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2024-10-21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精选12篇)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篇1

《会计信息系统 》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也是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和审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今天,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既要考虑传承, 又要考虑创新, 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 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课程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的界定问题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前, 会计信息系统及其相关课程中, 《基础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综合实验》、《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要求较为清晰。《基础会计学》教学重点是会计的核算方法, 如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教学要求是了解会计学的基本原理、 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企业财务处理。《中级财务会计》教学重点围绕会计要素来展开, 包括:货币资金的核算、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核算、存货的核算、对外投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报表的核算。 教学要求在于了解产品成本核算一般程序, 熟练掌握要素费用、 综合费用的核算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 掌握品种法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材料费用、辅助生产费用、 制造费用等各种费用项目的归集与分配。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内容要点包括: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管理及安全, 数据库, 信息技术概论。 金蝶、用友软件的操作。教学要求: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以及会计核算软件各功能模块基本工作原理, 学会编写部分具备基本功能的会计核算功能模块, 掌握财务软件的处理原理和应用方法。 具有熟练运用、 维护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技能。 《高级财务会计》结合我国会计的实际情况, 对财务会计学未涉及或深入论述的一些特殊会计业务进行研究, 弥补一般财务会计学的不足, 从而与一般财务会计学共同形成财务会计学的完整体系。 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全面掌握特殊经济业务、 特殊会计事项和特殊行业的会计理论与处理方法, 培养学生处理特殊会计业务的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外币业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租赁、债务重组、或有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 《会计综合实验》主要是要求学生将所学会计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通过手工模拟, 让学生学会手工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及方法;掌握填审会计凭证、 登记会计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的业务技能。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后, 由于会计核算工具、信息载体、记账规则及内部控制方式发生了变化, 以上系列课程教学重点教学要求的界定显然存在内容陈旧、重叠、无效等问题。

二、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融合

为解决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后, 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课程教学重点、 教学要求中存在的内容陈旧、重叠无效等问题, 有必要重新设定会计系列课程, 界定各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实际, 《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 》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维持不变。 《会计信息系统》分设为《会计信息系统基础》和《会计信息系统运用》 两门课程。 在课程定位上, 《会计信息系统基础》 主要解决会计信息系统入门知识和技能, 以获取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达到会计从业资格会计技能要求为目标。 讲授从业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会计电算化概述、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 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 计算机基本操作及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五大内容。《会计信息系统运用》 则强调会计信息系统拓展知识和技能, 以宽口径方式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将基础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学会常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维护, 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及软件处理能力。 在内容分配上, 《会计信息系统运用》拟以金蝶系列财务软件和用友财务软件为例, 分别编辑适应小型企业的金蝶KIS软件、用友通软件, 适应大中型企业的金蝶K/3 软件、用友U860 软件四个教学案例, 从建账、账套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到期末处理及进销存处理八大模块的实验内容和步骤。 根据学生水平及专业课程要求, 实验中有关的项目可以根据授课对象及课时数灵活选择使用。

取消《会计综合实验》课程, 将手工会计模拟并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课程。设置一套特定会计数据, 同时应用于手工会计系统和电算化会计系统, 实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的融合。 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一致的会计信息。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明了会计核算软件与手工会计核算的联系与区别, 减轻其他课程的压力, 提高课时的利用率。

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记录、储存和处理, 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 向使用者输出所需会计信息, 帮助信息使用者管理、预测和决策,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 教学中, 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以外, 需要更多地使用任务驱动法、 自主学习法和体验式教学方法。例如, 在进行软件初始化过程中, 要求学生拟定会计单位的基本信息, 包括:会计单位名称、软件应用模式、账套参数及基础资料等。在会计处理中, 虚拟会计单位的各类业务, 包括:外币类业务、存货类业务、往来类业务、 多项目核算业务; 固定资产业务、自动转账业务等。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会计软件操作技能训练中,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 自主选择不同系列 (金蝶、用友) 不同版本 (kis/k3/t3/u8) 的会计软件完成建账、账套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 期末处理及进销存处理基本模块和辅助模块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 得出及时、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代入角色, 体验会计主管、出纳、制单员、审核员、记账员及预算员、 资金管理员的工作内容。 无论是一个学生在一个账套内依次完成不同角色的转换, 还是几个学生组成团队分担一个账套中的不同角色, 都必须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 完成技能训练。

经过以上改革,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理论及技能初中高层次得以清晰、内容相对更规范。特别是通过整合, 把手工会计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加入会计信息系统, 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时, 可以深刻体会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比如证账表处理中, 手工填制凭证与计算机制单的区别在于: 手工填制凭证只需在第一条分录书写摘要, 计算机制单必须给每条分录输入摘要, 计算机制单可以通过辅助录入窗口丰富凭证反映的核算内容;手工环境下, 所有经济业务发生后都需要手工填制凭证, 计算机环境下除制单员录入凭证外, 计算机功能模块会自动生成凭证, 如固定资产折旧及其增减变动、 期末损益结转、存货的收发存等;手工环境下, 会计工作存在证证核对、 证账核对、 账账核对、 账表核对以及表表核对, 计算机环境下只要凭证录入无误 (保证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相符) 、 表格公式设置正确, 会计处理中的记账、报表生成瞬间即可完成, 且无需证账表核对。

三、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融合需注意的问题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融合的关键在于特定会计数据的设计, 要保证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一致的会计信息, 设计会计数据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初始数据必须尽可能详细。比如固定资产资料中必须列明资产的原始价值、累计折旧、预计残值、用途、入账日期及使用年限等, 便于电算化处理时自动计提折旧; 往来业务必须列明业务发生的时间、 业务编号、摘要、往来单位、发生额及余额, 便于电算化处理时的往来核销; 期初在产品成本必须列明各成本项目的详细资料, 便于电算化处理时生成生产成本明细账;存货必须列明数量、单价、计量单位、计价方法等, 便于进行存货数量金额核算;除具备单位基本信息外, 还需要设定部门档案、职员档案, 便于工资核算。

二是要合理确定会计期及分段业务内容。目前, 各高校使用的会计软件均为教学版, 只能处理不超过三个月的业务。要明确分段业务的处理流程, 例如损益结转前必须完成损益类业务凭证的审核与记账等。

三是设计的会计资料要便于使用相同的会计处理组织程序, 例如记账凭证 (专用记账凭证或通用记账凭证) 会计处理组织程序既适应手工环境也适应电算化。 手工环境适应的汇总记账凭证会计处理组织程序和科目汇总表会计处理组织程序, 电算化环境已经不再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捷.基础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 .张维宾.中级财务会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2.

[3] .欧阳电平.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大学出版社, 2008.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篇2

内容摘要:

一、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和传统会计理论的概述

(一)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概念的理解

(二)对传统会计理论概念的理解

二、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一)会计职能发生转变

(二)会计组织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三)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四)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五)会计期末信息的报告方式不同

(六)审计内容的改变

三、电算化会计取代传统会计理论存在的问题

(一)电算化会计在传统会计中的局限性

(二)其它诸多因素限制较多

四、电算化会计理论具体实施对策

(一)完善制度的建设

(二)做好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系,深刻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好会计电算化与审计的关系

(五)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浅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学号:***77 姓名:樊海玲

[内容摘要]:随着人类有工业时代向信息技术时代的迈进,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冲击着各个领域,同时也对会计行业产生了不同影响,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现代会计领域已经成为必然。从而产生了电子计算机与现代会计相结合的新产物——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它与传统的手工会计有着巨大差异,许多方面(如组织结构、信息处理流程、信息存贮介质和存取方式、内部控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也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工业时代背景的会计理论体系重新审视,及早预见其对会计可能产生的影响。信息科学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技术,打开了会计人员的思路。人们需要开始重新探索和认识会计的本质与作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传统手工会计 信息理论 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和传统会计理论的概述

(一)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概念的概述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电算化管理制度、财会及计算机人员组成,它运用会计独有的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收集输入,并且借助其它媒介介质对会计信息进行存储、加工传输和输出,是一个组织处理会计业务与会计数据,为企业内外有关人员提供会计信息并辅助管理,并以此对经营活动情况进行反映、监督、控制和管理的人机系统。它是一个把人与计算机相结合的系统,它必须把会计工作建立在计算机化、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与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有着很大不同,是会计发展变革道路上的重要手段。虽然目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主要是对传统会计系统的全过程模仿,类似于一个粗浅的仿真系统。但是随着科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会计体系将会逐步实现信息化、系统化,迈向更高级阶段。

(二)对传统会计理论概念的概述

它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依据资料,而且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参与经济管理,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具体而言,是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的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它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要是账务处理,仅限于事后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的内容,实质上就是簿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职能、方法、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不再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还参与经济管理、进行经营决策,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具有更完善的功能、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服务领域。

二、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一)会计职能发生转变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产生解放了广大会计人员,让他们更有精力从事企业管理职能,早先手工会计方式现在依靠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强大后台数据库可以使会计数据更广泛、轻便的得到处理。

(二)会计组织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电算化信息系统使现有的会计工作岗位和架构因工作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原有的会计岗位与企业其它部门功能分离,信息的反馈和交流途径比较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的快速高效性。电算化信息系统让以计算机处理为中心把会计理论中设置的旧岗位重新进行分配,人员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原有会计的出纳、制单、审核、记账、报表等岗位可被会计信息化系统逐步取代;产生新的岗位软件维护员、系统设计分析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系统管理员等。

(三)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政府财务部门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充分体现起作用,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非常关键。财务工作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一贯性都有重大影响,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后,除正常的录入会计信息外,几乎素有的计算整理、归类等工作均有计算机自动完成,手工干涉很少,计算机的优势充分发挥,对企业处理会计信息更接近实际情况,对会计信息质量将有较大的提高。

(四)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产生是会计理论中的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虽然会计对象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资金动向等经济活动,对象范围不仅仅包括会计凭证、会计报表,还包括了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光盘、U盘等等。因此会计人员不仅仅要有自身专业的会计技能,还要开始懂得计算机里会计工作的侧重点,计算机的协助完成使会计人员处理会计方法发生改变。例如:一些原始凭证如发票、入库单等可通过计算机制单;登记账簿、结帐、复核、编制会计报表有一系列电算化命令完成,数据的同一源出也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排除了人工对账的更正问题。会计分析方法的多样性,方便实用。不仅仅只有传统的自绘表格和文字,可以采用更多的更丰富的样式。

(五)会计期末信息的报告方式不同

传统会计需要财会人员从账簿或其它资料中提取各种数据,并对其进行加工、分析、分配、填制、计算小计、合计等,审核无误后,按使用者的需要编制成各种分析报表。而电算化会计系统只需将存储于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自动提取,加以运算,就会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有效提高了财务数据分析的科学性。

(六)审计内容的改变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监督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审计内容却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的有关会计事项,系统就可能被人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侵吞企业的财物。系统的处理是否合规、合法、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直接关系。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增加对计算机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三、电算化会计取代传统会计理论存在的问题

我们发现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会计理论也会有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有限制的,在了解它的局限性里,对今后会计电算化促进会计工作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电算化会计在传统会计中的局限性

“会计电算化”本身就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在会计电算化中从非电算化逐步过渡到电算化;从初级电算化过渡到高级电算化这样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循序演变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例如包括实现以下几个转变过程:从单项应用向综合财务处理转变;从财务会计电算化向将财务会计和成本与管理会计有机结合后的电算化转变;从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向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转变。

我们在会计电算化的动态过程中,要将会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相互结合和交叉并推动会计学科的发展就需要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变化、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的变化过程中,它对传统会计不光光是是静止的,双方是一个相应适应的过程。它对传统会计的影响是动态的,是渐进的,并且这个过程可能是比较长,而且这个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技术的发展状况、经济因素制约、自身需要等等,这中间将有一个并行的时间,并不能在会计中做到马上全部都是实行电算化了,大家会计人员可以马上都甩账了。

当下社会我们的电算化还只能说是一个对传统会计体系粗浅的仿真系统,还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电算化的“仿真”,是指对手工会计系统记账、算账、报账全过程的模仿。由计算机来执行从记账凭证到会计报表全过程信息处理,在客观上便消除了手工状态下信息处理的诸多技术环节,如平行登记、成本计算、结账、对账、编表等,从而降低了对手工会计系统下会计人员的相应技术要求。在某种程度上,目前电算化会计系统对会计人员的技术要求仅表现在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会计确认方面。因此,相对于手工会计系统而言,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都要简单得多。现今电算化并未引起传统会计系统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传统会计系统的“单一的读寄存性”决定了传统会计系统在信息处理和报告上的单一性或非此即彼性,而电算化以后的会计系统并未改变传统会计的这种特性。它只是运用了现代计算机技术代替了手工系统下的纸、笔和算盘,只是将传统的会计思想反映到了现代计算机的屏幕上。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随机寄存功能已经具备提供多元信息处理和报告的功能,只是现在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并未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一功能。因此,从总体上说,这种系统的产出与手工会计系统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目前电算化只是简单地模仿发手工会计的会计循环,只是简单地使电算化以后的系统完全符合手工会计系统下的会计信息加工和处理规范。

目前的电算化并未引起传统会计思想和观念的相应变革。传统会计系统为了使会计数字的记录更容易和使信息的表达更易于被用户理解和阅读,设置了许多固定格式的凭证、账页和报表,电算化会计只是简单地照抄照搬了这些格式,而并没有根据计算机本身的功能而作更为先进和更为形象的改变。所以说目前会计电算化仍然没有脱离传统会计的衣钵而开辟出一片新的开地,我们使用的执行的仍然是以前的一套传统的会计理论,只不过是换了换工具,而这个工具更快、更利、更强而已。

(二)其它诸多因素限制较多

在很多企业实践中实行电算化不仅取决于企业工作需要也还有诸多限制因素,如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财力限制、财务人员对电算化的认识和适应状况、技术人员的技术情况等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电算化的发展。同时电算化对环境和安全要求很高,一个环境或安全上的小漏洞可能导致整个会计工作遭到灭顶之灾,所以这是目前还不能完全甩账、保留纸介会计资料的主要原因。

从暂时看,这些影响只是渐进性的,但从长远看,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企业将如何做到既及时合法提供会计信息,又能有效保护商业秘密;两个会计子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现有财务报告;信息经济将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产生什么影响等。对新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将形成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而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又将使电算化会计在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理论主要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实现手工系统的工作,而没有对系统提出更高的具有其自身特点的要求,这是远远不够的。电算化会计理论即研究实现电算化后的会计信息系统组织、会计核算的程序和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核算工具后对会计理论、会计制度的影响和会计工作的新特点。电算化会计理论的研究确定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体系、运作规范及特点、审计接口、会计档案等基本要求,它一方面符合手工会计的基本要求,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有的特点。电算化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透彻了,会计软件的研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更符合会计、审计工作的实际要求,会计电算化软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工作,才能使会计工作在实现电算化后更加规范、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才能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以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效益原则。

四、电算化会计理论具体实施对策

不管是在今后的传统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中,我们都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以上的各种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促进电算化的更好发展。

(一)完善制度的建设

1、加强组织与管理。组织与管理控制是指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舞弊发生的目的。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系统管理、操作、进行系统维护等工作岗位。其中较重要的岗位有系统管理和审核岗位。系统管理主要负责系统的硬软件管理工作,从技术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掌握网络服务器及数据库的超级口令,负责网络资源分配,监控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等,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

2、加强系统日常操作管理。实行电算化后,日常管理最为重要。系统操作控制主要表现为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个方面。操作权限控制是指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作业,不得超越权限接触系统。系统应制定适当的权限标准体系,使系统不被越权操作,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操作权限控制常采用设置口令来实行。操作规程控制是指系统操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并形成一套电算化系统文件,如对进入机房内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志;规定数据备份及机器的使用规范;规定软盘专用以防病毒感染;规定不准在计算机上玩电脑游戏等等。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上机时间记录规程等。

3、加强软硬件系统维护。系统的维护是指日常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而对系统硬软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的工作。系统维护控制就是针对这些工作而实施的控制。系统维护包括硬件维护和软件维护。硬件维护主要包括定期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要及时进行故障分析并做好记录。而软件维护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在软件修改、升级和硬件更换过程中,要保证实际会计数据的连续和安全,并由有关人员进行监督。

4、保证数据和程序的安全正确。要加强初始化与维护控制、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数据控制的目标是要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通常采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丢失数据的恢复与重建等,而数据的备份则是数据恢复与重建的基础,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控制手段,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定期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程序的安全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常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程序备份等。接触控制是指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备份则是指有关人员要注明程序功能后备份存档,以备系统损坏后重建安装之需。程序的安全控制还要求系统使用单位制定具体的防病毒措施,包括对所有来历不明的介质和在使用前进行病毒检测,定期对系统进行病毒检测,使用网络病毒防火墙以防止日益猖獗的网络病毒侵入等。

5、网络的安全控制。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地发展,公司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在技术上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

(二)做好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

在管理基础工作中它有着自身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因为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必须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很多困难。

它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对操作权限的限制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档案的保存和保管。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系统要求原始会计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所有录入到电脑里面的会计信息必须代码化,以便于电脑集中处理。同时,所使用的代码必须与财政部规定相符,与网络环境对会计数据的传输要求相一致,才能跟好的发挥网络的优势。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要求。还要修改扩建机房,选购、安装、调试设备,自行开发或购买会计软件,培训会计电算化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等等工作。以上所列的各项工作必须做好,否则电算化会计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有损于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效益并使其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会计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将无法实现。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系,深刻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许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的人、机系统结合体。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利用已知的数据和模型对未来作出预测,从企业全局出发,对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信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管理职能一般划分为会计管理、人事管理、市场营销、计划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技术管理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担负着不同的任务,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会计管理子系统(即电算化会计子系统)是最重要的子系统,处于核心地位,是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会计管理子系统只有和单位的整个管理系统互相协调统一,才能更好的为单位服务,实现单位的利益最大化。

(四)正确处理好会计电算化与审计的关系

虽然会计电算化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但也存在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为了尽可能减少风险,尤其是打击计算机舞弊,我们应该在研究开发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同时重视研究电算化审计的工作,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为此,当前在研究电算化会计系统时,要注意研究现代审计的要求,使会计软件尽可能满足审计的要求,以减少系统的风险。另外,笔者认为,在目前会计软件中大多都有反过账、反结账功能(这个功能在其软件使用说明书上都没有注明,只是在电脑公司进行培训时才提示有)不可取,给造假账,舞弊从技术上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五)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社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人,都是由人来控制和应用的,会计电算化也不例外。我们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并为此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会科技队伍,为建立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提供必要的保证。根据所述,我们看到,会计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深刻的变革。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国外相比之下,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加大发展的力度,培养高科技的计算机人才,来开发适用的会计软件,提高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培养一批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人员,修改会计法规中的一些不符合会计电算化的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和计电算化制度中的一些法规和条例,来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同时做为会计人员,我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积极吸取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为加速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进程,实现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会计将受到电算化会计的巨大影响。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动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治理职能的重要保证。在此种情况下,财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提高计算机操作技术水平,才能够适应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邢红;浅谈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13期 [2]高燕;浅谈网络会计[J];甘肃农业;2006年01期

[3] 杨周南.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浅谈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篇3

(一)内部控制范围与程序改变随着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不仅改变了企业传统的交易模式,而且使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企业的运作由计算机信息系统(如ERP系统)按先进的管理模式控制与管理。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较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内部控制程序也由主要的制度控制变为计算机程序空中和管理控制相组合。

(二)内部控制组织功能改变在手工会计系统中,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会计处理流程和轨迹十分清楚。在电子商务和网络经营条件下,传统的会计线索可能完全消失。在电子商务系统中,客户的订单、企业的发货单、发票、支票、电子货币或收付凭证等都以电磁信息的形式在网上传递并存储于磁性介质中。网上交易被称为无纸交易。除外部交易的原始凭证无纸化外,在网络经营条件下,企业内部业务的会计线索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都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执行,各项处理没有直接责任人。网络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传统的组织控制功能减弱,网络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人工输入环节,数据访问和数据交换都通过应用服务器进行。网络计算机集成化处理促使传统手工会计中制单、复核、记账等不相容岗位相互牵制制度的效力削弱,传统的组织控制功能弱化。

(三)内部控制风险改变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数据。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因此,网络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由此可见,网络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内部控制范围更大,控制程序更复杂,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

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探讨

(一)管理控制管理控制主要指企业针对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系统而设置的以保护资产安全性与信息真实性为目的的控制措施,它属于组织方面的内容。管理控制要求在网络财务环境下着重关注以下方面:

(1)组织机构重新设置。传统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与手段已不适应网络环境,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必须针对网络的特点,建立适应网络系统的控制体系及组织机构和岗位责任制度。控制范围应由原来单一的财务部门转变为财务部门和计算机管理部门共同控制。控制方式应由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全面内部控制。

(2)职责重新划分。内部控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网络财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账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3)日常操作控制管理。一般而言,企业对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

制定上机操作规程。主要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和用机时间记录规程等。

加强系统人员的操作管理。人作为系统主体是网络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信息安全的最终防线,人员操作管理的重点是权限控制。系统管理员被赋予超级用户管理权限,主要负责系统软、硬件的管理维护和网络资源分配,操作人员应按照被赋予内权限严格作业,不得越权接触系统,系统程序员不得进行业务操作,以避免人为因素或操作不当给操作系统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

建立计算机资源访问授权和身份认证制度。即明确每个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并分别定义具体的访问对象。

建立安全稽核机制。对系统操作的事件类型、用户身份、操作时间、系统参数和状态以及系统敏感资源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进行必要的权限设置,以便能够对各种不同的权限进行用户识别和远程请求识别。

设置安全检测预警系统。即实时寻找具有网络攻击特征和违反网络安全策略的数据流,实时响应和报警,阻断非法的网络连接,对事件涉及的主机实施进一步跟踪,创造一种漏洞检测与实时监控相结合的可持续改进的安全模式。

(4)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控制。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网络会计系统信息的质量和完整性进行独立和公正地监督与评价,有利于系统内部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二)技术控制技术控制是针对网络系统正常运行进行评价、检测及管理工作,是从系统可靠性、安全性、效率性等(简称系统性能)来确认内部控制的执行和有效性。主要有以下方面:

(1)系统开发控制。系统开发控制是为保障网络会计系统开发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而设计的控制措施,它应贯穿于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运行测试与维护的各个阶段。主要包括:明确开发目标,制定项目管理计划,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控制开发进度,监督开发质量,检查各功能模块设置的合理性及程序设计的可靠性,提高系统可审性。

(2)重点测试。利用网络在线测试的功能,检验整个系统的完整性,对系统应对非法数据的容错能力、系统抗干扰能力和发生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系统遭遇破坏后的恢复能力进行重点测试;做好人员和设备等资源的整合配置以及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保证新旧系统的转换有序进行。

(3)保证安全。一旦发现网络系统各类软件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应立即进行在线修补与升级,并将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报告及时存储归档。

(三)网络系统安全控制主要包括:

(1)硬件设备安全控制。硬件设备安全主要涉及计算机机房环境和设备的技术安全要求。应制定网络计算机机房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严格禁止无关人员接触系统,专机专用;计算机机房应充分满足防火、防潮、防尘、防磁和防腐涉及恒温等技术要求,关键性硬件设备可采用双系统备份。

(2)系统软件安全控制。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修改,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检查,系统被破坏时,要求系统软件具备紧急响应、强制备份、快速重构和快速恢复的功能。

(3)会计信息安全控制。会计信息安全的基础是密码学。按加密和解密算法所用的密码是否相同,将密码分为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后者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通讯线路上的数据流加密,数据库中的数据文件加密,访问者的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除密码学之外,模式识别的方法也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得到应用。如指纹识别、面容识别在身份认证中具有很好的作用。

(4)系统入侵防范控制。为了防止非法用户对网络会计系统的入侵,应采取设置防火墙,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等安全技术,用以限制外界对主机操作系统的访问;用以隔离开局应用系统与外界访问区域之间的联系,限制外界穿过访问区域对网络应用系统服务器尤其是对会计数据库系统的非法访问;加强原有的基于账户和口令的控制,提供授权访问控制和用户身份识别。

(5)交易安全控制。为了保证交易者的交易信息不被他人窃取或破译,主要应采取数字加密、数字认证等核心技术。

(四)应用控制 应用控制是指在网络快捷系统的数据输入、通讯、处理和输出环节所采用的控制程序和措施。

(1)输入控制。输入控制的重点在于建立适当的授权和审批机制,并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如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校验、科目代码校验和逻辑关系测试等。

(2)通讯控制。通讯控制的重点在于批量控制,业务时序控制、数据编码控制与发放和接收的标识控制等。

(3)处理控制。处理控制的重点在于处理过程的现场控制、数据有效性检测、预留神经线索控制和错误纠正控制等。

(4)数据输出控制。数据输出控制的重点在于数据稽核、授权输出和打印程序控制等。

参考文献: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探析 篇4

会计的信息质量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有不同的意义。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理解, 它是指多大程度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从会计工作人员的角度来理解, 它是指符合会计准则或制度的程度。因此, 我们可以用是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满足的程度大小来度量会计的信息质量, 主要包括相关性、可靠性、真实性、及时性、可比性、有用性等。

相关性要求企业做到会计信息要满足不同使用者比如股东、经营管理者、政府部门等的需要。会计信息既要能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 也要能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趋势。可靠性要求数据真实可靠, 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要符合各自的定义。例如销售材料的收入按规定要计入“其他业务收入”而不是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对企业影响重大的经济业务应该单独进行核算、反映。财务报表应根据实际发生的业务编制, 来真实地反映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及时性要求企业尽快编制、报送年度的财务报表。企业要在会计年度终了审计后尽快报出各类财务报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管理者更需要及时获取财务信息, 一年一度的财务报告已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企业实时发生的经济业务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会计人员编制的信息也需要实时变化。

2 对电算化系统的会计信息进行质量控制的意义

信息是人们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对使用者有用的数据。它会影响使用者的决策或行为, 这种影响可能是现实的, 也可能是是潜在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将会计数据分类到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科目汇总、计算、解释和报告后产生的信息, 会影响到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会计信息失真会使企业遭受财务损失或是影响声誉, 严重时可能会使企业面临破产的困境。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一直是会计财经法规的一项基本要求。将电算化引入会计工作后, 会计账簿、报表等都是由固定的程序生成的, 会计人员的工作只是录入会计凭证。

为了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法》做出了两方面的规定:会计核算软件应与会计制度的规定相符, 电脑生成的会计信息必须符合财经法规的规定。但是由于软件技术、电脑设备、系统管理及财务人员的原因, 尤其是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水平不高, 专业知识不过硬, 所以最后自动生成的会计资料可能不太符合要求, 存在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电算化数据不同于存储在纸质凭上的数据, 对其更改 (如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修改) 一般不会留下痕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特点使一些不法分子进行违法操作有了可乘之机。

3 电算化会计系统信息控制的手段与措施

3.1 首先是财务办公系统。

购买一套质量好的硬件系统和适合企业的会计核算软件。硬件由电脑、网络环境及打印机等构成, 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基础。一套好的硬件及有安全保护措施的网络环境为产生、输出会计信息提供了保证。会计核算软件是进行数据处理的基本系统。企业一定要购买正版软件, 会计业务多或者业务复杂的公司尽量配置性价比高的电脑, 可以和大型数据库链接的会计核算软件;经济内容比较少的企业可选择可链接小型数据库的会计核算软件。在为企业选择会计核算软件时, 还要注意软件是否可扩充、软件使用者是否比较多、售后服务质量如何等。企业可以让财务部门比较细致地分析软件的各个模块, 并现场演示一套账的操作。企业也可咨询已使用这个软件的其他企业的会计人员。企业在综合考虑此核算软件可满足企业目前及未来的经济业务需要后方可使用。古人言“凡事预则立”, 对于会计软件而言, 就是对系统进行初始化设置。设置的方面有企业用到的各级会计科目、初始数据的录入、核算工资的程序、坏账的计提比例、累计折旧的计提方法、存货的成本核算方法等。

3.2 岗位的职责划分明确, 相互牵制。

电算化系统下会计工作是由会计人员按照岗位不同分工合作共同操作完成。会计电算化后财务人员的工作基本可以分为会计主管、出纳、银行业务、档案的保管、审核等, 所有的财务人员都要承担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在电算化环境下, 信息的更改、传输不易被发现, 所以会计主管要做好授权工作。各个岗位之间相互牵制, 主管只对每个岗位授予相应的职权。每个软件使用者都有自己的操作号, 每个操作号只能在相应的权限范围内作业。比如出纳不能同时还做记账和审核的工作, 做审核的财务人员只能审核, 不能修改会计信息, 若审核过程发现问题应让相应的财务人员做修改。主管在岗位划分时应尽量把关键的、核心的工作授予能力强的会计人员, 这样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3 制定严格的审核和监督程序。

要想提高电算化系统的会计信息质量, 做好信息的审核工作是关键。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主要内容是所有相关的输入、输出会计资料 (会计凭证、账表等) 。因此审核过程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企业应当安排有会计工作阅历的、经济业务熟练的人员负责审核工作。审核工作可划分分为事前的、事中的和事后的审核3类。应根据不同的目标进行审核, 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提高质量。还可以建立二级审核制度, 由外聘的或内部的审计人员和会计主管分别进行初审和再审。这样可以避免人为的错误。审核人员不仅要做好信息的审核工作, 还要做好相关作业的监督和指导。如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进度;对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不足应予以指导, 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 提高信息审核工作的质量。与此同时, 财务部门也应做好部门内的检查工作, 如各个岗位的工作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和相关管理规定;解决问题是否彻底, 即是否存在尚未解决或解决不彻底的问题;各项工作是否按计划进行等。同时应及时做好会计工作的总结, 堵塞漏洞。

3.4 加强电脑的安全控制及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为保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有序运行, 要做好以下各个步骤的内控工作;首先登录账套必须经授权人员明确同意, 每台电脑应设置开机密码、操作员号及其登录账套的密码。每个上机人员都要设置个人的登录密码, 并不定期更换。离开电脑时应彻底退出会计核算系统, 关闭电脑。严禁插入外来的U盘等插件和安装与会计工作无关的运行软件。财务人员要不定期用杀毒软件对系统查杀病毒。比较重要的会计信息要在两台电脑上进行数据备份, 若必要企业可用光盘刻录机进行光盘备份, 以防止系统受到病毒攻击导致数据丢失。此外, 要对硬盘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若发现问题及时修复, 严格执行相关的规定, 为电算化会计系统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硬件环境。

摘要:会计实现电算化核算后, 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愈来愈突出。本文从系统的硬件及软件、初始化程序的设置、各个岗位的控制、信息的审核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电算化,信息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王金惠.会计电算化实施中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J].洛阳大学学报, 2006 (3) :7-9.

[2]李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J].商业经济, 2010 (20) .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篇5

关键词:电算化 会计信息 系统内部控制

随着IT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应对挑战,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第二十六条中对此作了明确规定,“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本文就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做如下阐述。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一)手工记账系统的会计数据是用可视的文字、符号直接记录在纸上的,这种记账方式有较好的直观性,甚至笔迹也可以成为控制的手段。采用计算机集中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后,由人工形成并掌握的信息便越来越少。当会计数据以肉眼无法识别的形式存储在磁盘上,人的判断作用便降低了。同时,由于计算机系统的透明度较高,因此,对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进行的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计算机对会计数据的处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进行的,其中有许多的处理过程对会计人员来说是“暗箱”,会计人员无法直接参与和控制,会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完全取决于应用程序和硬件的可靠程度,因而电算化会计系统必须建立起在计算机处理方式下特殊的内部控制。

(三)在手工记账方式下,会计核算的质量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及对有关会计法规的理解程度和执行效果。财务部门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许多传统的控制方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必须有新的方式取代它。会计工作的质量除受原有因素的影响外,还将取决于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会计人员自身对新系统的操作管理水平。在这种旧的数据处理方式未被完全取代而新的方式尚未成熟的时期,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加大了。为了顺利地渡过这一时期,减少转换风险对会计信息的威胁,电算化会计系统更应当建立起一套新的管理控制制度。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一般控制是指任何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普遍适用、为系统的安全可靠而对系统构成要素(人、硬件、软件)及环境实施的控制。

1.组织与管理控制。

组织与管理控制是指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

2.应用系统开发、建立和维护控制。

(1)应用系统开发控制是针对系统开发阶段而言的,具体包括:系统开发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开发过程应进行适当的人员分工;按规范收集和保管有关系统的资料并加以保密等。

(2)系统建立控制则是针对系统建立阶段而言的,具体包括:资源的适当配置;系统的调试应有各岗位人员的参与;新的系统应与传统系统并行一段时间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才能替代传统系统使用;严格的验收程序等。

(3)系统的维护是指日常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而对系统硬软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的工作。系统维护控制就是针对这些工作而实施的控制。

3.数据和程序控制。数据和程序控制主要是指对数据、程序的安全控制。程序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行,而数据的安全与否关系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数据控制的目标是要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通常采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丢失数据的恢复与重建等,而数据的备份则是数据恢复与重建的基础,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控制手段,网络中利用两个服务器进行双机镜像映射备份是备份的先进形式。程序的安全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常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程序备份等。接触控制是指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备份则是指有关人员要注明程序功能后备份存档,以备系统损坏后重建安装之需。程序的安全控制还要求系统使用单位制定具体的防病毒措施,包括对所有来历不明的介质在使用前进行病毒检测,定期对系统进行病毒检测,使用网络病毒防火墙以防止日益猖獗的网络病毒侵入等。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控制。应用控制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活动所进行的控制。应用控制可划分为输入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和输出控制。

1.输入控制。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建立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以防止会计科目输错;设计科目代码校验,以保证会计科目代码输入的正确性;设立对应关系参照文件,用来判断对应账户是否发生错误;试算平衡控制,对每笔分录和借贷方进行平衡校验,防止输入金额出错;顺序检查法,防止凭证编号重复;二次输入法,将数据先后两次输入或同时由两人分别输入,经对比后确定输入是否 正确等。

2.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常用的控制措施包括:登账条件检验,即系统要有确认数据经复核后才能登账的控制能力;防错、纠错控制,即系统要有防止或及时发现在处理过程中数据丢失、重复或出错的控制措施;修改权限与修改痕迹控制,即对已人账的凭证,系统只能提供留有痕迹控制,也就是说,系统只能提供留有痕迹的更改功能,对己结账的凭证与账簿以及计算机内账簿生成的报表数据,系统不提供更改功能等。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篇6

关键词:计算机;会计行业;工作方式;信息;内部控制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会计行业由原来的手工记账的方式以及传统的核算方式,改变为远程信息控制。科技的进步,促使了会计行业的变革。由于会计行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要求会计行业的发展管理也会发生变化,也就要求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的控制,并随之做出相应的措施。

1.关于风险的研究分析

出现的风险的原因,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软件自身的原因所出现的风险;其二是由于人为原因所出现的风险;其三是由于计算机的安全问题的风险。

1.1由于软件自身的原因所出现的风险

在会计行业中,由软件自身的原因所带来的原因,其一是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处理问题时,考虑得不够全面;其二是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其三是软件的开发存在着漏洞,给黑客们了可乘之机;等等。

1.2由于人为原因所出现的风险

电算会计出现风险,有时也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其一是虽然由于科技的发展,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的正确率得以大大提高,然而,电算方面的管理还是处于滞后的状态,尽管某些企业的管理制度与时俱进,但是,在执行方面,要不只是敷衍了事,要不就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结合;其二是尽管相关的规定比较完善,但是某些工作人员对电算方面还不够适应,或者是自身的疏忽,而没有按规定做事;其三是由于电算内部的防范制度过于薄弱,,比如,设计的密码比较简单,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弱,就会导致给了用心叵测的人以可乘之机;等等。

1.3由于计算机的安全问题的风险

由于运用计算机对文件进行存储时,计算机的空间密度比较大,而且在删除时,不会留下实体,这样既可以达到保密的目的,又能够起到环保的作用。但是,这也存在着风险,其一是在进行操作时,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就导致了误操作,就不容易找到修改或者恢复的依据;其二是由于不正确的结束程序,从而就对硬盘造成破坏;其三是由于黑客的恶意攻击,就造成了数据被修改,或者是文件被损坏。

2.措施以及方式

2.1从形式的方面来看

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形式方面来看,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控制,其一是会计处理方面的控制;其二是在程序的设计以及操作方面进行控制;其三是在制度方面进行控制;其四是在机构方面的控制;其五是对数据输入以及输出在安全方面的控制。

会计处理方面的控制。要健全电算内部的检查体系,这种检查是要定期进行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是对账务的正确性进行检查,其二是对文件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其三是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进行检查,其四是对文件的签字是否与要求相符合的检查,其五是对计算机数据与书面材料的一致性进行检查,等等。

在程序方面进行控制。在对程序的控制方面,主要是表现在对设计以及操作的控制,要做到五个“必须”,其一是在软件开发时,必須要规范;其二是软件的开发必须要深入以及全面;其三是软件在开发时,必须要符合相关的规定;其四是软件在投入使用之前,必须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其四是在操作时,必须要依照正确的流程进行;其五是相关的资料必须归入档案。

在制度方面的控制。只有监理健全的制度,才能够对电算的内部控制起到大方向的作用。

例如:会计电算化制度等的健全。

在机构方面的控制。随着会计电算的发展,它的内部的结构也必须要做出调整,必须要明确电算会计部门的岗位进行分工以及职责。它的岗位分为两种,其一是基本会计的岗位,其二是电算化的岗位。前者的岗位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其一是出纳,其二是核算,其三是会计主管,其四是档案人员,其五是稽核,等等。后者的岗位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其一是维护员,其二是主管,其三是操作员,其四是审核人员。必须要明确一点,一个人不能够身兼数职,这样就可以达到不会出现集权现象,可以形成相互制约,也不容易发生错误。

对数据输入以及输出在安全方面的控制。在会计电算的系统中,由六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数据整理,其二是数据输入,其三是数据处理,其四是数据通讯,其五是数据保存,其六是数据输出。会计方面的安全性是要重点考虑的,在数据的输入之前以及输出之后,必须要进行审核,以确定准确无误;一定要防止数据出现外泄的现象;在文件处理方面,必须要谨慎,防止数据出现丢失的现象;必须要对黑客的攻击有极强的防范作用。

2.2从内容的方面来看

从对电算的控制内容来看,可以从八个方面来控制,其一是进行培训的工作,其二是在职能方面进行加强,其三是在操作流程方面进行加强,其四是在制度方面进行加强,其五是在程序操作方面的记录进行加强,其六是对安全管理方面进行加强,其七是在档案的管理方面,其八是对内部审计的加强。

进行培训的工作。在系统的使用的最初的阶段,就必须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要进行考核。所进行的培训有四个方面,其一是操作的培训;其二是对这个系统的了解;其三是所运行的程序;其四是对会计信息的使用以及分析。

在职能方面进行加强。由于电算的功能比较集中,就必须要把职责进行分工,并且加强控制,将那些会产生矛盾的职责分离。其一是把电算的工作与其它的业务相分离,其二是在电算单位的内部,一个人不能够身兼数职,其三是建立一种有效的监督体系,让各个岗位之间形成有效的监督,以此来确保信息的正确性,而且能够把出现舞弊的可能性减到最少。

在操作流程方面进行加强。为了尽可能减少错误的发生,就需要遵守一定的准则,准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上机的准则,其二是操作的准则。前者是对计算机室内工作时应该遵守的准则;后者则是关于计算机操作的具体的要求。

在制度方面加强。一方面可以对制度进行构建,另一方面则是让它确实的得到执行。建立健全的制度,必须要多方面来构建,其一是电算数据备份的制度,其二是对软盘进行管理的制度,其三是网络安全维护的制度,其四是对基本操作的考核制度,其五是电算档案管理的制度,其六是监督的制度。

在程序操作方面的记录进行加强。单位应该对日常的工作做出详细的记录,在记录中,务必要写上工作人员名字以及记录的时间;对于软件的修改,一定要事前制定出周密的计划,要把一切的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考虑进去,力求把每个环节都能够控制在预想的情况中。

对安全管理方面进行加强。电算的安全控制应该是采取手段来保证数据以及系统的安全。系统的安全控制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接触控制,其二是后备控制,其三是环境安全性的控制。

在档案的管理方面。由于利用计算机进行删除文件时,不会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就这点而言,会造成文件的损坏。进行对计算机的档案管理控制,就可以让数据能够恢复,这样就不会造成资料的丢失。

对内部审计的加强。由于会计行业使用了计算机工作,就导致了审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步是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第二步是邀请专家来参加审计,第三步是要有确实的执行力。

3.结语

会计行业把计算机作为工作的工具,会计行业从内部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为了应对这种变革,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倪红霞.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探讨[J].财经界(学术), 2010,11(14):216-217.

[2]杨佃水.浅议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J].新财经(理论版), 2010,16(5):24-125.

[3]孙长杰.浅谈会计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的创新结合[J].中国西部科技 ,2009,10(10):206-207.

[4]王波.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市场 ,2010,15(44):161-162.

完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处理会计业务, 为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各部门、企事业的管理者提供财务信息、分析信息、决策信息的人机结合的组织。它通过系统的方法收集、储存、加工输出各种会计信息, 提供给有关部门和单位, 为经营和决策提供帮助。会计信息系统可分为手工和电算化信息系统, 人们把基于计算机作为主要数据处理工具的会计信息系统称之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也就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会计信息系统, 简称为会计信息系统 (AIS) 。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

与手工系统相比, 电算化的信息系统在数据处理上更快更准确, 而且节约了人力、物力, 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同时也改变了会计核算程序、数据存取方式和存储介质, 改变了某些与审计线索有关的关键因素, 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存储形式由纸介质向磁介质转变导致会计信息容易被改动且不易被发觉;会计电算化后, 许多业务处理程序由计算机完成, 一些内部牵制措施无法执行, 导致内部控制效率降低, 内部稽核的作用被削弱;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下, 操作环境的改变使传统内部控制方法难以发挥作用, 会计工作质量与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会计人员的操作水平关系密切。一旦系统由于自身或操作员的失误而崩溃, 就可能使会计工作陷入瘫痪。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正确、完整与及时, 保证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符合国家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 保护企业单位财产的完整性, 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系统 (单位) 的内部各个子系统 (部门、个人) 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会计及其他数据正确可靠, 保证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制度和本单位制度、计划贯彻执行, 提高经济效益, 利用系统内部分工而产生相互联系的关系, 形成一系统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的一种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基本思路是坚持明确分工、相互独立、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原则, 建立系统的人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控制机制, 使会计电算化运行的每一个过程都处于严密控制之中。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一般包括两类, 即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它们均是计算机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的特殊控制, 用来预防、发现和纠正系统中所发生的错误、舞弊和故障, 使系统能正常运行。

一般控制又称普通控制, 主要内容有: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 通过划分不同的职能部门实施内部控制;通过限制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有关人员业务处理的权限, 实施内部控制;建立岗位责任制, 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应明确规定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如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凭证审核员、会计档案保管员等职务不相容;业务处理标准化控制, 可以报导各项业务处理方式、方法、要求编成工作手册, 以供业务处理时遵照执行;软件与数据文件安全保密控制, 如制定数据备份制度, 规定数据使用权限, 建立操作运行日志等。

应用控制又称运行控制, 是为了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能适应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处理的特殊要求而建立的各种能防止、检测及更正错误和处置舞弊行为的控制制度和措施, 是为保证会计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 其目的是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主要内容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三方面。输入控制主要对输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控制, 如二次输入校验、平衡校验、总数校验等;处理控制主要对业务处理程序、方法进行控制, 如输入计算机中记账凭证未经审核不得记账, 已记账凭证不得修改等;输出控制主要对输出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控制, 如用已结账数据打印账簿应给予必要的标识。

另外, 内部控制的质量可能会在很多方面受到不利影响, 包括缺乏遵从性、情况发生变化, 甚至控制本身受到怀疑和误解。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被切实执行, 产生良好效果, 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 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监督是由适当的人员, 在适当及时的条件下, 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的过程。监督通过持续监督、个别评估或者二者的组合来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能够持续有效地运作。

在完善电算化会计信系统内部控制的过程中, 我们还应注意多方面的问题:应在各部门配合下由财会部门具体负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要遵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国家的有关规章制度;应立足于本单位当前的实际需要, 并考虑到今后工作发展的要求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所有操作人员的整体配合精神, 注重协作;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一个多要素的立体框架。企业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内部控制程序、增强内部控制手段, 将信息技术有效地集成到业务和信息处理过程中, 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完善内部控制措施, 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防范与控制经营风险, 将使企业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徐木梁, 《当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企业, 2004 (1) ;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篇8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具体由凭证单元、账簿组织、报表体系、记账方法和账务处理程序等组成, 主要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法规、方法和程序, 完成对价值运动中所产生的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 形成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根据对会计数据加工处理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作为主要数据处理工具的会计信息系统, 主要具有如下特点:会计数据标准化、集中化和自动化;内部控制程序化。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

在了解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特点之后, 我们有必要知道这样的信息系统到底存在着怎样的风险。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给会计工作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为会计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手段———会计电算化。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方式, 而且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 随着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引入, 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在增大, 如硬件因素引起的风险、软件方面引起的风险、工作环境引起的安全风险、病毒“黑客”侵入引起的风险、管理因素引起的风险等。本文就管理方面的风险加以阐述。

管理风险是指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有关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而引起的风险。它包括内部控制薄弱造成的风险、操作不当造成的风险、备份恢复机制缺陷带来的风险以及内部工作人员职业道德问题引起的风险。会计电算化系统在处理方式和内部结构上与原来的手工会计系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原来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系统管理工作的需要。要保证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正常、安全、有效运行, 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管理制度, 否则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作用, 而且还会造成单位会计工作的混乱, 给各种非法舞弊行为以可乘之机, 甚至会给国家、社会、集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一) 内部控制薄弱造成的风险

1. 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的应用问题

内部控制重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分离。采用计算机后, 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这一在手工核算体制下常用的有效控制原则, 在很多时候却得不到遵循。由于数据处理集中进行, 导致职责合并严重, 会计人员大大减少, 从而使一些不相容职务得不到分离, 如有些单位会计人员既从事数据输入、输出工作, 又负责数据报送, 这增加了他们在未经批准情况下, 直接对使用中的数据和程序进行修改、复制或删除等操作的可能性, 从而使会计数据的准确和及安全性得不到保证, 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2. 数据的安全性差

(1) 数据信息易被篡改。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 信息都是用纸张记录, 其法律效力被广泛承认, 而且所作的任何修改都会有痕迹留下来, 数据不易被篡改。而在电算化会计处理过程中, 计算机存储方式是将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在磁 (光) 介质上, 不易实现签字、盖章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手段。因此, 数据极易被篡改甚至伪造而不留任何痕迹。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 甚至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数据。

(2) 利用数据信息进行计算机舞弊和犯罪。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 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 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 这给一些不法之徒提供了机会。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一般手工操作系统的银行舞弊案每次造成的损失为10.4万美元, 而使用计算机系统的银行舞弊案的平均损失为61.7万美元, 是一般手工操作系统的6倍以上。

3. 审查、复核机制被削弱

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 会计工作被分成几个步骤, 按一定的程序完成, 任何一个步骤或一道手续的处理, 都意味着是对前面步骤或手续的复核和审查, 前一步骤中出现了错误, 往往可以在后一步骤中被发现并加以修改。而使用计算机后, 大部分会计处理步骤不再存在, 被计算机所代替自动完成, 审查、复核等控制机制随之削弱, 甚至消失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后, 记账、报表等均由计算机处理, 再也没有经手人负责, 如果处理过程出现错误, 将无从追查责任者, 审查、复核机制被大大削弱。

(二) 操作不当造成的风险

操作不当的形式有很多, 但主要有如下一些表现: (1) 职员在进入电子数据处理领域时, 没有经过适当的身份检查和识别。 (2) 没有防止未经许可的人员利用远距离终端进入系统。 (3) 口令泄露给未经批准的人员。他们可能自己寻找口令, 或从废弃的输出结果中取得口令, 也可以通过观察操作人员的操作以得到口令。 (4) 控制表中或授权等级库中没有及时清除离职人员的姓名和口令, 使他们在离职以后依旧能够接近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5) 没有受过培训的人员处理实际数据, 有可能无意地改变或破坏计算机文件。 (6) 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人员对硬件设备的不正确操作可以引起系统的损坏, 从而危害系统的安全。不正确的操作主要是指操作人员不按规定的程序使用硬件设备。例如不按顺序开机、关机, 有可能烧毁计算机的硬盘, 从而造成数据的全部丢失。

(三) 备份恢复机制缺陷带来的风险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 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致使计算机硬件存在着某些缺陷, 如硬盘的损坏而没有备份, 数据会丢失。即使有些计算机硬件系统存在恢复机制, 但是恢复控制薄弱。如对备份文件未能做到恰当的保管;还有部分单位当系统遇到意外事件无法工作时, 不知道如何恢复系统, 也没有制订系统恢复计划。

(四) 内部工作人员职业道德问题引起的风险

1. 会计人员的无意行为

由于电算化系统内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或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造成的数据录入错误, 操作步骤失误, 监控力度不够等, 使会计数据录入或处理出现错误,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可靠和不完整。

2. 人为的舞弊行为

电算化系统的内部工作人员为了达到窃取商业秘密、非法转移资金、掩盖各种舞弊行为等非法目的, 有意协助竞争对手获取和破坏会计数据, 从而对会计软件数据等进行非法篡改、删除, 给单位造成严重损失。

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 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

要保障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 各单位不仅要遵循国家制定的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及计算机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还应建立一整套从投入使用、业务操作到设备管理等完善的、行之有效的会计电算化风险防范措施 (包括加强职务不相容的内部控制、加强数据安全的内部控制、实施有效的实时监控) 。

1. 加强职务不相容的内部控制

职务不相容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是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来承担不相容的职责。职务不相容控制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3个方面: (1) 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务分离。电算化部门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部门或人员, 用户部门是指产生原始数据或使用计算机处理所得信息的部门或人员, 两者之间应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2) 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务分离。电算化系统从建立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根据职能不同划分为两大部门, 即系统开发部门和系统应用部门。系统开发部门主要承担系统的开发研制以及系统的维护工作等, 系统应用部门主要负责日常会计处理工作。 (3) 岗位授权的职务分离。单位应根据企业规模及会计软件的管理功能, 设立系统管理员、电算主管员、软件操作员、系统维护员、档案管理员等岗位, 这些岗位可以一人多岗, 也可以一岗多人, 但必须做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2. 加强数据安全的内部控制

数据安全控制是要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毁损、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 数据处理结果正确。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数据输入控制。首先, 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和审批, 并经有关的内控部门检查。其次, 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 如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校验、数据类型校验、重复输入校验等。 (2) 数据处理控制。包括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和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控制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文件标识、文件是否被病毒感染等。 (3) 数据输出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与输入数据是否匹配, 输出数据是否完整, 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 数据的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 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编号、收发、保管工作等。

3. 实施有效的实时监控

随着会计不断发展, 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手工方式下内部控制已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要求, 这就要求在电算化会计系统内设置操作与监控两个岗位, 对每一笔业务同时进行多份备份。当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时, 其操作和数据也被同步记录在监控人员机器上, 由监控人员进行即时或定期审查, 一旦出现数据不一致便进行深入调查, 以实现有效牵制, 从而实施有效监控, 加大审查、复核力度。

(二) 加强操作管理的内部控制

企业操作管理控制主要用来规范每一个操作员的行为以及各自之间的权限, 以保证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操作管理的内部控制一般包括:

1. 严把操作员上岗关

操作员必须经过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培训、持有会计电算化等级证书方能上岗。

2. 规定操作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

为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真实, 对需输入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 未经电算主管员审核签章, 操作员不得输入计算机;对已输入计算机的凭证需由电算主管员核对并签章后方可登记机内账簿。同时, 操作员应按被授予的权限严格作业, 不得越权接触系统, 以避免人为因素或操作不当给系统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

3. 建立操作员上机登记制度

操作员应认真填写手工上机日志, 记录每天的上机操作内容, 并定期打印会计软件提供的上机日志。

4. 操作员不得泄露密码

为防止密码泄露, 企业可对操作密码实行双人控制, 即将所设密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由电算主管员掌握, 另一部分由操作员掌握, 只有两者同时兼有密码, 方能进入操作。这样可以达到相互监控的目的。

(三) 建立多级备份机制

1. 服务器双机热备份或RAID镜像技术

在后台建立双机数据库服务器系统, 进行系统热备份, 在发生故障时, 服务器自动切换, 保证在一般故障情况下服务器系统的不停顿工作, 这在多账套、多部门应用以及远程网络服务条件下保持数据库不间断服务尤其重要。RAID是廉价磁盘冗余列阵的英文缩写, 在数据库服务器中, 它通过磁盘镜像技术实现数据冗余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即一个逻辑磁盘由两个物理磁盘组成, 并且每个写操作都在两个磁盘上进行, 如果其中一个磁盘发生故障, 数据可从另一个磁盘读出。

2. 财务软件系统自动备份

财务软件系统必要的自动备份可以弥补用户自主备份不足所产生的损失, 虽然它会消耗系统资源, 并且频繁的自动备份会影响系统的运行效率。一般是定期自动备份 (如一周、一月) 和数据更新时强制性自动备份 (如大量数据输入、结账时的备份) 。

3. 系统管理员定期集中备份和账套主管的日常备份

这是用户自主进行的备份工作, 要做到勤备份、少恢复, 任何恢复操作必须有明确的书面记录, 记载数据恢复的原因、恢复时间、恢复人和用以恢复的备份数据详细情况。数据的备份应分别存在3个以上地点, 并由专人保管, 贴上写保护标签并用印章或封条签封, 并定期进行转储。

(四) 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以及风险评估和分级管理制度

1. 人员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搞好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后续培训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高质量的会计软件需要优秀的软件设计者的研制开发, 会计软件的持久应用也离不开称职的软件操作人员, 他们应该是既精通会计业务, 又精通计算机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 新的应用软件不断涌现, 操作系统不断升级, 有的财务软件即使未更换, 也存在升级、增加新功能的问题, 这就要求将会计电算化培训列入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内容中去, 在培训时不仅仅是对操作系统的培训, 还应包括让这些人员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机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新的凭证流转程序, 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

2. 建立风险评估和分级管理制度, 及时发现现有的或潜在的风险

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 对电算化系统各组成部分和运转的每一过程的风险和可承受性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 采取适宜的分级管理制度, 并在实施过程中持续改进和完善, 更有效地利用组织资源来确保会计电算系统的安全。同时, 结合内外检查监控机制和交流反馈机制, 及时发现现有的或潜在的风险, 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持续改进和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提高安全绩效。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 实行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与此同时会计电算化也给会计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风险。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就必须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一套完整的、适合会计电算化的风险防范机制。本文在分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方面风险的基础上, 提出了防范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管理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田文利.浅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16) .

[2]黄平秋.浅议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内部控制[J].时代经贸:学术版, 2006 (9) .

[3]虞晓红.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与防范[J].经济师, 2006 (3) .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篇9

1.1 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首先, 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 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其次, 会计业务处理范围变大。因此, 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 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 更加复杂。

1.2 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 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 每一项交易发生时, 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 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 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

因此,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 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的, 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1.3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交易授权、执行方式的影响

工作人员利用授权程序所提供的文件和口令, 获得相应的权利,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里处理授权范围内的业务。口令密码一旦被盗取, 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就意味着在新的会计工作环境下, 加强财务软件的系统权限控制、口令管理程序控制、修改程序控制、网络系统权限控制等工作成为内部控制的又一项重要的工作。

1.4 内部控制的内容和重点发生变化

计算机技术的引入, 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 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 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控制措施, 如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分析、编程、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内部控制, 以及计算机内和磁盘中的会计信息的安全保护、病毒防治、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等。

1.5 会计电算化对财务应用的影响

在电算化系统下, 计算机通过程序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形成记账凭证、明细账、总账和报表。但原始数据必须由处于第一道工序的财务人员事先进行人工审核并手工输入计算机, 一旦原始数据在审核时出现疏漏, 或在输入中发生错误, 计算机无法识别, 只会将错误按程序进行运算, 导致以后的工作不可逆转的一错到底, 而且这种错误在以后的工序当中很难被发现。因此, 会计电算化中数据的准确性, 完全依赖于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

2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2.1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一般控制

系统开发和维护控制。网络会计信息下的会计和审计人员在系统设计和开发准备阶段就要积极介入, 这样不仅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而且对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系统在运行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并且环境也可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所以应及时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 使得信息系统随时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

2.2 监控与操作相分离的内部控制, 实施实时监控

在电算化系统中, 由于计算机自动高效的特点, 许多不相容的工作都已合并到一起由计算机统一执行, 这样就形成了内控隐患。这就需要分设操作员与监控员, 并对操作员的操作权限和操作规程进行控制。对每一笔业务同时进行多个备份, 当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时其操作和数据也被同步记录在监控人员的机器上, 由监控人员进行即时或定期的审查, 一旦出现数据不一致便可深入调查, 这就强化了系统内部的互相牵制。

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以强化系统内部的牵制制度。在计算机环境下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职务与系统操作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账职务;系统操作职务和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 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 应建立一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及轮岗制度。

系统文件安全及文档控制。系统文件应由专人负责保管, 使用和修改必须经过有关领导审批, 与系统无关的人员和按规定不得接触文件的人员, 不得使用这些系统文件。

内部审计。在电算化系统的日常运行阶段, 内部审计人员还要检查电算化部门的各项规章是否符合整个单位的基本政策和规定, 同时, 他们还负责对业务处理、记录保存、报告产生和环境安全及相关的控制进行评价和验证, 并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计算机程序进行测试, 以检查业务处理过程是否正确可靠。

增强网络会计系统的安全控制:周界控制;访问控制;远程处理控制;防病毒控制

2.3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

输入控制:输入控制的目标是确保网络环境下数据采集的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处理控制:处理控制的目标是确保数据处理过程的正确性、可靠性。输出控制:控制措施主要是对各种输出要求实行接触限制, 防止未经授权的人擅自盗用系统资源。主要措施有:控制只有具有相应权限的人才能执行输出操作, 并要登记操作记录, 从而达到限制接触输出信息的目的;打印输出的资料要进行登记, 并按会计档案要求保管。

3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1 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会计是企业核算的工具, 而不正当的利益追求者正是要利用这种工具, 来实现自己不正当的利润分配, 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如采用加速折旧法来调减利润来减少企业所得税;采用年限折旧法来调增利润, 更多的实现利润和利润分配;在存货的计价方法中根据需要自由的选择;在核算过程中, 根据需要, 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来调节利润, 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因此,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 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3.2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授权存在安全隐患

会计电算化的职能划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业务处理全部都是以电算化系统为主, 因而电算化功能和知识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 特别是会计人员的职能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移。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授权方式是口令授权, 口令授权存在于计算机系统内部。

3.3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执行主体和保存介质存在安全隐患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执行主体是计算机。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由于硬件系统存在物理易损性, 一旦硬件系统出现故障或因停电等其它非人为原因, 将导致数据不能被处理, 会计工作不能进行。数据处理的准确、高效主要依赖于财务软件的质量和性能。一旦软件质量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数据处理的准确和速度。同时随着现在普遍远程报帐、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催帐、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网络功能的出现, 使原来封闭的局域网会计系统面临开放的互联网世界, 给财务系统的安全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3.4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差错的重复性和蔓延性

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下, 由于数据处理环节相对分散, 一个环节数据出现错误, 下一个环节还可以发现并更正。但是,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处理集中化、自动化, 数据可以转入、拷贝, 因此一个业务的数据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几次, 从一个环节蔓延至其它环节, 导致整个系统数据失真, 使得错误的严重性加大。例如:在录入原始会计数据期间, 录入的错误数据就会再次用到会计科目汇总的过程中, 影响到会计科目汇总的结果, 导致科目汇总数据的错误。在进行经济指标分析时, 又可能会再次使用到错误的科目汇总数据。从而, 因一个数据的错误而导致一连串系统的错误, 从而影响到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失真。

由此可见,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 是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 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 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 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 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 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4 针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殊性, 加强和完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4.1 加强和完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业务人员组织控制。在授权过程中运用内部审计, 按照权、责、利相结合原则建立岗位责任制, 明确职责分工, 对财务软件的开发人员、维护人员和会计业务操作员、出纳员进行合理的岗位分工, 加强组织控制。

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 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 (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 的分离, 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 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和维护控制。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和维护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操作和维护规程来实现的。规程应包括操作的具体流程, 各环节的主要分工和职责, 注意事项, 维护的时间和方面, 维护的程序等内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和维护控制主要是为了保证财务软件操作的规范化, 保证财务软件正确安全的运转, 防止软件被非法修改、删除。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能力素质的建设应直接纳入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企业管理者应当重视对财务工作人员的选用与培养, 增强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业务水平, 达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主体诚信。

4.2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执行主体的控制

加强会计财务软件的研发和维护。在软件研发之前要进行需求分析和可行性评估。系统设计时要坚持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 保证软件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在编程阶段, 运用标准统一的程序语言进行编程, 对最终产品的程序原代码进行编译处理, 并进行加密。测试阶段, 运用黑盒测试模型和白盒测试模型对软件进行测试, 查找设计、编程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到达数据输入与运算输出的结果相对应, 达到需求分析的目标。应对在用软件进行定期维护, 以保证软件安全、平稳、高效运行, 并不断完善财务软件的功能。

财务办公地点引入机房管理制度,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硬件、软件的管理与维护

财务办公地点引入机房管理制度, 可以有效的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安全, 为计算机设备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保护计算机设备。财务办公地点应具备放火、防潮、防尘、防磁和防辐射等条件, 保证供电系统等辅助设施的良好持续运转, 关键的硬件设备应进行备份, 要留有备用的计算机, 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硬件环境的正常运行。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应具备加密措施, 重要数据应有备份, 工作人员不得在财务专用计算机上上网、插入外来软盘、光盘, 以防止病毒侵入计算机破坏计算机软件、硬件。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查毒、杀毒等工作, 保护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环境的安全。财务工作地点应实行“闲人免进”制度, 防止无关人进入, 进行工作日志和来访登记制度, 实行专机专用, 专人负责。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网络环境的管理与维护。采用数据加密、回响检查等技术手段进行网络管理以防止由于遮荫问题、设备故障导致数据丢失以及不法分子非法拦截盗用财务数据信息等安全隐患, 保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网络环境的安全运行。

4.3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业务操作的控制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输入控制。通过设立专门的审核人员对系统每笔业务进行合法性和准确性的审核, 从源头上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 避免因错误或舞弊导致的连环性、重复性错误。采用编码制度, 会计科目统一编码, 不仅提高了录入的速度和准确性, 而且规范了行业管理。设置逻辑控制, 平衡校验控制, 错误更正控制来完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查错、改错的功能。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处理控制。建立系统处理的适应性控制, 允许软件用户在一定限度内自由制定或改变会计政策, 适应企业自身的规模和环境;建立数据溢出性检测以保证数据超出计算机容量而产生的数据损失, 避免因数据溢出所造成的数据信息失真;操作过程中的失误是在所难免的, 因此, 系统应对用户的某些操作做出再判断和再确认设计, 以防止系统数据被执行重大错误操作。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输出控制。通过对凭证、账簿、报表数据的查询、打印, 并进一步的核对、检查可以有效的预防利用计算机犯罪。系统输出的会计资料中, 有些资料属于机密文件, 未经批准授权任何人不得接触机密文件, 并应建立严格的文件保管和登记制度, 以防止恶意窃取和损坏重要机密的会计数据。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系统功能不断扩展, 现行的规范计算机会计业务处理的规定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因此, 必须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建设, 制定适合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工作特点、满足会计内部控制原则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 以确保会计实行电算化后的系统正常、安全、有效的运行。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定迅.《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再认识》2004 (1) .

[2]徐冰, 王华民.《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3 (3) .

[3]龚小君.《计算机引入后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2 (5) .

[4]李红, 贾英.《试论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其对策》商业研究, 2001 (7) .

[5]李金花, 刘学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3) .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篇10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使会计工作基本上结束了传统的手工信息时代, 但是其会计本质并没有改变, 所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仍然存在很多与传统手工信息系统的相同之处, 同时鉴于计算机的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其与手工系统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1.实现会计数据存储的磁性化、无纸化;2.内部控制的程序化;3.数据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4.会计工作人员储备知识的多面化;5.与管理信息系统中其他子系统的联系密切。

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对审计的影响

(一) 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在传统手工会计中, 审计线索主要包括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 但是会计电算化的磁性化和无纸化改变了这一传统审计线索方式。在计算机环境下, 会计凭证的存储和处理都是以数字文件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内, 子核算系统自动生成的转账凭证来自于机内分配结转后的记录。另外对于报表的编制同样采用计算机形式, 其主要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等均为提前存储在机内磁盘, 磁盘的修改不留痕迹的特点导致数据和公式存在被认为改动的安全隐患, 造成文件输出后的不真实性。计算机对会计信息处理的过程是通用系统程序进行的, 其处理过程并不会保留痕迹, 所以这也给审计人员在进行企业业务审查工作带来困难。

(二) 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引入必将会使审计工作的内容增加, 计算机的风险特点决定了审计的内容中需要加入对计算机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 所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内容不但要包括传统手工会计的所有审计内容, 还应加入系统开发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数据文件以及内部控制的审计内容。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主要集中在其系统的可审性和审计线索的设置上, 要求会计系统软件必须具备准确性和有效性, 能够通过国家财政部门的评审, 符合相关要求。但是由于企业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已经自身发展的需要, 会对会计软件进行二次开发, 这种变动必然会改变其正确性能, 所以在审计工作中仍然要加入会计软件和程序的审计内容。

(三) 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不同于传统的手工会计形式, 所以如果再采用传统审计技术的话, 已经不能达到审计的目的。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涉及到了计算机领域, 所以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 审计技术必须要包括电算化系统程序、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数据文件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 必须采用传统审计技术和计算机审计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

(四) 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

电算化系统审计的变化是全方位的, 其审计内容、审计技术、审计线索、审计对象都需要依据会计电算化的改变而改变, 传统的手工会计的审计准则和标准已经不适应电算化模式, 必须作出针对性的改变。电算化跨出了传统会计领域, 属于会计和信息技术结合的多领域模式, 所以对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必须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审计准则和标准。

三、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进行审计的建议

(一) 正确评审被审计单位的电算化系统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越来越多的经济组织开始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企业的业务管理和财务处理, 会计电算化在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改变了传统的手工会计形式, 使财务会计信息的载体、程序和审计工作都发生了改变, 但是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的正确性和保证审计的质量, 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做到两点, 即正确评审被审计单位的电算化系统, 考虑使用适当的审计技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

1. 充分考虑和分析电算化对会计活动中所有环境产生影响和改变, 认清电算化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潜在风险, 有针对性的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

2. 细致统计会计电算化系统相对于传统手工会计多出的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内容, 针对不同电算化内容制定不同的审计标准和准则。

3. 正确总结和利用审计结果, 对电算化系统存在弱点属性和程度进行评估和统计, 列入到评审报告, 便于以后审计工作参考。

(二) 制定合理的电算化会计审计程序

1. 准备阶段主要有两个主要内容, 第一, 详细了解被评审单位的主要情况和财务信息, 通过了解以往审计资料以及和企业有关人员的沟通、电算化系统的基本信息, 对企业的审计工作进行细致的准备。第二, 在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和会计系统的资料之后, 组织审计人员和准备所需审计软件。

2. 从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入手, 了解计算机的应用程度, 做出初步审查结果和评价, 之后有针对性的对内部控制进行更深入的审查,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及子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用户补偿控制的审查和测试, 最后进入实质性的测试, 得出充分的证据, 为审计人员做出审计结果和最终判断提供支持。

3. 通过以上步骤, 审计工作的企业部分操作过程已经结束, 开始着手进入到全面评价和编制审计报告阶段。审计结果汇总评价的多方面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甚至最终审计报告也可由计算机辅助完成。

(三) 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发生了很多改变, 它更加依赖制度的辅助作用, 所以加强制度审计是极有必要的。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在计算机审计中占有重大地位, 对系统的评价主要是找出控制的薄弱环节, 这些薄弱环节就是影响内部控制的风险因素。将分析出的这些潜在风险进行评价, 制定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在正常的审计工作过程中, 处理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常审计外, 还需根据企业会计系统的实际情况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统计和分析, 编制评价报告中需包括目标与范围、控制要素和准则达标程度的肯定, 以及存在的弱点的揭示、建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等等。

(四) 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审计工具, 帮助审计人员完成某些审计工作。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会计系统从引入计算机到电算化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和完善, 相对应的, 审计工作也需要引入计算机技术以实用会计的电算化,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 要解决会计电算化对手工审计的冲击, 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必然的道理。一般而言, 审计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应用计算机进行文字、数据与图表的处理、加工, 相应形成支持审计认定的工作底稿。

四、未来审计方式的展望

自上世纪期, 人们已经将传统审计和计算机进行结合, 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而人们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最终目标是计算机审计的完全整合, 这是计算机审计的最终理想方式, 在这个阶段, 所有高级审计管理人员都受到计算机审计和财务审计的训练, 无须交叉咨询, 整个系统的审计报告不再分为计算机系统和会计系统两种形式, 而是一份综合审计报告, 这将大大提高审计的效率。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被逐渐引入到传统会计之中,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会计模式, 即会计电算化。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数据处理方式, 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全新的课题。电算化系统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日臻完善, 系统也更加复杂多样, 这就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审计,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臧巍.浅谈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J].现代商业, 2012 (04) .

[2]罗东升.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及对策[D].四川大学, 2005 (03) .

[3]柳冰虹.论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J].当代经济, 2012 (07) .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篇1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过渡

引言: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行业发展的速度也非常明显,会计行业在各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不断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行业发展产生一定重要的影响。随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会计电算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会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会计电算化朝着刚好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概述

就快行业发展的本质,会计电算化属于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性质方面而言,会计电算化属于基础性的会计知识,也是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学习的一部分会计知识。发展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培养出适应会计发展和信息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从会计电算化的根本上而言,其主要就是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会计工作中,进而可以对会计信息进行系统管理。应用电算化其实也就是减少了会计信息保存过程中人力的浪费。同时还有助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从这方面就可以充分看出,会计电算化其实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减少会计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错误发生的概率。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其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企业能够将在会计工作中的优秀人才推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则企业的发展就会更为明显。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其实也就是会计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在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时代的一个特征[1]。会计的信息化发展适应会计发展趋势,同时也满足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共享需要。从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本质上来看,其实会计电算化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使会计更快的向会计信息化方向发展。同时也更快的促进了会计工作中信息的交流,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其实是适应时代的发展,促使会计获得更好的应用。

二、会计电算化运用的现状

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运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会计电算化的功能认识不全。会计从业人员在开展会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想在工作中充分应用各项技术的作用,并将其有效的表现出来,那么认识其各项功能是应用的前提条件。现如今,会计电算化已经应用到了会计的各个领域中。但是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究其原因,会计从业人员尚未清楚地认识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功能,促使其作用难以发挥出来。使得会计电算化的高校应用受到影响。(2)会计电算化实效较差。企业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操作中,工作人员先将会计数据输入会计电算化的系统中,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并将其自动生成财务报表,在核算信息的过程中,会计人员仍然使用手工录入,在管理和决策方面缺乏相对应的支持功能,使得工作操作中时效性和针对性较差,并没有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效率。(3)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夸及工作属于依稀那个较为严谨的工作操作,工作人员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到专业会计知识与会计技能。但是从目前企业内部的会计组成人员就可以看出,企业缺乏专业的会计人才,同时相关工作人员的会计处理措施不当[2]。在此种情况下,企业的会计工作就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4)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共享的需要。当前会计电算化不能保证会计信息共享。在企业各种信息资源合理运用的情况下,会计电算化不仅不能保证信息资源获得有效的应用,还是得会计人员在应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重要性

即使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应用技术也来越成熟。但是在应用电算化的过程中就会发信器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会计的长远发展,还会影响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就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已经不能适应企业会计工作的需要。正是基于此,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强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较多的财务信息要处理。在会计电算化不能满足企业处理会计信息的过程中,促使会计转向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就能够伯正企业的财务信息获得良好的处理。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有助于保证会计的正常发展,还能够避免企业由于会计信息处理不当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会计信息化模式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还能够实现在会计领域知资源共享。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

四、促进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措施

(1)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过渡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在会计电算化过渡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针对企业信息和社会信息应当有充分的认识。企业在面临此种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此的看法。促使企业内部进行过渡化,加强相关经验的总结。与此同时,在会计电算化过渡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在其内部采用某种形式进行宣传,促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对此都具有充足的认识,同时还应正确对待会计信息化。唯有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过渡会计信息化,才能够促进会计电算化过渡会计信息化。(2)培养高素质人才。人才是企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人员虽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操作水平,但是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会计人员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准确把握信息化的相关知识,才能够促进会计信息化的过渡。因而,会计专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还能够快速适应会计信息化过渡,使得信息化技术快速运用于会计技术中。会计工作者不仅是进行简单系统地计算,还应将数据的处理与整合运用于信息化的过渡中。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人才的培养是其中必备要素之一,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才能加快信息化过渡的速度。(3)企业领导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过渡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重视。在信息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领导人对信息化的正确认识将会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过渡会计信息化。在此过程中,企业领导人应当高度重视会计电算化过渡会计信息化4]。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其对企业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会计工作对企业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企业管理人员还应当对会计信息化给予高度的重视。重视会计信息化才能够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促使会计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容易出现错误。唯有企业领导人予以充分的认可与肯定,才能够在企业推动会计电算化过渡会计信息化,促使企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结语:总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会计电算化过渡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经之路。信息化相比而言较会计电算化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各行各业发展的过程中,采用信息化的手段不仅保证了工作的质量,还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因而,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信息化的过渡。

参考文献:

[1] 刘志.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6):15-16.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篇12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措施,方法

一、电算化会计概述

1. 电算化会计概念

电算化会计以会计与计算机学科为基础, 在实际实践中发展而成的新兴学科。目前该学科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下, 理论知识尚未全面展现在人们面前, 但可从已有的会计电算化实际实践中能够获取整体理论轮廓。

2. 电算化会计特征

(1) 电算会计是信息经济中的会计

在企业发展中, 三大经济支柱并非独立存在的, 而是形成大环境、大气候, 便是企业的信息化历程。当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时, 电算化会计便处于核算层, 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

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升, 电算化会计也得以日益成熟, 逐步转变为核算层与管理层结合, 最终转变为核算层与管理层再加决策支持层相结合。

电算化会计是企业集成化信息平台的基础与核心, 电算化会计的建设与发展无法脱离开企业集成化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同样地, 企业集成化信息平台建设与发展同样离不开电算化会计的建设与发展, 二者之间无法独立存在。

(2) 电算会计是管理、决策及战略会计

在还没有管理会计时, 只有核算会计, 会计更多地扮演着提供经济数据的角色。而拥有了管理会计后, 会计的管理职能得以有效发挥, 但因管理会计中复杂的数据计算、统计处理, 致使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面临较大的限制, 而决策会计与战略会计需要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 致使会计方法只在小部分员工中应用, 并且也只在极小部分企业中应用这些功能, 明显不利于决策战略会计在推动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而电算会计利用网络技术, 从供应链及营销环节实时收集各种应用数据, 及时地分析处理并反馈给对应德人员, 能够极大地改善管理效率。更为重要的是, 基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实时获取部分特殊信息, 并根据管理需求进行信息处理从而控制整个经营过程。

(3) 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经营业务平稳进行, 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及时发现并分析处理问题, 确保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而推出的政策与流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目标:

(1) 维护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任何企业均有自身的企业资产, 若未加以有效的保养, 则会产生资源浪费或贪污盗窃等问题, 导致企业资产遭受损失。因而,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采取必要的措施能够避免资产流失。

(2) 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可靠。会计数据是真实反馈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数据基础, 包括各种会计报表等。会计数据必须真实准确, 才能够满足企业外部相关单位的需求, 才能够吻合企业内部经营改善的需求。因而,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能够确保会计数据的正确性, 从而提升经营决策的准确性。

(3) 开展各部门的工作业绩考核与评价工作。在企业内部完善控制体系, 明确管理职责, 不仅仅有利于方案政策的有效执行, 同样有利于业绩考核的高效开展。

(4) 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按照企业经营目标, 完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 最终在于实现促进经营活动合理化, 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

(5) 确保企业财务业务开展的合法性。任何企业的财务业务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而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确保企业财务业务的合法性, 能够有效地规避企业内部各种违规作业现象产生。

二、电算化会计当前所存在的问题

1. 兼容性不强

因大多数电算化信息系统属于自行开发平台, 所应用的操作系统平台及支撑软件有所不同, 所应用的数据库也存在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并且不同个公司的代码风格及编写习惯有所不同, 再加上软件公司技术保密策略, 不同软件方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缺乏软件行业内的有效协议, 致使不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缺乏有效的统一数据接口, 导致难以在不同电算化会计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

2. 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不完善

在我国, 大部分企业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主要是为了记账, 使得软件开发者忽视了对成本, 预算等模块的开发, 且有些软件的功能不能够完全满足目前企业的需求, 软件功能与企业的需求还有些差距。

3. 数据安全性较差

对于企业来说, 财务数据安全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但是目前大部分的财务会计软件, 都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只是对软件的应用程序做了加密处理, 但是对生成的财务数据没有做到很好的保护, 一但计算机受到网络攻击, 数据安全性就会受到影响。

三、电算化会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产生的影响

1. 控制方式发生改变, 由单一制度控制转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中, 内控方式主要是指员工内部牵制制度。而进入电算化会计时代后, 集中式处理会计日常作业, 促使传统的会计部门内控措施逐步取消, 而随着而来的信息化内控机制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通信信息技术的持续高效发展, 会计数据基于互联网实时作业已成为可能, 会计操作可以在互联网的另一端快速化地完成日常操作。比如, 传统应该由工作人员现场处理的业务数据, 现在可以在互联网的另一端完成相关操作。而过去可能需要由多个部门根据初定的作业步骤, 现在能够由一个人集中作业。

2. 控制对象发生改变

电算化会计信息平台的快速、高效发展, 对企业内控的控制对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传统的会计作业模式相比, 进入电算化会计信息平台时代, 控制对象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由传统的对人控制改变为对人、机协同控制的控制体系, 内控的对象已转变为信息处理方法及计算逻辑等等。

3. 加大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在传统的会计作业模式中, 常常会出现因操作员工工作疏忽或疲劳等原因而造成的无意错误。而进入电算化会计信息时代后, 操作人员所维护的系统数据是否准确、信息平台运行是否正常、服务器设备是否平稳运行是确保财务数据准确性的三大因素。假如三大因素中任一因素出现问题, 就可能致使会计核算结果错误。

另外, 在实际工作中, 假如信息平台所存储的会计数据未受有效的控制机制导致易于被篡改。并且信息时代犯罪更具隐蔽性及危害性, 电算化会计信息时代发现舞弊或犯罪的难度要明显大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时代。所以, 电算化会计信息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及时有效发现、控制舞弊、犯罪行为的难度。

四、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与方法

电算化会计信息平台, 给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了更为简便、更为高效的工作平台, 但是假如缺乏有效的平台内部控制机制将致使会计信息平台处于不可控状态, 给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因而, 采取有效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控机制及其重要。

1. 优化会计管理组织机构设计

随着电算化信息的高速发展, 管理机构也得以相应的调整, 比如员工岗位责任制等等。在电算化会计信息平台内部控制工作中, 逐步完善会计管理组织架构是常见的方式之一。在组织架构优化设计工作中, 应该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需求, 从最大化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为出发点, 实现最大化的优化目标。

2. 完善电算化会计程序的设计和操作控制

电算化会计信息平台的研发务必满足规范需求、所开发的会计信息平台务必展开全面化、深入的调研分析工作, 所设计的平台开发方案必须与国家所颁布的相关规范要求相吻合。另外, 所开发的会计信息平台在实际应用前务必经过严格的内部测试及审批环节, 会计信息平台相关的开发文档必须完整, 确保电算化会计日常业务操作遵循会计作业准则, 预防各种会计作弊、违规操作, 保证会计业务数据的准确性。

3. 加强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安全控制

企业会计电算化信息平台日常操作, 主要涉及到会计日常业务数据的维护、处理、整理、保存及报表输出等相关工作。在这些日常操作中可能会存在数据风险的可能性, 因而需要进行平台在电算化信息平台每个功能模块实现时是否加入了相应的内控功能, 并且评估所加入的内控功能是否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 并对一些可预见的潜在风险是否有相应的预防方案, 对不可预见的风险是否有预留的处理时机等等, 以确保电算化会计每一个工作环境中会计信息的正确性、有效性及完整性。

另外, 在电算化会计工作中, 信息平台原始信息是经过人为预先符合及确认后维护至信息平台内, 所以会计信息平台数据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基础数据维护的正确性紧密相关。会计信息属于企业的机密数据, 假如发生数据泄露事件将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而信息数据的可复制下又造成会计数据容易发生泄露而不被发现。因而企业电算化信息平台不管是通过电子介质或纸质介质输出均应该进行严格的管控, 以免遭受数据盗取或修改。

4. 加强制度建设, 提升会计制度管理意识

单纯的企业制度建设, 假如未能够得以高效地执行, 就等同于制度的不复存在。因而, 在实际内部控制中一方面应该提升制度建设力度的同时, 应努力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制度意识, 以提升制度的实际执行效果。完善的会计电算化制度, 是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平台得以平稳应用的基础。所以, 加强领导、组织与规划工作, 强化会计工作人员会计制度有关的培训工作, 不仅仅是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 同样也是企业电算化信息平台是否能够得以平稳、稳健应用的重要基础。

5. 强化会计人员职能控制

在其位谋其职, 任何一个岗位均有着其对应德职责及其工作权利。在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能控制是一项极其有效的管控渠道, 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明确会计工作人员职责。诸多实际案例表明, 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平台内部控制失控的重要原因在于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职责不够清晰, 导致会计工作人员出现越权或者失职的情况。因而, 在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平台内部控制过程中, 应该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职责的梳理工作, 明确会计工作人员所应该担负的工作职责, 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工作。

(2) 加强会计工作人员职责管控。实际案例表明, 内部控制出现问题, 除了与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的问题有关外, 还与上级领导忽视对下属会计工作人员的把关工作。因为, 在实际内部控制工作中, 上级领导应该加强对下属会计工作人员的日常业务操作审核工作, 将内控隐患控制在源头上, 实现风险最小化的目标。

6. 加强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工作

电算化会计信息平台, 为企业内审工作提供了更为方便、更为高效的内审工具。但是电算化会计能否取得良好的运行效果, 除了与会计信息平台自身的功能有着紧密关联以外, 还与电算化会计信息平台操作人员的应用熟练程度紧密相关。因而, 在应用电算化会计信息平台加强内审工作时, 应该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提升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工作, 主要渠道如下:

(1) 积极组织内部培训。企业的发展, 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在企业内审工作中同样如此。在内审工作的发展中, 老员工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值得广大年轻的新员工学习与借鉴。因此, 企业应该积极组织各种内部培训, 安排老员工向新员工介绍在内部控制工作中所需要注重的难点与重点问题, 指导新员工更好地融入到内部控制工作中, 为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平台的平稳运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提供有效的外训机会。受企业内审工作人员能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 企业往往在内部控制控制中需要寻求外部专家的帮助。如果能够为企业内部控制员工提供的外训机会, 帮助员工接受更为先进的内控新理念、新技能, 相信能够帮助内部控制工作人员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 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7. 提升会计数据安全管理和控制力度

数据安全, 是所有企业推行电算化会计的重要保证, 是确保企业业务数据得以有效应用的重要基础。另外, 有效的数据安全管理能够高效地确保会计数据处于可恢复状态中, 确保在信息系统遭受破坏的情况下能够得以快速高效地恢复, 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营。因而在实际电算化会计推进工作中, 应注重提升企业会计的数据安全,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及管控力度。

(1) 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体系、重点关注会计科目体系、会计数据维护工作、系统内部数据计算逻辑等各种基础性数据管理工作。

(2) 当月所有会计业务数据及报表管理数据应该及时有效地进行分类汇总归档工作。

(3) 所有会计信息平台安装盘均应该做好标签归档工作, 并做好日常保管工作, 以确保会计信息平台的安全性。

(4) 做好电算化会计信息平台数据的备份工作, 同时要做好备份机的日常保养工作, 确保备份机磁带的安全性, 并进行定期电算化会计信息平台数据的恢复测试工作, 确保备份机制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8. 加强内部审计

作为企业内控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同样也是电算化会计下开展内部会计管控的重要渠道之一。在电算化会计背景下, 因审计对象的表现方式有所变化, 对内审工作做出了更为高标准、更为苛刻的条件。

(1) 应该积极安排内审工作人员参加更为高端的培训活动, 比如参加电算化信息平台等领域的培训活动, 促使内审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吻合会计内审工作的需求。

(2) 因内审工作员工的技能等方面因素受限, 难以更为全面地深入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 因而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审计方面专家的帮助。可以考虑参加会计信息平台开发的可行性评估工作, 信息平台应用安全性审核工作、评估日常操作是否满足企业内审工作的规定。

(3) 在逐步完善内审工作体系的同时, 同样也需要提高执行的效率, 只有高效地执行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出内审体系所具备的功能。从当前国内实际情况分析, 因实际执行力度不足而造成内审体系处于失效的状体中,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 应该注重制度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唐永军.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与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02) .

[2]蒙丽.内部控制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J].决策与信息旬刊, 2014 (11) .

[3]周俊青, 袁红.浅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J].企业家天地旬刊, 2013 (10) .

[4]蒙丽.内部控制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J].决策与信息旬刊, 2014 (23) .

上一篇:零水印算法下一篇:大连湾特大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