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批评

2024-05-28

生活需要批评(精选5篇)

生活需要批评 篇1

一、引言

批评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没有批评也就等于没有要求、没有教育。但批评必须运用得当, 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运用失当, 不但不能达到提高教育的目的, 而且可能造成师生感情的对立以及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增加今后教育的难度, 因此, 批评也是需要讲究艺术的。下面笔者仅从批评的语言艺术、批评的方式方法简单地谈一些拙见。

二、批评教育的语言艺术

批评的语言艺术是指在教育过程中, 运用语言来否定、抑制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的技巧与能力。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必须怀着爱心, 否则说出话来, 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成功的批评, 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一) 要有诚恳的、与人为善的态度

班主任批评学生是为了帮助、教育学生, 是为了把他们身上的各种优点和长处都充分地发挥出来;是为了调动他们的一切积极因素, 而不是整人, 或专在学生身上找缺点和错误, 把学生搞得灰溜溜的。批评不是主人对仆人的训斥和责备, 而是主人翁之间思想上的互相沟通、互相帮助。所以, 批评时要善意, 要有诚恳的态度, 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即使是严厉的批评, 也应达到增进团结和友谊的目的。

(二) 要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

1. 要多肯定, 少否定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应多用肯定、启发、开导的语言和语气, 最好不用或少用“不准”“不能”“不行”“不要”等语言。因为实践证明, 否定式的语言不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他们的主动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效果会适得其反。

2. 要有理、有节、有度

批评学生时要摆事实, 讲道理, 入情入理, 以理服人;要口气温和, 态度和蔼;要平等商讨, 消除对抗;要正面引导, 多加勉励;要严于律己, 心理换位;要注意分寸, 留有余地。不要挖苦讽刺, 乱扣帽子;不要随意责骂, 造成对立;不要类比推论, 乱下结论。做到有理、有节、有度, 学生才会口服心服。

3. 因人、因事、因地而异, 要和风细雨, 灵活多样

对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学生, 宜采用发问式批评方式,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他们, 让他们自己思考、自我觉悟、自我改正;对于情绪抑郁、反应速度慢、学习虽努力但成绩不太好的学生, 则要特别耐心, 严防急躁, 多指出改正的方法和方向, 并帮助其树立改正的信心;对脾气暴躁、行为易受情绪左右的学生, 应采用冷处理、商讨式的批评方式;对错误较严重、依赖心理较强或怀有侥幸心理的学生, 则应运用严厉的态度、激烈的语调、尖锐的言辞即“触动式批评方式”。总之, 要因材施教, 和风细雨, 灵活多样, 目的只有一个———教育学生。

三、批评的方式方法

批评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班主任工作的实际, 采用何种批评形式, 当然要依情况来定。

(一) 当众批评与个别批评

这两种批评的形式不能偏废。一般来说, 应尽量减少当众批评。学生课下的缺点及校外犯的小错误, 特别是早恋一类的错误, 一般不适合当众批评;但个别批评不能代替当众批评, 该在全班说清楚的事, 若私下解决, 就不能伸张正义, 集体的正气就树立不起来, 对全班同学都有害, 对犯错误的同学本人也无好处。当然, 当众批评也不能代替个别批评, 个别批评比当众批评气氛更轻松一点, 进退更灵活一些, “安全系数”更大一些, 有它的长处。

(二) 点名批评与不点名批评

班主任的经验告诉我们, 点名批评必须慎重, 尽量少用。点名批评之前, 必须考虑一下:点名后, 被批评者可能有什么反应, 如何对待;其他学生会有什么反应, 如何对待。但慎重归慎重, 坚决归坚决, 凡属应该点名的, 不可姑息。

(三) 提醒式批评

学生的许多小错误, 有些只要提醒一下就可以了。这种方式主要以暗示为手段, 其语言内容又多为提醒、启示之类。对性情机敏、疑虑心理较重的学生是有益的。当他们犯了错误时, 只要外界稍稍给点指责的信号, 暗示或提醒一下, 他们就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较快地意识到批评者的意图。例如, 笔者班上有一位成绩较好的同学, 上自习课时总是喜欢与同桌高声交谈, 影响了自习纪律, 其他同学意见很大。对此, 笔者采用了提醒式批评方式。在下一次自习课之前, 笔者把他叫到办公室, 拿份练习让他回去做, 顺便提醒他说:“自习课时间要充分利用好, 讨论问题是可以的, 但不要妨碍其他同学。”这样点到为止, 心照不宣,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批评是为了教育, 它是手段, 不是目的;但批评更是一门艺术, 所以必须讲究方法策略。只有讲究艺术性的批评, 才是最高明的批评。

生活需要批评 篇2

成长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成长需要自由自在的快乐,成长需要勤奋的学习,但我觉得成长需要一次次的批评。

记得有一次,我奶奶从老家千里迢迢地赶来。家里人为奶奶准备了一大桌丰盛的午饭。当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端上桌时,那阵阵浓郁的香味使我垂涎三尺。忽然,我眼前一亮,发现了我最爱吃的“西红柿炒鸡蛋”时,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迫不及待地先夹了一块,放进嘴里美美地嚼了起来。正在这时,家人们也纷纷落座。我心想:要是这盘菜太受欢迎他们先吃完了,我该吃什么呀!于是我把“西红柿炒鸡蛋”的盘子往我这边拉了拉,还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一会儿,这盘菜就要被我“消灭”了。这时刚刚忙碌完的外婆看到,西红柿炒鸡蛋被我一个人吃完时,严厉地说:“你怎么自己把菜吃完了!你不知道这盘菜是为奶奶准备的,奶奶牙不好,得吃点软的。”听到这,我的脸“唰”地一下涨得通红,低着头,说不出话。奶奶却慈祥地说:“孩子么,正长身体,想吃就让他吃吧。!”外婆却板着脸说道:“不行,从小他心里就没有别人,只顾自己,这样下去可了得。”外婆的话使我的头低得更低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深深地知道外婆的批评对的我好处。就像小树的成长需要园丁的修剪。

外婆的批评使我明白了:做什么事应先想到别人,懂得分享。外婆的批评使我一生受益。从那以后,我不再那么自私,是外婆的批评让我长大了。

文学批评需要重建 篇3

陈众议(知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代表作品有《拉美当代小说流派》《加西亚·马尔克斯评传》《博尔赫斯》等):重建文学批评就有很多问题,首先我们要做自我批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当然不是截然分家的,现在我们的文学批评确实是没有完全肩负起它本身所应该具有的职责。西方从古希腊一直到现在,文学批评一直在引领着时代,担当时代文化理论的先锋。中国古代也是这样,成就最大的非孔子莫属,孔子的《论语》有点儿类似于现在的于丹、余秋雨的文章。

在今天谈“重建”,其实我们的条件已经越来越成熟了,第一,无论国学是热还是冷,现在大家都已经越来越重视,很多书籍触手可及。第二,这30年,受西洋文学和文化的影响,我们也基本摸清了一些路数和脉络,所以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准备,无论是心智上的准备,还是学术上的建构。

重现建构就必然会有所突破,也就会打破一定的传统,这些归根结底也是时代的选择。我希望得到大家认同的观点是:一切文学都是当代文学,一切文学理论也都是当代的文学理论。今天,学习古典文学,也是在现有的状况下再去研究,这其实既有它的当代性,也有难点藏于其中。曾经认为对的很多理论,多年过去之后,它们就应当是被辩证的来看,重建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格非(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帜》《小说叙事面面观》等):中国的批评或者文学理论需要某种变化、变革,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地、切实地去做这样一件事情。文学批评从文学研究的学科门类来讲,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但是在整个20世纪,文学批评的领域之大让今天的人吃惊,它基本上已经囊括了比如说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门类。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文学批评,它不仅仅跟文学有关,它也涉及各个方面。所以有人说19世纪是一个小说的世纪,20世纪毫无疑问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世纪。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学批评,我们不妨看看最熟悉却也最陌生的准文本——什么叫准文本,大家看一本书,除了正文以外,书里边还有大量的其他的信息,比如封面、插图、腰封、封面上会有的文字等等,所有这些非正文的信息,附着在一本书里面的信息,我们把它称之为准文本,它不是正式的文本,但是它非常重要。要讨论小说评点也必须要从这里入手。其实对小说的评点,毫无疑问也是准文本,但想要跳过去却又不可能,如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所以这就造成了中国的小说评点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带有某种强制性。也正是有了这种评点,影响了读者,影响了作者的写作内容,让很多流传下来的内容受到了删减或增加。

中国这么多年发展下来,用张爱玲的话说只有三部小说是好的,《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我的看法跟张爱玲一样,这个“三部”也是经过很多的文人不断修改才出现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当中,评点出现的作用功能不仅仅是指导读者,它本身也是作者的一個部分,至少它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这个创作的工作。

范小青(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品《裤裆巷风流记》《个体部落记事》《城市民谣》等):写作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我一直非常崇拜有天赋的作家,他明明生活在当代,但是他能够把历史的一些东西,过往的一些东西写得那么活灵活现,那么让人佩服,那么让人相信,这种作家我觉得是非常有天赋的,他非常有自信,想象的虚构能力非常强。从我个人来讲,我就不是这样一个作家。我的小说绝大部分跟自己的经历有关,所以说在个人写作的资源上来讲,我是更注重当代性,或者叫当下性。我曾经引用过另外一个词,作家的库存,作家有一个仓库,他仓库里的存量有多少,有的作家长期坐在书斋里面,他的库存就会减少。比如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是一辆高速前进的快速列车,80、90后生下来的时候就在这个车上,成长了20年,始终在这个车上快速的前进。但是我们这代人就不一样,我们过去是在一个牛车上长大的,在那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突然有一天,我们从牛车爬上了快速的火车,而且这个火车越来越快,随着我们的年龄越来越大,在太快的火车上我们就会晕眩,就会接受不了,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作家在当下写作的时候碰到的一些困惑。

当下社会的特点,一个是速度快,一个是事情多,另外一个就是利和义的关系。在这样几个特点之下的文学创作面临着一个既好又坏的一个时代,正是因为既好又坏,它才会成为最好的资源。 这种资源有着它的双面性,就看我们如何去对待和使用,在创作中发挥哪一面。这对于当下的作家是一种考验,对读者是一种考验,对文学批评的研究更是一种不可小视的考验。

成长需要批评作文 篇4

批评,能够变为人生火车的驱动力,能够变成人生商船的风水罗盘,还可以锻造人生商务大厦的支撑。因此 大家的成长需要批评。

还记得那时一个周五,教师下午就留了夜里的工作,同学们都拿走写完了,我却沒有写。我想着:并不是也有全部礼拜天能够写吗?留到夜里写也没事儿呀?因此,我回到家好好玩了一气,沒有做作业。来到夜里,我急急忙忙写着工作,由于我约了同学们一起去看电影。我高兴极了,正想象着和同学们看电视剧的场景时,“叮咚叮咚”一声,电子门铃响了。我的心一紧,不容易是同学们来要我了吧?我英语写作还没有写呢!我开门,果真是她!我过意不去地说:“抱歉,我还没有写完工作……”她心寒地看着我一眼,便选择离开了。妈妈看见消沉的我,发火地说:“别人都在中午写完了,你没有写,这不是和他人差了一大截吗?工作量不一样,速率自然就不一样啦。此次大家的友情会如何。只有你自己解决了……”一大堆责怪得话从妈妈口中滴下来,直接了当地批评了我。我低下头,一字一句地用心听着妈妈的责怪。妈妈见我还在用心听,她的心态也缓解出来。她叹了一口气,一件事意味深长地说:“你呀,什么事情都好懒,今日拖明日,明日拖后天性。以后勤管理快一点,即然有整体规划开心的事要做,就提早把很有可能碍到它的事前搞好,听明白了吗?”我认真地点了点头。从今以后,我再沒有误过事,再沒有犯过那样的不正确了。

人无完人,人非圣贤,拥有不正确就不必避开批评,批评让人发展。使我们在批评中反省,在反省中发展……

生活需要批评 篇5

我们仅从《没有航标的河流》到《人生》《老井》,就可以见出吴天明在“80年代”人文精神高涨的历史时期,是怎样以自己的电影观念与电影语言执著求索的行走踪迹。

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吴天明恰恰是一位顽愚的不识时务者。当下是什么时代?当下是后数码工业高科技打造的大众娱乐至死的商业电影时代。然而,吴天明在他电影生命的最后历程中,依然操持着“80年代”的电影观念与电影语言制作《百鸟朝凤》,他又怎能不被当下的电影批评人不识历史地抨击为陈旧呢?从当下的商业电影观念来透视吴天明,他一定是这个时代电影制作族群中的落伍者,他曾经的风采与辉煌本应该让他沉默在这个喧嚣时代不可惊扰,然而他还是坚持拍摄了《百鸟朝凤》。

这无疑是一种执守。

我想,这全然不是简单的电影制作的技术性问题,从电影本体论与电影人的人格本质上诠释,这依然是吴天明对那一代电影人的艺术精神与艺术信仰给予守护与誓死捍卫的人品。他首先抛弃了这个时代,而这个时代也抛弃了他。

我必须说,《百鸟朝凤》是第四代电影人吴天明为自己书写的墓志铭:拒绝商业电影,只是顽愚地坚守艺术电影,以守护那一代电影人的艺术精神与艺术信仰。

凡脱去媚俗之务的电影批评人都应该看视到,《百鸟朝凤》是一笔从“80年代”承传而来且旷日持久的精神财富,然而制片人方励为了《百鸟朝凤》在院线营销的商业利润,公然于大众媒体下跪,这一跪让吴天明代表第四代电影人守护一生的精神财富瞬间破产。其实说到底,还是方励赢了!

无论如何,《百鸟朝凤》本然就应该是一部品赏于寂寞中的艺术电影,但却无厘头地在大众媒体上被炒红了,除去方励下跪以伦理的贬损刻意制造轰动效应之外,当下电影批评人也蓄意借势推波助澜,更是把这部电影在短期内炒作得大红大紫。我特别焦虑的是,长期以来连一篇像样的电影批评文章都写不出来的人,此刻也不失时机地拉起架子指点吴天明及其《百鸟朝凤》;让我更为担心的是,《百鸟朝凤》最终不免沦落为媚俗电影批评人以借机为自己出尽风头的话题。当下中国期待着优秀的电影作品推出,应该也更期待着专业且优秀的电影批评出场。

我们特别不希望那些当下看似走红而实则外行的批评者黏着于电影,成为这个行业的寄生者,好像做不了厚重与纯正的学术研究,隔行观火地赏析或指点一把电影,把电影降解为文学作品,给予外行的社会性批评,并借此附着于电影把自己炒作为一个社会名角。以致让学界始终传递着这样一句调侃:电影批评原来就是那些有文化的人做没学问的事;当然还有人如是说:电影批评本来就是那些做不了学问的人做点外行批评电影的事。

多年前我在北京时,曾多次与某导演聊谈电影,某导演不乏轻蔑地说,那些所谓的电影批评人在专业观念上基本不懂电影,他们连摄影棚、拍摄现场都没有体验过,当然他们连电影拍摄器材的边儿都更没触摸过,谈什么电影?电影是在专业制作现场用专业器材与专业观念玩出来的,我们电影人从不看此类电影批评人的文章,因为他们的文章对我们拍摄电影没有任何视听制作观念上的专业启示。

然而无论怎样,有电影创作就应该有电影批评,也应该有电影理论的研究。而我所建议的是,至少应该能够做到历史地与专业地批评吴天明及其《百鸟朝凤》。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一位作家作品准确地还原于属于他的艺术生命所成长的那个时代之历史中,给予专业且诚恳的批评。我在这里不妨给出一个例子。

如果一位当代音乐批评人借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的“十二音体系”及其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音乐风格,以评判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及其古典主义(classicism)音乐风格不懂无调性音乐,因此偏激地宣称贝多芬是一位在音乐观念与音乐语言上过时的陈旧者,并且批评《命运》在和声、对位与配器等音乐元素方面是如此简单。这无疑是一种反历史主义的无知。

我所担心的是那些当下走红的电影批评人不太熟悉音乐,尽管音乐是电影在四度量项中展开的一个重要元素,的确也从未见过他们专业且准确地分析过电影音乐,就不要说对民间唢呐曲《百鸟朝凤》在这部电影中盛载和过度盛载之历史内涵的分析了。既然如此,那么我就再举一例。

如果一位当代文学批评者宣称,卫慧的《上海宝贝》在小说创作观念上整整领先了陈忠实及其《白鹿原》一个时代,言下之意,陈忠实的小说创作观念是陈旧的,而当下的大众读者更愿意阅读《上海宝贝》,没有多少人愿意阅读《白鹿原》。这无疑也是一种反历史主义的无知。

陈忠实与吴天明的伟岸正在于把他们守护的“80年代”之文学艺术精神与文学艺术信仰“陈旧”为一种厚重且高贵的历史,这大概是当下的浅薄者决然无法做到的,苍白与浅薄的人格又怎样能够沉淀与保守一种圣洁的厚重呢?书写到这里,诗圣杜甫的那首《戏为六绝句·其二》不可遏制地灌注于我的思绪:“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当代文学随着“80年代”的终结失去了轰动效应,30年后在当下的大众媒体时代,电影与电影批评取代了30年前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批评,成为炒作社会话题的肇事之地。其实这也是电影批评所面临的一种窘态:即学文艺学与现当代文学的人做不好本专业的研究,则改行做外行的电影批评,而电影学院又培养不出优秀的电影批评人,则让学中文的人钻空子。如果一位从事电影批评的教授通篇文章只是陈列一部电影在院线上所获取的商业指数,并准确到把电影人的艺术精神与艺术信仰统统遮蔽了,这种电影批评教授在骨子里必然是俗不可耐的。

其实学界也大可不必惊慌,这当然只是附着的现象,还是有优秀的电影批评人的。

上一篇: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下一篇:“三明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