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谈话节目的新特征

2024-06-06

电视谈话节目的新特征(精选3篇)

电视谈话节目的新特征 篇1

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 但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至今仍活跃在荧屏的《东方直播室》, 从1992年开播至今, 仍然具有较高的收视, 被看作是我国内地最早的谈话节目。1996年,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推出的《实话实说》节目一炮走红, 从此一股强劲的谈话浪潮抢滩电视强档, 各种各样的谈话节目纷至沓来。这一类型节目的诞生, 不仅对媒体有着巨大意义, 对受众来说更是拥有了新鲜的节目可观看。早期的电视谈话节目, 大多集中于对政治、经济、时事、艺术界名人的强专业性和高端领域的访问。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民主程度的加深, 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使得当今的谈话节目拥有更多的可谈要素与话题内容。在一批雅俗共赏的谈话节目中, 分众性和专题性的谈话节目也一跃涌上荧屏, 推动节目多样化发展。

一、话题拓展, 受众细分

1. 话题深度和广度需加深拓展

访谈话题的选取, 对一期节目来说至关重要。概括节目的定位, 选择既能激发被访者谈论, 又能调动观众兴趣的话题是首选之举。只有在话题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做足功夫, 才会有更多受众, 更高收视。央视的品牌栏目《大家》, 开播八年来, 访问了众多的大名家, 面对不同的人物, 话题不能千篇一律, 如何将这些大家最贴近他们内心个性的方面还原出来, 不是简单的几个问题就可以解决, 更期待的是大家能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些老前辈们愿意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专业知识方面, 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专业性的探讨, 进行深层解读。

2. 传播科技使受众深化

谈话节目能一谈成风, 节目受众被分化, 与当今的传播技术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联系, 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无孔不入, 让谈话节目的温度也越升越高。谈话节目从形式看, 好像是更依赖于语言能力的游戏。但是, 当今技术的发展, 画面语言似乎可以与人类语言相媲美, 甚至大有超越人类语言之势。它能用生动的画面, 表现出人类语言所不能表达的, 它能带来人类语言无法带来的视觉冲击。另外, 网络的发展, 也有着强大的传播力量, 大量的中青年受众会每天接触网络, 获取大量信息, 网络让其自主性得到了最大发挥, 同时也让电视媒体的受众得到了分化。现在很流行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微博, 这种技术使电视节目有了与以往不同的参与受众。大家通过微博结识新朋友、了解新鲜事、对一些事件发表自己看法。相对于电视媒体, 这些媒介更能让人心最深处的感觉被表达, 一些在电视媒体中很受限的行为, 在网络中可以尽情地发挥, 这也是传播技术的极具特色之处。

二、样式丰富, 手段多样

1. 节目类型不同, 表现形式各不同

按叙事主线粗略地分类, 谈话节目可以分为人物和事件两类。如果再细致分类, 按照不同方法, 电视谈话节目又会呈现不同的形态。

按话题分类, 话题覆盖面广、信息量大, 这样的访谈节目被称作信息类访谈。嘉宾多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媒体人、新闻当事人等, 这种节目具有权威性、准确性、贴近性。比如, 发生在日本的3·11大地震, 地质灾害预报工作者和医疗护理、疾病预防方面的专家通过媒体, 宣传和普及相关预防与救助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大量的信息, 满足了当时灾区人民以及周边地区对此类信息的需求, 可以有效地开展保护救助工作。

以社会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方面为主的访谈节目称为民生访谈。这类节目既有家庭成员间的矛盾, 也有人际交往间的摩擦。这些矛盾和摩擦被媒体的镜头放大, 让社会成员参与帮助解决、出谋划策。代表性的节目有上海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 这样的节目给受众一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觉, 会让观众想参与其中。

以愉悦身心、休闲娱乐为主的称为娱乐访谈。此类访谈一般以各行业的明星嘉宾为主。比如曾播出过一段时间的央视《咏乐汇》, 节目不仅仅围绕娱乐嘉宾, 还有新东方总裁俞敏洪、百度总裁李彦宏、房地产老总潘石屹等各行各业名人。吃饭聊天, 这种轻松的氛围应该是该节目的一个特色, 李咏的风趣诙谐也给节目增添了一抹亮色。

对特定观众群或某类内容专门开设的访谈为对象类访谈。这类访谈节目话题专一, 需要有内涵、深度挖掘。在频道专业化和市场小众化的潮流下, 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还是有待开发的。

2. 手段兼容使节目形象化

通过不同方式, 不同手段表现不同的人物事件, 让节目更好看, 这是电视工作者一直追寻的。以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直播室》中性学硕士彭露露找工作这一期节目为例, 它不仅选定了具有争议的话题, 同时请来了正反两方嘉宾, 还有第三方观众, 积极参与的特殊嘉宾, 以及各种科技手段的运用。在节目中, 嘉宾通过激烈的辩论, 阐述自己的观点。场外观众通过视频连线向当事人提出问题, 发表意见, 现身参与到节目中, 大家互相辩驳。场外观众进行投票的环节, 我认为极具看点, 这不是简单的投票, 这体现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改变。

这样的一期节目首先从话题选取方面看, 就是有挑战性的。另外, 媒体中的科技运用凸显了社会的极大进步, 从现场视频图像到场外观众连线, 以及短信、微博中的观众参与, 无一不确定了这样一期节目的生动形象性。

有的节目运用网络, 以及当下发展起来的各种先进工具, 与电视媒体共同打造精品栏目, 这些举措不可否认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不能因为电视媒体有其优势就必须独领风骚、独自取胜, 这也是不现实的, 各种手段的联合才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才会有精彩的节目出现。

三、注重包装, 打造品牌

1. 品牌力量的强大

在市场全球化的大气候下, 电视节目也有了较大发展, 海量的广告播出加深其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也加强了受众对媒体的印象。品牌是节目的无形资产, 成功的品牌经营能够提高受众对其忠诚度。消费时代, 人们都注重品牌的力量, 不仅体现在对物质的认知上, 对精神消费也有同样的观念, 人们是在有意识消费。于是, 宣传品牌商品、打造品牌栏目, 提高自我的品牌知名度显得格外重要。在对电视节目的欣赏方面, 受众不再局限于以往播出的节目, 有了选择的权利的时候, 人们自然会淘汰差强人意的东西, 电视谈话节目也不会幸免于此。品牌栏目的产生, 是紧贴同时期大众生活的, 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品牌观念的建立和发展也是受众逐渐成熟的标志。恰当而清晰的节目定位, 精心而新颖的节目策划, 个性的魅力主持, 谈话节目的人文关怀都可以纳入品牌的考量范畴。像《大家》这样的栏目已不再仅仅是一个节目, 其不俗的品质和高雅的品位使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名牌符号。《大家》倡导的是在名利至上、娱乐流行、社会浮躁、价值观念混乱的气氛中, 实践一群现代传播者的责任和价值。这一理念被人理解为阳春白雪或是曲高和寡, 无论如何, 媒体需要有这样的道德卫士, 社会需要有这样的净土。

2. 品牌意识的增强

电视人对品牌意识的注重还需加强, 这主要体现在对名牌节目的打造。电视节目的品牌经营包括各个方面, 从节目的外在形象塑造到节目内在风格、模式的打造和设定, 如片花特色、主持人风格打造、演播室格局设计和包装, 案头策划、嘉宾选取、后期制作等一系列流程机制。无论是谈话节目理念的确立、栏目标志的设置, 还是节目主持人的风格, 都应该纳入整个形象识别系统。例如央视二套《对话》节目, 片花是由五支羽毛汇聚而成的金色翅膀, 节目的创作理念也与此相关, “给思想一片飞翔的天空”, 观众一看到屏幕上的片花, 就会产生联想, 从而把它与其他电视节目相区别。

好节目带来的效益不仅仅是节目自身的价值得到发挥, 还会产生各种后续利益。像央视财经频道的《对话》和上海东方卫视的《财富人生》, 都推出了自己的同名系统书籍, 这样扩大知名度、获取利益的方式都是在品牌的指导下开发出来的。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这是品牌意识得到强化的完美体现, 有了品牌意识, 符合市场需求, 贴近百姓生活, 与节目交相辉映, 才能恰当地展现节目的生命力和品牌力量。

3. 注重节目质量的提高

注重节目的品牌, 就离不开对节目质量的关注。提高节目质量, 形成更多原创形式、打造特色栏目是当务之急。整合本土资源、突破区域限制的理念, 已被众多媒体所认可。传统的资源整合和管理方式, 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媒体发展的需要, 如何将视野扩大、放眼全国, 纵览整个社会的潮流趋势, 畅谈时事、经济、文化、民生, 这一理念尤为重要。全国媒体是一家, 联手打造、携手创办、凸显个性、互相学习, 这未尝不可。

集中优势力量、强化重拳组合的形式, 也可以使节目扩大影响力。有了受众电视节目自然就会有更多关注, 注重力量的强弱结合, 不能只顾一头, 很好地平衡其社会影响力, 加强其自身品质, 赢得很好口碑就是节目质量得到认可的体现。

要注重文化形象的塑造, 提升受众的审美品位。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电视业是典型的文化产业, 其立体化与互动性的交流传播与沟通疏导模式, 对受众的意识和行为能够产生直接影响。

四、接轨国际, 真正成熟

1. 节目尚不成熟

美国的谈话节目已发展了几十年, 其栏目数量不过一百多档, 名声享誉国际的却有很多, 有经常会提到的《奥普拉脱口秀》和《拉里·舍直播》等, 每个人都会说, 因为他们的生活就是要说话。在他们的世界里, 如果作为一个人存在, 而这个人不发声、不表达, 那这个人的存在是没有价值的, 可能是这样一种理念促成了他们今天的成绩。反观我们中国谈话节目有二百多档, 其中央视就有二十多档不同的谈话节目在播出。然而这些节目中, 可以与国际上的叫座节目媲美的却没有。

节目的不成熟不能把责任归结到制片身上, 这是一个多方合作的项目, 需要多方参与, 与现实状况、人员状态、经济运作、社会体现都有关系。现实条件的有限、技术上的缺憾、人员技术不成熟。这些状况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引进、借鉴而克服的。但创办者自身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学习就能完成的, 需要大量的锻炼与摸索, 正因为有不足, 节目才不成熟, 所以媒体仍要克服。经济运转直接与节目的影响力相关联, 节目收益与前两项条件紧密相联。而最不容易克服与突破的是社会体制这一大关, 一切事情的开始与结束都在社会体制的监控下缓步进行。所以节目的不成熟这一大难题不能盲目追求, 结合目前形势、结合自身特点不断突破、不断克服, 才是超越自我的关键。

2. 节目内容的学习

美国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电影和电视的区别究竟是什么?最终的答案没有采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文章, 而是用了一个7岁小学生的答案, 那个孩子说:电影里的人是人和自己对话, 电视里的人是和对面的人对话。就这样一句简单的概括, 却把电视媒体定位得相当准确。电视是在与受众对话, 媒体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意志。因此选择合适的谈话内容, 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确保节目能够得到对话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被关注, 有观众反馈, 证明节目是有生命力的。否则, 单纯播出, 不计较节目内容与质量, 这样的谈话终有一天会被否决。内容的多样性更能为栏目加分, 不流于表面, 不随波逐流、不被动去做, 节目就会有生存的价值。

至于技术方面, 不得不承认国外在此领域的确优越于我们。其发达的经济、宽容的社会体制, 让其节目制作技术不断升级。而我们却在固步自封, 慨叹今天我们所取得的收视成绩, 高唱自己的不俗手法, 殊不知我们已经需要汲取更多养分了。所以这时我们的学习热情和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用心去学习, 灵活去运用。人才济济的我们中华大国, 一定会有这样的人才批批涌现。这些外在条件的差距, 通过几年几十年的发展会不断缩小, 但内在的距离必须看清, 积极学习还不够, 更要带着意志性地主动去创造。■

摘要:电视谈话节目的新特征为话题拓展、受众细分, 样式丰富、手段多样, 注重包装、打造品牌, 接轨国际、真正成熟。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时代,新特征

电视谈话节目的新特征 篇2

1.1 界定

人们通常把“脱口秀”作为电视谈话节目的代称。电视谈话节目的内涵十分宽泛,美国《电视百科全书》给出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界定:“‘电视谈话’(TV talk)包括了从一有电视起就存在的所有不写脚本的对话和直接对观众讲述的各类节目形式。这种‘直播的’、脱稿的谈话是电视区别于电影、摄影、唱片和书籍企业的一个基本因素。而‘电视谈话节目’(TV talk show)则是一种主要围绕着谈话而组织起来的表演。谈话节目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并且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以便在面对上百万观众时能够提起大众的兴趣。”[1]

中国的谈话节目公认以1993年上海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为肇始,1996年《实话实说》在中国的诞生,则揭开了中国电视谈话节目新的篇章。尽管其中跟风之作颇多,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但在多年的淘洗中,还是出现了不少口碑之作。中央电视台创办于2000年的《对话》,其他如《看见》《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非常静距离》《艺术人生》《开坛》《壹周立波秀》《记者档案》《波士堂》这些内地较为知名的谈话节目,与香港的《锵锵三人行》《一虎一席谈》,台湾的《康熙来了》《国光帮帮忙》等,形成了中国优秀电视谈话节目的分布图。如今,谈话节目不仅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观看谈话节目也是人们所不可或缺的一种业余生活方式。

1.2 主要类型

由于不同类型的谈话节目的特征各异,本文对电视谈话节目做了分类。

1.2.1 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

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主要选取当下发生的、具有高关注度、影响面广的新闻事件,邀请相关的专家、嘉宾和观众,对这类新闻事件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代表性节目有中央电视台《新闻1+1》、广东卫视《聚焦中国》、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贵州电视台《论道》等。

1.2.2 社教知识类谈话节目。

此类节目选取的内容较不受限,主旨在于传播知识、文化,引导一种主流健康的生活方式。曾经领国内电视谈话节目风气之先的《实话实说》就是此类节目的代表。

1.2.3 综艺娱乐类谈话节目。

电视本以为人们提供娱乐而生,于是也就如尼尔·波兹曼所说:“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2]《壹周立波秀》借鉴美国脱口秀《深夜场》,既有脱口秀表演,也有现场访谈,节目形式较为多样,力求使观众得到娱乐。

1.2.4 行业服务类谈话节目。

行业服务类节目,无疑切合了当今电视业节目分众化和频道专业化的趋势,采用的是同一种思路,即不再以“一网打尽”为宗旨,而是以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为目标。如《对话》《波士堂》是财经类谈话节目,《一线》是法制类谈话节目等。

2 谈话节目的基本特征

2.1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

电视谈话节目通常在一个特定的场域(演播室或选定的户外空间)进行,在节目演播现场,谈话以个体面对面交谈的形式完成,是典型的人际传播。同时,电视谈话节目也秉承电视媒体的先天属性,同时是大众传播方式。两种传播方式的融合,兼备了人际传播中充分的反馈机会和大众传播中的增殖力量。

2.2 场域性

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谈到:“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3]尽管电视谈话节目并非一个封闭的铁屋子,但整个节目多在演播室这个特定的场域完成。偶有场外观众以电话打入的方式参与节目,但在节目当中所占比重很小,采用这种方式的电视谈话节目在整个电视谈话节目生态中也是少数,况且还有《锵锵三人行》这类根本没有现场观众的漫谈式节目。导播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扩大电视谈话节目的场域性。

2.3 叙事性

“电视求助于双重意义的戏剧化:它将某一事件搬上荧屏,制成影像,同时夸大其重要性、严重性及戏剧性、悲剧性的特征。”[3]这一论断实质上道出了电视所具有的叙事性特征。对故事的需求,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正是在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故事中,观众能够把自我投入,以移情的方式领会节目的本意。同时,在节目流程设计中,电视谈话节目也讲究起承转合,这同样是对叙事本质的运用。几乎没有电视谈话节目不涉及叙事的,以故事引出话题,以故事证明观点等。

2.4 表演性

所有电视节目都非生活本身,我们所看到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已经首先展示给了摄影机。而一旦有了摄影机的介入,无论是为表演的表演,还是立意为记录的记录,拍摄对象的言行举止必然与日常生活有本质的差别。其表演性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邀请明星的娱乐节目。邀请了明星的谈话节目,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交流,但基于自己形象的考虑,明星的表演远胜于真实。另外在内地的电视谈话节目,基于我国特殊的审查机制和价值观导向,为了不触碰禁区,节目的话题设置、流程设计、嘉宾与现场观众的安排,大都具有严格的控制,失却了谈话本身应有的自发、随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节目本身就是一种表演。

2.5 声像结合

电视谈话节目尽管主体在于谈话,但充分发挥了声像两种媒介的优势,将二者结合起来。在电视谈话节目中,许多导播会在节目中导入VCR,如柴静主持的《看见》,在节目当中也会以VCR转换话题、控制流程,或支撑某种观点,如胡一虎主持的《一虎一席谈》。

3 谈话节目的构成要素

3.1 节目设计

3.1.1 节目定位。

节目定位包含多个方面:一是受众定位,二是内容定位,三是播出时段定位。

3.1.2 演播室设计。

随着节目质量的上升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电视谈话节目的演播室开始具有了个性和多样性,讲求与节目定位的和谐搭配,相得益彰。由于类型和风格的不同,今天的电视谈话节目演播室设计,从场景搭建,到人际之间的空间安排、用色打光等都有了更多的要求。

3.1.3 节目流程设计。

包括节目开始前的节目操作方案,形成充分准备;到节目过程中的节奏把握、话语权的交出及收回;以及最后的总结陈词、完美收官,其间还有道具安排、嘉宾上场方式安排等。

3.2 人员构成

3.2.1 主持人。

电视谈话节目对主持人的素质要求十分全面,包括在中国的政策环境下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和新闻敏感、多样的生活阅历、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极强的口才和现场驾驭能力等。

3.2.2 嘉宾。

一档成功的谈话节目,必然是主持人与嘉宾共同配合、联手奉献的。嘉宾的选择关系到节目的定位,如《对话》邀请的嘉宾多是世界知名政要、行业领军人物,《鲁豫有约》的嘉宾多是明星与艺术家。主持人与嘉宾以及嘉宾之间的关系则直接影响节目的质量。

3.2.3 现场观众。

对于不同的谈话节目,现场观众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表现,而像《锵锵三人行》这样的漫谈式节目则根本没有现场观众。在有的节目中,现场观众不只是坐在现场的沉默观众,更是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导播要把镜头对准他们,让现场观众参与到节目的流程中来。《一虎一席谈》中就设置了比重很大的观众发言,观众的观点和嘉宾、主持人的观点相互参照,共同推进节目的发展。

4 结语

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出现得较晚,但在节目制作成本与收视率的综合考量下发展得十分迅速,即便还存在种种不足,其节目制作水平、艺术质量依然平稳上升。

参考文献

[1]苗棣,王怡林.脱口成“秀”:电视谈话节目的理念和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2.

电视谈话节目的新特征 篇3

1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改革的基础

首先,从客户群体诉求研究层面来看,目前广播电视节目的光波技术具有听众面广、覆盖率大、操作简单等特征。作为传统媒体,广播电视节目长期享有固定人群和支持度,如私家车车主、学生、老人、家庭主妇等,广播电视节目潜在的和固有的客户群,其心理需要和要求具有明显的区分性,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用户意见、心态、基本要求等方面的细致调查,其数据完全可以作为广播电视节目改革和创新的方向及切入点。

其次,从技术层面来看,广播电视节目在与新媒体快速融合的过程中,网络传播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辅助广播电视节目扬长避短,快速在媒体竞争中保持原有的优势,而且在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和新技术的辅助下,更是增加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从而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增添了诸多的个性特征,并且能以此为基础突破传统广播电视节目设计时所存在的诸多限制和障碍。

2 广播电视节目现代创新的方式及特征

2.1 巧妙运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扬长避短拓展生命力

广播电视节目与新媒体结合后的创新模式无非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的创新、主持人风格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及宣传渠道的创新等。其中,就表现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创新而言,广播电视节目在融入市场后,尝试进行商业化模式的再包装,主要使用商业机制和商业运作模式来打入本地音像出版领域和广播市场,表现为进行广播剧和广播小说的连载式发布,制作成音像产品在市场中流通,以增加盈利。

上述运作模式,可辅助广播电视节目扩大关注度和受众面,对广播电视节目关注度和收视率的提升也存在积极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为“电视机+声像”或“收音机+声音”的表达模式,“网络+电视/电台”的组合形式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广播电视节目与新媒体结合的过程中,伴随着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融入而不断吸纳更多的受众人群。目前广播电视节目的网络化已经随着各类信息网的扩展而无处不在,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方式和形态的变化,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已经打破媒体之间的壁垒,消除了行政、地域、媒介之间,甚至传播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如此,广播电视节目已经具备了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互动性、主动传播性、针对性等特征。

2.2 以受众为中心,增加受众参与度

无法避免,广播电视节目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已经打破了话语霸权论,从某种程度而言,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诉求所呈现出的互动化趋势、内容的多元化和娱乐化趋势已经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立场从评论员评论、报道而向网友爆料、点评、供应新闻源方向甚至评论员按照受众或网友的意见点评评论的方向转变。从该角度来看,广播电视节目新的改革方式使得不同社会地位、文化层次的受众均有可能参与到广播电视节目的改革过程中来,如此,自由发言的权利的落实范围被进一步拉大,顺应新媒体所带来的立体化传播要求,广播电视节目分析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内容被提升。

在同一主题下,广播电视节目的新特征同样表现在使用多范畴、具有深度和广度体裁进行现场多角度、多点报道或进行大型事件的广度和深度的挖掘,可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被受众接受的频率。因此,新媒体时代来临后,建议广播电视节目横向、纵向立体化传播及经营等方面,尝试以观众为中心进行自我拓展和完善,增加受众的讨论和结论的权限,提升舆论多方面引导能力,才能有效避免传统经营模式所带来的“媒体主导话语权”等问题。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来临除了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快速发展提供极为稳定的发展基础外,也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渠道如何选择、需要展示何种特征、如何进行具有生命潜力的新经营模式的应用等,都成为目前广播电视节目甚至广播电视业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新特征,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李静.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发展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2]张振华.新媒体的崛起与广播的选择[J].中国广播,2007(1).

上一篇:摄影社团下一篇:财政社会性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