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浓度(精选9篇)
红细胞浓度 篇1
氟是主要工业及环境污染之一,影响广泛,仅在我国就涉及29个省市自治区[1]。国内外学者围绕“氟与疾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了禽类氟病[2,3,4],禽类对氟的耐受力较大,鸡的饲料性氟中毒往往是慢性的、潜在的,但造成的损失却是巨大的[5]。近年来氟化物对染色体毒作用方面,由于采用的载体细胞、氟化物剂量及作用途径、时间等不同,至使结果各异。往往出现氟化物在体外活化系统中,有致畸作用,而在活体染毒时却又呈阴性结果的情况[6]。氟化物是否对鸡机体细胞染色体有毒作用还不明确,骨髓嗜多染的细胞(PCE)微核率是确定氟化物对鸡染色体毒作用的主要指标之一。我国在《食品卫生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及《新药审批办法》中[7],以将其列为化学试剂致突变试验的首选方法。为了确定氟化物对鸡机体细胞染色体具有毒性作用,我们使用氟化钠对鸡进行染毒,观察氟化钠是否影响鸡骨髓细胞微核率,确立氟化物是否对鸡机体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并建立相关方程模型,为今后实验提供剂量依据。
1 材料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仪器:
低速离心机、电子天平、生物显微镜、计数器。
1.1.2 主要试剂:
pH7.2[8]PBS液(磷酸缓冲液)[9]、甲醇(分析纯)、氟化钠(分析纯)、Giemsa染液(Giemsa原液用pH6.8 PBS液以1∶9稀释)。
1.1.3 实验动物:
1日龄罗曼褐公鸡36只(购于内江鸡场)。
1.2 方法
1.2.1 确定LD50:
采用简化几率单位法[10]。
1.2.2 病理模型复制:
将所购罗曼褐公鸡完全随机分组,分为6组,每组6只。其中取1~5组为实验组,分别饮水饲喂不同剂量的氟化钠:第一组氟化钠浓度2.5 mg/mL(该浓度为113LD50);第二组氟化钠浓度1.25 mg mL;第三组氟化钠浓度0.625 mg/mL;第四组氟化钠浓度0.312 5 mg/mL;第五组氟化钠浓度0.156 3 mg/mL。取第六组为对照组,饮水中不加氟化钠。于普通养殖环境中饲养3个月。
1.2.3 实验步骤:
股骨、胫骨取材用pH7.2 PBS液0.8 m L冲洗骨髓腔,然后用注射器接24号针头加入pH7.2 PBS液反复抽打,分散细胞,制成骨髓细胞悬液;1 000 rpm离心10 min,弃上清液,复加与细胞沉淀块等量的pH7.2 PBS液,再次制成骨髓细胞悬液;推片,充分干燥(静置1~2 h);甲醇固定5 min,自然干燥;Giemsa染色10~20 min,用pH7.2 PBS液洗净,风干后观察;一只鸡计数一片,计数嗜多染红细胞,并计算含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的千分率。
2 结果判定
2.1 微核判定
嗜多染红细胞经Giemsa染色呈灰蓝色,细胞核呈紫红色或蓝紫色。正染红细胞染色后呈桔红色。微核完全游离于细胞浆中,染色及形态与主核一致,体积小于主核的1/3[10]。每只动物计数1 000个嗜多染红细胞,观察含有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数,计算其微核率,以千分率表示。嗜多染红细胞出现一个以上微核,仍按一个细胞计数。
2.2 鸡红细胞微核率测定结果(表1)
由表1可知,0.156 3 mg/mL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4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而且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
2.3 相关结果分析
实验氟剂量与鸡红细胞微核之间的相关关系为r=0.9(P<0.01),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
3 结论与讨论
在实验过程中,各加氟组鸡有了不同程度的中毒表现,说明成功地复制了不同程度的氟中毒模型。
微核是有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粒断片或纺锤损伤后滞或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未被包与主核中形成[12]。微核形成的自然发生率1‰~5‰的情况下是细胞受毒物后的一种遗传学终点。本试验结果表明,0.156 3 mg/mL剂量组微核发生率在正常范围内并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其他4组微核发生率明显与正常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当机体摄入氟量高出一定值,将导致微核发生率异常并呈现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分析原因如下:
3.1 氟抑制DNA的合成
DNA合成受抑制导致染色体和纺锤体联结发生障碍或纺锤体功能受损失染色体分离异常,导致细胞分裂时诱发不分离现象,或产生非整倍体子代细胞,同时使1条或多条染色体残留于细胞中央的赤道附近形成滞后染色体,滞后染色体在子代细胞形成时,不能被包于核中,而优离与细胞浆中形成微核[13]。氟抑制DNA合成机制推测如下:(1)蛋白质是氟作用的主要靶子,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DNA合成;(2)氟直接通过钙离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生成增加。而细胞内CAMP的水平增加可抑制DNA合成;(3)氟通过干扰微量元素代谢影响DNA,RNA合酶的活性;(4)氟直接的与原生质作用[14]。
3.2 氟直接损伤DNA合成
DNA受损诱发染色断裂,当断裂不发生重接或重接不在原处,即可出现染色体结构异常并拌有无着丝粒断片,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分裂为两条子染色体,附着于端粒的纺锤丝向两极移动,从而牵引染色体移动到子代细胞中,但无着丝粒断片在细胞分裂期无纺锤丝的牵引,不能向细胞的两极运动,而是残留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附近,当子代细胞形成时,不能被包于子核中,而游离于细胞浆中形成微核[16]。氟损伤DNA机制推测如下:(1)氟点负性强,是氧化剂,直接引起DNA单链断裂;(2)氟使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产生的过氧化物攻击而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与DNA作用链断裂;(3)氟与尿嘧啶和酰胺有很强的亲和力,强的N-H-F-H-H引起A—T碱基氢键断裂,造成DNA结构变化,干扰其合成,增加DNA复制过程碱基配对错误频率;(4)干扰细胞分裂[14]。
由于上述两种因数共同作用DNA而诱发微核形成,客观地证实过量的氟对机体具有毒性,氟化物为潜在的诱变剂。
mg/mL、个、‰
注:*表示差异显著;**表示差异极显著
相关研究
鸡对饲料中氟的耐受力
Huyghebaer等认为,肉鸡对饲料中氟的耐受量在200~300 mg/kg以上,400 mg/kg可以引起增重减慢,但对死亡率无影响。Caleir认为(1~4周龄)肉鸡饲料中含氟达600 mg/kg时,对其增重及死亡率均无影响。Gunter报道,700 mg/kg氟能降低母鸡产蛋量,但与对照组和低氟组没有明显差异。刁有祥等报道,饲料中氟含量为308 mg/kg时,AA肉鸡死亡率为40%,症状以软脚、瘫痪为特征。李西峰研究认为,生长肉鸡对氟的最大安全限量为200~400 mg/kg。
影响因素
1作用时间
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氟的耐受性增强,呈现时间-效应关系。赵贵元等、Sut-tie等都曾报道过动物随年龄增长,对氟的耐受力提高。一定浓度时,鸡接触氟时间越长,则体内蓄积的氟含量越高,引起氟中毒的可能性越大。
2营养因素
影响较多的是矿物元素。Marier指出,氟中毒是镁缺乏的一个重要表现,当水中镁降低时,饲料中低水平的氟也能表现出毒性作用。另外某些常量元素如钙、磷及微量元素如锌、锰、铜、硒等的缺乏,也易引起骨胳疾病。当饲料中缺乏这些元素时就降低肉鸡对氟的耐受力,容易发生氟中毒并加重了氟骨病的发生。
摘要:为研究氟化物对鸡红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选用36只1日龄罗曼褐公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第六组为对照组,第一到第五组为实验组,在饮水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氟化物,使水中氟的含量分别为2.5、1.25、0.625、0.3125、0.1563mg/mL,试验期为3个月。生物统计结果表明,0.1563mg/mL剂量组,红细胞微核细胞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其他各组微核细胞率随氟剂量的增高而升高(P<0.01)。结果表明氟化物为潜在的诱变物。
关键词:氟,微核实验,红细胞,毒性
红细胞浓度 篇2
细胞内Ca2+浓度和CaMKⅡ对学习和记忆的作用与影响的研究进展
Giacobini提出了突触可塑性学说,认为突触不是静止、固定的结构.1973年Bliss首先在麻醉家兔发现,短串高频条件刺激(强直刺激)穿通路传入纤维可在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诱导出持续10小时以上的`群体锋电位和群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幅值增大的突触传递效能的易化现象,即长时程增强(1ong-term potentiation,LTP)现象并提出LTP是记忆的突触模型[1].
作 者:刘鹏 伟忠民 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品管理科,辽宁,锦州,121001 刊 名:辽宁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 30(1) 分类号:Q73 关键词:红细胞浓度 篇3
关键词:中药复方;鸡胚成纤维细胞;生长;安全浓度
中图分类号:S853.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149-03
收稿日期:2013-09-0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08BADB4B06);江苏青蓝工程骨干教师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邢玉娟(1964—),女,山东济南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药理研究。E-mail:1903048595@qq.com。
通信作者:胡元亮,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兽医学研究。E-mail:ylhu@njau.edu.cn。有研究证明,中药为一种免疫增强剂,具有来源广泛、效果显著、无毒副作用等优势,不仅能克服油乳类和铝胶类化学佐剂副作用大、局部刺激性强、致癌、制备和使用麻烦或不能足够提高弱抗原的免疫原性等弊病[1-2],而且能显著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和细胞因子的分泌[3-4]。
有试验证明,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和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在先于病毒加入细胞、后于病毒加入细胞和与病毒同时加入细胞等3种方式加入后均能抑制病毒生长,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在先于病毒加入和与病毒同时加入时有抑制病毒生长作用,栀子苷(geniposide,GP)只有在先于病毒加入时才能显现出一定的抑制病毒感染细胞能力的作用[5-6]。本试验选用体外试验对鸡新城疫病毒(NDV)呈现抑制作用的OM、APS、GP和GA,按一定比例分别组成OM-APS、OM-APS-GP、GA-APS和GA-APS-GP等4个中药复方,通过MTT(四唑溴盐)法[7-11]测定4个中药复方对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mbryo fibroblast,CEF)增殖的影响,为下一步体内试验作准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药物
根据以前的试验结果[5],将OM、GA、GP、APS 等4种中药按一定比例组成OM-APS、OM-APS-GP、GA-APS和GA-APS-GP等 4个复方,分别用MEM培养液溶解稀释成1 000 μg/mL,高压灭菌,4 ℃冰箱保存备用。临用前吸取各药0.5 mL至24孔细胞培养板第1孔中,加入细胞维持液 0.5 mL,倍比稀釋至10孔。
1.2主要试剂
MEM细胞培养液,Gibco公司产品,按说明书配制,再加入犊牛血清(5%为细胞生长液、2%为细胞维持液),再按常规量加入0.03%谷胺酰氨和双抗(各100 IU/mL);胰蛋白酶,进口分装,用PBS(pH值7.4)配制成0.25%的溶液,0.22 μm 混合纤维素酯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分装,-20 ℃保存备用;MTT溶液,Sigma公司产品,用pH值为7.4的PBS液配制,使终浓度为2 mg/mL,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分装,4 ℃冰箱保存,1 周内用完;裂解液二甲亚砜(DMSO),分析纯,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正兴化工研究院生产。
1.3主要仪器
CO2培养箱,美国Revco公司生产;XSZ-DZ型倒置显微镜,重庆光学仪器厂生产;DG3022型酶联免疫检测仪,国营华东电子管厂制造;75-2A型微量振荡器,上海医用分析仪器厂生产;96 孔细胞培养板和24 孔细胞培养板,德国 Nunclon 公司生产。
1.4试验方法
按文献[12-13]的方法制备CEF。用细胞生长液调整细胞数至100万个/mL,在96 孔细胞培养板中加入 100 μL/孔,置37 ℃、5%CO2培养箱中培养24 h,待CEF刚形成单层时加药。试验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中药复方 100 μL/孔,每个浓度重复4 孔,每2种中药成分复方共用一块细胞板并重复2块细胞板;对照组4 孔,仅加细胞维持液;另设无细胞孔为测定时的空白调零孔,继续培养。加药后 48 h 测定细胞增殖情况。
1.5细胞增殖测定
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的情况:测定前4 h加入 50 μL/孔 MTT溶液;测定时快速翻转培养板,甩去孔内培养液,加入100 μL/孔裂解液,室温下振荡5 min使结晶物溶解;然后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D570 nm,作为细胞增殖的指标。D570 nm与活细胞的增殖呈正比,即D570 nm越大,细胞增殖越旺盛。
1.6中药对CEF安全浓度的判定
根据D570 nm测定结果判定中药对CEF的安全浓度,选择D570 nm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的试验组的最高中药浓度作为安全浓度的上限[14]。
1.7数据处理
计算4 孔平均值和标准差,数据以“x±s”表示,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并比较各中药组分对CEF增殖率的差异性。增殖率=(各组加药后的D570 nm-对照的D570 nm)/对照的D570 nm×100%。
nlc202309012353
2结果与分析
2.14个中药复方对CEF增殖的影响
3.91~31.25 μg/mL OM-APS 的D570 nm显著高于对照(P<0.05),1.95、62.50~500.00 μg/mL OM-APS 的D570 nm高于对照但不显著(P>0.05),1 000.00 μg/mL OM-APS的D570 mm低于对照但不显著(P>0.05)。说明OM-APS浓度在3.91~3125 μg/mL时对细胞增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合以上结果可知,OM-APS的最大安全浓度为1 000.00 μg/mL(表1)。表14个中药复方对CEF增殖的影响
浓度
(μg/mL)D570 nmOM-APSOM-APS-GPGA-APSGA-APS-GP1 000.000.305±0.005d0.313±0.015c0.332±0.009e0.325±0.020d500.000.345±0.051bc0.367±0.015b0.365±0.019cd0.372±0.017bc250.000.370±0.014abc0.388±0.013ab0.365±0.012cd0.375±0.023bc125.000.370±0.008abc0.387±0.006ab0.366±0.015cd0.388±0.017ab62.500.373±0.015abc0.383±0.015ab0.380±0.010abcd0.412±0.009a31.250.380±0.01ab0.380±0.010ab0.376±0.015bcd0.392±0.005ab15.620.380±0.010ab0.400±0.010a0.386±0.015abc0.382±0.026abc7.810.382±0.020ab0.370±0.010b0.403±0.005a0.360±0.008bc3.910.393±0.017a0.380±0.010ab0.400±0.008ab0.372±0.017bc1.950.372±0.012abc0.366±0.005b0.375±0.012bcd0.347±0.053cd对照0.336±0.028cd0.336±0.028c0.356±0.022d0.356±0.022bcd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1.95~500.00 μg/mL OM-APS-GP的D570 nm均显著高于对照,1 000.00 μg/mL OM-APS-GP的D570 nm低于对照但不显著(P>0.05)。说明OM-APS-GP在1.95~500.00 μg/mL 时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OM-APS-GP的最大安全浓度为1 000 μg/mL(表1)。
3.91~15.62 μg/mL GA-APS的D570 nm显著高于对照(P<0.05),1 000.00 μg/mL GA-APS的 D570 nm显著低于对照,1.95、31.25~500.00 μg/mL GA-APS的D570 nm高于对照但不显著(P>0.05)。说明GA-APS在3.91~15.62 μg/mL能显著促进细胞增殖,但随浓度升高,促进增殖作用逐渐减弱,1 000.00 μg/mL 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综合以上结果可知,GA-APS最大安全浓度为500.00 μg/mL(表1)。
62.50 μg/mL GA-APS-GP的D570 nm显著高于对照(P<0.05),125.00~500.00、3.91~31.25 μg/mL 的 D570 nm高于对照但不显著(P>0.05),1.95、1 000.00 μg/mL 的 D570 nm 低于对照但不显著。说明62.50 μg/mL GA-APS-GP对细胞增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随浓度的升高或降低,促进增殖作用逐渐减弱。综合以上结果可知,GA-APS-GP最大安全浓度为1 000.00 μg/mL(表1)。
2.24个复方对CEF增殖率的影响
对CEF增殖率最高的是OM-APS-GP,当其浓度为 15.62 μg/mL 时增殖率达到19.05%。OM-APS有8个浓度、OM-APS-GP有7个浓度、GA-APS和GA-APS-GP各有2个浓度使CEF增殖率达到了10%以上(表2)。
OM-APS促进CEF生长的作用曲线呈马鞍形,有2个峰值,分别是3.91、250.00 μg/mL;OM-APS-GP的促生长曲线呈驼峰形,有3个峰值,分别是3.91、15.62、250.00 μg/mL;GA-APS的促生长曲线呈驼峰形,有3个峰值,分别是7.81、62.50、500.00 μg/mL;GA-APS-GP 的促生长曲线呈单峰状,在62.50 μg/mL达到峰值。
表24个中药复方对CEF增殖率的影响
浓度
(μg/mL)增殖率(%)OM-APSOM-APS-GPGA-APSGA-APS-GP1 000.00-9.23-6.85-6.74-8.71500.002.689.232.534.49250.0010.1215.482.535.34125.0010.1215.182.818.9962.5011.0113.996.7415.7331.2513.1013.105.6210.1115.6213.1019.058.437.307.8113.6910.1213.201.123.9116.9613.1012.364.491.9510.718.935.34-2.53對照0000
3结论与讨论
3.1中药复方对CEF的安全浓度
根据D570 nm测定结果可知,1 000.00 μg/mL OM-APS 的D570 nm低于对照但不显著(P>0.05);500.00~1.95 μg/mL OM-APS-GP的 D570 nm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1 000.00 μg/mL OM-APS-GP的 D570 nm低于对照但不显著(P>0.05);500.00 μg/mL GA-APS的D570 nm高于对照但不显著(P>0.05),1 000.00 μg/mL GA-APS的D570 nm显著低于对照(P<0.05);500.00 μg/mL GA-APS-GP的D570 nm高于对照但不显著(P>0.05),1 000.00 μg/mL GA-APS-GP的D570 nm低于对照但不显著。综合以上结果可知,OM-APS、OM-APS-GP、GA-APS、GA-APS-GP 对CEF的安全浓度分别为1 000.00、1 000.00、500.00、1 000.00 μg/mL。
nlc202309012353
3.2中药复方对CEF增殖的影响
D570 nm能直接反映被测样品中活细胞的增殖情况,两者呈正相关。本试验中3.91~31.25 μg/mL OM-APS、1.95~500.00 μg/mL OM-APS-GP、3.91~15.62 μg/mL GA-APS、6250 μg/mL GA-APS-GP的D570 nm显著高于对照(P<0.05),说明这4个中药复方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能促进CEF增殖。其中,OM-APS-GP促进CEF增殖的浓度范围最大,所选浓度范围对细胞生长均无抑制作用。综合增殖率和D570 nm 结果可知,这4 个中药复方促进CEF增殖作用的强弱依次为OM-APS-GP>OM-APS>GA-APS-GP>GA-APS。
3.3中药复方促进CEF生长的量效关系
从试验结果还可以看出,4个中药复方在高浓度(1 000.00 μg/mL)时对细胞生长均起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降低,表现出促进生长的作用,但这种促进增殖的作用在达到峰值后又逐渐减弱,说明中药复方促进细胞增殖要有合适的浓度[15]。
本试验中OM-APS有8 个浓度、OM-APS-GP有7 个浓度、GA-APS和GA-APS-GP各有2 个浓度对CEF增殖率达到了10%以上,在前面的试验中,APS、OM、GA和GP只有GA有2 个浓度达到10%以上,说明复方促进细胞生长作用优于单体,发挥了协同作用,这和王德云等的研究结果[16-17]一致。
参考文献:
[1]韩庆功,崔艳红,赵玉军.免疫增强剂在鸡疫病防治中的应用[J].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6,11(2):19-22.
[2]龚晓明,吴耀妹. 免疫佐剂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中国兽药杂志,1996,30(1):41-44.
[3]郭振環,胡元亮,马霞,等. 硫酸化香菇多糖对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33(1):76-80.
[4]Ma X,Guo Z H,Wang D Y,et al. Effects of sulfated polysaccharides and their prescriptions on immune response of ND vaccine in chicken[J]. Carbohydrate Polymers,2010,82(1):9-13.
[5]陈玉库,邢玉娟,蔡丙严,等. 氧化苦参碱等七种中药成分对单层鸡胚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8):103-105.
[6]邢玉娟,陈玉库,胡元亮,等. 7种中药成分对新城疫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能力的影响[J]. 中国兽医杂志,2011,9(9):46-49.
[7]刘钊,杨占秋,肖红,等. MTT法在抗病毒药物筛选中的应用[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3):332-334,348.
[8]许斌,周双宬,黄玉仙,等. 氧化苦参碱在鸭原代肝细胞中抗鸭乙肝病毒(DHBV)作用的研究[J]. 病毒学报,2006,22(5):369-374.
[9]程宝莺.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0]任宇皓,胡元亮,刘家国,等. 黄芪多糖、淫羊藿多糖和淫羊藿总黄酮对新城疫病毒感染细胞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24(2):102-105.
[11]孔祥峰,胡元亮,王德云,等. 中药成分与新城疫病毒感作后对病毒感染活性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2):90-93.
[12]斯佩克特D L,戈德曼R D,莱因万德L A.细胞实验指南:上册[M]. 黄培堂,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3]辛华. 细胞生物学实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4]殷震,刘景华. 动物病毒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15]胡元亮,孔祥峰,李祥瑞,等. 10种中药成分对CEF的增殖和抵抗NDV感染的影响[J]. 畜牧兽医学报,2004,35(3):301-305.
[16]王德云,胡元亮,孙峻岭,等. 复方中药成分对新城疫疫苗免疫雏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和血清抗体效价的影响[J]. 中国兽医学报,2006,26(2):194-196.
[17]孙峻岭,薛家宾,胡元亮,等. 中药成分复方的佐剂作用及其与中药复方的功效比较[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8(4):109-112.金穗华,王振云,李慧. 家畜精子形态的判别与描述[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6):152-156.
红细胞浓度 篇4
1 材料
新生小鼠,吉林大学动物试验中心提供;RPMI1640细胞培养基、0.25%胰蛋白酶、台盼蓝染液,均由Sigma公司生产;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生产。
2 方法
2.1 不同血清浓度培养小鼠肺细胞
将小鼠颈椎脱臼法处死,解剖,取出肺组织,加入0.25%胰酶液,37℃消化30 min后终止消化,液体过300目筛置于无菌培养皿中,用注射器的活塞橡胶头在筛子上轻轻研磨组织,得到滤液2 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液。加入0.5 m L红细胞裂解液,常温裂解2 min,离心5 min,PBS缓冲液2 m L重悬细胞,离心10 min,弃上清液。加入PBS缓冲液5 m L,再次离心1次,弃上清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将细胞数量调整到5×105/m L左右,转移至96孔培养板中分别用配制好的血清浓度为5%、10%、20%、40%的培养液中,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2.2 观察与计数
每2 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拍照记录。细胞活性测定(台盼蓝排斥试验)。重复3次求平均值,并计算细胞的存活率[6]。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细胞培养5 d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能看到5%、10%、20%、40%血清浓度组的肺细胞,细胞成规则的卵圆形,透亮折光度较好,但均未见贴壁细胞。
5%血清浓度组细胞生长状态好,细胞数目较多(见298页彩图1)。10%血清浓度组目测细胞数目最多,细胞生长状态较好,能清晰看到细胞中心的细胞核(见298页彩图2)。20%血清浓度组细胞数目较少,有形态不完整的细胞(见298页彩图3)。40%血清浓度组细胞数量最少(见298页彩图4)。
3.2 台盼蓝染色检测肺细胞成活数目
乳鼠肺细胞在第3~5 d达到对数生长期,生长速度较快,第7天后趋于平缓,维持一定时间的稳定期后,细胞数量开始减少。在4个浓度中,10%浓度组的细胞生长状况较好。5%血清浓度组的细胞总体生长状况良好,细胞数目仅次于10%血清浓度组;10%血清浓度组的细胞,活细胞数量是4个浓度组中最多的,细胞生长趋势好;20%血清浓度组的细胞,指数生长期后细胞有膜破损状况,细胞死亡数目开始增多,短暂的稳定期后细胞数量开始下降;由于血清浓度过高,40%血清浓度组的细胞潜伏期及指数期时细胞增长速度缓慢,后期细胞死亡速率超过细胞生长速率,因此细胞数量是4个浓度中最少的(见图5)。
4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在该领域内的试验性研究已从实验动物的大体水平逐渐转移到单细胞乃至分子水平,要从结果复杂的肺组织检测某种细胞必须对肺组织进行分离,首要步骤是肺细胞体外原代培养,这就需要一种简单、稳定、高效的肺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为科研工作提供高效的平台[8]。研究发现:不同血清浓度培养基对乳鼠肺细胞原代培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5%血清浓度组的细胞生长状态较好,可能因血清浓度不是很高,营养不够充分,活细胞数量少于10%血清浓度组的细胞;20%血清浓度组的细胞,显微镜下细胞数量较少,偶有细胞膜破损的细胞,生长曲线显示,指数期后细胞的死亡速率低于生长速率,细胞成衰退趋势,这个血清浓度不太适宜肺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40%血清浓度组的细胞生长状况不好,细胞生长缓慢且细胞膜破碎,潜伏期及指数期细胞均生长缓慢,短暂的稳定期后细胞数量急剧下降,此血清浓度过高不适宜小鼠肺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10%血清浓度组的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完整,台盼蓝染色测定的活细胞数目最多,是4个浓度组中生长状态最好的,因此也是体外小鼠肺细胞原代培养的最适血清浓度。
摘要:为了比较不同血清浓度的培养基对小鼠肺细胞原代培养的影响,在常规RPMI 1640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的新生牛血清(5%、10%、20%、40%),每隔1 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并用台盼蓝染色法统计细胞数目,绘制生长曲线。结果表明:4个血清浓度组中均有原代肺细胞生长增殖,血清浓度为10%的培养液培养的细胞生长状况最好,细胞形态完整清晰,数量较多,更适合小鼠的肺细胞生长。说明10%血清浓度的培养液最适合小鼠肺细胞的原代培养。
关键词:小鼠,肺细胞,胰酶消化法,原代培养,血清浓度,生长曲线
参考文献
[1]严玉兰,刘洋,步雪峰,等.鼠肺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原代培养[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18(1):11-14.
[2]刘军,张朋书,于晴,等.一种高效的小鼠肺单细胞悬液制备方法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1(2):143-146.
[3]范雪晖,李银生,毛泽善,等.乳鼠肺组织细胞培养的简便方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4,21(5):345-346.
[4]DEMEDTS I K,BRUSSELLE G G,VERMAELEN K Y,et al.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pulmonary den-dritic cells[J].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2005,32(3):177-184.
[5]张明森,李素芝,黄文超,等.血清浓度对高原体外肝细胞培养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4):823-825.
[6]王祎,杨磊,王海东,等.不同浓度血清对肝细胞原代培养的影响[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2):42-43.
[7]董萍,杨永鹏,丁克祥,等.不同血清浓度及体外培养时间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系生长曲线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6):2020-2024.
红细胞浓度 篇5
植物学里指出, 绿色植物是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生成营养物质的。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温度范围内, 温度越高, 光合作用越强, 合成的有机物质越多;随着温度的下降, 合成的有机物质会逐步减少。植物的呼吸作用是要消耗有机养分的 (碳四植物另有讨论) , 呼吸的速度也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高, 呼吸快, 养分消耗多;温度低, 呼吸慢, 养分消耗少。
根据植物的特性, 日夜温差大, 有利于植物形成花、果;温差小, 有利于枝叶的生长。白天温度高, 合成的有机养分多, 夜间温度低, 呼吸下降, 消耗的有机养分少, 增加了营养积累, 使细胞液浓度增高, 有利于生殖生长;反过来, 白天温度不高, 光合作用产物就少, 夜间的温度不低, 呼吸就快, 消耗的养分就多, 细胞液浓度低, 组织柔嫩, 有利于细胞分裂, 促进营养生长。
秋天, 有许多植物 (马齿苋, 小黍草等) 植株很小, 只有3~5 片叶, 就开花结籽。看起来好像是他知道冬天要到了, 要抓紧时间把种子留下, 以度寒冬。事实上, 他是没有思维的, 不是有目的的, 而是因为秋天日夜温差大, 养分积累较多, 细胞液浓度高, 有利于开花结籽, 所引起的结果。苹果等敏感的极限植物, 在青岛地区日夜温差小, 产量低、品质较差。在烟台地区日夜温差大, 产量高、品质好。
2水分可以直接控制着细胞液的浓度
细胞液浓度高, 有利于生殖生长。细胞液浓度低, 有利于营养生长。红薯水分不足时, 秧蔓就能停止生长。叶片光合作用产物大量积累, 细胞液浓度增加, 开始形成花芽, 生长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在降雨后, 新的秧蔓开始加长生长, 花芽也随着萌发开花。有时红薯遍地开花, 就是水分对细胞液浓度的影响。
果树在水分缺乏时, 新梢就停滞生长, 加长生长完全停止。在适宜的条件下, 就形成花芽。以后水分充足时, 顶芽萌发, 开花结果, 在果园里经常出现的秋花秋果, 就是水分对细胞液浓度的影响。早期落叶引起的秋花秋果, 也是因为落叶打破了蒸腾拉力与根吸收压力的比例的关系, 降低了细胞液的浓度的结果。
3光照也对细胞液浓度有影响
相同树龄同一种树, 生长在山后坡的树, 比生长在山前坡的树高大。这是因为山前坡光照比较强, 光合产物较多, 并且水分蒸发也较大, 导致山前坡的树, 细胞液浓度较高。不利于营养生长, 所出现的现象。
在自然界里, 从各方面都可以认定, 植物用各种方式表明, 细胞液的浓度高, 有利于生殖生长。细胞液的浓度低, 有利于营养生长。在栽培中, 为获得不同的目的 (种子、枝叶) , 应从控制细胞液的浓度着手, 特别是一切可控的设施栽培。
4有机营养从合成部位向外输送的快慢, 也影响着细胞液的浓度
输出的少, 细胞液浓度就高, 生殖生长就强。而植物体内有机营养运输的动力跟地心引力相关。
在果树栽培中, 直立的枝条比斜生枝条生长旺盛, 水平枝比下垂枝条有生命力, 最容易结果实的是下垂枝条, 最晚结果实的是直立枝条。最先衰亡的是下垂枝, 其次是水平枝, 再次是斜生枝。直立枝寿命最长, 这是一般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而又简单。复杂的是因气候、土壤、水分、化学元素、光照、温度、日夜温差等多种因素的变化使其有多种表现, 简单的是直立枝的光合作用产物能够借地心引力向外输出, 使本身细胞液浓度保持较低, 有利于细胞幼嫩状态, 易于营养生长。而下垂枝条光合产物虽比直立枝条少, 但向外输出更少, 使本身积累增多, 细胞液浓度增高, 促进生殖生长。直立枝向外输出较多物质, 受益的部位是树干的部分通道和根部的某一分枝, 根部得到的光合产物多, 生长能力和吸收能力增强, 反过来向地上供应水分、化学元素都比较多, 地上部某一枝条与地下的根部某主根 (不是整个根系) 是单向联系的, 当地上部直立枝向外输出的光合产物较多, 地下某部分根系得到有机物就多, 生长、吸收及向地上部输送水分、矿质营养都比较强势。反过来地上部的这一个枝条得到水分就充足, 矿质元素相对也多, 长势就加强, 光合产物向外输出就更多, 回头使这一部分相呼应的分根的优势会更强。这样上下呼应, 直立枝生长更旺, 营养面积更大。
在较长日期因水分少或者温差大、光合产物过盛等因素, 细胞液浓度增高时, 生殖生长开始转向优势。地上部枝条与直接互换的部分根系的物质交流为主, 也有横向交流互换, 但其量甚微。下垂枝向外输出极少, 而地下部没有相对应较强的吸收根, 只能使该枝细胞液浓度增加才能进行生殖生长, 最后得不到有力根系的支持, 就会过早死亡。水平枝次之, 斜生枝次于水平枝,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暴露出:植物体内有机营养运输的动力与地心的引力有关, 植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与细胞液浓度相关。
在对果树的观察中可以发现, 苹果类比较明显, 桃子、梨等果类不明显。在山东半岛南部海边 (石岛- 青岛) 地带明显, 北部海边一带 (威海、烟台、龙口) 表现不明显, 这是因区域气候不同所致。
红细胞浓度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日本东亚公司生产的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及专用配套试剂、校准物、全血质控物。
1.2 标本来源
我院体检的正常体检者40名。
1.3 方法
配制150g/L的EDTA-K2抗凝剂,取A、B、C、D四管,分别加15uL、30uL、50uL、50uL,抽取体检者静脉血5.0mL,分别加入A、B、C、D四管2.0mL、2.0mL、0.5mL、0.2mL血,轻轻混匀,对应的EDTA-K2浓度为:1.12mg/mL、2.25mg/mL、15.5mg/mL、37.5mg/mL。B组EDTA-K2浓度为抗凝剂标准[1]的临界值,设为正常对照组。A、C、D为比较组。用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所有标本在2h内完成,记录测定结果。对提示异常者均进行人工镜检。
2 结果
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四组测定结果见表1。
注:与B组相比,*P<0.05,**P<0.01,***P<0.005。
3 讨论
在本试验中,A、B、C、D四组所加抗凝剂的体积分别占标本总体积的0.75%、1.5%、9.0%、20.0%,A组所占比例极少,本试验为何不采用更低EDTA-K2浓度,因在0.38%浓度时已有肉眼可见的凝块,故弃之。B组作为正常对照组,EDTA-K2的浓度为2.25mg/mL,该浓度不会影响白细胞的数目和大小,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也最小,并且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2],A组模拟临床出现的抽血不合比例造成血液中EDTA-K2浓度过低的现象,C、D两组标本模拟临床出现的抽血不合比例造成血液中EDTA-K2浓度过高的现象。
3.1 红细胞计数变化
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RBC分析使用了电阻抗法计数细胞,当红细胞通过检测小孔时,形成相应大小的脉冲,脉冲的多少即反映红细胞的数目。而血细胞遇抗凝剂会有一过性短暂的收缩过程约持续1~2min。这是由于K离子的存在改变了血浆的渗透压,使细胞内液外流,随后细胞将K离子泵入胞内,细胞又恢复原态,当抗凝剂浓度越高,其收缩的持续时间越长[3,8]。在收缩状态下,当血细胞通过检测孔时,其引起的脉冲电流的变化则越小,从而导致高浓度抗凝组红细胞计数的假性减少。高渗时抗凝管内由于红细胞长时间处于高渗的环境中,细胞内水分子与细胞外溶质相互交换,达到平衡时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当检测过程中细胞处于相对低渗稀释液的环境中,短时间内细胞吸水,体积涨大,因此其MCV结果升高,抗凝管内渗透压愈高其结果升高愈明显[4,9]。当EDTA-K2浓度偏低时,致使标本产生凝血、红细胞凝集,引起RBC假性降低,这时MCV值偏大,镜下有凝集小块。
3.2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变化
3.2.1 白细胞计数。
随着EDTA-K2浓度的增高,WBC计数结果增高。原因是聚集的血小板引起,是由于过高浓度的EDTA-K2诱导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的聚集,聚集的血小板在通过检测小孔时被仪器错判为白细胞。经手工计数和分类对比,90%被判为淋巴细胞。此研究仅限于血小板在正常范围的个体,对于血小板减少者或异常增高者,有待进一步观察。当EDTA-K2浓度偏低时,白细胞计数增高。因血小板凝集或(和)红细胞凝集使仪器误判为白细胞引起。
3.2.2 白细胞分类。
随着EDTA-K2浓度的增高,通过手工涂片镜检可以发现:高渗作用使C、D两组的WBC体积核浆比例、核的密度均发生变化,使仪器检测时把部分中性粒细胞错判成单核细胞及(或)淋巴细胞。并显示出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等假性信息[5]。EDTA-K2浓度降低时,本试验中未见有影响。
3.3 血小板计数
EDTA-K2浓度的高低均引起PLT结果降低。是由于过高浓度的EDTA-K2诱导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的聚集,聚集的血小板在通过检测小孔时被仪器错判为白细胞,从而使血小板计数的假性减少[6,7]。高浓度的EDTA-K2也可以诱导血小板聚集,根据血液分析仪的血小板计数原理,因此通过微孔时的计数个数减少,以及聚集后的大血小板簇体积超过了仪器的给定范围而没有被计数,故血小板因聚集而结果降低。EDTA-K2浓度低时,血液不能有效抗凝,PLT聚集而不被计数,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EDTA-K2抗凝剂的浓度和标本的量,两者都应严格执行标准,从而有效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血液分析仪计数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65-68.
[2]丛玉隆.今日临床检验[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4.
[3]邹毅.高浓度EDTA一K2对血细胞计数仪的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6(4):571.
[4]吴凯,熊建辉,赵健.不同抗凝剂浓度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5,8(12):2197.
[5]章小红.采血量不足对全血细胞计数结果的影响[J].安徽医学,2008,29(2):193-194.
[6]容桂荣,张萍萍,赵立民,等.血液标本采集与运送的质量控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8,7(43):645-646.
[7]张绍武,等.血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设备,2009(5):51-52.
[8]梁洪璋.不同浓度抗凝剂对血细胞参数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22):39-40.
[9]方蓉,黄宇烽,郑均,等.抗凝剂浓度不同血液的血细胞计数分析结果[J].临床检验杂志,2001(2):105-106.
红细胞浓度 篇7
1材料
1. 1试验动物
2 ~ 3周的昆明小鼠,由吉林大学动物中心提供。
1. 2主要试剂及仪器
移液器、一次性医用注射器、培养皿、离心机、超净工作台、CO2恒温培养箱、24孔培养板、血细胞计数板、倒置显微镜、Hank’s液、RPMI 1640培养基、青霉素液、链霉素液、胎牛血清、台盼蓝染液、NaHCO3, 由长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织培养实验室提供。
2方法
2. 1不同血清浓度培养骨髓巨噬细胞
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迅速取出股骨与胫骨,用解剖剪剪去两端,用注射器抽取Hank’s液冲洗骨髓,将冲洗液置于离心管中。1 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液,加入适量含双抗的RPMI 1640培养液。计数6 ×105/ 孔,培养于24孔培养板,分别加入含5%、10%、20%、4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置于37 ℃、5% 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2. 2观察与计数
台盼蓝染液染色、计数,重复3次求平均值,并计算细胞的存活率[5]。观察比较小鼠骨髓巨噬细胞的形态学指标并拍照记录。
3结果与分析
3. 1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骨髓巨噬细胞培养6 d时,将其置于倒置显微镜( ×100) 上观察,进行形态学特征比较。5% 血清浓度培养的细胞数量少,且分散,密集度不高,但细胞完整,折光性好,有的细胞可见核仁,增生细胞少,见208页彩图1。10% 与20% 血清浓度培养的细胞数量多,密集度较高,细胞完整,见208页彩图2、图3。 40% 血清浓度培养的细胞数量少,密集度低,排列松散,但折光性好,形态清晰完整,可见核仁的细胞不多,见208页彩图4。
3. 2存活率及生长曲线分析
不同血清浓度的培养基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有相似之处,培养0 ~6 d时,存活率增大( 40% 血清浓度的培养基除外,其在0 ~3 d存活率增大,3 ~6 d存活率减小) ; 培养6 ~9 d时,细胞存活率均减小。总体来说,10%、20% 血清浓度的培养基中细胞存活率相对高且稳定,数值接近,见表1。经t检验发现,二者相比差异不显著。
培养0 ~6 d,随时间的增加不同血清浓度培养基中的细胞数量随之增多,且3 ~ 6 d内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但在6 ~9 d的培养中,各浓度组中细胞数量变化不一,5% 浓度培养基中细胞数量减少,10%、 20% 浓度培养基中的细胞数略有增加,40% 浓度培养基中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见图5、表2。5%、40% 血清浓度的培养基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而10%、20% 血清浓度的培养基中,细胞增殖明显,细胞数量多。 对10%、20%浓度培养基中细胞数目进行t检验,且差异显著,骨髓巨噬细胞更适合在20% 血清浓度的培养基中培养。
4小结与讨论
红细胞浓度 篇8
1 试验时间、地点
试验于2012 年6 月份—2013 年12 月份在新疆农业大学生物楼干细胞实验室完成。
2 材料
2. 1 试验细胞
提取新生犊牛脐带, 分离培养出原代UC -MSCs, 并传至P3 代; BMECs, 购自广州吉妮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复苏后传至P3 代。
2. 2 主要试验试剂和仪器
高糖DMEM培养基、0. 25% 胰蛋白酶+ EDTA、0. 01% PBS, 购自Hyclone公司; 胎牛血清, Gibco公司生产。
3 方法
3. 1 BMECs的复苏
从液氮罐中取出冻存管, 迅速置于37 ℃ 水浴锅中解冻, 不断晃动, 时间不超过1 min ( 注意不能将整个冻存管都浸入到水浴中, 要将冻存管盖口露出水面, 以免污染) , 当冻存管内的晶体融化完全时, 用乙醇棉球快速擦净冻存管外壁的水, 转移到10 m L离心管中, 加入5 m L LPBS, 1 200 r/min离心5 min后加入完全培养基制成单细胞悬液, 接种至培养皿中, 放入37 ℃、5% 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 24 h后换液继续培养。
3. 2 BMECs的传代培养
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 待贴壁细胞约80% 融合成片后, 吸取培养液, 用无Ca2 +、Mg2 +的PBS冲洗细胞3 次, 加入0. 05% 胰蛋白酶和0. 02% EDTA消化液消化细胞, 放入培养箱中消化5 min, 不断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 待大多数细胞回缩、变圆、细胞间隙扩大时, 轻拍培养皿壁, 使细胞从培养皿上脱落, 然后迅速加入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 再用移液器反复吹打细胞, 使其分散成为单个细胞, 用培养液按1∶2 的比例稀释并重新接种细胞, 放入37 ℃、5% CO2、饱和湿度的细胞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隔日换液。
3. 3 UC - MSCs和BMECs共培养
将复苏后的生长状态良好的P3 代BMECs和培养至P3 代的UC - MSCs分别按照1∶1、1∶2、1∶3、1∶4、1∶5、1∶10、1∶50、1∶100、1∶1 000、2∶1 等不同比例接种于六孔板中培养, 细胞总数维持在1 × 105/ 孔, 单纯UC- MSCs和单纯BMECs对照组每皿接种1 × 105个细胞 ( 保持接种细胞密度相同) , 在37 ℃、5% 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连续培养7 d, 每天换液并收集各组上清液保存于- 80 ℃ 冰箱以便进一步检测。
3. 4 细胞因子的检测
按照EGF、b FGF、TGF - α、TGF - β、HGF放免药盒操作说明书进行检测。
3. 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数据以“平均数 ± 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SPSS 16.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P <0. 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 1 BMECs的复苏与传代结果
复苏后的第1 代BMECs生长状态良好, 为圆形和多角形。经过2 次传代后, 细胞形态均一, 成纤维样细胞基本去除, 细胞之间排列紧密, 呈现典型的鹅卵石样结构。见257 页彩图1。
4. 2UC - MSCs和BMECs混合培养的形态观察结果
将UC - MSCs和BMECs按照不同浓度比例混合共培养后, 细胞之间能够共同生长, 无接触抑制, 无相互排斥以及相互吞噬现象。UC - MSCs主要呈成纤维样的长梭形分布于整个视野, BMECs主要呈鹅卵石样聚集成团, 边缘呈多角形。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共培养体系后发现: UC - MSCs浓度高的组细胞数量更多, 生长状态更好, 其中1∶2 浓度组细胞生长状态最好; 共培养72 h后, 各组细胞生长状态均达到最佳, 随后细胞开始凋亡, 细胞收缩、体积变小, 细胞数量逐渐减少; 144 小时时, 混合共培养组贴壁细胞数量较多, 但单纯UC - MSCs组和单纯BMECs组贴壁细胞较少, 仅能观察到少量细胞。
4. 3 EGF、HGF、b FGF、TGF - α 和TGF - β 的分泌水平检测结果
见表1、表2。
注: 同列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 P < 0. 05) , 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 P > 0. 05) 。
由表1 可知: 培养液上清液中EGF分泌水平在72, 96, 120 小时显著高于0 小时 ( P < 0. 05 ) , 其余时间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 P > 0. 05) ; TGF - α 和TGF - β分泌水平在72 小时显著低于0 小时和144 小时 ( P <0. 05) ; b FGF分泌水平在48, 72 小时显著高于0, 24, 144 小时 ( P < 0. 05 ) ; HGF分泌水平在72 小时时达最高, 显著高于0, 24, 48 小时 ( P < 0. 05) , 但与96, 120, 144 小时相比差异均不显著 ( P > 0. 05) 。
由表2 可知: UC - MSCs和BMECs按不同浓度混合共培养后, 1∶2 浓度组培养液上清液中的EGF水平显著高于1∶1 000 组以及单纯UC - MSCs和单纯BMECs对照组 ( P < 0. 05) , 但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 P > 0. 05) ; TGF - α 水平在1∶2 组达到最低, 1∶1组、1∶2 组和2 ∶1 组显著低于单纯BMECs组 ( P <0. 05) , 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 P > 0. 05) ; 1∶1 组、1∶2 组、1∶3 组、2∶1 组TGF - β 水平显著低于1 ∶1 000组及单纯BMECs组 ( P < 0. 05) , 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 P > 0. 05) ; 1∶1 组、1∶2 组及2∶1 组b FGF分泌水平显著高于1∶50、1∶100、1∶1 000 和单纯BMECs组 ( P < 0. 05) , 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 P > 0. 05) ;HGF分泌水平在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 P > 0. 05) , 但1∶2 组分泌量最高。
注: 同列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 P < 0. 05) , 字母相同或者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 ( P > 0. 05) 。
5 讨论
5. 1 HGF对共培养体系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按照不同浓度比将UC - MSCs与BMECs混合共培养, 随着UC - MSCs浓度的不断降低, HGF分泌水平逐渐下降, 但均高于对照组, 这提示UC - MSCs与BMECs混合共培养能够促进HGF的分泌, 且各浓度组在不同时间点的HGF的分泌水平与MTT检测细胞增殖的结果呈正相关, 说明HGF能促进细胞增殖, 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HGF是一种肝素结合蛋白, 其受体是Met。Met的表达是由上皮来源的细胞产生, 而HGF由间质细胞分泌, 以旁分泌的形式作用于邻近细胞, 这个旁分泌信号系统在调节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HGF通过激活MET受体, 并与MET受体结合, 作用于邻近的上皮细胞, 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5], 如促进细胞增殖、散射、细胞外基质的侵袭、抵抗凋亡等。据报道, HGF及其受体Met在乳腺细胞中表达并短暂地调节乳腺的发育和分化[6,7,8]。HGF能够诱导来自乳腺、肾脏和其他器官的分支小管的形成。研究表明, HGF作为促有丝分裂原, 在体外细胞培养中, 能够诱导肾脏和乳腺细胞导管的形成[9,10,11,12,13]。在体内, Met信号能刺激乳腺的血管形成。
5. 2 EGF对共培养体系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EGF是一种分子质量为6 ku的多肽类激素, 是EGF家族成员中的一员[14]。研究表明, EGF对于正常组织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EGF能够通过细胞表面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EGFR) 引起EGFR的自身磷酸化, 从而启动下游的Ras - Raf -MEK - ERK、PI3K - Akt和EGFR - STATS等多种信号转导通路, 调控细胞的分化、增殖等一系列生物学效应[15,16,17,18]。有文献报道, EGF可以通过其受体EGFR介导Ras - MAKP和PI3K - Akt信号通路来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19]。EGF受体和EGF mRNA存在于反刍动物的乳腺组织中, 在牛、绵羊孕期和泌乳期亲和力较高, 但是妊娠中期的量比晚期多。研究表明, EGF可以促进妊娠中期母牛的乳腺上皮细胞DNA合成。由此可以推测, EGF对乳腺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 将UC - MSCs和BMECs混合共培养后, 能够促进EGF的分泌, 从而促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
5. 3 b FGF对共培养体系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将UC - MSCs与BMECs混合共培养后, 不同浓度组的b FGF分泌量不同, UC - MSCs浓度大、细胞增殖快的组b FGF分泌量多。b FGF是一种肝素结合生长因子, 能够促进包括间叶细胞、神经外胚层和血管内皮细胞在内的一系列细胞的增殖。有研究表明, b FGF对兔纤维软骨细胞和兔肌腱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并有一定的浓度相关性[20,21]。
5. 4 TGF - α、TGF - β 对共培养体系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TGF在机体的免疫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贮存、胚胎发育、创伤修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TGF - α 是由巨噬细胞、脑细胞和表皮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的多肽, 诱导上皮发育, 使多种细胞转化, 与表皮生长因子的氨基酸顺序相似。TGF - β 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蛋白质, 能够影响多种细胞的生长、分化以及免疫调节等功能。TGF - β 受体是丝氨酸/ 苏氨酸激酶受体, TGF - β 可以与细胞表面的TGF - β 受体结合而将其激活。其信号的传递可以通过SMAD信号通路和/或DAXX信号通路。研究表明, TGF - β 是乳腺发育的负调节因子, 抑制青春期小鼠乳腺组织导管延长和诱导乳腺末端乳芽上皮细胞中DNA合成停滞, 使上皮细胞数减少[22]。本研究将UC - MSCs与BMECs混合共培养后, 随着UC - MSCs浓度的升高, TGF - α、TGF - β的分泌量逐渐降低, 这说明UC - MSCs与BMECs混合共培养能够抑制TGF - α 和TGF - β 的分泌, 且抑制效果与UC - MSCs浓度有关, 提示TGF - α、TGF -β 能够抑制细胞增殖。
6 结论
综上所述, UC - MSCs与BMECs混合共培养能够影响EGF、b FGF、TGF - α、TGF - β、HGF的分泌水平, 且其作用强度与UC - MSCs浓度有关, 其中1∶2浓度组促进或抑制作用最强。UC - MSCs与BMECs混合共培养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在72 小时作用最强。这些细胞因子的分泌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共培养体系的细胞增殖作用, 并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研究表明, 细胞因子联合作用, 其生物学效应更强[23]。本研究将UC - MSCs与BMECs混合共培养后, 能提高EGF、HGF、b FGF的分泌水平, 降低TGF - α、TGF - β的分泌水平, 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之间相互协同作用, 使其生物学效应增强, 从而促进细胞增殖, 抑制细胞凋亡。这可能是由于随着时间的延长, 细胞密度不断增加, 细胞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增多, 从而抑制了外源性生长因子的作用。
UC - MSCs共培养的作用机制是由细胞间相互接触、干细胞的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以及缝隙连接等参与的。本试验将UC - MSCs和BMECs直接共培养, 未做非直接接触共培养对照, 因此细胞间相互接触作用及缝隙连接作用对共培养体系中细胞的增殖作用的影响尚不明确, 有待下一步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在不同浓度下奶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UC-MSCs) 和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BMECs) 共培养对共培养体系细胞增殖和细胞贴壁率的影响, 并通过检测与细胞增殖有关的细胞因子来探究其作用机制, 试验将P3代UC-MSCs与P3代BMECs按照浓度比例为1∶1、1∶2、1∶3、1∶4、1∶5、1∶10、1∶50、1∶100、1∶1 000、2∶1等不同比例随机混合培养, 同时设立UC-MSCs与BMECs单纯培养组为对照组, 并分别于0, 24, 48, 72, 96, 120和144小时提取上清液检测表皮生长因子 (EGF)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 FGF) 、转化生长因子α (TGF-α) 、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 、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 的分泌水平。结果表明:将UC-MSCs和BMECs按照不同浓度比混合共培养后, EGF、HGF、b FGF分泌水平在72小时时最高, 且1∶2浓度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TGF-α、TGF-β分泌水平在72小时时最低, 且1∶2浓度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说明UC-MSCs和BMECs共培养能提高EGF、HGF、b FGF分泌水平, 降低TGF-α、TGF-β的分泌水平。
红细胞浓度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43例正规服用伊马替尼治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血象、骨髓象、临床表现、细胞遗传学及BCR-ABL融合基因检查,均符合国内统一的CML诊断与分期标准。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23~76岁,平均(41.2±2.3)岁,本组43例在行CML诊断时包括:慢性期(CP)38例,加速期(AP)4例,急变期(BP)1例。每日IM口服剂量<400 mg,=400 mg,>400 mg的患者分别为3例、35例、5例。其中,35例每日IM口服剂量=400 mg者根据疗效分为主要分子学缓解(major molecular remission,MMR)、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omplete cytogenetic remission,CCR)、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artial cytogenetics remission,PCy R)3组。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每日均按时按量服药,在每次给药前1 h经肘静脉采集肝素抗凝血3 m L,颠倒混匀,离心后取上层血浆置于-20℃环境下保存备用。所有血样标本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法)进行IM血浆谷浓度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平以P<0.05时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IM血药浓度与患者一般特征的关系
本组43例患者血浆IM谷浓度为123~3 380ng/mL,平均(1236.2±518.7)ng/mL。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血浆IM谷浓度与服药剂量呈显著正相关(r=0.432,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和体表面积等一般特征之间则无显著相关。
2.2 血浆IM谷浓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35例每日IM口服剂量=400 mg者根据疗效分为MMR组7例,CCR组19例,PCy R组9例。服用IM后达到MMR、CCR、PCy R的中位时间分别为4.5、2.9和1.5个月。从附表可知:MMR组患者血浆IM谷浓度显著高于CCR组和PCy R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CR组患者血浆IM谷浓度显著高于PCy R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
注:1)与CCR组比较,P<0.05;2)与PCy R组比较,P<0.05。
2.3 血浆IM谷浓度与用药时间之间的关系
应用t检验对35例每日IM口服剂量=400 mg者不同疗程之间的IM谷浓度作比较,结果显示:不同用药时间之间的IM谷浓度均差异无显著性。
2.4 不良反应
本组共计28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乏力等不良反应,但程度均较轻,大多数患者可耐受,未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3例患者表现有肌肉酸痛、7例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经护肝等处理,未造成大的影响。
3 讨论
IM是一种脂溶性药物,口服吸收良好,吸收后95%以上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8%,半衰期约为18h[1]。研究表明,IM口服2周后,即可在体内达到一个稳定的血药浓度[2],其谷浓度则是指半衰期过程中血药浓度的最低值。CML是一种恶性增殖性疾病,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目前已经明确干细胞9号和22号染色体相互易位形成的Ph染色体以及由此产生的bcr/abl融合基因是其特征性遗传学标志,且由其转录翻译的融合蛋白在CML发病初期起到关键作用[3,4],而IM能特异性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因此,NCCN指南在2008年时已将IM列为CML治疗的一线用药[5]。IRIS(International Randomized Interferon versus STI571)的一项研究显示,使用IM治疗的CML慢性期患者随访7年总生存率可达到86%[6],而且如果接受治疗的最初3年病情无进展者在之后的时间内极少复发。IRIS的另一项研究则表明,IM血浆浓度的高低与疗效是否能达到MMR或CCR直接相关[7],而在使用IM治疗后的疗效描述中,与CML患者长期生存密切相关的主要是能否获得MMR或CCR[8],数据显示,服用IM1年后获得MMR的患者在没有其他严重疾患前提下2年生存率可达100%,CCR者为95%,而未获得CCR者则最低,仅为85%[9]。
本研究中,结果表明血浆IM谷浓度与服药剂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和体表面积等一般特征之间则无显著相关,提示在患者能够耐受的前提下,口服剂量的多少是影响血浆IM谷浓度的关键因素,目前推荐的CML慢性期患者服用IM的标准剂量是400 mg/d。本组中,对服用标准剂量治疗的35例患者按疗效分组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MR组患者血浆IM谷浓度显著高于CCR组和PCy R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CR组患者血浆IM谷浓度显著高于PCy R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提示血浆IM谷浓度高者更易获得MMR及CCR。
综上所述,血浆IM谷浓度与CML患者的疗效密切相关,对该类患者进行IM血药浓度监测可以有效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对临床用药剂量的调整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武琳琳,曾庆曙,杨明珍,等.伊马替尼治疗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ABL激酶区域点突变检测[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0,18(1):49-53.[1]WU LL,ZENG QS,YANG MZ,et al.Detection of ABL kinasedomain point mutations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 re-ceiving imatinib treatmen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2010,18(1):49-53.Chinese
[2]江倩,陈珊珊,江滨,等.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疗效评价[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4,25(6):333-336.[2]JIANG Q,CHEN SS,JIANG B,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imatinib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 in accelerated phase[J].Chinese Journal ofHematology,2004,25(6):333-336.Chinese
[3]VON BUBNOFF N,DUYSTER J.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treatment and monitoring[J].Dtsch Arztebl Int,2010,107(7):114-121.Chinese
[4]FAUSEL C.Targeted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therapy:Seekinga cure[J].Am J Health Syst Pharm,2007,64(24 Suppl 15):S9-S15.
[5]卢润章,邱林.三氧化二砷对伊马替尼耐药bcr-abl基因突变细胞株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9,30(1):13-17.[5]LU RZ,QIU L.Arsenic trioxide inhibits cell growth in ima-tinib-resistant bcr-abl mutant cell lines in vitro[J].ChineseJournal of Hematology,2009,30(1):13-17.Chinese
[6]LARSON RA,DRUKER BJ,GUILHOT F,et al.Imatinib phar-macokinetic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response and safety inchronic-phase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a subanalysis of theIRIS study[J].Blood,2008,111(8):4022-4028.
[7]KANTARJIAN H,PASQUINI R,HAMERSCHLAK N,et al.Dasatinib or highdose imatinib for chronic-phase chronic myeloidleukemia after failure of first-line imatinib:a randomized phase2 trial[J].Blood,2007,109(12):5143-5150.Chinese
[8]USMAN M,SYED NN,KAKEPOTO GN,et al.Chronic phasechronic myeloid leukemia:response of imatinib mesylate and sig-nificance of Sokal score,age and disease duration in predictingthe hematological and cytogenetic response[J].J Assoc Physi-cians India,2007,55(2):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