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

2024-06-29

诊断学(精选12篇)

诊断学 篇1

超声医学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各种组织内的传播特性不同而形成的影像医学, 与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放射性核素扫描和磁共振成像共同组成四大医学影像学体系, 是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随着超声医学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产生与发展, 其临床功能逐渐演变为集多模式影像诊断、介入治疗、手术中监测于一体的多元化功能性学科, 医学院校本科生超声诊断学的教学也亟待改进, 使其适应学科发展, 使学生学会如何理论指导实践, 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临床诊断思维及工作能力。

1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因材施教

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开设超声诊断学, 像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临床专升本等, 各专业教学目的不同, 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 采用不同的教材, 因材施教, 突出特点, 使学生有所收获,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 注意与相关知识相结合

超声医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诊断学, 对人体不同部位和器官扫查获得不同断面声像图来诊断疾病, 其结果是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超声诊断学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又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几乎涉及人体所有的系统和器官, 如妇产科疾病、消化系疾病、心血管疾病、泌尿系疾病等。因此要熟悉人体解剖学, 了解病理改变, 密切结合疾病的临床知识, 根据声像图的特点, 综合分析, 做出正确的超声诊断, 不能就图论图[1]。

3 以案例为中心

在超声诊断学学习过程中, 将枯燥的理论教学与生动灵活超声影像有机地结合, 以案例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围绕案例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和图书馆等多种方式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更好地把握超声诊断学知识的脉络体系。案例须经过多位专业教师精心设计、反复论证, 问题开放而真实, 既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又必须能够预测其解决途径, 还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2]。案例缩短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加深了学生的对专业知识理解,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 形成自己的看法, 培养学生超声诊断思路、全面图像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临床综合能力。在案例的准备过程中, 也督促专业教师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积极从事临床实践, 提高自身素质。

4 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机会和时间

超声诊断学实践性很强, 强调实时、连续、多角度、多切面及动态观察疾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3], 对检查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 是眼和手密切配合的过程。而且超声声像图即使理论课用很多语言解释, 学生仍会觉得非常抽象、晦涩难懂。以心脏彩超为例, 观察心脏的结构及心功能, 要经过多个标准切面的扫查, 像五腔心切面、大动脉短轴切面, 心尖部四腔、左室长轴切面、短轴切面及频谱多普勒、彩色多普勒测量等。通过实践操作, 防止理论和实践脱节, 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 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学生才更容易理解不同疾病的超声特征表现, 提高教学效果。

特别是医学影像专业学生, 仪器的操作是超声诊断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习每个器官的扫查方法, 标准切面的探查方法, 才能获得标准的超声声像图。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 是练习操作仪器手法, 分析病例的有效方式, 可以通过增加实习课程和开放实验室来完成。实习课示范教学后, 教师指导学生规范操作, 使其熟练掌握包括病人体位、探头部位、扫查切面、图像方位等具体操作方法, 将抽象的超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灵活的时间来进行训练, 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

5 加入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 (PACS) 的应用

超声诊断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今后能解决实际问题, 但由于超声影像学具有实时动态、切面多样以及操作与诊断一体的特点, 传统教学是以文字说明形式和临床实习组成, 超声图片质量不佳、数量少, 难以使人产生兴趣, 特别是无法解决复习图片的困难。PACS系统即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 将医学图像资料转化为数字信息, 通过高速计算机设备及通讯网络, 完成对图像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及传输功能, 使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 具有影像质量高、存储和传输无失真、传送迅速、影像资料可共享等突出特点[4]。极大方便了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提高了影像诊断的水平与效率。在更好地为临床医疗服务的同时, 丰富的图像与病例资料为教师的讲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以案例为中心教学时讲授的内容更丰富多彩, 为医学影像学教学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手段, 使医学影像学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一个层次。

多媒体教学在大学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以往教师上课讲、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背的教学模式, 超声影像学利用多媒体教学突出直观形象、空间立体感强的特点, 可以调动学生多感官学习, 获取知识量大、重点突出、有利于专业技能的掌握, 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利用PACS系统的查询功能, 可以直接查取符合教学要求的典型图像, 完成超声诊断学多媒体幻灯课件的制作, 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简约明了, 节省了收集资料的时间, 解决了既往图片质量差的问题, 极大的缩短了多媒体制作的周期, 将超声诊断学教师从大量繁杂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全力注重于教学内容、技巧和教学质量的探讨与改革。

对学生而言, 使用PACS系统不受场合限制, 可以及时复习相关临床资料, 按教师的引导模拟进行临床诊断工作, 并能对感兴趣的病例归纳总结, 丰富了学习手段, 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 激发了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临床实习的时候, 由于学生增多、医院场地狭小和病人维权意识增加, 学生常常无法实际操作。学生可以直接在与PACS系统联接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 获取所需的高质量、高清晰度的静态、动态图像学习, 使理论知识与临床疾病相结合, 加深学生对各种疾病声像图片的认识。这样也更有利于教学重心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目的。

综上是我们几点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体会, 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 学习过程中注意与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 以案例为中心, 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 加入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 (PACS) 的应用。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尽量提高学生们对超声医学的认识, 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从而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与临床应用的匹配程度, 对于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综合性、勇于创新的医学人才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摘要:为适应超声诊断学学科的发展, 医学院校改进本科生超声诊断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 注意与相关知识结合, 以案例为中心的讲解, 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 加入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 (PACS) 的应用,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超声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程旭青, 张继平.超声诊断临床实习带教体会[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2) :139-40

[2]孟犁, 蒋欣, 曾诚.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对学习者掌握的Meta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4) :341-343

[3]高一群, 姜敏, 王兴涛.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水平的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 (16) :2038

[4]荣雪余, 黄慧莲, 朱强等.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体会[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8, 00:222-223

诊断学 篇2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诊断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心理诊断的内涵

心理诊断是根据心理紊乱症状学知识,综合运用心理诊断的各种技术手段,收集并分析来访者的资料,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描述,探索心理问题的原因,对心理问题定性并归类,同时对相似的问题进行鉴别诊断的过程。理解:心理诊断与心理评估的区别与联系;心理诊断的任务

心理评估和心理诊断在方法,原理及技术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也存在一些问题。1心理诊断要对心理问题进行归类,强调结果和确定行,因此,显得相对静止和孤立,而心理评估是一个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的过程,强调过程性,更显示出动态性和变化性。2心理诊断是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和原因作出判断,显得单一而又所侧重。而心理评估是对来访者的全面心理评价,把握来访者各种心态和个性特征以及心理健康水平3在对象上有所不同。4两者目的不同。

任务:1来访者资料的收集与整理。2异常精神活动的排除诊断。3对心理问题的分类诊断。4,探索心理问题的原因。5对心理问题进行鉴别诊断。整理来访者的信息有:精神状态,身体状态,社会功能。

区分正常与异常精神活动的原则:统一性,一致性,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心理问题类型: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 心理问题的原因

宏观 社会原因,认知原因和生物学原因 微观 探索导致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

第二节 心理诊断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学基础

理解:心理诊断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由定性向定量发展原则、经济性原则、系统化原则、客观性原则、分解性原则、过程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应用:心理诊断的方法学问题

1联系的观点:要求在各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

2历史思维的方法学:当咨询师面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时,会考虑到其历史的依据,发展的过程,发展方向和客观逻辑

3,因果决定论的方法学宇宙中发生的一切都能由确定的因果律作出说明,因果决定论要求心理诊断的重要成分是探索心理问题的病因,尽管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和隐晦性。

第三节 心理诊断的发展历史

理解:心理诊断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1,心理诊断发展与心理测验的发展紧密结合。2心理诊断手段由单一向多样化过渡。3心理诊断对精神病学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4诊断领域分化越来越明显。5诊断方法的综合运用。6诊断技术的实用性。7诊断的准确性提高。

第二章 心理诊断过程 第一节 初诊、复诊、会诊和转诊 识记:

1、初诊的内涵;

初诊主要指诊断者运用心理诊断的各种技术与求诊者的第一次接触后,所形成的对求诊者的初步诊断。

2、复诊的内涵;

复诊是在初诊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确认或修正初诊的结果,而进行的进一步诊断。

3、会诊的内涵; 1,2,3,4,5,会诊主要是在心理诊断的过程中,通过反复思考仍然不能对求诊者做出明确诊断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同行专家或相关临床专家进行集中讨论,共同提出诊断结论的方式。

4、转诊的内涵

转诊主要指依据神经症和精神病诊断标准进行比较、衡量并给出诊断,把不适合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求诊者转介给适合的相关部门。

理解:初诊的特点;1,初诊的直接性。2初诊信息的非全面性,3,初诊更容易受第一印象的影响。4,初诊的快速性。转诊的类型

类型一:不属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来访者。类型二:欠缺性 类型三:忌讳性 类型四:冲突性 类型五:不信任性

应用:初诊的步骤

1,做好诊断前的准备。2见面接待。3,见面询问。4,询问后表态。5,向来访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6向来访者介绍心理咨询工作的职业道德及保密原则。7试探性提问,找到诊断谈话的突破口。8确定咨询方式。9形成初步诊断。10做好初诊的结束小结 同行专家会诊与非同行专家会诊要注意的问题;

答:同行专家会诊:1有准备得会诊。2要虚心地会诊。3要求同存异地会诊。4要尊重地会诊。

非同行专家会诊:1充分理解生理与心理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2具有躯体疾病心理表现的知识。3面询来访者,应征得来访者的同意。4注意任务的合理分配。5治疗方案也要考虑生理因素。6面询过程要尊重和维护会诊专家和来访者。7说明本次会诊结果的建议性。

转诊的步骤以及转诊的注意问题

步骤:1判断是否转诊和转诊类型。2与来访者就转诊问题进行沟通。3联系接诊的咨询师。4与接诊的咨询师办理资料移交手续

注意的问题:1转诊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2咨询师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3转诊与面子。4转诊不是简单地推荐接诊咨询师。

第二节 心理诊断的过程

应用:心理诊断的过程:

1、建立心理诊断的同盟关系

2、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3、寻找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4、定性和定量诊断

5、病因诊断

6、鉴别诊断

第三章 心理诊断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心理诊断的四成分和三水平理论 识记:

1、四成分;(1)心理测量理论;(2)个体差异、情景与环境差异,以及人的发展的理论;(3)测验、工具与程序;(4)诊断过程。

2、三水平理论;(1)常识性水平;(2)心理学的理论概念水平,由大量的心理学理论、构想和概念等组成的;(3)行为的数学模型水平。理解:经典测量理论和现代测量理论

应用:经典测量理论和现代测量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经典测量理论和现代测量理论各不相同,一个是关于测量误差的理论,另个是对某项目作出回答的数学模型。第二节 实验周期理论和诊断周期理论

应用:德.格鲁特的实验周期理论的五阶段。

阶段一:观察,收集实验数据并分类,形成假设。阶段二:归纳,使具体假设公式化。

阶段三:演绎推理,对假设进行检验并从中得出结果。阶段四:用新材料验证假设。阶段五:结果评价与建议。

第三节 其他心理诊断理论

理解:假设检验模型理论:一个人或一群人对假设进行检验。

De Bryun提出的假设6步骤:1,定位于被咨询师用自己的语言论断的问题。2,用具体真实的术语描述问题行为。3阐释和选择那些以解释问题知觉和问题行为为目标互不相同的假设。4选择(或创建)使建构可操作化的工具和(或)方法,以检验因果因素;运用这些测验、工具和方法,将结果与假设做比较;接受或者放弃某些假说,最终选择可接受的那一假说并使其完善,以用于诊断。5制订适用于该问题的处置建议。6评价。新的假设检验模型的步骤: 1主诉中反映出来的倾向。2查明问题

3提出互相独立的假设,作为对问题的解释。4选择收集资料的工具和程序来验证假设。5提出建议和干预方案。

第四章 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第一节 临床资料的收集

理解:马隆和沃德的收集提纲

收集内容:1外表和行为。2交谈过程中的语言特点。3思维内容。4认知过程及功能。5情绪状态。6灵感与判断。桑德伯格的资料收集提纲

1,身份资料。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4对家庭的看法。5早年回忆。6出生和成长。7健康及身体状况。8教育及培训。9工作记录。10娱乐。11性欲的发展。12婚姻及家庭资料。13社会基础。14自我描述。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16对未来的看法。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应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的收集标准

内容包括来访者的一般资料,主诉与个人陈述,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应等三个方面,这种资料收集方式最显著的优点在于信息维度简单明了,收集资料快速简洁,所搜集的资料利用率高。

第二节 来访者资料的整理

理解:1:资料整理的原则:(1)条理清楚;(2)简明扼要;(3)尽量全面。2:资料整理的注意事项

A对咨询师而言,收集资料属于基本功,而资料整理是更为重要的基本功。对此,对资料的整理必须严格按要求操作,不能怕麻烦。

B资料整理也是对咨询师思维品质的训练,所以在操作中应主动体会各类资料间的逻辑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应用:

来访者资料的整理方式:(1)按照“基本提纲”整理资料;(2)按照成长史进行资料的整理;(3)按照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整理资料;(4)按资料性质进行分类整理;(5)按个体情况、环境情况及专业评价进行整理。

第三节 临床资料的分析技巧

识记:寻找相关法:是指对来访者出现这个结果的所有可能相关因素都进行假设性考虑 迹象分析法:就是把事实作为一种结果,作为一种症状,进一步去寻找原因。实质上是一种由果溯因的分析方法。

症状细分分析主要是指咨询师分析出来访者的主导症状,并进一步细分行为症状、情感症状、生理症状、心理症状等等。理解:

1、资料分析的顺序;

(1)分析时首先考虑与治疗直接相关的资料。(2)其次,分析偏离正常标准的行为资料。(3)最后分析与咨询师的看法有关的资料。

2、资料可靠性分析的原因以及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因素;

原因:1来访者因回避问题而说谎。2来访者以及亲属陈述资料时,缺乏专业知识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缺乏陈述资料的客观性。

影响的因素:1咨询师可能给求助者形成暗示。2咨询师的早期印象可能影响最终诊断和咨询决策。3求助者可能出现阻抗。4初期印象和后来新资料之间的矛盾会影响诊断。应用:职业倾向对资料赋予心理意义的影响

1普通观察者的偏差。2医学背景的咨询师的偏差。3教育职业倾向的咨询师的偏差。生物学职业倾向的心理咨询师的偏差。5生态学职业倾向的心理咨询师的偏差

第五章 心理诊断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 心理诊断的摄入性谈话与倾听 识记:谈话法的分类;

摄入性谈话:收集来访者有关资料信息的谈话,通过咨询师拟定的会谈提纲,从多个方面了解来访者的情况,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诊断提供详细,全面的资料的会谈方式。鉴别性谈话: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或者再会谈中抓住具有鉴别意义的症状进行深入地了解分析,使对来访者的诊断与近似的诊断相区分。

治疗性谈话: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和行为进行的矫正性谈话,主要采用专业性的治疗性技术,例如合理情绪治疗法,阳性强化法,系统脱敏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来访者实施的深入干预与治疗的会谈方法。

咨询性谈话:采用咨询关系的建立技术、影响性技术和参与性技术等,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比较初步的干预的会谈方法,咨询性会谈一般涉及来访者的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等正常心理。

危机性谈话:当事人发生意外时,如突然遭受失恋而自杀、突然受精神创伤而出现异常行为时进行及时干预的谈话。摄入性谈话的内涵;

功能:获得来访者的一般信息资料、求助动机了解以及个体全面状况等。形式:自由式会谈 一种事先没有确定的会谈提纲的开放式会谈。

结构式会谈:根据目的预习拟定会谈提纲,然后根据提纲逐次开展会谈的摄入性会谈形式。应用:

1、摄入性谈话的操作步骤;1确定谈话主题。2确定提问形式。3认真仔细倾听。4控制谈话方向。5摄入性谈话内容的记录。6摄入性会谈结束语

倾听内涵;意味着沉默,学会关注,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并作出富于同感的反应。

2、倾听技术的注意事项。(1)心理诊断中的倾听不同于社交谈话中的倾听。(2)倾听禁止随意插嘴讲话或任加是非评论乃至争辩。(3)倾听要学会兼容并蓄。

第二节 心理诊断提问的技术

识记:开放式提问;来访者可以根据问题进行大范围的回答的问题。半开放式提问;来访者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做出自由回答的问题。封闭式提问:来访者只能在是否等少数选择限制内进行回答的问题。理解:选择提问内容的原则。

1,提问内容适合来访者的接受能力并兼顾来访者的兴趣。2提问内容对来访者的人格发展或矫正有重要作用。3提问内容有助于探索来访者的病因。4提问内容有助于对来访者进行鉴别诊断。5提问内容对来访者认知、行为、情感和态度改变等有积极作用。6不可把精神分裂症症状作为提问的内容。应用:

1、提问过多的消极作用

(1)造成依赖及减少来访者的自我探索。(2)责任转移与产生不准确的信息。(3)来访者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4)影响诊断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2、提问技巧的注意事项

(1)要注意各种提问方法各有优缺点,不能固定于某种方式询问求助者。(2)询问尤其要注意问句的方式。

第三节 心理诊断参与性技术

识记:鼓励和重复技术;直接地重复求助者的话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来强化求助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下去的技术。

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咨询师在诊断中选择来访者所叙述的实质性内容,用咨询师的语义将其表达出来,咨询师的语言中最好引用来访者交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最重要的词语。

情感反应;咨询师的语言中最好引用来访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最重要的情感词语。

具体化;咨询师巧妙地运用引起来访者更深入详细地叙述的方式,使来访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体验的情感等。

参与性概括:咨询师把求助者的所述内容,包括观点和情感整理后,以简要的形式——罗列式的方式在对求助者表述出来。理解:

1、心理诊断的参与性技术包括: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和参与性概括等技术。

2、情感反应的主要功能。(1)捕捉功能。(2)突破功能。(3)了解功能

第四节 心理诊断的影响性技术

识记:面质技术;在心理诊断中咨询师面对来访者叙述的信息资料等进行质疑、对质、对峙、对抗等,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

自我开放:也称自我暴露,指咨询师把自己的情感与经历讲述出来,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在这种分享过程中,来访者获得积极的成长的技术。

影响性概述:咨询师将自己所叙述的主要观点经组织整理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罗列表达出来,咨询师整理与归纳两人谈话的要点(包括情感与想法),再回应给求助者。理解:

1、面质技术的注意事项

(1)在事实基础上进行面质。(2)面质不是个人情绪发泄。(3)避免情绪攻击。(4)面质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

2、解释技术与释义技术的区别

(1)参照框架不同。(2)影响力度不同。(3)创造性程度不同。

3、自我开放的功能

(1)自我开放可以建立并且促进咨询关系,也可实验求助者更多的自我开放。(2)咨询师的自我开放与求助者的自我开放有同等价值和功能。(3)增进彼此的信任感。

4、运用自我开放的注意事项

(1)在时机合适时才进行自我开放。(2)自我开放应该有度.(3)注意把握自我开放的时机。

第六章 心理诊断的同盟关系建立技术 第一节 尊重和热情

识记:尊重的内涵:咨询师发自内心地、真诚地把求助者作为一个充满喜怒哀乐的真正的人来看待。

理解:尊重的功能:(1)尊重可以使来访者在安全下表达。(2)尊重可以使来访者获得价值感。(3)尊重具有明显亲和效果,是心理诊断成功的基础。(4)尊重可以唤起来访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起到激发来访者潜能的作用,从而使来访者在心理诊断过程中积极配合、主动参与。

应用:咨询师表现温暖与热情的技巧。(1)询问适当,关切到位。(2)注意倾听,感觉温暖。(3)梳理表达,把握主题。(4)离别相送,得体得当。

第二节 真诚与共情

识记:真诚;是指咨询师在心理诊断过程中以真正的我出现,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以真正的自我投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中。

通情达理:也称共情,通情达理是理和情的交融。它要求情和理的综合与协调运用。理解:

1、真诚的功能;(1)咨询师的真诚可信,可以为求助者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氛围。(2)咨询师的真诚为求助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榜样。(3)咨询师的真诚可以促使来访者发现、认识真正的自我。

2、通情达理的功能(1)设身处地的理解功能。(2)正向情绪功能。(3)促进自我表达和探索的功能。(4)助人功能。(5)诊断的价值功能。

应用:通情达理技术的使用策略。(1)以来访者的参照框架来使用通情达理技术。(2)尝试性地使用通情达理技术。(3)因人而异地使用通情达理技术。(4)利用非言语行为来表达通情达理。(5)角色把握与通情达理技术(6)文化背景及差异与通情达理技术。

第三节 积极关注和移情

识记:积极关注的内涵;在心理诊断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表现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来访者拥有正向价值观,在这种正向关注下不断成长与完善。

移情的内涵;是指在心理诊断和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投射到咨询师身上的过程。

移情的类型包括正移情和负移情。

正移情;求助者把咨询师当做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的人,来访者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出十分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性爱的成分。负移情:求助者把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情绪的对象。

理解:移情与依赖的区别和联系;移情和依赖有相似之处,移情多有依赖,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1)依赖主要是一种信任,而移情更是一种好感。(2)依赖是寻求现实的帮助,而移情式弥补过去的感情。(3)依赖者多在遇到困难时来寻求帮助,而移情者则时常想见到咨询师。(4)依赖者寻求心理依靠、而移情者寻求感情依靠。(5)依赖者的对象是现实的目标,而移情者是寻找替代物。(6)依赖者对咨询师的感情色彩淡,而移情者对咨询师的感情色彩浓。移情的表现

来访者所表现出来的移情频度较多的是:依恋,恋爱情感和两面情感等。应用:移情的处理和对待

1有策略地处理是指咨询师在处理移情过程中不要伤害求助者的自尊心。2果断地处理是指咨询师让求助者知道咨询师明确、坚决的态度,3及早地处理是指咨询师要早起发现,早起采取明确态度。

第七章 心理诊断的症状学基础(主要定义)第一节 认知症状

识记:感觉过敏症状;感觉减退症状;内感性不适症状;感觉倒错症状;错觉;幻觉;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窥镜症;思维贫乏;思维松驰;破裂性思维;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注意减弱;注意狭窄;精神发育迟滞;痴呆,自知力。理解:

1、认知症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感知症状;思维症状;记忆症状和智力发育;自知力症状。

2、思维内容症状主要包括三个类别:妄想;强迫观念;超价观念。

3、记忆障碍包括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和虚构。

第二节 情感、意志行为症状

识记:情感症状;木僵;违拗;蜡样屈曲;缄默;作态。理解:

1、以程序变化为主的情感症状主要有: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2、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症状主要有三类: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3、以脑器质性损害为主的情感障碍主要分为: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4、意志行为障碍主要包括:意志增强、缺乏、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

第八章 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第一节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概述

理解: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常识性区分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3)社会功能不完整。(4)影响他人的政策生活。

应用:结合临床实践,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主要集中在哪七个方面。(1)由现实刺激引起的。(2)近期发生的。(3)问题的内容未泛华。(4)反应强度不甚强烈.(5)无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6)人格也无明显异常。(7)主要是心理咨询的对象

第二节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程序及类别

理解:进行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时,诊断程序包括哪几个方面。

1看来访者是否是躯体疾病引发的心理问题。2判断是否患有精神病。3若排除精神病,则考虑是否有可能是神经症。4若不是神经症,则考虑是否是生理心理障碍。5若不是生理心理障碍,则考虑是否是人格障碍。6若不是人格障碍,则要考虑是否是严重心理问题。7若不是严重心理问题,则要考虑是否是一般性的心理问题。

应用:从临床心理咨询的角度,对一般心理问题进行分类。(1)婚姻家庭问题(2)个人成长类(3)恋爱类(4)生活事件类(5)人际关系类(6)学习类一般心理问题(7)适应性一般心理问题(8)性格等心理特点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第三节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识记:严重心理问题是指一般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理解:

1、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

(1)由重大现实刺激引起的。(2)持续时间较长。(3)问题的内容已出现泛化。(4)反应强度较强烈。(5)思维逻辑性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的。(6)可能有一定的人格障碍基础。

2、严重心理问题的类型。(1)婚姻家庭问题(2)个人成长类(3)恋爱类(4)生活事件类(5)人际关系类(6)学习类严重心理问题(7)适应性严重心理问题

应用: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程序包括哪几个方面。(1)分析来访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的现实刺激。(2)分析来访者的内心冲突的性质。(3)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4)无明显器质性病变。(5)排除精神病、神经症、一般心理问题。

第九章 神经症的诊断

第一节 强迫性、抑郁性和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

识记:神经症;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 理解:

1、神经症表现的七个特点;(1)意识到的心理冲突(2)心理痛苦感强烈。(3)持久性(4)无器质性病变基础。(5)良好的自知力。(6)社会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损害。(7)有主动求治行为。

2、强迫症的表现以及强迫神经症的诊断要点。

表现:(1)强迫观念:a强迫怀疑b强迫性穷思竭虑。C强迫联想。D强迫回忆。E强迫计数。F强迫表象G强迫意向。

(2)强迫行为:A强迫检查B强迫询问C强迫性清洗D强迫性仪式动作

诊断要点: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2以强迫症为主要临床相,3必须在连续三个月中的大多数日子存在强迫症状或强迫动作,或两者并存,这些症状引起痛苦或妨碍活动。4强迫症状必须被看做是患者自己的思维或冲动,而不是外界强加的。5必须至少有一种思想动作仍在被患者徒劳地加以抵制,即使患者不再对其他症状加以抵制。6实施动作的想法本身应是令人不愉快的。7想法、表象或冲动必须是令人不快地一再出现。8排除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性强迫症状,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焦虑性神经症的成因。(1)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2)认知过程,或者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在有应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焦虑性神经症。

应用:抑郁性神经症的病因以及诊断要点。

病因:1家族史中患情感性障碍者比例较高。2不良心理社会问题。3心理缺陷导致的致病基础。4缺乏亲密朋友和适当的社会支持。

诊断要点:1最突出的症状是持久的情绪的低落。2有自知力。3有部分患者可有轻生念头,甚至出现自杀企图。4在持久的情绪低落的同时,患者可伴有焦虑或易激惹症状,伴有头痛、四肢痛、背痛、耳鸣、眼花、胃部不适及失眠等症状。5病程在2年以上。

第二节 疑病性、恐怖性神经症及神经衰弱的诊断 识记:疑病性神经症;也称疑病症或臆想症。指对自身感觉或征象作出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身心被由此产生的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的一种神经症。

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表现出对某一特定事物或处境产生强烈的害怕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伴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衰弱:是一类以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体现出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患者精神疲乏,注意力难集中,效率减低等衰弱症状,回忆及联想增多且控制不住,对声、光敏感的兴奋,情绪表现出易烦恼,易激恼,出现紧张性疼痛,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理解:

1、恐怖性神经症的特征。(1)某种客体或情境常引起强烈的恐惧;(2)恐惧时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3)对恐惧的客体和情境极力回避(4)患者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或不必要的,但不能控制。

2、神经衰弱的诊断要点以及主要表现。

表现:(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A精神易兴奋主要表现是联想和回忆增多而杂乱B神经衰弱的注意力不集中有两个方面。C感觉过敏D精神易疲劳(2)情绪症状:烦恼,易激恼和心情紧张。(3)心理生理症状

诊断要点:(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2)脑力不足、精神倦怠、容易疲劳(3)对内外刺激的敏感、容易兴奋(4)情绪波动、易烦易怒、缺乏忍耐性、易烦多忧、易喜善怒(5)紧张性疼痛(6)失眠、多梦、睡眠障碍。

应用:结合实例,对疑病性神经症的主要表现以及诊断要点进行分析。表现:1疑病症状。A疑病感觉B疑病观念 2疼痛。3躯体症状

诊断要点: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2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象。3反复就医或反复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或医生的合理解释不能打消顾虑。4排除强迫症、抑郁症、偏执性精神病等诊断,疑病症状不只限于惊恐发作。5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并过分关注自身健康状况。6工作、学习和家务能力下降。7病程在6个月以上。8排除精神分裂症、内源性抑郁症及所怀疑的躯体疾病。9疑病症的诊断必须十分慎重,不应乱下结论。10对疑病性神经症进行诊断时,要注意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过分担心是典型症状,与癔症的重要区别主要体现在无情感爆发和意识障碍等症状

第三节 其他神经症的诊断

识记: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组由精神刺激或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起的疾病,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人格解体神经症:是以持续或反复出现对自身或环境感到疏远或陌生的不愉快体验为特征的神经症。

理解:

1、癔症的病因及类别。病因:精神因素和暗示的作用

类别:(1)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分离性障碍。A情感爆发B意识障碍C癔症性精神病D癔症性神鬼附体

(2)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型癔症。主要有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躯体化障碍

2、人格解体神经症的诊断要点。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2)人格解体神经症可表现为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或二者兼而有之。(3)从人格解体来看。(4)从现实解体来看。应用:对癔症进行诊断的要点以及如何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1)发病者多为16~40岁的青壮年,多见于年轻女性。(2)起病急,常有强烈的精神因素或痛苦情感体验等诱因。(3)可有精神症状、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多,体征少特征。(4)发病者大多受精神因素或暗示起病或使症状消失。(5)体格检查和化验检查常无异常发现。(6)有癔症特有性格 鉴别诊断:(1)癫痫大发作(2)反应性精神病

第十章 心理问题的病因诊断

第一节 心理问题的社会性原因诊断

识记:社会支持系统;以来访者为核心,包括朋友和亲属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

应激;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叠加性压力;包括同时性叠加压力和继时性叠加压力。在同一时间里,有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这时,当时,当事者所体验到的压力称为同时性叠加压力。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后继的压力恰恰发生在第一个压力的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这时,当事者体验到的压力称为继时性叠加压力

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被强暴等。理解:心理问题社会原因诊断的注意事项。(1)注意生活事件的质、量及发作的频率。(2)注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3)诊断者要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年龄特点等社会心理因素分析求诊者早年生活事件所引起可能的反应以及与现在心理行为障碍的关系。(4)注意一个人对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方式及风俗习惯等因素。(5)注意所有事件都要经过认知中介系统发挥作用。

应用:心理问题的社会性原因诊断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1)分离出来访者的生活遭遇及反应(2)重点分析社会支持系统,并分析其与心理问题的因果关系。(3)分析心理应激。(4)分析个人生活方式(5)分析跨文化的心理影响(6)分析生活事件的叠加影响。

第二节 心理问题的认知原因诊断

理解:心理问题的认知原因诊断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1)分析求诊者的暗示性或医源性的错误认知。(2)分析成长发育史,查看其错误观念。(3)分析求诊者对现实问题的误解。(4)分析求诊者新旧观念的冲突(5)分析求诊者记忆中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6)分析求诊者的错误的自动思维。(7)分析求诊者的价值观方面的问题。(8)分析求诊者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9)分析求诊者的过度的自我中心。(10)分析求诊者的幼稚的情绪反应模式(11)分析求诊者评价的片面、僵化倾向。

应用:心理问题的认知原因诊断注意事项。

(1)注意咨询师不能把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知强加于来访者。(2)咨询师要有意识地从所获资料中分离出来访者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3)注意确定来访者对社会群体和社会环境的一般看法和满意度(4)注意确定来访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态度。(5)确定来访者的各种态度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6)确定认知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所起的作用。(7)注意影响认知评价的某些因素。

第三节 心理问题的生物学原因诊断 心理问题生物学原因的诊断的原则

(1)应该具备相应的神经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诊断者在生物学原因诊断上的自我效能感与力度。

(2)需要一些医学的临床经验与知识,有条件者可以倒医院见习。(3)生物学原因诊断的证据性和专业性

理解:心理问题生物学原因的诊断。

(1)心理发生突变,就要注意查询来访者的生物学原因。(2)对身体症状和心理行为症状同时并存者,要注意生物学原因的检查。(3)(4)(5)(6)(7)(8)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一定时间存在关联时,查看营养或神经内分泌紊乱问题 分析来访者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否是药物所致。分析来访者是否有躯体疾病。

确定疾病与心理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分析生理年龄对心理问题的影响 分析性别因素对心理问题的影响

应用:心理问题的生物学原因诊断注意事项。

(1)在社会、认知和生物学原因中,生物学原因应该是三者中处于最优先的原因。(2)咨询师要注意,从神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看,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会有心理行为症状方面的表现。

(3)确定心理行为症状是否有时间性,这种时间性是否与生物节律有关。(4)咨询师要熟练掌握临床或实验室检查的内容和技术有些困难,但应当具备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供临床医学家参考。

(5)有些实验检查手段更新很快,对检查结果的判断要尊重临床医学家的意见,不可擅自下结论。

(6)家长、教室由于没有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可能对少年儿童正常的行为给予夸大的描述和歪曲的解释,甚至误用诊断名词可能给少年儿童带来伤害,要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

(7)注意某些躯体疾病病人可能以生理行为症状为第一症状来访,一定注意其生物因素的蛛丝马迹,及早请有关临床科室会诊,以免贻误病情。

第十一章 心理问题的定性和定量诊断 第一节 心理问题的定性诊断

识记:定性诊断:是咨询师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类别及性质的确定 理解:定性诊断的程序。

(1考虑是否是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症状,若是则需要转介到相关的医疗机构治疗躯体疾病。(2)判断是否患有精神病。(3)若排除精神病,则考虑是否有可能是神经症。(4)若不是神经症,则考虑是否是严重心理问题。(5)若不是严重心理问题,则考虑是否是一般心理问题。(6)若不是一般心理问题,则考虑是‘非心理问题的生活事件’ 应用:定性诊断的几个主要依据。

(1)利用典型行为进行定性诊断(2)据‘求医行为’进行定性诊断(3)从自知力程度来定性诊断。

第二节 心理诊断的定量诊断

识记:定量诊断:是对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量化。关键是量表选择。

理解:定量诊断过程中量表的类型认识: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16PF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相人格调查表(MMPI);韦氏智力测验。

第十二章 精神病及人格障碍的诊断 第一节 人格障碍的诊断

识记: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或者患者自己感到精神痛苦。

理解: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情感型人格障碍。

应用:人格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1)遗传因素与脑发育因素的影响(2)童年期精神创伤和不合理教养因素的影响(3)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精神病的诊断

识记:精神病;是指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

心境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者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以躁狂或犹豫的反复发作和交替发作为特征的精神病,主要特征为情感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理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适应性障碍: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

理解:精神病的分类主要分类: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急性短暂性精神病;心境障碍和应激相关障碍。

第十三章 中考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诊断 第一节 学习类心理问题的诊断

识记:考试焦虑;指的是一种情绪反应。当学生意识到考试情境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时,就会产生这种紧张的内心体验。

倦怠:是指在工作中,个体面对长期的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源而产生的一种反应。理解:

1、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1)对考试的认知偏差。(2)知识准备不充分(3)以往考试的失败经历和体验。(4)个性心理特征(5)学校、家长、社会、传统观念等的负面影响。

2、学习倦怠的主要症状及诊断要点。

主要症状(1)学习倦怠的主要症状包括学习注意涣散,不愿意从事长时间的学习活动。(2)学习倦怠常表现出思维表面化、缺乏深度。(3)学习倦怠表现出学习意志薄弱。(4)学习倦怠的情绪出现蔓延特点。(5)学习倦怠表现出心理枯燥。

诊断要点:(1)主要症状以学习的情绪性疲劳为主(2)学习的注意力涣散(3)学习的意志力下降。(4)学习兴趣明显下降(5)学习情绪以学习厌倦为主(6)学习行为出现降低趋向的变化(7)学习行为出现降低趋向的变化。以上满足4点即可诊断为学习倦怠

应用:根据案例,逃学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症状以及逃学问题的诊断要点。原因:(1)个人因素(2)学校因素(3)家庭因素

主要症状(1)游戏型:它可能是临时兴起的意念,或一时被某件事物所迷惑而产生的行为,并没有不良倾向,仅仅是因贪好玩奇,无意义的行为而已(2)反抗型:是故意借这种明显的行为来向父母、老师表示抗议或不满的宣泄,或是一种报复行为。(3)逃避型:如为逃避学校某种枯燥或不愉快的生活。(4)防卫型:因某事物的出现使孩子痛苦、厌恶等,为防止它的出现,不如事先以逃学的方式来防卫不良情绪的产生,取得短暂的免除不快。(5)强制型:可能因受制于外力的压迫,如不良帮派团体的逼压,无法脱离其控制,精神及身体都受威胁,只好受其驱使,无法上学或回家。

诊断要点:(1)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为了逃学给父母和老师编各种借口。(2)经常逃学,逃学频率较高。(3)逃学后,常在外闲逛,或与不良习气的伙伴一起鬼混。(4)一旦有段时间不逃学,就感觉特别难受。

第二节 成长类心理问题的诊断

识记:逆反心理;是指学生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早恋;是指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前的少年出现过早恋情的现象

代沟:是两代人之间因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阻碍了孩子与父母之间在思想、感情和生活上的沟通。理解:

1、逆反心理的主要症状及特点。(1)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2)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3)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2、早恋的主要症状及特点。(1)朦胧感(2)矛盾性(3)变异性(4)差异性 应用:根据实际案例,分析代沟形成的原因及诊断要点。

原因:(1)两代人生长环境的差异。(2)两代人在个体发展过程上存在差异。(3)两代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4)两代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不同。

诊断要点:(1)是否会经常出现孩子嫌父母‘啰嗦’,嫌父母很烦的现象。(2)是否孩子经常会对父母说道‘你们一点也不理解我’之类的言语。(3)是否存在父母会对孩子的喜好或者追星等行为不可理解,甚至有时会强制限制孩子的喜好。(4)当父母与孩子在日常聊天中,是否经常会出现聊到一半就难以继续的现象。(5)是否存在父母总爱唠叨说‘我们那个时候’,而孩子则常常报以不屑的态度回应。

第三节 人际类及其他心理问题的诊断

识记:网络成瘾;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并因此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现象。理解:异性交往障碍的主要症状及特点。

(1)一看见异性就面红耳赤、目光紧张、不敢正视对方,竭力回避对方的目光,面部肌肉紧张,表情很不自然。(2)在异性面前总是神情紧张、心跳过速、口干舌燥、表达能力差(3)内心感到恐惧,而且断定对方一定知晓自己这些愚蠢的行为和反应,于是焦虑情绪就更加严重,异性交往障碍就越来越严重了。

应用:根据案例,网络成瘾的主要症状、特点及诊断要点。

主要症状和特点:(1)强烈的依恋。(2)情感淡漠(3)人际交往范围变窄(4)意志力薄弱

实验诊断学教学效果提高探讨 篇3

【摘要】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深入,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本文就如何提升实验诊断学教学效果进行全面探究,并针对目前教学现状提出若干教学对策,以此全面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验诊断学 教学效果 策略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40-01

前言

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学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是医学专业学生快速步入临床学习的重要学习科目,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增强专业技能,从而为临床诊断及防治疾病提供有力地保障[1]。随着教学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实验诊断学的教学要求,因此采取何种教学措施提升教学质量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以下实验诊断学的教学策略进行全面研究,以期能给相关教师有所帮助。

1.多媒体结合板书图示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众所周知,实验诊断学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习科目,内容繁多且复杂,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教学理论,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措施,以此不断完善教学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法因其直观性强、视觉冲击力强等特点被广泛运用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其主要通过图像、录像等方式将教材内容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来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愉悦的学习氛围,二来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在多媒体教学下结合板书图示进行教学,以此全面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2]。

2.利用PBL教学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中,通常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这样一来便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还会降低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如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值得教师深入思考及探究。当前,在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下,PBL教学法被广泛运用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在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PBL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观念,通过将学习内容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乐于参与及进行合作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以及自主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充分利用PBL教学法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梅毒测定过程中,一般以TPPA抗体检查内容为主,经常忽略Trust的检查。针对这一情况,通过“检查Trust对确诊梅毒的重要性有哪些?”“Elisa测定梅毒抗体有什么优势?测定方法是否可以多变?依据是什么?”等相关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不但可以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综上可知,实验诊断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尤为重要。但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因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们更加注重的是理论知识学习,很少将学习精力放在实验操作上。如此一来,不但会影响到学生对实验仪器的正确认识,还会降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极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鉴于此,强化学生的实验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脂质代谢紊乱的实验检查教学中,首先由教师确定讲课形式,其次借助多媒体展示理论内容及操作程序,接着演示正确的实验过程,确保学生的操作规范。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力量,应实时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以便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改进教学内容提供参考依据。最后,由教师反馈学生的操作情况并做出有效评价,另外针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以此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质量管理意识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教师可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护、试剂耗材管理等内容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行认真讲解。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既能让学生意识到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同时还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在实验诊断学教学效果提升中,教师应针对教学现状积极探索教学措施,并做出不断改进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国丽,周宇,梁坚,等.PBL教学法在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3(02):170.

颅脑影像鉴别诊断学 篇4

本书对颅脑疾病的影像鉴别诊断进行了重点阐述。全书以颅脑结构为主线, 对大脑、小脑、脑干、脑室系统、脑血管、脑神经、脑膜、颅骨等部位的疾病按照常见病、多发病、少见病的顺序, 系统阐述了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及影像学特征等, 图文并茂, 思路清晰, 适合于影像诊断医师、神经内外科医师、肿瘤科和放疗科医师阅读参考。

全国新华书店和医学专业书店有售, 亦可网上购买。邮购联系人:王兰;邮购电话:010-51927252。

中医诊断学教案 篇5

中医诊断学教案

授课时间: 9月11日,周一,第6,7节

题目: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学时。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学时。重点与难点:

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讲述:

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

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

1.诊病的概念、目的。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

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

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新课讲述: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重点介绍内容。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明确各自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五、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中,影响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著作、作者是:

1、《黄帝内经》;

2、西汉,淳于意的《诊籍》;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西晋,王叔和的《脉经》;

5、隋,巢元方《诸病杂候论》;

6、宋,陈元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

7、元,敖氏《伤寒金镜论》;

8、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9、明,李时珍的《滨湖脉学》;

10、清,叶天士《外感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重点讲述上述重要著作及其作者、年代、历史意义。

六、介绍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简要介绍。小结:

绪论,为本学科开头部分,介绍了诊断、中医诊断学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其中重点掌握诊断的概念,病名、症状、体征、证名和证候的含义,中医诊断的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及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中重要著作、作者、年代、历史意义。通过学习绪论,可以对本学科内容、学习目的有一个基本认识。

思考题:

1.何谓诊断、中医诊断学?

2.试述病名、证名、证候、症状、体征的含义。3.试述病、证、症三者的关系与不同。

4、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哪部书?其作者是谁? 授课时间: 9月14日,周四,第3节 题目:问诊

问诊的方法与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问诊的方法。2.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学时。重点与难点:

问诊的方法和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疾病的诊断过程,首先是诊法,包括望、闻、问、切,以了解病情,收集病情资料,然后才是辨证、辨病。四诊之中,首先介绍问诊。

讲述:

一、问诊的意义。

简要介绍。明,张景岳以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重点介绍。问诊方法及注意事项(P11),并理解其意义。

三、问诊的内容

简要介绍问诊的基本内容。

注意各项内容的含义,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并理解对疾病诊断的意义。注意如何概述主诉,现病史与既往史的区别。

问诊的重点是现在症状,是当前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以后专篇论述。小结:

本节介绍了问诊的意义、方法和内容,重点掌握问诊的方法,并熟悉问诊的内容,以提高自己诊察病情的水平,为病案书写打好基础。

思考题:

1.如何问诊,应注意哪些问题? 2.何谓主诉?如何概述主诉? 3.何谓现病史?现病史包括哪些内容? 4.既往史和个人生活史各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授课时间: 9月14日,周四,第4,5节 题目:问寒热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寒热症状的概念、特点、病机及其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寒热的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

1学时。2.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1学时。重点与难点:

1.怎样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2.恶寒发热,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3.不同病证潮热的鉴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寒热是问现在症中最常见的症状,对辨别机体阴阳盛衰及所感病邪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寒热的概念

简要介绍寒与热症状的概念。

注意:寒为自觉症状,有恶寒、恶风、畏寒之不同,三者症状特点、病机及主病方面不同;发热既可为自觉症状,亦可为客观表现,在不同证候中表现不同。

二、寒热的病因

简要介绍,明确寒热的产生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两方面有关。

三、寒热的类型

为课重点介绍内容,包括常见寒热类型及其概念、症状特点、主病、基本病机等。注意:

1.寒热类型与病邪性质、部位及机体阴阳盛衰有关。

2.在恶寒发热中,恶寒一症是诊断表证的主要依据,正确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含义;寒热的轻重与感邪的性质有关,同时与感邪的轻重、邪正盛衰有关。

3.壮热的概念,不仅表现为体温高,而且必须为不恶寒,反恶热。4.潮热、微热各见于若干病证,其症状特点各有不同。5.正确理解寒热往来,其主要是指自觉症状。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寒热症状的概念、病因,常见类型及其含义、症状特点、主病。注意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寒热特点,恶风、恶寒、畏寒的区别,壮热、潮热、微热的概念,潮热、微热不同病证中的症状特点等。

思考题:

1.何谓恶风、恶寒、畏寒?常见于何种病证? 2.如何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3.如何根据恶寒与发热的偏重辨别感邪的性质? 4.何谓壮热?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5.何谓潮热?常见哪几种类型?各型特点如何? 6.何谓微热?常见病因及特点是什么? 7.何谓寒热往来?有几种类型?特点是什么? 授课时间: 9月18日,周一,第6节 题目:问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自汗、盗汗、战汗的含义、主病及基本病机。

2.熟悉战汗的概念及主病,绝汗的概念及亡阳之汗与亡阴之汗的特点。

3.了解病理性有汗与无汗的常见病因,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胸汗的机理。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重点与难点:

1.自汗、盗汗的含义、主病及基本病机。2.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的鉴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内经》:“阳加于阴谓之汗”的经文,说明汗出是人体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外达肌表而成,有生理与病理性汗出之不同,本节课主要介绍病理性汗出,即汗出异常。

讲述:

一、无汗、有汗

(一)无汗

简要介绍病理性无汗的常见病因。

(二)有汗

简要介绍病理性汗出的常见病因。

注意:不论无汗、有汗,均为病理性汗出,且各有表证、里证之不同。

二、特殊汗出

仅指里证中具有某些特征的病理性汗出。

(一)重点介绍自汗、盗汗、战汗、绝汗的含义、主病,并理解其病机。

注意:自汗与盗汗在特点、主病及病机方面的不同;绝汗中亡阳之汗与亡阴之汗的区别;战汗的临床意义为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要注意两种预后在表现上的不同。

(二)简要介绍冷汗,热汗,及某些局部汗出,如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心胸汗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各种病理性汗出异常的病因,及某些特殊性病理性汗出,其中重点是自汗、盗汗、绝汗,要注意其特点、主病及病机。

思考题:

1.何谓自汗、盗汗?常各见于何种病证?请简述其病机? 2.何谓战汗?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3.何谓绝汗?如何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4.试述头汗、手足心汗、半身汗出的病因。授课时间: 9月18日,周一,第7节; 9月21日,周四,第3节 题目:问疼痛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如何根据疼痛的性质辨别其病因。2.熟悉如何根据疼痛的部位辨别其脏腑经络病位。3.理解虚实疼痛的基本病机。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问疼痛的性质

1学时。2.问疼痛的部位

1学时。重点与难点:

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辨别疼痛的病因和病位。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疼痛为病人常见症状,致病原因复杂,表现多种多样,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现讨论有关疼痛诊断的一些问题。

讲述:

一、简要介绍疼痛的分类及基本病机

注意:根据其病因病机总分虚实两大类,实证总由邪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引起;虚证总由正气亏虚,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所致。

二、问疼痛的性质

为重点介绍内容,详细介绍各种常见性质的疼痛,目的是通过询问疼痛的性质,辨别疼痛产生的病因即主病(详见P19~20)。

注意:

1.问诊某些疼痛的性质,应结合其部位、病史等,如胀痛,在胸、胁、脘、腹者为气滞,在头目者为肝阳、肝火;窜痛,在四肢关节者与风邪有关,在胸、胁、脘、腹者为气滞。隐痛,久病,时发时止者方为虚。

2.各种疼痛虚实的辨证,应将病史、程度,喜按还是拒按,持续性还是时发时止诸种因素结合起来。

三、问疼痛的部位

亦为问诊疼痛的重要内容,详细询问,目的在于根据疼痛的具体部位确定疼痛的脏腑经络病位。

注意:

1.辨证疼痛,既要明确病因,又要确定其病位,因此应将问诊疼痛的性质与病位两者结合起来。如,心前区刺痛,为心血瘀阻;胁肋灼痛,可为肝火郁滞。胃脘冷痛隐隐,喜暖喜按,为胃虚寒证。

2.结合兼症,则更有利于病因病位的确定,如胸痛,咳嗽,咯吐黄痰,为热邪壅肺。3.胃脘痛多与饮食有关,一般饥痛为虚,饱痛为实。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虚实疼痛的基本病机及辨证纲领,问疼痛的性质和部位几项内容,重点是通过问诊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以确定引起疼痛的病因和脏腑经络病位。

思考题:

1.试述常见疼痛(12种)的名称及病因。

2.如何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虚实疼痛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3.如何根据头痛疼痛的部位确定病变的经络病位?授课时间: 9月21日,周四,第4节 题目:问头身胸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含义和常见病因及病变脏腑。2.理解身重、麻木的含义和常见病因。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重点与难点:

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头身胸腹,主要是指除疼痛以外的头身胸腹部其他不适为主的症状,亦为临床常见症状。讲述:

1.重点讲述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含义,常见病位、病因。2.简要介绍身重、麻木的含义,常见病因。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问头身胸腹多种不适症状,其中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是重点,应明确其含义及临床意义。

思考题:

1.何谓头晕?常见病因是什么?如何辨别? 2.何谓胸闷?常见病因是什么? 3.何谓心悸?惊悸与怔忡如何鉴别?

4.何谓胁胀、脘痞、腹胀?各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授课时间: 9月21日,周四,第5节 题目:问耳目

问睡眠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耳鸣、耳聋、失眠、嗜睡的含义及病因。

2.理解重听、目痒、目痛、目眩、目昏、雀盲、歧视的含义、病因;失眠、嗜睡的基本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重点与难点:

1.耳鸣、耳聋,失眠、嗜睡的含义及病因。2.嗜睡与昏睡的区别。讲述: 导入新课:

耳目均为人体重要器官,由经络与脏腑相连。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分布于耳;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耳目的病变与肝脏、肾及三焦等脏器有关。

一、问耳目

(一)问耳

重点介绍耳鸣、耳聋,两者均为自觉症状,其中有实证、虚证之别,明确实证与虚证在症状特点及病因方面的不同。

注意:

1.耳鸣、耳聋实证与虚证的鉴别。2.重听亦为听力减退的表现。

(二)问目

简要介绍目痒、目痛、目眩、目昏、雀盲、歧视的含义和病因。注意:

1.目痒、目痛、目眩之症均各有虚实,虚证多由肝肾精血不足所致,实证多与肝火有关。2.目昏、雀盲、歧视,多见于年老体弱之人,多与肝肾精血不足、眼目失养有关。

二、问睡眠

主要介绍睡眠异常,其中有失眠和嗜睡的不同,均与心神有关。

(一)失眠

主要介绍失眠的含义、病因及基本病机。

注意:病因总有阴血亏虚与邪气内扰两大类,基本病机为阴虚阳盛,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二)嗜睡

主要介绍嗜睡的含义、病因。注意:嗜睡与昏睡的区别。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耳目和睡眠方面的常见症状,重点掌握耳鸣、耳聋虚实证的区别及病因,失眠的含义和病因病机。

思考题:

1.何谓耳鸣、耳聋、重听?如何鉴别耳鸣、耳聋的虚实性质?常见病因有哪些? 2.目痛、目昏、歧视的常见病因是什么? 3.何谓失眠、嗜睡?常见病机是什么? 4.嗜睡与昏睡如何鉴别?授课时间:9月25日,周一,第6,7节 题目:问饮食口味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食欲异常的常见症状的含义及临床意义。2.理解口渴与饮水异常的常见症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3.了解各种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问口渴与饮水

1学时。2.问食欲与食量、问口味

1学时。重点与难点:

食欲异常的含义及临床意义。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口渴与饮水 导入新课

人之口渴的程度与饮水的多少,反映了体内津液的盈亏及输布情况及寒热虚实性质。讲述:

简要介绍各种常见异常渴饮症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详见P27)注意:

1.辨别渴饮的病因、病性,要结合渴饮的程度、喜恶及其兼证,如大渴引饮者,多说明津伤较重,其中壮热喜冷饮者为里热炽盛,见“三多”,消瘦者消渴病;口干不多饮而喜热饮者为痰饮内停,但欲漱水不欲咽并兼瘀血表现者为瘀血内阻,夜间尤甚并见手足心热者为阴虚证,口干而粘并见舌苔黄腻者为湿热困阻。

2.由瘀血、湿热、痰饮内阻所致者,病由病邪内阻,津液输布失常引起,而非津液亏虚。第二学时

二、食欲与食量 导入新课:

食欲的旺衰及进食的多少,主要反映了脾胃的功能。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故问食欲、食量可以了解脾胃功能,疾病的轻重、预后。

讲述:

1.重点介绍食欲不振、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常见病因及症状特点。2.“除中”的含义及临床意义。注意:

1.辨别食欲异常的病因,应结合病史、兼证,如食欲不振、久病食少、面色萎黄,为脾胃虚弱;脘闷腹胀,嗳腐食臭者,为食滞胃脘。厌食油腻兼胁肋胀痛灼热者为肝胆湿热;兼脘闷呕恶、身重便溏者为脾胃湿热。消谷善饥,兼口干口臭便干为胃火炽盛;兼便溏者属胃强脾弱。

2.“除中”为垂危病人临终前的表现,由胃气败绝所致,与久病好转,胃气渐复,食欲好转不同。

三、口味

简要介绍各种异常口味及其临床意义。小结:

本节课重点介绍了饮食口味方面多种常见症状,其中重点是食欲异常,再是口渴与饮水,应掌握其含义、病因及其特点。对于各种口味,应了解各种异常口味的临床意义。思考题:

1.试述口渴欲饮的常见病因及其特点。2.试述食欲减退的原因及特点有哪些?

3.何谓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各自病因是什么? 4.何谓除中?其临床意义如何?

授课时间: 9月28日,周四,第3,4节 题目:问二便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和小便尿次、尿量、尿感方面常见症状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1.问大便

1学时。2.问小便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大、小便便次、便质和便感异常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大便 导入新课:

大便由大肠形成、排出,与脾胃运化腐熟,肝之疏泄,肾之温煦固摄,肺气肃降密切相关,气血阴阳及津液亏虚,或邪气阻内,均可影响脏腑功能二致大便异常。

讲述:

重点介绍便次、便质、便感异常的常见症状的含义及主要病因。如便秘、泄泻、完谷不化、溏结不调,便血(远血、近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排便不爽、滑泄失禁、肛门气坠。

第二学时

二、问小便 导入新课:

小便虽由膀胱贮存、排出,但与肺、脾、肾、三焦功能、津液的盈亏关系密切,以上诸种因素发生异常,均可影响小便而致小便尿量、便次、尿感方面发生异常。

讲述:

重点介绍尿次、尿量、尿感异常的常见症状的含义及其主要病因。如频数、癃闭、量少、量多、尿道涩痛,余沥不尽、小便失禁、遗尿。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问二便的内容,包括便次、便量、性状、便感异常等,重点掌握这些常见症状的含义及其病因。

思考题:

1.何谓便秘?其病因有哪些?

2.何谓泄泻?请试述其病因。

3.何谓完谷不化、溏结不调、里急后重、排便不爽?常见病因有哪些?

4.远血、近血如何鉴别?

5.何谓癃闭、余沥不尽、遗尿?常见病因是什么?

6.尿量增多或尿量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授课时间: 9月28日,周四,第5节; 10月9日,周一,第6节 题目:问经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正常月经特点,及各种经期、经量异常,崩漏、闭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2.理解经色、经质在辨别月经病病因方面的意义;带下异常的类型及意义。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问月经:经期异常、经量异常

1学时。2.崩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经期、经量异常的病因。2.崩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问月经

导入新课

简述正常月经在期、量、色、质、感方面的特点,若因各种原因而上述方面发生异常改变,均属月经病。故月经病多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讲述:

重点介绍月经病经期异常,如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先后不定期,及崩漏、闭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经量异常,如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的病因;经色、经质异常的临床意义。

注意:辨别月经病的病因应将期、量、色、质、感诸方面结合起来。

二、问带下

简述正常带下在量、色、质、味方面的特点,若因某种病因致上述方面发生异常改变,则为带下病。

重点介绍常见带下病,如白带、黄带、赤白带的特点及临床意义。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正常经带的特点,各种经带病的含义及常见病因,重点是经期、经量、崩漏、痛经。

思考题

1.经期异常包括哪几种类型?各自病因病机是什么?

2.何谓崩漏、闭经、痛经?试述其病因病机。

3.如何根据经色、经质异常辨别其临床意义?

4.带下异常有几种?各自临床意义是什么? 授课时间: 10月9日,周一,第7节 题目:全身望诊

(一):望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临床意义。

2.熟悉少神、神乱的表现。

3.了解神的概念、望神的原理。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学时。重点与难点:

1.神的判断。

2.假神与重病好转的鉴别。

教具准备:

望诊图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望诊,是对人体进行观察,以了解人体健康病情的方法。望诊内容,包括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和小儿指纹。整体望诊,包括神、色、形、态四方面。先介绍望神。

讲述:

一、望神

(一)神的含义及望神的原理

简要介绍。注意神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二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两者均是人体脏腑精气盛衰的 外在表现。

(二)神的具体表现

简要介绍。注意神的表现为人体生命的各个方面,如眼神、色泽、神情、体态,其中重点是眼神。

(三)神的分类及判断

重点介绍神的常见类型,各型的临床意义及意义。注意:

1.各类神在表现上的区别。得神见于人体健康状态下,失神见于重病情况下,少神介于两者之间,假神为垂危病人临终前的假象。

2.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假神是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其“好转”仅见于局部,而整体病情恶化。重病好转多是逐渐的,且为整体病情的好转。

3.神乱与失神,邪感神乱的区别。前者为以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错乱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多反复发作,缓解时如常人。后者见于重病阶段,由邪气亢盛,扰神或闭阻心神多致。邪去病情好转则神乱消失。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神的含义、原理、表现、分类及临床意义,重点是神的分类及判断。应注意各类神的鉴别,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通过望神,可以判断脏腑精气的盛衰,疾病的轻重预后。

思考题:

1.望神包括哪些内容?

2.什么是神?望神的原理是什么?

3.试述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4.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鉴别? 授课时间: 10月12日,周四,第3,4节 题目:全身望诊

(二):望色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色、病色的特征及五色主病。

2.熟悉望色十法。

3.了解望色的原理、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望色原理,常色与病色的特征。五色主病

(一):赤、白色

1学时。

2.五色主病

(二):黄、青、黑色,望色十法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常色、病色的特征、五色主病。

教具准备:望诊图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二、望色 导入新课:

望色是整体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了解脏腑功能,气血盛衰运行,疾病的轻重预后,病邪性质的重要方面。由于面部血管丰富,易于观察,故望色主要是观察面色。

讲述:

(一)望色的原理

简要介绍。包括色与泽的意义。面部分候脏腑。

注意:观察颜色与光泽,在判断疾病轻重、预后方面,重点是光泽。观察面部分候与整体色泽,以整体为主。

(二)常色与病色

重点介绍内容。明确掌握常色与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注意:

1.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两者均与疾病无关,故均属常色。

2.病色有善色、恶色之分,两者特征及临床意义不同。

(三)五色主病

亦为重点介绍内容。重点介绍青、赤、黄、白、黑五色的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病机。

注意:

1.观察病理五色,主要在于判断病变的脏腑病位和病变性质。

2.赤色主热证,包括实热、虚热,这是一般情况,亦主戴阳证。戴阳证是真寒假热的表现。

3.青色与黑色主病不同:两者均与血络瘀阻有关,故均主寒证,血瘀、疼痛,不同特点是,青色属肝,肝为风木之脏,故又主惊风;黑属肾,肾主水,故又主肾虚、水饮。

(四)望色十法,望色注意事项。

简要介绍,主要由学生自学。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望色的原理,常色与病色及五色主病,其中重点是常色与病色的特点、临床意义及五色主病。通过望色我们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脏腑、病位及轻重预后。

思考题:

1.何谓望色的原理。

2.何谓常色?常色有何特征?中国人的常色是什么?

3.什么是主色、客色?

4.何谓善色、恶色?各表示什么临床意义?

5.青、赤、黄、白、黑各色的主病是什么?各常见哪些具体颜色?主病如何?

6.青色与黑色在病机和主病方面有什么不同?

授课时间: 10月12日,周四,第5节;10月16日,周一,第6节

题目:全身望诊

(三):望形、望态

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异常形态、姿态的常见症状及意义。

2.了解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的常见异常症状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望形体、望姿态、望头面。

1小时

2.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

1小时

重点与难点:

1.小儿卤门、面部、目、唇、咽喉、颈项部常见病证及临床意义。

2.望咽喉的方法。

教具准备:望诊图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神、色、形、态诸方面都是人体脏腑气血盛衰有关,望形态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讲述:

(一)望形体

学生自学为主。简要介绍望形体内容。如强弱、胖瘦。

注意:

1.形体强弱的判断。

2.肥胖与消瘦的临床意义。

(二)望姿态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简要介绍望姿态的内容。

注意:望诊八法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望诊

局部望诊内容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仅简要介绍常见异常、病变特点及临床意义。

一、望头面

简要介绍头面部常见异常表现。

注意:

1.头面部常见病变为小儿卤门的变化和头发异常和应注意其临床特征及临床意义。

2.常见面形的异常变化,如腮肿、口眼歪斜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讲述了望头面的内容,下面接着学习有关五官的内容。

讲述

二、望五官

包括目、耳、鼻、唇、齿龈和咽喉等内容。

(一)望目

简要介绍目的五脏分属即五轮学说,望目的内容,包括目的神、色、形、态诸方面。

望目的内容较多,其中尤应注意的是:

1.五轮学说

2.目神是望神的重点,目神之有无反映了疾病的轻重。

3.目色的主病与面部五色主病相同,其脏腑病位结合五轮学说。如白晴红为肺热,眦红为心火,眼睑赤烂为脾热,全目红为肝火。

4.目形 常见异常如目眼浮肿、眼窝内陷、眼球突出、眼肿,注意其临床意义。

5.目态

其中瞳孔散大、瞳孔缩小,两目凝视多见于危重病人,应结合整体望诊;睡后露睛,眼睑下垂多与脾虚有关。

(二)望耳

简要介绍望耳的内容。

注意耳的病变以脓耳多见,其中有虚实之不同。

(三)望鼻

简要介绍望鼻的内容。

注意:鼻的局部病变常见鼻渊、鼻衂。

(四)望口与唇

简要介绍望口与唇的内容。

注意:

1.口的常见病变有口疮、口糜、鹅口疮。2.唇的常见病变有干裂、糜烂。

(五)望齿与龈

简要介绍望齿与龈的内容。

注意:龈的常见病变有红肿疼痛,齿衂。

(六)望咽喉

重点介绍望咽喉的内容,常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注意:

1.咽喉的病变与肺胃、肾关系密切,以热证多见,其中实火多属肺胃热毒壅盛,虚火多为肾阴虚火旺。

2.咽喉病变常见于红、肿、疼痛,乳蛾化脓、溃烂、伪膜,应注意其特征及临床意义。

三、望躯体

简要介绍望躯体的内容,常见病变及其临床意义。

注意:

1.颈项部常见病变有瘿瘤,瘰疠,应注意如何判别?与痄腮比较,三者有什么不同。

2.胸胁部常见扁平胸、桶状胸、鸡胸,肋如串珠,乳房肿溃,应注意其特征。

3.腹部应注意鼓胀病的特征及其中病机。

4.腰背部常见发背,缠腰火丹,应注意其特征。

四、望四肢

简要介绍望四肢的内容。了解常见异常变化。

注意:手足异常有“鹤膝风”,抽搐、拘急、颤动、蠕动;掌部异常,如鹅掌风;指趾异常变化如梭状指、杵状指。

五、望二阴 学生自学内容。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望形态,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的有关内容。其中重点是望小儿囟门、头发、面部、口唇、咽喉部。常见病变的特征及临床意义。临症时应能够辨识。

思考题:

1.怎样判断形体的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

2.试述望姿态八法及其临床意义。

3.小儿卤门异常变化有哪几种?各有什么意义?

4.试述痄腮的特征。

5.简述眼目“五轮学说”的内容。

6.如何根据眼目红赤的部位辨别脏腑病位?

7.咽喉的病证有哪些?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8.怎样辨别瘿瘤、瘰疬?

9.试述扁平桶、桶状胸、鸡胸的特征。

10.如何鉴别“手足拘急”、“手足蠕动”、“手足颤动”。

11.什么是“鹤膝风”、“角弓反张”、缠腰火丹“、|杵状指”、“+梭状指”、“鹅掌风”? 授课时间:10月16日,周一,第7节 题目:局部望诊

(二):望皮肤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皮肤的形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

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重点与难点:

1.丹毒、黄疸、白驳风的特征。2.肌肤甲错的特征及临床意义。3.斑与疹的特征及鉴别。4.痈、疽、疔、疖的特征及属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皮肤居一身之表,外邪侵犯人体,首先侵犯皮肤;皮肤内连脏腑气血,脏腑气血变化亦可反映于皮肤,故望皮肤可以了解病邪性质及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

讲述:

六、望皮肤

简要介绍常见皮肤异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注意:

1.色泽异常常见丹毒、黄疸、白驳风,应注意其特征及病因。2.肌肤甲错的特征及主病。3.重点介绍斑与疹的特征及鉴别。

4.痈、疽、疔、疖的特征及病因,注意痈、疔、疖由火热毒邪引起,属阳证、热证、实证;疽由气血亏虚、阴寒凝滞所致,属阴证、虚证、寒证。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望皮肤的内容,其中重点是丹毒、黄疸、白驳风、肌肤甲错、斑与疹、水痘、疮疡,应掌握其临床特征及意义。

思考题:

1.何谓斑与疹?两者如何鉴别?

2.痈、疽、疔、疖各有何特征?请说明其属性。3.什么是肌肤甲错?主病是什么? 授课时间:10月19日,周四,第3节 题目:望排出物 望小儿指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痰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2.熟悉涕、涎、呕吐物的表现及意义。

3.掌握小儿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

4.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5.了解二便异常的常见病变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重点与难点:

1.痰的分类、辨识及临床意义。

2.小儿病理指纹的辨识及临床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望排出物 导入新课:

排出物包括分泌物和排泄物两大类,在疾病状态下,两者都是脏腑病理性变化的反映,反映了病邪的习惯拟制及病证的寒热虚实。

讲述:

(一)简要介绍排出物辨证规律。

(二)介绍常见异常排出物的特征及意义。

1.望痰、涕、涎、唾

(1)重点介绍痰的分类、特征及临床意义。

注意:痰从肺而来,是辨证肺病寒热虚实、病邪性质的重要症状。

(2)简要介绍涕、涎、唾的常见异常表现及意义。

2.望呕吐物

简要介绍呕吐物常见异常表现的特征及其病因。

注意:呕吐物是胃内容物,经呕吐而出的产物,其特征与胃病的寒热虚实、病邪性质有关。辨证时应结合呕吐物的气味。

3.望二便

简要介绍大小便常见异常的特征及意义。

二、望小儿指纹

(一)简要介绍望小儿指纹的原理、方法。

(二)简要介绍正常小儿指纹。

(三)重点介绍病理性小儿指纹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其要点是三关测轻重,浮沉伤表里,红紫辨寒热,痰滞定虚实。要深刻领会其含义。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的内容,其中重点是望痰和病理性指纹,掌握痰的分类及临床意义,望小儿指纹的要点及含义。

思考题:

1.试述痰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2.正常小儿指纹的特征是什么?

3.试述望小儿指纹的重点,具体如何理解?

授课时间:10月19日,周四,第4节 题目:舌诊

(一):概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舌诊方法,正常舌象。2.熟悉舌诊形态结构,舌诊原理。内容及时间分配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舌诊方法与正常舌象。教具:舌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舌诊,又称望舌,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对中医辨证具有重要意义。讲述

一、舌的形体结构

简要介绍。注意舌象与舌乳头的关系:舌质的变化主要与蕈状乳头有关,舌苔形成主要与丝状乳头有关。

二、舌诊原理 简要介绍。

注意:舌象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密切相关;舌面脏腑分属。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重点介绍。望舌诊方法包括病人体位、伸舌姿势,望舌的顺序等。可结合课堂演示,相互观察。注意事项,如光线,饮食及药品,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重点介绍。学生可作相互观察。注意:

1.舌质主要与脏腑虚实,气血盛衰及血行情况有关,舌苔由胃气上蒸生成,主要与病邪性质、浅深,邪正消长、胃气存无有关。两者要结合起来,综合观察,以确定其综合临床意义。

2.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这是辨别异常舌象的前提。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舌诊方法,内容及正常舌象,重点掌握舌诊方法和正常舌象,这对正确舌诊及正确了解异常舌象意义重大。

思考题

1.舌诊包括哪些内容?

2.如何正确舌诊?应注意哪些事项? 3.试述正常舌象的特征和简称。授课时间:10月19日,周四,第5节;10月23日,周一,第6节 题目:舌诊

(二):望舌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舌质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望舌色

1学时 2.望舌形、舌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异常舌质的辨析。教具:舌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望舌质 导入新课:

望舌质的内容,包括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几方面,现依次介绍。

(一)舌色

重点介绍五种舌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病机及辨证。同时结合观看舌象彩图,以加深认识。

注意:

1.红舌与绛舌,青舌与紫舌,病机和主病基本一致,仅是程度的不同。

2.辨证方面,应注意结合舌象的其他方面综合分析,如舌形,苔色,苔质等,有关内容后面介绍。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异常舌质,除舌色外,尚有舌形,舌苔方面的异常。

(二)舌形

重点介绍异常舌形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病机及辨证。可结合舌象图谱、录象,以加深学生认识和理解。

注意:

1.具体异常舌形临床意义的辨证,亦应结合其他方面如舌色、舌苔等。2.舌质的老嫩提示证候的虚实,而不论舌苔如何。

3.病理性齿痕舌多与胖大舌并见,若舌体不大,多属先天性的或病轻。4.胖大舌有胖嫩与肿胀病理性的区别,应结合软硬、舌色、老嫩加以区别。

(三)舌态

重点介绍常见异常舌态,如痿软、强硬、歪斜舌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病机及辨证。

(四)舌下络脉

简要介绍观察舌下络脉的方法,正常舌下络脉及异常络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小结:

本次课主要介绍了望舌质的内容。重点是异常舌质的特征及临床意义。但在确定具体临床意义时,应注意结合其他方面综合观察。

思考题:

1.常见舌色、舌形、舌态各有哪几种?各有何临床意义? 2.红绛舌主热证,其有实热、虚热之分,如何鉴别? 3.什么是胖嫩舌、肿胀舌?临床意义有何不同? 4.如何鉴别先天性裂纹舌与病理性裂纹舌? 5.强硬舌常见于哪些病证? 授课时间:10月23日,周一,第7节;10月26日,周四,第3节 题目:舌诊

(三):望舌苔 舌诊分析要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苔质、苔色的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望苔质

1学时

2.望苔色,舌象分析要点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异常舌苔的辨识及临床意义。教具:舌诊图谱,舌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望舌苔 导入新课:

舌苔有生理性与病理性的不同。正常舌苔为生理性的,由胃气上薰,胃阴上潮舌苔生成。病理舌苔由胃气挟病邪湿浊之气上溢舌面形成,故望舌苔可以了解病气性质,邪正消长,胃气存亡。

舌苔的表现有苔质、苔色两方面。现介绍望苔质,常见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真假几个方面。

讲述:

(一)望苔质

重点介绍各种苔质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病机同时结合舌诊彩图加强学生对各种苔质的认识。

注意:

1.舌苔厚薄的转化有渐变、骤变之别,两者意义不同。

2.腐苔虽“揩之易去”,但有无根、有根之别,腐苔虽去而不净或续生新苔者为有根腐苔,表示正能胜邪,病邪消散;若净且不能续生新苔,则为无根腐苔,表示胃气衰败。

3.剥落苔不论形状如何,均表示胃气、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只是亏虚程度或病位不同而已。

4.偏、全苔与剥落苔不同,前者是指舌苔的分布情况,表示病邪所在的脏腑病位;后者是指舌苔的剥落情况,均为虚证。

5.舌苔的真假一般认为与有根、无根相同,但实际上并不完全一致,假苔并不 一定完全是无根苔,而主胃气衰败、病重,只有久病致无根之假苔才是,否则,若为新病见假苔,则为有根之假苔,表示病轻(见83页)。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望舌苔包括苔质和苔色两方面,下面介绍苔色。

(二)望苔色

常见苔色有白、黄、灰黄三类。讲述

重点介绍白、黄、灰黑三种苔色及其临床意义,简要介绍病机及辨证。同时结合舌诊彩图使学生加深认识。

注意:

由于苔色与病邪寒热性质有关,多伴见相应舌色、润燥的变化,尤其是灰黑苔,故判断寒热性质应将诸方面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第三学时

三、舌象分析要点

(一)简要介绍察舌之有神与无神,有胃与无胃的特征及各自的临床意义。注意:

舌之神气和胃气两者虽都表示疾病的轻重预后。但前者主要提出脏腑精气的盛衰,此与全身望诊之神相同;后者表示胃气的存亡。

(二)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简要介绍舌质与舌苔综合分析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多举例子以加深理解。

注意:

舌质与舌苔,不论两者变化一致、不一致,甚至相反,都是疾病病理本质的反应,其综合主病都是两者主病的综合,这与症状与脉象的关系显然不同。

小结:

本次课介绍各种舌苔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介绍了舌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至于综合分析,只要掌握舌质、舌苔各自的异常特征及相互意义,然后把两者尽量综合起来,即能确定其综合主病。

思考题:

1.简述白、黄、灰黑舌苔的临床意义。

2.何谓薄苔与厚苔,腻苔与腐苔?各有何临床意义?

3.舌苔润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如何辨别润苔、滑苔、燥苔、糙苔?各有何临床意义? 4.灰黑苔又主寒证,又主热证,如何鉴别?

5.怎样根据察舌来判断胃气存亡,脏腑、气血津液的盛衰,疾病的预后凶吉? 6.试述舌质与舌苔的综合主病,并举例说明,(如淡白舌,黄腻苔;红绛舌,白滑苔)。

授课时间:10月26日,周四,第4,5节 题目:闻诊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如何通过听声音的异常来判断其临床意义。2.熟悉如何通过嗅气味的异常来判断其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1.听声音

1.5 学时 2.嗅气味

0.5 学时 重点与难点:

1.重要声音异常的特征如音哑与失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相似声音异常的鉴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声音 导入新课:

声音的发出,是由于“气”的作用于发声器官的结果。与肺、肾关系密切。另外,语言声音又受心神支配,气机调畅与肝之疏泄有关。

讲述:

(一)声音

简要介绍异常声音,如声音的高低强弱、临床意义,音哑与失音,太息的含义临床意义的病因病机。

注意:音哑有“金实不鸣”“金破不鸣”之分。

(二)语言

简要介绍常见语言异常如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注意:1.各种语言异常都与心神异常有关。

2.谵语与郑声的鉴别。第二课时

(三)呼吸

简要介绍呼吸快慢,气息强弱粗细的意义,喘、哮、短气、少气的含义、临床意义。注意喘与哮、短气与少气的鉴别。

(四)咳嗽

简要介绍咳嗽异常声音的特点及意义。尤其是顿咳、犬吠样咳嗽。

注意:辨证咳嗽的意义,除声音的特征外,应与痰的量、色、质、味结合起来。

(五)胃肠异常声音

简要介绍胃肠异常声音,如呕吐、呃逆、嗳气的含义、临床意义及病机。注意:

1.这些声音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递引起,其声音的特征反映了胃病寒热虚实性质。2.辨证病证的寒热虚实性质,除声音特征外,应结合病史、呕吐物或嗳气、呃逆的气味、兼证等。

3.胃反的特征及病机。

二、嗅气味

简要介绍异常气味的特征及意义,尤其是尿臊气、烂苹果味。小结:

本次课介绍多种声音异常、气味异常的特征及意义,重点是通过异常声音来判断其临床意义。注意在辨证其临床意义时应结合其他病情资料,不能单凭声音或气味。

思考题:

1.如何判断语声的寒热虚实性质? 2.什么是“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3.如何鉴别谵语与郑声? 4.喘与哮,短气与少气如何鉴别? 5.什么是顿咳?

6.呕吐、嗳气、呃逆与太息在特征、意义方面有什么不同? 7.尿臊气、烂苹果味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授课时间:10月30日,周一,第6,7节 题目:脉诊

(一):概述 正常脉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寸口脉法的部位和方法,正常脉象特点。2.理解寸口脉诊原理,部位,分候脏腑。3.了解诊脉的几种方法。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脉诊原理、部位,寸口脉分候脏腑和诊脉方法。

1学时 2.脉象要素、正常脉象。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寸口脉诊方法,分候脏腑和脉诊方法。2.正常脉象的特点。

教具:脉诊方法示图,脉诊仪。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脉诊概述 导入新课:

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切触病人动脉,依据脉动应指的形象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是中医特殊诊法之一。

讲授

(一)脉诊原理

简要介绍脉象与气血、心脉及其他脏腑的关系。

(二)诊脉部位

根据诊脉部位,脉诊有四种诊法:三部九候法,人逆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脉法。简要介绍前三种诊法部位。

重点介绍寸口脉法的部位,分候脏腑,简要介绍寸口脉法原理。

(三)诊脉方法

重点介绍,包括时间、体位、指法、本息、五动。在讲授时,结合图示,脉诊仪拿手演示,提请学生相互切脉演示,及时纠正不正确方法。

(四)脉象要素

简要介绍位、数、形、势四要素的含义,结合举例说明。第二课时

二、正常脉象 导入新课

正常脉象,又称脉,常脉。根据中医以常达变的原理,要想掌握各种病理脉象,我们必须

首先学会正常脉象。那么,什么是正常脉象呢?

讲述: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重点介绍正常脉象的形象特征及“有胃”“有神”“有根”三个特点。注意:

1.脉有胃气与脉有神气之比较:前者从容徐和而软滑,后者为脉律整齐,柔和有力,两者所具“柔和”与“和缓”“软滑”之意相通,均表示“冲和”,难以分开,故前人有“有胃即有神”之说。不同点是侧重点不同,前者重在表示从容流利,后者重则强调应指有力,脉律整齐。

2.脉之有根有两个方面:一是沉取候肾,即三部脉沉取有力为有根;二是尺脉候肾,即尺脉沉取有力为有根。

3.三个特点相互补充,同时具备,不能截然分开。

(二)生理变异

简要介绍各种内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注意:这些变异都属正常生理的反应,虽不具备典型脉象的特征,但也在正常变化的范围,并且与疾病无关。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脉诊的原理、部位、方法及正常脉象等。重点是寸口脉法,如寸口脉部位,分候脏腑,诊脉方法。正常脉象的特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为临床正确运用脉诊,并掌握病理脉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思考题:

1.试述寸口诊脉的原理。2.寸口脉如何分候脏腑? 3.何谓举、按、寻,总按,单按? 4.脉象要素有哪些?各表示什么含义?

5.正常脉象有胃,有神,有根的脉象特点各是什么?

授课时间:11月6日,周一,第6,7节

题目:脉诊

(二):病理脉象(1):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种病脉的脉象、特征及意义,相类脉象的鉴别。2.熟悉各脉病脉的机理。3.了解病脉的含义和分类。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浮脉、沉脉类

1学时

2.迟脉、数脉、虚脉、实脉类脉象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各类病脉的脉象特征及意义。2.相似脉的鉴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病理脉象是指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简称病脉。学习病脉,主要掌握其脉象特征及主病。另外要了解其产生机理。

一、浮脉

相类脉:散脉、芤脉、革脉

重点介绍浮脉 散脉、芤脉、革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并简要介绍其机理。注意:

浮脉类四种脉象的鉴别。

二、沉脉 相类脉:伏脉、牢脉。

重点介绍沉脉、伏脉、牢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并简要介绍其机理。注意:沉脉类三种脉象的鉴别。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介绍了浮脉类、沉脉类脉象。浮与沉是脉位相对的两类脉,现介绍迟脉与数脉类、虚脉类与实脉类,也是相对的两类脉象。

讲述:

三、迟脉 相类脉:缓脉

重点介绍迟脉、缓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机理。注意:

1.迟脉与缓脉的鉴别。

2.缓脉有平脉与病脉的不同,应注意区别。

四、数脉 相类脉:疾脉

重点介绍数脉、族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机理。注意:数脉与疾脉的鉴别。

五、虚脉

重点介绍虚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机理。

注意:虚脉既是以无力为特征的单因素脉,亦是多种无力为特征脉象的总称。

六、实脉

重点介绍实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机理。

注意:与虚脉一样,既是以有力为特征的单因素脉,亦是多种以有力为特征的脉象的总称。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常见病脉。重点是掌握各种病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相类脉象的鉴别。

思考题:

1.浮、芤、散、革脉四种脉象如何鉴别? 2.沉、伏、牢之脉如何鉴别? 3.迟脉与缓脉,数脉与迟脉有何异同? 4.试述浮、沉、迟、数、虚、实各脉的主病。

授课时间:11月9日,周四,第3,4节

题目:脉诊

(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结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洪、细、滑、涩、弦、结脉的脉象特征、临床意义。2.熟悉相类脉的鉴别。

3.熟悉洪、细、滑、涩、弦、结脉的机理。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洪脉、细脉、滑脉、涩脉

1学时 2.弦脉、结脉类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洪、细、滑、涩、弦、结脉的脉象特征及意义。2.相类脉的鉴别。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在脉位相对的浮、沉类脉,至数相反的迟、数脉,脉势有力无力,相反的实、虚脉。现继续学习下述脉象。

讲述:

七、洪脉

相类脉:大脉、长脉

重点介绍洪脉、大脉、长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机理。

八、细脉

相类脉:濡脉、弱脉、微脉、短脉

重点介绍细脉、濡脉、弱脉、微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机理。注意:细脉、濡脉、弱脉、微脉的鉴别。

九、滑脉 相类脉:动脉

重点介绍滑脉、动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机理。注意:滑脉、动脉的鉴别。

十、涩脉

重点介绍涩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脉理。注意:滑脉、动脉的鉴别

十一、弦脉

相类脉:紧脉

重点介绍弦脉、紧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脉理。注意:弦脉与紧脉的鉴别。

十二、结脉

相类脉:代脉、促脉

重点介绍结脉、代脉、促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脉理。注意:结脉、代脉、促脉三脉的鉴别。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洪、细、滑、涩、弦、结脉脉象特征、临床意义及相类脉鉴别,简要介绍其脉象机理。

思考题:

1.简述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2.怎样鉴别细脉、濡脉、弱脉、微脉? 3.怎样鉴别结脉、代脉、促脉? 4.试述弦脉与紧脉的异同及主病。

授课时间:11月9日,周四,第5节

题目:脉诊

(四):脉象鉴别,相兼脉,真脏脉,妇人脉,小儿脉,脉诊临床运用及意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28脉鉴别。2.熟悉相兼脉、真脏脉。

3.了解妇人脉、小儿脉,脉诊的运用及意义。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学时。重点与难点: 各类脉的鉴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28病脉的脉象特征、临床意义及某些相类脉的鉴别。对于脉象鉴别,这里再系统介绍一下。

一、脉象鉴别

简要介绍脉象鉴别的两种方法。

注意:在两类鉴别方法中,比类法中的归类法是以相似特征分类,强调共同性;辨析法是在相似特征的基础上,强调其区别,故此两种鉴别法相互补充。详见表5-4。对举法是把两种相似的脉象对比,而加以鉴别的方法。

二、相兼脉

简要介绍相兼脉的含义及主病。注意:为了加深理解,宜多加举例。

三、真脏脉

简要介绍真脏脉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四、妇人脉、小儿脉

简要介绍妇女月经时的特点,小儿脉诊方法及脉象特点。

注意:小儿脉诊用‘一指定三关法“,只诊浮、沉、迟、数、强弱。正常脉象特点是较或了软而快速。

五、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简要介绍或学生自学。注意:

1.独异脉的意义。往往表示某特定脏腑病位或病邪性质。

2.脉症顺逆与从舍的含义与方法。主要依据脉与症之相应或不相应,以判断病情之顺逆。其中,逆证,根据脉症之真假确定“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法。

授课时间:11月20日,周一,第6,7节 题目:按诊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按诊的体位、手法,按胸脘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熟悉按诊含义,按胸胁、肌肤、手足、瑜穴的内容。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介绍按诊体位、手法,按胸胁

1学时 2.介绍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瑜穴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按诊体位与方法。2.按脘腹的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按诊属中医切诊的内容之一。正确掌握按诊对中医诊断疾病亦具有重要意义。讲述: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重点介绍按诊的体位与手法。简要介绍按诊注意事项。可根据情况尽量演示。

二、按诊内容

包括按胸胁、脘腹、肌肤、手足,重点是按虚里、脘腹部的按诊。1.胸胁部定位及所含脏腑。

2.内容包括胸部、乳房、虚里、胁部按诊。(1)胸部按诊

介绍体位、手法及常见病体征。(2)乳房按诊

介绍乳房常见肿块的特征及临床意义。(3)“虚里”按诊

介绍“虚里”部位及搏动情况的临床意义。(4)胁部按诊

介绍体位,胁下肿块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介绍了按诊方法、内容及按诊胸胁,现继续介绍。

(二)按脘腹

重点介绍按脘腹定位,按诊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1.脘腹定位及所含脏腑 2.按诊方法

介绍按脘腹的体位、手法。3.按诊内容

重点介绍脘腹部常见体位,如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的特征及临床意义。(1)介绍腹部寒热虚实证的特征及鉴别。(2)腹满

介绍实满与虚满,水鼓与气鼓的鉴别。(3)肿块

介绍症积与瘕聚的特征及鉴别。(4)腹痛

介绍腹痛虚证与实证,气滞与血瘀证的特征及鉴别,肠痈的特征。(5)妇女妊娠时间的判定,根据胞宫的位置而定。

(三)按肌肤

简要介绍按肌肤的方法、内容,常见病证及临床意义。内容包括诊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皮肤。

(四)按手足

简要介绍按手足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通过触摸手足的冷热程度,以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及表里内外顺逆。

(五)按腧穴

简要介绍按俞穴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注意:通过按压身体的某些穴位,通过穴位的变化和反应来判断脏腑病位。

小结:

本次课我们介绍了按诊及所涉及的各项内容,重点是按诊的方法,胸胁脘腹部等内容及临床意义。通过学习,可以全面、准确收集病情资料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思考题: 1.什么是按诊?

2.什么是虚里?如何依据虚里波动情况判断病证? 3.试述按脘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4.如何通过按肌肤判断人体阴阳盛衰及病邪性质。

授课时间:11月20日,周一,第8,9节

题目:八纲辨证

(一):概述,表里辨证,寒热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表里辨证,寒热辨证。2.了解八纲辨证的意义、渊源。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八纲辨证概述,表里辨证

1学时 2.寒热辨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

2.表证、里证、寒证与热证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难点:1.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2.寒热症状与寒热证候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从四诊的目的切入辨证的概念、目的、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是八纲辨证。讲述: 一、八纲辨证概述:

简要介绍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源流及意义。

注意:八纲证候是对病证部位,寒热性质,正邪盛衰及类别的概括,辨证以此为纲,故称八纲。二、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1.表里与表里辨证的概念。

注意表与里的相对性。表里辨证的目的是辨别病变部位的外内浅深。2.表里辨证的意义、适用范围。3.证候类型: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1)表证

重点介绍表证的概念、特点,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注意:

①表证以卫表不和表现为主症,且为诊断依据,肺系失宣表现为兼症,为次要症状。

②病在表者不一定表现为表证。只有具有表证特点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头身痛,苔薄白,脉浮者方为表证,尤其是恶寒一症。

③表证,因外感病邪性质不同,可见多种类型,常见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邪表证三种

证型。

(2)里证

重点介绍里证的概念、特点,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注意:

①里证病因有三:表邪入里,“直中”,内伤。基本病机为脏腑、气血功能失调。②里证表现很多,难以言尽,但概而言之,凡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的症状均属里证的表现。这也是判断里证表现的主要依据。

附:半表半里证

简要介绍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主要依据寒热症状,内脏症状是否突出,舌象、脉象及表里证的特点加以鉴别。第二课时

(二)寒热辨证

1.寒热及寒热辨证的概念 注意:

①寒热证候与寒象、热象的区别与联系。

②寒热辨证在于辨别疾病的寒热性质,此与病邪性质与机体阴阳盛衰有关。2.寒热类型(1)寒证

重点介绍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简要介绍证候分析。注意:

①寒证表现以冷、白、清、润、静、脉迟或紧为特点。

②寒证有实寒、虚寒之别,两者病机不同,前者为阴寒过盛,困遏阳气引起,后者为阳气亏虚,温煦不足。

(2)热证

重点介绍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简要介绍证候分析。注意:

①热证表现以热、赤或黄、稠、燥、动、脉数为特点。

②热证有实热、虚热之别,两者病机不同,前者为邪热过盛,神气被伤所致;后者为阴液亏虚,虚热内生。

(3)寒证与热证鉴别要点

主要从寒热特点与喜恶,口渴与否,面色赤白,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加以鉴别。详见表7-1。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辨证、寒热辨证。重点是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表证

与里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要注意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思考题:

1. 何谓八纲与八纲辨证?

2. 为什么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3. 表与里,表证与里证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4. 如何辨识表证? 5. 里证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6. 什么是半表半里证?其常见临床表现有哪些? 7. 何谓寒证、热证?试述各自主要临床意义。8. 如何鉴别寒证与热证?

授课时间:11月23日,周四,第3,4节

题目:八纲辨证

(二):虚实辨证,阴阳辨证,证候相兼。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鉴别。

2.熟悉虚、实证的成因,证候分析;证候相兼的概念,常见相兼证候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特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虚实辨证

1学时 2.阴阳辨证,证候相兼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概念。

2.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虚实证鉴别。3.阴证与阳证的鉴别。

难点:1.表虚证与里证表虚的区别。

2.对表虚、表实、表虚寒、表虚热。表里虚寒,表里虚热各证的理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疾病是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正邪斗争的结果。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正邪盛衰的不同,往往产生不同的病理结果,或表现为虚证,或表现为实证。正确辨别虚实证候,可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新课讲述

(三)虚实辨证

1.虚实与虚实辨证的概念。

正确理解“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实是辨别正邪盛衰的两个纲领。2.虚实证候(1)实证

重点介绍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注意:

①实证病理为邪气盛而正气不虚。

②实证之邪气包括面广,既可为外感六淫,疫疠、重毒,亦可为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各种病理产物的积聚。

③实证临床表现广泛,复杂,既与病因有关,又与病位有关。但均具有新起暴病,病情急剧,体质壮实及表现“有余”,“无盛”,“停聚”的特点。

46(2)虚证

重点介绍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注意:

①虚证基本病理为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

②正气亏虚,包括面广,如气、血、阴阳、津液、精、髓不足等。

③虚证临床表现广泛,既与病因有关,又与病位有关,但均具有久病、势缓、耗损、体弱及表现不足、松弛、衰退的特点。(3)虚证 与实证的鉴别 要点

可从病程、病势、体质及症状、舌脉等方面加以鉴别,详见表7-2。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八纲辨证中,表里、寒热、虚实六纲,是对疾病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的概括,现介绍阴阳辨证。

新课讲述

(四)阴阳辨证 1.阴阳及阴阳辨证的概念

明确阴阳是指疾病的基本属性,是对各种病证的整体上的最基本概括和分类,此与表里、寒热、虚实仅对某一方面的概括不同。

2.阴阳证候(1)阴证

重点介绍阴证的概念,简要介绍临床表现。

注意:阴证是依据阴的属性,指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虚寒证的表现。

(2)阳证

介绍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注意:阳证是依据阳的属性,指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实热证的表现。

(3)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实际为虚寒证与实热证的鉴别。见表7-3。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有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四种。

(一)证候相兼 1.概念

2.常见相兼证候:表寒证、表热证、实寒证、实热证、虚寒证、虚热证。简要介绍常见相兼证候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特点。

注意:

(1)临床表现为相兼的两种证候临床表现的综合。

(2)虚寒证与阳虚证,虚热证与阴虚证概念及表现相同,参见阴阳虚损证候的辨证。3.关于对表虚与表实证的理解

4.关于课文中表虚证与里证表虚及表虚寒证,表虚热证,表里虚寒证,表里虚热证几个概念的理解。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虚实辨证,阴阳辨证及证候相兼。重点是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概念,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鉴别。同时尚应该注意常见相兼证候及临床表现,这对以后学习其他辨证有极大帮助。

思考题:

1.何谓虚证、实证?各有何临床特点?

2.什么是阴证、阳证?为什么说阴阳是表证的总纲? 3.何谓证候的相兼?常见相兼证候有哪些?

授课时间:11月23日,周四,第5节;11月27日,周一,第6节 题目:八纲辨证

(三):证候错杂 证候真假 证候转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证候错杂、真假、转化的含义,临床表现特点及基本病机。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证候错杂

证候真假

1学时 2.证候转化,八纲辨证的意义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证候错杂、真假、转化的含义及临床特点。难点:

1.证候错杂与证候相兼的区别。2.对虚证转化含义的理解。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证候相兼,现在我们学习另外的关系:证候错杂、真假。

新课讲述:

(二)证候错杂 1.含义

注意与证候相兼的区别。2.常见错杂证候(1)表里同病(2)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证、上寒下热证,表寒里热证、表热里寒证。(3)虚实夹杂

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注意理解上述各种错杂证候的含义。

(三)证候的真假 1.含义

注意与证候错杂的区别。2.常见真假证候(1)寒热真假

①真热假寒证:含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②真寒假热证:含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

注意寒热真假证候临床表现的特点。③寒热真假的鉴别。(2)虚实真假

①真实假虚证:含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②真虚假实证:含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注意假实表现的特点。③虚实真假的鉴别。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除相兼、错杂、真假之外,尚有证候转化。新课讲述

(四)证候转化 1.含义

注意与证候相兼的区别。2.常见证候转化(1)表里出入 ①由表入里 ②由里出表

注意:由表入里,是指病位的转化;由里出表,是指邪气从内透达于外,而非由里证转化为表证。

(2)寒热转化 ①寒证化热 ②热证转寒

注意:寒热转化,是指寒热性质的转化。(3)虚实转化 ①实证转虚。②虚证转实。

注意:实证转虚是指虚实性质的转化;虚证转实,多指由虚致实,或以虚证为主,转化为以实证为主,实际均为虚实夹杂证。四、八纲辨证的意义 理解八纲证候的临床意义。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证候的错杂、真假及转化,应重点理解其含义,注意真假证候的临床特点及其鉴别,由里出表,虚实转实的实质。

《超声诊断学》多媒体教学浅见 篇6

[关键词] 《超声诊断学》 多媒体教学 教学模式改革

多媒体系统的用途十分广泛,而其中一个用途就是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学校的课程教学之中。

在《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静态的材料动态化,这样不仅能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问题的激情。

一、对象与方法

为本校影像技术专业专科03级~06级学生,共402人,48学时,理论课堂学习均采用PowerPoint软件和Flash软件,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二、结论

1.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研究用临床医学辅助检查手段——超声诊断仪进行疾病诊断的学科。

临床检查中,超声诊断是应用较高频率(-40MHz,常用为2.2-10MHz间)的超声作为信息载体,从人体内部获得某几种声学参数的信息后,形成图形(声像图,血流流道图)、曲线(A形振幅曲线,M形心动曲线,流速频谱曲线)或其他数据,并用以分析临床疾病的位置和性质以及治疗方案。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用“一支粉笔一张嘴”来授课,根本无法让学生明白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所教授的内容。通常是我们在讲台上说得是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听得是云里雾里。

因此,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平时临床检查中所积累的医学影像图片放入到课件当中。例如,在讲授“肝囊肿”一节的课程时,笔者利用超声形成的声像图的图片来讲解肝囊肿(图1),让学生们根据书上对肝囊肿的文字描述,自己找出囊肿的位置。

这种做法使学生既乐意接受知识,又避免了教师大量冗长的语言描述。

2.突出重点、解析难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优越性还表现在能进行动画演示,使一些难以想象描述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在设计“胆囊结石在胆囊内因重力随体位改变而发生位置移动”一节的教学时,笔者采用了多媒体动画,让学生们能一目了然的看到结石回声团依重力方向移动,使学生在好奇、惊讶之余,印象深刻,取得了常规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下,现今制作图形动画的方式比较多,但比较简单也比较常用的有如下两种方式:一是制作GIF格式的动态图片,但是由于其只支持256色图像,尤其是描述有色彩细节的图像时便显得不足,所以在医学影像学授课方面应用较少;二是应用多媒体制作软件Flash将超声诊断仪采集的声像图截图来合成动态动画的方式,这种方式十分适合于授课,并且声、图、文并茂,因此被广泛采用。

3.以丰富的信息资料,提高课堂效率

课件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增大了信息量,节约了用于板书、选择挂图及擦黑板的时间,在讲解“产科”一节中,涉及到无脑儿的内容时,笔者为学生们提供了许多相关资料,如患者的病历,超声检查的声像图图片,以及引产后胎儿的照片,当学生们看到无脑儿的照片(图2)时,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记住了。这些资料为课本作了大量补充,还使教学内容真实、形象而富有情趣。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教学,也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制作比较成功的课件,必须在平时工作中多积累典型病例,使医学基础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操作,深入理解教材和教学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同时,还必须学习许多与制作多媒体课件有关的计算机技术。例如,有关材料的综合排版,甚至动画效果的制作,录像的剪辑以及音乐的选择等等,都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知识结构及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一个能搬上课堂的课件,往往要花上教师数天甚至几个星期的时间。但教师通过自制课件,在教学实践中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5.有利于教学与临床密切结合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加入了医院超声科的工作照片,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感受到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并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病人交流,不要使用医学术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平台。让学生们知道,医生不但治病救人,而且要关怀病人的心灵。

将超声报告和超声检查申请单扫描下来放到多媒体课件中,并在课堂上认真讲解如何正确填写,与临床实际接轨,学生在进入医院实习的时候,就不会有陌生感。

三、讨论

1.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媒体教学在丰富信息资料,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存在速度快等缺点。因此,在课堂上要多注意学生的反映,及时放慢切换速度,控制好讲课节奏。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由于缺乏计算机专业知识,多媒体教学课件还存在许多问题,通过与学生交流,笔者一边教学,一边修改课件,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与影像诊断学 篇7

影像科作为辅助科室, 与临床一线息息相关, 在诊断方面, 要求知识面更广泛, 要作出正确的诊断, 与充分的临床结合分不开, 当然要求影像科医师必须具备较全面的临床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但往往是工作时与临床一线缺乏足够的沟通, 致使工作中不能协调一致, 所以部分降低了临床诊断效率与质量。

临床医师如何正确签写申请单, 这些在规范的医疗文书中有明确的规定, 大家只要从主观上重视起来足矣。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临床工作的医师工作较忙, 可以有的放矢, 但是提供有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的临床资料是很必要的。放射界前辈吴恩慧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 (即“同病异影”) , 而不同的病变又可以有相似的X线征象 (即“异病同影”) 。影像诊断工作如果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 单从一张影像图片作出诊断, 考虑到“异病同影”、“同病异影”因素, 诊断结果可能条条罗列, 如×××可能大、×××可疑、×××待除等诊断意见;甚至出现只叙述征象的诊断意见, 以至部分缺乏影像诊断知识的临床医生可能对条目如此之多的结果难取舍, 由此对影像科医生怨言多多。而提供足够的有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的临床资料, 让影像科医生充分结合临床, 剔除“异病同影”或“同病异影”中不可能的诊断, 作出对临床更为确切的诊断意见, 可以很大地提高患者疾病的诊断水平。

影像科医生需要具备全面的临床知识, 这对胜任影像诊断工作必不可少。但是让影像科医生对患者询问病史, 查体, 采集临床资料很难做到, 例如部分患者对自己的部分实验室检查根本不知情, 可以说更多的是一问三不知, 而这些资料掌握在临床医生手中。可以说影像科医生为了保证出具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的影像学检查结果, 临床医生是应该不吝赐教的。

如何正确选择临床患者检查方法, 也是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般主张避重就轻合适就好, 首选应选择常规检查项目。影像学发展已经比较成熟, 对于常见的适合影像学检查的临床疾病, 基本都有合适甚至可以说足够应付的检查方法。如果选择常规的就能解决问题, 就不要选其他, 再者要选择辐射较小无损伤的检查方法。随着人民医疗保健知识的丰富, 对于辐射问题已经有了较普遍的认识, 做到“避重就轻”, 可以充分保护患者, 避免造成患者的精神负担, 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再者结合患者实际, 摒弃不必要的检查, 可以说有时候也能碰到影像学检查中不必要做的。滥用影像学检查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 如何正确选择其权利掌握在临床医师手中, 申请影像学检查, 做好患者的思想准备工作, 对于有选择的影像学检查, 检查前准备、检查结果“期望值”和可能性要向患者解释清楚, 以便于检查时能够得到患者的较好配合, 缩短检查时间, 提高效率;对于影像科出具的检查结果能够客观对待, 不要闪烁其辞、妄加断言。能够明确解释给患者, 不要将结果刻意严重化或者延伸, 使患者对影像科工作心存疑虑, 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必要时充分与影像科医生沟通交流, 共同解决存在的疑问和顾虑。

近年来, 随着国民健康要求的日益提高及法律意识的增强, 加之医疗行业本身系高风险作业, 医务人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不能科学地选择检查方法, 做好患者的沟通工作, 确切地向影像科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 这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是不小的隐患, 而万一由此导致的诊断失误其责任很难划分, 最终结果双双受累, 造成不良影响。

《腹部CT诊断学》出版 篇8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康荣、严福华、曾蒙苏教授主编, 国内诸多著名医学影像学专家历经8年精心编写的大型医学影像学专著——《腹部CT诊断学》于2011年2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周康荣教授主编的《腹部CT》曾受到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和青睐, 对当代中青年医生的培养具有历史意义。十余年之后, CT经历了多次里程碑式的发展, 因此, 编写一本符合影像学发展潮流的新著, 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作者的心愿。经编者的共同努力, 本书做了彻底更新和扩容, 新增图例近3000幅, 全书体现了临床、病理与影像学紧密结合, MDCT技术方案、CT及相关影像学表现并重, 常见病典型、不典型表现和罕见、少见病描述兼顾的特点。

本书定价350元, 由全国新华书店经销。邮购:上海市杨浦区国权路579号复旦经世书局邮购部;邮编:200433;联系电话:021-65109143。

《胸部CT与MRI诊断学》 篇9

(主编:蔡祖龙, 高元桂;ISBN:978-7-80194-575-1;精装, 出版日期:2005年9月;定价:126.00)

本书共24章, 内容包括CT的基本知识与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 (MRI) 的基本知识、胸部CT和MRI解剖、胸部病变的CT和MRI基本征象以及胸部各种疾病的CT与MRI检查技术。重点对气管、支气管、肺结核、肺癌、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纵隔病变、肺部原因不明疾病、胸部弥漫性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CT和MRI的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内容丰富, 附有大量珍贵的临床图片资料, 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合于从事影像学诊断的专业人员、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邮购电话:010-51927278;联系人:王群。

《胸部CT与MRI诊断学》 篇10

(主编:蔡祖龙, 高元桂;ISBN:978-7-80194-575-1;精装, 出版日期:2005年9月;定价:126.00)

本书共24章, 内容包括CT的基本知识与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 (MRI) 的基本知识、胸部CT和MRI解剖、胸部病变的CT和MRI基本征象以及胸部各种疾病的CT与MRI检查技术。重点对气管、支气管、肺结核、肺癌、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纵隔病变、肺部原因不明疾病、胸部弥漫性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CT和MRI的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内容丰富, 附有大量珍贵的临床图片资料, 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合于从事影像学诊断的专业人员、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邮购电话:010-51927278;联系人:王群。

诊断学 篇11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教学环节;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33-02

《中医诊断学》课程被称为桥梁课程,是学好中医临床各科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但《中医诊断学》因教学内容繁杂,涉及面广,既有比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又有具象的临床内容,而教学的对象几乎是从未接触临床的大一医学生,所以教学难度不言而喻。教学中,教师根据这门课的特点一直在不断地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当学生进入到临床实习阶段时,实习医院反馈的问题中,比较多的依然是诊脉、望舌、辨证等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一些学生本身问题和教学总体计划衔接问题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中医诊断学》教学环节的设置,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合理设置《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环节,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中医诊断学》设置的教学环节及出现的问题

在本科阶段,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目前广泛使用的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①,按其大纲,《中医诊断学》教学设置有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临床见习三个教学环节并对应相应的学时。各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三个教学环节基本涵盖,但每个环节的教学时数有差异,总体上理论教学所占的课时多,为主;实验教学及临床见习课时少,为辅。《中医诊断学》既然是架设于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程,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的特点即:它不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而是一门除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传授中医诊断基本技能和培养中医诊断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现行大纲设置的三个教学环节体现了这门课程的特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往往不能合理安排这三个教学环节,使《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不能充分实施,从而难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在我们学院《中医诊断学》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在临床见习这个环节中。主要问题是:其一,《中医诊断学》课程见习的教学需在学校属地的医院进行,且属地医院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如带教老师需有较高水准的中医诊断方面的知识、病床的数量及所住的病人能满足课程所需等,受制于这些条件,符合的医院屈指可数,所以目前我院《中医诊断学》课程见习的教学主要集中在附属中医院进行。然而,附属中医院却很难满足教学的要求,原因是在大学扩招后医院每年都要接纳大量的实习生及研究生,这一块的教学压力已很大,再加上每学期《中医诊断学》课程见习的学生有300~400人之多,超越了医院的承受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就要压缩课程见习的时数,我院的《中医诊断学》见习时数已从起初的12学时减到目前的3学时。其二,通过课程见习后反馈的情况,我们发现医院方对早期的学生动手能力、中医诊断知识的水平多为肯定,但目前对学生无论是动手的能力还是知识水平更多的是不满,比如不少学生不知如何诊脉、望舌、按腹等,更不知如何正确辨证;而学生方的反馈也有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从学生所写的见习报告可窥一斑。之所以目前的《中医诊断学》课程见习教学出现这些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一是课程见习时数太少及见习时间与课堂讲授的内容不同步;二是根据医院反馈的意见分析,主要是大多数学生不能顺利地完成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三是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四是临床带教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前面两个原因。

二、主要对策:增设《中医诊断学》操作及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环节

针对我院《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于课程见习时数不足及与课堂教学同步的问题,在目前情况下则是很难解决的,因教学医院客观条件所限,不论是增加教学时数还是与课堂教学同步都是不可行的,需要找到一种方法给予弥补;而如何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也需要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法。根据《中医诊断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和我们的教学体会,我们认为,解决课程见习时数少和让学生顺利地完成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学生见习前增加《中医诊断学》操作及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环节,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一方面可突破见习课时少的困局,顺应现实,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临床操作和辨证能力,使学生能自如地将所学的知识及技能运用于临床,使所学知识为临床所用,顺利过渡到课程临床见习阶段,提高学习的热情,为以后的学习直至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中医诊断学》诊法操作及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环节设计内容

1.诊法操作训练。设计的主要内容有:①规范望诊、闻诊、问诊、舌诊、脉诊、按诊操作方法及程序。②学生观看诊法操作方法的示教片。③学生观看常见的舌象及神、色、形态等图片,老师给予讲解。④学生之间互相诊脉练习并利用已有的脉象模拟手辨识一些脉象;学生对常见舌象的辨识;按诊常用手法练习并在模拟人身上进行训练。⑤依据望诊、脉诊、舌诊、按诊操作教学的考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评。

2.中医辨证能力训练。设计的主要内容有:①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临床病例进行示例分析。②应用中医辨证训练软件,对中医辨证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强化训练。③依据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的考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评。

3.诊法、辨证综合训练。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学生一方扮演病人,一方扮演医生,在模拟诊室完成诊法及辨证的综合训练,最后根据制订的标准予以考评②。

四、结语

通过增加《中医诊断学》操作及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环节,强化和规范了诊法操作方法和规程;通过图片、影像及示例教学等,使教学内容生动、具象,便于学生多角度地对相关内容的正确掌握;通过中医辨证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充分地认识中医辨证的技巧;通过诊法、辨证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对诊病的规范流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使《中医诊断学》课程从课堂到临床之间有了合理的过渡,缩短了课堂与临床间的距离。增设的《中医诊断学》操作及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环节,在缓解因扩招后带来的课程见习压力、弥补学生普遍存在的诊法操作和辨证思维能力较弱的问题、使《中医诊断学》教学环节之间衔接更为合理外,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该教学环节的设立,不拘于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即非课堂就临床的教学模式,使《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模式更为灵活和多样;更重要的是该教学环节的设立顺应了目前医学教学环境的需求。众所周知,随着人们自我保护及法律意识的增强,很多病人对实习生和见习生常常抱以拒绝的态度,这样就很难有实践的机会,所以这个环节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王建青.中医诊断学的模拟诊室设计及应用[J].中医教育,1999,(5):29.

基金项目:2007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

作者简介:王建青,女,48岁,副教授。

《胸部CT与MRI诊断学》 篇12

(主编:蔡祖龙, 高元桂;ISBN:978-7-80194-575-1;精装, 出版日期:2005年9月;定价:126.00)

本书共24章, 内容包括CT的基本知识与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 (MRI) 的基本知识、胸部CT和MRI解剖、胸部病变的CT和MRI基本征象以及胸部各种疾病的CT与MRI检查技术。重点对气管、支气管、肺结核、肺癌、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纵隔病变、肺部原因不明疾病、胸部弥漫性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CT和MRI的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内容丰富, 附有大量珍贵的临床图片资料, 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合于从事影像学诊断的专业人员、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邮购电话:010-51927278;联系人:王群。

上一篇:社工实习基地下一篇:思考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