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语言的规范性(共12篇)
议论文语言的规范性 篇1
摘要:以《小猴子下山》为例,从精找训练基点,把握“风向”,让训练实实在在;巧妙训练言语,科学“摇橹”,让训练简简单单两个方面谈对语言训练规范性的思考。
关键词:语言训练,基点,兴趣
语文姓“语”,其本质就是“学语习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由此看出,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会听、会说、会读写,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的教学应该立足于言语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语言实践,在丰富多样的实践中内化和外化,从而运用语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语言训练的规范性,那就要求我们设计的训练立足学生,立足文本,面向全体,面向语言。要少一些无效,多一些务实;要少一些盲目,多一些扎实;要少一些喧闹,多一些静思。因此,规范的语言训练首先就要找准规范的切入点,正确地把握“风向”,其次还要巧妙地运用训练方法,科学地进行“摇橹”。
一、精找训练基点,把握“风向”,让训练实实在在
1.根据年段目标确定“风向”
课标是语文教学的指向标,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与知识建构,确定了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
以字词理解为例:
如此可见,不同年段的训练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且新课标指出要注意目标的三维整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要注意语言训练的年段特点。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应将字词及句式训练作为训练的着落点。以上案例中将动词训练,“又 ___ 又 ____”的短语积累以及句式“他来到 ____ 看到 _____ 就 _____。”进行训练点是很精准的。
课标的年段目标是根据学生语言发展规律而制定,依据年段目标确定训练点,一定能确定正确的“风向”,让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2.根据文本特色找准“风向”
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学习语言的例子,而例子所具有的代表性又不尽相同的。因此,老师应根据文本特色,充分挖掘文本潜在资源,发现其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
首先就是要把握好文体特色。教学说明文,我们应考虑文章是如何把一样事物说好的;教学记叙文,应思考文章是如何说清楚一件事的;写人的文章,应想想他是怎么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景文,要考虑是如何把景物特点表现出来的。换言之就是要考虑如何带领学生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说理的童话小故事。故事的内容通俗易懂,讲了一只小猴子下山来,看见玉米、桃子、西瓜、小兔子,都是见一个扔一个,到最后两手空空的事,告诉我们贪心必定两手空空,知足方能快乐常在的道理。故事就是小猴子下山来一路行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从玉米地到桃树下再到西瓜地里,思路很清晰。把握住童话性和说理性进行训练点的设计也就正确地把握住了本文的问题特色。案例中我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的叙述,从易到难,层层深入,让道理在讲故事的过程渗透、明晰,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效果。
其次是文本特点。《小猴子下山》这篇文章,我反思梳理出了有如下一些有价值的文本特点。
A.结构整齐,构段有特色
课文第1-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里怎样想,就怎么做了,这样的思路去组织语言来构段的。这种语言形式符合我们认识的一般规律,很具有代表性,是一个很不错的句式训练。可以利用这个句式来读懂故事的内容,可以利用这个句式来说清故事过程,最后还可以在拓展环节利用这个句式来渗透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B.插图生动形象,有价值
故事配有四幅小图:第一幅是猴子扔了玉米摘桃子,第二幅是猴子扔了桃子摘西瓜,第三幅是猴子扔了西瓜追兔子,最后一幅是猴子两手空空地回家。生动形象的插图让这个小故事更加的有趣,更加的吸引学生。我想根据课文内容,课文还少了一幅图,就是猴子掰了玉米,扛着走的图。我便上网找了这样一幅图,把这个故事的插图补全。
本课的插图是一个绝好的教学资源。利用它可以把文本故事绘本化,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底下,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利用插图,可以很简单地整体地来感知文章的思路;利用插图可以来学习故事,积累语言;利用插图学习句式,复述故事。
C.语言特点鲜明,积累有价值
(1)量词的正确使用。如,
一(块)玉米地一(棵)桃树一(片)瓜地
(2)又 ____ 又 _____ 的构词方式的理解与运用。
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积累通过把一样事物的两个特点说清楚的言语形式。
(3)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掰了一个玉米扛着走。
摘了几个桃子捧着走。
摘了一个西瓜抱着走。
理解怎样是“掰”,为什么玉米要用扛,而桃子、西瓜是用捧和抱。
根据文体特色,文本特色就能找准训练点,把握“风向”,让语言训练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3.根据学生需求和兴趣巧定“风向”
教在当教处,练在该练时。学生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在设计语言训练时应当考虑哪些训练点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学生会这个训练点,哪些训练点不会而且需要教的,那么这就是我们语言训练的基点了。如果这还是学生感兴趣的点,那就甚好。
小学生喜欢看绘本,读绘本,讲绘本。我根据需求点和兴趣点确定把《小猴子下山》创造性地改造成儿童绘本,运用文本语言说绘本,运用插图内容讲故事,运用所学编故事。真正做到按需教学,依趣训练,让语言训练规范而且生动鲜活。
二、巧妙训练言语,科学“摇橹”,让训练简简单单
1.多元解字,立体鲜活
解字是文章学习的起点,犹如盖楼要打地基,否则你的理解、感悟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对于认知与理解能力还很稚嫩与缺乏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显得尤为重要。解字的方法是多元的,可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目标是一致的,要让字词理解从规范走向立体与鲜活。
(1)字理解字,追本溯源。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很多字在创造出来的时候,很多部件就表示着某个固定的意思,透过这些部件就能比较正确地理解这个字的意思,甚至于这个词语的意思,因此引导学生关注部件,理解一些部件,掌握一些部件,能很好地写好这个字,很好地理解这个字,对于识字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例如案例中,我教学“掰、扛、扔、摘、捧、抱”等这一组动作的词语时,引导学生发现“提手旁”,知道这些词语都是跟手有关,都是手上动作的词语。特别在教学“掰”时,让学生看古时候这个字是怎么写的。形象的图解,生动地再现了字理,一个字一幅图,一个字一个故事。这样追本溯源地解字,追到的是对这个汉字的正确规范的理解,追到的是对祖国文字根的追溯,追到的是对祖国文字深深的情感。
(2)动作演示,情趣盎然。理解同一个字词,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但是一定会有一种方法更规范、更科学、更高效。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根据字词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深入浅出。如以上案例中““掰、扛、扔、摘、捧、抱”等的理解,老师可以选择讲解,看图理解,也可可以以组组词词等等方方法法来来理理解解,,而而我我选选择择了了动动作作演演示示为为主主,,其其他他方方法法相相结结合。通过看老师演动作,学生猜词语来理解。再回到课文中来说:扛____;捧 ____;抱 ____。接着看图选择动词。最后回到课文想象自己是小猴子,来演演这几个动作。这演示,带领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还演出了浓浓的故事情趣,给课堂以精彩。
2.模仿文句,层层深入
如果说词语的感悟是一个个知识的“集成块”的话,那“文句”就是串联这些集成块的线。当富有韵味的,又有节奏的格式蕴含在一个“集成块”中,所形成的句式往往让人感到意趣相投,读来朗朗上口,讲来通顺连贯。在语言思维训练中,在言语实践中,仿写文句是继承与创新的桥梁。它是运用求同思维寻找语言运用规律,运用求异思维进行语言创新的一条捷径。《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中就有这么一条线,一个句式,就值得重锤敲打,好好模仿。句式“小猴子来到 ____,看到 ____,就 ____。”贯穿全篇。我引导学生从:“小猴子来到 ____”到“小猴子来到 ____,看到 ____。”再到“小猴子来到 ____,看到 ____,就 ____。”逐层说清楚小猴子下山这个故事,不仅充分地掌握了这个重点句式,而且能自个讲故事。最后还是利用这个句式,进行创造性地说话训练,小猴子再次下山看见葡萄、黄瓜等的时候又会怎么做呢?以此进行文道结合。通过这个文句,学生得言、得意又得情。
3.巧借图片,形象生动
图片是文本的重要信息、重要资源。课文的插图往往都和文本联系紧密。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文本,更好地进行言语训练的。如上述案例中,我利用插图进行文本绘本话,大大地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我利用插图很好地对文章的文路进行了感知;我利用插图引出了词语,并进行正确的理解;我还利用插图进行了文句的训练,进行故事的复述。真可谓是一图多用,用得淋漓尽致,而且效果特别好。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语言训练的方法还有许许多多,我只结合案例谈了如上三种。
总之,只要把握好“风向”,选择好科学的“摇橹”方法,在课堂上扬起语言训练之帆,一定会让规范之舟乘风破浪,高歌猛进。
议论文语言的规范性 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
播音员主持人是媒体的重要形象代言人,也是广播电视媒体内容的重要传播者,更是受众了解信息的服务者。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如何利用语言与广大受众进行沟通交流,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呢?这便要求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坚持使用规范化用语,充分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艺术魅力,真正做到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实际生活。[1]
一、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中存在的问题
(一)播音节目重点不突出
广播播音主持人在整篇节目稿件表达过程中,常常出现诵读的重点不突出,表达目的不精确,缺乏语言技巧,声音缺乏抑扬顿挫,易引起听众无法跟上广播播音信息的主旋律,往往断章取义,引起内容的歧义,听众无法理解所表达的内容,更不要说引起听众对节目传达信息的共鸣。
(二)播音语速控制不恰当,导致听众接收信息出现偏差
播音主持人在播音主持时,往往存在语速过快或语速过慢的情况,这有可能是新上任的播音主持人在播报节目时因为紧张的情绪造成的,内心节奏无法调节,播报节目时心跳加快,造成语速过快的现象而有时过于沉溺于节目,影响正常的心理节奏,导致语速过慢的现象。无论语速过快还是过慢,都会影响听众接收节目信息时出现偏差。
二、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途径
(一)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应追求准确性、清晰性和规范性
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都经过了专业的培训,但是在实际的播音主持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误区,导致部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在进行播报的时候过于随意,并常常用“贴近性”“通俗化”来为自己的播报语言找借口。其中,“用百姓的语言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并不是只说空话。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实际上就是一种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活动,而播音艺术来源于实际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播音主持语言应该比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更规范,尽量追求播音主持语言的准确性、清晰性和规范性,但部分生活化的语言是不能够出现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过程中。[2]广播电视是国家不断发展中的主流媒体之一,所以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应该讲究播音语言的规范性,这也是对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必然要求。广播电视媒体对广大观众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多种媒体融合的今天,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又直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利用网络直接将各类信息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其影响力非常深远。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是媒体的重要形象代表,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对听众和观众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身兼推广普通话和引导社会规范用语的责任,更肩负着传播社会先进文化,维护国家利益,从而促使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如果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语音、语法和滥用网络语言等问题,则会带给广大受众很多错误的示范。同时,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使用的语言是否规范,其不仅直接关系到播音员自身,而且还关系到传播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创新
第一,提升语言亲和力。在播音主持工作期间,其用语不仅需要规范,而且还需要注意语言使用的表现力,增强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亲和力。其中,很多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在播音过程中的语音和语调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主持的广播电视节目却很难打动人,也难以让广大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通过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使用的语言缺少亲和力。广大受众更希望听到友善、含蓄和平民化的声音,所以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在播音的过程中不能将自己放在过高的位置上,切忌使用说教的口吻,以免引起受众的反感。[3]因此,作为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在平时的播音主持过程中应该尽量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主持,亲切、自然、大方,才会容易让受众接受。尤其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多种信息传播方式,而受众的注意力则更容易分散,所以需要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能够在社会新形势下与广大受众多沟通和交流,且在播音主持与受众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使用的语言是否具有亲和力直接决定广大受众是否喜爱广播电视节目,也只有受到受众的喜爱才能够真正提高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节目的收视率、收听率和点击率,从而促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节目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在广袤的漆园大地上,每当施特劳斯的著名圆舞曲《春之声》响起时,人们就知道广播节目《多彩的星期天》开始了,主持人常欢那亲切的语言、那甜甜的笑容、那行色匆匆的背影,曾化解了多少少男少女的苦痛和忧伤,在众多听众心目中,主持人常欢就是他们心灵的伊甸园。数以万计的人们已把常欢姐姐当作最信赖的朋友,当作了他们崇拜的青春偶像。第二,表达真情实感。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感。因此,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在实际的播音主持过程中应该注重声情结合,坚持以情带声,用声音来传递播音主持丰富的情感。情感传递与播音主持的声音是无法分割的,而声音又是广播电视播音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所以在人与人之间,用声音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也在传递着情感。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在进行播音主持的过程中应尽量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而不是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在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中,播音腔和文艺腔难以真正打动受众。总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语言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包容性。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是社会群体性语言和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而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传递的信息是否能够被广大受众理解和接受,其直接取决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因此,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者应该尽量使用规范化的语言,有效增强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节目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浅析小学英语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篇3
【关键词】英语课堂语言;概念;基本原则;问题;方法探究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概念及分类
1.课堂语言的概念。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一种语言。为了达到与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目的,外语教师通常把目标语言进行适当简化,使之带有许多外国语的特征或其他简化语言的特征。(Richard&Schimidt,2005).但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由于教学对象英语语言能力的相对局限,教学语言往往是保姆式语言和外国式语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简化语言语域。(林汝昌,1996)
2.教学语言的分类。Richards等(2005)认为,教师语言可分为四类:课堂用语、教学用语、师生交流用语和教师反馈用语。
课堂用语是指一些特定的短语或句式,如”Good morning”,“Class begins”“Sit down,please”,这类短语或句式可以为课堂营造一定的英语学习氛围,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英语表达方式。教学用语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时所组织的相关语言。
二、小学英语课堂语言的基本原则
1.课堂语言规范化。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讲求教师课堂语言的规范性。就英语课堂而言,规范性指英语口语的语音、语调与句子的结构都要正确,并且能够清楚、简练的表达某一观点。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规范自己的语言:1、教师课堂话语应该尽可能的表达正确2、教师的课堂话语应尽量符合表达习惯3、教师课堂话语应该尽可能得体。
2.课堂语言应该浅显易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表达能力虽然很强,但毕竟英语的基础较弱,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授课程内容。
3.课程用语应尽量使用“正面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多运用些积极与正面的词语,以此鼓励学生,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也就是说应该多表扬、鼓励学生,少打击批评学生。多运用一些正面的词汇。
三、小学英语课堂用语存在的问题
1.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些老师语音语调平凡,表现力差。在表达示范时缺乏一定的语言情感,也没有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做出必要的停顿或者放缓教课速度。然而,在小学生英语课堂上,如果老师的教课缺乏表情、语音语调的变化,节奏也没什么起伏,那么整个授课过程就会显得呆板乏味,整节课就会如死水一般。小学生感受不到吸引力,就不会积极的配合进行课堂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不能让人满意。
2.课堂用语不规范,说话错误多。首先,单词拼读错误。其次,用词不当,再次,搭配不当。另外,有些老师因为说话过快或由于口音的问题容易出现一些口误。如宾语从句的词序问题,如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变化形式
3.教师习惯于用片语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的片语虽然在暂时可以帮助学生回答出问题,但却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这不仅是学生容易对教师的提示产生依赖,而且不利于学生扎实的掌握语言点。
四、在小学教学中合理运用课堂用语的方法探讨
1.教学中首先应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处理好英语与母语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使用英语教学,以便为学生创设英文的环境,让孩子们尽量多的接触英语,提高他们在真实情境中应用英语的能力。
其次,要处理好准确性与流利性的关系。流利性顾名思义就是指能我们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流利度。
2.课堂用语要力求简短。由于小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较短,他们所掌握的词汇量并不是很大,很多的习惯表达也不了解,为了便于小学生较好的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教师在选择英语课堂用语时,应尽量使用那些简单和通俗易懂的词语,而避免选择音节较长的单词,如果确实需要使用,也应对长句做必要的处理后再使用。
3.小学英语课堂用语的使用形式应该富有变化。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反之,若课堂教学形式枯燥、乏味,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昏昏欲睡,毫无生气。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可将句式变换一下形式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吴梅.英语课堂用语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0(19)
[2]邓敏.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用语该说[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
[3]、汤瑜,《在通向语言途中---英语教师课堂语言初探》,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田式国,《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程默芳,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的重要性及影响,《人文社科》,2009(3)
[6]、段火香,《中小学教师课堂用语手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纪法(1990.12.06),男,汉族,山东临沂,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主持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浅谈 篇4
我们这里所谈到的语言表达的规范化, 不仅仅指普通话发音的准确、规范和语法、语句的准确, 还包括许多语体和语用的问题, 结合主持人口语表达的特点, 对主持人在节目主持过程中的语言使用, 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准确、得体, 还应该简洁、精彩, 具备一定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性, 要对观众形成一定的感染力。作为大众传媒的公众形象, 特别作为节目主持人这一连接媒体于受众的纽带, 应当把树立语言规范化意识视为一种责任, 一项义务。强化这种意识, 才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语域、加大活力、深化气韵、灵动交流, 不但能够成为使用语言文字的表率服务于大众, 而且可以不断创作出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电视节目精品。这样, 众多的“语言大师”、“语言艺术家”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一、主持人口语发音准确、清晰, 是最基本要求
节目主持人是通过公共媒体来向听众或观众传达信息的, 因此, 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也代表着主流媒体的形象, 起到语言示范和导向的作用。主持人的普通话发音要标准, 吐字要清晰, 语气语调要得当, 表达要顺畅。普通话测试达到一级甲等, 是对主持人语言要求的硬性规定, 没有过硬的普通话, 是不能称之为合格的主持人的。
普通话的审美价值, 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认同, 虽然在推广过程中, 时时遇到阻碍和干扰, 但它顽强的生命力, 处处表现出它那简洁、准确、深刻、优美的品格常常显示出它那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达到审美层面的“民族化”、“风格化”和“意境美”。随着电视节目娱乐化和大众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各种门类的娱乐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 主持人的队伍也不断扩大。主持风格的多样化虽然给节目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但主持人的语言规范性却受到了挑战, 各种方言、土语被引入主持语言, 各类怪腔怪调也被用来作为个性展示的手段, 严重影响了主持人语言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也对公众造成了一定的误导。
二、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要做到简练而生动
所谓简练, 就是简约凝练, 用最少的语言尽可能地表现丰富的意思。古人有“惜墨如金”之说, 这是他们从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莎士比亚说过:“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美, 冗长的语言是藻饰。”现在有些主持人, 一说话就总想显示自己的口才, 口若悬河, 洋洋洒洒, 堆砌辞藻, 根本谈不上简练。用词造句往往迁就于形式, 其中有些甚至是叠床架屋。殊不知, 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越是简洁精练, 思想的表达才能越明确, 也就越能收到好的效果。简练的风格来自于常态节目的实践与提炼, 切不可以卖弄、凑时间而翻来覆去、离题千里、主次不分, 口水比茶水还多。
所谓生动, 就是形象、灵动, 有活力, 能感人。受众有收看、收听的自由。正因为如此, 主持人受受众的制约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实。由此向主持人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如何用突破时空的界限紧紧抓住受众的心。主持人语言的生动性是制胜的法宝, 不生动的语言如同白水, 无滋无味;只有具体形象的语言才能使受众感到有声有色, 亲切活泼, 引人入胜, 并在脑海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也是吸引受众耳朵、眼球的根本所在。生动的表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一个人学识修养在语言能力上外化的具体体现。试想, 一个掌握2000个词汇的主持人和一个掌握5000个词汇的主持人, 他们在语言应用时所产生的效果是绝对不同的。
三、主持人应该注意语言表达的生活化和口语化
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是一种口语化的表达, 从语体分类的角度来说, 应该属于口语语体, 应该符合口语表达的语用习惯。许多人在对语言规范的认识上都存在误区, 会把书面语的表达规范看成是语言表达的唯一标准, 认为口语化的表述是不正规的, 导致的后果就是把大量的书面语词汇和表达法引入到口语表达中, 让人觉得不伦不类、晦涩难懂。其实, 这是完全错误的认识, 口语表达同样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是和书面语表达有一定区别的, 在口语表达中就要遵守口语使用的原则和规范, 作为节目主持人对这一点要有清楚地认识, 要用生活化、规范化的口语同观众进行交流, 不能为了卖弄才学而把大量的书面语引入到主持语言中。
摘要:规范的语言表达, 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也是最重要的素质, 主持人口语发音要准确、清晰, 语言表达要简练、生动, 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生活化和口语化, 使语言在具备较高准确度的同时, 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这样才能体现出主持人的个性和特色。
关键词:主持人,语言,规范性
参考文献
[1]张丰、孙力平、周琼:《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现状和规范研究》, 《新闻界》, 2009 (01) 。
[2]史海英:《播音主持的基本素质》, 《青年记者》, 2010 (20) 。
[3]狄国伟:《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审美特性》, 《视听界》, 1999 (06) 。
[4]高飞:《浅议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艺术》, 《今传媒》, 2010 (07) 。
[5]赵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 《新闻知识》, 2008 (07) 。
议论文语言的规范性 篇5
一、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一)中、英文题目
标题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通过标题使读者大致了解毕业论文的内容、论述问题的角度或论文的主要观点;有时也可以采用正题加副题的形式。标题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目内容与中文题目一致。
(二)中、英文摘要
论文摘要以简要的文字介绍研究课题的目的、方法、内容及主要结果,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400字。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基本对应,英文摘要采用第三人称、一般现在时撰写。
(三)关键词
毕业设计(论文)关键词包括中文与英文两种。关键词是表述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其数量一般为3-6个。每一个英文关键词必须与中文关键词相应。
(四)目录
目录作为论文提纲,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文字应简明扼要。目录按论文顺序分章、节二级编写,要标明页数,以便阅读。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目录是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小标题,文字应简明扼要。一般来说,本科毕业论文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应标明页数,以便阅读。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目录可以采用WORD自动生成。
(五)文本主体
1.文本主体组成文本主体一般包括引言(或称前言、序言等)、正文和结论三部分;一般不得少于8000字.引言一般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正文里,作者要对课题的内容和成果做详细的表述、深入的分析和周密的论证。毕业论文的正文一般包括前人对课题研究的进展综述、理论分析、本课题进行的研究工作的内容、研究成果、总结和讨论等内容。
2.注释
凡正文中直接引述、引用他人的观点、文字、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等必须注明出处,有需要解释的内容也可以加注说明,这就是注释。注释可用脚注,也称“页末注”,即在引用的地方写一个脚注标号,把注文放在加注处那一页稿纸的下端。也可以使用尾注,或称“篇末注”,即把全部的注文集中在论文末。注释的序号要用①、②、③等数码表示,而不能用
[1]、[2]、[3]等数码表示,以免与参考文献的序码相混淆。2010届毕业论文统一要求采用页末注的方式。标注方式举例为:
1(刊物).①钱理群:《胡适与五四文化传统》,《文学评论》1996年第3期。
2(著作).①[美]R.麦可发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59页。
3.(报纸)许杰:《从今日开始》,《文汇报》1949年6月25日。
(六)致谢
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所获得的体会,并对指导教师以及相关人员致谢。致谢的文字虽不多,却是论文不可缺少的内容。
(七)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文科论文中,此栏通常只注著作类文献。其范围是:除正文注释中已经标明的论著必须开列外,文中虽然文中没有明确或直接引证①或复述,但又确实为被作者在行文中有所参考,或确实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思路的著作,也可列入此栏,便于审阅者考察作者文献检索的视野。文科类的参考文献应在10篇以上。无论一部论著被引证多少次,都只在“参考文献”中出现一次。出现在此栏中的著作,不必标明具体的页码。具体方式举例:
如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八)附录
附录包括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直接反映工作成果的资料,如调查问卷、公式推演、编写程序、实验数据等内容。附录的篇幅不宜过大,若附录部分内容较多,可单独装订成册。① 许杰:《从今日开始》,《文汇报》1949年6月25日
二、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一)论文采用A4纸打印。页边距:上3厘米,下2厘米,左3厘米,右2厘米;装订线1
厘米;页眉距边界2厘米,页脚距边界1厘米。全文除封面、封底无页眉外,均采用页眉“浙江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或“浙江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设计”,宋体五号字,居中。
(二)封面、封底、中文摘要、ABSTRACT、目录无需页码,论文其余部分均采用阿拉伯数字页
码,宋体五号字,居中。
(三)“摘要”标题中文为黑体加黑五号字,内容为宋体五号字;英文为宋体加黑三号字,均居中,单倍行距,段前2行,段后2行。“目录”、“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的标题,均为黑体四号加黑,其内容与论文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均为小四号宋体。
(四)中文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黑体加黑五号字,其后关键词为宋体五号字;
英文摘要内容为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字,英文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Keywords”为Times New Roman加黑小四号字,其后关键词为小写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字。行距均为20磅,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五)目录内容中文为宋体小四号字,英文为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字,依次排列各章节、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目录内容至少列出第一和第二级标题,每一级标题后应标明起始页码。目录可使用word系统自带的“插入目录功能”自动生成(六)正文第一级标题为黑体四号字,居中,单倍行距,段前2行,段后2行。其下各级标
题均为黑体小四号字。
(七)正文内容中文为宋体小四号字,英文为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字,行距20磅,标准
字符间距。每一章内容均另起一页。页码居中。论文字数要求8000字左右。
(八)图应有图名、图号,均为Times New Roman五号字,居中,列在图的下方。
(九)表格应有表名、表号,均为Times New Roman五号字,居中,列在表的上方。
(十)参考文献的内容中文为宋体小四号字,英文为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字居左顶格打印,行距均为20磅。
三、毕业论文装订要求
可按以下顺序装订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文本:(1)封面;(2)诚信承诺;(3)中文摘要与关键词;(4)英文摘要与关键词;(5)目录页;(6)文本主体(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论);(7)致谢;(8)参考文献;(9)附录;(10)封底。
封面按照语言文学学院论文模版格式。封底只是一页素纸,所用纸张应与封面相同,它使得毕业设计(论文)文本装帧显得完整。在毕业设计(论文)文本装订之前,需要编好页码,并且必须注意目录页上的页码应与正文一致。装订时采用胶装,白色封面。
四、过程材料装订要求
毕业论文的材料,除毕业论文文本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过程材料。如:
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2、开题报告;
3、文献综述;
4、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5、答辩记录;
6、考核表;
“网络语言”的引导与规范 篇6
我们不能否认,网络给我们提供了高效、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网络语言”中相当一部分精品也一样会给我们带来表达上的精准和便捷。所以,部分“网络语言”也一样有着它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可以断言,其中的部分词语,尤其是表意精到,具备其他词语释义无法替代作用的“网络语言”,会在今后的某个时期被认可,被纳入“规范汉语”里。但是,大浪淘沙,真正能够流传下去的网络词语毕竟是少数,而那些刻意为了扮酷、显“潮”的“网络语言”便会因为不再时髦而慢慢被人们遗忘,会被淘汰。即使收入《康熙字典》或者《中华大字典》的字词,里面也有数不清的、我们不认识而且也用不着的汉字。
我们也注意到,那些使用“网络语言”频率较高的学生往往学业成绩不太理想。这就要老师们问个为什么。也许老师们会说,他们成绩差,不务正业。其实,这样认识就有点不负责任。这些学生高频率使用“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渴望标新立异,具有好胜心的表现,这种求新求特求异的做法正是创新精神的一个方面。他们在学业成绩上得不到满足,自然追求其他方面的成就感。其实他们是值得同情、需要被认可的,我们有责任爱护他们。正确地引导学生冷静地看待它的存在价值,既不冷酷地剿灭它,也不狂热地追捧它,让学生明白满口“网络语言”算不上“新新人类”,它跟其他语言一样只是一种表达工具而已,任由其泛滥下去会对语言文化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使用上,尤其是学生作文里,“网络语言”可以作为加上引号的引用词,而不应该作为正常表达词语出现,尤其是考卷里面使用它会让判卷老师无所适从,使用不被判卷老师认可的词语其后果可想而知。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没有设置“新词语”栏目,而《中华现代汉语词典》里设置了“新词语”栏目,但里面收录的词语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而且具备了“约定俗成”的特性。
议论文语言的规范性 篇7
关键词:网络语言,运用语言,影响,规范
引言
“周末, 读大学的GG (哥哥) 回来, 给我带了很多好东东 (西) , 都系 (是) 偶 (我) 非常稀饭 (喜欢) 的。就酱紫 (这样子) , 偶 (我) 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 (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 ……”这段出现在中学生作文中的让很多人不知所云的文字, 就是在网络聊天室和论坛里经常能看到的语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 上网交流及获取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上的流行语日益丰富, 成为网民们网上交流的必用语, 网络语言随之诞生。青少年是网民的主体人群, 他们思想活跃, 崇尚创新, 不愿意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束缚。他们快速地接受并传播着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也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亮点。
一、网络语言的类型及特征
何为网络语言呢?从广义上说, 网络语言是指信息时代出现的, 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信息符号系统, 是在世界通行的网络自由空间中记录在电脑磁盘上的语言文字, 它是传统语言与高科技产品相结合后的产物。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的交际符号。
与书本、报纸和杂志不同, 互联网成为网络语言的一个新的载体。在网络这种特殊的环境中 (如BBS、OICQ、E-MAIL、HOMEPAGE等) , 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出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等特点的中国网络语言。
从网络语言与其所反映对象的关系来看, 可将之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 如鼠标、软件、硬件、病毒、防火墙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 如网民、网虫、网吧、博客、黑客等;三是网民在聊天或是BBS上的常用语, 也就是“口头语”, 如斑竹、筒子、酱子、沙发、大虾等。本文重点讨论的即为第三类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除了传统的汉字和标点符号外, 还包括数字、符号 (不同于标点) 、拼音和英文字母等。它是一种初始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体, 而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造字过程, 基本上也是以象形文字为主。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符号语言, 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象形文字的特点, 栩栩如生, 表现力强而又不失幽默。总体说来, 网络语言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方便性
使用方便是上述三种类型的网络语言得以形成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既可以提高交流速度, 又可以节省输入时间和上网的花费。
2. 娱乐性
网民上网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找乐”, 而网民在互动过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语言无疑增加了交流的乐趣, 使上网成了一件轻松而又有趣的事情。反过来, 众多网民在“找乐”的过程中, 又创造了大量新鲜的网语, 不断丰富着网络语言的词汇。
3. 键盘特征性
利用计算机键盘上的特殊字符表情达意也是网络语言的一个特点。这种键盘表情符号的历史可追溯到1986年, 日本一位网民在网络留言的尾端加上了一个“^_^”符号, 像一个眯起眼在笑的人脸, 至此这一表情符号开始风靡全球。受此启发, 网民们创造出一系列有键盘特点的网络语言符号。键盘符号的运用使得在网络对话中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个卡通式的形象, 不仅更加传神, 同时也体现了网络传播“超文本”的特点。
4. 形象性
网络语言的特征还表现在它的形象性上。如把网民称为“网虫”, 初级网民是“爬虫”, 高级网民是“飞虫”;把“这样子”连为“酱紫” (受到港台腔的影响) , 既有视觉效果, 又隐含了味觉效果。
5. 不规范性
从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看, 网络语言中汉字、数字、英文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 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有关专家认为, 这种语言随意性太大, 不稳定, 只是年轻人时髦的文字游戏。
二、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运用语言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应具有较大的稳固性。网络语言的出现, 给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特别是对青少年运用语言的影响更大。在一些中小学, 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口头禅, 甚至在课堂上也经常发现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 社会对此有什么样的反响?笔者在不同群体中进行了一些调查。
1. 学生觉得网络语言方便、有趣、时尚
一些学生说, 语言的使用本来就应该不拘一格, 网络语言活泼幽默、生动有趣, 用起来非常方便也很时髦, 很受同学们的欢迎。还有一些学生说, 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 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 很多畅销的网络小说如《第一次亲密接触》、《猪八戒日记》里充斥了“美眉”、“青蛙”这样的网络语言, 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把这些词换成正统的词汇表达, 作品的可读性就差很多。某市一位重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说, 网络语言是一种以汉语语系为基础派生出来的适应高速运转社会的一种语言, 可以增加交流时的亲和力和新鲜感, 但如果将其乱用, 并脱离网络这一载体, 则是对语言文字的亵渎。
2.教师认为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时常会被学生作文里冷不丁冒出的“肿木”、“神马”、“油墨”之类的网络词语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受网络语言的影响, 学生随意对待写作, 写错别字, 甚至用数字、英文字母代替汉语。教师们普遍认为, 这种在虚拟世界里使用的网络语言, 堂而皇之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会给学生运用语言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 建议学生不要在作文中运用网络语言, 特别是在中、高考这样重要的考试当中, 更不要使用网络语言, 以免被当作错别字或者怪词扣分。当然对社会认可度比较高的一些网络语言也是可以适当使用的, 像“给力”这种网络语言, 基本上人人皆知。但是如果考生运用的网络语言, 评卷老师并不了解, 也不能理解其意思, 就会将其当作怪词, 扣分是理所当然的。
也有些教师认为, 学生在作文中描写人物对话时引用符合其身份的网络语言会给文章增色。当然这种情况是一种语言活用, 不可滥用。
3. 家长认为网络语言使他们与孩子形成代沟
有位家长无意间发现女儿的日记中有这样的文字:“……没想到我最要好的朋友竟欺骗我, 我恨不得一脚TST。”这位家长看后不知所云, 直到孩子给她解释了一番, 她才明白。她说:“这是什么话啊, 日记本成了密码本, 根本看不明白。看来我和孩子之间已经有了‘网络沟’。”也有家长认为, 要让孩子不受网络语言的影响, 就要让他们远离网络。可孩子们都反映, 网络世界丰富多彩, 利用网络可以获得很多知识, 这令家长们左右为难。
三、在运用中规范网络语言
语言是一种文化, 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 靠的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 新词语用过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 词汇贫乏, 那才是真正的可悲。五四时期, 大量西方语言的进入推动了今天白话文的形成。而网络语言是电脑、网络的衍生品, 它是科技进步的一种表现, 当然其中也有许多不文明的内容,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青少年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1. 研究语言的发展特点, 对网络语言持宽容态度
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有很强的包容力, 也有其优胜劣汰的自身规律。《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的主编丁根元教授说:“语言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 永远稳稳当当, 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语言在发展, 语言也需要规范。但是规范是为了推动发展, 限制了发展不是规范。”
纵观历史, 人类每种新文化的兴起, 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远的不说, 就拿近些年兴起的股票术语“熊市”“牛市”等词语来说, 早已家喻户晓, 而且应用的范围也超出了股市。有些网络词汇与汉字的表达形式一致, 意义也比较固定, 就有可能进入到日常口语中, 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 例如“版主”一词已经被收录到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些网络词汇可能会为现代汉语词汇增加某些义项, 比如“沙发”、“灌水”等;另一部分网络词汇则将逐渐被网民废弃不用。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语言会逐渐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机制当中。因而, 对待网络语言我们不必急于对它进行严格的限定, 应该持一种在开放中引导、规范的态度。
2. 在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
语文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 但是并不应该一味制止学生使用新鲜、活泼、文明的网络语言。
首先, 教师应该采取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好办法, 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的兴趣;其次, 教师应主动知晓网络语言, 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词汇中, 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甄别, 以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语言。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约定俗成后, 自然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
3. 全社会共同努力, 规范网络语言
任何一种语言的规范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它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作,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我们的社会, 包括政府、学校、家庭以及青少年自身, 都要积极践行健康文明的网络言行, 提倡使用文明、规范的网络语言, 在全社会形成文明上网的风气。
如政府通过制定法规, 对网络语言的规范进行限定。上海推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 对网络用语作出这样的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适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则的网络语言。”福建审议该省政府《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 (草案修订稿) 》时, 就如何规划网络用语进行了立法讨论。这些规定限定了网络语言的适用范围, 就是引导措施的一种。营造健康文明的上网氛围, 对青少年规范文明使用网络流行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这有赖于网络环境的优化。通过优化网络环境, 搭建网络平台, 把优秀的价值观及时传递给青少年;同时因势利导, 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选择信息和文明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2]郑海泓.网络语言对农村初中学生语言运用影响的研究报告[J].中学语文资源站, 2005.
[3]王人龙.网络语言的兴起古代汉语的衰败.[DB/OL], (2006-4-1) .http://www.gmw.cn/content/2006-04/01/content_395788.htm
议论文语言的规范性 篇8
1) 我们全家都去看电影了, 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复习功课。 (《基础练习7》列为病句, 小学《语文》第九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120)
但是我们的教材中却存在这样的经典例句:
2) 他见人很怕羞, 只是不怕我, 没有旁人的时候, 便和我说话, 于是不到半日, 我们便熟识了。 (《少年闰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3) 初入草原, 听不见一点儿声音, 也看不见什么东西, 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老舍《草原》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以上三个例句的表层结构都是“全部……只是”, 但是有的被归入病句, 有的却是经典之作。并非经典之作就不会有表达的失误, 而是类似的表达随处可见, 俯拾皆是。《北京日报》等报刊曾开展了一场关于“整个楼房漆黑一团, 只有一个房间的灯还亮着”之类句子语言规范的讨论。对“全部…只有”结构的合理性持否定意见者有之, 持肯定意见者也有之。事实上, 不管讨论结果如何, 这些语言结构仍在被人们不断运用, 很少有人反对或“纠正”。到底何为病句, 何为辞格,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什么, 这些问题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问题。
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表层语义的不可调和性。表面上不可调和的语义矛盾, 是矛盾格和矛盾类病句的共性, 也是两者容易混淆的主要原因。矛盾格是反义词语的无距离组配, 违背了汉语语义的搭配规则, 从而在语势上对受话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在表达意图上“凸显例外”。而矛盾类病句是由于前后语言表述存在矛盾, 不能自圆其说, 无法理解的句子, 它是话语可操作零度形式发生负偏离的结果。病句是属于规范化层面上的问题, 而辞格是属于审美层面上的艺术表达。矛盾格是语义辞格, 主要借助于语义上的矛盾而产生, 容易与之混淆的病句, 一般就是自相矛盾的语义病句。
学界针对同一个句子, 对其语言规范程度的认定也是千差万别的。例:
4) 夜晚, 远远望去, 整栋楼漆黑一团, 只有一个房间还有灯光。
很多学者对例4) 是病句还是辞格也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于根元先生认为这个句子是说得通的, “这里的‘漆黑一团’用了小夸张, 是很虚的用法, 不等于一点亮也没有。”然后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 老宋冒着刺骨的寒风到镇上去学习”相对照, 认为夜晚要真是“漆黑”, 老宋不可能摸到镇上去, 可见得总还有点亮光。而邢福义先生的《逻辑知识及其应用》却将这个句子列为病句, 他把前后两个判断的主实词改为相同的, 便成为:所有房间都没有灯光, 有的房间有灯光。小句的判断前后矛盾, 视为病句。还有学者认为“‘漆黑一团’是‘整个大楼’这个集合体或整体的属性, 而不是‘房间’这个类的属性, 不能说‘所有的房间都漆黑一团’或‘每个房间漆黑一团’……既然是‘漆黑一团’, 那就是‘没有一点光明’, 而不能是‘灯光辉煌’, 反之, 有灯光就不能是漆黑一团。”
学者的观点看似截然相反, 实则对这个表达出现争议的主要原因却是一致的。即:“漆黑一团”是说一片黑暗, 没有一点光明, 客观描述性较强, 就单句考察, 如果前后小句在语义上并重, 所表达的逻辑意义实质上是相同的全称肯定判断与特称否定判断的并列, 就是矛盾句。如果语义侧重于描述“远远望去, 漆黑一团”, 那么“只有一个房间还有灯光”的表述, 使得陈述性语言更加精确。如果说话者强调的是“只有一个房间还有灯光”, 那么“漆黑一团”的表述就是作为背景出现的:
5) 每天深夜, 这宿舍楼的灯光全灭了, 只有他的窗户还亮着, 远远望去, 恰似一轮明月挂在空中…… (肖恰然《荆棘路》)
这个句子追加了后续句子, 使得表达流畅自然。通常这类句子中, 如果表达重心在于突出特例, 那么背景句的表述应该是模糊的, 过于精确的表述就会产生语病。如:
6) 伯父, 您跟爸爸哪都像, 就是有一点不像。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7) 伯父, 您跟爸爸的五官都像, 就是有一点不像。
8) 教室里总共七盏灯都亮着, 只有一盏灯没亮。
6) 中“哪都像”是表述事物的性质的, 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陈述事物的形态、状态和动作等就不能用了。如例7) 的表述就过于精确了, 似乎有点说不通了。例8) 可以很明确地被归为病句, 这是因为“亮”这种状态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不能说过头。
9) 算术作业都作完了, 只剩下一道题还没有算出答数来。 (邢福义《逻辑知识及其应用》79 页)
邢福义先生将例9) 列为矛盾病句, 他认为9) 等于说“算术作业都作完了, 还有算术作业没有作完。”一个全称肯定判断, 一个特称否定判断。两者必有一真一假, 不能并提。可把“都”改为“基本上”。如果9) 前后两句语义并重, 那么这句是病句;如果语义重心在后面, 前面只是个铺垫, 那么“都”在句中只有总括意义, 没有逐一指代的意义, 只是陈述一种整体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追加后续句子, 体现这个句子的合理性:
9a) 算术作业都作完了, 只剩下一道题还没有算出答数来, 这题还蛮难算的。
如果前一小句中的“都”前加上“每一题、个个”等表示逐指的词语, 这个句子就是病句了:
9b) 算术作业每一题都作完了, 只剩下一道题还没有算出答数来。
9c) 算术作业每一题都作完了, 只剩下一道题还没有算出答数来, 这题还蛮难算的。
可见, 前一小句只是表示概数, 并非精确的表达。并且这类矛盾格的后一小句也有所限制, 即如果“只有”引导的小句是计数的, 数又不是唯一的, 前面往往不用全称, 否则就是病句。
10a) 在这曙色里, 众多的星儿已经隐去了, 只留下一颗、两颗——少少几颗晨星。
10b) 在这曙色里, 全部的星儿已经隐去了, 只留下一颗、两颗——少少几颗晨星。
因此, 何为病句, 何为辞格的判断标准首先体现为:作为背景句的全称肯、否定判断句一定是模糊表达, 而非精确表达。其次, 结构要突出的“特例”一定要是唯一的。如果特例的数量较多, 前面的概括小句就不能出现表示“总括”的词语。
“全部...只有”结构的问题出在两个反义词语的无距离组配上, 那么对于进入这一结构的反义词是否有限制呢?下面就结合吕叔湘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中所举的例子进行比较:
11)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12)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例11) 是典型的病句, “幸免”自然是没有死, 怎么能说是“许多遇难者中幸免的”呢?这就前后自相矛盾了。例12) 也存在表层语义上的矛盾, 死和活的对立, 与11) 的表述很相像, 为何12) 却被人们引为经典呢?可见表层的矛盾语义并不是划分艺术语言和病句的根据, 语法上的形态也不能作为确定病句的标准。衡量话语是艺术表达还是病句的主要标准是话语中所表达的两个判断是否矛盾。如果讲话语转换后, 两个判断前后矛盾, 那么这个话语就可以划为病句来处理, 反之亦然。11) 可以转换为:他是死难者, 同时他又幸免遇难。转换后的句子和例句是完全等值的, 这是逻辑上的错误。而12) 是无法转换成:他是死人, 他又是活人。句子应该理解为“他是一个像死人一样的活人, 行尸走肉。”“死难”和“幸免”都是对这个人生存状态的客观描述, 而“活死人、死活人”中的“像死人一样”已经带有了说话人一定程度的主观评价。
因此, 区分正误的标准主要有四条:1.矛盾格中至少一个反义词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性, 如果两者都是对事物的客观陈述, 就可以被划为病句;2.作为背景句的全称肯、否定判断句一定是模糊表达, 而非精确表达;3.话语要突出的“特例”一定要是唯一的。如果特例的数量较多, 前面的概括小句就不能出现表示“总括”的词语。4.矛盾格与矛盾病句最大的区分标志就是矛盾格具有言外之意———“凸显例外”, 而矛盾病句没有。区分正误只要取决于原句等值转换后的两个判断句语义是否矛盾, 矛盾就是病句, 反之亦然。
参考文献
[1]1邢福义.逻辑知识及其应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79:80.
法制新闻报道的语言规范 篇9
专业性
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大量的专业用语。法律活动作为特定的专业范畴, 同样有着特定的专业术语和特定的表达方式。法律专业术语是专门用来表示法律领域特有的事物、现象的法律专业用语, 是对法律行为和法律事实的科学归纳和概括, 是法律语言的主要标志。对于法律事务的报道离不开大量的法律术语的运用, 这有利于达到表述上的准确。如我们经常使用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自诉人”、“不起诉”、“追究刑事责任”、“未遂”、“中止”、“现场勘查”、“辩护”、“申请回避”、“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所用的“民事行为能力”、“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第三人”、“诉讼保全”、“先予执行”、“公示催告”等;行政诉讼中所用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管理相对人”、“行政不作为”等。基于这种情况, 在法制新闻报道中恰当地使用法律术语, 才能确保向公众准确地传达法制信息和宣传法律知识, 增强宣传的效果。然而, 新闻报道中法律用语错误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具体表现为: (一) 法律术语错用, 具体表现为用其他专业术语替代法律术语。如, “现场勘查”与“现场勘察”、“检察”与“检查”等往往被混为一谈。其中, 现场勘查、检察是法律术语, 而现场勘察属于地质学、建筑工程学中的术语, 检查则是日常生活用语。这些术语的错误运用, 会造成表达上的混乱, 影响人们对于其报道主题的准确理解。 (二) 法律术语混用。在法律术语中, 有很多意思相近, 但法律内涵不同的术语, 往往会被混为一谈, 彼此不分。如“被告”与“被告人”、“罪犯”与“犯罪嫌疑人”、“罚金”与“罚款”、“议案”与“提案”、“终结”与“终止”等。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只有被法院依法判决为有罪的人才能称为罪犯, 在判决之前, 根据诉讼阶段的不同分别有不同的称谓。如:刑事案件在立案侦查阶段应称为犯罪嫌疑人, 提起公诉后应称为被告人。“警方逮捕3名杀人罪犯”中的罪犯应改为犯罪嫌疑人。有些法律术语, 尽管只有一字之差, 但却分属不同的法律范畴, 有着特定的使用主体和含义, 不能互相错位和替代。比如, “议案”与“提案”,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但使用的主体各有不同, 不能互相混淆和代替。根据我国《代表法》第9条之规定: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而“提案”则是指参加政协的团体或个人, 向全体会议或常务委员会提出的经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 交付有关单位办理的书面意见和建议。可见, “议案”属于人大职权范畴, 而“提案”则属于政协职权范畴, 二者分属两个不同的职权范畴。但是, 有的媒体在报道中却把人大代表的“议案”误作“提案”, 或者相反, 造成了主体的错位, 影响了报道的准确性。 (三) 用日常生活用语替代法律术语。《人民日报》华东版“下周争鸣”栏目曾发表短文, 提议围绕“少年犯免诉制度合理吗?”展开讨论。在这仅仅10个字的标题中竟有两处明显错误。其中“少年犯”和“免诉制度”的提法, 将未成年人涉嫌犯罪说成是“少年犯”, 将不起诉制度说成“免诉制度”, 均是以日常生活用语替代法律用语, 意思表示不确切, 且违背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及精神。
因此, 法制新闻应首先确保法律术语的准确运用, 有利于确保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具体运用时, 应在准确理解法律术语的前提下, 根据所表述的内容, 选择恰当的法律专业术语, 避免各种术语的混用、乱用甚至错用, 确保法制新闻的质量。
中立性
新闻特有的作用和可贵的价值就在于向读者提供事实, 让读者从事实中得出结论。这种特性需要新闻报道做到既可信又公正。新闻媒体对于法制新闻进行的报道, 必须坚持尊重司法特性的原则, 尊重司法的中立性、权威性, 它必须用客观地叙述事实的方法影响读者, 引导舆论。确保法制新闻报道语言的中立性, 既是新闻报道应具备的特性, 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公正理念的内在需要。具体来讲, 新闻媒体对于法制新闻事件需要进行客观公正地报道, 不能带有片面性和倾向性, 保持中立性。尤其是在案件未被法院审结前, 不能凭感情、凭猜测妄下结论, 以免监督越位, 甚至出现媒体引导审判。例如, 几年前曾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案, 我们清楚地记得, 在马加爵案发最初的一个月里, 各新闻媒体近乎疯狂地报道, 诸如“校园杀手”、“云大屠夫”、“混世魔王”等称谓满天飞, 使人们几乎无法认清马加爵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情况。在各种报道中他似乎一生下来就是个杀人狂魔。事实上马加爵只不过是一个有心理障碍的普通青年, 长期积压的不良情绪、封闭的生活方式和不够健全的心理导致他走上了犯罪道路。这本是个令人痛心疾首, 并且足以引起全社会对于应试教育弊端和人文教育缺失深刻反思的事情, 然而对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 这样的反思极容易被人们忽略, 最终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这种做法很容易误导受众, 使人们产生一种观点, 马加爵实属罪大恶极,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报道显然违背了新闻应具有的特性。
还有目前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存在的炒作现象, 也使得新闻报道在新闻价值判断上偏离方向, 即为追求所谓的“看点”、“卖点”, 追求所谓的新闻效应, 媒体在报道方式上往往采用猎奇、俗艳的手法, 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如有的刑事案件在法院尚未作出终审判决的情况下, 媒体的报道常选用一些醒目而又骇人听闻的标题与表达, 大肆渲染, 或者对于凶杀、色情案件的过程过分详细地进行描述。
众所周知, 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实行的是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在法院依法作出判决之前, 被告统称为犯罪嫌疑人, 任何人无权擅自确定其罪名。犯罪事实只能经人民法院审判确定, 且行为人的罪名都是有刑法分则规定的法律用语, 如“盗窃罪”、“抢劫罪”、“故意杀人罪”、“强奸罪”等, 即罪名法定。因此, 媒体对尚未终审判决的犯罪嫌疑人加以情绪化的恶名, 哪怕是援引群众的义愤之词, 都是有违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对于犯罪嫌疑人, 最简单的办法是直称其名。对于民事、行政纠纷, 则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尊重事实, 尊重法律, 客观冷静地进行报道。媒体对于法律事实的报道应做到一是一, 二是二, 是则是, 非则非, 不夸大, 不缩小。法制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 不能凭想象而虚构, 不应掺杂个人感情色彩, 而应当以准确、客观、求实为本, 坚持做到报道的中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媒体任何有倾向性的报道, 都有可能会使受众和司法机关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 导致媒体引导诉讼, 进而影响司法机关对于案件的公正判决。
同时, 法制新闻还需注意语言运用的文风问题。法律活动本身具有严肃性, 这就要求法制新闻也应具备这一特色, 表现在文体风格上, 要具有中立、朴实的风格, 做到“风格朴素, 语贵平实”。法制新闻应力求语言的平实, 这与文学作品所追求的词藻华美是不同的。在修辞手法上应以消极修辞为主, 避免文学作品中普遍使用的积极修辞。具体来说, 法制报道语言应当做到:反映事实要真实、平和, 不能夸张、渲染;少用或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尽量不要描景状物烘托气氛。让事实本身说话, 而不是靠作者刻意地遣词造句、卖弄文采取胜。在一些法制新闻报道中, 常常会出现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 如一篇故意杀人案的报道中写到:“被告人平日里一双色迷迷的眼睛, 总是在姑娘们身上打转, 伺机捞点便宜。”这类语言与法制报道所要求的文风朴实的格调相悖。在对法制新闻进行报道时, 应力争做到:注重事实, 尽量真实地呈现事实与摹写现实;事实和观点分开, 忌讳将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观点充作基本事实误导受众;避免记者的主观倾向, 作为报道者的记者不应以任何方式在报道中表现自己。
严谨性
可以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任何语言的运用都首先要求用语的准确性。法制新闻报道首先应当做到用语的准确与严谨。这主要表现在选词的严谨性上。例如, 对于叙述的案情, 动词的选用“操起一根木棒”与“顺手拿起一根木棒”有着明显的不同, 它关系到行为动作性质上的差别, 一个是有准备, 一个是无准备。除此之外, 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形容词和副词也往往易被忽视, 如“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 “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等, 在刑事案件中, 我国针对上述情节均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法制新闻报道中需要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准确恰当的报道, 不能随意使用这些词语。用语的随意性, 极易出现表达上的错误, 传达错误的信息, 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如, 有媒体在报道中称人大代表“参政议政”, 这种提法不准确, 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 人大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工作, 和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 都是依法执行代表职务, 依法行使代表权力, 而不仅仅是“参政议政”。在一般情况下, 人大代表执行代表职务的行为, 会议期间称为代表工作, 闭会期间称为代表活动, 规范的说法应当是“履行代表职务”或“执行代表职务”。
法制新闻报道中不仅需要选择准确的词语, 还需要讲究一定的句式, 避免出现语有多义或者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用语。如有报道中出现:“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因盗窃两次被判刑”, 还有“市民张某与其已故妻子的母亲同住”, 均属于有歧义的语言。我们分析一下, 在前一个句子中, 犯罪嫌疑人李某某是因“盗窃两次”被判了一次刑, 还是因盗窃而“两次被判刑”, 两种意思, 性质完全不同。如果说李某某因盗窃而两次被判刑, 他可能成为累犯, 需要从重处罚, 而另一种解释则情节表现要轻得多。因此, 报道的案情是轻是重无法判断。在第二个句子中, 我们无从知道市民张某究竟是与活人同住还是与死人同住。
教学语言的影响与应用规范 篇10
关键词:教学语言,影响,应用规范
一、教学语言的影响
1. 正面影响。
教师恰当使用教学语言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等情感都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接收到教师的信息后, 也能做出相应的回应, 既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又能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 以达到促进教育教学的目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某学生的化学成绩非常突出, 名列前茅, 同时, 她对化学非常热爱, 想在竞赛为自己也为学校争光。当时学校第一轮选拔赛她没能入围, 但是老师鼓励她去参加学校的培训班, 她起初对自己很没信心, 选拔赛的失败对她打击太大, 她开始怀疑自己。这个时候, 老师的鼓励成为她最大的动力, 并且老师相信她一定能获奖更给她注了一根强心针。两年后, 她成功地获得了省三等奖, 而那一年, 她所在学校只有两个人获奖, 一个是她, 一个是进了选拔赛的人。当年要不是老师的鼓励, 或许她永远都不知道, 自己能做到比那些入围的人还要好, 也正是这件事, 教会了她, 只要相信自己, 并坚持下去, 就离成功不远了。
2. 负面影响。
教师教学语言对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往往并比正面影响更大, 而且一时间难以察觉。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受到的伤害很可能使得他开始出现一些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因素,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 就将产生久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某学生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 成绩较为突出, 特别是数学成绩, 上课经常举手回答问题, 有一次, 数学老师跟她说, 上课不要老举手, 把机会留给其他同学。从那时起, 直到这个学生现在上了大三了, 上课也很少举手发言, 而此时的原因并不是她什么都会回答, 而是她再也没胆量站起来在大家面前发言了, 她会紧张会害怕。由此可见, 教学语言的负面影响有时候是相当大的, 教师应对其负起应有的责任。
二、教学语言的规范
1. 课堂教学语言应用的一般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第一要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有节奏感, 这是教师教学语言最为基础的原则;第二, 要有情感, 带情感的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教学内容, 更好地回应教师的教学, 促进师生的互动;第三, 语言的使用力求简明、扼要、得体, 过多的唠叨, 过多的废话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 同时对课程失去兴趣;第四, 音量要适中, 教师既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 又要保证学生能比较清晰地听到教师讲课内容, 当教师声音的分贝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 教师应带上扩音器;第五, 要并保持适当的幽默感, 与学生融为一体, 不要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与陌生感;最后, 整个教学过程应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 所有的教学是围绕这个标准制定的, 脱离了《课程标准》的教学, 便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
2.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做出适当的调整。
(1) 教学对象的不同
对于幼儿及小学生, 教育语言第一应适合儿童口味, 有趣味性、针对性, 用通俗易懂的比较口语化的表达, 尽量少使用专业术语, 在必须使用的情况下, 要对专业术语进行详细解释;第二, 为保证学生接收教师信息, 语速一定要放慢, 注意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启发诱导;第三, 由于幼儿及小学生的反应常常在教师意料之外, 教师还应善于随机应变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回课堂学习的重点。
(2) 教学内容的不同
数学、化学等学科因其专业性要求教师不使用可能引起歧义或给学生带来更多混乱的语言, 就必须用精确的语言将专业性的术语阐述清楚, 使其浅显易懂。
英语是一门语言, 语言的学习有别于其他知识的学习, 它的实践性比较强, 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训练来强化学习, 而不能一味地只是听老师讲。
体育教学的语言特征要求具有:准确性、精炼性、术语性、通俗性、生动形象性、启发性、及时性、指令性、调节性、感染性。
(3) 教学形式的不同
对于以对话型为主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前必须仔细研读文本, 设置与文本语言相适应的教学语言, 力求两者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做出相应的调整, 增强教学效果;同时, 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 这里主要指师生对话时的节奏控制。
3. 课后教学语言应用的规范。
脱离了课堂, 教学语言的作用依然存在。在学生向老师请教课本内、外的问题时, 教师应耐心认真倾听, 合理做答。对学生的期望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定位, 说话不要唠叨, 学会容忍和宽容。教师的所言所行, 对学生的影响是明显的。
三、结语
议论文语言的规范性 篇11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学习语言,小学阶段更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语文课不仅仅是学习语文知识,更是学习语言。现今,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其中包含的知识也更加广泛,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及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要强。学生从各种多彩的故事、诗歌、文章中能体会到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价值,但是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深刻、难理解,因此,就需要教师的帮助、指导来体会、理解其中的深意。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所教知识理解透彻,并且在上课过程中语言表达要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感受到语文和语言的魅力,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由此可见,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良好、恰当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表现出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特点,而且对学生了解、认识语文有着直接并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的语言发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
1、教师语言应具有规范性。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被学生看作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在学生心中有着神圣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模仿、学习,从而教师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给学生带来正面的示范效应。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主要以习得为主,从而小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特别强。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不仅对语文教学效果起到直接影响,而且对学生的语言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规范性要求更高,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规范的语言环境进行学习。国家教育部门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通话也有相关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二级甲等以上(包括二级甲等)的普通话资格证书,同时也要规范在职老教师的发音,很多年纪大、教龄长的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普通话教育及训练,发音不标准,甚至讲课过程中会掺杂方言,导致学生的发音有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为学生的正确发音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2、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传递给学生知识及做人的道理,并且一切教师传授的知识都是科学的知识、有理有据的知识。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学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课本内容,还要透彻的了解语言的特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从而进行适当的加工,将课本内容中所包含的知识、道理正确的传达给学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语言的简练性,用简洁、干练的语言概括出文章主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及其中的深意,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学到科学、实用的知识。
3、教师语言应具有可接受性。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开始学习,属于学习的初始阶段,对一切都缺乏经验和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语言发展特点,在他们的接受范围内,使得他们能够正确、快速的理解教师所教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用简单且接近小学生生活的词语,并且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发展,以便于今后的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接受理解能力比较强,因此教师的语言也应该相对严谨、深刻一些,以帮助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及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4、教师语言应具有生动性。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阶段,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营造一个形象生动的语文课堂氛围,帮助小学生更好的进行语文学习。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作品都是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教师要对其领悟、体会,用更加生动的语言表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得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亲身体会感受作品的内涵。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不知不觉的沉浸在文章的情境中,自己亲身体会文章的深意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教师语言应具有趣味性。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种个性心理协调活动的过程,而不是以思维为中心的认识过程,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且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置情景、问题,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巧妙的将学生引导到所教内容中,并且要保持整个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牢牢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这样也会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效保证语文教学的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不仅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还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起到直接影响。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语言的规范性、科学性、可接受性、生动性、趣味性,除此之外还有艺术性和情感性等方面,同时还要不断的提升自我素养,更好的展现自己,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起到为人师表的典范作用。
浅析商务文书的语言规范问题 篇12
关键词:商务文书,语言文字,语体,规范化
语言是文书写作的建筑材料, 也是任何文章写作的第一要素。离开了语言, 材料、主体、结构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可见, 文书写作的语言艺术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反映客观事物的复杂操作过程。商务文书在商务活动中形成并发展, 虽然商务文书里有多种多样的文种, 但其内容的表达都必须通过语言这一工具的有效运用来实现。因此, 规范使用语言对商务文书的写作发挥影响很大。
一、商务文书要求使用语言准确无误
准确是进行科学研究必须遵守的一条基本要求, 也应当说是商务文书写作在语言表达上的一条基本要求。商务文书是作用于商务活动中的, 其内容必须是客观实际的反映, 其表达必须靠准确的语言。没有真确的内容, 语言的准确固然失去了根据;而没有准确的语言, 再正确的内容也难得到很好的体现。
(一) 商务文书语言使用上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 防止褒贬失当
在商务文书写作中, 意义相反的词, 还易辨析, 也不易用混。然而商务写作中大量使用的是近义词、同义词。在现代汉语中往往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用若干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来表达, 而不同词语的使用就会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因此在选词时, 要斟酌这些词义的范围的大小、程度的深浅、分量的轻重和感性褒贬上的细微差别。如“希望”与“渴望”, “违反”和“违犯”, “制裁”与“处罚”, “公然”与“公开”, “结果”与“后果”, “亲自”与“独自”等, 这些词语在使用上就需要严加区分, 准确地使用。如把“错误”写成“罪行”, 就是混淆了问题的性质;而“错误极其严重, 应当进行批评”之类的言语行文, 就属于错误程度与采取措施不相符, 处置不当。用这样类似的语言表达属于分寸不适, 褒贬失当。
(二) 商务文书语言要求是确定的, 不能含混不清产生歧义
商务文书用语中诸如“据说”“估计”“大概”“或许”等这类词语, 需要慎重加以处置, 以免产生误解, 无所适从。当然, 有些内容不可能表达得很具体。如“经过这场改革, 人们的思想触动很大, 受到极大的教育”, 这句话就表达的十分清楚。“很大”“极大”是自然语言中带有模糊性的语言, 有积极作用。不过, 在使用模糊语言时, 要注意对客观实际作恰当的估计, 要避免超“度”而失真, 产生歧义。例如某单位发放奖金的规定, 其中有一条是:“凡事假三天以上者, 扣发当月奖金。”这条规定没有对“三天以上”这一基础进行限度, “三天以上”究竟包含不包含“事假三天者”, 令人费解。
二、商务文书要求使用语言行文简洁
商务文书要求行文简洁, 这是商务活动的要求, 也是时代的要求。商务文书简洁明了, 便于阅读, 利于执行。信息时代的到来,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商务工作所要调节的信息量不断增加, 必须进行高度的浓缩, 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行文简洁是现代商务活动求实、求简、求快的一种反映, 也是现代商务文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行文不要转弯抹角和使用复杂含蓄的语言, 应当力求直截了当, 干净利落。
(一) 商务文书要杜绝一切套话、空话
因为套话、空话、虚话是行文简洁的大敌, 也是文风不正的表现, 令人生厌。行文求简洁, 就要反复地、认真地压缩文字, 删去一切多余的话语。所谓多余的话, 即指与特定目的、特定对象和特定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话, 也包括那些乱用或堆砌的形容词。行文时, 要“厉行节约”, 惜字如金。在准确的前提下, 要少用字, 多表意。商务文书每句话最好控制在30字以内, 长句子可以拆为两个或多个短句子, 绝不用长句。不要堆砌辞藻, 乱用修饰语。不要过多地引经据典, 数字论据除外, 论述问题也多为就事论事。旁征博引, 过多过滥, 卖弄学问, 华而不实, 往往达不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叙述情况也不要追求生动、形象, 而要以概述为主, 抓住重点, 揭示事物本质。
(二) 商务文书行文中可多用缩减语
缩减语在外国的商务文书中特别常见。而今大量的缩减语也运用在商务文书的写作中, 这是社会的进步, 也是中外商贸活动活跃、互相促进影响的一种语态上的表现。商务文书中运用缩减语, 这正适应语言简洁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 任何一个缩减语的使用, 必须获得大多数商务从业者的认可;同时还要顾及使用的语言环境和使用的效果。并不是说可以因简就简, 或凭空生造一些词语来, 弄得苟简古奥, 让读者不知所云, 因此要遵循汉语规范化的原则。
(三) 恰当使用专业术语、文言词语
根据实际情况, 恰当使用一些专业术语、文言词语, 对于减少冗辞赘语也大有帮助。在商务文书中恰当地运用图表、符号或公式, 也是达到语言简洁的一条途径。有时, 一个数字、图表等的恰当运用, 比文字说明数十句都要醒目、直接明了, 且易懂易读。
三、商务文书要求使用语言要得体
语言的运用, 既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达到预期的行文目的, 又要促使有关的受众, 产生与行文目的一致的心理效应, 或亲切温暖, 或震慑警觉, 或欢欣鼓舞, 或严肃郑重等, 这就需要商务文书的语言要得体。
(一) 商务文书的语言得体要适应不同的语体风格
商务文书由于行文目的的不同、内容的不同, 语言风格相应地会有所不同。颁布政策应庄重严肃, 报喜祝捷应热情欢快;报请、联系一类文书宜平和婉曲;协约、诉状一类文书宜谨慎郑重;计划、方案一类文书要具体缜密;调研、预测一类文书要质朴凝练。商务文书多以公文语体为主, 但也有例外。如礼仪文书和广告具有文艺语体的特色, 经济消息和通讯具有新闻语体的特色, 经济论文和工作研究具有政论语体的特色。为适应不同的语体风格, 在语言应用上要讲究锤炼语言:用什么语言, 怎样的调子, 如何措辞没说什么, 不说什么等诸方面, 以获得最恰当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
商务文书的语言一般讲究平直、朴素、简明、庄重, 但这不意味着不讲究语言的艺术。那种视平实为枯燥, 视简明为单调, 视庄重为刻板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恰恰相反, 为适应商务文书语言的风格, 要善于根据不同表达的实际需要, 在修辞上下功夫, 讲究词语的选择, 语意句式的变化, 恰当运用排比、对偶、层递、引用、反问等修辞格式, 以求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有位厂长在一次报告会上讲:“当代企业家应该是‘橡皮脑袋’, 不拍碰钉子, 东边碰回来再去西边碰;‘八哥嘴’, 遇到苦难要四处说好话, 四处求援;‘蛤蟆肚子’, 要能容得下气, 宰相肚里能撑船, 企业家肚子能够开北海舰队;‘兔子腿’, 懒惰不行, 决定了的事, 就要拼命跑, 赶快干。”这样的语言既得体, 又形象、生动, 十分吸引人。
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首先反映在词汇的变化上。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新的词汇和短语不断出现, 原有的一些词汇也产生了新的词义。今天常见的诸如“关爱”“信
与学生沟通的出发点是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的大学生, 刚刚渡过高中那种事事有人关心, 处处有人照应, 在家有父母呵护的时期, 骤然来到大学校园, 是特别需要老师、工作人员给予关爱的。因此在与他们沟通交流时, 语气上要温和, 要真诚地关心他们, 内容上要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二) 平等原则
平等是赢得尊重的前提, 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一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那么大学生很快便会产生敌对情绪, 使沟通无法顺利展开, 矛盾加剧。因此, 在遇到问题与学生沟通时首先要做一个踏实的听众, 允许他们把心里话发泄出来, 从中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可以办理的, 要与相关部门积极协商, 及时给予解决;因特殊原因不能办理的, 要先稳定学生情绪, 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学校规定, 使他们得到满意的回复, 借此让他觉得他很重要。
(三) 保密原则
在与学生沟通时, 有时沟通对象不想透露自己的隐私, 如与同学间的不愉快、考试违纪情况的反映或者是家庭方面的状况。这时工作人员为了学生的利益一定要对这些谈话进行保密, 以免给学生造成难堪,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良息”“网络”“同步”“深层结构”“知识经济”“和谐社会”……无不体现新时代的内容和色彩, 是新思想、新观念的体现。因此需要了解它们, 运用它们, 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二) 商务文书运用语言时, 有时需要讳饰和婉曲
商务文书写作中的某些文种要做到语言得体, 也需要运用必要的修辞上的讳饰和婉曲。汉语修辞中的讳饰是指遇到犯忌触讳的不吉利或不雅的事物, 为了不伤害对方情感, 引起不快, 便不直接说出, 而改用他语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婉曲, 指用委婉曲折的话语来表达本意, 分“婉言”和“曲语”两种。前者为避免刺激对方或自己而把话语说得委婉含蓄一些, 后者是用含蓄曲折的说法来表达本意。运用讳饰和婉曲, 可以取得某种含蓄委婉的表达效果, 或一些不便具体表述的内容达到表述的准确性, 或使对一些问题的表述留有余地, 具有某种灵活性, 便于因地制宜, 变通执行。商务文书写作报请、联系、商洽类的函件中经常运用一些必要的讳饰和婉曲。在世界政治经济方面的文书中, 也常见一些讳饰和婉曲语。如行文将“贫困”表述为“低收入”, “事业”表述为“下岗”或“待业”, “窃听”表述为“技术检测”, “劫持飞行”表述为“转向飞行”, “市场萧条”表述为“市场疲软”等。这种语言现象正是“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下对语言应用上的合理要求”。但商务文书的实用性又讲究讳饰和婉曲不能随意使用, 以辞害意会影响语言的纯洁度。
另外, 商务文书写作中恰当地运用专用语和一些敬词谦语, 也是使用语言得体的一个因素, 同样要把握分寸, 适当讲究。
【议论文语言的规范性】推荐阅读:
两个议论文语段07-04
美化议论文的语言10-10
高考“规范化议论文”的写作指导11-20
规范议论文写作训练07-11
议论文语言学生版07-29
谈宽容的议论文左右 谈宽容的议论文素材05-21
整容的议论文07-03
议论文的选材11-17
惰性的议论文06-19
专心的议论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