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成果

2024-06-15

最新研究成果(共12篇)

最新研究成果 篇1

近期, 由英国Sanders-Brown衰老中心, 英国医学院微生物学、免疫学及分子遗传学教授Chongsuk Ryou博士领导的一项新的研究预示了人类有可能对朊病毒引发的疾病进行医治。

由朊病毒引起的朊病毒病包括了人的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与牛的牛海绵状脑病 (俗称“疯牛病”) 。朊病毒是由传染性朊蛋白质颗粒组成的非常规病原体, 其可以抵御传统的杀菌程序。目前人们尚不知道什么药剂或程序可以阻止或扭转由此病毒引起的危害。

Ryou博士和他的同事们通过最新的研究证明, 赖氨酸聚合物 (聚赖氨酸) 可以阻挡朊病毒通过标靶纤维蛋白溶酶原, 即一种可刺激朊病毒繁殖的物质进行繁殖。实验显示, 在试管内和培养细胞中, 聚赖氨酸中断了朊病毒的传播。

此外, 在一个朊病毒动物模拟实验中, 用聚赖氨酸处理的老鼠出现的病症较晚, 比未处理的老鼠存活时间长, 且大脑中朊病毒水平较低。

Ryou说:“我们的研究表明, 聚赖氨酸是一种潜在的抗朊病毒的药剂, 并且研究也证实了标靶纤维蛋白溶酶原是战胜朊病毒的治疗目标。”

(摘自:《农业科技要闻》第72期 (总第1175期) , 日期:2011年5月15日)

最新研究成果 篇2

母亲患有抑郁症的儿童语言技巧和听力理解都较差。他们还不易合作,难以与人相处。母亲的敏感性对儿童的总体发展非常重要。研究还发现,体贴的母亲哪怕患有抑郁症,其子女的智力发展也更好一些。

五、趁早开始学习的婴儿越聪明

许多美国的医生相信,孩子从一出生就具备学习能力。如果母亲为婴儿做了他喜欢的事,婴儿就会微笑。婴儿通过向母亲或照料人微笑来得到最好的照顾。这就是婴儿学习与其他人进行联系和交流的方式。

有些研究者还发现婴儿的学习能力甚至在出生前就具备了。他们说新生儿能辨认出他们在母体中听过的声音。研究者在孕妇的肚子上放一个小型录音机并播放一个短小故事。婴儿出生那天,研究者在婴儿嘴上放一个微小装置。如果婴儿把头偏向一边,他就能听到在母体内听过的故事,如果它把头偏向另一边,则会听到另一个没有听过的故事。结果表明婴儿不断地移动头部,以便一遍一遍地听到它曾听过的故事。

芬兰的研究者发现婴儿在睡眠时能学习。他们通过实验证明婴儿能辨别出在睡眠时听到的不同声音。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在睡眠中,婴儿的大脑皮层同样处于活跃状态,而成人大脑的这一部分在睡眠时则不活跃。

这些研究表明婴儿很早就有各种学习能力。所以越早进行开发,他们就越聪明。

六、对婴儿生长的环境进行早期干预能促进智力发展

研究北京城市地理的最新成果 篇3

众所周知,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经济形态,孟子的解释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一平方里(此处指周里)的土地为一井。一井九百亩,井的形状是正方或者长方的,在一井的土地上划出九等份,每一份便是一百亩。中间的一份是公田,其余的八份是私田。每一户农民拥有一百亩土地,八户农民便拥有八百亩土地。春耕的时候八户农民首先要耕种公田,之后才能耕种自己的土地。秋收也是如此。《诗经》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便是那个时代的经济制度在诗歌中的曲折表现。公田的主人是谁?奴隶主?还是农奴主?史学界有不同的诠释。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在九百亩的土地上划出九等份,那么,表现在汉字上,必然是“井”的形状。这样的土地制度被表述为井田制,也就可以理解。为了耕种与管理,在井田制的土地上,农民要规划道路,挖出沟渠,定出边界。井田中的道路,南北称阡,东西称陌。这一土地制度,反映在当时的城市建设上便是王城思想。简单地讲,王城是正方形的,在王城中规划出九等份,中间的一份是宫城,是周天子居住之处,相当于井中的公田;其余的八份是里,居住百姓,相当于农户的私田。为了方便居民出行,在王城中自然要构筑道路,东西方向的称经,南北方向的称纬。这两种形态的道路是王城中的干道。同样,在百姓所居住的里内也要开辟道路,称巷,是王城道路网络中的支路。这些道路:经、纬、巷,相当于井中的阡陌。元以后,巷,这种微细的道路形态,在大都被表现为胡同,明清以后演变成北京举凡小的道路的代名词,成为北京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在这个基础上,王彬又从起源、布局、要素、功能、景观、色彩、名称、人物、文化九个方面对胡同进行探讨,把北京的胡同研究推向深度,得出了不少新的结论。比如,关于胡同文化问题,他认为,胡同中的门联是研究胡同文化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窗口,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忍让、善良、厚道,祈盼国家太平、家庭和睦,视读书为最佳境界,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用玉石的贞洁与黄金的贵重表示道德对于人性的重要” 则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传统,可惜这样的文化精神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之下日见菲薄轻微了。

王彬认为,井田制在后世被傅会了许多神秘色彩而以九宫格的形式出现。西周时期的王城是九宫格,元朝的大都是九宫格,进一步,王彬认为北京的四合院亦是九宫格。易而言之,北京的四合院也是井田制的产物,在建筑布局上亦可以划为九份,只是中间的庭院相当于公田。这样他便第一次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北京四合院中的庭院基本是正方形,而不同于山西的窄院。他说:“从辩证法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在时间的长河里,不存在永恒。但是,对于好的、优秀的事物,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长远地保存。毫无疑义,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也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它,它的命运,它的兴衰,给以更多的关爱,总是应该的罢。”遗憾的是我们对此认识不足,随着北京的城市改造,大量的胡同与四合院被拆除了,故都风貌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不仅引起专家而且引起广大市民的关心与忧虑,而《胡同九章》的出版笔者以为不仅展示了北京城市地理的最新成果,而且还会再一次引起人们对如何保护北京历史风貌与现代化建设问题的思索。

最新研究成果 篇4

当前中国正处在持续发展并向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 需要通过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为自己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及与外部世界和谐互动的氛围。而国家形象塑造是一项由上到下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方位的参与, 其主体不但包括政府, 还应包括企业和全体国民, 其受众群体当然是国际社会和全世界的民众。缘于此, 中国政府有必要为此进行长远规划, 将其作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众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 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媒体策略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现有媒体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 增强实力, 打造一批本国传媒的“航母”, 形成权威性的传播机构, 全面提升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 在通过国内媒体向外传播的同时, 借助西方主流媒体或国际化媒体反向进行“二次传播” (使其转播、转载) , 通过这种“二次传播”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以扩大影响力。

(程曼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资料来源:《国际新闻界》2007-3

况守忠、孟亮:网络文化传播中“国家安全理念”的缺失与重塑

网络文化传播对国家文化、信息和社会的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网络文化传播本身具有无序化、难控制、“自由化”等特征, 加上对其在国家安全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缺乏认识, 我们的网络文化传播正面临着国家安全理念缺失的严重问题。有效维护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国家安全, 当务之急是积极重塑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国家安全理念:第一, 高度重视“信息控制权”, 牢固树立“综合安全”的理念;第二, 重视科学管理和积极引导, 牢固树立“依法传播”的观念;第三, 高度重视宏观筹划和指导, 增强战略眼光与竞争意识。

(况守忠: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孟亮:国防大学学员十二队博士研究生)

资料来源:《江西社会科学》2007-12

刘小燕:政府对外传播表现形态及两种舆论状态

政府对外传播的两种表现形态就是政府行为和传播媒介 (包括所有的解释者) 对政府行为的解释和扩散, 即政府对外传播, 既是一种政府行为, 又是一种传播行为。政府对外传播形成的舆论是多元的, 但影响政府对外传播效果的不外乎有两种:正向国际舆论和负向国际舆论。正向国际舆论推动国家利益的实现, 它有三个层次:第一, 一国政府 (外交) 的决策和行为, 开始尚未引起国际公众的注意, 即既没有任何抵触和赞同, 也很少有人谈论它;第二, 国际社会局部感受到该国的善意和努力, 进而出现正向舆论的积极鼓吹者;第三, 最高层次的正向舆论, 即达到正向行为的舆论。与此相对, 负向国际舆论则阻碍国家利益的实现, 因此, 消解、稀释、扭转国际负向舆论, 当是政府对外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

(刘小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副教授)

资料来源:《现代传播》2007-6

刘小燕:论政府与国际媒体的正向关系和负向关系

政府与国际媒体的正向关系表现为, 作为政府“朋友”的新闻媒体, 为政府营造积极、善意的舆论氛围。这类媒体主要有:为政府打气、鼓劲、造势的“啦啦队”媒体和站在“自己人”或非敌对的立场上, 敢于向政府提忠告、谏言、警诫的“诤言”媒体。政府与国际媒体的负向关系表现为, 作为政府非朋友或“敌对者”的新闻媒体, 制造两国政府间、政府同民众间的隔阂、对立、摩擦和仇视, 误导公众。导致此类媒体行为的深层原因:第一, 媒体舆论造势是为一定的利益和目标服务的, 利用大众传播影响对方国的公众舆论, 是一种非暴力的和平方式的影响力的体现;第二, 国际媒体舆论造势发挥负效应, 也缘于媒体 (或所属国家) 与国家的疏远、对立关系。针对上述情形, 善于与媒体友好合作, 是加固正向关系和稀释负向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刘小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副教授)

资料来源:《新闻大学》2007-1

谭云明、骆正林:“有限政府”与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是“有限政府”的先决条件、习惯做法和实在内容。大众传媒因其特有的优势, 成为政府公开信息的最理想渠道:其一, 传播成本低, 节约了政府的开支;其二, 传播速度快, 减小了信息的耗散;其三, 传播容量大, 扩大了信息的数量;其四, 传播效果好, 提升了政府的形象。政府需要利用媒体来公开信息, 但是政府公开信息却有相当大的技巧, 它里面既有量的要求, 又有质的规范, 要想产生积极的效果, 必须有充分的条件:第一, 要建立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行政理念;第二, 要建立以“法制约束”为保障的公开程序;第三, 要建立以“舆论监督”为特点的预警机制;第四, 要建立以“快速反应”为要求的答辩准则。

(谭云明:中央财经大学传媒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传播系副教授;

骆正林: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资料来源:《新闻界》2007-6

孟建、李晓虎: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理论探析

从中国政府在新闻发布制度建设上取得的成效上看, 积极借鉴既有的理论研究成果, 结合学术机构的智力支持, 是促使其不断完善的主要原因。从目前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速度和效果看, 中国政府对有关新闻发布制度的相关理论成果的认同度也非常高。具体而言, 从理论层面来看, 以政府信息公开理论和软实力理论为基础的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理念目前呈现出一种“由外而内”、“由宣到传”的走向;从规则层面来看, 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是以法律、法规、文件等文本形式固定下来的, 在经历2003年的SARS风波之后, 中国政府出台了若干与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有关的法规和文件;从实践层面来看, 框架理论和公共关系理论是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制度实践维度的理论来源。

(孟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晓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资料来源:《现代传播》2007-3

张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 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向法制化迈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一步。但就现实情形来看,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 思想观念障碍; (2) 主体意识障碍; (3) 管理体制滞后; (4) 信息公开质量不高; (5) 信息公开渠道狭窄; (6) 缺乏管理和协调机构; (7) 监督机制失衡; (8) 公开与保密的关系难以把握。为了使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流于形式, 针对上述问题,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真正落到实处: (1) 确立知情权的基本权利地位; (2)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增强信息公开意识; (3) 进一步改革政府管理体制; (4) 完善制度, 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保障; (5) ) 广泛宣传, 提高公众参与度; (6) ) 充分利用因特网等现代化信息公开手段; (7) 强化外部监督, 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8) 修改有关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 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

(张磊: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图书馆馆员)

资料来源:《郑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2007-9

张举玺:新闻发言人与和谐舆论建设

营造和谐舆论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是积极营造和谐舆论环境的关键举措。在当前的信息时代, 各级政府应很好地运用新闻发言人制度, 与媒体周密配合, 去深刻而巧妙地影响人们的想法与意见, 改变人们的口头舆论, 才能获取更大程度的支持, 实现共赢的目标。为了利用新闻媒体扩大传播效果, 新闻发言人应运用好下列四种方法:第一, 分清各种新闻发布会的界限, 准确把握发布内容;第二, 回答问题时把握尺度;第三, 善于和记者沟通;第四, 把握好和新闻媒体的关系。

(张举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资料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2007-9

刘惠兴: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和困境

政府新闻发言有着三种不同的角色:其一, 在政府公关理论视阈下, 政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的代言人;其二, 在公众知情权理论视阈下, 政府新闻发言人是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桥梁, 是公众知情权的实现者。其三, 在媒体沟通理论视阈下, 政府新闻发言人既是媒体的重要“消息源”, 也是媒体的“发问对象”。正是鉴于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与公众的中介角色, 在进行公共信息传播时也常会遭遇与其角色相应的困境:困境之一, 政府新闻发言人与政府的角色间的冲突, 这主要指当前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既是政府官员, 也是政府面向公众的代言人的双重角色间的矛盾;困境之二, 政府新闻发言人与公众的角色外冲突, 这主要体现在新闻发言人的义务和公众的权利、新闻发言人的权利和公众的义务的矛盾冲突;困境之三, 政府新闻发言人与媒体的角色外冲突, 这一方面体现在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 本身发挥着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作用, 另一方面体现在我国政府在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对媒体的任意的选择上。

(刘惠兴: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研究生)

资料来源:《新闻记者》2007-7

田华、沈云霞:拆除隐形的信息藩篱——媒体如何面对新闻发言人的另一种思考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既是我国政府主动打破信息的藩篱, 尊重媒体、满足公众知情权、打造阳光政府的重要举措, 又是政府公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发言人充分利用议程设置功能, 根据政府的需要, 主动向媒体发布新闻信息, 使政府的议程影响媒体的议程, 进而影响公众的议程, 但对媒体的信息屏蔽也因之产生。对此, 各级媒体和记者既要充分利用新闻发言人制度所带来的采访便利, 又要打破新闻发言人制度所带来的隐形的信息藩篱, 坚守媒体责任,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真正满足人民的知情权。为实现这一目标, 媒体和记者要努力做到:第一, 准确传达新闻发言人的声音, 使党和政府的主张与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相统一;第二, 突破有限的信息源, 始终坚持另辟蹊径, 使得相关的报道中既有来自政府的信息, 又有来自于人民大众的声音, 让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第三, 在信息“博弈”中争取主动。

(田华: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沈云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资料来源:《求索》2007-7

最新机场安检设备技术研究概述 篇5

掌门神安检机,是机场安检的重要安检设备!前段时间,美国国土安全部披露了一份报告,报告显示美国机场安检存在重大安全漏洞。DHS秘密组织了一支测试小分队,小队成员假扮旅客携带违禁品在美国最繁忙的几十座机场进行安检测试。测试的结果显示:95%携带“模拟爆炸物和被禁武器”的小队成员被允许通过安检。这个测试结果既有人的因素,也有安检设备的因素。DHS已经着手进行一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研究,用以解决机场的安检问题。

该项目的开发重点主要针对如何提高扫描旅客身体和货物的效率。短期来说,该项目则应把重点放在对乘客检查措施的改进和手持扫描设备上面。比如对随身行李使用X光安检机成像技术检测时做集中处理,设法让扫描区域远离排队等候安检的人群,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处理效率,还能给图像专家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进行分析。在解决了扫描问题后,下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处理旅客打开的行李和摘掉的饰品。盛放乘客物品的安检托盘应能自动返回,被自动运至专为旅客打包用的站点。打包导致的拥堵问题可通过加长通道和增加打包站点的方式解决。

与金属探测器相比,全身扫描安检仪能更精准地探测出乘客身体上藏匿的危险物品,将危险物品存在的部位具体到手腕或脚踝。扫描安检仪每小时能处理200名旅客。如果一名安检员能够同时看到多个安检仪的屏幕,除去处理紧急事件的时间,效率或许能提高到每小时处理300名旅客。用以检测随身行李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安检仪也在研发之中,即使复杂物体放置在包内,这种扫描仪也能提供更为准确的检测结果。

另外,具有扫描对比功能的掌门神安检门也在推广之中。以后,实时采集的旅客面部信息与护照照片信息比对将成为增强安保能力的必选项。美国也正在拓展智能手机的用途,需要安检的旅客只要坐在位置上,用手机就能完成扫描护照和采集指纹的工作。2016年,美国在机场出港处也会安装与进港处相同的安检装置。正在开发一套能够追踪旅客行踪的APIS。除此之外,一个具备替代入境卡功能的网站也在创建中。Rapiscan公司能够应用实时成像技术,加速对托运行李的检测。目前市面上使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的机器能够较为准确地侦测危险物和违禁品。但是,利用旋转机架转动传感器,每分钟的速度是120转,不仅影响了检测速度,还让机器变得脆弱易损。对于民航业来说,来自电脑黑客、恐怖组织和犯罪分子的网络威胁是不容小觑的。为了防止网络攻击会成功,系统设计必须包含侦测和破坏入侵的工具。Intelsat负责信息安全的威尼·道格强调,航空通讯与地面通信不同,有巨大的攻击可能,安全工作很难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如今民航业的安全现状已远优于10年之前,现在新系统在设计之初就会考虑网络安全,否则无法摆脱漏洞的困扰。网络安全并不是防火墙和病毒那般简单,还应覆盖整个传输环节。安全专家一致认为,如实描述网络风险比夸大其词更能引起业内高层对于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

美国国会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两个月成立了交通安全管理局(TSA),负责全美机场旅客和行李的安全检查工作。安检工作不再由私人公司负责。其实,TSA在历年考核中,总有“恐怖分子”及各类武器被检查人员遗漏。在2006年,纽瓦克自由国际机场的检出率是9%;而2007年,洛杉矶国际机场的检出率是25%,但是像最近这次接近“全军覆没”的情况着实不多见。此次调查报告中,国土安全部将TSA的安检定义为“脆弱”,其原因归咎为“人为失误”和科技设备失灵。报告指出,虽然自2009年进行检查以来,TSA花了5.4亿美元购买了托运行李安检设备,又花了1100万美元进行安检培训,但是情况仍然没有改善。说到“人为失误”,近期,美国国内机场至少聘用了73名与恐怖活动有关的雇员,TSA不仅没有察觉,还向他们发了进入机场保安禁区的许可证,对国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再说“设备失灵”,根据今年上半年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美国机场安检处的爆炸物检测扫描仪与X光安检机存在管理不善的情况,国土安全部甚至无法肯定它们是否还能正常工作。

中国唯一:民国文化出版最新成果 篇6

民国文化仍具借鉴意义搜集馆藏资料弥补遗憾

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党组书记陈炜在座谈会上充分肯定了这套书的出版意义十分重大。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民国历史文化遗风,今日的南京,无论是城市规划、街区布局、市政设施,还是人文教育、社会风俗,都继承和延续了许多民国时期的元素。为了进一步挖掘和继承这份宝贵的历史沉淀,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与南京市档案局(馆)通力合作,首次对民国《南京市政府公报》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汇集整理,形成国内唯一完整版的民国《南京市政府公报》,并纳入南京市重大文化工程《金陵全书》的“档案编”,历时3年,最终成书45册精装影印本正式公开出版。

南京市档案局(馆)局长束建民着重介绍了调查、搜集、编纂这套公报的过程。民国时期的《南京市政公报》共计398期,分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和南京档案馆以及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地。南京市档案局(馆)馆藏106万件藏品中,最早的民国《南京市政府公报》已有85年。此次搜集到的398期《南京市政府公报》,原件近300册。许多公报原件已不完全,或已破损,如果不及时出版,将造成永远的遗憾。

《南京市政府公报》内容全面凝聚民国施政理念精华

民国《南京市政府公报》其主要内容有插图、贺词、国民政府及南京市政府主要领导人演讲稿、历任市长在总理诞辰日和纪念周上的演讲稿、宣言、通电、命令、呈文、咨文、公函、布告、批示、聘书、市政消息、报告、会议记录、纪事、外交、大事记等。着重记载了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撤离南京前,南京在财政、税收、物价、慈善、教育、卫生、市政规划、市政建设、公共交通、娱乐场所、公园及风景名胜、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施政情况和各方面的法规、规章等。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南京市政厅于1927年4月24日成立,随即开始编辑《南京特别市市政府公报》,第1号于6月出版。同年8月30日,南京特别市政府重新编辑《南京特别市市政府公报》,9月出版第1期。从1928年10月15日第21期起,《南京特别市市政府公报》改名为《首都市政公报》。1931年9月15日从第91期起,又更名为《南京市政府公报》。到1937年6月,共出版178期。

南京沦陷期间,1938年4月24日,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成立,后改为南京特别市政府,《市政公报》更名为《南京特别市市政公报》。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共出版162期。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1日,战后第1卷第1期《南京市政府公报》出版,增加了大事记。至1949年国民党退出南京前,共出版58期。因此,这套中国唯一首次搜集、整理、编纂、出版的《南京市政府公报》内容最全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因为这套公报里面凝聚了民国施政理念的精华。

历时三载熔铸“档案编”按时按质出版精品书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董事长、总编辑、党委书记朱同芳强调,这套《金陵全书》“档案编”———民国《南京市政府公报》是南京市的重大文化工程。这套作为“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南京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特色品牌”的民国《南京市政府公报》,完全是按照精品要求按时按质完成的。此前已有300多家单位陆续收藏了《金陵全书》这套精品书。

在民国《南京市政府公报》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甚至有些行政经验,即使到了今天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例如1927年6月“市字第二十三号”公报,就讲明了男子蓄发留辫本来是满清的恶俗,而现在大街之上仍然有“发长垂辫”的男子乱走,对向来为“文化之区”的南京确实有碍观瞻。因此公报规定,凡蓄有辫发之男子,须在三天之内理发。如果不理者,市政府将命令警察将其捉拿归案,并给予相应处罚。

“完整、权威、实用”成南京名片“典藏、史料、借鉴”起垂范作用

南京大学民国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宪文教授,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王卫星,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马振犊在座谈会上均对这套《金陵全书》———民国《南京市政府公报》赞赏有加。他们认为这套书的出版是中国国内唯一完整的民国首都南京的市政府公报。时间跨度从1927-1949年,长达22年,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相始终。具有完整性,极具典藏价值。

这套书的出版,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民国南京市政府以及国民政府的施政理念、施政思想、施政实践,以及南京的行政区划、行政机构、城市建设和管理、财政经济等提供了第一手宝贵史料。具有权威性,极具史料价值。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最新成果 篇7

《人力资源服务概论》以人力资源服务相关理论和我国人力资源服务实践为主线,构建了人力资源服务的基本理论框架,系统分析了中外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状况、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政策、行业监管、技术创新等问题;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招聘、高级人才寻访、劳务派遣、培训服务、测评、外包、管理咨询服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事务代理、职业指导等人力资源服务的业务范畴、操作实践以及发展趋势等。本书是我国迄今出版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人力资源服务基本理论与操作方法的论著,体系完备,内容翔实,利于应用,是广大人力资源服务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读本,亦适宜作为实务培训教材。

本书主编余兴安、副主编田永坡,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蓝皮书2015)》

《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蓝皮书2015)》全面反映了一年来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相关最新研究成果。报告以改革发展为主题,从发展现状、形势要求、改革动态和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对当前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事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跟踪研究,可为政府决策、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主编余兴安、副主编陈力,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报告(2014年卷)》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报告(2014年卷)》是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编撰并公开出版的一部学术年刊,择取年度研究成果中的精华部分,围绕人才与人社领域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政策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目前唯一公开出版的反映最前沿、最权威的人才与人事课题研究成果的系列报告集。可供全国组织、人社部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和专家学者参阅。

本书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

《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

《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是我国进入大数据时代的第一部系统阐述大数据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论著。本书运用大数据的基本理论与技术,针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为大数据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本书是组织人事干部、人力资源工作者和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读本,亦可作为教科书使用。

本书主编王通讯,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最新成果 篇8

《人力资源服务概论》以人力资源服务相关理论和我国人力资源服务实践为主线,构建了人力资源服务的基本理论框架,系统分析了中外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状况、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政策、行业监管、技术创新等问题;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招聘、高级人才寻访、劳务派遣、培训服务、测评、外包、管理咨询服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事务代理、职业指导等人力资源服务的业务范畴、操作实践以及发展趋势等。本书是我国迄今出版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人力资源服务基本理论与操作方法的论著,体系完备,内容翔实,利于应用,是广大人力资源服务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读本,亦适宜作为实务培训教材。

本书主编余兴安、副主编田永坡,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报告(2014年卷)》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报告(2014年卷)》是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编撰并公开出版的一部学术年刊,择取年度研究成果中的精华部分,围绕人才与人社领域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政策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目前唯一公开出版的反映最前沿、最权威的人才与人事课题研究成果的系列报告集。可供全国组织、人社部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和专家学者参阅。

本书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蓝皮书2015)》

《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蓝皮书2015)》全面反映了一年来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相关最新研究成果。报告以改革发展为主题,从发展现状、形势要求、改革动态和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对当前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事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跟踪研究,可为政府决策、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主编余兴安、副主编陈力,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

《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是我国进入大数据时代的第一部系统阐述大数据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论著。本书运用大数据的基本理论与技术,针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为大数据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本书是组织人事干部、人力资源工作者和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读本,亦可作为教科书使用。

纳豆激酶最新研究进展 篇9

1 纳豆激酶的理化特性

NK是一种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呈单链多肽结构无二硫键,溶于水,呈白色或淡黄色,在280nm处有吸收峰。根据不同的测定方法,其分子量有明显差异,在27 300-35 000之间[2、5]。但根据DNA序列[6],推断出NK序列为一条由27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准确分子量为27 728。其保守催化活性部位存在于His64、Asp32、Ser221,与底物的结合部位为Leu64、Ser125、Gly127。对NK最敏感的底物为Ser-Ala-Ala-Pro-PNA,其次是His-Asp-Val-Leu-LysPNA。有研究[7]显示,该酶活性不受5mmol/L cys的影响,而1mmol/L DFP(二异丙基氟代磷酸酯)、5mol/L敌百虫却能完全抑制其活性,推测出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结构。金属离子Hg2+可使该酶完全失活,Zn2+、Cu2+、Al3+、Ca2+和Mn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K+和Fe2+无明显影响,Mg2+和Co2+具有明显的激活作用[8]。该酶的等电点PI为8.6±0.3,最适酶反应p H为8,最适反应温度为45℃[7]。

2 纳豆激酶的药理、药效研究

2.1 NK的溶栓作用

Martin等[9]对200种具有口服纤溶作用的物质进行了研究,发现NK是目前发现的最具潜力的溶纤蛋白酶。与尿激酶、链激酶相比,NK的体内半衰期长达8h,能温和持续地提高血液的纤溶活性,不易引起出血,大剂量给小鼠喂服NK后未发现畸变现象[10]。且该酶能穿过肠壁进入血液[11]。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静脉注射NK,发现[12]其纤溶能力是血纤维蛋白溶酶的4倍以上。王萍等[13]对纳豆提取激酶、NK粗酶的纤溶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模拟胃环境的酸性条件下,粗酶失去纤溶活性,而纳豆浸提液纤溶活性保持25%;SDS-PAGE电泳显示,胰蛋白酶对NK成分没有降解作用;体外溶栓作用表明NK溶解纤维蛋白的方式是直接溶解,而不是通过激活纤溶酶原。

段智变[14]利用20%Fe Cl3制造兔颈动脉血栓模型,并将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十二指肠注射NK高、低剂量实验组、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观察NK粗酶液体内溶解血栓的作用。试验表明,NK高剂量组给药1、1.5h后,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显著延长,给药2h后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和纤维蛋白原(Fig)含量显著降低,纤维蛋白裂解产物(FDP)含量明显增高,血浆D-dimer呈阳性;低剂量组CT、PT和APTT各指标及Fig含量无显著变化,但ELT明显缩短,FDP含量、TT值显著增高,且血浆D-dimer呈阳性。实验表明NK可以提高纤溶活性、增强抗凝作用。张利等[15]观察了NK对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结果显示:高、中、低剂量的NK均能显著降低血浆ELT的溶解时间、显著降低血浆Fig的含量、显著增加FDP的含量,表明NK具有较强的纤维蛋白溶解性,且同等剂量的NK和尿激酶相比,前者的纤溶性大于后者;体内血栓溶解的实验结果显示:NK可明显地延长血栓形成时间、显著减少股动脉的长度及湿重并明显提高血栓的再通率、显著减少肺内血栓的形成,表明NK具有较强的体内溶栓作用,且同等剂量的NK和尿激酶相比,前者的溶栓作用高于后者。NK可以明显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增加血栓分解产物[16]。

杨霞等[17]采用30%Fe Cl3制造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随机分血栓对照组、低剂量NK组、高剂量NK组、蚓激酶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血栓复制40min后,NK组与单纯血栓组相比,股动脉血压显著下降。此外,NK组与单纯血栓组比较,NK处理的动物其血栓的湿质量、干质量降低。同时,还利用花生油喂食的方法构建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分成普通饲料对照组、添加花生油对照组,同时添加低剂量NK和同时添加高剂量NK组,结果表明在高脂血症动物模型中,添加NK组表现出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降低,而且这种趋势随着NK量的增高更加显著。提示,NK有一定的预防和降低血脂的作用。

王俊菊等[18]分别采用试管法测定家兔全血凝固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凝血酶时间、大鼠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引起的纤维蛋白凝固时间;采用Quick法测定大鼠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表明NK能显著延长家兔全血凝固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凝血酶时间、大鼠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引起的纤维蛋白凝固时间、大鼠凝血酶原时间,证实NK对凝血过程的三阶段都有影响。毛娜娜等[19]以肾上腺素附加冰浴制备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观察NK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表明NK能明显降低血瘀大鼠的全血低、中、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电泳指数;还采用ADP、凝血酶和花生四烯酸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用比浊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聚集率及最大聚集率,结果表明NK明显抑制ADP、凝血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提示NK能明显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Kaida等[20]报道内皮损伤后附壁血栓的形成与内膜增厚有关。Suzuki[21]报道NK调节血栓溶解可能与其抑制内膜增厚有关。内皮损伤可能导致t-PA的合成,NK对PAI-1的抑制可以进一步增加t-PA的活性,内皮部位NK可能直接溶解纤维蛋白,使血栓溶解从管壁附近开始,血栓与血管壁表面分离,血栓之间彼此分开使血栓释放的各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到达血管壁之前就会被血流冲走,结果降低了内皮损伤触发的内膜增厚。

Eszter Pais等[22]在体外研究了NK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显示该酶能够剂量依赖性地使全血低切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性下降,改善血流状态和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

综上,NK的纤溶机理[14,23]包括:(1)NK使血浆压D-二聚体呈阳性,直接分解血栓,明显增高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含量;(2)NK激活纤溶酶原激活物,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t-PA溶解纤维蛋白,降解血栓,将体内的尿激酶原激活为尿激酶,尿激酶与t-PA一同激活纤溶酶原,溶解血栓。还可以灭活纤溶酶原激活剂的阻断剂PAI-1,进一步激活更多的尿激酶和tPA,促进血纤维蛋白的溶解。而分解血栓;(3)NK抑制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系统而达到抗栓溶栓作用。主要通过增高TT,显著降低血浆ELT和影响机体凝血因子即Fig,明显延长APTT、CT和PT;(4)该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具有直接水解交联纤维蛋白的作用,但对纤维蛋白原并不敏感,故该酶发挥溶纤作用时不水解血浆纤维蛋白原,不易引起出血。

2.2 其它药理作用

另有报道[24],NK中含有可以治疗高血压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成分,因此可以进一步研究其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应用。有研究[25]表明,口服NK能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和肢体水肿的发生。吴杰忱等[26]报道了NK在骨质疏松和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

3 NK的开发前景

随着人类社会的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血栓病致死率已位居各类疾病之首。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血栓药物,如链激酶、尿激酶、组织血纤溶酶原激活剂等,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稳定性差、药效短、易引起患者全身性出血等副作用、半衰期短、来源短缺成本高等缺点[27,28]。

因此,国内外在抗血栓药物方面的研究正趋向于低价高效、易吸收、体内半衰期长的药物方向发展。纳豆激酶来源于传统发酵食品,生产工艺简单,无副作用,安全性高,符合治疗血栓病的药品或食品基料的要求。目前,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研制的NK制剂———恩开胶囊已处于中试阶段,而国内企业中有北京燕京中发的燕京牌纳豆、北京龙兴的NK胶囊、天津百德公司的纳豆口嚼片、湖南贵生坊的纳豆素胶囊。大量的研究[29,30]认识到该酶具备分子量较小的单链蛋白,易被人体吸收;直接降解交联纤维蛋白且对纤维蛋白原不敏感,体内出血倾向性小;体内半衰期长;价格低廉;有一定的抗胰酶水解能力,可由肠吸收入血,口服有效;具备一定的抗凝血功能。

NK作为一种高效安全并可直接溶解纤维蛋白的纤溶酶,正在成为当今溶栓药物研究的焦点。

摘要:纳豆激酶是一种由纳豆菌或纳豆产生的碱性丝氨酸蛋白酶,能直接降解血中纤维蛋白原及激活纤溶酶原为纤溶酶,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大量的药理药效研究表明,纳豆激酶纤溶活性强、稳定性好、副作用小,是较为理想的溶栓药物之一,但仍存在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综述了纳豆激酶的理化特性、药理药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纳豆激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超分子化学药物研究最新进展 篇10

1 超分子化学药物(Supramolecular chemistry)的概念和优势

超分子化学药物的研究具有交叉性的特征,直到今天,超分子化学药物仍然没有明确的定义。根据医药化学领域对该药物的研究应用把超分子化学药物(Supramolecular chemistry)规定为:医药生产过程中根据超分子化学的原理使分子间通过弱作用力(氢键、范德华力和配位键)而形成拥有超分子结构的一种药物。

超分子化学药物(Supramolecular chemistry)因为其特殊的超分子结构,使得药物的水溶性得以提高,药物疗效得以增加,拥有了更强的靶向作用,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这种超分子的化学结构还使该类药物克服了传统药物异味大的缺点,药物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也较传统药物发生改变,对人体的毒性作用大大减小。除此之外,超分子化学药物(Supramolecular chemistry)生产周期短,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用性大大提高,降低了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也保障了药物生产研发企业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 研究最新进展

(1)金属类药物由于金属类的超分子化学药物在进入人体后的代谢过程中可以以形成配合物的方式降低药物的毒性作用同时增加了药物的疗效,因此一直是超分子化学类药物(Supramolecular chemistry)研究的热点。目前的几种主要的金属类药物主要包括金属元素与喹诺酮类药物、卟啉类药物、奥沙拉嗪相互作用形成的金属配合物,以及银与磺胺类形成的络合物,由于金属离子的激活作用,使得这些药物的药理性质和毒理性质都有了改善。目前的研究最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具有螺旋结构的金属喹诺酮类药物,虽然已经有不少金属—喹诺酮配合物被成功研制并投入使用,但是具有三维螺旋结构的金属药物少有报道,何江洪,肖冬荣,孙佃振等人报道了三维螺旋结构的一个金属-喹诺酮药物[1],这种药物为仿生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

②取代胡椒醛缩合不对称卟啉金属药物,卟啉环的特殊结构使它与金属形成的配合物具有了良好的光敏特性,单纯的卟啉类药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糖球菌基本没有效果,但是代胡椒醛缩合不对称卟啉金属配合物具备了良好的生理化学活性,对黄色的葡萄球菌(Sa)和大肠杆菌(Ec)都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③(4,4)网络结构的金属奥沙拉嗪药物,这种药物即具备了缠结网络结构(一个Co和OSA配体Bpp配体各两个构成四方网络进而形成波浪式网状结构)又是一种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配合物,其结构稳定性良好,同时具备良好的药理性质和毒理性质,其化学结构式为:[Co(OSA)(Bpp)],OSA=3,3-azo-bis(6-hydroxybenzoicacid),Bpp=1,3-bis(4-pyridyl)propane。

④银—磺胺络合物,磺胺类药物用于抗菌治疗已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但因长期滥用抗生素以及抗菌药物有极强抗药性的超级细菌大量形成,银—磺胺络合物做为一种新型抗菌药物,抗菌效果相比于传统药物要好的多。

(2)抗癌类药物目前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大气环境等的严重恶化,各种促癌因素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也刻不容缓,超分子化学药物研究领域也给予了抗癌药物很高的关注度。瓜环—甲氨蝶呤是一种新型的超分子化学药物(Supramolecular chemistry),是二十一世纪对抗癌药物研发的新进展。具有大环结构的瓜环与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等疾病的甲胺蝶呤以非共价键的形式结合,改变了药物原有的药代学动力特点,降低了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度,并使得药物的释放稳定进行,使药物稳定发挥效果。

(3)包结药物磺化杯芳烃因为具有富电子空腔能与包括金属离子以及中性分子等在内的多种化学集团以非共价键的形式进行相互结合,不仅包结特性良好而且具有防止血栓形成,对人体毒性作用小并且具备一定的抗病毒能力,因此成为当前医药科学研究领域的热门。为了提高金刚烷胺的疗效,发掘该药物在药物运输、缓释以及分子选择方面的作用,林荣光等学者合成了芳烃-金刚烷胺的包结物并分析了这种药物的晶体结构。除此之外已有学者将磺化杯芳烃和普鲁卡因、丁卡因(麻醉药物)的磷酸缓冲液进行了包结,以期这样的包结产物在抗病毒和抗血栓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疗效。

3 结语

超分子化学药物(Supramolecular chemistry)为医药研发和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这项研究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多年,研究步步深入,新成果、新进展层出不穷,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该类研究应在前期的研究成果下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国医药化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组织结构与战略最新研究评述 篇11

摘要:文章在战略与组织的框架下,回顾了近十年来关于组织结构与战略、组织结构与知识经济的最新研究文献,并总结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结构特性。

关键词:组织结构;战略;知识经济;知识型组织

一、早期研究

自从Chandler提出“结构追随战略”的说法后,组织结构与企业战略的密切关系就受到学者的重视。Duncan在1979年提出,组织结构是指一种由组织内众多任务、技术、人力等单元所组成的互动和协调模式,主要功能则在确保组织目的的实现。他认为组织结构有两大目标:

1,信息沟通:用以降低决策中的不确定性。

2,有效的协调和整合:特别是在各部门互赖姓高的组织中,结构的协调功能特别重要。

Duncan并且提出,对于管理者而言,组织结构有两个主要选择:职能式的组织和分权式的组织。而有效的组织设计,则有赖于对内、外部环境特性的观察,其中内部环境包含组织的目标、管理者的学历及技能、组织技术含量与部门互赖性等。而外部环境则包含顾客、供货商、竞争者、技术变化乃至于社会政治等变量。

尽管不同学者对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关系有不同认知,但大体上都同意组织结构主要有“集权式(或职能式)”和“分权式”等两种。其中集权式组织较适合简单而静态的环境,它主要借着明确而正式的部门划分、纵向为主的沟通,以及把决策权集中到高层而得以实现。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各部门得以发展专精的技能,且沟通和决策的程序相对简单:缺点则是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较慢,且限制了创意的发挥,此外,决策权完全收归高层可能导致其负担过重。

分权式的组织则正好相反。借着设立许多拥有高度自主权的部门(通常是围绕不同市场、产品或项目而建立),将决策权分散到较低的层级中;它的优点是决策所需的信息相对较少,对环境的反应快速,且各部门容易产生新的创意或想法:但缺点则是许多稀缺性的资源难以有效配置到各部门,且各部门间的沟通和整合较为困难。

除了这两种典型的组织结构外,还有许多选择性的组织模式可以补强组织结构、加强横向的联系与整合。例如各部门的联络人、任务小组(Task Force)、矩阵式组织,乃至于最新的网络式组织或虚拟组织等。这些组织模式都是建立在“集权式—分权式”古典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方式强化组织结构中的沟通与整合能力,或是进一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例如矩阵式组织在传统职能式组织的基础上设立项目经理,围绕某一类产品或特殊市场,集中组织内现有的人力和物力来达到最大效能;而网络式组织则是在信息技术(IT)的辅助下,将组织内非核心的职能外包,藉由和众多外界单位建立联系,以减少成本、进一步集中组织资源,以及增强对环境变迁的适应能力。

“结构追随战略”已经是组织研究学者的共识,而组织结构的研究也沿着结构的衡量变项、IT对组织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等方向不断展开。以下分别回顾近十年来组织学者在“组织结构的衡量变量”和“知识经济与组织”两方面的研究成果。

二、组织结构的衡量变量

传统衡量组织结构的变量有三:(1)正式化用以衡量组织内利用正式规范约束员工的程度;(2)复杂化用以衡量组织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构复杂程度;(3)集权化则衡量组织决策权所在层级。

不过,近年来在实证研究上,许多学者都采用不同的变项来衡量组织结构,例如Nahm等在有关组织结构对于时效性制造实务及工厂绩效的影响之研究文献中,采用五个变项来衡量组织结构:

1,正式化本质(Nature 0f Formalization):指组织内员工依照既有规定及程序执行任务,这通常会导致员工丧失创新、自主性及学习机会。高度正式化与机械性组织有关,而低度正式化则通常与有机组织有关。

2,层级数(Number 0f Layers In Hierarchy):指组织内存在多少层级。日益扩增的层级似乎是传统指挥控制模式下必然的副产品:不过若是在讲求托付及承诺的管理模式中,则管理系统会倾向扁平化,控制则有赖于共享的目标。

3,平行阶层整合程度(Level 0f Horizontal Integra-tion):指部门和员工在职能上的专业化程度,专业化程度愈高,代表该组织平行阶层整合程度愈低。

4,决策所属(Locus 0f Decision-Making):指组织内决策人士位阶高低的程度。一般在机械性的组织结构中,特别强调管理阶层的特权、职位权力以及地位象征等阶级制度的重要性:而有机性结构的组织则将决策权下放至低阶员工,以便员工能够快速因应变化的情境,而提供价值给顾客。

5,交流沟通的程度(Level 0f Communication):组织内上下及平行阶层间沟通的程度。在机械性组织结构下的公司,其上下及平行阶层间的沟通是缓慢、困难且罕见的,而在有机性组织结构中,平行阶层间的沟通将会增多,而上下阶层间的沟通本质也会改变,由原本的指标控制为主的内容。转变为信息与知识的移动。

Matsuno等在有关创业倾向、组织结构与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中,采用正式化、集权化及部门化等三个变量来衡量组织结构。而Vickery等则在有关产品客制化与组织结构关系的研究中,采用了分权化、层级数及控制幅度等三个变量来衡量组织结构。

可以看出,组织结构研究的变量,大体上仍不超出正式化、复杂化及集权化三个范畴,只是有些学者采用的名称不同,或是添加其它整合性或附属性变量。不过随着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动加剧,组织结构的弹性要求大增,部门间沟通协调愈来愈重要,因此许多学者如Nahm、Hunter等人均把“沟通”列入重要的组织结构变项,这可视为组织结构研究发展方向之一。

三、知识经济与组织结构

现今的竞争环境愈来愈重视无形资产——知识的蓄积和运用,许多组织也因此更加重视知识资产的管理,在这样的环境下,组织结构本身也因应知识经济的到来而发生了变化。

Grant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结构的设计不能仅以传统的生产要素或产品、工作流程来思考。而应把知识作为核心资源,亦即组织必须首先了解知识的本质与特性后,再决定组织结构中决策权的集中程度,以达到充分支持组织之是创造与利用的目的。

关于知识型的组织,我国台湾学者宋琼玲认为,知识组织是一种为了促使或实现主观知识的客观化及客观知识的主观化,而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整理、加工、引导、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的组织化过程及方法。

Sveiby认为,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要将传统官僚型组织的价值观,转型为在网络经济时代下以知识为组织核心能力的“知识型组织”价值观。

Liebowiz和Beckman认为,一个知识型组织结构应该具有以下特性:

1,自我管理的结构(Self-directed and Management):知识型组织不应是机械式的官僚型组织,而应该是由活泼、自主、充分分享且富于创造力的自主团队所主导,员工由于得到充分授权及掌握丰富知识,因此可以有效地自我管理。

2,高弹性与适应力的结构(High Flexibility andAdaptability):知识型组织必须能因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对手更快速地改变经营模式和战略来适应本身的竞争环境:而组织欲达到此目标,必须拥有灵活的网络型团队结构,以及快速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3,IT充分支持创新(Innovative IT-enabled):是指知识型组织必须善用IT来支持组织的创新,如知识的创造、储存、分享、移转等,以协助达成团队的知识分享与能力资源。

4,主动积极与未来观(Proactlve and Futurist):知识型组织必须具有主动、冒险、积极的创业家精神,并且是一个新典范的创造者、新产品流程的创造者,以及具备领导产业的企图心和能力,而非只是消极的跟随者。

知识管理著名学者Nonaka和Takeuchi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最基本的要求是提供处理信息的基本结构,使员工重复且持续地获得、创造、探索及累积新知识。Andrew则指出,组织结构应规范组织成员,依构想中的协调、整合机制路径完成工作,并追求功能部门协同合作,以提升组织整体绩效。

Nonaka和Takeuchi提出了超链接组织的概念,将组织结构依上、中、下层级分为项目小组(最上层)、企业系统层(中间层)与知识库(下层)等三层。最上层由多个项目小组致力于新产品开发等知识创造活动,其成员来自企业系统中的不同单位:中间层为惯常的企业系统,此结构适于例行性工作的执行;下层则是知识库(Knowledge-base),此层并非实际的组织单位,而是融合于企业愿景、组织文化与信息科技当中。将上面两层所创造出来的组织知识重新分类整理。这种组织架构的特点在于,组织内的每个部门都可以不同的方式与型态来累积知识,例如项目小组可以藉由系统层与知识库层的支持来获得完整的资源支持;透过最下层的知识库整合后,知识便可以在组织内自由流动。

Caruana和Elenkov指出,决策的集中化(Central,ized)会不可避免地降低团体成员对解答问题的创意和自由表达的意志:过度集中化的组织甚至会隐藏团体中的沟通管道,而没有稳定的沟通及创意,知识创造就无法进行。

此外,Ichiio利用实证研究。证明了知识的创造需要弹性及减少工作教条上的压力;Zack则提出,组织必须明确地界定职位和组织结构,以及奖励那些能影响知识管理的社会文化因素;例如,组织必须建立与知识管理有关的职位、有效创造和分享知识,还必须配合某种组织气氛和奖励制度,重视、鼓励合作、信任、学习和创新,同时提供诱因,鼓励参与那些以知识为基础的职务、活动和流程。O'Dell和Grayson则认为,组织应该建构激励机制以弥补正式组织结构的不足之处。以激发知识工作者的热情,使他们愿意创造新知识、学习、分享他们的知识,以及协助其它部门的成员。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归纳可以看出,组织结构的研究大体上仍然依循“结构追随战略”的思路进行,只是各学者在结构的衡量变量、知识经济与组织结构、知识工作者与组织、IT与组织等方面,做了更多实证研究与理论深化的工作。

其中可以显著看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学者愈来愈强调组织结构中分权、弹性、环境适应能力、员工主动性,以及IT辅助等方面的重要性。在Duncan当年的组织结构设计决策树中,分权式组织只是组织设计的一个选项,只有在组织面对的环境复杂但又可以细分(指可以依照市场、产品或消费族群明确划分)时,才适用分权式的组织:而假如环境复杂但不可细分,则Duncan认为采用职能式组织辅以适当的侧面关系(如联系人、任务小组等)较为合适。

颈动脉支架最新研究进展 篇12

1 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病人的治疗应用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近年出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治疗方法之一。多项研究提示,CAS可以有效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RECT试验提示CAS围术期心肌梗死率低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1.1%vs2.3%),围术期后CEA与CAS并发症差异不明显(6.8%vs 7.2%),对于年龄小于70岁病人CAS不良事件较CEA少。SAPPHIRE试验中CAS术中使用脑保护装置,纳入了手术风险高的病人,如严重的心脏疾病、对侧颈动脉闭塞、对侧喉神经麻痹、CEA术后再狭窄、颈部根治性手术史或放射治疗史、年龄大于80岁等,研究结果显示:CAS的不良事件较CEA明显减少(12%vs 21%)[1,2]。

2014年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推荐,对于有症状且血管内干预并发症为平均或低危险病人,影像学提示颈内动脉管径缩小<70%,导管造影证实缩小>50%以及预期围术期卒中发生率或死亡率<6%,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可替代颈内动脉剥脱术(Ⅱ级推荐,B类证据);相比而言,颈内动脉剥脱术可显著改善老年病人(≥70岁)预后,尤其动脉解剖不适合血管内干预的病例;对于年轻病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与颈内动脉剥脱术具有同等围术期并发症(如卒中、心肌梗死或死亡)和长期同侧卒中率(Ⅱ级推荐,B类证据),近期研究显示:二者均可用于围术期卒中率和死亡率<6%的有症状病人(Ⅰ级推荐,B类证据)[3,4]。

2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病人的治疗应用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病人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患病率为0.1%~7.5%,老年男性常见。那么对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病人,应该接受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预防颈动脉闭塞还是坚持口服药物密切监测呢?ACSRS试验纳入了1 121例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病人,给予强化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控制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随访后(平均时间为4年,最长达8年)发现,其中3.8%病人狭窄程度较前好转,76.4%病人狭窄程度趋于稳定,19.8%病人狭窄程度进展性加重。11.7%的病人发生神经缺损症状。经分析发现颈动脉进展性狭窄病人的神经缺损事件发生率较高,但是大部分发生神经缺损事件病人不表现为颈动脉进展性狭窄,同时多因素统计分析颈动脉进展性狭窄与神经缺损事件的发生无关[5]。Bogiatzi教授选取了1990年—1995年以及1995年—2012年病人进行随访观察,发现8.6%病人在随访期间发生闭塞,大多数闭塞发生在2012年以前,而此时药物治疗并非强化治疗,通过分析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伴随对侧闭塞均不能预测同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所致死亡或不明原因死亡[6]。多项研究表明: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病人,进展为动脉闭塞致使卒中的风险较小,且卒中多表现为TIA和非致残性卒中,经过强化药物治疗已显著减少,同时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卒中发生率无关。

Choi选取21 607无症状病人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CAS院内卒中发生率为4%,CEA院内卒中发生率为1.5%[7]。Mc Donald选取240 02例无症状病人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CAS院内卒中发生率为2.5%,CEA院内卒中发生为1.7%[8]。Johnston教授纳取了17 716例接受CEA和3 962例接受CAS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病人研究发现:CAS围术期的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是CEA的3倍[9]。多项研究同时提示预防性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能并非CAS合理指征。

目前还没有CAS与药物治疗比较的大随机对照研究,CAS治疗有效性缺乏强有力的证据,多数研究只是从CEA与CAS的比较中得出CAS围术期并发症高,影响了CAS治疗的有效性,那么如果把CAS围术期并发症控制在最小范围,CAS是否就可用于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病人,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3 CAS的不良反应

作为一种新型手术方法,CAS还不成熟,操作手法及机械设备还不完善,并发症是不可避免的。CAS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皮下血肿、过度灌注综合征(CSH)、颈动脉窦反应、支架内再狭窄(ISR)、血栓脱落、支架折叠等。

3.1 皮下血肿

皮下血肿术后最常见。重复穿刺、术后压迫时间不够、病人过早活动、局部制动不够均可导致血管内膜撕裂造成皮下血肿,叮嘱病人严格卧床24h,可有效避免血肿的发生。

3.2 颈动脉窦反应

颈动脉窦反应在手术过程中最常见,多发生于术后3周内。与手术过程中球囊或支架刺激颈动脉窦,导致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易感性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升高有关。颈动脉狭窄与分叉处距离小于10 cm、偏心性狭窄、伴有钙化斑的病人等更易发生[10]。

3.3 过度灌注综合征

CSH是手术后导致脑血流量增加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较为少见。早期主要表现为同侧额颞及眶后头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严重者导致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目前确切的原因所知甚少,普遍接受脑血管自动调节损伤增加脑血流量导致过度灌注综合征的说法,重度颈动脉狭窄使远端血管处于一种慢性低流量状态,脑血管处于代偿性扩张状态,长期如此,血管渐渐丧失了调节血压的能力[11]。对于患有糖尿病、年龄高、近期对侧行CEA、术后高血压、对侧颈内动脉闭塞、术中缺血的病人CSH发生率更高,CAS脑过度灌注的发生率较CEA高[12]。

3.4 支架内再狭窄

据报道CAS再狭窄的发生率为3%~5%,在操作中避免多次或高压球囊扩张以降低再狭窄风险,尤其在严重钙化的动脉中尤为重要。出现症状性脑缺血时,使用初始血管重建术所建议的同一标准行单纯球囊扩张术、CAS或CEA是可行的。初始血管重建术后,当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另一种确定的影像方法证实快速进展性再狭窄有完全闭塞可能时,再次行单纯球囊扩张术、CAS或CEA是必要的。颈动脉再狭窄但无症状的病人,可以考虑使用初始血管重建术所建议的同标准重复行单纯球囊扩张术、CAS手术。在无症状性病人中,如果再狭窄程度<70%的颈动脉长期保持稳定,则不在行CAS或CEA是合理的[13,14]。

3.5 其他

栓子脱落是术中最难避免的并发症,保护伞的使用能降低栓子脱落的风险,但不能过滤较小的栓子,且保护伞不易通过狭窄程度高或迂曲严重的血管。此外,由于支架本身质量问题导致支架变形、断裂对病人的临床影响仍然不明,仅有个别报道[15]。

4 新型介入材料的出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介入材料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减低了并发症的风险。保护装置的简易化和可操作性,降低了手术进行的时间。新型支架的应用裸金属支架是第一代支架,有很高的强度,可以防止血管回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容易形成血栓,再狭窄率高。药物洗脱支架(DES)是支架发展史上的一个突破,可以降低再狭窄率,然而晚期血栓形成、永久植入体内等问题有待解决。生物可降解性支架植入体内后几个月即可降解,但其强度差,易引起局部炎症,再狭窄率高。

有报道称一种混合支架,由生物可降解性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结合形成,具有抗凝、消炎、可降解等优点,可谓是理想的支架。理想中的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有效地治疗颈动脉狭窄,且无并发症,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支架可具有所有优点,从现在的研究看,有理由相信未来将研制出一种理想支架材料,使更多病人获益[16]。

上一篇: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下一篇:金融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