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话题作文实施策略

2024-09-20

小学话题作文实施策略(精选10篇)

小学话题作文实施策略 篇1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 而是生活的必需, 跟说话完全一个样。”一般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那么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的外延也应该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所以, 在写作教学中, 我们应该从“生活”入手,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所谓“立足生活”, 说的就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小学生多彩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写, 但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不知如何下笔, 而且文字表达能力较差。那么, 如何调动儿童的写作积极性, 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呢?已成为学校、教师和家长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实例, 来谈谈如何搭建生活化的作文课堂。

一、在阅读中认识生活

生活有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的区别。这个间接生活就是别人讲述的生活, 就是在报纸、杂志、影视中表现出来的生活, 当然包括语文课本中表现出来的生活。小学生的阅历毕竟有限, 因此, 可以通过增加阅读量来积累更多的素材。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学习作者观察生活、分析事物的方法, 积累好词好句, 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 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 从中吸取作文的材料。要想让学生认识、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 就必须借助阅读。让学生在导中读写, 读中悟写, 悟中练写, 评后创新写。通过写的练习, 为做人而作文, 在内容上求真, 以作文促做人。

二、在情境中观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在我们的身边有时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 这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更多的是一些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小事细小琐碎, 并不引人注目, 然而恰恰是这些小事之中, 蕴涵着不同寻常的“美”。比如三年级时我班一位学生带来蛋糕想和同学们一起过生日, 我和孩子们一起点蜡烛、许心愿、吃蛋糕等。我对孩子们说:可以在教室板报的心愿树上粘贴一篇《自己的心愿》。孩子们听了, 兴致很浓, 他们都利用中午空闲时间写自己的心愿, 此时, 孩子们已全然不认为是在写作, 而是在为一个心愿而努力。

让孩子们在情境中抒写自己的见闻感受, 能够写得情真意切。因此, 我们提倡真实地写景、直接地叙事, 把自己的感受融入作文中。

三、在活动中积累生活

让学生爱上写作, 首先还是要使学生有话可写, 能用心感受生活的浓汁, 从生活的源头活水中捕捉植被。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可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 利用班队课、综合实践课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拓展教学的空间, 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 写真实感受的生活作文。如利用综合实践课, 让学生们进行包粽子PK大赛。第一轮, 让学生们看老师进行PK大赛。在这一轮比赛中, PK的老师有意识地将包粽子的过程告诉大家。第二轮, 让老师和学生进行PK。其中一位老师负责拍摄PK过程中学生的动作、神情, 然后在中途以“广告”的形式播放摄影的录像, 教师、学生一起分享精彩画面, 互动说一说。第三轮, 学生PK。重在参赛选手的心理描述, 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访谈。

由于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的兴趣非常高, 都积极主动地交谈起来, 议论活动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 参加的人是如何做的, 自己是如何做的, 以及旁边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又是如何的, 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作文, 而且内容具体, 语言也比较生动。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 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 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 当然有话可说, 有感可发, 有情可抒, 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

四、在影像中还原生活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要是把图画带进教室, 就是哑巴也要说话了。”这句话特别有趣, 它不仅指用图画帮助教学, 也启发我们引导学生构思时形成可见的画面。

如写记叙文《学脚踏车》, 哪怕一句“我推着脚踏车走出家门”也要写出画面:什么颜色的龙头、车身、脚踏?你怎么推的?心情愉快你会唱歌吗?旁边有人与你交谈吗?有小鸟或是有风吗……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环境是写人记事的六法宝。只要我们心中有画面, 一步一步尽量表现出来, 这就是细节, 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必将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春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学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文笔者就是从这些新理念出发, 在写作训练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的探索和尝试, 意在让作文成为儿童的乐事、趣事, 初步形成自己的写作训练思路, 有待于在今后的写作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检验和丰富。

小学话题作文实施策略 篇2

小学生“五步自主评改作文”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五个学习步骤,自主完成评改作文学习任务的一种模式。下面笔者以评改作文《我佩服的一个人》为例,具体说明小学生“五步自主评改作文”的操作程序。

一、 定标学法

学生评改作文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制定评改标准,并为学生做批改示范,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学习评改方法。评改标准一般含一般要求和重点要求。一般要求指一篇作文均须达到的常规性要求,多指标点、字、词、句、段等方面的常规性要求,重点要求指本次作文训练的规定性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评改尺度与标准是什么,知道用什么来衡量作文。

具体评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上次作文的要求,让同学们思考:根据这次作文的要求和我们平时评改作文的经验,你认为写这个主题的作文,怎样的作文才算得上是一篇好作文?写人记事的作文的评价等级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汇总:作文必须抓住人物特点来写,要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表现你佩服他(她)的原因。这是一篇写人记事作文,它的等级标准可分为:A类作文:叙事完整,中心明确,语句通顺,具体生动;B类作文:叙事较清晰,中心较明确,语句较通顺;C类作文:内容较明白,语句通顺;D类作文:内容混乱,语病较多,错别字多。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评改作文的片段或者全文,师生边议论边修改,边改边教。评改的过程中,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哪些方面是应该肯定的,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并且知道应该怎样修改。以评改作文《我佩服的一个人》为例,笔者选出一篇典型作文让学生来读,全班思考:作文的优点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应该属于哪类作文?为什么?同学们发表看法以后,我接着利用投影带领学生共同评改这篇作文,边议边改:文中哪些句子存在着语病,怎样改才通顺?有哪些地方没有说清楚,怎样才能表达清楚?同时对作文的局部性问题进行提示、说明、分析、评定,把看法写在眉批栏内。修改后再把作文连起来读一读,直到内容准确无误为止。最后针对全文的内容写上总评,再结合刚才制定的等级标准,给作文打上等级。我把以上过程在板书上归纳为:一读、二思、三改、四评。这样教师先“扶着”学生走,学生学会如何评改作文后,接下来就要“自己走”。

二、 互改互评

按照优差搭配组成四人小组,或者同桌、或者自愿结对子的形式,互相批改作文,每人每次评改一本。学生评改时,教师巡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评改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学生在评改《我佩服的一个人》时,笔者发现许多作文是通过几个事例表现人物特点,而这几个事例往往是平均使用笔墨,没有做到详略得当。于是我及时补充了评改方法,让学生明白:最能直接、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人物令人佩服的例子要详写,能表现人物但不突出的例子要略写。所批作文中举的例子如果存在详略不当的现象,就要在眉批中注明。又如,我发现有的学生在写评语时存在只写缺点,不写优点,或找不到重点等现象,我又进行了强调:写评语要用欣赏的语言、赞赏的语言、肯定的语言、建议的语言,教师要从课堂实际出发,及时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引之有理、导之有法。互改互评这一环节至关重要,留给学生的评改时间一定要充足。修改完作文,再写上评语,批阅人最后根据等级标准给作文打上等级,并签上自己的名字。

三、 自主交流

这一过程是学生把评改过的作文和组内同学、作者本人进行交流。首先是组内宣读汇报式交流,各人将自己评改过的作文在小组内边宣读边交流,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评改作文的心得。在学生自主交流评改过的作文《我佩服的一个人》之前笔者是这样引导的:你觉得自己评改的作文中的人物是否让人佩服?为什么?你改动最多的是哪些地方?为什么这么改?把你改过的习作和组内同学充分交流。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他(她)说的有没有道理?哪些地方体现了批阅人的创新意识?你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听后要提出你的意见。

组内交流完之后,接着是点对点式交流,即和作者本人进行直接交流,把自己修改作文、评价作文的理由和对方讲清楚,说明白。点对点交流时,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如笔者看到有的评改人和对方交流时,评价过于笼统概括,于是我提醒说:这篇作文的优点、缺点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表现在哪些自然段?一定要说清楚、说具体。评改人同时也要听取作者的看法,作文有没有误批或错批的地方。如出现争执,教师及时予以帮助,客观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交流可以开拓评改者的思路,将个人独立评改所得,转化成集体成员的共同认识,为他们今后评改作文提供借鉴和帮助;交流培养了学生间的沟通,增强了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交流可以使作者直接了解这次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他接下来自改作文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 自主修改

在学生互相评改完作文,批阅人和作者本人充分交流评改意见之后,作者仔细阅读批改过的作文,结合批阅人的评改意见,特别是眉批和总评,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缺点,在同学修改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二次修改。学生自主修改《我佩服的一个人》一文之前,笔者强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希望同学们经过下面的自改,让自己的作文更上一层楼。自主修改作文时要进一步查漏补缺,精益求精,力求作文文通字顺、语句优美、段落清楚、内容生动,尤其看中心是否突出,是否抓住了人物令人佩服的地方,对不足之处进行改动。

修改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随时和批阅人、老师进行交流,以寻求帮助。自主修改有利于学生在吸收评改信息后进行第二次学习,养成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 自主总结

在学生完成批改任务之后,作文上交,由教师对全班每篇作文进行略批,查漏补缺,再为作文写上教师的评语,给作文打上等级。教师还要根据评改者的评改态度、评改情况,(诸如修改符号使用是否规范,能否准确改正错别字、修改病句,所写的眉批和总评是否准确。)在评改者签名的地方给评改者打上评改等级。教师根据本次作文普遍性和突出性的问题,以及学生评改作文的情况,在班级对这次作文及评改情况进行全面总结。

作文下发后,每个学生根据本次作文的实际,结合同学、老师的评改,从审题、构思、语言、内容、中心、书写等方面,对这次作文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写出存在的问题,写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学生写作文总结,有利于他们明确本次作文的得失,避免今后重犯类似的错误,少走弯路,不断提高作文水平。以《我佩服的一个人》为例,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刚才听了我的讲评,你是怎么想的?对照这次的作文要求和评价标准,你做得怎么样?看了老师和同学的评语,你觉得自己这次作文有什么收获?作文有哪些亮点?还存在哪些不足?今后怎样克服?把它写下来。

小学生“五步自主评改作文”的实施,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偷赖省事”,相反,对教师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统观全局,把握重点,从指导评改直至总结,像指挥家一样指挥评改的全过程。当然,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决不能包办代替,每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评改的全过程。小学生“五步自主评改作文”应以两课时为宜,一课时用于定标学法、互改互评、自主交流、自主修改等环节的学习活动,另一课时用于教师讲评作文、学生自主总结作文等学习活动,教师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酌情调控课时量。

小学话题作文实施策略 篇3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小学语文作文的真实感不强

小学生与其他学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小学生心理发展还不算成熟,但是小学生充满童真与童趣,因此,也只有小学生才能写出充满童真的作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现阶段小学生所写作文的实际情况并不尽人意,很多小学生的作文都是一些文字的堆砌,很多小学生的作文都是一种照搬和模仿,作文内容缺乏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是缺乏生命力的。分析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现在的网络为作文写作提供了太多的便利条件,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可以很容易的在网络上找到一些作文的范文,但是,这也同样助长了小学生写作文的惰性,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只是更多的根据网络查询的作文进行照猫画虎,作文写作脱离生活的实际,作文内容枯燥乏味,千篇一律,写作的方式也比较单一,这对提升小学生的作文能力,促进小学作文教学的实施是非常不利的。

2.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示范不够

小学生的作文学习方式与初中生的学习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过渡阶段,思考问题更喜欢模仿,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是机械的讲解作文的写作方法,而缺乏作文写作的示范,这样的作文教学很难赢得学生的喜爱,学生嘴里不说,心里不会佩服老师的,认为老师的作文未必能够写的很好。另外,没有一个很好的作文示范,教学的实施就显得空洞,难以实现作文教学的实效引领。从现阶段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来看,目前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示范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这样的教学局面急需改进。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高效开展策略

1.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感兴趣,那么就会积极的参与到这件事中来,这件事情也能够做的更加圆满,相反,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事情不感兴趣,也就不会积极的参与到这件事情中,做这件事情的效率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小学生更是如此,小学生是否做好一件事情,往往于决定于小学生是否对做这件事情感兴趣。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果小学生对作文的学习缺乏兴趣,那么作文教学的开展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小学生作文学习的兴趣。要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有很多的方法可以运用,其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对激发小学生作文学习的兴趣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运用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多媒体的声音、图像、视频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让原本枯燥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同学们在多媒体运用中原本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迎刃而解,原本觉得乏味的作文学习变得充满吸引力。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施中,教师要重视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在多媒体的运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突破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以此充分的调动小学生作文学习的热情,促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的更好提升。

2. 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开展中,教师总是习惯于采用那种照本宣科的方式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这种机械的知识灌输,难以打开小学生作文学习的思路,小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视野不开阔,所写的作文总是局限一个固有的思路中,难以实现作文写作的有效突破。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比较少,脑子里比较空,缺乏更多的写作素材,也自然难以写出好的作文。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进行大量课外阅读的机会,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丰富学生的头脑,为学生的作文写作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展开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实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高效实施的重要途径。在鼓励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时,教师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让同学们进行课外阅读,并不意味着教师只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局外人,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师不仅要精选学生阅读的篇目,还要在学生阅读之前,根据具体的阅读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阅读问题,通过这些阅读问题的设计,学生在阅读中也自然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在阅读中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这对于阅读实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对促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大有助益。

三、结论

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高效开展研究对促进小学生作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怀志.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文学教育,2014,(05).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篇4

关键词:数学;差异性;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当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众所周知,在我国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所普遍采取的教学形式是以班级整体为单位,对学生实施统一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和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然而,从另一方面上看,这种统一无差别的教学形式和组织方式,却不利于学生个体主观性和能动性地充分发挥。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十分必要。然而,结合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现状上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师生配合协调度不高

师生的融洽配合是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基础之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良好,互动融洽,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小学生认真投入课堂,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也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潜力,使他们更好的发挥自身水平,上好一节高质量的数学课。然而,从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现状上看,正是师生之间的配合协调度不高阻碍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有效实施,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够协调,不够顺畅,并且因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后续问题,直接影响了分层教学的效果,阻碍分层教学的顺利完成。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师生之间的配合协调度。

(二)教师教学观念创新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仍然有不少的小学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地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仍旧认为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只要负责认真听讲就足够了。在这种错误且片面的观念引导下,他们在实施教学时,往往采取的方式是按照老经验的那一套,生搬硬套。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师创新性不足的体现,更是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一种漠视,既违背了当前小学数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初衷,又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性不强

除了教师层面的问题之外,作为数学学习主体的学生身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在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上不够主动,不够积极。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表现出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特点。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主导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兴趣。而小学数学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再加之生活化应用不足,导致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因而所产生的学习态度消极的问题,影响了当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基础设施健全度不够

实施分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观念创新、师生配合协调度提升等“软件”支持,也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撑,包括配备足够的桌椅、足够的教学用具等,用以支撑教师实施分层教学。如果这种“硬件”得不到充分满足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小学数学实现有效分层教学的方法

(一)据能力实施分组,构建分层教学的组织形式

“五指三长两短”,学生与学生间总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作为教师,要把教学的起点建立在学生间有别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各类教育。为此,教师要通过充分而细致的调查研究,依据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标准可以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中内在因素也就是学生的主体因素占主要部分,具体可以包括了“数学兴趣、数学情感、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基础、数学智商”等多个方面。根据这些参考条件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再以划分数学小组的方式将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机搭配,一般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为 1:3:1 的比例构建。其中,

对于后进生教师可以采取单独交谈的方式,告诉他们在小组里所处的位置,保证他们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

(二)据层次确定目标,确立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

教与学是互动的,但在课前教师应该确立好自己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在备课的环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分层教学的本义在于,遵循“下保底,上扩顶”的基本原则,以“指导性、指令性、拓展性”为教学方式,一是对同一学习活动提出难度不同的要求,二是对同一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条形统计图”一章教学为例,后进生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会懂得条形统计图的作用,会完成简单的图表;中等生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会制作统计图表,并能提出一定的问题,总结统计图的特点;优等生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中等生的基础上总结出身边运用条形统计图的案例。

(三)据层次进行提问,改变分层教学的引导方式

在分层教学中,提问是一大难点,因为同一个问题,一下子要提出适合三个层次的要求,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一问多式”的方法,设置层层衔接、逐层推进的方式,既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又使问题形成一种前后连贯、循序渐进的方式;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 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了一系列的例子后,可以提出这样一组问题:“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否根据特点总结出什么叫倒数?根据自己总结的方法,你能否将例题下面的几道题目做出来?”一連三个问题,由学生选择回答。由此,每名学生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当然,如果总结一下分层教学提问规律的话,简单点说就是:优等生重创造、中等生重掌握、后进生重认识。

(四)据层次进行作业,变换分层教学的练习形式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每一层次学生获得最多的信息,得到最佳训练的手段。在分层教学中,练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具体地说,练习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并列选择式的练习。也就是像“试题超市”一样,把各种难易程度相近的题目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准确的程度为指导,对学生进行评定。第二种是区分式练习。

结束语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篇5

一、据能力实施分组, 构建分层教学的组织形式

“五指三长两短”, 学生与学生间总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作为教师, 要把教学的起点建立在学生间有别的基础上, 要尽可能地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各类教育。为此, 教师要通过充分而细致的调查研究, 依据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标准可以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其中内在因素也就是学生的主体因素占主要部分, 具体可以包括了“数学兴趣、数学情感、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基础、数学智商”等多个方面。根据这些参考条件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再以划分数学小组的方式将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机搭配, 一般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为1:3:1的比例构建。其中, 对于后进生教师可以采取单独交谈的方式, 告诉他们在小组里所处的位置, 保证他们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

二、据层次确定目标, 确立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

教与学是互动的, 但在课前教师应该确立好自己的最终目的, 也就是在备课的环节上, 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 分层次备课。分层教学的本义在于, 遵循“下保底, 上扩顶”的基本原则, 以“指导性、指令性、拓展性”为教学方式, 一是对同一学习活动提出难度不同的要求, 二是对同一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条形统计图”一章教学为例, 后进生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会懂得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会完成简单的图表;中等生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会制作统计图表, 并能提出一定的问题, 总结统计图的特点;优等生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中等生的基础上总结出身边运用条形统计图的案例。

三、据层次进行提问, 改变分层教学的引导方式

在分层教学中, 提问是一大难点, 因为同一个问题, 一下子要提出适合三个层次的要求, 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一问多式”的方法, 设置层层衔接、逐层推进的方式, 既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 又使问题形成一种前后连贯、循序渐进的方式;如在教学“求一个数 (0除外) 的倒数的方法”时, 教师出示了一系列的例子后, 可以提出这样一组问题:“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否根据特点总结出什么叫倒数?根据自己总结的方法, 你能否将例题下面的几道题目做出来?”一连三个问题, 由学生选择回答。由此, 每名学生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当然, 如果总结一下分层教学提问规律的话, 简单点说就是:优等生重创造、中等生重掌握、后进生重认识。

四、据层次进行作业, 变换分层教学的练习形式

分层练习, 是分层教学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 是实现每一层次学生获得最多的信息, 得到最佳训练的手段。在分层教学中, 练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弹性, 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具体地说, 练习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并列选择式的练习。也就是像“试题超市”一样, 把各种难易程度相近的题目同时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选择, 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准确的程度为指导, 对学生进行评定。第二种是区分式练习。也就是明确到每一类学生, 在进行解题的时候, 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完成各自的练习。比如简便运算题目, 后进生只要求比普通算法简便一点就算合格, 中等生要求熟练运用老师讲授的方法, 优等生要求用最简便或创新的方法进行运算。第三种是阶梯式练习, 也就是教师在题目的设计上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题目, 一般可包括“基本题、提高题、拓展题、思考题”等几个层次。在学生练习过程中, “基本题”必须做, 其他三类题目选择做, 以此实现分层练习。

五、据层次进行评价, 创新分层教学的学业评定

学业评价是教学阶段的终点, 更是下一阶段学业的起点。对于实施分层教学的班级来说, 评定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味, 因为既然已经实施了分层, 就人人都渴望通过分层实现层次的提升。为此, 分层教学的评价应该更具有综合性, 要以个体的纵向比较和层次内的横向比较为基础, 最大限度地放大评价具有的矫正功能和激励功能。为此, 在评价的时候, 要让评价的指标更具弹性化, 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各自的100分标准;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引入师评、生评、家长评、自评的评价主体;评价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如评语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等。而且, 与其他评价不同的是,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具体地说:对后进生应采用多表扬的评价策略, 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后进生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进步;对中等生应多采用激励性评价, 既揭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 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而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我。同时, 学生的层次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学业状况及时调整。

小学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 篇6

一、校本培训对小学发展的重要性

人生童年时代是接受外界新观念和新事物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形成的人格素养、性格特征需要教育这一活动来完善。而校本培训所提倡的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对小学教育又一次地改进。在人生心智形成的重要阶段及小学阶段, 实践探究、素质素养、身心发展等有关的问题成为现代化发展社会所迫切关心和积极追求的问题。小学教育不再是以往陈腐守旧的读书模式, 而是就于社会人才需求的情况下, 从儿童时期就着实于人本身的发展, 及素质发展、身心发展、探究发展。因此, 校本培训的目的之一正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 并有创造性的学生。于此, 校本培训对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也打下一定的人才基础, 这是一个乐观的良性循环。

二、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

1. 教师培训

教师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领导人, 其一言一行都传递学生信息。所以, 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 得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操守岗位, 认真负责。校方和地区教育部门可以对教师提出新的标准, 筛选出更优异的教师。例如义乌市某小学实施的“名师带动”培训工程, 学校给了青年教师获得了更多选择权的同时, 也赋予了教师们一定的压力, 以每学期的特色教学成果作为教师成绩的标准, 极大鼓舞了教师积极性, 同时也激励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和完善。

2. 校际交流的意义

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推进, 小学基础教育在体制和实际问题上不断地改变。然而针对全国地区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现象, 校际交流活动显示出一定的必要性。例如我市开展了城乡校际交流活动, 城里的小学作为受邀学校, 与乡下的小学一同进行试听课堂、课堂分析、课后研究等系列活动。因此城里的小学在一定程度上给乡下的小学提供了较为规范的教学案例。而在与乡下的小学交流的过程中, 作为典范的城里的小学也在受益匪浅, 他们要不断优化教育资源, 包括硬件设施的更新和师资力量的提高, 对整个城乡整体区域教育资源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交际交流带来的影响除了体现在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上, 也能在今后区域教育的持续性发展中体现出来。例如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 注重学生素质发展和其他特长的培养, 而拥有优越教育资源的小学, 则可以充分利用其全方位的资源优势, 与相关特色学校进行合作。针对学生的艺术发展提高的状况, 则可以与艺术资源占优势的学校开展合作, 利用各方的资源来发展所需。进而形成“强强联手”的教育模式, 不仅巩固了素质教育占主导的教育理念, 也拓展了特长性培养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也具有延续性, 学校团队可以不断交流和拓宽, 优势互补, 集体共进。

三、小学校本培训策略实践的优势

1. 小学基础教育阶段, 师资总体上偏为青年教师

作为社会蓄力待发的力量, 他们拥有年轻开阔的眼界和热忱洋溢的精力, 是社会创造力迸发的有力群体。因而小学青年教师作为教育的领导人, 在校本培训策略实施过程中, 将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的工作是具备着新鲜的活力和稳实的潜力的。

2. 小学生处于人生智慧的萌发时期, 对事物形成最初的看法

其作为受教育对象, 在老师的指引下, 很快便能掌握所学。在其童年阶段, 引导性的教育尤为必要。孩子们还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念, 个性还未发展成型,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培育相比于中学阶段略微轻松。在学生与老师的和谐配合之下, 教学活动便也能顺利进行, 老师在顺利的环境下便能因材施教, 学生便能学得所学。

3.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人物, 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必定是细致入微的

况且小学生这一群体对外界没有抵触能力, 缺乏保护自己的武器, 则更需要家长的参与。在学校这一教育团体中, 是孩子人生轨迹的初期点, 家长更是关注至极。因此, 小学教师拥有了自然的沟通渠道, 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较为容易。家长参与度高, 老师压力更大, 教学反思工作则更彻底。

总之, 面对现今社会现代化大发展, 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应当逐步适应国家经济的进步。校本培训坚持的师德为首、探究性学习、教育科研、课后反思等观念的传播与延伸势在必行。而小学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也应奉行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育, 教师则应转变旧套陈腐的教学思想, 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不断创新授教方法, 给学生在初期阶段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学校之间的互补与合作, 校方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教育部门和学校间的协调和监督, 都是小学校本培训实施策略过程所该反思和改进的方面。

摘要:自1999年我国提出“校本培训”概念后, 各地区中小学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校本培训针对了教师从业能力的提高以及职业道德的完善, 更包括了各区学校的教育软件资源的改善。就这一过程在小学教育领域的改观, 直接促进了学生受教育模式的转变, 让学生与老师形成了较为和谐的教学方式,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将“探究性学习”这一校本培训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自主,教学模式,教育理念,反思

参考文献

[1]熊焰.试论教师专业化与校本培训[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7)

小学语文感悟学习实施策略初探 篇7

一、在诵读中感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心灵相通。”在语文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深入走进文本,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中,逐步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二、在情境中感悟

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学习更注重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感受与体验,从而深入理解文本,与作者实现情感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潜心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与作者的情思。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的感悟学习搭建桥梁。如在北师大版第八册《中国结》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悟中国结的内涵。《中国结》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国结不仅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于团圆,而且寓意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充分体现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本文抒情性强,课文摒弃了平板的状物,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和悠悠中华古韵。面对这样一篇文章,我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做了如下引导:

师:如此美丽,如此典雅的中国结令我们心动不已,我想你要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别人,别人也会爱不释手的。如果老师现在手中的中国结是你的,送给妈妈,你会对她说什么?

生:妈妈您辛苦了,谢谢您给我的温暖与爱。

师:送给老师,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老师您辛苦了,感谢您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

师:我们送给他们中国结,不仅仅是因为它美丽的外形,还寄寓了你美好的祝愿。有的向辛劳的父母表达感激,有的向辛勤的老师致以问候,有的向善良的同窗示以祝福。这千般情、万般情都集中在了这个中国结上。

孩子们的眼界很宽阔,他们还想到了保卫边疆的解放军叔叔,想到了每天默默为我们付出辛劳的保洁阿姨和保安叔叔,这些让我很意外,也让我庆幸自己没有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为他们创设了情境,给了学生感悟的空间。

三、在恰当的语言材料中 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地品读,并以此为载体,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选择哪些语言才是恰当的呢?首先是文本的亮点,即那些优美隽永饱含深意的语言。通过品读这些语言的亮点,使学生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如宋代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一个“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灿烂与繁茂,而且把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可谓神来之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其次是语言的补白点。通过对文章空白处的补白点的品读,使学生在文本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与作者实现情感共鸣,提升感悟能力。

四、在积累中实现感悟

图式理论认为,知识的感悟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上的,感悟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背景知识的丰厚程度。基于这个理论,要想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积累,拓展学生积累的深度和广度。如在学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如果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中已经了解了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大背景,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经历,所谓“知人论世”,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此诗中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以满腔的爱国热忱。此时,再调用学生记忆中的《示儿》一诗,相信学生对诗人的爱国情感就会有更深的领悟。

小学话题作文实施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实施策略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只有学生掌握方法后才能自主学习、获取知识,为其带来更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数学课堂里自由地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从中寻找快乐。

一、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目标的灵丹妙药,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无穷动力,引发学生产生持之以恒的思维探求。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心理的重要特点。教学实践表明,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充分利用学生学习上的好奇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出题。学生慢慢计算,一下子答不上来。我让学生任意报数考我,结果无论多大的数,我都不假思索地知道它能否被2、3、5整除。老师为何如此神速?在好奇与兴趣的引领下,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探求其中的规律,学习成为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引导自主学习的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实践表明,有效自主学习的开展,还依赖于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 巧用文字转换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巧用文字的转换,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难题。例:一位老师教学有关“排列与组合”的内容时,出示一道习题:一次聚会中,猪八戒、沙和尚、孙悟空想3人一起按顺序排列拍照,请问有多少种排列方式?乍拿到这一题目,许多学生只顾挠头。于是我巧用文字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换:“猪沙猴、猪猴沙……”没等我说完,学生已经理解如何进行排列了。

2. 引导分析比较

在教学口算“35+48”时,有的学生这样计算:35+40+8=83;有的学生这样计算:30+48+5=83;有的学生这样计算:35+50-2=83;还有的学生直接用“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的方法进行计算。面对此种情况,我没有强求统一,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为简便的方法。如此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中获得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尊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了学生自主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三、拓展自主学习空间

实践表明,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我们应着力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

1. 鼓励质疑提问

实践表明,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多给学生一次提问的机会,就是多给了学生一次成长的机会。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提问。例:一位老师在低年级的“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出示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内容,寻找出图中的己知条件,并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在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尝试解决问题。如此教学安排,充分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创造思维的激发。

2. 创设开放问题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能够为学生创设出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的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在教学“乘车问题”的内容时,我出示如下问题:“在一次团队旅游活动中,共有28人参加旅游,共需要大车和小车若干辆。大车每辆最多坐8人,小车每辆最多坐4人。问:究竟如何派车才更为合理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展开自主交流。不同的学生都发表了自己富有个性化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派2辆大车,3辆小车较为合理,列式为2×8+3×4=28(人),正好坐满。而有的学生却认为:如果没有空位,客人们的行李就没有地方放,假如有老年人,更应该空出几个座位供他们休息。所以可以直接派出4辆大车,列式为:4×8=32,空出4个座位让人们放行李或供老人休息。这时又有学生提出:在一些大型的旅游车上有专门供人们放行礼或供人休息的软铺,因此不需要空出多余的座位,所以完全坐满才是最合理的选择,还能节省多派车的费用……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思维得以交流,智慧得以碰撞,潜能得以展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运用。

3. 灵活作业选择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把作业选择的自主权大胆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选择能力,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而让学生真正变要“我”作业为“我”要作业。因此,在平时作业布置中,我们可针对每位学生在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特长与需要,自由选择练习的数量、深度和形式。比如,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侧重选择拓展提高题进行练习;而一些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侧重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基础题进行练习。

小学语文多元评价实施与策略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14-01

小学语文课程有着自己的性质和特点,因而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模式绝对含盖不了其评价的实质和价值,也无法全面评价小学生语文素养,因此重新慎笃语文评价就显得尤为迫切。当今评价发展的四大特征就是更加注重诊断功能,更加注重评价的全面性,更加注重自我评价,更加注意评价的多元化。

一、多元评价的理论依据:

任何一个方案的提出,都必须有较为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多元评价也是如此。根据我的分析,至少有以下几种理论作支撑。

1、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让我们更看到了评价的教育功能,以及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多元智力理论为小学语文多元评价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2、华国栋同志的差异教学理论,要求我们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都必须具有多样性,教育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指标也应当多元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就是这个道理。

二、小学语文多元评价的特点

1。、多元性。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2、整体性。评价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势品质,教学就要长其长、短其短。

3、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三、小学语文多元评价的操作策略

1、评价标准多元。提供多把尺子,关注个性发展。

以往的评价比较多地以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标准。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基础、性格、智力等存在着差异。同样的评价,对于这个学生是合适的,而对于另一个学生可能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的方法。开放的语文教学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情况作出多元评价。

就拿阅读教学来说,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发展取向各不相同,各人阅读存在个性差异,对文本的敏感、判断程度也存在差异。如《惊弓之鸟》一课中,在课的结尾,师问:你觉得是什么导致了大雁的死亡?原想以此引出惊弓之鸟的寓意。可学生找到许多答案。有的说是更羸拉弓的声响害死它了;有的说是大雁自己害死了自己;更有人认为大雁的朋友在危难之中弃它不顾而导致了大雁的死亡。答案中有人关注友情,有人关注权力,有人关注心理。在这个时候,成语的寓意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懂得了思考,懂得了文章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所以教师就不能轻易下定论,不能轻易否认其他的观点,要根据个人不同个性设置评价标准。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会量出更多的好学生。

2、评价主体多元。拒绝“一锤定音”,倡导参与互动。

以往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惟一的“裁判员”。学生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这种评价显然是违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的。因此,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现象,逐步改为有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教育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评价。评价意见要尽量出自学生之口,而不是教师的“拍板定论”。学生互评不仅仅是教师评价的补充,使评价更趋于全面,而且直接让学生参与评价,更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评价,学会欣赏,完善自己;发现同学的问题,启发同学。

3、评价内容多元。拒绝“知识本位论”倡导综合性评价。

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评价的内容应是多元的,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的多样化要求。以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评价为例,他的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拼读、听说、朗读、知识、写字五个方面,在每个方面又有不同的评价内容。

4、评价方式多样。拒绝“单一量化”,實现多样整合。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特别注重定性评价。我们在评价中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开放性作业、展示性评价等。而最能体现学生学习轨迹,展现其原始学习状态的是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我们形象地对学生说:“他就像一个聚宝盆,当宝贝越来越多时,就会从里面走出一个个小诗人、小作家、小书法家……,那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啊!”每个周末我们根据教与学的需要,相应地推出一些朗读、阅读、识字、写作、说话等测试,让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参与,评价一周学习成果,并及时收录到袋子中。这样,评价重心就更多地转向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

四、多元评价取得的成果

1、转变了教师评价的观念,努力赏识每一个孩子。

2、使评价成为孩子自信和成材的保证。

3、课堂更人性化,学生更懂得欣赏和合作。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课程评价的理念,树立多元化的评价意识,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如果多一定辩证法,少一些形而上学,多一点研究思考,少一点等待观望;多一点实践探索,少一点空谈理论,持续地研究下去一定会收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济元《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探究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篇10

一、当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众所周知,在我国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所普遍采取的教学形式是以班级整体为单位,对学生实施统一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和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然而,从另一方面上看,这种统一无差别的教学形式和组织方式,却不利于学生个体主观性和能动性地充分发挥。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十分必要。然而,结合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现状上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师生配合协调度不高

师生的融洽配合是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基础之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良好,互动融洽,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小学生认真投入课堂,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也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潜力,使他们更好的发挥自身水平,上好一节高质量的数学课。然而,从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现状上看,正是师生之间的配合协调度不高阻碍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有效实施,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够协调,不够顺畅,并且因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后续问题,直接影响了分层教学的效果,阻碍分层教学的顺利完成。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师生之间的配合协调度。

(二)教师教学观念创新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仍然有不少的小学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地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仍旧认为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只要负责认真听讲就足够了。在这种错误且片面的观念引导下,他们在实施教学时,往往采取的方式是按照老经验的那一套,生搬硬套。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师创新性不足的体现,更是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一种漠视,既违背了当前小学数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初衷,又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性不强

除了教师层面的问题之外,作为数学学习主体的学生身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在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上不够主动,不够积极。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表现出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特点。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主导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兴趣。而小学数学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再加之生活化应用不足,导致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因而所产生的学习态度消极的问题,影响了当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基础设施健全度不够

实施分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观念创新、师生配合协调度提升等“软件”支持,也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撑,包括配备足够的桌椅、足够的教学用具等,用以支撑教师实施分层教学。如果这种“硬件”得不到充分满足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小学数学实现有效分层教学的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影响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问题。下面,作者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突破,以此来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是抓好配合,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融洽配合对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至关重要。试想下,如果师生之间的配合不默契,那么就难以言及通过教师引导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更不用说如何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了。其次,是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确保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以此来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再次,教师要身体力行引导小学生积极转变学习的态度,率先垂范地应用分层教师,来证明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此来保障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尽可能地健全教学基础设施,确保附件、设备以及其他相关基础设施的科学性。

结合以上几点,作者曾经设计过这样一个课堂:在如何教会小学生用货币去买文具的课堂上,作者就充分结合以上几点,将分层教学效果良好体现。课堂上,作者先是出示现行的几种主要面值的货币,让小学生逐一辨认,并顺利掌握。接着,作者针对不同学生,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对他们发放不同面额的货币样本。如对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发放的货币面额相对而言较小,这样比较易于他们辨认和使用,而在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可以发放较大面额的货币,除了让他们学会使用大面额货币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他们数学运算知识。最后,在作者的从旁引导下,所有学生都顺利完成了“买玩具”这一目的。在此过程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正是师生之间的良好配合,有效地推进了小学数学有效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恰当地采取分层教学法来推进数学学科教学,以此促小学数学教学再上新台阶。

摘要:无论在任何阶段,也无论是学习任何学科,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成长环境、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势必造成其在学习不同学科过程中,在对知识学习、接受、理解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相异之处,这种在教育教学中称之为学习的“差异性”。针对这种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无疑是最好的解决策略。对此,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际,从当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困境入手,浅要谈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上一篇:多业务承载安全技术下一篇:管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