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实习基地

2024-06-29

社工实习基地(共9篇)

社工实习基地 篇1

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是宏观社会的缩影。随着我国发展模式转型、体制深层次转轨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加快,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新形势下对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当前社区社会工作中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 如何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 突破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成为社会工作研究中的首要问题。社会问题复杂多样, 这对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如何弥补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局限, 解决社工岗位要求和专业教育毕业生素质间的“断链”现象, 就成为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中的焦点问题。而加快推进社区社工实习基地建设, 不仅能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还能为社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使社区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 众多高等院校和各级政府及部门在推动社区社工实习基地建设、扶持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等方面积极主动开展了多项工作, 但目前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1 社工在社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社区居委会在现实中, 不仅要发挥居民自治组织的服务居民作用, 又要承担大量的行政性工作, 往往忽略了服务居民、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职责。目前, 由于社区没有设置专门的社工岗位, 造成不少社区工作者虽然考取了社会工作师的职称, 却依然疲于应付行政性任务, 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专业社会工作, 使得社会工作专业的务实性和操作性大打折扣, 违背了服务群众的初衷。社会工作分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这三种方法, 社区工作这种方法应该是当前社区建设过程中使用最多、最容易体现专业技术在社区建设中的优势。在社区发展过程中, 社工不仅是使能者的角色, 在大多数情况下多采用较主导的角色。

1.1 启发催化的角色

社工把社区的居民组织起来表达他们的需求, 辨别社区的问题, 讨论形成社区的公共需求和发展目标, 并且在居民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团结起来共同解决社区问题。该角色强调以程序为焦点而不是处理具体的、实质性的问题。

1.2 支持鼓励的角色

社工负责发动并提高人们的创造性, 鼓励居民参与导向的过程, 引导居民学习并习惯负责任、习惯理智等。社工不是简单的“授之以鱼”而是深层次的“授之以渔”, 注重培养和启发居民的自我管理、主动参与的意识, 强调社工要帮助居民完成一种民主能力增强的过程。

1.3协调联络的角色

社工要在社区小组之间、社区组织和外界组织机构之间、不同社区之间进行联络沟通, 增强内部之间以及外部之间的了解, 减少误会和分歧, 争取团结、合作和支持, 甚至是联合。

1.4 资源中介的角色

社工要协调、动员社区内外的资源, 投入到社区居民的发展项目中来, 帮助社区居民组织发展项目, 理性分析社区中存在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 进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2 社区社工实习基地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1 社区对“实习社工”的专业认同度低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 在我国由于社工专业开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起步比较晚, 社区群众、社工实习单位对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和实习社工普遍缺乏了解, 并不能充分认识到社会工作开展的重要性。社区社工实习基地是社会工作增量人才素质保障的重要途径, 但是目前一些社工实习单位通常把实习社工作为兼职劳动力来使用, 只是简单地安排他们从事诸如一些整理内务、收发文件等不需要运用专业知识的事务性工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社区“社工实习基地”建立的初衷。所以, 不能简单地把社区社工实习基地的角色认为只是提供实习机会的平台, 更应是培养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人才的“实践课堂”。而且人们对于社工的认识还停留在低级的认识阶段, 认为社工从事的工作不需要很高的专业技能, 没有对社工的社会价值有正确的认识。

2.2 高校与社区对“社工实习”的经费保障不足

社区社工实习基地建设目的在于社会工作人才的高质产出, 这就需要相应的职业实习课程来经费来加以保障。但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在社区实习普遍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一方面, 大多数高校比较重视社工专业理论课程设置, 而对学生的实习 (见习) 并不重视, 很少向学生提供实习 (见习) 的机会和场所, 就更不要谈给予实习学生、实习单位和实习督导费用补贴了。另一方面, 由于社区事务千头万绪、繁芜纷杂, 本身工作经费就很紧张, 社工实习单位很难再为实习社工的服务提供足额的经费保障, 大多数社工实习单位往往更希望实习社工们提供的是“义务志愿”式的服务。

2.3 “实习社工”在实习单位的实习领域有待拓展

高校和实习单位经过多次联络沟通、科学规划, 才签订实习协议, 最终建立起实习基地。但是,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实习社工往往只是在节假日参与一些志愿宣传工作, 实习的层次低、领域窄, 与养老助残、公益慈善、就业服务、医疗卫生、青少年辅导、妇女权益维护等的专业实践根本联系不上, 致使实习社工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计划或方案无法顺利完成。现在我国的社工实习基地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 各方面仍待完善, 尤其在专业领域和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来说我国社会工作的实习部门大多是属于管理型的, 例如政府及相关福利机构或社区居委会等, 这样的工作内容决定了在日常工作中应用到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的机会较少, 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也很少会涉及到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 多为琐碎的日常性工作, 这完全违背了建设实习基地的初衷。

2.4 “实习社工”在实习单位的流动机制有待完善

社工实习基地的成效的衡量标准可以认为是社会及行业内对该基地培养人才的认可程度, 所以说社工实习单位是增量人才素质的重要场所。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 社工实习的目的多侧重于对学生课程完成度的评定, 造成了社工实习基地的形式化。一方面, 一些实习社工平时需要到学校参加课堂理论学习, 无法专心致志的参加实习工作,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工实习的质量。另一方面, 社工实习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没有经过社工专业培训, 也没有专业社工的实务经验, 他们很难给予实习社工有效的专业实习 (见习) 指导, 实习效果大多不甚理想, 不但不能达成预期的实习目标, 反而会使一些实习社工对专业更加迷茫。

3 关于社区“社工实习基地”发展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3.1 加强宣传, 不断提升对社工专业的认同度

一是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 在社区广泛宣传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以不断提升民众对实习社工、社会组织的了解和认识, 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实习社工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改变人们对于社工普遍存在的偏见, 以社工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推动社会对社工的认可和尊重。二是高校、乡镇、村社应联合探索建立“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体系, 指导和扶持社区社工实习基地的运行, 并对社区社工实习基地的运行进行有效监督, 不断提升其公信力, 以最终提升实习社工、社工实习基地的知晓度和认同度。

3.2 强化支持, 不断增强社工实习的经费保障

一是依照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意见, 联合高校、街道、居委会, 共同研究制定实习社工补贴、实习基地运行的经费保障方案, 切实保障实习社工、实习基地运行有充足的经费。二是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如若较大发挥该基地功能, 使其成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队伍的合格、有效途径, 则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也需要社工行业内各单位组织的积极投入, 提供资源支持和人才吸收支持。

当前我国坚持“小政府, 大社会”的管理理念, 鼓励提倡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例如在社会治理过程中, 提高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能力, 将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 一方面可以锻炼社会组织自我治理的能力, 实现社会组织的自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促进社会组织的常态发展。因此, 将可以由社工实习基地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 如通过购买社区市民学校服务活动, 为实习社工、实习基地提供项目和资金支持。

3.3 与社区合作, 不断拓宽实习社工学习领域

一是今后将积极与高校、街道、社区进行联系与合作, 帮助建立更多的社工实习基地, 为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实习 (见习) 机会和场所。积极探索建立较大规模共享型实习基地建设, 可以在不同学校和地区的实习基地间实现共享, 学校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换实习、相互督导, 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 培养强化学生的专业价值观, 以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二是鼓励支持街道、社区、社会组织逐步扩大实习社工的实习 (见习) 领域, 为实习社工学习留出空间, 将实习领域扩展至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卫生健康、公益慈善等各个方面, 切实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作用明显的社工实习机制, 以助力实习社工快速成长。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街道、社会社会工作者严重缺乏和高校学生社会工作实习的机会缺乏并存的现象, 政府要做好连接社会与高校的纽带, 缓解双方的窘迫局面, 实现多赢。

3.4 与高校、社区合作, 不断完善实习社工流动机制

社工实习基地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良性运作需要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管理机制。一是团区委将加强与高校、社区合作, 以社区市民学校为阵地, 探索建立“团干部+社工+志愿者”的社工实习模式, 形成合理的实习社工流动机制, 以吸纳更多的实习社工。二是建议政府加快完善与社区社会工作者相关的工资、福利、培训、社会保障等政策, 吸纳更多的实习社工加入到社区工作者的队伍当中, 投身到基层社区建设中。

3.5 建立完备的监督和评估体系

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 建立完备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对于社工实习基地的长远发展是显而易见。监督不止是对于政府、社区服务和管理的监督, 还要加强对社工的监督和培养, 在培养其专业素质的同时, 加强社会服务理念, 提升社会责任感。

任何事物的发展若没有一定的反馈机制, 其发展前途是渺茫的, 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对于社工来说, 不仅是专业素养的提升, 更是对自身工作的反思, 通过内部的自觉促进社会工作的整体稳定发展, 更有利于社会工作者认识到其工作价值, 有利于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稳定。而且建立完备的评估体系对实习基地的建立的来说大有裨益, 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 借鉴其他优秀的发展经验和模式, 加强顶层设计, 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理念、发展模式。

总之,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 专业实习是社工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不仅关系到社工人才的培养, 而且影响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进程。要重视社工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重视社工的实务培养, 大力推进社工实习基地的建设, 拓宽社会工作的实习领域, 在社区救助、公益慈善、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矫治帮教、纠纷调解等提供更多的实习空间, 为社会治理提供开辟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隋玉杰.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2][美]Neil Gilbert, Paul Terrell著, 黄晨熹, 周烨, 刘红译.社会福利政策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3]钱宁.社区建设中的社会工作探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2.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5][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 晏凤鸣译.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社工实习基地 篇2

机构应尽快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并重。机构的全职工作人员只有三名,其他工作人员大部分是来自义工与志愿者,人数少的话还便于管理,随着机构影响力不断扩大,前来参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机构陷入了一种尴尬的繁荣:虽然看似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机构发展越来越好,而实际上,前来参与活动的人良莠不齐,动机也不都是向着公益而来的,而机构往往在活动过程中方面缺乏监督,这样的评估监督机制不健全必然导致项目执行力低,出现问题也必然影响机构的声誉。还有,比活动前筹备更重要的是结果评估,总结经验与教训才能更好的进行以后的工作,而实际上在活动结束后每个人不自觉的就松懈了,总结流于形式,在机构内部也是只扩大优点,忽视缺陷,也可能这是怕影响积极性,可长此以往,总会导致机构停止不前,对民众也会失去吸引力。

二、实习时间

20xx年xx月25日至20xx年xx月24日

三、实习单位背景材料的介绍

20xx年7月20日,河南省首家“社工进社区”试点工程在郑州市金水区南阳新村街道办事处丰乐社区启动。绿城社工服务站挂牌成立。这是河南省首家、全国第二家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同时,也是郑州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财经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河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中原工学院六校社会工作教育实习基地,省会高校义工活动实践基地。该机构是一家党委引导、政府指导支持、专业社工主导运作、义工协助参与、社会多方共建,以“助人自助、救难解困”为宗旨的新社会公益组织。旨在通过专业社工方法为广大有需求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促进个人成长,构建和谐社会。2007年,列为中央组织部、国家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基地。2008年9月加入郑州市青联自组织界别,成为全国首批加入青联自组织的会员团体。2009年,注册为河南省志愿者联合会团体会员。

目前,社工服务站拥有专职人员3人,兼职骨干人员18人,注册义工5600余人。设有综合办、项目部、外联部、培训部、文体部5个职能部门。另成立了省内首家社工党支部、团支部。已经初步形成了“党—团—站”联动、“职业社工领衔、社工实习生助阵、义工协助参与”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运作格局以及“义工社工化”的特色道路,在国内率先实施“党组织+团组织+自组织”联动、“青联委员+专业社工+义工”联动模式,提出了社会工作发展的“五化”方向:专业化、职业化、网络化、社会化、本土化。武汉大学向德平教授、郑州大学张明锁教授、纪德尚教授、郑州轻工业学院陆相欣教授、张宝锋博士,河南财经学院王金山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社工博士李晓凤副教授任机构专业顾问;我们的口号是:“有困难找社工,有时间做义工!”

四、实习主要内容 http://shixi..com/

1、作为项目组的成员,主要负责承担具体项目的整体策划、部署、实施。

2、兼职摄影,拍摄活动照片。

3、参与举办的大型活动:

(2)4月10日的“文明交通——绿城社工在行动”

(3)4月16日的“爱心传递——白血病妹妹救助白血病哥哥”

(4)4月18日的“关爱留守儿童——商丘之行”

4、设计布置个案工作室

5、协助拍摄社工站宣传片

五、实习反思:

(一)社会工作前行的路还有多远

2、一定要注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应激处理能力。走出大学校园,我们必然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且社工站是一个外向型机构,需要打开门做活动,这样,我们不可避免的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而且人无完人,总是有些情况事先无法注意到,这对于我们的应激处理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社工实习总结

3、机构的宣传工作还要加强。机构的网站不断完善,宣传资料也很齐全,机构的影响力也不断壮大,这实在令人欣慰。但我们在现实的工作中会遇到这样那样尴尬,在活动举办中,又不了解的人不仅不帮忙,还总是阻挠我们的工作,这都是宣传不到位导致的困境。因此我认为我们应从小的方面入手,加紧在当地的社区进行宣传,扩大社工的影响力。我们不但要在面上进行宣传,更重要的是从点上开展针对弱势群体的宣传,除了图片宣传外,还可以让我们机构的义工,用他们所了解到的知识,在社区中进行展示。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广大民众知道我们做什么,取得怎样的效果,这样会让更多的人信服。

【范文网】

4、机构如何解决资金的短缺问题。任何一个机构的发展和运行,首先要考虑的是资金,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就无法开展日常的工作活动和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行,而绿城作为一个非盈利性机构,资金的来源主要政府拨款和企业赞助,且大部分是政府。这些都要求做外联的人有丰富的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宽阔的视野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而绿城只有站长一人承担着资金来源的重责,故资金相当紧张。如果有一天政府拨款迟迟没有到位,而同时遇到资金短缺,我们怎么办呢?因此我想,我们除了要极力争取政府拨款外,我们也要立足于企业、单位,充分利用资源,加快项目建设,解决了资金的问题,机构才能得健康持续的发展。等我们的机构发展壮大后,我们还可以考虑做其他合作性的产业。http://shixi..com/

当前企业社工发展的现状 篇3

企业社工又可以称之为企业社会工作, 就是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念, 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福利保障等方面进行干预, 主要是为了实现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用相连接, 从而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企业社工师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工作方法和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目前有些企业主要领导认为自己企业已经有了人力资源部, 并且错误地认为人力资源部可以完全代替企业社工的职能, 所以觉得企业社工岗位没有必要。从这种思想观念中可以看出, 要想将企业社工融入到企业中就必须区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社工之间的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的要求, 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开发, 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社会工作师以人为本、助人自助, 目的在于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同进步, 从这一来分析, 企业社会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一致的地方。但是人力资源管理都是站在经营者角度来对员工进行管理, 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并没有考虑员工个人心理层面的需求, 而企业社工就正好弥补了人力资源管理在这方面的缺失, 通过对员工心理辅导、开展小组活动等形式, 切实解决员工的问题, 让员工更好地融入公司, 与公司一起进步。另外一方面,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只涉及员工个人发展, 而没有对其家庭进行关心, 但是员工家庭是否幸福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状态。企业社会工作就可以关注到员工的家庭, 通过一系列家庭趣味活动来重视员工家庭发展, 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对公司的忠诚度。因此可以看出, 企业社工在企业中有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无法取代的地位, 企业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深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 所以企业社工在企业发展中有着很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二、企业社工发展现状

1.我国企业社工发展历史

我国企业社工开始于民国时期, 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发明, 比如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厂在当时就将对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划入到日常管理中。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企业社工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出现了很多具有我国特色的, 并且非专业的企业社工人员和机构。在这一时期的企业社工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领导下, 以企业工会组织为载体的群众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办法, 目的在于向职工提供各种社会服务, 比如举办职工福利事业、开展职工教育、协调职工关系等方面。因此可以看出, 在计划经济时代, 我国企业社工主要是为了解决职工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问题, 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产品质量, 从而提高企业活力, 在企业发展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企业在组织方式、利益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复杂, 而企业员工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 比如就业稳定性差、心理问题等方面, 这样就急需专业的企业社工工作者加入。而企业社会工作者在这一背景下也迎来了高峰期, 更多的社会工作者选择了企业社工岗位, 并且学术界也开始重视对企业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研究。2006年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计划, 我国各个企业专业的社会工作也开始慢慢试行和开展。

2.我国企业社工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社工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形成了厂内运作模式、外包运作模式、企业购买运作模式、项目嵌入运作模式等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社会工作实务的四种运作形式。企业社工通过对实务的介入和提高多种服务, 已经在员工和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协调困难员工发展、建立高效工作环境、促进员工发挥潜能、提高员工工作绩效、实现企业最大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看出,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目前已经获得了很大机遇, 这也反映了专业社工介入到企业中的重要功能。

目前我国企业社工的主要服务内容就是为员工建立提升的平台, 为相互间沟通提供网络体系, 也为企业和员工之间沟通建立平台。社工在企业中的定位主要包括:第一, 社工师企业领导的助手。企业社工融入到企业管理制度是潜移默化的, 形成了企业隐形管理的方式, 能够为企业化解劳资纠纷、调解人际关系、调和员工家庭矛盾, 从而改善企业的管理方式, 为企业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并进行改革提供基础, 因此可以看出, 社工师企业领导的助手。第二, 社工是企业员工的亲人。因此企业社工能够为员工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 帮助员工更好地参加工作, 是员工利益的捍卫者和忠实的听众, 所以企业员工比较依赖企业社工工作者。第三, 社工是企业工会的伙伴。企业社工和工会都是企业内部社会力量的代表, 双方有着共同的使命, 但是在服务方法上截然不同, 所以二者应该是人力上、技术上和组织上的伙伴。

三、企业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专业的企业社工在21世纪才开始运行,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首先是企业社工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实施机构, 企业社工要在工作中维护员工利益、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 就必须拥有一个职责明确并且具体的部门来组织协调。但是对我国企业的调查发现, 很多企业都还没有建立比较明确的企业社工职能部门, 对于那种比较大型的跨国企业, 虽然拥有在企业社工方面性质的岗位, 但是还是停留在西方企业社工层面, 并没有实现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企业社工工作机制, 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很好地解决各种问题。

其次是企业社工在实践中面临技术上的难题, 因为企业社工在实践中大多是配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但是企业社工还不能有效融合人力资源管理, 只是对零碎分散的技术进行使用。另外一方面, 企业社工在运行中海面临着实践主体的矛盾性, 因为企业社工是以员工为本, 而企业发展应该以企业为本, 所以没有形成了矛盾。企业社工在实践中还面临着很多难题, 包括心理疏导、教育培训、人际沟通等内容, 而这些都处于罗列阶段, 没有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机契合, 所以制约了企业社工的效果和效率。

四、推动企业社会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企业社工出现的问题, 为了提高企业社工的工作效率, 本文提出把握“三把钥匙”的策略, 详细来说主要是:

1.建立资源整合机制, 从而构建开门钥匙

企业社工在发展中应该建立的资源整合机制包括:社工和政府的资源整合机制, 主要是利用政府的各种资源, 借助政府在社会工作上的优势, 从而提高企业社工的知名度和地位;社会和社区的资源整合机制, 运用机构服务社区的专业优势, 将企业社工向社会延伸;社工和企业的资源整合机制, 企业有社工服务所需要的场地、设备等免费资源和硬件环境, 所以应该用于好这一资源;社工和工会的资源整合, 因为二者是伙伴关系, 可以联合举办一些活动;社工和义工的资源整合机制, 发挥义工的作用, 形成义工广泛参与的格局。

2.全面建立社企互动机制, 从而构建万能钥匙

企业社工的发展与其他领域的社工有很大的贡献, 所以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社工优势, 并结合自身特点来全面建立社企互动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各种服务机制, 比如对于新进员工可以加强与他们的联系, 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同时还有发展义工、培养有影响力的员工, 为后期工作积累人脉和资源。其次可以建立各种宣传机制, 通过各种宣传工具来提升企业社工服务的地位, 让企业社工工作在企业决策层、执行层形成统一共识。最后是建立多方回应机制, 让企业员工都更好的归属感, 针对员工在生产、生活中的需求协调企业的各种资源, 从而制定方案来解决员工在这些方面的焦虑。

3. 实行“人民调解+企业社工”的创新模式, 而从构建升级钥匙

这种创新模式主要是从企业员工心理情绪入手, 并综合利用调解办法来发挥企业社工的优势。构建这一模式需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 发挥社会工作尊重他人的要求, 让企业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社工在帮助自己;公正调解各种争端, 利用各种技巧解决问题。第二, 发挥社会关系的预防功能, 企业社工在这方面应该注重与员工的交流, 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避免因为各种小事引发大的冲突。第三是发挥企业社工工作者在企业内的人气, 做企业内人际关系的调解人, 提高在员工心中的地位和人气, 从而解决各种纠纷。

参考文献

[1]朱呈霞.“企业社工+人民调解”模式初探[D].郑州大学, 2012.

[2]高钟.企业社工与员工正能量培育与发掘[J].社会工作, 2013, (3) :43-50, 152.

[3]曾凯, 甘照寰.企业社工服务体系设计探讨[J].社会福利 (理论版) , 2013, (7) :25-30, 24.

[4]刘聪.企业社工干预员工离职问题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5]甘照寰.企业社工发展“三把钥匙”的探索实践[J].中国民政, 2012, (9) :35-36.

老年社工实习总结 篇4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课程结束后,便开始了我们的实习。我们到处去找老年人聚集的地方,终于在公路大桥附近找到了一个老年人非常集中的地方。经过与他们的沟通,我们便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开展了我们的老年社会工作专业课实习。这附近的老年人都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集中到一起,有喜欢游泳的,有喜欢钓鱼的,有喜欢跳舞的,有喜欢下棋的,甚至几个在一片开阔的地方玩曲棍球。他们的规模都不是很大,都是三五的个人聚在一起,最多的也就十人左右。他们都是自发的聚集到一起,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形式很分散。就以那些喜欢游泳的老人们谈一下我发现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想法。如果没有什么事情,天气允许的话,他们都是都会在江边一呆就是一天。他们大多都住的离江边挺远的,甚至有住在香坊的。每天上午九点钟左右,他们或乘公交或骑自行车来到江边,会在江边自己找个位置,然后用床单给自己铺个趟位。他们都把那片游泳的聚集区域戏称为“老头湾”。他们与自己的“游伴”(且这么称呼吧)一起聊天,一起晒太阳,兴致来了再一起下水去游泳。他们大多都是六十多岁,年纪最大的居然有八十几岁。中午的时候他们会把各自从家带来的一些饭菜拿出来,一起聚餐,还有一些会带点酒,再喝几杯。下午水凉了他们便会再收拾东西回家。

他们都是自发的聚集在一起,没有统一的组织,这就必然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而且他们都年纪较大,很容易发生事故。在附近也没有能够为他们提供安全保障的服务与设施,甚至政府都没有在江边设置管理机构去规范管理这一片水域。这样无组织规范,无政府管理,又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老年人在这里的活动很让人担忧。在水边有个水温观测站,有个电子屏会显示当前的水温和流速,老人们告诉我们,他们都是参考那个去游泳的。当问到万一发生事故怎么办时,他们都不知道该去向哪里求助。

我觉的这个问题应当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他们可以协助老年人去成立一个组织去规范老年人的这些活动,让老年人的行动有个统一的组织与领导,这样可以杜绝一些不必要的事故发生。政府也应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在江边设置一些安全救助设施,以备不时之需,这不光能为这些老年人服务,还可以其他的人提供一些服务。还有就是有关部门应该测量一下江里的水文情况,划定出一片安全水域。还应该制定一些安全救助计划,并向周围的人群宣传,让他们知道万一发生事故应该怎么办。

浅谈福利院中社工的价值 篇5

以呼和浩特市社会福利院为例, 目前有院民83人, 专职的社会工作者10人。在福利院中生活的大多数是社会上的三无人员, 他们大多数都是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 少数一些是盲人、聋哑人。我们常见的自闭症、脑瘫、癫痫病人在这里很平常。其中有很多在刚送来福利院时是有家人的, 可“久病床前无孝子”, 亲情在经历了无数的折磨后渐渐磨褪了, 许多家属也是因为无法承受身心的煎熬才选择将其送到福利院。只有少数的家属会每隔一两个月过来看望他们, 送一些食物、衣物, 但来探望院民的次数和频率在慢慢减少。

其实这些我们正常人都可以理解, 学习了6年的专业社工, 现在面对智障、精神残疾的院民, 我们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实在觉得是力不从心。看到他们会不由地产生同情, 但是与他们相处起来, 又会发现他们像是极其顽劣的小孩, 不停的折腾, 听不懂好与坏。当我看到网络上说某某福利院中职工怒斥院民, 甚至打骂院民的现象时, 我也和每一个人一样都觉得不可思议, 气愤。但是当自己从事这个工作开始, 渐渐可以体会到工作人员的艰辛。面对非亲非故的别人眼中的“傻子”, 照顾着他们的吃和穿。有时他们犯起病来还会打人, 忍受这些也真是不容易。

本着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精神, 我们应当为我们的服务群体谋取福利, 应当站在他们的立场上, 体会他们的切实需求, 尽可能地为他们整合资源, 使他们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可是当你面对一个智力残疾的群体时, 言语无法沟通, 我们又该怎样去实际操作呢?

现在福利院的公寓楼里住着3个正常老人, 都已经是七旬老人, 他们都有自己的子女, 但因种种个人原因和家庭矛盾, 所以他们选择在福利院中生活。相对而言, 我们与老人相处比较轻松, 可以与他们聊天, 多多沟通, 了解他们的需求, 尽可能关爱老人。例如其中一个74岁的张奶奶, 在福利院已经生活了11年, 只是很偶尔地看到她的女儿来看她。老人身体还算硬朗, 过年时领到福利院发的新衣服时, 不停地说着太好了, 真好。听着这些, 会觉得很心酸, 与我们自己的爷爷奶奶同龄, 他们在这里实在很孤单。老人平日里很爱和人聊天, 所以我们尽可能地与老人多说话, 听他们讲年轻时的故事, 体会老人一辈子的感悟。这些作为社会工作者很容易做到, 也很容易实现自己作为社工的价值。

其他的院民分别按照性别分住在男班和女班。刚开始会觉得很震撼, 原来有这么多无依无靠的人生活在这里。所以作为社工更先入为主地将他们列为自己的重点服务对象, 期望可以对他们有所帮助。但实际经验告诉我, 在福利院里想要充分实现社工的价值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社会工作者在这样的境遇中, 怎样来实现最初的价值?当我们的专业方法对这些服务对象完全行不通时, 我们该怎样改变呢?

在没有社工这一专职岗位的时候, 一直以来是由护理员在照顾院民, 而目前我们社工和护理员所做的工作是一样的, 就是为院民们的基本生活服务, 保证他们不会饿肚子, 不会受冻。但是渐渐地, 我们应该有所改变, 做一些社会工作者的专职工作。对于智力残疾的院民也可以实现相对化的服务。例如有些院民在不犯病的时候, 是可以进行简单沟通的, 动物都可以通过试验得到一些条件反射, 更不要说人了。既然赋予了生命, 社工就该发现他们的价值所在, 应该理解, 他们做出的不合理的事情并非自身可以控制, 而且在日常工作中, 应当比护理员多一些专业技术和情感在里面。就像现在我们的一个院民, 他总是想逃跑。而护理员的责任是将他锁起来, 不要丢。但是社会工作者就应当深入地了解这个对象的身心需求。这个院民来到福利院已经五年了, 因为脑瘫后遗症, 所以智力有问题, 平时话很少, 只是吃饭、睡觉。如果突然想起什么或者受到什么刺激就会想要逃跑。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与他进行简单交流, 发现他爱看《圣经》, 尽管不知道他是否能看懂, 但是在他看书时会笑, 会自言自语。像这样的细节如果联系起来, 这个院民就是急需社工帮助和关爱的对象, 相信通过和他慢慢的接触, 可以让他有很大的改变。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规范化路径研究 篇6

一、社会福利政策分析与社会工作实务

(一) 社会福利的三个视角与社会工作实务

制度视角、分析视角和政治视角分别解释了社会福利政策领域的内容。聚焦制度层面是为了确定关键的社会结构, 描绘福利活动的范围、特质和界限。聚焦分析层面是为了表明学习和理解政策的不同方式, 并且能够将政策知识和社会工作实务联结起来。对政治层面的聚焦是为了探索社会福利领域中社会和政府的内在联系。探索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规范化路径更应该侧重于前两种视角, 因为当下的改革局势会更着重讨论社会组织与第三方评估机构等的构建和完善。

(二) 社会工作实务中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

绩效研究关注对方案执行成果的描述与评估, 方案成果的评估要求客观及系统化的观察。绩效可根据不同的学术规则使用方法论工具来评估结果, 使得此类研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这也是规范化路径可能实现的原因。

政策分析与社会工作实务密切关联, 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通常会进行多方位的审慎评估, 以便提出或撤销组织的政策, 因此随着组织愈加扩大和复杂, 实务工作者对政策解释时总是一副“打官腔”的陈词滥调。实务工作者对政策规划感到不适的原因是任务不明确, 在政策规划的过程中, 会涉及一系列角色, 不同角色之间还会引起冲突, 需要靠许多人的努力来完成。

三、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现状

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才开始发展,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处于萌芽状态, 而且各地水平存在差异, 购买领域总体上比较单一, 覆盖面有待扩展。

(一)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推动因素

1. 我国在理论上对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借鉴, 并逐步根据国情探索建立本土的社会工作最初的相关机制。

2. 我国社会保障领域逐渐市场化改革, 收缩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探索社工服务民营化的可能性, 引入竞争投标机制, 提升社工服务提供模式的灵活性, 激发服务供给者的主动精神。

3. 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包括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 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构成了承担原本政府部分职能的非政府组织系统。

(二)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现行机制

1. 筹资机制:我国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资金来源大部分都是由政府专项拨款支持, 随着《慈善法》被提上日程, 慈善捐助也将会成为更加合法化的筹资渠道, 可以填补政府公共支持的不足。

2.服务供给方:在中国, 社工服务的提供一般来自于社会组织, 尤其是非营利组织, 它们与政府的社会福利目标达成一致, 并且需要向政府申请资金方面的帮助。除此之外, 社区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种政府社工服务的承包中, 并且在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3. 服务购买、支付机制:我国采用的是合同制, 政府作为筹资主体, 与非政府组织、社区等之间签订合同或协议, 授予其提供服务的责任, 让其在优先的时间内为特定群体提供相应的社工服务, 并通过绩效评估支付方式为主的支付方式给付费用。

四、日、韩、新的相关发展与规范化路径探索

(一) 日本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演变与我国可借鉴的路径

日本的公共部门在新公共管理潮流的推动下, 进行了一系列“从官到民”的改革。日本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 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度较高, 政府主导了选择机构、制定购买内容、购买效果评价等环节。这与我国现阶段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模式较为相像。

日本在1998 年《非营利组织法》出台后, 渐渐扩大社会组织的活动领域, 并且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不同领域都有完整的具体的法律法规作为约束, 这是现在中国政府需要学习和借鉴的。由于政府有效管理合同的能力有限, 竞标和合同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规范现象, 合同的实施可持续性和延展性均无法得到保证, 这就要求我国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方面能完善监督、考核以及评估机制以及合同管理能力。

(二) 韩国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演变与我国可借鉴的路径

韩国政府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的服务范围、支持方式、监督评估方法都有着详细的规定, 在扶助金提供、办公地点无偿出租、租税减免等方面都给予了社会组织切实的支持。这一点是现在中国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可以参考的。

在实际服务过程中, 必要的政策优惠是调动组织积极性的很好方式。韩国政府在通过项目制的方式购买社工服务, 促进社会组织之间的竞争, 并且对项目的验收和评估比较完善, 还规定, 如果项目经费被挪用或滥用, 项目负责人要承担法律责任, 这一做法很值得学习, 在制度层面上保证了项目资金的使用率。

(三) 新加坡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演变与我国可借鉴的路径

新加坡注重政府、企业和社会的“三方合作”。1997年, 政府成立9个社区发展议会, 吸引各类私营机构参与, 帮助动员草根阶层的力量来支援社区发展。新加坡制定了“社区发展议会企业伙伴按额资助计划”, 规定一个非营利组织必须与当地的“社区发展议会”和一个企业伙伴或赞助者组织活动, 并且承诺向企业提供特许经营权、管理技巧或培训方可得到资助。

新加坡的社工服务模式也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模式, 其特殊国情决定了只有政府集权对社工服务进行权威性供给和生产, 才能保证社工服务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覆盖和有效普及。

参考文献

[1]张汝立.外国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研究[M].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4.

社工实习基地 篇7

1东莞社工专业人才激励的举措

1. 1进一步明确社工专业人才的职业身份, 健全职业晋升制度

东莞市委市政府出台制度文件将其纳入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体系, 给其一个明确身份。《东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 》中, “人才东莞”战略八大主要任务之一是“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是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东莞着力推进的十大重点人才工程之一, 体现了对其的高度重视。为其专业地位的确立提供政策依据。东莞2013年在全省率先实行“新入职社工考核制度”, 此项行业准入制度即所有非科班出身的新入职社工必须参加统一组织的入职考试,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进一步提高了职业进入门槛。

一方面, 市级层面将其专业技术职位划分为5级14档, 从员级到正高级, 从十三级社工员到首席高级社工师, 较大地拓宽其晋升阶梯1。它首次将其按照职位性质明确划分为个5职位序列, 明确职业成长机制, 为其职业晋升阶梯。建立符合其成长规律的职级制度, 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制度保障。补充说明的是, 当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高级社工师职业水平评价政策, 民政部社工司正协同相关部门部署加快完善社工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体系工作, 待国家相关政策明确后东莞市社会工作办公室另行研究确定。为了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 东莞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全市社工督导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 授权市社协负责具体工作, 从全市的社工中选拔优秀社工进入社会工作督导人才队伍, 即包括从一线社工可择优晋升到督导助理、见习督导和督导三个层级。另一方面, 机构层面则有一线社工—社工机构一般管理层—社工机构副总干事、总干事, 以及一线社工—社工机构驻点或片区或中心负责人。市级层面和机构层面逐步健全社工职业晋升制度, 有利于更好完善其职业生涯规划。

1. 2制定出较高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标准, 实行社工入户优惠政策和奖励报考社工职业资格证

东莞实施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政策的脚步较深圳和广州迟, 2009年出台发布的《东莞市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职位设置及薪酬待遇方案 ( 试行) 》规定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标准是6万元/人·年, 其中包括薪酬福利、督导培训、开展专业服务和活动经费、行政办公费和其他杂费。按照市社工薪酬指导的原则, 结合当地物价水平, 将初入职社工的月收入定在3800元, 这也是当时内地社工的最高工资。由于东莞的物价、租房等生活成本较深穗低, 很多社工从两地前往东莞。《东莞市2011年公益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薪酬指导价位表》中规定政府购买社工标准由原来的6万元/人·年统一提高至了7.2万元/人·年, 其中增加的1.2万元, 0.84万元用于提高社工薪酬, 0.3万元用于补贴场地租金、购买“五险一金”和社工继续教育等开支, 0.06万元用于提高活动经费标准2。此外, 今后将改变现行不科学的薪酬管理, 适当发放学历补贴、工龄和绩效工资等, 预计平均每位社工每月工资实际可达4600元。工龄工资是重视工作经验的体现, 避免出现学历等级相同并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的应届生与有数年工作经验的社工“同工同酬”。4600元中的10%作为绩效工资, 说明干得最好与干得最差的同工之间分别为5060元和4140元, 很好体现了在保障职业待遇中的激励性原则。2014年3月市政府更进一步将社工薪酬指导价提高到7.6万元/人, 为社工机构吸引和培养骨干专业人员提供了薪酬依据。但要强调的是, 这里的增加标准是因为本市社工机构不再享受免税资格, 而是要缴纳营业税。

2012年东莞出台《2012年东莞市积分制入户计分标准》, 用入户优惠政策吸引和激励社工。其中就规定取得职业证书并受聘于社工岗位的社工, 可参照积分制入户条件准入类申请和管理, 实行入户积分的政策。这一项社工入户的优惠政策规定将社工资格证纳入积分入户职业资格证加分的范畴内。其中获得社工初级证书的可加10分, 获得中级证书的可加30分。2014年1月底, 市政府常务会审定人才入户政策系列文件, 会议审定, 十类人才可直接入户东莞, 其中包括“受聘于东莞社会工作岗位的社工人才”, 即指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工。此次即将实施的新政策, 将社工单列为直接入户是政府向社会释放的“重视社工专业人才”的信号。通过优惠政策可以落户东莞, 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举措。另外, 人才政策一方面激励了社工, 同时, 又能在社会中引起反响。2014年2月东莞出台《东莞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奖励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岗位津贴实施方案》政策鼓励本地户籍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对于参加考试并通过的户籍人口, 一次性予以1000 ~2000元的奖励, 对于持证并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每月发放200 ~300的岗位津贴。

1. 3提升其社会认同感, 评选优秀社工专业人才

鉴于其队伍在社会公众的视野里知晓度和认同度较低, 并且只有让市民更了解, 社工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而不至于入户访谈却被误作传销。我国首部社会工作蓝皮书《1998—2008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表明,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主要障碍在于社会认知度低也是很多大学生社工对职业前景感到失望, 选择离职的重要原因1。因此, 东莞将社会工作宣传作为发展社会建设事业的重要方面来抓, 强化宣传力度, 着力提升整个社工行业的形象和知名度。有效举措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 1) 开展大小型宣传活动。定期设置专门宣传摊位, 利用活动展板, 通过向社会大众展示社工服务项目和内容, 从而有效展示其专业形象和服务成效, 并将有关社工的知识融入到小游戏中, 以专业品质与社会互动, 进而以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其在广大市民的影响力。

( 2) 利用本地的《东莞日报》等报纸、广播和电视、搭建网络平台, 开通东莞社工贴吧和博客以及社会工作网上线, 在“微媒体”时代, 微博、微信、微电影成为社工宣传的主渠道。让公众的目光聚焦于社工专业人才, 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通过广泛宣传和营销其助人理念等, 营造浓郁的社会工作氛围, 提升其使命感和价值感。

( 3) 对社会工作宣传报道实行奖励。一是撰写新闻稿, 积极为各相关新闻媒体提供信息, 扩大本地区社工专业人才的社会影响力。二是在一定基础上撰写学术文章, 给市、省或国家级的学术期刊发稿。对于成功发表的新闻稿或学术文章予以一定数额的资金奖励。

东莞为了在全市树立社工专业人才的榜样激励。从2010年开始实施一年一度的东莞优秀社工评选活动, 即“优秀管理人员”、“优秀社工”、“优秀社工督导”。社工在本机构内自荐, 机构推选出优秀代表作为市优秀社工候选人参加评选。然后通过征求各方意见和审核通过, 最后进行通报表彰, 颁发东莞优秀社工专业人才的荣誉证书。市级评优激励, 不仅激励专业社工服务中的先进个人, 而且使得其他同工以之为榜样。

1. 4加强对社工机构的规范管理, 开展大量的职业培训和适度的外出学习交流

社工机构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承担者, 也是社工专业人才的重要承载者。社工机构规范化将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有利于激发其工作热情。

( 1) 2009年期间, 某些机构出现了不按照规定给社工购买保险、克扣或拖欠工资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其士气及产生不良工作情绪。作为社工行政管理部门, 民政局严禁克扣和拖欠, 对出现上述现象的机构, 在综合评估中将大幅扣分, 并且在购买社工服务的年审中将予以淘汰。2011年开始, 按照制度要求按时足额发放工资, 未出现过不良现象, 有利于激励社工。

( 2) 正如德鲁克所言, “决定非营利组织成败的关键是组织应具备吸引、留住具有奉献精神的成员并使其保持高绩效水平的能力。一旦丧失这种能力组织就会走向衰亡, 这是很难挽救的”2。“这种能力”指的就是社工机构内部制定的激励考核办法。根据东莞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度的社会工作发展综合评估报告显示, 各机构普遍都建立了内部专门的激励办法, 如《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内部激励办法》及其每月评选的普惠之星、考核不合格者将被降薪或解聘等激励办法的实施, 同时, 普惠一名员工向笔者表明他们的晋升渠道公开透明, 依据《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绩效评估制度》, 绩效与服务成效直接挂钩, 注重内部团队建设, 给所有的同工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重要一点是执行公开透明的《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薪资结构表》和《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同工福利制度》。

给予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及宝贵的外出交流学习考察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 有助于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 是一种有效激励。社工主管部门和市社协联络各方资源, 对一线社工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首先是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经费包括了接受香港督导的培训。其次是东莞充分利用毗邻港的优势以及粤港合作机制, 公共财政每年支持聘请香港资深社工来督导本地社工。其三是每年还定期组织赴港澳台等成熟地区进行学习交流, 拓宽专业视野。

2东莞社工专业人才激励取得的成效

2. 1扩大了其发展空间, 提高了其社会地位

东莞社工督导人才队伍应该包括香港督导、国内高校督导和本土督导。其中本土督导分督导助理、见习督导和督导三个层级。目前东莞仍未选拔出本土督导。从2011年7月起, 东莞着手开始了推进本土督导发展历程, 从全市评选出的优秀社工队伍范围里, 选拔出了第一批共14名督导助理。2011年9月, 第二批21人。2012年4月, 第三批23人。2013年4月, 第四批19人。2013年12月, 第五批43人。其中2012年7月, 东莞从前三批共68名督导助理中选拔出首批共34名见习督导。因此, 现在东莞具有社工督导助理和见习督导的数量达到145名。另外, 部分机构, 除了上述的机构督导、香港督导、见习督导、督导助理, 还特别增设了内部督导助理, 如东莞普惠社工服务中心等。

近年来, 各级媒体将社会工作及社工专业人才作为报道的重要议题, 更有媒体开辟专题报道栏目, 并且注重对先进社工专业人才的事迹进行多形式的广泛深入宣传, 尤其经由《东莞日报》等本地媒体的专题报道和广泛宣传, 东莞公众对社工专业人才不再陌生, 特别是新莞人群体, 遇到困难主动找社工的现象已经并不鲜见。

2. 2社工离职率有所下降, 一线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线社工专业人才从2019年到2013年五年逐年增长, 分别如下: 2009年172人, 2010年358人, 2011年600人, 2012年797人, 2013年968人。可以说, 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 东莞给其成长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其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了, 从而增加了东莞社工专业人才的总数。

近年来, 社工专业人才流失率逐渐进入各地媒体与公众的视野。结合《2011年度东莞市社会工作发展综合评估报告》和《2012年度东莞市社会工作发展综合评估报告》, 由此可见的是东莞的社工流失率由2011年的19.79%下降为14.55%, 已经下降了5%, 也就是说, 10个人里面有约1. 5人离职。相比深圳逐年攀升的离职率, 从2008年的8. 4% , 2009年为9. 8% , 2010年为13. 4% , 2011年为17. 6% , 2012年为18. 1% , 根据深圳市社协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年底, 深圳社工流失率已达到19. 8% , 创历年之最, 逼近20% 的人才流失警戒线。

由此我们看出, 东莞的社工专业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是针对其采取了有效举措的结果。

2. 3丰富了专业服务内容, 提升了服务成效满意度

从2009年的起步到目前, 东莞发展社会工作已经有五年历程, 在加大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力度中, 激励社工专业人才是其中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在其有效激励的措施下, 越来越多的社工投入到各个领域, 延伸到新领域, 开展专业服务活动, 极大拓展了社工专业服务内容。在专业服务效率上, 据市社协提供的资料所知, 一方面从2009年的第一批172个岗位分布在民政、妇联、残联等五市直部门和五个领域, 到2011年购买社工服务内容里增设禁毒、司法、卫生、新莞人、企业和社区等服务领域, 2012年度市镇两级财政购买的市直和镇街岗位共计700个, 广泛分布于11个领域和32个镇街。目前, 全市共有社工专业人才968名,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覆盖14个领域、12个部门 ( 单位) 和所有镇 ( 街) 。另一方面截至2010年11月底, 360多名社工上岗服务, 全市共开展小组工作643个, 开启个案2302个, 个案建档7080个, 即时辅导9673次, 完成探访14841次, 组织志愿活动723次。截至2013年12月底, 接近1000名社工上岗服务, 社工服务概况如下: 小组工作7089个, 开启个案20705个, 个案建档95798个, 即时辅导129432次, 家访及探访211105次, 志愿者活动232756次。

在专业服务效果上, 《2012年度东莞市社会工作发展综合评估报告》结果显示, 服务对象满意率达91%, 服务使用单位满意率为84%。

从专业服务总体情况来看, 在卓有成效的激励举措下, 专业服务效率和效果均达到了较高水平, 这是采取激励措施的最终目的, 深层次激励其的目的就是要丰富专业服务内容, 提升服务成效满意度。

3启示

东莞社工专业人才激励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启示, 表现在其对社工专业人才激励的科学合理举措中, 保障激励策略的有效性, 从而推进其激励的进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 具有较广泛的推广意义。

首先, 如前所述, 第一主要是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制定出较高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标准、实行社工入户优惠政策和奖励报考社工职业资格证、提升其社会认同感和评选优秀社工人才, 注重从其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等不同需要层次, 践行不同的激励举措。第二主要是运用双因素理论, 进一步明确其职业身份和健全社工职业晋升制度, 关心其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第三主要是运用公平理论采取, 引进绩效工资概念, 保证绩效考核不缺失和加强对社工机构的规范管理, 监督社工机构按时足额为其缴存五险一金, 并引导制定出内部专门激励办法。第四主要是运用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开展大量的职业培训和适度的外出学习交流, 注重培训工作不缺位。

其次, 不可忽视的薪酬福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10年开始的连续三年东莞社会工作综合评估报告的结果显示, 各机构在工资社保一项均取得满分的可喜成绩, 说明都能够按照制度要求按时足额发放社工工资, 并且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方面, 东莞市率先实践政府财政统一购买, 从而保障了经费来源的稳定性, 同时相关部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能够保证购买经费及时发放到位, 相比深圳和其他地区, 东莞未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社工专业人才收入稳定, 这极大增强了市社工行业的吸引力, 同时也增强了从业者对行业发展的信心, 有利于其队伍稳定。

最后, 特别要注意的是, 我国各地区各个层面的领导要践行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今年提出的“加强社会工作宣传, 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发展战略, 学习东莞市领导层树立正确的社工专业人才意识, 从而综合构建符合本土的全面有效激励机制和激励体系, 进而收获实在性成效。

参考文献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及社工介入策略 篇8

关键词: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社会工作

一、环卫工人的生存状况

长期以来, 环卫工人作为社会的基层劳动者, 由于工作内容和性质等多方面因素, 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或多或少地遭遇着不公平待遇。由于保障措施的缺乏, 很多环卫工人陷入生活困境, 甚至产生心理危机, 这对于社会稳定和民生工作都是很大的隐患。

(一) 工资待遇偏低, 生活条件极差。在走访调查中发现, 城市环卫工人学历层次普遍偏低, 对于其他工作的竞争力不强, 往往只能选择知识和技能要求较低的工作, 这也决定了他们对于环卫工作的依赖性较高, 从而提升了环卫工作提供方的“议薪”能力, 甚至出现了“爱干不干, 岗少人多”的现象。正是因为这种状况的存在, 使得很多城市的环卫工人的薪资偏低, 甚至有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这种工资水平往往只能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而生活条件却相对较差, 难以改善。

(二) 工作环境恶劣, 工作强度过重。由于环卫工人的主要工作是城市垃圾的清理和环境保护, 因此他们的工作场所主要是城市马路、广场、社区等公共领域, 大多是垃圾聚集的场所或汽车飞驰的马路, 这些地方的工作对于他们的人身安全也存在巨大的威胁。此外, 很多城市环卫工人的工作时间都远远超过法定单日劳动最高时长, 处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中, 而由于节假日有工资补贴, 他们迫于生活压力, 还是会选择大量加班, 从而使得休息时间匮乏, 大多处于高度疲惫状态。

(三) 社会保障条件不一, 社会福利待遇匮乏。由于环卫工人大多是学历层次较低、年纪较大的群体, 只为获取微薄的薪水糊口, 自我维权意识淡薄, 因此对于社会保障政策不是很了解。很多人根本没有获得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等基本权益, 甚至有些环卫工人明知单位违规克扣基本社会保障金, 但为了保住工作还是选择沉默。在冬夏等极端天气, 环卫工人依旧要保持高强度的工作状态, 但却得不到相应的极端天气工作补贴。夏季高温天气, 由于缺少固定休息室, 一些环卫工人选择在树荫下席地而睡, 一些人因为过于疲劳直接靠着公路护栏睡。

(四) 社会地位低下, 城市归属感淡薄。环卫工人在城市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下, 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逐渐有城市边缘化的趋势。由于受不到合理的待遇和尊重, 环卫工人城市归属感下降, 生活幸福感随之降低, 工作成效和积极性自然相应下降。之所以环卫工人得不到相应的职业尊重, 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宣传力度不足, 部分市民仍然抱有歧视心理, 另一方面主要是环卫工人的社会关系单一, 社会互动能力不足造成的。

二、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社会工作秉持“助人自助”的职业精神, 运用专业的工作手法和技能, 着重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与服务。社会工作者的有效介入, 将会对于提升和改善环卫工人的生存状况, 增强其发掘、运用资源的能力, 恢复其与社会系统的良好互动, 产生重要和积极的影响。

(一) 个案工作介入。对于困境中的环卫工人采用个案工作介入, 个案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帮助环卫工人发掘身边的社会资源, 认可自己的价值并发掘自我潜能, 不断改善自我生活水准, 增强社会适应力。在个案工作过程中, 首先要对环卫工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资源、存在的问题、个人需求等情况进行评估, 准确和翔实的评估是开展个案工作的重要前提。根据评估状况, 对案主进行心理辅导, 认真地倾听和引导, 帮助其明确自我定位, 肯定自我价值以及工作的意义, 同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抵御沉重生活压力带来的影响。其次, 积极协助案主发现可利用的社会政策以获取各项政府补贴, 从而改善生活条件, 减少生活成本压力。此外, 帮助案主寻找并联系社会上的公益性职业能力培训机构或活动, 拓展案主的职业技能;利用案主空闲时间向案主讲解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内容, 培养案主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个案工作的后期要持续关注案主的反馈, 调整个案工作方法, 并做好后续的评估工作。

在个案工作中, 考虑到案主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较低, 要注重和案主的沟通, 运用倾听、接纳、认可等技巧, 和案主建立和谐的关系, 获得案主的信任。还要重视家庭的作用, 通过鼓励案主与家庭的沟通, 增强家庭对于案主的支持作用, 并且恢复和加强家庭的结构性功能。

(二) 小组工作介入。小组工作的作用在于通过环卫工人组建小组开展活动的形式, 充分发挥组员之间分享、分担、支持、教育、治疗等功能, 从整体上对小组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包括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性模式等。在小组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应着力于环卫工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 鼓励他们互相分享, 互相了解, 促进良好互动的建立。在小组活动中, 通过平等的交流和沟通, 恢复环卫工人的独立性和尊严, 辅助他们更为积极地参与组内活动和组外的社会活动。此外, 在小组工作中, 还要考虑到不同环卫工人的不同情况和需求, 适时地提供辅助和照顾。评估同样伴随小组工作的各个环节, 以确保小组工作的方向性和实效性。在环卫工人中开展小组工作, 将有利于他们结合成为一个集体, 通过群体的力量为这个群体中的个体谋取福祉, 更有助于环卫工人的自我实现。

(三) 社区工作介入。社区工作是具有双重功能的社会工作方法, 一方面可以帮助环卫工人恢复与社会系统的联系和互动, 另一面也可以促进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的提升。社区工作的主要目标在于推动社区居民的参与, 强化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协调配置社区需要与社区资源, 以及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相关怀和照顾。环卫工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 通过社区工作加强社区建设, 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支持, 形成城市归属感;同时还可以借助社区这个社会子系统的资源和优势, 帮助他们获取资源, 提升生活福祉。

社区工作中, 可以采取社区联谊和文艺汇演等多种方式, 帮助环卫工人利用自身的文艺才能, 和社区合作举办各项活动, 在活动中促进环卫工人与社区的相互了解和熟悉。在平等的交流中, 环卫工人更好地融入社区, 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照顾, 社区更好地接纳和包容他们。此外, 还可以通过社区讲座、社区咨询等方式, 对环卫工人进行科普教育, 提升知识文化水平, 增强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 促使他们自主独立地逐步摆脱弱势地位。总之, 就是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帮助环卫工人建立支持网络, 恢复社会功能。

三、结语

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及生存环境的恶劣, 城市环卫工人的生理、心理及家庭都面临着诸多问题, 对于这一弱势群体的忽略将导致社会稳定存在巨大的隐患。因此, 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应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同时进行, 才能有效地帮助环卫工人争取到更好的生存条件, 摆脱弱势群体地位, 完成自我社会功能的修复。宏观层面, 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和政府以及社会第三方机构联系, 在政策层面给予环卫工人更多的倾斜和照顾, 在文化宣传层面倡导全社会对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进行重视、对环卫工人及其辛勤工作表示尊重, 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微观层面上, 社会工作者应当积极利用个案、小组、社区等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帮助环卫工人完成心理上的发展和成长, 同时协助他们发掘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以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准。

参考文献

[1]刘娇, 陈克娥.一线环卫工人生存状况调查——以湖北省某市为例[J].民族论坛, 2012 (11) :101-105.

[2]谢建社, 晓贤, 铮伟.新生代环卫工人生存与发展状况及其对策探究——基于G市的调查[J].青年探索, 2013 (02) :60-66.

[3]蔡刚.权益保障研究[J].工会论坛, 2013, 19 (05) :30-31.

[4]陈超凡.武汉市洪山区环卫工人身体健康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D].湖北:中南民族大学, 2014.

[5]林美智.环卫工人社会支持网络介入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视角[D].广东:福建师范大学, 2015.

[6]张雪杰, 刘洋洋, 邵姗姗, 陈洪侠.环卫工人生存现状及解决路径探究[J].理论前沿, 2014 (11) :336.

[7]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 2002 (3) :96-107.

[8]林顺利, 孟亚男.国内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研究述评[J].甘肃社会科学, 2010 (01) :132-135.

南京特教院社工专业实训情况调查 篇9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的专业, 非常强调经验的积累以及技能的养成。对于社工专业的学生来说, 校内外的实训是非常重要的积累经验和锻炼技能的途径。实训工作开展的情况对社工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开展本次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我院社工专业所开展的实训的实际情况, 并以此为据, 进一步提升实训工作的质量, 并最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有两个调查对象, 一个是我院社工专业2012届毕业生, 在他们返校进行论文答辩之前对其进行了问卷调查。选择他们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他们刚刚经过了实习甚至有些已经实际开始工作, 因此他们对于学校的实训能否满足其在工作岗位上的需要有比较实际的评价。一共发放了146份问卷, 回收146份, 有效问卷138份;另一个调查对象是社区工作者, 通过对他们的调查, 了解目前所需的社工人才类型以及学校实训应该重视的内容。共发放了70份问卷, 回收70份, 有效问卷70份。

三、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一份问卷针对12届社工毕业生, 问题主要是毕业生对本院社工专业实训时间、方式、效果、师资等方面的评价;另一份针对社区工作者, 问卷涉及他们对近年进入社区工作的高校社工毕业生工作的情况的评价。另外还对社区能为社工实训提供哪些条件进行了调查。本次研究运用excel 2003, 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调查结果

(一) 毕业生对实训的看法

当问及“您觉得社工专业课程中实践课时 (包括实训) 课时量占总课时量的比例应以多少为好?”时, 44.9%的被访同学认为应达到50%-70%, 47.1%认为要达到20%-50%, 3.6%认为应达到70%以上, 说明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实践课时应占总课时量的一半以上。

结合毕业生实习的经验, 62.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校所授的实务操作技能不能满足现实社工工作需要”。

在校内实训中, 90.2%的同学认为设立实验室能够有效地提高实务教学的效率。

关于掌握技能的最佳方式, 66.4%的毕业生认为是到“社工机构现场学习”。86.4%的同学认为在实习或现场学习需要督导或指导教师, 75.5%的同学认为最适合担任督导或指导教师的是有经验的社工。

(二) 社区调查结果

87%的社区工作者认为社区目前最需要的人才是“能熟练从事日常生活照顾等具体服务活动 (物业管理、心理咨询、残疾人服务、家政服务、老年服务) 等的一线直接服务的初级社会工作者”。

对于社工毕业生在社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4.6%的被访者认为是“对于实际工作的困难性认识不够, 会出现畏难情绪”, 46.4%的被访者认为是“处理问题倾向理论性, 实践性不够”, 8.9%的人认为他们“对社区工作投入感不强”。

而问及是否愿意担任社工大学生实习督导时, 91.4%的被访者都表示愿意, 但同时52.9%的人表示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论及存在的困难, 52.2%的社区工作者认为“工作量增加, 但经济上没有提高”是最主要的困难。同时, “督导的成果无法评价” (29.9%) 、“觉得不知道该怎么指导” (32.8%) 也是影响社工们担任督导意愿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参加社工志愿者活动也是实训的一种途径, 对于“目前社区工作中哪些是比较需要志愿者的?” (多选) , 从高到低依次为:老年人服务 (78.3%) 、残疾人服务 (73.9%) 、社区治安 (52.2%) 、社区教育 (46.4%) 、社区就业服务与培训 (29%) 、其他 (8.7%) 。

五、结果分析与建议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 反映出我院的社工实训活动存在以下问题:

(一) 实训目标不明确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们不清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回答“您觉得本专业培养的是哪种人才?”时, 被调查者中26.3%认为是“从事第一线服务的初级社会工作者”, 27.7%认为是“从事社工机构管理和部分理论工作的社工”, 16.1%认为是“从事社工基础理论与对策研究的社会工作者”, 29.9%认为是“除了社工还可以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才”。这三个选项反映了目前社工领域由低到高三个层次的人才, 他们的素质结构中理论素质的成分逐步上升, 而技能的比例依次下降。学生对于培养目标的分歧, 其实也反映出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 实训所占的比例以及师生对实训的态度并没有凸显出高职层次社工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而通过对社区的调查发现, 社区对于所需的社工人才类型非常明确——“能熟练从事日常生活照顾等具体服务活动的一线直接服务的初级社会工作者”, 尤其是在社区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社区治安等方面。

(二) 校内实训时间不充足、设施不完备、手段单一

在校内实训方面, 存在着实训时间不充足的现象。对于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上, 44.9%的被访同学认为应达到50%-70%, 47.1%认为要达到20%-50%, 说明毕业生普遍对于实践课时比较看重。但与期望相比, 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 58.0%的同学认为实践课时只达到总课时的20%-50%, 略显不足。目前学院社工实验室还没有建立, 因此校内实训的手段也就只能集中在案例教学、课堂情境扮演等, 比较单一。

(三) 校外实训缺乏专业督导

社工专业实训需要专门的督导, 尤以“师徒制”的形式为最佳。但目前我院校外实训中专业督导非常缺乏。主要原因:一是专业教师数量比较少。如果以师徒制的形式展开实训的话, 仅凭系科教师的数量完全无法满足需要;二是督导的专业水平比较低。我院社工专业教师大多转专业而来, 缺乏深厚的专业背景以及实践经验, 难以在实训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督导的另一个来源——专业社工虽然大多数很愿意担任学生实训的督导, 但存在着负担过重、缺乏教育教学方面的指导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我院社工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水平, 学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也是造成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训存在时间不足、手段单一等问题的重要原因。结合我院社工专业的高职高专性质与社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我院社工专业应以培养从事一线直接服务的初级社工人才为目标, 尤其是要特别注重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这两方面实务培训。

(二) 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对社工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的重要场所, 目前我院校内实训基地处于空白状态, 一方面是筹备建设专门的社工实验室,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条件下, 充分利用其他专业的实验室, 这样一方面能够使社工实训开展起来, 另一方面也能使学校的实训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更重要的是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网络。校内实验室仍然是一种仿真型的情境, 而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们所面对的是真实的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实训, 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也能很好的消除学生的现实冲击。前面调查的结果中显示, 44.6%的社区工作者认为刚到社区工作的社工毕业生的问题是“对于实际工作的困难性认识不够, 会出现畏难情绪”。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生们没有亲历过社工工作真实情境, 对社工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幻想。当现实与幻想碰撞的时候, 往往由于接受不了现实产生现实冲击, 而充分的校外实训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冲击。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时候应注意长期性、连续性、全面性等原则, 实现学校资源和实训基地资源共享。

(三) 大力培养实训师资

实训也是一种教学方式, 因此师资的水平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实训的效果。对于实训师资培养可以通过这样几个途径:一是送出去。鼓励现有的专业教师进入社工机构、社区等进行业务实践, 与专业社工多交流、学习, 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一是请进来。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社工是愿意承担督导学生的任务的, 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如何指导的问题。这是因为绝大部分社工并不是没有经过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 因此对于教什么、如何教、怎样评价等还存在一定的疑惑。对此学院方面可以对社工们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 把专业社工培养成为专业的督导。

通过以上的一些举措, 对于我院社工专业人才的价值观、职业技能、职业智慧方面都能有很大的提升, 增强了我院社工人才的竞争力, 也能够更好地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摘要:通过对毕业学生和社区工作者进行调查, 了解来自学生和社区对我院社工专业实训情况的评价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据此提出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大力培养实训师资等具体对策。

上一篇:正台阶法下一篇: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