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性节目

2024-08-25

谈话性节目(共7篇)

谈话性节目 篇1

摘要:纵观将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 台湾的娱乐节目已经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形态, 节目的制作播出过程和市场化运作呈现越来越成熟的趋势。综艺节目伴随着台湾电视传播事业的起步和繁荣, 一路走来, 成为一种成熟的节目类型, 并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的节目形态。在台湾, 一个属于娱乐的时代俨然已经到来, 并正在影响着内地的电视节目。本文以《康熙来了》为例, 探究台湾谈话性节目对于我们内地谈话综艺节目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平民化,原创,主持人,借鉴

纵观将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 台湾的娱乐节目已经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形态, 节目的制作播出过程和市场化运作呈现越来越成熟的趋势。综艺节目伴随着台湾电视传播事业的起步和繁荣, 一路走来, 成为一种成熟的节目类型, 并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的节目形态。在台湾, 一个属于娱乐的时代俨然已经到来, 并正在影响着内地的电视节目。目前台湾电视屏幕上的各类综艺节目数不胜数, 更换频繁, 新品辈出。随着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 台湾的综艺节目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迅速进入大陆, 从《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综艺大哥大》到《康熙来了》、《国光帮帮忙》, 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在大陆几乎同步传播、同步流行, 不论是传播速度还是传播广度都令人惊讶。从出现之初, 综艺节目就不担负说教的使命, 也不套用高雅的外壳。这种轻松的、大众化的节目, 就是为人们的娱乐天性而存在的, 也是大众传播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台湾电视综艺节目不仅成为娱乐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成为大众文化的推动力量, 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一、平民化的理念

《康熙来了》传递的平民化和生活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大陆电视工作者在节目制作或创作上的观念。无论选取什么样的题材, 什么样的话题都要讲究平民意识, 贴近百姓生活, 在价值取向上要协调一致。这样的节目才会被大众所喜欢。观众亦会获得真正的身心放松和娱乐。英国的媒介研究学者里查德·戴尔在其论文《娱乐与乌托邦》中指出:大众娱乐节目展示给人们的是一派丰富多彩、朝气蓬勃和团结向上的景象, 与现实生活中较常见的物质匮乏、精力不济、孤单无依形成对比。他认为, 娱乐经常始发于乌托邦情调, 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物质匮乏、没有身心疲惫和精神寂寞之忧的理想化世界。从很大意义上来说, 电视娱乐节目给予人们的也就是这样一种“乌托邦”式的世界。

《康熙来了》的平民化理念体现在于不高视自己, 不把自己当回事。不管是明星来宾还是主持人, 都放下姿态, 像朋友一样的聊天。每一期《康熙来了》, 都会让观众对被访谈者留下深刻印象, 都会从一个客观角度认识被访谈者, 也都不会放过每一个被访谈者的最让观众感兴趣的地方。这是一个负责任的节目, 对观众负责任。因为他们没有粉饰太平, 没有虚伪的给被访谈者戴高帽, 对每一个人都当成普通人看待。

但是, 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的约束, 台湾的电视节目并不是我们完全学习的对象。我们更应该学习优点, 去其糟粕。《康熙来了》等台湾谈话性节目过于大胆开放, 主持人和来宾用语大胆火辣开放, 而对于大多数在传统社会中成长的人来说, 有些话是难以启齿的。虽然开放性能吸引观众, 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和窥私欲, 但是另一方面, 也可能因为过度迎合大众口味而导致节目低俗化倾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99级研究生与部分中文系研究生联合实施了《北京大学生收视状况调查》, 调查显示37.1%的受访者认为娱乐节目符合大众化、通俗化的潮流, 43.4%的受访者认为娱乐节目满足了大众的娱乐休闲要求。这说明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认识到娱乐节目的兴起是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不过55.9%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娱乐节目流于庸俗、过于泛滥, 41.7%的人认为品位不高、低估人的智商。显然大学生对于娱乐类节目所提供的娱乐并不满意, 并已提出更高的要求, 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向没有错, 但是一旦流于庸俗, 过于泛滥, 就将适得其反了。

二、追求原创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教授吉特林在精心考察后得出结论:“电视业者一心追求做出广受欢迎的娱乐节目, 而且迷信制成此类节目的惟一公式就是保持现状, 追随现有的成功先例。其结果是所谓的新节目, 无非是老套子的重新搭配。即使偶有创新, 其后续往往也是最终回到老路子上来。种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是电视上的节目全部都大同小异, 看上去都差不多。”

这种情况在我们大陆的娱乐节目中表现的特别突出, 在一个节目成功后, 马上就有一批相同形态的类似节目出现, 并一拥而上。

我们内地的综艺节目缺乏原创, 这并非是空穴来风和危言耸听, 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目前, 大部分收视率高的综艺节目都可以在台湾, 香港以及欧美日本等的电视台中找到原型。曾经湖南卫视的《娜可不一样》号称内地版的《康熙来了》, 主持人也是一男一女, 节目名称也是利用两位主持人的名字相结合。大陆的电视工作者, 应该发挥自己最大的智力和创意, 在借鉴其他优秀成功节目时, 不能完全照搬照抄, 应该以独具一格的特点和不断创新来获取观众的注意力。

近年来在大陆, 电视谈话性节目被电视台和相关节目制作单位所推崇, 蓬勃发展, 丰富了荧屏内容和普罗大众的业余生活, 但同样带来了很多问题, 可以说谈话性节目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应该深思如何用好这把“剑”。

三、明星主持人

谈话性节目的再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人当主持人。主持人不能完全靠脚本或案头, 可以依靠现场更多的发挥, 不然会显得过于呆板, 没有灵巧性和应变能力。主持人应该有一颗平和的心, 在面对大来宾时, 也不会乱了分寸, 这对于建立起平等和平和的话语场是十分关键的。

个人觉得在谈话性节目中, 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环就是主持人, 主持人不仅仅只是引导节目的进行, 更为重要的是制造冲突。一个谈话性节目好不好看, 不仅在于话题的辛辣和新鲜, 也不在于来宾的明星光环, 更重要在于节目中不断出现的冲突。谈话性节目在叙事上, 必然主要要通过语言来实现节目的张力, 当张力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形成了冲突。就如在文学上用情感维度来区分诗 (一维) 、散文 (二维) 和小说 (三维之上) , 我们也同样可以用情感维度来区分谈话性节目好不好看, 精彩与否。而在谈话性节目, 冲突感就是其情感维度的体现。因此主持人这个角色显得无比的重要。

名牌节目与明星主持人是并行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动的。二者可以说是一个有机整体, 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 我们有必要培养明星主持人, 推出名牌节目, 使得电视节目能够一直保持常新的活力。

主持人明星化是大众传媒发展的一种趋势, 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我们大陆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土化、民族化, 以平民化、日常化为发展重点, 结合时代特色, 借鉴海外娱乐节目的成功经验, 从而打造出技能反映中国文化传统、又有世界胸怀和时代特色的名牌娱乐栏目。

参考文献

[1]陈旻宏.台湾综艺谈话节目之娱乐探讨——以《康熙来了》为例[J].网路社会学通讯期刊, 2005 (49) :50.

[2]李杰.台湾综艺节目形态[J].新闻爱好者, 2006 (10) :24.

[3]自向适.平民意识与狂欢理念[J].戏剧之家, 2007 (1) :80—81.

[4]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通论——人的延伸[M].成都:人民出版社, 1992:1.

[5]章颖.解读台湾综艺节目及受众心理[J].阅读与写作, 2006 (5) :14.

谈话性节目 篇2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人际传播,有效沟通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概念及类别

电视谈话节目是将谈话搬上荧屏的节目形式。电视谈话节目包含两个要素:它的内容是主持人与嘉宾的语言交流, 它的传播渠道是电视媒介。这两个维度将电视谈话节目与日常人际交往的谈话、其他电视节目区别开来。【1】

不过从具体表现形式来说, 电视谈话节目还可以从谈话主题大体分为人物类、新闻类、事件类、情感类、心理类等;又或者从操作模式上分为电视专访、电视交谈、电视辩论三种。不过随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 这些区分越来越不明显, 有时甚至一个电视谈话节目中混合了多种的表现形式或操作方法。

以美国最为著名《奥普拉·温弗瑞秀》为例, 其基本的形态有三种:“问题讨论式、明星访谈、为了与观众互动或为了某种特殊目的制作的特别节目”。[2]问题讨论式属于电视辩论, 选题往往敏感而富有争议性, 容易激起节目参与者强烈的参与感, 内容涉及生活、情感、社会问题等。明星访谈模式属于电视专访, 更接近于采访式的对话, 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使嘉宾能够敞开心扉, 观众也会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二、电视谈话节目在荧屏前再造谈话现场

电视是一种记录媒体, 同时也是一种放大媒体, 它能够放大细节, 制造一种虚拟的在场感。电视谈话节目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 是因为它在第二现场营造了谈话的第一现场。无论是主持人、嘉宾还是现场观众, 当所有人物和细节在电视上再现出来, 荧屏前的电视观众会产生一种虚拟的在场感, 他们将自己假想为荧屏上的现场观众, 会期待主持人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 而被放大后的嘉宾说话的表情及动作, 会使得观众想象嘉宾就在跟自己面对面交谈一样。

笔者就此认为, 观众之所以对电视谈话节目感兴趣, 是因为他们能通过电视这种媒介进行虚拟的“参与式谈话”, 而这种谈话采用了一种极具人际传播特性的交流方式, 给人们一定程度上“畅所欲言”的空间。由于有了“谈”这种一对一的交流方式作为节目主体形式, 并且以所谈之“话”作为节目主体内容。电视谈话节目有效地整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在荧屏前再造了虚拟的“谈话现场”, 这是其魅力所在。

三、电视谈话节目再造谈话现场的成功要素

现代社会面对面的亲身互动日益被大众传播工具为媒介的间接互动所取代, 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实现了人际传播形态在大众传播媒介上的回归, 下面从人际传播理论的角度对电视谈话节目的成功要素进行分析。

1. 话题的设置是电视谈话节目成败的关键

“人际传播发生时, 我们每个人都被置于交流者主体的位置上。每个传播者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的人”。[3]由此可见, 人际传播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直接面对面的沟通过程。话题是谈话的中心, 话题的选择是电视谈话节目成败的关键所在。俗话说的“话不投机半句多”, 谈话节目的话题关键是要让人们可以有话可谈, 甚至无话不谈。《实话实说》的总策划宣明栋在接受新华网的访谈时谈到了他们策划选题的标准, “最简单的就是, 如果现场观众都能对这个话题插上嘴, 那么这个话题就可以了。”[4]

2. 谈话嘉宾是电视谈话节目出彩的基础

目前, 电视谈话节目的参与主体仍以公众人物为主, 普通百姓的分量日渐增加。CSM媒介研究机构对2009年1-5月在播的190档谈话节目内容、选题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从谈话嘉宾的角度看, 73%的节目侧重点在演艺明星、体育明星、文化名人、专家教授、企业家和政府官员。”[5]不过, 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和开放化, 普通百姓在镜头前沟通、交流和表达的意愿日渐增强, 一些生活和情感类谈话节目中, 普通百姓也逐步成为主角。这种以普通人作为嘉宾的节目, 往往能够使得观众获得一种平等交流的感觉。

3. 主持人和嘉宾的良性互动是节目顺利进行的保证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互动谈话主导着谈话节目的逻辑走向, 而现场观众、嘉宾采访团和场外嘉宾、场外观众等谈话人物则是丰富和补充这一主线。一方面, 主持人要有条不紊地把握着谈话的进程, 逐步推进话题元素展开, 将整个节目贯穿一线。另一方面, 谈话节目中的嘉宾不是等待接受主持人提问和作答的回应者, 而是与主持人地位相当的真正意义上的主角。此外, 现场观众、场外观众作为现场谈话的一种补充, 在各抒己见中, 不断“制造着”节目的冲突性和讨论性, 在一定范围内使节目朝某个特定的方向推进。

4. 非语言符号的使用是再造谈话氛围的重要因素

多种表现方式的使用和对互动性的重视构成人际传播过程的突出要素, 促使个性的展现和自我的表达。屏幕上所有的图像、声音和文字符号都是节目与观众进行交流的渠道, 因此, 这些非语言符号的展现对传播过程至关重要。《鲁豫有约》、《艺术人生》等众多访谈节目, 都很注重使用灯光、音乐等手段, 加强氛围, 有效地在荧屏前再造了谈话现场。

总之, 电视谈话节目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有效整合。在电视谈话节目的生产过程中, 要有效地注意到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特性, 在遵循大众传播规律的同时, 充分发挥人际传播的优势, 并在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做好文章, 才能有效提高节目质量, 发挥大众传播信息传达、舆论引导和意见沟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东方, 谈话节目的“人际传播”误区, 2008/2, 第107页。

[2]刘阳, 《国外经典电视节目形态的本土化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

[3]王怡红, 《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4]http://news.sohu.com/55/43/news204974355.shtml

中国谈话节目的现状 篇3

中国电视发展已经有了近50年的历史,现在已经开始向电视强国迈进,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中国已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同时竞争也最激烈。所呈现的电视节目也越来越多,但存在节目雷同,形式略同的现象。根据统计,中国现阶段的谈话节目高达179个左右。

2 谈话节目内容的分类

访谈性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形式就是主持人和被采访者一对一的交谈,其中精彩的问题设计和回答成为吸引观众观看的焦点。

娱乐性的电视谈话节目,比如《鲁豫有约》《超级访问》《康熙来了》等,这类节目也是由嘉宾和主持人构成的,但是谈话内容比较娱乐化,其中有时也会加入一些才艺的表演部分,使嘉宾的特点能够更快地被观众所熟知,为嘉宾和主持人的沟通奠定基础。

最后,就是专题式谈话节目,这种形式是谈话节目的主要形式,比如《实话实说》《谈话》《对话》《约见当事人》《半边天》等,虽然不同的节目谈话的内容不同,但是还是增加了电视节目的内容构成,就形式而言,大多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构成,许多节目还在演播现场安排乐队并利用网络进行现场直播,主持人组织嘉宾和现场观众就某一问题进行双向交流。

3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存在的问题

3.1 谈话节目后劲不足、缺乏创新

不久前,央视一位节目负责人说:“对谈话类节目的整顿确实是央视整顿节目的一个开始。谈话类节目成本低,做起来省事,找来一些嘉宾,谈完就完了。”所以在电视界电视谈话节目是非常受欢迎的。很多电视台都热衷于做电视访谈节目,这就使得电视访谈节目竞争异常激烈,由于访谈节目的日益增多,很多电视台为了提高其收视率,很多谈话节目偏向了娱乐化甚至庸俗化,导致谈话节目千篇一律。前一时期,中央电视台对《朋友》《半边天》栏目进行调整,同时一些省级卫视的严肃类谈话节目如江苏电视台《地球村》栏目等也都处于维持阶段。

3.2 一些主持人存在不足

有的主持人缺乏经验,缺少现场调节气氛的能力,不能有效地带动观众和嘉宾的情绪,观众和嘉宾为了顾及自己的形象,在电视节目之中很少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常把那些可能不被公众接受的真实想法加以掩饰。再加上他们很多是第一次面对镜头,演播室陌生的环境必然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以致在交流与表达自身观点时产生障碍。这种时候,就需要主持人运用高超的引导技巧,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压力,使他们自由谈吐,或者抓取有价值的点,顺势推动扶助,给参与者更大的展示空间,能够使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到对话者更真实的内心世界。但是当前真正善于营造谈话氛围的主持人实在太少。

3.3 应对措施

主持人在采访之前应该做好了足够的准备工作,对本次节目录制的内容从背景、社会舆论、节目的策划、问题从哪几方面考虑等做准备。著名主持人鲁瑾就说过,目前媒体上存在着很多虚假采访,很多节目主持人在录制节目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采访的问题千篇一律,会让观众有厌烦感。

4 直播与录播的优劣

录播的播出方式可以对播出的节目内容进行剪辑、修改以保证播出内容质量,还可以实现计算节目时间,便于准确控制。

国外很多的谈话类节目几乎都是直播。电视直播就是反映事先预知的活动,把整个事件完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能够真实地看到整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使人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可有效提高节目的可看性、时效性;有强烈的现场感,引起共鸣容易获得良好的播出效果。

电视直播的缺点是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无法进行更改差错,直播节目时间不容易控制,同时还会受到一些突发状况影响到节目的录制,需要在录制之前做好充足的人力物力的保障,但是直播给观众带来的感受往往是录制达不到的,比如,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亚美尼亚政府总理萨尔基遇袭事件,对这些事件的真实直播让观众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

谈话类节目是众多的节目形式的一种,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电视节目,也是电视节目中的主流形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加速,现代的思想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微妙了,人们可以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加强人们心与心的沟通与理解。

参考文献

[1]郝朴宁.话语空间——广播电视谈话节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电视谈话节目特性浅析 篇4

1. 电视谈话节目定义及其构成因素

谈话节目又称为“脱口秀”TALKSHOW, 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 是面对面的交谈方式, 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 它以主持人现场的语言机敏程度和较多的表演“秀”的成分为最主要特点。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

2. 国内的电视谈话节目现状

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起步较晚, 从最早的《东方直播室》 (东方电视台, 1993年) 算起来不过二十年的时间, 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 此后, 电视谈话节目在全国各家电视台盛行开来。

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全国各级电视台谈话类节目将近200个。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特征

1. 谈话节目之谈话特征

当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导致人与人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 所以公众迫切需要对话空间, 这就给电视谈话节目创造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那么谈话节目应该用什么方式说话?什么样的谈话方式易被大众所接收, 怎样能让他们更好的参与到谈话中来?这是谈话节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平民化风格是当今重要的电视文化现象, 更是提高谈话节目“可视性”的必由之路。《实话实说》是谈话节目平民化的典范, 尤其是崔永元时期, 无论话题设置、切入点选择、关注视角、语言风格、主持人姿态甚至让肺主嘉宾的专家坐观众席的安排, 都体现着平民化风格。

2. 谈话节目之主持人核心地位

近几年, 电视谈话节目已为人们所熟悉, 谈话节目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它赋予主持人更多的机遇, 也给主持人提出了新的挑战。

(1) 主持人与前期策划

一档谈话节目能否成功, 与前期的精心策划和筹备是密不可分的, 主持人作为谈话节目的核心人物和参与者, 是策划方案的执行者和重要把关人, 在谈话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对主持人提出了重要课题, 主持人应在谈话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对谈话对象的基本情况、相关经历、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 对要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 谈话要思路清晰, 避免出现冷场, 要抓住重点, 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提问要有深度, 不能过于肤浅而让参与者感到乏味, 要从根本上激发谈话者的兴趣, 使他积极的参与进来, 引发谈话场内外的共鸣。

(2) 现场调控的艺术

主持人要营造一个平等、随意、轻松的气氛, 真诚地面对观众, 但由于面对摄像机, 嘉宾和观众很难在节目一开始就进入开放的接受状态, 主持人应利用轻松平等诙谐的语言环境, 激发嘉宾对谈话的兴趣, 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现场, 使嘉宾想要说话, 想说心里话, 这样才能挖掘出谈话者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和难忘瞬间。

事实上, 谈话节目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就要求主持人在谈话过程中对事先设定的答案应该根据现场和谈话的具体情况进行随时的修改和调整, 不能强加给观众。

学会倾听, 是电视谈话节目中一种基于全场驾驭基础上的倾听, 比如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的节目主持人陈鲁豫, 在节目中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三、电视谈话节目发展思路

电视谈话节目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二十年之久, 经历了从蓬勃发展, 到短暂的繁荣, 再到如今的“泛滥成灾”。虽然电视谈话节目数量众多, 但从节目质量、话题选择、策划、主持人素质、嘉宾表现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 真正成功的可谓是凤毛麟角。那么, 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应该怎样走下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1. 注重节目包装, 培养品牌意识, 强调品牌效应

电视节目的包装应该从多方面着手, 例如主持人, 宣传词的选择、片花、现场布景和节目制作等很多方面, 比如主持人, 要寻求最能够表现主持人个性亮点的包装方案。通过发型、衣着、开场白甚至一些小动作, 都在包装的范围之内。

2. 提高主持人综合素质

谈话节目严格来说是主持人的节目, 主持人在节目中的重要性决定了他的一言一行, 他的讲话风格, 乃至于他的细微小动作都成为这个节目的特征, 成为吸引观众的因素之一, 这些成功都取决于主持人良好的素质, 主持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谈话节目能否成功, 也成为谈话节目成功的重要标准。

综上, 谈话, 最能显现一个人的精神风范;电视谈话节目, 应是日常生活的当众示范;谈话节目主持人, 应是日常说话者的学习典范。

参考文献

[1]王群, 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艺术》,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6

[2]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9

[3]陈永庆:《电视谈话节目研究》,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4, 11

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技巧 篇5

电视谈话节目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优势于一身。由于是用语言直接表达,因此节目形态简洁,特别擅长表现思想观念的交锋,真实、生动,时效性,感染力强,制作简便,成本低廉,收视较高。时至今日,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迅速,比较成功的有《鲁豫有约》《艺术人生》《非常静距离》等。

按常理说,谈话节目旨在还原谈话过程,作为主持人本身应该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在实际节目制作过程中,敢于去主持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少之又少,在此,本文就如何做好一名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进行了详细分析。

1 谈话节目主持人所具备的个人能力

每个谈话节目主持人都有不同的个人风格。比如:陈鲁豫的温柔给人亲切感;李静爽朗又不失感性;王志有那么一份尖锐;柴静有一种大智慧。但作为一名出色的谈话节目主持人,不管是谁,都必须具备很强的个人能力。

1.1 善于倾听,善于总结:

很多主持人在做谈话节目时,脑中一直在重复要问的问题,下面要问什么,没有认真听嘉宾在说什么,有可能就使得节目不连贯,整个节目就散架了,所以一定要有良好的倾听能力。首先,在做节目时编导并不是写下一堆问题让主持人记下然后逐一问下去,而只是写出要点,由主持人个人掌控话题内容,这样就能更好地还原对话过程;其次,在做谈话节目时,一般有定好的整体框架结构,如果主持人没注意嘉宾说了什么,就很难进行衔接。这就需要主持人一定要听嘉宾的回答,从而根据回答内容进行话题对接;再次,如果有嘉宾的回答跟后面准备的问题没有关联,就需要主持人进行一定的总结,并顺利衔接到下一个内容上,当然,如果嘉宾的回答虽然与后面的问题没有关系,但其答案比较有价值,那主持人就需顺着继续问下去,直到内容完结。

1.2 语言诙谐,进行自嘲:

在谈话节目中氛围很重要,有时主持人与嘉宾或嘉宾与嘉宾间不熟,也有可能出现嘉宾之间的语言出现矛盾。这时就需要主持人适当调节气氛,运用诙谐语言,甚至适当的自嘲,以促使谈话继续。有时主持人的自嘲,不但能缓和气氛,还能现身说法,从而使嘉宾说到自己的相似经历,也算是一种特殊的提问技巧。

1.3 凸显矛盾,降低矛盾:

一些涉及新闻话题或社会话题的谈话节目,需主持人挑起嘉宾间的“冲突”,以活跃气氛,具体做法一般为总结双方观点进行比较,提出矛盾点,进而让双方辩论,而有时本来需要比较平和的谈话氛围,或嘉宾之间过分激动导致争吵以至于节目进行不下去时,也需要主持人出面降低矛盾,具体做法可以是由现场观众发言、看互动留言、看微博留言、插入视频、新嘉宾出场等。比如东方卫视主持人骆新,他在主持《东方直播室》时就将凸显与降低矛盾的转换发挥得很好。

1.4 平民特征,平等意识:

谈话节目主持人要有鲜明的平民化特征和平等意识。平民特征与平等意识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语言、穿着、动作等。如《鲁豫有约》的收视群体为40岁以上人群,所以陈鲁豫的穿着必须符合这类人群的审美,尽量与观众品味保持一致,切忌衣着华丽、珠光宝气。

2 谈话节目主持人如何寻找话题

谈话的进行是由“主持人问,嘉宾答”来推进的,一个好问题不仅仅能带来好答案,更能使节目顺畅进行,所以,谈话节目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寻找话题。

2.1 前期资料准备:

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一定要参与到整个节目的前期中,要让自己成为观众的延伸,了解观众想知道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整体节目,达到最大的节目效果。收集文字视频资料,采访与节目有关的人,只要能亲力亲为都要去做,不要只是对观点的收集,而是要着重收集故事,并且中立。

2.2 了解嘉宾性格:

好的话题需要主持人把握好节奏,只有话题精彩准确,才能使观众喜欢看。而好的话题首先就要发现嘉宾本身的性格,只有抓住了节目参与者的本性,才能控制整场节目,从而呈现出最精彩的地方。比如,歌手刀郎一直给大众一种粗犷、沧桑的感觉,但在对刀郎的采访准备过程中,记者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性格极其细腻的人。因此,在采访时就对他感性的一面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展现,还原了嘉宾的本来性格。

2.3 确立嘉宾风格:

确立嘉宾的风格表现特点,要在节目前就了解到哪些是嘉宾的禁忌点,这也是节目是否流畅,主持人与其他参与者是否和谐的有效方法。如在访问易中天时,崔永元就先提到了自己出书给自己带来的经济利益,再问易中天对待学术和经济的看法。

2.4 适于嘉宾参与:

谈话过程中,要适度加大适于嘉宾参与的话题类型比例。嘉宾只有在有话可说和有话想说的情况下才会侃侃而谈,要使节目丰富却不冗长,谈话节目主持人就必须适当调整话题的类型。比如,当有王菲参与并对问题做出过于简单回答时,主持人就要问一些开放类的问题;当有韩寒、王朔参与,就要尽量用问题逼对方说出一些“惊人”的话语,以达到节目效果。

2.5 坚持制定流程:

在节目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半途而废。如果事先对节目有了预定好的原则,在提问过程中就不要随意更改,因为,一旦变来变去,就会影响其他参与者的执行能力,从而导致节目风格有大的改变。但若出现大的问题,影响了整期节目的效果和流畅程度,就要在录制时中做适当调整。

3 主持人对答案的处理特点

对节目中除主持人外的参与者的控制和把握是最不可预见的问题,如何把不可预见的变成可预见的,就需要主持人对参与者的话题进行处理。首先,主持人要懂得如果答案与后面的内容无关就需要在过渡中制造一定的幽默以调节嘉宾的紧张情绪;其次,主持人要对冗长的答案进行简短的总结,使节目线索清晰、重点突出;最后,用回答使节目的内容上下呼应,使整期节目更具完整性。

现今,我国比较出色的电视访谈节目模式大都是主持人中心制下的编导负责制,所以主持人在访谈节目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主持人是节目的主要参与者,主导着节目方向、节奏、观点以及收视率。如果主持人要想做出优秀的电视谈话节目,必须要先了解节目特点,并针对不同的节目内容以及不同节目效果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如此方可成就一档优秀的谈话节目。

摘要: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工作,对主持人的要求无疑是所有电视节目类型中比较高的。做好一档优秀的谈话节目只有很好的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主持人需要具备更高的个人能力,并懂得如何针对话题参与者寻找话题、处理答案等。

关键词:谈话节目,个人能力,主持

参考文献

[1]黄会林,彭吉象,张同道等.电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谈话性节目 篇6

1 谈话之困境

首先来看看大环境,信息碎片化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之一,针对新闻时效性的追逐愈演愈烈,对时事、新闻、事件,发表观点、看法的渠道更是越来越多样化,在电视节目中,新闻、娱乐综艺、电视剧三足鼎立,谈话节目要从中突围,叫好又叫做,无疑属于高难度动作。而在完成这项高难度动作中,关键性因素很多:话题性、时效性、主持人、嘉宾的表达欲望是否能为节目加分,评论力度等等,都在影响着一档制作精良的谈话节目的水准。

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视文化现象,电视谈话类节目在我国已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节目形态。谈话节目的黄金年代,出现在20世纪末,《实话实说》《艺术人生》《铿锵三人行》都曾经在当时引领收视热潮。然而,无论是多么广受好评的谈话节目,在如今当下的收视氛围中,都不得不面临收视率的无情现实。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访谈领军节目,已经无一例外的,在经历着审美疲劳的瓶颈,甚至成为收视低点,使得谈话节目逐渐被边缘化,被新的节目形态所取代。有观点认为,碎片化的信息流正在挤压访谈节目,社会主流关注的话题瞬息万变,一档制作精良的谈话节目要想跟上节奏,再加上电视机构对于节目制作经费的控制,要实现叫好又叫座,看似已经困难重重,而且制作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低。

外部环境的复杂也许是造成谈话节目疲软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也与谈话节目本身的质量脱不了干系。“口水化”曾经被认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亮点之一,以聊天、侃大山的方式,与观众进行这种松散的对话,曾经在一段时间内,是访谈节目吸引收视群体的法宝。不过谈话艺术之高深,很明显没有被电视媒体充分的认识并表现出来。尤其是碰上那些不属于谈事业、谈爱情、谈家庭等娱乐题材的谈话节目,更是深陷尴尬之境。

随着舆论和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口水化”的双刃剑效果日渐凸显,大量的无效沟通充斥在节目中,这里面既有访谈双方之间的假大空套话,也包括在节目与受众之间,节目单向传播,而受众忽略或者拒绝接收节目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等问题,弊端被逐渐放大。先来说说为什么会出现无效沟通。在多数严肃性的谈话节目中,从最初的选题开始,其实就趋向于选择不引起尖锐冲突的、相对和谐的话题;在出现观点冲突时也更倾向于充当“和事佬”,偃旗息鼓,来瓦解求新求异的思维碰撞所激发的火花;而正襟危坐的嘉宾之间,也多是随声附和,谦恭有让,尽可能在大众媒介的情境中避免发生争执,观众则成为忠实的听众和旁观者,这使得谈话中的整个交流过程仿佛是“新闻发布会”中一问一答的对话,没有任何“爆点”的发布,这无疑是难以引起围观的,甚至连谈话的双方都会愈发觉得话题索然无味,无法进行下去。那么这种沟通,也就无法达到沟通的目的。即便谈话的主题多么契合百姓利益,多么高屋建瓴,多么代表权威表态,也与普通收视观众之间仿佛隔着一道墙,内容高大上了,却接不上地气,引不起观众的共鸣。困境中,访谈节目难找突破口。人们发现专家说得再好,就像是一趟大学讲课,教授的理论艰涩难懂,多数学生很难不走神。而要把这堂课说好,要把一个谈话节目做到观众的心坎儿里,谈话的艺术怎样拿捏才恰到好处?正如崔永元曾经说过:“我们现在是想努力找到一种交谈方式:让我和谈话对象真正完成一种心灵的沟通。”

2 话语时代如何把话谈好

人们对说出心里话的渴望,其实并没有因为碎片化信息时代的到来而消失,相反,交流的欲望更为迫切,有太多信息可以交换,有太多观点值得讨论,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不是单独一方的一厢情愿,而是观点的交锋,以及信息的梳理。新媒体在不断发掘大众表达欲望方面一直走在前面,从论坛到微博、微信无一例外,人们对交流的渴望带给这些崭新的交流方式以无限活力。谈话节目却走入低谷,原因到底在哪里?这些人性中的天然属性,其实可以给电视谈话节目带来天生的优势,如何发挥优势,进行有艺术的谈话?

著名电视人曹可凡曾经撰书这样解析过电视谈话节目:谈话,是一种人际传播,而谈话节目是“节目”,是大众传播,必然与日常谈话有所不同。这种不同,笔者认为应该是话题的不同,以及舆论引导能力的不同。且不谈主持人和嘉宾如何展开谈话的细节问题,实际上在舆论氛围更为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除了保持对名人、明星的兴趣之外,越来越多的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谈话节目谈的只有切不切身的关注,没有懂不懂的问题。这就是说,谈话节目可以更深入讨论深层社会问题,并不仅仅停留在摆现象的层面,将具有普遍共性的问题提出来,将更容易获得观众的共鸣和围观,这样电视谈话节目就有了留住观众,扩大收视群体的能力,困扰谈话节目的收视率问题可以轻易破解。这是话题设置的不同,而舆论引导能力的不同,恰恰体现在普通谈话只能传播信息,然而面对由此产生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时,谈话节目则能去伪存真,求同存异,从而梳理出社会主流舆论方向,把握民生脉动,疏导社会情绪。

3 电视谈话传播正能量

实际上,随着电视节目的不断进化、发展,猎奇、哗众取宠、肆无忌惮的强调个人痛苦经历和社会混乱,这种谈话内容已经不能在谈话节目中产生更大的影响,相反,在较多的负能量新闻信息的轰炸下,人们更渴望看到正能量对社会矛盾的纾解,期待在盲目和混乱中梳理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得到传播。2012年,广西电视台资讯频道开设谈话节目《凡事说理》,这是一档科学理论大众化访谈节目,以“学理论、讲道理”为传播目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领域的一次新尝试,这样的节目当时在全国并不多见,想来大多数电视台并不看好这样的节目。为了避免出现死板说教的老套路,节目组在话题的设置上不乏提出了各种社会焦点问题,比如养老问题、流浪儿童冻死街头、百姓看病难、到政府部门办事门难进脸难看等,直接触及社会不满情绪,而大胆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同台面对面,通过访谈的形式,在辩论中答疑释惑为社会难点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具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析事明理,引导人们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理性,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认清事物发展的本质。作为广西电视台唯一一档谈话节目,完全低成本制作,开播前并不被看好。但是节目开播后,似乎可以让人看到这种坦诚的沟通方式,观众是愿意接受的,因为在收视率考核中最高出现了超过一个点情况,在频道当天的黄金时段节目中高于平均收视水平。

虽然节目在各个环节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可由此看到,这种尝试为政府与百姓搭建一座沟通桥梁的谈话节目类型,可能为电视谈话节目走出困境找到一个新的契机,因为过去在主流电视媒体上不便直言的谈话,现在有了发挥的舞台和空间。善用媒体的意识传播影响力,尤其是发挥谈话节目善于在激烈的辩论中实现答疑解惑的功能,既能够抒发观众的某种情绪,又可以进行安抚、疏导,从而给予广大观众更为开阔的思考空间。当然,这得益于当今社会更加开明、开放的舆论氛围,既有面对问题的勇气,也有疏导的能力,使得这样的谈话可以成立,并被电视观众所接受、认可。

浅析电视谈话节目存在的问题 篇7

一、缺乏理想的谈话空间, 有损谈话的真实性

中国的谈话节目虽然有人来谈, 但缺乏谈的空间, 缺乏诚实表达自我的空间, 所以往往显得虚假甚至是虚伪。

首先, 虽然说电视谈话节目的现场就是一种面对面的人际传播, 但它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聊天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平日里我们的谈话都是随性的、随意的, 而如果要去电视台参加谈话节目录制的话, 就不能不修边幅的去, 我们需要根据谈话节目的类型选择一些正规的衣服, 甚至还要经过专业化妆师的化妆, 精心准备后才会来到录制现场。在谈话现场, 我们也不能像日常聊天一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必须是在节目预置的话题范围内、在主持人的引导和控制下来展开谈话。同时, 因为谈话环境和谈话对象都相对陌生, 这些都从客观上抑制了参与者的谈话真诚度。而且, 很多时候为了迎合电视受众、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节目制作者、主持人、嘉宾、甚至是现场观众都会人为设置悬念、制造冲突, 以达到让节目更具戏剧化的效果。然而, 这种刻意设计的谈话状态往往因为缺乏真实感而让电视观众感到厌恶, 久而久之, 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节目的品质和品牌。

其次, 电视台收视率的考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节目制作者, 他们不论是在话题的选择上, 还是在环节的设置上都会有意地迎合电视受众的喜好。而主持人和嘉宾又为了满足电视制作方的制作意图, 不得不放弃自己真实意愿的表达, 这种谈话缺少了现场的动态撞击, 每个人都是在戴着面具说话, 缺乏平等、真实和自然, 他们不过是在编导的精心安排下进行着预置脚本的表演而已。他们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并非真情流露, 只是一种表演的需要。崔永元曾经说过:“我到现在还固执地认为, 直播是谈话节目的最高境界。”有很多业内人士和理论研究者也都非常赞同这种说法。

再次, 中国很多传统文化的影响也约束了嘉宾在谈话节目中的参与程度。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知之不言”、“讷于言”的影响, 很多嘉宾在谈话节目现场都是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即使内心极度不赞成对方的观点, 但表面上仍是点头微笑地表示赞成, 很少会像欧美节目中的谈话嘉宾那样因为某一话题而争论不休, 甚至会因意见相悖而争到面红耳赤。这种言不由衷的谈话状态, 虽然表面呈现出一片和谐氛围, 但实际上嘉宾内心互有芥蒂, 很难以最真实的状态来进行真诚地交流。还有, 对于很多敏感但却深受观众喜爱的话题, 往往会出现难找嘉宾或者嘉宾观点中庸的尴尬局面。

二、对受众心理分析不深入, 造成节目孤芳自赏

谈话节目的双向交流模式决定了它必然会成为大众传播学“枪弹论”的真正终结者, 所以现在的电视节目制作人越来越重视受众的心理分析, 他们常会说:“观众需要什么节目, 我们就制作什么样的节目。”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电视传播已经从以传者为中心的时代进入到了以受众为中心的时代, 受众的需要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然而, 在现实中, 不是所有谈话节目都能准确地捕捉到受众的所有收视需要, 所以它们总是如昙花一现般在屏幕上匆匆露个脸后便消失了, 到目前为止, 国内基本没有一个电视谈话节目可以像欧美的谈话节目一样兴盛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

电视受众的收视需求是多种多样、甚至是千奇百怪的, 这都是由人本身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人的需求包括很多种, 既有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又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如果不能对人的多方面需求做出全面且深入的分析, 如何能准确把握受众的收视心理呢?有研究者将受众使用媒介的各种心理需求进行了分类归纳, 得到以下几种因素:娱乐:想看到当权人物的外迁或遭贬谪;欣赏美:如音乐、艺术品、选美等;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满足好奇心和成为消息灵通者;为了消闲和消除烦恼;在无须顾忌法律的情况下, 尽情地感受爱和恨;寻求模仿的偶像;获知世界各地的信息;对浪漫爱情的追求;希望看到世界有秩序地运转;参与感;满足对丑的好奇心;强化道德、精神和文化的价值观。也就是说, 受众在收看电视谈话节目的时候是会根据个人的爱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

所以说, 如今的电视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他们有收看节目的自我需求, 电视人不但得重视分析受众的收视需求, 还必须全面、细致地对他们的需求给予考虑, 这样才能做出深得受众喜爱的电视谈话节目。

三、作为谈话的灵魂人物——主持人的素质不够全面

主持人被视作谈话节目的灵魂, 他的核心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纵观那些有影响力的谈话节目, 都有着一位或者是几位出色的主持人, 他们为节目锦上添花并且赋予节目更深的内涵和更多的活力。可以说一档优秀的电视谈话节目能够成就一个优秀的主持人, 同时,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也能帮助节目形成自我风格。如今, 虽然国内的谈话节目数不胜数, 但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却是屈指可数, 这主要还是自身素质不够全面导致的。

(1) 主持风格单一, 没有鲜明的个性。由于谈话节目具有即兴交流的特殊性质, 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不仅因为需要引导谈话、控制氛围而成为整个节目的核心, 而且因为他在节目中展现自我的空间比较大, 相对其他类型节目的主持人, 对于受众会有更为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因此, 要想让谈话节目在激烈的电视行业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抓住广大受众的收视热情, 就必须培养出风格多变、个性鲜明的主持人。在这一点上, 似乎欧美的谈话节目一直走在前列, 所以才能保证他们的谈话节目经久不衰。在国内目前似乎没有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能拥有如此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所以即便有某些谈话节目也是以主持人的名字来命名, 渴望通过主持人的个人魅力来维持节目的地位, 但似乎这种推动力也是微乎其微, 多数类似节目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仍然不可避免地在走下坡路。

(2) 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谈话节目也被称作“主持人的节目”。一个谈话节目凝聚了策划、编导、撰稿等多个电视人的智慧和心血, 一旦到了录制现场, 主持人就必须一人担负起对节目的采、编、播、导等多重任务, 他是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唯一体现者, 这就对谈话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在业务上需要有更宽的视野、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敏锐的新闻眼光, 更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谈话节目主持人不能只是一个将稿子倒背如流的传声筒, 他们应该全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节目的策划和制作中来, 这样主持人才能更好地领会到编导的意图, 在访谈中能灵活自如、全面客观地引导谈话的进程。然而在国内, 很多谈话节目往往都喜欢外聘一些有知名度的明星来担任节目主持人, 这些人档期一般都比较紧张, 基本不可能全程参与到节目的策划和制作中来, 他们总是匆匆来、匆匆走, 根本没有时间与编导和嘉宾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 简单看一遍稿子后就赶鸭子上架地开始主持节目。这样的谈话节目主持人主持出来的节目, 往往很难体现一个团队的智慧, 仅仅只是他个人意志的一种表达, 所以常给人狭隘、肤浅之感。

(3) 缺乏真诚的交流态度。要成为一个善于倾听的主持人, 就必须把自己和嘉宾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 无论对方身份高低, 都应一视同仁, 以诚恳的态度唤起对方真情的表达。在这一点上, 《鲁豫有约》的主持人陈鲁豫就做得比较好, 当嘉宾能够侃侃而谈时, 她会专注地注视、倾听, 极少会打断对方的谈话;当嘉宾不善言辞时, 她又会循循善诱, 以一个邻家女孩的对话方式激发对方的谈话欲望, 以此达到“说出你的故事”的目的。不论她的采访对象是商界精英、明星大腕还是平民百姓, 她都会拿出十二分的专注认真倾听、亲切发问, 所以很多嘉宾都能在她的节目中真情流露, 诉说很多动人故事。而在其他很多谈话节目中, 主持人很难做到用心聆听, 他们显得急躁而强势, 时常打断谈话者的谈话来彰显自己作为主持人的控制力, 对待社会地位高的人会表现出趋炎附势的谄媚之态, 对待社会底层的人则会表现出不屑一顾的轻薄之态。对于这样的谈话节目主持人, 我们又怎能期待他能做出富有情感和人性的节目呢?

上一篇:乡土地理资源下一篇:医学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