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发光

2024-06-01

生物发光(共9篇)

生物发光 篇1

0 引言

与传统医学成像模态, 例如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XCT) 不同, 分子成像能在特异性分子探针的帮助下, 在分子水平上反映生物体生理或病理变化, 在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之间架起了相互连接的桥梁[1]。根据成像原理不同, 分子影像技术主要可分为单光子发射成像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正电子发射成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超声成像 (ultrasound) 以及光学成像 (optical imaging, OI) 等。相对于其他分子成像技术, 光学分子成像技术具有无电离辐射、对生物体无害、灵敏度高且其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1], 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理想的成像方式。

作为光学分子成像的一个重要分支, 近年来, 生物发光断层成像技术 (bioluminescence tomography, BLT) 得到了快速发展[2,3,4,5]。作为一种新的分子断层成像模式, BLT能够以非侵入的方式, 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或监测生理和病理过程, 因而有望为疾病早期诊断、基因治疗和药物研发等研究提供有力工具。然而, BLT作为一种基于扩散光的成像技术, 对比XCT等传统成像技术, 具有较低的成像空间分辨率。主要原因为:由于光在生物组织中的强散射特性, 一方面导致了光在生物组织传播过程中的强烈衰减;另一方面, 也导致了光在生物体内的传播不是沿直线方向进行。上述2个原因致使BLT的求解极具病态性 (ill-posed) , 进一步影响了其生物医学应用。

在本文中, 基于数值仿真实验, 我们验证了BLT成像的可行性。同时, 我们将稀疏理论应用于重建过程, 以克服BLT成像的病态性。实验结果表明, 基于多角度、非接触BLT成像系统 (multi-view non-contact BLT imaging system) , 我们能够解析自发光源在成像体内的分布, 定位误差小于1 mm, 这将有望为疾病早期诊断及药物研发等研究提供有力工具。

1 方法

1.1 BLT前向数学模型

对于BLT成像技术而言, 准确描述光在生物组织中的传输过程是成像的首要问题。根据输运理论, 光在生物组织中的传播可以通过辐射传输方程 (radiative transfer equation, RTE) 来描述。直接对辐射传输方程求解虽然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光子在组织中的传播过程, 但计算量较大。为了在实际中更好地进行模拟, 需要对辐射传输方程进行一定的简化。对于BLT成像而言, 通常可采用连续波模式下的扩散方程 (diffusion equation, DE) [6]对其近似, 如式 (1) 所示:

其中, Ω描述了成像物体;S (r) 为自发光光源;Φ (r) 为光场分布;μa (r) 与Φ (r) 分别描述了组织的吸收和扩散系数。

根据微分方程理论, 扩散方程 (1) 的求解需要有合适的边界条件。对于光学成像而言, 常用的边界条件为外插边界条件和Robin边界条件。在本文中, 我们使用Robin边界条件[6], 如式 (2) 所示:

式中, 描述了边界信息;描述了组织表面的外法向量;ρ是与折射率不匹配相关的一个常数。

考虑到有限元方法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7]可以有效地处理复杂几何形状且各向异质的成像问题, 因而, 在本文中, 我们使用有限元方法对式 (1) 进行求解。当重建区被离散成小的网格后, 式 (1) 可被改写为如下的线性方程:

式 (3) 中:

式中, φi (r) 、φj (r) 为相应的试验函数, 可从一个合适的试验空间中选取, 且必须满足平方可积条件。考虑到在式 (3) 中, 矩阵A通常是正定的, 于是, 式 (3) 可进一步改写为:

式中, W为权重, 用于映射成像体内未知的生物发光源S到已知的成像表面测量值Φ。

1.2 BLT逆向问题求解

BLT的逆向问题是从式 (3) 中求解未知的生物发光源S。然而, 如前所述, 考虑到: (1) 光子在生物组织中的传播是高度散射的; (2) 用于描述光子在成像对象体内传播的数学模型 (前向模型) 是近似的。因此, 对比XCT或MRI成像, BLT的重建问题有更大的病态性。此外, 测量数据Φ通常包含噪声, 这进一步复杂了BLT的成像问题。于是, 直接对式 (3) 进行求解不太可行。考虑到在大多数生物学应用中, 生物发光源在成像体内的分布通常具有稀疏性或可稀疏性。为了提高成像的空间分辨率, 在本文中我们拟基于稀疏理论进行求解[8,9,10]:

式 (7) 中, ε用于描述测量数据包含的噪声水平;S是待重建的纳米荧光团的密度。

2 仿真实验设置及实验结果

2.1 BLT成像系统

在本文中, 我们所模拟的成像系统是多角度、非接触的BLT成像系统 (multi-view non-contact BLT imaging system) 。该系统主要包括光子探测器 (CCD) 、旋转台及计算机等设备, 如图1所示。

2.2 仿真实验设置

在数字仿真实验中, 一个直径3.0 cm、高5.0 cm的圆柱体被使用作为仿体, 如图2所示。仿体内的光学参数被配置为μa=0.3 cm-1、μ′s=10.0 cm-1。这与小鼠组织的平均光学参数类似。此外, 1个直径0.4 cm、高0.6 cm的小圆柱体被浸入在仿体中, 用以模拟生物发光源。

直径3.0 cm、高5.0 cm的圆柱体被使用作为仿体;仿体内的光学参数为μa=0.3 cm-1、μs′=10.0 cm-1;直径0.4 cm、高0.6 cm的圆柱体被使用作为生物发光源。

为了提高BLT成像的空间分辨率, 在BLT成像过程中, 我们总计获取了6张自发光投影图像, 等间隔60°。

2.3 实验结果

对于BLT重建, 首先, 图2中的圆柱仿体被离散为5 675个节点及29 317个四面体单元, 如图3所示。其次, 重建被执行。在重建过程中, 我们使用稀疏重建算法求解式 (7) 。对于每个投影, 检测点分布在圆柱仿体140°×4.6 cm的范围内。BLT的重建结果如图4所示。

为了定量评估BLT重建性能, 我们计算了重建的定位误差, 见表1。这里, 定位误差被定义为:实际生物发光源的中心与BLT重建发光源的中心最大值之间的距离。

实验结果显示, 基于多角度、非接触的BLT成像系统, 结合稀疏重建算法, 我们能够在较少 (6个) 的角度下, 获取较好的BLT重建结果, 如图4及表1所示。

3 结语

基于多角度、非接触的BLT成像系统, 结合稀疏重建算法, 本文解析了生物发光源在成像体内的三维分布信息。数值仿真实验结果显示, 定位误差小于1 mm。在今后的研究中, 我们将重点搭建BLT成像系统, 进行物体仿体及在体小动物实验。

摘要:目的:验证生物发光断层成像技术 (bioluminescence tomography, BLT) 成像的可行性并克服其成像的病态性。方法:采用BLT的前向数学模型和仿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仿真实验结果表明, 基于多角度、非接触BLT成像系统 (multi-view non-contact BLT imaging system) , 自发光源在成像体内的分布能够获得较为精确的解析, 定位误差小于1 mm。结论:基于多角度、非接触的BLT成像系统, 结合稀疏重建算法, 能够在较少 (6个) 的角度下, 获取较好的重建结果, 有望为疾病早期诊断及药物研发等研究提供有力工具。

关键词:BLT成像,光学断层重建,自发荧光成像

参考文献

[1]Ntziachristos V, Ripoll J, WANG Lyu, et al.Looking and listening to light:the evolution of whole-body photonic imaging[J].Nature Biotechnology, 2005, 23 (3) :313-320.

[2]WANG Ge, CONG Wen-xiang, Durairaj K, et al.In vivo mouse studies with bioluminescence tomography[J].Optics Express, 2006, 14 (17) :7 801-7 809.

[3]Lv Y, Tian J, Cong W, et al.A mult ilevel adaptive finite element algorithm for bioluminescence tomography[J].Optics Express, 2006, 14 (18) :8 211-8 223.

[4]Gu X, Zhang Q, Larcom L, et al.Three-dimensional bioluminescence tomography with model-based reconstruction[J].Optics Express, 2004, 12 (17) :3 996-4 000.

[5]Lv Y, Tian J, Cong W, et al.Spectrally resolved bioluminescence tomography with adaptiv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methodology and simulation[J].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2007, 52 (15) :4 497.

[6]Schweiger M, Arridge S R, Hiraoka M, et al.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the propagation of light in scattering media:boundary and source conditions[J].Medical Physics, 1995, 22 (11) :1 779-1 792.

[7]Joshi A, Bangerth W, Sevick-Muraca E.Adaptive finite element based tomography for fluorescence optical imaging in tissue[J].Optics Express, 2004, 12 (22) :5 402-5 417.

[8]Candès E J, Wakin M B.An introduction to compressive sampling[J].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2008, 25 (2) :21-30.

[9]Elad M, Aharon M.Image denoising via sparse and redundant representations over learned dictionaries[J].IEEE Transactions an Image Processing, 2006, 15 (12) :3 736-3 745.

[10]Tropp J A, Gilbert A C.Signal recovery from random measurements via 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J].IEEE Transactions an Information Theory, 2007, 53 (12) :4 655-4 666.

生物发光 篇2

生物发光菌技术在地震灾区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摘要:“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利用生物发光菌技术对阿坝州7个县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综合毒性监测.5月28日到206月12日期间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地震对阿坝州饮用水源地水质并未造成严重污染,当地饮用水源水质正常.作 者:郭重华 钱蜀 廖 刘俭 黄菲 赖雪松 袁桦蔚 GUO Zhong-hua QIAN Shu LIAO Chong LIU Jian HUANG Fei LAI Xue-shong YUAN Hua-wei 作者单位:四川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成都,610041期 刊: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Journal: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年,卷(期):,21(1)分类号:X832关键词:发光细菌 生物毒性 水质监测 地震灾区

生物发光 篇3

孔铭:其实科华生物这次定增筹划了很久,我觉得投资者应该先了解一下背景——在2013年,公司原大股东徐显德、沙立武就与有关投资机构讨论所持公司股份协议转让事宜。两位股东均已年逾六十,近年来渐渐退出公司管理层,此次股份转让引入LAL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

定增方案一直陆续推进到2015年1月30日,公司修改增发预案,拟以15.77元/股向LAL公司非公开发行2029万股,募集资金3.2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LAL公司以现金认购全部股份。

LAL是由方源资本设立的持股目的公司,公司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公司丰富的行业经验与方源资本的投资经验相结合,有益于公司寻求外延式突破发展。

科华生物这样的轻资产型公司,未来业绩增长主要还是看创新。我们可以先看看2014年的情况,2014年公司共有24项化学发光试剂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覆盖癌胚抗原、肿瘤相关抗原、甲状腺素、胰岛素、甲胎蛋白等多个检测项目,同时公司的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卓越C1800、卓越C1820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与传统的酶免法相比,化学发光法具有精确度高、定量与检测速度快等优点,代表了免疫诊断的最新发展方向,目前国内高端医院仍以进口产品为主。公司在化学发光领域开始步入收获期,“仪器+试剂”格局已经构成,预计今明两年仍是化学发光试剂获批的高峰期。同时,经过一年的市场推广期后,我们看好今年下半年化学发光产品步入放量增长期。

《动态》:市场一直是以一个高成长公司来观察科华生物的,但2014年业绩增速偏低,应该说不太符合市场的预期,往后看的话,业绩增速能否恢复?

孔铭:公司2014年业绩增速放缓,一方面受行业整体增速下滑影响,另一方面公司主动加强内控,对终端客户进行谨慎筛选,依靠“仪器+试剂”模式进行销售的仪器投放量减少,从而影响后端试剂销售。预计未来随着化学发光仪器新产品的推广,公司将适当加大投放力度,业绩有望迅速恢复。

公司近年一直受到产能瓶颈影响,生产线全部满负荷运行。2015年漕河泾本部金标生产楼改建项目与松江真空采血耗材新生产季度即将投入使用,公司产能瓶颈得以突破,收入有望快速增长。

《动态》:您说科华生物2015年及以后主要看新产品的创新升级,能否更具体的来分析一下?

孔铭:好的,现有已上市诊断试剂类公司共同的问题是产品线的老化,目前集中在生化、免疫领域,国产化已经较高,成长性不足。分子领域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获批不足。

与其它诊断试剂类公司不同的是,在现有的产品线上,科华生物的创新升级聚焦于化学发光和POCT两大类。

POCT其实是“快速检测试剂”(point of care-testing)的简称,其意义是指:“在接近病人治疗处,由未接受临床实验室学科训练的临床人员或者病人(自我检测)进行的临床检验,是在传统、核心或中心实验室以外进行的一切检验”。

与临床实验室检验相比,POCT具有检测快速,标本简单且不需要处理,使用操作简单等优点,适合门诊快速检测,家庭自我检测等领域,是检验科学的发展方向。目前占到美国体外诊断市场约30%的市场份额。

随着国内医疗改革创新的不断涌现,例如民营资本、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变革的出现,更快速便捷的检测需求将逐步放大。

公司2013年获批干式化学分析仪,在POCT技术平台方面取得突破。目前已经获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纸条(干化学法)、尿素测定试纸条(尿素酶法)、α-淀粉酶测定试纸条(EPS法)等多种与干式化学分析仪配套的诊断试剂。另外公司在研的胶体金产品(如毒品检测)也将是POCT中比较有潜力的品种。

《动态》:请再讲讲化学发光产品的情况。

孔铭:化学发光化免疫分析技术,是继放射免疫技术(RIA)、酶联免疫诊断技术(ELISA)荧光免疫技术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之后又一市场领导技术,现在已经成为国外的主流技术,并带领国内免疫诊断市场快速发展。其具有放射免疫的高灵敏度,线性范围广,又具有酶联免疫操作简便快速的特点,易于标准化操作,试剂保质期长,且测试中不使用有害物质,从而成为非放射性免疫分析法中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

化学发光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激素检测、肿瘤标记物、内分泌功能、传染性疾病等各项检测;这些领域适用人群的基数较大,且处于扩张过程中,由于其相对优势,化学发光的市场增速较快,而且主要的市场参与者为外资,包括贝克曼、罗氏、雅培和西门子等;其仪器主要是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并且封闭式的使用配套的相关试剂。外资企业通过仪器的投放垄断性的带动试剂产品的增长,占据了三级医院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

我提示投资者注意,科华生物的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2014年获批,相关的配套试剂也在陆续获批当中。

《动态》:从业绩增长空间看,科华生物还是很有潜力的,但目前科华生物动态市盈率接近40倍,市场的担忧仍集中在估值偏高,这方面您有什么观点?

孔铭:我认为诊断试剂行业价值的整体提升推升公司投资机会。

从大的逻辑上来说,从传统的生化、免疫试剂,到化学发光、POCT 检测,到更新的基因检测。伴随着各种新的检测技术的兴起,行业正在产生新一轮的投资机会。无论是从药品受压的角度,还是从提高检验效率的角度,新的检测手段在医院市场面临更大的需求。我看好能够借助研发或者并购,拓展到新的检测领域的公司。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科华生物作为变革型公司代表,有较好的基础,又新增了改善的动力。公司经历了股东变革后,新的具有国际视野、资本能力、实业背景的团队逐步到位,我认为借助内生性研发和外延式扩张,公司有望成为诊断试剂行业的整合者,龙头的价值将逐步显现,因此可以给与适当的估值溢价。<Z:\1325\结束符.jpg>

ATP生物发光原理及应用研究 篇4

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简称ATP)是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个相连的磷酸基团构成的核苷酸,其结构式见图1。

ATP存在于所有的有机体中,极易被储存和利用,是活细胞新陈代谢能量的源泉,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是通过释放磷酸基团从而达到释放能量的目的。

1 ATP生物发光工作原理

1963年Mc Elroy[2]最先用荧光素酶-ATP检测法,其化学反应的结果是把化学能转化为光能。1983年Moyer等提出细胞内源性的ATP含量可以反应活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其化学反应如下:

当细胞受损或死亡时,其ATP值迅速下降或消失,基于这一原理,检测细胞内的ATP含量,即可反应其细胞的存活状况,ATP浓度与活细胞数密切相关,ATP生物发光检测步骤包括:取样、样品ATP的提取、添加荧光素-荧光素酶、测定生物发光值、计算出ATP的浓度和活菌数量。检测时先将ATP与提取剂充分混合,使细胞壁和细胞膜裂解,释放ATP,再加入荧光素-荧光素酶,ATP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的作用下,使其释放磷酸基团同时发出荧光,用生物荧光仪检测相对荧光强度(relative light units,RLU),由此测出ATP的含量,进而反映活细胞数。这项技术高度敏感,只需50个细胞就能测出ATP的量,而且,当ATP含量为105~1 012 mol/L时,活细胞的对数值与ATP发光值的对数值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3,4,5]。

2 ATP生物发光特点

2.1 ATP生物发光优点

灵敏、快速、简便、稳定是ATP生物发光的主要优势所在,同时可以把ATP数量化,用荧光强度(RLU)把光定量,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生物学等领域。

2.2 ATP生物发光法的不足

荧光强度(RLU)和菌落形成单位(CFU)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也无法对细菌的种属进行鉴定。有的学者设想通过测定ATP/CFU的大小来预测样品中所含菌种类别,如果ATP/CFU较小,提示样品中可能主要含有形态较小的孢子或G-细菌,如果ATP/CFU较大,提示样品中主要含有形态较大的G+细菌或酵母菌[6]。

3 国内外应用研究

3.1 在卫生学上的应用

主要是指利用ATP生物发光检测环境是否被有害的微生物污染、食品中卫生学的检测和生产环境实时监测(HAC-CP)等。食品环境清洁度的检测多采用检测周期长、结果滞后的棉拭取样与平板培养法共用的方法来检测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不能满足HACCP管理系统的要求,而ATP生物发光法利用其快速、简便的优点,对食品生产环境的清洁度进行检测。例如,采用ATP生物发光法检测食品生产线以及厨房、冰箱、食品操纵台、铁路站车食品器具等的清洁度。许多研究表明,ATP生物发光法与琼脂培养法相关性高、可行、有效[7,8,9,10,11]。吴慧清等[12]研究用ATP生物发光法检测肉品的新鲜度,得出此方法比盐基氨基氮更快速、简便,能反应肉类的保存状态和新鲜度。

此外,ATP生物发光法还可用于乳制品中乳酸菌的检测、啤酒中菌落总数的检测、调味品即脱水蔬菜的细菌学的测定,实验结果显示,此方法与传统的琼脂平板法具有高度的相关性[13,14,15]。

3.2 在医学中的应用

3.2.1 药物敏感性试验

目前主要用于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实现个体化治疗,评价药物的疗效。如应用ATP生物发光法为卵巢癌患者进行药物选择和个体化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16,17],田海梅等[18]采用ATP生物发光法对卵巢癌组织标本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91.7%,阳性预测值为94.7%,阴性预测值为84.6%,准确率为90.6%。金宝翠等[19]用ATP生物发光法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并且与MTT法进行比较,两种方法的药物抑制率的符合率为76.9%~84.6%,与临床疗效比较后表明,ATP生物发光法优于MTT法。由此可见,ATP生物发光法体外药敏检测结果与临床治疗反应有很好的相关性,是开展个体化化疗的一种重要的体外药物筛选方法。本课题组应用该方法评价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以指导临床治疗。

3.2.2 新药筛选及疗效评价

由于ATP生物发光简单、快速、灵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需要进行大量快速初选工作的新药筛选中,Arian[20]推出了专门用于筛选抗分枝杆菌药物(如抗结核药)的生物发光系统。湛雪军等[21]用ATP生物发光法评价抗癌中药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本课题组应用该方法筛选具有抗结核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另外,一些新药出现后,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都必须进行多阶段的Ⅱ、Ⅲ期试验,为了节省时间和降低成本,可以用体外药敏试验对不同的肿瘤进行药物的疗效评价。

3.2.3 细胞免疫活性检测

应用ATP生物发光法还可测定T细胞的免疫活性[22]。王志才等[23]研究表明,用ATP生物发光法检测能正确评估肝移植后受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时调整用药。陈涛等[24]通过肝细胞ATP检测评估肝实质储备功能,以预测肝切除手术风险及选择肝移植手术时机。

3.2.4 细菌总数检测

可以对尿样中的细菌总数进行测定,用作尿路感染的早期检测指标之一,与培养法比较,阳性预测值可达98%以上,临床随访发现与尿路感染有很好的相关性[25]。

4 结论

生物发光 篇5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物体的研究也由器官、组织达到了细胞、亚细胞层次, 微型化、动态、多参数、实时无损检测, 已成为生物传感器发展的趋势, 随着材料、化学、光学、生物学和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学科正在进行更深层次的交叉和融合, 特别是纳米技术与现代生物工程相结合, 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纳米生物学。纳米生物学主要利用纳米技术对细胞直接进行观察和研究, 通过获得细胞膜、细胞器表面的结构信息, 更有效地研究许多生命的生理现象, 如物质代谢、能量代谢或者某些顽症的致病机理。很多生物现象发生在纳米水平。核酸与蛋白质是执行生命功能的重要纳米成分, 是最好的天然生物纳米材料。这些成分相互作用编织了一个复杂的、完美的生物世界。生物纳米材料的研究, 不仅涉及基因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包括它们的识别、结合、相变、特殊因子的释放、生物电化学信号的产生与传导、生物力学与热力学特性, 而且还涉及新技术工具的发展。生物纳米材料可分为四类:a.天然纳米材料;b.生物仿生与人工合成的纳米材料;c.智能纳米复合材料;d.合成的纳米材料与活细胞形成的复合材料或组织工程纳米材料。

近年来, 不断有微米、纳米量级的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图像传感器的报道。这些传感器的共同特点是:体积小, 分辨率高, 响应时间短, 所需样品量少, 对活细胞损伤小, 可进行动态的微创测量。用纳米传感器, 可以深入细胞内获得各种生化反应、化学信息和电化学信息, 以期深化对生命现象的理解, 对致病机理的研究。在临床手术上, 利用纳米传感器提供实时信息, 可提高成功率。

生物纳米粒子用于生物标记和分析探测是一个研究热点。其核心在于生物分子与纳米粒子的耦联, 把生物组分耦合或者修饰到纳米粒子表面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是利用生物分子本身的官能团或者衍生的官能团在纳米粒子表面进行连接;第二是把纳米粒子表面改性, 衍生出能够方便连接生物分子的官能团。

通常湿化学法合成的纳米粒子在粒子表面都吸附有稳定剂 (柠檬酸根, 膦或者巯醇) , 这些稳定剂不仅能够起到稳定作用还能够控制纳米粒子的增长以及抑制粒子之间的聚集。在柠檬酸根做保护剂时, 生物分子可通过较强的键合配体直接与金属纳米粒子连接。例如免疫球蛋白 (Ig G) 和血清白蛋白通过半胱氨酸残基上的巯基与胶体金连接。在纳米粒子表面改性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合成巯基配体包被的半导体纳米粒子, 特别是半胱氨酸或者谷胱甘肽修饰的Cd S和Zn S量子点和水溶性Zn S纳米晶体粉末等。

目前, 在生命科学中, 基因治疗是一种具有很好前景的肿瘤与遗传疾病治疗方法。传统的病毒载体在应用中存在严重的副作用, 如引起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 故其发展已受到限制。采用生物纳米材料作为基因传递系统具有显著优势。生物纳米材料有着巨大的商业市场。生命科学产品在全球创造了每年1 000亿美元的利润, 据英国纳米技术研究所统计, 目前纳米特征的产品只占总量的1%, 随着生物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 这个百分数在不远的未来将呈指数增长。研究开发产品的驱动力日益增强, 对生物医学的创新正越来越集中在纳米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整合方面, 在不远的将来, 纳米装置将很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近来Eu3+, Tb3+, Dy3+和Sm3+等稀土离子配合物已在荧光免疫分析及时间分辨显微分析等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但是, 这些离子配合物发光都在可见光区需用紫外光激发, 对生物活体有一定影响。稀土近红外发光具有相同的应用且能克服可见区发光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同时, 由于近红外发光自身所固有的优点决定了近红外荧光具有强度高、线宽窄、寿命长、背景小的特点, 近红外发光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稀土Yb3+就具有以上特点, 因此, 研究制备近红外发光的Yb生物纳米颗粒并研究其特性, 是一大创新, 具有重要意义, 一旦取得突破, 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初步实验想法和路线

基本路线:从纳米粒子的制备入手, 加上生物修饰, 得到生物纳米粒子, 作生物探测应用。

制备Yb3+的纳米颗粒→性能表征 (尺寸, 分散性, 水溶性, 发光性质等) →对粒子表面改性 (生物修饰) →生物性能研究→生物探测应用。

鉴于我们的背景, 因此主要的目的在于材料的基础开发研究, 对于生物特性等是下一步的内容。因此初步的计划是制得具有合适粒径红外发光性能良好的Yb3+的纳米颗粒。

对一些路线的选择和初步思考:

2.1 可借鉴目前一些水溶性半导体量子点的合成方法

2.2 一些具有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方

法, 该方法的突出优势是通过控制壳层, 能够进行进一步的生物修饰。具有两个特点:a.室温条件下就可制备生物纳米颗粒;颗粒无毒性或毒性低, 稳定性强, 灵敏度高;b.减少了反应步骤, 降低了生物表面修饰的难度。

2.3 与树枝状生物分子结合, 在各个枝杈

上接上Yb3+ (这一条还只是个想法, 没多少根据, 因为目前一些树脂状分子已具有挺好的生物性能, 如能在上面接上稀土Yb3+, 并得到红外发光, 应该比较有趣) 。

2.4 从组内已经积累的纳米粒子方法入

手, 借鉴类似的方法, 或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来制备Yb3+的粒子。

由于时间比较紧, 一些路线和想法都是初步的, 还需要进一步细致化和完善, 甚至调整。经过初步分析, 由于路线4组内已有积累, 制备出的粒径较均匀, 因此准备从模仿这一方法入手, 可以开始实验, 边做边学, 边做边调整, 边完善,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3 未来展望

我想这方面的应用和前景是诱人的。纳米微粒的生物探测只是一个初级阶段, 那么高级阶段会是什么呢?如何把生物纳米微粒变成聪明的纳米机器人, 让他们能够具有各种功能性药物效应, 能够象潜艇一样潜入血管中, 随血液游遍全身, 自动找到有病组织、癌细胞、有缺陷的基因、血栓或脂肪堆积物等, 进行面对面的治疗, 并在完成疗程后能够自动“消亡”或变成无毒物质能够排除体外。那么, 人类将创造又一个奇迹。

参考文献

[1]J.Mater.Chem., 2002, 12, 919-923.

[2]J.Am.Chem.Soc., 1964, 86, 5117.

[3]APL., 2002, 81, 5Europium complex as a highly efficient red emitter i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4]Thin Solid Films420-421 (2002) 23-29

[5]JACS., Vol.126, No.22June9, 2004, pp7041-7048.

[6]Chem.Rev.2002, 102, 2357-2368.

[7]Chem.Rev.2002, 102, 2347-2356.

生物发光 篇6

一、材料

发光菌冻干粉和DXY-2型生物毒性测定仪 (中科院南京土壤所) , HgCl2分析纯, 微量进样器。

二、方法

1. 配制参比毒物标准液。

以HgCl2为参比毒物, 用3%NaCl作为溶剂, 配制HgCl2母液, 浓度为2 000 mg/L。

2. 发光菌冻干粉复苏。

从冰箱中取出发光菌冻干粉安瓿瓶和2%NaCl溶液, 用1.0 mL注射器向发光菌冻干粉安瓿瓶中加入1 mL冷的2%NaCl溶液, 充分混匀。在发光菌测试管中加入2mL3%NaCl溶液, 再用微量进样器加入10μl复苏发光菌液, 放入生物毒性测试仪中测定, 若发光量大于800 mv, 可用于测试。

3. 测试方法。

将参比毒物管或样品管与对照管CK (3%NaCl溶液) 一一对应, 按顺序排列, 用微量进样器每隔15 s分别加入10μl复苏菌液, 从加第一支测试管开始精确计时, 15 min后, 按加菌液顺序依次测定其发光度, 并按下式计算其相对发光度T (%) 。

三、水样采集与予处理

1. 水样采集。为了使采集的水样有充分的代表性, 分行业、分类型, 共采集了五家国控、省控企业排放废水。

2. 水样予处理。混浊的水样过滤成清液, 以备测试, 用HCl或NaOH调整水样PH值在7左右, 消除酸碱影响。

三、结果与分析

1.发光菌相对发光度与HgCl2浓度关系曲线。配制HgCl2系列溶液, 浓度分别为0.04, 0.08, 0.10, 0.12, 0.16, 0.20 mg/L, 按1.2.3测定方法分别测定其发光度, 测定结果见表1。

建立HgCl2浓度 (C) 与其相对发光度T (%) 均值的相关方程T=A+B*C*HgCl2, 经计算A=96.5, B=-415得出方程T=96.5-415C*HgCl2, T为相对发光度, C为HgCl2浓度, r=-0.995 4, P<0.01, Ec50HgCl2=0.119 9。由此可见, 发光菌相对发光度与HgCl2浓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

2.用发光菌测定企业废水的生物毒性。将采集的废水按三.2节方法予处理, 之后按二.3节方法测定其发光度, 测定结果见表2。用生物毒性等级用表3来评价。

3. 企业废水的理化指标测试。其结果见表4。

生物发光 篇7

本文是借助有关资料编译有关内容来叙述LED的光生物效应及其标准问题, 供大家参阅。全文分三期发表。

1 光生物效应的影响

光生物是研究光辐射与生物器官组织相互作用的学科。大家知道光辐射是一种电磁辐射, 通常定义它的波长范围是从深度紫外 (100 nm) 到远红外 (1 mm) 。由于空气对光辐射的吸收和远红外光的电能量很低, 实际光辐射的有效波长范围是局限于200~3 000 nm。

对于人来讲, 人体器官会很好的吸收受辐照光的能量, 紫外光能渗透人体几个微米, 而红外光能渗透几个毫米。人体最受光辐射曝照危害的器官部分是人的眼和皮肤。本文就讨论光辐射曝照对人眼和皮肤的危害。其影响是光能量在人眼和皮肤上的各种能量转换过程, 也可以认为是人眼和皮肤与光化学和热量的作用过程。图1示出人眼对辐射光谱的透射曲线和光辐射的波长范围。从图1可见, 在短波长 (紫外光) 区域光化学反应是主要的, 因为那里光子能量最大, 波长越短, 光化学反应越重要。而在长波长 (红外) 区域, 热效应占优, 波长越长, 热效应越大。

光化学反应是借紫外光子能量激发细胞分子中的电子, 导致细胞分子化学键的断裂或重新排列。这会直接影响DNA, 造成原来配对在一起的DNA被搞乱了。另外光化学反应也会生成高度活跃的自由基。这种自由基与DNA的作用会使细胞结构性的重新组织, 如果与人眼视网膜的感光器作用会使细胞功能变坏, 甚至死亡。更严重的是DNA损坏了, 如果DNA不配对了, 可能会引起癌变。

光化学反应的特征是与光辐射的特征波长关系非常灵敏。

图2是光辐射危害的权重函数关系。从图2可见, 蓝光 (450 nm) 和紫外光 (270 nm) 对视网膜和人体伤害是非常灵敏的, 而且特别要注意的是光化学反应过程与光辐射剂量有关, 也就是低剂量、长时间辐射与高剂量、短时间辐照同样具有相同危害结果。

至于热效应的机理是光的吸收会引起被曝照部分器官的温度升高, 这样会造成机体蛋白质变得丧失弹性和热致细胞损坏。在低热量曝照时, 由于热导作用被曝照器官的热效应会有所缓和。

2 光生物效应对人皮肤和眼睛的危害

光生物效应对人皮肤和眼睛要考虑三种曝照的危害:皮肤的曝照危害、眼睛前表面 (即角膜、结膜和水晶体) 的曝照危害和视网膜的曝照危害。

我们知道, 皮肤有三层结构: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一般来讲, 波长越长的光穿透皮肤的能力越强。波长400 nm的光仅能透过表面约1 mm, 波长500 nm的光可深入皮肤0.5~2 mm区域, 而波长大于800 nm的红外光可透过真皮的网状层组织进入皮下真皮组织。见图3所示。

当人皮肤受照时, 一部分入射光会被皮肤反射, 而其余的会透过表皮和真皮穿透入人体。在紫外光的辐照下, 皮肤表面的DNA直接受到光化学反应的危害, 造成红斑而皮肤晒焦。另一种伤害是生成了反应性自由基, 它们会伤害DNA和皮肤的细胞胶原 (蛋白) , 这种组织性蛋白质是使皮肤富有弹性。胶原 (蛋白) 的损伤会造成皮肤起皱纹和老化。然而人皮肤受紫外光多次曝照后会发展出一种保护性的结构, 它使表面层皮肤增厚, 这样会减少紫外光的渗透和生成能吸收紫外光的黑色素, 于是皮肤变成棕褐色。

光辐射热的烧伤也是存在的, 但是人对热烧的痛感很灵敏, 一痛就有反应, 这样人受热的曝照量不会太大, 所以人们较少考虑皮肤受光热的危害。

对于人眼的光生物危害, 人眼表面结构受光曝照的结果与皮肤的相似, 而人眼受光曝照还有更进一步的作用, 尤其是受紫外光的曝照会造成光致角膜炎 (电光眼炎和雪盲症) 。这是光化学发生在角膜和结膜的发炎反应。另一个紫外光危害是可能造成水晶体的白内障。在长期高剂量红外光的曝照下, 热效应也会造成红外性白内障。从图1可见人眼水晶体对紫外光是不透明的。对于视网膜的曝照, 只要考虑波长300~1 400 nm光的影响。在此主要的破坏机理是当受光曝照时间大于10 s时, 人眼会受蓝光光化学的伤害 (患光致视网膜炎) 。这是因为生成了自由基, 这些自由基不仅会破坏感光器和视网膜外表面的细胞层, 而且还会破坏支持感光器的功能。受这些光辐射在短时间的曝照后, 主要也会造成蛋白质和视网膜关键生物组成部分的变性。

我们知道人眼被赐予一些只对激励视觉起保护的功能 (波长范围为380~780 nm) 。该功能是目光转移响应和眼睛的连续运动 (眼扫视) 。目光转移响应功能是控制眼睛眨动, 头部运动以及瞳孔收缩以限制进入视网膜的光量。而眼睛的连续运动是保证在视网膜的相同面积上不被连续曝照。这些功能也会光辐射的过度曝照而受到危害。

3 制定发光二极管 () 安全性标准的进展

国际非电离辐射保护委员会 (ICNIRP) 考虑到这些光致生物效应问题, 原先公布了每种有关危害的曝光极限值 (EL) , 这些极限值是根据已报导的光辐射效应致损伤的极限值和对动物器官实验得出的。其中提出了一个安全因子, 但没有计及反常的光敏性或在体内或皮肤上存在光敏剂的情况 (包括某些药物、化妆品或者植物等) 。

当1993年Nichia推出氮化镓蓝光LED可商业化时, 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就决定把LED的光生物安全性包括在现有的激光标准IEC60825范围内, 这是国际电工委员会在第一时间考虑LED的光生物安全性问题。该决定基于两个方面情况, 首先考虑LED在技术上是处于激光和传统灯泡之间的产品, 它发射窄带光谱, 尺寸小, 以及发射光空间分布高度定向性;其次是因为红外LED和激光二极管都用于光导纤维通讯系统。

在1996年和2001年, 由于当时对所有激光器安全性的见解都已经作过修正, 原来就企图把LED更好容纳于激光的标准。可是遇到的困难是过度估计了LED的伤害, 因为没有考虑LED发射的发散特性。这是与激光有所不同的。

在IEC60825发展的同时, 1996年北美照明工程师学会 (IESNA) 公布了“灯和灯系统光生物安全性的推荐实施条例:总的要求”ANSI/IESNA RP27.1, 该条例宣布了一系列关于非激光光源的标准。

2002年国际照明委员会 (CIE) 采用了ANSI/IESNA的主体, 出版了CIE标准S009/E-2002 (即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 , 于是把该标准传播到全世界。

在2007年专家们考虑到把激光标准应用到LED会过于谨慎, 而且LED性能的发展, 以及LED应用领域参与者的增加, 国际电工委员会决定把LED的标准从激光标准里移出, 更新了IEC60825。

IEC62471-2006的引入在2006年国际电工委员会与国际照明委员会一起采用现成的CIES009/E-2002指导方针, 公布了IEC62471:2006“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作为双重标识标准。该标准范围是引导去估计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 不包括发射光的波长区域在200~3 000 nm的激光。

根据国际非电离辐射保护委员会的数据, 这里考虑了六种危害情况, 曝光时间高达8 h, 相当于一个工作日, 没有考虑长时间曝光的反应效应。表1列出对皮肤和人眼的六种生物危害。

注:*已计入危险的权重函数

根据可允许的曝光时间 (不超出每种危害的剂量) , 表2列出四个层次的分析结构:无害、伤害1, 伤害2和伤害3。

注:IEC62471:2006标准。灯和灯系统含四层分类结构。不包括激光。发射光谱波长范围是200~3 000 nm。

在视网膜危害情况里, 考虑了眼睛转移的响应时间, 这种分类系统与激光有所不同。估算包括一系列复杂的测量工作。在考虑皮肤和眼睛前表面的伤害时, 测量光谱辐照度, 测量的光谱波长范围为200~3 000 nm。而在考虑视网膜的伤害时, 要测量光谱辐亮度, 测量的光谱波长区域为300~1 400 nm。测量得在特定的模拟光物理现象的几何条件下完成, 例如眼睛运动对视网膜辐照度影响。同时还要考虑测量距离与有关光源的应用有关。这些将在以后再分析探究。

参考文献

[1]L.Lyons:LEDs Magazine, issue46, 31-35, Oct.2011.

生物发光 篇8

1 实验原理

用于测试发光菌是一种费希尔弧菌,也是海洋生物菌。发光菌实验依据《水的质量 关于费氏弧菌发光水样的抑制作用的测定(发光细菌试验) 第1部分:采用新制备细菌法标准》(ISO11348-1)制定[4],检测发光菌悬浮液和被测水样反应前后的发光量变化来表示水质状况。相关术语见表1。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

Toxcontrol在线生物毒性仪,荷兰Microlan公司。氯化钠,分析纯,天津科密欧,配置浓度为200 g/L。硫酸锌,分析纯,天津科密欧,配置浓度为2 500 mg/L。试剂配制用水为去离子水,空白对照参比水为实验室内未经处理地下水。

2.2 实验前准备

2.2.1 适应温度与TO

开机预热,实验要求悬浮液在15±0.5 ℃使用。菌室温度为5 ℃,抽取适量菌种进入培养池中与盐水混合,温度从5 ℃到15 ℃,默认值适应时间5分钟。伴随着合适的温度,细菌悬浮液初始发光强度“LRTO(Luminance Ref T0)”由光电倍增管读取。

2.2.2 混合、等待

抽取相同的测试发光菌悬浮液均等加入到参考水和水样中。发光菌悬浮液与参考水样的发光量为LRT(Luminance Ref T ),混合时间15分钟。

2.2.3 测量T1

测定最终发光量。“LRT1”为Reference/blank 参考水样,“LST1”为实际水样发光量。

2.2.4 判定修正系数和抑制作用

LRTO的测量和LRT1确定发光强度的自然变化。发光强度的自然变化对于参考水样和水样(相当于空白和水样)是同等的。修正系数是用来修正发光强度的自然漂移。因此参考水样发光强度发生变化时,修正系数(CF)是自动计算的。

CF:CFRT1=LRT1/LRT0

CF=参考水样修正系数Time 1

L=参考水样发光量Time 1(15分钟后)

LRT0参考水样发光亮Time 0(前5分钟)

发光强度修正:LCT1=LST0*CFRT1

抑制光强度LT1=((LCT1-LST1)/LCT1)*100

2.3 参比水毒性测试

以实验室内未经处理地下水为参比水,测定6次,计算CF值和抑制率(表2)。

注:实验用水符合参比水要求,可作为日常参比水使用。

2.4 标准毒物测试

以2 500 mg/L硫酸锌为标准毒物,经与盐水混合稀释后,质量浓度为20 mg/L,测定6次,计算CF值和抑制率(表3)。

相对误差均小于10%,抑制率均大于20%,6次平行测量结果与均值之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 20 mg/L硫酸锌标准溶液,对发光菌具有抑制作用,使菌种发光量降低,可作为日常测试中的参考标准毒物,从而判定仪器的准确度。

2.5 菌种稳定性测试

考察菌种前后两天是否稳定,第一天配制一定浓度的标准毒物样品测试3次,计算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第二天采用同一浓度样品测试3次,计算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结果见表4。

两次测量标准偏差分别为3.55%和3.47%, 20 mg/L Zn2+标准毒物样品的测试结果分别为66.1%和69.9%。根据仪器使用说明书规定,标准偏差均小于15%,两次测量标准偏差均在允许范围之内。20 mg/L Zn2+标准毒物样品的测试结果在20%~80%之间,标准毒物的测试结果是在合理范围内。菌种可保证对标准毒物测试抑制率的要求,可正常使用。

2.6 实际水样测试

6小时测定一次实际水样的抑制率%、CF值、T0时刻发光量SAM_T0 ,测定时长下T1时刻发光量SAM_T1_Ctrl,连续测定2天,测定结果见表5。

根据《水的质量 关于费氏弧菌发光水样的抑制作用的测定(发光细菌试验) 第1部分:采用新制备细菌法标准》(ISO11348-1)规定,菌种发光量大于50 000,CF值小于1.8为正常数据。数据表明,菌种发光量均大于50 000,发光量正常;CF值均值小于1.8,符合修正系数范围;抑制率均为负值。

3 结 论

松花江佳木斯江段水质状况良好,未受到具有高浓度剧毒性污染物影响。发光菌菌种稳定,仪器操作简便,在一定条件下可满足实验要求。发光菌作为一种监测手段,应用于水质监测,判定松花江水质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Jennings V L K,Brandes M H R,Bird D J.Assessing chem-ical toxicity with the bioluminescent photobacterium(Vibriofischeri):a comparison of three commercial systems[J].Water Res,2001,35:3448-3456.

[2]周世明,舒为群,赵清.发光菌在水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2007,24(10):837-839.

[3]朱文杰,汪杰,陈晓耘,等.发光细菌一新种──青海弧菌[J].海洋与湖沼,1994,03:273-279.

生物发光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3月到2016年5月,从本院收治的212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研究,检测其肿瘤生物标志物。其中胃癌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06例作为对照组。本研究观察组中涉及到男性59例,女性47例,患者的年龄为33~71岁,平均年龄为(45.6±12.4)岁;对照组中男性56例,女性50例,年龄为31~70岁,平均年龄为(44.5±13.7)岁。对本研究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P>0.05,除病情外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晨起空腹采取3毫升静脉血,将静脉血置于生化管过程中进行离心处理,将血清分离出来。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对两组研究对象等相关生物肿瘤指标进行检测,主要检测患者的CEA、CA199、CA242、CA724等。本研究所使用到的仪器为深圳新产业MAGLUMI1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过程中严格的按照操作说明进行。

1.3 阳性判断标准

对所有检测标本当中的标志物水平进行观察,分析胃癌各种肿瘤标志物的阳性检出情况和联合检测的特异性与敏感度。若CEA检测指标在15ng/ml以上;CA199检测指标在35.5IU/ml以上;CA242检测指标在20IU/ml以上;CA724检测指标在6.955IU/ml以上,则表明检测结果为阳性[3]。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涉及到的数据均采用IBM 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涉及到的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所有涉及到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

通过对本研究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4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CEA、CA199、CA242、CA724检测结果分别是29.8±8.6、50.5±9.3、36.9±7.6、15.3±2.4,对照组分别是2.9±0.8、5.8±0.4、4.3±1.1、3.1±0.8。

2.2 阳性检出情况

本研究观察组的阳性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CEA、CA199、CA242、CA724的阳性检出结果分别是62(58.40%)、69(65.09%)、46(43.40%)和51(48.11%),对照组分别是0(0)、0(0)、0(0)和5(4.72%)。

3. 讨论

临床上化学发光免疫法在检测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这种检测方法所需要的设备较为简单,具有较广泛的适用范围,将其应用在临床上较为广泛。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可以表明,化学发光免疫法在肿瘤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当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效果,可以帮助患者对恶性肿瘤进行早期的筛查和诊断,并且能够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评估和预后[4]。

对血清标志物CEA、CA199、CA242、CA724联合检测为胃癌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诊断依据。CEA、CA199、CA242、CA724分别是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242、糖类抗原724。本研究对212例患者进行了这四项标志物的检测,其中胃癌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06例作为对照组。从本研究的结果当中能够得出,胃癌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242、CA724等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明显;对胃癌的不同分期的患者的CEA、CA199、CA242、CA724指标进行比较,发现胃癌分级越高的患者,CEA、CA199、CA242、CA724各项的相对指标也就越高,不同分级的病例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患者各个肿瘤的标志物在不同分期之间的阳性检出率,发现在前两分期当中,患者标志物的检出率相对较低,但是在后两个分期当中,标志物的阳性检出率则相对较高,特别是在第Ⅳ分期当中,患者胃癌标志物的阳性检出率均为100.00%,说明患者的胃癌越严重,血清标志物对该疾病的判断也越准确。而对联合检测相比较,发现在各个分期当中,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都很高,且与单项检测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血清胃癌标志物CEA、CA199、CA242、CA724的联合检测具有更好的检测效果。

而且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和分析,还能够得出观察组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可以充分的说明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法对肿瘤标志物检测当中具有十分高的应用价值。肿瘤生物标志物的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也较高,证明其能够在恶性肿瘤早期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当中贡献出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化学发光免疫法在肿瘤标志物中检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田育佼.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25):23-24.

[2]余晓敏.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5,12(14):57-58.

[3]肖勤,林金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5,16(6):741-742.

上一篇:新闻类作品下一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