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服务中心

2024-10-26

社工服务中心(精选12篇)

社工服务中心 篇1

很大程度上, 社会福利政策型塑了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实务模式, 决定了所服务的案主系统, 从更大程度上说, 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都反映了社会政策的选择。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这一政策, 也需要通过对执行中的不规范现象进行总结反思, 提出规范化路径, 有助于促进社会福利总体水平的提高。

一、社会福利政策分析与社会工作实务

(一) 社会福利的三个视角与社会工作实务

制度视角、分析视角和政治视角分别解释了社会福利政策领域的内容。聚焦制度层面是为了确定关键的社会结构, 描绘福利活动的范围、特质和界限。聚焦分析层面是为了表明学习和理解政策的不同方式, 并且能够将政策知识和社会工作实务联结起来。对政治层面的聚焦是为了探索社会福利领域中社会和政府的内在联系。探索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规范化路径更应该侧重于前两种视角, 因为当下的改革局势会更着重讨论社会组织与第三方评估机构等的构建和完善。

(二) 社会工作实务中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

绩效研究关注对方案执行成果的描述与评估, 方案成果的评估要求客观及系统化的观察。绩效可根据不同的学术规则使用方法论工具来评估结果, 使得此类研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这也是规范化路径可能实现的原因。

政策分析与社会工作实务密切关联, 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通常会进行多方位的审慎评估, 以便提出或撤销组织的政策, 因此随着组织愈加扩大和复杂, 实务工作者对政策解释时总是一副“打官腔”的陈词滥调。实务工作者对政策规划感到不适的原因是任务不明确, 在政策规划的过程中, 会涉及一系列角色, 不同角色之间还会引起冲突, 需要靠许多人的努力来完成。

三、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现状

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才开始发展,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处于萌芽状态, 而且各地水平存在差异, 购买领域总体上比较单一, 覆盖面有待扩展。

(一)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推动因素

1. 我国在理论上对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借鉴, 并逐步根据国情探索建立本土的社会工作最初的相关机制。

2. 我国社会保障领域逐渐市场化改革, 收缩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探索社工服务民营化的可能性, 引入竞争投标机制, 提升社工服务提供模式的灵活性, 激发服务供给者的主动精神。

3. 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包括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 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构成了承担原本政府部分职能的非政府组织系统。

(二)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现行机制

1. 筹资机制:我国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资金来源大部分都是由政府专项拨款支持, 随着《慈善法》被提上日程, 慈善捐助也将会成为更加合法化的筹资渠道, 可以填补政府公共支持的不足。

2.服务供给方:在中国, 社工服务的提供一般来自于社会组织, 尤其是非营利组织, 它们与政府的社会福利目标达成一致, 并且需要向政府申请资金方面的帮助。除此之外, 社区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种政府社工服务的承包中, 并且在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3. 服务购买、支付机制:我国采用的是合同制, 政府作为筹资主体, 与非政府组织、社区等之间签订合同或协议, 授予其提供服务的责任, 让其在优先的时间内为特定群体提供相应的社工服务, 并通过绩效评估支付方式为主的支付方式给付费用。

四、日、韩、新的相关发展与规范化路径探索

(一) 日本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演变与我国可借鉴的路径

日本的公共部门在新公共管理潮流的推动下, 进行了一系列“从官到民”的改革。日本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 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度较高, 政府主导了选择机构、制定购买内容、购买效果评价等环节。这与我国现阶段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模式较为相像。

日本在1998 年《非营利组织法》出台后, 渐渐扩大社会组织的活动领域, 并且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不同领域都有完整的具体的法律法规作为约束, 这是现在中国政府需要学习和借鉴的。由于政府有效管理合同的能力有限, 竞标和合同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规范现象, 合同的实施可持续性和延展性均无法得到保证, 这就要求我国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方面能完善监督、考核以及评估机制以及合同管理能力。

(二) 韩国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演变与我国可借鉴的路径

韩国政府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的服务范围、支持方式、监督评估方法都有着详细的规定, 在扶助金提供、办公地点无偿出租、租税减免等方面都给予了社会组织切实的支持。这一点是现在中国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可以参考的。

在实际服务过程中, 必要的政策优惠是调动组织积极性的很好方式。韩国政府在通过项目制的方式购买社工服务, 促进社会组织之间的竞争, 并且对项目的验收和评估比较完善, 还规定, 如果项目经费被挪用或滥用, 项目负责人要承担法律责任, 这一做法很值得学习, 在制度层面上保证了项目资金的使用率。

(三) 新加坡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演变与我国可借鉴的路径

新加坡注重政府、企业和社会的“三方合作”。1997年, 政府成立9个社区发展议会, 吸引各类私营机构参与, 帮助动员草根阶层的力量来支援社区发展。新加坡制定了“社区发展议会企业伙伴按额资助计划”, 规定一个非营利组织必须与当地的“社区发展议会”和一个企业伙伴或赞助者组织活动, 并且承诺向企业提供特许经营权、管理技巧或培训方可得到资助。

新加坡的社工服务模式也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模式, 其特殊国情决定了只有政府集权对社工服务进行权威性供给和生产, 才能保证社工服务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覆盖和有效普及。

参考文献

[1]张汝立.外国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研究[M].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4.

[2]NEIL GILBERT PAUL TERRELL[美].社会福利政策引论 (社会工作流派译库) [M].华东理工出版社, 2013.

社工服务中心 篇2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是指政府部门摒弃传统的对公共服务项目包揽一切、包办一切的做法,通过政府财政,以公开招标的形式,择优录取民间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由其中的社会工作者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机构、家庭、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以更好地完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事项,并由政府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从而实现政府财政效力最大化。

中国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基本动机

1、传统的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与市场经济下公共服务多元化之间的矛盾.计划经济下,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上扮演着提供者和生产者的模式,承担着全部政治经济社会职能。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民生保障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这就使得政府不仅要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更要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复杂性的新特点,这就与政府以往采取一元化管理和服务方式产生了内在的矛盾,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政府工作人员处理公共管理事务越发应接不暇、社会公众对其表现越发不满,实际上是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需求与政府管理之间的这一矛盾,把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要求提上了日程,成为政府探求新的公共治理模式的内在动机。

2、日益重要的公共服务责任与有限的行政资源之间的矛盾 虽然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和高质量,但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政府财政能力(尤其是地方政府)相对匮乏。例如,随着中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发展速度快,庞大的老龄人口对社区养老服务提出了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政府直接提供养老服务的方式不仅不能满足社会老年人的需求,还会造成庞大的财政支出,加重政府的负担。近年来,地方政府面临的考核日益严格,地方政府任务趋于繁重,而各镇街开展社区建设活动所需的资金主要靠地方有限的财力解决。社会发展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形成的政府的日趋重要的公共服务责任,与有限的政府人力、物力、财力等行政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形成了政府转变公共服务方式和条件的刚性约束,使得政府积极寻求适切的解决办法。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则 是各地政府寻求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

3、严格的政府考核与有限的地方政府财力之间的矛盾近年来,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应新时代的社区服务刚性需求,对各地方政府制定类目众多的社会工作服务考核指标,面临着日益严格的考核标准,地方政府任务趋于繁重。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工作服务刚性需求和政府严格考核指标的双重压力下,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却跟不上社区建设方面投入的需要。上级主管部门配置的专项资金往往只能满足服务项目的开办,而不能满足长远服务项目的运作需要。在这种上一级公共财政与职能部门支持“缺位”的情况向,地方基层政府必须自己寻求有效途径,解决承担和完成考核任务与自身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正是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

关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功能,赵一红(2012)认为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使政府职能社会化、使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使整个社会在和谐与稳定中发展三个方面。

已有研宄对我国内地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现状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模式。陈少强、宋斌文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初步研宄》一文中得出与代曦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模式选择》一文中相近的结论,认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有两类模式,即购买就业岗位和购买服务项目。

第二、关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形式。陈少强、宋斌文(2008)和赵一红(2012)一致指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形式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竞争性购买、非竞争性购买即公有私营、形式性购买即依赖性购买。代曦(2011)认为在购买社工服务的实践中形成了三种项目购买方式,分别为竞争性购买、谈判购买和协议委托方式。其中竞争性购买指政府通过公共媒体发布项目购买信息,符合要求的社会组织自行参与竞争;谈判购买指政府通过与多家服务提供方进行谈判从中确定由谁提供服务;协议委托指政府与唯一的服务提供方协商并购买其服务。第三、关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资金来源。陈少强、宋斌文(2008)认为它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两类。其中源于税收收入的资金是列入财政预算的,非税收收入主要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彩票公益金收入。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优势分析

1、政府层面

有利于体制改革。《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意见》(穗字[2011]14 号)文件,明确表示街道要以“三中心一队”为建设的基础,这表明着依托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进行服务的以社工机构为代表的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力量开始参与我国社会服务,为我国社会服务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社会组织层面

有了生存的平台。我国社工专业的设立始于1988年北京大学,在这20多年间社工专业发展缓慢,在这20多年间社工专业并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大众的认可,甚至被未被认识,同时社工机构作为非营利机构,绝大多数的社工机构并没有经费和资源在社会中生存,社工服务并没有生存的环境。而随着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推广和开放,以社工机构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开始承接社会服务,社工机构得到政府购买服务的经费进行独立的运营,为社工机构和社工专业的生存提供了平台。

3、社区居民个人层面

有助于获得服务和资源。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我国居民生活的满意度却不断下降。我国地区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多。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出现,有利于为居民传达政府信息,利用政府资源资金为社区居民服务,如链接资源为一些需要的居民获得政府低保资源。有利于为居民链接各种社会资源,如通过各种基金会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帮助、经济支持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可以整合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以及社区资源,再通过资源的调配使得居民获得资源和服务。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社工机构进行项目运作”是我国社会公共服务民营化、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非常有益探索,虽然其带来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种模式的运行和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

1、政府的困境

(1)政府经验不足,责任较为模糊

政府对于整个购买服务运作过程中,需要设置多少个社工服务岗位?社区必须购买哪些社工服务、不需要购买哪些服务?社工服务的成本是多少?购买社工服务应该达到怎么样的效果?对于这些问题,街道办事处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政府对这方面缺乏明确的标准和规范指导。由此表明,政府作为社工服务的购买方还是缺乏充分的知识准备。

(2)购买程序规范程度较低,合作过程随意性较大

在国内普遍实践来看,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购买程序仍然不够规范。由于公开不足、竞争不足导致政府直接指派机构提供服务的情况并不罕见。有些社会组织跟政府之间的关系未完全独立,有些组织甚至是接到特定购买任务以后才专门成立的,这种购买服务的“内部化”操作,使政府购买服务流于形式。目前,全国关于规范这方面操作的指导性法律法规仍未出台,另外由于地区社会发展的差异,地方出台的相关措施、办法不能普遍在全国推行,地方局限性明显。关于指导政府制定购买服务的细目、服务质量量化标准、服务价格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国内仍然是空白的,这必然导致购买程序的随意性,容易滋生政府贪污腐败。

(3)服务评价和监督体系缺失,服务成本难以控制

全国的实践中,政府在与社工组织签订合同后,由于政府有关 部门的工作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缺乏、社工组织行业规范未完善、社会舆论监督行为未能常态化,往往难以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有效评价和监督,具体表现如下:①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就承接社工组织每年的资金使用情况制定开展专项经费审计制度。②社工组织自行募捐或者通过服务收费以减少营运成本的情况偶有发生,政府在规范社工组织收费行为的方面没有制定相关规则、指引,监管力度不足。③除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开展中期、末期评估的办法外,基层政府作为服务购买方没有建立对社工组织的日常监管制度,不能及时纠正社工服务中的不足,导致发现问题的滞后性,降低购买社工服务的效率。④评估执行主体专业能力参差,在某些地方的评估实践中还存在“外行领导内行”现象,使得评估方式的公信力在业界存在争议。

2、社会工作机构的困境

(1)公众对社工的认知度不高,缺乏信赖感

社工作为中国的一种新兴职业,在普罗大众之间的知晓度并不高。传统上,中国公众在社会服务的供给上对政府的赖度较高,也习惯于由 政府对社区服务的一元管理和供给模式。当社会组织开始介入社区服务时,公众往往因不了解而拒绝社工提供服务 2)社工组织人才缺乏、管理架构不完善

目前虽然登记成立的社工组织越来越多,但社工组织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竞争投标不足的弊端。同时,社工组织在承接服务过程中存在“圈地盘”现象,出现一个机构多次中标的局面,而有些机构竞标成功后社工人力资源不足,因此往往忙于后面的工作,服务水平又跟不上,导致社会大众对社工服务质量产生怀疑,从而陷入社工组织经济效益上升但社会效益下降的尴尬境地,影响到社会工作的整体发展。某些机构盲目发展导致人力资源、机构管理等方面跟不上服务需求,在中期评估中被评定为“及格”的边缘,造成在业界的声誉受损,导致丧失了以后再参加同类项目招投标的主动权。

(3)专业社工组织在政府管理模式下运作的“水土不服” 在现实操作中,社工组织在承接服务的过程中面对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常常无所适从。街道、民政、妇联、义工、社协、居民对社工组织的要求不一,常常导致社会工作者无所适从。到底该先满足哪一方面的要求?从专业社工理念出发,肯定是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先。但政府作为购买方,对社工组织提供服务仍存在行政管理的惯性思维,对其的考核往往容易偏向政绩化,与社会大众真正需求有偏差。而且由于政府下派的任务往往根据上级部门的中心任务变化而变化,而社工组织在承接任务时往往违背了其专业服务的规范性、长远性的要求。有关学者担忧,社工组织在于政府的广泛合作中会导致其特殊作用或者功能会被削弱或丧失。特别是其作为社区建设者和表达社区和弱势群体的需求的桥梁作用。同时社工组织在承接政府服务项目的合作过程中,要避免内部人员官僚化的现象产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社工组织就会丧失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无法代表其服务对象的诉求。再有,由于国内社工组织的发展历程较短,发育尚不成熟,故即使是相对独立的社工组织,还没有足够的实例和地位与政府处于平等的谈判和协商的位置上。在服务项目的谈判过程中,社会组织常常处于被动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社工组织提供专业服务的积极性。社会公众的互动不足受计划经济时代的惯性思维影响,社会公众在公共服务供给上极度依赖政府,认为政府作为“父母官”,包揽民生大少事务理所当然。在推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机制下,现阶段社会公众的素质和意识仍没有跟上,对于社会公益性服务活动的参与不足,往往处于“政府唱戏、群众看戏”的状况。然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最终受益的是社会公众,最有发言权的也应该是社会公众。专家指出“如果政府在厨房里干得热火朝天,民众却在一旁感觉不对口味,社会就难以正常运转”。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是一个政府引导与出资、社会组织运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委托——合作——参与”制度结构体系,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必不可少。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对策探讨

在我国,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是一个成长中的实践,这就意味着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起步阶段,肯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完善之处,需要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找到应对之策,促进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实践的向前发展,使实践收到应有的效果,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进社会福祉。1.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实现优胜劣汰。

政府应当实行公平、公开、透明招标,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挑选资质较好的社工机构、购买其服务,让各社工机构在自由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最终使民众得到最好的社工服务,实现同等条件下社会福祉的最大化。

2.调整税收政策,简化资金审批程序。

政府应当根据民办社工机构的非营利特征、社会公益特征制定针对此类社会组织的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同时,应当简化向民办社工机构拨付服务经费时的资金审批程序,按照合同规定及时给付服务费用,以保证所购买的社工服务具有可持续性。3.合理制定评估指标,健全评估机制。

针对现有的对政府所购买的社工服务的评估指标过高、不切实际的问题,政府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实践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同时,建设一支更加具有公信度的服务评估团队,完善评估机制。

4.摒弃半购买形式,放权于社工机构。

政府应当进一步转变关于自身权力的理念,积极培育社会组织,鼓励社工机构的发展,信任社工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提升社会和谐度的潜质,对社工机构进一步放权,摒弃不科学的、不合理的服务购买形式。5加大服务宣传,提升知晓度和参与度。

社工机构应当更加注重对服务的宣传,关注服务对象的覆盖率和居民平等享有服务的权利,在注重服务的参与人次的同时,认识到应当让更多的还没参与过服务的居民参与到服务中来。尤其是在服务幵展的初期,更加要改进服务宣传方式、加大宣传频率,提升服务的知晓度与参与度,让居民平等地享有社工服务。6.提高服务可及性,关注服务对象发展。

提供社工服务的服务点的地理位置影响着社工服务的可及性,应当积极倡导“十分钟生活圈”的建设,在较大的街道或者镇购买社区级的社工服务项目,提

高社工服务的可及性,使更多人受惠。同时,在提供服务时,社工机构应当加大对服务对象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关注,注重对服务对象健康人格的引导和塑造,以助人自助的理念为指导幵展服务。而非仅仅肴到服务幵展的次数是否到达政府规定的数量指标,应当把尽心做好社工服务、积极促进服务对象的发展。7.明晰服务操作指引,共享督导培训。

一方面,政府应当尽快出台有关社工服务的科学的具体操作指引,规范社工机构的服务操作与行为,提升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政府、社工机构、社工协会等应当积极促进共享式社工督导与培训系统的建立,实现社工培训与督导的规范化,共享督导培训资源,节约督导培训成本。

社工服务中心 篇3

基本介绍

(一)背景介绍

医务社工和医疗志愿服务在欧美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现代健康照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患者康复、构建良好的医疗人际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医疗纠纷增多,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增进医患沟通的主张。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探索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体系,北大人民医院总结并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体系和经验,于2009年8月,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部。该部作为医疗服务的全方位补充,将从社会健康角度对病人情绪问题的处理、解决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问题等给予帮助。同时,以志愿者服务作为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的切入点,建立了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医务社工模式。

(二)志愿者介绍

从2009年4月2日至今,北大人民医院已有300余名志愿者完成注册,成员包括该院医务人员、社会监督员、医学学生、非医学院校大学生、民主党派人士、离退休职工和参加假期社会实践的中学生等。志愿者的服务内容主要有就诊引导服务、透析室患者陪伴服务、急诊室服务、为患者提供图书借阅服务、关爱患者服务和健康教育服务等。随着项目的逐步开展,志愿者將参与服务内容更加多样的志愿者服务。

(三)志愿者管理

北大人民医院已建立了规范的志愿服务招募体系、培训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第一,招募方面,对志愿者的自身素质有明确要求。需要发送个人简历,经过简历筛选和面试,确定进入岗前培训的志愿者。

第二,培训体系方面,在上岗前,志愿者必须进行培训,内容有医院规章制度、医源性感染的预防、相关医疗知识的培训、志愿岗位职责等。培训方式包括课堂教学、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实地演示、小组辅导等。

第三,管理体系方面,医院已建立了严格的志愿者准入机制和标准化的认证机制。通过指纹识别技术,实现对志愿者的准入、服务信息认证等电子信息化管理。每次上岗时,志愿者必须经过指纹识别进入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结束时再通过指纹退出系统。这样,电脑中就可以记录下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内容等信息。评价体系与管理体系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志愿者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位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将志愿者的爱心量化。同时,医院建立了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以鼓励志愿者参加服务的积极性。如设立五星级志愿服务级别标准和晋级表彰制度等,对达到各种级别的志愿者授予相应的星级标志和荣誉证书。除了这种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之外,对于医学学生将来在医院的职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志愿者服务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上述介绍中不难看出,北大人民医院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化、高效率的志愿者服务及管理模式。

(一)服务模式

第一,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内容有就诊引导服务、透析室患者陪伴服务、急诊室服务、为患者提供图书借阅服务、关爱患者服务和健康教育服务等。虽然服务内容和范围有限,但是为患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就诊引导服务,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志愿者在大厅帮助患者制卡、挂号,引导秩序等,为患者提供了便利,大大缩短了患者就诊的时间。在透析患者陪伴的服务中,志愿者陪伴患者度过4个多小时的治疗时间,为其分担解忧。另外,志愿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发现并提出了很多就诊过程中的问题,如很多患者需要排队几小时甚至更长才能到窗口挂号,但是此时其所要号已挂完,这样会浪费患者的时间和精力。志愿者提出对当天挂号信息,尤其强调已挂完的号进行屏幕滚动,保证患者在进入大厅时就能看到各种信息。医院听取并采纳部分建议,不断提高各种服务质量,以保证更高效地服务患者。

第二,据了解,70%的志愿者是医学学生。志愿服务为医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它不仅是培养和锻炼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其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医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不仅增加了公民意识、提高道德及思想政治素质,还能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的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这些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他们实现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二)管理模式

第一,志愿者的招募需要经历比较严格的流程:符合志愿者条件——报名申请(填写报名表,发送简历)——面谈。这样严格的程序,能够保证志愿者整体具有较高素质,符合医院的需要。尤其是针对一些包括透析病人陪伴等在内的特殊服务,招募社工、医学相关专业的志愿者,使服务的效果较好。

第二,岗前培训能够帮助志愿者尽快了解医院环境和注意事项,使其较快进入角色,开展各项服务。特别是通过个案、小组等辅导,讲授专业助人技巧与方法,能够保证志愿者顺利完成各种特殊服务。

第三,医院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一方面不用专门安排人力进行登记、统计、管理等工作,节省了大量人、物、财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指纹鉴别技术,避免了服务记录造假,造成不公正等问题的出现。

第四,对服务时间长、质量高的志愿者给予一定奖励,提高了其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各项指标量化服务标准,保证了评奖的客观性。另外,对一些医学学生而言,参与志愿服务,使其更多地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感受到病人排队看病的不易,促使其对病人进行医护服务时,给予更多的关心。

nlc202309040747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虽然北大人民医院社工在探索志愿者服务模式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志愿者立法滞后,缺乏对志愿者权利的保护。我国志愿者立法相对滞后,尚无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统一的志愿者服务法律,即便是行政法规也尚未对志愿者服务做出统一规定。这极易导致志愿者服务工作因缺乏统一有力的法律支撑而陷入困境,同时其权利不能得到相应的保护。虽然服务强调权责规避,要求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佩戴口罩,防止感染或传播疾病,要求志愿者不能为患者做任何医学解释,以免医疗纠纷。但是我们看到的都是对志愿者的要求,几乎没有看到除了奖励之外对志愿者人身安全保障相关的任何规定。如志愿者在进行服务过程中,受到身体上的伤害,或是其陪伴的透析患者病故造成心理上的影响,亦或是自身突发急性病、丢失财产等等,各种突发状况对志愿者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谁能为志愿者的权利负责?权利与义務是相对的,志愿者无偿服务的同时,也需要各种权利的保障。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立法,明确规定志愿服务的各种权利与义务,尤其是关于突发事件的相关规定,使志愿服务更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同时,医院应建立、健全志愿者人身和财产的保护机制。志愿者个人也应该提高各种风险意识,应对各种挑战。

第二,开展活动内容单一,缺乏深度,使志愿者的热情与现实活动常常产生矛盾。虽然志愿者服务内容涉及到门诊就诊引导、图书借阅、透析病人陪伴等等,但是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这种服务模式很容易让志愿者感到厌倦。另外,受到条件的限制,如医院科室复杂、不给予一定支持,社工自身能力不足,无法对志愿者进行较高层次的专业培训等,很难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案、小组的服务模式。这就需要医院各部门对社工工作和志愿者服务给以认可和支持,确保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社工应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学习和提高,不断扩宽视野,借鉴国外医务社工工作,发展本土化服务模式,不断探索创新。将社工与义工相结合,发挥其优势。社工作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助人者,针对医院存在的问题,提供系统的工作方法,指导志愿者更好地开展服务。

第三,医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面临尴尬境遇。一方面,医学生从事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的志愿者服务,不能介入任何与医学相关的服务。这对于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医学生来说,并没有发挥其专业优势。另一方面,医院将志愿服务与医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相挂钩,本人认为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种激励措施更拘泥于形式,而不能真正体现医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违背了志愿服务“自愿”的原则。迫于政策和舆论的压力,医学生只有选择从事志愿服务,很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困惑与麻烦,甚至直接影响到服务的效果。针对此问题,我建议运用志愿者本身不同的才能、经验和专业知识,建立富有特色、具有实效的服务平台,鼓励志同道合的志愿者组成小组,开辟与医学相关的新的服务项目。如宣传普及医疗保健、防病治病的医学知识;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保健、身体康复、养生健身、饮食卫生等医学咨询。甚至走进学校、社区,设立“卫生教育”专题课程;开展专项教育宣传活动——“吸烟有害健康”“远离毒品、关爱生命”“预防艾滋病”等等。另外,最好取消志愿服务与职业发展相挂钩的规定,鼓励医学生真正投入公益事业的发展中,为其职业发展和道德修养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社工服务中心 篇4

随着公民社会发展步伐的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管理调整为社会治理, 这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秩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和日常生活中。治理理论认为, 治理不是单一的机构组织管理活动, 而是多元化的, 不仅仅包含有从事公共事务的公共机构, 而且还有私人的机构, 它们共同组成了行为活动。治理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 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合作方可达到社会治理的善治目标, 这一点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而政府购买服务则成为政社合作共治的重要方式。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形式, 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履行, 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改善社会治理结构, 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社会工作服务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以下简称“社工机构”) , 是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 坚持“助人自助”宗旨, 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 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 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截至2014 年底, 各地扶持发展了3522 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比2013 年增长43.6%, 其中广东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达770 家, 浙江、四川民办社工服务机构数量突破400 家。

制度与能力: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困境

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相应地, 政府购买社工机构的现状也可以从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两个层次加以描述。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法律环境、人才招聘、薪酬分配制度, 能力建设主要分为服务能力和资源链接能力。

1.制度建设

(1) 法律环境。完善的法律环境是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目前, 我国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国务院制定的, 如1988 年《基金会管理办法》, 1998年《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199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2004 年 《基金会管理条例》, 2005 年《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社工机构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发展的法律环境,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葛云松 (2004) 认为, 现行法存在诸多不利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问题: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而且常常不依法办事;社会团体的设立条件过分苛刻;对非营利组织的限制竞争、限制规模的政策;双重负责的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沉重负担;相关法律内容庞杂、透明度低;有关民事关系的规定十分混乱且存在显著的法律漏洞;税收优惠措施不足。在社工机构与政府的互动过程中, 政府与社工机构的权利、义务、合作的具体细节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法律法规数量较少、层次较低、透明度不够等问题, 给实际的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 人才招聘。目前, 很多社工机构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要求中, 有一点是要求有初级社会工作师证书, 而本科生要想考取该证书需要到“大四”的6 月毕业之际, 这就导致有一部分本科生因为无证书而不被机构接纳, 这是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 影响了应届社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另一方面, 也影响了社工机构的人才结构。上海、广州虽然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意见, 但是建立在社会工作者分级的基础上, 证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社会工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为笼统, 并不详细。部分社工机构在招聘过程中, 强调应聘者工作经验。这意味着社工专业的应届生与非社工专业而具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这两者之间, 机构更乐于雇佣有工作经验的非社工专业的应聘者。这就导致许多社工专业应届生放弃社工相关工作, 而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无疑导致了人才流失。

(3) 薪酬分配。近年来, 国内一些城市相继出台社会工作者薪酬指导标准, 就每月最低工资而言, 从低到高排列是武汉、东莞、广州、北京、上海、深圳 (分别为1650 元、2300元、2300 元、3064 元、4166 元、4700元) 。对这些在大城市、特大城市生活的社会工作者而言, 这样的薪酬标准并不乐观, 比同等条件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低, 这使得年轻的社工很难承受住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丧失工作热情和期望。而制定如此的薪酬标准, 也反映了政府、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非常低这一事实。

2.能力建设

(1) 服务能力。一是社工机构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社工机构主要是近些年成立的, 处于初创期, 专业的管理经验并不充足, 尚未形成完善的治理结构, 因此服务能力相对有限。上海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已涉及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统一战线、婚姻家庭、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劳动关系、人口计生、信访维稳、医务工作、应急处置等领域, 服务对象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儿童、青少年、妇女、社区矫治对象、来沪人员等。社工总量不足且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矛盾。东方网曾报道, 上海有医务社工309 名, 覆盖在全市45 家医疗机构, 社工队伍仍有较大缺口。 (http://sh.eastday.com/m/201411 09/u1ai8435662.h tml) 二是社工机构与政府的沟通能力不足。对社工机构与政府互动的类型, 陈少强等 (2008) 、赵一红 (2012) 都认为,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形式分为竞争型购买、非竞争性购买和形式性购买。刘求实等 (2009) 通过六个案例的调查, 总结出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的三种模式:依赖关系非竞争性购买、独立关系非竞争性购买、独立关系竞争性购买。柳拯 (2011) 以政府介入的力度和市场化程度为标准, 将社工机构归纳为政府强力主导型、政府适度调控型、充分市场竞争型三类。代曦 (2011) 也分成三种购买方式:竞争型购买、谈判购买、协议委托方式。李晓慧 (2015) 引入霍耐特的承认理论, 认为北京市政府与社工机构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构性承认”关系。社工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与政府进行“不卑不亢”的沟通, 尚有一段路要走。

(2) 资源链接能力。从社工机构与政府互动的地位来说, 唐彬 (2010) 认为, 社工机构对政府形成了强依赖, 体现为一种制度性和职能性的弱嵌入, 政府对社工机构表现为结构性的强嵌入。 汪锦军 (2008) 、李凤琴 (2011) 总结了政府与社工机构是非平衡的依赖关系, 而且这种非平衡的依赖关系并未形成服务对象、政府、民间组织的资源循环系统。张霖 (2012) 认为, 政府掌握着社工机构生存的资金、决策权等重要资源。虞维华 (2005) 则从资源相互依赖理论的视角出发, 认为政府掌握的资源以奖励、补助、合同委托等形式提供的经费收入, 非政府掌握的资源主要包括公信力、服务收入、获得资源的能力、公共服务的供应和输送、信息传递与沟通、专业知识、公众支持、正当性的维护等。社工机构与政府如何实现更好的资源共享, 是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面临的重要问题。从社工机构与社区互动层面来说, 目前城市社区的发展, 使得社区成为政府与居民紧密联系的基层组织, 而社工机构服务的开展需要社区的支持。社工机构通过与社区合作, 具体开展相应的服务活动。吕青 (2012) 认为, 社区制在满足居民多元诉求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 突出表现为多元社区管理主体发挥作用不够、社区管理手段以强制性的行政方式为主。而“三社联动”有助于破解社区管理的现实困境:一是有助于社区工作平台的搭建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二是有助于社会组织载体建设与政府和社会的联通;三是有助于促进社工人才的培养与专业服务提供。

3.产生困境的原因分析

(1) 政府治理行动滞后于治理意识。十八届三种全会虽然提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社会治理这一概念进入政府、社会的视野, 然而当前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理念仍然存在于意识层面, 而非真正被政府落实到行动中去。

(2) 社工机构能力建设重视不够。社工机构借助政府购买服务获得了较大比例的资金支持, 部分机构开始“唯政府马首是瞻”, 而忘记自己的独立身份, 遑论内部能力建设, 忽视了能力建设的社工机构就好比失去发动机的机器, 运行的不会持久。

(3) 公民对社工机构的认可度低。公民意识和现代社会治理匹配是公民素质的一个检验, 拥有公民意识之后, 公众就会对公共财产、公益事物多一分责任感和使命感, 尽己所能维护公民权利和利益会成为公众的共识, 然而公民意识缺失, 只会导致“责任分散”效应, 公众之间推卸责任、冷漠以待, 更不会全力支持和理解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的发展。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路径选择

在合作共治的背景下,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存在许多困难, 与当前社会工作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对治理理论的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有很大关系。导致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困境, 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 既有结构因素又有个体因素, 既有政府方面因素又有机构方面因素。总之, 困境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因此若要实现政府与社工机构良性有效的合作共治, 需要从观念到制度再到机构自身能力建设采取全面行动。

1. 制度层面:意识先行, 科学定位

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思想环境至至关重要, 这个思想环境的营造需要政府、社工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

(1) 在宪法层面制定公益财产保护的原则。政府应认识到社会转型时期, 公民利益分化, 社会问题复杂化, 有些问题政府无法管理或管理成本过高, 相比于体制较固化的政府, 社会组织具有灵活、易于创新的优点, 因此政府应大胆与社工机构合作, 在程序规范的前提下放权于社工机构。

(2) 社工机构应认识到自身法律身份合法性确实来源于政府, 但专业和社会合法性来自民间, 因此应充分运用专业理论、方法和技巧, 恪尽职守完成社会服务创新的内容, 向公民输送福利资源。

(3) 公众作为服务的监督者和接受者, 面临着理念的转型, 摒弃传统的“有事找政府”的陈旧想法, 应看到社会工作专业正在秉承着“助人自助”的核心宗旨, 致力于人们的福祉增加, 更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弄潮儿”。

2.购买机制:加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规范化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应做到需求细分、职责明确、资金保障、制度到位、评估专业。

(1) 社工机构招募志愿者、义工等深入一线进行社会需求调研, 将需求细分为不同人群 (如年龄、职业等) 、不同层次 (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 , 实事求是撰写需求调研报告。

(2) 政府的责任是指导、资源支持和监督, 社工机构的责任是服务的需求调研、策划、实施等环节。

(3) 政府应给予社工机构充足的资金保障, 但是规范化的资金保障应当经过合理测算, 而不能无计划地拨款。

(4) 关于政府购买社工机构服务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 需要考虑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在保障底线的前提下, 赋予政策一定的弹性, 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5)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标准科学制定评估方案, 实施专业化评估。

3.服务能力:社工机构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机构自身内部优化至关重要, 能力建设举足轻重。社工机构要强化自身内部建设,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利用自身理论和实务 (尤其是实务) 的专业性, 逐渐发掘潜在需求进而扩大业务范围。同时, 应充分利用自身“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 积极向国内外先进模式学习, 创新发展路径, 增强核心竞争力, 扩大社会建设话语权。

社工机构作为非盈利组织, 由于自身性质原因, 人员管理费不能占据过大比例。因此, 目前许多机构采取缩减人员开支、减少人员雇佣, 从而保证机构能够持久生存。但是, 这种生存方式造成了内部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相应增加, 不利于工作人员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社工机构需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但必须是目标明确、方向正确的。根据机构服务宗旨、服务对象界定, 适当制定员工招聘计划, 争取做到各尽其职、各显其能, 在坚守机构和专业价值观的情况下, 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制度, 完善机构能力建设。

(1) 社工机构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时, 要保证财政公开透明, 将政府资金充分用于提供社会服务。

(2) 社工机构不能因为政府提供主要资金、制度、政策等资源而主动低头, 采取一味服从的消极态度, 应该加强自己的专业性, 凸显服务效果, 使自己不再处于资源交换过程中的被动地位。

(3) 加强理论和实务创新, 逐渐拓宽与政府的互动类型, 丰富互动形式, 从而提高自身在互动中的地位;开展品牌建设, 使品牌有形化。

4.发展公民教育, 提升公民意识

美国思想家希尔斯认为:“一个公民社会 (civil society) 就是社会成员相互之间的行为体现公民精神 (civility) 的社会。”公民精神也就是公民性, 其内涵包含这几方面:礼貌的基础地位应得到全社会的承认;任何人不要以任何理由去强迫他人, 甚至不能以任何善意去强迫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公民个人对他人的容忍、宽容是必有的心态, 社会要能够容忍差异;对陌生人的同情之心是公民性的重要内容;需要个体更主动的内涵———志愿者精神;把他人当做平等的一员加以尊重等。发展公民教育, 提升公民意识, 促进人们对公共财产的保护, 学会区别政府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并主动参与社区自治, 增加对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支持与理解, 确立社会监督机制, 以保障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顺利运行。

实现社会治理创新, 必须实践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理顺第一部门 (政府) 、第二部门 (企业) 、第三部门 (社会组织) 之间的关系, 社工机构与政府的“伙计”关系转化为“伙伴”关系, 与企业优势互补, 与其他社会组织进行业内互助, 始终致力于加强机构内部能力建设。尽管我国的社工机构生成路径与国外有异, 但是社工机构的本土化生成路径, 蕴含着巨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刘求实, 王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基础[J].公共行政评论, 2009 (3) :150-170.

[3]柳拯.我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社会工作, 2011 (6) :14-18.

[4]李晓慧.政府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互构性承认——以北京市社会工作机构发展为例[J].学海, 2015 (3) :53-58.

[5]唐斌.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组织的相互嵌入及其影响[J].社会工作 (下半月) , 2010 (7) :9-12.

[6]王名.改革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4) :62-64.

社工服务中心 篇5

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成立于2007年8月,是由南都公益基金会发起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主要服务于新公民学校,从事农民工子女教育和社工服务。

机构所在领域: 教育

职位类别: 艺术类志愿者

工作地点: 北京

招聘截至日期: 长期

招聘人数: 8—10人

项目名称:新公民儿童特色艺术团

项目简介:

新公民学校的孩子们热爱艺术,有一定的艺术基础,曾经在春暖公益晚会、新公民儿童文化艺术节等各种大型场合进行表演。

在南都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新公民学校成立了“新公民儿童特色艺术团”。“特色”主要指孩子们来自祖国各地,他们的身上蕴藏着深厚的民族艺术精华亟需被挖掘,拥有独特的群体特点。

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团的举办:

 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团队意识、提升自尊自信  提倡“根”的教育,促进孩子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认同  保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民族文化财富

志愿服务描述:

 民乐乐器类志愿者(1-2名):教授孩子们演奏技巧,协助艺术团排练节目

 西洋乐器类志愿者(1-2名):教授孩子们演奏技巧,协助艺术团排练节目  京剧类志愿者(1-2名):教授孩子们京剧表演,协助艺术团排练节目  戏曲类志愿者(1-2名):教授孩子们地方戏曲表演,协助艺术团排练节目

申请条件:

 对农民工子女群体有一定的认识,能够接纳农民工子女,尊重,无歧视

 热心公益事业,热爱挑战,主动思考,积极热情地用艺术的形式点燃孩子内在生命

 拥有艺术特长,尤其是对上述乐器、戏种非常熟悉者优先  认真阅读并同意签署志愿者活动协议  周一至周五至少有一天

如何申请?

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一并发送到:newcitizenteam@gmail.com邮件标题请注明应聘“新公民儿童特色艺术团”项目志愿者。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给您答复,您的来信和资料仅作招聘使用。联系电话:010-52012610

志愿服务回报:

 志愿服务结束时,可获机构志愿服务积分册及志愿服务证明,项目结束时有小奖品送出

 了解NGO组织机构工作环境,认识更多的志趣相同的公益朋友  为农民工子女们服务,收获来自他们的信赖和温暖

 中心提供志愿服务日的车费报销(5元)和餐饮(午餐)

附:

志愿者活动协议

为保证活动安全顺利地进行,志愿者须明确参加活动需要承担如下责任:

1、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对危险不敏感,请志愿者在活动期间确保自己所照看孩子的安全,不要让孩子摔伤、磕碰,制止孩子的危险行为。在志愿服务时间孩子的安全责任由志愿者承担。

2、对孩子耐心、接纳,拒绝对孩子大声呵斥等行为;

3、至少参加一次中心社工组织的志愿者培训活动;

4、保证孩子的正常生活,即帮助孩子完成正常的喝水、如厕事宜,帮助孩子看管好自己的物品。

5、志愿者须佩戴好自己的志愿者胸卡,保管好孩子的个人资料,每次活动做好例行的签到工作(活动开始前、结束后各一次),活动结束后将孩子安全交还给老师。

6、如果需要和孩子一起照相,需要征得孩子自己或家长的同意,再拍照。

本人(姓名)

来自

,愿意接受此次活动小组的调遣分配,愿意参加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进行项目活动,并对我们所照看的孩子承担上述责任。

签名_______________

企业社工“突围”路线 篇6

企业社会工作是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有效途径,越来越为社会和企业所关注。然而我国的企业社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定位到工作模式都还存在着有待改进之处。人力资源分配决定着一个企业直接的利益收入和发展。而企业社会工作正是为此提出必要的发展途径。

增强员工工作满意度,减少员工流失率。美国学者马奇和西蒙(March & Simon)的“参与者决定”模型中展示了雇员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及其对企业间流动的可能性的是这里的两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对工作关系的把握以及工作与其他各种角色的和谐性。这就要求雇主对员工岗位、定员有着合理的规划,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以及发挥优势视角来使人尽其用、人事相宜。

提高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对企业内外关系改善。社会工作的介入,直接引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引入“生命活动的相互影响”理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用“优势视角”看每一位员工,看企业的内外部关系,从而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制度以及薪酬管理制度。从内部,保证上下级信息交流传达的流通性,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减少员工与老板之间的矛盾;保证员工的福利以及假期,增强企业凝聚力。从外部,企业关注长远利益,从而奉行科学发展观,注重环保,以诚信为本,加强了与外资的合作,遵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

组织雇主培训班,提升管理者的专业技能以及转变经营理念,树立“用人唯贤”的理念。如今为什么很多民营企业难有创新,正是因为很多企业采用家属制管理模式,内政外交一统天下。社会工作机构可创办雇主培训班,改变这种家族制管理的想法及模式,大量任用有才之士,提升企业的新鲜感,这样也为精英们提供了一定的施展平台,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为企业改革创新提供了可能,也防止了家族内部起哄的问题。

聘用专业的社工为人力资源管理师,创建合理规范的薪酬管理制度,激活就业准入和合理的用工制度。

建立企业社会工作“理想模式”

国外和香港推崇的个人发展取向和社群权益取向等模式却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企业的特点,因此寻找一个适合中国企业特色的企业社会工作“理想模式”也就刻不容缓。我们以巴尔廓帕尔提出的“扩展的临床视角”为蓝本,基于“员工协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简称EAP),提出了一种协调员工福祉与公司利润的新模式——“员工关怀计划”模式(Employee care Program,简称ECP)。

我们的新模式主要是就以下几个注意点展开创新:

模式介入服务对象的创新

考虑到目前企业社会工作在中国企业员工心目中的认可度和员工本身的接受度,我们选择新员工作为我们“企业员工双赢模式”的目标群体,同时带动老员工对于企业社会工作的认知。

首先,中国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员工流动性较高,而第三产业的企业员工主要以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为主,组成了企业的大部分新员工。新员工人数较多,影响较大,并且相对于老员工来说对社工活动的接纳度比较高,服务介入阻力也较小。另外,新员工面临工作适应问题,容易出现紧张、压力和焦虑,例如面对新工作的不确定感,人际关系变化带来的困难和不熟悉企业文化、规章和社区资源等等问题。

模式介入途径的创新

传统的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模式主要是个人发展取向模式和社群权益取向服务模式,分别从劳动者个人的生活、心理状态和社会政策宏观环境两个途径介入。下图是以“扩展的临床视角”为蓝图的ECP的介入途径。

如图反映的,ECP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以人为本和企业员工双赢相结合,从改善员工心理健康、生活状态、家庭关系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权利赋予、职业生涯规划等多种途径出发,做到员工发展和企业利润的调和共进,营造一个企业人文关怀环境。

模式介入方法的创新

相比之前的企业社工介入方法,ECP更加注重的是对员工和企业自身的共同干预,将以个体为主的人文关怀扩展为群体性需求。在更广意义上加以干预,多采用小组的手法以解决多人共同的需求,同时劝说企业建立一套面向新员工的社工服务体系。

1.针对员工的小组开展

考虑到员工需求的差异性,企业社会工作的进行中可以开展不同类型的小组,比如将志同道合的人组织起来开展兴趣小组。

另外,可以尝试将企业社会工作与员工培训相结合,并且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不仅可以让员工深入了解企业社工的性质,还可以通过活动使组员间形成友好的关系。如果企业的管理层也能派代表参与其中,效果会事半功倍。

2.针对企业的改进

然而,仅仅靠小组还是无法根本满足员工的需求,有些问题是无法通过小组来解决的,如劝说企业建立专门的社工服务法律维权方面的问题、员工意见的反馈等。大多数企业的员工,都存在缺乏意见反映渠道的问题。企业社工作为媒介,可以将员工的意见和需求反映给公司,并向管理层提出相关建议。

3.企业协助员工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完善在职教育培训制度和晋升机制

在当前情况下,企业社工对新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首先应从员工正确认识自我和提供相关专业建议开始。相应地,企业内部的在职教育培训和晋升机制也要逐步完善。(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社工服务中心 篇7

关键词:专业社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创新

社区是社会进步的结果,社区工作者为居民提供服务,年轻人只需要基本社区服务,而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服务。

2008 年2 月21 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国家发改委、民政部、 劳动保障部等10 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正式颁布实施。《意见》指出, 全国所有社区“十一五”期间都要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自此,社区式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全国迅速蓬勃发展起来。然而,社区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居家养老服务缺乏专业化。[1]

一、当前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严峻形势

养老问题不能只依靠家庭养老或社会养老,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而维系居家养老服务的还是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不足。我国现行养老模式虽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为主,但其核心仍然是家庭养老模式,即以子女供给父母养老资金。然而许多空巢老人拥有养老资金,却因为社会上养老资源的匮乏,以及与现代生活脱节,很难找到适合的养老服务。(二)养老模式功能部分缺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老人不愿意进入养老机构,即使老人愿意,子女也会承受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和心理压力。此外,目前我国大部分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刚刚起步,必然在诸多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政府对于居家养老的投入也不尽全面,这就导致了养老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家庭上,子女负担过重,老人也难以得到心灵慰藉。(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稀少。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中国社会工作尚未成熟,专工人才的输出十分有限,养老人才的短缺也是中国养老行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必要性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符合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养老模式,而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是反映该方式合理性的重要标准。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社会工作介入是不可缺少的。(一)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能够强化家庭养老服务功能。中国是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借鉴国外经验,中国探索出了适合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那就是以家庭为居所,以社区为支撑,以政府为依托,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而社会工作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工作拥有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因此,社工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是对该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二)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家庭养老不可能完全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然而子女对父母的精神支持是社会养老服务无法取代的。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职业并不是单纯的劳动职业,而是需要一定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职业,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介入社区,提供专业的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提供直接服务。1. 老年个案工作。老年个案工作,是指 “社会工作者在专业价值观指导下,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以帮助案主释放压力、处理问题和达到良好的福利状态的服务活动。”[2]老年个案工作主要是针对老人个性化需求,运用多种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居家养老服务。我院开展了“敲敲的爱”关爱高龄空巢老人的项目,通过面对面交流,关怀老人,更侧重于老人的精神需要,而不是仅满足老人物质需要。2. 老年小组工作。针对具有类似问题的老年人,老年小组工作方式有独特的效果。把具有相同爱好、身体情况相似、存在同种问题的老年人聚在一起,以社区为单位举办特色活动,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让老年人产生情感的共鸣,解决生活的难处,从而促进小组成员身心健康。 (二)提供间接服务。1. 提供政策建议。在社区中,社会工作者通常作为反馈者,间接促进养老政策的制定。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持下,可以利用社区中中间者的身份,通过了解居民的养老需求,向政府相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者提议制定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建议,并促使政策的完善和实施。[3]2. 有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社会工作者需要进行养老资源整合,利用社区中有用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务。3. 与时俱进,互联网+ 居家养老。“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互联网+ 社区养老+ 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也将是养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的一种新思路、新途径。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者在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自己也成为一种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赵丽宏,杜玮.构建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学术交流,2011,(12).

[2]范明林,张钟汝.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社工服务中心 篇8

社会工作是以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专业机构为主体, 以需求者、求助者及社区为案主对象, 以利他主义和助人自助为基本理念, 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 以专门的方法和技巧为手段, 以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帮助解决案主的困难、提供及增进其福利为追求, 以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及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助人活动。 (1) 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具有亲缘关系, 社会工作是社会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阶段, 志愿服务是社会工作的萌芽阶段。 (2) 社会工作要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 必须选择其它社会力量进行合作, 而作为服务理念相近的志愿者资源, 有着先天合作的基础和条件, 是社会工作选择联动合作对象的首选。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家综”) 是围绕社区居民多样化、灵活性的需求, 通过“3+X”即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低收入家庭服务加自选服务项目的方式, 为本地居民、外来人口提供专业帮助, 实现社区和谐、生活幸福。青少年服务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必选项目, 包括关心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也包括引导青少年参与社会服务。

通过发放100份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运作问卷和1400份青少年服务需求问卷, 对于社工与志愿者联动参与社区青少年服务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问题及解决对策有了较为清晰的把握。

1 天河区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服务青少年现状分析

城市社区家庭综合服务的兴起, 是近年来的新趋势。广州借鉴学习外国、港澳地区经验, 集中探索和推行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成为社区服务的主要模式。这对将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模式引入青少年服务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因为“家综”的出现解决了模式推行缺乏合适平台的问题, 但在现实调查中, 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模式的推行仍面临许多困难、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家综”平台与基层团组织联系不够紧密。从100多份家综工作人员调查问卷的数据看, 将近90%认为家综服务与团工作应该结合, 相互促进。从1400多份青少年调查问卷的数据看, 大多数青少年希望家综提供的服务类型, 都与团组织传统活动有关联, 需要团组织介入。共青团组织内有着丰厚的资源, 也有心落实有关政策和尝试推广各类服务, 但苦于与分布在社区的基层青年组织尤其家综平台, 无直接隶属和管理关系, 合作仅能是沟通和期望, 没过多的展示平台, 资源无法做到最大化利用。在调研中, 家综社工在资源方面也表示希望得到资金、专业技能、宣传、志愿者、个案转介系统等方面的支持。在工作建议上则提出的更多是合作期望, 大部分人认为团组织与家综的青少年服务联系不深, 未能很好地切合如何加强联系。

(2) 社工与志愿者缺乏足够交流。从调查数据看 (图1) , 志愿者参与服务活动的原因, 主要是“提升能力”、“奉献和回报社会”、“体验生活”;但是如何实现这些愿望, 如何发挥自身能量, 却面临种种难题。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工与志愿者缺乏足够的交流, 导致了志愿者因为服务水平缺乏专业性而丧失服务热情。从家综服务发展的初期看, “两张皮”、“两条腿”分离的状况较为严重。专业社工人数少、经验缺, 深入居民家庭、外来人口群体的服务遇到许多难题;志愿者人数散、专业性不强, 面向居民和外来人口的服务缺乏效益。就试点情况而言, 大部分社工与志愿者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合作与交流。大多社工刚走出大学校门, 虽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职业定位不清。而志愿者在从事公益服务中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但是由于其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等因素, 难于同社工进行有效合作。一些资深志愿者在接受社工引导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

(3) 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服务内容不够丰富, 途径较为单一。通过调查发现 (图2) , 青少年对于希望得到的服务类型众多, 依次有娱乐 (23%) 、提升类 (16%) 、学习类 (15%) 、培训类 (15%) 、比赛类 (11%) 、歌舞类 (8%) 、婚恋交友 (7%) 等等, 在占比最大的娱乐中又分运动 (20.20%) 、看电影 (17.30%) 、阅读 (13.50%) 、朋友逛街聊天 (12.50%) 等等。相较于青少年多远丰富的服务需求, 社工与志愿者为社区青少年举办的活动内容则显得缺乏创新, 对于青少年缺乏吸引力, 这直接影响了联动模式的实行效果。此外, 青少年活动在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的迅速发展, 让传统社区服务、志愿服务方法面临极大挑战, 当前“家综”青少年服务仍几乎完全依赖实体空间, 线上服务较为滞后, 这极大限制了联动服务的服务范围, 从而无法让更多青少年享受到基层团组织和社区的相关服务。

2 天河区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服务青少年模式的对策

作为一种新兴治理模式, 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服务青少年模式在运作之初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正是这些问题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基层社区青少年服务的方式方法提供了更多的思考。针对上述问题, 为进一步改善天河区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服务青少年模式, 笔者认为,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制度建设——区社工委、团委、民政局制定街道团组织与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合作的制度措施。在区社工委的统筹协调下, 团区委、区民政局联合制定街道团组织与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合作, 共同开展青少年事务与青少年服务的各项制度。共青团要动员志愿者力量、青少年力量、热心人士力量, 为家综的青少年事务发展提供社会化支持;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要发挥专业社工人员、心理人员、法律人员的优势, 为青少年事务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团委与家综合作建立青少年健康成长、快乐生活的社会环境。

(2) 社志联动——推动社工与志愿者合作, 针对青少年群体的需求开展丰富多样的服务。积极探索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服务的经验, 吸引青少年参加家综的志愿服务, 创造富有新意、富有魅力的志愿服务品牌。鼓励家综的专业社工担任各类志愿组织的专业讲师、专业协调, 运用助人自助的价值观, 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品质。利用家综的场地和设施, 开展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员工志愿者、公务员志愿者的培训, 不断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服务水平, 更好地帮助社会人群。

(3) 项目创新——通过青少年公益项目的创投活动, 发掘形式新颖、富有实效的服务项目。区团委联合慈善总会、福利基金等, 设立“天河区青少年公益项目大赛”, 吸引辖区内的各类青少年社团、公益机构、社工机构参加大赛, 开发丰富多样、新颖活泼的服务项目, 扩大青少年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满足新生代日益变化发展的需求。通过一届届公益项目的创投和实施, 逐渐形成天河区持续发展的公益品牌。

参考文献

[1]谭建光.做好的志愿者[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2]谭建光, 李森.志愿组织管理[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11.

日本医疗社工及其教育浅析 篇9

日本的社会工作专业设立可以追溯到二战刚结束的美军占领时期。发展到1987年, 社会工作者 (Social Worker) 经由日本国会通过《社会福祉士及介护福祉士法》, 正式确立名称。“社会福祉士”与“精神保健福祉士 (Psychiatric Social Worker) ”和“介护福祉士 (Certified Care Worker) ”通称为“三福祉士”, 是日本为适应本国情况设立的国家级资格。在日本, 没有通过“三福祉士”考试资格的人, 可自称为“社会工作者 (Social Worker) ”, 但称自己为“福祉士”就属于违法。

日本的医疗社工的可理解为在医疗领域工作的社会福祉士, 它并没有专门的法律定义。但是大部分医院在招聘担当医疗社工职位的人员时, 通常注明“如未通过社会福祉士资格考试则取消录用”, 且在2007年11月改定的《社会福祉士及介护福祉士法部分修正案》中, 明确将社会福祉士同医生等医疗相关人员协调工作列为其工作内容, 可见医疗社工是社会福祉士的专向之一。根据厚生劳动省健康局提出的指针, 医疗社工的工作内容可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

1、帮助改善、解决治疗中心理及社会的问题 (療養中の心理的·社会的問題の解决調整援助) ;

2、辅助出院 (退院援助) ;

3、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社会復帰援助) ;

4、诊断、治病支援 (受診·受療援助) ;

5、辅助解决、调节经济问题 (问题経済的問題の解決調整援助) ;

6、参与当地社会活动 (地域活動) 。

中国的医疗改革虽已进行数年, 但至今仍是社会改革的焦点。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巨大转变, 医疗改革仍处于摸索阶段, 医患问题凸显, 此时医疗社工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 但社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仍不对等。日本和中国医疗社工同样抱有质和量的不足问题, 面临着人才培养的困境。2005年日本关于社工的调查结果显示, 存在着国民对于社工的认知度不高、社工就业环境不完善、和学校培养出的社工能力不足等问题。虽然日本对社会工作有了非常明确的定位和法律依据, 但受原有家庭及社会体制影响, 社工的就业环境同欧美仍有区别。中国也一样, 单纯依靠通过立法并不能解决社会工作定位不明、就业环境差的问题。

2007年日本学术会议社会学委员会社会福祉学分科会关于社会福祉士的教育改革进行了探讨, 为应对社会需求, 日本各大学的社会福祉士培养的教学大纲中, 进一步着重增加实践环节。新的教学大纲中, 4年内理论学习的时长总共为780小时, 而规定的实践时长就达420小时 (见图1) , 占总共学习时间的35%。从这个角度来讲, 本科阶段增加实践的教学时间, 一方面可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也增加学校同社会的互动, 了解需求, 改善培养模式并促进学生就业。这对于今天的中国大学教育改革就有一定的启发。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阶段, 培养人才的模式和体制也必然随潮而动, 但很多大学仍然无法找到同社会的接点, 日本再这方面比我们先行一步, 值得细究。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 日本社工培养面临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虽然新教学大纲中强化了实践内容, 但对很多刚毕业的社工而言, 仍然会有面对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不安, 而且职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的培养也不是很到位。尽管日本社会工作者的活跃领域不断扩大, 但很多人仍习惯的其归类为福利或慈善工作, 很多社工也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是一种施舍, 社会整体真正理解和接受社工文化仍需要时间。可以推想, 在中国要发展社工事业、培养社工人才, 最大的困难仍在于核心理念同社会固有观念的冲击上。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居民在遇到生活困难时可享有的保障也越来越多。对于大众而言, 综合协调社会资源的社工将是必不可少的。当然, 今天, 由于中国的社工资格认定刚刚起步, 社会对社工的定位仍然不明朗, 很多本应由社工从事的工作仍然由公务员在进行, 导致社工专业就业状况并不乐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意识的转变和社工定位的进一步明确, 中国的社工教育应该也会进一步完善、细化, 社工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也值得期待。

摘要:社会福祉士是社会工作融入日本社会的名称之一。日本医疗社工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医疗领域工作的社会福祉士, 医疗社工辅助协调资源可缓解就医相关问题。日本社工的人才培养同样存在质与量的问题, 2007年培养大纲改革, 增加了符合自身文化的社会实践, 但核心理念和文化培养仍需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日本,医疗社工,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继同.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回顾现状与前瞻[J].社会工作, 2012 (04) :19.

[2]白泽政和, 等.社会福祉士が活躍できる職域の拡大に向けて[R].日本社会福祉教育学校联盟、日本社会福祉士养成校协会共同研讨委员会, 2006:4-6.

[3]日本学术会议社会学委员会社会福祉学分科会.近未来の社会福祉教育のあり方について―専門職資格の再編成に向けて―.日本学术会议, 2008.

[4]熊谷忠和, 井上信次, 等.医療の教育養成に関する日米英の比较研究:その全体像と展開[J].川崎医療福祉学会誌, 2011 (2) :443.

浅谈福利院中社工的价值 篇10

以呼和浩特市社会福利院为例, 目前有院民83人, 专职的社会工作者10人。在福利院中生活的大多数是社会上的三无人员, 他们大多数都是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 少数一些是盲人、聋哑人。我们常见的自闭症、脑瘫、癫痫病人在这里很平常。其中有很多在刚送来福利院时是有家人的, 可“久病床前无孝子”, 亲情在经历了无数的折磨后渐渐磨褪了, 许多家属也是因为无法承受身心的煎熬才选择将其送到福利院。只有少数的家属会每隔一两个月过来看望他们, 送一些食物、衣物, 但来探望院民的次数和频率在慢慢减少。

其实这些我们正常人都可以理解, 学习了6年的专业社工, 现在面对智障、精神残疾的院民, 我们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实在觉得是力不从心。看到他们会不由地产生同情, 但是与他们相处起来, 又会发现他们像是极其顽劣的小孩, 不停的折腾, 听不懂好与坏。当我看到网络上说某某福利院中职工怒斥院民, 甚至打骂院民的现象时, 我也和每一个人一样都觉得不可思议, 气愤。但是当自己从事这个工作开始, 渐渐可以体会到工作人员的艰辛。面对非亲非故的别人眼中的“傻子”, 照顾着他们的吃和穿。有时他们犯起病来还会打人, 忍受这些也真是不容易。

本着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精神, 我们应当为我们的服务群体谋取福利, 应当站在他们的立场上, 体会他们的切实需求, 尽可能地为他们整合资源, 使他们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可是当你面对一个智力残疾的群体时, 言语无法沟通, 我们又该怎样去实际操作呢?

现在福利院的公寓楼里住着3个正常老人, 都已经是七旬老人, 他们都有自己的子女, 但因种种个人原因和家庭矛盾, 所以他们选择在福利院中生活。相对而言, 我们与老人相处比较轻松, 可以与他们聊天, 多多沟通, 了解他们的需求, 尽可能关爱老人。例如其中一个74岁的张奶奶, 在福利院已经生活了11年, 只是很偶尔地看到她的女儿来看她。老人身体还算硬朗, 过年时领到福利院发的新衣服时, 不停地说着太好了, 真好。听着这些, 会觉得很心酸, 与我们自己的爷爷奶奶同龄, 他们在这里实在很孤单。老人平日里很爱和人聊天, 所以我们尽可能地与老人多说话, 听他们讲年轻时的故事, 体会老人一辈子的感悟。这些作为社会工作者很容易做到, 也很容易实现自己作为社工的价值。

其他的院民分别按照性别分住在男班和女班。刚开始会觉得很震撼, 原来有这么多无依无靠的人生活在这里。所以作为社工更先入为主地将他们列为自己的重点服务对象, 期望可以对他们有所帮助。但实际经验告诉我, 在福利院里想要充分实现社工的价值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社会工作者在这样的境遇中, 怎样来实现最初的价值?当我们的专业方法对这些服务对象完全行不通时, 我们该怎样改变呢?

在没有社工这一专职岗位的时候, 一直以来是由护理员在照顾院民, 而目前我们社工和护理员所做的工作是一样的, 就是为院民们的基本生活服务, 保证他们不会饿肚子, 不会受冻。但是渐渐地, 我们应该有所改变, 做一些社会工作者的专职工作。对于智力残疾的院民也可以实现相对化的服务。例如有些院民在不犯病的时候, 是可以进行简单沟通的, 动物都可以通过试验得到一些条件反射, 更不要说人了。既然赋予了生命, 社工就该发现他们的价值所在, 应该理解, 他们做出的不合理的事情并非自身可以控制, 而且在日常工作中, 应当比护理员多一些专业技术和情感在里面。就像现在我们的一个院民, 他总是想逃跑。而护理员的责任是将他锁起来, 不要丢。但是社会工作者就应当深入地了解这个对象的身心需求。这个院民来到福利院已经五年了, 因为脑瘫后遗症, 所以智力有问题, 平时话很少, 只是吃饭、睡觉。如果突然想起什么或者受到什么刺激就会想要逃跑。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与他进行简单交流, 发现他爱看《圣经》, 尽管不知道他是否能看懂, 但是在他看书时会笑, 会自言自语。像这样的细节如果联系起来, 这个院民就是急需社工帮助和关爱的对象, 相信通过和他慢慢的接触, 可以让他有很大的改变。

有一种专业叫社工 篇11

关键词:社工 专业 职业

社工——美丽而又神圣的专业,相信、赋权、增能、关怀、同理就能做出改变。社会工作在当今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社会工作者运用社工的信念,用一个刚刚好的关怀视角为案主划出一道通向温暖的心河。

有一种专业叫社工——社工,我想对你说。相信案主内心拥有足够多的潜能并能得到自我实现。人本主义的理念被社工这一职业充分的运用。社工相信个体均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个体自尊的差异性在于其生存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低自尊的人由于其家庭沟通模式的病态及习得的弱势的生存法则淹没了其自我实现的潜能。社工运用相信来帮助案主发掘隐藏在自我内心深处的潜能,帮助其实现。社工——一个相信能够改变的美丽专业。

有一种专业叫社工——社工,我想对你说。赋权给案主使其认识到自我也是拥有足够强大资源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家庭会让个体形成不同的性格,以不同的姿态面对人生中相似的事情。试想,案主因为种种困境来向社工求助,而社工耐心的聆听他的种种困境,再告诉他:你能。这种赋权的视角会让案主内心很有感动。重视自己的内心,然后意识到自己拥有实现的权能从而做出改变。社工——一个赋权帮助案主自信的美丽专业。

有一种专业叫社工——社工,我想对你说。增能让案主在赋权的基础上拥有了更大的实现空间。增能意味着给予案主足够的相信,足够的空间。增能于案主,让个体充分的意识到自我的能量,哪怕只是点滴,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也会让案主感受到自己是有能量去实现的。增能对个体而言不仅意味着增加力量,更代表了足够理解其处境,全面的考虑到了“人在情境中”。社工——一个增能于案主实现的美丽专业。

有一种专业叫社工——社工,我想对你说。关怀,让个体充分感受外界的温暖。让个体意识到即使自己有缺陷,即使自己现在有问题,但是还是会有人时刻的关注你,关心你。让个体从心底生出一种温暖,一种感动。改变。是从内而外的。关怀,让个体内心充满感动,充满改变的渴望,然后可以很好的外顯在自己的行为上,做出改变,使得自己能够变成自己喜欢的完美的自己。社工——一个时刻关怀案主的美丽专业。

有一种专业叫社工——社工,我想对你说。同理心,让社工深深体验案主的处境,无论是助人自助,还是自助助人,社工拥有同理心,时刻站在案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帮助案主分析此时此景,让案主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是有理由的,自己的行为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外显。这样,案主才会摆脱真正的自卑,欣然接受以前那个不完整的自我,然后能够从心底不断为之做出改变。社工——一个同理案主处境、心情的美丽专业。

社工服务中心 篇12

1东莞社工专业人才激励的举措

1. 1进一步明确社工专业人才的职业身份, 健全职业晋升制度

东莞市委市政府出台制度文件将其纳入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体系, 给其一个明确身份。《东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 》中, “人才东莞”战略八大主要任务之一是“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是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东莞着力推进的十大重点人才工程之一, 体现了对其的高度重视。为其专业地位的确立提供政策依据。东莞2013年在全省率先实行“新入职社工考核制度”, 此项行业准入制度即所有非科班出身的新入职社工必须参加统一组织的入职考试,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进一步提高了职业进入门槛。

一方面, 市级层面将其专业技术职位划分为5级14档, 从员级到正高级, 从十三级社工员到首席高级社工师, 较大地拓宽其晋升阶梯1。它首次将其按照职位性质明确划分为个5职位序列, 明确职业成长机制, 为其职业晋升阶梯。建立符合其成长规律的职级制度, 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制度保障。补充说明的是, 当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高级社工师职业水平评价政策, 民政部社工司正协同相关部门部署加快完善社工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体系工作, 待国家相关政策明确后东莞市社会工作办公室另行研究确定。为了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 东莞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全市社工督导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 授权市社协负责具体工作, 从全市的社工中选拔优秀社工进入社会工作督导人才队伍, 即包括从一线社工可择优晋升到督导助理、见习督导和督导三个层级。另一方面, 机构层面则有一线社工—社工机构一般管理层—社工机构副总干事、总干事, 以及一线社工—社工机构驻点或片区或中心负责人。市级层面和机构层面逐步健全社工职业晋升制度, 有利于更好完善其职业生涯规划。

1. 2制定出较高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标准, 实行社工入户优惠政策和奖励报考社工职业资格证

东莞实施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政策的脚步较深圳和广州迟, 2009年出台发布的《东莞市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职位设置及薪酬待遇方案 ( 试行) 》规定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标准是6万元/人·年, 其中包括薪酬福利、督导培训、开展专业服务和活动经费、行政办公费和其他杂费。按照市社工薪酬指导的原则, 结合当地物价水平, 将初入职社工的月收入定在3800元, 这也是当时内地社工的最高工资。由于东莞的物价、租房等生活成本较深穗低, 很多社工从两地前往东莞。《东莞市2011年公益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薪酬指导价位表》中规定政府购买社工标准由原来的6万元/人·年统一提高至了7.2万元/人·年, 其中增加的1.2万元, 0.84万元用于提高社工薪酬, 0.3万元用于补贴场地租金、购买“五险一金”和社工继续教育等开支, 0.06万元用于提高活动经费标准2。此外, 今后将改变现行不科学的薪酬管理, 适当发放学历补贴、工龄和绩效工资等, 预计平均每位社工每月工资实际可达4600元。工龄工资是重视工作经验的体现, 避免出现学历等级相同并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的应届生与有数年工作经验的社工“同工同酬”。4600元中的10%作为绩效工资, 说明干得最好与干得最差的同工之间分别为5060元和4140元, 很好体现了在保障职业待遇中的激励性原则。2014年3月市政府更进一步将社工薪酬指导价提高到7.6万元/人, 为社工机构吸引和培养骨干专业人员提供了薪酬依据。但要强调的是, 这里的增加标准是因为本市社工机构不再享受免税资格, 而是要缴纳营业税。

2012年东莞出台《2012年东莞市积分制入户计分标准》, 用入户优惠政策吸引和激励社工。其中就规定取得职业证书并受聘于社工岗位的社工, 可参照积分制入户条件准入类申请和管理, 实行入户积分的政策。这一项社工入户的优惠政策规定将社工资格证纳入积分入户职业资格证加分的范畴内。其中获得社工初级证书的可加10分, 获得中级证书的可加30分。2014年1月底, 市政府常务会审定人才入户政策系列文件, 会议审定, 十类人才可直接入户东莞, 其中包括“受聘于东莞社会工作岗位的社工人才”, 即指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工。此次即将实施的新政策, 将社工单列为直接入户是政府向社会释放的“重视社工专业人才”的信号。通过优惠政策可以落户东莞, 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举措。另外, 人才政策一方面激励了社工, 同时, 又能在社会中引起反响。2014年2月东莞出台《东莞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奖励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岗位津贴实施方案》政策鼓励本地户籍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对于参加考试并通过的户籍人口, 一次性予以1000 ~2000元的奖励, 对于持证并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每月发放200 ~300的岗位津贴。

1. 3提升其社会认同感, 评选优秀社工专业人才

鉴于其队伍在社会公众的视野里知晓度和认同度较低, 并且只有让市民更了解, 社工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而不至于入户访谈却被误作传销。我国首部社会工作蓝皮书《1998—2008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表明,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主要障碍在于社会认知度低也是很多大学生社工对职业前景感到失望, 选择离职的重要原因1。因此, 东莞将社会工作宣传作为发展社会建设事业的重要方面来抓, 强化宣传力度, 着力提升整个社工行业的形象和知名度。有效举措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 1) 开展大小型宣传活动。定期设置专门宣传摊位, 利用活动展板, 通过向社会大众展示社工服务项目和内容, 从而有效展示其专业形象和服务成效, 并将有关社工的知识融入到小游戏中, 以专业品质与社会互动, 进而以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其在广大市民的影响力。

( 2) 利用本地的《东莞日报》等报纸、广播和电视、搭建网络平台, 开通东莞社工贴吧和博客以及社会工作网上线, 在“微媒体”时代, 微博、微信、微电影成为社工宣传的主渠道。让公众的目光聚焦于社工专业人才, 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通过广泛宣传和营销其助人理念等, 营造浓郁的社会工作氛围, 提升其使命感和价值感。

( 3) 对社会工作宣传报道实行奖励。一是撰写新闻稿, 积极为各相关新闻媒体提供信息, 扩大本地区社工专业人才的社会影响力。二是在一定基础上撰写学术文章, 给市、省或国家级的学术期刊发稿。对于成功发表的新闻稿或学术文章予以一定数额的资金奖励。

东莞为了在全市树立社工专业人才的榜样激励。从2010年开始实施一年一度的东莞优秀社工评选活动, 即“优秀管理人员”、“优秀社工”、“优秀社工督导”。社工在本机构内自荐, 机构推选出优秀代表作为市优秀社工候选人参加评选。然后通过征求各方意见和审核通过, 最后进行通报表彰, 颁发东莞优秀社工专业人才的荣誉证书。市级评优激励, 不仅激励专业社工服务中的先进个人, 而且使得其他同工以之为榜样。

1. 4加强对社工机构的规范管理, 开展大量的职业培训和适度的外出学习交流

社工机构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承担者, 也是社工专业人才的重要承载者。社工机构规范化将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有利于激发其工作热情。

( 1) 2009年期间, 某些机构出现了不按照规定给社工购买保险、克扣或拖欠工资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其士气及产生不良工作情绪。作为社工行政管理部门, 民政局严禁克扣和拖欠, 对出现上述现象的机构, 在综合评估中将大幅扣分, 并且在购买社工服务的年审中将予以淘汰。2011年开始, 按照制度要求按时足额发放工资, 未出现过不良现象, 有利于激励社工。

( 2) 正如德鲁克所言, “决定非营利组织成败的关键是组织应具备吸引、留住具有奉献精神的成员并使其保持高绩效水平的能力。一旦丧失这种能力组织就会走向衰亡, 这是很难挽救的”2。“这种能力”指的就是社工机构内部制定的激励考核办法。根据东莞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度的社会工作发展综合评估报告显示, 各机构普遍都建立了内部专门的激励办法, 如《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内部激励办法》及其每月评选的普惠之星、考核不合格者将被降薪或解聘等激励办法的实施, 同时, 普惠一名员工向笔者表明他们的晋升渠道公开透明, 依据《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绩效评估制度》, 绩效与服务成效直接挂钩, 注重内部团队建设, 给所有的同工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重要一点是执行公开透明的《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薪资结构表》和《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同工福利制度》。

给予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及宝贵的外出交流学习考察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 有助于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 是一种有效激励。社工主管部门和市社协联络各方资源, 对一线社工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首先是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经费包括了接受香港督导的培训。其次是东莞充分利用毗邻港的优势以及粤港合作机制, 公共财政每年支持聘请香港资深社工来督导本地社工。其三是每年还定期组织赴港澳台等成熟地区进行学习交流, 拓宽专业视野。

2东莞社工专业人才激励取得的成效

2. 1扩大了其发展空间, 提高了其社会地位

东莞社工督导人才队伍应该包括香港督导、国内高校督导和本土督导。其中本土督导分督导助理、见习督导和督导三个层级。目前东莞仍未选拔出本土督导。从2011年7月起, 东莞着手开始了推进本土督导发展历程, 从全市评选出的优秀社工队伍范围里, 选拔出了第一批共14名督导助理。2011年9月, 第二批21人。2012年4月, 第三批23人。2013年4月, 第四批19人。2013年12月, 第五批43人。其中2012年7月, 东莞从前三批共68名督导助理中选拔出首批共34名见习督导。因此, 现在东莞具有社工督导助理和见习督导的数量达到145名。另外, 部分机构, 除了上述的机构督导、香港督导、见习督导、督导助理, 还特别增设了内部督导助理, 如东莞普惠社工服务中心等。

近年来, 各级媒体将社会工作及社工专业人才作为报道的重要议题, 更有媒体开辟专题报道栏目, 并且注重对先进社工专业人才的事迹进行多形式的广泛深入宣传, 尤其经由《东莞日报》等本地媒体的专题报道和广泛宣传, 东莞公众对社工专业人才不再陌生, 特别是新莞人群体, 遇到困难主动找社工的现象已经并不鲜见。

2. 2社工离职率有所下降, 一线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线社工专业人才从2019年到2013年五年逐年增长, 分别如下: 2009年172人, 2010年358人, 2011年600人, 2012年797人, 2013年968人。可以说, 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 东莞给其成长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其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了, 从而增加了东莞社工专业人才的总数。

近年来, 社工专业人才流失率逐渐进入各地媒体与公众的视野。结合《2011年度东莞市社会工作发展综合评估报告》和《2012年度东莞市社会工作发展综合评估报告》, 由此可见的是东莞的社工流失率由2011年的19.79%下降为14.55%, 已经下降了5%, 也就是说, 10个人里面有约1. 5人离职。相比深圳逐年攀升的离职率, 从2008年的8. 4% , 2009年为9. 8% , 2010年为13. 4% , 2011年为17. 6% , 2012年为18. 1% , 根据深圳市社协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年底, 深圳社工流失率已达到19. 8% , 创历年之最, 逼近20% 的人才流失警戒线。

由此我们看出, 东莞的社工专业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是针对其采取了有效举措的结果。

2. 3丰富了专业服务内容, 提升了服务成效满意度

从2009年的起步到目前, 东莞发展社会工作已经有五年历程, 在加大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力度中, 激励社工专业人才是其中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在其有效激励的措施下, 越来越多的社工投入到各个领域, 延伸到新领域, 开展专业服务活动, 极大拓展了社工专业服务内容。在专业服务效率上, 据市社协提供的资料所知, 一方面从2009年的第一批172个岗位分布在民政、妇联、残联等五市直部门和五个领域, 到2011年购买社工服务内容里增设禁毒、司法、卫生、新莞人、企业和社区等服务领域, 2012年度市镇两级财政购买的市直和镇街岗位共计700个, 广泛分布于11个领域和32个镇街。目前, 全市共有社工专业人才968名,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覆盖14个领域、12个部门 ( 单位) 和所有镇 ( 街) 。另一方面截至2010年11月底, 360多名社工上岗服务, 全市共开展小组工作643个, 开启个案2302个, 个案建档7080个, 即时辅导9673次, 完成探访14841次, 组织志愿活动723次。截至2013年12月底, 接近1000名社工上岗服务, 社工服务概况如下: 小组工作7089个, 开启个案20705个, 个案建档95798个, 即时辅导129432次, 家访及探访211105次, 志愿者活动232756次。

在专业服务效果上, 《2012年度东莞市社会工作发展综合评估报告》结果显示, 服务对象满意率达91%, 服务使用单位满意率为84%。

从专业服务总体情况来看, 在卓有成效的激励举措下, 专业服务效率和效果均达到了较高水平, 这是采取激励措施的最终目的, 深层次激励其的目的就是要丰富专业服务内容, 提升服务成效满意度。

3启示

东莞社工专业人才激励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启示, 表现在其对社工专业人才激励的科学合理举措中, 保障激励策略的有效性, 从而推进其激励的进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 具有较广泛的推广意义。

首先, 如前所述, 第一主要是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制定出较高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标准、实行社工入户优惠政策和奖励报考社工职业资格证、提升其社会认同感和评选优秀社工人才, 注重从其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等不同需要层次, 践行不同的激励举措。第二主要是运用双因素理论, 进一步明确其职业身份和健全社工职业晋升制度, 关心其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第三主要是运用公平理论采取, 引进绩效工资概念, 保证绩效考核不缺失和加强对社工机构的规范管理, 监督社工机构按时足额为其缴存五险一金, 并引导制定出内部专门激励办法。第四主要是运用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开展大量的职业培训和适度的外出学习交流, 注重培训工作不缺位。

其次, 不可忽视的薪酬福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10年开始的连续三年东莞社会工作综合评估报告的结果显示, 各机构在工资社保一项均取得满分的可喜成绩, 说明都能够按照制度要求按时足额发放社工工资, 并且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方面, 东莞市率先实践政府财政统一购买, 从而保障了经费来源的稳定性, 同时相关部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能够保证购买经费及时发放到位, 相比深圳和其他地区, 东莞未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社工专业人才收入稳定, 这极大增强了市社工行业的吸引力, 同时也增强了从业者对行业发展的信心, 有利于其队伍稳定。

最后, 特别要注意的是, 我国各地区各个层面的领导要践行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今年提出的“加强社会工作宣传, 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发展战略, 学习东莞市领导层树立正确的社工专业人才意识, 从而综合构建符合本土的全面有效激励机制和激励体系, 进而收获实在性成效。

参考文献

上一篇:商业银行理财研究下一篇: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