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亚健康(精选12篇)
年轻人亚健康 篇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场机制的调节, 劳动力流向大中型城市。各地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 其中初中、高中 (包括职业高中、中专) 毕业的学生因不能考入大学进一步深造, 再选择就业时, 一部分就选择外出务工。这些年轻人初出茅庐, 社会角色突然改变, 部分人员在新环境下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笔者对年轻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和测评,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我市报名外出务工人员120例为调查对象, 年龄18岁~25岁之间。其中男66例, 女54例。排除严重躯体疾患及精神疾病。
1.2 方法
1.2.1 测评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1] (SCL-90) , 主要用于评定心理健康状况, 由90个项目组成, 分为从“没有症状”到“严重”采用1~5分进行评定, 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共9个因子。
1.2.2 调查方法
在外出务工前测评1次, 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师进行调查, 对调查对象当面讲解、指导, 被调查者独立完成问卷。外出务工3个月后再自评1次, 问卷寄回。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u检验。
2 结果
调查对象120例, 外出务工前回收问卷120份, 务工3个月后再次调查回收问卷109份, 有效率95.4%。
被调查人员外出务工前与3个月后SCL-90各因子分比较, 结果显示, 外出务工前后比较总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敌对因子均有极显著差异 (P<0.01) , 强迫、精神病性因子有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年轻的外出务工人员社会阅历浅, 大部分首次离家外出, 环境和社会角色突然改变, 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压力, 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 如焦虑、抑郁、恐怖、人际关系敏感等。由于现实工作强度、居住环境、工资待遇等与理想的差距, 在短时间内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年轻的外出务工人员, 部分人精神上不堪重负, 精神失常。根据调查SCL-90主要因子抑郁、焦虑、恐怖、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及总分在务工前后有显著变化。69.5%的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
另外, 我院精神科收治的患者中, 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比往年明显增多。近3年来, 住院的1 095例患者中有42例18岁~25岁的在外务工者。据调查主要发病原因有受领导批评、上当受骗、与同事不和、丢失财物、工作时间过长等。且他们身处异乡, 得不到家长、亲朋好友的安慰和帮助, 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 致使心理状态异常, 甚至精神异常。
按照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 我们认为处在被封闭和隔离状态下的人们实际上对更高层次的需要显得更为突出和强烈。由此我们给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的外出务工者提供积极主动的心理方面的干预、疏导和救治[2]。
根据以上分析, 年轻外出务工者是家庭的重要成员, 是家庭的希望。在选择外出务工前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家长要了解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 帮他们选择合适的工作。要与外出务工的子女多沟通, 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需求, 必要时给予心理干预, 使他们能够战胜困难, 在实践中逐渐成熟, 成为生活的强者。
摘要:目的了解年轻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务工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随机抽取外出务工人员 (18岁~25岁) 120例, 调查其外出务工前和外出3个月后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评定。结果调查者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恐怖、敌对6项因子具有极显著差异, 强迫、精神病性因子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年轻的外出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值得社会和家庭关注及干预。
关键词:年轻,外出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1~36
[2]刘时勇.论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3, 9 (1) :37
年轻人亚健康 篇2
为学要勤:增强学习意识
学习是能力之基,修身之道,成事之本。基层年轻干部应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思想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学习政治理论,使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成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强化宗旨意识的过程;二是加强学习业务知识,开阔视野,增强战略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学习党纪国法,不断规范工作行为,为依法行政,依规管理打好基础;四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断提出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
为务要实:增强忧患意识
为政之道,贵在实干。基层年轻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突出“实”字。一是实际。所制定的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出台的政策、举措都要切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二是实在。每项工作都要强化目标责任,明确推进工作的步骤,细化落实任务的措施,做到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三是实干。对定下来的事情要雷厉风行、争分夺秒抓紧快干;对部署了的工作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不见成效决不罢休。对重大和复杂的问题要身先士卒,在一线靠前指挥,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四是实效。说了算、定了干,干就要干出实效来。为民要诚:增强民本意识
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基层年轻干部一定要增强民本意识,把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好人民公仆。一是对工作尽职尽责。把心思用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用在做好本职工作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二是对群众满怀真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牢记执政为民宗旨,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满怀热情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为事要公:增强团结意识
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任何时候,基层年轻干部都要坚持党性原则,倍加珍视团结,自觉维护团结,努力增进团结。发扬党内民主,绝不搞“一言堂”;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做到小我服从大我,个人服从组织;办事出自公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营造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
为政要廉:增强自律意识
廉洁自律是讲党性的基本要求。基层年轻干部要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正确看待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保持高尚的生活情趣,用良好的生活道德情操带动社会风气好转;加强自律,自觉接受监督,切实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言、慎行、慎权,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清醒,经济上的清楚,生活上的清白。(作者系中共平南县委书记)胡锦涛总书记不到七年五赴河南寓意深远
带着对河南发展的关心,带着对河南人民的厚爱,7月9日至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再次来到中原大地,来到河南人民中间。自2003年,在不到七年的时间内,胡锦涛总书记五赴河南,看经济、问农事、察民生。今年3月10日,总书记与河南团代表一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热烈场景也还历历在目。这对河南的干部群众是
多么难以忘怀的激励和鼓舞!(2010年7月13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河南日报》)胡锦涛总书记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能够五赴河南,检查指导工作、体恤民生民情,足见总书记对河南发展的关心、对河南人民的厚爱,可谓寓意深远。其一,对中原崛起的期望。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中原自古以来就是主导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国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河南振兴是中原崛起的必然走向和必然选择。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对河南如此关心,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五赴河南,也就不足为奇了。特别是7月9日至11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在河南省考察工作时,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热情指导,对河南未来发展寄予殷切希望,沿途作了很多重要指示,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为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指明了方向,也必将成为河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发展、跨越崛起、创先争优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武器。其二,对民生问题的关切。民富才能国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牵挂的重要问题。对河南的粮食生产,总书记尤为关心。考察途中,看到路边农田里绿油油的玉米已有一尺来高,胡锦涛让停下车来,沿着田垄走进田间,仔细察看玉米长势。总书记对乡亲们说,扶持粮食生产是国家的长期政策。国家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今后扶持粮食生产这一政策的力度只会加大、不会减弱。这么做,就是要让乡亲们放心种粮,通过种粮实现增收致富。胡锦涛总书记走进田间地头和除草农民聊收成的感人场面,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民生图景。而总书记走进厨房,试试沼气炉,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总书记对民生问题的关切之情。
其三,对基层组织的重视。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组织建设是实现一个地方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因此,总书记深入基层时,总忘不了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悉心指导。在这次考察过程中,在妯娌村党支部,总书记翻看党支部活动记录,同党员、干部交谈,深入了解党支部建设情况。村支书李东风向总书记汇报,党支部正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员、干部确定了帮扶对象,力争两三年内让村里贫困户的收入赶上全村平均水平。胡锦涛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希望你们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发展生产、服务群众紧紧结合起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临上车时,总书记握着村支书李东风的手再一次叮嘱:“一定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结合好,拜托你们了!”李东风大声回答:“请总书记放心!”总书记和村支书的这一深情对话,让我们看到了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和紧迫性,也找到了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一枝一叶总关情。胡锦涛总书记冒着酷暑进企业车间,看科研院所,入田间地头,访村民农户,与广大干部群众亲切交谈,就转方式、调结构、抓党建、促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考察,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热情鼓励、寄予殷切期望,给正在着力推进中原崛起的河南干部群众带来新的力量。总书记来了,是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步伐的重要时刻,是在夏粮刚刚喜获丰收、再创历史新高的难忘时节,河南是一块历史深厚的沃土,也是一块充满希望的热土。河南人民对总书记的感情,那么深沉,那么久远。总书记对河南的寄语和期望,那么深情,那么炽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总书记七年五赴河南的深情指导下,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不懈奋斗,河南的发展一定会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原崛起的美好蓝图一定会成为现实。(倪洋军)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需要解好“五个不等式”--秦继成作风连着党风,更连着效益。当前,全市创先争优活动已扎实有序地开展起来。各单位
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特点,都相继研究制定了具体翔实、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制定方案是基础,抓好落实才是真。只有扎实了作风,才能使方案中的每项工作落到实处。笔者感到,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确保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需要认真解好五个“不等式”:
一、部署≠落实。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开个党员部署会是必要的。但是,仅仅在开会过后便放慢行动,甚至束之高阁,即使会议开的再及时,任务部属的再全面,措施制定的再规范,也是枉然,纯属“半截子”工程。须知,创先争优活动历时两年时间,制定出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部署,只是开了个头,大量的、重要的还需要有计划、有秩序、有成效地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切不可唱“空城计”,画“空心圆”,贴“空白纸”。笔者认为,作为领导干部和机关部门,尤其是具体牵头组织活动的职能部门,需要真心实意地沉到一线亲看、亲查、亲问、亲带、亲帮,这样,才能才能使方案中的逐项内容得以落实、取得实效。同时,领导和机关及职能部门,也需要做到对口摸情况、理问题,不可工作组“满天飞”,到基层和所属单位“轮流轰炸”,这样,不仅容易分散基层和所属单位领导的精力,也会不同程度影响基层和所属单位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照搬≠照办。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要求无可厚非,但如果对上级的精神不加以理解、全面消化,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办法,而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甘当“搬运工”、“传声筒”、“复印机”,看似态度坚决、行动迅速,实则偷懒耍滑、消极怠工,是“照搬”的具体表现,理应即使克服。基层有基层特点规律,落实工作有落实工作的不同路数,上级强调指出的问题,多是从所属单位面上情况梳理形成的,往往在不同单位有不同的具体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这就如同焊接断裂的器具一样,如果找不准最佳结合点,即使完成了焊接工序,也未必能牢固耐用,还很可能很不美观。因此,在落实上级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系列较深指示要求,既要吃透上情,还要摸清下情,再次基础上,找准工作落实的最佳结合点,创造性地把上级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好。
三、过程≠结果。为确保创先争优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不少单位都计划设计了系列具体活动。比如,开展党课教育;组织典型交流;开展岗位比武,等等。开展历时较长的主题活动,固然需要一定的形式和过程,但更为重要的是结果。纵观平时落实一些工作的实际,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还现实存在。比如,有的把工作过程看得很重,出主意、想办法的多,对工作终端效益考虑的少;有的开展某项活动,不是看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没有,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计划定了没有、形式是否多样;也有的把开了多少会议、发了多少文电、搞了多少检查等作为成绩炫耀,不注重看完成一定数量之后的质量怎样,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形式主义的表现,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劳民伤财,最终因为“雷声大雨点小”而使工作不落实。因此,要时刻注意防止和纠正这种“重过程轻结果”、“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牢固树立这确的政绩观,辩证地对待“过程与结果”、“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切实在追求工作实效上动脑筋、出实招、见实效。
四、变色≠特色。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是增强创先争优活动实效的一个有效方法和手段,这就是一个“特色”问题。没有特色,就没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没有特色,就没有活动的创新与落实。从一定意义上讲,抓特色就是抓工作,各级在抓活动落实时都需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抓特色,并以此推动和促进活动的落实。要切实注意防止和纠正一些“变色”的现象:如有的降低标准,搞“实用”特色;有的求名图利,搞“虚假”特色;还有的盲目求异,搞“多变”特色,等等。如此之举,不仅促进不了活动的开展,很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和不良风气。俗话说,既要知道锣是一面响,更要知道鼓是两面敲。各级都需要充分认识到抓特色对促进活动落实的重大意义,自觉把“抓特色”的进步思想与不健康的名利思想区分开来,把“抓特色”的工作目标与不正确的私利目的区分开来,把“抓特色”的进取努力与不正当的虚假手段区分开来,决不能把特色抓变了“色”,抓走了样。
五、“发现≠解决”。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有悖于党员
先进性要求的问题扎实有效地解决掉。认真分析以往开展的一些活动,有的之所以没有取得实效,就是把发现问题当成了解决问题。如有的只注重查找问题,不注重具体帮助,甚至把指出问题、指责下级当成传帮带,把让基层部队出“洋相”作为检查的根本目的;有的虽然能发现一些问题,但究竟如何解决,有哪些建议,说不清、道不明,等等。发现问题是基础,解决问题才是根本。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诊断”,那么解决问题就是“治病”,光“诊断”不“治病”不是好医生,也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发现问题而不去抓紧解决,等于没有发现问题,甚至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由此看来,必须坚持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一致起来。只有注重防止和克服把“发现问题”当“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行为,真正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真心实意指导和帮助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各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得到落实。
做人 做事 做官 ——观电视连续剧《远山的红叶》有感
中共南江县委书记张长云 2010年07月16日13:48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以南江县原纪委书记王瑛同志先进事迹为原型而创作的电视连续剧《远山的红叶》,通过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后,作为王瑛同志的生前战友、朋友,我是怀着缅怀、敬仰、学习的心情去观看的,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思绪穿越荧屏久久不能平静,她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她那傲然的风骨、那坚定的信仰、那不朽的精神,令我再一次感动。
王瑛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可她的声音始终在南江人民耳边萦绕,她美丽的英姿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她不朽的精神已化为南江人民打好扶贫攻坚战和发展翻身仗的自觉行动。过去的一年多来,我们组织带领全县人民继续着王瑛未竟的事业,在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南江中苦干实干、爬坡上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突破,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王瑛同志为什么能在人民心中傲然挺立?是什么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弦?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是她老实做人、埋头做事、公道做官的人格魅力。王瑛是一座山,彰显着党的力量;王瑛是一株花,蕴含着人性的光彩。做人,要堂堂正正、干干净净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无为”。胡锦涛同志要求我们国家工作人员“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干干净净是一个人品德的核心,是能否真正干事创业、有所作为的关键所在。
“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公共权力,是人们群众让我们保管的,我们只是一个保管员。”在特别讲纪律的王瑛眼里,权力是一种责任,党性原则不能作交易,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从她的身上,我们领悟到了:一个干干净净的人,安之若素,心如止水,经得起磨难,守得住清贫,心境天宽地阔。她把干净做人作为一种境界一生坚守,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他人,所以活得透彻、踏实而有意义。
王瑛为我们立起了严律己、宽待人、诚为信的标杆,也告诉我们:做人是根本,人做正了,做事就容易,做官也就不会出问题。在王瑛同志离开我们的这一年多来,我们逗硬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健全“老实人不吃亏、投机者不得利、太平官不太平”的选人用人机制,始终坚持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努力践行 “四个特别”,深入推进“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赢得了群众的好感、信赖和尊重。加大了干部监管问责力度,绝不迁就问题、绝不姑息错误、绝不袒护个人,健全了干部正常退出和责任追究机制,及时调整不胜任、不作为干部,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真诚换真心,诚信变真金。“作为一个纪委书记,不办案就是失职;作为一个纪检干部,不办案就不配在岗!”,王瑛同志是这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做人朴实,办事认真,不踩“假水”,用真诚、用实干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敬仰。信誉是现在社会最昂贵的资本,没有诚信交不了朋友,没有诚信谈不成生意,没有诚信干不了大事。当前,我们正紧紧抓住灾后重建的独特机遇、大交通形成的发展机遇、全国工商联县域经济试点县的政策机遇、省委主要领导挂联的政治机遇、王瑛生前工作县的历史机遇,树立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意识,切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用做人的诚信栽下“梧桐树”,与国中商联等知名企业成功对接,换来四川科创医药集团、东达蒙古王集团、互利达集团、百草中药材公司等“金凤凰”落户南江。
水清沙自洁,官清事自成。如果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单位,都能向王瑛同志那样,堂堂正正、干干净净做人,人们的心灵就会得到净化,民风就会淳朴,政风就会清明,环境就会清爽,就会形成一种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这就是地方发展一笔宝贵的无形财富,是最强劲的竞争力。做事,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
观看《远山的红叶》,王瑛同志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敬业精神再一次感动我们,这种精神体现的是一种气度和风范、一种气魄和胆略、一种意志和涵养,是我们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南江的强大动力。
王瑛同志创造的“五个零” 工作法,牵头办理50多起疑难案件、帮助挽救失足干部、为群众建造“连心桥”……这些都是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为本、干为先、实为绩”的做事风格的最好诠释。我们弘扬王瑛同志特别讲实干的敬业精神,按照“不提口号,不当罪人,不积民怨,不怕吃苦,不瞎折腾”的思路,围绕“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大力实施交通、教育、卫生、文化、政权建设“五个全覆盖”,坚持民生事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 “三个优先”,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项目一个主体,时间倒排、挂图作战,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奠定了基础。截止6月底,全县灾后重建项目累计完工660个,占项目总数的73.58%;累计完成投资49.12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76.56%。
生命短暂,精神永恒。《远山的红叶》艺术地再现了王瑛同志的人生魅力和风采,既再次展示了先进典型,更激励着广大干群,抓住南江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凝聚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集中精力抓发展。有了王瑛精神的动力支持,我们才能够始终保持击鼓奋进的士气、跳起摸高的勇气、顺势而为的锐气和崛起危难的虎虎生气,把南江建设成面向西部的开放前沿,融入“西三角”的“桥头堡”,走出“根据地”的“排头兵”。我们紧紧抓住南江被全国工商联列为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的重大机遇,科学编制园区和产业发展规划,大批项目的集中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南江的城乡面貌:灾后美好新南江,最便利的是交通,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完善的是设施,最漂亮的是城镇。
党和人民给了我们一个干事的舞台,我们就要像王瑛同志那样,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用严谨科学的工作方法,认真把公德要求的事、组织安排的事、自己份内的事干好、办实,以真抓实干的实效来体现做人的境界、追求、毅力;以做事的认真,负责、执着,展现做人的品位、风范、表率。做官,要地地道道、清清白白
“在南江这片土地上做纪委书记,一步脚印也不能歪!”王瑛就像一位拓荒者,在纪检工作的领域,以忠诚与智慧奋力开辟出一片片理想的绿洲。她虽身居要位,却装备“寒酸”,一架钢丝床用到她去世;虽手握重权,却宁愿自己承受生活的重担,也拒绝一切用权力谋取私利……从王瑛身上,我们看到了:做官要德为高、洁为廉、权为公。凡是人民群众认可、赞扬、称颂的好官,职务再小也是他们心目中的“大官”,职务再小也是最崇高的人。
人们称赞王瑛“有红叶的操守,一尘不染”,这是对她做官的肯定,是对她的最高褒奖。当前,南江正处于黄金机遇期和发展转型期,发展机遇前所未有,这对我们是激励,也是挑战,更是考验,我们的作风、政风、行风将面临着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机遇,面对考验,我们把“德为高、洁为廉、权为公”这个“准则”随身携带,作为干事创业的准绳,常修为官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准确把握南江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走势,增强了苦干实干、超常付出、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决心,全面落实“两个加快”,强力实施“两个推进”,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我们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四难”,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槐树村等扶贫重点村建设初见成效。深入开展“大接访”和“大调解”活动,营造了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公生廉,廉生威”。清白能营造一个政治清明、人心思进的良好氛围,能凝聚民心和智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全体人员一心一意干事业、聚精会神谋发展。一个党员干部,如果自身不清白,就顶不住歪风,经不住诱惑,在干部群众中就没有威信,就不可能有执行力。我们切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将全县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和有条件的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务中心集中办理,48个乡镇、522个村均建立便民服务机构。逗硬落实“三问”责任制度,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党员干部的最高境界,是让群众觉得离不开他,离开了仍然怀念他。王瑛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我们将在王瑛精神的感召下,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南江而不懈努力!
湖南“强盛组合”“三少三多”的密码解读文白石
7月14日,湖南省政府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代省长徐守盛强调,要坚持少应酬、多学习,少开会、多干事,少办论坛、多办实事。(见7月15日红网)这不是湖南高层第一次如此强调。今年1月25日,时任湖南省长周强对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提出过同样的要求。(见1月25日中国广播网)从湖南两任省长强调“三少三多”的高度一致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湖南“强盛组合”的一些执政密码。
如今,知识日新月异,领导干部不学习,就容易思想僵化,思路狭窄,甚至为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然而,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迎来送往、推杯换盏,常以“应酬多、没时间”为借口,回避学习。湖南两任省长强调“少应酬、多学习”,正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而只有“少应酬、多学习”,才能确保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会议是推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然而,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一天到晚忙着开会,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开个会研究一通,大量的事情、问题就势必会堆在那里,哪还有时间抓落实、办实事?湖南两任省长强调“少开会、多干事”,就是要求会议能不开就不开、能开短会就不开长会,最大限度地少开会议。而只有少开会议,领导干部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抓落实、干工作、办实事。
现在一些地方一说到经济发展,就想到办论坛。本来,论坛可以提高一个地方的开放度和形象,适当办几个无可厚非。但论坛开得过多、过滥,领导穷于应付,讲排场、比阔气,最终钱花了,却没有推动当地发展。湖南两任省长强调“少办论坛、多办实事”,就是要求各级干部少花些精力在出席论坛上,都费些心思在干实事上。而只有这样,办论坛才不会异化成“形象工程”、表面文章。
实质上,湖南两任省长一致强调“三少三多”,就是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党的事业靠一代代人持续奋斗来完成,地方的发展靠一茬茬班子“接力”来实现。如果一个班子一种思路、一套办法,蓝图就会变成草图、挂图。只有同唱一出戏,齐奏一支曲,跑好“接力赛”,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才能把事业推向前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父亲年轻孩子健康 篇3
研究者通过数据分析(所有分析对象都于1973年至2001年期间出生于瑞典)证明,父母高龄产子与他们的孩子在患精神疾病及遇到学习障碍的几率是有直接关系的,那些孩子更容易得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躁郁症、精神分裂、自杀倾向以及滥用药物倾向。学习障碍问题也包括通不过考试、学习认知能力低下、智商低下等。
在研究中,当我们将24岁的生育父亲与45岁的生育父亲各自的孩子作比较时,高龄父亲的孩子得自闭症的概率要高3.5倍,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的概率要高13倍,得精神病的概率要高2倍,得躁郁症的概率要高25倍,并且那些孩子还会有高出2.5倍的自杀和滥用药物倾向。父母的年龄越大,所生的孩子得这些疾病的几率也更大,这种情况的存在并非偶然。
“我们为研究结果感到震惊,”印第安纳大学文学院心理系副教授布莱恩·德·奥诺弗里奥说,“这种得病几率与父母年龄的直接联系远比我们之前所做的研究得到的结果要大。事实上,我们发现,高龄的生育父母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孩子得注意力不集中症、更高的自杀和滥用药物倾向的可能性,然而,过去的科学研究得到的结论是,高龄生育父母将减少孩子得那些精神疾病的几率。”
“此次研究的发现比以往所做的研究更具参考价值,”布莱恩说道,“首先,我们此次研究抽样的高龄生育父母的数量是最多的;其次,我们预测出了危害孩子的多种精神及学习障碍疾病;最后,我们通过比对不同的直系兄弟姐妹和不同的表亲关系的兄弟姐妹后,估计出了父母生育年龄与孩子得病几率间的关系。这些方法是在其他研究中不曾使用过的。”
在过去40年里,男性女性生育孩子的年龄都在持续走高。例如在1970年时,女性生育第一胎孩子的平均年龄是21.5岁,但四年后这个数字就达到了25.4岁,同样的,男性在此期间的平均生育年龄也增长了3岁。在东北地区,人们的生育年龄将更高。导致这一增长的根源我们还不得而知,或许是人们对健康的考虑,也或许是对整个社会人口的考虑。
此外,当我们已经观察了很多年产妇的生育年龄后,最近已经有一些研究开始着力于找出高龄生育对其后代造成的身体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问题。现有的研究已经指出,高龄生育会增加其后代患心理疾病的风险,尽管这些结果可能出自一些不一致的数据或不确定的因素。
致力于这一研究的布莱恩及他的团队提出的假设认为,男性一生都会产生精子,每一次精子的复制,都意味着一次DNA的突变。当男性年龄慢慢增长,他们也暴露在各种环境的毒素下,那些将导致精子中的DNA发生突变。事实上,分子遗传学研究已经发现,年龄更大的男性,精子会有更多的基因突变。
然而,这一研究或许带来的正是这种不可预见的人类发展新趋势。因此,布莱恩表示,这可能给整个公众社会都带来了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启示。如果高龄生育确实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风险,政策制定者或许应该让男女性都更早地生育,而不是让他们先去完成人生的其他目标。
赵今瑄/编译
内容来源:science daily网站
逃票的年轻人 篇4
Nicky Haywood, of Nottingham, was found guilty of travelling on an East Midlands train from Nottingham to Newstead without a ticket.
The 27-year-old, who did not turn up for his hearing (听证会) at Nottingham Magistrates (地方法官) Court, is now being made to pay the price—which is almost 200 times the original price—for the 20 minute journey.
According to the Nottingham Post, Magistrates have ordered Haywood to pay a £220 fine, £302 in costs, a £22 government surcharge (追加费用) —and the £2.80 fare.
Senior conductor, Yvonne Clay was working on the date of the incident, according to the Nottingham Post.
The newspaper reported that she said Haywood had boarded the train without a ticket, despite having the opportunity to buy one from both vending machines (自动贩卖机) and booking offices on the platform.
She said:“He offered a Solo Electron card but we could not take that on the train. I issued him with a notice to pay. He gave his name and address and had 21 days to pay the fare.”
Despite being given three weeks to pay the£2.80, a payment from Haywood was not received.
阅读短文后, 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 (A、B、C、D) 中, 选出最佳选项。
1. Nicky Haywood can buy ticket from ______ .
A.booking office B.convenient shop C.the conductor D.the court
2. How much should Nicky Haywood pay according to the court?
A.£2.80.B.£544.C.£550.D.£546.8.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Nicky Haywood was heading to Nottingham in this incident.
B.The conductor didn’t inform him to pay the ticket.
C.If Nicky Haywood was given some days after the incident, he would have paid the ticket.D.Nicky Haywood offered a card but it couldnt be used on that train.
D.Nicky Haywood offered a card but it couldn’t be used on that train.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选A。根据倒数第三段中的“buy one from both vending machines and booking offices on the platform”可以得出答案。
2. 选D。将第四段中“a £220 fine, £302 in costs, a £22government surcharge—and the £2.80 fare”中的四个数字相加即可得出答案。
国税年轻干部如何健康成长 篇5
国税年轻干部要有正派高尚的人格品行
事业第一。国税年轻干部的优势在于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观念新颖、勇于创新。
国税年轻干部要淡化“官念”,强化奉献意识,牢记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宗旨,为职一地,美誉一方。国税年轻干部选择了事业,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要矢志追求高尚,放胆磨励人生,勇做事业的搏击者、奋进者和开拓者。要时刻牢记权力是纳税人给的,是组织给的,只能无条件地为默默服务,自觉地养成“奉公为德、谋私为耻,清廉为荣,利己为羞”的税政风范。
道德高尚。良好品德的核心是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公正无私。国税年轻干部要树气、走正路、干正事,最主要的是过好名位关、权利关、金钱关、美色关、人情关。正确对待名位,要懂得名位不是靠争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实绩换来的,没有通过努力拿到的名位是苍白无力的,也是会很快消失的。正确对待权力,把权力看成责任,而不是组织对个人的补偿;要把权力看成是奉献,而不是个人索取的工具;要把权力看成是重担,而不是贪图享乐的温床。正确对待金钱,自己的钱用起来心安理得,别人的钱用起来提心吊胆。正确对待婚姻和爱情,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正确对待人情,不能为了亲情放弃原则,为了情感放弃理智。努力做到名利面前不红眼,权力面前不昏头,金钱面前不伸手,美色面前不动心,亲情面前不松口。
为人清正。国税年轻干部要深明“公生明、廉生威”的大义。
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诚实正直,刚正不阿。对上不卑不亢,敢于直言而谏,真实反映情况;对下礼贤下士,善于听取意见,了解职工疾苦。国税年轻干部往往岗位调动比较频繁,所以不光要烧好“三把火”,更要端好“三盆水”。“第一盆水”好好“洗个头”,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第二盆水”仔细“洗洗手”,争当廉洁自律的排头兵。“第三盆水”尽快“洗洗脚”,以利于轻装上阵,深入基层。只有通过跑村头、住船头、蹲码头,才能体恤民情,了解真情,才能上下携手齐心协力把基层工作做好。
表里如一。“言必信,行必果”,国税年轻干部立世之初更要注意以德感人,以德树威。尽量做到对上对下一致;人前人后一致;当官前与当官后一致,讲的与做的一致。
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要襟怀坦白,赤诚相见,豁达大度。不搞亲亲疏疏,拉帮结派和小圈子,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容得下不同意见的人,求同存异、和衷共济。
要理论联系实际,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国税年轻干部要有灵活机动的领导艺术
总揽全局,把握根本。国税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国税年轻干部一方面必须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在情况多变的形势下,客观思考,冷静分析,牢牢把握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作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判断和决定;另一方面,要全局在胸,审时度势,高屋建瓴,有抓大事、抓关键的大局意识,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知人善任,选贤用能。首先是要有爱才之德。出于公心,尊重人才,为人才成长和使用创造条件。突破在完美无缺中选人的误区,要用全面、系统、发展的观点看人,勇于把优点突出、缺点也存在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要放权、放手、放心地让业技术人才大胆工作。要果敢地把优秀人才选拔出来,甚至推荐到更上一级的领导岗位上。
把关定向,精于决策。一是把好决策方向关。研究决定问题时,要想想符不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不符合本单位、本地区的客观实际,符不符合有关政策规定。二是要把好决策程序关。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有关制度规定,把需要集体讨论的大事摆到桌面上,认真组织调查、论证,做到情况不明不决策,问题不清不决策。三要把好决策讨论关。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同时还要走好四步曲:吃透上面的,摸清下面的,形成自己的,变成大家的。
淡泊官欲,摆正位置。作为国税年轻干部,决不能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与大家建立同志加朋友的良好关系。做到主动不越位,辅佐不离任,服从不偏位,落实不空位。要忍辱负重,以副为乐,无私奉献,甘为人梯。要立党为公不争权争威;默默奉献不争功推过;清廉自律不争待遇厚薄。
国税年轻干部要有良好扎实的内功
深厚的理论功底。理论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领导管理水平的高低。国税年轻干部不能自以为文化程度高而骄傲自满,放松理论的学习。作为新时期的国税基层干部,更应抓紧时间学习理论知识、科学知识、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成为懂政策、懂法制、懂科学的合格干部。
扎实的调研功底。国税基层工作是直接面向纳税人的,要做纳税人工作,必须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与纳税人交朋友,由此来获取信息,抓住根本,指导全局。只有深入到实践中去,到纳税人中去,体察民情,尊重民意,集中群众的智慧,改革就会有新创意,工作就会有新办法,发展就会有新路子,指导工作就会得心应手,号召群众就会一呼百应,国税征管就会充满活力。
较强的文字功底。国税年轻干部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把工作思路和治税方略用精悍、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形成规范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报告、通知、文件、论文等,使已经理清的工作思路通过一定渠道的文字加以传播,在更大范围内和更大的程度上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良好的口才功底。良好的口才是一个合格有为的国税年轻干部的基本素质。一是要“言之有理”;二是要“言之有物”;三是要“言之有情”。要讲真话、要讲实话、讲公道话。
性强必然快乐年轻健康长寿(下) 篇6
全部组合中的性功法、玉环、强壮器、练功内裤、内服药和外喷剂等,每样都是如何用、能产生哪些效果、是什么原理等知识,都有文字及图解说明,一看你就全明白了,除了性功书,其它文图并茂的3本书:“房中术”、“神奇的性功效果”和“从女人五官看性”,都是我本人编绘的,都是你从别处看不到的,很有实用价值的性知识书。
此外还有高级性功法、主要性气功法、道家功法等资料800元,还有能够改变女人的女性功法资料200元,合购收100元。你要购买哪种,按价向我的邮政账户中汇款(户名齐刚),汇款后即给我发短信:汇款数、购买的资料名、姓名、地址、邮编,我即填单到邮局发货,然后我给你发去查询号;这套组合何时到达何地了,你上网或到邮局一查就知道了。我本人说话办事都是很认真负责的,经销本组合的人也得这样,必须要自己先体验,知道全部知识,体会了美好的感受,并获得了各方面的真实效果之后才好经营,最好你能在健性前后照几张照片,作为效果的真实证据。你不使用,证实其效果,冒然经销,本人不予支持。经销者在半年以上一年以内,如果卖不出去,没动的可以返货,但不论返几套都要扣去一套资料费和邮递包装工费等600元。
人人都想快乐、健康、年轻、长寿,使用本组合,是通过性能提高而得以全部实现的,真实可靠,可见这是一项前景广阔的伟大事业!望有实力有能力的有识之士同我一道,把这一大有前(钱)途的伟大事业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发明人、专利权人:齐刚
专利号:
新型玉环:201220033260.5
性能强壮器:201320044550.4
健性健身练功内裤:201320044567.x
性保健专家、高级按摩师、性功法讲师、健性组合独创人 齐刚
联系电话:13144621758
13703617028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铁路街459号
邮政账号:60261 00242 00639 887
户名:齐刚
让年轻人在年轻时做该做的事 篇7
台湾的很多年轻人就在网络上骂:“你别对台湾指手画脚!”但我特别想站出来说:“我太同意他的话了。”
台湾的这一代有钱人大都是白手起家, 特别刻苦。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 人生的目标就是让家里的米缸填满米。可是如今的这一代年轻人关心的是怎么将米缸填得漂亮、填得公平, 而不是填满。
我看到那些有钱人年轻时比较刻苦, 别人去听音乐、看演出、玩, 他都不能去, 也不敢多谈恋爱, 不敢戏果 (泡姐) 。所以, 当他终于功成名就有了钱, 所有年轻时没干的事到年老后都补着干了。
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你怎么不能让年轻人先做好这些事呢?让他们老了后别跟年轻人较劲。让年轻人有机会去创作、去享受生活, 年轻人就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形成他们的风格。中国的每一代老年人都在反对下一代做的事, 你不觉得很奇怪吗?因为所有人在年轻时都没办法表达自己, 都等到老了的时候才能使用这种权利, 他们生怕年轻人让他们的这种快乐没有了。
就应该让年轻人在年轻时做该做的事, 否则都是老年人在戏果, 有了钱才能戏果。这样不对。
年轻人亚健康 篇8
一、年轻人还在读报吗
2011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 互联网已经成为美国人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 超过了报纸, 在18—29岁的青年中, 互联网的使用者是报纸读者的两倍;2010年, 30岁以下的读者的新闻信息主要来源于互联网 (65%) , 来自电视的占52%, 而从报纸获取新闻信息的年轻人只占21%。在笔者就“年轻人读报的现状”所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中 (调查对象是100名15—30岁的年轻人) , 数据也同样显示:年轻人的信息获取主要来自互联网。不读报的年轻人中有87%选择从网络获取信息 (见图1) 。当问及读报习惯时, 59%的调查对象是有时读报, 现在更多的是上网浏览信息;29%的人以前有读报的习惯, 现在不读了, 完全选择其他接受信息的方式;此外, 从来不读报的人占11%。也就是说, 40% (29%和11%的总和) 的年轻人是网络簇拥者。
关于报纸的潜在读者, 笔者是以调查对象对“读报”的态度而作判断的, 问题设计为:“您认为读报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程度”。调查数据如图所示 (见图2) , 报纸所拥有的7%的忠实粉丝根本不足以使其稳定持续发展下去, 只有那54%的人才是报纸的潜在读者。这54%的潜在读者和上文所说的59%的不稳定读者的数据基本吻合, 也就是说这两组数据同时证明了一个事实:40%左右的人放弃了报纸, 接近60%的人介于报纸和网络媒介之间并偏向于网络, 而坚持读报的年轻人不到10%, 也许比这个数据更少。
二、年轻人为什么不读报
年轻人不读报的原因中, “网络代替报纸”的信息获取方式占了大部分比例。同时, 认为购买报纸不方便和“对现在的报纸不感兴趣”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笔者认为这些都只是表层原因, 而新媒介的技术特征、受众心理的变化以及报纸的同质化现象才是年轻人倾向新媒介的主要原因。下面笔者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以期对报业实践和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一) 新媒介技术特征
宽广无际的内容提供个性化服务。受众在海量的信息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媒介和内容, 如微博、博客、数字报等, 在论坛、微博等自媒体中, 受众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照片, 设计个性签名……实现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介最大的个性化服务, 并以此获得年轻人的青睐。
新媒介的传播跨越时空界限。新媒介的信息更新速度快, 其更新速度以“秒”为单位, 能够在第一时间把信息传播出去, 传播到全球任何一个有网络覆盖的角落。而报纸在被送到受众手里之前需要经过组稿、排版、印刷、派送等几个环节, 头一天晚上的新闻要等到第二天才会出现在报纸上。
传统媒体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 意识形态较浓以及由上而下的控制权和主导权让读者处于信息选择的被动地位。而大多数新媒介是双向传播, 受众既是信息的消费者, 又是信息的生产者。这就更增添了新媒介的魅力, 如博客、播客、微博、facebook、优视网、维基网等。
网络是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传播的集大成者, 具备了所有传播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优点, 表现手段最为丰富, 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生动、具有现场感, 实现了信息多媒化的传播。相比之下, 传统报纸单一的图片文字报道对受众的吸引力则显得单薄。
(二) 新媒介时代受众心理的变迁
长时间以来, 报纸作为主要媒介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其媒介特征塑造了受众的一系列心理特征。首先, 大多数的受众对报纸具有信任的心理, 这种信任大于对网络媒体的信任, 这是由于报纸在历史发展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 也正是报纸公信力的体现。其次, 因为报纸是单向传播, 报纸传播什么受众就接受什么, 所以受众具有被动接受心理, 没有及时地进行思想的交流和观点的交换, 继而表现出从众心理。
网络等新媒介带给受众的则是自由和开放:信息的自由选择、观点的自由表达、开放的多元化思维, 相比之下, 报纸较浓的意识形态和由上而下的控制权让读者避之不及。在新媒介出现之前, 报纸作为主要媒介并没有让读者感到不适, 新媒介对报业的冲击就在于, 新媒介出现之后, 受众更倾向于选择报纸所没有的双向互动性和个性化服务。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的个性化心理和主体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明显。
同时, 新媒介的盛行还带来了“信息免费”的消费心理。现在许多人更愿意为“连接”和“渠道”付费, 而不愿意直接为某一内容付费, 因为渠道意味着更丰富的选择。也就是说, 受众愿意支付每个月的网费, 但觉得每个月定阅报刊的费用是没有必要的。除此之外, 新媒介的娱乐化功能使受众的好奇心理、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增强, 当传统报纸不能满足读者这一需求时, 他们便自然而然地对报纸失去兴趣而转向新媒介。
(三) 报纸自身原因分析——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报纸“白热化”的竞争中, 受众资源、信息资源、广告资源都已经被各家报社最大化地“抢占”, 这其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难以避免的就有报纸同质化现象。报纸“同质化”是指在报业竞争中, 各家报纸的内容、标题、形式都如出一辙, 各报报道策划、营销手段都雷同, 缺乏个性和特色,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主题材料、形式雷同, 新闻来源单一。许多报纸新闻内容、标题、延伸的知识基本相同, 读者面对不同的报纸, 只需看一份就能够知道其他报纸的报道。如《京华时报》和《北京青年报》在报道一起交通事故时, 标题相似:“大巴失控追吞奥迪”、“大客刹车失灵压瘪轿车”, 内容也找不出明显的差异 (见图3、图4) 。
二是编排手法和版面风格趋同。在版面编排手法上, 报纸都采用大标题、大图片来吸引读者, 风格相似, 在诸多的竞争对手中也无法体现自己的特色, 给读者多报一面的感觉, 几乎无人从版面风格上找出它们的区别。如《华西都市报》、《京华时报》、《南方周末》在头版的编排上都采用封面式编排 (见图5) 。
三是目标读者的定位相似。笔者从网上搜集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羊城晚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和《光明日报》这些报纸为例:《南方都市报》以22—44岁高等学历、社会精英阶层及白领为主;《南方周末》定位为600万的知识型读者, 城市读者是重中之重;《羊城晚报》的受众定位是年轻的都市群体;《北京青年报》读者平均年龄是35岁, 25—44岁读者占50.2%;《京华时报》目标读者群是“上班族”中22—45岁、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背景的北京市民, 约600万人;《光明日报》以知识分子为主。从数据看, 以上六份报纸无论是以地域分类, 还是从整体看, 它们的目标定位都很相似, 可以把这些报纸的读者定位共同总结为:年轻、都市、知识分子。读者定位的类似引发内容定位、传播方式定位都盯住同一片区域, 必然会引起同质化现象。
新闻同质化现象致使采编人力资源、版面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 还剥夺了受众选择的自由, 同时也降低了媒体的影响力和受众对其信任度, 自然也就不利于年轻人对报纸的选择。
三、年轻读者对于报纸的重要性
目前中国人口正趋于老龄化, 中国的报纸读者也正在呈老化的趋势, 网络等新媒介成为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窗口。如果我们还不做出任何行动, 等到这一批报纸读者逝世后, 报业的生命也就意味着终结。如何挽回报纸的年轻读者群成为报纸生存的关键, 因为年轻读者是报纸今后发展的新生力量和生命源泉, 报纸要抢占市场份额, 就必须要抓住年轻读者群。
那么, 作为报业的工作者, 就要了解年轻读者的需求, 锁定年轻化目标, 创办一份年轻人的报纸。报纸应强调特色化、独家化的报道, 允许观点的多元化, 增强版面的时尚感, 这都会为传统报业争取更多的年轻读者提供可能性。在面临新媒介冲击的今天, “免费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博得了人们的注意力, 所以, 报人们也不妨思考一下传统报纸免费发行的策略。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 新媒介特征成为主要的媒介生态环境。20世纪的报业繁荣现象已不存在, 报纸的受众在新媒介环境影响下, 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最明显的现象是, 报纸的年轻受众受到新媒介的严重分流, 年轻人越来越青睐于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介。而当代年轻人的个性化心理、多元化思维、信息免费心理以及自主意识的增强等受众特征正是解释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为报纸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报纸,受众,年轻人
参考文献
[1]范东升.拯救报纸[M].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1.
[2]崔保国.从战略角度思考和布局传统媒体的发展[J].中国记者, 2012 (11) .
[3]龚汉岚.双重压力下的报纸生存空间——从年轻读者的问卷调查看报业的发展[J].新闻爱好者 (下半月) , 2010 (2) .
[4]陈业雷, 陈红.新媒介时代受众心理特征变迁[J].青年记者, 2011 (1) .
[5]曾凡斌.传统付费报纸和免费报纸的博弈及其启示[J].暨南学报, 2010 (9) .
[6]张大成.突破同质化形成独特性[J].中国地市报人, 2012 (10) .
瞧,我们这儿的年轻人 篇9
矮小王, 负责档案接收。每年集中接收档案的日子, 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可不管天怎么热, 一脸是汗的矮小王总是笑呵呵地热情接待, 认真清点, 仔细核对。个头虽然娇小, 干起活来的她却有条不紊、手脚麻利, 只是倒不出时间来擦一擦头上那一层密密的汗珠。脸上的笑容从没因工作量大、天气炎热而消失过, 把这接收档案的活交给她, 你就放心吧, 保证出不了错。
小范, 她和小王是好搭档。小王把档案接收清点好了, 小范就着手整理装订。小范整理档案就像对待珍宝一样, 小心翼翼, 一丝不苟。她总是静静地坐在那, 认真地翻阅、整理, 手不停地动, 笔不停地写。有的时候, 眉头紧锁, 反复地翻看查找。不用说, 准是档案材料出了问题:不是少了必要材料, 就是材料窜档了。她微微叹气, 做好备案, 及时登记, 然后起草公函, 把问题反馈给原单位。
小孙, 她可是档案室的大管家, 库房的钥匙就由她掌管。别看她平时笑呵呵的, 可工作起来真叫个严肃认真。因为库房是重中之重呀, 马虎大意可不行。档案上架:小王、小范清点整理好的档案, 她都要分类上架, 一一清查;档案借阅:任何一件档案出入库房, 都要经她之手, 来源去向记得清清楚楚, 谁想在她这蒙混过关, 想都别想;库房管理:小孙每天都要查看温湿度表、查看档案保存情况、打扫库房卫生, 档案库房在她的打理下, 干静整洁, 井然有序。小孙是这些年轻人里唯一成家的, 人家把对待自己孩子的劲头拿出来了, 档案能管不好吗?
这回该说说高小王了。这个小王长得高高大大, 别看她平时粗粗拉拉的, 工作起来却像换了另一个人。她负责档案的利用。人事档案经常要调出、借用, 她把利用者当作自己的亲人, 细致耐心地解释, 想人所想, 急人所急, 有时候影响下班休息也没怨言。她知道档案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只有把工作做好做细, 才能让档案发挥最大的作用。在我们这儿, 数她的表扬信最多了, 可提起这些, 她总是不好意思地说:“俺还有好多事没做好呢!”
最后要提的是我们这儿唯一的男子汉———小李。作为男子汉, 搬搬扛扛的事就不用说了。那些姐姐妹妹只要一声招呼, 小李马上就到。要说档案虽是纸张, 可多起来也是“死沉死沉”的, 小李干起来从来不叫苦, 谁让他是个男子汉呢!小李可不是只会干体力活, 他负责的是档案信息化管理。作为重点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高材生, 他的责任可重了。档案信息化是个重要课题, 如何运用现代化手段服务我们的工作, 就是小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每天埋首在电脑前, 不声不响, 踏实肯干。这不, 刚来不长时间, 他就成功地开发出一套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啦, 厉害吧!
我们这儿的年轻人, 认真、勤奋、努力, 工作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尤其是在学习了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后, 更加激发了他们干好工作、多出成绩、再上台阶的工作热情。
档案工作平凡、单调, 有时难免重复性劳动, 但刘义权同志却把这一工作作为人生奉献的目标,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们这里的年轻人, 他们从工作中查找自己与楷模的差距, 从小事做起, 从细节做起, 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全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深知自己从事的工作是一件光荣而艰巨的工作, 是一项值得用一生去奉献的工作;从事这项事业的人是幸福的, 为这项事业奉献是值得的。于是, 平均年龄不到27岁的他们, 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学习, 制定相应的计划, 自费购买学习教材, 参加专业学习班, 在学习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以弥补不是档案专业“科班”出身、档案专业知识欠缺的不足。这些年轻人在楷模的感召下, 还先后向党组织表达自己要求进步的决心, 表示要像刘义权同志一样为档案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瞧, 这就是我们这儿的五个年轻人!他们有着青年人的朝气, 更有着和刘义权同志一样的信念, 相信他们会为档案事业描绘出更美的图画!
胡耀邦大胆提拔年轻人 篇10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 家长制作风在党内陋习难改, “以人治国”“以言代法”, 遗患甚多, 为害多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在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同时, 父亲 (注:本文作者为胡耀邦之女满妹) 着手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提出了“以法治国”, 并十分赞同在新修订的党章中写上:党的组织和党员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父亲认为, 端正党风不仅是党员干部的事, 党员干部的子女也应为之努力。然而, 一些干部子女利用父母职务的方便, 不法经商牟利, 在群众中引起了越来越大和极其不良的影响。
那是1985年, 一份涉嫌一名政治局委员儿子案件的请示报告送到了父亲面前。报告写道:侦查人员因不能进入首长驻地而无法找到当事人, 也无法取证, 以致案子长期搁置。报告要求:搜查涉嫌人居住地, 以便找到嫌疑人和与案件有关的线索, 完成对整个案件的侦查工作。
不知道父亲有没有注意到, 当时竟无人对这个报告做出批示。他却毫无顾忌地批示道:各级领导机关理应协助公安人员依法办案。
有关部门还是考虑到那位领导的身体, 为了避免突然情况发生而引发意外, 中央办公厅安排公安人员在那位领导到中央书记处开会时, 前往其家进行搜查取证。办案人员当天就从当事人房间的床底下搜出大量现金, 面对用麻袋装着的赃款, 公安人员带走了当事人。
执法的严肃无情, 一下子震动了整个中南海, 也第一次震动了中国领导的最高层。
在那几年的“严打”中, 违法的干部子女有的被绳之以法, 有的锒铛入狱。找父亲求情通融的电话为数不少, 父亲的沉默得罪了不少长期有着很好关系的同志。
即使这样, 在1986年1月20日中央机关端正党风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 父亲仍然严肃地指出:“要办案子, 不能讲空话, 至少是用90%的精力解决已经发现的和以后要发现的案件。现在我们的‘原则’太多了, 教训人的话太多了, 老是讲那么多原则, 中央讲原则, 到省里也讲原则, 甚至支部里也讲原则, 哪来这么多原则呀?中央讲了原则, 其他人就要办事, 解决具体问题要从具体案子抓起。今天上午书记处议了一下, 有几个干部子弟已经抓起来了, 可有些该抓的还没抓。为什么不抓?没什么含糊嘛!过去我们许多事情就是议来议去, 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小平同志指出的‘手软’, 至少已经讲了6年……我在上午的书记处会上就提出来, 新犯的罪加一等, 立即通报, 没有这一条还行?”
建立“第三梯队”
许多同志都认为, 父亲在纠正党风、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做出的工作是有目共睹的, 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在改革中大力推进干部年轻化。
粉碎“四人帮”后的一段时间里, 在干部问题上, 父亲曾主张“多换思想少换人”。随着时间的推移, 父亲看到一些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的干部, 虽经反复教育, 还是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更不能坚决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于是提出了“既换思想又换人”。在解放大批老干部、让他们重新出来工作的同时, 父亲认为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是一个战略问题, 并在工作中十分注意把年轻优秀且有专业知识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 以确保党的改革开放事业后继有人, 兴旺发达。
1980年5月, 父亲说:“中央书记处11个书记加起来718岁, 年龄太大了, 确实需要解放思想。”那时, 他就积极主张选拔一批50多岁、40多岁的人进领导班子, 把担子压给他们。
父亲还说:“毛泽东同志1949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是56岁, 周恩来同志任国务院总理时是51岁, 刘少奇同志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时是50岁, 邓小平同志1956年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是52岁, 他们的‘天才’是压出来的, 搞四化也是‘战争’。”
1982年9月, 党的十二大有步骤地进一步实现了党的领导干部的新老合作与新老交替, 选出的348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 有112人年龄在55岁以下。
为了进一步推动干部制度改革, 父亲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三梯队”的概念。他明确指出:“为了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必须从现在开始搞好第三梯队的建设。”父亲解释说:“我们党内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是第一梯队, 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靠他们运筹帷幄。考虑到第一梯队的同志都年事已高, 为了使他们集中精力考虑大事, 我们党搞了第二梯队, 就是现在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第一线工作的同志。第二梯队的许多同志也不年轻了, 所以, 我们下决心搞第三梯队, 就是要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
提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
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 仅在1982年1年里, 关于干部年轻化的问题, 父亲就讲了9次;关于机构改革和废除终身制的问题, 讲了5次。
父亲认为, 干部制度根本改革问题包含的内容很多, 现在看起来恐怕有4个最主要的内容:
第一, 我们五中全会提出来要废除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终身制。父亲说:“这个问题不小, 确定这条原则, 是一件关系到党的政治生活的根本改革, 牵扯到我们能不能长期安定团结的大事。假如我们党的一个有功的人, 一个贡献最大的人, 只能上不能下, 干党的主席, 干国家主席, 干一辈子, 干到最后一口气, 这怎么能不产生个人迷信、个人崇拜呢?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怎么能建立起来呢?要区分‘革命到底’与‘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二, 机构一定要精简, 这是针对我们机构臃肿提出来的。父亲说:“我们是个干部国, 我们的干部有2000万, 差不多等于整个罗马尼亚的人口。官僚机构办不成事, 一个部部长有10多个, 每个人发言要5分钟, 就差不多得2个小时, 不让谁讲就是不民主。一个文件盖几十个章, 哪里有这样办事情的!”
第三, 坚决实行退休、离休制度。父亲说:“现在全世界都有离休、退休, 就我们这个国家没有。我们29个省市区的第一把手, 9个是70岁以上的人……干部制度改革改得动改不动, 关键不在中央, 中央已经定了一定要这么搞, 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的几百万老干部。我们有200多万建国以前的老干部, 大家一起来为这个改革坚决奋斗!请大家把这个问题想得远一点, 想得深一点。”
年轻人亚健康 篇11
喜欢拍戏,不觉辛苦
张少华1937年出生在北京南城一个贫困的家庭里,由于家里孩子多,吃饭都成问题,因此生活很艰难,就是吃咸菜条、啃窝窝头,也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小时候的贫苦生活,让张少华学会了节俭。
13岁那年,为减轻家庭负担,解决吃饭问题,张少华唱着《社会主义好》,考进了中国评剧院学员班,开始了漫长的学艺生涯。评剧院每月有16块钱的生活费,生活有了保障,张少华在这里生活得十分快乐,每天练习唱歌、表演、打斗,非常用功,从不怕苦。
张少华喜欢唱戏,在戏中,她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因此,不管主角还是配角,也不管演好人还是坏蛋,只要让她表演,她就高兴。
张少华在中国评剧院主要学的是青衣,后来赶上“文革”,因形象问题无法演出,她又开始演样板戏,都是些小角色。到了20世纪70年代,剧团开始演现代戏,她在著名的评剧《杨三姐告状》和《花为媒》中,以彩旦的身份进行表演,在全国各地上演了几千场。1982年,这两出评剧拍成电影,张少华和赵丽蓉同台演出,深受观众喜爱。勤学苦练让张少华成了一名出色的评剧演员,她还曾与小白玉霜、新凤霞等著名评剧艺术家多次合作表演。
在影视圈里,张少华是出了名的“好老太太”,为人谦和,从不挑戏。她非常珍惜每一次拍戏的机会。每每接到剧组的邀请,只要时间排得开,张少华都会欣然接受,不仅不对角色挑挑拣拣,也从不提片酬,只努力把角色演好。很多人说她是傻瓜,她却觉得,只有把戏演好,才能对得起人家对她的邀请。在张少华接到的片约中,虽然大多都是配角,但她仍会认真地把每一句台词都背下来,把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琢磨透。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经常忘事,她就琢磨了一套背台词的方法:每当拿到剧本,熟悉了剧情和角色之后,她就一边念剧本,一边用大字抄写剧本。她说这样不仅能练大脑背台词,还能练眼神儿和手指手腕儿,好处多多。
张少华虽然年纪大了,但无论是接戏还是谈剧本,她都是自己亲自去,从不用助手。她喜欢演东家长、西家短的家庭戏。一次,有3个剧组同时找她拍戏,她就专门挑了一个小角色来演。每次拍戏的镜头都不多,有人说咋没看着你呢,她就说:“我那戏不出彩,一个镜头就晃过去了。”戏拍完了,她的工作就干完了,过后,她从不看自己演出的作品。
虽然已过古稀之年,可张少华仍有颗不服老的心。她喜欢别人叫她大美妞、宇宙超级无敌小美女。跟她合作过的演员李勤勤,干脆管她叫二妹,她管比自己小几十岁的李勤勤直接叫二姐。张少华饰演过各种类型的“妈妈”或“老妈子”形象,其中就有一类是身形动作特别干脆利索的角色,比如在《康熙微服私访记》中演的那个武功不凡的老妈子。她能跑就跑,能跳就跳,闪、转、腾、挪,样样能做,除了难度极高的武打动作,她一般不用替身。她说自己动手打一通,也是锻炼身体。
张少华演了一个又一个的老太太,她的演技得到了人们的认可。2005年6月,张少华在电视剧《秘密》中扮演了戏份不多的“妈妈”一角,因为演技精湛,在第11届上海电视节颁奖典礼上,被评委们破例授予“白玉兰奖”最佳女演员奖。张少华意外获奖,兴奋不已。在颁奖现场,她含着眼泪举起奖杯,说:“其实,我知道,这个奖是给所有给我机会的导演和一起演戏的朋友的。”
2009年,由张少华主演的电视剧《丑娘》掀起了收视狂潮,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也让她的母亲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从配角到主角,张少华也慢慢成了一个“老戏骨”。她塑造的角色,大都是形象朴实、言语犀利,历经苦难坎坷,却始终善良无私的母亲。后来,她终于真正成为一个主角,当上了《常回家看看》里七个儿子的母亲,成为家喻户晓的“母亲专业户”。
如今,张少华已在80多部影视作品中塑造过许多深入人心的小人物形象,并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还有人戏称张少华是专门给各位明星演员当“妈”的,陈宝国、孙红雷、江珊、陈小艺等大明星都当过她的“儿女”。
家庭和乐,生活朴实
生活中,张少华对母亲格外孝顺,母亲也以她为荣。早年,演出有补助,每场给3角5分钱,发补助费时张少华就特别高兴,一遍一遍地数钱。有了钱,张少华就给母亲买好吃的,表孝心。母亲最喜欢吃五香花生米,她从上班开始,每月给母亲买半斤,后来增加到一斤,再后来,母亲吃没了五香花生米,张少华就去买,从没停止过。
张少华的母亲是她最忠实的粉丝,最爱看她演的戏。母亲眼睛近视,有1000多度,耳朵也聋,戴两台助听器。听说电视中有女儿的戏,她每天早早就准备好。由于近视得厉害,看不清屏幕,她就直勾勾地瞪着眼看电视,明明没有张少华的镜头,她也一边看一边说:“我女儿演戏真好看。”张少华就趴在母亲耳朵上大声问:“妈,您看到我演戏了?”她母亲就说:“看到了,你演戏真棒。”把张少华乐得不行。
后来,张少华遇到了丈夫张慧宝。张慧宝觉得张少华不仅戏唱得好,人也活泼机灵,就悄悄喜欢上了她。但张慧宝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总找不到机会向张少华表白。
有一次,张慧宝听说张少华病了,烧得厉害,就赶紧把她送到医院,忙前忙后地帮着找医生。张少华住院的那些天,张慧宝一直守护在她床前。三天后,张少华病情好转,张慧宝比谁都高兴,看她胃口不好,就张罗着要给她买水果吃。在那个物资奇缺的年代,张慧宝跑了好几个地方,才买来几斤苹果。看着一脸汗水的张慧宝,张少华心里很感动。从那以后,两颗年轻的心就慢慢靠拢了。
结婚后,忙于演出的张少华和丈夫聚少离多。儿子刚满月,她就把孩子送到了母亲那里,然后就随团演出去了。张慧宝是在中国评剧院唱评剧的,也演过影视剧,后来看张少华太忙,就主动照顾家里了。张少华主外,张慧宝主内,张少华挣了钱往家里一扔就不管了,她不愿管钱,嫌麻烦。张慧宝每天洗衣做饭,干家务活,一应事务全听妻子指挥,两人合作得很快乐。
现在,张少华有孝顺的儿子和儿媳,她感到非常满足。张少华的儿子是清华大学毕业的,现在在建筑出版社当编辑。儿子像爸爸,也很有文艺天赋,但张少华没让儿子从事文艺这个行业。儿子很孝顺,每次回家,都要为母亲洗脚、剪指甲、梳头。儿子还经常给她买东西。有一次,张少华抱怨手机太旧,存不了几条短信。儿子听了,马上去商场给母亲买了一部新手机,并手把手地教她如何使用。张少华经常对外人说,儿子孝顺,她很知足。儿子孝顺,儿媳妇也很懂事,在家有空就干家务。张少华把儿媳当闺女一样对待,她说:“婆婆疼儿媳妇,这也是帮助儿子维护家庭和谐呢。”
不拍戏时,张少华会到附近的菜市场去买菜,市场里的人几乎都认识她,大家就争着跟她说话,她也会很热情地跟人家拉家常。遇到有人说想和她合影的,她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可一旦有人说要请她签名时,她就会不好意思起来。
虽然拍戏也挣了不少钱,但张少华生活非常简朴,对穿戴也不讲究,在地摊买一条28元的裤子她就能穿很长时间,夏天穿的大背心、衬衫等都是儿子不穿的旧衣裳。平时在家里,她都光着脚板,如果有人来,就赶紧穿上袜子。
如今,张少华仍住在北京天桥街的一间小房子里,这还是中国评剧院在1982年分给她的房子。有自己的住处,张少华感到非常满足。她的座驾是一辆电动三轮车,她管这辆车叫“宝驴”。每次演完戏回家,老伴儿张慧宝都会拉着她在北京大街小巷乱跑。她坐着“宝驴”四处兜风,觉得舒坦又自在。
张少华很喜欢新鲜事物,接受新事物也比较快。微博兴起时,张少华也开通了实名微博。开始她不会发帖,就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让人帮忙发。第一次发微博,她上传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每日文娱播报编导小张和摄影来家串门,考我每人6元6角6分怎么做菜。这难不住我:第一做家常豆腐2元5角一块,加上佐料不到5元,蒜黄2元加两个鸡蛋一个菜;肉末雪里蕻炒豆加一盆鸡蛋菠菜汤,就着米饭、烧饼5个人一起吃。他们两个加上老头、孙女和我,不到20元钱,平均每人不到6元6角6分啦。”
心态年轻,幽默感恩
张少华的幽默是公认的,即使在生病期间,她也不忘跟大家幽默一回。一次,她得了肺炎住进医院,问医生给自己用的什么药,医生说药是从美国进口的,张少华就开玩笑地说:“连美国人都知道我有病啊,还专门给我送药?”还有一次,张少华到外地拍戏,张慧宝提出要到机场送她,两人坐出租车往机场赶,司机认出了张少华,就问她车后座上的张慧宝是她什么人,张少华说:“他是俺家的大少爷!”司机随口就说:“长得真像你!”张少华听了,大笑不止。
张少华特别喜欢与年轻人待在一起,她觉得自己也能感染到年轻人身上的阳光朝气。她还跟年轻人学了很多东西,时不时会冒出几句时下的流行语,比如“PK”“你雷到我了”“给力”等等。张少华还特别喜欢别人叫她“大美妞”“张小妹”。在她看来,健康来自年轻的心态,让自己的心永葆年轻,这样才能老有所乐。她认为,心态好身体才好,她喜欢每天都欢欢乐乐的。她经常说:“人这一辈子,就活那么几十年,我80岁了,很快乐,也很知足。”
2015年,张少华领衔主演的情感剧《背着奶奶进城》成了大热门。尽管拍戏时已经78岁高龄,她还是认真记下了每一句台词。不仅如此,她还参与了修改台词、剧情再创作等。她说某些地方情节不接地气,想改,就直接问导演。导演满口答应。于是她大笔一挥,改了好几个剧情段落。有的地方她觉得实在不行,就干脆自己重写一段。
张少华说,人活着就得找乐儿,你快乐,也能让大家都快乐。她说生活就是多看阳光一面,少看阴暗一面,多看别人长处,少看人家短处。人要懂得欣赏别人,要学会赞美别人,这样,你看见别人快乐,别人也能感受到你的快乐。
从评剧演员到影视演员,张少华一向独往独来,是大牌中唯一没有经纪人和助理的影视明星,谁找她拍戏都是直接跟她说。她也从没把自己当明星,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小老太太。
张少华认为,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她自己,既是父母的女儿,又是丈夫的妻子,还是儿子的母亲。但不管是什么角色,最要紧的,是要做一个好人、善良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感激这个社会的美好,也感激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样,既能自己快乐,又能给别人快乐。
年轻人亚健康 篇12
《非遗法》的颁布犹如一盏明灯, 为我国非遗保护的目的与根本宗旨做出了明确表述, 同时给非遗保护工作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希望。《非遗法》的颁布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归根结底就是要求非遗保护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保护”则要针对体现三个“有利于”要求、符合“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要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保护传承者个人、传承群体进行文化意义的实践、表演和表现形式。所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是保护其载体, 即保护传承人及其后续传承学习者的发展和保护环境。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更多时候是通过地方、民族、行业、家族等群体, 甚至个人来传承.如果传承人和传承项目脱离了它所赖以生长的特定地域环境, 非遗保护必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流, 从根本上丧失生命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基历来在民间, 传承者又是存活于民间土壤之上的一些佼佼者。不少优秀者在处境艰难的情况下, 仍然不改初衷, 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传播延续, 守护着我们民族的“根”, 使这些精神瑰宝不致淹没、流失。这就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衍至今的传承精神, 这种精神也是我们更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曾经在里下河地区有一位老艺人痴迷传统戏曲, 技艺独特, 他多年居于一个简易木棚, 家中电视机图像早已模糊不清, 但他必“看”戏曲节目, 每天义务为来学戏的人说戏教曲, 曲谱放在摇摇晃晃的桌子上, 旧式长条凳上能坐上好几个人, 人太多时他就站在外面空地上教习, 有时候, 这位经济窘迫的老艺人还用简单饭菜招待学徒, 只要有人来学戏, 他就乐在其中。跟他学艺的既有戏迷, 也有职业剧团从艺者, 渐渐的, 许多年轻人逐渐成为新一代这个项目的传承者。
其实传统的民间艺术技艺的传授很多都是靠口讲手授, 一代传一代的。过去常说, 去世一位老艺人就带走一批宝贵的艺术, 只有他们才会的艺术形式也就消失了。就是要在“传”的方面踏踏实实做起来, 让积累多年、身怀特技的老艺人多带徒传艺, 不仅传技能、传技艺, 而且传观念、传精神, 但现今的年轻人往往很多都耐不住寂寞和清平, 一些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常常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传统文化艺术后继乏人啊!
眼下不少非遗项目也都面临着同样的尴尬:不缺老师, 经费在逐年增加, 却找不到可以坚守这一行的年轻人, 谈何传承呢?就比如绣娘技艺类的门槛就是一年入门, 三年才算学会刺绣, 十年方能理解绣艺, 面对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 很多年轻人学着学着都打起了退堂鼓。即使在一些走上了市场化道路的刺绣项目工作坊, 收入堪与白领媲美, 年轻人还是时有流失, 不少绣娘结婚后就转行了。
所以, 我认为, 一方面非遗传承要把边做边学的传统方式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 让年轻人学经验、学理论知识、学历史背景的同时还要配合幻灯、电脑、网络等现代方法, 与时俱进的传承;另一方面, 我们还要能够在加大投入的同时, 以更宽容的态度建立起能够让年轻人接受的、完善的、切合实际的传承人制度。比如:
1.建议在公布代表性传承人的基础上, 率先确定一批传承团体。针对有些项目需要团队共同完成的实际情况, 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 重新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内涵, 加入传承组合的概念, 以促进传承工作全面、深入、顺利地进行。同时还要积极向上级反映, 呼吁国家也应尽早公布非遗项目的传承团体。
2.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 明确保护单位与传承人的传承职责及相互关系。明确传承单位必须为传承人及传承团体提供必要的条件, 同时要明确传承职责及奖惩措施, 有效的保护单位的传承积极性;明确传承人应服从保护单位的传承工作管理。保护单位对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具有监督权和经费审核权, 对传承人具有申报或取消命名资格的建议权。
3.研究制定传承人的吸引和培养制度。抓好人的传承和培养, 也就抓住了非遗保护的源头。针对目前传承人中缺乏年轻人的状况, 政府要多提供优惠条件和政策, 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 提高师带徒的工资待遇和补贴标准, 把传承项目成效与奖励挂钩, 对传、帮、带取得显著成绩的要给予一定奖励。
使荣誉感和利益成为激发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要多渠道加大对继承人的培养力度, 对发现好的继承人苗子要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 并积极向传承人推荐, 巩固传承关系。
4.继续加大非遗工作的宣传力度, 争取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 不断拓展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整合社会力量, 建好非遗保护研究交流平台
5.研究家庭传承制度的可行性和优惠政策。非遗项目传承本应存在多种方式, 什么方式有利于传承就应采用什么方式, 适宜的就是最好的。对部分有一定的秘诀、或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和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技艺项目, 家族传承其实是最为合适的方式。完全可以通过命名、颁发证书提供资金扶助及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 鼓励家族传承, 强化家族成员对其项目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的困难和后顾之忧, 使其代代相传。
6.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与市场结合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非遗在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力量, 研究建立新机制, 开辟新途径, 多方吸引崇尚文化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投资非遗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看不见的, 但它又是以人为载体的, 它的众多拥有者存在于民间, 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 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让星星之火燎原。
摘要:“非遗”传承的有效延续如何与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现代化追求谋求共同发展?“非遗”这项要耐得住“寂寞”的工程如何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让它发扬光大呢?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 给非遗保护工作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希望, 非遗保护的目的绝非是为了复活一个农耕时代的复活, 而是为了中华民族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提供恒久的精神动力。
【年轻人亚健康】推荐阅读:
年轻人的故事11-23
年轻人饮食论文11-19
年轻人的积极参与07-07
一群年轻人励志故事06-02
年轻人调查报告06-19
年轻人辞职引发的**07-27
形容年轻人的句子08-23
年轻人如何增强自信09-01
年轻人在玩什么10-03
当传统剪纸遇上年轻人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