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叶害虫

2024-07-01

食叶害虫(共8篇)

食叶害虫 篇1

南阳市杨树种植面积超过20万hm2, 杨树是平原绿化、农田林网和培育用材林的重要树种。多年来, 由于树种单一、气候异常、社会重视不够、防治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杨树食叶害虫发生严重, 大面积杨树树叶被吃光, 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根据害虫下树化蛹特性, 2011年设计林下养鸡防治杨树食叶害虫试验, 经过调查分析研究, 发现林下养鸡既可以致富, 又可以消灭地面老熟幼虫和蛹, 减少害虫种群数量, 防治害虫效果非常明显, 有必要在当地大范围推广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白河滩丰产林内, 试验选用杨树树高15 m左右, 郁闭度0.8, 树木长势良好。试验地地面平坦, 海拔120 m, 杨树林面积100 hm2。该林地为杨小舟蛾、杨扇舟蛾常发区, 2011年6月10日调查, 树上平均幼虫虫口密度4.4头/百叶。

1.2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鸡为南阳当地生产的柴蛋成年鸡, 鸡龄2年。供试树木品种为六至八年生107、108杨。

1.3 试验设计

2011年6月初在杨树林内西北、东北、中部、中南选择有代表性的4个区域, 每个区域面积6.67 hm2, 用高塑料护网严密网住。每区域内放养成年蛋鸡200只, 白天让鸡在林内自由觅食, 刨食各类害虫, 夜晚集中在鸡舍内。在每1养鸡区域内随机设置1块标准地, 每块标准地0.67 hm2以上, 杨树数量超过200株, 并在每一标准地内按对角线随机选择15株作为标准株。同时在未养鸡区域另设1块标准地, 选择15株杨树为标准株, 做为对照, 对照地林地情况与标准地相同。

1.4 农情调查

2011年在6月25日第2代害虫蛹期、7月20日第3代害虫蛹期、11月20日害虫越冬期, 按照杨树食叶害虫预测预报规程分别调查各标准地标准株树冠下地面扇形1 m2范围内的活蛹数量, 计算虫口密度、虫口减退率, 并统计树叶受损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虫口密度及树叶受损率

6月25日、7月20日和11月20日3次虫情调查发现, 养鸡区地面下蛹的密度大大降低, 树木生长期间, 树叶受损率也大大降低, 控制杨树食叶害虫数量效果非常明显 (表1) 。

2.2 虫口减退率

根据试验数据计算, 6月25日第2代害虫蛹期虫口减退率达78.9%, 7月20日第3代害虫蛹期虫口减退率达97.4%, 11月20日害虫越冬期虫口减退率达90.0% (表2) 。同时, 树木生长期间, 树叶受损率也由90%降低到30%。养鸡控制害虫发生危害效果非常显著。

(%)

3 结论与讨论

林下养鸡是广大林农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同时也是防控杨树食叶害虫的好方法。试验结果表明, 林下养鸡防虫效果非常明显。初次放养鸡6月虫口密度就可以降低80%左右, 7月以后害虫虫口密度可降低90%以上, 如果连续几年放养可不用防治食叶害虫。林下养鸡是一种无公害防治方法, 不仅可以防治杨树食叶害虫, 同时对其他地下害虫, 尤其是地下越冬害虫也有很好的防治控制作用, 同时又对所有作物、人畜没有危害, 非常环保[1,2]。林下养鸡是在养鸡的同时防治了地下各种害虫, 节省了药物、人力, 大大降低了防治成本, 既经济又实惠。但林下养鸡防控杨树食叶害虫适用于适宜养鸡、面积大的片林、路林, 不适宜林网和零星林木[3,4]。

参考文献

[1]萧刚柔, 于诚铭, 王淑芬, 等.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2]林晓安, 裴海潮, 黄维正, 等.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5.

[3]韩青, 丁宁, 张昌莲, 等.重庆市林下养鸡发展现状及展望[J].家禽科学, 2012, 7 (3) :49-51.

[4]郭全淑.对泾川县发展林下养鸡的几点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2 (14) :38-39.

食叶害虫 篇2

1. 食叶害虫的种类

主要有刚竹毒蛾、竹蝗、竹螟和竹舟蛾。

2. 发生规律

①刚竹毒蛾。为害毛竹、花竹、紫青皮竹等。以幼虫为害竹叶,为害轻时竹笋显著减少,大发生时大片毛竹被毁。1年发生3代,主要以蛹在竹蒲头附近的落叶下越冬,越冬蛹翌春羽化。3代成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中旬至5月下旬、6月底至7月中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中旬;各代幼虫为害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6月下旬、6月底至7月中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中旬。

成虫有趋光性,飞翔力较弱,一般在夜间交尾产卵,雌蛾将卵产于毛竹竿离地面7厘米以上,80厘米左右处最多。第二代幼虫每天上午10时左右下竹避暑,傍晚上竹取食;第三代幼虫相反,即傍晚下竹、次日上午上竹取食。

②竹蝗。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壤3.3厘米深处越冬,越冬卵5月上中旬孵化为跳蝻。初卵跳蝻群集在矮小嫩竹和其他禾本科杂草上取食;4月上旬3龄跳蝻全部上竹为害;4龄至成虫交尾前食量最大,为害最烈,常在天热中午下竹避阳,下午气温降低后再上竹取食,并且喜欢吃有尿味、咸味的东西。7月羽化为成虫,8月中旬为产卵盛期。成虫接近交尾时期常成群远飞迁移,使发生区域迅速扩大。竹蝗生长发育和活动取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高温干燥年份最适宜蝗卵孵化。

③竹螟。1年发生1~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老熟幼虫在土茧中越冬。各代成虫发生期分别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中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各代幼虫为害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7月下旬、7月下旬至9月上旬、8月下旬至10月中旬、9月下旬至11月上旬。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最严重,第二代为害较轻,第三、四代较少见,而为害丛生竹时,4个世代均很严重。

④竹舟蛾。1年发生3~4代,以蛹或老熟幼虫在竹蒲头附近落叶下越冬。4月上中旬开始羽化成虫,4月下旬至5月初孵出第一代幼虫。幼虫期40天左右,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幼虫分别在7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9月上旬出现。第三代幼虫于10月中下旬下竹结茧化蛹越冬,第四代幼虫于11月上中旬下竹入枯枝落叶层吐丝结茧越冬。

3. 防治方法

主要有喷雾法、喷粉法、烟剂熏杀法、灯光诱杀法等。实践表明,这几种害虫均可采用喷粉机喷施复合生物杀虫粉剂法进行防治。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①药剂用量。复合生物杀虫粉剂为几种生物杀虫剂经科学配方和先进工艺复配而成,适合于防治毛竹林、锥栗林、松树林、果园及北方棉田等的食叶类害虫和蛀果害虫,杀虫率可达90%以上。粉剂每亩用量1千克,根据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可适当增减药量。1个工作日可防治200~300亩林地,适用于缺水林地。

②技术要点。粉剂需要借助清晨林内的上坡风(上升气流)或傍晚的下坡风将其带入林内,并在飘移的过程中沉降于叶面,因此作业时间应在日出前后的上午9时和日落前1小时至日落。喷施粉剂时应采取横向带状作业,作业带间距离视林内气流飘移情况而定(一般为30~50米)。喷药时要根据行走的难易程度和速度适当调整喷粉机出药量。

③背负式动力喷粉机操作注意事项。一是汽油机必须使用混合燃油。汽油与机油容积混合比为25∶1,汽油牌号为90#,机油为二冲程汽油机专用机油(严禁使用其他牌号机油)。二是起动后和停止前必须低速运转3~5分钟,严禁空载高速运转和急速停机,以防伤机伤人。三是停机时必须先关闭药门后再关油门,以防药剂堵塞喷管。喷药人员工作时应佩戴有凸缘的帽子、防尘眼镜和口罩。

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及防治 篇3

1 杨扇舟蛾

1.1 出现的特征。

杨扇舟蛾又名白杨天社蛾, 属鳞翅目舟蛾科。在很多地区都存在这种害虫, 它的危害范围十分的广, 而且程度非常严重。特别是新栽的树苗。常会发生所有的树叶都被其危害的情况。

1.2 危害的规律现象。

它每年出现不止一次, 通常是有五代左右, 在四月末的时候上个冬天长成的害虫出现, 并且逐渐产卵。到次月初的时候第一批的幼虫出现, 到月末至六月初的时候该批的成虫已经羽化。下一批发生在七月末期。第三批发生在八月初, 而九月份是第四批最为严重的时期。第五批在九月的末期出现, 一直到次月才发展为蛹, 特殊情况下会发展到十一月份。它的生长特性是多在傍晚的时候进行羽化, 而白天的时候几乎不活动, 对于光有偏爱。在冬季发生的成虫, 当树叶还没有生成的时候, 它们产在树干上面, 之后的多产在树叶后面, 并非是每一粒单独存在的, 多是上百个聚集, 不同卵块的数量也是不相同的, 通常最低不低于九个, 最高也不会超过六百个, 一只雌虫每年能够产下一百到六百个卵, 刚形成的幼虫喜欢聚集, 一到二龄的幼虫通常是以树叶的表皮以及叶脉等处。2龄以上吐丝缀叶, 形成大的虫苞;而三龄之后食量开始变大, 不再聚集, 能够将一整片叶子吃掉。而到五龄的时候食量是最多的饿时候, 越冬代幼虫老熟后, 多沿树干爬到地面, 在枯叶、树干旁、粗树皮下或表土内结茧化蛹越冬, 其他代老熟幼虫在树叶上结茧化蛹。

1.3 治理措施。

首先, 人工方式。因为它比较喜欢光照, 所以可以用黑光灯对其进行捕杀处理。而且因为卵大多都聚集, 所以可以除掉卵块的方式来处理。还可以通过在秋冬天气的时候进行深入的翻耕处理, 来对其进行处理。

通过喷雾法。针对一年到三年龄的树木可以在每批幼虫达到三龄之前的时候开展应对措施。用25%灭幼脲悬浮剂1500倍液加2.5%溴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 或用0.2%阿维菌素2000~3000倍液等喷雾, 或用80%敌敌畏乳油1500~2000倍液喷杀, 实践证明收效非常不错。

其次, 注干法防治。此法主要的是用于超过三年的或者是高度大于十米的树木, 可以在其树干上用设备打孔, 然后用20%久效磷或40%氧化乐果乳油等内吸型农药10~50倍液灌注。它有许多的好处, 比如收效显著, 而且相对安全可靠, 并且不会对生态有影响, 而且能够对其他的一些害虫起到效果。

第三, 烟雾措施。此法多规模超过五行的树林, 使用烟雾设备在较为静止的早晨或者是傍晚的时候释放烟雾。药剂可选择氯氰菊酯、敌百虫等。

最后, 生物措施。通过利用它的敌对生物来消灭它, 比如啮小蜂。

2 杨小舟蛾

2.1 出现的特征。

又名杨褐天社蛾、小舟蛾, 属鳞翅目舟蛾科。它的分布范围非常广, 严重的时可以将树叶吃光, 它是危害非常严重的一种害虫。

2.2 危害的规律现象。

它一年中可以危害五六次。是通过虫蛹的形式来度过冬季, 然后在来年的四月末开始生成, 首批发生在五月初, 月末的时候最为严重。第二批发生在六月初, 在月末的时候长为成虫。第三批发生在七月份, 第四批从七月末就出现, 在次月最为严重。第5代幼虫危害至9月下旬化蛹, 部分转化为越冬蛹, 部分羽化为成虫、产卵、孵化出第6代幼虫危害, 它们一直出现到下月末。它大多是在晚间进行活动, 喜欢光照。它大多产卵在叶片上, 而且是成块的, 一块大约有三百个左右。一只雌虫可以产卵大约四百个左右, 幼虫喜欢聚集到一起。在每年的七月和八月分的时候影响最严重, 能够把所有的叶子危害掉。幼虫的动作比较慢, 多是在晚上开始活动。

2.3 治理措施。

用40%氧化乐果0.067%、10%的氯氰菊酯0.033%~0.050%、2.5%的溴氰菊酯0.025%~0.033%等药液喷雾防治。其他方法可参阅杨扇舟蛾的防治方法。

3 杨黄卷叶螟

3.1 出现的特征。

又名黄翅缀叶野螟, 属鳞翅目螟蛾科。在全县各地都有发生, 常群集树梢, 将树梢叶片吃光, 一般的喷雾方法很难防治, 是危害重的杨树食叶害虫, 是主要的防治对象。

3.2 危害的规律现象。

杨黄卷叶螟在1年发生4代, 以初龄幼虫在落叶、地被物及树皮缝隙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初, 当杨树发芽展叶后, 恢复活动, 5月底或6月初, 幼虫开始老熟化蛹。6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 中旬为盛期, 第2代成虫高峰在7月中旬, 第3代在8月中旬, 第4代在9月中旬, 直至10月中旬仍可见少量成虫出现, 以7~9月危害最重。成虫产卵于叶上, 中脉两侧最多, 呈块或条状。幼虫孵化后, 喜危害嫩梢幼叶表皮, 并吐出白色黏液涂于表面, 随后吐丝缀叶或将叶折叠, 藏在其中取食, 幼虫长大后群居取食。

3.3 治理措施。

在幼虫期3龄前采用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喷雾或采用氧化乐果、久效磷1∶10倍液打孔注药;灯光诱杀成虫。

4 杨白潜蛾

4.1 出现的特征。杨白潜蛾属鳞翅目桔潜蛾科, 是杨树叶部的主要害虫之一, 特别是对杨树幼苗、幼树危害大, 在全县各地都有发生。

4.2 危害的规律现象。

杨白潜蛾在1年发生4代。5月中下旬成虫开始羽化。1~4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6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上旬 (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成虫产卵于叶正面, 与叶脉平行排列。每个卵块2~3行, 每行2~5粒, 卵极小, 肉眼不容易发现。每雌产卵23~74粒, 卵期6~7d。幼虫孵化时, 从卵壳底部咬破叶片, 潜入叶内取食叶肉, 使被害处形成黑色虫斑, 常由2~3个虫斑相连成大斑, 致使叶片枯焦脱落。

4.3 治理措施。用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喷雾;氧化乐果等内吸农药1∶10倍液打孔注干;灯光诱杀成虫;扫除落叶集中焚烧。

5 黄刺蛾

5.1 出现的特征

又名洋辣子, 属鳞翅目刺蛾科, 通常是对树叶有影响, 把树叶啃成许多的小洞, 不利于树木正常生长活动, 在很多地区都非常常见。

5.2 危害的规律现象

它每年会发生两次。在五月中期的时候开始成蛹, 然后末期的时候出现成虫。首批是出现在六月中一直到次月。剩下的是在八月末一直到九月末, 在十月末的时候会在树干或者是树枝交叉地方成茧。喜欢夜晚活动。通常产卵在背面, 刚开始的时候聚集, 以后分散活动, 能够将一整片叶子吃掉。

5.3 治理措施

黄刺蛾幼虫对药剂抵抗力弱, 可在幼虫期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500~2000倍液或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2000~3000倍液喷杀, 效果均好;人工灭茧;灯光诱杀成虫。其他防治方法可参阅上述的杨扇舟蛾的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杨树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 篇4

1 杨树食叶害虫的危害特点及生物学特性

杨树食叶害虫自展叶便开始危害, 几种害虫种间交替重叠、世代交替重叠、各幼虫龄期重叠[2]。4月中旬先是直角叶蜂把杨树新生嫩叶咬成丝网状的孔洞。该虫在西峡县1年发生8代, 到10月下旬结束。5月后, 杨小舟蛾、杨扇舟蛾和杨二尾舟蛾开始食叶危害, 到10月结束, 多代重叠。以杨小舟蛾为例, 在西峡县1年发生4~5代, 以蛹越冬;到翌年4月中旬开始羽化。第1代幼虫出现在5月上旬;第2代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3代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4代于9月上中旬危害至10月化蛹越冬。成虫白天隐匿, 夜晚活动, 交尾产卵;卵多产于杨树叶的叶面和叶背。该成虫具有趋光性。初孵幼虫群集啃食树叶表皮, 稍大后分散危害。在7—8月高温高湿季节危害最重。该幼虫行动迟缓, 白天隐伏于树皮缝隙或枝杈间, 夜出取食, 黎明时又返回潜伏。幼虫老熟后吐丝缀叶化蛹;第4代卵寄生率高达96%以上。

2 无公害防治技术

2.1 营林措施

一是在造林时营造混交林。实行杨、桐混交, 杨、槐混交, 及杨树和春树、楝树混交。混交的方式采用带状和块状均可。也可与白蜡树、紫穗槐等实行乔、灌混交。根据调查, 实行混交的杨树林地与纯杨树林地相比, 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减轻45%左右。二是在营造林地时要合理密植, 适时间伐, 以形成适宜的林分郁闭度;创造不利于林木害虫生长发育的环境, 建立具有自控能力的森林生态体系。三是加强林地管理。适时对林地进行浇水、施肥;并适时、适度地进行修枝、抚育, 提高林地生产力, 促进林木个体健康生长发育, 增强抗性。四是在冬季结合施肥, 深翻林地土壤, 冻死土壤中的越冬害虫, 减少虫源。

2.2 生物和仿生防治

一是保护和利用天敌。对林地集中连片、面积较大的林分设置人工鸟箱, 投放饵料, 招引鸟类栖息, 捕食幼虫。在杨树食叶害虫的第1代和第2代卵发生盛期, 释放赤眼蜂、黑卵蜂和大腿小蜂可有效抑制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与危害程度。二是用苏云金杆菌防治2~3龄幼虫。在第1代幼虫期喷洒100亿活芽孢/m L的Bt可湿性粉剂0.500%~0.335%溶液, 或16 000 IU/mg的Bt可湿性粉剂0.083%~0.067%溶液, 或6.6亿孢子/m L的青虫菊7.5%溶液, 有效率可达75%~85%。三是在4—10月幼虫危害期, 对叶面喷洒25%灭幼脲3号胶悬剂0.04%~0.05%溶液, 或3%高渗苯氧威0.033%溶液, 效果非常明显。四是收集感染病毒死亡的幼虫, 装入瓶内, 放入冰箱内冷藏;在幼虫发生时, 用死虫配制成1∶5 000水溶液喷洒树冠。有条件的地方, 在幼虫发生盛期, 对集中连片、面积较大的林地, 利用飞机进行低空、低量喷洒无环境污染的生物、仿生物制剂进行防治[3]。

2.3 物理与人工防治

一是对距村庄较近、便利的林地, 在食叶害虫的成虫羽化期, 在林地附近的开阔地方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诱杀器设置高度以距地面2 m左右为宜。设置数量根据林地面积大小而定, 可设单灯或灯组。一般1 hm2设置1~2个, 并在灯下设置收集器或杀灭器[4]。对灯下未死的成虫进行喷药灭杀。二是对林地面积小、虫口密度大、不适宜用其他方法防治的地方, 可采取人工摘除虫茧进行烧毁, 铲除卵块, 以减少食叶害虫的发生。

2.4 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要使用低毒无污染、对人畜无危害的药物, 特别是对防治人员身体健康无影响的药物。在4—10月害虫食叶期, 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1.8%阿维菌素乳油0.033%溶液喷雾, 也可用1.2%苦·烟乳油0.04%溶液对叶面进行喷雾, 树体较高的可用高压喷雾机喷雾, 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对无法用机械喷雾、树体较大的树和零星大树, 可在春季树体萌动时, 采用往树体内注射45%乐果乳油5%溶液, 或50%敌敌畏2%溶液等胃毒药物的办法, 使其幼虫在食用有毒树叶后中毒死亡, 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任金喜, 杨济花, 王春英.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原因及防治[J].中国林业, 2008 (17) :56.

[2]汪立三, 汪志勤.沭阳县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9) :163-164.

[3]程延, 谭军, 卢书辉, 等.森得保粉剂防治杨树食叶害虫试验初报[J].江苏林业科技, 2008, 35 (5) :31-32.

三种梨食叶害虫的综合防治 篇5

1 褐边绿刺蛾

又名青刺蛾、褐缘绿刺蛾、四点刺蛾等。分布全国各产区。危害梨叶和芽。

1.1 形态特征

卵:扁椭圆形, 长1.5mm, 黄白色。幼虫:体长25~28mm, 初龄黄色, 稍大黄绿至绿色。中胸至第8腹节各有4个瘤状突起, 上生青色刺毛束, 腹末有4个毛瘤丛生蓝黑球状刺毛;背线绿色, 两侧有深蓝色点。蛹:长13mm, 椭圆形, 黄褐色。茧:椭圆形, 长16mm, 暗褐色坚硬。成虫:体长约16mm, 翅展38~40mm;触角雄蛾栉齿状, 雌蛾丝状;头、胸、背绿色, 胸背中央有一棕色纵线, 腹部灰黄色;前翅绿色, 基部有暗褐色大斑, 外缘为灰黄色宽带;后翅灰黄色。

1.2 危害症状

低龄幼虫取食叶肉和下表皮, 仅留上表皮, 致叶片呈不规则黄色斑块, 大龄幼虫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 仅留主脉, 严重影响树势。

1.3 发生规律

河南1年发生2代。以前蛹于茧内在树干基部浅土层或枝干上越冬。1代区6月上中旬~7月中旬越冬成虫羽化, 6月下旬~9月幼虫发生危害, 8月危害最重, 8月下旬后幼虫陆续结茧越冬。2代区5月中旬越冬休成虫羽化, 第1代幼虫6~7月发生, 第1代成虫8月中下旬羽化;第2代幼虫8月下旬~10月中旬发生, 10月上旬幼虫结茧越冬。成虫昼伏夜出, 有趋光性。卵多产于叶背主脉附近, 数十粒呈鱼鳞块状排列, 卵期约7天。幼龄群集, 稍大后分散。天敌有紫姬蜂和寄生蝇。

1.4 防治要点

(1) 农业防治:幼虫群集危害期人工捕杀。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2) 生物防治:秋冬季摘虫茧, 放入细纱笼内, 保护和引放寄生蜂。低龄幼虫期667m2用含100亿/g孢子的白僵菌粉0.5~1kg, 在雨湿条件下防治。 (3) 药剂防治:幼虫发生期及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敌敌畏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或50%杀螟硫磷乳油等1000倍液, 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 10%联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 2.5%鱼藤酮乳油300~400倍液等。

2 桑褐刺蛾

又名褐刺蛾、桑刺毛虫, 分布于全国梨区, 危害梨叶。

2.1 形态特征

卵:扁椭圆形, 黄色, 半透明。幼虫:体长35mm, 黄色, 背线天蓝色;各节有背线前后各具l对黑点, 体侧各节具l对突起, 其中后胸及第1、5、8、9腹节突起最大。茧:灰褐色, 椭圆形。成虫:体长15~18cm, 翅展31~39mm, 全体土褐色至灰褐色;前翅前缘近2/3处至近扁角或近臀角处, 各具一暗褐色弧形横线;雌蛾体色、斑纹较雄蛾浅。

2.2 危害症状

初孵幼虫取食叶肉, 仅残留表皮;随虫龄增大食叶仅残留叶脉。

2.3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2~4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干附近土中结茧越冬。3代区成虫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出现;成虫昼伏夜出, 有趋光性, 卵多成块产在叶背;幼虫孵化后在叶背群集并取食叶肉, 稍大后分散取食叶片。老熟后入土结茧化蛹。

2.4 防治要点

(1) 农业防治:冬春季剪除冬茧集中烧毁, 消灭越冬幼虫。 (2) 生物防治:摘除冬茧时, 识别青蜂选出保存, 翌年放入园中天然繁殖寄生虫茧。或喷洒含1亿/g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苏云金杆菌悬浮剂防治。 (3) 药剂防治:幼虫危害初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5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 40%辛硫磷1200倍液, 50%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 25%灭幼脲悬浮剂2000倍液, 2.5%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等。

3 白囊蓑蛾

又名白囊袋蛾、白蓑蛾、白袋蛾、棉条蓑蛾等, 分布全国梨产区, 危害梨芽和叶。

3.1 形态特征

卵:椭圆形, 长0.8mm, 浅黄色至鲜黄色。幼虫:体长25~30mm, 黄白色, 头部橙黄至褐色, 第8、9腹节背面具褐色大斑, 臀板褐色;有胸足和腹足。蛹:黄褐色, 雌体长12~16mm, 雄体长8~11mm。蓑囊:灰白色, 长圆锥形, 长27~32mm, 丝质紧密, 表面无枝!和!叶!附!着!。!成!虫!:雌!体!长!9!~16!m!m!, 蛆!状!, 体!黄!白!色!至!浅黄褐微带紫色;头小, 触角小;各胸节及第1、2腹节背面具有光泽的硬皮板, 其中央具褐色纵线, 体腹面至第7腹节各节中央皆具紫色圆点1个, 第3腹节后各节有浅褐色丛毛, 腹部肥大, 尾端瘦小似锥状。雌体长6~11mm, 翅展18~21mm, 体浅褐色, 密被白长毛, 触角羽状;翅白色透明, 后翅基部有白色长毛。

3.2 危害症状

幼虫在护囊内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 造成寄主植物光秃。

3.3 发生规律

黄淮地区年发生1代, 以低龄幼虫于蓑囊内在树干上越冬。翌春寄主发芽展叶期幼虫开始危害, 6月老熟化蛹, 6月下旬~7月羽化, 雌虫仍在蓑囊里, 雄虫飞来交配, 产卵在蓑囊内。卵期12~13天。幼虫孵化后爬出蓑囊, 在枝叶上吐丝结囊, 常数头在叶上群居食害叶肉, 随幼虫生长, 蓑囊渐大, 幼虫活动时!携!囊!而!行!, 取!食!时!头!胸!部!伸!出!囊!外!, !受!惊!扰!时!缩!回!囊内, 经一段时间取食便转至枝干上越冬。天敌有寄生蝇、姬蜂、白僵菌。

3.4 防治要点

(1) 农业及生物防治:及时摘除蓑囊, 保护利用天敌。 (2) 药剂防治。幼虫低龄期, 虫囊长约1cm左右, 喷洒90%晶体敌百虫、50%敌敌畏乳油或2%氟丙菊酯乳油1000倍液, 氰戊菊酯乳油或5%顺式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

摘要:介绍了发生在周口市商水县和川汇区等梨栽培区梨树常见的3种食叶害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要点, 以供种植者防治参考。

关键词:梨树,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冯玉增, 冯自民.图说梨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10

[2]林晓安等.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5.

食叶害虫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林间调查

在扦插的杨树林地和107国道、漯舞路、京珠高速两侧等受害较重的林地,进行普查和系统调查。调查杨树上食叶害虫的种类和数量,观察危害盛期,拍摄资料照片,采集幼虫进行室内饲养,并进行种类检索,以进一步确定漯河市杨树食叶害虫的种类及其优势种。

1.2 灯诱成虫

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五里岗试验基地安装1台佳多牌智能虫情测报灯。2006年开始,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开灯,逐日收集、统计杨树食叶害虫的种类、数量。

1.3 室内饲养

4月上旬,把从林间采集到的杨小舟蛾等食叶害虫越冬蛹置于试验室玻璃养虫缸内(20 cm×20 cm×15 cm),待其羽化,配对、产卵、孵化、化蛹,观察记载害虫每年的生活史和发生代数[1]。并结合林间调查,找出杨树主要食叶害虫幼虫的防治时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杨树食叶害虫种类

经过林间调查,结合智能虫情测报灯诱蛾、室内饲养、鉴定结果、害虫种类检索等方法找出主要虫种。确定漯河市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有以下11种: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杨二尾舟蛾(Cerura menciana Moore)、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Linnaeus)]、杨直角叶蜂(Stauronematus compressicornis Fabr.)、黄翅缀叶野螟(Boty odes diniasalis Walker)、残夜蛾(Colobochyla salicalis Schiffermuller)、柳毒蛾(Stilpnotia candida Staudinger)、蓝目天蛾(Smerithus planus planus Walker)、柳蓝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Laichert)]、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Walker)]。2009—2010年智能虫情测报灯诱蛾情况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漯河市杨树食叶害虫的优势种为杨小舟蛾。

2.2 杨树主要食叶害虫防治时间

根据多年的林间观察,结合害虫年生活史,发现杨小舟蛾第2代出现世代重叠,第2、3、4代为成灾世代,每年的7—8月是杨扇舟蛾的危害盛期,杨二尾舟蛾主害代为第2代,从而得到漯河市杨树主要食叶害虫防治时间,具体如表2所示。

2.3 综合防治建议

2.3.1 人工物理防治。

清除地面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利用食叶害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盛期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以达到降低下一代虫口密度的目的。

2.3.2 生物防治。

其方法主要包括释放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及喷施阿维菌素为主的生物农药和灭幼脲为主的仿生农药。第1代卵初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连放4次,每次2万头,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3];如阿维菌素6 000倍液、25%灭幼脲Ⅲ号1 000~2 000倍液,可以有效地杀死害虫,保护天敌,是防治杨树食叶害虫杨小舟蛾等鳞翅目害虫的首选药剂[4,5]。

2.3.3 化学防治。

幼虫低龄期,一般3龄前是最佳防治期。一般采用以下2种方法:(1)喷雾法。用车载高射程喷雾机或飞机喷洒20%氰戊菊酯、10%氯氰菊酯、4.5%高效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2 000倍液。(2)放烟法。在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缺乏水源的情况下,已郁闭的林分选用烟雾防治也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将4.5%氯氰菊酯、2.5%溴氰菊酯乳油分别与柴油按照1∶10、1∶20 2种配比混合后再放烟[6]。

(头)

注:#—幼虫危害期、*—最佳防治期。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室内外饲养,生活习性及发生危害调查,发现杨小舟蛾在漯河市1年发生4~6代,改写了前人资料中杨小舟蛾在河南省1年发生3~4代的记录。

结合调查结果,总结漯河市杨树主要食叶害虫的种类并提出综合防治建议。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发展与气候及环境因子的关系、寄生性天敌发生情况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琦,李国强,范志业,等.杨小舟蛾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11,31(2):7-9.

[2]王贵钧,赵瑞珍,侯丽伟,等.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杨小舟蛾的初步总结[J].昆虫天敌,1991,13(1):22-23.

[3]伍远平,周继亮.烟雾载药技术防治杨树食叶害虫研究初报[J].湖北林业科技,2006(1):36-38.

[4]肖军,李长宝,孙丽君,等.桦甸市杨树食叶害虫种类与防治方法[J].吉林.林业科技,2012,41(1):56-58.

[5]赤眼蜂防治杨树食叶害虫[J].江苏林业科技,2011,38(6):52.

食叶害虫 篇7

为有效防治泌阳县重点部位杨树食叶害虫暴发成灾, 巩固林业生态县建设成果, 保护森林资源安全, 确保林农利益不受损失, 根据省、市森防会议精神, 结合该县实际, 经局党组研究, 拟对全县重点部位杨树食叶害虫开展飞机喷药防治作业, 制定了具体的飞防方案。

1 实施飞机喷药防治杨树食叶害虫的必要性

根据泌阳县森林资源最新调查, 全县杨树片林及林带总面积9 000 hm2 (不含村镇及四旁零星杨树) 。近几年, 杨树平均每年发生各类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达2 000 hm2, 其中杨树食叶害虫危害1 333.33 hm2,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生态损失更大。尤其是2012年和2013年, 受气候因素、管理条件、控灾能力、营造林方面的缺陷、防治体制的不健全等影响, 杨树食叶害虫在该县大部分乡镇均有较大范围的发生, 一些主要道路的路林 (绿色通道) 和部分地方的片林, 有不同程度成灾现象, 有些地方树叶几乎被吃光, 危害相当严重。据泌阳县森防部门年初调查预测:2015年7—8月杨树食叶害虫及病害仍有可能大面积发生, 预计发生面积达2 200.00hm2, 其中中、重度危害1 000.00 hm2。为有效应对杨树食叶害虫的高发态势, 防范第3、4代杨树食叶害虫再度暴发成灾, 弥补地面防治的落后与不足, 开展飞机喷药防治十分必要。

飞机防治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 同时飞防也是争取政府领导重视、宣传和促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扩大森防工作社会影响、推动泌阳县森防工作深入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2 防治对象和防治时机

飞防对象是以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杨黄卷叶螟和杨小卷叶蛾为主的食叶害虫。这些害虫世代多、繁殖快、暴发性强。防治时间拟选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 此时正值杨树食叶害虫1、2代发生期, 种群密度尚处阶梯式上升初期, 虫口密度相对较小, 虫态相对整齐, 是防治的有利时机, 同时又是暑期来临之前, 气温不是太高, 有利于飞机低空作业。如错过该时期, 杨树食叶害虫进入第3、4代, 不但世代重叠, 抗药性增强, 而且也是其暴食期, 害虫繁殖量大, 再实施防治, 起不到预防和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目的, 防治成本也将增大[1,2]。

3 飞防器械类型、特点

飞机防治拟采用的是四川驼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的直升飞机, 该机型轻便灵活, 机动性强, 在飞防灭虫工作中不需要专业机场, 只要有公路、平坦地块或操场, 两侧无明显障碍物, 均能安全起降。采用飞机防治, 作业速度快, 灭虫效率高, 节约劳力, 而且成本低 (仅是地面人工喷药防治成本的1/3) , 1 d可防治666.67~1 333.33 hm2, 能较好地解决地面防治对高大树木树冠喷药效果不理解的问题, 是其他防治方法不能代替的防治手段。

4 飞防路线及面积

泌阳县2015年拟实施飞防作业的区域主要包括省道S334 (二铺—铜山段) 、新阳高速S38线 (上邵西—焦竹园东金沟) 、沪陕高速G40 (盘古乡柏树庄村—马谷田焦桐沪陕高速交汇处) 、平桐路S234 (泌阳河黄庄大桥—贾楼街东河) 、S335 (县城—赊湾街西张湾公路桥) 、泌羊路 (泌阳县城—杨集孟岗与官庄交界处) 两侧及泌阳河两岸 (赊湾街南河—高邑街北河) 较集中杨树片林, 计划作业17个架次, 拟完成防治作业面积666.67 hm2。

5 飞防费用

使用四川驼峰通航直升机, 飞机租用和药费一共84元/hm2, 飞防666.67 hm2, 共需开支飞防费56 000元。

6 飞防技术要求

使用四川驼峰通航直升机, 飞行高度距树冠8~15 m, 有效喷幅25~35 m, 采取低容量喷雾。根据林相适时调整喷药孔数目, 每架次作业面积40 hm2, 泌阳县计划飞行17个架次。

7 药物配备

为保证防治效果, 又尽可能减小对环境的污染, 拟采用药剂为25%甲维盐·灭幼脲, 用药量600 g/hm2, 用尿素作为沉降剂, 飞机租用和药剂一并由飞防公司负责。灭幼脲是一种仿生物制剂, 具有药效期长、环境污染小、防效高、对人畜无害等优点;甲维盐是一种新型、高效、低毒、安全、无公害、无残留的生物杀虫杀螨剂, 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 对环境友好, 且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有利于对害虫的综合防治。飞机喷洒效果由飞防公司负责[3]。

8 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飞防工作要多部门协调配合, 尤其要与气象部门积极沟通, 以及时掌握防治时段气象信息, 确定最佳防治时机。因此, 林业局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飞防指挥部, 内设后勤组、技术组、保卫组, 明确责任, 确保飞防工作顺利进行。二是积极协调防治资金。飞防作业666.67 hm2, 需防治资金56 000元。资金要于飞防后15 d到位, 专款专用。三是做好监测预报, 为飞防提供准确的病虫情信息, 以采取科学的飞防技术措施。四是召开飞防区域有关政府、林农的协调会, 勘查地界, 选择起降点, 确定飞行作业路线, 绘制作业区示意图, 并做好导航及障碍物定位工作[4]。五是飞防前与飞行公司签订书面飞防合同, 明确双方责任, 确保飞防效果。飞防前3~5 d, 以政府名义通过电视台发布 (或张贴) 安全公告, 做好起降点安全警戒和交通、人员秩序维护工作, 充分做好飞防用水、药物勾兑、拌药器械、劳保用品供应、人员组织分工、食宿安排、交通车辆等工作安排。六是做好飞防效果调查、监测评估和总结上报工作。

摘要:立足泌阳县杨树资源现状, 根据杨树食叶害虫发生规律, 制定泌阳县2015年杨树食叶害虫飞防方案, 以为科学飞防奠定基础。

关键词:杨树,食叶害虫,飞防,河南泌阳,2015年

参考文献

[1]伍远平, 周继亮.烟雾载药技术防治杨树食叶害虫研究初报[J].湖北林业科技, 2006 (1) :36-38.

[2]杨永久.杨树食叶害虫的特征及防治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 2012 (3) :27.

[3]谢彬.杨树食叶害虫的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6) :86.

食叶害虫 篇8

1 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发生危害情况

经过近几年的调查, 绿色通道杨树主要食叶害虫有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杨黄卷叶螟、黄刺蛾、分月扇舟蛾、杨大嘴瘿螨、杨尺蠖、铜绿丽金龟子、黑绒鳃金龟子、柳蓝叶甲1种杨树害虫。其中发生成灾的杨树食叶害虫有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杨黄卷叶螟、杨大嘴瘿螨、铜绿丽金龟子、黑绒鳃金龟子6种杨树害虫。

淮安经济开发区杨树食叶害虫危害呈现出危害种类多, 有7个科害虫危害, 危害时间主要集中在5—10月, 发生成灾时间在7月初至9月中旬, 并且突发性强, 常在短时间内就能将树叶食光。

2 淮安经济开发区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主要做法

2.1 加强组织领导

为有效控制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的危害, 促进杨树生长, 减少灾害损失, 保持绿色通道绿化整体形象,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总指挥的道路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指挥部, 统一组织协调道路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防治工作[1]。及时召开会议布置防治工作, 使各项措施能迅速落到实处。

2.2 加强虫情测报

在绿色通道增设绿色通道测报点, 配备了10名测报员, 规定在7—9月危害较重时每周汇报2次, 发布病虫情报1次。重大病虫情当即报告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区社会事业局坚持每周到绿色通道调查1次病虫情况, 及时发布病虫情报。

2.3 坚持五统一防治

严格实行五统一防治:统一组织专业人员防治, 由市区、乡森防技术人员防治;统一时间防治, 在7月中旬、8月中旬开展2次防治;统一药剂品种, 以生物农药阿维菌素为主进行防治;统一内侧使用车载高射程喷雾机喷防, 外侧用烟雾机、注干机或工农-36喷雾机防治;统一检查验收评比。对杨树失叶率控制在5%以内的乡进行表彰奖励。连片失叶率10%以上达500 m以上的予以通报批评。

2.4 坚持综合治理

2.4.1 复合经营进行生物控灾。

在绿色通道推广林草牧、林油等林农复合经营生物控灾技术, 通过在林下间种白三叶, 利用豆科牧草害虫天敌毛虫追蝇、绒茧蜂、赤眼蜂转迁杨树林, 捕食和寄生杨树食叶害虫。通过林地间种油菜等蜜源植物, 利用油菜害虫天敌赤眼蜂、姬蜂、瓢虫转迁杨树林捕食寄生杨树食叶害虫, 以达到以虫治虫、生态控制害虫的目的[2,3]。

2.4.2 积极开展冬季防治。

一是通过清除枯枝落叶、地被物, 将落叶中、地被物中的越冬卵、幼虫、蛹等清除, 降低春季害虫的虫口密度。二是耕翻土壤, 将枯枝落叶或土壤中的食叶害虫翻于土壤下部, 使其难以转到树上危害, 或使地下越冬害虫暴露于地表, 利用气象和天敌等因子令其死亡, 降低虫口密度。三是树干涂白, 于1月以后, 用生石灰对树干部1.5 m以下涂白, 不利于干部越冬虫害的发育。四是人工捕杀害虫。五是人工设置隔离带防治草履蚧、杨尺蠖等。于1月下旬在树干基部绑扎塑料薄膜阻隔带阻止上树集中捕杀。2012—2013年经过防治虫害发生率显著降低, 发生率8%, 成灾率5%。

3 关于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防治的思考

3.1 领导重视是绿色通道防治的组织保障

政府及部门领导对绿色通道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促成了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区财政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在近几年每年都安排了绿色通道防治专项经费, 为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组织和物质保障。

3.2 防治服务队是绿色通道防治的人员保障

由于林业的中长期效益, 人们对杨树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 特别是杨树食叶害虫, 很多人认为不管防治与否杨树都不会枯死。逐户动员难度也较大, 时间难以统一, 也不能够及时进行防治。通过成立防治专业服务队, 随时防治随时出动, 能及时控制灾害[4]。

3.3 定期测报是绿色通道防治的基础

坚持每周都到宁连路绿色通道调查虫情, 及时发布病虫情报, 及时提出防治建议。通过测报确定最佳防治时期, 把害虫消灭在成灾之前。

3.4 车载式高射程喷雾机能够显著提高防治效率

车载式高射程喷雾机的使用对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的防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几个方面:一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对绿色通道的统一防治。二是保证了防治效果, 由于防治及时、快速,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防治工作[5]。三是节约了防治成本, 采用了高射程车载喷雾机防治, 药粒得到充分的雾化, 雾粒只有0.7μm以下, 显著地减少用药量, 工时及用工人员显著减少, 比普通喷雾机减少防治投入88%以上。

总之, 通过以上防治方法的施行, 使害虫天敌转迁杨树林, 捕食和寄生杨树食叶害虫, 达到以虫治虫、生态控制害虫的目的, 同时利用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6]。开展冬季防治可显著降低春天害虫的虫口基数, 特别是耕翻土壤改善了土壤结构, 促进了树木生长, 增加了经济收入

摘要:介绍淮安经济开发区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危害情况, 总结防治的主要做法, 以为当地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通道,食叶害虫,危害情况,做法,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李贵明.黑龙江省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防护林科技, 2011 (4) :102-104.

[2]谢广军.蒙城县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6) :1719-1720, 1729.

[3]肖广会, 张海林, 乔润喜.杨树食叶害虫的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 (22) :313, 312.

[4]陈保军, 崔海霞.浅析杨树食叶害虫的测报与防治[J].生物技术世界, 2013 (6) :42-43.

[5]潘勇, 陈义高, 于天奇.杨树食叶害虫的防治方法[J].林业科技情报, 2011 (2) :6-7.

上一篇:喉真菌病下一篇:无资料河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