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算化会计制度

2024-05-11

电算化会计制度(共12篇)

电算化会计制度 篇1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 投资者遍布社会各阶层,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它必须从微观角度出发, 考虑如何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会计核算必须以会计准则为前提充分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因此, 为适应现代化企业的需要, 就必须实行会计工作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殊性, 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行会计电算化必要性

实现会计电算化, 是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 是按照核算和管理的内容及工作性质来划分的, 各企业可以根据行业特点、业务繁简、企业规模、人员多少等情况, 在掌握出纳人员不得兼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簿的登记工作以及稽核工作和会计档案保管工作的原则前提下, 可采取一人一岗, 一岗多人或一人多岗等形式。会计工作内容繁多、复杂, 只有实行会计电算化, 才能大大减轻会计工作的劳动强度, 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的需要, 同时, 只有进行科学的岗位分工, 使之规范化、科学化, 并落实岗位责任制, 才能使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高效、协调地运作。

二、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特殊要求

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关系到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 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殊性, 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内部控制的特殊要求:

1. 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 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 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

2. 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 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 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 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 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 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 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 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 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

由此可见,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

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 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1. 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 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 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企业发展需求, 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 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 (1) 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必需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授权, 这关系到系统开发、发展、更新等项目的成败。有利于保证系统开发和发展的物资和资金的需要。 (2) 符合标准和规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 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按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利于对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的发展、更新。 (3) 人员培训。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在开发阶段就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这些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 (4) 系统转换。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在投入使用, 替换原有的手工会计系统或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 必需经过一定的转换程序。因此企业在系统转换之际, 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 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 (5) 程序修改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变化及经营环境变化, 可能导致使用中的软件进行修改, 计算机会计系统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也会发现一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 因此, 软件的修改是难以避免的。

2. 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 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责任划分、上机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等等。 (1) 组织机构设置。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 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 (2) 职责划分。内部控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 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账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 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 同时, 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3) 上机管理。企业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应尽可能是专用的, 企业应对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 以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台计算机都只做其应该做的事情。会计软件也应该有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 (4) 档案管理。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 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 加强档案管理。应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的措施, 并保管好这些备份。为防止档案被破坏, 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5) 设备管理。对于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各种硬件设备, 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的完好, 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3. 日常控制。

日常控制是指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日常控制包括经济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 (1) 业务发生控制。业务发生控制又称"程序检查", 主要目的是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 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 (2) 数据输入控制。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 处理速度非常快, 企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 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其次, 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 (3) 数据通讯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是企业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 (4) 数据处理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的控制。 (5) 数据输出控制。数据输出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 (6) 数据存储和检索控制。为了确保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被适当地储存, 便于调用、更新和检索, 企业应当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为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 随着会计电算化普及, 必需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 以保证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

摘要:本文论述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会计电算化的必要性, 以及针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殊性, 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会计电算化与内部控制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电算化会计制度 篇2

2004.05.0

4为了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使用管理,确保会计核算软件的正常运行及安全、在会计信息处理和保 存中的效用,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具体情况制定本规定。

(一)财务部应在每年或上年末建立新的会计的完整的帐务文件根据现行财务制度,运用当前在 用系统的规则正确地设置全部级次的会计科目,会计中间可以任意追加新的会计科目,但以制单 或记帐的会计科目不得介绍修改或删除(帐务的修改工作由系统管理员执行)。

(二)转换会计时,应在新的会计开始后的20天内,完成结转各帐户的年初手续,并保证 数据检验平衡正确,年初余额在当年记帐以前可以修改,当年记帐以后如有调整,只能通过填制记帐 凭证进行。

(三)任何登记入帐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填制记帐凭证,摘要区规范填入,在机上填制的记帐凭证编号 应当连续,编号出现间断时,应在断号的第一张凭证上注明间断的编号,并在打印输出的该张凭证上 注明断号的原因并签字盖章。

(四)记帐凭证必须经过复核人员签字后,才能根据其登记帐薄,复核人员必须在屏幕上直接对机器 存储的记帐进行复核签字,同时要对打印输出的记帐凭证或代用凭单进行签字盖章。同一张记帐凭 证,制单和复核不能是同一人。记帐凭证在记帐以前必须打印输出(记帐凭证清单),没有打印输出的记帐凭证不得登记入帐。

(五)总帐及现金帐和银行帐均可采用计算机打印输出的活页帐装订,出纳人员根据审核人员审查并 准许报销的凭证,收入或付出款项,出纳人员可以不登记订本式日记帐,如现金处理收支较多可根据 需要自设辅助帐。单位每天必须将当日发生的现金收支数据输入计算机并据以计算出库存日报表,并在表上签字盖章。

(六)单位根据机器使用和人员分工情况以及工作需要,确定每月的记帐期限,每月至少记帐一次,每月月末以前应将当月所有收支及转帐业务全部登记入帐。至少每月核对一次总帐,每季度核对一次 明细帐。

(七)必须将储存在机器内的帐簿数据打印输出为书面帐簿,会计帐簿打印间隔时间不得超过一个 月,平时可以只打印已满页的帐簿数据,但每年年末必须将全部帐簿数据打印输出。

电算化会计制度 篇3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建设

有这样一则案例,上海某超市的经营者从2005年3月份开始突然发现库存商品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急剧减少了近400万元。经分析库存商品的减少不可能是简单的商品损耗造成的,也没有发现有大宗商品被移转的迹象。警方在检查了超市的收银系统后找到了原因,原来,就是负责网络和数据库的维护员方某非法在超市的计算机收银系统植入了一个“漏斗”程序,这个程序的特点是收银员按了几个键后,就会自动地删除20%的营业额,再由收银员悄悄拿走后进行分赃。

在这个案例中,充分说明了企业实现电算化之后,如果系统维护人员缺乏有力的监控措施和必要的内部牵制制度,就很难避免有关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经济犯罪。由此,接下来我们要谈的就是如何建设和完善企业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话题。

我们知道,会计电算化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次使用电子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资为序幕,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对于会计数据的处理手段、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实务都必然产生很大的影响。会计电算化使得传统的会计系统组织机构、会计核算形式以及内部控制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最为明显。所谓内部控制,一般是指企业通过在内部各职能部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控制制度、方法和手续,为达到保护财产安全、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等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控制管理活动。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输出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及时性、防止违法舞弊行为的发生,作为企业来说有必要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各项职能。

一、会计电算化对传统手工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冲击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受到很大冲击,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侧重点上都发生了变化,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系统,会计事项处理的电子化加大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风险,使得会计电算系统内部控制的范围更为广泛、技术要求更高。

1.内部控制方式的改变

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由传统的单一制度控制方式转变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在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方式往往是通过会计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即:通过凭证的人工传递程序,利用日常业务处理工作中会计人员间的相互校验、相互核对的内部牵制,来达到确保会计信息正确、防止漏洞和舞弊发生的最终目标,例如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核对等。而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包括了手工处理、手工与计算机共同处理和计算机自动处理三个方面,会计人员除了进行收集、审核原始凭证的手工操作以外,凭证的填制、审核、记账、算账和报账等会计处理工作都交给计算机完成,计算机接收到合法指令后,对会计数据执行自动加工处理。而且,整个会计数据的处理过程是在人机共同参与下完成的。这就使得原来的手工会计系统中的诸多内部控制措施全部转移到计算机中,由计算机程序来执行,比如计算机自动对记账凭证的借贷发生额实行平衡校验、账与账之间的自动核对等。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方式由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的制度控制改变为人机控制,即:制度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

2.内部控制侧重点发生改变

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下,会计人员以手工登记账簿,内部控制是以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为重点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账、账相符。而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中,原始数据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并以记账凭证的形式输入计算机的,计算机在程序控制之下,对输入的原始数据自动进行加工处理,并储存于磁性介质上。因此,所有的账表数据都源自于记账凭证,只要记账凭证数据录入正确,计算机系统就会自动进行一系列正确的业务处理,如凭证审核、记账等。但是一旦原始数据在输入中发生人为错误,各种账簿数据甚至报表数据都会产生一系列错误。所以,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就在于数据输入操作的控制。

3.内部控制的风险系数发生改变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记录在证、账、表等的纸介质上,如果对凭证、账簿等进行任意涂改,容易留下涂改后的蛛丝马迹,舞弊行为易于被察觉。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记账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都存储于磁性介质上,这种无纸化的存储方式使得会计数据修改、复制、备份或删除都不易留下痕迹;另外,有不少的会计核算软件对于已记账的凭证,提供了较为隐性的“反记账”、“反结账”功能,记账凭证、账簿可以被不留痕迹地加以修改,凭证的无痕迹修改对会计数据的安全控制也是一个严重的挑战。这样一来其后果必然是让人很难区别出会计数据的真与假,给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带来较大风险。另外,会计电算化环境还引发出其他的风险,例如,计算机病毒破坏会计资料的风险、未经授权擅自调用和修改软件等风险,都会使得内部控制的风险系数变大,不利于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所以,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特点加大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难度和复杂性。

4.授权、批准控制的改变

授权、批准控制,是传统会计系统中较为基础的一种内部控制,针对某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关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从而形成复核和把关多层化手续的审核机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岗位职能的划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部分环节的业务处理都交给了计算机完成,电算化功能高度集中导致了会计职责的高度集中,使得手工方式中的审查、复核等内部控制措施被大大削弱甚至被取消,一些计算机操作人员就有可能利用职务之便窃取运行程序的权力实施非法操作,从而引起数据被非法篡改,给企业带来极大损失。例如,业务人员执行非法操作,核销营业收入窃取钱款等。

二、加大并完善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表明,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客观、真实的强大保证。加大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既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只有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预防和减少电算化舞弊的可能性。

1.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更新、程序修改控制制度

所谓会计电算化系统更新、程序修改控制是指对现有电算化系统的更新、程序修改等方面的控制。

(1)新旧系统更新的控制。當新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替换原有的手工会计系统或者旧的电算化会计系统时,必需实施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做好旧系统的结算、汇总、人员重新配置、新系统初始化数据的安全导入等各个环节转换的准备工作。还应注意的是,在新旧系统转换时,新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否优于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具体运行的检验,即二者需要同时运行一段时间(一般不少于三个月),以此来检查新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运行情况数据是否稳定、良好,以确保甩账工作的顺利完成。

(2)程序修改控制。随着企业经营行为和经营环境的变化,运行中的财务软件有时确需进行相应的修改,而且,计算机会计系统经过一个阶段的使用,一般都会暴露出或多或少的需要改进的地方。企业在对会计软件程序的修改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进行严格周密的控制,一旦疏漏就会产生较严重的后果,文章开始所举的案例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企业要求系统维护员对于程序修改的原因出具书面形式的报告并经上级授权方可执行;或者规定系统维护员进行程序修改时必须有管理部门监督人员在场,也能够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

2.建立和完善管理控制制度

所谓管理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加强和完善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各部门以及人员的控制和管理,建立起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职责岗位控制、上机操作控制、会计档案控制等内容。

(1)职责岗位控制。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职责岗位控制是指将系统中互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工,通过不同职责岗位的相互稽核、监督和制约,保障整个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职责岗位的控制重点应放在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上,应制定的互不相容的职责主要有:系统开发与系统操作职责相分离;系统维护管理与业务操作职责相分离;数据录入与数据审核职责相分离;系统操作与会计档案管理职责相分离等。通过建立互不相容职责,并且实施有效的轮岗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止各种错误或舞弊行为的发生。

(2)上机操作控制。 企业应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计算机使用的控制。一般认为,上机控制措施的内容应包括:①授权控制;主要是指对电算主管、系统管理员以及系统操作员权限的控制。电算主管是本单位的业务总负责人,一般具有最高权限。电算主管指定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应对电算主管负责;而系统管理员指定各个操作人员并赋予其操作权限。②上机操作控制;例如:非操作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机房操作;录入计算机的各种数据均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对于发现输入数据有误的凭证,需按系统允许的功能加以改正,如用有痕修改法执行修改等。③制定上机记录制度、轮流值班制度,建立完备的上机时间、备份制度,如规定上机时间、规定数据的日备份、周备份、月备份制度。

(3)会计档案控制。电算化会计档案是指存储在计算机及磁性存储介质中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输出的各种证账表书面会计数据文件以及系统开发运行中的各种文档资料。一个合理和完善的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①档案存档审批手续;实行会计电算化后打印输出的各种会计档案应有会计主管、系统管理员的签章方可存档保管。②各种会计档案安全保卫措施;企业必须妥善保管存有会计信息的磁性介质,如规定存有会计数据的磁盘应存放在干净、清洁、防潮防磁的场所;会计档案的保管实行内部牵制制度,程序开发人员和系统操作人员不能兼任会计档案保管员一职等。③会计资料的保管期限。④会计档案的备份制度;企业应对所有的会计档案进行备份并将其保管好,还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定期复制,防止由于磁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为防止会计档案遭破坏,企业还应制定出相关的恢复数据的应急措施和手段。

3.建立和完善日常控制制度

日常控制制度是指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过程中所采用的经常性控制措施,包括:数据输入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内容。

(1)数据输入控制。数据输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会计电算化中,数据一旦输入计算机,将会实现高度共享,许多数据都是数出一源;如果在数据输入阶段数据输入出错,而且直到数据处理或输出阶段错误才被发现,那么错误的修改就变成一件比较费力费时的事情。因此,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下,加强凭证的控制是输入控制措施中最有效的控制。以记账凭证为直接输入的依据时,凭證控制应该在记账凭证的审核、输入、传递、保管等环节实行全面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记账凭证数据应经过有关职能部门的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输入。在数据输入时可采用一些技术控制手段对输入数据的正确性进行校验,这些方法是:控制总数校验、试算平衡校验、屏幕审核校验、二次输入校验等。利用以上方法进行检验,如果发现错误,系统应具有自动警告操作员进行检查和修改的功能。另外,凭证的传递还应该规定严密的签字手续,防止凭证的失落或出现非法凭证,保证数据输入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2)数据处理控制。数据处理控制的实质是指对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施控制。虽然准确的数据输入和可靠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安装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数据处理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但是仍然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程序逻辑错误、处理非法数据、重复输入等问题。所以,企业会计电算化必须设置数据处理的控制措施,采用各种控制技术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例如登账控制,即系统确认数据经复核后才能登账的控制;防错、纠错控制,即系统防止或及时发现在处理过程中数据丢失、重复或出错的控制措施;余额控制;总账明细账余额核对等控制。

(3)数据输出控制。数据输出是会计电算化数据处理的最后结果。对会计数据输出的控制一般包括屏幕查询控制、打印输出控制和备份文件输出等控制形式。对于各种数据输出形式,要求进行权限设置,未经授权计算机应能够拒绝执行其输出的要求;机房工作人员未经授权不得提供任何会计资料。

(4)数据通讯及网络安全控制。数据通讯及网络控制是企业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采取有效手段来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准确、安全、可靠。这些措施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控制,网络传输介质、接入口的安全控制等,通过采用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使用光纤传输、接入口保密等技术,基本上可以确保会计信息在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度。

(5)对计算机病毒的控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过程中,企业应重视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防止计算据病毒入侵系统,造成系统不必要的损失。一般情况下,防范病毒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健全并严格执行防范病毒的管理制度。例如,绝对禁止在工作机上玩游戏;建立软盘管理制度,防止乱拷贝软盘;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及时升级本系统的防病毒产品;定期检测并清除计算机病毒;同时对于外来软件和下载的数据必须用杀毒软件进行检查;严禁使用游戏软件等,从而达到有效防范病毒的控制目的。

参考文献:

[1]钟爱军:《会计电算化应用教程》.科学出版社.2004年

[2]王斌岳向群:《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2005年

[3]赵景炜:《试论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2007年

[4]刘一张剑:《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2006年

[5]刘金文:《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电算化会计的内控制度 篇4

一、电算化会计系统与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性

1. 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手工会计模式下, 所有会计业务如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等均由不同的责任人分别记录并保管, 即按经济业务的性质分为不同的工作职责, 各司其职, 彼此构成一个内部牵制网, 不易出现舞弊行为。且未经授权, 任何人都难以浏览到全部的会计资料。而一旦出现问题, 也可通过检查不同的责任者追究责任。这种职能的分割与人员的分工便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手工会计的内部组织控制。而在电算化会计模式下, 是按照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组织起来的, 所有的会计信息均由同一套电算化软件执行多项业务处理。这种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得传统的组织控制功能削减, 会使人非法浏览、修改、拷贝甚至损坏系统资料和会计信息资料。

2. 会计凭证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在电算化会计模式下, 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电算化, 使过去手工会计处理中, 由原来手工条件下会计信息被记录在凭证、账簿、报表等纸介质上, 转变为会计档案包括打印输出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和存贮在计算机软硬盘和其他存贮介质中的会计资料、程序, 以及软件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件以及其他会计资料。这些存放在磁性介质的会计档案, 更容易被损坏、修改、仿造、复制, 特别是资料涂改不留痕迹, 不易实现签字、盖章等具有法律效用的手段。磁性介质在受热、受潮、弯曲、强磁场等因素的影响下会损坏、易造成会计资料的丢失。

3. 舞弊、犯罪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手工模式下, 会计的明确分工职责, 使得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处理都需要经过多道手续, 自然形成了层层复核, 道道把关, 具有严格的审核复审机制, 如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表核对、账实核对, 以及各级主管审查、签字、盖章等制度和措施, 保证了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一致性。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 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 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 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可能更大。

二、电算化模式下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 国家政策要求加强内控制度。

2008年6月28日, 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及审计署等五部委会联合发布“萨班斯法案 (SOX)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下称《基本规范》) , 并定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强制施行, 同时鼓励非上市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规范》的发布, 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有人估算, 中国电算化比例相当高, 大概90%以上。因而可以说, 内控制度主要研究电算化模式下内部控制。

2. 电算化环境下存在信息非法修改的风险。

在手工会计模式下, 会计人员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 因而很自然地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同时会计数据用可见的文字、符号直接记录在纸上, 直观性较强, 不同的笔迹可作为控制的手段;而电算化模式, 这种人员之间的联系部分地转变为人与计算机的联系, 操作员身份的识别及授权控制等都有别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易于辨认的审计线索如笔迹、印章等在电算化环境下已无处可寻。此外, 手工环境下, 记录在凭证、账簿、报表等纸介质上的会计记录其勾稽关系较为明确, 而在电算化环境下, 由于会计记录被存储在磁盘、软盘等磁介质上, 不宜实施签字、盖章等手段, 而且磁介质很容易被改动, 因此, 如何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及如何尽可能避免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是电算化内部控制必须解决的问题。

3. 网络财务是电算化环境下的新型管理模式要求。

网络财务是一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将会计处理和财务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 网络财务与传统会计电算化不同的关键在于利用网络进行财务管理, 其安全性和保密性有赖于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使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 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但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数据存储介质的脆弱性等特点, 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了隐患, 病毒、黑客、软件自身的缺陷都会使用户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因此, 要加强组织控制。从组织机构上看,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两个专职部门:系统开发部门和系统应用部门。系统开发部门承担系统的研制和维护工作, 系统应用部门负责软件的日常应用, 这两个不相容的职务之间应当分离, 以保证系统内不相容职责的相互分离以及信息处理部门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的相互独立, 以有效减少有可能发生的错误和舞弊。

4. 现代审计工作的需要。

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依赖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 内部控制制度既然是现代审计的基础, 研究和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自然就成为现代审计程序中的重要一环。由于会计系统实现了电算化, 手工会计系统原有的内容控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 不能有效地降低电算化会计系统特有的风险。例如,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 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存贮高度集中于计算机, 会使手工会计系统中的某些职责分离, 互相寄制的控制失效。为了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系统处理与存贮的会计信息准确完整, 必须考虑电算化系统的特点, 针对其固有的风险, 建立新的内部控制。这些内部控制除了有关电子数据处理的制度、规定和人工执行的程序控制外, 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如何识别、研究、审查和评价这些新的内容控制, 尤其是程序化的内部控制, 是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的又一个新课题。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 由于内部控制变化了, 审计人员必然研究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 掌握其审查方法。对程序控制, 审计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对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弱点, 审计人员要能评估其影响, 并向被审单位提出改进的意见。

三、电算化会计模式下内部控制的方法

1. 电算化会计组织控制。

会计核算软件投入正式使用时, 必须对原始结构作相应的调整, 并对各类人员指定岗位责任制, 以帮助各个系统顺利运行, 以完成预定目标。会计电算化后, 会计岗位将重新划分, 其岗位包括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与数据分析等。由于电算化会计实施, 会计人员与开发人员关系非常密切, 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 以实现职权分离, 有效的限制和及时的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

2. 建立健全的档案制度。

这里的档案主要是指打印出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存储会计数据和程序的软盘及其他存储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的各种文档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功能是负责系统内各类文档资料的存档、安全保管和保密工作, 而档案管理一般通过制定与实施档案管理制度来实现所有光盘、软盘备份应贴好明细标签归档, 妥善保管, 作为档案资料保存。做好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 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 存放于两个不同的地点。同时, 定期对磁性介质保存的会计档案进行检查, 定期进行复制, 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 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3. 安全管理和控制。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是指如何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和措施来保证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保证系统可靠地运行。系统的安全控制包括系统的接触控制、后备控制和环境安全控制等内容。具体包括:严格按照会计人员岗位设置相应的操作权限, 对不相容岗位进行严格分离。对电算主管、各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开发人员等的密码设置做严密规定, 禁止设置简易的密码, 防止不相关人员盗用。建立日常数据备份制度, 采用两种以上方式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 备份方式包括:服务器和工作站双重备份、数据整体备份和分模块备份。定期对财务信息系统进行维护, 各级操作人员发生变动时, 除了按照规定做好会计人员交接工作外, 还应对用户登录名称和密码数据文件进行备份, 并防止用户名和密码被盗用。

4.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 审查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有关内控制度, 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等;审查电子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 如查看账册内容, 做到账表相符, 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 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 防止存在漏洞。

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全套 篇5

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一、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采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要求,结合会计人员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担任的岗位性质,收授操作权限、明确其职责范围:

(1)审核制单人员:由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持有《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以上的水平人员担任,负责对原始凭证(单据)的审核,通过会计电算化软件填制记账凭证。其操作权限包括:制作凭证,凭证查询、修改,综合查询、打印。

(2)复核人员:由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持有《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以上的水平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对审核制单人员制作的记账凭证进行复核(审核)。

(3)系统管理人员(会计主管):由持有《助理会计师资格证》和持有《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以上水平的人员担任。其操作权限包括:操作员及其权限设置、参数设置、建立新年度账、年末转账、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等。系统管理员负责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监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核查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对计算机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负责。

(4)计算机管理人员:由持有《助理会计师资格证》、具备计算机维护能力和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的人员担任,其职责主要负责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维护,包括:硬件系统的维护、保养、设备的更换、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负责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的修改、版本升级,并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性、连续性。

(5)档案管理员,负责系统数据、文档、证、账、表等书面的会计档案和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档案保管工作,报表等会计档案的分发报送工作以及会计档案的调阅工作。

二、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

(1)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具有系统管理人员分配的操作权限。

(2)每个操作人员只能在其拥有的权限范围内的操作软件,并且必须严格按操作权限操作,不得越权或擅自上机操作。

(3)在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操作人员如果离开工作现场,必须在离开前退出系统,以防止其他人员越权操作。

(4)操作人员的操作密码应注意保密,不能随意泄露,密码应不定期变更,进入新的会计年度或更换会计主管时,全部操作人员的密码必须更换。

(5)每次上机工作完毕后必须作好数据备份,以防发生意外导致数据丢失。

三、会计电算化软硬件管理制度

(1)为保证设备安全和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应配备必要的电源保障设备,以防止突然断电导致数据丢失,对机器设备定期维护保养,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软、硬件系统良好运行。

(2)操作人员要按规范要求操作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软件。任何人员不得随意改变系统工作环境。操作权限的调整,一级会计科目的调整,必须报请会计主管的批准。

(3)实行规范化管理程序,坚持对系统数据定期备份的制度,严禁非法修改和删除。对磁性介质存放的数据实行双备份,定期检查存储情况。

(4)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出现故障时的临时处理措施,应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完整。

(5)禁止将会计电算化专用设备挪作他用或处理其它无关事项。

(6)做好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必须安装防病毒软件。使用外来存储介质时应先杀毒,严禁将带病毒软盘、光盘、电子盘直接上机操作,未经管理人员允许,外来磁盘不能放入电算化计算机上读取(存贮)资料。财务数据属保密数据、严禁电算化的数据在互联网中共享,严禁在电算化计算机上玩游戏。如安装电算化软件的计算机确需上网的,应安装硬件或软件防火墙及杀毒软件,并确保是最新版本,以防泄密。

四、会计电算化数据管理

(1)当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出然故障时,应确保会计数据安全完整。

(2)在实施系统维护时,不得修改数据库结构,其他人员不得操作数据库;对已结账的记账凭证只能用冲销法或补充登记法进行错账更正,不得通过修改数据库记录对机内账簿进行无痕迹修改。

(3)每月记账凭证录入完毕,经审核后应进行数据备份,年终结账后应进行数据备份,重大会计信息的调整、软件版本的升级前后应进行数据备份,恢复数据前应进行数据备份(以防恢复错误)。年终如会计数据超过500MB时,须将会计数据刻录在光盘介质上进行保存。备份件应标注:备份日期、内容、备注等信息。以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完整。

(4)系统管理员应根据电脑容量的大小,定期维护电脑、清理硬盘,删除硬盘上不必要的数据,没有进行安全备份的会计数据不得删除。

五、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及其他存储介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文本等形式的会计数据。

(1)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是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档案管理员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办法负责对会计档案进行管理。

(2)采用计算机打印输出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书面形式的会计档案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的保管期限和方法管理;磁盘形式的会计档案包括总账、明细账、会计报表等必须永久保存;记账凭证及其他数据资料存毁时间按有关规定执行。

(3)计算机管理员应定期对硬盘上的会计数据建立备份件,对磁性介质保存的会计档案应存放在安全、清洁、防潮、防热、防磁的场所,要定期核查,防止因磁性介质损坏,致使会计档案资料丢失。

(4)使用的会计软件程序及全套资料,视同会计档案保管,存放时间截止至该软件停止使用为止。

xxxxxxxxxxxxxxxxxxxxxx公司

电算化会计制度 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09.2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这些变革无疑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同时也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不断探索适合电算化环境的内部控制措施与方法成了当前企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特点

在电算化系统中,内部控制的目标仍然是保证资产的安全性,数据资料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保证管理方针的实现。但其控制的重点、方式、内容、范围有所不同,概括为:(1)控制的重点转向系统职能部门;(2)控制的范围扩大;(3)控制方式和手段由手工控制转为手工控制和程序化控制相结合。

2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可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

2.1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

一般控制是指任何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普遍使用的、为系统的安全可靠而对系统构成要素及环境实施的控制。可具体划分为:

2.1.1系统开发、维护控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等工作。

2.1.2组织与管理控制

组织与管理是指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控制。

2.1.3系统操作、系统软件及数据和程序的控制

(1)系统操作控制。每个在岗的人员只能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作业,不得超越权限接触系统。

(2)系统软件控制。系统软件控制是指为保证系统软件正常运行而预先在系统软件内部设计各种处理故障、纠正错误、保证系统安全的控制。

(3)数据和程序控制。数据控制的目标是要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

2.1.4系统安全控制

系统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不可否认和完整性等。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如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等。

2.2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

应用控制是对电算化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活动所进行的控制。可划分为输入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和输出控制。

2.2.1数据输入控制

操作人员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手工记账凭证进行数据输入,数据输入的依据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一般不得变更;数据输入一般应采用二次重复输入法进行;数据输入后生成的记账凭证的格式内容,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计算机生成的记账凭证必须经审核后才能登记机内账薄;审核确认后的机内记账凭证不能再进行机内直接修改,

2.2.2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常用的控制措施包括:登账条件检验、防错纠错控制;重复或出错的控制措施、修改权限与修改痕迹控制等。

2.2.3数据输出控制

为保证合法、正确地输出各种会计信息而进行的控制。这种控制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使用。对于输出的纸介质的会计资料应由专人进行核对,检查其完整性、正确性、检查打印的账簿和报表页号是否连续,有无缺漏或重叠现象。

3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可行性的方法和措施

3.1加强程序操作控制

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的办法,主要包括:(1)无关人员不能随便上机操作;(2)各种录入的数据均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3)数据录入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不能擅自修改;(4)机房工作人员不能擅自向任何人提供任何资料和数据;(5)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需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6)开机后,操作人员不能擅自离开工作现场;(7)要做好日备份数据,同时还要有周备份、月备份。

3.2加强人员岗位控制

设立电算主管、操作人员、审核人员、出纳人员、档案人员。在功能权限设置上负责审核人员,不赋予制证权限,不兼任出纳工作,对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完整性负责。制证人员赋予审核权限,出纳人员不赋予除固定资产管理之外的其他工作,电算主管和系统管理员负责日常监督、系统安全运行、数据安全以及协调各工作人员关系等。

3.3加强系统安全与网络安全的控制

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主要从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系统各种资源、减少因外界因素导致计算机故障等方面人手。主要控制措施包括:(1)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财务专用电脑;(2)设置操作权限限制;(3)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4)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5)机房的工作环境保护。

3.4加强内部审计

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内部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规的规定,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2)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数据的现象;(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4结束语

浅谈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的简称, 是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 实现报账、记账、算账、查账以及需由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 (数据) 的统计、分析、判断乃至提供决策的过程。它由简单的数值计算发展到全面数值核算, 进而到具有人工智能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它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报表中解脱出来,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提高了会计分析决策能力, 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 更好地实现其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

但是,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飞速发展, 利用电算化系统的弱点进行的贪污、舞弊等违法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 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殊性, 建立一整套对会计电算化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为维护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完整性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等控制措施的总称。它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 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会计电算化使传统的会计系统组织机构、会计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制度等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中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方式发生改变

由手工会计系统前单一制度控制转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手工会计系统中, 内部控制的方式主要是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 人与人之间相互制约。会计电算化后, 会计账务的集中化处理, 使会计部门传统的内部控制措施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 试算平衡的检查, 总账、明细账的核对等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计算机内部控制措施, 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 余额发生额平衡检查。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 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 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例如昔日应由几名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 现在可能由一个或其他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 应由几个人相互制约的业务, 也由计算机的应用简单化了, 一些人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 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 相互之间的制约也淡了, 从而引起失控或造成损失。

2.控制对象发生改变

由手工会计系统前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手工会计系统中, 内部控制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对象、工作情况、信息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等。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 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电算化后, 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 使会计核算无纸化, 修改数据不留痕迹。随着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 每一项交易发生时, 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 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 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凭证所起到的较强的控制功能弱化, 给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3.加大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手工会计系统中, 会出现由于会计人员的粗心大意、疲劳或处理环节过多等而产生的无意错误。会计电算化系统后, 输入数据正确、计算机程序正确和设备正常运转三者具备才能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如果上述的任何一方出现差错, 就会使处理结果错误。现实中, 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 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 加以数据高度集中, 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 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 因此, 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 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

由于控制方法、对象等方面的变化, 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要求, 因此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刻不容缓。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一) 会计系统开发控制

系统开发控制的作用是保证每个系统在正式投入运行之前, 每个新程序或修改后的程序在正式进入系统之前, 都经过合法的申请、测试、审批手续, 防止非法系统投入运行或非法程序进入系统。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 开发过程中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 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企业发展需求, 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的开发、发展控制应具备以下几方面。

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授权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比较大, 对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影响很大, 因此必须得到相关的授权, 层层限制。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重大改进, 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 因此必须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

2.符合会计行业标准和规范

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 都必须遵循财政部或各省财政厅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按标准规范开发和发展会计电算化系统可以使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更加可靠、更加完善, 有利于对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的发展、更新。

3.会计人员及计算机人员的培训

自行开发软件在开发阶段对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这些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应要求软件制作公司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和时间。在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包括系统的操作培训, 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会计电算化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等。

4.系统转换

原有的手工会计系统或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被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替换, 必需经过一定的转换程序。企业应在新旧系统转换之际, 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 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 如旧系统的结账、数据库备份, 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在系统转换之际, 需要新旧系统并行一般不少于三个月的时间, 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

5.程序修改控制

会计软件的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 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 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 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 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二)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

目前, 企业在会计电算化进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数据的安全保密性差, 这也正是企业内控制度中最薄弱的环节。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 是指采用各种方法保护数据和计算机程序, 以防止数据泄密、更改或破坏, 主要包括:

1.程序安全控制

程序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行, 而数据的安全与否关系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程序的安全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常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程序备份等。接触控制是指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 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备份则是指有关人员要注明程序功能后备份存档, 以备系统损坏后重建安装的需要。

2.实体安全控制

实体安全涉及到计算机主机房的环境和各种技术安全要求、光盘磁介质等数据存贮体的存放和保护。是一种预防性控制。计算机机房应该符合技术要求和安全要求, 应充分满足防火、防水、防潮、防盗、恒温等技术条件;机房应配有空调和消防设置等;对用于数据备份的磁盘、光盘等存贮介质应注意防潮、防尘和防磁, 对每天的业务数据双备份, 建立目录清单异地存放, 长期保存的磁介质存贮媒体应定期转贮。

3.硬件安全控制

硬件维护主要包括定期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要及时进行故障分析并做好记录。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主要依赖于硬件设备, 因此硬件设备的质量必须有充分保证。为以防万一, 关键性的硬件设备可采用双系统备份。此外, 机房内用于动力、照明的供电线路应与计算机系统的供电线路分开, 配置UPS (不间断电源) 、防辐射和防电磁波干扰等设备。

4.软件安全控制

软件维护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第一, 分析研究各应用软件的兼容性、统一性, 使各业务系统成为基于同一种操作系统平台的大系统, 各种业务之间能相互衔接, 相关数据能够自动核对、校验, 数据备份应统一完成。第二, 系统软件应尽量减少人机对话窗口, 必要的窗口如凭证输入窗口应力求界面友好, 防错能力强, 做到非正确输入不接受。第三, 增强系统软件现场保护和自动跟踪能力, 对一切非正常操作可以记录。

5.网络安全控制

网络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比单机系统更高的要求, 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1.设置操作权限控制。从业务范围出发, 将整个网络系统分级管理, 设置系统管理员、数据录入员、数据管理员和专职会计员等岗位, 层层负责, 对各种数据的读、写、修改权限进行严格限制, 把各项业务的授权、执行、记录以及资产保管等职能授予不问岗位的用户, 并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 拒绝其他用户的访问。2.密码控制。每一用户按照自己的用户身份和密码进入系统, 对密码进行分组管理, 避免使用易破译的密码。3.数据的控制。对存储在网络上的重要数据进行有效加密。

6.病毒的防范和控制

防范病毒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安全防护, 健全并严格执行防范病毒管理制度, 具体包括:软件、软盘及计算机系统的采购和更新要通过计算机病毒检测后才可使用, 专机专用。绝对禁止在工作机上玩游戏, 建立软盘管理制度, 防止乱拷贝软盘;安装防病毒卡和反病毒软件;定期检测并清除计算机病毒, 采用网络防火墙技术。

(三)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人员职能控制

通过计算机舞弊的犯罪分子大多是企业的会计、程序员、计算机操作员。会计电算化所要求的完善的人员职能控制制度就是适当分工, 明确规定每个岗位的职责, 以防止对处理过程的不适当干预。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包括基本工作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 前者有会计主管、出纳, 后者有系统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系统维护、审查和数据分析、档案管理、软件开发等。企业应将系统分析、程序设计、计算机操作、数据输入、文件程序管理等职务予以分离, 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这三种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互不兼任, 以减少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可能性。

(四)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操作控制

会计操作控制包括对经济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

1.业务发生控制

在经济业务发生时, 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 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 如反映业务发生的科目代码是否有效、操作口令是否准确、经济业务是否超出了合理的数量、价格等的变动范围等等。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 以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

2.数据输入控制

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 处理速度非常快, 一旦出错, 影响极大, 因此, 企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 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有效的输入控制手段是加强对凭证控制。凭证控制应做到对凭证的审核、自制、输入、传递、保管五个环节全面控制。记账必须先审后记, 保证凭证的合法、真实、正确、完整;自制凭证必须经过会计主管签章才能有效, 严禁操作员自制凭证或将未经审批的凭证输入, 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 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 凡输入的凭证均应经过复核, 复核的方法可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正确性进行校验, 如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校验、数据类型校验、重复输入校验等。发现不符, 系统自动警告操作员进行检查和修改;凭证的传递要严密签收手续, 防止凭证的失落或出现非法数据, 保证输入的完整性。

3.数据通讯控制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 以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的发生。如将大量的经济业务划分成小批量传输, 数据传输时应顺序编码, 传输时要有发送和接收的标识, 收到被传输的数据时要有肯定确认的信息反馈, 每批数据传输时要有时间、日期记号等等。

4.数据处理控制

指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伸缩性进行的控制。计算机系统对数据验证、计算、比较、合并、排序、文件更新和维护、改错等内部运算、存储等一系列动作的校验、判断及提高措施。处理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会计资料依照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 从而达到正确的会计处理结果。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控制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检查文件的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感染病毒等。

5.数据输出控制

为保证合法、正确地输出各种会计信息而进行的控制。这种控制关系到输出的会计信息是否准确、真实和可靠, 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使用。对于输出的纸介质的会计资料应由专人进行核对, 检查其完整性、正确性、检查打印的账薄和报表页号是否连续, 有无缺漏或重叠现象。

6.数据存储和检索控制

为了确保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被储存, 便于调用、更新和检索, 企业对于输出的磁介质的会计资料应及时贴上外部标签, 在外部标签上写明文件名称、输出时间、并要妥善保管、存档或上报使用。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 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 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同时, 应设置资料分发与保管的登记薄, 详细记录输出资料的名称、编号、打印份数、日期以及各种会计报告的使用人、发送份数、送达时间等, 并需经手人签字, 以防丢失、错发、漏发、重发。

(五) 加强内部审计

电算化内部审计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因而是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电算化内部审计, 可以发现各种控制手段的弊端, 找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 都应有内审人员参与, 定期检查和测试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工作情况, 参与制定和监督执行相关管理制度, 建议修改或选择会计软件。

电算化会计制度 篇8

一、新制度体系与会计核算的调整

新制度体系明确了“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规范了收支核算管理, 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提出了医院要夯实资产负债信息, 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 全面真实反映医院资产负债情况。按这一体系设计。其中会计核算具体在以下方面作出了重大调整:

1. 对医院资产核算的调整。

重新确定了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增加“累计折旧”科目, 全面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和净值;增加“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核算资产的处置;明确了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和方法, 增加“累计摊销”科目, 全面反映无形资产的原值、摊销和净值;调整库存物资核算范围, 将药品纳入库存物资核算;规范了在加工物资和委托加工物资的核算;规范了在建工程核算, 并将基建账并入医院“大账”;区别不同资金来源形成的资产, 采取不同方式对物资领用、计提折旧和摊销账务处理方法。

2. 对医院负债科目的调整。

增加了应付票据、应缴款项和应付福利费科目, 把应交税费调整为总账科目。

3. 对医院净资产核算的调整。

调整了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的核算范围;增加待冲基金科目, 核算医院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收入购入资产形成的, 留待计提折旧、摊销、或领用发出库存物资时予以冲销的基金;增加财政补助结转 (余) 科目, 不仅仅核算原财政项目结余, 还核算基本补助结余;增加科教项目结转 (余) 科目, 核算非财政科研、教学项目结转资金。

4. 对医院收入和支出核算的调整。

将药品收入纳入医疗收入, 增加药事服务费。取消药品支出科目;将科教项目收支纳入医院收支管理;明确了医保结算差额的会计处理和期末处理方法;医疗业务成本核算科室直接成本, 期末不再分摊管理费用;按医疗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医疗风险基金;调整了坏账准备的计提项目。

5. 对医院报表体系的完善。

医院会计信息与预算的范围、分类、口径相配合, 直接反映政府采购中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的流转;医院会计信息与成本核算范围、分类、口径相配合, 直接反映科室直接成本;增加了现金流量表。

二、符合新会计制度的电算化系统特点与实现方式

因新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处理流程和内容有了很大变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在数据处理方式和数据逻辑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

1. 对新会计核算软件初始化的特点。

明细科目设置既要满足核算需要, 也要与预算管理、成本核算相适应, 方便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满足预算和成本核算读取数据。增加现金流量项目字典, 对现金收付业务进行流量标注。调整了科室辅助核算编码, 按新制度分类要求归集各类科室成本。维护科教项目字典, 对科教项目收支按项目辅助核算。增加资金来源字典。对需要区别资金来源的科目进行辅助核算。维护基本数字字典。

2.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软件实现方式。

新会计软件系统提供支持多种现金流量标注方式, 包括单笔标注、集中标注、自动标注等。实现方法是在货币资金收付时按现金流量表做项目辅助核算、涉及到复合现金收付时, 按现金流量项目进行分拆, 做到与现金流量表项目一一对应。直接生成现金流量表。这种方法面临的问题是工作量大, 录入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理解不同, 造成报表数据准确性差, 前后可比性降低。各单位在应用时, 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简化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保证现金流量表数据的准确性和前后可比性。设置会计科目明细科目考虑现金流量表的调用, 主要是往来科目, 例如在应付账款下设置药款和卫生材料款等明细科目。按现金流量表项目设置项目辅助核算。对收入和支出科目, 在系统内做标注, 当这些科目涉及现金收付时, 直接计入现金流量表项目。在系统内做标记, 使用时要经过论证, 以免造成系统错误。对货币资金内部转换, 直接标注成不影响现金流量的业务活动。期末由熟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人员对涉及现金流量的业务统一检查和标注, 确认无误后, 生成现金流量表。

3. 不同资金来源形成资产的账务处理和实现方式。

固定资产入账时, 系统在固定资产卡片中增加了资金来源选项, 登记固定资产原值同时登记原值包含的财政或科教资金金额, 在提取折旧科目选项中, 自动对应自有资金提取折旧部分金额和待冲财政基金或待冲科教项目基金部分金额。支持自动生成固定资产增加和固定资产减少凭证。系统新增无形资产管理模块, 对无形资产实行单项管理, 登记每一项无形资产的原值和净值, 使用日期, 摊销期限, 使用部门, 资金来源等相关信息。对不同资金来源购入和摊销方法设置了不同的账务处理流程。

4. 期末处理的变化和实现方式。

自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通过对固定资产资金来源的标注和调用固定资产卡片信息, 实现对不同来源和用途的资产分别计提折旧。自动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支持按不同方法提取坏账准备。支持按医疗收入比例自动提取医疗风险基金。

5. 电算化系统中的科教项目管理和实现方式。

按新制度要求, 对非财政资金来源的科研、教学资金纳入医院收支核算。新会计软件增加了科教项目收入、科教项目支出和科教项目结转 (余) 科目。由于医院的科研课题和教学经费项目比较多, 期末要将项目的收支一一对应结转到科教项目结转 (余) 科目中。在软件应用中, 应尽量采用在科目下做项目辅助核算, 避免科目体系臃肿繁杂, 避免因科教项目的增减, 逐期调整期末结转科目问题。

6. 备查簿在新电算化系统中的应用和实现方式。

新会计系统建立了应付票据备查簿、出租出借固定资产备查簿。财政基本补助支出备查簿。这些备查簿相应设置在应付票据、固定资产、医疗业务成本和管理费用科目下。当发生需要登记到备查簿中的业务时, 通过控件调用备查簿, 按备查簿所列项目进行登记。需要强调的是, 年末应将“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与财政基本补助支出备查簿记录的差额结转到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科目中。月末, 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时, 按照出租出借固定资产备查簿中登记的资产应提取的折旧额, 从医疗业务成本或管理费用调整到其他支出科目。

三、新旧会计制度过渡及应用新会计核算系统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根据新制度体系下会计核算的调整、电算化的新特点和软件的实现方式, 医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进行全面的准备工作, 以保证新制度平稳过渡与顺利实施。

1. 资产的过渡及应用新会计核算系统的准备工作。

新制度要求按资金来源的不同, 对使用财政、科教资金购入的库存物资,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要加以区分。同时, 物资的领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不再计入医院的营运成本, 而是按资金来源, 建立收入、支出、结转和结余系统。这就需要在原系统中或在系统外取得在库物资、固定资产、未摊销完毕的无形资产并完善资金来源、购入日期、资产原价、使用年限、已提折旧、已摊销额、资产净值, 使用部门等辅助核算信息, 为新旧制度过渡进行的追溯调整和按新会计制度在新会计软件中的核算做准备。新制度提高了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 明确了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和方法, 这就要求在结转之前做好资产清查工作, 维护完整资产辅助信息, 并新标准和核算范围对资产进行归集分类, 在系统中或系统外重新标记库存物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为追溯调整和在新会计核算系统应用做准备。新制度规定药品作为库存物资核算, 取消原来药品的购入、发出、结存的售价金额核算法, 单独核算在加工物资和委托加工物资, 为做好新旧制度结转和在新核算系统中的核算准备工作, 医院应对药品进行盘点对账, 疏理规范与药品相关部门的核算程序。

2. 债权债务的过渡及应用新会计核算系统的准备工作。

对于债权债务的过渡, 重点是在债权债务的明细项目的过渡, 医院应对债权债务进行分析和清理, 必要时落实到经办人或经办部门, 追踪债权债务的管理情况。同时保证账实相符, 核对旧核算系统中债权债务余额与明细项目表, 保证账表一致, 为过渡和顺利应用新会计核算系统做好准备。

3. 净资产的过渡及应用新会计核算系统的准备工作。

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净资产科目核算上作出了重大变化, 新制度净资产科目包括事业基金、专用基金、待冲基金、财政补助结转 (余) 、科教项目结转 (余) 、未弥补亏损。新净资产科目金额部分来源于原净资产余额, 部分来源于按新制度要求追溯调整后的金额, 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对资产、负债或净资产按资金来源分析调整出来的数据, 针对这三部分不同来源的净资产, 应做好以下过渡及准备工作:

(1) 待冲基金数据来源。待冲基金是财政补助收入和科教项目收入形成的资本性支出净值。资产类过渡准备工作完毕以后, 经过筛选汇总财政、科教资金形成资产净值, 与追溯调整的净资产中的待冲基金进行校验平衡后, 为导入新系统做好准备。同时在新系统中, 建立不同资产来源形成待冲基金的明细科目或辅助核算项, 便于实时与资产按资金来源辅助核算项对账, 保证资产与净资产信息一致性和正确性。

(2) 财政补助结转 (余) 、科教项目结转 (余) 的数据来源部分是原科目中的“财政项目结余”和科研教学资金核算科目。按新会计制度核算规定, 要将原账中负债类科目或专用基金科目中核算的课题和教学经费, 按资金的来源不同, 分别结转到财政补助结转 (余) 、科教项目结转 (余) 中, 对医院匹配的资金部分, 结转到事业基金中。这样就要求对每个课题经费弄清资金的来源, 在原核算系统或系统外予以标记, 为导入新系统和按新系统核算做准备。

(3) 新制度事业基金不再包括财政补助基本支出结转资金, 追溯调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调整以前年度坏账准备和调整原账的固定基金等都是通过事业基金科目, 通过计算调整, 校验正确, 为事业基金金额过渡到新核算系统中做好准备。

电算化会计制度 篇9

制度控制一般是以执行管理制度的形式实现的, 会计工作涉及许多制度组织和方法, 现就与计算机系统直接有关的管理制度讨论如下。

一、组织控制

电算化系统中组织控制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分离, 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离, 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 其目的是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组织控制的基本原则是职权分离。

首先, 应当单独设立一个电算化部门, 专门负责电算化方面的有关事宜, 电算化部门主要负责业务记录及其相关数据处理, 而各用户部门则负责各种业务的具体执行, 这种职责分工的目的在于避免可能的错误和舞弊。如果某个部门或职员既负责业务, 又有权接触电算化处理过程, 那么该部门职员便有许多机会造假 (如伪造原始记录等) , 并交由计算机处理, 从而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把电算化部门同业务部门分离, 这种舞弊造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其次, 应当在电算化部门内部进行适当的职责分工, 设计系统数据管理员、系统维护员、操作员和审核记账员等岗位。因计算机数据处理过程是很特殊的, 电算程序数据相对集中, 对其进行任何修改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且可能丝毫不留痕迹。规定系统数据管理员和维护人员不得兼任系统操作人员, 因为他们对软件内部结构了如指掌, 容易通过修改破译其他操作人员程序或绕过系统对数据进行删改。故对各岗位都必须给予一定的授权, 并用密码加以控制, 防止非法操作和越权操作。一般来说业务文件在提交计算机处理之前, 都应经过审核和批准。为确保只有已审核的数据才能进行计算机处理, 业务文件必须保留审核人员的

二、操作控制

操作控制要求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 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既是一种纪律性的要求, 又是一种责任性的约束。上机守则主要是对机房中的工作所作的一般性规定, 如规定开关的步骤, 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记, 规定数据备份的时机、内容和存放地点, 规定机器的使用范围、规定软盘专用以堵截病毒感染途径等。操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 还应以具体操作规程为指导, 以减少操作错误。通常操作规程是对计算机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的要求, 包括各种操作指令, 各类设备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控制台各项记录的生成和保管, 一般故障的现象说明及处理, 故障后的恢复及重建, 对系统的定期检测和维护及程序输出的各种报告样本等。在会计软件中设计防止重复操作、遗漏操作和误操作的程序控制, 违反操作规程和操作时间时予以揭示和制止;建立操作日志制度。计算机程序中应对所有操作留有记录, 包括操作时间、操作人姓名、操作内容, 等等。对已记账和已结账业务不可修改或逆操作程序, 要修改必须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冲正或补充登记来更正。

三、档案资料控制

档案资料指运行过程中计算机打印的书面会计账簿、报表、记账凭证, 存有会计信息的磁性介质及其他介质、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的全套文档资料。文档资料指开发过程中的系统说明书、流程图、源程序、用户使用手册和编程说明等, 文档资料保管得好, 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而且可以减少使用过程中错误操作的机会, 从而使系统能够高效运行。档案资料应有专人负责、专人保管制定备份、归档、借阅制度, 以及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措施。档案资料是单位的机密, 一旦泄密将给单位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而磁性介质的可复制性又使会计资料易泄露而不易发现, 故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输出不论是磁性文件还是打印文件资料, 输出后应立即严格管理, 以防被人窃取或篡改。磁性资料应由会计档案管理员负责保管;打印资料在系统的操作日记上有所记录后及时送达指定人手中;收件人要签收并注明收仵日期、文件内容, 以便日后备查;确保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 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 对磁性介质存放的数据要保存双备份。

四、程序控制

这项控制不在企业内部, 而体现在对软件的要求之中, 主要包括: (1) 系统应符合相关的政策规定, 包括《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核算软件功能规范》、《会计法》, 以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 等等; (2) 系统程序控制设置合理, 满足企业业务处理的需要。程序控制是对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功能的控制。它一共包括输入、输出控制、处理过程控制和系统安全控制三个方面。

1. 输入、输出控制。

输入是会计系统的主要信息入口, 只有输入正确有效的数据, 才能保证系统处理的最终结果是正确的。所以输入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一环。输入控制的重点在于完整性控制。完整指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相容性, 一般通过设置各种约束条件的检验来加以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出包括查询、屏幕显示、打印等形式。内容涉及各种会汁报表、日记账、明细账、总账, 等等。输出控制最重要的目标是保证各种输出结果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

2. 处理过程控制。

会计电算化实际操作过程大多是录入凭证, 数据正确后, 将要由程序进行具体的加工处理, 如计算汇总、登账、对账等。由于不同子系统所处理的业务不同, 所以处理中的控制内容和方法也不一样。账务处理系统的主要控制有处理流程控制、数据修改控制、数据各份和恢复控制、结账控制, 等等。例如:

会计数据一般要按输入—复核—登账—结账—打印报表等流程进行处理, 这是一个严格的工序。会计核算软件必须能自动识别凭证数据所处的加工步骤, 以便严格控制这个流程。

3. 系统安全控制。

会计电算化安全控制可以保证系统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在计算机系统突然发生故障的情况下, 系统不至于完全瘫痪, 数据也不会大量丢失或遭到严重破坏。在网络系统中, 企业的重要信息也不至于被非法篡改、盗取和泄露。确保会计软件安全的措施, 常用会计软件加密方法。计算机在联机系统中使用多级口令系统, 多级口令系统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系数, 因为在实施多级口令控制后, 系统会要求用户输入身份识别符号、应用子系统的口令, 以及进入特殊文件的密码等。为安全起见, 这些口令应以密码方式存放, 并经常予以变更。

摘要:由于目前大多数企业不是自行开发系统软件, 而是购买商品化软件, 将内部控制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而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的设计方法, 混淆了执行控制的主体。因而这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的分类应既要概念清晰, 又要区分控制的主体。设计并建立周密的内部控制体系是解决上述及其他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武建新.浅议会计电算化.山西财税, 2010, (4) .

[2]朱晓峰.会计信息质量的风险及防范.福建经济, 2010.8.

电算化会计制度 篇10

1 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影响

1.1 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没有会计电算化这一概念的时候人们通常使用的是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 实际就是采用人工的记录方式, 将相应的账目信息记录到明确的纸张上面, 通常遇到会计信息的变化, 人们就通过增加以及删改等方式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讲, 领导可以根据实际的笔记记录和内容明确各个责任人, 但是这种方式比较慢, 不适合快速发展的经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 会计电算化成了记录会计信息和使用会计信息的重要方式, 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也就从厚厚的纸张变为了磁性的介质。会计信息化实际上就是无纸化, 真正的节约了资源和提高了效率。但是计算机系统也有损坏和失灵的时候, 因此要还要保留相应的纸质的会计信息, 要经常对磁盘进行修理和保护, 确保信息的万无一失。

1.2 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形式有着深刻的影响

以前在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里, 通常采用的是通过会计人员一笔一画地绘制相应的账目总表, 对凭证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测, 对账目进行更加细致的核对, 但是这种手工操作的方式不但效率低, 而且还难以更改, 给会计信息的留存与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使用, 会计信息的控制方式从传统的人工控制转变成了现在的程序控制, 会计信息的内部控制形式有了本质的变化, 提高了记录和使用会计信息的效率, 同时也给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信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这种程序地控制需要软件去支撑, 需要技术的把关, 但是在这方面我国并没有多大的优势, 因此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上要更加重视, 要严格执行。

1.3 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环境有着特殊的影响

在传统手工会计的环境下, 会计人员只需要具备专门的财务、会计核算的知识、只需要对信息进行记录和应用, 但是在电算化的背景下, 内部核算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和会计技能, 而且还需要对计算机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熟练的操作和使用。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设备终端越来越先进, 移动终端成了数据核算和处理的重要方式, 而且在此基础上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实际上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量的减少, 而是量的增加也是质的增加。所以内部控制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需要各个会计从业人员, 迅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 从而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1.4 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授权、批准控制的巨大影响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中, 对经济业务和会计人员的审核需要很多种步骤, 这种方式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也浪费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建立和发展, 形成了新的核算机制, 各个单位的会计监督部门的主要工作也都是在电算化系统的引导下和软件开发的前提下进行的, 实际上就是把这种天然具有的职责更加集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有了明显的变化、工作性质也有了一定的转变, 当前会计人员不仅要做好以前的工作, 而且要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进行数据的采集和输出, 并同时做好报送工作。这实际上加强了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 对内部授权和批准控制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也避免了会计工作人员对计算机系统的直接控制和接触, 提升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探讨

2.1 建设系统内部管理制度, 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

加强系统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保证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行, 因为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 会计信息的修改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出现大量的痕迹, 同时也给监督和检查带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建立健全内部的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建立内部的规章制度能保证当前财务系统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而且从当前来看最重要的和最常见的制度是管理制度、职能分割制度以及授权制度, 这些制度在促进会计电算化正常运行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 建设系统内部规章制度, 保证会计电算化正常运行

建设系统内部的规章制度就要做到职责上的明确和安全上的控制, 以及要通过一切手段和方法提高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 职责上的明确就是要在组织结构完成后和权利的授予后对责任进行明确的分工, 从而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这样也有利于促进会计工作电算化的发展。安全上的控制就是要对计算机的每一个系统、每一个环节进行必要的控制, 这种控制甚至延续到一个电脑键和一个数据文件, 而且要对会计信息进行不定期的监督和定期的核算, 从而真正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要通过一切手段和方法提高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 可以说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和发展, 因此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不仅让他们掌握必备的会计计算和核算技能、计算机的应用技能, 而且要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

2.3 加强操作运行管理控制, 提高电算化的应用能力

操作运行管理控制实际上包括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个方面, 操作权限控制要使会计工作人员要按照授予的权限对整个系统进行作业, 但是由于是权限上面的控制, 所以不得超越权限接触系统, 因此就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按照当前的情况操作权限控制通常采用的是设置的口令来进行的, 使系统不会被越权控制和操作, 这样也能有效的保证系统的安全, 同时操作的规程控制要遵循制定出来的规章程序和注意事项, 而且也要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加强组织管理的控制, 从而形成真正的操作运行管理控制制度。

2.4 加强会计部门的内部审计, 发挥内部控制系统作用

每个企业和每个公司的会计部门都有内部审计的制度, 内部审计实际上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体现。而且电算化的发展和运用, 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和更加严格的要求, 当前除了一些日常的审计以外, 还应该包括对会计资料和会计账务的审计, 尤其是对会计账务这样进行准确的处理加强审计, 而且审计不是忽然而来、突然而去, 而是要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的, 尤其是要遵循《会计法》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要在审计过程中特别注意审查电子数据与书面材料的一致性, 要保证凭证的附件符合基本的规范, 要明确审核费用的签署人, 要做到账目账表的相符。总之, 要对各个环节和各个步骤进行仔细认真的审计。

3 结语

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会计内部控制的深层次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对于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因此要立足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 不断进行开拓创新, 建设系统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系统内部的规章制度、加强操作管理控制和内部审计, 只有这样会计电算化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和发展。

摘要:当今人类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 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也获得了广阔的运用空间。会计电算化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目前通过计算机处理各种报表、数据的现象俯拾皆是, 因此如何构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则成了现在的重要课题。在会计电算化广泛使用的今天, 对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 确保各个单位财产的安全, 提高计算机提供信息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构建探讨

参考文献

[1]陈迪, 牛巧玲, 黑建霞.会计电算化背景下内部控制制度的新变化[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0 (10) .

[2]符静.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消费导刊, 2010 (06) .

[3]孙雪艳.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08) .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传统会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D92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071-01

一、会计电算化的定义

会计电算化是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全面、连续、系统地处理会计资料,反映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所体现的价值量及其信息,并对其进行预测和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电算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以下简称“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广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与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

二、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一)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数据处理的速度明显加快,可以提供更及时的会计信息。如有必要,可以缩短会计报告周期或提供日报等更多的信息。在手工方式下,由于计算过程的烦琐,经常采取一些相对简单的方法,例如固定资产采取分类折旧法(综合折旧率)而不是针对单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个别折旧率),在计算机系统中,完全可以根据单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精确地计算每项固定资产的损耗和净值情况。实现电算化以后,对于存货、费用摊销等许多项目也可以进一步准确核算。

(二)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在手工会计处理模式下,会计人员大部分时间忙于记账、对账、查账等,但还是难以承受大量的业务,所以在账务处理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方法来减轻工作量,例如在登记总账之前先编制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账凭证,减少明细账户的级数而采用多栏式账页登账等,但一些措施的采取往往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反映程度和质量。实现电算化以后,大量的重复劳动由计算机完成,并且准确性大大提高。这样,一方面减轻了会计人员劳动强度;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的强大处理能力,可以提高会计信息核算的详细程度。

(三)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在手工方式下,信息收集的广度和加工的深度往往不能满足要求。实现电算化以后,库存商品账目反映商品的价格情况,采购系统反映该商品采购价格的变动情况,其他子系统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做出准确的决策。

三、会计电算化对手工会计的影响

实现电算化以后,整个会计处理过程、方法和要求与手工处理方式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实现电算化对传统手工会计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变化

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处理以代码为基础,一套科学的科目代码体系以及一套完整的核算代码体系对于提高系统的输入效率、处理效率和输人、输出会计信息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编码体系成了会计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手工会计采用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等几种格式,并做出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于手工账务处理的规范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实行电算化以后,采用统一格式的标准凭证,收、付、转凭证的格式统一,只是用不同类别的凭证加以区别。凭证在填制时设计了诸多自动控制程序,如借贷平衡性控制、凭证要素完整性控制、凭证填制与审计权限控制等,凭证记账也由系统自动完成,许多传统的会计方法不复存在。

(二)账务处理流程的变化

传统的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建立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以登记账簿为中心,例如将明细账分设不同岗位,在登记总账之前先汇总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账凭证等。实行电算化以后,账务处理流程必然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以电子数据处理为中心,账务处理程序中的许多形式如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不再是登记总账的依据,由于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根据记账凭证直接登记账簿不再困难,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也不再截然对立,甚至整个登账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形式,所有几种账务处理程序将合二为一,任何单位都不必考虑选用何种账务处理程序。登账这一处理过程将全部由计算机完成,手工工作将向数据输入、数据分析两端转移。

(三)会计信息存储的变化

手工会计的信息存储介质为纸张,信息存人后就不再变化,并可永久保存,需要信息时直接查看即可。电算化系統中信息的存储介质为磁性介质或光电介质,信息存入后并不一定完全固定,输出时可能再进行相关处理。由于介质发生变化,档案保管也发生变化,此外信息的改变将更容易、更具有隐蔽性。

(四)会计报告的变化

会计报告是用来对外输出信息的,实现电算化以后,它将发生大的转变。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已经完全能够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信息输出方式也将会有大的变动。利用计算机网络,我们可以远程查询信息,可以将筛选、过滤后的会计信息传送给使用者,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结束语:会计电算化是对传统会计信息处理技术的重大变革,也必然会对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对于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强化会计管理,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等诸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宁夏凯宝商贸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会计学会.初级会计电算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电算化会计制度 篇12

一、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会计电算化也在各个事业单位得到了普及, 虽然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化, 推进了事业单位内部系统的完善, 随着时代发现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关于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会计核算仍有不规范的地方

会计核算不规范是目前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严重影响着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会计的原始凭证管理不够规范。由于人为的原因, 往往有时候原始凭证的内容没有填写全, 且没有对必填项进行有效的规定, 且在进行原始凭证审核时, 审查过程较为简单、粗糙。另一方面表现在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处理也存在的不规范的现象。有的单位在进行年终结账时, 通过收入和之处相对转, 没有进行详细的结余计算, 也没有进行详细的明细核算等。

2、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不完善

要想具有高效的电算化内控制度, 就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分工制度, 有效的行为准则和规章。然而, 有效单位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建立时, 往往只建立了较为简单的操作办法与内容, 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行政制度, 也没有对会计内部财务管理支出标准进行确立, 更没有实行有效的制约体制。

3、加强会计内控制度的意识弱

要想应对现阶段时代发展的挑战, 要想实现事业单位内部建设更为完善, 就需要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人员能够有立足时代进行的当代环境, 具有加强会计内控制度的意识。然而, 从现实来看, 各个事业单位的领导不仅不重视对会计电算化制度的加强建设, 还根本对其不了解、不认识。所以, 财务部门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加强建设时, 就缺乏了一个强有力的后盾支持。因此, 事业单位的有关人员对加强会计内控制度的意识较弱也是现阶段存在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的有效措施

由于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 所以, 为了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为了能够建设更好的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促进事业单位有效性发展, 就需要对阵下药, 不断探索改善问题的有效措施, 不断优化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体制, 从而实现事业单位更长足的发展。

1、推进会计原始凭证的规范建设

要想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要想实现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规范化进行, 就需要从会计的原始凭证抓起, 严格审核各项凭证的内容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严格规定各项填写内容的有效性、明确性。所以, 为了实现原始凭证的真实, 就需要利用现代化的高新科技, 利用电子技术, 建立一套高效的智能数据控制程序, 利用计算机实现对各种凭证的识别, 从而在实现自动化、效率化的基础上, 增加凭证的真实性, 防止工作人员的有意或无意的疏漏。

2、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是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也是关键途径。所以, 为了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内控有效性, 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收支标准, 制定完善的有效管理机制, 合理的进行会计财务人员安排, 实现高效的组织分工制度, 并利用适合事业单位的财会软件, 从而使整个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能够在一个较为良好的外部与内部行政环境下, 实现内控制度的优化, 使整个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能够在良好的制度保证下得以完善运行, 进而使得整个事业单位能够在良好的内控制度下, 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与单位的长足发展。

3、强化完善企业电算化内控制度意识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内控制度建设就需要灌输事业单位有关人员的完善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建设的意识。所以, 一方面, 就应该让有关领导不仅能够实现对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内控的详细了解, 还能够认识到完善单位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的好处, 进而能够具有优化企业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的意识, 并支持财务部门优化会计内控制度建设的行为。另一方面, 就应该加强有关会计内控人员的建设, 明细各个人员的权责, 实现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工作机制, 从而实现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内控制度优化建设。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内控制度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推进事业单位长足发展的重要途径, 所以, 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安全性与真实性, 就需要不断探索优化内控制度的有效方法, 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水平, 从而推进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的内控制度向更优、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雪艳.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 (08)

上一篇:理论和实践教学下一篇:书面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