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追求和平的世界

2024-09-28

和平的追求和平的世界(精选10篇)

和平的追求和平的世界 篇1

一、马克思主义唤醒了中国崛起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体系。马克思在1844 年首次提出这个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联盟撰写的、于1848 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共产党宣言》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 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一般特征作了科学地预测和设想, 着重强调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必须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 划分了整个世界的时代。在新的时代历史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唤醒了中国的崛起,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一批先进分子, 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 于1921 年7 月1 日组建起中国共产党,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的崛起具有世界意义。

二、中国崛起已经跨越“卡夫丁峡谷”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革命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 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怎样进行中国革命?我党对马克思所讲的“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 (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的理论和一个“有可能 (经济不发达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过渡到高级形式的社会) ”的设想缺少理论准备。从国内的情况看,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政权, 但还是失败了, 我们再继续走这条道路, 肯定也走不通;直接走苏联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由于中国的经济文化落后, 我们没有资格;如何走马克思上述设想所指的道路, 我们不知道, 因为没有实践。因此, 道路问题成为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 经过艰苦探索, 决定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接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采取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 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 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专制统治, 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 结束了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历史,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历史转折。新中国成立后, 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 依靠所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的优势和保障, 通过一化、三改 (, 于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而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使马克思的上述设想, 由“有可能”成为现实。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贡献。

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与实践启示人们:一切民族都会走向社会主义, 这是不能避免的。但是, 一切民族所走的道路都不会完全一样,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而革命道路的开辟, 是由每个民族自己运用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理论, 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总结形成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中国可持续崛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由于没有经验, 只能向苏联学习。很快就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提出以苏联为鉴,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进行改革开放, 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上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经过探索, 他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 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论点, 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指引中国可持续崛起的伟大旗帜。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我国开辟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 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 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中国的崛起被誉为“中国奇迹”。

中国持续崛起的理论与实践启示人们, 一个民族不管体量大小、国力强弱、发展先后, 只要选择了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形成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 确立了符合人民福祉需要的制度, 就能够兴旺发达。

四、“四个全面”推进中国全面崛起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 西方舆论大肆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和“中国崩溃论”。西方势力战略东移, 搞“亚太再平衡”, 把中国作为围堵、遏制对象, 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活动更加激烈, 分裂分子挑起“颜色革命”的暗流更加涌动, 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反渗透的斗争更加复杂, 党内腐败蔓延, “铸”魂与“蛀”魂、“固”根与“毁”根的较量更加尖锐,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怎样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个怪圈,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怎样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如何将中华文明推向新的高度?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 引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为人类福祉做出更大贡献?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借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 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这是破解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正确途径, 是构筑我国长青基业的必由之路。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是全面, 根本是发展, 关键是创新。它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物质基础。“全面深化改革”, 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 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全面依法治国”, 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重点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 它是国家稳定、民族和谐、社会公平正义, 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全面从严治党”, 核心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 目的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它是社会主义之魂。

贯穿“四个全面”的基本思想, 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改革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这一理论阐明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内仍然存在矛盾, 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 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表现在阶级之间的对立与斗争, 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生产之间的矛盾;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不是进行政治革命, 而是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是改旗易帜, 而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四个全面”推进中国全面崛起的理论与实践启示人们, 在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 不同发展模式的竞争中, 一个国家的崛起要走新路, 不要重复走西方的老路。国家崛起的目的, 不是通过发展生产力, 只为少数人谋利益, 而是通过发展生产力, 实现共同富裕;崛起的道路, 不是靠掠夺别人, 弱肉强食, 而是靠和平发展, 平等相处;崛起的结果, 不是称霸, 而是合作共赢。

五、“三条基本结论”引导中国永续崛起

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我们认识到,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 就是用最彻底、最完整的发展论来考察研究资本主义, 从而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我们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也在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论来研究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从而得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怎样实现”的结论。这一结论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三条基本结论既是社会主义五百年历久不衰的基本经验和基本保证, 又是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途径。

“三条基本结论”引导中国永续崛起的理论与实践启示人民: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苏东剧变后, 社会主义国家已经稳住了社会主义的阵脚, 挽救了“几乎要失事的社会主义大船”, 并将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崛起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六、中国崛起, 惠及亚洲、惠及世界

中国的崛起, 已惠及亚洲, 惠及世界, 使许多国家搭上了中国便车。仅未来五年, 中国进口商品将超过10 万亿美元, 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 亿美元, 出境游将超过5 亿人次, 给亚洲和世界送去了“红包”。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 由于中国的崛起, 推动亚洲国家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亚洲方式”, 为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当今世界, 由于各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存在差异, 有差异, 就会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但大家都住在一个地球村里,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顺应世界大势, 在博鳌亚洲2015 年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 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建设“一路一带”, 要“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推进世界的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思想原则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与会各国政要、学者、专家对建设“命运共同体”均表示高度关注和赞同。这些都充分显示崛起中国的大国担当、政治智慧和精神风貌。

通过迈向“亚洲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治理的一项伟大事业, 中国的崛起, 带给世界的将是更多的智慧, 更多的机遇, 更多的实惠, 更大的信心。

和平的追求和平的世界 篇2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我国上海火车南站时的情景:啼哭的婴儿,倒塌的房屋……使我们不由得仿佛又回到了我们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屈辱年代。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上海火车南站和往常一样,许多乘客在候车室等候列车。可是由于日军的猛轰乱炸,这时的上海火车站,北站已成为战区,交通被切断,南站就成了交通的惟一出口,所以上海火车南站,人流拥挤不堪。忽然空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日本敌机飞来投下大量炸弹。上海火车站倾刻间变成一片废墟,车站、天桥月台以及铁轨被炸得稀烂,一片狼藉。站内的人们死伤无数,地上躺满了横七竖八的尸体。这时,传来了一个小男孩的哭喊声,他的父母都在“轰隆“的一声中,被炸弹夺去了生命。现在他已成了孤儿,今后的命运和生活不可想象。也许在那战乱年代,不会有人理他,他将流浪街头,甚至濒临死亡,再也没有机会为他死去的父母报仇雪恨。也许他会遇到好心人,把他抱回家,养育他长大。

是呀,这是中华民族屈辱的一幕,正是由于我们当时国力不够强大,少年强则中国强;是呀,祖国的强大要靠我们年轻一代用勤劳的双手去建造,决不让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

和平的追求和平的世界 篇3

“和平之夜”焰火晚会是大连世界和平公园庆祝开园系列活动之一。数万市民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世界和平公园广场,等候晚会开始。

首先进行的是世界和平公园标志石揭幕仪式。世界和平公园标志石宛若一本正在阅读的世界和平典籍,由一只展翅振飞的和平鸽托起这部巨典。石雕上镌刻着前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先生亲笔为大连世界和平公园题写的园名和加利先生的浮雕半身像,背面为世界和平公园的建园铭文。

揭幕仪式后举行了盛大的游园活动,公园内人潮涌动。在锣鼓声、礼炮声、欢笑声中,游人兴致勃勃参观了刚刚布展完毕的公园主楼展厅。展厅内陈列着百国元首和平圣诗、百国驻华大使亲笔签名的和平长卷、由10万只手工雕刻的和平鸽拼成的193个国家的国旗和地图并由此组成的“和平万岁”艺术巨作、百国和平主题纪念邮票以及由塞浦路斯共和国赠送的阿弗罗迪忒(爱与美的女神)雕像等珍贵展品。其中,和平长卷和和平鸽群雕已被收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纪录。

随着夜幕的降临,焰火表演开始了。一组组礼花在空中绽放,似百菊争艳,如金波万朵,照亮了和平公园的夜空。随着50米长的焰火爆布倾泄而下,整个晚会达到了高潮。所有参观的游人无不为大连增加了世界和平公园这一盛景而欢欣。

据悉,大连世界和平公园还将陆续举办以和平为主题的摄影、诗歌、绘画及卡拉OK大奖赛等系列活动。

边沁的世界和平观 篇4

一、世界和平计划及国际法的目标

安全, 被边沁视为保障人类幸福的首要条件。从“所有共处国家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目标出发, 他最大的理想是希望所有国家牺牲自身利益以建立世界和平。

在他眼中, 战争是一国以损害他国为代价以强化自己权利的一种无用的程序, 功利原则应该引导国家废除战争。他将战争分为三类:善意的、偏见的和掠夺的。他建议, 预防第一种战争可求助和平法院, 对第二、第三种则要凭借唯一的方法:说服, 也就是通过媒介向好战国家表明, 野心和偏见并不符合其真正利益。可以说, 他对战争恐怖的忧虑少于对国家代价的忧虑。他明白, 不消除战争的起因, 是不可能消除战争的。

边沁在谈到立法原理时说:“立法者应以公共利益为目标, 最大范围的功利应成为他一切思考的基础。”如果一个“世界公民”负责编纂国际法典, 他为自己确定的目标是什么?边沁在《国际法的目标》一文中认为, 应该是所有国家平等的、共同的功利, 即“国际法的立法者的目标是所有共处国家的最大幸福”。在他看来, 国际法的功利目标只是明显大的国内法的功利目标。

具体而言, 边沁的国际法目标由五部分组成:勿伤害他国、保证他国的最大利益、不要成为他国的受害者、接受他国最大的利益、战争时尽可能减少残暴。一个同时为某一国家公民的立法者, 能够被相信为整个世界起草法律吗?在其自身国家利益与全部国家利益之间没有冲突吗?边沁的看法是, 可以通过牺牲国家自身利益来解决这一冲突, “一国君主应当为了外国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国民的利益吗?为什么不?——如果在他牺牲自己国民的利益而受到其国民表扬的情形下。”

“如同在国家内部, 他想使一般的幸福、利益占优势, 反对个人利己主义和在现行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享有如此自由手段的国家的利己主义。”这一总结无疑是符合边沁的功利逻辑的。

二、实现世界和平的方式

在确立世界和平的目标后, 他就如何通过国际法, 建立世界和平提出了具体建议, 这反映在其《普遍、永久和平计划》文章中。

(一) 放弃殖民地

边沁反对帝国主义, 认为保有殖民地是件蠢事。占有殖民地无疑是为了宗主国的发展, 然而在他看来殖民地对宗主国没有任何益处, 而只是在周围积累冲突的危险。他相信, 如果殖民主义消除, 人类历史上将可能出现全球和平。但是必须注意, 他建议放弃占有殖民地并不是反对一国对向往独立的人民的控制, 而是将其主张建立于经济分析之上。

他认为, 国家唯一的财富是农业, 如果鼓励发展其他经济部门, 就会损害农业, 即损害国家利益, 因为殖民地的作用是发展商业, 这是以损害农业为代价的。他的结论是, 放弃占有殖民地就能允许发展农业, 从而增加国家财富。他认识到商业的巨大功效, 但排斥扩大市场能够促进贸易总额增加的观点。他否定与附属殖民地或其他国家互惠协议中的所有利益, 因为贸易总额依靠占有的资本量, 而寻求签订互惠协议是无用的, 它只能改变交换的分配, 而不能增加总量。

他还隐含地表示:由于强国对殖民地的争夺, 无疑会增加纷争的起因;殖民地的战争也多过宗主国。这反映出他的一种自由经济学思想, 认为维持殖民地的军事和管理开支, 会导致国家自由资本总量的减少。

(二) 裁减军备

边沁消除战争的另一个直接建议是, 邀请所有国家尤其是当时的欧洲列强英、法两国签订限制军队数量的永久条约。他认识到这将对所有国家带来有意义的实质性变化, 他对英国就恳求到:“我的同胞, 从你们眼里清除偏见, 从心里根除妒忌、错误的野心、自私和无知。行动是痛苦的, 但报偿是光荣的。”

他强调相关条约对等的必要性, 解释到如果缺乏这一性质则只会导致胜者与败者之间的战争。他认为如果只存在英、法两个强国, 则裁减军备问题就很简单。

他还将裁减军备与放弃殖民地问题联系起来, 认为英国没有必要拥有超过防御海盗所需的海军力量, 因为原则上大量的战争就是用来保护殖民地和商业的, 所以不放弃殖民地, 裁军是不会有成效的。

他只谈到欧洲列强削减武器和限制军队, 但没有具体细节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 然而他肯定自己的计划是现实可行的。

(三) 设立国际法院

如果国际法被破坏, 受害国有三种选择:接受伤害、选择共同的法官、发动战争。在边沁眼里, 第一种是不能接受的, 因为这无视正义;第三种是最坏的;第二种值得提倡。他明白, 自己的和平计划并不能消除国家间的紧张状态, 所以主张建立国家间共同法院作为解决争端的组织。这种法院又被其称为国会或议会, 由每国的两名代表组成, 开庭是公开的, 以判决形式做出意见并在相关国家领土上发布。

至于如何执行法院判决, 他设想了递进的四个阶段:法院报告其意见、使报告在每一国传播、在一段时期后将难以控制的国家驱逐出欧洲、派遣由参加国提供的武装部队来执行判决。

为了确保判决足够公开以利于执行, 他认为保证所有国家的新闻自由是必需的。由于认为舆论的制裁是最有效的, 他确信如果判决被公认的、受尊重的法院以法律词汇表达, 相关国家就没有其他选择而只能履行。因此, 他建议法院组织文件中设有专门条款用以保证所有国家的新闻自由。他也意识到公开判决作用的有限, 所以他赞同法院在一段时期后有权将不服从判决的国家驱逐出欧洲, 可能就是要求欧洲其他国家与之断绝外交和商业关系。他不主张法院拥有强制力, 并且认为强制力的缺乏不是由于逻辑上的不可能而是出于需要, 但最后他还是考虑借助有武装部队的国家来保证舆论受到尊重。

(四) 促进法的认知:编纂法典、废除秘密外交

编纂法典是边沁毕生努力的一个方向。他强调这项工作的巨大意义:法典可以使所有人都能获得法律知识, 并在受到侵害时都能得到救济。他所倡导的法典编纂, 涉及国内法和国际法, 超出对“现有法”的简单记录, 还指对“应有法”的编纂。

在确定“所有共处国家的最大幸福”是法典编纂的目标后, 他乐观地表示:完善的国际法可以减少战争的发生机会, 而完善的国际法应该是书写的而不是习惯的, 即应该是法典或条约形式的国际法。他的具体建议是:组织对由习惯确定的不成文法的公布;编订有可能使国家间利益陷入冲突的条约;完善法的风格, 无论是国内法还是国际法。由此, 将国际法编纂成法典的想法就由边沁第一次提出。

他还设想了法典编纂在实际中的重要性。他区分了国家实施的善意侵害和恶意侵害, 认为前者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 有领土划界的不确定、新发现物范围的不确定等。为预防善意侵害, 他只找到一个办法, 那就是法的完善和公布。显然, 法典编纂在边沁思想中不仅是个立法技术问题, 而且是避免冲突和战争的重要手段。

边沁非常反对秘密外交, 认为这与和平、自由的利益是相抵触的, 因为不被人知晓的事不可能被控制, 国家行为亦然, 即使它是危险或有害的。他甚至认为秘密外交必然导致战争。

就废除秘密外交, 他提出两点建议:在国际谈判中, 行政文书不应该对公众和议会隐瞒;对现行条约不应该加以保密, 因为缺乏公开性的条约是无效的。

三、简评

法哲学是边沁的重要使命, 但他似乎更热衷于法律改革, 他将自己的改革热情也赋予了其世界和平计划。

他所设想的以完善国际法来实现世界和平的一系列措施, 均以功利原则为出发点, 是功利主义在国际法领域的新运用。

他对国际法抱有乐观态度, 但其和平计划由于超越国际现实或者论证不足, 多少带有乌托邦的色彩。例如, 在裁军方面他寄希望于英、法两国的自觉行动, 但无视普鲁士、俄罗斯等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所以他不能越过现实障碍;又如, 他认为国际法院不拥有强制力是出于需要, 但最后仍考虑借助外部强制力来保证判决执行, 其理论上的矛盾显而易见。

他对国际法的影响在其时代几乎是不存在的, 他的观点在1899年海牙和会上才有了少许回音, 会议最后在裁军方面没有结果, 但促成了常设仲裁法院的建立。

但是, 随着历史演进, 他的大部分建议, 如放弃殖民地、裁减军备、成立国际法院、编纂法典等, 今天都有了结果和发展, 虽然并不总是基于他提出的理由。例如, 由他提出的法典编纂, 如今已成为联合国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边沁对法典编纂的思考反映了英国哲学对国际法发展的主要贡献”;又如, 他废除秘密外交、公开条约的主张, 有助于增加国际生活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与《联合国宪章》第102条的精神相符合。

摘要:边沁的最大理想是希望所有国家牺牲自身利益以建立世界和平。他据以实现目标的方式包括:放弃殖民地、裁减军备、设立国际法院、编纂法典、废除秘密外交等。

关键词:边沁,世界和平,国际法

参考文献

[1]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2]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3]W.Janis.Jeremy Bentham and the Fashioning of“International Law”[J].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8.

写世界和平的主题作文 篇5

冷战结束后,虽然大多数国家都已把发展经济摆在首要地位,但是,在某些地区军事冲突还是不断发生。今天中东兵戎相见,明天南亚又开始了核竞赛,国际上有几天是风平浪静的呢?远的不提,就说这十几年吧,爆发了多少次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不久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又向南联盟动武了吗?可见,当今世界并没有彻底实现和平。

让我们费解的是,为什么这些国家总是打仗呢?难道它们不想和平吗?当然不是。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打呢?我想,这主要是由于交战一方认为对方的某些做法影响了自己的利益。

就拿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来说吧。美国总是指责伊拉克藏有核武器,结果核查小组一次又一次地检查,可谁又真正发现了核武器呢?伊拉克只是抱抱冤,叫叫屈,美国便以武力相威胁。结果伊拉克忍无可忍,拒绝了英美的不合理要求,于是,战争爆发了。表面上看,美国也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但是,早已有分析家指出,这次危机的根源是石油。因为海湾盛产石油,而伊拉克又是海湾地区的主要石油输出国之一,它甚至可以控制世界石油的价格。于是,美国认为伊拉克的存在影响了它在海湾的利益,所以它找来诸多借口、坚决要铲除这个强硬的“萨达姆政权”,以便控制海湾的石油生产。

再说说去年三月下旬北约空袭南联盟的战争吧。北约声称,它们是在国际社会一切政治解决科索沃向题的努力都失败了的情况下,才对南联盟进行空袭的。而根本原因是不是这样的呢?政治分析家指出:这次战争是美国在作怪。

20世纪是美国世纪,美国想要使21世纪仍然成为美国世纪,而且,它想继续控制北约,使其作为实现它的目标的工具。所以,它借口政治努力无法解决科索沃问题,促使北约悍然出兵打击南联盟,以拔掉它在巴尔干地区的这颗眼中钉。

文化与和平的使者:让世界吏美好 篇6

1968年,张正群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大学期间他不仅在多项金融、市场营销、管理等课程中表现优异,而且也表现出了卓越的语言天赋,掌握了中、英、日、法、德等多种语言。随后的几年里,他经过武装部队与民防部队的训练,退伍后在船厂做过销售,后进入外交部派驻欧洲共同体市场总部比利时布鲁塞尔担任商务秘书,继而投入香港期货交易市场,并在1978年回到新加坡发展金融投资企业。1993年,张正群成功在北京举办第一届“世界新娘”大赛,自此,“世界新娘”创意产业拉开帷幕。他的创业故事背后蕴含着一个朴实的理想、一个坚定的信念:让世界更美好。

和平:一直的信仰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张正群正是如此。出生在新加坡,祖籍是中国福建龙岩的他,由于受出生背景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初中时就产生了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及对世界和平的关心与期待。父亲严厉的教导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都对他影响深远。

张正群的祖父是一名秀才,在祖父的谆谆教诲下,他的父亲自小就懂得赏诗、书法。虽然上学的时间不长,但是自学了很多东西,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他的父亲16岁就到新加坡经商,即便千山万水,内心也牵挂着祖国的发展情况,时刻关心着当时的土地改革事宜。

出生在新加坡的张正群,12岁就开始帮着父亲送货,货物主要是中国制造的缝纫机、自行车及多国的手风琴等,由小船转载到大船上出口。父亲对社会和朋友十分慷慨,对待自己的子女却严厉非常。这也是张正群耳濡目染的儒商精神,一路走来,父亲的影响随处可见。

作为一名和平爱好者,张正群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学生交流活动,还主动选修了日语和德语,因为在他看来,这两个发动二战国家的人民,内心充满着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和平的本能。当时的新加坡属于殖民地,没有自己的国家,为了维护和平及友好关系,张正群积极响应学生交流活动,毕业便到日本大使馆做联络员,并参与组织大学代表团到日本访问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与实践后,张正群于新加坡建国初期加入到了外交部,在欧洲共同体市场做商务秘书。三年后,张正群看到了香港活跃的金融市场,当时许多新加坡的金融企业都与香港企业合资成立公司,于是他举家前往香港,加入到一家国际钟表公司,随后投身香港期货交易市场。

尽管路途坎坷,张正群还是回到了祖国。他延续了父亲对中国特殊的情感,并且将父亲的爱国情怀传承下去。他身上的这份执着与爱国之心是值得年轻一辈们学习的榜样。

1978年:腾飞的一年

1978,正巧是张正群的车牌号;1978年,由于着力发展经济,新加坡放弃了亚运会的主办权;也正是这一年,他深爱的父亲与世长辞。这一年对他而言是转折,是重生,是腾飞。

为了料理父亲的后事,张正群从香港回到了新加坡,并与香港合作伙伴在新加坡发展金融投资企业。他曾经创办的百灵公司也起死回生,这家主要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公司,由于经验不足、资金问题、债务问题等因素被迫停业,这次与香港朋友的合作,让这个公司成功转型,并树立了张正群进一步扩展业务的信心。此外,他还创办了,技术贸易公司和中国投资咨询服务公司,主要安排一些技术转让、策划服务以及三方面的合作,推荐中、新、瑞联合发展企业理念(SSS),并投资中、新、印合作平台(ChinSinDia)。在这条曲折的从商路上,张正群用坚定的信念、长远的眼光和不畏艰难的精神,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发展初期,还未加入世贸组织。张正群看到了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潜力,努力为中国招商,成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商务组组员,并积极参与新中经贸合作和世界华商交流的工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经济三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印证了张正群卓有远见的商业头脑,也使他注意到人们越来越高的精神需求。

新起航:世界新娘

父亲教导的儒商情操一直渲染着张正群,不管做人还是做事,他都带着“为群”的理念,更好地服务大众。在多年参与国际体育运动组织如国际篮球联合会,大力推进新中体育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背景下,1993年,张正群创办组织世界新娘大赛。

世界新娘大赛致力于从全球选出世界所认同的新娘形象,表达人们对于幸福家庭、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憧憬和期待。世界新娘既要拥有生活中不同美丽的特质,也要体现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风尚,具有现代化文明社会的生活态度。新娘之“美”不分地域、种族、文化、社会和政治界限,世界新娘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不同种族、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人们对社会、对家庭、对子女的期待和共识,是体现人们对美好追求的最朴实、最纯粹的愿望和理想。

首届世界新娘大赛于1993年在中国北京举行,张正群想通过这次活动的举办支持当时北京申办2000年的奥运会主办权。在当时的活动中,由北京的“新娘子”带领来自波兰的世界新娘冠军Marzenna小姐,跟其他30多个国家的36位佳丽,于北京舞台上尽显世界新娘的独有美态。大赛摒弃了选美比赛惯有的泳装环节,透过种种具有文化色彩、生活气息的评选环节和活动,全面展示女性修养、气质、品行、家庭观念、居家能力等。通过评选活动,树立新的女性形象,将女性的评价标准与未来所建立家庭的幸福和谐统一起来。这次活动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报道,让世界认识到拥有源远流长历史的中国也有着开放、友善、具有使命感及富强文明的一面。同时展现了对妇女人权的尊重,让所有女性以及爱好和平的人士受到了有力的鼓舞。

17年之后,世界新娘大赛于2010年重新起航,继续肩负传扬美丽与和谐的使命。时代在飞速发展,人们却不断彷徨,因为物质的极大丰富促使人们更注重精神营养,渴望能回归最纯粹、最美好的生活。正是这种返璞归真的回归需求,使2010年重新启动的世界新娘大赛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时的世界新娘电视总决赛由新加坡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评委由来自欧洲、亚洲其他国家以及新加坡本地的专家、学者、明星、社会活动家和媒体组成。新加坡政府表现出了大力的支持,并特意安排上部专门的花车供候选新娘们参加巡游。巡游过程中,新加坡总理还登上此车与新娘一起接受人们的欢呼和掌声。

2012年10月,世界新娘大赛总决赛将在澳门拉开帷幕。2013年,全球总决赛赛场将落户中国,实现回归。张正群给人们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并让人们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重新审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同时将中国传统婚姻理念与个性化表现相结合,把多民族婚俗、礼仪、服饰展现与时尚潮流相结合,把城市形象宣传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彰显了今日中国形象的世界认同化。

成功:事业与家庭

张正群不仅是个成功的商人,也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张正群的妻子一直默默地支持他,并通过自己在服装业的经验和知识,对张正群的世界新娘组织给与了极大的帮助。女儿与儿子也都学业有成,分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布朗大学,如今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

和平的追求和平的世界 篇7

一、世界体系的形成、结构和发展

世界体系论是以“世界体系”为研究单位, 而不是像现代化理论以单个“国家”和“社会”为单位, 来研究和比较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现代化进程。沃勒斯坦指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 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1]

世界体系是建立在以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 资本积累是它的首要目标。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 而是一个经济实体。因而, 沃勒斯坦有时把世界体系称为世界经济体系。“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 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文化联系而加强的, 并且终于由政治安排甚至联盟结构而加强的。”[1]沃勒斯坦有时也把它称为“历史资本主义”, 因为这个体系本身是在历史中不断变化着的。

世界体系形成于“延长的16世纪 (1450—1640) ”, 开始是以西北欧为中心,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体系是建立在两个主要结构上:“‘世界’范围分工和某些地区的国家官僚机器。”[1]即一方面,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在这种分工中, 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 (名之为中心区域、半边缘区域和边缘区域) 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 发展出不同的阶级结构, 因而使用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 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另一方面, 世界体系是以独立国家的形成以及国家体系的出现为前提, 这也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以前具有单一政治结构的世界帝国之间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单个国家内孤立地出现的, 而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系出现的, 它由中心区、边缘区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边缘区三个组成部分联接而成的一个整体结构。三个不同的组成区域承担着三种不同的经济角色, 而这种不同的经济角色是由资本积累、技术以及不同的劳动分工决定的。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依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边缘国家指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而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而半边缘国家指那些既可以某种程度上控制边缘国家, 又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世界体系从来不是静止的, 而是处于无休止的变动之中, 它的边界范围由小到大。在扩张过程中, 各经济角色及其地域分布也发生变化, 有正向变化, 即某些边缘区可能上升为半边缘区, 某些半边缘区可能上升为中心区。也会有逆向变化。即某些经济角色的地位可能下降。中心区也会扩大和转移。中心区各强国中, 往往会出现实力超过其他中心列强的霸权国家。“问题在于, 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真正的霸权国, 它也就开始衰落。”[1]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世界体系论者认为, 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 始终充满着压迫、剥削和不平等, 各区域内部以及他们相互之间都充满了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同时, 这个体系还总是经历着由扩张引起的供过于求的“过剩”危机, 出现一次次的周期性振荡。虽然这个体系本身具有自我调节机制, 但是, 由于它本身固有的不平等和由此引起的各种紧张关系始终不能消除, 致使它如今已经进入到“混乱的告终”时期, 势必要由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取代。并设想一个能保持高水平的生产率, 并能够改变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世界政府”的世界体系的可能形式。“当21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让位于后继的体系时, 我们将看看这后继体系是否更平等。我们不能预测它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 但能通过我们目前政治和道德的活动来影响其结果。”[1]

二、世界体系的经济发展周期和趋向、多民族国家体系及多元文化体系

(一) 经济发展周期和趋向

由于世界体系是建立在无休止资本积累基础之上的, 因此, 它是通过周期性的方式来运行的。周期和趋向是世界体系论者关心的一个重点。

周期就是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有规律的扩展和收缩的过程。通过对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分析, 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周期性节律和长期性趋势。

周期性节律是世界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内在矛盾所引发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收缩周期性循环。世界体系论者认为在世界体系的历史中, 有两种主要的经济周期, 一种是康德拉捷耶夫周期 (50—60) , 一是比康德拉捷耶夫更长的周期, 他称为“特长周期” (200—300) 。如果说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心、边缘、半边缘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空间表现, 那么, 周期和趋向则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时间上的表现。沃勒斯坦指出, 世界体系的长波平均50年重复一次, 每一周期的停滞期都给世界体系中生产格局的重组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并为下一周期的扩张作准备。而“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特长周期’的出现都与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新的经济制度的创新 (诸如新的贸易方式、新的金融体制的出现) 密切相关”, 而这些新的经济制度一般都是一个强的核心国家强加于世界体系之中, 这样一来, 在世界体系论者眼里, “特长周期”与“霸权兴衰的周期”密切相关。”而决定一个国家是否是霸权国家主要取决于它在生产、商业和金融领域的优势。周期性节律不仅使世界经济体系内部发生相对的位置变动, 而且也提供了世界体系长期发展趋势的基本动力。

同时, 沃勒斯坦认为, 虽然世界体系具有自我调节机制, 这使得它能在500年间渡过一次次的危机, 不断巩固和完善, 然而, 它本身固有的不平等和由此引起的各种紧张关系始终不能消除, 在深度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容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达到极限后最终将自行消亡。如今已进入“混乱的告终”。

(二) 等级化的多民族国家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政治上的一个独特的特点就是多重国家并存, 国家和国家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独特的产物。 (世界帝国只存在一个单一的政治结构) 这种多重政治体系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发展起关键作用。

世界体系论认为, 国家自从产生以来就一直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政治实体, 因为所有的国家从其一开始就存在于国家体系中。国家是被创造出来的制度, 这种制度反映了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作用的阶级的力量的需求。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结构、即三重结构:核心区、边缘区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边缘区相对应, 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政治特征的国家体系也存在着二重结构: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 或强国和弱国。

沃勒斯坦认为, 在国家体系的变化过程中, 存在着两重过程:一是核心区的“中心化”过程, 即在世界经济中, 国家在几个地区不断地垄断商品, 利用国家机器使其在世界经济市场中利润最大化, 这些国家也因此成为“核心国家”, 核心国家之间通过相互之间的斗争, 出现了“霸权”国家;另一个过程是在边缘区发生的“边缘化过程”, 即国家在世界经济市场中利用不太先进的技术以及过多的劳动力, 这些国家也因此成为“边缘国家”。与这种经济两极化过程相对应的是政治两极化, 即在核心区出现了强国, 而在边缘区出现了弱国。帝国主义的过程之所以成为可能, 就是因为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之间的“不等价交换”的经济过程所导致的。

沃勒斯坦指出, 由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经济上存在着不等价变换, 造成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上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富国和穷国以及强国和弱国之间的矛盾, 因此, 反体系运动不断就成为必然。关于反体系运动, 沃勒斯坦认为, 尽管反体系运动在20世纪得到了加强, 并且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目前阶段的政治, 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反体系运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要走到它的尽头。因为,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框架内, 资本积累贯穿整个体系。“国家结构的变化只能改变积累的政治, 并不能终结资本积累。”[2]

那么,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未来如何呢?在这里, 世界体系论者接受了马克思和熊彼特两位思想家的观点, “即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世界体系, 其衰退或灭亡不是因为它的困难而导致, 而是因为它的成功而导致。”[2]

(三) 多元而趋同的文化体系

在沃勒斯坦看来, 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文化上的体现, 即所谓的世界文化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放在连续的历史体系中考察, 才能对这个问题有真正的认识, 提出了“连续历史体系模式”。

世界体系论者认为, 在人类历史上, 文化其实一直是朝着多样性和多方向性发展的。但自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以后, 便出现了一些强制性的向心力量来限制文化的发展并组织文化的发展, 而所谓“世界文化”就是在这些强制性向心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因而, 产生于16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本来也是一种特殊的文明, 但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随后的几个世纪向全球的扩展以及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征服, 这种由西欧核心区国家创造的“特殊的文明”逐渐普遍化, 并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明”。尤其是当这种文明是以追求科学为其特征, 通过容易观察到的形式, 诸如语言、宗教、习俗及通过其他形式, 包括思维方式和分析方式, 特别是通过哲学和科学/社会科学的范式来实现的。这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文明上的表现。而对于那些在边缘地区的国家, 由于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边缘地区, 所以, 对于核心区创造的这种文明是很难作出有效反应的。他们往往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拒绝接受, 很难享受到科学这种文明给世界带来的益处。边缘国家在19世纪和20世纪在文明上走的是一条Z的道路。

因此, 沃勒斯坦认为, 自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以后, 就一直存在着创造世界文化 (普遍的价值现) 和有计划的文化抵制的矛盾。那些政治上和经济上强大的国家不断地创造市场, 以此来推行他们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 力图使之成为世界文化;而那些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弱小的国家则通过政治计划来进行文化上的抵制, 因为文化抵制本身就是政治抵制的一个部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沃勒斯坦指出, 定义一种文化实际上是定义一种界线, 从本质上讲, 这种界线是压迫的政治界线, 以及反抗压迫的政治界线。只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存在, 文化创造的悖论 (世界文化还是民族文化, 民族国家文化还是少数道德群体文化) 就一直存在。民族国家在这种矛盾中起着一种非常矛盾的作用:“一方面, 民族国家利用它的力量来创造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 民族国家一直在创造文化的统一性。”[2]

关于未来文明的走向, 沃勒斯坦设想可以构建一个相对和平民主的世界体系。而要建立这样的体系首要的是要了解什么是最可能的以及什么是最需要的, 以及如何使得这些最需要的变成最可能实现的。沃勒斯坦认为, 关于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因为这决不是单个个人所能达到的, 而只有社会实践才能达到。这种社会实践更多地在于反体系运动, 而不在于国家机器、经济领域或文化———意识形态领域。”[2]

三、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的最主要的理论特征是它的融合性。它借用了依附论的中心—边缘模型和外因论分析, 又从现代化理论中吸取了一定的内因论发展观。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半边缘地区。如果说依附论是静态的, 那么沃勒斯坦通过加入“半边缘”这个变量把它变成动态的了。只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变, 中心和外围的结构就不变, 但具体哪个国家在核心区或边缘区, 那是可变的, 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资本

同时,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具有局限性, 主要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的矛盾态度上:一方面, 他比以往任何左派理论家都更激进、更彻底地否定资本主义, 甚至将资本主义体系抽象为一个单纯的剥削机器;另一方面, 他又迂回曲折地承认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有历史必然性。正是这种认识最终将沃勒斯坦推向了矛盾与悲观主义的理论困境。

尽管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有它的局限性, 但它却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新视角, 对中国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世界大国, 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中国在许多重大的国际事务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 作为后发展国家, 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利用世界经济体系使本国经济得到持续高速发展。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日益增强。“向世界经济体的融入, 必然意味着政治结构嵌入国际体系之中。”[3]随着各国经济的依存性的增强,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彼此取长补短, 在互利的基础上协调合作共同发展, 从而使世界从一个个孤立的地域国家走向国际化的社会。在此过程中, 一些共性的东西逐渐普及和推广, 并成为全球通用的标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建立在对外坚持和平发展战略及国内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二者的良性互动。对外, 中国的和平发展首先应建立在对现存的国际秩序规则的遵守上, 即在不破坏现有国际秩序的前提下, 选择一条通过扩大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世界市场, 来壮大国家实力的和平发展道路。而中国的未来则在于通过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来谋求更大的发展。因为, 毕竟今日世界经济体系的规则主要是发达国家制定的, 这些规则因而大多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这一对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以国内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内在要求的。在文化上, 我们还要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 学习吸收世界优秀文化, 消除传统文化中消极保守的因素, 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同时还要通过与世界不同文化交流、对话, 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 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对内对外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以及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期待:以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去瞻顾未来, 在全球化时代, 国家和平发展战略将会成为以人为本的人类在未来国家建设中, 体现国家执政思想和执政意志, 熔铸东西方文明的智慧选择!”[4]希望中国的发展能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指明未

参考文献

[1]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2-460.

[2]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176-224.

[3]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19.

和平的追求和平的世界 篇8

此类比赛, 赛课前24小时抽取课题, 然后进行备课, 出设计方案, 做课件。此次马老师抽取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一课。如何才能在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了备课团队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一、集体备课第一关:寻“根”

首先进行集体备课的讨论, 先由执教老师说课, 介绍自己的备课思路, 教学设计的意图, 重、难点如何突破等, 再由参与人员根据自己的修改, 发表意见。最后, 达成初步的共识, 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次备课, 马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 利用预习单自学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雷棣成长经历中的五件事。

3.了解倒叙、插叙的写作特点, 知道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的。

针对此目标, 备课组教师首先肯定了此设计能合理地取舍教学内容, 指向写作方法的学习的优点。但针对第一条教学目标则提出了异议:

首先“, 利用预习单自学生字词”, 此设计适合课前有充足时间见学生的公开课或展示课, 此次大赛只给执教者10分钟见学生的时间, 预习单什么时候交给学生?怎么让学生自学?10分钟的时间肯定不行, 显然这一设计是行不通的。这也就给这节课定了位, 必须要进行第一课时教学。

再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否拔高了学生的读书要求?《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一文一千多字, 篇幅较长, 且文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距离, 情感上除了能理解失去父亲的伤痛之外, 其余所折射出的内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果定位为第一课时的教学, 学生如果能将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就已经很不错了, 读得有感情这一目标太高了。

因此, 大家一致认为, 将课文读通、读顺、读懂是基本目标, 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要解决字词的问题。

马老师又提出疑问“:这是一篇六年级的阅读课, 对于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识字写字是否依旧要关注呢?”于是, 我们又集体对课标和文本进行了深入研读。

这样通过集体研讨的形式, 大家共同找原因, 找症结, 集体思考, 为执教者准确把握目标、顺利设计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集体备课第二关“:定”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这样的:“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有一定的速度。”课标还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崔峦先生曾说:“中高年级, 则要鼓励学生利用字典、词典, 自主识字、学词, 培养独立的识字能力, 不断提高汉字书写水平。还要加强词语的理解、积累、运用, 使学生有足够的词汇量灵活运用于口语和书面表达。”这段话, 为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指明了方向, 高年级依旧不能忽略识字与写字教学。在高年级的课堂上, 识字与写字也应该是教学内容之一, 只是学习的方式需要更注重学生的自主识字和独立学习。

于是马老师针对以上分析及集体的意见, 修改了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书等自学生字词, 运用小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书写“鉴”和“凯”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并能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雷棣成长经历中的五件事。

3. 知道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的, 并了解倒叙、插叙的写作特点。

这个教学目标显然关注了学生学习字词的能力及书写, 这一设计与新课标理念是相符的。

三、集体备课第三关“:钻”点

教学目标制定好了, 那就需要思考, 怎样让识字写字教学有亮点, 更有效呢?解读文本是必须的。于是, 团队再次进行集体备课, 进入深钻文本找亮点的研究。

1.“辅”点:让识字教学与编者对话。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是以“地球家园”为话题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叙述了中国男孩雷棣在得知父亲雷润民为维护世界和平捐躯的消息后, 自强不息, 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以求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为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的感人故事, 以此激发人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思想感情。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 语言平实质朴, 却处处流露着感动人心的情愫, 这情愫来自于雷棣对父亲的爱和无尽的怀念, 来自于他对世界和平的企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材中的文本, 此时已经加上了编者意图, 我们平时除了理解文本的文本意义、作者意义之外, 还要充分关注到编者在文中设计的课后思考题、资料袋、插图等, 因为这些资源很好地体现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因此, 在备课时, 教师一定要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 做到与教科书编者有效对话, 准确把握编者意图, 理解教材, 从而有效教学。

教材中设计了“我的视角”, 里面有“丁丁”和“冬冬”的对话, 其中冬冬是这样说的:词典里, “企盼”就是“盼望”的意思, 但我觉得文章题目中的“企盼”不能换成“盼望”。

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据此设计教学:首先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先给“企盼”换词语, 通过对比, 让学生理解企盼表达的程度之深之切, 从而理解雷棣的情感。这样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又揭示了文本的内容,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字”点:让识字教学与文本对话。

汉字是表意文字,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几乎每个汉字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识字中, 会读、会写只是表层目标,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 通过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

怎样才能体现出与众不同且有个性的亮点之处呢?通过集体商讨, 笔者提出了发挥字理在识字中的作用, 增加学习字词的趣味性, 从说文解字入手, 让学生了解造字的过程, 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让学生了解了汉字的变化。

于是, 通过查找资料, 依据学情和本课生字特点, 选择了“鉴”字来进行古今字体的对比学习。通过认识“鉴”的古体金文和演变到现在的字形, 这样既从认知的角度形象地学习了词语, 又通过字形理解了字义, 也同时给学生渗透了祖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思想意识。这样, 让我们的字词教学具有了浓浓的文化味, 也做到了与文本的真正对话。

3.“主”点:让识字教学与学生对话。

怎样才能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们又进入了课堂教学“备学生”的思考中。要想落实主体性, 我们认为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要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还要运用合作学习等策略来发挥主体作用, 更要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

马老师说:“《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这篇课文课后的字词比较多。由于高年级学生具备了独立识字能力, 基本能解决所学生字的音、形问题, 所以,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语境去理解字义, 就可以成为课堂上识字教学的主要任务。”备课组成员非常赞同马老师的这一想法。

笔者此时发言:“语文教学教什么我们心里必须要清楚:学生自己一学就会的, 老师不用教;学生再学也学不懂的, 老师也不用教;老师需要教的是学生蹦一蹦就能够得着的。我们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也应该如此。”于是, 大家又集体进行商议, 关注学情, 加强识字写字方法的指导。

如, 因为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 许多生字的字义, 他们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教师在生字字义教学中, 就不必面面俱到, 逐个讲解分析, 要舍易取难, 舍熟取生,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字词, 做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像“沉浸、殉难、回眸”这些词教师可以提示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识记, 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遵循了高年级的年段目标, 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范”点:让写字教学扎实。

高年级的写字在这样的大赛中还需要体现吗?在这方面, 备课团队成员产生了分歧, 开始了激烈的争论。教研员巩老师说:“太冒险了, 高年级写字不能像低年级那样细致的。”学校胡校长也说:“高年级的写字虽然也需要指导, 但这样的大赛是不是太占用时间了?”张老师则认为:“识字教学这么扎实, 更应该把写字教学落实到位, 这才真正是有效的课堂。”

面对这些顾虑, 我们又开始了深层次的思考。

笔者曾看过陈宝铝先生的一篇文章, 文章说“:在强化书写教学方面, 首先, 老师要自觉作学生的楷模, 在板书、批改作业等环节, 都要注意把字写好。其次, 要保证写字教学的时间。要正确处理识与写的关系……高年级, 一些难写字、易错字还要花一些课内时间指导书写。”

团队成员经过几番衡量, 又与马老师进行商讨, 最后大胆地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书写的指导。尽管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 但考虑到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 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 放手让学生写字, 就是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

通过这样的集体解读文本, 深钻教材, 了解学情, 预设教学中的种种困难又被逐个突破难点, 既尊重了执教教师的意见, 又集中了备课老师们的思想, 让备课少走弯路。

四、集体备课第四关“:握”法

通过以上的研讨与决策, 明确了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 依据文本特点进行内容选择, 要依据学情进行选择, 要尊重学生, 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由此可见, 我们制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 更重要的是方法的确定与实施。下面就是马娜老师执教的《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识字写字教学片段:

师:当今世界有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但在世界上的有些地方还做不到, 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企盼世界和平是所有人的盼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这篇课文, 看看这个孩子企盼的世界和平是什么样子。

(生齐读课题)

师:你能给“企盼”换个词吗?

生:期待。

生:期望。

生:盼望。

师:为什么作者不用“期望、期待、盼望”, 而用“企盼”?

生:可能“企盼”所表达的程度更深一些。

师:是呀, 请你读出这样的程度。

(生读)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还可以读读老师发的小资料。

(师出示:快速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小资料理解。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生自由读课文)

师:这些词语, 你会读吗?

(出示:蓝盔雷棣维和部队辛普森案件 资治通鉴)

(生读词)

师:再看一组词。

(师出示:企盼沉浸回眸维护

继承未竟殉难凯旋

泣不成声了如指掌)

(生读词)

师:有几个字读音容易读错, “眸“”棣”, 再读。

师:词语是有感情的, 谁能读出词语的情感?

(生再读词)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句中, 谁来读?

(师出示:两年多来, 我们全家人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 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回眸。生齐读句子。)

师“:回眸”一般是写女子, 这里写爸爸, 而且还是深情的。该怎么读?

(生读句子)

(师出示:文章刚读一半, 雷棣就放声大哭——那上面登着爸爸一年前殉难的消息。)

师:这句话, 谁来读?

(生读句子)

师:在这里, 他爸爸是遇难吗?

生:不是, 是殉难。

(师出示:雷棣一头扑进妈妈的怀里, 泣不成声地说“:妈妈, 我会记住的。”)

师:这句话, 谁来读?

(生读句子)

师:什么叫“泣不成声”?谁再来读?

(生再读句子)

师:这个是什么字? (课件出示)

师:猜不出来吧, 是“鉴”。

师:这个“鉴”字特别有意思。看, 它最初是这样的。人俯首在一盆静止的水面上反观自己的样子, 因为古代是没有镜子的, 随着演变, 皿字底变成了金, 表示铜镜。谁来给鉴组个词?

(生组词)

师:这个字怎么才能写好呢?跟老师一起写, 上面收缩, 中间伸展, 下面再收缩, 注意横要长短有致, 间距匀称。 (范写)

师:还有一个字特别容易写错。 (出示“凯”) 看老师写, 凯字的右边横弯钩, 左边的竖撇要注意穿插。 (范写) 拿出写字纸, 来写一遍。

(生写字, 师评价。)

师:字词学完了, 课文写了什么?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

生:课文主要写了男孩雷棣失去父亲很悲痛, 所以他企盼世界和平。

生:课文主要写了男孩雷棣企盼世界和平, 为世界和平做了很多的事情。

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 能见到字词教学的影子, 实属不易。正是有这样扎实的识字教学, 才让马娜老师的教学显得与众不同。

和平的追求和平的世界 篇9

这次“和平之战”引起的争议, 还引发了人们更深入的思考。体育人才的“全球化”说明, “全球化”不仅是资本、商品、人才的跨国流动, 而且交流着思想和观念。各国之间在加强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交往的同时, 也加剧了国际竞争, 增多了国际投机, 增加了国际风险, 并对国家主权、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对我们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公民个人而言, 爱国主义包括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三层内涵。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与国际主义连在一起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摆脱了狭隘民族主义的限制, 为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形成而奔走呼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超越了某一诸侯国、某一民族的界限, 从而表现出“国际主义”的特征。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在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商贸的互利往来中, 体现出和平友好的国际主义的特征。近现代以来,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历史传统并把握中国当代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 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爱国思想。他们在主张维护民族利益并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 也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应该说, 与世界相联系的爱国主义, 从本质上说, 是一种摆脱了狭隘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 是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爱国主义。[2]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 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 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在和平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 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 内涵更加丰富。在现阶段, 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3]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大学生进行爱祖国的教育, 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 树立对祖国的信念和信心, 并形成稳定的爱国行为;同时也要进行关爱人类、关注世界的教育, 使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行为与世界、全球利益相融合。这就需要我们把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来进行教育, 即教育人们在处理国家与个人、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中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时, 只有在把爱国主义变为一种对自身与祖国利益关系的自觉而理性的认识和为祖国而奋斗的奉献精神的时候, 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才有可能有稳定的、自觉的、理性的爱国行为。

二、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点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和平时期, 经济全球化虽然使人们经济生活中的资本、产品、技术、信息、服务等可以进行普遍的流动, 但这种普遍性并不能必然带来全面的平等性。因此, 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消除国家民族间的贫富、利益、权利、地位等方面的差别和对立, 国家主权仍是一个民族国家全体成员共同利益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爱国主义仍然是团结和凝聚全体民族成员的旗帜。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和挑战, 呈现出如下新特点。

1. 鲜明的开放意识。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思想的多元化, 原有的封闭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与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格格不入了。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 以海纳百川的气势面对和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和进步观念, 包括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 以一种开放的意识和精神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 从本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角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从而清楚地认识到, 开放的爱国主义应是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统一, 是和而不同。只有具有敢于和善于接纳国外先进文化的胸怀和态度, 才能不断地汲取营养, 发展自己, 突出特色。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开放的精神品格, 培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意识, 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尊重与宽容的态度, 以及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4]

2. 健全的理性意识。

从近代屈辱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 对涉及国家利益和形象的问题常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和极度的敏感, 从而产生出非理性的情绪甚至行为过当。而理性正是和平时期里爱国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特征, 其表现为:冷静、现实、温和。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努力培养大学生形成一种理性的精神, 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辨别国际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思潮。只有正视本国的历史和国情, 认清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形势和地位以及自己的发展目标, 以国家和民族的整体、长远利益为重, 不意气用事, 才能把对祖国的满腔热情与对现实的深刻而理性的思考结合起来, 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宏伟大业联系起来, 用实际行动促进祖国的繁荣与壮大, 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互利的合作意识。

大学生必须认识到,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奉行的爱国主义决不是允许排斥、歧视、压迫和侵略他国, 而是与人类的进步事业相联系、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相一致。中国正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国际合作为途径, 以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目标。以互信为本, 加强了解、沟通, 促进共同安全:主张互利原则, 追求世界各国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普遍发展;以平等合作为途径, 确保彼此安全、世界和平, 共同繁荣。

三、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与时俱进是和平时期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观念、机制、内容和方法, 都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 勇于开拓和创新, 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赋予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只有以创新的姿态, 切实探索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才能使它更好地融入时代发展的节奏之中,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 在维护国家利益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中华民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程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再创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 心系祖国,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 只有祖国繁荣, 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 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应当停留在口头上, 更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和平时期, 爱国不需要用轰轰烈烈的方式来表达, 而要把它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大学生要树立国家意识, 及时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要认真学习现代科学知识, 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 在坚持独立自主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毫无疑问,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中国奉行的长期政策。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概括来说就是反对大国的控制与影响, 自己也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 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事务, 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自行决定对待世界事务的立场。可以说, 是否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国际和平与世界发展, 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惟一标准。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 我们应该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是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今日的改革开放完全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进行的, 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发展我们自己, 是为了提高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是与爱国主义的要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是一致的。

3. 在实践国际主义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心, 并不意味着要做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立足国内, 不是要固步自封;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 也并不是要排斥外来优秀文化。全球化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全球范围内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局面的形成。[5]全人类共同利益和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和平时期, 实践国际主义就是通过扩大国际知识的传播, 使学生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习俗习惯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认清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命运的相关性, 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维护世界和平, 关心人类的共同进步, 反对霸权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因此, 必须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全球观念, 培养全球眼光, 一切以全球为背景来思考问题、采取对策, 不忘人类发展的大目标;虚心学习其他国家、民族先进的科学文化;增强共赢感和共存感;学会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尊重、宽容和关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既是国际主义者, 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

参考文献

[1]汪大昭.如果郎平执教美国女排, 人民日报, 2005.2.2.

[2]朱桂莲.关于全球视阈中爱国主义教育本质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 2008, (3) .

[3]唐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初探.

[4]邱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青海社会科学, 2008.5, (3) .

谷歌的“世界和平家” 篇10

当我第一次见到陈一鸣时,我心想:“这家伙是谁呀?会把自己称为谷歌的‘开心一哥’呢?”(这是他在名片上的描述,而且还注明:“公认的”。)

陈一鸣邀请我到谷歌作一场以正念为主题的技术讲座。我刚到一会儿,他就开始向我大谈特谈正念与世界和平的关系,其间玩笑不断。他的幽默感让人有点应接不暇。陈一鸣接着带我参观了谷歌。第一站是谷歌主楼大厅里他的“鸣人墙”,那上面都是他与世界上众多名人和权威人士的合影。“这个家伙接待了这么多来谷歌的国家领袖、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社会名流,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滔滔不绝地对我讲了很多,其中说到他的终极目标是在有生之年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他说他认为通往这一目标的道路是让大众接触到禅修的益处,而谷歌身为谷歌,能够为此扮演特别的角色。

陈一鸣实际上是个非常严肃认真的人。他对于推广正念、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努力让和平成为这个星球的本来状态有着绝对的责任感。他在运用谷歌这一平台的能量时也是非常严肃的。我猜想,最初陈一鸣邀请那些来自医学、健康和教育领域,分别具备临床和神经科学视角和实践经验的禅修导师、佛学大师和科学家们来到谷歌演讲,就是他大战略的起步。这是他为世界和平计划搭建舞台的方式。先从谷歌起步,然后推广到全世界。

我觉得,陈一鸣对这一愿景是认真的,他知道如果把正念和它改变世界的潜力看得过于严肃,不一定是件好事。所以他用他的幽默来冲淡过于严肃的氛围。陈一鸣的幽默感可能是刻意培养的喜好,你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能会培养出相同的喜好。更重要的是,你将意识到,当你愿意去了解并服务于他人的利益,你的利益也会得到最大的实现。你有丰富的内心资源指引你去这样做,你也会培养出对这种方式的习惯。

这正是“探索内在的自己”正念情商课程的内容,其表面意义和深刻内涵都很重要。它要发现的或者说要揭示的,是你作为一个人的整体存在。它会帮助你认识到,在你多维全息的生命中有着多么丰富的内涵。修习正念的目的不是为了到达另一个地方,而是为了帮助你完全地活在此时此地,意识到个人存在的力量,获得当下这一刻的觉醒。从这个意义上说,陈一鸣的课程不是关于“搜索”的,而是关于发现的。重新发现、找回并揭示你早已拥有的全维度存在,通过系统的培养和练习,发展和改善你的存在状态。以此结合内心的向往、丰富的想象力和内在的创造力,用让人鼓舞的、富有技巧的方式,让它们在世界上充分展现,为我们共同的幸福和快乐做出贡献。

虽然这听起来像是乌托邦,但其实不然。它更像一个实际的战略,目的是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由内而外、从个人到集体、从本土到全球。这正是陈一鸣的初衷。这个项目在谷歌已经得到了实践,通过了在工作环境中的检验。

“探索内在的自己”是一项免费的课程。你可以看到,它的应用范围和途径很广。它的应用性或实用性的唯一局限就是你的想象力和实践力的局限。“探索内在的自己”基于一个来自禅修实践的智慧的大海,它培育正念、仁慈、同情、喜悦、和平,涵盖了存在、情商和其他许多身、心、灵的基本层面。一旦进入其中,你将获益匪浅。正如陈一鸣非常清楚地说过的,他的目标是“让人类容易获得禅修的益处”,就像运动被主流社会广泛接受并给人类带来终身益处那样。还有,更重要的是,这一任务的实践和推广,需要我们每一个学习过“探索内在的自己”课程的人来执行,充分担负起我们的责任。我们的努力会决定课程的效果。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使人们在工作和家庭中都能发展和运用情商,陈一鸣对课程进行了良好的设计和科学的检验。这一课程建立在前沿科学基础之上,基于一系列关于情绪和情商、乐观的重要性、同情和仁慈的力量的成熟研究,以及正在发展的与正念和同情相关的神经科学研究。这项研究表明,在短短8周连续的禅修训练之后,你就可以观察到禅修的益处。实际上,根据陈一鸣的描述,工作和家庭是人训练精神和身体、认知和情感的最佳场所。在此之前,人们一般认为,一个人的情绪习惯在成年以前就已经固定,而且不可改变。我们的研究则表明,通过重组大脑神经活动的禅修训练,大脑可以朝着情绪平衡的方向做出反应。还有其他的研究也表明大脑可以重组自身结构,神经的可塑性就是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

事实证明,陈一鸣是一位独特的、富有技巧的、别出心裁的禅修导师,如书中的卡通所示。他是第一个声明自己的所知都是出自他人的人。如果“探索内在的自己”课程比起传统正规禅修训练显得有点轻松,那是陈一鸣刻意为之的。一旦一个人亲自尝试,体会到个中滋味,他很可能会主动开始正式训练。这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状态,只是为了停留在觉知本身,超越时间。这种状态是内在的无为、开放的存在、纯粹的觉知,与慈悲心并存,不可分割。

上一篇:政策形成机能下一篇:房屋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