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性

2024-07-11

诱惑性(精选12篇)

诱惑性 篇1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 网络新闻媒体迅速发展, 网络新闻更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而相较于传统新闻, 一条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更加重要, 网络新闻标题需要“诱惑性”。在制作标题时, 网络新闻编辑要把握一个度字, 处理好“诱惑性”中“诱”与“惑”的关系。网络新闻标题能否做到“诱人而不惑人, 通俗而不低俗”, 不仅在于网络新闻编辑业务水平的高低, 更需要其具有一定的职业精神。

关键词:网络新闻标题,“诱惑性”,编辑,职业精神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 网络新闻媒体迅速发展, 而借助网络平台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网络新闻也应运而生。“看书看皮, 看报看题。”新闻界普遍认为, 新闻标题具有概括新闻内容、评价新闻意义、吸引读者注意、美化新闻版面四个作用。网络时代是读题时代, 新闻标题的导读功能则更加突出。因此, 对一条网络新闻来说,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比传统报纸标题的制作显得更加关键。正确理解新闻的内容, 准确把握网络新闻标题的自身特点, 是做好网络编辑工作的基本素质, 也是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必然选择。

网络新闻标题需要“诱惑性”

新闻标题, 简言之, 主要是对新闻事件的提炼和概括, 使大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传统的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中规中矩, 虽然尚不能吸引读者对新闻内容的鉴赏, 但新闻的标题与内容毕竟具有关联性, 借由二者处在同一版面的优势, 读者会在浏览新闻标题的同时, 亦会快速浏览新闻内容。但在传统的纸质媒体下, 受到版面时效等影响, 新闻标题与内容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大大受限的, 这会对读者对于新闻的浏览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网络新闻标题与传统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无论是在阅览方式还是在新闻时效性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网络新闻标题独具的特色表现在内容精练、表达灵活和形式多样, 这也是它比传统纸质媒体吸引读者的地方所在。大众“眼球”的争夺无疑已成为现代媒介竞争的主阵地, “注意力经济”决定了互联网眼球文化的特性。网站的生存来自读者投向的“目光”,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 人们陷入了“海量信息与有限选择的焦虑” (1) 。网络新闻标题除了要简明准确地表达新闻事实之外, 还要以“诱惑性”吸引读者的眼球, 引起读者的点击兴趣。网络新闻标题如何在眼花缭乱、信息众多的网页中吸引读者的眼球, 是现实对网站编辑提出的一项严峻考验。

简练、快捷及时效性强是一则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使读者在标题中就能了解新闻事件的大概面貌而无须点击新闻具体内容的新闻标题, 不能算作是一则成功的网络新闻标题, 一则成功的网络新闻标题不要“窥一斑而见全豹”, 要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弦外之音, 体现新闻创作中的“维纳斯原则” (2) ;要能诱使读者通过“点击”进一步了解新闻事件的具体内容, 把网民最关心的、最吸引人的、最新的、最重要的、最精彩的信息点放在标题里, 使读者在快速浏览的瞬间被深深地吸引住。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赋予新闻标题“诱惑性”。“诱惑性”一词常常出现在产品的广告宣传中, 目的是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理, 通过煽情的语言达到产品推广的目的, 做到“诱”而不“惑”。在新闻传媒中同样如此, “诱惑性”标题既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又不要弄脏他们的眼睛。这就需要网络新闻编辑把握一个“度”字, 这是对编辑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精神的一次综合考量。

“诱惑性”标题之“诱”

“诱”字有诱动 (劝诱打动) 、诱训 (诱导教诲) 、诱进 (诱导进取) 之意, 《论语·子罕》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 讲的就是“诱”字之功效。网络新闻标题之“诱”, 需要做到诱之以“利、情、趣”, 从而达到吸引读者、传播信息的目的。

诱之以“利”。“利”即便利, 网络新闻采取的是标题集中引导的版面布局, 要想使读者在大量新闻标题组成的链动集群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 就要使标题做到凝练明晰, 能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新闻要传递的信息;做到在最短的语句中, 包含更多的信息, 且不能出现歧义。如“火箭14个三分屠掘金”是搜狐网上的一则体育新闻标题, 言简意赅, 一个“屠”字, 既表达了火箭队战胜掘金队的事实, 也传递了对一场大胜的“惊呼”, 同时使读者在第一时间知道了火箭胜利凭借的“利器”———三分球。这类简洁明快、准确生动、使人一目了然的新闻标题比比皆是。又如“2011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提至200元”、“上海四胞胎棕熊宝宝满月饲养员24小时看护”、“广州逾10万困难国企职工参加医保可享受新政策”等。一条条精练的标题, 体现了网络新闻标题的个性魅力。

诱之以“情”。“情”即情感, 要能根据新闻的类别, 通过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感染读者。一则“山东干旱140天后喜迎降雪”的新闻标题, 向人们传递了旱情得到缓解的喜讯, 激发读者了解山东这场降雪的具体情况和对旱情影响的阅读兴趣。感人的新闻标题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 使读者内心的情感得以升华。如“缅甸女孩遭到拐卖公安局放各国国歌辨识其身份”、“三岁聪明女孩突患重症手足口病一夜变呆滞”、“5800万留守儿童成农民工牵挂父母不舍儿女打工”、“京广沪三地房租急涨无房户面临买不起又租不起”……这种简洁精练、叙事明确的新闻标题不仅是对新闻内容的简单概括, 更为重要的是向读者传递了情感信息。

诱之以“趣”。“趣”即趣味, 读者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常常会视觉疲劳, 一则有趣的新闻标题, 不仅能吸引读者, 更会使其产生愉悦的心情。成语是汉语中千锤百炼出来的语言精华, 在标题中使用成语能增加标题的趣味,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坐椅观天’的霍金迎来60岁”, “坐椅观天”为成语“坐井观天”的仿拟, 但意义却截然不同。众所周知,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身体瘫痪, 却依然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坐椅观天”一词的运用, 既贴切形象, 又诙谐幽默。同样, 用一些与字面义相反的词句来诠释一些新闻标题, 既可以起到讽刺的效果, 又能使读者得以会心一笑。如“说不明白的‘说明书’”, 讽刺当前有些产品“说明书”讲了半天仍让人难以理解;“劳动模范不能劳动”, 讽刺有些人虽有“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但却不能劳动, 真不知这种荣誉称号是怎样弄到手的。这类新闻标题虽然标题与内容意义相反, 但却同样是用幽默的语言很好地表达了新闻所体现的内容, 使人印象深刻。

“诱惑性”标题之“惑”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 当“诱惑性”超过一定的“度”时, 其便从最初的“新颖、创新、吸引”变为“煽情、谬误、歧义”。目前网站编辑常从“眼球经济”考虑, 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更多地关注“惑”字, 惑之以“俗、暴、奇”, 使得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大量充斥着炒作、猎奇、注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等词汇, 危害极深。

惑之以“俗”。“俗”即低俗趣味, 很多网站上, 低俗内容随处可见。笔者在百度上搜索“打架脱衣”, 居然跳出24万条网络标题。俗话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可是标题中“裸体”、“香艳”等低俗的字眼, 不时污染着新闻的“眼睛”, 并使标题之“诱惑性”走向极端, “惑之于人”, 害人匪浅。

惑之以“暴”。“暴”即血腥暴力, 血腥暴力的字眼常被运用到网络新闻标题中, 借以夸大新闻事件, 吸引读者注意力。例如, 一则新闻标题“女子劫杀工友后捅其眼珠被判死刑面露笑容”, 描述的新闻内容本为工友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普通刑事案件, 但在网站编辑的渲染下, 却使标题内容充满了血腥暴力, 虽然达到了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 但却对读者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刺激, 特别是会对青少年读者产生不良影响。“第十二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 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 达到了30.1%, 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 (3) 网络新闻标题多以血腥暴力的字眼充斥在网络中, 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兴趣、习惯甚至性格的养成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惑之以“奇”。“奇”即猎奇, 网络新闻的特殊性决定了标题的个性, 但切忌为了求新、求特、求奇, 使新闻标题读起来生涩、难懂, 看不明白。一则新闻标题“上海人珍惜阳光一纸政令能否降下‘万国旗’”, 新闻正文说每逢天气晴好, 上海旧式居民小区的楼宇窗前便挂满了晾晒的各式衣物, 街边的树木间甚至电线杆之间, 随便拉上根绳就变成了被子的晾晒场, 外地人将此戏称为“万国旗”。如果读者不了解其背景, 乍一看标题, 很难猜出这篇报道的真实内容。这样的标题在网络上无法起到正确导读的作用。另有一则新闻标题“荷包塞满钱出国似探险”也令受众感到不解。相同的新闻内容, 另一家网站的标题却是“新西兰西班牙法国巴西相继发生中国游客遇抢”, 这使读者对新闻内容一目了然。新闻标题要明确才好, 切忌只为求新、求特、求奇, 而使新闻内容模糊不清, 不利于网民迅速判断新闻价值。

“诱惑性”与编辑职业责任

好的标题, 具有磁石般的魔力, 吸引人去接触它所引领的本体。但是, 创意总要讲究个意料之外, 情理之内, 如果偏离实质且以“题”为饵, 那就要被划入“标题党”一流了。有的编辑为了增加新闻的吸引力, 甚至使读者进入了“耸人听闻”的误区, 当然也造成了网络新闻“题文迥异”的局面。他们追逐“眼球暴利”并不择手段地喧嚣, 强势入侵人们的视听神经, 让人失去平衡、难辨方位。若任其恣肆, 必然造成整个社会失序, “眼球暴利”将成为“眼球暴力”。目前, 新闻标题中过度的“诱惑性”, 作为网络新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反映了当前互联网上的一种低俗之风, 这种风气固然和我国当前社会伦理、道德准绳受到金钱利益冲击有关, 但作为以“传播文明, 弘扬正气”为己任的编辑, 则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分强调“注意力效应”, 抓住读者的猎奇心理, 刻意制造噱头, 一味地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 这显然不符合编辑最基本的职业责任。

标题“诱惑性”异化现象, 也折射出网络新闻编辑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编辑是新闻的把关人, 其新闻素养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传播的面貌。“《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东尼·刘易斯评论说:新闻界……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 存在着诽谤性丑闻和煽情性新闻驱逐严肃新闻的倾向。这才是我们强调要慎重选择的理由。” (4) 这种慎重选择的权力在编辑手里, 既体现了编辑的自身价值, 更表明了编辑所承担的历史责任。

一言以蔽之, 正确处理好新闻标题“诱惑性”中“诱”与“惑”的关系, 使新闻标题“通俗”而不“低俗”, 这需要网络新闻编辑做到:利己、利人和利社会。其中, 利己是前提, 网站要生存, 就要在点击率上下工夫;利人是宗旨, 网络新闻标题要能诱人以“利、情、趣”, 充分做到以读者为本, 读者至上;利社会是关键, 要使网络成为传播文明的途径而不是散播低级趣味的场所, 网络新闻编辑必须要有社会和历史责任感, 要使自己的工作不只是停滞在粘粘贴贴, 充当“网络搬运工”的角色上, 而要成为社会文化的传播者和现代文明的承载者。在社会文化心理、文化行为的引导和整合以及社会文化的传承、积累、维持和更新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社会文化构建研究” (S2010325) 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秀敏:《论网络传播时代新闻受众的困惑——简评标题党新闻》, 《新闻爱好者》, 2010 (5) 。

[2]刘艳红:《网络新闻标题:少煽情、多思考》, 《中华新闻报》, 2004-09-10。

[3]刘晓莉、郝金强:《强化新闻网站编辑的社会责任意识》, 《采写编》, 2004 (3) 。

[4]王长武:《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的传播价值与语言策略》, 《新闻界》, 2009 (6) 。

诱惑性 篇2

拒绝诱惑作文素材:电视的诱惑

小学生作文大全

每天晚上妈妈总会打开电视收看那一连几十集的电视剧,而我只要路过都会“深情”地望它一眼,然后匆匆离去,但我还是忘不了电视,于是我偷偷地躲在“小角落”里有滋有味地看起来,到了广告才会猛地想起自己还有作业没写,便着急忙慌地拿起笔嚓嚓写起,大约过了一小时我的作业终于写完了,可我要又一次和电视saygoodbye了,因为已经九点多了,这都是电视惹的祸!唉!这也怪我自己没有控制自己,我只好带着遗憾进入梦乡……

我要克服这种欲望!我要把在学习上有阻拦的电视这个威胁彻彻底底地消掉!我也要控制自己,要不然只控制了电视没控制自己那做的努力不就白费了!我一定要做到!

歌声的诱惑与诱惑的歌声 篇3

这篇微型小说出自弗兰兹·卡夫卡的笔记本及散页中的断简残篇,既是残篇,原文是没有题目的,我国著名卡夫卡研究专家、《卡夫卡全集》的编者叶廷芳先生将其命名为《歌声的诱惑》,可以说十分接近卡夫卡本人的风格。歌声到底能有多大的诱惑?如果卡夫卡的这篇微小说表现得还不够有力的话,我们只需联想一下塞壬的歌声就知道了。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奥德修斯返乡途中经过塞壬海岛,岛上的女妖们善用迷人的歌声诱惑航海者,然后将他们吞吃。奥德修斯用蜡封住同伴们的耳朵并吩咐他们将自己绑在桅杆上,才得以逃过此劫。卡夫卡在据此改编的小小说《塞壬们的沉默》中也写道:“塞壬们的歌声能够穿透万物,而那些被诱骗者的激情一旦爆发出来,就会炸毁包括铁链和桅杆在内的更多的东西。”“歌声”对人的诱惑力之强与破坏力之大可见一斑。那么,反过来想,人的魅力自然也能够“吸引歌声”吧?比如卡夫卡,他的声名和魅力具有多大的诱惑力,“卡夫卡”能够吸引多少歌声呢?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自20世纪90年代年始,卡夫卡与华语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他的影响逐渐超出文坛,扩展至乐坛。华语乐坛先后出现了一批“卡夫卡的追随者”,他们将“卡夫卡”写进歌词或作为歌名,甚至当作自己的艺名,以此向他致敬、为他纪念。

根据笔者整理的近20年来与“卡夫卡”相关的华语歌曲,从时间上看,除个别年份外,几乎每年都有涉及“卡夫卡”的单曲或专辑发行,近两年达到顶峰;从曲风上看,这些歌曲风格各异,摇滚、民谣、说唱、流行应有尽有;从词曲作者身份来看,以创作型歌手为主,多为新生代音乐爱好者或独立音乐人;从歌词内容上看,提及的作品主要有卡夫卡的《致父亲》《变形记》《审判》《城堡》等,以及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整体上对卡夫卡的把握比较到位,认为他是倔强的、孤独的、荒谬的、异类的,他的小说主题晦涩难懂也是大家的共识。

卡夫卡之所以受到众多音乐人如此推崇,首先在于其独具魅力的文学作品广泛流传。卡夫卡被划入“颓废派”、其作品作为“反面教材,仅供内部参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他的作品在我国的译本层出不穷,有关他的研究著作日渐增多,但凡对文学有点兴趣的人对这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的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而在流行乐坛,卡夫卡“孤独的文学人生”极易引起情思敏感的音乐文青们的共鸣。广西音乐人尹吾根据卡夫卡的微型小说《出门》创作的同名歌曲,有力助推了“卡夫卡”走向中国乐坛。

出 门

词:卡夫卡 曲:尹吾 演唱:尹吾

我吩咐把我的马儿从马棚里牵出来。/仆人没有听懂我的话,我便自己走到马棚,/给马备好鞍,骑了上去。/远处传来了号角声,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不知道,他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没听到。/在大门口,他叫住我,/问:“您骑马上哪儿去呢,我的主人?”/“我不知道,”我说,“只是离开这儿,离开这儿。/离开这儿向前走,向前走,这就是我达到目标的唯一办法。”/“那么您知道您的目标了?”他问。/“是的。”我回答,/“我刚刚告诉你了,离开这儿,离开这儿,这就是我的目标。”/“您还没有带上口粮呢,”他说。“什么口粮我也不要。”我说,/“旅途是那么的漫长啊,如果一路上我得不到东西,/那我一定会,死的。/什么口粮也不能搭救我,/幸运的是,这可是一次,真正没有尽头的旅程啊!”

卡夫卡的《出门》(又译为《起程》)创作于1922年,写一个即将远行的主人与他的仆人之间的对话。它在卡夫卡的全部作品中算不上经典之作,而尹吾却在其中找到了创作灵感,他“以一边读着这篇文字,一边自自然然不由自主发出来的声音,把灵魂的战栗谱写出来”。(李皖评语)这首“卡夫卡遗作的民谣演绎”曾在1997年风靡全国,影响了一大批歌手和听众;此后又收入尹吾的专辑《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远行》(2001年发行)中,该专辑名也表现着尹吾对卡夫卡原著的精妙解读:生命就是向前走,向前走,是一段真正没有尽头的旅程。尹吾起初同生前的卡夫卡一样默默无闻,坚持着自己的音乐梦想却不被人理解,与卡夫卡灵魂的相遇成为他生命旅程的加油站。

同样懂得卡夫卡的音乐人还有《灰色寒鸦·记卡夫卡》(2016)的填词人蓝褶。想必他读过马克斯·布罗德所著《灰色的寒鸦——卡夫卡传》,并且对卡夫卡其人其作有深刻的了解:

灰色寒鸦闯入梦境来/扬起满屋呛人尘埃/还携一段寂寞的独白/抛入那污黑浑浊的泥潭/一如茫然无措的小孩/他在孤独的边缘徘徊/未等到赏花的人到来/墙角孤芳自赏的花已开/没有歌里的海枯石烂/亦无诗中海誓山盟情情爱爱/如同灰色寒鸦又飞来/一生捆绑着孤独的情怀

nlc202309082002

灰色寒鸦闯入梦境来/携来一段寂寞独白/仿佛世界与他隔离开/仿佛挥之不去头顶阴霾/这一生是不是过于平凡/夜以继日按部就班四十一载/只在空无一人的夜晚/面对纸中世界何许悲哀

偏愿困在城堡中孤寂/戴上掩藏自己的面具/是否在世上活得太平静/还是清醒/倾注尽心血愿作无名/暗处沉默的自我清醒/只是一生无由来的恐惧/如同迷局

除此之外,还有两位著名的民谣歌手——中国大陆独立音乐人李志和台湾地区新一代创作歌手柯泯薰分别于2010年和2013年推出各自的《卡夫卡》,两首歌都把“卡夫卡”作为倾诉对象,唱出作者内心对“卡夫卡”的爱与情感。相比之下,原创歌手秃鹫的摇滚风《后卡夫卡》(2015)则稍受冷落,不过从歌名和歌词内容判断,这位“秃鹫”确实有点卡夫卡的味道。

作为晦涩难懂的作家,卡夫卡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毕竟有限,而作为“畅销书生产者”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为卡夫卡与流行音乐搭建了一座无形之桥。这恐怕是华语歌坛 “卡夫卡热”的又一原因。村上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自2003年出版至今广受欢迎,书中女主人公佐伯年轻时代创作的《海边的卡夫卡》唱片一经发行就火爆卖出了100万张,大有“塞壬歌声”般的诱惑力。此书的畅销不仅轰动文坛,也引起了许多音乐人的注意,他们纷纷以“海边的卡夫卡”为题进行歌曲创作。2007年,由林若宁作词、曹格作曲的《海边的卡夫卡》迅速走红,此后2012年至2015年间相继出现了五首同名歌曲,原创歌手董珈利为佐伯原词谱曲,曲调低沉,节奏缓慢,流露出卡夫卡式的哀伤与绝望:

你在世界边缘的时候/我在死去的火山口/站在门后边的/是失去文字的话语/睡着时月光照在门后/空中掉下小鱼/窗外的士兵们/把一颗心绷紧/海边椅子上坐着卡夫卡/想着驱动世界的钟摆/当心扉关闭的时候/无处可去的斯芬克斯/把身影化为利剑/刺穿你的梦/溺水少女的手指/探摸入口的石头/张开蓝色的裙裾/注视海边的卡夫卡

小说主人公田村卡夫卡的梦中爱情也为创作者们提供了素材。涂小超的民谣 《海边的卡夫卡》以悲情的基调,复述田村与佐伯之间虚实难分、“有开始却没有结尾”的爱;艺名为“星概念圈圈”的歌手则在歌中演绎了“沙滩梦中偶遇心上人”的浪漫爱情,可惜的是,“当梦醒/他背影远去/手心的余温变成一个谜”,与田村卡夫卡的境遇颇有些接近。除上述个人单曲外,大陆独立乐队方糖泡泡于2014年发行的专辑《洗耳朵的卡夫卡》中,有一首《海边的卡夫卡》将村上的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结合起来,风格清新,最后一句“变形也善良/不需要忧伤”更让人联想到甲虫格里高尔为了家人而选择的“善良的自杀”。音乐人邝鉴萍在接受笔者访谈时坦言,村上春树是他最喜爱的作家;《海边的卡夫卡》一书对他的人生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在一位友人罹患癌症无法挽救之时,他忽然感到“我们的人生/有一个点/前进不得后退也不能”,这个点就是“死亡”,他联想到卡夫卡之死,想到我们身边每个生命的结局,于是发出“好也罢/坏也罢/终点到了/默默接受吧/这是活着啊”的感叹。

在商业化浪潮和网络传媒的推动下,似乎一切都可以变成“商品”供人消费和消遣,经典作家也不例外。人们对他们的“消费”早已超出了严肃的阅读和研究,而日渐呈现出多元化、娱乐化倾向,音乐领域的拓展即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莎士比亚、海明威等经典作家都成为流行歌曲创作的描写对象或表达对象,被带入当代流行文化和大众娱乐的潮流中,从而在更广泛的、多元的层面扩大了文学大师们的影响力。同样,“作为业余作家的卡夫卡”分身出一个“作为商业符号的卡夫卡”,逐渐从文坛走入大众视野亦是时代所趋。

正如许霈文在《数学》中所唱:“卡夫卡无限大”,大到可以涵盖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如今“卡夫卡的幽灵已无处不在”——在卡夫卡公社里,在卡夫卡客栈里,在卡夫卡床垫里,在卡夫卡电影里,在卡夫卡音乐里,在卡夫卡鸡尾酒里……而事实上,大多数提及“卡夫卡”的歌曲虽然描述了卡夫卡的性格、职业,卡夫卡读诗、跳舞,卡夫卡与父亲的关系,卡夫卡的爱情,卡夫卡的书……但并不是专为纪念他而作,而是借“卡夫卡”这个文化符号或者说意象,来表达各自不同的心理和情绪。

我国著名学者陆扬在其《后现代文化景观》一书中指出,大众文化经常被比作“塞壬的歌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就有过类似的比喻,因为两者都是先使人享乐,然后置人于“死地”。然而,换个角度说,大众文化似乎从来就是塞壬的歌声。有时候,流行歌曲会唤醒我们遥远的记忆,带着我们行将麻木的灵魂飘荡到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有时候,它让俗不可耐的歌词变得格外亲切,让转瞬即逝的因缘变得依依难舍。那么我们何不将塞壬看做凡间的缪斯?正如上面提及的与卡夫卡相关的流行歌曲,抛开歌曲本身的艺术价值不谈,至少它们吸引、“诱惑”着更多的人走近卡夫卡,阅读卡夫卡。又试想,如果卡夫卡还活着,哪首歌会让他像《歌声的诱惑》中的男子一样,不顾一切地去侧耳倾听?

论诱惑侦查 篇4

虽然诱惑侦查在各国的犯罪侦查活动中都早已有之, 但其作为专业术语, 对我国的法学界来说可能还有点陌生。严格考究, 它直接引鉴于日本的犯罪侦查学界, 而溯源于美国。由于是舶来品, 我国学界对其概念界定也纷争不断, 但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诱惑侦查是指侦查机关为逮捕犯罪嫌疑人或者获取侦查线索及情报, 以实施某种有利可图的行为为诱饵, 暗示或引诱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待犯罪实施时或结果发生后, 拘捕被诱惑者的侦查方法。

诱惑侦查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当时国家管理职能的强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犯罪行为日趋多样化、隐蔽化、组织化和高智商化, 特别是新型犯罪类型的出现使传统的侦查方法在案件突破和捕获犯罪嫌疑人方面显得步履维艰, 而对于一些隐蔽性极强的犯罪, 侦查机关往往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其中, 对于潜在的追究对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引诱, 诱导其犯罪或者为其提供犯罪的现实机会, 然后才能将其逮捕、起诉。在此大背景下, 诱惑侦查被逐渐广泛的运用起来。

2诱惑侦查的分类及其标准

依据通说, 诱惑侦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犯意诱发型”, 即由于侦查机关的诱导, 行为人才产生犯罪的意图, 并进而实施犯罪。二是“机会提供型”, 即犯罪嫌疑人本来就有犯罪的意图, 侦查机关的诱导只是为其实施犯罪提供现实机会。第一种情况下, 诱惑者促使被诱惑者产生犯罪意图并实施犯罪, 它的基本特征是:被诱惑者虽被侦查者认为是犯罪嫌疑人, 但实际上他并无犯罪意图, 而正是诱惑者采取了主动、积极的刺激行为使他在强烈的诱惑下产生犯意, 进而实施了犯罪行为。例如, 某人开始并没有贩毒意向, 但在警方人员的诱惑下产生了牟取暴力的念头, 于是以身试法找来毒品与警方人员交易因而以贩卖毒品罪被警方逮捕。在这种诱惑侦查中, 并不存在有犯罪倾向的嫌疑人, 侦查人员的行为在整个案件中起了主导作用, 实质上与教唆或鼓励无罪的人犯罪无异, 所以其合理性与合法性都倍受置疑。第二种类型则正好相反, 被诱惑者本来就已经产生犯罪倾向或者已有先前犯罪行为, 而诱惑者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有利于其犯罪实施的客观条件和机会, 所以称之为“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它区别于前者的明显特征是有明确的诱惑目标, 该目标人具有重大的犯罪嫌疑, 侦查者的行为旨在诱使潜在的罪犯现身或犯罪行为的暴露, 诱惑行为充其量只是强化了犯罪嫌疑人固有的犯罪倾向, 而不存在诱人犯罪的可能。例如, 警方得知有一伙长期从事贩毒活动的团伙最近欲进行交易, 便让警方人员化装成买家用高额价格与从交易, 在交易时将此团伙人员一网打尽。在这种情况下, 警方并没有诱发本来没有犯罪的人员去从事犯罪活动, 而只是给那些犯罪人员提供了机会, 因此与“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中诱惑者积极主动的行为相比, 这种守株待兔式的诱惑侦查不会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产生主导作用, 也就避免了引诱无犯意者犯罪的弊端。对于前者, 各国均持否定立场, 对于后者则大多持肯定立场, 这实际上也就是对诱惑侦查提出了一个基本一致的底线要求, 即:国家不能为了侦查、追诉的需要而教唆一个本来无意实施犯罪的人去犯罪?

从概念上把握诱惑侦查的类型似乎不难, 但要具体区分两者之间的界线, 又以什么为标准呢?国外的学术界和司法界对此有着长期的争论。主流的观点有两种, 即“主观标准说”和“客观标准说”。“主观标准说” 以犯罪嫌疑人有无犯罪倾向为依据, 而“客观标准说”以诱导行为本身性质为判断标准, 孰是孰非, 几十年来在理论界可以说是争得不可开交。按前一种标准, 如果认为警方侦查属于犯意诱发, 需要由被告方先提出受到“陷阱”引诱的证据, 然后由公诉机关证明被告人本来有犯意, 而且须排除合理怀疑;而后一种标准则意味着证明责任完全由被告方承担。这是关系到诱惑侦查是否违法和被告人提出的陷阱抗辩能否成立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 以上两种标准各有其合理的因素, 主观标准说把握住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 从犯罪的主观方面予以考察, 客观标准说则注重犯罪嫌疑人的现实行为, 从犯罪的客观方面进行考察。但两者并不全面, 应该把主客观的标准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这样才能全面的把握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动机及客观结果, 使其更符合刑法学上的普遍分类。

3诱惑侦查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分析

对诱惑侦查行为, 各国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是否就失去了评判它合法与否的必要了呢?因为按照通常的逻辑, 法律上没有肯定的就是违法的, 其实这种结论从法理上分析未必正确。如果说合法即指合乎法律的明确规定, 人们只能在这一界限内活动, 那就同时意味着立法者对一切合法行为在法律上已经穷尽列举。然而要使立法涵盖一切合法行为, 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当穷尽法律规则仍找不到答案的时候, 此时我们就不得不求助于法律原则。从法理学的观点来看, 一切行为只要符合法律原则的规定都可以推定为合法。由是观之, 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是我们对某一行为的性质做出理性评判的最高依据, 而有局限性的法条只是一个参考。而这个法律原则, 笔者认为是:揭露犯罪、同犯罪作斗争, 是侦查机关天生的职责, 但不能为此目的而诱人犯罪。此外, 诱惑侦查从性质上说仍是一种任意侦查 (需要犯罪嫌疑人的自愿配合) , 没有法律上明确规定也不可能在法律上事先规定一个统一的标准, 所以有学者提出任意侦查不适用“法定原则”, 对任意侦查必要性的掌握, 需要根据正当程序的精神因案而异地进行具体判断。打击犯罪的需要, 特别是现在社会犯罪率日益高涨, 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 侦查机关有必要也有权力使用一些特殊的侦查方法, 当然这种侦查方法应首先是不违反法律的, 其实其目的是正义的。对于“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 侦查机关的诱惑行为并没有违背犯罪者的根本动机, 而是为其施实此种犯罪目的提供了机会而已。因此笔者认为此种侦查方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不容置疑。而“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行为无异于给清白者准备好了火炕, 然后警方一步一步引诱其纵身跳入。这无疑严重侵犯了被引诱者的合法权益。合法的诱惑侦查不仅对打击犯罪来说功不可没, 而且是符合法律的原则, 但诱惑侦查的微妙之处也在与一旦超越了应有的限度, 则走向了法律的反面。从根本上说, 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已经背离了现代诉讼 (包括侦查活动) 的公正价值, 有损于侦查机关的道德责任和国家机关的政治威信。它不仅违背了法律精神, 也违背了社会的价值标准。

4诱惑侦查的法律规制

诱惑侦查的实施, 对于侦破案件的确直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打击犯罪的效率也较高, 其这一点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此种方法一旦被侦查机关滥用, 则可能成为侵权公民权利的黑手。所以各国普遍地对诱惑侦查从放任到规制, 逐渐形成了一套将诱惑侦查严格限定在法律范围内的制度。笔者认为, 对于“机会提供型”的诱惑侦查, 则规定其是适用的条件, 并在立法上予以肯定, 使它真正有法律的依据。对于“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 鉴于其违法性, 应当被坚决地予以排斥。我们可以对现行欧美国家在此方面的法制规范进行借鉴, 并参照我国当前的形势及特殊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诱惑侦查适用范围

诱惑侦查乃是出于侦破特殊案件的需要而产生, 因为隐蔽性极强的案件很难侦破, 特别是无被害人的犯罪, 不可能依靠传统的被害人控告、揭发找到突破口, 于是诱惑侦查在侦查此类案件时方成为必要之手段。如果任意扩大适用的案件范围, 则不免有滥用侦查权之虞, 所以对诱惑侦查范围严格限制已成为各国的共识。笔者认为, 首先, 诱惑侦查应适用于具有相当隐蔽性而极难侦破的案件;其次, 只能针对“无被害人”的公诉案件, 因为对有被害人的案件进行诱惑侦查危险性太大, 不能确保人身“诱饵”的绝对安全, 不宜采用;再次, 必须是有严重危害性的重大刑事犯罪 (如毒品犯罪、走私犯罪、伪造货币犯罪等等) 才可进行诱惑侦查, 而不宜对政治职务犯罪采用诱惑侦查。

4.2诱惑侦查适用对象

诱惑侦查的对象, 本身就是区分不同类型诱惑侦查的标准之一, 在“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中, 对象的确定意味着该诱惑侦查是否方向明确, 有的放矢。从理论上看, 凡是强调镇压犯罪之必要的观点, 均对诱惑侦查对象采取比较宽泛的主张;而凡是强调人权保护、程序正当的观点, 均对诱惑侦查对象采取严格限制的主张。例如, 美国《关于秘密侦查的基准》中规定, 被确定为诱惑侦查对象的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根据情报提供者及其他手段获得的情报, 足以怀疑对象有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可能实施同类违法行为的迹象时; (2) 有关违法行为的机会的构成, 包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被诱惑乃至被直接鼓动的对象, 具有实施计划性违法行为的倾向。日本为了防止侦查机关滥用诱惑侦查, 在司法运作中也将运用诱惑侦查的对象限制于“正在实施犯罪或有犯罪倾向的人”, 以保障宪法所保护的包括个人隐私权 (privacy) 和自律权在内的国民的人格权不受侵犯。 在我国, 对于侦查权的控制不尽如人意, 所以也应当对诱惑侦查的对象进行严格限制。笔者认为, 借鉴国外立法例, 诱惑侦查的对象必须是“有合理根据或足够理由表明正在实施犯罪或者有重大犯罪倾向的人”。

4.3诱惑侦查的程序控制

由于具体案件的条件灵活多变, 对于适用诱惑侦查的范围、对象、行为方式的判断可能因人而异, 因此设立统一的诱惑侦查适用的程序控制是必要的。首先, 法律必须对适用诱惑侦查的案件设置一个审批程序, 通常由侦查人员就具体案件的条件提出申请, 说明必须运用诱惑侦查的理由, 然后获得中立的第三方 (如预审法官) 的许可, 并记录存档;其次, 实施诱惑侦查时可以由检察机关对整个活动的行为是否违法进行监督, 检察机关如果认为诱惑侦查可能诱发无辜者犯罪的话, 可以建议侦查机关终止诱惑侦查, 侦查机关如有异议, 可由法官进行裁决。当然, 鉴于侦查活动的迅捷性, 对其采取的控制程序应尽可能简化, 即从严从简把关。

摘要:诱惑侦查不同于常规的侦查方法, 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侦查机关对于犯罪的发生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 即某些特定类型的案件没有侦查机关的参与就不会被发现, 甚至根本不会发生。所以, 在实践中运用诱惑侦查行为必须慎思慎行, 既要明确其概念和分类标准, 又要对其合法、合理性有所把握。针对合法、合理性的诱惑侦查行为要进行法律规制, 使其在法制轨道上更好地服务于案件侦破活动。

关键词:侦查,诱惑侦查,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1]马跃.美、日诱惑侦查法理之概观[J].人民司法, 2000, (7) .

[2]龙宗智.诱惑侦查的合法性问题探析[J].人民司法, 2000, (5) .

[3]何家弘、龙宗智.诱惑侦查与侦查圈套[A].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 2001.

[4]何家弘.证据学论坛[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1.

[5]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拒绝诱惑高中作文 篇5

唐玄宗,曾是一代明君贤主,他成就了“开元盛世”,却亦是一手将盛唐推向衰亡。有人说,他与杨玉环的爱情万分浪漫,但浪漫的条件却是置整个大唐的安危于不顾,在江山与美人中,他选择了美人。他经不住美色的诱惑,沉沦于“温柔乡”中,日日笙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不理国事,不问朝政,而唐朝,也在杨贵妃的回眸一笑中,付诸东流。

诱惑让繁华变为残破,从勤勉沦为淫奢,美色的诱惑让唐玄宗一无所有,沦为阶下之囚,让安史之乱的硝烟肆虐于山河,哀鸿遍野,让野草丛生,百姓流离失所,这一切,都是因诱惑而起,所以,让我们坚守内心,将诱惑隔绝于凡尘,才能有所成。

《左传》曾记“子罕弗受玉”一事,故事是这样的:宋朝有一个人得到一块玉,将它献给国相子罕,子罕并没有接受,而是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作为珍宝,如果把玉给我,我们都会失去珍宝。”因此子罕没有接受美玉,一时,子罕弗受玉这种清廉,洁身自好,拒绝诱惑的品质也在世间广为流传。

如果子罕接受了那块美玉,那他就没有拒绝诱惑,宋代则又少了一位贤臣清官,请将诱惑隔绝于凡尘,不让金钱填充内心,不为财富迷失自我,洁身自好,摆脱名利的束缚。

庸俗的诱惑 篇6

朋友小言专程去广州的状元坊淘首饰,一是为自己的报纸寻找像样的实物模特”,二是感知一下首饰的流行趋势——在中国,广州状元坊绝对是首饰流行的排头兵。一圈照片拍下来,小言有些发愣,她打电话说:20世纪末大家都推崇品味与优雅,纯净、剔透。高贵是首饰流行的第一要素,如今市面上怎么出现了如此之多的廉价饰品?不仅廉价,还艳丽;不仅艳丽,还充满天真的炫耀感。难道21世纪高雅与矜持已经出局,我们真的进入了一个不以庸俗为耻的时代?

后面这句话当然是偏激的,小言毕竟看的是状元坊,不是天河城。在广州或别的什么城市里,顶级商厦永远是高贵矜持的堡垒,它出售的种种世界名牌:箱包、手表、铂金钻饰、雨伞和风衣,始终呈现着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之相。在这些地方,一本正经的华丽与尊贵是永恒的。

但是在民间,在北京的三里屯、 秀水街,上海的陕西南路,南京的华新商厦和宁海路,广州的状元坊,“庸俗”正成为闪闪发光绝不亚于“高雅”的时尚新力量。青少年选择的时尚朝圣地——如上面所列出的小街小店,蕴含着大量街头的,平民情结的服饰细节,你说它怪异也罢,速朽也罢,庸俗也罢,都不妨碍它们如富氧海域的红海藻一样蓬蓬勃勃滋长起来。

与庸俗彻底划清界限的人,可以说也是被时尚拒之门外的人。把庸俗与高雅自由组合在一起,才算参透了时尚的奥妙。

现在流行的庸俗化细节很多,最著名的是粗俗炫耀的马尾辫,玻璃彩珠制成的手链和项链以及领带、长裤和棉袜上的涂鸦,尖头尖脑露出脚趾缝的高跟鞋,还有在极其妖娆的高领弹力衫和蟒纹裙外面加穿一袭粗棉质地的水手样式长大衣……这些都是自恋派淑女无法接受的样式。

以马尾辫为例,它已不是“黑头发飘起来”阶段光滑顺溜的马尾辫,把所有头发都扎进去,矜持、高傲、给人理性化的好印象。不不,如今的马尾辫是”傻姑”型的,头发染黄后揪起顶发的四分之一。歪着梳一个马尾,就像80年代北京小妞所说的“歪炮儿”;剩下的头发,该卷的卷,该斜梳的斜梳,凡整整齐齐的地方故意抹些发乳用梳子挑得乱乱的。配合此款发型的”庸俗化活力”,女孩普遍用上了粉甜粉甜的糖果橡皮筋,再贴上假睫毛。有一本杂志展示最有人气的“马尾发型“时,自作聪明地配了模特的原型照片,原型都是顺溜的中长发,典型的中层主管发型,我的一位朋友看了尖叫:怎么梳了马尾比原型还傻乎乎的?也许是

我们变得势利的眼睛已习惯看那些苍白的高雅,或虚弱的尊贵,已经不习惯感受来自底层的、看似乱糟糟的活力了吧。

庸俗的背面是活力,是21世纪相当部分时尚的发源地。聪明的大牌设计师已经注意到这一点,DIOR的设计师Galliano。甚至认为:一个一线设计师的整体设计中,如果没有庸俗化的、能够引起争议的东西,他的才华可能就到头了。Galliano认为即使是一流设计师也应该有看上去廉价的、街头的东西,这些服饰不一定真的廉价,却反映了设计师从街头时尚人群中汲取灵感的本能和永不泯灭的好奇心。

不介意采用某种”庸俗”的细节,对时尚跟从者来说,他们的选择余地会宽得多,也会获得更多的自由感。英国前王妃黛安娜之所以成为全世界女性的着装楷模,在于她在使用高贵产品的同时,并不介意使用廉价的服饰。哪十白是1%的庸俗化服饰也增添了戴安娜的亲和力和立体感,她是将高贵服饰与街头廉价服饰成功揉和在一起的人,她有着时尚重组的非凡才华。今天的个性女人则希望以她为榜样,在高贵。华丽、精美中加入独创性的街头因素、平民因素,从而摆脱做名牌衣奴的命运。

而对于那些套在名牌服饰中感到自卑和紧张的人士而言,庸俗化因素的加入——理性欠缺的发型,彩珠和珠片串就的廉价首饰、又见童稚又见嬉皮的涂鸦,是将他们的心灵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的良好手段之一。庸俗的况味,使其加入庞大而坚实的“塔基人群”之中,不再有精英阶层特有的患得患失。

有一点点庸俗又何妨?

咖啡的诱惑 篇7

虽然, 我未曾品味过传说中最上品的蓝山, 也不曾体验过文人笔下关于咖啡小资的品味与时尚。我只是, 简简单单的、在夜阑人静的子夜、不加挑选地冲一杯速溶的雀巢咖啡, 慢慢地, 滋润着水的蒸汽, 渗透着夜色的深沉, 将饮而进。

一杯咖啡, 一夜漫长。

入夜, 万家灯火, 繁华与喧嚣临窗远去。一杯清水, 一杯咖啡, 渐渐地、渐渐地, 清澈透明的杯体被浑厚深沉的色泽渲染, 雾气袅袅, 轻轻略过脸颊, 一丝丝咖啡的味道浅浅地沁如心脾。微微地啜饮一口, 一股苦苦的、瑟瑟的、酸酸的感觉, 仿佛看到了牙买加岛上加勒比海环绕的蓝山, 高耸的山峰在阳光的直射下反射着海水蓝色的璀璨光芒, 一曲《蓝色的多瑙河》在海风的吹拂中适意的流淌。

不加糖调试的咖啡, 这种略不待人喜欢的酸涩, 淡化了一饮而尽的欲望, 也不会产生一杯接一杯的冲动, 喝一杯咖啡, 慢慢地品味, 品出的似乎不单是一剂饮料。

似是一种心情, 静静的、暗暗的, 随着浅浅的音符在淡淡的夜香悄悄地流淌;

似是一段故事, 或刚才、或昨天、或曾经的曾经, 像走在戴望舒的雨巷中那样悠长;

似是一种格调, 不娇不媚的、不偏不倚的、若无其事的、没有缘由的在那里简简单单地摆放。

仿佛还是昨天那样, 大学毕业前夕, 同窗三年, 一朝离去, 此去经年, 天涯海角, 各自一方。便是那夜, 一杯咖啡, 让我生平第一次彻夜未眠, 辗转反侧, 直至窗外鸟雀和鸣, 东方旭日出笼。我只身一人踏步早市街头, 晨风习习, 周边空无一人。遂然离去, 从此以后, 我告别了我的母校, 我的天堂。

仿佛就在不久, 桃花山上莺歌燕舞、月淡花香, 倏尔一叶落而天下知秋, 感叹晓林谁染霜林醉, 落红飞处, 点点滴滴, 总是离人泪。

夜是漫长的, 又是孤寂无依的。然有了咖啡的诱惑, 漫长的夜也便有了姿色:“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诺, 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

我回忆着经历的一则则故事, 昨天就像一本书一页页温习而过。看窗外长空繁星点点, 偶有流星一闪, 守得更深露重, 偶观昙花一现。在夜的沉浮中, 从玉龙雪山的峰顶, 到克里姆林宫的红场, 在咖啡的诱惑中, 我竟不知所以。

古人吟哦:“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徐志摩说:“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抵抗天赋的诱惑 篇8

小时候, 我的夏天总是在德州祖父母的农场中度过。10岁时, 和祖父母出游, 我照例坐在后座的长椅上, 祖父开着车, 祖母坐在他旁边, 吸着烟。我讨厌烟味。

我听过一个有关吸烟的广告说, 每吸一口香烟会减少2分钟的寿命。我决定为祖母做个算术:每天要吸几支香烟, 每支香烟要吸几口等等。然后我心满意足地得出了一个合理的数字。我捅了捅坐在前面的祖母的头, 又拍了拍她的肩膀, 然后骄傲地宣称:“每天吸两分钟的烟, 你就少活九年!”

我清晰地记得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而那是我意料之外的。我本期待着小聪明和算术技巧能赢得掌声, 但那并没有发生。相反, 我的祖母哭泣起来。我的祖父之前一直在默默开车, 把车停在了路边, 走下车来, 打开了我的车门, 等着我跟他下车。我惹麻烦了吗?我的祖父是一个智慧而安静的人。祖父注视着我, 沉默片刻, 然后轻轻地、平静地说:“杰夫, 有一天你会明白, 善良比聪明更难。”

选择比天赋更重要

天赋和选择不同。聪明是一种天赋, 而善良是一种选择。天赋得来很容易——毕竟它们与生俱来。而选择则颇为不易。如果一不小心, 你可能被天赋所诱惑, 这可能会损害到你做出的选择。

我们人类, 尽管跬步前行, 却终将令自己大吃一惊。我们能够想方设法制造清洁能源, 也能够组装微型机械, 使之穿过细胞壁, 然后修复细胞。在未来几年, 我们不仅会合成生命, 还会按说明书驱动它们。我们会拥有如此之多的天赋, 就像是坐在我面前的你们,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拥有许多独特的天赋。

你们要如何运用这些天赋呢?你们会为自己的天赋感到骄傲, 还是会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

追随自己内心的热情

16年前, 我萌生了创办亚马逊的想法。那时我面对的现实是互联网使用量以每年2300%的速度增长, 我从未看到或听说过任何增长如此快速的东西。创建涵盖几百万种书籍的网上书店的想法令我兴奋异常, 因为这个东西在物理世界里根本无法存在。那时我刚刚30岁, 结婚才一年。

我告诉妻子想辞去工作, 然后去做这件疯狂的事情, 很可能会失败, 因为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是如此, 而且我不确定那之后会发生什么。妻子告诉我, 我应该放手一搏。在我还是一个男孩儿的时候, 我是车库发明家。我曾用水泥填充的轮胎、雨伞和锡箔以及报警器制作了一个自动关门器。我一直想做一个发明家, 她支持我追随内心的热情。

我当时在纽约一家金融公司工作, 同事是一群非常聪明的人, 我的老板也很有智慧, 我很羡慕他。我告诉我的老板我想开办一家在网上卖书的公司。他带我在中央公园漫步良久, 认真地听我讲完, 最后说:“听起来真是一个很好的主意, 但是对那些目前没有谋到一份好工作的人来说, 这个主意会更好。”

这一逻辑对我而言颇有道理, 他说服我在最终做出决定之前再考虑48小时。那样想来, 这个决定确实很艰难, 但是最终, 我决定拼一次。我认为自己不会为尝试过后的失败而遗憾, 倒是有所决定但完全不付诸行动会一直煎熬着我。在深思熟虑之后, 我选择了那条不安全的道路, 去追随我内心的热情。我为那个决定感到骄傲。

明天, 非常现实地说, 你们从零塑造自己人生的时代即将开启。

你们会如何运用自己的天赋?你们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你们是被惯性所引导, 还是追随自己内心的热情?

你们会墨守陈规, 还是勇于创新?

你们会选择安逸的生活, 还是选择一个奉献与冒险的人生?

你们会屈从于批评, 还是会坚守信念?

你们会掩饰错误, 还是会坦诚道歉?

你们会因害怕拒绝而掩饰内心, 还是会在面对爱情时勇往直前?

你们想要波澜不惊, 还是想要搏击风浪?

你们会在严峻的现实之下选择放弃, 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前行?

你们要做愤世嫉俗者, 还是踏实的建设者?

你们要不计一切代价地展示聪明, 还是选择善良?

烧烤的诱惑 篇9

促进人类大脑进化

在人类发展史中,人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寻求食物、获得生存所需的能量,不管是早期的茹毛饮血还是后来开始吃熟的食物。科学家认为,正是由于烧烤熟食,人类才进化出了卓越的智力。

其实,人类的食物历史与人类的智力进化历史是相辅相成的。人类祖先最先只能吃所有他们能吃的东西,如浆果、树皮、水果和一些小动物。由于牙齿外形和大小的缘故,多数人吃素。由于吃素,他们的智力比较低下,身体条件很差,与自然抗争的能力很弱,而火和熟肉均推动了人类大脑的进化。实际上,人类早在160万年前就在烧烤他们猎捕到的动物,当时我们的祖先正在经历着大脑进化。

科学家认为,吃生食时,更多的能量用于消化食物,造成大脑所需要的能量就相对少了。而熟肉富含蛋白质,而且比生肉容易消化,大脑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量,进而促进大脑的进化,人类的智力也越来越高,文明才得以诞生。换句话说,这种自然选择决定了人类大脑和智力的巨大变化,也改变了人类的历史命运。

发现并爱上烧烤

烧烤可能是人类最原始的烹调方式。可早期人类是如何开始烧烤的呢?科学家为我们勾勒出了这样一幅场景:一个早期人类在独自逃离一场森林大火时被烧焦的羚羊尸体绊倒,他咬了一口,味道果然不一样,于是他把这个“第一次”告诉了他的亲朋好友。也许当时他很饥饿,但是饥饿带来的是一次革命。抑或是一群原始人生起一堆火,他们在吃野牛时误将野牛的一条腿掉入火中,但后来发现被火烧熟的肉原来比生肉好吃。于是,烧烤就流传开来。

最早人类没炊具,唯一的烹饪方法是烧烤。不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烧烤食物,吃烧烤是远古人类的选择优势,所以今天我们都带有与生俱来的喜爱烧烤的“基因”。

好吃源于多种奇妙反应

烧烤不仅闻着香,吃着也香,这是因为食物在烧烤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奇特的反应,产生了很多香味物质,其中以美拉德反应最著名。

美拉德反应是各种烧烤最主要的香气来源,在反应的过程中会产生黄色的色泽和诱人的香气。常见的烧烤食物主要有碳水化合物(如糖、淀粉)和蛋白质(如各种肉类)。烧烤时,碳水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中的“羰(tang)基”和蛋白质中含有的“氨基”亲密接触,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很多香气物质。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受热时间越长,产生的香气物质也会越多,而烧烤就有这样的优势。

文学的诱惑 篇10

撇出了财富的气势, 想起了玉石撞击, 珑璁之声, 金色炫目的光芒在穹顶上穿插出华丽的图腾, 美酒荡漾, 在跳动的烛焰下闪烁着令人心悸的波光。金杯玉盏, 锦衣华服的王公贵人们“射覆听三宣”, 姑娘小姐们, 公子哥们, 丫鬟们, 在那红楼里被染成“金”的华丽与富贵, 碰撞起那笑容。

泫然, 三点水的清冷与寂寞被弦弦拨动, 汉家王室和亲的公主, 放佛就像那透明脆弱的水滴, 在草原的狂风中渐渐消逝, 那应该是千丈的青丝, 深蓝色掐银线的罗衫薄薄地覆在娇弱的躯体, 水袖迎风拂动, 无垠的草原上她独自端坐在帐外, 纤纤玉指拨动琵琶弹奏心中深深怀念的那汉乐府民歌, 那一滴思乡的泪, 随着那歌声泫然落下。

为了国家, 他要战!抚摸那曾经的宝刀, 他老泪纵横, 回到了吗, 那战场?饮下那鲜血, 吞咽那大块的牛肉, 只愿跨上铁马迎风驻立, 一声大吼, 仗剑天涯!猩红又残破的战袍猎猎作响, 他怒吼, 他狂号, 杀敌千万终于从沙场凯旋!烛焰闪动, 他睁开双眼, 只是梦呵!可是他真的不甘, 可那两鬓的白发锁住了他那宁折不弯的缨枪, 写下那首悲愤的词——《破阵子》。

那些汉字、那些唐诗、那些宋词、那些元曲, 还有那些明清的小说, 真的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唐宋元明清已别去”了吗?

不会的, 就算甲骨已碎, 竹简已烂, 纸张已毁, 我也不会忘了她们。

那是文学, 是文学留下的宝贵的精华, 永远不会别去, 每当我闯进那些文字, 回到了那个时代, 就迷醉其中。

她早已挟走了我的心, 摄走了我的魂, 迷住了我的视线, 潜入了我的口鼻。

“红线”诱惑了谁 篇11

法人杂志特约研究员王荣利在报告中指出了2011年企业家犯罪现象的七大特点:一是团伙犯罪极为突出;二是“涉黑”案件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各类诈骗案件所占比例大幅上升;三是非常知名的企业家落马比较少;四是国企企业家腐败金额大幅度增加,判决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数量在增加,而判决死刑立即执行的却没有;五是已经判决的案件绝大多数是过去两三年内发案的大要案,2011年发案的很少作出判决;六是在公安部开展“清网行动”中落马的企业家,竟然有的是在逃犯;七是打击犯罪的国际化协作得到了加强。

2011年国企企业家贪腐金额平均每人是3380万元,其中光明集团创始人、前董事长冯永明一个人就贪了7.9亿元,如果去掉这一特殊案例,平均每人贪污金额也达到2077万元,而2010年这个数字是957万元。在共同犯罪问题上,根据统计结果,至少有79例共同犯罪,占到统计案例的近乎40%,涉及人数1266人。

从这一组數据可以看出企业家犯罪的几种情况:第一类,企业家确实有罪;第二类,无意识不知不觉中的犯罪;第三类,因法律界限不清导致的犯罪;第四类是被诬陷。诬陷类犯罪非因自己原因而获刑,而是被竞争对手利用法律手段、司法机关打成犯罪,这是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双重不健全的结果。除第一类犯罪外,后三类犯罪都不是有意识主动犯罪,法律不清晰、制度不完善这些因素使得企业家的落马非常悲情。与国企企业家相比,民营企业家的悲情成分更大,国企企业家的主要犯罪类型是贪腐,而民营企业家多在融资问题上犯罪,前者是钱多,后者是没钱。除在获取资金、资源上不如国企企业家外,在司法审判上亦是存在对国企企业家量刑轻、对民营企业家量刑重的倾向。

2008年至2010年,中石化云南分公司领导班子违规挪用党员活动经费和工会经费用于年终奖等发放,总额超过640万元。2010年底,中石化云南分公司领导班子被中石化集团通报批评,并被要求退回违规领取的奖金。

国企的乱象是否就止于中石化一家,显然不是。

当舆论的炮口对准已经曝光的死老虎时,那些隐藏在冰山下的丑闻要更加触目惊心,更让人期待。国企特别是垄断性大型国企,他们不缺少丑闻,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在某些国企干着损公肥私的勾当时,利益筑就的壁垒让外界根本无法窥视。没有丑闻的国企基本上也是偶然,在相同的制度模式下,人性的恶很容易突破制度的防线和道德力约束,就像中石化云南分公司,几个班子成员开个会就把几百万分了。

案例不仅于此,还有诸如云铜集团董事长邹韶禄受贿1800余万元;云南怒江州民贸公司在改制中贱卖引起内部职工的强烈不满,集体上访,在街上静坐露宿达两年之久等。

诸如此类案例在云南乃至全国时有发生。

坐拥像水一样多的钱财,而且缺少有效的监督,不变着花样朝自己袋里装才怪呢。

中国的很多国有资产就是打着“盘活”的口号,被瓜分的,被私有老板和政府的直接管理者与间接管理者共同瓜分。

如果说,现在也有“卖国贼”,那些瓜分国有资产的“政府管理者”就是名符其实的“卖国贼”。

由此可以看出,国企企业家、民营企业家在司法上受到不公平对待,但是观念上一直是将国企企业家、民营企业家分开对待,而他们本应是公平的市场主体。

为此,企业家犯罪绝不是个例也不容忽视,对于企业家犯罪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将企业家犯罪现象的特点展示出来,一是提醒企业家予以警示,二是供法学家予以研究,最好能提出防范对策来。

远离手机的诱惑 篇12

玩手机、打游戏, 也确实是非常令人兴奋, 点击鼠标的时候能够获得即时的满足感和战胜别人的快感, 但是事后我们就会觉得又累又有一点失落, 特别是对锁定的大学目标来说根本是南辕北辙了。只是误把渴望当成了幸福, 人的大脑里只是想寻求一点刺激, 却把它当作了能让人快乐的事情而一直在顺应它的错误引导去做。

明明知道不该去做, 为什么在行动上却背道而驰呢?因为人的大脑有一个多巴胺系统, 它是人类的“奖赏”系统, 多巴胺能够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这种脑内分泌物主要负责大脑的欲望、感觉、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 它能给人一个奖励的承诺。比如眼前有一包零食或者手机等着我们去启动, 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 承诺吃下这包零食或先看一会儿手机再说, 来获得快感作为奖励, 这样我们才会想去吃它, 去看它, 吃完看完之后大脑又分泌大量的多巴胺来传递兴奋, 让我们获得即时的满足感, 这就是“奖赏”系统。但是人类的这个系统其实进化得并不完善, 它只能对眼前能够即时获得的东西产生剧烈反应, 这是人类原始时期遗留下来的。比如河对岸有棵苹果树, 那么原始人就会去采摘, 但是如果3千米远处有棵苹果树, 他看不到, 即使知道, 去采摘的欲望也会大打折扣。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延时折扣”。就是在大脑的价值计算系统中, 时间会让一个物品的价值打折, 虽然它的真实价值是摆在那里不会变的。于是, 考上高职大学的梦想, 其价值因为要在3年后实现, 而输给了目前马上想要玩手机的价值, 于是我们又不由自主地伸手了。

所以, 多巴胺是个可怕的东西, 虽然人类离不开它, 但是它却能下达错误的指令, 使大脑得出错误的预测而把我们引上歧途。当然, 在神经营销学领域, 这是一个神器, 许多商家在男士用品店里面挂美女图片, 就是为了刺激男士们的大脑多产生点多巴胺, 可以刺激他们的购物欲, 虽然美女图片和男士用品毫无关系。所以, 我们需要分析清楚, 什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什么是多巴胺临时刺激大脑而产生的欲望。当面临手机诱惑的时候, 首先要记住我们真正的目标, 照着它前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不受多巴胺错误指令干扰呢?就是要提高我们的自控力。提高自控力的良药其实唾手可得, 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它就是:锻炼。别着急, 为什么说锻炼可以提高自控力?

实事证明, 科学家找到了提高自控力的良药———锻炼!对起步者来说, 锻炼对意志力形成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15分钟的跑步锻炼就能降低巧克力对节食者的诱惑, 降低手机对学生的诱惑。锻炼的长期效果更加明显, 它不仅能缓解普通的日常压力, 还能抵抗抑郁。最重要的是, 锻炼能提高心率变异度的基准线, 从而改善自控力的生理基础。神经生物学家在检查这些刚开始锻炼的人的时候, 发现他们大脑里产生了更多的细胞灰质和白质。白质能迅速有效地连通脑细胞, 能让大脑更充实、运转更迅速, 从而提高学习和做事的效率。此时, 再也不会无所事事地想吃东西、玩手机了。任何能让我们离开椅子的活动都能提高人的意志力储备。

随着意志力指数的攀升, 人就会觉得自己变强大了, 精力更充沛了, 更有控制感了。所以无论生活有怎样的诱惑, 流露出的还是我们最本质的内核———意志力的决斗。你的内在是软弱的, 就将流出软弱;你的内在是信心、是坚强、是越挫越勇的气概, 就将流露出你的英雄本色。这个内在就指我们的意志储备力。

因为每个人的意志力不一样, 命运就不一样。

我们可以选择暂时的享受, 也可以选择坚强的行动;可以选择眼前的快乐, 也可以选择未来的辉煌;可以选择憔悴, 也可以选择鲜活, 一切都在自己手中。智者不是没有痛苦和挣扎, 而是他们更理性, 毅然放弃眼前的快乐, 他们能在战胜痛苦的过程中超越痛苦。就像凤凰涅槃一般, 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 获得重生;就像老鹰一样, 几个月不吃不喝, 躲到深山老林里狠心地敲掉自己老化的喙, 血淋淋地拔掉自己身上沉重的羽毛, 获得重生。我们要有一拳“打碎”锁在手机上的那只手的勇气, 彻底改变自己身上的坏毛病, 磨炼意志, 破茧成蝶, 才能成就自己。成败就在我们优美转身的一念之间。

上一篇:“黄金分割”效应下一篇:防火分隔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