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管理和安全

2024-11-10

数据管理和安全(精选12篇)

数据管理和安全 篇1

8月20日, 山西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协调小组成员共20多人参加了会议,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小鹏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会上, 山西省经信委主任、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胡玉亭对山西省近期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进行了汇报, 各小组成员对当前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和下一步工作重点进行了研究讨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苏平,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杜善学, 省长助理、省公安厅厅长刘杰, 省军区参谋长徐洪生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李小鹏强调, 网络和信息安全关系重大,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健全安全防护和管理, 保障重点领域信息安全。要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安全, 加强政府和涉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保障工业控制系统安全, 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要加快能力建设, 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水平。要夯实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 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和密码保障, 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能力, 加快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要加强协同配合, 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保障山西省网络和信息安全持续稳定。

数据管理和安全 篇2

GCP

药物临床试验

数据和安全监察制度

目录

一、总则...........................1二、临床试验风险评估........................1三、数据与安全监察的强度................2四、监察员和监察委员会....................2五、主要监察项目.........................2六、监察结果..........................3七、与伦理委员会的沟通....................3八、保密原则..........................3九、附件...........................31.附件1(GCP-SYS-016-A01-V001.01):数据监察疑问表式样.....4药物临床试验

数据和安全监察制度

一、总则

1.数据和安全监察是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受试者的安全和临床试验数据的有效性。

2.所有的临床试验都应制定数据和安全监察计划,并作为临床试验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数据和安全监察的方法和强度应该与临床试验的风险以及试验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当,必要时应建立数据和安全监察委员会(Data and Safety Monitoring Boards,DSMB)。

4.临床试验数据的规范化管理是数据和安全监察的基础也是监察的重点内容。

5.当数据和安全监察发现明显的受益或风险被证实时,或者试验不可能成功获得结论时,应适时中止试验。

二、临床试验风险评估

对临床试验风险的评估是制定数据和安全监察计划的基础,申办者和主要研究者制定数据和安全监察计划时,应综合考虑下述因素:

1.临床试验风险度:根据试验的性质和干预措施,对不同临床试验的风险分为:最小风险、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具体定义如下:

(1)最小风险:指试验预期伤害或不适的可能性和程度不大于日常生活或者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和心理测试时所遇到的风险。

(2)低风险:试验风险稍大于最小风险。发生可逆性的、轻度不良事件的可能性增加。

(3)中等风险:试验风险大于低风险,但概率不是非常高。发生可逆性的、中度不良事件的可能性增加,但有充分的监督和保护措施使得其后果最小;严重伤害的可能性非常小到几乎没有。

(4)高风险:试验风险大于中等度风险。发生严重而持续的、试验相关不良事件的可能性增加;或者关于不良事件的性质或者可能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临床试验分期:即临床I期、II期、III期抑或IV期试验。

3.试验人群因素:试验是否涉及弱势和需特殊保护的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精神病人或神经系统损伤的病人、健康志愿者、囚犯等。研究人群是否存在潜在健康问题。受试者人群是否涉及社会敏感人群,如少数民族等。

4.研究者因素:主要研究者的经验、专业知识和精力是否有保证,研究者执行方案的依从性等因素。

5.其他因素:试验数据的保密问题,是否侵犯隐私。达到试验目标的预期困难,如:招募困难、知情同意难以落实、不依从试验方案、试验的退出率等。

三、数据与安全监察的强度

1.研究方案应根据上述风险影响因素对试验风险做出评估,并以此确定数据与安全监察的强度:最小强度监察、中等强度监察和高强度监察。

2.临床试验的风险级别是决定安全监察强度的主要因素,对于处于二者之间的风险级别,应该就高一级的风险级别进行。

3.根据所需监察强度,确定是否成立需要DSMB或委托其他的独立监察机构。

四、监察员和监察委员会

1.最小强度监察和单中心研究的中等强度监察可由机构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者、申办者委派的监查员等执行,试验方案中应明确监察责任者的职责。

2.高强度监察和多中心研究的中等强度监察应设立DSMB或委托独立的监察机构进行数据和安全监察。

3.若研究项目由DSMB进行监察,应对其组成、职责分工、监察的内容与频率做好计划安排。

五、主要监察项目

方案中应明确数据和安全监察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试验执行情况;

2.需要监察的关键变量和监察频率;

3.不良事件:等级和归因比例;不良事件报告计划;可能要求计划外审查的触发事件,以及非预期不良事件报告计划;

4.中期分析报告的内容与频率,统计方法;

5.提前中止试验的标准;

6.试验数据的管理。

六、监察结果

数据与安全监察可以产生继续进行试验、修改方案或中止试验的监察建议。

七、与伦理委员会的沟通

数据和安全监察员或DSMB应与伦理委员会之间保持沟通和交流,常规或定期向伦理委员会提供信息反馈。向伦理委员会报告关于继续进行试验、修改方案或中止试验的监察建议,伦理委员会经审查后向DSMB反馈结果。

八、保密原则

1.提交监察员或DSMB审查的数据都应保持试验组别盲态,除非委员会认为各组的特征对于他们的决定是必要的;

2.提交委员会的盲态数据应备有各组编码的解密码以备随时破盲;

3.监察员或委员会应该严格保持中期分析结果的机密,以避免可能的偏倚介入。一般情况下,只有具有投票权的数据和安全监察委员会成员才有权接触中期分析的数据。需要扩大接触范围时,应征得研究者、申办者和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4.DSMB的非公开会议必须保持机密性。

5.委员会的每一位成员都必须签署保密责任承诺书,对仅向他们提供的中期分析结果等试验资料严格保守机密。

九、附件

本制度共1个附件:

1. 附件1(GCP-SYS-016-A01-V001.01):数据监察疑问表式样

1.附件1(GCP-SYS-016-A01-V001.01):数据监察疑问表式样

国子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狠抓质量、环境和安全管理 篇3

走出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的误区

现在,企业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存在不容忽视的三大误区。

管理误区:1.认为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就只是攻关小组的事,似乎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仅限于攻关小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包括:新产品开发设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生产技术准备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采购供应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生产制造过程控制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检验管理,使用过程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计划,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改进,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审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成本,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可靠性管理及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等等。我们还有很多科技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有待开展和深化。可惜不少单位误认为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就只是管理部门设立一个人或半个人(兼职)在那里“对付”,像这样能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吗?

2.认为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在阻碍生产,好像加强管理就是在限制生产。其实,抓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促管理、兴科技,将关系理顺了就能促进生产,这与抓生产并不矛盾。同时,也只有将“事后把关型”的管理转变为“预防进攻型”的管理,才能扭转生产的被动局面。

3.认为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吹牛扯淡,似乎不能立竿见影。君不知,提高质量、治理环境和保障健康安全是个慢功夫,需要从设计、生产试制、制造、检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严格管理、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质量、治理环境和保障健康安全。

操作误区:1.一些基层操作人员(及管理者)由于自己对技术管理统计方法欠缺了解,科学方法不熟悉,为了出成果,等待数据达到理想值时,再按科技管理方法编出一些成果,加之单位未能严格把关,导致“水分”增加,自己不按科学的管理程序操作,反过来又说科研成果是“水的”,甚至以点概面又说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攻关是“假的”。

2.个别单位为了达标、升级、认证等目标,不是为振兴企业而抓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促管理、兴科技,而是为认证而认证。于是认认真真作假,实实在在的去搞花架子便屡见不鲜。现在,企业不搞升级、认证,但并不等于不抓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不抓管理、不搞创新、不兴科技。然而,有的单位一旦获奖之后,便不再向这方面投入,甚至削弱科技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部门。不少科技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工作者为支持改革而离开这“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生命线——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使其力量大大削弱。

3.个别厂级领导对科技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工作认识片面、不重视,但迫于上级要求,又不得不搞,故导致操作者“穷对付”,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对科技创新工作而言,新东西多、操作复杂,不但要理解、支持,关键还在于要为操作者、管理者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明白人,并按国际惯例操作。

政策误区: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时期,国家、行业、部门直至企业难免存在一些不配套的政策,致使基础工业投入多、产量低,抑或某些产品对企业而言,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好坏并无大碍,这样就使得一些厂领导宁抓产量,不抓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更不搞科研。产品要参与“世界级”的国际竞争,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靠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求生存、靠科技求发展、靠名牌拓市场。

由于上述误区的存在,使我国许多企业产品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有效期、消耗高、品种少、效益低、管理落后仍是一个严重问题。有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产品合格率和优质产品率分别达到98%和74%,而我国目前仅为71.3%和24%。据国务院权威人士披露,企业中不良品每年损失达2000亿元。中央领导针对当前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问题尖锐地指出: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令人担忧,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松驰,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有效手段不足。特别是一些企业在出口产品中掺杂、假冒名牌问题,严重地损害了国家的信誉。

要走出误区就得贯彻“质量兴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以创新求生存、靠科技促发展、用体系拓管理、向管理要效益”的发展之路,用一流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建成一流的现代化企业。

加强质量、环境和安全管理

1.树立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意识,坚持“以质取胜”。

2.加强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组织,增大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投入。扭转轻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重数量的做法。

3.加强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培训,培养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复合型人才。

首先是重点培训厂处级领导和科技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层干部。其次是加快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骨干人才的深化培养,特别是要注重在企业培养国家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审核员,使他们成为懂得现代科技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理论,又能运用生产实践的专门人才。

4.加强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信息,注重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改进。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信息是企业进行科技管理的依据,也是企业的产品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企业要不断地搜集和反馈用户对产品的性能、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以及消费者的心理等有关信息,才能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还必须注重国内外科技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发展动态以及同行业科技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发展动向等科技信息,为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确保产品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在决策上提供可靠的依据,能不断地推出深受用户青睐的具有超群特色的名优产品。

5.加强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研究,增强企业活力。

很多产品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问题并非技术原因,而是管理差。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不把有效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当务之急,不加强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研究,不重视提高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企业就会失去活力、失去机遇,就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6.加强考核力度,推进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发展。

要通过健全和完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与工资挂钩、与奖金挂钩、与行政职务晋职升迁挂钩,充分调动管理、技术和操作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领导要把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出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事故要认真地抓,要仔细分析,找出原因,及时整改。如果出了问题领导漠不关心,下边就会照样干,同样的问题就会再次发生。领导还必须抓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的机构设置、力量配备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规划。要拿出方案,如何使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上台阶、赶超国际名牌、与国际上的大型企业集团竞争。要抓好员工培训,提高操作水平。还要建立一整套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否决和奖励制度,促进企业振兴。

7.加强管理创新,完善管理体系。

数据管理和安全 篇4

1. 安全

安全就是在人们活动的各个领域里存在的固定危险和潜在危险, 并且为消除这些危险的存在和状态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2.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 (Security Management) 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 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 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 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 防止事故的发生。为有效地将生产因素的状态控制好, 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 必须正确处理五种关系, 坚持六项基本管理原则。

3.安全管理体系

(1) 安全管理体系的概念

安全管理体系, 是指为建立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的要素。它是安全管理活动的一种方式, 包括影响安全绩效的重点活动与职责以及绩效测量的方法。

(2) 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可以追溯到一系列的系统思想, 最主要的是Edward Deming的PDCA (即策划、实施、评价、改进) 概念。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并结合安全管理活动的特点, 不同的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提出了基本相似的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其核心都是为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 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生产经营单位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的目标。如ILO一OSHl2001的运行模式为方针、组织、计划与实施、评价、改进措施;OHSASl8001.的运行模式为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

影响航空安全各个方面的因素

1. 安全文化

国内外的安全专家和学者, 几乎一致认为:为保障安全, 拥有必要的体制和管理方法、良好的设施和安全设备、完整的法律制度和规章标准, 仍然是不够的, 还需要领导和职工有对安全问题的正确态度, 包括丰富的知识、科学的见解、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高度的事故警惕性、准确的判断能力、强烈的工作责任感等文化内涵。因此, 他们提出了“安全文化”问题。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想法、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表现, 它决定对安全的承诺、工作作风和对安全承诺的履行。建设民航的安全文化, 必须“以人为本”, 只有激发员工们自发的主观能动性, 把保证航空安全变成自觉行动, 才能达到确保航空安全的目标。只有通过安全教育, 才能优化人的安全观念, 安全意识, 提高人的安全行为水平。

2.人为因素

航空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括人、机、环境三大环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运行环境的不断完善, 人为因素已成为制约航空安全水平的首要环节。影响航空安全的三大人为因素包括:技术因素、法规因素和资源管理。资源管理则要求团队精神、情境意识和正确决策。

(1) 技术因素

众所周知, 航空器是诸多尖端科技的综合产物, 以高速安全的特点帮助人类实现了许多梦想、缩短了世界各点之间的距离、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加速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技术因素要求一个职业飞行员不但要熟知飞机的各个系统, 熟练操纵飞机做各种机动, 而且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在特殊情况下从容处置, 保证安全。

(2) 法规因素

航空法规是从事航空运输的行为规范在熟知法规的基础上更要求一名驾驶员要严守规章, 不能明知故犯。我们在面对新情况时不应该局限于现有的经验和法规, 要勇于探索和进取, 冲破旧有法规的约束而获得更高的安全性, 这也正是法规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过程, 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法规因素要求飞行员不但熟知法规、严守法规而且为了达到更安全的目的要勇于探索、突破并完善法规。

(3) 资源管理

现代的航空器均配置多人制机组, 如何正确处理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 发挥出“1+1>2”的功效, 属于驾驶舱资源管理研究的范畴。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 是由事物的本性决定的。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故多为机组失误造成, 因而正确处理驾驶舱中个体之间的关系将对保证航空安全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传统角度和现代角度考虑安全管理

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阶段:从工业社会到20世纪50年代主要发展了事故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发展了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现代的安全科学原理初见端倪, 目前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从基本的认识论、理论系统和方法特征三个方面可以总结出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内涵。

1. 现代安全管理的意义和特点

要变传动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变传统的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 (变事后型为预防型) ;变传统的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传统的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过去企业只顾生产经济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传统的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程式;变传统的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 (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

2. 现代安全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的区别

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安全管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对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使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安全管理体系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1.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1) 为企业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2) 有助于推动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

(3) 使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由被动强制行为转变为主动自愿行为, 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

(4) 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

(5) 对企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6) 将在社会上树立企业良好的品质和形象。

2. 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具体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

安全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确保安全生产, 就必须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总体进行研究和分析, 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和认识安全工作的本质和内部规律, 从安全总目标的需要出发,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不断勤于分析、善于思考解决各种具体问题, 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能, 使安全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要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就必须抛弃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思想, 把安全管理以树杈的形成层层分解, 纳入生产工作流程, 分解到每一个岗位, 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去, 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体。所以, 要建立一套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安全管理体系, 使安全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通过这个完整的工作体系, 来保证安全工作的持续、稳定。

(1)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落实是安全管理体系的中心

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是明确企业中各部门、各岗位、各个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责任, 权利和相互经费、组织制定工作流程、作业程序、技术规范、技术培训、反事故措施和劳动保护安全组织技术措施等相应的安全责任;而生产一线的岗位, 应该有与自己作业过程的相关程序, 作业各阶段要求, 应急防范, 及时发现和报告隐患等安全责任和相互关系。各岗位和人员要做好安全工作, 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安全责任。

(2)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规范是安全管理体系的需要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规范是安全工作科学管理和现代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要。要求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规范必须同安全工作的原则、任务、措施、目标相结合。笔者认为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规范的内容可归纳为“三大特性、十大任务、五项要求”。

(1) 三大特性:一是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超前性与可行性;二是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三是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 十大任务:即Ⅰ依托科技, 提高水平;Ⅱ适应岗位, 强化管理;Ⅲ完善职责, 从严执行;Ⅳ预防为主, 加强防范;Ⅴ加强管理, 狠抓落实;Ⅶ抓住重点, 有的放矢;Ⅷ安全评估, 注重质量;Ⅸ贵在真实, 重在整改;Ⅹ注重培训, 增强意识;Ⅺ合理考核, 奖惩分明。

(3) 五项要求:Ⅰ创建一流的职工队伍;Ⅱ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Ⅲ严格要求、严格监督、严格管理、严格考核;Ⅳ具有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奋进意识、群体意识;Ⅴ创新思维, 开拓进取。

以上规范了安全责任的特性、任务、要求。从纵向上解决了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从横向上协调了相互部门所要承担的安全责任义务, 形成了安全责任网络的闭环。

(3)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完善是实现安全目标的关键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生产保证制度的核心。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企业各级人员的安全岗位职责, 是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安全管理体制及实现安全目标的关键。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是为了实现工作的总体目标。依照企业总体工作目标、机关科室、生产基层单位、生产岗位依照其基本工作划分应承担的安全责任。

3. 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

(1) 学习和培训

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要求不同形式的学习和培训, 使所有员工理解安全管理体系对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培训对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管理层的培训, 内审员德培训, 全体员工的培训。

(2) 初始评审

初始评审的目的是为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提供基础, 为安全管理基准体系的持续改进建立绩效基准。初始评价的结果应形成文件, 并作为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为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绩效的持续改进, 企业还应参照上述初始评审的要求定期进行复评。

(3) 体系策划

根据初始评审的结果和本企业的资源, 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策划。策划工作主要包括:确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方针;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和管理方案;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进行职能分配和机构职责分工;确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结构和各层次文件清单;为建立和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准备必要的资源。

(4) 文件编写

按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以适用于企业自身管理的形式, 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关键岗位与职责, 主要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及其预防和控制措施,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内的管理方案、程序、作业指导书和其他内部文件等以文件的形式加以规定, 以确保建立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得到充分理解和有效运行。多数情况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结构是采用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的方式。

(5) 体系试运行

各个部门和所有人员都按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开展相应的健康安全管理和活动, 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试运行, 以检验体系策划和文件化规定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6) 评审完善

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试运行, 特别是依据绩效监测和测量、审核以及管理评审的结果, 检查与确认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各要素是否按照计划安排有效运行, 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使所建立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安全组织管理体系, 安全目标管理体系, 安全信息反馈体系, 安全管理的竞争机制, 都是沿着生产管理体系而展开的, 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相互依存, 同步发展。实施这个包括全过程、全部门、全体人员的全方位管理体系, 使企业领导在抓生产的同时, 实现其抓安全的任务, 从而保证生产秩序的正常、稳步地进行。

空管安全管理理论模式的建立

空管安全管理的历史证明, 它必须适应人 (管制员、飞行员) 、机、 (航空器、空管设备系统) 、环 (天气、工作环境等因素) 系统中的状况和要求, 它必须符合各国家 (地区) 的具体情况和要求。

1.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性

空中交通管制的目的是防止航空器与航空器的相撞、航空器与障碍物的相撞, 以及加速飞行流量, 保证有序的飞行和安全。其核心内容是“安全”。我国空管应以安全质量这一核心为主线, 使保证飞行安全与运行工作质量融合为统一和谐体。安全管理要通过质量保证这一具体措施渗透到空管运作中。空管安全质量保证在该系统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常应从运作错误、差错预防、团队协作精神的建立及合作技能、信息沟通、客户服务等方面有效开展工作。

2.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科学性

要做到科学管理, 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其次, 要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正确地揭示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并能够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做到有章有法、有板有眼, 还能够创造条件、因势利导, 使之行得通、行之有效。科学管理是解决空管安全问题的治本之道。

3. 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系统性

系统, 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 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 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 没有系统, 也就没有管理。空管系统和空管安全管理, 都是随着航空运输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 不能只提高其局部的水平, 而应提高其整体水平, 要成系统的提高。

4. 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战略性

战略性也就是全局性和长远性。因为我们所研究的不是个别空管部门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而是我国所有空管部门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并且, 增强空管系统活力是我国民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着我国空管系统体制改革和整个民航的改革, 影响着我国航空运输事业的发展。

5. 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适应性

这主要是指我国的空管安全管理理论模式, 除了要适应我国民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空管体制改革的具体国情外, 还应适应各管制地区的状况和要求。必须采取抽象的方法, 从共性的本质问题出发, 通过定期召开空管安全管理研讨会和空管安全技术研讨会的形式, 研究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方向, 揭示并把握其规律性。

我们认为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方向应当是:以提高空管安全管理的整体效能为目的, 努力强化空管系统内部子系统的功能, 充分发挥科学管理的作用。我们相信, 按照这一方向来正确分析空管安全形势, 坚持科学管理, 加大执法力度, 实行标本兼治, 空管安全运行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循环。

摘要:在安全管理中, 实行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已成为各个企业的当务之急, 尤其对于民用航空这个领域, 了解影响航空安全的各种因素和现代管理体系与传统管理体系的区别尤为重要。本文分析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步骤, 就空管安全管理理论的建立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航空安全,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体系,空管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永刚, 王燕.航空公司不安全事件管理系统设计.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02.

[2].杨亦武, 唐春凯.现代安全管理中的几个问题.www.secumag.com

[3].曲和鼎.现代安全管理的新观念.科学管理知识, 1999.

浅谈建筑安全管理和安全知识 篇5

目前我们的工作正紧锣密鼓,按照施工计划厂房、宿舍等工程将逐步展开,值此之际,将建筑专业的合作队伍的负责人、建筑的技术员、施工员及全体管理人员召集在一起,把建筑的安全管理和相关的安全知识交底给大家很有必要,为此建筑专业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如下的资料:

一、明确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

1、充分认识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重要性。

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是安全生产工作客观规律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关于“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等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不仅指明了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源——消除隐患;还表明了抓安全生产的科学方法——预防为主;更指出了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强化责任。消除隐患是根本,加强防范是重点,落实责任是关键。安全生产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保证这一系统的每一环节、每一部位、每个工种、每个操作都达到本质安全,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生产。对建筑专业来说,只有从主要负责人(包括合作队伍的负责人)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班组、每一个岗位操作人员,都有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并严格落实责任,严格按照安全规程、作业规程、操作规程“三大规程”的要求,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规定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能使安全生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安全生产才能得到保障。

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是解决当前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现象的重要措施。

据统计,70%左右的事故是“三违”造成的。“严不起来”包括了专业内部管理、外部监督、事故查处、责任追究等各个环节,“落实不下去”也包括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工作任务、隐患监控和整改措施等方面。通过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来对专业负责人、生产调度、生产操作人的行为提供动力和约束力,强制建立健全上至负责人,下至班组长、普通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形成上下互保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实行事故连带,从而解决“三违”的问题。

二、各级负责人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是实现安全生产“全面负责”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级负责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合作队伍的负责人,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极端重要性,以保证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在安全生产工作上要以身作则,自觉依法办事,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明确责任。

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做到安全监管有章可循

国家已颁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走上依法开展安全生产之路。我们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以安全生产责任为基础的体系文件,确保安全监管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1、确保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项目部按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注册安全科长,工程处配置专业安全员,加强安全督导,培养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懂安全知识和规范,掌握安全技能,有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作战能力的骨干队伍,从而能及时发现、整改事故隐患。

2、建立完善宣传教育体系,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

要将安全生产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严格遵照公司关于安全生产教育工作的各项规定,在坚持三级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并形成制度。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合作队伍责任人,要通过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安全责任教育;各级管理人员和合作队伍责任人不仅要自己具备安全生产意识,还必须懂得

且主动采用多种形式,深入、持久地对职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全员安全生产意识,使广大职工知其任、明其责、尽其职,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素质,提高防范事故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3、加强安全检查的广度和深度,注重实效

安全检查要有针对性,要求实效,要着重于事故的防范,系统的、有效的检查是发现事故隐患、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建筑专业在落实公司和项目部规定的安全检查内容和频次等要求的基础上,要积极创新安全检查形式和检查的内容,不但要查一些明显存在的隐患,还要查各工段、各小区及各合作队伍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缺陷等潜在的安全隐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实行“三定”,即:定责任、定时间、定措施,限期把存在问题和隐患进行全部整改。

4、健全、完善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发生各类事故时,要认真组织调查分析,按“四不放过”原则追究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把安全指标完成情况纳入考核机制中。

四、加强班组安全管理,树立群体安全意识

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组织,其安全管理的水平关系到我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如何坚持不懈地开展班组安全工作建设,将班组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经常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是建筑专业安全生产管理长期努力的一个目标。要建立起一种“群体安全意识”,必须加强对班组长这个集体核心的教育培训,增强其安全管理技能。加强班组安全管理,使班组安全管理逐步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一线职工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是预防事故发生和扩大的关键因素。

五、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企业事故的基础性工程,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一环,是企业安全建设的灵魂,对保障安全生产具有战略性意义,培养和增强安全文化意识,对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尤其是重大、特大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宣传、教育,特别是本单位以往典型事故案例教育,使职工在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加深对遵章守纪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创建群体安全意识,结合适当的奖惩等手段,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增强安全意识。要抓好反习惯性违章行为工作。习惯性违章行为有两类,一类是个人习惯性违章,另一类是群体习惯性违章,个人习惯性违章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就会蔓延成群体习惯性违章。因此,要从制度上、职工心理等方面分析习惯性违章行为形成的原因,采取教育、奖惩、教化等办法进行治理,不能让习惯违章成为风气。在加强职工遵章守纪的教育基础上,在执行上要求要严,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为自觉做到“三不伤害”,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积极落实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生产的持续改进,贯彻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思想,按照PDCA(规划一实施一验证一改进)模式进行事前风险分析,如作业指导书集体评审,同时安排施工队伍参加,确定本次作业可能发生的危害及后果,通过系统化的预防管理机制,彻底消除各种事故隐患,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六、安全知识

(一)、施工用电

1、现场直埋电缆的走向应按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的规定,沿主道路、组合场、固定的构筑物等的边缘直接,埋深不得小于0.7M;转弯处应在地面上设明显标志;通过道路时应采用保护套管,管径不得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且不得小于100MM。电缆沿构筑物架空敷设市时,其高度不得低于2M。电缆接头处应有防水和防止触电的措施。

2、用电设备的电源引线长度不得大于5M。距离大于5M时应设便携式电源箱或卷线轴;便

携式电源箱或卷线轴至固定式开关柜或配电箱之间的引线长度不得大于40M,且应用橡胶软电缆。

3、连接电动机械与电动工具的电气回路应设开关或插座,并应有保护装置。移动式电动机械应使用橡胶软电缆。严禁一个开关接两台及两台以上电动设备。

4、现场的临时照明线路应相对固定,并经常检查、维修。照明灯具的悬挂高度应不低于2.5M,并不得任意挪动;低于2.5M时应设保护罩。

5、碘钨灯等特殊照明灯的金属支架应稳固,并采用接地或接零保护;支架不得带电移动

6、电源线路不得接近热源或直接绑挂在金属构件上,不得架设在脚手架上。

7、工棚内的照明线应固定在绝缘子上,距建筑物的墙面或顶棚不得小于2.5M。穿墙时应套绝缘套管。管、槽内的电线不得有接头。

8、高度在20M及以上的金属井字架、钢脚手架、机具、烟囱及水塔等均应设置防雷设施。避雷针的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0Ω。组立起的构架应及时接地。

(二)、高空作业

1、当高处行走区域不能够装设防护栏杆时,应设置1.05M高的安全水平扶绳,且每隔2M应设一个固定支撑点。

2、凡参加高处作业的人员应进行体格检查。经医生诊断患有不宜从事高空作业病症的人员不得参加高处作业。

3、在石棉瓦、油毡等轻型或简易结构的屋面上作业时,必须有防止坠落的可靠措施。

(三)、脚手架

1、脚手架的两端、转角处以及每隔6根~7根立杆,应设支杆及剪刀撑。支杆和剪刀撑与地面的夹角不得大于60度。支杆埋入地下深度不得小于30CM。架子高度在7M以上或无法设支杆时,竖向每隔4M、横向每隔7M必须与建筑物连接牢固。

2、脚手板的搭设长度不得小于20CM。对头搭界接处应设双排小横杆。双排小横杆的间距不得大于20CM。

3、采用直立爬梯时梯档应绑扎牢固,间距不大于30CM。严禁手中拿物攀登。不得在梯子上运送、传递材料及物品。直立爬梯的高度超过2M时应使用攀登自锁器。

(四)、土方工程

1、上下基坑时应挖设台阶或防滑走道板;若坑狭窄,可使用靠梯;严禁攀登挡土支撑架上下或在坑井的边坡脚下休息。

2、挖土机行走或作业时:严禁任何人在伸臂及挖斗下

面通过或逗留;严禁人员进入斗内,不得利用挖斗递送物件;严禁在挖土机的回转半径内进行各种辅助作业或平整场地。

3、挖土机暂停作业时,应将挖斗放到地面上,不得使其悬空

(五)、深层搅拌桩施工

1、作业前检查各部件安装是否正确、牢固。作业中机件有异常响声、变形、发热、冒烟等不正常情况时,必须查出原因并及时排除。应随时检查主机和井架的支撑情况,严防其倾斜

2、钻进时如有卡钻现象,应停止给进,严重时应停钻并将钻具提升后进行检查消缺。

3、喷料系统的压力不得超过许可范围,压力过高时,应立即停止空压机运转。

4、钻头或管路发生堵塞时,应立即停止喷送,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在清除喷口堵塞物时,喷口不得对着人。

(六)、建筑施工机械

1、操作人员应经专业技术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证后方可上岗独立操作。

2、操作人员应对所操作的机械负责。机械正在运转时,操作人员不得离开工作岗位。不得超铭牌使用机械。

3、机械设备的传动、转动部分(如轴、齿轮、皮带等)应设防护罩,其构造应便于检查及进行润滑工作。

4、固定式的施工机械应安装在牢固的基础上。移动式施工机械使用时应将轮子或底座固定好。

5、机械开动前应对主要部件、装置进行检查,确认良好后方可启动。工作中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机进行处理;如不能立即停机,则必须迅速汇报上级处理。

6、机械运转时,严禁以手触摸其转动、传动部分,或直接调整皮带、进行润滑等。

7、移动式机械的电源应悬空架设,不得随意拖放在地上。

8、新购、新装、改装、自制和大修后的机械应按规定经测试、检验及鉴定,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9、作业场所应配合齐全可靠的消防器材。作业场所不得存放易燃物品,并严禁吸烟或动用明火。

10、作业场所应保持清洁,木料堆放整齐,道路保持畅通。作业完毕后,应切断电源,锁好开关箱,清除木屑、刨花。

涉密网络安全保密防护和管理 篇6

涉密网络安全保密隐患

1.违规外联。涉密网络严禁和互联网连接,但是有些工作人员贪图便利,采用断开内网连接的方式违规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甚至直接将接入涉密网的计算机同时又通过拨号、宽带和无线等方式接入互联网,破坏了内外网的物理隔离,极有可能将病毒、木马、后门等带入内网,导致黑客入侵并把涉密计算机作为跳板,渗透到内部网络,给涉密网络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和后果。

2.计算机端口滥用。涉密网络内部使用的涉密计算机的光驱、USB接口、红外接口等很容易被违规接入未经授权批准的外接设备,然后利用“信息摆渡”技术实现在物理隔离的两台计算机上的信息传递,在此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信息泄漏或致使涉密计算机感染病毒。

3.权限失控。在涉密网络中如果没有使用用户身份鉴别和权限控制措施,工作人员可以毫无障碍的调阅出高出自身知悉范围内的涉密信息,从而导致泄密。“棱镜”事件就是一件典型的权限失控导致的泄密事件。

4.系统漏洞。系统漏洞是指应用软件或操作系统软件在逻辑设计上的缺陷或错误,这些漏洞成为入侵者进入计算机或网络的一个“后门”,可通过植入木马、病毒等方式来攻击或控制整个计算机和网络,窃取其中的涉密信息。由于涉密网络与互联网物理隔离,工作人员不便于进行系统补丁升级,导致这些漏洞无法得到及时修补,极易被黑客所利用。

5.人为因素。一些单位的工作人员保密意识不强,在工作中没有遵循基本的安全防范规则操作造成泄密,例如涉密计算机不按规定设置口令或者口令设置过于简单容易被破解、没有定期升级系统软件或病毒库等。此外还有一些由于保密技术知识缺乏或操作失误导致的泄密,例如管理员对防火墙配置不当为外来的程序攻击创造了机会,计算机中的硬盘或某些文件夹被设置成共享状态,使非法人员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功能非常容易地下载到这些计算机硬盘中的文件等。

涉密网络安全保密防护技术

1.虚拟局域网技术。虚拟局域网技术可以根据网络用户的位置、作用、部门或者根据网络用户所使用的应用程序和协议来进行分组,不同的虚拟局域网之间不能进行相互的联系和通讯,这就避免了病毒感染和黑客入侵。此外虚拟局域网技术中对于交换机端口的划分操作简单灵活,这就使得在涉密网络中网络设备的灵活移动成为可能,单位不同部门可以规划到不同的虚拟局域网中来,既方便了数据的传输、信息的共享,又提高了涉密网络的安全性。

2.防火墙系统。防火墙系统是计算机与内部网络或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安全的屏障,配置防火墙是实现涉密网络安全最基本、最有效的安全措施之一。利用防火墙对涉密网络进行安全域划分,禁止不同虚拟局域网在非应用系统使用时相互访问,同时在交换机配置阶段,就进行端口隔离,这样同部门同虚拟局域网之间也存在了基础的安全网络防护,可实现重点服务器网段和非密服务区网段隔离,从而降低重要数据或敏感信息安全问题对整个涉密网络造成的影响。此外,防火墙系统还能实时地记录所有用户访问信息的日志情况,并对涉密网络的流量情况进行统计。一旦发生网络异常现象,防火墙系统还能及时报警,确保涉密网络的安全稳定。

3.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对网络传输进行即时监视,在发现可疑传输时发出警报或者采取主动反应措施的网络安全设备。它可以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监测,提供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时的实时保护。在涉密网络中,可以在需要保护的服务器网段上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视各种对服务器的访问请求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台。

4.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是限制已授权的用户、程序、进程或计算机网络中的其他的系统访问本系统的资源的过程,它是涉密网络安全防护的主要核心策略。通常在涉密网络中实施访问控制的策略是在交换机的某个端口上绑定合法的计算机MAC地址,所有未在该端口上绑定的MAC地址全部为非法入口,会在进入该端口时予以屏蔽,这样就杜绝了非法MAC地址的入侵,可以防止非授权的计算机从数据链路层进入涉密网络。

5.漏洞扫描技术。漏洞扫描技术是指通过扫描等手段对指定的远程或者本地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脆弱性进行检测,发现可利用的漏洞的一种安全检测技术。它和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互相配合,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通过漏洞扫描,网络管理员能了解网络的安全设置和运行的应用服务,及时发现网络内计算机与服务器等网络设备的各种漏洞和隐患,如端口和服务、系统漏洞、弱口令及共享文件等,并给出修正建议。此外,当有计算机接入涉密网络中时,还可以通过扫描计算机的系统漏洞,自动对入网计算机进行系统补丁升级,确保所有接入涉密网络的计算机系统漏洞都能及时得到修复,降低计算机被入侵攻击的风险。

6.身份鉴别和授权。身份鉴别是保证涉密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经过身份鉴别进入涉密网络的合法用户,需要对其访问系统资源的权限进行限制。设置访问控制应当遵循“最小授权原则”,即在应当授权的范围内有权使用资源,非授权范围内无权使用资源。并且在授权时按照该人员的最高涉密等级进行身份认证授权。在涉密网络中,工作人员的各种操作行为均需进行个人身份鉴别。

7.涉密计算机监控和审计。涉密计算机监控是指通过安全策略对受控计算机的移动存储设备、外部连接设备、网络连接等输入输出端口进行监控,防止非法文件拷贝、打印、扫描、非法外联等安全事件的发生,对于正在发生的高危行为予以及时制止或预警。涉密计算机审计是指记录涉密计算机用户的实际操作,包括计算机访问应用系统情况、文件的拷贝打印操作、病毒感染情况、擅自连接互联网情况、非工作软件的安装和运行等内容,通过分析日志,能够在事后有效发现用户的违规操作或非法入侵行为,以便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以及事后追究责任。

nlc202309010757

8.数字加密和数字签名。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是提高涉密网络安全性的必要手段。数据加密技术可以用于涉密文件的加密上,通过公钥、密钥的分发确保文件即使被盗取也无法解密。数字签名是利用密码技术生产一系列符号和代码组成电子密码进行签名,来代替书写签名和印章。将数字签名添加到文件正文中后,能够保证文件的机密性、发送者身份真实性、文件数据的完整性和发送者对自己行为的不可否认性,构造一种更加完善、高强度的文件加密方案。

9.电磁泄漏防护。涉密网络电磁辐射主要有四个因素产生:显示器辐射、通信线路辐射、主机辐射、输出设备(打印机)辐射。这些设备是依靠高频脉冲电路工作的,由于电磁场的变化,必然要向外辐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会把计算机中的信息带出去,窃密者只要具有相应的接收设备,就可以通过接收电磁波从中窃取涉密信息。针对电磁泄漏可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选用低辐射设备、利用噪声干扰源、距离防护、电磁屏蔽等。

10.容灾备份技术。涉密网络中的数据安全是重中之重,但由于敌对势力、自然灾害或其他网络、硬软件故障、操作失误、病毒等因素的影响,随时可能导致数据丢失、破坏、业务中断等灾难事故的发生。容灾技术可以保证在遭遇灾害时信息系统能正常运行,实现业务连续性的目标,备份技术可以应对灾难来临时造成的数据丢失问题。在具体操作中,容灾备份技术通常是将系统变化发生时的每个时间点都捕获下来,一旦系统发生写数据的动作,就实时复制将要写入存储的写操作,在写入本地磁盘的同时复制一份到本地或远程数据保护中心,这样一旦灾难发生,就可以从数据保护中心中获取丢失的数据。

涉密网络保密管理措施

1.完善涉密网络安全保密规章制度建设。规章制度是涉密网络安全管理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保密职责,才能确保涉密网络和涉密信息系统正常、有效运行。涉密单位应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充分发挥创新精神,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有针对性的涉密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将原则性的标准进行细化,明确安全职责的划分和人员分工安排,让涉密网络的建设、管理、使用、维护等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同时要对规章制度进行动态化的管理,及时发现规章制度中不适和问题,对规章制度的适应性进行改进。

2.提高工作人员保密意识和防护技能。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薄弱、保密防护技能缺乏是泄密事件发生的主因,由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知识更新换代频繁,一些工作人员平时不注重学习,认识不到安全威胁,保密意识淡漠,不注意个人的安全防护,认为涉密网络安全防护是信息中心的事儿,与他们毫无关系。还有部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为图方便甚至不遵守相关安全规定,违规接入互联网或外部设备,给涉密网络防护带来较大隐患。因此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切实使更多的工作人员充分认清当前网络条件下的保密形势,认清网络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保密工作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在思想上保持警惕,筑牢思想防线。同时要通过举办讲座、学习班等形式普及涉密网络安全防护知识,使其熟悉危害涉密网络安全的行为以及其基本原理,让安全操作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和自觉行为。

3.强化保密监督和检查。保密监督和检查是防止失泄密事件发生的有效手段。利用网络安全技术做好日常保密监督和检查是充分发挥涉密网络防护体系作用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具体措施有:对非授权存取、非授权外联、非授权接入采取必要的技术检测手段,作出及时响应,并形成日志记录;对涉密网络中的设备运行态进行监测,例如可以每周查看安全审计记录;每月对监控和审计系统的日志进行分析整理。通过日常化的保密监督和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与管理缺陷,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与改进管理,提升涉密网络安全防护的技术水平和保密管理水平。

涉密网络的安全保密防护和管理是一个涉及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和保密管理的庞大课题,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会出现越来越多新的安全保密防护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完善和调整防护策略,才能构建一道网络信息安全的铜墙铁壁。

(作者单位:宁波国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安全和数据加密技术 篇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安全对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电脑加密技术为一般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了安全保障, 如在网络中进行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往来和进行合同文本的签署等。虽然各种网络安全产品的名称和功能各种各样, 但其无一例外地要使用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的安全性对产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加密算法首先表现在它的安全性上;其次要考虑到它在软硬件方面实现的难易度;第三要看使用此加密算法时会不会影响到数据的传输速度, 致使传输速度太慢。

1 信息加密技术

信息加密技术是所有网络上通信安全所依赖的技术, OS (开放系统互联) 参考模型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的提出, 最终确定了网络环境的信息安全框架, 在OSI不同层次可以采用不同的安全机制来提供不同的安全服务。网络加密也是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之一, 理论上数据加密可以在OSI的任意一层实现, 实际应用中加密技术主要有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和端对端加密等3种方式, 它们分别在OSI不同层次使用加密技术。

1.1 链路加密

链路加密是传输数据仅在物理层前的数据链路层进行加密。加密设备对所有通过的数据加密, 这种加密方式对用户是透明的, 接收方是传送路径上的各台节点机, 信息在每台节点机内都要被解密和再加密, 依次进行, 直至到达目的地。主要用以对信道或链路中可能被截获的部分进行保护。

对于在两个网络节点间的某一次通信链路, 链路加密能为网上传输的数据提供安全保证。对于链路加密 (又称在线加密) , 所有消息在被传输之前进行加密, 在每一个节点对接收到的消息进行解密, 然后先使用下一个链路的密钥对消息进行加密, 再进行传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 一条消息可能要经过许多通信链路的传输。

由于在每一个中间传输节点消息均被解密后重新进行加密, 因此, 包括路由信息在内的链路上的所有数据均以密文形式出现。这样, 链路加密就掩盖了被传输消息的源点与终点。由于填充技术的使用以及填充字符在不需要传输数据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加密, 这使得消息的频率和长度特性得以掩盖, 从而可以防止对通信业务进行分析。

尽管链路加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使用得相当普遍, 但它并非没有问题。链路加密通常用在点对点的同步或异步线路上, 它要求先对在链路两端的加密设备进行同步, 然后使用一种链模式对链路上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这就给网络的性能和可管理性带来了副作用。在线路/信号经常不通的海外或卫星网络中, 链路上的加密设备需要频繁地进行同步, 带来的后果是数据丢失或重传。另一方面, 即使仅一小部分数据需要进行加密, 也会使得所有传输数据被加密。而网络节点地理分布的广阔性使得这一过程变得复杂, 同时增加了密钥连续分配时的费用。

1.2 节点加密

链路加密的全部报文都以明文形式通过各节点的处理器, 在节点数据容易受到非法存取的危害。节点加密是对链路加密的改进, 在协议运输层上进行加密, 加密算法要组合在依附于节点的加密模块中, 所以明文数据只存在于保密模块中, 克服了链路加密在节点处易遭非法存取的缺点。

尽管节点加密能给网络数据提供较高的安全性, 但它在操作方式上与链路加密是类似的, 两者均在通信链路上为传输的消息提供安全性;都在中间节点先对消息进行解密, 然后进行加密。因为要对所有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 所以加密过程对用户是透明的。然而, 与链路加密不同, 节点加密不允许消息在网络节点以明文形式存在, 它先把收到的消息进行解密, 然后采用另一个不同的密钥进行加密, 这一过程是在节点上的一个安全模块中进行。

节点加密要求报头和路由信息以明文形式传输, 以便中间节点能得到如何处理消息的信息。因此这种方法对于防止攻击者分析通信业务是脆弱的。

1.3 端对端加密

端对端加密是把加密设备放在网络层和传输层之间或在表示层以上对传输的数据加密, 用户数据在整个传输过程中以密文的形式存在, 不需要考虑网络低层, 下层协议信息以明文形式传输, 由于路由信息没有加密, 易受监控分析。

采用端对端加密是在应用层完成, 即传输前的高层中完成。除报头外的的报文均以密文的形式贯穿于全部传输过程。只是在发送端和最终端才有加、解密设备, 而在中间任何节点报文均不解密, 因此, 不需要有密码设备。同链路加密相比, 可减少密码设备的数量。另一方面, 信息是由报头和报文组成的, 报文为要传送的信息, 报头为路由选择信息。由于网络传输中要涉及到路由选择, 在链路加密时, 报文和报头两者均须加密。而在端对端加密时, 由于通道上的每一个中间节点虽不对报文解密, 但为将报文传送到目的地, 必须检查路由选择信息, 因此, 只能加密报文, 而不能对报头加密。这样就容易被某些通信分析发觉, 而从中获取某些敏感信息。

1.4 加密传输方式的比较

数据保密变换使数据通信更安全, 但不能保证在传输过程中绝对不会泄密。因为在传输过程中, 还有泄密的隐患。

采用链路加密方式, 从起点到终点, 要经过许多中间节点, 在每个节点地均要暴露明文 (节点加密方法除外) , 如果链路上的某一节点安全防护比较薄弱, 那么按照木桶原理 (木桶水量是由最低一块木板决定) , 虽然采取了加密措施, 但整个链路的安全只相当于最薄弱的节点处的安全状况。

采用端对端加密方式, 只是发送方加密报文, 接收方解密报文, 中间节点不必加、解密, 也就不需要密码装置。此外, 加密可采用软件实现, 使用起来很方便。在端对端加密方式下, 每对用户之间都存在一条虚拟的保密信道, 每对用户应共享密钥 (传统密码保密体制, 非公钥体制下) , 所需的密钥总数等于用户对的数目。对于几个用户, 若两两通信, 共需密钥n* (n-1) /2种, 每个用户需 (n-1) 种。这个数目将随网上通信用户的增加而增加。为安全起见, 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更换密钥, 有时甚至只能使用一次密钥, 密钥的用量很大, 代价很高。

总之, 链路加密对用户来说比较容易, 使用的密钥较少, 而端———端加密比较灵活, 用户可见。对链路加密中各节点安全状况不放心的用户也可使用端———端加密方式。不同加密方式在网络层次中侧重点不同, 网络应用中可以将链路加密或节点加密同端对端加密结合起来, 可以弥补单一加密方式的不足, 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2 加密技术

现代的电脑加密技术就是适应了网络安全的需要而应运产生的, 它为我们进行一般的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了安全保障。如在网络中进行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往来和进行合同文本的签署等。

2.1 对称加密技术

在对称加密方法中, 对信息的加密和解密都使用相同的密钥。也就是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用对称加密方法将简化加密的处理, 双方都不必彼此研究和交换专用的加密算法, 而是采用相同的加密算法并只交换共享的专用密钥。如果进行通信的双方能够确保专用密钥在密钥交换阶段未曾泄露, 那么机密性和报文完整性就可以通过对称加密方法加密机密信息, 通过随报文一起发送报文摘要或报文散列值来实现。对称加密技术存在着在通信的双方之间确保密钥安全交换的问题。

比较著名的对称加密算法有:美国的DES及其各种变形, 比如Triple DES, GDES, New DES和DES的前身Lucifer;欧洲的IDEA;日本的FEAL N, LOKI 91, Skipjack, RC4, RCS以及以代换密码和转轮密码为代表的古典密码等。在众多的常规密码中影响最大的是DES密码。

数据加密标准 (DES) 由美国国家标准局提出, 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对称加密方式之一, 主要应用于银行业中的电子资金转账 (EFT) 领域。DES的密钥长度为56位。三重DES是DES的一种变形。这种方法使用两个独立的56位密钥对交换的信息 (如EDI数据) 进行3次加密, 从而使其有效密钥长度达到112位。RC2和RC4方法是RSA数据安全公司的对称加密专利算法。RC2和RC4不同于DES, 它们采用可变密钥长度的算法。通过规定不同的密钥长度, RC2和RC4能够提高或降低安全的程度。

2.2 非对称加密

公共密钥加密技术的不对称加密技术:允许任何人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后, 将它发送给另一个人, 而不需要预先交换密钥。但该过程对于互相了解的或属于同一组织的两个人之间是不可行的。在公共密钥加密过程中, 实现Internet上的敏感数据报文的交换, 需要提供两种密钥支持:公共密钥和私人密钥。公共密钥是由其主人加以公开的, 而私人密钥必须保密存放。为发送一份保密报文, 发送者必须使用接收者的公共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 一旦加密, 只有接收方用其私人密钥才能加以解密。

比较著名的公钥密码算法有:Rs A、背包密码、Mc Eliece密码、Diffe Hellman, Rabin, Ong Fiat Shamir、零知识证明的算法、椭圆曲线、EIGamal算法等等。最有影响的公钥密码算法是RSA, 它能抵抗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所有密码攻击。

2.3 混合密钥加密技术

PGP加密系统是采用公开密钥加密与传统密钥加密相结合的一种加密技术。它使用一对数学上相关的钥匙, 其中一个 (公钥) 用来加密信息, 另一个 (私钥) 用来解密信息。

实际上是RSA和传统加密的杂合算法。因为RSA算法计算量极大, 在速度上不适合加密大量数据, PGP实际上用来加密的不是RSA本身, 而是采用了一种叫IDEA的传统加密算法。传统加密, 一般来说就是用一个密匙加密明文, 然后用同样的密匙解密。这种方法的代表是DES, 也就是乘法加密, 它的主要缺点就是密匙的传递渠道解决不了安全性问题, 不适合网络环境邮件加密需要。IDEA的加 (解) 密速度比RSA快得多, 所以实际上PGP是以一个随机生成密匙 (每次加密不同) 用IDEA算法对明文加密, 然后用RSA算法对该密匙加密。这样收件人同样是用RSA解密出这个随机密匙, 再用IDEA解密邮件本身。这样的链式加密就做到了既有RSA体系的保密性, 又有IDEA算法的快捷性。PGP利用这种链式加密, 既保证了保密性, 又保证了加密的速度。

鉴于对称加密技术和公开密钥加密技术的特点:对称密钥加密技术的处理速度快, 公钥加密技术的保密性较好。所以, 在电子商务中, 最好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混合加密技术, 即结合使用DES/IDEA和RSA, 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可用DES或IDEA加密, 而加密用的密钥可用RSA加密传送。

3 未来加密技术的发展方向

3.1 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就是, 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 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 (如指纹、脸象、红膜等) 和行为特征 (如笔迹、声音、步态等) 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生物识别技术比传统的身份鉴定方法更具安全、保密和方便性。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可用等优点。生物特征是唯一的 (与他人不同) , 可以测量或可自动识别和验证的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 分为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生物识别系统对生物特征进行取样, 提取其唯一的特征并且转化成数字代码, 并进一步将这些代码组成特征模板, 人们同识别系统交互进行身份认证时, 识别系统获取其特征并与数据可中的特征模板进行比对, 以确定是否匹配, 从而决定接受或拒绝该人。

3.2 量子加密技术

量子密码术是密码术与量子力学结合的产物, 它利用了系统所具有的量子性质。美国科学家威斯纳于1970年首先提出将量子物理用于密码术。1984年, 贝内特和布拉萨德提出了第一个量子密码术方案, 称为BB84方案。1992年, 贝内特又提出一种更简单, 但效率减半的方案, 即B92方案。量子密码术并不用于传输密文, 而是用于建立, 传输密码本。

量子密码系统三大基本原理:量子互补原理。Heisenberg测不准 (不确定性) 关系表明, 任何对量子系统相干信道的窃听, 都会导致不可避免的干扰, 从而马上被通讯的合法用户所发现。可以使我们对信息进行共扼编码, 从而保证保密通讯模式。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保证了通过精确地复制密钥来进行密码分析的经典物理方法, 对基于单光子技术的量子密码系统完全无效。

单个量子的不可完全擦除定理表明, 量子相干性不允许对信息的载体———量子态任意地施行如存储在经典信息载体上的0, 1这类经典信息进行复制和任意擦除, 量子态只可以转移, 但不会擦除 (湮灭) 。

量子密码术突破了传统加密方法的束缚, 以量子状态作为密钥具有不可复制性, 可以说是“绝对安全”的。量子加密的主要难题是无法远距离发送信息。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希望量子加密能够成为传输加密数据的无敌手段。存在的问题是如何使这个技术适用于远距离环境。现在, 此问题正在显示出解决的迹象。

参考文献

[1]尹俊艳, 赵跃龙.基于加密的网络安全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3) .

[2]杨祯明.基于数据加密技术的网络安全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 2006.

[3]孟洋, 徐向阳, 刘英娜.量子加密技术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

[4]龚静.浅谈网络安全与信息加密技术[J].华南金融电脑, 2005 (6) .

谈房屋安全管理和鉴定 篇8

近两年, 全国房屋安全事故接连发生, 全国多个地方出现房屋坍塌事件。特别是2014年4月, 5月间, 浙江奉化市、上海虹口区发生居民住宅楼坍塌事件,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社会影响。泰安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泰安市城市房屋安全管理办法》《泰安市政府关于加强房屋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 成立了全市房屋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并且泰安市房产管理局自主研发了房屋安全档案信息系统。

1 房屋建筑的现状

根据对全市老楼危楼安全排查的汇总, 目前我市共有房屋面积为3 234.9万m2, 查出危房16.08万m2, 其中已解危的房屋4.67万m2。自2012年至2014年5月, 泰安市房屋安全鉴定和修建管理中心总共鉴定1984年前建造的房屋33栋 (座) , 建筑面积共计4.74万m2。其中房屋安全鉴定为B级 (主体结构安全) 的2栋, 建筑面积1 280 m2;鉴定为C级 (局部危房) 的28栋 (座) , 建筑面积44 590 m2;鉴定为D级 (整体危房) 的3座平房, 建筑面积为1 530 m2。

2 房屋安全鉴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过程中, 施工人员管理不严格, 使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房屋建成以后, 房屋使用人按照自己的装饰需求, 擅自拆改房屋结构。我国房屋安全鉴定管理工作在最近几年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但是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泰安市危旧房屋存在很多, 这些房屋改造存在很大的难度, 房屋安全鉴定资金不足, 从而导致房屋安全鉴定工作任重而道远。

3 落实房屋建筑安全措施

1) 明确房屋安全管理机制。为切实加强房屋安全管理工作, 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确保安全”的原则, 建立市、县 (市、区) 、乡 (镇、街道) 三级监管网络和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房屋安全监管体系, 实现房屋安全管理工作的多部门协调联动, 更好地加强房屋安全管理。

2) 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只要是安全事故, 就会存在施工人员或者管理人员的不重视, 所以, 要对施工人员和领导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宣传, 并且加强落实责任制度。施工单位要有自己的安全管理体系, 制定一个责任明确, 执行有序的施工队伍。工程必须实施项目经理责任制, 将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 监理单位也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 检查施工情况是否符合要求。房屋的产权人或者使用人及时对房屋进行检查和维护, 确保房屋的安全, 从而建立健全房屋责任制度。

3) 加强房屋安全检查。为及时发现和消除房屋安全隐患, 在一定范围内展开拉网式的房屋安全检查。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 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 开展老楼危楼安全排查,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4) 强化宣传, 提高认识, 增强房屋安全意识。为提高居民的房屋使用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 进行舆论宣传, 开展全市房屋安全检查和关于房屋安全方面的活动, 教育教导各房屋安全责任主体和相关单位, 深刻认识开展房屋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居民的房屋安全意识。同时, 各单位加强对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的认识, 切实维护房屋安全鉴定的行业管理。

5) 严格责任追究。各级各部门应从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精心组织, 制订措施, 周密部署, 切实加大危旧房的整改力度, 确保房屋住用安全, 对因责任不落实, 整改不力造成房屋住用安全事故的, 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严肃追查有关单位负责人和具体责任人的责任。

4 加强房屋档案管理

为实现房屋安全管理的网络信息化, 建立健全房屋安全档案管理信息, 泰安市自主研发了房屋安全档案信息系统。

1) 强化功能, 推动房屋安全档案信息管理的网络化进程。建立房屋安全档案信息系统, 首先建立健全纸质档案。房屋安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立权限功能, , 针针对对不不同同的的用用户户查查询询不不同同开开放放的的档案。

2) 优化功能, 完善房屋安全档案信息的归整与检索。为了全面准确地查询房屋信息, 房屋安全档案信息系统与房屋安全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房屋安全信息录入房屋安全档案信息系统, 形成文本档案, 从而建立完整准确的房屋安全档案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检索功能, 建立高效、便捷的查询服务。

3) 细化功能, 建立准确的房屋安全档案信息系统。档案信息系统不仅要满足房产管理、服务群众的需要, 同时, 也必须为市政府进行老旧房屋改造提供科学依据。加快完善房屋安全档案信息管理, 推动我市房产管理事业的繁荣发展, 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

5 结语

房屋安全鉴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涉及到内容非常广阔, 管理意义非常重大, 因此, 必须引起相关单位或者人员的重视。房屋安全鉴定管理工作应与时俱进, 跟着时代的发展, 做好安全鉴定管理工作, 为我省房屋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 为我市的文明创建提供决策。

摘要:结合某市房屋建筑的现状, 对房屋安全鉴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详细阐述了落实房屋建筑安全措施及加强房屋档案管理的具体策略, 以进一步明确房屋安全监管责任, 完善房屋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关键词:房屋,安全,管理,鉴定

参考文献

[1]李爽.浅谈我国房屋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对策[J].科协论文 (下半月) , 2008 (10) :52-53.

[2]梁志辉.浅谈房屋建筑结构分析及安全鉴定[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3 (8) :128-129.

数据管理和安全 篇9

在众多数据库中, SQL server数据库是应用最广的一种类型, 在很多信息管理系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以及黑客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 用户们越来越重视SQL server数据库的安全性和管理策略。

1 数据库的安全漏洞与机制

SQL server数据库由于实施不规范或者设置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安全漏洞。常见的与之相关的安全漏洞主要有:SQL注入、不良的口令政策、数据泄密、不适当的错误处理等。如果数据库存在安全漏洞, 将直接导致自身的数据安全性受到威胁, 甚至严重影响自身的操作系统。因此, 只有对数据库的各自安全漏洞有了全面了解, 才能制定相关的安全与管理策略。

1.1 数据库的安全缺陷

数据库的安全缺陷问题是SQL server数据库安全机制最直接相关的问题, 微软公司在对SQL server数据库进行了安全管理配置之后才对其进行了管理机制配置, 但是还有某些问题和缺点没有考虑到位。

总之, SQL server数据库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安全缺陷。一种是由系统自身引起的缺陷, 另一则是有数据管理人员和用户自身的操作不当或者缺乏安全意识造成的。第二种缺陷是数据库安全事件中最普遍存在的, 管理人员和用户的不当操作和不规范行为引起的安全缺陷很多, 比如交叉站点脚本、数据泄密、SQL注入、错误处理不当等。

1.2 数据库的安全机制

SQL server数据库的安全机制通常被划分为三个等级, 分别是数据库对象使用安全、数据库访问安全和SQL server的登录安全, 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来建立安全机制, 才能有效地阻止外界的非法入侵。用户只有先通过了身份和权限验证, 才能进入数据库, 数据库的超级管理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已经设定了具有不同身份和权限的用户, 只有当用户登录账号和密码都与设定的一致时, 才能成功登录, 并进一步进行与之身份相符的各种操作。

2 数据库的安全设置

设计数据库时, 一定要全方位的对其安全机制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客户类型来赋予他们不同的权限, 能通过文件驱动程序来实现文件操作过程的过滤, 即是说只允许具有, 某种权限的合法用户对数据库的各种备份、日志、或者数据库文件进行操作, 其他进程禁止操作。这就保证了只有网络传输安全、数据库系统本身以及操作系统这三个因素对数据库的安全直接相关了。

2.1 对危险函数要删除

为了对Access、Excel、远程服务器等数据库进行操作, SQL server增加了一些函数比如OPENDATASOURCE和OPENROWSET等函数, 这些函数方便了SQL server的操作, 但是却给数据库带来了一定的危险。黑客可以利用这些函数进行数据库挂马, 从而获得数据库, 以及服务器的控制权限。

2.2 对有安全问题的SQL过程要删除

SQL INJECTION往往在Web CODE中产生。一旦攻击者发现网站存在SQL INJECTION漏洞, 就会借助SELECT IS_SRVROLEMEMBER ('sysadmin') , 或者SELECT IS_MEMBER ('db_owner') 来测试网站的SQL Server使用者具有多大的权限。并根据SQL Server就会提示的错误信息发现其中的各种敏感信息, 并进行进一步测试。

2.3 修改默认的1433端口, 并且将SQL Server隐藏

修改默认的1433端口, 能有效的避免对试图枚举网络上现有的SQL Server客户端所发出的广播作出响应。为了实现数据库信息的最大限度掩藏, 需要在TCP/IP的筛选中屏蔽1433端口。在这种情况下, 万一SQL server数据库受到黑客攻击, 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利用查询分析器远程登录的手段来进行下一步的攻击破坏。

2.4 安装最新SQL Server数据库补丁包

随着SQL server数据库新版本的不断发行, 其安全性能逐步提高, 为了保证数据库信息的安全, 及时更新数据库是十分必要的, 最直接、有效并且安全的办法就是到微软官网直接下载更新。

2.5 对操作系统的安全设置

通常通过如下六钟方法来实现操作系统的安全设置:1、关闭不必要的端口, 尽量不使用不可信服务器软件和远程管理软件;2、采用NTFS格式对电脑硬盘分区;3、关闭不常用的服务器;4、修改注册表, 关闭默认的共享设备;5、禁止使用GUEST账号, 对不需要的客户进行登陆限制;6、对系统登陆中的各个选项进行单独设置。

3 数据库的管理策略

要想实现对数据库的安全管理, 这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对数据库进行加密

所谓的加密, 是指吧数据库中的明文数据通过加密的手段变成密文数据, 使数据库中的数据都是以密文数据的形式保存, 在需要对数据进行查询的时候, 在转换为原来的明文, 即使将来硬件存储丢失, 也不会使信息泄露出去, 大大提高了数据库的安全性。

3.2 及时进行数据信息备份

对于数据库的数据安全, 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黑客攻击、软硬件故障或者病毒入侵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可能造成信息丢失甚至破坏数据库的因素。所以, 备份数据信息就必须做到位。在进行备份时, 还应该进行异机备份以防止机器出现故障, 保证数据库内信息的安全性。

3.3 通过多种手段建立数据安全性

要实现数据库的安全性, 常见的方法有如下四种:1、通过服务器角色建立数据安全性来实现;2、通过数据库角色来实现;3、通过视图角色建立数据安全性来实现;4、通过存储过程角色来实现。

4 研究应用价值

SQL server数据库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数据库, 本研究从更多个方面对数据库安全和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对SQL server安全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康懿.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库许可管理[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2012 (09)

[2]冯登国, 张敏, 张妍, 徐震.云计算安全研究[J].软件学报.2011 (01)

数据管理和安全 篇10

在各种数据库中,SQL Server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网络关系型数据库,是设计中、小型数据库的首选的工具,虽然SQL Server版本不断更新,其安全性不断改进和完善,但随着网络和数据库使用的不断深入,SQL Server的安全性也是用户最关心的项目之一。

1. 数据库的安全漏洞

SQL Server数据库任一版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大部分是由不良设置或者实施造成。其中,最常见的几个与数据库相关的安全漏洞:不良的口令政策、SQL注入、交叉站点脚本、数据泄漏、不适当的错误处理等。数据库安全漏洞不光威胁数据库安全,也威胁到操作系统和其他可信任的系统。因此,对数据库的安全漏洞详细了解,有助于让用户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修补数据库存在的安全隐患。

对于用户而言,在数据库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经常使用默认或者软弱的口令,来保护像数据库一样重要信息。其补救措施是强制执行强大的口令政策。也就是说,口令要定期变换,口令长度最少为10位数且包含字母和符号。采用这种政策,你将关闭攻击者通向你的数据的方便之门。SQL注入是依靠软弱的数据库实施,特别是在如何向数据库发送SQL请求方面的实施。如果这个数据库接受了用户提供的不干净的或者没有经过验证的数据产生的SQL请求,这就会为SQL注入攻击敞开大门。例如,通过修改从基于网络的格式受到的信息,攻击者能够提供恶意的SQL请求并且把指令直接发送到数据库。要防止这种类型的攻击,在让这些数据接近你的脚本、数据访问程序和SQL查询之前,保证所有用户提供的数据是合法的是非常重要的。验证和清洁从用户那里收到的数据的另一个理由是防止交叉站点脚本攻击。这种攻击能够用来攻破连接到一个Web服务器的数据库。黑客通过一个网络蠕虫把Java Script等客户方面的脚本注入到一个网络应用程序的输出中。这些脚本用于收集cookie数据。这些数据经常被错误地用来存储用户账户登录信息等资料。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建立一个数据库应用程序是泄漏数据。这是敏感的数据要发送的地方或者是非故意踢敏感数据的地方。这个错误将导致不能保证访问数据库备份磁带的安全和控制这种访问。通常,更敏感的数据产生于有关数据的合法查询的答案,就像从医疗处方判断疾病一样。常用的解决方案是监视查询方式以检测这种行动。与数据泄漏密切相关的是在数据库出现错误时不适当地处理这些错误,许多应用程序显示了详细的信息。这些错误信息能够泄漏有关数据库结构信息。

SQL Server数据库的系统漏洞的产生的主要原因都是由于程序员不正确和不安全的编程引起的。加上程序员的水平及经验的参差不齐,这部分程序员在编写代码的时候,没有对用户输入数据的合法性进行判断,使应用程序存在安全隐患。在使用时,由于用户的不正确配置就有可能导致漏洞产生。认识和了解SQL Server数据库和系统安全漏洞,分析漏洞产生的原因,找出SQL Server数据库的漏洞,是为了增加数据库的安全,这是解决SQL Server数据库安全的理论基础

2. 数据库的安全设置

在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时,要考虑数据库的安全机制,安装时要注意整个系统的安全设置,明确操作系统的用户权限,使用文件驱动程序对文件操作进行过滤,即对数据库文件、日志文件、备份文件等各操作事项限定为数据库进程和指定进程进行操作,其余的进程为禁止操作,这时数据库的安性就取决于操作系统本身、数据库系统本身和网络传输的安全性。随着B/S模式应用开发的发展,SQL INJECTION的攻击测试不可避免,很多大型的网站和论坛都相继被注入。目前网站一般使用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开始怀疑SQL Server的安全性。其实SQL Server各个版本的数据库都已经通过了美国政府的C2级安全认证——这是该行业所能拥有的最高认证级别,所以使用SQL Server还是相当的安全的。当然和Orcal、DB2等还是有差距,但是SQL Server的易用性和实用性还是能被广大的用户所认同,那如何做好数据库的安全设置是解决问题关键。

2.1 注意操作系统的安全设置

主要方法有:1)限制不必要的用户,禁用GUEST账号,并为amdinistrator用户账号更名并增中密码;2)设置系统登录中的各个选项;3)使用NTFS格式分区;4)修改注册表关闭默认共享服备;5)关闭不需要的服务;6)关闭不必要的端口,最好不要使用远程管理软件和不信任的服务器软件等。

2.2 安装最新SQL Server数据库补丁包

为了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一个常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到微软官方网站上及时更新SQL Server的service pack以及其它已发布的安全更新。

2.3 修改默认的1433端口,并且将SQL Server隐藏

这样能禁止对试图枚举网络上现有的SQL Server客户端所发出的广播作出响应。另外,还需要在TCP/ip筛选中将1433端口屏蔽掉,尽可能的隐藏SQL Server数据库。这样子一但让攻击创建了SQL Server的账号,也不能马上使用查询分析器远程登陆来进行下一步的攻击。

2.4 删除有安全问题的SQL过程

SQL INJECTION往往在Web CODE中产生。攻击者一旦确认了网站存在SQL INJECTION漏洞,肯定有一步操作步骤就是测试网站的SQL Server使用者具有多大的权限。一般都会借助SELECT IS_SRVROLEMEMBER('sysadmin'),或者SELECT IS_MEMBER('db_owner'),SQL Server就会提示了错误信息,从该信息中即可知道一些敏感信息)等语句进行测试。

2.5 删除危险函数

SQL Server为了方便操作Excel、Access、远程服务器等数据库,增加了OPENDATASOURCE和OPENROWSET等函数,正是这些函数增加了数据库的危险性。黑客可以利用该函数进行数据库挂马,从而获得数据库,以及服务器的控制权限。如OPENDATASOURCE的用法:SELECT*FROMO P E N-D A T A S O U R C E('S Q L O L E D B','D a t a Source=Server Name;User ID=。My UID;Password=My Pass').Northwind.dbo.Categories黑客完全可以用此语句获得注入数据库的库名、表名、列名、字段值的所有信息。

2.6 删除不安全的扩展存储过程

xp_cmdshell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扩展存储过程,它可执行dos命令,危险的不只是这个,还有Xp_regaddmulti-string、Xp_regdeletekey、Xp_regdeletevalue等都是删除的对象。

3. 数据库的管理策略

为保证数据库安全,安全管理策略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3.1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是对用户访问数据库各种资源的权力控制。SQL Server对用户的访问控制分为两阶段:一是安全账户认证,二是访问许可认证。在安全账户认证阶段,Windows操作系统或SQL Server对用户登录进行认证,如认证成功,用户可连接到SQL Server,否则数据库服务器将拒绝用户的连接请求。访问许可确认指的是用户成功连接到SQL Server后,系统根据数据库中保存的与服务器登录标识相对应的用户帐户来判断他们是否i拥有对数据库的访问许可。

在建立SQL Server登录后,需要将许可授予用户或用户组,使他们能够在数据库中执行任务。默认条件下,数据库内只有一名特殊的用户——DBO,用以表示数据库所有者。它对数据库及其对象拥有完全控制权。要使用户拥有对数据库的访问权,管理员必须明白无误地将数据库许可赋予合法的登录者。区分好SQL Server的登录和数据库用户许可,管理员可以方便地将服务器上某一个数据库的访问权赋予某一用户,同时限此用户访问服务器上的其他数据库。有了访问控控制,SQL Server可以防止非法的用户进入。

3.2 数据库许可

合法用户进入服务器和数据库后,对数据对象进行操作还要通过数据库访问许可机制来控制。首先,可通过数据库许可中的语句许可达到限制数据库用户执行某些Transact-SQL语句(如create table、create view等)的目的。其次,可通过数据库许可中的对象许可达到限制数据库用户执行数据库对象某些任务(如select、insert、DRI等)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分清每个许可的三种状态的区别。

3.3 使用系统存储过程建立数据安全性

作为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员,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赋予用户在数据库中执行一个或多个任务能力,但出于安全性方面的考虑,你可能无法或不愿意赋予对那个数据源的用户许可。如你想让某一用户具有select许可,而不拥有delete许可,此时就可通过建立存储过程达到目的,从而保护了数据的安全。

3.4 使用视图建立数据安全性

用户创建数据库的目的就是使用数据,而这些数据都是通过基本表来体现。但对于一名SQL Server管理员而言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个数据库中可以包含多张表,可是用户仅使用某些表中的局部数据。若此时SQL Server管理员赋予用户能够访问这些表的许可,形成用户访问区域过大,从而造成用户对数据库中数据安全的威胁。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可以通过建立数据视图的方式达到数据安全的目的。

3.5 使用服务器角色建立数据安全性

在SQL Server系统中,为了便于管理增加了同时能为多个数据库用户的登录和许可进行设置的能力,这种能力系统是通过角色来体现。服务器角色是一类特殊的功能的集合,拥有执行某些服务器操作的权力。服务器角色中包括了SQL Server登录,因为它们所拥有的许可在本质上是作用于整个服务器的,而不是单独哪个数据库。在SQL Server系统中提供了7种预定义服务器角色,我们使用时还应注意数据库创建者、进程管理员、安全管理员、服务器管理员、设置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角色的使用。当我们将某一用户添加到这些角色中时,我们要慎重考虑,因为这些角色会给数据带来潜在的威胁。

3.6 使用数据库角色建立数据安全性

此角色用于一次设置多个数据库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许可,它是直接面对数据的,若许可权限配置不当则直接威胁数据库中的数据,如PUBLIC(公共)角色,在默认情况下,所有的SQL Server登录都是这个组内的成员。作为管理员,在对公共角色赋予许可时必须非常小心谨慎。

3.7 数据备份

在数据库日常管理过程中,进行数据备份为首要的工作。当服务器或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发生崩溃时,其原先的数据很难恢复,因为SQL Server数据库不像Visual Foxpro等数据库可以直接拷贝数据库文件,前者必须要有备份策略才能安全恢复。因此,数据库应该安装在所属单位内部网的安全区域中,不要直接连接到Internet。另外,在处理异常故障时应实施异机备份策略,采用适当有效的备份措施,保护数据安全。

3.8 数据库加密

数据库加密要求数据库密码系统将明文数据加密成密文数据,数据库中存储密文数据,查询时将密文数据取出解密得到明文信息,即便硬件存储失窃也不会泄漏数据,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当然成本也随之提高。对于网络层面上的攻击,数据库主要采用安装防火墙、进行入侵检测等方式来提高其安全性能。防火墙阻挡来自外部的不可信连接。入侵检测系统一般部署在防火墙后,通过网络截包解析或者分析日志来检测网络中和主机上的异常。

4. 结束语

由于SQL Server数据库安全事关各种因素,为尽可能保证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除了注意以上的各种安全配置和加强安全管理策略外,还应加强内部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摘要:随着网络和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的发展,SQL Server数据库安全性一直是微软公司致力改善和用户关心的问题。本文就SQL Server数据库的安全漏洞的分析,帮助数据库管理员对数据库进行有效的安全配置,探讨数据库安全管理策略。

关键词:SQL,数据库,安全,策略

参考文献

[1]杨苏.SQL Server常见的安全配置.改革与开放,2010年4月刊.

[2]胡登卫等.SQL server数据库安全策略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9月.

论机械设备的施工管理和安全管理 篇11

关键词:机械设备;施工管理;安全管理;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5-0152-01

机械是公路施工企业的生存之本,公路施工项目90%以上是靠机械来完成的,机械使用费约占工程成本的20%~30%,只有加强设备管理,通过管、用、养、修各个环节的协作与配合才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特别是在施工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这已经成为衡量施工企业施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公路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水平,为施工企业创造坚实的物质保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设备安全在设备管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工程做得再快,一旦出现设备安全事故,往往造成机毁人亡的后果,那么损失将无法估计。因此,我们必须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加强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以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1工程机械管理和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在设备配备上时而不足,时而闲置,甚至设备不足与设备闲置同时存在;在安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线长,设备、人员调动频繁,而施工企业却普遍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全,人员力量薄弱等现象。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仍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

②缺资金,影响先进设备的及时引进,现有落后陈旧。随着企业生产任务的增长,机械设备使用时间的增多,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越来越短,有些施工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落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安全隐患。而有的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不够时就通过“拼设备”来完成工程任务,这样容易造成人员管理混乱,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施工混乱和易出安全生产事故。

③维修跟不上,设备保养不到位。传统的管理思想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现在的施工企业,一些施工企业重事后修理,轻事前预防,或者重效益轻管理、重使用轻维修,往往只考虑眼前利益与完成施工进度,不愿拿出必要的资金保养、维修机械设备。不管机械出现什么问题,只要还能工作,就不维修,直到项目完工,给企业上交机械。这种管理思想与行为往往是造成机械产生更大的故障或责任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④设备超负荷运转。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工期短,施工任务繁重,工作环境恶劣,不少项目部为了降低施工成本,虽然面临很大的工作任务量,投入的施工机械数量却不多,完全靠少数机械设备的加班作业来完成施工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机械设备的超负荷运转,有些时候甚至在带病作业,造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⑤人员素质及培训跟不上。由于机构、人员更迭较为频繁,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的整体认识尚较模糊,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实施管理过程中,还未能规范地开展机管工作。而有些企业只是片面注重眼前利益,宁愿花费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先进设备,但在管理人才培训等智力投资方面却显得过分吝惜,舍不得花钱。这样,就算有再先进的设备,但管理跟不上、人员素质低劣,也很难适应机械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程度高的设备管理需要。现场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作业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就上岗或者培训工作做得不够及时,无证操作时有发生,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过于形式化,没有针对性和真实性且千篇一律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2具体解决措施

①实行全员安全责任制,切实做到三级教育不走形式,要对操作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岗前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坚决不予上岗,特别对于临时租赁的设备,一定要从正规的租赁公司租赁,因为这些公司的操作手一般都是持证上岗,管理业比较正规,切不可讲人情,安排亲戚朋友类的私人设备入场。

②实行机械设备的集中管理,就是在公司内部成立机械租赁公司统一集中经营管理。其优点是:有利于对机械操作手统一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和管理,通过日常实践随时可以根据操作手的个性和爱好调整岗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管理水平,有利于推行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相对小而全的管理方式,减少了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减少了企业支出,减少了设备闲置时间,在满足本单位工程需要的情况下,增加了设备出租的机会;提高了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延长了维修周期和使用寿命,提高了设备综合经济效益;增加了社会各企业问的横向联系,减少了各单位问设备的重复购置,节约了资金,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工程管理组织者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程施工中去,有利于工程的建设管理。

③对机械设备建立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化。要建立一机一档,里面要包括机械履历表、操作证、检验记录、维修保养记录、台班登记、交接班记录、机械运行状况等。这些都将详细记录这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表现,为将来对该设备进行维修提供依据。通过对机械设备运作过程中发生的大量复杂的数据进行整理,转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信息,如进行数据处理输出管理报表、提供管理决策、进行合理有效的作业调度管理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可以为强化机械设备管理提供有力手段。因此,机械设备管理部门必须大力推行以微机管理取代人工管理,实现设备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和规范化.这是通向设备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④做好维修保养工作,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因此,要做好机械设备定期和平时的维修保养工作,作为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主要解决各工地重使用轻保养状况。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对维修工要做好闲时的教育培训,想办法去提高他们的维修技术,不能让他们成为一个所谓的“换件工”;在时间安排上,维修保养要配合施工计划尽量不影响工程施工,每天的保养都放在施工任务完成后进行,不让设备带病过夜,保证第二天的正常工作;在人员安排上,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任、定任务;在配件安排上,对于易损件,一定要提前配置好,防止设备故障时才匆匆忙忙去采购的事,这样容易延误工期和发生安全事故。

3结语

总之,机械设备的施工管理和安全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贯穿于公路工程施工的全部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好的管理办法,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做到设备不窝工,最大化的追求设备的使用效益,消除各种机械设备安全隐患,减少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田秀丽.浅谈设备维修管理的重要性[J].大众科技报,2008,

(11).

[2] 石海春.浅析项目施工机械安全管理.建筑安全,2007,(3).

[3] 李卫民.建筑工程施工中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陕西建筑,

2007,(7).

电力危险点分析和安全管理 篇12

安全是电力发展的生命线, 是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必须提高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力度, 积极查找生产中的安全隐患, 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 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 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 安全事故分析

2.1 事故实例

1) 某供电局修试所作业人员在工作中, 安全措施漏项, 未在相邻带电设备上设置围栏和警告标志, 致使瓷瓶清扫人员在失去监护的情况下, 误登带电的隔离开关构架, 事故原因为:安全措施不完善, 作业过程中工作负责人未履行监护责任。

2) 某供电局营销人员在未办理工作票的情况下, 进行用户35kV电流互感器更换工作。由于悬挂标示牌错误, 作业人员未对带电设备进行核实的, 在通过无隔离板的开关时, 坠落至下层带电间隔。事故原因为:未办理工作票;安全事项交待不清;标示牌悬挂错误;对用户设备不熟悉;未对用户所做的安全措施进行核实。

2.1 事故分析

事故调查结果表明:在造成上述事故的作业过程中, 都存在着违章行为和安全隐患, 没有针对安全风险, 采取控制风险的措施。大量的违章行为、安全隐患和对安全风险的麻痹大意, 使得安全风险不能得到控制。

1) 从主观上分析: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执行力弱;人员责任心缺失;

2) 从客观上分析:理制度和技术标准、规程规定过于宽泛, 大多没能与各单位现场实际相结合。

3 应对举措

1) 建立企业安全文化, 使其覆盖企业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安全教育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及责任传递机制制度、安全风险抵押制度、奖惩制度等的建立

2)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保障企业安全, 从现场安全工作出发, 针对每一项不同的工作具有相应的现场危险点分析。

3) 建立起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及责任制传递机制, 通过安全风险抵押和安全生产奖惩机制的建立, 打造员工本质安全;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在工作中对生产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 实现工作安全。

4) 完善体制、明确责任, 结合实际情况, 制订了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5) 加强安全知识学习, 切实增强职工安全意识 , 为了让职工能正确判断和处理设备、设施故障、事故, 组织安全知识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 根据学习内容组织现场演练, 不定期的对职工掌握的知识进行测试。对发生安全事故的单位、部门或个人, 要对发生事故的主客观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从事故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并通报全系统, 杜绝类似事故的重复发生。

6) 安全隐患排查及事故故障处理。建立重点部位专日专项报告制。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分析例会。建立隐患报告制度, 隐患处理建议方案制度以及隐患处理回访制度。形成对隐患处理的方案和隐患处理的结果有一套完整而强有力的控制体系。

7) 在机、电设备上, 开展维修维护及保养工作。机电设备外部清洁定期做;对主变、励磁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绝缘定期测试, 且有记录。同时建立健全了设备缺陷报告制度;事故分析制度;设备隐患制度及按时巡查制度等。对消防栓、灭火器, 在年初电厂都进行了整体检验, 并落实了监护人及使用人, 且对其工作状况实行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 确保其状态良好。

8) 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强化标准化作业的监督与检查。加强对标准化作业的执行力监督监督检查。每年对安全生产运行工作进行内部审核, 对安全生产体系运行进行考核评审,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对安全生产工作完成好或不足的单位、部门或个人分别进行奖惩。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部门或个人, 要记录并提出整改要求, 并采取纠正措施直至整改合格, 实现安全管理工作总结与提高。对不按要求进行整改和采取纠正措施的单位、部门或个人要进行跟踪考核。实现内部审核的常态化, 保证安全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4 结束语

企业生产安全是基础, 安全的关键是过程, 应加大力度建设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体系, 使之在“建立、完善、规范、巩固、提高”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完善。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安全, 生产事故才能预防, 以实现企业安全的目标。

摘要:分析了典型的电力生产事故原因, 提出了建立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体系对预防电力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性, 介绍了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并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

上一篇:高二物理有效性教学论文下一篇:暂态稳定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