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通用12篇)
新高考 篇1
2014年9月4号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意见》出台后, 人们提出了许多质疑, 认为我国已经多次对高考进行改革, 却没有取得太大成效, 因此对此次改革也并不看好。尽管人们对此次改革有质疑, 但我们通过对此次新高考改革的分析, 不得不承认此次改革的亮点, 这次改革力度大大提高, 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1. 基础教育回归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
我国从1978年恢复高考后, 虽然经历了几次改革, 但应试教育的现状却依旧没有得到改善。《意见》指出:学生在必选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外, 可以跨越文理分科的思维, 自主选择三门科目进行学习。“不分文理科”的改革模式打破了高考几十年来的单维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人们模糊了对“基础教育”的真正理解。高等教育有三项基本职能:培养专门人才, 开展科学研究, 服务社会。一个人是否能接受高等教育就取决于是否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基础的人。基础教育向每个人提供能够为所有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经验和社会准则。而现在的基础教育似乎忽略了“基础性”这一点, 教育带有功利性和片面性。尤其是我国的高中教育, 完全就是应试教育。新的高考改革打破了文理分科传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课程, 这使得现在的基础教育更注重“人”的培养。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把“全面发展”概括为五个方面, 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发展。人的发展不仅仅是劳动能力的发展, 还要发展社会关系、自由个性等。因为人存在的价值不只是为了生存和劳动。这就要求教育不能只培养会劳动的专门人才, 还应该培养有个性、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新的高考改革消除了以往文理分科造成的教育弊端, 使得基础教育回归对“全人”的培养的正常轨道。
2. 以往不被重视的学科有得到重视的可能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 高中14门课程 (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美、音、技、电、体) 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除语、数、英语三科外, 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 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和所报考科目的高校要求, 在思想政治、地理、历史、化学、物理和生物等科目中进行自主选择, 在这里的一个“等”字, 给各省 (区、市) 提供了巨大的灵活操作空间去设定高考所要选考的科目。教育部并没有明确限定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门科目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各省 (区、市) 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定除了上述6门科目之外的学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浙江省作为高考改革的试点之一, 将技术列为2017年高考的选考科目之一, 此做法成功突破了传统的史、地、政、物、化、生6门课而达到了7门。虽然这一突破并不容易, 但这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为其他不被重视的科目列入高考考试范围提供了可能。
此次高考改革关于外语实行一年多考、减少高考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等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改变以往高考的弊端。目前, 上海和浙江两地已经开始实行新的高考改革, 研究出一系列具体实施方案, 虽然新高考制度才刚刚起步, 还并没有全面实行, 但目的是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方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考试招考制度, 科学地进行人才选拔,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希望各界人士能够认清此次高考改革的优点, 以实际行动来支持高考改革, 使改革深入人心, 将其优点最大化, 造福我们的莘莘学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 沈兰.高中学分制:国际经验级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 (美)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任学宝.落实学生前所未有的选择权[J].人民教育, 2015, (1) .
新高考 篇2
高考语文全国2卷难吗
相比而言,实用类文本阅读在考查的形式上较高考相比没有什么大变化,但是难度有所加深,考察的依旧是材料性阅读,主题上知识产权 创新 高效和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
只是在题型上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的淋漓尽致,将文字阅读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合二为一,强化在阅读中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考查。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在延续成语、病句、语义连贯考查的同时,也做出了适当调整,如病句题,由传统的选择题形式演变成了 实际应用型的病句修改题型。
综合来看,除了重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古诗词之外,对于课外掌握情况也是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今年全国2卷整体偏难。
全国一、二、三卷的区别
全国一卷的试题很难。语文即使试题再难,都能得到一定的分数。而数学,却将全国一卷的考生给考哭了。数学的难度,让很多人都难以理解。通过试题的难度,将考生考哭。全国一卷的数学已经很难了,然而这还不是结束。文综、理综的考试科目同样偏难。
全国二卷也很难。不过相比一卷的考生,二卷考生的日子相对要好过一点。除去数学以及理综的物理、化学试题相对难一点外,其他的试题难度都适中。比较适合考生们去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全国三卷中,四川的考生最不怕考。四川考生在文科数学上,即便平时数学在130分以上的考生,都认为今年试题偏难了。很多试题都没有做过,试题难度应该属于理科考生。
高考语文估分方法
语文试卷中主观题的数量非常多,又没有固定答案,所以估分难度很大。下面我们就分享一些评分时的注意要点,供大家参考:
①像古诗文、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题,不用跟标准答案完全一致,这类题目主要依据考生答案的完整性、清晰性和语言表述的规范性等进行评分。所以考生只需要找准得分要点,来判断自己是否得分即可。
②作文可以参考评分标准,并结合老师的建议进行估分。在高考中作文等级一般都是二三等,所以只要考生作文没跑题,其实就可以以42-45分为基准分进行适当加减。
新高考省份填报志愿的方法
相比传统的文理分科高考志愿报考,新高考“3+1+2”模式省份的考生填报志愿会更难一点,不仅高考志愿报考数量增多,并且大学招生专业会对选科有明确要求,可能文理分科前文科生能报考的一些专业,比如金融学、数学、统计学等专业,新高考考生就报考不了了。
比如985高校北京理工大学的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要求考生选择“物理”科目;比如985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要求考生首选“物理”再选“化学”科目;比如“两财一贸”中央财经大学的保险学、投资学、统计学类、金融学类等专业要求考生选择“物理”科目。
北京新高考方案公布等 篇3
北京:新高考方案公布
2010年北京新高考方案目前公布,根据此新方案规定,新高考考试科目不变,仍为“3+文综或理综”,分数不变,考试时长不变。新高考考试内容的90%以上为本市高中新课程必修内容,只有部分知识点可能会涉及选修课程。此外,文综中的历史、地理、政治;理综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各科内容比例将按新课程的内容、学时、学分比例进行调整。
新高考中的题目将增加“选择性”,例如在一道题目中设置多项内容。让考生选择解答。此外,新高考中还将在高职院校录取中增加“高考+会考”的录取方式,根据考生语、数、外三科高考成绩以及二至三科会考成绩录取考生。
新高考还将扩大自主招生高校的范围,不仅市属高校有望进行自主招生,而且参与高职自主招生的试点院校也将增加。据部分高校招办负责人透露。明年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将在自主招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统招中,高考成绩仍是重要因素之一。
吉林:综合素质评价有望纳入录取参考
吉林省2010年高考将迎来新课改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在新课改中,该省引入了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综合素质评价将纳入考生电子档案。其评价将有可能影响其高考录取结果。据了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大项,细化为30个要素,采用等级和综合评语相结合的办法,以定性为主,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每学期评价一次,毕业前进行总评。
四川:2010年艺术、体育类专业考试报名时向确定
四川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体育类专业招生的专业报名考试时间目前已经确定。据悉,2010年艺术、体育类考生文考报名全部使用网上报名,凡愿报考省内、外普通高等学校艺术、体育类专业的考生在市州招办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网上填报并提交报名信息后,必须于2009年12月28日至12月30日期间持本人到户口所在地的县市区招办对报名进行确认。专业统考报名、考试时间如下:
音乐类专业2010年3月7日至3月8日报名,3月11日起陆续进行专业考试。
表演、编导类专业2010年3月16日至3月17日上午报名,3月19日起陆续进行专业考试。
美术类专业2010年3月26日报名,3月27日下午至3月28日进行专业考试。
体育类专业2010年4月8日至4月15日全省考生按规定分两批报名考试。
广东:2010年高考体育满分300分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发出《关于公布广东省2010年普通高考体育术科考试项目的通知》,规定广东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体育术科考试由基本素质和专项基础两部分组成。基本素质是对体育类考生的共同的基本要求,主要检测考生是否具备体育技能中速度、爆发力和协调性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专项基础主要检测考生在专长发展方面的技能基础和潜能。基本素质共设三个项目,分别为:100米跑、立定三级跳、原地掷实心球,全体体育类考生须参加这三项考试。专项基础共设五项,分别为:足球运球绕杆射门、篮球运球绕杆定点投篮、排球隔网定向垫球、乒乓球左推右攻(发球机发球)、100米游泳(分蛙、蝶、仰、自由泳4种泳式),每位考生只选考其中一项。
据了解,基本素质和专项基础中每个项目满分为75分,每位考生参加基本素质3项和专项基础1项共4个项目的考试,满分为300分。
上海:2010年春季高考时间出台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透露,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考试将在2009年12月19日、20日举行。高校自主招生的测试将在2010年元旦后开始。艺术类专业招生的专业市统考也将在2010年1月中旬陆续开始,2月14日春节前完成。上海市将在2010年实施高考英语科目网上评卷。
河南:大学新生8种情形不得转专业
对于一些学生上大学后想转专业一事,河南省教育厅前不久下发《关于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不得转专业的8种情形。具体情形为:
跨科类转专业的;通过普通“专升本”考试升入本科和通过对口招生升入专科或本科的;录取时被确定为国防生和定向、委托培养的;由招生时所在地的下一录取批次转入上一录取批次的;跨学历层次的;毕业年级的;受到开除学籍处分及应予退学的;其他无正当理由的。
内蒙古:9所民办学校被取消办学资格
前不久,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通报了2008~2009年度民办学校年检情况。在教育厅审批的94所各类民办学校中,评出17所示范院校,47所合格民办学校。基本合格的学校有19所。限期整改的有2所,取消办学资格的有9所。
被取消办学资格的9所院校是:内蒙古基正城市培训学院、内蒙古美缘艺术培训学院、内蒙古影视艺术专修学院、内蒙古马头琴艺术专修学院、内蒙古颐荣职业学校、内蒙古现代教育培训中心、包头软件园培训中心、北方民族艺术专修学院、内蒙古新闻专修学院;要求限期整改的2所院校为:内蒙古电气工程专修学院与内蒙古博锐信息技术培训学校。
北京:首批22所中央在京高校与市属高校对口共建
首批22所中央在京高校与市属高校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实施对口共建。今后,对口高校将通过共同承担重大教改课题、共建优势特色专业以及学分互认、互聘导师、选派优秀教师到共建高校开设课程和讲座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首批22所对口高校:北航与北京工业大学、北师大与首师大、人民大学与首都经贸大学、中国农大与北京农学院、北交大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与北京石油化工大学、北邮与北方工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与北京印刷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与北京工商大学、北外与二外、北京体育大学与首都体育学院。
高校
浙江大学:携手IBM共建软件与服务工程系
浙江大学与IBM公司(NYSE:IBM)前不久共同宣布成立针对研究生培养的软件与服务工程系。新成立的软件与服务工程系将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软件工程师,其职业角色可为软件体系架构师、软件需求分析师、软件开发人员和软件测试人员。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实验课、实训等项目,其中公共课程由浙江大学教师授课,专业课由IBM专业技术讲师面授,采用课堂讲解与动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实验课程的设置将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实训项目方面,IBM将提供本土真实客户案例。课程形式方面。IBM推陈出新地推出了名师大讲堂、导师在线等,让学生与IBM专家有了更好的沟通平台。
郑州大学:嵩阳书院2010年将招国学本科生
前不久,郑州大学嵩阳书院正式挂牌成立。新书院将
融教学、文化和旅游为一体,为国家培养一批熟悉中国典籍。了解中国学术,有较深的国学修养、较强研究能力的新一代国学研究和实践人才。明年,郑大嵩阳书院计划开始招收人文实验班国学方向的本科生,每年招生50人左右。2011年将招收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教育史、中国古代法制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经学、礼仪文化以及专门史等专业国学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
青岛农业大学:新开29个辅修专业毕业可拿双学位
青岛农业大学在新学年为全校学生开出29个可以辅修双学位、双专业的专业。今后,凡修读双学位、双专业的本专科同学在毕业时,将同时获得两个专业的学位或毕业证书。这29个辅修专业涉及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六大学科门类。本专科同学在主修专业的学习时间满一学年即可申请辅修专业学习,本科生可以修读双学位或双专业。专科生只能修读双专业(专科专业)。
香港科技大学:减少内地生比例增加非本地生至20%
香港科技大学10月宣布长远计划:增加非本地生的比例至20%,但同时会下调内地生比率,以保持科大多元化程度和对各地学生的吸引力。
香港科大现在的非本地生占全校人数12%~13%。将来可达到20%,内地生及国际生的比率可达到1:1。香港科大现在的内地生较国际生多,尤其在研究生中,内地学生较港人和国际生都多,所以内地学生占绝大比例会令香港科大的国际化与多元化程度大为削弱。不过,因为香港科大将逐步增加非本地生的人数,内地学生所占的比例下降,但学生人数反而会比现在更多。
上海2010年推广“电子眼”网上巡查高考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平台相关工作的通知》,在2009年高考中普陀、闵行及金山三个区的试点基础上,上海市2010年将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动区县级平台项目建设,逐步全面建成数字化、信息化的国家教育考试指挥、管理、监控体系。
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明年将试行“校长实名推荐制”
新高考改革方案价值几何? 篇4
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 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 这被官方和舆论都称为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由于高考改革, 牵涉千家万户的利益, 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因此, 客观分析这一轮高考改革究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极为重要。
在笔者看来, 这一轮高考改革, 主要还是聚焦科目改革, 在录取制度改革方面, 并不明朗, 因此要说这一轮高考改革有多大价值, 还为时尚早。如果只进行科目改革, 而在录取制度改革方面裹足不前, 科目改革价值有限。
根据方案, 所有考生今后都考统一的语数外科目, 另外科目则在学完之后考试, 在高考录取时由学生选择三门参加高考录取。如果不改革录取制度, 高校在录取时, 无非有三种选择:一是不分文理科科目组, 按学生6门科目的总分排序录取;二是对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的科目组要求 (如物化生、史地政) , 考生则根据学校科目组要求选择科目;三是语数外三门计总分, 其他科目计等级, 由招生学校自主提出等级要求。而不管哪一种选择, 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 即还是教招考一体化。这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 基础教育还会是应试教育, 目的是提高学科的考试成绩, 因为高校还是按学生的学科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录取, 这样一来, 文理不分科难以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道理很简单, 以前学文科的学生人文素养不高, 学理科的学生缺乏科学精神, 难道增加学科科目, 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了?
其二, 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按照目前的方案, 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一门学业水平考试。另外, 如果所选科目在高一、高二就进行测试, 那么, 这就把高考的压力提前到高一、高二, 虽然方案制定者认为这可分散高考压力, 但问题是, 如果高一某一科目考得不理想, 学生还有再次考试的机会吗 (方案提到有条件的省市可尝试举行两次考试, 但具体到落实, 学业水平测试在大多省市只有一次) ?而为了弥补这一门成绩, 学生之后的学习压力会更大。
问题还是出在录取制度上, 这次颁布的高考改革方案, 虽然也提到了录取制度, 但亮点并不多。很多舆论认为文理不分科是亮点, 但真正的亮点不在于此, 而在于两方面, 一是“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二是“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 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 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这是涉及录取制度的改革。
这两方面的亮点, 能否真成为“亮点”, 还取决于具体的操作。将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这是笔者多年来一直建议的方式。如果高考后的自主招生, 能借鉴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方式, 由学校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 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自主申请若干所学校, 学校独立进行录取, 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 这就实现了考试招生分离, 既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 又扩大了学校的招生自主权。
而如果高考之后的自主招生, 只是推广已经在南方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已经实施的方式, 即考生参加学校面试之后, 要填报志愿, 把该校填报在提前批的第一志愿, 学校再结合学生的高考分数、大学面试测试成绩和中学学业测试成绩进行录取, 其价值和意义则十分有限。
我国已经试点的自主招生, 问题就出在和集中录取制度相嫁接上, 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 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 还要求参加统一高考、填报志愿, 导致自主招生并没有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 也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只有建立在基于统一测试基础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 才能充分扩大学生的选择权, 也落实学校的自主招生权。
而取消高校录取批次, 则更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我国高校按批次录取, 导致学校被分为三六九等, 学校追逐一本率、二本率, 学生则追逐上一本的名校, 这是严重的教育不公平, 影响各类教育、学校的平等竞争和发展。但在集中录取制度之下, 录取批次将很难被取消, 最可能是取消二本和三本批次, 合为一个批次, 原因在于, 在集中录取中, 存在着批次控制线, 以此来保障高校的录取秩序。
要消除高校的录取批次, 只有实行高校完全自主招生, 即由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值得注意的是, 这次的方案也提到了“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 但这是在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框架下, 其操作可能是“一档多投”, 并非学生自由申请大学, 大学独立进行录取。
根据国家的部署, 上海市和浙江省将于今年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笔者期待这两地的改革试点方案, 能在录取制度改革上有所突破。尤其是上海, 该市是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目前有8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 且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从2006年实行自主招生选拔试验, 上海交大从2014年在一些省市试点高考之后的自主招生, 完全有条件在突破集中录取制度, 实行学生双向多选上做出有意义的探索。浙江在三位一体的高考改革上也有30多所学校试点, 如果这些学校能把三位一体的高考录取, 与集中录取制度脱钩, 将是高考改革的重要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 此轮高考改革在高考科目、特长生加分、地方高考指标计划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调整, 可以说, 这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但综观整个高考方案, 还缺失最重要的博弈, 即学校、受教育者和政府行政权力的博弈。高考改革有学科博弈、地方博弈、学校博弈、考生博弈, 但在权利和权力的博弈方面却不足, 这导致政府放权的改革极少, 或者十分模糊, 因此录取制度改革很不明朗。
学科博弈体现为文理不分科, 以及高考成绩分为两部分。如果高校在录取时, 可由学校自选3门科目, 那意味着高中将消除之前的副科, 学生可自由组合自己的高考科目。
这是学科博弈获得的学科平等地位。当然能否真正落实, 还要看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的现实条件———学校能否开设几门主要科目让学生选择;所有高中是否有条件开设出那么多的课程, 会组合成不同的小班。
地区博弈体现在调整各地的高考录取计划上, 方案要求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的高考录取率, 东部地区高校要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 同时部属高校要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力争到2017年, 录取率最低的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这是调整各地的录取计划, 以使全国录取率趋于均衡, 也是各地尤其是高考资源相对匮乏地区争取高考利益的结果。虽然这还受制于分省按计划录取体系, 只能在原有框架上调整, 但至少让贫困地区看到了缩小与发达地区高考录取机会的希望。
学校博弈体现在取消录取批次上, 取消录取批次, 将让所有学校在同一层次竞争, 而不再受批次限制, 这也是高校 (二本、三本) 努力争取的结果———在存在录取批次的情况下, 二本院校只能招收一本院校未录取的学生。这一措施究竟能得到多大程度上的落实, 还要看各地的具体实施, 也需要二本院校、三本院校持续争取自身的权利。
考生博弈则主要表现在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上, 从2015年起, 将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另外, 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 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 (区、市) 所属高校在本省 (区、市) 招生。高考加分腐败, 已经严重伤害高考公平, 一名学生加分造假, 就会改变整个高考录取格局, 因此, 在当前取消腐败丛生的高考加分, 可让考生更加公平地参加高考。
大家不难发现, 以上这些博弈, 都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有“零和博弈”的色彩, 一方利益增加, 另一方利益减少。因此, 有人戏称, 高考改革不管怎么改, 反对和赞成的总是一半对一半。
比如, 文理不分科, 各科均衡发展的学生觉得有利, 而偏科的学生却暗暗叫苦;调整地区招生计划, 不发达地区欢迎, 发达地区不高兴, 认为补偿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不合理;取消录取批次, 二本、三本院校增加了竞争的信心, 一本院校尤其是以往在一本录取批次垫底的院校却为生源犯愁;取消特长加分, 确有特长的学生认为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 而本没有特长的学生自然欢迎这一新政。
何以至此?高考改革难道就是“零和博弈”吗?非也!这主要是因为改革缺乏最重要的博弈, 即学校、受教育者和政府行政权力的博弈, 更进一步说, 目前这些“博弈”, 都是由行政主导进行的, 但真正应该推进的政府放权———把自主权给学校, 把选择权给学生, 却鲜见。只有推进政府放权, 让学校获得更多自主权、学生获得更充分的选择权, 改革才能避免“零和博弈”, 而对所有地区、学科、学校、学生都有利。
推进政府放权, 主要在于打破目前的集中录取制度, 实现考试社会化、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如果高校能实行基于统一测试的自主招生, 那么, 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 将不复存在, 各地考生可在任何地区自由报考, 以高考成绩申请大学, 大学独立录取, 在录取时, 采用多元评价, 这不就解决了录取批次问题 (学校独立自主招生, 不存在批次一说) 、高考按户籍报名问题 (考生自由报考) 、学生的自由选择问题 (学校实行多元评价,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 以统一成绩和中学学业成绩去申请大学) 及个性、特长发展问题 (将特长纳入多元评价体系中) 。而解决这些问题, 是不是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 保障每个受教育者的权利, 让学校获得充分自主、平等的办学空间?
新高考培训心得 篇5
—生物学科的应对
从2018年开始,广东开始试行新的高考方案。其中语文、数学和外语为高考必考科目,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6门科目,则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其中,不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为合格性考试科目,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是等级性考试科目。学生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优势有一定的了解后,从以上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确定3门等级性选考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的学生可不参加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位次由高到低分A、B、C、D、E 五等,0分不记等级。各等人数分别为参加当次当科学考考生总数的比例依次为15%、30%、30%、20%和不超过5%(含E等和0分)。在公布成绩时各“等”成绩将再细化为若干个“级”,等级细化具体办法另行规定。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或用于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学考成绩,应届生当届有效,往届生当年有效。
新高考模式,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老师,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特长的科目。同时借着选择的机会,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谁选择,谁负责!
作为一名生物学科的教师,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动学习新高考方案,找到新高考模式下生物学科正确的应对方式,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生物学课程学习: 1、以核心素养为宗旨
以核心素养为宗旨,即要求我们生物学老师在课程学习中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2、聚焦内容大概念
为确保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物学课程教学就做到少而精,即聚焦大概念,精简容量、突出重点。3、重视实践
生物学教学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的观点、思维并能用于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的探讨或解决。4、完善学业评价
完善学业评价,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健康、多样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程、新高考、新视角 篇6
关键词:新课程 新高考 新视角
高中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次高考改革的直接动因,2009年是浙江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首次高考,考试内容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笔者在两年多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以高中地理水圈为例,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谈谈如何领会新课改,走进新高考,寻思新视角,迎接新挑战。
一、领会新课改
1.课程内容编排体系上的变化
传统自然地理学,对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早期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作用,但已不能适应以“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当代社会发展需求,新课程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结构,以现代地理学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协调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旨意。就水圈知识而言,旧课程系统的知识体系结构(以环境为主线);新课程注重人地关系、强调能力培养。“水圈”的知识体系结构如下说明,
2.教材理念上的变化
新课程充分体现如城市、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与人类活动有相关的问题,并实现教科书的多样化,使教科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资源,突出学习生活有用。如社会热点、焦点、生活实际,国情、省情等地理知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2005全国一卷)对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进行分析。考查学生对区域的地形特征、土地利用和水能开发等知识,更加关注社会实践生活,体现出开放性、渗透性,注重探索性与联系实际,体现探究式思维过程的题型。
二、走进新高考
1.稳定性与连续性
纵向比较近3年浙江文综地理中有关“水圈”方面的相关考点分析。2006年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关系,文综题中城市在河流中的区位;2007年选择题中澳大利亚四个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第36题河流在工业及城市区位中的作用;2008年第36题刚果河流域相关地貌及水量丰富的原因,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谷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近3年的题型、题量,分值没变,主干知识的考查没变,四项基本能力的立意没变,基本理念的渗透没变,专题化、图像化、综合化的命题方法不变。
2.创新性
就知识点方面,主要考查洋流、河流、灾害、环境(侧重自然向侧重人文转变)等知识;从能力点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从情感点方面,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横向比较近两年新课程卷地区“水圈”相关知识试题考查。(如下表)
如:2007年山东文综26题,给出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和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以及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状况。要求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和开发利用状况,土地不合理利用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的分析,在水库选址上收集资料,体现人地关系的表现和探究性学习方面的考查。
三、寻思新视角
1.由“全国视角”向“地方视角”的转变——关注本土、关注省情
新课程地区“乡土地理”相关知识考查内容。2007年山东文综卷考查外商投资地分布及产生的影响。2008年广东地理卷考查珠江支流地区气候类型、河流补给、水资源功能、开发核心、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阶段、地理分布特点及成因。2008年江苏地理卷考查苏北平原入选“新天府”的条件、江苏省三大产业比值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
浙江省与“水圈”相关乡土地理知识结构图如下
2.情感、价值观理念在高考中的体现——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辩证观。
3.关注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过程与操作技能、研究性思维题和设问题。
四、迎接新挑战——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1.三个“还要”
还要“系统”、“主干”、“联系”;还要“四项基本能力”;还要加强学法指导。
新课程地区考查的主要能力
2.三个“敢于”
敢于在主干知识上花时间;敢于还学生自主整理的时间;敢于少练精练、多作研究。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2.天利2008年高考复习大纲.2006年、2007年、2008年高考地理试题
新高考词汇复习方法与策略 篇7
学生到了高考复习阶段,把课程标准中的词汇表或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词汇表以及课本后的词汇表都拿出来记忆,一遍一遍,一轮一轮,这样做确实有效果,但“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用结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连仲教授关于词汇学习也有“不孤立地学习词汇、不学习孤立的词汇”的观点。由此可见,在语境中学习词汇,在运用中学习词汇是掌握词汇的有效策略。把词汇表的单词背住了,充其量只能解决单词的拼写、词性,词义等问题,与“学以致用”的目的相去甚远。面对高考要求的大量的课内外词汇,英语词汇复习怎样进行呢?下面以我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词汇复习方法与策略问题。
一、阅读中学词汇
阅读是高考的关键,每天阅读不仅能提高阅读各项能力而且还能不断学习和巩固词汇。做法是:学生自读,选出3-5个词板书在黑板上,上课开始用英文解释或串讲单词形成段落,并教全班同学学习,每天两人。字典中的例句往往是出题的依据,学生教学不仅让自己记住单词也让大家熟悉词汇。举例如下:
同学1:
1. ideal理想的He is my ideal of a good teacher.
2. reputation名望He earns a good reputation in hisfield.
3. destination目的地We arrived our destinationfinally.
4. delight使高兴He takes delight in proving others wrong
同学2:
1.Aerospace航空航天的the aerospace industry.
The Nanjing Aerospace University is a good place to study.
2.consistent一致的You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yourself.
3.ensure保证,担保I can not ensure what he has said is true.
保护,使安全Strict management can ensure students safety.
二、资源中教词汇
多年的教学,我经常选择网络中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新闻、故事、笑话、歌曲等资源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很爱学,从而在紧张的复习时间里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达到复习巩固词汇的目的。
例1:Everyday News
SEOUL,(Xinhua)—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and leaders of other Group of 20(G20)members gathered here Friday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to the ongoing global economic recovery and work out strategies to achieve strong,sustainable and balanced global growth.
例2:Everyday Story
One day a farmer’s donkey fell into an abandoned well.The animal cried piteously for hours as the farmer tried to figure out what to do.Finally,he decided the animal was too old and the well needed to be covered up anyway;so it just wasn’t worth it to him to try to retrieve the donkey
…
例3:《Forrest Gump》
视频播放《阿甘正传》片断,从影片的台词中学习听力和词汇。
1. Wanna=want to,want a,do you want to
2. a million and a half:
3.“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4. awful:A.an awful smell B.I felt awful this morning.
C.We spent an awful lot of money on furniture.
三、写作中强词汇
高三的学生怕写作。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学生缺乏基础的词汇,以及对基础词汇的灵活运用能力,由此,在写作中利用活跃词汇,有利于高考中的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例如:“Create”
(1)Having a mixture of male and female nurses also helps create a fun atmosphere,which helps patients recover faster.(Unit1 M11 P11)
(create a fun atmosphere意为“营造快乐的氛围”)
(2)Having more male nurses will help create a positive bala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aff,and it will allow patients the choice of a male or female carer.(Unit1 M11 P11)
(create a positive balance between A and B意为“在A和B之间建立一个积极的平衡”)
…
四、考题中固词汇
高考题、模拟题中把所有完形填空单词项以辞典标准例句记忆;如果单词水平较差的话可以把直接答案进入背诵,肯定会有大收获;对词汇手册进行排查的时候一定注意每个单词的第二第三词义用法,和其在英语语境中的拓展用法。出卷老师往往会利用词典来准确定位词汇的准确含义和用法。
新高考新机制新跨越 篇8
2012年高考是我省实行新课改后的首届高考, 如何备战新高考是各地高中学校面临的新问题, 下面就这项工作谈谈我校的具体作法。
一.抓思想队伍建设, 认识高考
认识新高考。今年高考是湖北省各地高中实行新课改的首次高考, “新高考”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考核。从公布的《考试说明》来看, 语文科目突出了人文素养考查, 新设置了探究能力考查题。理科数学新设置了一个二选一的“选做题”, 文科数学突出了填空题的重要性。英语考查的词汇以及完成句子和写作分值都有所增加。新课改给我们带来新的理念, 新的挑战。我们将《考试说明》印发给高三的每位教师, 组织各科教师通过学习和讨论, 吃透要领, 把握方向,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
激活新机制。结合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操守的大讨论, 针对师风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强化师风师德建设。我们认为, 教师职业操守维系着教师这一职业的正常运行, 是一个教师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 是提升教师职业尊严的根本要求, 只有真正把职业操守渗透到心灵的人, 才能在教育中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才能用大爱、大度、大智去感化学生、引导学生, 教育出独立而完整的人。在高三第一轮复习过程中, 我鼓励大家, 教师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 必须要有生机勃勃的一泓清泉, 必须以饱满的热情不停地学习研究, 养成思考和归纳的习惯, 做一名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 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验中, 我深深地认识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思路决定出路。在学校行政会上我多次提出“全面支持高三, 全力支持高三”的口号, 学校中层以上干部蹲班结对, 深入到学科组参加联系活动, 围绕提高复习课、评讲课的质量提出整改意见, 围绕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表现, 提出新办法和新思路, 指导和激励全体科任老师, 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三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务实例会, 为高三年级教育教学工作“把脉导航”, 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们狠抓教师业务素质不放松, 结合全省开展的“两课”活动, 积极开展示范课、优质课、汇报课大比武, 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办好家长学校, 听取家长对学校提出的中肯意见和建议, 深入学生家庭, 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可以说, 比教学搭建专业竞技舞台, 比出了课堂精彩, 比家访构建家校连心桥梁, 访出了学校和谐。
树立新形象。我们积极引导全体教职工长期树立“校兴我荣, 校衰我耻”的观点, 大力宣传表彰先进典型, 用典型引路, 带领大家遵纪守法,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学生中, 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教育活动, 通过广播台、校园网、黑板报、校刊等阵地, 宣传学习标兵、三好学生事迹, 通过专题报告会和系列主题班会, 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各班级在教室内外悬挂“今天读书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书读”、“人生能有几回搏, 此时不搏待何时”等二十多条标语, 营造浓厚的进取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谐校园春色美, 厚德育人桃李香。我们相信, 增强自身素质, 树立良好形象, 办好人民满意学校, 一定能够赢得家长和社会的信赖与支持。
二.抓细节过程管理, 备战高考
高考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作为学校的管理层一定要制定出各项管理制度, 让制度规范教师的行为。在过程管理中, 我们针对复习备考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 严格做到“六个落实”。
落实上下班点名及事假、调课审批制。为了严肃工作纪律, 防止极少数责任感不强的教师迟到、早退, 学校对全体教师实行上、下班点名制, 白天四次, 早晚两次, 并将统计结果每月进行汇总公布, 按考勤制度进行奖惩。为防止教师频繁请假, 随意换课的现象发生, 教务处要严格落实事假调课审批制, 使教师小事不请假, 大事不误课, 杜绝了私自换课现象, 确保教师工作时间, 确保课表的严肃性, 加强教师的责任心。
落实每节巡堂制。为防止极少数教师上课迟到, 随意换课, 除年级组规定教师上课要填写教学日志外, 还派专门的督导人员负责巡查。教务主任、年级主任也要亲自检查。使教师能自觉上课, 有事请假, 无误堂现象, 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
落实每周集体备课制。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了确保备课这一环节的落实, 发挥集体的智慧, 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果, 教务处配合各年级狠抓了每周集体备课活动。各科的集体备课做到了“五定”:定时间、定进度、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定讨论方案。通过集体备课, 增加新的教研信息, 增强互相学习的氛围, 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备课水平, 规范每节课的教学环节, 为上好每一节课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落实备、教、改月查制。为了确保备、教、批、辅、考等环节的落实, 教务处和年级一起狠抓了每月的备、教、改的检查。每月底检查各学科计划、教学进度, 检查教师的教案, 学生作业批改情况, 测试卷评讲情况, 听课笔记, 研究性学习记录等, 定期公布检查结果, 定期开信息反馈会, 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检查结果与实绩工资挂钩, 确保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
落实考试质量分析制。高三年级各学科严格按复习计划, 实行月考制, 每次考试教务处都认真布置, 确保试题难易适中, 形式规范, 考点符合教纲和教改要求, 重基础、重能力。考试中严肃考纪, 考试后, 认真评卷, 狠抓分析。每次考完后, 要求老师上交书面分析报告, 对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方案, 确保“五到位”:知识点考到位、评讲到位、质查分析到位、整改方案到位、补差补漏到位。
落实学生评教制。教师的教学态度、水平、敬业精神, 学生最有发言权。为此, 我们坚持落实学生评教制。我们做到让学生对每位教师, 每堂课一小评, 每月一中评, 期末一大评。评教采取了书面反馈、座谈会、表格调查等多种形式, 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对学生所反映的极少数教师存在的问题, 教务处、年级主任分别找这些对象谈话、交流, 提出整改措施, 并通过再听课、再回访看整改效果。
三.抓团队整体合作, 智得高考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 泰山移。这些俗语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 齐心协力, 克难攻关, 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一定能够克服, 奇迹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来。
创设校内校外学习交流平台, 针对我校高三教师不平衡的现状, 积极采取各种对策“走出去、请进来”取长补短, 我们先后让高三老师去武汉、宜昌、黄冈、黄梅等地学习二轮备考先进经验, 积极与兄弟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聘请黄冈市和县教研室专家指导我校备考工作。用政策激励人, 学校每年的奖励表彰、晋级职评向一线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倾斜。用真情打动人, 学校注重加强人文关怀, 主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节假日到有困难的教师家中慰问。我们对学生也关怀备至, 在春秋两季流行病多发时节, 免费为他们提供熬制的中药汤, 给予关怀。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我们将每月召开一次高三年级教师会, 问计于民, 开诚布公, 求真务实不浮夸, 统一思想, 凝聚共识, 把个人的智慧融入集体, 打群体战。每个备课组统一资料、统一进度、统一试题。在组内的集体备课会上集体讨论研究, 切磋琢磨。有好主张, 大家都采纳;有好思路, 大家都接受;有好资源, 大家都享用。各处室相互支持, 合作默契, 为创设健康、和谐、有序的高考备考环境保驾护航。
分析新高考转变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前几年重庆高考试题 (物理部分) 和新高考作了一个详细的分析比对, 发现今年物理试题发生不少明显的变化, 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指导意义。为此, 笔者就新高考的变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引导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 即改变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传授式教学, 而应多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会学习。新高考物理试题部分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这一核心理念, 其中试题选材有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多角度分析 (第4题) 、我国科学家在实验上观察到的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化 (第5题) 、舰载机着陆时阻拦索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6-1题) 、电热毯故障检测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6-2题) 、测量磁感应强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7题) 、关于“子母球”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9题) 等等, 这些探究式题材在今年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 应引起教师们高度重视, 而这些探究式题材在教材中完全能够找到相对应的探究实验,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不少的老师采用结论式教学, 对过程分析少之又少, 更有甚者, 对教材中出现的实验老师基本不演示, 更不说让学生深入探究了, 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太少, 不利于方法的形成, 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高考相比较以往的高考试题, 与探究相关的试题比例大大提高, 在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的同时, 了解物理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恰当地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的运用好教材中的探究部分内容, 物理课堂中要尽力做好每一个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挖掘教材,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每个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理解物理学科的发展过程, 从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
二、落实过手, 提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新课程改革模式下的教学特别提倡学生参与课堂, 但并不是摆花样, 走形式, 而应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的过程中, 通过体验“过程与方法”来提升“知识与能力”。纵观2013年重庆理综试卷物理部分, 以现实生活的情景为背景, 强调基础, 注重能力考查的试题比例较以往高考大大提升, 如第1、4、6、7、11题, 试题中的情景创设、文字表述等方面注重贴近中学物理教学实际, 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涉及的物理过程和背景材料大多是典型、常见并为学生所熟悉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情景均有一定的新意, 题目看似常规, 却隐含了对考生能力高低的鉴别, 充分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与实际相联系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能力。其中第5题知识点的考察虽然比较复杂, 但包括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等知识学生还是了解的, 但要正确解答本题还是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全面而又扎实的知识功底, 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的能力。第9题关于“子母球”碰撞的问题, 其基本物理模型来自于高中物理选修3-3教材中的气垫导轨探究实验, 作为本次高考物理的压轴题, 命题组巧妙的把碰撞问题设置在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所组成的物理情景中, 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其实所有高三物理教师都明白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是高考的重要命题方向, 考前也进行了大量的针对性训练, 力求让学生在考试中有所突破, 但从阅卷后的数据统计来看, 本题得分依然偏低。结合以上两个试题案例,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这些似曾相识的物理试题能难住诸多考生, 究其原因还是缺乏知识的转化和运用能力, 缺乏把实际的生活情景转化为物理模型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具备,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教学过程中要跳出题海战术, 不惜时间多让学生参与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探究, 真正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和学科内各个知识板块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教学理念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之“知识与能力”。
三、长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高考模式下班主任的杠杆作用 篇10
一、平衡学生
作为学生, 他也知道这种高考模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但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心里没底, 所以只能跟着任课老师的指挥棒走, 老师叫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 但这种情形下根本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更加剧了学科的不平衡。那怎样让学生有限的精力发挥最大的潜力呢?作为班主任, 我平时注重观察学生的行为以及心理,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 对其加以控制。例如物化班的学生重理轻文, 一方面怕死记硬背的东西, 思想上存在懒惰, 另一方面, 有虚荣心, 喜欢做题的成就感。那作为我来说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无味”的东西变得有“味道”, “无意义”的东西变得有意义。根据这几年高考的语文作文题都是与社会焦点有关, 我就叫他们看《扬子晚报》, 一来关注社会焦点, 不要死读书, 另外利用空闲时间读报也是对高考有帮助的, 他们心理还是觉得能接受的。哪怕是娱乐报道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了, 所以也变得“有味道了”。虚荣心每个人都有, 关键是引导他们往好的方向发展。我每次都把英语的错题收集好, 一段时间后来个“纠错高手”的比赛, 让他们的“虚荣心”得到大大的满足, 也能使无味的东西变得有味。
关于选修的匹配, 我采取了分组的方式, 物理组、化学组、语数外组。学生他不知道最需要什么, 或是对目标的意识不是那么强烈。班主任首先要给他一个“信号”, 就是让他们知道首要任务是弥补自己薄弱的科目。当然也是给任课教师一个“信号”, 那些学生是我要首要关注的, 增强了导师制的实用性, 和导师制的价值。
平衡学生更在于平衡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现在的学生个性化比较强, 对喜欢的科目会认真地学, 对不喜欢的科目就放任不管, 这和新高考的要求全面发展是一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经常与学生交流, 俗话说“沟通从心开始”。学生对学习上存在的压力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 而是转化为负面的情绪, 这使得我们的学生无形中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如果这时候作为班主任不去引导, 那学生就会走向一个极端, 所以我经常看见学生在语文作文上抒发的情感很有当代“愤青”的“味道”。其实, 我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也收获颇丰, 既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又为班主任的工作赢得了挑战。在这样一次次的挑战中, 本人赢得了学生的信任, 更使我由一个年轻的班主任走向了会思考的成熟班主任。
二、平衡教师
任何老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成绩是最好的, 但五个任课老师同时找一个学生的话, 那个学生就会崩溃, 还容易导致矛盾。这时的我则需要做好“协调员”的工作, 平衡教师来解决矛盾。每次考完试, 我的任务是召集五个任课教师, 分析每个学生的考试成绩,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与任课老师协商, 达成共识。每个任课老师都有任务, 各尽其所能, 既减轻了负担, 也明确了目标。当我有什么想法时, 我也会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 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学生看到了有这么和谐的团队, 也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看到了和谐的“魅力”, 学习上的目的也更加明确。
团队的合作意识是解决目前学生薄弱问题的“良药”, 我也相信团队力量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良药”, 因为它是无穷的。
新高考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试卷;导向
2009年是安徽省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新高考的第一年,也是首次对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进行自主命题。理综化学试题较好地落实了《考试说明》和《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安徽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现状,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平稳过渡、稳中求变、变中出新、引领课改”的特点,为推进新课程实施和高考改革做出了有益尝试。
一、试卷结构
今年化学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题型,共11小题,7个单项选择题,4个填空题,共100分。与2008年的全国高考卷相比,物理由120分减少为110分,化学由108分减少为100分,生物由72分增加为90分。
表12008全国试卷与2009安徽试卷理综分值变化及分布统计
二、化学试题的特点
1.保持相对稳定性,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学科知识是构成高考试卷的基本框架,分析今年的化学试卷,其考查的学科知识分布与《考试说明》(安徽)基本一致,题型不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性。试卷中突出主干知识,强调双基落实,注重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考查了中学化学教学的50多个知识点,涉及化学学科特点和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物质的量、化学平衡、离子共存、电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元素周期表、化学基本计算、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试卷紧扣学科主干知识,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
2. 稳中有新,考查新增知识点
《考试说明》要求:第一部分(必修1、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占85%,第二部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占15%。今年是安徽省新课程改革后高考的第一年,考试内容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的比例要求,在试卷试题的选择上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对新增知识点考查的要求。如第11题的化学平衡常数、第25题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中的盖斯定律的运用、第25题Y的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等。对于化学计算的处理按照《考试说明》要求,将其分散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性质和化学实验中,体现定量研究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3.新中求变,突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1)通过设置实验现象、实际事物、图形、模型、图表等,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在今年的化学试卷中,信息主要以文字、结构示意图、图表、数据表、流程图等形式呈现。如第28题要求学生能通过对表格和图形的观察,获取有效的信息,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考查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现在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2)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有关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今年的试卷中,试题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重视化学与STS的联系,内容涉及环保、绿色化学、新材料、医药等,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既保证了试题的新颖性,又易使学生形成认同化学、喜爱化学的真切感受。如第7题的石墨烯、第8题的北京奥运会鲜花保鲜剂S—诱抗剂、第26题的医药的有机合成、第27题的污水处理和资源再利用等情境,能有效引导学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从化学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探究学习目标,认为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习目标,也是学习内容。试题在能力立意的基础上,突出对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其分值约占化学学科分值的20%。如第28题,该试题不仅考查了科学探究的核心要素,还特地设计了结构不良的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其中“思考与交流”栏目的设置,让学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平时的课堂活动中。
4.试题难度适中,既能体现试题的选拔功能,又能对高中化学的教学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整张试卷试题难易适中,呈锯齿型分布,中等难度题是试卷的主流,起到了较好的区分作用。试卷在选择题、非选择题的试题中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选择题相对比较容易,对高中化学的教与学具有良好的导向性;非选择题中的26、27、28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灵活性,有利于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突出了试题的选拔功能。
三、对新课程化学教学的启示
结合今年以及近年来的理科能力测试化学试题,可以发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这个指挥棒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高考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减轻学生负担,降低试题难度,要让考生愉快地学会学习,但同时也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引导考生平时要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积极关注时事。
1.紧扣主干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后天习得的一切能力是由知识构成的,可以用广义的知识来解释人类习得的能力。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因为在学科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具有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和策略化的特点,具有合理认知结构的学生,面对任何背景中的学科问题都能正确地选择和整合有关的知识和方法,从而迅速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强化主干知识的教学,同时注意必修与选修的有机衔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必修与选修相融合的认知结构。
2.关注STS问题,培养应用能力
以科学、技术、社会(STS)现实问题为情景,以多元化能力要求立意命题,考查化学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并尽可能来理解、解决其中有关的问题是化学学科考试的趋势。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然后再紧密联系当地的社会实践、学生的社会经验、与化学有关的突发事件、环境保护等,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结合校本教材的编写,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本土化教学,以实际问题为本开展化学教育。
3.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近几年探究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而且以后会越来越多,这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思维的主阵地。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结合成探究性实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科学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和协作精神。
浅析新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12
一、答题形式
1.答案要点化。
通常每个材料分析题都是由几个小题组成的, 有的考生把所有答案写成一段, 严重影响老师阅卷, 从而造成失分, 在回答“问题”时, 要繁中求简, 杂中取精。以数字作序, 每答一问要从下行重新开始, 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如用 (1) (2) 等分隔号, 使要点突出, 卷面美观, 布局合理, 一目了然, 得分率会有所提高。所以答案序号化是得分的前提。
2.答案段落化。
一些考生不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似的答题, 失分率较高。考生在答题时必须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 做到段落清楚, 层次分明, 符合逻辑, 一个要点一个自然段, 每开始空两格, 给阅卷老师有清析爽目之感。这是防止丢分的关键。
3.卷面整齐化。
注意卷面的整体性, 需在规定的位置答题, 笔迹规范、工整, 大小均匀, 排列整齐有序, 不能有过多连笔, 甚至潦草。由于高考阅卷要对答案进行扫描, 一些考生追求速度, 字迹凌乱或字体不均, 展现在电脑屏幕时阅卷老师难以辨认, 直接影响考生得分。卷面整齐化是拿高分的重要因素。
4.语言学科化。
文字表述专业化是答题关键之一, 在解答材料题时, 一些考生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 (如:方言或修饰性语言) , 出现语言不严密, 致使失分率极高。在作答过程中, 一定要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来表述, 切忌口语化。用词尽量准确, 言简意赅, 不重复和啰嗦,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考生的综合素质。
二、答题内容
(一) 精心审题
1. 阅读。
阅读是审题过程的关键。在阅读时应先读设问然后再读材料,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能确定有效信息, 可以减少阅读的盲目性。通过阅读, 归纳出每个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及关键语句, 弄清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材料、设问之间的关系。
2. 提炼。
注重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 (材料中提取所隐含的历史信息、历史要点, 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
3. 组织。
要按照每个设问所给分值的多少来确定要点, 分值少的要精炼概括, 分值多的要史论结合, 做到既全面又深刻。还要注意设问要求, 要求依据材料回答的只答材料内容即可, 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的答题要取材料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结合, 进行概括、提炼, 得出全面、准确的答案。
(二) 表达规范
1. 文字准确, 条理清楚。
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 文字表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词不达意、偏离本意, 写了一大篇, “韩信点兵, 多多益善”, 让阅卷老师去“拾破烂”,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所以, 在答题时应力求文字表达规范, 准确、简炼, 要保证用词用句的严谨性。
真题示范: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 中国所以危亡, 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 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 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 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 “虽冒毁圣非法之名, 亦所不恤矣”。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依据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答题示范:
认识和评价:儒家伦理道理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等。态度:批判继承 (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等。
2. 观点正确, 史论结合。
运用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 紧扣材料信息, 切中要害, 层层论述, 用观点统率材料, 用材料论证观点, 论证有力, 切忌完全照抄材料或抛开材料随意发挥, 做到材料 (史实) 和观点相统一。
真题示范: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形象地指出:“穷则变, 但人们认识‘穷’往往是从头破血流的失败开始的”。就是说, 每一次变都是外来侵略推动的产物。近代中国的思想进化, 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是西方催化的结果。陈旭麓先生还说, 如果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进化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那是大错特错的。这个“欧风美雨”对于风烛残年的中国社会是“和风化雨”, 注入了生机;但这个“欧风美雨”更是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在这个腥风血雨中, 国人自省, 国人自强, 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的主要观点。 (要求:观点准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
答题思路解析: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 (如上述要求) 第二步:表明观点。观点:在民族危机中, 国人自省、国人自强, 是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进化的内在动力。第三步:解读“观点”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论证观点时要论证充分, 在选择论证角度、史实时一定要选择能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材料, 要史论结合。论证:鸦片战争失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提出“求强”、“求富”的口号, 主张“中体西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康有为等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失败后,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孙中山等人掀起辛亥革命, 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三) 有效调用关键词
关键词是信息的集中表现, 是解题时所需的重点。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都有其特定的地位和特殊作用, 犹如一个人有其固定的体貌特征, 只要抓住这些特征, 通过演绎、推导, 就可有效运用。例如考查“三权分立”时既要回答“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还要回答“三权相互制约和平衡”。关键词使用能充分展示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素养, 同时还会赢得高分。
由此可见, 要想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 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 务必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 即答题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厚积薄发, 与时俱进, 力求更好。所以, 掌握答题技巧是答好主观题的重要保障。
摘要:高考, 一个凝重而严肃的字眼。寒窗十几年, 每个人都想在高考时取得优异的成绩, 答题技巧尤显重要。本文就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答题技巧展开分析, 怎样才能在高考历史主观题面前少丢分得高分。
【新高考】推荐阅读:
高考考纲06-30
高考考几科06-15
高考常考诗词05-08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05-25
高考送考应急预案06-27
高考补录-高考考300多分,是不是很难?07-08
高考化学常考知识要点06-30
成人高考考试是怎么考08-03
高考易考成语及其解释09-13
解读20考07年高考数学考纲心得体会试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