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劳动价值论

2024-07-27

均衡劳动价值论(精选3篇)

均衡劳动价值论 篇1

摘要: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价格明显低于GDP和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 这严重影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拉动中国内需的增长, 不利于国家产业优化升级。

关键词:劳动力价格,不良影响,均衡发展

劳动力价格随着经济发展上升, 这是客观规律。从历史经验看, 大多数国家的劳动力供求关系都经历过从劳动力剩余转为短缺的“刘易斯转折”。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创始人刘易斯认为, 发展中国家在很长时期内普遍存在城市和乡村二元经济格局。在“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前, 劳动力的供给总是大于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价格处于较低的水平。当“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后劳动力的供求趋于平衡, 劳动力价格趋于合理, 即形成均衡价格。最近, 社会各界对于劳动力价格的议论比较多, 提出的困惑也比较突出, 例如:中国经济在未达到“刘易斯拐点”之前, 劳动力的供给是充分的, 劳动力价格普遍过低, 但从2004年开始, 我国出现的“民工荒”、“技工荒”等不均衡现象, 这是否与劳动力价格有关?从发展和谐社会, 缩短贫富差距看, 我国要均衡发展是否需要提高劳动力的价格?

1 劳动力价格现状分析

劳动力价格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 直接影响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经济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劳动力价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工资, 因此它又体现了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劳动力生活水平的高低。

通过计算工资总额在GDP中的比重, 可以看到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董志凯通过对新中国公职人员工资制度的四次变迁的历史及工资总量与GDP的比例关系的国际比较, 认为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 居民收入增长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较大幅度地落后于GDP的增长, 社会总产品的最终使用结构曾发生失调, 在长达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 伴随着最终消费额的不断增长、最终消费率 (即最终消费额占GDP的比重) 却在显著下降。我国各类职工平均工资与人均GDP的比率与世界各国相比均偏低。2007年统计局数据表明, 2007年全国人民的收入为111978亿元, 而2007年中国的GDP为246619亿元, 则2007年中国GDP中劳动收入占比重为45.4%,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收入一般都占G D P的5 0%~6 0%。

通过消费水平变化看劳动力价格。从传统来看, 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为“投资、出口和消费”, 由于劳动力价格偏低, 居民的消费意愿不强, 消费对GDP的推动作用减弱。周小川表示, 消费在中国的变化是从90年代, 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波以后开始, 占GDP的比重在迅速地下降。消费在GDP中所占比例下降并不是由储蓄增长导致的, 而是由于家庭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急剧下降, 其中工资所占比例下降幅度最大。与此同时, 公司利润和政府收入所占比例却在上升。一般来说, 消费占GDP的比重越高, 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就越强。目前抑制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很多, 基本上集中在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高、医疗费用上涨、子女教育开支庞大以及养老制度改革不明朗等原因。

2 劳动力价格低产生的不良影响

2.1 首先是劳动力本身素质没有得到逐步、有序的提高

普通劳动者技术、文化素质十几年来并没有多大提高, 这就导致了中间技术工人的断层。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由于劳动力的价格低的现象, 直接影响到对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的投入, 以及对下一代劳动力的再生产的投入, 投入减少了自然对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不利的, 体现在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上的产出也会随之下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有数据显示企业急需的高中端技术人才要占全部技术工人比例的14%以上, 实际情况是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 供求之间差距较大。调查数据表明, 企业当前最急需人才的前三位排名依次是:营销、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 分别占调查企业需求比例的14.4%、12.1%和10.9%。值得注意的是, 一般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较强烈, 排第六位, 占调查企业需求的8.9%, 加上企业对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 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例占31.9%。2004年第二季度对全国113城市劳动力市场监测数据分析表明, 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

据国际劳工组织分析, 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 高级工占35%, 中级工占50%, 初级工只占15%, 这种差距显然对我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反过来, 由于劳动力价格低, 教育、培训、提高素质等投入不足, 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无法得到提升, 又形成新的低价格的劳动力。这样会进入恶性循环的“低收入——低投入”的怪圈, 对于整个民族的素质提高, 社会长足发展都极为不利。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是从如何提高劳动力素质, 获取高质量的劳动力并在提高劳动力成本价格互动关系中得到解决。

2.2 其次是影响拉动中国内需的增长

针对内需不足, 我国政府自1998年开始采取各种促进内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学者分析这主要还是由于劳动力价格太低和工资水平低导致的心理预期收入低, 同时改革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变数, 致使人们对未来没有很好的预期, 担心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 现在不敢消费, 喜欢把钱存起来。中国内需一直拉动不起的真正原因是, 中国的劳动力并没有从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得到很多实惠。

从数字看, 1998年中国GDP有53%流入工薪阶层, 到2005年只剩41%, 远低于美国的56%。世界银行驻北京经济学家库洁思发现, 尽管全球化让薪资阶级所得都受到压抑, 但中国是恶化比较严重的国家。这是因为中国目前大力提倡的发展模式是大企业发展战略, 强调发展资本密集企业, 而这样的大企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较差;地方政府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其后续所表现的吸纳劳动力能力也不足;目前政府鼓励创业、就业的实际的利好政策相对较少, 而且不到位。发达国家每千人平均50个企业, 发展中国家每千人平均20~30个企业。而中国按照统计局普查的数据, 全国只有325万家注册登记的企业, 每千人不过2.6个。真正创造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 由于融资、扩充困难, 导致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 工资无法提高。广大工薪阶层没有分到好处, 钱袋子不鼓所以内需提振不起来。

2.3 劳动力低价格不利于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 我国必须进行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目标是: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 是关系到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是企业素质与劳动者素质同步提升的过程。我国过去引以为荣的以低劳动力价格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只有在劳动力供给大大超过劳动力需求, 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 当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趋向均衡或者劳动力供给小于劳动力需求时, 以低劳动力价格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失去其生存发展的条件。这些以低劳动力成本以及与此相密切相关的低劳动者素质为支撑的高耗能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终究会在市场竞争的洗礼中被淘汰出局。事实证明, 在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 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提高劳动力价格提到重要日程上来, 只有劳动力价格提高了, 才有资本和动力去提高劳动者素质。

3 结语

劳动力价格低廉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会产生“低收入—低国民素质—低竞争力”的恶性循环。国家要均衡发展, 有必要随着经济发展而适度提高劳动力价格。

参考文献

[1] 许经勇.劳动力价格均衡与劳动力价格扭曲[J].吉首大学学报, 2007, 9.

[2] 刘渝琳, 颜熙.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对经济的影响及症结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 7.

[3] 夏怡斐, 南天云.我国未来劳动力价格预测研究[J].统计教育, 2007, 10.

[4] 刘渝琳, 蒲勇健.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素质的博弈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4, 2.

[5]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 关于农民工劳动力价格水平监测的报告[R].中国金融, 2008, 3.

均衡劳动价值论 篇2

一、相关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农户模型的研究主要以外文文献为主。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苏联经济学家A.V.Chayanov, 集中于20世纪后半期发达国家由农业化向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 此后的研究主要由西方学者以源于发展中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为主。A.V.Chayanov对市场缺失下自给自足的农户经济活动进行了分析, 论证了农户劳动力时间如何在工作与闲暇间进行分配, 提出农户不是如厂商那样在利润最大化下进行选择, 而是在消费与闲暇边际效用相等处进行选择达到经济均衡。基于A.V.Chayanov的研究, 日本经济学家Nakajima对农户经济建立了数理模型, 他研究了劳动力市场缺失下, 农户将所有产出卖到市场, 并可完全从市场获取消费品下的选择情况, 农户将基于效用最大化同时对生产及消费做出选择。Jorgenson and lau对完备市场下的农户模型进行了分析, 并以此数理模型为基础进行了实证研究。随着分析的深入, 研究者意识到完全自给自足的简单经济模式及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农户经济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因此, 学者以已有文献为基础, 对不完备市场下的农户经济选择进行了研究, 以Dwayne Benjamin为代表, 他对不完备市场下的不可分离的农户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 研究表明此情况下, 农户在内生的影子工资下达到经济均衡。国内有关农户模型研究的文献较少, 以张林秀[1]和陈和午[2]两人的研究综述为代表, 其中蔡基宏[3]应用农户模型对农地产出率与兼业程度关系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 国内相关研究未对农户模型进行深入探讨, 尤其是通过现代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将农户模型应用于相关的实证研究。

已有文献在农户数理模型的建立上不存在分歧, 即农户在约束条件下进行效用最大化选择。农户最大化效用函数U (c, l) , 约束包括生产函数F (K, La, O) , 收入约束Pcc=π+ωL及时间约束l+L=T。农户首先在利润最大化条件下进行生产, 所得利润构成农户总约束, 在此基础上农户做出最优经济选择。相关文献将此农户数理模型划分为可分离和不可分离模型。“可分离”是指在完全竞争市场下, 农户可以自由在市场中获得 (出售) 任意数量的产品及要素。因此, 农户进行生产消费选择不是同时进行, 而是先后分开的, 农户首先在利润最大化做出生产选择, 继而在收入时间约束下进行效用最大化选择, 达到经济均衡状态。“不可分离”模型是指在非完备市场下, 农户无法在市场显示的非均衡价格下达到经济均衡, 此时, 农户将同时调整价格、生产和消费以满足客观存在的非完全市场的约束条件, 直至达到均衡状态。与“可分离”相比, “不可分离”下的均衡价格是内生决定的。

市场完备与否是进行农户模型研究的关键前提。绝对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应用绝对意义上的“可分离”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结论并不可靠。因此, 各种非完备市场下的“不可分离”模型的研究是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虽然基于这一关键前提的实证研究所得结论不同甚至相反, 但已有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并未严格区分二者的差别。已有文献中, 作者通常是主观确定采用“可分离”或“不可分离”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 而未以真实数据为依据对所采用的模型类型的合理性进行统计意义上的检验。本文以完全竞争市场下农户的均衡分析为起点, 并以此为参照, 着重对非农就业机会有限及农业生产可雇佣的劳动力不足这两种情况下的均衡状态进行了讨论。

二、基本数理模型

经济分析中, 农户满足经济人基本假定, 在效用最大化下做出选择。农户效用函数U (c, l) , 其中c消费品市场是完备的, 农户可在市场上自由买进 (售出) 产品, 这一假定符合现实情况, l为闲暇水平, 效用函数随e和l递增, 并符合边际效用递减原则。生产函数F (K, La, O) 中土地、劳动力及其他要素投入在边际产出价值与价格相等处确定, 但因本文主要关注农户劳动力与产出的关系, 因此将土地和其他要素投入视为恒定。生产利润及非农就业收入构成农户收入约束, 劳动与闲暇构成农户时间约束。农业生产所需劳动来自从市场雇佣及农户自有劳动力。农户经济选择可用如下数理模型进行表述:

MaxU (c, l) (1)

约束条件:

生产函数:Y=F (K, La, O) (2)

利润函数:π=PYY-ωLα-PoO (3)

收入约束:PcC=π+ωL (4)

农业生产劳动:La=Lf+Lm (5)

农户总劳动时间:L=Lf+Lo (6)

农户总时间约束:l+Lo+Lf=l+L=T (7)

农户总约束:PcC+ωL=π+ωT (8)

在完全市场下, 农户首先在外生工资ω给定下做出利润最大化的生产选择, 由此得出总约束条件 (8) 式, 在约束条件下农户进行效用最大化选择并达到经济均衡状态。在非完备市场下, 存在有关市场的外生的非完备条件, 如非农就业机会有限情形下的就业机会, 这时, 在可观测的市场工资水平下, 农户无法达到满足非完备市场条件的均衡, 因此农户将通过调整主观工资、生产和消费水平, 在非完备市场条件下作出最优选择, 均衡状态的工资是内生决定的。

三、农户均衡状态的比较静态分析

完全竞争市场下, 农户在外生工资水平下进行生产消费选择, 当工资发生变化, 农户在变化工资下达到新的经济均衡。在非完备劳动市场下, 存在有关市场非完备程度的约束条件, 这一条件是外生给定的, 而市场上可观测的工资不再是外生的均衡工资。此时, 农户在市场的非完备约束条件下, 做出经济最优选择实现均衡, 均衡下的工资水平内生决定。当市场的非完备条件发生变化, 农户将在变化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新的经济选择。这部分应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 对农户在不同市场条件下, 经济均衡状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1.完全竞争市场情形

完全竞争市场下, 农户可自由在市场上进行任意数量的劳动交易, 农户在市场上外生工资给定的情况下做出均衡选择, 这一过程可由以下条件确定:

农户在利润最大化下进行生产选择:PYFLa=ω (9)

由此确定生产所得利润π, 农户总约束条件:PcC+ωL=π+ωT (10)

农户效用最大化满足undefined

为直观得出农户劳动及消费水平的选择, 本文直接考察由劳动和消费品表示的农户效用函数U (c, L) , 与消费品、闲暇的边际效用比, 农户劳动边际效用满足以下条件:UL (c, L) 〈0, Uundefined〈0, Uundefined<0。农户最优经济选择如下所示:

农户最大化效用函数:U (c, L) (12)

约束条件:PcC=π+ωl (13)

建立拉式函数L=U (c, L) +λ (π+ωT-PcC) (14)

约束条件下农效用最大化一阶条件:

undefined

若市场工资水平ω变化, 通过 (15) 三式两边对ω求导可得:

undefined

上式左端系数矩阵为拉式函数L的加边海塞阵undefined。

undefined

上式可分解为第一项替代效应及第二项收入效应。由于加边海塞阵行列式大于零, 则收入效应<0, 替代效应>0。因农户效用函数中闲暇品的特殊性, (17) 式表示的替代效应>0, 但收入效应符号取决于 (L-La) 的符号, 因此, 农户劳动随工资变化的总效应如下:

(L-La) <0或 (L-La) >0。但替代效应绝对值大于收入效应时, undefined。 (L-La) >0, 但替代效应绝对值小于收入效应时, undefined, 且undefined符号不定。

由于闲暇作为正常品, 当工资水平提高, 闲暇消费将减少是符合常理的, 因此本文考察undefined, 且undefined的情形。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农户在市场中可自由提供 (雇佣) 任意数量的劳动。图1表示农户在工资为ω1和ω2两种水平下的均衡状态, ω1<ω2, 在ω1下, 农户的均衡状态由点a、b所示, 农户向市场上净出售b1a1水平的劳动。当市场工资提高至ω2水平时, 农户达到新的均衡状态, 由点c、d表示, 农户向市场净出售d1c1水平的劳动, 达到新的均衡后, 农户消费及效用水平将提高。

2.非农就业机会有限情形

完全竞争市场情形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但对其进行的均衡分析为现实不完备市场下的理论模型提供了基本研究框架。完全竞争市场下, 农户以工资为外生变量进行经济选择达到均衡。但在现实市场不完备条件下, 农户以不完备条件为外生变量进行选择达到均衡, 均衡时的工资水平由内生决定。在经济体由农业向工业化过渡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这一过程, 农户通常面临外出非农就业机会有限的非完全市场条件。因此, 农户将在“非农就业机会有限”为外生的非完备条件下做出最优经济选择, 实现经济均衡。如图1所示, 在市场显示的非均衡工资下, 农户愿意向市场净出售d1c1水平的劳动, 但“非农就业机会有限”这一外生条件使得农户只能从市场上净获b1a1水平的就业机会, 因此农户在ω2下无法实现均衡。农户将通过降低影子工资水平, 使得经济选择满足外生的不完备条件, 最终在a、b点达到均衡, 此时农户向市场净出售b1a1水平的劳动, 农户消费及效用水平降低。

3.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情形

农业生产季节性特征明显, 农忙时节农户生产所需劳动力不足是现实中另一种常见的情形。农户在市场显示的非均衡工资水平可雇佣的劳动不足。如图2d、c点所示, 在显示的工资下农户需要从市场净雇佣d1c1水平的劳动, 但市场外生条件为可净雇佣b1a1水平的劳动。因此农户将提高影子工资水平而满足外生非完备条件, 由此实现最优经济选择, 农户最终将在a、b点达到经济均衡, 此时, 农户从市场净雇佣b1a1水平的劳动, 农户消费及效用水平将提高。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见, 确定外部市场情况是进行农户均衡分析的关键。不同市场条件下, 农户所达到的经济均衡存在很大差异。完全竞争市场下, 农户将市场上可观测的工资水平作为外生条件, 并以此做出最优经济抉择。但在非完备市场下, 市场上显示的是非经济均衡下的工资, 农户以此做出经济选择无法实现均衡, 事实上, 市场非完备程度将作为农户进行经济选择的外生条件, 农户由此达到均衡状态, 均衡工资水平是内生决定的。

在应用农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中, 清晰界定市场情况, 确定不同市场下的外生条件, 是获得可靠结论的基本前提。若现实数据是由非完备市场环境中获得的, 却应用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农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将所观察到的工资作为外生变量进行各个参数的估计。但事实上农户在外生的非完备市场条件下做出均衡选择, 均衡工资是内生决定的。显然该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不同市场条件的确定也是得出正确政策建议的前提。比如, 政策目标是实现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通过提高工资水平可实现这一目的, 但在非农就业机会有限情形下, 提高工资会使得农户距经济均衡状态更远, 农户实际上通过影子工资达到 “就业机会有限”这一约束下的均衡, 此时, 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才是实现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这一目标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林秀.农户经济学基本理论概述[J].农业技术经济, 1996, (03) .

(2) 陈和午.农户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文献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 2004, (03) .

师资均衡不等于教育均衡 篇3

然而,为促进教育均衡,我国各地将在3至5年实现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大概也就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县域之内的校长教师经常来回调动,校长教师将不能像以往那样长期甚至终身固定在某一所学校工作。用有关专家的话说,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说白了,教师不再属于某个学校,而是属于县教育局。我认为,这恐怕不是一个好主意,这样制造的教育均衡只是一种表象,一种幻觉。且不说某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一直悄悄利用教师调动收受贿赂,很可能冠冕堂皇地把教师交流机制当作拓展财路的机会,单从教师自身的立场看,有几个会赞同这套机制?有关方面设计这种县域教师异校轮岗交流机制时,可曾征求一下广大教师的意见?县域教育不均衡,尤其师资不均衡,责任不在教师,根本的原因还是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主管部门也一直忽视乡村教育,很多地方连师资都不能给乡村学校分配足额,甚至反倒为城镇学校发展而大批抽调年轻的乡村教师——这很可能也是乡村教师不能安心于乡村学校的诱因。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缺乏教育家的眼光,只是一个个官僚而已,不从自身反省,却把教育不均衡的原因归咎于教师,这样的管理思维对教育均衡何益之有?

即使教师“轮岗”后,看起来县域内城乡学校师资均衡了,但是,县域内教育均衡了吗?师资均衡岂能代替教育均衡!

尤其令人担心的是,既然说是县域内交流,主管部门很可能会把教师调动到远离自己住家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地方,没准还会把同为教师的夫妻一个东一个西打发了,教师分居也将常态化,这对本来正在失去魅力的教师职业更是一种伤害。现在应聘中小学教师的男性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少,教师轮岗制度的推行怕是让他们更没兴趣。再说了,以目前的情况看,5年后,很多地方的县域交通也不大可能发展到像城市公交系统那样,方便教师上班早出晚归,这样很多教师就不得不住在学校,那么这些教师的家庭怎么办?他们的父母和孩子谁来照顾?总不能把全家都搬到学校住吧?何况政府既不打算也没资金给教师们提供这样的条件。真有钱的话,还不如大幅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留住人才。至于会不会有个别教师请人代课替自己“轮岗”,也不是不可能,现在就有个别教师出一部分工资随便找人代课,自己却另谋职业,或者呆在家里逍遥。如此“交流轮岗”折腾,对基层教师实在不够尊重,又如何能让被“交流轮岗”的教师们心甘情愿促进教育均衡为教育事业奉献?

再者,让教育人才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本质上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决定教师的聘任,彻底剥夺了学校聘请教师的权利。这样可能延续目前的状况,学校明明需要教师,但主管部门就是不给——也可能不是教育主管部门一家说了算,政府不给编制,教育主管部门也无奈。或者主管部门领导出于某种利益考虑,随便就把一所学校的教师调走了,然后还冠冕堂皇宣称这是执行制度。不能保证学校根据需要聘请教师的权利,一所学校的师资无法得到保证也无法稳定下来,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无法提高,不利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还扯什么义务教育均衡?而且,校长也很可能失去培养教师的兴趣,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发展也不是福音。哪个校长辛辛苦苦培养一个优秀教师,教育局却一纸调令拉走了,你的心血算不算白费?你还有兴致吗?要么一个校长好不容易把一所学校搞得像个样子,自己却被调走了。谁愿意这么高尚无私“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所以,我要说,既不考虑基层教师权益保障问题,更无视很多学校得不到充足的教育资源的事实,却自以为是地要搞县域教师轮岗交流,以图均衡义务教育资源,这样所谓的“顶层制度设计”,根本就是缘木求鱼,开错了药方。

参考文献

[1]虎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

[2]梅莉.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下师资配置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J].商,2015(43).

[3]刘冬梅.基于师资配置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8).

【均衡劳动价值论】推荐阅读:

均衡招生07-18

均衡机制07-21

均衡相关06-07

内外均衡06-15

动态均衡06-22

均衡调度07-05

信息均衡07-28

协调均衡08-10

分数均衡08-11

均衡优化08-12

上一篇:英语学习倦怠下一篇:英语背诵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