,随着《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正式施行,市气象部门先后制定了《新余市气象灾害防御部门联络员会议制度》和《新余市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并将《条例》和《预案》列入职工每年的普法宣传教育中,强化监督,依法行政,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

制度保障。

二、积极投入、合理安排,加大应急队伍软、硬件建设

为提高全市气象应急监测能力,市气象局在建立41个遍布全市所有乡镇的自动气象站的基础上,今年又在下村中学建立了我省第一个校园自动气象站,在分宜县村村建立了气象应急大喇叭,建立了自动气象站维护保障体系,按要求建立了备件库、制订了维护保障制度、落实了职责分工,迁建了2个自动气象站,及时做好了巡检工作,排除自动站故障35次,确保了站网正常运行。同时先后开通了闪电定位监测网和风云2号C星和D星并网接收,可实现15分钟加密接收一次卫星云图,极大地提高了我市气象部门应急现场监测能力。

加强了气象信息传输网络建设,组建了一支560人的乡镇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遍布全市各个乡镇,并进行培训与管理,完成了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信息员管理平台的.安装和使用。在台风、暴雨、雷电气象灾害服务过程中,各信息员都在接收到气象部门发送的预警短信后,都能以各种方式第一时间通知村民,并实时实地汇报灾情,为预报服务及灾后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成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的骨干力量。

20xx年6月10日,分宜县钤山镇遭受了一次特大暴雨,苑坑村和檀溪村百余间房屋受淹,十多间房屋倒塌,几百村民被困,多处公路受淹,多座桥梁垮塌,多辆小车淹没在洪水中。在这场百年一遇的山洪灾害中,气象信息员张水根同志通过在

自动雨量站监测到的雨量信息,得知苑坑村和檀溪村局部一小时内降雨量超过一百毫米,他及时通知苑坑村和檀溪村做好人员和财产转移并向镇主要领导汇报了情况。钤山镇立即组织全镇干部赶赴苑坑和檀溪村投入抗洪抢险,并及时将现场的情况报告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分宜县气象局,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火速调消防战士以及气船赶赴现场,经过消防官兵、县、镇、村、干部和群众十多个小时的抗洪抢险,受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并妥善安置。当被困群众被安全转移后激动地说:“是气象信息员帮了我们,是党和政府消防官兵救了我们!”

加强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建立了气象预警短信发布平台和电子显示屏发布平台。与移动公司协商,自建短信发送平台,针对不同的人群和需求发送预警信息,平台分组为:新余市领导、减灾委专家组、新余市气象信息员、水库安全报汛员、春运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服务单位、种粮大户、民政灾害信息员等,视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和种类,发送不同的组别。在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专业合作社建立气象电子显示屏,即时接收市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目前,已在罗坊镇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便民服务大厅、北岗办事处、绿欣无公害蔬菜合作社建立电子显示屏。

三、早做准备,争取主动,积极参加和组织应急演练

作为市减灾委成员单位之一,5月11日,市气象应急保障分队参加了“20xx年新余市抗洪抢险暨洪涝灾害避险逃生应急

演练”。演练模拟自5月8日以来新余市出现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致使渝水区罗坊镇笏州袁河段出现管涌、垮坝等险情,急需进行人员转移和水上搜救等。市政府启动抗洪抢险应急预案,市军分区和各有关部门立即赶赴现场救援。作为此次演练的第一个科目,随着现场气象预报人员的报告,气象应急保障拉开了此次新余市抗洪抢险暨洪涝灾害避险逃生应急演练的序幕。

6月25日上午,为进一步提高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增强安全应急意识,市气象局又开展了突发环境气象保障应急演练。此次演练模拟的背景是:新余市前卫化工厂发生化学物质泄漏,引起市民恐慌,市政府应急办要求气象应急小分队在最快的时间内分析出化学物质泄漏源附近的风速、风向等气象条件,以便市政府做出最佳应急避险方案。演练中,市局迅速组织启动应急响应方案,由观测、预报、通讯等专家组成应急分队赶赴现场,开展气象保障服务。气象应急小分队到达现场后迅速安装观测仪器、调试通讯网络、调阅各种数据,并及时向市应急办指挥中心报告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气象监测数据以及未来天气变化情况,为领导指挥市民安全转移提供有力保障。

新余市局应急工作人员有条不紊、配合默契,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操作,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目标。通过此次演练,提高了气象队伍的应急服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部分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四、积极应对今年汛期暴雨天气过程

今年汛期,我局在省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市气象局分别于5月12-14日期间启动暴雨Ⅳ级应急响应,8月9-11日期间启动重大气象灾害IV级应急响应,并全力以赴做好预报服务和各项业务工作:一是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全局人员取消休假,随时待命,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确保气象服务高效运转;二是加强业务值班,每天安排一名领导坐镇领班,增加一名业务人员为副班;三是增加天气会商次数,每天固定二次集中会商,另有情况随时加强会商;四是增加服务渠道和服务次数,20xx年,我局编发各种决策服务材料54期,得到地方领导批示和采纳4次,召开天气新闻发布会4次,发布预警信息44次。关键性转折性天气、春播等重要农事季节都在电视、电话、网站、报纸、短信等媒体上开展了公众气象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五是自筹资金建立了手机短信预警平台,每天免费通过手机短信预警平台向党政领导、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及气象灾害信息员发布气象信息;六是加强与电力、交通、通讯等部门的沟通,在传递气象信息的同时,提出相关建议;七是加强后勤保障,从职工生活、仪器设备运转、安全等方面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以上措施,我局在汛期暴雨天气过程中,各项业务与气象服务正常开展,预报准确,服务主动及时,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五、多渠道、多形式,加强气象应急科普宣传

我局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工作,充分利用世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10

今年以来,在x市气象局的严格要求和工作指导下,我镇齐心协力贯彻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全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任务。现将xxxx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应对突发性气象灾害,减轻气象灾害给群众带来的影响,我镇设立气象服务站,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三星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村(社区)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并确定信息联络员,确保各项气象信息及时传播发布、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有序开展。

二、层层落实责任

我镇设有固定场所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并确定专门的信息员负责传播发布信息、组织村级(社区)信息员培训、指导村级(社区)信息员工作等。同时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制度执行并形成长效机制,落实分级管理,保证在发生气象灾害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宣传

为做好气象灾害宣传工作,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我镇在开展气象灾害宣传活动期间,我镇召开镇村全体大会,传达了相关工作要求和文件精神,组织学习了“世界粮食日”和爱粮节粮宣传活动的重点工作内容,并布置安排了宣传活动的工作任务,要求各村(社区)通过召开村级会议、播放广播?入户宣传等方式大力宣传。同时,市农林局相关领导到我镇一同开展宣传工作。市农林局领导与我镇工作人员在人口流动量较大的路口设置宣传点位,采用发放宣传资料、口头讲解的方式向群众宣传“世界粮食日”和爱粮节粮相关信息。全镇共广播宣传xx次,组织人力xx余人,发放宣传资料xxx余份。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11

,嘉善局“百场万人、走村入企”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与指导下,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以世界气象日、安全生产月、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等契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开展“百场万人、走村入企”气象科普常识、气象法律法规等培训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防灾减灾培训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百场万人、走村入企”防灾减灾培训组织管理体系,调整完善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XX县气象局“百场万人、走村入企”防灾减灾培训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气象科普宣传办公室,明确了各科室和个人的科普宣传任务,进一步健全科普培训工作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普培训工作制度,制定了“百场万人、走村入企”防灾减灾培训工作计划,做到科普培训有人抓,计划有安排,培训活动有方案,年终总结有成果。强化科普培训队伍素质建设,继续加强科普培训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省市局关于加强气象科普培训工作的有关精神和组织的各类科普宣传技能培训,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组织本局科普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切实逐步提高科普人员工作素质,以扎实的科普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好各负责科室的科普讲解工作,编写高质量、针对性强的宣传材料。注重对科普工作、活动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

二、强投入重管理,科普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重视科普基地建设,不断充实完善局气象台、观测站、嘉善气象地震科普馆、科普大厅、科普走廊等科普基地。,我局继续做好业务部门现有科普设施的维护和升级,对科普走廊挂图和展板定期更新,内容力求贴近民众生产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普知识宣传氛围。引进先进的气象知识学习软件,为气象科普爱好者查阅气象知识,了解科普实物及模拟仪器的操作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加强科普基地管理,实行参观人员登记制度,充分发挥基地的宣传教育服务功能,确保基地设备、实物仪器、模拟装置等的安全。以新气象业务大楼建设为契机,对气象台进行升级改造,在全省县级率先实施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目前平台已经进入试运行状态。进一步完善制作、发布天气预报各系统功能,能够让参观者亲身参与、体验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制作,掌握更多的气象科普知识。目前正在实施气象科普馆搬迁提升工程,打造更高层次的气象教育基地,提升全社会认识气象、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建设气象知识普及示XX县。

三、注重意见反馈,广泛开展座谈活动

通过座谈会,征求用户单位、气象协理员、农业大户等对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的需求,重点开好了全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暨“3.23”世界气象日座谈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急准备认证暨联络员培训会、气象协理员座谈会、气象服务农户座谈会、防雷安全工作研讨会等5个会议,共征求意见和建议18条,并逐条进行落实,切实提升服务质量。

四、强载体重教育,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以“3.23世界气象日”、安全生产月、科普宣传周、防灾减灾宣传周等为契机,组织宣传小分队进村、入企、到校开展广泛的科普宣传活动。截止目前,共开展科普宣传6次,举办科普讲座3场次,局气象地震科普馆接待各类学校、社会团体、社会群众和各级单位参观达到23批次800多人次。与县电视台合作,制作世界气象日专题节目,并在《民生十分》百姓故事栏目播出。《农业气象》影视节目相继针对秋收冬种、连阴雨作物种植、气象防灾减灾等内容制作了20期节目,并在嘉善电视台《跑农村》栏目播出,受到了普遍好评。编印了《20XX县粮食生产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和《XX县公共气象服务白皮书(版)》10000本,通过邮政渠道发放到全县各行政村和社区。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12

20xx年镇按照市气象局防灾减灾工作部署,加强领导,认真贯彻“抓早抓先,全面防范,提高能力,安全度过”的原则,认真部署,落实防灾减灾的工作预案,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制定应对措施。现将我镇20xx年防灾减灾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为切实抓好我镇今年的防灾减灾工作,镇在安全工作会议上,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组织,各部门单位负责人及各村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和任务,并下发防灾减灾工作的通知。

二、加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

各村根据会议通知制定了防灾减灾的应急备案,并组织了防汛抢修小分队。为确保灾期期间的突发事件能够妥善处理安全度灾,我镇组织相关部门及村进行了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协同相关专业人员对气象探测器材进行检修,确保灾害时能及时的接受并传播信息,提醒广大群众注意,提前做好准备。

三、落实乡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任务及气象队伍管理与履责

为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名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结合全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际、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镇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镇、村级气象信息员和气象协理员的个人信息进行了普查。目前,已建成一支拥有300余名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实现信息员村镇覆盖率100%,有效地提高了我县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传递能力。普查主要对信息员的人员变动、联系电话和工作地址进行了更正,确保数据库信息真实、准确。并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分类归档,便于气象站值班人员在发生突发气象灾害时能同信息员及时进行联络,随时掌握各乡镇天气情况。

通过优化信息员资料,进一步加强了气象信息员档案资料的管理,提高了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传递能力,确保气象服务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

四、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沟通协调、严格审批程序、加强宣传考核等四个方面做出具体要求,气象部门要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活动,依法查处各种违反行为。气象探测工作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基础,做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对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和服务水平,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已将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列入目标考核范围,各镇(社区)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定时的检查各项气象接收器材的安全可行性。确保了气象设施无人为损毁。

五、防雷安全监管(分值20分,自评20分)

镇为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预防和减少雷击事件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周密布置开展重点场所防雷专项安全检查工作。

该镇这次防雷专项安全检查,坚持检查与整改同步推进,通过开展专项安全检查,全面了解、掌握重点场所防雷工作的基本情况,切实排查整治防雷安全隐患,完善重点场所防雷措施,推进重点场所防雷工作责任制的落实;重点检查加油(气)站、液化天然气、民用爆炸和烟花爆竹等危险物品库房等易燃易爆场所,幼儿园、学校、诊所等人员密集场所,计算机机房、网络系统、监控系统、通信系统等电子信息系统场所,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储存、办公场所及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楼;主要检查防雷安全设施建设情况、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情况、防雷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

该镇主要针对各有关单位自查、主管机构县气象局检查检测中发现的防雷安全问题或者隐患整改情况,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检查,严格落实防雷安全责任制,督促指导开展防雷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对自查申报不落实、拒不接受防雷装置检测、使用不合格防雷产品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对因此导致雷击责任事故发生的,将严格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严格做到了辖区内无重大防雷安全责任事故。

六、积极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及气象灾害调查、收集

为积极提高防御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未定,促进经济发展。我镇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及培训,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学习,“普及气象防灾知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科普知识,广泛扩大居民对气象的认知度,及时收集并上报气象灾害信息和其他有关的灾情信息。提前好防范工作,组织了紧急救援队伍小组。

镇政府根据灾情程度,采取以下措施,全力指导和帮助事发地村级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镇政府领导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指导。

2、根据事发地村级组织请求,迅速调集民兵、公安和工程技术人员,协助村级组织,解救和转移危险地区群众;对被破坏的重要设施进行抢险和抢修。

3、向事发地村级组织提供必要的抢险救灾物资、医疗救护等支援。

4、协助事发地村级组织对石化、化工等危险品生产、储运单位及其它企业进行严格检查,制定紧急处置或防御措施,并加强监控,避免或控制次生灾害。

5、指导村级组织加强现场治安控制,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

6、向可能影响的相邻地区发布预警信息。

7、按规定及时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及处置情况,向社会公布信息。

气象防灾 篇6

【关键词】气象信息;利用;畜牧业;自然灾害;防灾减灾

新疆是畜牧业大区,辽阔的天然草原,悠久的牧业生产历史,丰富的地方品种遗传资源优势,使新疆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新疆又是一个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自治区,是我国草原放牧业的气象灾害主要发生区。全区有60多个牧业易灾县(市),占总数的68%。近年来,随着养殖业发展基数越来越高,资源环节的约束不断增加,使草原生态保护、动物疫病防控、牧业防灾减灾和畜牧业生产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管理指导畜牧业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重视研究利用气象信息,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对抵御各类畜牧业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气象信息在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畜牧业的发展与气象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新疆畜牧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来看,草食家畜养殖的生产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天气,受气候影响的制约因素很大。气候环境是草食家畜生产的重要外界条件,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及变化特点决定着该区域牧草植被生长与恢复以及载畜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牲畜品种和产品质量水平。动物疫病的流行也往往与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有关。同时,气候条件也是引发草原火灾、蝗虫鼠害等灾害的条件。

新疆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广大农牧区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持续严寒,冬春季严寒多风雪,对长期处于靠天养畜状况的牧区草原畜牧业造成的影响较大,是草原畜牧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发生区。新疆畜牧业自然灾害主要是雪灾、干旱、低温、火灾、虫鼠害、毒害草等,这些是引起草原生态破坏、畜群掉膘、感染疫病遭受损失的重要原因。特别以冬、春季节寒潮风雪灾害对畜牧业生产危害最为严重。据历史资料记录,截至上世纪90年代,新疆牧业生产先后遭到8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分别是1954年、1960年、1963年、1966年、1969年、1974年、1977年和1985年,均造成上百万头牲畜死亡。其中仅1966年的风雪灾害就使全疆牲畜死亡363.32万头,占当年年初牲畜存栏数的13.5%。1966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雪灾损失牲畜近8O万头(只),占当年牲畜存栏的40%,畜牧业生产几年都难以恢复。

长期以来,受自然环境、生产基础和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等因素制约,新疆牧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比较滞后,抵御中强度持续性灾害能力极其薄弱,其突出表现在为应对牧业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机制不完善;牧业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体系不健全;草原牧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因此,在畜牧业生产管理实践中,研究气象条件与畜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包括研究气象条件对畜禽生育、引种、疾病防治、放牧和舍饲、牧草生长以及畜禽产品的品质和草原火险虫鼠害发生等的影响,是农业气象研究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筑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和制订畜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2 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2.1 雪灾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雪灾是新疆畜牧业冬春季最主要、影响最广、破坏力最大的气象灾害。特别是冬春季节,如果出现频繁的降雪天气过程,加之雪后强降温,其危害极其严重。一是由于积雪掩埋草场,家畜无法采食,得不到草料补充,造成膘情下降,抵抗能力降低。其次,如果降雪多、积雪深、时间长,会给冬春季转场带来困难,影响保胎保膘,造成母畜流产,老弱病残畜伤亡,畜牧业生产基础遭到破坏。三是大雪常常封路、封山,给交通运输、邮政通讯,抗灾救助造成影响。如2009年入冬以后,受多重灾害持续叠加影响,新疆北疆区域牧业普遍受灾,牲畜放牧困难,草料消耗迅速,道路多数中断,瘦弱畜急剧增加,重点地区牲畜死亡迅速增加,棚圈大量倒塌,严重威胁到牧民正常生产生活。全区共有9个地州31个县(市)52万牧业人口受灾,占全区牧业人口的45%,占当地牧业人口的75%,受灾草场面积达8000000hm2,占灾区冬草场总面积的92.3%,受灾牲畜661万头(只),占当地牧区牲畜总头数的70%以上。据统计,2009年,全区因灾死伤牲畜10.1万余头(只),牧业直接经济损失12400余万元。由此可见,雪灾具有灾害影响面广、灾情发展迅速的特点。

2.2 干旱气候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一是影响牧草返青、牧草产量及牧草品质。干旱时,天然牧草的正常返青时间普遍推迟,导致青草期缩短。严重干旱发生时,牧草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牧草品质及产量。二是影响畜产品质量,严重时会危及家畜的生存。干旱缺水破坏了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家畜的能量转化受到抑制,危及逐水草而居的自然放牧群众和家畜的生存,具体表现为干旱年份的畜产品产量和质量远不如常年。三是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进程。出现连年干旱不仅会加剧草场退化和草原沙漠化进程,還会对人工草场建设和天然草场的改良不利,从而影响草场载畜量、牧草产量和牧草品质。

2.3 气候条件对草原虫鼠害灾害发生的影响

草原虫鼠害灾害的大面积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宜其生长发育繁殖的气象气候条件。草原上害鼠的发生使植被结构发生变化,覆盖度降低,牧草产量与质量下降,载畜量减少,造成沙土流失。新疆每年因鼠害危害发生面积在4666667hm2左右。新疆草原上以蝗虫为主的草原害虫具有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数量大等特点,每年虫害危害发生面积在2000000hm2左右。虫害发生除直接造成牧草损失外,有些害虫还是传播牧草病害的媒介。2012年,由于受异常气候和草地生态恶化等因素影响,新疆蝗虫鼠害呈中度偏重发生,涉及60多个县(市),其中,蝗虫害危害面积2064667hm2,严重危害961333hm2万亩;草原鼠害危害面积5167333hm2,严重危害2345333hm2,发生面积涉及70%的县(市)。

2.4 气候条件对草原火灾发生的影响

由于特殊的区域位置和林草相依的生物性特点,新疆是发生草原火灾比较严重的区域,在天然草原中易发区占1/3。草原火灾不仅使草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而且给草地资源、畜牧业生产以及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可预料的损失。

2.5 气候条件对草原毒害草发生的影响

气象因素条件与生产方式是造成毒害草大面积发生的主要原因。2012年,新疆草原毒害草发生面积6710000hm2,严重危害1997333hm2。其中,牧草病害发生110667hm2,严重危害50000hm2,直接经济损失达87.7万元。

3 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畜牧业生产

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条例》颁布施行以来,自治区畜牧厅把实施《条例》作为开展畜牧业抗灾保畜、保障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与建设新疆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发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内容来抓。同时,我们按照自治区《新疆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会议制度》要求,积极与自治区气象部门加强联系,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在指导畜牧业抗灾救灾、开展草原火险、蝗虫鼠害气候条件趋势的预测分析和部署牧业生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使气象科技在促进我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1 加强协作,信息沟通

多年来,自治区畜牧厅十分注重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与信息沟通,加强与自治区各级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监测预警合作工作。如在草原防火方面,早在1997年就与自治区气候中心签订了《遥感技術专项服务合同书》,2006年与自治区气象台签订了《草原火险气象条件等级预报项目》合作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自治区气象台每年3月1日~10月31日期间,制作草原火险气象条件等级逐日预报,并进行实时服务。自治区气候中心每年3月1日~10月31日期间接受处理地球观测卫星资料,对全疆及邻近地区草原火情进行遥感监测,提供出现火点的经纬度及火情遥感专题图,提供每年春秋两季的草原火情趋势预测及年度总结等,在对全区草原火险气候条件、天气等级趋势预测分析及动态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利用气象信息,合理安排生产

我们充分利用自治区气象部门《气象早报》、《十天天气预报》、《新疆草原火险天气等级预报》等信息资料,为各地开展畜牧业生产计划安排,分析气象条件与畜禽疾病防控流行、气象条件与牧草生长变化、气象条件与加强饲养管理要求等方面,定期进行影响畜牧业生产的天气变化趋势分析和预警工作,增强抵御气候灾害风险的能力。

3.3 加强气象预报工作,指导畜牧业防灾救灾工作

要求各地畜牧兽医部门主动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信息互通与业务合作。一是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提出应对措施,利用广播等媒介,确保信息能够及时通知到农牧户。二是加强对牧区牧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干部群众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充分认识气象信息在防灾救灾和指导安排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强化管理措施,搞好防灾救灾物资贮备。三是要求各地制定抗灾保畜预案工作。同时,还要严格监督检查制度,把各项防灾措施落到实处,确保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

3.4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畜牧业防灾体系建设

3.4.1 加强对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求各级畜牧部门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关口前移、“防”字当头,千方百计做好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切实加强领导,注重与气象部门协作配合;加大工作力度,一旦出现牧业灾情,及时有序地启动抗灾保畜预案;要着力做好可能出现的倒春寒、强风雪、强降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应对防范,提前做好可能出现的动物疫病、火灾以及可能出现的草原蝗虫鼠害的防范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畜牧业防灾减灾各环节的工作。

3.4.2 加快新疆牧业防灾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在各级地方党政的领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区初步建立了全区灾害预报传输系统,牧区灾害管理工作逐渐加强。但是,由于新疆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疆共有60多个牧业易灾县,占县市总数的68%。为加强新疆牧业防灾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畜牧厅编制了《新疆牧业易灾县防灾体系建设规划》,通过在自然灾害易灾区域新建草料储备库、牲畜棚圈、饮水点及牧业救助站等防灾设施,不断提高牧业防灾减灾能力。

3.4.3 切实落实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恶劣的天气灾害大都会引起多种动物疫病的发生,因此,灾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各地要做好疫苗、消毒药品等防疫物资的调运、储备、发放工作,全力消除免疫死角,提高畜群免疫保护力,降低发病风险。同时,强化疫情监测预警预报,严防疫情跨区域传播扩散,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3.4.4 扎实开展气象监测预报

利用气象信息,加强草原监测与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开展牧草高峰期生产能力监测、冬季放牧场牧草储量监测,退牧还草工程效益监测等草原资源与生态动态监测工作。同时,及时发布天然草原牧草长势、蝗虫鼠害发生情况预报,为草畜平衡、合理安排牧草储备及牲畜出栏提供决策技术支撑。另外,通过完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防治与生物防治并举的手段,及时指导灾后抗灾自救工作,进一步明确畜牧业防灾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提高全区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能力建设。

4 建议

4.1 提高畜牧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测能力建设

4.1.1 加快牧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工程的建设进度

通过建立完善寒潮风雪灾害监测预警、洪水灾害预警、干旱灾害监测预警、草地利用与生产力监测预警、火灾监测预警、虫鼠害监测预警和灾后评估等六大体系建设,使新疆畜牧业灾害预警监测能力得到提高,有效防控灾害的发生。

4.1.2 完善自然灾害预警预测体系机制

一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自治区、地州、县(市)草原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与控制三级体系建设。通过加大预警监测设备更新力度、改善工作条件、拓宽监测手段和提高科技含量等措施,提高畜牧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测能力建设。二是加强预警监测体系队伍建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各级测报和防治技术人员队伍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真正建成一个预测预报准确、信息渠道畅通、覆盖面广的牧业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体系。

4.1.3 加强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

研究分析新疆草原自然灾害,生物灾害发生的中长期灾害变化规律,建立新疆生物灾害的防治管理指挥系统,探索利用“3S”等新技术,提高草原生物灾害的预警监测水平,提高灾情短期、中长期预测预报准确率。做好草原火灾的预测预报工作,研究利用气象信息资料,通过对各区域气候要素的长期变化过程分析,研究新疆草原火险发生的气候背景特征,确定新疆区域的草原火险重点防火期以及重点防火区,从而达到对草原火险气候条件趋势的预报预测。掌握草原防火工作的主动权,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增强草原防火和减灾能力。

4.2 加强气象条件与畜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

自然灾害是新疆草原畜牧业长期以来发展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牧草、饲料作物的分布、生长状况、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以及放牧舍饲方式等,都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草食家畜疫病的发生与天气、气候备件有关;气候条件也是引发草原虫鼠害,草原火灾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很长一段时期,新疆畜牧生产水平还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管理的现实条件下,对依靠天然草场粗放经营为主的草原牧业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依然很大。因此,要加强气象与畜牧业发展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掌握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趋利避害,把畜牧业与气象关系的分析研究列入重要议程,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加强科学指导,因地制宜地探索畜牧业生产的新途径,把气象灾害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作者简介:

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对策和建议 篇7

1 国内气象事业进程为防灾减灾打好基础

要促进气象灾害测检预警系统的构建, 气象灾害的应急测检强度有明显的提升。国内气象局强化气象测检预警等相关设施的构建, 根据要求进行业务技术模式革新已经有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在, 国内已构建了全新的天气雷达系统、地域性测检以及卫星系统, 与国内的2000多个县、市相结合的气象通信网络, 构建了十分整体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短期预报逐渐变为精准化, 气候模式的分析也获得进展, 暴雨、大风、高温、沙漠化等预警预报程度有了显著的提升;进一步的构建了生态和农业气象。而且还构建了移动气象的应急测检系统等一系列装备, 这样就能够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赶赴实践现场且对气象因素实施测检, 为突发事件的解决给出气象数据。现在, 国内的气象系统正在逐渐配置这种移动气象测检设备, 因此应急服务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深化。

2 强化气象应急管理模式

2.1 深化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国家气象局一直将气象应急措施作为评定气象工作效果的核心指标, 认真贯彻我国一些应急工作的部署, 多层次提升对保障及应急措施的核心性。在深化气象应急工作上, 主要促进气象应急管理模式的构建, 持续提升气象应急相应服务的迅捷性。全面发挥双重管理以系统管理为核心的优势, 应急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气象应急的指挥及调动等, 国家气象局灾害测检中心, 主要对气象灾害的监控、预警还有气象灾情的分析以及评估。对于强烈极短的天气气候情况, 国家气象局每年提前进行汛前检验, 持续深化对各级气象应急部门能力的测检, 所有气象系统常规及应急处理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从而相互协调的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2.2 突出协调, 强化应急联动和灾害联防

国家气象局把开放协作, 以及部门联动当成是提升气象应急服务程度的核心渠道, 主动的促进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体系。和卫生部构建处理气象环境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的合作模式;和新华社共同签署《新华通讯社、国家气象局与气象新闻信息共享及发布协议》;和交通部共同签定《交通部、国家气象局联合做好海上搜救协议》, 和农业部森林防火办公室共同签定“森林火灾气象测检预报协议”, 构建起气象应急信息交换以及协作体系。一些气象系统还和一些通讯系统进行合作, 全面的提升气象服务的深度。

2.3 提高科普宣传教育力度

广大群众的了解, 以及社会的参与, 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以及互救能力是降低灾害损失的先决条件。国家气象局利用一些手段和措施, 深化宣传及培训力度, 让所有受众了解必要的应急措施。国家气象系统强化对《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措施》的宣教, 让各界都知道预案的启动模式、级别以及应对方案。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科普书籍与宣传手册, 针对气象灾害的类别、特性、预警信号、应急的保护方式等知识实施全面系统的讲解, 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给出实用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概念。国家气象局应急管理部门还构建了一系列气象应急宣传参考资料, 在国家气象网、国家政府网、各区域的气象网与社会相应的网站上进行发表。在世界气象日等相关活动时, 相关的气象系统对外进行活动, 请一些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进入气象工作领域, 让他们深入的了解气象, 知道一些必要的的气象灾害应急知识。

3 针对于气象应急工作的感受

3.1 快速构建系统间的联动

在世界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下, 目前国内的极端天气事件明显的提高。所以, 注意全面发挥气象灾害预防的前导性功能, 充分的重视气象要素及天气气候对突发事件的作用, 结合实际的强化事前及事后的气象保障与评估, 能够为科学的应对、合理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的保障。

3.2 构建一系列预案体系

为提升重大气象问题与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全面应对与快速反应能力, 要最大限度的防止气象灾害导致的恶劣影响与灾难性的结果。要全面深化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的构建, 构建完善的灾害类型预案, 制定各类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级别与一些部门、系统以及社会民众的应急执行措施, 构建测检预警、信息的传播、系统与社会民众的防范规则等一系列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 要建立有利于各系统各尽其职, 全力合作、全面有效的公共事件处理机制。

4 结语

做好气象工作为防灾减灾提供保障 篇8

针对大港区汛期气温偏低, 降水显著偏多, 雷电、大风、高温、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均有发生的情况, 大港气象局做好汛期服务准备, 完成人影作业、暴雨服务等重大服务工作, 升级可视化会商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服务系统, 建立村级气象信息员队伍, 开展施放气球专项执法检查落实净空规定, 组织对酒店、医院等全区300多个单位进行防雷安全隐患排查, 在10个行政村安装气象预警信息农信通设备、设立气象信息显示屏两块, 气象手机短信业务定制率跨越发展, 气象服务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去年大港区气象局被推荐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被命名为全国气象部门廉政文化示范点, 被天津市气象局评为优秀达标先进单位、五优一强台站。

目前, 我国北方冬麦区正在积极开展抗旱保夏粮工作, 大港区麦田旱情不容乐观, 存在继续发展的趋势。面对严峻的旱情, 大港区气象局及时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田间调查监测旱情, 完善旱情服务, 积极做好抗旱各项准备工作。2月12日下午, 气象局人影办抓住有利时机, 用流动作业车开展人工增雨, 在冬麦主产区太平镇、小王庄镇交界处发射火箭弹3枚, 作业效果明显, 全区普降小到中雨, 有效缓解了当前旱情, 为保证夏粮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气象防灾减灾的问题及对策探索 篇9

(一)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依据其形成的方式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和一个副类。两个主要类型分别为:由大气运动而形成的直接灾害, 具有高度的突发性;由气候系统逐渐变异, 加上社会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灾害, 这种灾害具有长期潜伏性, 发生的过程是缓慢且隐性的, 可以表现为极端气候灾害。另一个副类主要表现次生灾害, 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海啸、台风等海洋灾害, 还有其他的森林大火、洪涝、鼠虫灾害等生态灾害。

(二) 防灾减灾。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球范围内的气候环境都不断恶化, 气象防灾减灾与人们的生活以及文明的进程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促进气象防灾减灾的发展, 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在进行防灾减灾建设的过程中, 还应该充分了解气象防灾减灾任务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坚持有效管理的原则, 实行全面的防灾减灾规划, 实现综合性的气象防灾减灾。同时, 还应该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 加强灾后的重建, 并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基础更加扎实。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是加强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并且不断进行防灾减灾模式的改革, 构建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

二、气象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

(一) 气象防灾减灾水平较低。当前气象防灾减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水平不高, 与社会经济需要不相适应。在我国进行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 对自然资源的长期掠夺使得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 相应出现的自然灾害也日益增多, 也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仍不成熟, 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需求。

(二) 人为因素过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过度开采, 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进一步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人为因素成为制约防灾减灾建设工作的重要阻碍。自然环境中的所有资源都有一个缓慢的再生与净化过程, 在对气象灾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 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大大降低了相关措施的减灾效果, 进而使得减灾措施的功能无法实现, 使得气象防灾减灾的发展进程减速。

(三) 缺乏防御巨灾的能力。巨大气象灾害风险比一般气象灾害的风险更加严重, 防御能力要求也更高, 对巨灾的防御能力不足也是当前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多适用于多发性中、小型常规灾害, 而对于冰雹、洪涝等巨灾的防御能力严重缺乏, 因此当前的巨灾防治工作依旧严峻, 经常出现由特大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同时, 由于巨灾不属于频发灾害, 容易给人们造成思想上的麻痹。此外, 城市化进程中工程建筑的增加也给巨灾的防治带来很大的阻碍, 这进一步形成在巨灾防御能力上的漏洞。

(四) 缺少专项资金投入。在气象防灾减灾建设上缺少相应的资金投入, 使得灾害防御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脱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表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小。可是目前却存在经济建设与气象防灾减灾建设的背离, 防灾减灾资金投入的缺失, 使得相关工程年久失修, 使气象防御系统丧失原有的功能, 也会进一步使国民经济遭受损失。人工防雹能有效降低冰雹天气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但是由于经费缺失而使得人工防雹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就会出现严重冰雹灾害。

三、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措施

(一) 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降低气象灾害损失的前提条件是人民群众充分了解防灾知识与自救方法。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公共媒介加强宣传, 可以通过印发宣传手册以及出版相关科普书籍的方式, 对广大人民进行气象灾害知识的教育, 让民众可以了解气象灾害类别及其性质、应对措施以及预警信号, 比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措施》文件的出版等。世界气象日等活动也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 在世界气象日可以组织民众与学生到气象博物馆、气象工作区参观学习, 让民众更加具象地了解气象灾害, 更加深入了解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与自救方法。

(二) 强化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我国2011年所发布的《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十二五”, 我国气象灾害信息预警可以提前15至30分钟发出, 信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到2020年, 成功建立科学高效、覆盖全国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使预警信息的发布盲区基本得到消除。防灾减灾的重要前提是及时对即将发生的灾害进行准确预报, 还应该充分保障预警信息“报得准、发得出、收得到、用得上”,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大力开展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 优化信息发布机制, 实现气象灾害信息发布能力的提升。提高预警能力一是需要保障信息具有多样且通畅的发布渠道, 以利于人民群众第一时间收到灾害预警信息。二是信息的发布用语应该通俗易懂, 以利于民众非常明确地了解避灾措施, 懂得如何自救。多种形式加大预警信息覆盖范围。气象防灾减灾的整体系统内,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主要是通过电视与广播进行及时发布, 社会媒体具有预警信息的传播责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应该面向基层,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与电信企业进行全面合作, 建立预警信息全网发布通道。

(三) 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的建设工作应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持。在实际防灾减灾工作中, 应该加强相关科研机构建立, 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 不断进行防灾减灾技术的研发。相关科研机构可以开展气象防灾减灾项目研究, 相关气象部门可以制定完善的防灾减灾发展规划。科技的原动力是人才, 因此, 还应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相关技术水平。

(四) 强化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农业一直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农村地区的占比远远大于其他国家, 从农业社会发展至今, 农村地区就有靠天吃饭的说法。这正体现了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象灾害一方面对农作物造成很大的破坏, 另一方面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 在防灾减灾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农村气象灾害的重视, 建立完善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从意识上加强人们对防灾减灾的认识, 还应该加大资金投入量, 引进先进的设备, 建立相关的气象检测与防御系统, 及时对气象灾害进行预警, 并能有效提示人们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结语

新时期, 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气象灾害的形势日益严峻, 这给气象防灾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科技研究, 完善防灾减灾机制, 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进而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永乐.谈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J].科技风, 2013, 15

[2]陈琼.我国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 2013, 10

[3]马鹏飞.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与发展建议[J].北京农业, 2014, 30

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及防灾措施讨论 篇10

1农业气象灾害的产生原因

农作物能不能健康的生长是由几个重要的因素决定的,包括温度、水分、光照、营养物质等。一旦它们中的1种或者几种生长条件发生改变,达不到农作物生长的最基本的条件,农作物就会停止生长,甚至死亡。使产量变少甚至绝产。而这种影响农作物生长,从而致使产量不足的气象灾害就是农业气象灾害。它一般包括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冻害、低温冻害等。做好它们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影响到了国计民生。

2几种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

2.1干旱灾害

干旱在我国是最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土壤含水少,气候条件炎热干燥的北方是最容易出现的。干旱会使土壤中的水分明显减少,农作物的生长需要的水分不足,满足不了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使叶片发黄、干瘪,严重的使农作物死亡。

2.2暴雨洪涝灾害

暴雨洪涝灾害与干旱是2个极端,水分严重不足;降水过多。暴雨洪涝灾害多发于雨季,降水过多使地表的土壤被雨水大量的冲走,农作物不能够扎根生长。与此同时,大量的降水使农作物的根系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影响正常的生长。暴雨洪涝的形成在山区一般都会伴有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冲毁农田,影响生命财产安全。

2.3冰雹冰冻灾害

冰雹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气象灾害,多出现在春夏两季。冰雹是一种固体,从云中直接下降落到地面,危险性极大。它可以直接砸在农作物的上面,打断幼苗,打破花朵,击碎果实。春季遭遇冰雹灾害影响来说相对较小,幼苗处于生长期,灾后易恢复,夏季农作物遭遇冰雹灾害后,农作物不易恢复,严重的话会颗粒无收。

2.4低温冻害冷害

低温冻害也是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在农作物的自然生长环境中突然出现的连续好几天的低温,使农作物的自然生长受到严重的影响。冻害的时间长短决定了农作物受害的严重程度,另外也与农作物自身的生长周期,生长环境条件有关系。

3防范的措施与方法

3.1干旱灾害的防灾措施

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选择相对来说耐旱的农作物,选择适宜本地区生长的品质;通过兴修水利,采用节水的灌溉方式,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基础建设,使农作物能够在不同的时期得到灌溉,合理的安排的农业生产活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的活动,响应国家号召,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来使土地中的水含量减少流水;根据气候条件与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利用科学技术来进行人工降雨,最大限度的减少干旱带来的影响,尽可能的开发空气中的水资源。

3.2暴雨洪涝灾害的防灾措施

修建蓄水设施,如水库,水坝等来减少洪涝的影响;及时的掌握天气信息,在雨季时特别关注灾害信息,及时的做好清理退水渠、河道的清淤工作;要做好农田房屋的加固工作,尽可能洪涝灾害发生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发生洪涝暴雨灾害后一定要及时把农田地里的水排走,减少农作物根部的浸泡时间。

3.3冰雹冰冻灾害的防灾措施

关注天气预报,在秋季农作物成熟以后一旦有冰雹天气的出现要及时的抢收农作物,同时也要做好人身安全的保护工作;在农作物的选择上要选择抗冰雹打击能力强的作物,同时在灾后能够及时恢复的农作物;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打散冰雹的云层。

3.4低温冻害灾害的防灾措施

要在农作物的选择上选择耐寒抗冻的农作物,根据季节的不同温度做好合理的播种;依据当地的温度情况做好防冻工作,覆盖上保温物品,使农作物能够安全的度过低温冻害时期;运用科学方法培育新的农作物,来培育出更加耐寒耐冻的幼苗,并不断推广出去。

4总结

在农业气象灾害的防灾过程中首先是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兴修水利,开展科学防灾的教育培训,使广大的农民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提前防灾;要改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入手来减少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来改变创新,做到提前防灾,灾害出现能科学治灾,灾后能够迅速恢复。

参考文献

[1]金鑫,刘勇.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对策[J].北京农业,2014(36).

气象防灾 篇11

关键词:气象服务;农业灾害;应用研究

气象工作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农业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约化农业,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伤害,本着以集约化方式把很多详细的要求比提前为气象服务。农业气象工作必须转变和更新农业气象服务的理念和内涵,在防灾减灾、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用信息下乡、农村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好服务和咨询工作,为政府决策和生产应用及减灾防灾提供高效服务。

一、加快更新农业气象服务的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农业主要是减灾防灾和粮食生产,围绕增加收益,食品基地为农服务,产生的天气,为了避免伤害到粮食。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核心,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多元化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更有针对性,并且要求各种需要一个更现实的气象服务的气象服务。基于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农业气象服务,它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了适应气象服务现代农业的新要求,扩大农业服务的新领域,有必要优化现有农业服务系统的集成。

二、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和工作现状

在农村地区,虽然对于减免和气象灾害的预防,在中国最脆弱的地区农业,一直受大部分气象灾害。我国的气象灾害天气多发,气候变化发生,时常造成了暴雨,高温,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农村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农业生产。从国家在2011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

目前,我国正在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三农经济”,努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就是发展好农业。然而,多年来有所减少中国的农业的发展,气象灾害的作用下,以便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和负效应已经在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关键。

随着中国社会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地气象部门也在努力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为了实现气象灾害,相关部门更好地防灾减灾,从而采取了大量的预防措施。尽管如此,仍然有减少气象灾害防范和农业的繁重任务很多问题和缺陷。例如,各地区的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防体系不完善;资料不够全面气象灾害,搜集部分不具有时效性的气象数据。与此同时,农民在气象防灾意识薄弱的农村地区,缺乏认识是气象灾害的宣传工作的一个区域,它不会出现在预定的位置;在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和中国的技术投入不足,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会相对落后。

三、农业气象灾害防护措施

3.1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提高气象灾害早期从该国预警预报系统的地区的系统。需要改善的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如何降低,或为了避免对气象灾害农业的不利影响,及时。出于这个原因,气象灾害预报系统,有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和缓解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无论是否天气预报系统可以准确地预测,天气气象灾害相关的缓解和直接预防农业灾害的成功。

3.2发展现代农业的气象观测站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一些农业产业、种植业以及生产发展规划布局等各方面的变化。因此,也有农业气象防灾服务的缓解需求越来越多。为发展建立现代农业气象站,我们可以为发展提供更好的农业气象服务。同时,准确监测有效和及时的同时,为了传达气象信息。

3.3建立气象灾害应急系统,以便提高其应急能力

在气象防灾体系中,政府位于主导地位,下面的有关部门和气象部门将需要动员的有效利用协调和充分的资源。这样可以以更高效的速度,也可以是最激烈的方式做的最大范围内具有良好粮食,气象灾害防御。

3.4提供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不能仅仅是防御性的灾难。也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例如,在什么天气和季节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以提高这些农作物的产量。有时,在一些地区,气候干旱是常见的天气,如果没有及时的掌握气象周期,刚刚灌溉后就出现下雨现象,那么不利用农作物的生长,更浪费了水资源。 因此,需要及时提供更全面的气象服务信息。

结束语:中国的第一产业就是农业,同时,农业也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对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天气作为影响农作物产量的第一要素,必须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科学和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社会科技资源充分,季节的天气预测应加强农产品,以及作物生产活动提供准确的天气信息。

参考文献

[1]李永兵,覃伟嫦,林启光,李文奕. 气象信息显示系统在阳山县农村防灾减灾与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2015,07:247-248.

[2]矫梅燕,李艳,坑喜兰。浅谈如何做好电视农业气象服务[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第四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提高水文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发展[C].2014.

[3]尹常红,姚望玲,张翠荣。武汉农业气象服务新方式——农业110的探索及实践[A].2007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全省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议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11.

[4]曹廣喜,丁荷莲,郭雨. 基于SEM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03:476-486.

nlc202309082131

[5]司研. 论防灾减灾新模式:新媒体深度气象信息服务的应用[J]. 电子制作,2012,11:213-214.

一、天气过程概况

(一)高温过程

受高空暖脊影响,2016年7月4~10日鄂温克旗出现干热性高温天气。4日各乡镇最高气温均未达到35℃;5~7日3/5的乡镇最高气温超过35℃;8~9日只有2~3个乡镇站点达到35℃;10日最高气温都在37.7℃以上,其中巴彦塔拉苏木、锡尼河东苏木最高气温达到40.0℃,巴彦托海镇最高气温达到39.7℃,是有气象资料以来第二高温(巴彦托海镇历史最高气温40.1℃,出现在2007年6月10日)。

(二)降水

7月4日~10日全旗出现了分布不均的阵雨。4日伊敏河苏木有1.6mm降水;4~6日、9日红花尔基有0.6mm、0.4mm降水;5日、7日锡尼河西苏木有1.9mm、0.4mm降水;7日巴彦嵯岗苏木有0.8mm降水,伊敏河镇有0.4mm降水,大雁有0.2mm降水。

(三)灾情及影响

鄂温克旗约有2340万亩天然草场出现干旱,其中轻旱1530万亩,占54.55%,中旱810万亩,占28.88%,110人、0.35万头牲畜(大)出现饮水困难。其中锡尼河东苏木、巴彦嵯岗苏木、伊敏苏木的草场轻度干旱;巴彦托海镇、巴彦塔拉乡、锡尼河西苏木西部、锡尼河东苏木北部,辉苏木等区域中度干旱,辉苏木北部区域大面积草场重度干旱。同时此次干旱造成了火险等级明显升高。

二、成因分析

(一)暖空气的聚积

7月4~10日受暖脊控制,受暖平流影响,我旗上空有源源不断的热量输送,大气被不断地加热,各层温度逐渐升高。我旗处于24~28℃内,10日处于28℃中心。

我旗受高空暖脊控制,高度线数值达584,系统强度较深厚,副热带高压北抬至37°N附近,使高度脊在我旗维持少动,使我旗处于高温少雨的天气形势下。

从4~10日EC海平面气压场上可以看出,4~6日我旗受气旋影响,7~9日受反气旋影响,处于1007.5hpa处。

(二)高温伴随的降水

此次高温过程未出现明显降水天气,个别站点出现分布不均的阵雨,对高温干旱起不到缓解效果。

三、预报与天气实况对比分析

(一)预报与天气实况对比

5日、7日各站点变化范围均在2℃之内,6日锡尼河东苏木、巴彦嵯岗苏木、伊敏苏木、伊敏河镇和红花尔基镇预报比实况分别偏低2.5℃、2.0℃、2.9℃、2.4℃和4.6℃;8日辉苏木预报值比实况偏低3.1℃、巴彦嵯岗苏木和大雁镇比实况偏高2.1℃和2.3℃;9日红花尔基镇和锡尼河西苏木预报值比实况偏高3.1℃和3.0℃;10日大雁镇和巴彦嵯岗苏木预报值比实况偏低2.7℃。

(二)原因分析

对于本次高温过程,7月1日鄂温克旗气象台发布了高温重要天气报告,3日16时22分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6日15时06分确认高温黄色预警信号,9日14时57分将6日15时06发布的高温黄色预警变更为高温橙色预警信号。6日17时36分发布干旱橙色预警信号。

此次过程中4日各乡镇最高气温均未达到35℃;5~7日3/5的乡镇最高气温超过35℃;8~9日只有2~3个乡镇站点达到35℃;10日最高气温都在37.0℃以上,本次高温过程把握得很好,预警发布与变更及时准确。特别是高温预警信号连续发布及时变更,引起社会高度重视,政府单位和老百姓及时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向中小学大力宣传高温天气防御保护方法,持续一周的高温虽然炎热,但由于预报准确及时,服务全方位,百姓防范到位,大大降低了高溫天气造成的影响,得到党政领导的认可和广大群众的满意。

气象防灾 篇12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气象防灾减灾,应用,重点领域,问题

白城市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 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危害, 人工影响天气对减轻气象灾害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近年来, 气象科技水平发展迅速, 雷达技术、气象卫星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也在人工影响天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奠定了科学可靠的基础[1,2]。

1 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应用的科学理论

人工影响天气包括增雨增雪、消雨消雾、防雹防霜等, 其指在适当条件下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影响, 从而达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发生的目的。

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了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理论, 其中应用最为广泛, 技术十分成熟的即为人工降雨 (雪) , 即利用飞机、高炮、火箭等运载工具向云层中输送碘化银、干冰等作为催化剂, 达到人工影响天气的目的。

2 人工影响天气重点服务领域

2.1 人工防雹

白城市境内有多条雹线分布, 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遭受到冰雹的侵害。结合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等行业需求, 合理调整作业站网布局, 提高人工增雨防雹有效覆盖面。白城市已建标准化增雨防雹作业点总数达到54个 (具体分布为镇赉14个, 大安18个, 通榆8个, 洮南8个, 洮北6个) , 实现重点产粮区内每个乡镇有2个作业点, 其他乡镇每2个乡镇有1个作业点;实现人工增雨作业覆盖面积1.5万km2、年增雨量3亿~5亿m3, 人工防雹保护面积1.2万km2。在这些防雹作业站点内, 遇到强对流天气时就会利用飞机、“三七”高炮、火箭等进行人工防雹作业[3]。从以往单一的防雹作业发展为包括抗旱增雨、蓄水增雨、人工增雪作业的综合作业体系, 实现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从以传统的防灾减灾为主向防灾减灾、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多领域并举的转变。

2.2 人工增雨

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 白城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呈现“旱多涝少, 十年九旱, 十年十春旱”的特点。春季是白城市旱情高发季节, 进行大面积的农作物灌溉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节水型灌溉是当地农作物灌溉的必然趋势。同时, 通过进行人工增雨缓解旱情, 具有见效快、投入小、收益大等优点, 该项人工影响天气措施为白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2.3 人工消减云雨

针对重大社会活动对人工影响天气消减云雨技术的需求, 根据重大社会活动的性质、规模及承办方的要求情况, 在天气条件、技术条件和综合保障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 可启动人工消减云雨技术服务流程, 及时开展重大社会活动所需求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保障服务[4]。

2.4 其他服务

根据需求, 积极开展针对机场、高速公路等人工消雾的技术试验;探索并逐步开展人工防霜、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城市空气温度等试验和服务活动, 不断扩大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服务领域。

3 存在的问题

尽管白城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已取得很大进展, 但是目前该市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人工影响天气在需求与能力、规模和效益、作业与管理等方面还不能适应该市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需求。一是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化程度不高, 业务技术系统建设、业务流程、技术规范和标准建设还不完善, 科学决策指挥系统和效果评估体系欠缺, 制约了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二是人工影响天气探测能力及作业装备性能不能满足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防雹减灾及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益的要求。监测、催化作业以及通讯、装备、催化剂、作业安全等保障业务能力有限。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高级专业人才和后备人才匮乏,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 基本业务人员配备不足。

4 结语

在政府、国家、省、市给予支持的条件下, 积极谋求发展思路, 开阔预防气象灾害的发展渠道,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切实有效地做好各项防患工作,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攻坚之战, 从而使得人工影响天气对白城市农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实现更大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进强, 杨连英.多普勒天气雷达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J].气象科技, 2002 (2) :127-128.

[2]雷恒池, 洪延超, 赵震, 等.近年来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 2008 (4) :967-974.

[3]毛节泰, 郑国光.对人工影响天气若干问题的探讨[J].应用气象学报, 2006 (5) :643-646.

上一篇:家庭智能太阳能系统下一篇:血液透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