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难忘

2024-09-23

永远难忘(共4篇)

永远难忘 篇1

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 一切以学生为主, 时刻体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才能。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以生为本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面向全班学生, 坚持全面化

以生为本是构建“永远难忘”初中政治课堂的基本前提。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当推崇以生为本, 面向全班全体学生, 为营造一个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课堂而共同努力, 同时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展现平台。对此, 在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当重视不同群体的学生, 在问题设计与活动安排上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例如, 在教学《切好“蛋糕”, 共同富裕》一章节时, 教师需依据课程的标准、考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把教材内容分成三级阶梯。这种由易到难的呈阶梯状教学设计, 利于学生通过结构指示图选择符合自身学习情况的阶梯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调动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 又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符合自己教学层次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与分析思考, 给他们留下难忘的记忆, 还有助于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指导与解答, 进而为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

二、倡导自主学习, 凸显主体个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这三者中,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前提与基础, 更是开发学生思维的最佳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在知识积累与形成中有着无可匹敌的地位与作用。在初中政治学习中, 教师在导入与给出教学目标后应当出示自主学习的指导,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课堂上, 教师应当突破传统教学中内容和形式上的封闭, 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平台, 让他们在提问中把自己的看法与奇异思想呈现出来, 为拓展学生思维作出贡献。同时, 教师应当承认并重视学生之间学习的差异性, 从发展的角度区别对待学生之间的个性特点, 让学生可以扬长补短, 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与寻求自我, 挖掘自身的闪光点, 增加自信心, 促进学生积极乐观地学习, 弘扬学生个性。

三、增加师生互动, 提倡民主教学

构建以生为本的政治课堂教学其目的主要是尊重学生,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要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与生生关系。对此, 教师要时刻关注时事新闻, 把新闻焦点作为问题搬到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究与讨论,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时事新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同时, 在沟通交流、合作探究、互动分享中形成一种民主开放、平等和谐的政治课堂氛围。此外,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与流畅性,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时空。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中, 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思考问题,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 才有助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 把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主体者, 降低姿态,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这样学生才会打开心扉、即兴发挥、畅所欲言, 营造和谐、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 给学生留下永远难忘的教学记忆。

总而言之, 构建以生为本的政治教学理念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教学任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才, 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一名合格的教师, 应当时刻记住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为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倾尽全力, 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以生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思想, 它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尊重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参与学习中体验幸福, 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同时, 以生为本还是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本文将针对如何构建“永远难忘”的初中政治课堂, 以体现学生为本作粗略探讨。

关键词:以生为本,构建,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邵志东.以生为本, 构建“永远难忘”的思想品德课堂[J].中学课程资源, 2015 (04) :46—47.

[2]张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4.

永远难忘 篇2

第一天,我们没有拿工具去,就用手拔。当时,有很大的露水,我们都不情愿。但为了能快点完成我们都用尽了全力。老师也帮我们拔,那些拔不动的我们就让老师帮我们拔,老师的手都变成红的了,老师依然在那里干。

第二天,我们都带了工具,老师就借我们的工具帮我们锄,我们都是干一会歇一会。只有老师在那里努力地干。弯着腰,时间长了会疼痛,但是,老师的腰疼的时候就歇一小会,继续埋头干活。老师的手都磨出茧子来了,她也继续埋头干活。

第三天,老师昨天的茧子刚不是很疼的时候。我们又要干活了,我的手也起了一个小泡,但不是很疼。老师的第一个泡还没有好又干了起来,第二个泡又起来了。

第四天,校长帮我们干了一小会,我的语文老师为了能多帮我们干点活儿,就忍着痛把第一个泡给弄破了流了一点儿血。我看着都很痛,当时老师又接着去干活了。

第五天,我们干了一小会就干完了,我们班是最快的。老师是最大的功臣。

永远难忘 篇3

我在1954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的飞机设计专业,入学教育既简单又庄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务长屠守锷先生介绍了全系的教学配置,教师情况和高班同学的情况以及上届同学的学习难点等等,屠先生提到当时飞机系只有一位女教授,她曾留学德国并取得优异成绩,她由清华大学航空系并入北航飞机系,是北航建校的元老之一.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关陆士嘉先生的介绍,因为我是女学生,所以对系里唯一的女教授格外关注,那天陆先生并不在场,我第一次看见陆先生是她在系楼的走廊里神态和蔼地与其他老师讲话.后来我听到更多有关她的介绍,知道她是在国难之中留学德国,先攻物理学,后来立志转学航空专业,要为建设中国的航空事业献力.她想从师著名的流体力学大师普朗特教授,但普朗特教授之前既未招收过亚裔学生,也从未招收过女性学生,并已宣布不再招收新学生.陆先生请求普朗特教授出题考她,陆先生通过了普朗特教授严格的考试,被普朗特教授收为关门弟子,仅这一点就让我十分敬佩陆先生的学识和勇气.陆先生跟我们说过师出名门只是她人生的一个阶段,她从不细讲期间克服了多少困难,重要的是为了中国的航空工业,她立志学习流体力学专业.陆先生的毕业论文《圆柱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中发表的理论结果与别人完成的实验结果吻合很好,得到了普朗特教授的赞赏,她于1942年获得一等哲学博士学位.陆先生提到在德国时作为中国学生她没有机会进实验室工作,她最深刻的体会是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道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没有实验会让理论缺乏说服力,并且难以付之应用.在航院建院之初就设立了空气动力学教研室,之后空气动力学研究室的建立为开展科研与建设风洞提供了行政保证.

1955年国内形势很好,航空工业也在进行重整小规模,低水平的旧格局,准备向大规模可自主开发的方向过渡.钱学森先生回国了,他为我国的航空航天发展带来了许多新观念与新建议.陆先生自幼与钱先生同学,他们对中国航空航天大业的方向有许多共同的思考,他们都传承着普朗特大师的治学之道.钱先生新建议之一是建立一批新专业,以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新专业中就包括空气动力学专业,因为它是飞行器设计的先行官,是总体设计的第一关,而过去中国缺少有关人才.当时,航院的空气动力学教研室的师资最雄厚,教授们从不同的国家回国,陆先生又是流体力学专家,航院还有一些低速风洞可供使用.因此决定从1956年秋季开始建立空气动力学这个新专业.学生的来源是:一年级从新生中招收,二年级从飞机系挑出90名学生,三年级从飞机系挑出40名学生,四年级因为大部分的课程已修完,仅挑出11名学生参加三年级新专业的课程学习,我作为三年级的学生进入了空气动力学专业.陆先生是空气动力学教研室与研究室的主任,航院的沈元院长,飞机系和空气动力学教研室的教授们一起研讨新的教学大纲,要开设的专业课程及建立新的实验室,这些都不同于当时苏联,美国与欧洲的任何一个高校.从此在航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

2 播散种子在中华

我是北航空气动力学专业的第一批学生,第一批学生毕业后所去的单位有:高校(北航,北大,清华和西工大等),航空工业部所属的院,所和工厂,国防部五院所属的研究院所和核工业部的部分研究所.毕业生中二分之一的学生被分配在北京地区,其余遍布在成都,西安,沈阳,上海和福建等地.毕业后同学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经历各异,但谁不能忘却当年在北航意气风发的年轻岁月.

在我们离校前,陆先生曾分别与学生谈话,告诉学生所在单位的性质和任务,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去了解新的工作环境.有些同学要去沈阳112厂的研究所工作,那里当时正在筹建三声速风洞,陆先生就将自己有关的藏书及资料都送给那些同学,鼓励并期待他们在那里有所建树.

我于1959年毕业后被组织上分配到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工作,在我离校之前,陆先生带给西工大的王培生教授一封信,信中介绍了我的情况,请他关照我.当时王先生既是教研室主任,自己也在研究一些有关黏性流体力学的问题,他很高兴地接待了我.

西北工业大学成立于1957年,由原西北工学院与华东航空学院合并成为兼有航海与航空专业的综合性大学.我被分配到飞机系的空气动力学教研室,当时教研室有32名教职员,但是只有我一人是毕业于空气动力学专业.当时学校已经决定在1959年秋季成立空气动力学专业,新专业的生源从当时的飞机系三年级(1957年入学)的学生中抽调一批学生,从飞机系二年级(1958年入学)直转一个班,从1959年入学的新生中直招一个班.成立新专业需要建立可供研究使用的实验室,为此而建立了飞机系的第三研究室,研究室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供学校研究用的风洞(亚跨超三声速风洞,低速风洞和高超声速风洞).其中亚跨超三声速风洞建成于1961年,并投入使用了近四十年后报废.低速风洞设计完成后,由于经费不足,连同已经部分加工完成的部件调拨给无锡702所,最后在702所建成并投入使用.高超声速风洞仅完成了全部设计,后来因国家经历经济三年困难时期未能得到经费而停止.陆先生得知我在建设风洞,她十分高兴并鼓励我说:”中国急需自己的风洞设备,现在在沈阳建造的风洞(FL-01号)使用的是苏联风洞技术,花费太高,比较适于工业使用,并不适合学校科研用,现在你能够参加学校的这项工作,不仅有机会锻炼了自己,还能在自己所建的设备上进行研究,你们真幸运”.

我在西北工业大学的第二项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开设专业课,因为学校条件与北航不同,当时所设的专业课有:理论空气动力学,部件空气动力学,边界层理论,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和实验空气动力学.我教授过的课有边界层理论和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带领学生到北京空气动力所研究所实习.我在北航时曾听陆先生教授过边界层理论,毕业前又在她指导下完成了“层流边界层相似解”的毕业论文.因此,我在西工大的教学工作是直接传承了她的工作.

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陆先生就积极推动与国际航空航天界的学术交流,由于她的帮助,很多中青年学者得以机会出国进修留学,我也有幸被陆先生推荐到美国著名边界层理论和计算专家Tuncer Cebeci教授处工作.陆先生在1980年提出:空气动力学自身的不足就是面窄,在当前需要多学科交叉,互补,要加强学会的横向交流.陆先生积极支持庄逢甘先生组建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她担任副理事长,研究会后来发展为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从而使得一个中国力学学会下的分支学会成长为一个正式的学会,显示了这个专业的生命力.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我曾经承担过不少项目,但始终都没有远离黏性流体运动的范畴,我承担的项目中与应用基础有关的是:飞行器减阻、流动控制、复杂流动的相互干扰机理、流动分离的现象与机理研究、激波边界层干扰规律研究等.从低速到高超声速范围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在工作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有幸作为先生们播下的一粒种子,有幸在祖国航空航天大发展的环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把更多的种子散播在空气动力学领域.

3 光辉的榜样

在陆士嘉先生百年诞辰的纪念会上,先生的学生们的发言感人肺腑,虽然先生已经离开我们25年了,大家都不曾忘却先生的音容笑貌,她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真诚关爱.

大家多次提到她在1980年在中科院评选学部委员的过程中,主动要求取消她学部委员候选人的资格,以便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大家都赞赏她身为中国的流体力学大师,她却不以此为资本,她处处为中青年人开路导航,陆先生自己在不同场合也多次讲过她愿做个铺路石子.陆先生在同行中也总是想到让人先行,在航院评定教授等级时,航空界前辈王德荣教授在一级教授的候选人名单中,原本也在名单中的陆先生却说她的名字不应该和王教授排在一起,她要求低一级,就这样陆先生最终被定为二级教授.在陆先生与郭永怀先生的合作中,她一直都很尊重郭先生.郭先生于1968年辞世,在1981年出版的陆先生和郭先生合译的普朗特先生名著《流体力学概论》一书的署名是郭永怀,陆士嘉.在分配稿费时,陆先生也不曾忘记过帮助她的助手.

陆先生一生中担任过许多社会职务,提出过许多上报中央的建议,其中包括教育制度,中小学教育,妇女问题以及学术活动中的学风问题,她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令我永远难忘的朋友 篇4

春天到了,小鸟在树上上快乐的鸣唱,各种色彩鲜艳的花形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春天。可是,在这温暖而美丽的季节里,我却没有看见项迈襫的身影……项迈襫是我在上三年级时从澳大利亚转学转到我们班级的一位同学,我和他的友谊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他刚转到我们班级的时候,我跟他还不是朋友。我们之间是通过一件事来相互认识的。

那是一个中午,我最心爱的一支荧光笔找不到了,这可把我急坏了,我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我把整个书包全都翻遍了,还是找不到。忽然,我的身后传来一句话:

“这位同学,请问这是你的荧光笔吗?”我一看,真的是我的荧光笔!我仔细端详着这位捡到我的荧光笔的同学,只见他长得不高,头部只到我的嘴巴;眼睛却炯炯有神,隐藏着一股神秘的光;头发乌黑发亮,带有一种光泽。我想:我正好缺朋友,为什么不跟他交个朋友呢?而且他也很诚实,捡到了我的荧光笔便主动还给了我。我想了想,开口了:“这位同学,你愿意跟我交个朋友吗?”“好啊!我叫项迈襫!”他答道。“我叫陈振皓。”我回答。

自从交上这个朋友,我发现我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学习上我们之间互相比赛。每次课间十分钟,我们都一起玩耍。我们经常鼓励对方: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转眼,我和项迈襫一起度过了一年的快乐的校园生活。我和他一起度过的一年的快乐校园生活,讲也讲不完。

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我突然发现项迈襫有点反常。往常,我们理好书包,都要下去早锻炼的。可是,他却坐在楼梯上,双腿并拢,手托着下巴,看着天空,好像有心思。我走到他身边,问:“项迈襫,你怎么了?为什么不去早锻炼?”项迈襫看了我一眼,低声说:“陈振皓,唉,实际上,我……我……”他还没说完就跑开了。“项迈襫!项迈襫!”我叫他,他也没理我。不知他今天是怎么了。中午,费老师走进来,对我们全班说:“同学们,我们项迈襫同学下周五就要离开我们去澳大利亚了,我们会给他开欢送会的。”“费老师说什么?”我怀疑我的耳朵出了毛病,问另一位同学。“项迈襫下周五就要离开我们去澳大利亚了。”在那一瞬间,我呆了。项迈襫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啊!我头一次感到项迈襫是陌生的。我的每一次心跳都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但我必须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给项迈襫开欢送会的时间到了,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到讲台上对项迈襫说几句话。有很多同学都哭了。我也想哭,但我一直忍着。我和项迈襫在楼梯口互相告别,我握着项迈襫的手,对他说 :

“再见,项迈襫。”

“再见,陈振皓。”

“以后到澳大利亚找我玩。”项迈襫的眼圈红了。“嗯。”我勉强挤出一点笑容。“你还回中国吗?”我强忍住泪水,问。“说不准。”项迈襫回答,“不过如果我们有缘,说不定哪一天我们还会相见的。”“对。”“再见,项迈襫。”“再见,陈振皓。”我目送着项迈襫离开校门。

项迈襫走了,他离开我们去澳大利亚了。现在每次课间十分钟,我最爱干的事,就是坐在当时我和项迈襫告别的地方——楼梯口,回忆以前,我和项迈襫在校园里欢乐玩耍的情景。我看着天空,觉得项迈襫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朝我微笑。我经常想起和项迈襫告别的时候,他说的一句话:不过如果我们有缘,说不定哪

上一篇:轮胎的使用与维护下一篇:锡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