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情监测

2024-07-06

虫情监测(共3篇)

虫情监测 篇1

抚顺宽甸县的陡岭地区应用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多年连续观测, 积累了大量历史数据, 经过2008~2015年使用同一类型测报灯连续监测, 发现陡岭地区灯诱到的虫种主要有杨二尾舟蛾、木蠹蛾、女贞尺蛾、四点象苔蛾、花布灯蛾等趋光性飞虫。现选取数据具有连续性和规律性的、危害性较大的虫种—花布灯蛾为例进行分析。

1 花布灯蛾生物学特性

花布灯蛾, 为鳞翅目灯蛾科。以幼虫取食辽东栎蒙古栎、板栗、等树木的芽苞、叶片危害为主, 严重发生时可将被害树叶片全部吃光。北方地区1a发生1代, 3龄幼虫在树干、枝桠、树干基部的虫苞内越冬。翌年3月中旬越冬幼虫出蛰, 群集食叶危害, 5月上旬幼虫老熟开始下树在枯枝落叶层、石块下化蛹, 6月上旬成虫羽化, 产卵于叶背, 7月上旬幼虫孵化, 10月中旬以3龄幼虫群集于虫苞内越冬[1]。近年来, 7月份为辽宁地区花布灯蛾成虫期, 在此期间可利用其趋光性, 进行灯光诱杀。

2 具体做法

在位于抚顺陡岭测报点附近的混交林中空旷地设置自动虫情测报灯, 开灯后, 每天早上收集1次虫体, 通过每日诱集到的昆虫的虫种和成虫数量根据单位时间内接虫袋中的昆虫数量、种类对比分析, 来预测虫情发生趋势。判断该虫种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及结束期。根据观测数据, 结合气象、历史资料对该虫种的发生趋势加以估计、预测, 形成该虫种的趋势预报。工作原理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和自动虫情测报灯的现代光控、电控和数控技术, 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完成诱虫、杀虫、收集、分装昆虫的系统作业。光源为波长在365nm的长波紫外光, 又称黑光灯, 该波长覆盖长波紫外光和可见光的光谱范围, 属于宽谱诱虫光源, 诱杀鳞翅目类各种成虫效果显著。

3 诱虫结果分析

3.1 从2008~2012年连续5a花布灯蛾成虫始见期逐渐延后 (如图1)

每年平均延后3、4d, 2012~2015年未诱集到花布灯蛾成虫。

3.2 花布灯蛾成虫高峰期

日诱集虫数由2008年的29头到2009年的50头缓慢上升, 到2010年疾速上升至695头, 2011年诱集到560头, 2012年骤减至12头。由此可知, 2010年和2011年为花布灯蛾大爆发年, 2013~2015年未见花布灯蛾成虫 (如图2) 。

3.3 花布灯蛾成虫始见期到高峰期

历时时长从2008年的15d到逐渐缩短到2011年的6d, 之后从2011~2012年逐渐延长至7d。数据显示从2008~2011年花布灯蛾种群增长速度加快, 直至2010、2011年大爆发后逐渐减缓。

4 灯诱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4.1 电源限制了测报灯的设置地点, 影响监测效果

需要交流电源的普通虫情测报灯, 导致不能随意改变设灯地点, 人为活动容易影响趋光性虫种的自然活动状态, 从而影响监测效果。

4.2 自动虫情测报灯虽然具有接虫袋自动转换功能

但经过远红外处理后的虫体容易过干, 不容易回软, 仍需要将温度调至合理范围, 避免将虫体烤焦, 造成误认或者无法辨认。

4.3 如使用毒瓶式杀虫方式必须采用具有强挥发性

有嗅杀作用的化学药剂, 所杀虫体可收集完整虫体, 方便制作标本, 但容易造成污染, 破坏生态环境, 且容易对人体造成轻微伤害。

参考文献

[1]娄杰等.花布灯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辽宁林业科技.2010 (4) , 46-47.

虫情监测 篇2

关键词: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虫情测报灯,监测效果

二点委夜蛾在江苏省丰县是近年玉米上新发生的一种害虫, 2011年首次发现, 当年在该县夏玉米产区暴发, 对全县夏玉米造成严重损失。为开发诱捕效果优异、性能稳定的测报工具, 选择适于基层测报站点使用的二点委夜蛾诱捕器, 提高害虫监测质量和预报水平, 徐州市、丰县植保部门于2012—2013年开展相关试验进行了探索,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丰县华山镇大程庄凯宇农业园内, 园内露天种植玉米约20 hm2, 前茬作物为小麦;另一处试验地位于和丰县凤城南郊农干校示范园内。试验用具与器械包括黏胶船型诱捕器、橡皮头诱芯 (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JDB1-Ⅲ虫情测报灯 (河南佳多公司生产) 。试验对象为二点委夜蛾。

1.2 试验方法

1.2.1 虫情测报灯诱虫试验。

虫情测报灯共设置2台, 分别放置于华山镇农业园内中间较为开阔的位置 (下称华山灯) 和丰县凤城南郊农干校示范园内 (下称凤城灯) 。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4—9月定期观察记录所诱成虫的数量。分雌、雄进行记录, 雌虫3~5 d调查1次, 雄虫2~3 d调查1次。

1.2.2 诱捕器幼虫试验。

在华山农业园内选择距离华山灯300 m以上的2块田放置性诱捕器, 田块面积约1.4 hm2, 间隔约50 m。每块田放置3个诱捕器, 共放置6个, 诱捕器相距50 m, 呈正三角形放置, 每个诱捕器与田边距离20 m以上;麦田放置的高度始终高出小麦15~20 cm, 玉米田前期高出玉米30 cm, 后期离地高度为100~120 cm。诱芯每20 d更换1次, 每天10:00左右调查1次诱虫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诱集成虫数量比较

据有关研究, 二点委夜蛾在丰县地区1年发生4代[1], 一般成虫发生期为:越冬代4月中旬至5月底, 1代6月上旬至7月上旬, 2代7月上中旬至8月上中旬, 3代8月下旬至10月中旬。需要说明的是, 性诱捕器诱虫量少, 与虫情测报灯诱虫数量差异很大, 为方便比较, 在作折线图时, 每日虫量均按6个诱捕器所诱虫量之和计;随着城域扩大, 凤城近年周围高楼增多,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在该处虫情测报灯的诱虫效果。因2012年华山灯断电和灯损坏次数多, 因此在进行虫量比较时, 凤城和华山2盏灯下数据均进行统计, 而在对2013年诱虫数量进行比较时, 则以华山灯下虫量为主;因性诱器放置迟, 以下主要对1~3代成虫诱集情况进行比较。

2.1.1 1代成虫。

2012年, 1代成虫始见期华山灯下为6月3日, 性诱为6月9日, 相差6 d。灯下诱得最高成虫量日为6月14日, 当日为199头/灯, 其中雄虫13头/灯, 雌虫186头/灯;性诱成虫量也是6月14日最高, 每个性诱器诱虫均为4.17头, 当日灯下诱得雄虫数是性诱虫量的3.12倍。其他2次高峰日分别为, 灯下6月10日雄虫3头/灯;性诱6月11日2.67头/诱捕器, 灯诱雄虫数量是诱捕器的1.12倍;6月28日灯下雄虫4头/灯, 性诱0.50头, 灯诱雄虫数量是性诱的8倍。

2013年, 1代成虫始见期华山灯下为5月29日, 性诱为6月9日, 相差11 d。灯下诱得最高成虫量日为6月17日, 为2 517头/灯, 其中雄虫545头/灯;性诱成虫量最高日为6月18日, 为5头/诱捕器, 比灯诱迟1 d, 灯诱雄虫量是性诱的109倍。其他2次分别为, 灯下6月10日最高, 诱得雄虫104头/灯, 性诱6月9日最高, 为0.67头/诱捕器, 灯诱雄虫量是性诱量的155.22倍;6月27日灯下诱得雄虫18头/灯, 性诱1.67头/诱捕器, 二者之比为10.78。由图1和图2可知, 性诱高峰日基本上与虫情灯诱得雄虫量和总虫量高峰日相吻合, 其中华山灯诱虫总量最高, 所诱雄虫数量也远高于单个诱捕器性诱虫量。

注:华山、凤城指虫情测报等置放地所在镇。下同。

2.1.2 2代成虫。

2012年, 华山虫情灯7月上中旬因故障停用, 因此2代成虫的监测情况华山点的数据缺测, 仅用凤城灯下诱虫数量与性诱数量比较。从诱蛾数量 (图3) 看, 虫情灯诱得雄虫量, 特别是总虫量远远超过性诱捕器的诱蛾量。由图3可知, 性诱趋势与灯诱基本一致, 但不如1代明显。

2013年, 2代成虫始见期华山灯下为7月6日, 性诱为7月8日, 相差2 d。诱得成虫最高量日, 灯下为7月16日, 诱虫量为2 435头/灯, 其中雄虫633头/灯;性诱为7月15日, 诱虫量1.17头/诱捕器, 比灯诱早1 d。灯诱雄虫数量是性诱虫量的541倍。另一高峰日7月18日, 华山灯下总虫量为91头/灯, 其中雄虫为30头/灯;性诱高峰日也为7月8日, 诱虫量为0.33头/诱捕器, 灯诱雄虫数量是性诱虫量的91倍。由图4可知, 性诱虫量与灯诱虫量变化趋势相同, 但不明显, 可能与2013年高温天气、诱芯老化快等因素有关。

2.1.3 3代成虫。

3代成虫发生数量少, 性诱剂诱虫数量明显不如灯诱量, 因此不便进行比较。

2.2 发生期比较

以观测数据较为齐全的1代成虫进行分析比较。由表1可知, 2012年1代成虫性诱成虫的始盛期 (6月10日) 、高峰期 (6月14日) 和盛末期 (6月20日) 比灯诱始盛期 (6月13日) 、高峰期 (6月14日) 和盛末期 (6月27日) 出现早, 分别早3、0、7 d。2013年1代成虫性诱成虫始盛期 (6月15日) 、高峰期 (6月18日) 、盛末期 (6月23日) 比华山灯诱成虫始盛期 (6月14日) 、高峰期 (6月17日) 、盛末期 (6月19日) 分别晚1、1、4 d (表2) 。

2.3 影响诱蛾效果因素分析

2.3.1 降雨和风力等因素。

风、雨拍击可降低成虫飞翔能力, 同时船型诱捕器 (黏胶诱捕器) 下雨易进水, 影响黏胶的黏度, 风易把尘土、树叶等异物吹到黏胶上, 因此均影响捕虫能力[1,2,3]。此外, 光照和高温也易加速性诱芯老化, 影响诱芯的灵敏度。2013年性诱虫量少, 高温天气是其中原因之一。相对来讲, 风及小雨对虫情灯诱虫能力影响小, 只有大雨对虫情灯影响较大[4,5,6]。

注:诱集虫量为6个诱捕器诱集的总虫量。

2.3.2 性诱捕器放置高度。

主要表现在玉米生长后期, 玉米高度愈来愈高, 而诱捕器放置高度又很难再提高, 对性诱剂诱虫很不利, 这也是性诱剂诱虫效果不如虫情灯的原因之一。

2.3.3性诱捕器设置密度。

从性诱和灯诱虫量来看, 单个诱捕器与单灯相比, 性诱虫量不如灯诱多, 特别是在成虫数量少时, 性诱捕器基本诱不到成虫。为提高诱虫的准确率和灵敏度, 应加大性诱捕器设置密度。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虫情测报灯对二点委夜蛾雌雄成虫均有诱集效果, 且诱虫数量远大于性诱捕器, 操作较为简单, 可用于二点委夜蛾的测报和防治。但因成本高, 特别是在偏僻农村, 受电源等因素的影响, 田间安装有一定困难, 如出现故障, 维修又不方便, 使用起来有一定局限性。利用性诱捕器诱杀二点委夜蛾设备简单、调查方便、诱蛾成本低廉, 能够反映二点委夜蛾的发生动态趋势, 但因诱虫数量少, 易受风雨、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不宜作为主要测报工具, 在一些基层测报点上, 可作为虫情测报灯诱虫监测的一项补充手段。

参考文献

[1]王鹏, 刘书义, 白雪峰, 等.鲁西南地区二点委夜蛾发生代数研究初报[J].生物灾害科学, 2012, 35 (3) :283-285.

[2]罗鉴多, 汪恩国, 方辉.水稻二化螟性诱监测与灯诱监测效果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3) :171, 177.

[3]衡雪梅, 孙元峰, 赵学礼, 等.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试验初报[J].河南农业科学, 2008 (5) :85, 99.

[4]陈景莲, 徐利敏, 云晓鹏, 等.向日葵螟性诱剂田间控害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1) :44.

[5]王德好, 王松详, 费铭海, 等.二化螟性诱剂大面积诱捕2代雄蛾的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 2002 (3) :88-89.

虫情监测 篇3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0年设在乐清市雁荡山果园专业合作社, 试验地肥水管理水平一般, 防治对象为果园趋光性害虫。

1.2 试验材料

浙江森得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的SDB-CB03测报灯;由植保站提供的果园害虫性诱素。

1.3 试验方法

1.3.1 灯诱法

根据果园害虫特性, 采用浙江森得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SDB-CB03型测报灯, 总辐射面积13.3hm2。从4月30日开始至7月25日止共3个月, 每7d调查一次, 监测害虫的诱杀量, 记载诱杀各害虫的数量。

1.3.2 性激素诱虫法

自制简易诱虫盆, 诱虫盆底部高于果棚3~5cm, 每周更换一次水和加入适量洗衣粉, 性诱剂由植保站提供。从4月30日开始至7月25日止, 每7天调查一次, 上午8点之前进行观察记载。每次记载后将诱捕的害虫捞出带出园外销毁。

1.4 气象资料

调查时间平均气温25℃, 最低气温19℃, 最高气温39℃。调查期间共降水81mm, 对试验整体影响不大。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性诱剂调查结果分析

从4月30日安装性诱剂诱捕器调查。诱杀害虫主要涉及3目6科12种, 主要为春尺蠖、天幕毛虫等有限的种类, 诱杀虫谱较窄, 数量较少。

2.2 SDB-CB03型测报灯诱捕情况分析

7d记载一次, 共计13次, 最高诱捕蛾量694头, 测报灯诱杀害虫涉及5目19科32种, 包括鳞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等, 对果园主要目科的害虫均有诱杀作用, 杀虫谱非常广。由于测报灯运用了能避天敌趋光性的光源和波长, 并且因益虫主要活动时间段集中在凌晨3点以后, 利用SDB-CB03型测报灯可定时的特性, 可以避开在益虫活动时间内开灯诱杀, 因此对天敌杀伤力小。共诱杀各类天敌41头, 其中食蚜蝇4头、蜻蜓4头、螳螂12头、瓢虫14头、猎蝽7头, 益害比为1∶163。试验期间未发现SDB-CB03型测报灯的任何故障问题。

3 结论

a.使用SDB-CB03测报灯, 减少并一定程度内控制了害虫危害, 减轻了果园害虫种类的细分, 节约了防治的成本。据调查报告, 果园6月中旬使用测报灯的一天内, 诱杀飞蛾等害虫达694头, 诱虫种类多, 按昆虫学学科分类, 包括鳞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等;按危害作物分类, 包括粮食、果树、蔬菜、森林害虫等;诱杀数量大, 据果园介绍, 安装测报灯后的头个星期, 每天每盏灯诱杀害虫1.5kg以上, 半个月后仍有0.5kg。耗电成本低, 按当地每度电0.53元, 每天开灯10h (晚8时至早6时) 计算, 每天仅花电费0.17元。同时管理方便, 也不使害虫产生抗性。随着使用时间延续, 果园内趋光性害虫日趋减少, 果园内诸如尺蠖、毒蛾之类的害虫危害率甚低, 所有这些无疑会大大减少用药防虫次数和成本。在安装了SDB-CB03测报灯的区域, 其害虫残余量与200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1.5%, 使其控制范围内诱杀了大量害虫成虫,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生产无公害果品和保护生态环境。

上一篇:交通下一篇:历史活动课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