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早期干预策略(通用5篇)
家庭早期干预策略 篇1
摘要:现今, 听障婴幼儿的康复情况备受关注, 家庭早期干预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目前, 听障婴幼儿家庭早期干预面临众多难题,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即完善支持系统、重视家庭参与、开展康复培训。
关键词:聋儿,家庭干预,康复,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听力障碍婴幼儿的关注度日益增加。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工作主要是听力损失婴幼儿初筛、复筛和诊断等过程, 而该诊断在6个月内即可明确。确诊后的听障婴幼儿可以通过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来补偿或重建听力, 这样为进行听障婴幼儿早期干预创造了条件。在现实生活中, 有很多聋儿都是因为家长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落后、家庭经济窘迫等原因, 使患病婴幼儿没有及时得到早期干预训练, 错过了听觉言语康复的最佳时机, 最终成为了聋哑人, 造成终身遗憾。鉴于我国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实际状况和目前医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笔者认为, “家庭早期干预”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1 听障儿童家庭早期干预面临的问题
1.1 支持系统不完善
目前, 我国听障儿童早期干预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和个案经验层面, 各部门、各学科间的协调工作不到位, 早期干预支持体系仍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由于卫生系统与残联康复系统关注的重点不同, 所以, 导致筛查与康复安置脱节, 听障婴幼儿不能及时得到科学、系统、规范的救助和康复服务。许多听障婴幼儿家庭虽已经清楚地了解婴幼儿的听力损失状况, 但是, 因为一些原因使听障婴幼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安置, 影响了早期干预的正常进行。
现阶段, 部分地区的康复中心并不接收2岁以下的听障婴幼儿, 家长多以保育为主, 很少进行听力语言康复。即使家庭开展了早期干预, 也缺少定期的专业评估, 从而影响了听力语言康复的有效进行。
1.2 重视程度不足
在听障婴幼儿康复的过程中, 家长多把婴幼儿的发展寄托在康复机构上, 一味依赖医生、听力学专家和康复治疗师, 不积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康复计划中, 轻视了家庭参与的作用。
家长缺乏家庭早期干预的想法, 也缺乏相关的早期干预策略和方法, 对助听器 (人工耳蜗) 的检查不到位, 不清楚听力康复阶段的情况, 以致引发与康复治疗师之间沟通不畅, 导致家庭训练滞后等现象, 从而影响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效果。
1.3 听障儿童家庭自身因素
听障婴幼儿家庭早期干预与其家庭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中, 包括家庭成员的自身特征、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等。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对婴幼儿的听力语言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对孩子的康复多处于被动的状态。家庭环境的建设对婴幼儿养成正确的听力语言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多数家庭却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由于听障婴幼儿的特殊性, 亲子阅读对其听力语言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轻视亲子关系, 对听障婴幼儿的发展是不利的。研究表明, 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子女的发展,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其发展有消极的影响。
现有的研究从多视角、多学科对家庭因素进行探索, 进一步证实了听障家庭自身因素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 但相关部门还没有明确的指导方案出台, 难以为听障儿童的家庭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2 对听障婴幼儿家庭早期干预的建议
2.1 完善支持系统
听障婴幼儿在进行早期干预时, 需要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2013-10-12, 中国残联办公厅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联合颁发了《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 (试行) 》文件, 文件中强调, 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建立0~6岁儿童残疾早期筛查、治疗和康复工作机制, 完善听障儿童从筛查—诊断—社区家庭康复工作的支持体系和技术体系。但是, 这项工作至今都缺乏广泛的行动力, 其对人员、机构和工作流程等都有较多的规范, 真正落实、完成还需要时间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新建立的支持系统也需要时间的检验, 质量也正在考核。
2.2 重视家庭参与
在听障婴幼儿的康复过程中, 应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 时刻强调家长主动参与、反映情况的重要性, 与专业人员共同关注儿童的听力和康复情况, 并组织家长参加干预和培训工作。同时, 要重视家庭、康复机构和医疗系统等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我们要向家长宣传家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鼓励、要求家长带孩子参与到听力语言康复中, 并为家长提供咨询、指导等服务, 让家长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与形式, 确保家庭参与的有效性。
2.3 对家长进行康复培训
对听障婴幼儿家长的培训迫在眉睫, 应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和操作方法。例如:印发《早期听力检测及干预指南》给家长;利用网络在线答疑;康复机构定期开展家长培训课程;举办专家问题讲座, 社区志愿者提供一对一的服务等。
家庭培训可以从多维度展开, 包括家庭环境建设、亲子关系培养、教养方式选择等, 努力为听障儿童家长开展早期干预提供个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Pickett JM, Stark RE.Cochlear implants and sensory aids for deaf children[J].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 1987 (13) .
[2]Kennedy CR, Kimm L, Dees DC, et al.Otoacoustic emissions an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 in the newborn[J].Arch Dis Child, 1991 (66) .
[3]杨明利.聋儿家庭早期干预的策略与方法[J].现代特殊教育, 2007 (10) .
[4]孙喜斌.听障儿童早期干预支持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建立[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 2014 (1) .
[5]王春晖, 贺文均.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研究述评[J].绥化学院学报, 2011 (3) .
[6]杨影, 孙喜斌.听力障碍婴幼儿家庭早期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念与实践, 2013 (7) .
[7]黄丽辉, 倪道凤, 卜行宽, 等.我国婴幼儿“早期听力检测及干预指南”编写思考[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9 (02) .
家庭早期干预策略 篇2
【关键词】家庭阅读 环境 早期阅读 指导策略
早期阅读有助于幼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养成兴趣、形成个性,促进心理健康。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家庭在早期阅读方面有着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难以达到的优势。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为他们科学地选择图书,营造有利于幼儿早期阅读的环境,进行有效的亲子阅读、对话等,从而更好地发挥家庭在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中的作用。
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幼儿阅读思想
幼儿阅读与成人阅读有着很大的区别,成人阅读主要是为了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而幼儿阅读更多的是利用生动有趣的图画内容来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在幼儿早期阅读中家长要注意关注幼儿阅读的过程,不能只是为了增加识字量来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让孩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在不断地阅读中增加读书经验,让孩子认识到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体现方式,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的一种工具,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例如在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幼儿表达一下图画的内容,看到图画都能想到些什么,母鸡去散步都经过了哪些地方,图画中还有那些小动物。幼儿在表达图画内容的时候可能不是很准确,这时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注意图画上的文字,告诉孩子文字是表达自己意思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文字能够让别人更好的了解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故事过程充满了喜剧性,狐狸每次想抓住母鸡都失败了,总是碰到倒霉的事,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二、采取亲子阅读的教育方式
亲子阅读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幼儿阅读的积极性,还能加强亲子关系,让家长和孩子共同享受阅读过程,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在进行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家长要坚持经常陪孩子阅读,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好读书的良好习惯,并经常针对阅读内容和孩子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馨和父母对自己的爱。例如,和孩子一起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故事中小兔子和大兔子比较谁对谁的爱多一些,它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衡量谁的爱更多一些,家长也可以和孩子进行互动,我们也比比谁度谁的爱更对一些吧,孩子通过想出各种办法和父母进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激励孩子多动脑筋,又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亲子阅读在现代家庭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许多家庭都采取亲子阅读的方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同时也能够增强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因此,亲子阅读在家庭进行幼儿早期阅读中非常重要。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幼儿的早期学习主要是通过家长获得的,因此,家长在家庭中要尽量给幼儿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例如,可以通过为孩子准备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开始,让孩子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如《小小达尔文》,可以让孩子亲近自然,了解各种动植物,还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动手动脑的益智游戏书籍,如神奇的贴纸、拼图之类的,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有一些故事、诗歌、绘画等各方面的书籍和画册,通过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来增长孩子的见识,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还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固定的阅读空间,如一间安静的书房、舒适的桌椅等,为孩子安心阅读提供有利条件。另外家长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增加孩子的阅读机会,例如在外出散步时会看到许多店铺的名称,这时可以让孩子通过阅读猜猜这些店铺都是做什么的,在超市购物时也可以通过认识各种商品的标签来进行阅读,还有许多文明标语和宣传图画都可以作为阅读材料,现在许多地方都建立了公共图书馆,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同时体验图书馆的气氛,增强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对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家长应该积极为孩子营造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坚持进行亲子阅读,为以后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小玲.论家庭中的幼儿早期阅读【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08)
【2】李斌.家庭中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4(11)
家庭早期干预策略 篇3
关键词:家庭因素,早期痴呆,干预
家庭成员系统参与对早期痴呆患者进行的临床干预以判断其临床意义是本研究的目的。痴呆, 是一临床综合征, 病因表现为多样性, 老年多发, 预后恶劣, 而其发病率呈现出增高的趋势, 给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对社会亦然, 干预尤其是对疾病早期的干预是可以改善患者的病程和预后的, 但该临床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使干预的可操作性在社区变的不高, 鉴于此, 我们建立了有患者家属系统参与的在社区可以执行的干预模型以完成对该类患者的临床干预[1,2,3]。以期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程和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社区医疗部在2006年对我院新辖区居民的健康普查中, 共发现诊断为早期痴呆患者123人, 我们对辖区诊断为早期痴呆并能参加本研究的病人先用长谷川智能量表 (HDS) 作为初步筛选工具, 该表与韦氏智力测试量表的平行效度良好[1]。再依据ICD-10[2]和DSM-IV[3]标准复测, 符合者106人, 其符合率为88.61%, 不符合者被排除本研究。其中男60人女46人, 年龄36-78岁, 随机分为2组, 每组53人, 干预组平均年龄 (56.6±19.4) 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 (57.1±20.9) 岁, 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 , 所有患者在社区均建有完整的健康档案。
1.2 方法
①在干预前, 对干预组的患者家属进行系统的培训, 而且这种培训贯彻整个干预的过程中, 目的是随时纠正在干预过程中患者家属可能出现的技术或心理偏差, 而对照组的患者家属则不进行系统培训, 也无特殊要求, 同时, 在对患者进行干预前, 应尽量找出相关的病因, 以便进行相关的病因治疗, 常见病因如下:a.帕金森氏病;b.脑血管性病变, 常以北方多见;c.缺氧病史;d.Huntington病;e.感染:慢性脑膜炎、结核、寄生虫、HIV, 神经梅毒;f.酒精;g.营养: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维生素B1缺乏;h.颅脑外伤;i.脑瘤;j.胶元-血管炎:风湿性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k.肺疾患如慢性梗阻性肺疾患等导致乏氧的疾病;l.药物:如长期使用抗焦虑、镇静、抗癫痫药、安眠药等;m.中毒:如铅、汞、一氧化碳、有机磷杀虫剂和工业溶剂中毒等;n.内分泌疾患:如胰岛细胞瘤、甲状腺、甲状旁腺和垂体疾患等。②干预模型:建立干预模型的目的是使干预标准化, 系统化, 以利于对结果的判断, 干预模型包括针对性的训练和教育, 以及护理, 治疗等方法, 如病因明确, 则进行病因治疗。整个干预的目的是阻止疾病进展, 延缓病程以使疾病的预后得以改善。a.使用相应药物治疗, 见于病因明确的患者, 则如病因不明, 改善病人的脑血流, 促进脑细胞代谢, 是用药的原则, 如应用钙阻滞剂, 一些中成药制剂等, 由于每位患者的情况不同, 具体用药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而对症治疗则根据患者的病情而随时进行, 这也是早期干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b.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指导, 有多种方式, 使患者对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和信心是主要目的, 这对于保证干预的完成是十分重要。c.记忆力训练, 最好带有感情色彩, 要有一定的鼓励及奖励。主要是帮助患者记住一些人和事, 尤其是他感兴趣的, 这有利于病人回忆, 但时间不要长, 以防止患者的情绪发生变化和效率的下降。d.思维训练, 主要是逻辑思维的训练, 如计算, 最好和患者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以提高兴趣, 训练对事物进行分类及对数字进行排列等, 推理训练, 如指出一事物, 尽量让患者说出与其有关的内容, 这些练习可以使患者这方面的能力得到一定的保留。e.作业训练, 让患者做一些手工劳动, 尤其是精细的手工操作, 如针织, 工艺品制作, 写字, 绘画等, 这可以使患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得以增强, 并在具体过程中产生成就感。f.运动训练, 这是为了增强患者体力和脑力, 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及防止并发症的产生。g.心理支持, 目的是使患者建立信心, 包括对患者多宽容, 多鼓励, 让患者多做一些有趣的户外活动和游艺活动, 无论是家人还是医护人员和患者保持良好的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h.应督促和训练患者自理日常生活, 越细致越好。
1.3 统计学方法
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本研究的随访时间为3.6~4.8年, 平均为 (4.2) 年, 失访8人 (失访率7.5%) , 其中干预组3例, 对照组5例, 本研究完成后, 将患者检测结果与其健康档案的原始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其结果作为评估依据:①如检测结果好于原始检测结果或于原始检测结果相同为有效;②检测结果劣于原始结果为无效。干预组:好于原始检测结果10例, 为20%, 于原始检测结果相同15例, 为30%, 检测结果劣于原始结果25例, 为50%, 有效率为50%, 对照组:好于原始检测结果7例, 为14.58%, 于原始检测结果相同12例, 为25%, 检测结果劣于原始结果29例, 为60.42%, 有效率为39.58%,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u=1.412, P<0.01) , 干预组的检测结果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早期痴呆患者病理上以大脑的萎缩和变性为主, 其结果是导致大脑已获得的高级功能的全面衰退和丧失, 以致患者发生多种能力受损和缺失, 包括职业、社交及日常生活等等, 迄今为止对该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还难如人意, 所以对该综合征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应用心理及躯体干预及应用相关药物的辅助治疗。
在疾病的早期通过必要的临床干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甚至逆转病程, 并希望通过这些方法防止疾病进展、病程恶化及生存能力的衰退, 但由于该综合征病因的复杂及不明确性和临床特点而使干预的完成度不高, 尤其是在社区, 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原因在于心理及躯体干预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过程, 对此患者自身缺少主动性, 在社区只能依靠家人的帮助才能完成, 而家人要做到这一点, 则需对该综合征有清晰的了解和对干预手段的完善把握, 这也是我们以往在社区对该类患者进行干预时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鉴于此, 我们对干预模型进行了一定的修改, 以期该干预模型在社区能更好的应用, 干预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是早期痴呆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大脑的萎缩和变性, 具有相似性的临床表现, 就导致了在临床上对早期痴呆患者的临床干预、康复手段和对患者家属及患者健康教育及配合上的一致性。使患者和家人对该临床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有了明晰的了解, 使干预变得科学, 系统和持久, 这一点在缺少医学知识的家庭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证明, 在社区对早期痴呆病人进行心理及躯体的有效干预对改变部分病人的病程及预后有明确的临床意义, 但是, 要完成这一点, 受过系统培训的家庭成员的全程参与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春芳.老年期痴呆的心理诊断[J].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1996, 10 (3) :108.
[2]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 (ICD-10) , F00-F03.
家庭早期干预策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到该院治疗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 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其中对照组有男性21例, 女性19例, 年龄46~70岁, 平均年龄 (55±2.1) 岁;观察组男性和女性均为20例, 年龄45~72岁, 平均年龄 (55±1.9) 岁。两组患者均无听力、智力、语言方面的障碍, 无精神性疾病, 无其他临床治疗。
1.2 护 理方法
观察组住院期间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出院后接受家庭随访干预, 而对照组住院期间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出院后无后续护理措施。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1用药指导 :注意给药时间和药物剂量 , 观察并记录患者服药后血糖的变化和出现的不良反应; 叮嘱患者切忌不按时按量服药和断服;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要注意方法、用量和注射部位, 尽量减少并发症[2]。2饮食护理 :告知患者要控制摄入的热量, 饮食要清淡且营养均衡, 禁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3心理护理:多以浅显易懂的积极性话语鼓励患者, 交流时要报以亲切友善的微笑, 帮助患者缓解、摆脱焦虑情绪。4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手段和饮食禁忌等, 告知患者控制血糖对治疗和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性, 促使患者自觉自主控制血糖, 积极配合治疗。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住院期间采用与对照组基本一致的护理措施, 但护理人员组成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家庭随访小组, 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家庭情况, 为患者量身打造个性化家庭护理方案。患者出院后由患者家属协助实施护理干预并回馈实施情况。家庭随访小组的护理人员通过电话、家访、QQ联系等途径进行监督和指导。
1.3 评价 方法
以焦虑自评表 (SAS) 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焦虑症, 以及评定患者的焦虑程度。以50分为界, 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重, ≤50分表示无焦虑症状, >50分表示存在焦虑症状。以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来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量表共有32个条目、个维度, 总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 计 方 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2 结果
2.1 两 组患者焦虑程度比较
经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出院时的焦虑程度没有明显差异,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出院1个月后, 观察组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 组患者 生 活质 量比较
据统计数据, 两组患者出院时的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出院1个月后,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家庭随访干预将医院护理延伸到患者家庭, 让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来, 为控制疾病和患者的康复创造了一个专业而又舒适的环境。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家庭随访干预能有效缓解、控制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焦虑情绪,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由此可得出结论, 家庭随访干预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张彦超, 陈红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 2011, 18 (1B) :5.
家庭早期干预策略 篇5
儿童的发展是从家庭开始的。儿童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 获得最初的语言、生活经验和行为规范。本文通过分析父母因素, 了解家庭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途径及结果, 改善学习不良儿童的消极家庭因素, 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身心发展环境。
一、父母因素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
日本学者诧摩武俊说:“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 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 (其中特别是社会化) 过程中, 父母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对于学习不良儿童来说, 父母的评价、教养方式、文化程度等都将明显影响他们, 促进或阻碍着他们学习的提高和社会化的进程。
(一) 父母评价的影响
1. 学习不良儿童对父母评价的认知。
学习不良儿童对父母评价的认知总体上比非学习不良儿童消极, 主要表现: (1) 从父母经常、严厉的抱怨和责骂中推知, 自己的学业能力在父母眼中很差。 (2) 从父母日常表现出的消极态度和评价使孩子推知, 自己一般能力也被父母看的极差。 (3) 由于父母日常的种种的表现, 学习不良学生认为在父母看来亲子关系并不好。 (4) 觉得自己的外貌在父母眼中也很差。
2. 父母对学业不良儿童的评价。
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几乎认为自己的孩子事事不如人:学业差, 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低, 怀疑孩子的一般能力和亲子关系, 甚至对孩子的生理外貌的评价也很低。父母的这种消极态度会无意间反映到言行中, 使学习不良儿童的学业和发展受到影响。
儿童成长过程中, 父母的评价是极重要的参照物, 亲子关系的消极认知会引起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评价降低, 失去自信心和进取心, 不利于其成长。
(二) 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
父母不同教养方式使儿童继承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鲍姆林特 (Baumrind)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三种父母教养方式: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按照鲍姆林特的标准, 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介于专制型和权威型之间, 更多倾向于专制型。中国儒家文化对传统家庭观的影响, 以及社会激烈竞争造就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 使其对子女的要求严格和苛刻。在此背景下, 学习不良学生由于学业成绩不能达到父母的渴望水平, 往往会得到各种惩罚, 更加剧了其对自身的消极评价, 阻碍了发展。Michaels等人运用Olson的家庭适应性和亲密性评估量表施测发现, 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更可能是极端型, 家庭的结构性和组织性较差, 缺少沟通和交流。
1. 对学业的影响。
辛自强等人的研究表明, 学习不良儿童家庭主要问题是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父母甚至不知道孩子的爱好和交友情况, 并且家庭成员之间常常缺乏应有的情感反应。许多学习不良儿童在学校里受到挫折, 回到家里不仅得不到理解、支持, 反而会遭受痛斥或漠不关心, 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再次受挫。抑郁苦闷、焦虑不安的情绪会进一步分散注意力, 削弱思考能力, 降低学习动机。有研究表明, 学习不良儿童的学习动机在其认知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其相关非常显著。学习效率的再次降低, 学习成绩的再度恶化, 势在必然。
2. 对行为的影响。
对儿童攻击性的研究证明, 母亲教育方式中的拒绝性维度上的得分与儿童的攻击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张文新等, 2006) 。高拒绝性父母常常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或身体不适, 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 只是一味的拒绝, 从而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引发其种种不良行为, 如报复、攻击性行为等。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 极易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敌对、愤恨等消极情绪。这都是引发学习不良儿童问题行为的导火索, 极易使学生形成不良品德, 对其成长、发展不利。
研究发现, 儿童的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对孩子的情感表达具有密切关系。也说明儿童消极行为特征有可能进一步强化母亲教养行为的消极倾向, 而儿童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教养行为之间甚至可能形成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这在对学习不良儿童家庭教育的咨询与矫正工作中应特别引起重视。
3. 对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研究表明, 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多为放任型与专制型。放任型教育方式虽然会给孩子较多的自由, 对孩子压抑较少, 但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 采用这一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多干预,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严重者还会导致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 往往在孩子心灵里留下阴影, 使其心理发生畸变, 个性发展走入误区, 言语行为失常, 对教师、校方乃至社会怀有对抗情绪。
(三) 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
一般来说, 父母的文化程度并不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 但在某种程度上, 父母的文化程度会直接或间接的发挥作用, 尤其是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某些影响 (忻仁娥, 1989) 。陶沙等人“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发现, 母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教育方式有显著影响。关颖、刘春芬进行的“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也表明了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知识的程度, 是影响其选择教育方式的最主要因素。
父母的文化程度不仅通过对教育方式选择来对学习不良儿童施加间接影响, 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习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俞国良等人的研究也论证了父母文化程度与学习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有着一定的联系, 特别是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焦虑感和违纪行为等问题行为有较密切的联系。
(四) 家庭结构完整状况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
家庭的完整性和非完整性 (父母离婚、父或母死亡和由其他人抚养) 对儿童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有研究指出, 一般儿童的家庭完整性状况要优于学习不良儿童, 且在P<0.001上达显著水平。即, 一部分学习不良儿童很可能生活在有缺陷的家庭中, 由于无法享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长与孩子处于不正常的沟通或无法沟通中, 于是沦为学习不良儿童或加剧学习不良程度。家庭缺陷还包括: (1) 父母尚未离婚, 但分居; (2) 父母长期因病无法照顾; (3) 父母远隔两地工作, 孩子由父或母一人抚养教育; (4) 双职工家庭工作繁忙, 对孩子的教育放任不管; (5) 家庭完整, 但父或母因违法犯罪判刑入狱。
二、优化家庭功能, 合理干预学习不良儿童行为
1.父母尊重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之中进行的, 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 如给与孩子理解和关怀、家庭成员民主平等的关系、很好的沟通方式等, 都将促进学习不良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家长倾听孩子的心里话, 让孩子说出自己的苦恼、委屈。同时家长更要改变认为自己的孩子事事不如人的想法, 相信孩子的能力。学习不良儿童也是儿童, 也渴望家长的宠爱与支持, 虽然他们在学习成绩上不甚理想, 但他们也有各自的优点, 决不会一无是处, 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2.更新父母教养观念。鲍姆林特对学前儿童的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林磊在2005年“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中也指出积极型的父母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 经常采用说理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学习不良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往往过于极端、过于专制, 不利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父母应该争取做“权威型”父母, 对孩子的要求既明确又严格, 让孩子感到爱和关怀, 在相互交流中给予子女帮助,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情绪稳定而乐观的孩子。同时, 父母也应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不只看孩子的学业成绩, 而应重视孩子的个性、品德、气质、综合能力的培养,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激发起学习动机, 提高适应能力。
3.提高自身素质, 发挥榜样作用。家长的良好素质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 积累的越厚实、越丰满, 孩子成才的爆发力就越强烈。从研究中我们看到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学习不良儿童的关系更为密切, 这可能是因为儿童在学校中的各种表现、平时的学习辅导多由母亲承担。此外,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 家长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自身的品格都深深影响着儿童的发展。
因此, 父母 (特别是母亲) , 需要不断的充实、完善自我, 不断提高教育素质, 创设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父母也应特别注意时时处处以勤奋精神、顽强毅力和乐观态度去影响子女, 成为子女学习的楷模, 激发起学习动机, 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Cassidy J.Asher SR.Loneliness and Peer Relations in Young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 1992, (63) :350-365.
[2]雷雳.学习不良少年对父母评价的认知[J].心理学报, 1998, (1) .
[3][美]玛戈B, 南婷.儿童心理社会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早期[M].丁祖荫,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4]张登卯, 俞国良, 林崇德.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认知发展、学习动机和家庭资源的比较[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2) .
[5]辛自强, 陈诗芳, 俞国良.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 (1) .
[6]李旭, 钱铭怡.青少年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0, (8) .
【家庭早期干预策略】推荐阅读:
0—3岁早期亲子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报告111010007-05
幼儿家庭早期阅读12-18
心理专家谈早期家庭教育07-03
赵娟 家庭早期阅读研究论文10-14
早期家庭教育中的误区07-08
早期干预治疗05-17
早期活动干预09-06
分层早期干预10-28
早期干预论文12-14
早期干预疗法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