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的议论文(共9篇)
旅行的意义的议论文 篇1
玉田运营分公司
关于做好党的十八大期间信访工作会议纪要
时 间:2012年11月1日13:00 地 点:公司二楼会议室 主 持:经理邬素艳 参加人员:
经理邬素艳,副经理王玉敏、沈小军,各部室主要负责人殷利军、赖萍、张志刚
会议内容:
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这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举国关心,举世瞩目。当前,做好信访稳定工作是各部门在特殊形势下肩负的特殊任务和特殊职责。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城管局的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分公司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会议指出,各部门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党的十八大信访稳定工作的重要性,确保十八大期间分公司内部和全社会稳定。
会议强调:
1、深入排查,做到“四个彻底”。紧紧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问题、重点人员”四个重点,进行全方位、全覆盖排查,做到彻底排查、彻底化解,不留死角死面,不漏一人一事,做到情况清、底数明。
2、明确责任,强力推动落实。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对各岗位的隐患排查工作负责,及时化解排查出的各类信访隐患。
3、严格制度,将排查贯彻彻底始终。继续坚持每天下午3:00以前向公司党委工作部报告制度,坚持每月25日前报送信访稳定排查调处情况表制度,坚持重要情况随时报告制度。
旅行的意义的议论文 篇2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常常想“万卷书”和“万里路”的关系, 其实是相辅相成。对书本的理解和感悟往往要靠人生阅历来支撑, 有些书常读常新, 也许正是因为人生沿途的不同“风景”;而胸有“万卷书”, 自然为继续前行更添了一份勇气和底气, 面对陌生世界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电影《天使爱美丽》中有一个关于旅行的温馨片段:爱美丽的父亲因为失去妻子而失掉了生活的热情, 整日郁郁寡欢。爱美丽拜托空姐朋友带着家里的玩具人偶周游世界, 并将人偶在世界各地的留影寄给父亲。当“离奇失踪”的人偶“旅行归来”, 老父亲冰封的心融化了, 这个到处溜达的木头小老头让父亲重新找回自我, 再度发现生活的美好。
其实每个旅人都有他特殊的方式去收集途中的美好细节。有个朋友喜欢积攒各类票据, 车票、住宿发票、景点的门票……贴了厚厚的一本子, 是他的足迹, 也是各种美好回忆的印记。另一个朋友对最细微的日常生活着迷, 觉得只有坐过公交车, 吃过路边摊, 走过最市井的里弄, 才算真正体会到所在城市的本真所在, 也才不枉此行。而比较大众化的方式, 是捧个相机把沿途景致照单全收, 打哈欠的猫咪、赤膊的汗流浃背的建筑工人、匆匆的行人, 一样的日光, 不一样的暖意。
旅行的意义, 也许正是在于知与行的统一, 善与美的发现, 用心追寻路上的点滴惊喜, 记录经验。旅途因为陌生而让人绝对自由, 因为距离而显得处处精彩, 途中的各种不确定、冒险和发现让眼界和人生都变得开阔而丰满, 只是单纯地去发现, 吸收, 释放平日里积攒下来的过多能量, 于是便像孩童般天真烂漫, 欣喜异常。
人生的旅途, 当然存在更多的未知和精彩冒险, 不如意十之八九, 也会有不断的转折和惊喜几乎让人措手不及。度过一个漫长夏天的悸动和休
旅行的意义 篇3
旅行的好处是你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风情,也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人,当你决定一个地方,就像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当抵达目的地,心里的种子也枝繁叶茂地盛开起来。
旅行会让心灵拥有一种神奇的信念,让自己义无反顾地抛却都市生活,卸掉身上所有的浮躁和虚华,这信念支持着自己用脚步,用心灵,用一种近乎超脱的视角看到那样完美的风景,然后用干净的文字描述着那些人、那些物、那些存在着的美丽。自己的双脚所踏过的那些土地,丰富着原本简单又纯美的心灵,使整个人生旅途变得绚烂而多姿。
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信念,所有在路上的人,都是被这样那样的精彩打动着,于是一次次地上路,一个人坐在空咚空咚的火车车厢里,挥手告别熟悉的城市,看着窗外不断后退的一切,期望着千里之外的陌生地域,任由那孤独与寂寞在心里开出花来,那亦是心甘情愿。
迷恋着、渴望着那自由,那像风一样的自由,于是旅行成了一种瘾,一种渴,且发作周期越来越短。
旅行有很多种方式,有一种是为了找寻前世的灵魂,生活有很多种方式,有一种离开是为了回来,或者,每个人都会爱上这个精彩的世界,短暂却可以豐富,有快乐亦有忧伤,有欣喜亦有悲哀。
或者,人生就是一场自助旅行,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雪山到草原,有阳光灿烂,亦有细雨绵绵,可是,依然要走下去,哪怕偶尔孤独,偶尔觉得再也撑不下去了;可是,这一路,依然只有自己。你是别人的风景,别人亦是自己的风景。旅行的意义是让自己知晓了渺小,懂得了珍惜,知晓了感恩。
身未动,心已远。听着SAINKHO的声音,享受着图瓦国的草原……
小素
对于我,对于所有的行者,或者,在路上的日子才是最幸福快乐的,照片与文字都不是资本,是给自己的交代,是人生里快乐的源泉……
——小素
小素的旅行空间:
旅行的意义的议论文 篇4
结束了青年营中最重要的部分——微公益活动后,我们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开始享受旅途后半段的美好与欢乐。
当去王家坪的路上领队通知我们今晚会有一场盛大的民族联欢以及烧烤篝火晚会时,我们不由得都振奋了起来。开始一心期盼起了晚上的盛大联欢。
到达王家坪稍作休整后,我们参观了古法榨油,之后又去了泥潭捉鱼,真是好不热闹!待我们回到村寨的广场时,烧烤架已经准备妥当,里面的碳也烧着了。旁边的桌子上已经摆好了各种烧烤食材:羊肉串、牛肉串、鸡中翅……真是应有尽有,而从永定各地赶来的土家族老人们也紧张有序地开始排练土家经典歌舞——摆手舞了。
站在广场上,向远处眺望,便是一片青山绿水,烟雾缭绕,有如置身于人间仙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这幅美丽画卷也在我们面前展开。
太阳慢慢地沉入了大山之中,晚霞也尽数散去,篝火燃起来了,烤炉中的碳火旺起来了,大红的灯笼挂起来了!营员们开始烧烤,作为队中的“大厨”,我按照烧烤工序为每个烤串刷上油,在火苗最旺处反复煎烤,待肉的油水、蔬菜的汁水出来后,轻轻洒上胡椒及辣椒粉,发放给我们组的那些早已虎视眈眈,满嘴口水的“馋猫”们。
正当我们吃得满嘴油水的时候,才忽然想起来那些老艺人们没吃晚饭就过来排练,肯定肚子饿了吧。我们忙取出一些烤熟的烤串递给早已饥肠辘辘的老人们,老人们不停地对我们说着感谢,我们的心情也因此而得以更加温暖。吃完烧烤,便是隆重的篝火晚会了。我们各组营员都上场表演了几个节目,我也是为大家奉献了一段美丽的舞蹈《大王叫我来巡山》,我那滑稽的舞步,夸张的动作逗得全场哈哈大笑。
当老艺人们登台演出时,我们向他们的精彩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们先后向我们表演了灯戏,摆手舞等土家族独有的节目,我们不禁都呆住了,有些节目是我去年在湖北恩施都没有见过的。使我了解了土家族中还有如此美好动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
我们唱啊,跳啊。也学着那些老人们的动作,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围着篝火跳起了摆手舞。每个人都沉浸在这种美好,热闹的环境中久久不可自拔。
夜深了,篝火烧着烧着也快逐渐熄灭了,老人们也都要回去了。所有营员主动打开自己手机中的电筒,站在广场的出口两侧,打开灯光,为老人们送行。无数的灯光如同繁星点点,照耀着老人们回家的路,我们一直将他们送到村口,看着大巴车离去,才依依不舍地回来。
经典在旅行过程中意义的加与减 篇5
关键词:经典,改编,意义,加法和减法
一、背景介绍
何为经典?意大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Italo Calvino在其一篇名为Why Read the Classics? 的文章中曾整合了世人对“经典”作出的十一个不同定义,各有千秋。而中国学者对经典作品的界定也概括了很多点。就世界文学而言, 王宁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曾引入世界文学的概念,介绍了其历史演变过程,并概括了评判世界文学的五大标准,只有从这五个方面来综合考察,才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判定一部作品是否属于世界文学。然而,不同的国家对于经典作品的涉猎不尽相同。比如,法国人耳熟能详的巴尔扎克,到了意大利几乎无人问津,艾米丽 · 左拉在美国备受推崇,到了意大利却受到冷落。但是无论如何,经典作品能够帮助理解我们是谁、身在何处。我们无法把经典的作用具体化,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阅读经典比不读好。然而在传承经典的过程中, 随着时空的转变,意义上有增也有减。经典作为世界范围性的文学,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关注点有所不同。
二、《伊利亚特》的传承与发展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以15693行、共24卷的篇幅描述了希腊占领特洛伊城的故事,通过对特洛伊战争的描写, 歌颂英勇善战,维护集体利益,为集体利益建功立勋的英雄。 围绕这场希腊历史上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史诗中塑造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从古希腊时候的史诗到现代的美国电影,《伊利亚特》的意义在时空穿梭旅行中发生了许多加法和减法。下面从三个角度的对比探讨这一史诗在传承中意义的得与失。
1. 场景描写
不管是原著,还是电影,该作品中的重头戏之一就是战争场面的描写。例如,《伊利亚特》中是这样描写两军对峙的: “特洛伊人夹杂着喧闹走来,喊声震天,恰似一群野生的鸿雁,疾飞的鹳鹤,发出震天的宣喊,试图逃避冬日的阴寒和暴泻不止的骤雨,给普革迈亚人送去流血和毁灭”虽然文字并不是能够展现出画面,但是文本的一连串的比喻,自然界的动物发出的冲天的宣喊生动活泼地比喻出了特洛伊人气势恢弘的场面,产生了极其鲜明的形象和冲击力。
然而在电影中,对于这一场景的表现,导演运用了现代技术、推拉镜头从而使得人们感受宏大的场面:望不见头的士兵,身穿一样的铠甲,手拿一样的兵器,迈着一致的步子, 以及那凝重而越来越紧张的音乐。由此而来,这部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呈现出非常直观的感觉。这种感觉使得原来无边的想象变得生动化、具体化,更易让人接受。但是如果没有原著的铺垫,直接看电影的话人们也不会觉得战争的恢弘、气势是什么样。总之,电影的表现手法还是简单了些。
2. 战争原因
就战争的起因而言,《伊利亚特》中得英雄为保护希腊的荣誉、保护城邦而战。在电影中,阿喀琉斯一直提到:“我为什么要进行斗争呢?我要为了我的个人荣誉,为了名留千古。”所以,观众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个人欲望的一种彰显。 之所以有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现在社会要求电影能够表现一些更为直观的内容,或者是需要一个能够直观表现的切入点,所以需要去选取一些很直接的东西,比如为了权力、为了名留千古等。
改变之后的作品以电影的方式呈现出了潜意识里美国文化意识,更强调了个人的发展“war for myself”,“土地、权力、荣耀都不及爱情伟大”。改编的作品给人一种“强者为大”的暗示“God protects the stronger”,还有一种空前的自信“we can win”。所有这些都是美国身影的折射, 某个角度或者是整个国家的缩写。但是原著的有些意义被丢弃,比如诸神、集体荣誉感消失。
三、《赵氏孤儿》的改编
相对而言,中国经典也有此类处境。迄今为止,《赵氏孤儿》这部元杂剧前前后后有过8次改编,下面以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对比,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经典在传承中的得与失。
电影运用现代意识对元杂剧《赵氏孤儿》进行反思,急于抛弃原著“封建思想糟粕”,为其寻求当代合理化的叙事策略,是时代的进步。但电影颠覆了元戏曲始终不变的“义” 的思想内核,“义”的思想被严重削弱,英雄形象坍塌,成了个人主义的表现,元杂剧中那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消失。此外,电影还狭隘地把当代意识等同于个人主义。事实上,就作者个人观点来说,电影所带来的改编使这部经典著作大大降低了价值:用个人主义的行为动机解读取代元杂剧的思想文化精髓,放弃了崇高精神而去传播狭隘地自私的价值观念;使一部热血英雄传奇变成阴鸷深沉的个人主义行为动机的阐释,消解了悲剧的崇高美感;传达出来的思想价值并没有超越原著,反而有所降低。
四、结论
旅行的意义 篇6
Excerpts
And now I’m coming back to Gili Meno1) under notably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Since I was last here, I’ve circled the world, settled my divorce, survived my final separation from David2), erased all mood-altering medications from my system, learned to speak a new language, sat upon God’s palm for a few unforgettable moments in India, studied at the feet of an Indonesian medicine man and purchased a home for a family who sorely needed a place to live. I am happy and healthy and balanced. And, yes, I cannot help but notice that I am sailing to this pretty little tropical island with my Brazilian lover. Which is—I admit it!—an almost ludicrously3) fairy-tale ending to this story, like the page out of some housewife’s dream. (Perhaps even a page out of my own dream, from years ago.) Yet what keeps me from dissolving right now into a complete fairy-tale shimmer4) is this solid truth, a truth which has veritably built my bones over the last few years—I was not rescued by a prince; I was the administrator of my own rescue.
My thoughts turn to something I read once, something the Zen Buddhists5) believe. They say that an oak tree is brought into creation by two forces at the same time. Obviously, there is the acorn6) from which it all begins, the seed which holds all the promise and potential, which grows into the tree. Everybody can see that. But only a few can recognize that there is another force operating here as well—the future tree itself, which wants so badly to exist that it pulls the acorn into being, drawing the seedling forth with longing out of the void7), guiding the evolution from nothingness to maturity. In this respect, say the Zens, it is the oak tree that creates the very acorn from which it was born.
I think about the woman I have become lately, about the life that I am now living, and about how much I always wanted to be this person and live this life, liberated from the farce of pretending to be anyone other than myself. I think of everything I endured before getting here and wonder if it was me—I mean, this happy and balanced me, who is now dozing on the deck of this small Indonesian fishing boat—who pulled the other, younger, more confused and more struggling me forward during all those hard years. The younger me was the acorn full of potential, but it was the older me, the already-existent oak, who was saying the whole time: “Yes—grow! Change! Evolve! Come and meet me here, where I already exist in wholeness and maturity! I need you to grow into me!” And maybe it was this present and fully actualized me who was hovering four years ago over that young married sobbing girl on the bathroom floor, and maybe it was this me who whispered lovingly into that desperate girl’s ear, “Go back to bed, Liz8) …” Knowing already that everything would be OK, that everything would eventually bring us together here. Right here, right to this moment. Where I was always waiting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always waiting for her to arrive and join me.
Then Felipe9) wakes up. We’d both been dozing in and out of consciousness all afternoon, curled in each other’s arms on the deck of this Indonesian fisherman’s sailboat. The ocean has been swaying us, the sun shining. While I lie there with my head pillowed on his chest, Felipe tells me that he had an idea while he was sleeping. He says, “You know—I obviously need to keep living in Bali10) because my business is here, and because it’s so close to Australia, where my kids live. I also need to be in Brazil often, because that’s where the gemstones are and because I have family there. And you obviously need to be in the United States, because that’s where your work is, and that’s where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are. So I was thinking … maybe we could try to build a life together that’s somehow divided between America, Australia, Brazil and Bali.”
All I can do is laugh, because, hey—why not? It just might be crazy enough to work. A life like this might strike some people as absolutely loony11), as sheer foolishness, but it resembles me so closely. Of course this is how we should proceed. It feels so familiar already. And I quite like the poetry of his idea, too, I must say. I mean that literally. After this whole year spent exploring the individual and intrepid12) I’s, Felipe has just suggested to me a whole new theory of traveling:
Australia, America, Bali, Brazil = A, A, B, B.
Like a classic poem, like a pair of rhyming couplets13).
The little fishing boat anchors right off the shore of Gili Meno. There are no docks here on this island. You have to roll up your pants, jump off the boat and wade in through the surf on your own power. There’s absolutely no way to do this without getting soaking wet or even banged up on the coral, but it’s worth all the trouble because the beach here is so beautiful, so special. So me and my lover, we take off our shoes, we pile our small bags of belongings on the tops of our heads and we prepare to leap over the edge of that boat together, into the sea.
You know, it’s a funny thing. The only Romance language Felipe doesn’t happen to speak is Italian. But I go ahead and say it to him anyway, just as we’re about to jump.
I say: “Attraversiamo14).”
Let’s cross over.
1.Gili Meno:美侬岛,印度尼西亚岛屿
2.David:大卫,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在办理离婚手续期间认识的男友
3.ludicrously [5lju:dIkrEslI] adv. 滑稽地,可笑地
4.shimmer [5FImE] n. 微光;闪光;闪烁
5.Zen Buddhist:禅宗信徒
6.acorn [5eIkC:n] n. [植]橡树的果实,橡子
7.void [vCId] n. 空虚,怅惘
8.Liz:Elizabeth的简称,书中的女主人公
9.Felipe:费利佩,一位巴西商人,最终与女主人公成为恋人。
10.Bali:巴厘岛,印度尼西亚南部岛屿,著名的旅游胜地
11.loony [5lu:nI] adj.〈口〉发疯的;发狂的;失去理智的
12.intrepid [In5trepId] adj. 无畏的,勇敢的
13.couplet [5kQplIt] n. 对句(指两行尾韵相谐的诗句)
14.Attraversiamo:意大利语,意思是“我们过街吧”。
作品赏析
当人们对现有的生活感到失望沮丧,或者是困惑迷惘时,往往会渴望离开,去踏上一段新的旅程。于是,塞林格在《麦田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让主人公霍顿独自一人去了纽约,约翰·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Rabbit, Run)中,让主人公“兔子”哈里抛下妻儿,离家出走。关上一扇门,转身离开,是与旧生活方式的告别。而旅行,用沿途不同的风景为生活提供全新的可能,则是寻找人生新的出发点的一种方法。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在《美食、祈祷、爱》中所描绘的旅行也是如此。
《美食、祈祷、爱》的副标题是“一个女人穿越意大利、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追寻之旅”(One Woman’s Search for Everything Across Italy, India and Indonesia)。在这本纪实性作品中,吉尔伯特描写了她罹患忧郁症后,出发去看世界的旅行:去西方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意大利,去东方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印度,去风光秀丽的印尼巴厘岛。旅行前,吉尔伯特因为离婚等情感挫折而身心憔悴。她失眠、食欲减退、心情沮丧、无法专心投入工作,甚至有了自杀的念头。这是一个情绪和心理健康都濒临崩溃的女人,她经常会不能自已地失声痛哭,需要靠镇静剂才能找到片刻的安宁。然而,令人欣喜的是,旅行给予了她灵魂复苏的机会:她在意大利品尝美食,恢复了对生活的热爱;在印度道场练习瑜伽,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在印尼跟着药师修行,获得了身心的平衡,并意外收获了新的爱情。在作品结尾,也就是本文的英文节选部分,她用“快乐、健康、平衡”来形容全新的自己。旅行还为她提供了素材,促使她完成了《美食、祈祷、爱》这部作品,该书一经出版,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意大利—印度—印尼,她跨越大洋的脚步,给她带来了改变人生际遇的魔幻之旅。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旅行是一种奢望,并非人人都能实现,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吉尔伯特式的幸运。尽管离婚让吉尔伯特放弃了财产,她依然负担得起这次旅行的经费:她的出版社事先买下了她即将写作的游记。无论是在意大利碰到的教她意大利语的英俊男子、印度道场的女导师、印尼巴厘岛的百岁老药师,还是她最后遇到的巴西情人,吉尔伯特一路的旅行,碰到的是“对”的人,遇到的是“对”的事,顺利得像一则童话故事。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和她有着相似遭遇的女性,却往往会被家庭、工作、责任、有限的经济条件等困住脚步。
《美食、祈祷、爱》有相当一部分读起来如同介绍异国风情的游记:意大利的主题是欲望,印度的主题是禅宗,印尼的主题是自然。仅就游记来看,作品写得并不透彻,甚至连一部出众的导游手册都算不上。和多数观光客一样,吉尔伯特有一双好奇的眼睛,但所看到的多是浮光掠影。
如果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来购买一张环游世界的机票,吉尔伯特的《美食、祈祷、爱》能够告诉我们什么?这本书能够打动读者的地方,或许在于它所刻画出的女人的成长。一场失败的感情会导致对自我的否定和迷失,是一种抽空。意大利美食的作用是抚慰与填满,赋予生命最原始的存续本能以肯定性的价值。一日三餐,正念于当下的一粒米、一口饭,在其中发现生命的力量(编者注:“正念”是指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即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不作判断)。而古国印度则为心灵的复苏准备好了道场。练习瑜伽,学习打坐,身体被放轻,灵魂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照顾和呵护。等到了印尼巴厘岛,在充足的阳光照耀下,在友谊与爱情的滋养下,自我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向成熟的蜕变,身体不再迷失于欲望,也不需要拒绝欲望,因为心灵是自己最终的主人。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会有迷失的时候。在此时,我们要有勇气走出困局,作出改变,《美食、祈祷、爱》中的吉尔伯特就是一个范例。其实,不需要到意大利也能寻找到美食:一个人在深夜里,为自己煮上一碗晶莹的米粥,享受其中的每一口,同样也有滋养心灵的意义。不需要到印度也可以祈祷:所谓祈祷,背后是信仰,用信仰的目光望向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放弃希望的执着。不需要到印尼也会找到爱:印尼巴厘岛的阳光虽灿烂无比,然而,人行道上冬季的阳光,照在望向阳光的脸上,也可以留下同样的温暖;巴西情人式的灵魂伴侣,或许就藏身在偶遇的路人中,等待着缘分牵动的那一瞬。在《美食、祈祷、爱》中,笔者最喜欢的一段话是作品结尾处有关橡实的一段比喻:“同时有两种力量创造了橡树。显然,一切都起源于一颗橡实,它包含着所有的承诺与潜力,长大而成了树木……还有另一种力量在此运作——未来的树本身。它是如此渴望存在,于是拉扯着橡实,将种子拔出来,带着脱离太虚的渴望,一路进化,从虚无迈向圆熟……恰恰是橡树本身创造了孕育自己的橡实。”可见,自我拯救本身的力量有多大。
旅行的意义 篇7
如今已是资深旅人的新井一二三回忆过去,认为自己的旅人生涯就是从那天站在“绿色窗口”时开始的。“因为旅行的本质就在于克服恐惧心,离开熟悉安全的日常生活,而往陌生的世界迈出第一步。”
新井一二三是日本东京人,在她成长的年代,旅行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是个时髦事儿,廉价机票和各种铁路套票的流行也给青年提供了便利条件。
当时的杂志喜欢刊登这样的报道:两个女性一起坐火车到稍微偏僻但充满魅力的小地方,下榻于民宿,走路去附近卖传统手工艺品的小商店,在家族经营的饭馆尝尝当地风味小吃。她们提着用藤编的旅行箱,戴着系了丝带的大草帽,穿着睡衣般宽松的棉布长袍和平底鞋。转眼之间,日本各地的“小京都”和老驿站村镇都涌来了大量的年轻女孩。
从东京开往北海道的长途夜车,则挤满了以男大学生为主的“螃蟹族”。他们均背宽度有八十厘米的大背包,无法直接走过车厢的通道,只好全身回转90度,像螃蟹一样横行走路,成了“螃蟹族”这名称的起因。
新井一二三的旅行线路在22岁那年有了区别于同辈们的分叉。在同学们都开始准备写毕业论文、着手找工作的时候,她却梦想去海外漂泊一段时间。她通过了日中友好协会举办的留学生考试,以公费生身份来到北京。
一漂泊就是10余年,中国大陆、加拿大、中国香港……都是新井一二三曾生活过的地方。旅行变成了生活本身,而这一切随着婚姻的开始而结束。“有了孩子就变成了土地上牢牢扎根的树木,一步都走不动了。”
在《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中,新井一二三把旅行的意义上升到人格塑造的高度,她觉得这并没有夸大其词。“因为单独旅行才能够真正离开平时的生活和平时的自己,也能够尝到孤独的滋味。在没有人认识我的环境里,会认识跟平时不一样的自己,或者稍微调整一下原有的个性。我认为这才是旅行的兴趣,所以去哪里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有朋友在旁边哪好意思去改变,人家会以为我不是骗子就是神经病了。”
对于旅行者来说,如果不想自我放逐,最终还是要回到某地。新井一二三回到了日本,继续用中文写作,在她看来,只有用中文才能开拓出母亲无法插手进来、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我母亲是很蛮横的导演,命令你去演她所指定的角色;而我从小被训练成优秀的演员,只要导演使一下眼色,就会自动演起戏来的。连从嘴巴出来的话是自己的想法,还是被迫说的台词,都搞不清楚。”
{F=FAMOUS 新=新井一二三}
F:你在旅途中有没有不愉快或者危险的经历?
新:我没有遇到过真正危险的情况,而且我最初一个人旅行时很多是在中国大陆,那时中国大陆刚改革开放,大家对外国人是很好奇的,而且很客气,甚至还有请我去他们家里吃饭。
F:成家以后对你的旅人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新:我是生育了一男一女,觉得把孩子养大也是一个旅行的经验,是非常有趣的,特别有意思的经验。而且我也从来没有放弃旅人的生涯,我儿子一岁的生日是在冲绳度假酒店,两岁的生日是在婆罗洲,在热带的密林里面。虽然旅行的方式、形式跟年轻时不一样,但是还是继续旅行,还是继续要来中国。
F:假设给你一个机会,你愿意再去哪一地方?
新:我想吃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各种各样好玩的地方我都想去,但是假如说我只能去一个地方,可能回到北京,要站在北京国际列车的那个月台上,看见我找到世界入口的那个时间,那个地方。
艺术 岁月 兄弟情谊
撰文 | 顾文豪
1971年,“文革”闹了五年,没有画展,没有美术学院,没有艺术杂志,也没有书。20岁的林旭东夜色中踏一辆自行车,穿过几条马路,转过几条弄堂,最后停在一栋石库门房子前,循着灶间进入,绕过一排煤球炉,爬上楼梯,18岁的陈丹青就站在楼梯口。没得闲话,两人坐定,翻开厚厚一叠速写本,开始谈艺术。
而当时只有16岁的韩辛踏进陈丹青家,一眼瞧见墙上挂满的大大小小的画,正中是一幅戴大沿帽穿白制服的人民警察的肖像,和一幅大的油画创作“烈士的大刀”。正宗“野路子”出身的韩辛出于本能地不喜欢这些画,觉得不够野不够洋派,不服帖。但就画论画,陈丹青流畅的用笔、响亮的色块及迅捷熟练的把握能力,还是使韩辛这个向来目空一切的神童嫉妒了,酸了好几天。此后但凡有得意的画作,总要陈丹青说好才算数。
时间好快,快得像压缩饼干,三人彼此撞见迄今已是整整四十年,从惨绿少年到花甲之年,三人各有成就。林旭东是国内电影圈新秀私相请教的人,自张元到贾樟柯,他是他们背后的军师、顾问、甚至剪辑,他还参与策划了北京两次大型世界纪录片座谈,日后在法国获奖的知名纪录片《铁西区》即是林旭东全程剪辑的结果,而早期央视《讲述百姓的故事》系列,他亦亲与其事。韩辛小小年纪就被上海官方列入“黑画展览”,与丰子恺林风眠同座挨斗,与吴大羽并称“老小画怪”,日后赴美深造,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华人艺术家中最成功的几位之一。陈丹青,不必多言,是国中当下最元气淋漓犀利敢言的艺术家。同学少年多不贱,然而无论三人声名几何,昔日友情毫不褪色,而无论外间世道几多杂音,对艺术的心念依旧。
此番厚厚一册《四十年的故事》,不止是给各人早年的笔笔画作存真留影,更是借此说一个有关艺术、岁月和兄弟情谊的远年故事。
三人画作各有偏向,各具性格。林旭东是沉静著实,笔笔周正,他的绘画一如他在摄影镜头前的些许紧张、羞涩、安静和坦然,然容我冒昧,或许三人间最为感性深情的也还是他。看他的画,好像外间喧嚷从未搅扰过他,但又并非彻底的旁观者,他总不经意间在画中透露他的感性、感觉和感受。韩辛的画痛快沉着,清亮有精神,他对色彩的感觉极好,我猜他是不折不扣的“好色之徒”。他画画跟玩似的,笔锋扫处,景观自生,他与绘画是相见欢,谁都离不开谁,恰如陈丹青所言,“韩辛从来不知如何安顿自己的才能”,“只要给他颜料,韩辛愿意,并能够描绘任何景象”。至于陈丹青的绘画,在他摆弄写实与戏仿、传统与现代、国画与油画的暧昧分界时,林旭东正确指出“比他的文字恳切,或许更私密”。而陈丹青的人物肖像或速写,传达的非止笔下的老熟圆到,我钦服他对人性与表情的敏锐,我冒昧的以为他长期对人的形相的把握,其实颇影响日后他的文笔和为人——他的体贴和迅猛其实其来有自。
我无力评判三人画作。只是作为一名钟爱艺术的青年,感动于这册画册丝毫不曾传达任何有关成功与成名的消息。三篇附文,一点没有功成名就的事后诸葛,也没有亟亟为自己作铺排锦绣的追认文脉,有的只是对于艺术这件事的惶惑与敬意,以及对于四十年友情的看重与珍惜—艺术并非个人天启式的横空跃出,毋宁说我们总是在足迹杂沓的泥砂上留下既被他人覆盖、复被后人踏掩的乱痕而已。而年届花甲,待种种凡俗一一褪去,还是最初少年时一瞬凌乱足迹教人感动牵记。有心人细读这四十年的故事,既可窥见当代美术发展的浮沉轨辙,有如镜像,也让我们知道物质匮乏的时代未必总是文化的荒年。
双周推荐
Book
《寂寞带我去散步》
作者:陈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陈升试图透过书写,在读者的脑海里营造以下的画面:寂寞孤独的中年男子,在陌生的地域里缓步思索生命的意义,不时迸出超乎常理的行径,向世人宣告身处于寂寞之中,但不希望有人打扰。陈升所捕捉到的,依旧是情绪流动的片段,随兴而起的写作,从一个脑海中停伫的主题,尽情地延展,在情绪逐渐消失的片刻,断然终止。读者随着陈升思绪的波动,起起伏伏,努力感受那闷在心里的,或可称为苍郁的情绪。
《寂寞带我去散步》
作者:陈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陈升试图透过书写,在读者的脑海里营造以下的画面:寂寞孤独的中年男子,在陌生的地域里缓步思索生命的意义,不时迸出超乎常理的行径,向世人宣告身处于寂寞之中,但不希望有人打扰。陈升所捕捉到的,依旧是情绪流动的片段,随兴而起的写作,从一个脑海中停伫的主题,尽情地延展,在情绪逐渐消失的片刻,断然终止。读者随着陈升思绪的波动,起起伏伏,努力感受那闷在心里的,或可称为苍郁的情绪。
《我的妹妹,我的爱》
作者: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书源自美国一起至今尚未告破的著名悬案,1996年圣诞节当天,一名六岁女孩在家中的地下室惨遭强奸和杀害。受真实案件的触动,欧茨基于想象创作了这部小说,试图艺术地表现当时可能发生的一切。这本书之后也顺利成为2009年IMPAC都柏林文学奖的入围作品。欧茨的写作技巧高度纯熟,非常详尽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经历,题材也是她最擅长的中产阶段苦闷的生活、扭曲的心理。
《飘零一家》
作者:亮轩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部反映1949年后因台海两岸阻隔而破碎的家庭记忆史,一部生于抗日战火、长于海峡彼岸的作者个人成长史。亮轩历经被父母遗弃、当小和尚、逃学、偷窃、父子失和、离家出走等种种坎坷,文笔至真至性,令人动容。同时他也追溯动荡中父母结婚与决裂、父亲逃婚、接管台大、参与保钓、母子台海相隔及四十年后北京重聚的沧海桑田,以一个家庭的飘零经历,映照一个流离时代的初始与终结。
《毕业了我们 一无所有》
作者:一草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毕业就像是突如其来的终止符,将一切美好生活全部打散。就业、失业、相爱、离散、痛哭、迷惘、执念、手足无措、梦想奋斗……社会有多现实,奋斗就有多少艰辛,奋斗多艰辛,梦想就有多么珍贵。书里讲述了一群大学生毕业前后的友情、爱情、就业以及为梦想奋斗的故事。他们的经历就是我们每个人真实的人生,是最动人的青春成长史。
旅行的意义 篇8
不过凡事总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拿最熟悉的大众帕萨特来说,国外每款车型都会推出旅行版,大众叫做Passat Variant。而我们最近熟悉的是上一代B6平台的一款高性能帕萨特旅行车R36,呼啸而过的倩影和澎湃的动力几乎让R36成为一道风景。近年来,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成熟,大众引进旅行版的步伐越来越明确。于是,我们看到了出自B7平台在国外依然称作帕萨特旅行版,但进口到国内被叫做迈腾旅行版的旅行车。它不再是R36高性能版,而是回归到了2.0T发动机的普通旅行车,让旅行变得普通再普通不过,倡导一种新的生活理念,这是我们的心声。
眼前的这个姑娘,很惊艳。认识她是在一个朋友的生日party上,一曲杨坤的“无所谓”把我们在场的几个人都镇住了。后来才知道她是学舞蹈的,浑身散发出的艺术气质和舞蹈身段让我们的摄影师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很是享受。茉颜,没错,就是这个名字,细细聊过之后,原来她竟然有着清朝贵族血统,如果清朝没有灭亡,她就是位格格。不过这位“格格”可一点儿不大家闺秀,甚至有些很“爷们儿”的感觉,非常豪爽和热情,如果不是要开车,中午的饭局我都觉得她得大口喝着酒,称兄道着弟。我就越来越感叹,为啥现在姑娘们现在都特别女中豪杰,而男人们一个个地都变得特“娘”了呢?话题扯远了。
喜欢旅行车的造型,并且停车要比三厢轿车方便得多
茉颜对旅行车并不陌生,因为以前老爸单位有辆桑塔纳旅行车,别的印象不深,但是超级能装东西。那个年代还不是很流行自驾车旅行,这辆车最大的用途就是装载物品和到处接送人。那时候茉颜还不知道这种车型叫做旅行车,就是觉得这种没有“屁股”的车很实用。长大之后,她慢慢认识了两厢的赛欧和凯越旅行款,而后有一个朋友曾经开着一款帕萨特的旅行版(后来才知道那辆车就是R36),大家一起去郊游,几个人一辆车,后备厢装满了行李和吃喝玩乐的东西。茉颜渐渐地发现,这种旅行车的造型真的很漂亮,尾部浑然天成,不像是三厢车感觉总是被割裂了。
这是茉颜第一次见到迈腾旅行车(恕我直言,真是不习惯这样的叫法啊,还是感觉帕萨特旅行版更亲切),有些修长的身形让茉颜很是喜爱,从车顶到尾部的线条都很流畅,比国产的三厢迈腾漂亮不少。车顶上的行李架显示出它是一辆地地道道的旅行车。
倒车停车对女孩子来说总是一个弱项,对茉颜来说也一样。不过因为旅行车的尾部设计让停车比起三厢车来显得容易一些。但是让茉颜更欣喜的是,这款车带有自动泊车辅助系统,按下中控台的自动泊车辅助系统按钮,这时候你要做的是盯着仪表盘的液晶显示提示,放开双手,控制好刹车速度,就可以完美地将车停进去,而且此系统不仅能提供侧向停车,还可以提供垂直停车(具体如何操作,参见我们杂志近期关于自动泊车系统的专题)。也许这样的系统只是个噱头,因为还需要靠人脑和脚来不停地调整,但是茉颜认为有总比没有强。
风格内敛的内饰传统不张扬,比较符合商务风潮
茉颜对旅行版的内饰感觉一般,看上去就是很传统的大众内敛风格,旅行车的外表里,有着一颗商务的心,让茉颜很不适应。不过做工很细致,从方向盘的手感,到真皮座椅的缝合线处,都是用心之作。中控台的液晶显示屏,功能比较丰富,带有GPS操作系统对于旅行车来说分外重要,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就会在路上了。驾驶位置的真皮座椅还具备了加热和通风功能,这点对于旅行车来说也很重要,只不过这项功能的调节实在是太隐蔽了,在座椅的左下方,要使劲地摸才能摸到,而且无法控制风量,有些不太方便。后排空间表现一般,感觉比三厢迈腾的后排空间要小不少,这是不是因为国产的迈腾都是加长轴距的呢(没错,迈腾旅行版是标准轴距,轴距为2712mm。而国产三厢迈腾的轴距则为2812mm)。超大的全景天窗是整部车让茉颜最赞不绝口的地方,想象着和心爱的人一起旅行,在月光下享受星空的感觉是多么浪漫。
2.0TSI的发动机动力足够用
茉颜对汽车的动力没有特别明确的要求,而且旅行车对她来说,就是一个能载着她可以四处游玩的交通工具。她的要求很简单,质量要好,不能把她扔在半路;开起来要舒适,不会刻意追求速度。所以配备2.0TSI发动机的迈腾旅行车对她来说足够了。总体感受上,起步阶段的动力感觉有些慢半拍,提速还是比较迅猛和敏捷的。6速手自一体的DSG变速箱,换挡起来比较平顺。迈腾旅行版有S挡,不过胆小的茉颜只是简单地加了个速,澎湃的动力瞬间而起,让她有些害怕。德国车的刹车依然是利器,这让茉颜放心了不少。
汪鹏翔夫妇非常喜欢旅行,他们说最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如果没有其他负担,该是一辈子生活在路上的人。所以他们对旅行车的情有独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当每次在国外旅行时,满眼的旅行车和拖在车后的各种房车,游艇,摩托,总是让他们心神往之。可放眼国内,这样的旅行车还未被认可,也许是我们还没有达到那样的精神层次去探寻旅行的意义,因为每天大家都为了生计而匆忙地不知所谓。这对夫妇是从事婚礼策划的,而且汪鹏翔还特别喜欢摄影,这样的行业要求他们更得见多识广,才能为每对新人提供最完美的策划服务。所以两个人经常在不忙的时候,一起开着车游山玩水,所以一部旅行车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旅行车带给我们的更多是一种新的生活理念
汪鹏翔夫妇认为,旅行车带给大家的更多是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比如,时常怀有一颗随时准备出游的心,放下沉重的包袱,给心情放个假。当然,我们的社会还处于一种急速发展的阶段,也许没有功夫让你停下脚步。不过因此你可能也失去了很多,比如旅行的快乐,朋友相聚的美好,一起走过的岁月的记忆等等。毕竟我们国家的汽车文化还停留在一个很浅的阶段,也许随着我们这一代的成长和用车理念的培养,将来旅行车在国内的风靡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倾心于旅行车的多方位满足需求
乍一看到迈腾旅行版,真的有点儿让这一对小夫妻犯晕。汪鹏翔是个车迷,对车有一定的了解,这迈腾旅行版的确就是欧洲的大众帕萨特旅行版,只不过进口到国内来,换了一个名字罢了。不过这迈腾旅行版与国产新迈腾比较,外观上有着70%的相似度。细心的汪鹏翔发现,尽管他们都有着新的脸谱“四道杠”,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迈腾旅行版保留着欧洲原汁原味的四道杠,而新迈腾前脸则是双四辐格栅,变成了八道杠!不过这些对于老婆来说,显得没有那么重要,她更喜欢迈腾旅行车的尾部设计,圆润流畅,一气呵成的感觉。
对于汪鹏翔夫妇来说,旅行车的好处是可以全方位满足两口子的各种日常需要。他们俩需要车的装载容量大,公私兼顾,商用家用两不误,并且造型还要漂亮。迈腾旅行车基本符合。首先装载容量大:超大的行李厢几乎是旅行车型的重中之重,常态下迈腾旅行车的行李厢容积为603 L,若将后排座椅靠背全部放倒,行李厢容积还可以扩充到1731 L,无论是装行李还是装一些婚礼策划用的物品都是绰绰有余。心细的老婆还发现行李厢的底部被设计了一个可滑动的底板,这对于纵向有些深的旅行车后备厢来说,无论是放置还是拿取物品都方便了很多。其次:公私兼顾两不误。私,自然不用说了。商,因为有着与新迈腾相似的外形和内饰风格,内敛和低调的气质,比较适合商务活动。每次去给新人做婚礼策划咨询,总要给新人留下一个职业的形象吧。
驾驶体验:扎实的底盘,成熟的TSI+DSG动力组合
旅行的意义 篇9
用来表演加麦兰的小教堂,是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里天花板最高的,教堂的整体设计则像一个投胎过早的发明家在中世纪就已经发明出来、24世纪才受青睐的高保真音箱,吓得我再也不敢吃爆米花。
伸长脖子仔细观察,原来所谓的加麦兰乐器,其实和我国的佛教乐器有点像,不单形状长得像木鱼、钟鼓、筹、锡管、古琴、瑟等等,声音也似曾相识。尤其是位于最后一排的巨大的钟形鼓,镶嵌在一只金碧辉煌、龙凤合璧的镂雕木架之中,很像港片里少林寺的那种“快跑啊,又有人来灭门啦”的大鼓。
几分钟后,演奏者浩荡入场,总共竟有十六七人之多,年纪最大的要属年过七旬的英国诗人Peter Riley——出版了十几本诗集的他在英国诗坛德高望重,想不到除了写诗之外还好这一口!想到我国很多文人没事就泡卡拉OK打麻将养小蜜,我顿时肃然起敬。表演者还有一位和我住在同一个镇上的,经常看到他拖儿带女地买菜,今天他却特意穿了一件飘逸的袍子,好像仙风道骨才是他的frist name。
演出开始了,表演者像一群远古的采石匠一样,叮叮咚咚地埋下头去,绕梁不止的乐声便像泉水似地从地底下冒了出来。可惜对于冥想式的音乐,我悟性极低,就算见了拈花的佛祖,以为是大班里的司仪出来谢幕也不一定。还好耳朵分辨不出高低,但是眼睛却被乐器上冒出的金属光环俘获着,单看几十只手指像几百对双截棍一样,在神秘的空气中无声地舞来舞去,就已经目不暇接,而且演奏中还加入了印度教中爪哇木偶戏里的男女声独唱部分,以及与器乐的繁复成鲜明对比的舞蹈:一位长得像如来那样中性的美女,穿着用骨架高高撑起的蝴蝶彩翼,裹着百鸟图腰带,光着脚,手举丝巾或假发辫,像日本的Butoh舞那样,用极简主义的手法,像萤火虫里的灯盏一样微微舞动着。据说舞者是一位德国籍的艺术家,每年都到印度尼西亚去学习采风,增进舞技。
【旅行的意义的议论文】推荐阅读:
旅行的意义小学作文12-13
旅行的意义英语作文08-03
旅行的意义英文演讲稿初中05-21
学习采访的意义论文08-27
学习音乐的意义论文11-04
古典概率教学的意义论文06-30
论文的理论意义是什么09-04
诗词对现代的意义论文01-07
资本结构的现实意义论文06-03
传统文学在现代的意义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