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及预测

2024-08-13

评估及预测(通用12篇)

评估及预测 篇1

桥梁承载能力是结构承受荷载的能力,它反映的是结构抗力效应和作用效应的关系。

结构抗力是一个会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其变化规律复杂。作用效应是指外界对结构施加的外力作用,它也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量,如汽车荷载、人群荷载以及其他偶然荷载等。

因此,对旧桥进行承载能力评估即是通过技术手段获得当前在结构实际运营状态下,桥梁可能承担的最大荷载以及在该荷载作用下所表现的各项性能指标,从中了解结构目前的使用安全储备。

1 旧桥承载力评估传统方法

对桥梁承载能力进行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下列任一情况发生时应对桥梁承载能力进行评定。

1)结构内部存在缺陷。这种缺陷或者是固有的,或者是结构随时间而发展的恶化、损坏;2)外界因素的改变,如车辆荷载的增加或不利的环境影响等;3)新建桥梁的验收工作;4)旧桥实施加固、拓宽等修建工程前后;5)为设计规范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6)为了合理的分配养护维修资金;7)决定特殊荷载是否可以通行。

目前常用的桥梁结构承载力评定方法包括:旧桥检验系数法、实桥调查与结构分析综合法以及静、动荷载试验评定法等。

2 旧桥承载能力模糊贴近度综合评判模型

2.1 影响桥梁承载能力的因素

影响在役桥梁承载能力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四类:设计和施工因素、建材性能因素、荷载因素以及环境影响因素。要进行桥梁承载能力的评定,如果要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因此,剔除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确定如下所示的因素集:

1)使用因素。

从使用因素的角度来考虑对承载能力的影响,主要是荷载对结构的影响,荷载是对结构的安全和使用性能有直接影响的一种最主要的因素,特别是目前公路运输行业的蒸蒸日上,交通流的日益增大使得桥梁承受的荷载压力增大。加上桥梁超载超限情况严重,不安全的行驶造成桥梁存在了各种各样影响承载能力的损伤和缺陷。特别是累积损伤的后果使得桥梁结构抗力加速劣化,从而使桥梁承载能力降低。此外,还有桥梁结构自身的恒载以及自然环境对其施加的荷载,如温度,冻融等。从一般情况出发,结合目前出现较多的超载超限现象考虑荷载因素对桥梁结构承载能力的影响。

2)结构因素。

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偏离最初设计状态的现象对桥梁承载能力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主梁/主拱圈变形过大、墩台变位过大以及存在超过规范范围内的裂缝,这些不仅仅影响到桥梁的承载能力,当情况严重时更是直接影响到了桥梁的正常使用,必要时需要封闭桥梁。

3)养护因素。

对桥梁进行及时的养护是保证桥梁正常使用的有效手段,但是实际情况中,桥梁数目的众多,养护维修资金的有限,使得在桥梁养护工作实施过程中很难及时的落实到每一座桥梁,因此,根据养护情况的不一样,在使用中,桥梁也会出现不同的状况,对桥梁承载能力的影响也不一样。

综上,建立影响桥梁承载能力的因素集如下:

U={U1 U2 U3}{使用因素,结构因素,养护因素}。

其中,U1=使用因素={超载情况,车流量};U2=结构因素={主梁/主拱圈受力变形,墩台变位,受力裂缝};U3=养护因素={保养情况,结果损伤状况}。

2.2 等级评定

1)单因素隶属度评定原则。

考虑影响桥梁承载能力的各个因素,其中有可以通过定量方式确定隶属度的,如车流量等,也有非定量的因素,如结构损伤状况、保养情况等。为了便于能够在一个量度上进行隶属度的评定,本项目拟采用类比法结合专家意见评定各个因素的隶属度。

采用反映各个单因素影响桥梁承载能力程度的一级~五级模糊语言,各级取值范围将(0,1)区间划分为0.90~1,0.75~0.90,0.60~0.75,0.45~0.60,0~0.45。由此可以建立各个因素相对等级(一级~五级)的单因素评价模糊集。如:桥梁出现了轻微的缺损状况,但基本对承载能力没有影响,对照评价标准可取评价模糊集u=(u1,u2,u3,u4,u5)=(0.35,0.65,0,0,0),表示不能完全达到一级水平,能够满足二级水平,不符合三级~五级。

2)承载能力等级评定。

结合桥梁承载能力衰减规律和对应采用的维修加固工作将桥梁承载能力等级按照满足目前使用要求的程度划分为五级,即“完全足够”“足够”“临界”“不足”“严重不足”,对该5个语义进行量化,各自取值范围分别为0.90~1,0.75~0.90,0.60~0.75,0.45~0.60,0~0.45。每一级的具体对应情况描述如下:a.完全足够。桥梁只存在轻微缺损,其程度对桥梁承载能力不产生任何的影响,完全满足目前使用要求。b.足够。桥梁存在的缺损状况对桥梁承载能力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承载能力能够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不需要特别进行维修加固工作。c.临界。桥梁出现了少量影响到承载能力和威胁桥梁正常使用的缺陷和破损,应考虑采用适当的措施控制这种缺陷和破损的开展。d.不足。桥梁已出现严重威胁桥梁正常使用的结构性缺损,承载能力因此降低,需要考虑采取维修加固措施。e.严重不足。桥梁存在的严重缺陷已经不能保证桥梁正常使用,承载能力急剧降低,桥梁已经不适宜继续使用,应考虑规模较大的加固措施或重建,否则应立即中断交通。

3 PC变截面空心板桥剩余寿命预测的回归法

桥梁结构和人一样,也有其寿命,即使寿命在其使用寿命期间,它也会“生病”。由于各种外力(即荷载)的作用,尤其是我国部分地区行车辆严重超载等各种因素,桥梁结构会产生一定的损伤,甚至发生倒塌事故。随着时间的推移,损伤不断累积,再加上材料的不断老化(如钢筋锈蚀、混凝土碳化等),强度不断降低,最终使桥梁结构发生局部破坏,乃至整体破坏,使得结构不能再承受荷载的作用,此时,结构即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失去了其使用价值,达到了它使用寿命的终点。若能准确预测在役公路桥梁的剩余寿命,就能进行合理的投资,采取有效的加固改造措施。本项目拟采用回归预测分析法对桥梁剩余寿命进行预测,为公路桥梁维护管理部门的桥梁养护工作提供可行办法。其中,回归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如下:

回归预测模型就是利用桥梁在t0时刻前各个检测时刻的实际检测资料与分析结果,通过回归分析,建立桥梁结构损伤与使用时间的关系,以此作为对桥梁结构寿命进行预报的根据。

其基本过程为:设Dt为结构t时刻的总损伤系数,Dt=0表示结构完好无损伤;Dt=Df表示结构使用的寿命终结;Dt=1.0表示结构完全破坏。

Dt是一个综合指标,应考虑桥梁的损伤状态、结构的重要性、结构维修费用等因素。经综合分析确定,也可采用桥梁损伤指数BDI表示,桥梁损伤指数BDI(Bridge Damage Index)表示桥梁损伤程度,其取值范围为[0.0,1.0]。当BDI=0时,表示桥梁无损伤;当BDI=1时,表示桥梁处于极度危险状态。以BDI表示的损伤等级区间如下:

0.0≤BDI<0.2,无损伤;0.2≤BDI<0.4,轻微损伤;0.4≤BDI<0.6,中等损伤;0.6≤BDI<0.8,严重损伤;0.8≤BDI<1.0,破坏性损伤。

Df可由专家根据工程经验给出(暂假定Df=0.8)。这样,Dt与使用时间的函数关系可表示为:

其中,f(t)为Dt的中值预报函数;ε(t)为考虑所有人为因素影响的附加项。

回归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已知的数据来确定f(t)的具体数学表达式。一般地,f(t)的形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常采用二次型、线及指数型。由于指数型在统计学上容易处理,并能线性化和无纲化,因此采用指数型,则式(1)可写为:

线性化后得:

其中,k,α均为由分析决定的常数;r为误差项,一般假定r~N(0,S2),令y=lnDt,x=lnt,a=α,b=lnk则有:

这里,上式为一个最简单的线性回归问题,可以就资料(tf,Dt)很容易地得到a,b的估计值a∧,∧b,换为原来的参数k,α后,Dt的中值预报方程为:

令Dt=Df,由式(4)得:

那么桥梁结构的剩余寿命tS可表示为:

其中,tE为结构的可使用年限;tC为结构已使用年限。

桥梁结构剩余寿命回归预测模型的主要特点是计算简单,使用方便,对检测时刻的选取没有特别要求;主要缺点是它要求所选择的样本容量要足够大,否则将不能保证中值预报公式的有效性和精度。因此,该模型可适用于使用时间较长,使用过程中检测频繁的结构。

4 结语

对桥梁承载能力进行评估的目的即是了解桥梁的实际通行能力,发掘结构的潜在承载能力,并指导结构的加固维修工作,为合理分配维修加固资金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姚玲森.桥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2]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S].

[3]杜国华,毛昌时,司徒妙龄,等.桥梁结构分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4]江政,刘峰.某旧桥承载力有限元分析[J].山西建筑,2009,35(11):315-316.

评估及预测 篇2

2014-2019年中国槐米市场深度评估分析及

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槐米产品及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 槐米的定义及分类 第二节 槐米产品的适用人群 第三节 槐米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第四节 槐米的工艺研究

第五节 2011-2013年槐米市场现状分析

一、槐米市场概况

1、槐米市场发展现状

2、槐米的新品申报情况分析

3、槐米潜在竞争分析

二、槐米价格分析

1、槐米最高政府限价

2、槐米出厂价格统计

三、槐米区域销售分析(市场容量,企业竞争,各产品销售及各大医院使用情况)

1、北京地区槐米销售分析

2、上海地区槐米销售分析

3、广州地区槐米销售分析

4、深圳地区槐米销售分析

5、南京地区槐米销售分析

6、沈阳地区槐米销售分析

7、成都地区槐米销售分析

8、天津地区槐米销售分析

9、重庆地区槐米销售分析

10、长春地区槐米销售分析

第二章 国外槐米市场状况分析 第一节 国外槐米概况

第二节 槐米包装构成分析 第三节 国外槐米配方介绍 第四节 国外槐米供应商介绍

第三章 国内槐米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槐米的发展

第二节 2011-2013年槐米产品市场分析

(产品应用市场现状、产品销售、市场需求规模及发展趋势)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节 2011-2013年国内槐米供需及2014-2019年预测分析

一、槐米产量分析及预测

二、槐米需求及应用领域分析及预测

三、槐米进出口状况分析

四、槐米价格分析及预测

五、槐米投资动态分析及预测

六、槐米研发动态分析及预测

第四章 槐米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槐米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槐米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槐米企业集中度分析

三、槐米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槐米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槐米行业竞争分析

二、国内主要槐米企业动向

三、国内外槐米竞争分析

四、我国槐米市场竞争分析

五、我国槐米市场集中度分析

第五章 槐米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槐米市场发展趋势

一、槐米市场潜力和需求发展趋势

二、2014-2019年槐米市场增长预测

三、各级医院对槐米的需求预测

第二节 槐米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 中国槐米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第一节 A 第二节 B 第三节 C 第四节 D 第五节 E 第六节 F 略……

第七章 2014-2019年槐米行业投资状况分析

(产业的投资现状、投资环境(PEST)、行业的各种投资风险等)槐米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第二节 槐米行业发展的PEST分析

一、政治和法律环境分析

二、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分析

四、技术发展环境分析

第三节 槐米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政策风险

二、市场风险

三、金融风险

四、技术风险

五、其他风险

第四节 槐米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第八章 槐米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行业发展环境变化趋势、政策调控方向、市场发展趋势、产业竞争趋势、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未来3-5年行业的整体发展、生产能力预测)第一节 槐米行业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槐米行业发展趋势

二、槐米行业竞争趋势 第二节 中金企信专家结论

第九章 中国槐米市场总结及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节 槐米市场现状总结及前景分析

一、中国槐米市场总结

二、现状原因分析

三、市场SWOT分析

第二节 槐米市场投资策略分析

一、投资策略

二、出口策略

三、国内销售策略

网 址:

评估及预测 篇3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 可持续性 经济结构调整 政策影响

目前全球衡量经济增长的通用指标是GDP。但GDP除了衡量经济产出总量,无法说明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市场需要一种能够综合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的指标体系。本文以美国2012年经济运行为背景,结合美国经济所处经济周期,通过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对美国经济增长质量、可持续性及政策影响进行评估。

建立指标体系

本文在指标体系选取上具有以下特征1:一是采用美国官方发布的原始数据,涵盖经济活动主体(工商企业、个人)、供给面及需求面,对这些指标进行组合、分解,挖掘其中最能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及可持续性的部分,组成新的指标体系。二是这些指标单独出现时通常不具有先导性,经适当组合可具有先导性。三是指标选择注意对应性、平衡性,避免单一、倾向性及可能产生的误导。四是对每组指标建立基准,作为评估其状态的标杆。五是力求指标体系简洁、直观、实用,可为广泛市场人士所理解和采用。六是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估标准是资源要素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合理性,生产率的增长。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评估标准是未来2-3年内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内在驱动力和条件,同时也考虑长期结构性因素。

(一)美国GDP相关指标

1.核心GDP

从美国经济发展来看,包括个人和工商企业的私有部门支出在GDP增长中的占比和贡献度越大,则GDP增长率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越高,增长也越具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据此,可将美国的GDP划分为由三个板块构成的三个层次(采用2013年2月28日第二次修正数据,参见图1-2):

层次1:整体GDP;

层次2:全部私有部门GDP= {整体GDP-政府支出};

层次3:核心GDP,即全部私有部门最终销售GDP={整体GDP-(政府支出+私有部门新增库存)}。

各GDP指标与美国最近一轮经济周期的状态做如下概述:

一是经济衰退之初,三大GDP指标均大幅加速下降,其中核心GDP降幅领先;但自2008年底开始,三大指标均进入减速下降,其中核心GDP降幅减小速度最快;自2009年第三季度经济复苏以来,核心GDP季度环比增速始终领先于其他指标。核心GDP/整体GDP在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回升,并在2011年第一季度超过历史平均水平80%,在2012年第二季度回升到衰退前的水平。

二是2012年第四季度整体GDP增长率为0.1%。但全部私有部门GDP增长了1.5%,而核心GDP增长了3%,并且核心GDP/整体GDP达到了经济衰退以来甚至是历史最高位81.9%。

2.政府支出/GDP

政府支出/GDP及其变动趋势是GDP质量及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历史经验证明,政府支出,特别是消费性支出、国防类支出在GDP中的占比增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挤出效应,会挤占效率更高、更能带来扩大再生产的私人投资支出和资源配置。因此该占比上升往往预示失业率上升、GDP增长减速、劳动生产率下降;反之则相反。自2009年第三季度复苏以来,美国政府支出/GDP大幅下降,在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降到长期平均水平20.25%以下,而2012年第四季度则达到衰退以来最低点19.2%。国退民进,表明美国经济质量和可持续性在改善(见图3)。

3.全部最终销售

全部最终销售=整体GDP(含私有部门和政府支出)-私有部门新增库存,它是反映GDP中最终实现价值的主要指标。在本次周期中,最终销售滞后于整体GDP复苏,在2010年第一季度才开始恢复增长,但随后增长稳定,增幅波动性小于整体GDP,并且在2012年第四季度实现了1.7%的增幅。但其增幅仍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3.17%。

4.人均GDP

就业人口增长本身可以带来GDP总量增长,所以GDP增长幅度必须超过总人口和就业人口增长。人均GDP、就业人均GDP持续增长,比GDP总量更能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美国的人均GDP和就业人均GDP增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均滞后于GDP总量,其中就业人均GDP更加滞后。同期美国劳动生产率,包括人均产出和时均产出都在持续增长,而人均劳动小时数却在减少,这也许可以解释人均GDP和就业人均GDP增长滞后的原因。就本次周期看,人均GDP在衰退期降幅大于GDP总量,而在复苏期增幅却小于GDP总量;就业人均GDP在衰退期降幅没有GDP总量大,但在复苏期增幅却滞后于GDP总量,主要原因可能是制造业劳动时间减少导致了人均产出下降。但不论什么原因,人均GDP和就业人均GDP增长滞后于GDP总量,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应该说是负面因素(见图4-5)。

5.潜在GDP及其缺口

潜在(或自然)GDP是在考虑了资源要素制约条件、生产可能性前沿等因素后,对GDP最大可持续增长幅度的一种定量判断。它由美国国会预算署(CBO)阶段性地评估和公布。美国的GDP在2007-2009年低于潜在水平,2010年以后超过潜在水平,并且预期在未来两年内会更大幅度地超过潜在水平。当然,国会也可能随后上调该潜在水平,但未来两年内美国经济增长超过趋势水平的概率正在上升(见图6)。

(二)美国工商企业及供给面相关指标

1.非金融企业税后利润

本次周期中,企业利润在经济衰退中降幅小于GDP,并且领先GDP复苏增长,处于相对健康状态(见图7)。

nlc202309021926

2.公司现金流及其与非居住类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

在本次衰退期间,公司为了避险,普遍会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大量持有现金。在复苏阶段,这一状态并未改善,现金余额增速仍高于固定资产投资,表明公司对固定投资前景依然心存疑虑。但值得庆幸的是,公司对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软件和设备类的投资明显加速上升,增速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整体,表明许多企业正在为扩大再生产作准备。

3.劳动生产率

克鲁格曼曾指出:生产率不能代表一切,但从长期看它几乎就是一切。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小时产出)在本次衰退初期曾下滑。随后随着企业大量裁员,工时投入减少,小时产出随之回升。但主要由裁员带来的生产率提升不具有可持续性。2010以后美国就业恢复增长,同时劳动生产率也继续增长,这种伴随劳动投入的生产率增长更多是由于软件、设备等技术类投资大幅增长所致,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可持续性。

4.生产能量利用率

美国的生产能量利用率在衰退后曾大幅下滑。自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随着经济复苏,该指标也稳步回升,在2012年12月达到78.8%,但仍低于历史平均水平80%,更低于饱和分界线84%,表明工业产出来自供给方面的制约较低,持续发展空间较大。

(三)美国个人和家庭及需求面相关指标

本次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个人和家庭资产负债表去杠杆化调整。以下指标集中反映了美国个人和家庭资产负债表调整、整体财务状况对经济增长质量及可持续性的影响。

1.个人可支配收入和储蓄

对近40年的数据分析,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和储蓄率之间有0.62的正相关,二者之间的健康关系是储蓄率随收入和财富增长而增长。如果储蓄率上升的同时收入、支出下降,则是一种不健康的储蓄增长,它往往表明个人资产负债表处于修复期,这种状态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衰退初期出现的储蓄率大幅上升但同时收入和支出大幅下降,是消费者普遍修复资产负债表、去杠杆化的反映。2009年第三季度以后,收入、支出和储蓄率再次一道增长,储蓄和收入、支出的关系恢复了相对健康,开始了良性循环,也表明美国个人资产负债表修复初见成效。

2.家庭净资产/可支配收入

在该比值中,收入通常相对稳定,净资产波动性更大。在这次衰退前,随着美国家庭净资产大幅升值,家庭净资产(存量)/年可支配收入(流量)的值曾上升到6.7的高位,远超过历史平均值4.5。该比值上升的一个重要影响是提升了财富效应在家庭消费支出决策中的作用。衰退发生后该比值随着净资产下降而大幅下降,在2009年第一季度降到4.6,处于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根据对历史数据分析,当该比值低于5.5时,家庭通常会减少支出和负债,同时增加储蓄使该比值恢复到5.5以上。家庭修复资产负债表的这一过程会导致财富负效应,影响消费支出。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随着家庭去杠杆化和经济复苏缓慢回升,该比值也在2012年第三季度回升到5.4,超过历史平均值5,接近财富效应基准5.5。这表明美国家庭资产负债表调整效果良好,财富效应正在重新发挥作用。

3.家庭负债率

美国家庭每月总负债支出/可支配收入在衰退前大幅上升,达到历史高位18.8%。从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随着家庭削减负债,该比值持续大幅下降,在2012年第三季度降到15.7%,已经低于历史平均水平17.4%。这进一步表明了美国家庭资产负债表修复初见成效。

4.个人/家庭信贷类负债

随着美国家庭资产负债表去杠杆化初见成效,2010年第三季度以来,在储蓄率继续上升的同时,家庭除房贷以外的循环和非循环信贷类负债开始回升,家庭去杠杆化步伐放缓,资产负债表再次出现负债敏感特征。在负债敏感出现后,低利率货币政策的作用也更容易通过增加家庭负债支出而传导到实体经济。

美国个人和家庭资产负债表恢复健康,财务状况改善,意味着经济增长进入相对健康和可持续的状态。

美国长期经济结构调整情况分析

在本次经济周期中,各国都认知了全球经济失衡的存在,并开始采取措施向再平衡回归。对美国而言,其最大的失衡在于消费者支出在GDP增量中占比及贡献度过大,而投资和出口占比太小。相应地,降低消费占比,增加投资和出口占比,成为美国后危机时代长期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但自复苏以来3年多的表现却不尽人意。

(一)消费依然在GDP中独占鳌头,并且有上升趋势

消费支出/GDP在衰退初期曾下降,但在复苏期回升并维持高位,在2012年第四季度达到71%的历史高点,不仅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的65%,也超过了衰退前的69.3%。同期私有部门投资支出占比则下降到13.2%的历史低位,不仅低于衰退前的17.8%,也低于历史水平16%。

(二)出口增长乏力,难以达到5年翻番目标

2010年初,美国政府制定了在未来5年(2010-2015年初)出口额实现翻一番的计划。然而时间已过半,美国实际出口增长和目标之间的缺口却在扩大。基于这一缺口以及2013-2014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前景,可以预见美国如期实现目标的难度相当大。到2014年12月,实际出口额可能只有2474亿美元,低于2874亿美元的目标。并且就在美国出口减弱的同时进口却未相应减少,结果导致净出口为负值,出口一项在GDP增长中的贡献度或者很小或为负值。总之,美国长期经济结构调整举步维艰,长期可持续增长前景不如近期明朗。

美国经济增长质量、可持续性及政策影响评估

(一)总体评估

美国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自2010年底以来明显改善,其标志是:

1.核心GDP增长领先于整体GDP,核心GDP占比持续上升,政府支出占比持续下降。国退民进,经济复苏增长的内在动能开始累积。

nlc202309021926

2.工商企业非居住类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软件和设备类投资回升速度明显领先于其他部分,企业正在为扩大再生产做准备,这有可能通过投资乘数效应来增加就业和个人收入及支出。

3.个人和家庭资产负债表调整初见成效,去杠杆化减速,负债率下降,财富正效应开始发挥作用,信贷类负债开始增长,负债敏感重现,这些对消费支出具有直接促进作用。

美国整体GDP在2012年第四季度仅增长0.13%,但就上述各项指标看,该季度是复苏以来经济增长质量最好的季度,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历史上最好的季度。美国经济在未来2-3年内具有持续增长的条件。但由于长期结构性调整难度较大,所以目前看来长期高速增长的根据似乎尚不充足。

(二)政策影响

1.财政政策

美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能正在累积,企业现金和利润状态良好,扩大再生产蓄势待发。而最大的障碍和不确定因素已经从私有部门转向政府部门。关于财政支出对美国2013年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由于个人税率上升,可能影响消费者支出。但由于个人和家庭负债支出增长,财富效应开始发挥作用,支出的内在动能累积,则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这种负面影响。二是政府开支缩减,特别是国防开支缩减。从近期看会对整体GDP造成负面冲击,但由于个人及企业财务状态好转,这种冲击相对有限;从中长期看,由于此举让出了经济资源,有助于提高核心GDP增速及占比,并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会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

2.货币政策

2011年以来,美国财政支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下降,直至成为负值,而这一状态在2013及未来几年内可能延续,因此美联储将尽量长时间地维持高度宽松货币政策。

(1)利率政策

美联储在2012年12月决定将零利率维持的时间与失业率6.5%及通货膨胀率预期2.5%的域值挂钩。这意味着零利率至少将维持到2015年中旬。评估低利率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需要基于工商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所处的周期状态。从衰退到2010年底的这段时期,是美国工商企业特别是家庭大幅去杠杆化的资产负债表调整期。其表现为:增加储蓄同时缩减负债。这种结构性调整使得资产和负债对利率十分不敏感:低存款利率无法阻止储蓄增加,低贷款利率难以促使负债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维持低利率,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有限,反而使个人和企业在银行的利息收入减少,导致实际利率为负值。2011年以来,工商企业和家庭的信贷负债需求明显增长,同时银行惜贷状况改善,放贷标准松动,低利率对增长的促进作用也相应凸显。美联储在通货膨胀率低于2.5%的条件下,尽量长时间地维持零利率既有了可能性,也更具必要性。

(2)量化宽松政策(QE)

关于美联储退出QE的时机则是一个更加不确定和有争议的问题。从退出顺序看,QE退出必定在利率上调之前。因为QE计划将长期利率维持在超低水平,提升短期利率会进一步压缩银行息差,甚至造成倒挂。这意味着美联储必定会在2013-2015年中旬的某一时段开始退出QE计划,但具体时机和程序则是未知因素。美联储只指出了退出时机的定性标准:就业增长,但从未给出任何定量指标域值。就2013年来看,关于QE退出时机的分歧较大。而从最近的经济数据看,美国的财政支出缩减,税收增加,同时经济增幅过慢,以至于无法使仍高达7.9%的失业率大幅降低,这些因素都为美联储提供了延续QE的根据;而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改善,财政悬崖等不确定性影响下降,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等正面因素,为缩短或结束QE提供了根据,并使得这一政策的走势更具有戏剧性和不确定性。

从理论根据看,美联储之所以采用QE,是为了延展已触及零底线的利率工具:通过大量购买中长期资产,强压中长期利率下降,直至成为负值;同时采用货币供给工具配合利率手段,加大货币宽松的剂量。在此过程中,美联储逐渐认识到货币供给以及名义GDP作为货币政策松紧基准的作用。根据这种认识,判断货币政策松紧的不仅是利率政策,还有名义GDP水平。在名义GDP低于基准水平5%时,意味着货币政策仍不够宽松。而在利率触及零底线的条件下,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渠道是增加货币供给。QE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应用。而自复苏以来的2010-2012年,美国名义GDP都不到4%。这意味着货币政策还有宽松空间,或者说QE还有继续实施的必要。从货币供给看,2012年M2增幅上升到8.6%,超过了名义GDP;但其流通速度却下降到1.57%,低于历史水平1.8%,同时通货膨胀压力并未随流动性增加而上升,这些则在很大程度上从正面支持了美联储延续QE计划。

然而随着市场关于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加速增长的预期上升,长期利率也出现了上升趋势。美联储持续大规模购买长期资产反而可能导致长期利率继续上升。综合这些因素考虑,美联储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终止或减少QE资产购买的可能性较大,具体时间则取决于未来季度的经济数据;但在2013年中旬以前即终止该计划的可能性则较低。并且在QE计划终止之后,为了避免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很可能主要采取继续持有到期而非市场出售的方式逐渐缩减其资产负债表。

注:

1.报告数据全部来自美国商务部、劳工部、联储等官方原始数据;除专门说明外本报告采用不含通货膨胀率的实际指标。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纽约分行

责任编辑:刘颖 印颖

评估及预测 篇4

风机是基本的风能转换设备, 按主轴装置形式大致可分两大类:垂直轴风力机 (转轴与来流方向垂直) 、水平轴风力机 (转轴与来流方向垂直) 。目前较常用的大型机组为水平轴风力发电机, 其主要有定桨距失速调节型和变桨距调节型两大类。对水平轴风力机而言, 当风流经过叶片表面时, 由于流经上下表面速度不同, 形成压差产生气动力, 这种气动力就使得叶片绕轮毂转动。风力发电机就是利用叶片转动的动力经调速装置增速稳定后, 驱动发电机工作达到发电目的。

风力发电机是集空气动力、电机制造、液压传动和计算机自动控制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大致由以下几个子系统组成:桨叶、增速齿轮箱、发电机、塔架控制设备、电缆、地面支撑设备、各子系统连接设备。风轮的作用是将风能转换为机械能, 它由气动性能优异的叶片 (目前商业机组一般为2~3个叶片) 装在轮毂上所组成, 低速转动的风轮通过传动系统由增速齿轮箱增速, 将动力传递给发电机。上述这些部件都安装在机舱平面上, 整个机舱由高大的搭架举起, 由于风向经常变化, 为了有效地利用风能, 必须要有迎风装置, 它根据风向传感器测得的风向信号, 由控制器控制偏航电机, 驱动与塔架上大齿轮咬合的小齿轮转动, 使机舱始终对风。其中风电机组的整体设计、叶片的材料和加工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液压和传感技术是风机制造的关键也是国产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风力发电行业的概况

1. 风力发电技术

在全球关注能源与环境的主题下,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风力、地热等新能源的储藏量也较为丰富。据统计, 我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2.5亿k W, 地热能遍及全国许多省区。近几年来, 风力发电发展很快。

目前我国新建成和正在建的风电场, 其风电机组基本上是从丹麦、德国等提供成套机组设备或引进技术和部件在国内制造和分包、组装, 国内现已有十几个工厂和研究单位生产或开发单机容量在300k W以下的风电机组, 但技术水平和机组性能与国外有差距。近年来我们也能用进口散件组装单机容量300~600k W的风电机组。在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组织下, 组织各方面力量采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或技贸结合的方式, 加快我国自行开发设计风力发电的能力。加强科技投入, 形成具有自主开发、设计、制造的科技队伍和一批生产企业, 并开始批量生产, 到2010年之前开发出单机容量更大的和直轴型的新产品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2.风力发电具备远大产业前景

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 风电是最具备产业前景的行业, 预计到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超过国家规划的1000万k W, 2006~2010年年均增长率有望超过45%。随着国内新进入厂商的陆续量产, 国产风电设备份额有望稳步提高。

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 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是最具备远大产业前景的行业, 就中国现状看, 在我国风电更具备商业化条件, 处于快速发展的启动期。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相比, 在能量转换率、发电时间、产业规模、技术成熟度等许多产业特性上有优势, 见表1。

目前, 风电的单位电量成本约为火电的两倍左右, 太阳能则为10倍左右, 虽然随着技术进步, 两者的成本都有降低的趋势, 但以可预见的未来, 风电行业仍然较光伏行业具有低成本优势, 因而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

国内风电场规模和布局

目前我国建设规模在2万k W以上的有13个风电场, 如表2所示。由于内蒙古省地方政府支持, 且当地风力资源较好, 该省共建设了11个风电场, 安装224台风力发电机组, 累计装机容量达135 140k W, 占全国第一位。其次是辽宁省, 已安装202台风力发电机组, 累计装机容量达126 460k W;第三是新疆自治区, 安装224台风力发电机组, 累计装机容量达113 050k W, 全国各省份的风电装机容量排名如表3所示。其他如山东、甘肃、河北、福建、宁夏、海南、黑龙江、上海等地区也都建设了风电场。目前, 我国风电产业开始步入稳步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国海能源投资研究中心, 中国机电数据网。

我国历年风电装机容量及2010、2020年规模预测量如图1所示。

2005年内退役的机组21台, 1720k W, 减少一个风电场。2005年中国除台湾省外新增风电机组592台, 装机容量50.3万k W。与2004年当年新增装机19.8万k W相比, 2005年当年新增装机增长率为254%。2005年中国除中国台湾省外累计风电机组1864台, 装机容量126.6万k W, 风电场62个, 分布在15个省 (市、区、特别行政区) 。与2004年累计装机76.4万k W相比, 2005年累计装机增长率为65.6%, 2005年风电上网电量约15.3亿k W·h。

2005年国内各省区装机容量如图2所示。

世界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为了降低风力发电的成本, 提高风电的市场竞争能力, 随着现代风电技术的发展与日趋成熟, 风力发电机组的技术沿着增大单机容量、减轻单位千瓦重量、提高转换效率的方向发展。20世纪末, 风电机组主流规格在欧洲是750k W, 在美国是500k W。到2002年前后, 主流机型已经达到1.5M W以上。1997年兆瓦级机组占当年世界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的比例9.7%, 2001年占到了52.3%, 2003年占到了71.4%, 2004年占到了85.6%。随着海上风电场的建设, 需要单机容量更大的机组, 欧洲3.6M W机组已批量安装, 4.2M W、4.5M W和5M W机组也已安装运行。

全球2005年风电装机容量如图4所示。

1.欧洲

截至2005年底, 欧洲风电装机为4093万k W, 占世界风电装机的69.4%, 仍然保持领先。2005年欧洲新增装机617万k W, 增长18%。德国和西班牙的风电装机分别为1843万k W和1003万k W, 列世界前两位, 分别增长10.8%和21.3%。已经实施风电相关法律的葡萄牙和法国的装机发展最快, 分别增长95%和96.2%, 达到102万k W和76万k W。风机主要生产国丹麦的风电发展再一次出现了停滞现象, 虽然装机达到313万k W, 但新增装机只有0.4万k W, 由世界排名第四降至第五。尽管有巨大的风能潜力, 芬兰及东欧的许多国家风电发展仍然远远落后于风机主要生产国。鉴于认识到风电对于保证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风电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2. 美洲

2005年, 美洲风电新增装机242万k W, 达到1004万k W, 占世界风电装机的17%, 其中98%在北美。美国风电装机仍居世界第三位, 为915万k W, 新增242万k W, 增长36%。加拿大风电迅速发展, 装机为68万k W, 新增24万k W, 增长54%。今年, 加拿大将颁布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法律。拉丁美洲风能发展较快的是巴西和阿根廷, 但风电装机尚不足3万k W。2006~2007年新的风电项目将在巴西和阿根廷实施。

3. 亚洲

截至2005年底, 亚洲风电装机为702万k W, 占世界的11.9%, 新增装机226万k W。其中印度和中国是亚洲风电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印度风电发展超过了丹麦, 风电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四, 为443万k W, 新增装机143万k W, 增长47.7%。中国风电发展也已取得了巨大进步, 风电装机由2004年的76万k W增加到126万k W, 世界排名上升至第8位。2005年新增装机50万k W, 增长64.9%。中国已将2020年的风电发展目标从装机2000万k W提高到了3000万k W。

4. 澳大利亚/太平洋地区

截至2005年底, 澳大利亚/太平洋地区的风电装机为74万k W, 占世界的1.3%。其中澳大利亚新增装机19万k W, 达到了57万k W。澳大利亚计划在全国推进风电发展。

5. 非洲

截至2005年底, 非洲风电装机为25万k W, 占世界的0.4%, 仅增加1.2万k W。非洲拥有最好的风能资源, 埃及和摩洛哥等国具备建设大风电场条件, 但与其他各洲和地区相比风电发展较慢。目前非洲的风电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国际发展基金支持。

风电设备子行业重点上市公司一览

风电设备上市公司如表5所示。

评估及预测 篇5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正文目录

第一章 期货的概述

1.1 期货的概念

1.1.1 期货的定义

1.1.2 商品期货

1.1.3 金融期货

1.2 期货交易的定义及特点

1.2.1 期货交易的定义

1.2.2 期货交易的特点

1.2.3 期货交易的功能

1.2.4 期货交易的运行机制

1.3 期货市场基本知识简介

1.3.1 期货市场的发展史

1.3.2 期货市场的特征及功能

1.3.3 期货市场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国际期货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1 国际期货发展概述

2.1.1 国际主要期货交易所及交易品种概况

2.1.2 国际期货交易和监管合作分析

2.1.3 国际期货市场整合状况分析

2.2 美国期货发展分析

2.2.1 美国期货市场发展概述

2.2.2 美国期货市场发展现状

2.2.3 美国期货市场的管理体制

2.2.4 美国期货经纪商经营状况

2.3 英国期货发展分析

2.3.1 英国期货市场发展概述

2.3.2 英国期货行业的做市商机制

2.3.3 英国期货市场的交易机制分析

2.3.4 解析英国期货市场的法律监管

2.3.5 英国期货市场结算的风险分析

2.4 日本期货发展分析

2.4.1 日本期货市场发展概述

2.4.2 日本商品期货市场现状

2.4.3 日本股指期货市场发展三阶段

2.4.4 日本的利率期货市场分析

2.5 香港期货发展分析

2.5.1 香港期货市场发展概述

2.5.2 简析香港股指期货投资者结构

2.5.3 香港交易所期货发展状况

第三章 中国期货行业发展分析

3.1 中国期货交易所简介

3.1.1 上海期货交易所

3.1.2 郑州商品交易所

3.1.3 大连商品交易所

3.2 期货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3.2.1 期货行业特点

3.2.2 2014年中国期货市场运行概况

3.2.3 期货行业分工发展分析

3.3 商品期货发展分析

3.3.1 新时期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分析

3.3.2 商品期货风险与沪深300股指期货风险的对比研究

3.3.3 股市与商品期货市场的关系探讨

3.3.4 商品期货市场走势

3.4 金融期货发展分析

3.4.1 金融期货的类别与特征

3.4.2 金融期货对市场发展的影响

3.4.3 金融期货对金融市场化的作用

3.5 中美期货市场管理体系对比分析

3.5.1 自律管理体系概述

3.5.2 中美期货市场监管状况

3.5.3 中美期货市场监管管理对比

3.5.4 推动自律管理发展的条件

3.5.5 中国期货市场自律体系的发展策略

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分析

4.1 玉米期货市场

4.1.1 玉米期货对玉米市场发展的影响

4.1.2 2008玉米期货市场运作概述

4.2 大豆期货市场

4.2.1 影响大豆期货价格的因素

4.2.2 大豆期货市场对大豆产业发展作用

4.2.3 2014年大豆期货市场状况

4.3 小麦期货市场

4.3.1 小麦期货市场发展概述

4.3.2 发展小麦期货市场的作用

4.3.3 小麦期货交易交割制度问题分析

4.3.4 2008小麦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4.4 豆粕期货市场

4.4.1 豆粕期货品种简介

4.4.2 影响豆粕价格的因素

4.4.3 豆粕期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第五章 经济作物期货市场

5.1 棉花期货市场

5.1.1 中国棉花期货上市的意义

5.1.2 人民币利率调整对棉花期货发展的影响分析

5.1.3 2014棉花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5.2 白糖期货市场

5.2.1 白糖期货市场的意义

5.2.2 白糖期货市场的优势

5.2.3 2014年白糖期货市场状况

5.3 天然橡胶期货市场

5.3.1 中国天然橡胶期货的缺点

5.3.2 橡胶市场发展三阶段

5.3.3 2014年天胶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第六章 有色金属期货市场

6.1 黄金期货市场

6.1.1 黄金期货定义

6.1.2 黄金期货市场特征分析

6.1.3 2014年黄金市场状况分析

6.2 铜期货市场

6.2.1 铜期货品种的特点

6.2.2 2014年铜期市发展回顾

6.2.3 中国铜企业在期货市场的发展状况

6.2.4 中国铜期货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6.2.5 铜期货期权降低铜期货市场的风险分析

6.3 铝期货市场

6.3.1 铝期货品种概述

6.3.2 铝期市发展回顾

6.3.3 铝期货市场发展需要多样化

6.4 锌期货市场

6.4.1 锌期货上市的意义

6.4.2 锌期货上市对市场的影响

6.4.3 中国锌企业套期保值分析

第七章 利率期货市场

7.1 利率期货概述

7.1.1 利率期货的定义

7.1.2 利率期货交易的定义

7.1.3 利率期货的发展历史

7.1.4 利率期货的相关债务凭证

7.1.5 利率期货的报价及交割方式

7.2 利率期货行业状况分析

7.2.1 中国开展利率期货交易可行性分析

7.2.2 利率期货对于中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意义

7.2.3 市场发展呼唤利率期货场内衍生品

7.3 寿险公司利率风险与利率期货的关系分析

7.3.1 中国寿险公司利率风险概述

7.3.2 解析利率期货作用机制

7.3.3 利率期货防范寿险公司利率风险的优势

7.3.4 中国寿险公司应用利率期货的前景展望

7.4 利率期货与债券市场风险的关系分析

7.4.1 债券市场的利率风险

7.4.2 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7.4.3 利率期货在抵御债券市场风险中的作用

第八章 股指期货市场分析

8.1 股指期货概述

8.1.1 股指期货的定义

8.1.2 股指期货的特征

8.1.3 股指期货的功能

8.1.4 股票指数期货的发展历程

8.2 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8.2.1 期货行业积极备战股指期货上市

8.2.2 股指期货利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

8.2.3 股指期货与商品期货的市场风险对比分析

8.2.4 股指期货将引领资本市场走向繁荣

8.3 股指期货的影响分析

8.3.1 股指期货对期货市场的影响

8.3.2 股指期货对股市行情的影响

8.3.3 股指期货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8.4 解析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

8.4.1 市场环境方面的风险

8.4.2 市场交易主体方面的风险

8.4.3 市场监管方面的风险

第九章 期货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9.1 期货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9.1.1 期市竞争的比较优势概述

9.1.2 全球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发展

9.1.3 地区内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

9.1.4 期货市场竞争给中国期货发展的启示

9.2 期货公司的竞争状况

9.2.1 期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特征分析

9.2.2 期货公司的竞争状况

9.2.3 期货公司竞争多元化分析

9.3 期货行业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

9.3.1 中国期货市场竞争力变差

9.3.2 中国期货经纪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9.3.3 提升中国期货市场竞争力的策略

9.3.4 提高期货公司竞争力的策略

第十章 期货行业企业状况分析

10.1 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

10.1.1 公司简介

10.1.2 优势体现

10.1.3 成绩表现

10.2 河南万达期货经纪有限公司

10.2.1 公司简介

10.2.2 经营范围

10.2.3 企业优势

10.3 上海通联期货经纪有限公司

10.3.1 公司简介

10.3.2 业务范围

10.3.3 企业优势

10.4 经易期货经纪有限公司

10.4.1 公司简介

10.4.2 优势体现

10.4.3 经营状况

10.5 金瑞期货经纪有限公司

10.5.1 公司简介

10.5.2 金瑞期货大事回顾

10.5.3 金瑞股指期货日报推出

10.6 建证期货经纪有限责任公司

10.6.1 公司简介

10.6.2 企业优势

10.7 广东宝利华期货经纪有限公司

10.7.1 公司简介

10.7.2 企业优势

第十一章 期货行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11.1 期货行业的发展趋势

11.1.1 面对金融危机全球期货市场发展趋势

11.1.2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期货市场提供发展空间

11.1.3 我国期货公司未来发展模式探析

11.1.4 未来期货业发展需大量人才

11.2 “十二五”期货市场发展展望

11.2.1 “十二五”规划纲要出台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11.2.2 “十二五”期货市场将在四方面获较快发展

11.2.3 发改委建议“十二五”期间推出石油期货

11.2.4 金融业“十二五”规划出台广州争建期货交易所

11.2.5 “十二五”期货市场的风险分析

11.2.6 “十二五”期间期货市场发展战略

第十二章 2014-2020年中国期货发展趋势分析

21.1 2014-2020年中国期货产业前景展望

12.1.1 2014年中国期货发展形势分析

12.1.2 发展期货产业的机遇及趋势

12.1.3 未来10年中国期货产业发展规划

12.1.4 2014-2020年中国期货产量预测

12.2 2014-2020年期货产业发展趋势探讨

12.2.1 2014-2020年期货产业前景展望

12.2.2 2014-2020年期货产业发展目标

第十三章专家观点与研究结论

13.1报告主要研究结论

13.2博研咨询行业专家建议

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

详细图表略„„.如需了解欢迎来电索要。

本报告实时免费更新数据(季度更新)根据客户要求选择目标企业及调查内容。附录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商品期货交易财务管理暂行规定》

附录二:《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管理试行办法》

附录三:《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

附录四:《期货公司管理办法》

附录五:《期货公司金融期货结算业务试行办法》

评估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预测模型 篇6

关键词VaR;方差-协方差法;指数;收益;分位数,Christoffersen检测法

中图分类号O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81-0210-01

近二十年来,由于受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现代金融理论及信息技术、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迅猛发展。金融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波动性,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正面临着日趋严重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不仅严重影响了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和生存,而且还对一国乃至全球金融及经济的稳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也因此在最近十年得到了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引入了风险管理,很多著名商学院都已把它作为金融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在这里要对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价值(VaR)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价。

1VaR

1.1VaR的定义

VaR是 Value at Risk 的缩写,是指在市场正常波动范围内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某一特定的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A在给定的持有期内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可表示为:

其中,表示证券组合在持有期内的回报。上式表明,在持有期内该证券组合的回报低于的概率为。

1.2对VaR计算方法的简要介绍

从VaR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VaR实际上就是投资组合收益分布的一个分位数。计算VaR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 Simulation);

2)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

3)建立在极值理论基础上的VaR方法(the EVT-based VaR method);

4)方差—协方差法(Variance-covariance methods)。

由于前三种在技术上较为复杂,较难实现,因此,在实践中常用的方法是方差——协方差法。

这种方法是最标准的方法。在这篇文章里,因为我们考虑单一的股票指数来代替一组投资,所以我们不用考虑协方差,因此,它也可以被称作方差法。在这种方法中,可以通过以下公式估计出:

因此,估计VaR涉及到估计,和。我们考虑各种估计VaR的方法,它们可能应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和。

这里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如何刻画金融数据的尖峰厚尾、波动簇集的时变特征;二是如何寻找金融数据的分布密度函数。

这里我们可以假设服从一定的参数分布(例如正态分布)或者应用一些无参数估计。条件分布被假定为一直保持不变或者简单的认为服从高斯分布

N(0,1),在这里和。

条件方差可以通过各种发散性的方法进行估计,例如简单移动均值模型(亚历山大,1998),指数权重移动均值风险测度模型(EWMA)和Engle(1998),Bollerslev(1986),Nelson(1991)和Glosten et al.(1993)的ARCH模型。

计算VaR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历史移动均值方差法来估计资产盈利的发散性。在这种方法中,我们估计发散性

其中。看亚历山大(1998)了解依赖经验的优点和缺点。这种方法将被记为MA(m)。在我们的经验部分,我们使用MA(200)。

在风险管理框架中最受欢迎的发散模型是摩根的风险测度(1995),它是一种IGARCH方法,详述过程如下:

其中。风险测度法假设一个固定的,它实质上减少了发散性的计算。这种方法我们将记为RM()。通过经验的分析,我们考虑使用RM(0.94),RM(0.97)和RM(0.90)。

2对中国股票市场的预测

我们评估上面模型的预测能力,首先使用中国股票市场上的上证指数2000.5.08-2005.4.29的数据,然后对2003.5.12-2005.4.29的数据进行预测。这里=0.01或0.05,要用四个模型进行预测,所以要得出八组数据,每组数据共474个预测值。由于数据太多的缘故,我们不把所有模型预测出的数据一一列在正文中,而是直接用Christoffersen检测法对VaR的预测值进行评估。

2.1Christoffersen检测法

在这里我们介绍三种Christoffersen的可能性比例检测法。首先定义为模型的数目(k=1,…,)去和基准点模型(k=0)进行比较。我们再定义指针,t=R,……,T,用来记录当盈利超出第k个模型估计出的预测值时的情况。这种无条件的概率可以记为。这个指针{}存在一个二项分布,它是,其中以及分别是指针序列中0和1的数目。注意。在中的指数和通常通过下面的部分被抑制。

首先,我们要检测它是否符合上面的无条件概率等于。相当于假设检验。指针的二项分布,如果理想状态,,因此可能性比例测试统计量是:

其中是的最大可能性统计量。

第二种测试是用来检验过程是否是序列的独立的。如果一阶的Markov链可能性变换被表述为,那么独立的可能性比例可以通过下式进行检验

其中

其中表示数值i后紧跟的是数值j的观察值的数目,。结合这两种检测法,第三种条件范围测试可以被描述成:

2.2对预测的检测

我们利用Christoffersen检测法,对上面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表1。

在这里我们设R=720,P=474,把预测值与真实值(2003.5.12-2005.4.29)进行比较得出以上数据。当选时,查分布上侧分位数表,得,;当选时,查分布上侧分位数表,得,。很显然,都小于它们的边界值,符合分布的要求。

3分析与结论

这里我们并没有检测模型在经济危机时期的预测能力,也没有比较这些模型之间的优劣。我们只是采用Christoffersen检测法,大致的了解一下模型MA(200),RM(0.94),RM(0.97),RM(0.90)的常规预测能力。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由四个模型估测出的值都很接近真实的范围。说明RM模型和MA模型在平常时期,也就是非危机时期,能够起到很好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概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斯蒂芬A·罗斯,伦道夫W·威斯特菲尔德,杰弗利F·杰弗.吴世农,沈艺峰,王志强.等译.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李凤霞,刘桂山,陈朔鹰,薛庆.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Abberger,K,1997.Quantile smoothing in financial time series .Statistical Papers 38,125-148.

[5]Christoffersen,P.F.,1998.Evaluating interval forecast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39(4),841-864.

作者简介

评估及预测 篇7

近十年, 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入, 广播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从以往的人工监控, 逐步向自动化、智能化监控过渡, 如现在大多数电台使用的音频信号监测和自动垫乐抢通等智能监控系统。但这些智能系统主要实现故障发生后的应急操作, 如果要防止故障发生, 我们更关心的是播出系统运行的变化趋势。我们希望能通过预测播出系统未来可能发生故障的几率, 从而做到提前防范甚至消除故障隐患。如果能在故障发生前发出预警, 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范, 将更有效避免播出事故的发生。

研究播出系统的运行趋势, 需要对其建模。首先我们要选取一量化值作为考察对象。对于电子及自控系统, 现时均采用可靠性作为检测系统安全性能的量化标准, 可靠性参数则是其客观适用的系统整体度量数据。由此我们的考察对象为播出系统的可靠性变化趋势。此外, 为将播出系统中非硬件, 即管理、规定等软件部分也考虑在内, 我们采取了风险评估的方式, 并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将其结果量化。通过对播出系统初始可靠性进行统计量化, 结合系统实时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 从而建立可靠性的预测模型, 掌握播出系统可靠性变化趋势。

1 基本理论架构和数学模型

根据一般电子产品的可靠性特性, 将经过:早期失效期、稳态期、耗损期三大阶段。当设备进入稳态期到耗损期的阶段, 可靠性将逐步下降, 从而增加出现故障的风险。在可靠性变化趋势研究中, 我们以此阶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此外, 在实际研究中, 我们需要对可靠性进行量化, 在这里我们选取可靠度作为可靠性量化的考察对象。假定, 在某段考察时间范围内, 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可靠度与时间呈线性关系, 并按下降趋势变化, 由此得到基本数学模型如下:

其中R0’为考察时间范围内的初始可靠度, K为系统可靠度变化量。当可取得他们的具体数值时, 由公式 (1) 求得系统运行时间t后的可靠度, 由此预知系统的运行趋势。以下分别介绍初始可靠度和可靠度变化量的数学模型。

1.1 初始可靠度数学模型

首先, 在播出系统搭建时, 由于所选取的设备不同, 其系统初期可靠度也有所差异。该可靠度R0可通过已有的广播电台仿真系统获得。其次, 在系统运行若干时间后, 根据上述理论, 如果不对系统进行干预, 系统可靠度将逐步下降。对于播出设备, 一般认为运行五年后进入耗损期。假设某播出系统正式运行时的初期可靠度为95%, 运行5年后可靠度下降为30% (此值为统计学置信区间δ之外的概率数值) , 代入公式 (1) , 得到K0=0.0025, 则有:

再次, 大多数广播电台的播出系统, 都会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进行维护和完善, 这些操作必将影响系统的可靠度。我们认为, 对系统的维护性投入资金占初始投入资金的比例越大, 其总体可靠度提升数值将越大。

因此, 可以得出系统在正式运行T0时间后的可靠度计算公式如下:

F0为系统的初始资金投入;F’为系统运行时间T0内的维护性资金投入。

1.2 可靠度变化量数学模型

考察播出系统的可靠度变化量包括两部分:其一是运用已有的广播专家系统, 其二是运用广播电台风险评估方法。

播出系统中如嵌入广播专家系统, 将可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状态, 运用其记录的数据可得到系统可靠度变化量K1。

此外, 运用广播电台风险评估方法也可考察播出系统的可靠度变化趋势。我们将从风险评估方法中得到系统的可靠度变化量K2, 又称风险度。

以上两个方法得到可靠度变化量可以认为是基本等价的, 所以当以上两种方法均可实现时, 取他们的平均值作为可靠度变化量。其公式描述如下:

讨论:

1.如果系统不能嵌入专家系统进行实时过程检测判断, 可视为K1=K2, 则系统的可靠度变化量K退化为:K=K2, 只实现用风险评估进行系统可靠度变化量的预测。

2.如果系统无法进行风险评估, 可视为K2=K1, 则系统的可靠度变化量K退化为:K=K1, 只实现专家系统的实时过程检测判断。

综上所述, 预警系统的基本数学模型可描述如下:

t为以T0作为起始点的时间量值, 以周为单位。

2 播出系统运行趋势预测的技术实现和模块组成

以上研究的理论推导和数据运算, 可通过以下四个系统模块实现, 包括:仿真系统模块, 专家系统模块、模糊数学风险评估模块和趋势预测模块。仿真系统主要实现对播出系统建立初期可靠度的评估;专家系统主要实现对运行系统实时可靠度变化趋势的动态监测;模糊数学风险评估模块通过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实现系统的风险评估;趋势预测模块则通过以上几个模块综合所得的数据, 对播出系统运行趋势作出预测。其技术实现流程和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2.1 通过仿真系统实现系统建立初期可靠度评估

作为不同等级的电台, 其建设规模、自动化程度等各有不同, 那么我们在计算可靠度时也不能一概而论。当考察某一电台播出系统时, 必须先对其初期可靠度进行评估。

广播电台仿真系统通过构建广播设备可靠度知识库, 结合某一播出系统的结构图, 可计算出该播出系统的初期可靠度[1]。在此不作赘述。

2.2 通过专家系统实现可靠度变化的动态监测

实时可靠度变化趋势分析可利用已有的广播专家系统实现。广播专家系统融合了控制论、运筹学等多学科的理念, 运用人工智能化技术实现有效的技术控制, 优化组织和管理人机系统。其中的分析评估模块, 利用信息采集得到的监控数据, 结合技术知识库, 可自动运算出设备可靠性参数, 如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 (MTBF) 、故障率、可靠度等[2]。专家系统在考察播出系统可靠性时, 通过记录系统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故障率, 得出其可靠度发展趋势。在此不作赘述。

2.3 通过模糊数学风险评估方法考察系统的风险度

为实现对播出系统可靠度变化的测量, 我们提出模糊数学风险评估方法。考察一个播出系统的运行趋势, 关系到其链路安全性能、管理规范、人员素质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评估, 可有效地反映系统的可靠性变化趋势。

我们以问卷的方式对系统进行风险评估, 并运用现有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量化。风险评估问卷考核内容采用现有的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广播电视检测中心拟制的《广州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评估方案 (草案) 》 (文件编号:ABSTC-2009-016-002) (风险评估问卷评价界面如图2所示) 。在其以绝对分值为考评方式的基础上, 完善修改为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根据问卷内容和评价方式, 其量化结果将体现当前广播电台播出系统可靠度衰减趋势, 定义其为“风险度” (K2) 。

问卷中各个项目即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中的各考核因素, 为其设定权重分布矩阵为:[R1...R'n]。

设定评价标准为五等级, 得到排名矩阵为:

为使结果量化, 我们需设定评判等级向量Y, 即有:

我们通过考虑以下两种情况确定评判等级向量的取值。当风险评估问卷评价均为最优值时, 风险最低, 此时系统将按较理想情况运行, 也即正式运行五年后进入损耗期, 由上一节可知此时K2=0.0025。当风险评估问卷评价均为最差值时, 风险最高, 我们定义此时系统将在两周后可靠度下降为70%, 播出系统将出现严重隐患, 代入公式 (1) (初始可靠度取95%) 得到K2=0.125。由此, 按评价等级均分原则, 得到评判等级向量为:

2.4 趋势预测

通过以上的模块运算, 得到相关考察数据数值, 根据预警系统基本数学模型, 也即公式 (5) , 可绘出系统可靠度与时间的变化曲线, 举例如图3中斜线所示。此即播出系统运行趋势预测模型。从图3中可以看出, 当可靠度变化量K越大, 说明系统可靠度下降趋势越快, 反之, 则越慢。同时根据预测模型, 可预知系统在未来某个时间点的可靠度, 从而对系统维护作出指引, 防范故障的发生。

3 总结

前文对播出系统运行趋势预测的研究主要考察分析了播出系统可靠度, 结合仿真系统、专家系统及风险评估等, 可实现运行趋势预测。此研究课题的进一步推进将为广播电台智能化预警系统提供理论及技术实现基础, 其创新性和实用性在相关软件的开发中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关于广播电台运行趋势预测及风险评估的研究情况, 提出了一种定量地分析电台播出系统安全风险和实现系统运行趋势预测的方法, 该方法运用仿真理论、专家系统和模糊数学风险评估等手段。

关键词:安全播出,仿真系统,专家系统,风险评估,趋势预测

参考文献

[1]彭建, 张步强.基于广播电台的仿真构思与涉及[J],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7.11, Vol34.

评估及预测 篇8

关键词:宫颈评定,孕晚期,会阴超声,临产时间

宫颈的成熟程度对于判断孕产妇的临产时间和分娩时的应对措施有很大的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关注于这个问题,临床上常使用Bishop评分来对宫颈成熟度进行评价,然而其易受主观影响[1]。而会阴超声则避免了以上缺点,可真实的反映宫颈的成熟度,使其对临产时间预测的准确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笔者采用会阴超声评定孕晚期宫颈的各项参数,了解其与临产时间的关系,从而对分娩时的方式及意外情况给予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2013年9月-2014年1月在我院待产的孕晚期初产妇84例,年龄21~35(25.3±3.4)岁;孕37~42周;所有孕妇均为初产妇,孕单胎,无任何其他产科并发症,无流产史及引产史,无胎儿畸形。剖宫产孕妇不纳入研究范围。

1.2超声检查

使用SMENS-G50超声诊断仪器,探头频率为2.8~50MHz。超声检查方法:由专业人员进行产科的常规超声检查,孕妇躺平,探头涂适当的耦合剂并加保护膜,保护膜涂适当消毒耦合剂,将探头放于会阴部,扫描宫颈的矢状面,探查其内外口,无宫缩时准确、详细地记录。完成后继续追踪孕产妇的临产时间。

1.3 宫颈形态指标

需要测量的宫颈形态指标有:宫颈长度、内口宽度、羊膜囊嵌入宫颈管深度、先露高度、宫颈宽度等参数[2]。宫颈长度:宫颈内口与宫颈外口之间的距离,沿着宫颈管测量;宫颈内口宽度:内口水平羊膜嵌入宫颈内最宽部分之间的距离;羊膜囊嵌入宫颈管深度:羊膜嵌入宫颈内的程度,以内口为准,分为Ⅳ级。Ⅰ级为羊膜囊未进入宫颈内;Ⅱ级为羊膜囊嵌入宫颈管深度<宫颈管的1/3;Ⅲ级为羊膜囊嵌入宫颈管深度为宫颈的1/3~2/3;Ⅳ级为羊膜囊嵌入宫颈管深度>宫颈的2/3。先露高度:胎儿的先露最低点和阴道口之间的长度。宫颈宽度:可以通过宫颈内口与外口间的中点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4例孕产妇自然分娩,宫颈长度、宫颈内口宽度、羊膜囊嵌入宫颈管深度、先露高度与临产的时间有关(r=0.70,-038,-0.47,-0.31,P<0.05)。以宫颈长度的关联最强,羊膜囊嵌入宫颈管深度的预测强度高于先露高度。宫颈宽度与临产时间无关(r=0.18,P>0.05)。见表1。

3 讨论

会阴超声在预测宫颈长度、宽度、宫颈内口宽度、羊膜囊嵌入宫颈管深度时非常准确,通过会阴超声对孕产妇产前进行动态的监测可反映出宫颈的成熟情况。宫颈的成熟情况与临产时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孕妇在临产前,受孕酮、雌激素等影响,宫颈会迅速成熟,使得宫颈缩短扩张,内口变宽,并且使羊膜囊嵌入宫颈管平[3]。因此,当孕妇产前体内的激素达到一定程度时,子宫开始收缩,分娩开始。长期以来,Bishop评分广泛应用于临产时间的预测,但却有很大的缺陷。会阴超声对于待产妇宫颈的测量比传统的测量方法更加准确,因为指检有很大的人为因素,受主观影响大,肛门指检不能测量出宫颈的长度、羊膜囊嵌入宫颈管深度,所以其预测有局限性。而会阴超声检查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点,会阴超声可以直观的显示宫颈的变化情况,并且测量简单,可以反复动态监测[4]。通过会阴超声预测临产时间,可以让妇产科医师提前预备好分娩时的措施,并且减少孕妇住院时间,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提前进行有效地干预,从而使分娩过程更加高效、安全、顺利[5]。

除了进行会阴超声检查,还可以行腹部超声检查,然而腹部超声检查需要膀胱保持充盈状态,会改变宫颈的形态,从而影响测量的准确度。会阴超声则避免了膀胱充盈状态,成像率较高。经阴道超声也有一定的缺点,由于需要将探头从阴道进入,有一定的禁忌证,而且有些孕妇会有排斥心理,接受程度低。会阴超声则避免了这一点,禁忌证少,患者接受程度也较好,值得推广。但是因为宫颈离直肠较近,有时会有气体的干扰,使得显示率受到影响。

本文84例孕产妇自然分娩,宫颈长度、先露高度、宫颈内口宽度、羊膜囊嵌入宫颈管深度与临产时间有关。其中宫颈长度的相关性最高,应当作为主要指标。羊膜囊嵌入宫颈管深度的预测强度高于先露高度。因此羊膜囊嵌入宫颈管深度也是预测临产时间的另一个有效指标。因为胎儿的先露作用常需要等到胎膜破裂后,先露的高度受羊水影响,所以预测强度低。此外,本研究显示宫颈宽度与临产时间不相关。研究发现,孕妇宫颈宽度的差别仅为1.0~1.4cm(10~14mm)左右。而很多妇女患有宫颈炎性反应,也会干扰宫颈宽度的测量,故宫颈宽度不适合预测临产时间,且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会阴超声用于孕晚期宫颈评定的价值较高,可以协助妇产科医师准确预测临产的时间,从而选择合适的分娩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接生水平。

参考文献

[1]&nbsp;王艳萍,曾茂平,潘伟芳.会阴超声探测宫颈形态学指标对足月初产妇临产时间及分娩方式的预测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2):121-122.

[2]&nbsp;敖丽筠.经腹与经会阴超声、经阴道超声联合诊断前置胎盘的临床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2):227-228.

[3]&nbsp;惠文斌,袁风云.宫颈成熟度与临产时间的关系[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8(3):41-42.

[4]&nbsp;郭玮.经会阴超声观测晚期妊娠宫颈形态与临产时间的相关性[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2,14(6):420-422.

评估及预测 篇9

1 病例资料

我院从2008年3月至2010年共完成肺功能检查 720例, 拟行胸腹部等外科手术患者680例, 年龄18~85岁, 其中男308人, 女372人, 均行肺通气功能和肺弥散功能测定。

2 结果

680例患者中肺功良好者374, 未见术后并发症发生, 轻度受损204人仅有45人发生术后并发症占22%, 中度受损55人中37人出现术后并发症占55%, 重度受损34人中29人出现术后并发症占88%。

3 结论

术前肺功能检查, 对决定手术麻醉方式提高术后生存质量和减少并发症、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术前肺功能受损程度与术后肺部并发症成正比, 应将肺功能检查象量血压、测心电图、做血常规一样纳为术前常规检查。

3.1 腹部手术对肺功能的影响

上腹部因靠近膈肌, 故手术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较大, 经上腹纵切后, 膈肌、胸腹壁肌肉运动受限, 切口疼痛、腹带包扎过紧、腹胀等均使膈肌上升, 进而影响胸腔气量, 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障碍。腹部手术后通气量不足, 肺内气流量减少, 肺顺应性下降,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出现肺内分流和低氧血症, 因而易引起术后肺不张, 肺炎等 并发症, 腹部手术后换气功能改变多继发于术后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之后。另外术后因手术切口疼痛限制患者后术的呼吸运动幅度, 怕痛而不敢咳嗽、咯痰致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受限等 引起术后并发症。

3.2 麻醉对肺功能的影响

麻醉期间, 患者全部或部分丧失知觉, 肌肉松驰张力低, 因体位改变 (卧位) 限制了胸部或膈肌活动, 并使肺内血容量增加, 导致胸廓和肺的顺应性降低, 影响术后肺功能。全麻中气管内插管的内径和气流阻力, 以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受限等, 均可使通气功能发生障碍, 气体交换异常。

3.3 术前肺功能评估及意义

目的在于评价患者是否存在手术风险, 明确患者能否耐受全身麻醉, 能否耐受手术及渡过围术期, 防止出现术后并发症, 改善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FEV1和MVV它可反映气道阻塞程度及患者的呼吸储备、呼吸肌肉强度和动力水平, 其测量值下降预示术后更易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MVV作为通气障碍的指标来判断手术的危险性, 认为MVV%>70%时无手术禁忌, 50%~69%者应慎重考虑, 30%~49%避免手术, MVV%<30%禁忌手术。术前弥散功能反映患者可利用的肺泡膜面积、厚度及肺毛细血管容积, 通过膜弥散测定, 能阐明肺弥散功能障碍 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 可作为评价手术适应证的重要方法。其测量值明显下降者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险性增加, 当DLCO%<40%需谨慎手术。

3.4 肺功检查主要包括两大类

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检测, 目的在于了解呼吸系统生理状态, 明确肺功有障碍的机制和类型。

3.4.1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38例, 气道狭窄或阻塞而引起气体流量下降所致的通气障碍、呼气1 s量, 1 s率下降, 咚气时间延长, 肺总量、残气量可增高, 常见于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咽喉及气管炎症、水肿、肿瘤等。

3.4.2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62例, 肺扩张受限制引起的通气障碍:肺活量、肺总量、残气量均下降, 肺活量是肺功能检测中最有价值指标之一, 随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加剧而下降。常见肺脏变小:手术切除后, 间质性肺炎、肿瘤、矽肺。胸廓活动受限;胸膜积液、增厚、粘连、胸廓畸形。胸腔受压引起见于腹水、肥胖等。

3.4.3 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共108例, 兼有阻塞和限制因素存在, 肺活量、1 s量、1 s率, 最大通气均下降见于慢性肉芽肿疾患, 矽肺、支气管扩张, 肺囊肿纤维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3.4.4 肺弥散功有障碍45例, 肺的主要功能是气体交换, 即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 肺内气体交换的部位在肺泡, 氧自肺泡弥散通过肺泡膜到毛细血管中, 二氧化碳自血中弥散至肺泡。由于二氧化碳弥散能力比氧大20倍, 所以一旦出现弥散障碍, 主要是氧弥散的障碍, 严重时可出现缺氧。弥散功能减低主要临床意义:肺间质疾患, 如弥漫型肺间质纤维化, 其它如肺气肿时, 由于肺泡壁的破坏, 弥散面积减少, 贫血时血红蛋白减低, 都能使肺弥散量减少了。

智能学习算法的预测性能评估 篇10

目前各种智能学习、分类、预测算法主要是通过对训练数据集的学习来完成的,而算法的预测性能则主要在测试数据集上进行,在测试数据集上,使用适当的性能评估指标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出对算法的预测性能所做的评估分值。

2 预测性能评估问题描述

已知测试数据集序列,其真实的结构数据为D= (d1, …, dN) ,预测算法产生的输出为M= (m1, …m N) 其中,di, m i∈U, i=1, 2, …, N。求解的问题是对预测结果M的性能进行评估,即计算M对D的拟合、近似程度。根据U的不同形式的表示,真实数据D和预测输出M有三类:区间标度变量、二元变量和标称变量。

3 预测性能的检验指标和计算模型

已知样本(检验数据)分为两类:“阳性数据 (P) ”和“阴性数据 (N) ”。P为真实的,被实验所证实的数据;N为被实验证明无功能的数据。真阳性 (True Positive TP) 表示{di=1, mi=1}的次数;真阴性 (True Negative TN) 表示{di=0, mi=0}的次数;假阳性 (False Positive FP) 表示{di=0, mi=1}的次数;假阴性 (False Negative FN) 表示{di=1, mi=0}的次数。对于预测结果的评测,常用的检验指标如下:

敏感性 (Sensitivity, Sn) ,又称测全率、命中率,表示对于真实的数据,能够预测成“真”的部分所占的比例是多少。Sn (D, M) =TP/ (TP+FN)

特异性 (Specificity, Sp) ,即测准率、精度,表示对于阴性的数据,能够预测成“假”的比例是多少。SP (D, M) =TP/ (TP+FP)

准确性 (Accuracy, Ac) ,即总体正确性,表示对于整个数据集 (包括阳性和阴性数据) ,预测总共的准确比例是多少。Ac (D, M) =(TP+TN)/ (TP+FP+TN+FN

马修相关系数 (Mathew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CC) ,是一种相似性的度量。如果把D和M作为概率随机变量,则可以用相似性来度量D与M的关系。当阳性数据的数量与阴性数据的数量差别较大时,MCC能够更为公平的反映预测能力。

3 预测性能的评估程序

使用svm训练,性能评估代码:

4 结束语

算法的预测性能评估能从特定角度衡量预测算法和预测效果的优劣,建议综合使用多种指标进行评估,使评估结果尽可能客观。

参考文献

[1]J Moult, K Fidelis, A Zemla, etal.Critical Assessment of Methods of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 (Casp) :Round Iv[J].Proteins, 2001, 45 (Suppl5) :227.

评估及预测 篇11

关键词:人口预测;平均增长率法;线性回归分析法;相关规划法

1. 前言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是土地规划执行阶段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规划评估,加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分析,客观评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等落实情况,评价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根据区域发展环境变化提出进一推动和改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有利于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本目的是协调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和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人口规模预测值偏大,用地规模的预测值也随之偏大,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与低效利用,人口规模的预测值偏小,将造成用地紧张,阻碍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口规模的准确预估是实施评估中确定建设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

2. 区域概况

江永县位于湖南省南部,位于东经110°32′~110°56′,北纬24°55′~25°28′之间。土地总面积153248.71 公顷,下辖7个镇、5个乡、1个林场、1个农场。近10年来,县域人口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截至2014年全县户籍人口为27.50万人,常住人口为23.81万人,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为86.58%(见表1)。

3. 人口规模预测方法

考虑到数据的可取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采用2005~2014年江永县统计年鉴的数据为本次研究的基础数据。采用平均增长率法、线性回归分析法、相关规划法等3种方法预测江永县规划目标2020年全县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3.1 人口规模预测

(1)平均增长率法

根据2005~2014年江永县人口数据,计算2005~2014年的人口综合增长率为10.00%,考虑到2012年、2013年的人口综合增长率数据异常的影响。未来6年内江永县的人口综合增长率取1.09%,根据人口增长采用人口综合增长预测公式:

B=A×(1+r)t

式中:B为预测年份的人口总数;A—为预测基年的户籍人口数;t—为预测年数;x为人口的综合增长率;

依据上述公式计算,到2020年全县人口总规模为28.66万人。

(2)线性回归分析法

根据 2005~2014年江永县人口变化,将历年人口数与年份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一元线性公式:y=a+bx(注:x为年份数,y为人口总数,n为计算年数,a、b为常量)。

通过县域人口历年增长情况,分别得出a=24.885,b=0.3016。从而,可以计算得出:

至2020年,江永县域总人口为28.50万人。

综合以上两种预测方法的结果,本次规划确定江永县的县域总人口数为:至2020年,江永县总人口为28.58万人,根据江永县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逐年上升,预测2020年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86.58%,因此,到2020年江永县常住人口为24.74万人。

3.2 城镇化水平预测

(1)相关规划法

根据《江永县城总体规划(1999-2020年)》(2012年修改),预测到2020 年江永县城镇化水平为45.00%。

(2)平均增长率法

根据江永县2005年~2014年历年城镇化水平,预测得出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4.81%。

综合以上两种方法预测结果,到2020年江永县城镇化水平应为45.00%。

4. 结论

通过平均增长率法、线性回归分析法、相关规划法等3种方法得出,2020年江永县人口规模28.25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45.00%。本次实施评估人口规模和城镇化预测结果和现行规划预测结果基本一致,本次实施评估将不追加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指标,全部为内部建设用地指标切块调整。

参考文献

[1]李月明,胡竹枝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人口数量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10,

3(31):47-50

[2] 胡科,石培基.区域研究中的常用人口预测模型[J].西北人口,2009,1(30):94-98

[3] 王争艳,潘元庆,皇甫广宇等.城市规划中的人口预测方法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25(3):237-240

[4] 萬庆.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人口预测方法综述[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3):121-123

[5] 江永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实施评估报告

[6] 2005~2014年江永县统计年鉴

评估及预测 篇12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每天都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网络的诞生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辐射范围,使信息能够不受时间、空间、地点限制进行高效传播。一则信息在网络上几秒钟就可以被转发千万条。但网络病毒、网络攻击却威胁着网络安全,影响着网络系统稳定性,制约着网络应用。许多网络病毒、网络攻击都可能造成网络故障,导致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损害,更给用户数据信息带来安全风险。倘若企业受到网络攻击,导致网络系统瘫痪,甚至会造成商业机密的泄漏。如政府网络受到破坏,甚至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与预测关键技术值得研究。

1 计算机网络的特征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于一九四六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开始走向数字化、微型化、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1]。而计算机网络则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高新技术,是不同地理位置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操作系统及网络软件与硬件在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及协调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传递的网络系统。网络建设目的是计算机之间互联、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根据网络覆盖范围可分为: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新时代背景下网络几乎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覆盖,全球网络用户不计其数。计算机网络主要构成要素是: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软件、网络协议等[2]。计算机网络特点是:开放性、特殊性、共享性、多项性、复杂性。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络用户,通过网络能实现数据实时、快速、集中处理、传播、共享。从理论上来说,一则信息在网络上可无限传播,辐射范围可无限扩大,且传播成本低,效率高。

2 当前网络安全基本态势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计算机网络具有较强开放性,使用人群广大,而有些不法份子,往往会利用非法手段盗取他人信息,如:利用木马病毒,复制他人账号密码、信用卡信息、支付宝、网银或进行系统入侵等谋取他人财产。网络攻击不仅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更给某些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近些年,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焦点,林文教授曾在论文《层次化网络安全风险量化评估研究》中提出,安全是网络应用的前提条件,若无法保证网络安全,致使用户私人信息泄露,用户便会逐渐远离网络,这无疑会制约网络发展。从网络发展来看,现如今网络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已接近百亿级交易额度,网络产业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支柱产业,例如,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因此,一旦网络因安全问题发生倒退,势必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然而,当前网络安全形势并不乐观,网络威胁已超越地理空间限制,世界各国都在加速网络安全战略部署。从目前世界网络安全形势来看,网络安全威胁范围和内容正在不断扩大和演化,网络安全形势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峻。网络木马、钓鱼网站、计算机病毒层出不穷,APT攻击、DDOS攻击愈演愈烈。据相关数据显示,一年内FIREEYE公司受到APT攻击超过三百余次,全球恶意代码数量超过三百万,云端代码超过六十亿种,BASH漏洞影响全球五亿服务器,STUXNET病毒感染四万五千个网络[3]。我国境内三万多家网站服务器存在漏洞,存在两亿多个恶意网站,网络威胁程度日渐加深。近两年网络威胁危害越来越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防御越来越困难。诸多新型网络病毒具有破坏力的同时,还具有间谍性质,危害度呈几何级放大,用户个人信息受到严重威胁。为了维护网络秩序,消除网络威胁,做好网络安全防护与评估至关重要。

3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与预测关键技术分析

通过前文对当前网络安全态势的分析,不难看出当前网络安全基本状况并不好。甚至说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网络威胁,且中国网络安全相关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导致网络威胁更加突出。近些年发生的大型网络攻击比比皆是,这些事件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例如,携程网络受到攻击,造成AAP瘫痪、网络瘫痪,造成股票下跌百分之十五,四小时内损失八千多万美元。另如,“泰坦之雨”网络代码对NASA发起的攻击,造成几百个政府网站受到攻击。可见当前网络攻击的危害性和严重性[4]。网络已被应用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多个领域,网络安全必须引起重视。想要对网络安全态势进行评估与预测,要了解网络攻击。目前较为常见的网络攻击,通常情况下都是在利用系统漏洞、数据漏洞、物理漏洞、软件漏洞实施攻击,达到破坏与入侵的目的。常见网络攻击手段有:IP欺骗攻击、口令攻击、数据劫持攻击、网络窃听攻击等。

目前主要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与预测关键技术有:定性评估技术、定量评估技术、综合评估技术。定性评估技术是较为常用的网络安全态势预测评估技术,评估准确性高,效果高,速度快,采用德尔菲法,利用推倒演绎理论实现对网络安全进行分析,判断网络安全状态。该评估技术利用匿名数据筛选方式,对通信安全因素进行分析,获取该通信模式下数据处理结果,通过多次反馈与征询判断网络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网络安全风险系数计算,从而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防护措施。定量评估技术适用性强,评估结果更加直观,利用嫡权系数法,通过数据指标量化方式进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但该技术复杂性较高,具体评估中通过度量系统对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将其相关参数进行量化分析,根据极值特征评估网络安全风险。综合评估技术不仅复杂性强,更具有多变性,但评估效果好,具有较高准确性与有效性,主要分析方法是:层次分析法、威胁树分析法、障碍树分析法等。该技术不仅继承了定性与定量分析优势,更弥补了缺陷,评估有效性被大大提高,通过多种判断要素分析网络安全系数。

从另一方面来讲,不仅要进行安全评估与预测,还要对预测评估数据进行应用,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防御措施,提高网络系统安全性,丰富安全防御知识。例如,利用验证码、密码、数字签名等手段验证身份,并及时更换密码,通过动态加密设置网络访问权限,降低受到攻击的几率。此外,要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定期维护[5]。硬件是网络安全的基础,如硬件不稳定,存在问题或隐患,必然带来安全问题。因此,要制定相关定期维护计划,提高维护质量,消除硬件隐患。另外,还要对软件进行维护。网络访问离不开应用软件。软件维护应建立在计算机系统稳定与网络稳定的基础上,定期卸载无用软件,及时对漏洞软件进行更新,避免软件漏洞被利用。在防护软件安装中,必须选择专业性较强的防护软件,提高系统整体安全系数,不能盲目防护。当前网络上的很多非专业防护软件,不仅不能起到有效防护作用,还会对网络造成威胁,甚至捆绑安装一系列流氓软件,影响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对网络造成威胁。想要提高系统安全系数,降低网络威胁,必须要网络安全评估与防护一把抓,双管齐下。

4 结束语

网络威胁不仅危害了个人用户,更破坏了网络环境和网络秩序,制约了网络发展,安全是网络应用的前提。因此,网络应用中必须做好安全评估与预测,拥有各类技术进行有效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防护措施,全面提升网络安全性,保障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赖积保.基于异构传感器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2]程文聪.面向大规模网络安全态势分析的时序数据挖掘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

[3]姚东.基于流的大规模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3.

[4]王雪.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网络安全态势预测模型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上一篇:多元变式教学下一篇:江苏省东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