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尿路成像质量

2024-07-13

CT尿路成像质量(共7篇)

CT尿路成像质量 篇1

64排螺旋CT尿路成像 (CTU) 是已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技术, 对于临床判定肾盂、输尿管病变有重要价值。此方法适用的CT增强造影剂90%以上由肾脏吸收、分泌、排泄, 可使肾盂、输尿管充盈显影。但CTU显像质量受到患者肾功能状态、年龄、体质量、造影剂注射速率及注射剂量、成像捕获时机等许多因素影响, 这些因素对肾盂、输尿管显像时间及完整性有直接影响, 并直接影响成像质量, 本研究主要探讨影响CTU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及操作规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患者78例, 其中肾功能正常组55例, 排除心肺疾病、泌尿系统疾病, 肾功能正常。肾功能Ⅰ级组23例, 鉴于造影剂对肾脏的影响, 肾功能Ⅱ、Ⅲ、Ⅳ级不列入研究对象范畴。

1.2 实施方法:

扫描前6~8 h禁食水, 24 h停止服用影响肾功能排泌的药物, 进行碘过敏试验并签知情同意书。注射造影剂剂量1 m L/kg, 速率4.0 m L/s。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 参数恒定:管电压120 k V、螺距:0.5。扫描范围自肾上极至耻骨联合平面, 动脉期20~30 s, 静脉期60~90 s, 排泌期5~30 min, 分别于5、10、15、30 min进行扫描。

1.3 CT尿路成像常规扫描方法及图像质量评级标准:

评级标准分级为:优:肾盏、肾盂、输尿管显影清晰, 管壁光滑锐利, 全程显影;良:肾盏显影, 肾盂、输尿管节段性显影不完全, 但不影响诊断;差:肾盂、肾盏、输尿管部分显影或未显影, 影响诊断。

CTU成像质量评价由5名医师阅片, 包括2名高年资医师, 3名以上意见一致时认定质量分级, 如果发生分歧, 集体讨论确定。

1.4 统计学处理:

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等级资料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之间图像质量评级:

肾功能异常组优7例, 良11例, 差5例;肾功能正常组优20例, 良26例, 差9例。经过秩和检验, 肾功能异常组和肾功能正常组之间图像质量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631, P>0.05) 。

2.2 患者年龄与图像质量评级:

<45岁优12例, 良11例, 差1例;45~60岁优6例, 良9例, 差3例;>60岁优2例, 良6例, 差5例。经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 图像质量评级和患者年龄存在相关性, r=0.372, P=0.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图像捕获时间与图像质量评级:

3~5 min优11例, 良10例, 差2例;6~8 min优6例, 良8例, 差3例;9~10 min优3例, 良8例, 差4例。经过秩Spearman秩相关分析, 图像质量评级和捕获时间存在相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0.266, P=0.049) 。

3 讨论

输尿管为位于腹膜后空腔性脏器, 生理结构细长、跨度大, 一旦发生病变即可引起梗阻, 由于其走行特殊, 容易造成诊断困难, 以往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主要是依赖B超[1]、静脉肾盂造影、逆行尿路造影、磁共振尿路成像等, 但有一定的局限性。64排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采集容积信息、纵轴覆盖范围大等诸多优势, 一次检查可获得多期 (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和排泄期) 影像信息。

CTU是由Zanowitz等[2]于1985年首先应用于研究泌尿系统感染的检查方法。CTU是通过安全地使用尿路排泄性对比剂在分泌期对全尿路进行连续薄层扫描, 所获得的原始数据经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 (V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3,4], 从不同角度显示泌尿系统尿路的解剖结构及三维形态、空间位置关系, 极大满足了临床的各种要求, 为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直观、立体、无创的检查方法。

最初CTU是使用单层螺旋CT扫描, 随后随着多层螺旋CT的开发, 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 (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 urography, MSCTU) 取代了单层螺旋CT尿路成像。多层螺旋CT由于具有更高的密度、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从而可以通过一次扫描对整个泌尿系统进行重组。近年来, 随着螺旋CT技术的成熟和三维重建功能软件的逐步完善, MSCTU已被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和诊断, 特别是64层螺旋CT的出现, 以其超快速容积扫描的特点使螺旋CT泌尿系统重建技术可同时显示肾实质、肾集合系统、输尿管及膀胱的立体图像, 已成为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5]。

影响CTU成像因素中主要包括造影剂总量、速率、肾功能状态、年龄、捕获时间等。本研究造影剂总量按1 m L/kg及速率4 m L/s恒定情况下CTU成像主要与年龄及捕获时间相关性较大, 45岁以下, CTU成像质量在3~5 min扫描基本可满足影像诊断的需求;45~60岁, 8~10 min CTU成像质量较佳, 60岁以上10~12 min CTU成像质量较好。本组资料显示肾功能Ⅰ级CTU成像质量与正常肾功能成像质量无明显区别。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64排螺旋CT尿路成像质量与各因素相关性, 并依据肾脏功能差异, 制订CTU技术操作规范及成像标准, 并希望对今后此方面的工作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刘丽.328例输尿管结石经腹部超声诊断分析及体会.河北医学, 2007, 13 (4) :490-491.

[2]Zanowitz MR, Pahira JJ, Wolfman GJ, et al.Acute bacterial nephrit is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Urol, 1985, 133 (5) :752-757.

[3]Caoili EM, Cohan RH, KorobkinM, et al.Urinary tract abnormalities:initial experience with multi-detector row CT urography.Radiology, 2002, 225 (1) :309-310.

[4]Kawashima A, Vrtiska TJ, LeRoy AJ, et al.CT urography.Radiographics, 2004, 24 (1) :35-54.

[5]李松年.中华影像医学泌尿生殖系统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87-198.

CT尿路成像质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的86例行CTU检查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45例,女性41例。年龄为24~73岁,平均(58±3)岁。86例患者均具有泌尿系B超、KUB结果,其中55例行IVU检查。其中泌尿系结石52例、12例泌尿系统肿瘤、泌尿系统畸形14例。

1.2 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泌尿系B超、KUB检查的泌尿系疾病患者86例(55例行IVU检查)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明确诊断、为手术提供确切的资料,86例患者均使用GE Lightspeed VCT 64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扫描前嘱患者禁食、憋尿,不建议检查前口服造影剂,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250mA,扫描层厚5 mm,螺距1.375 mm,转速0.6 r/s。扫描体位为标准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肾上极至耻骨联合上缘,一次屏气下完成扫描。平扫后行CTU检查,对比剂采用碘佛醇(320 mgI/mL)注射液,用量60~80 mL,注射速度3.0 mL/s,肾脏常规于注药后30 s和70 s扫描一个动脉期和静脉期,然后在注射造影剂后大约4~5 min扫描一次全尿路,最后待膀胱充盈较好后,在注射后15 min甚至更长时间再扫一次全尿路(依据尿路通畅情况可调整延迟时间)。所得平扫及CTU原始数拆薄为1.25 mm薄层数据传输到ADW 4.0工作站,通过VR、MRP、CRP、MIP等技术处理成像。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由SPSS 13.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2组计数资料或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石患者CTU检查结果

55例结石患者B超发现结石46例(见图1),上尿路结石26例,下尿路结石8例,阴性10例;KUB发现上尿路结石22例,下尿路结石8例,阴性12例;IVP检查患者32例,提示输尿管梗阻24例,明确是结石引起的梗阻20例,其中上尿路结石16例,下尿路结石3例,阴性13例;55例患者均成功进行CT平扫及CTU检查,后处理图像均能较好地显示梗阻端以上输尿管及结石情况,包括结石的部位、大小及形态。上尿路结石38例,下尿路结石8例。诊断结果全部与手术结果相符,结石诊断准确率为100%。

2.2 泌尿系肿瘤CTU检查结果

12例泌尿系肿瘤患者B超发现肾盂肿瘤7例,输尿管肿瘤2例;这12例患者均行IVP检查发现肾盂肿瘤7例,输尿管肿瘤3例,CTU发现肾盂肿瘤8例、输尿管肿瘤4例(见图2、3)。并且12例患者均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与CTU结果相符。

2.3 泌尿系统畸形

泌尿系统先天畸形14例患者均行了B超及CTU检查(见图4)。B超发现肾积水、输尿管上段扩张10例,考虑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UPJO)3例,其余未能明确梗阻的原因,重复肾盂、输尿管2例;IVP发现肾积水、输尿管上端扩张10例,考虑为UPJO 5例,重复肾盂、输尿管3例;输尿管移位开口1例;CTU发现11例患者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2例重复肾盂、输尿管,1例输尿管异位开口于子宫1例。

3 讨论

泌尿系统结石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手段是KUB。但KUB多局限于对阳性结石的诊断,结石患者中大约有5%的是阴性结石,如尿酸性结石在X线下是不显影的,故难以诊断。CTU检查虽然价格相对于KUB贵,但其对结石的诊断准确率是100%,并且KUB对于多发性结石的显影有重叠,不能给临床医生提供立体的空间感,而CTU可以显示结石与各个肾盏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手术治疗(经皮穿刺肾镜)找到最佳有利的穿刺点,有指导性意义[1]。

对于肾盂肿瘤、输尿管肿瘤首选影像学诊断方式是IVP,统计上一般上尿路上皮肿瘤50%~70%可以发现充盈缺损等征象,肾盂肿瘤有时发生肾盏不显影,有10%~30%的上尿路上皮肿瘤引起梗阻时肾集合系统不显影。发现充盈缺损时还应与结石鉴别[2]。而CTU的检查除了用于诊断还能用于肿瘤的分期,可以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尿路上皮癌CT值平均为46 HU,结石的CT值大于100 HU,易与结石鉴别。CTU可以显示出肿瘤的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累及范围等。

常见的泌尿系统畸形是UPJO,B超可以发现肾积水,但须与肾囊肿鉴别,IVP可以显示梗阻部位、范围,也能了解肾积水的程度,但重度积水患者,肾功能低下时IVP检查结果并不理想,而CTU检查可以准确的诊断UPJO,并且直观地显示出狭窄的程度、狭窄段的位置及长度等。在输尿管异位开口的诊断方面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开口的位置[3]。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CTU)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86例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CTU检查,并收集临床资料。结果 86例患者中CTU诊断结石、肿瘤、畸形的准确率为100%。结论 CTU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理想方法,值得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尿路造影术,泌尿系疾病

参考文献

[1]唐一帆.输尿管结石的CT诊断(附68例报告)[J].临床影像学研究,2002,5(5):500.

[2]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61-965.

CT尿路成像质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进行无对比剂CTU检查的133例患者。其中男性79例,女性54例,年龄8~85岁,平均年龄(51±4)岁。患者多以腰腹疼痛、血尿、尿频、尿痛等入院检查。

1.2 检查设备:

利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128层螺旋CT采集横断面图像,采用泰瑞后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后处理。

1.3 检查方法:

嘱患者检查前1 d口服泻药清洁肠道,并不吃有渣食物。检查前1 h为患者肌注呋塞米10 mg,10 min后再肌注山莨菪碱(654-2)10 mg,鼓励其饮水并憋尿[2]。图像采集时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置两个椭圆形加压块于脐下两旁呈倒八字形(相当于输尿管经过双侧骶髂关节处)并用腹部加压带束紧加压。嘱咐患者不断进行腹式深呼吸,持续时间约5 min。完成后确定扫描范围,应包括肾脏、输尿管及膀胱。然后去掉加压装置并立即扫描。扫描参数:电压100 k V,电流采用4D-dose技术自动获得。层厚5 mm,层间距5 mm,螺距0.8。并采用1 mm层厚,0.7 mm层间距进行后重建,用于后期图像处理。

1.4 图像后处理:

利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和曲面重组技术(CPR)对薄层图像进行重组得到双侧泌尿系统全程影像。

2 结果

采用双盲法由2名高年资诊断医师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诊断分析。意见不统一时通过讨论获得一致意见。通过对患者影像诊断报告的分析统计,本组病例中,泌尿系统结石类疾病89例、输尿管狭窄并积水3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泌尿系统肿瘤8例、泌尿系统损伤1例、肾盂旁囊肿7例、泌尿系统结核3例、阴性20例。

3 讨论

3.1 检查技术的对比

3.1.1 超声:

超声能检查出泌尿系统结石的部位、大小和数目,了解肾脏及输尿管的积水、受损程度,具有简便、无创、定位准确、可重复性强等优点,是泌尿系统疾病的常用筛查手段[3]。但对结石大小测量的精确性不如无对比剂CTU技术。

3.1.2 KUB:

:泌尿系X线平片,因是重叠影像,分辨率低,不能直接显示输尿管,也不能直接显示结石与周边组织关系;受肠道内气体、粪块干扰及与血管壁钙化难以区别等因素影响,对小结石诊断准确率低[4]。但其对D-J输尿管导管置入术后判断其位置具有重要价值,常作为术后复查手段。

3.1.3 IVU:

以往,IVU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虽然IVU对阳性结石较为敏感,但由于组织结构的重叠给诊断带来不少干扰,易漏诊小结石。部分尿路梗阻患者无法获得明确的病因诊断也是其主要缺点[5]。无对比剂CTU检查能很好地弥补这些不足,较IVU检查能更加准确地发现结石,并对诊断泌尿系统其他病变具有重要意义。但IVU可以通过肾脏的显影情况来判断肾脏的功能状态。

3.1.4 MRU:

MRU是用于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操作不具有创伤性,容易为患者所接受。MRU以尿液作为天然对比剂,不需要注入对比剂,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适用于碘过敏患者的检查。对于肾积水严重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讲,也可清晰显示尿路全貌,还能清晰显示梗阻部位。但对显示尿路梗阻端的形态及评价梗阻原因存在一定困难,一些细小病灶不易显示[6]。常规MRU对肾盏结石、输尿管下段及膀胱入口处病变的显示尤不理想。

3.1.5 普通CTU:

普通CTU是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经肾脏排泄,多层螺旋CT进行泌尿系统范围内快速多层容积扫描,所得图像数据在专用计算机软件内进行三维重建[7],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但其检查过程中需要大剂量的对比剂,这对于肾功能不全甚至衰竭的患者来说,进一步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可能导致肾功能不良的进行性加重。而无对比剂CTU利用尿液与周围组织的天然对比来显示泌尿系统疾病。另外,普通CTU通常需要进行多期扫描,X线剂量是无对比剂CTU技术的数倍。除此之外,无对比剂CTU对阳性结石的显示更加清楚,不会受到高密度的对比剂的影响[2]。

3.2 不足与缺陷

无对比剂CTU技术虽然可以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但无法显示肾脏的功能状态,部分患者肾脏皮质菲薄且血液实验室检查提示肾功能异常时需要进一步IVU检查。还有无对比剂CTU技术不能确定病变性质,对于占位性疾病需要通过CT增强、MRI或病理检查来明确其性质。另外,泌尿系统的清晰显示与否受患者的检查前准备情况和呼吸配合等影响较大,部分无法配合的患者常因伪影太大而无法诊断,本组病例中6例患者输尿管部分显示不清。

3.3 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精确的诊断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单就泌尿系结石的治疗而言,准确的治疗方法或手术方式对患者的预后康复、治疗成本等都大有影响,无对比剂CTU技术可以准确而清晰地显示结石的大小、位置及梗阻情况,为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本组89例结石类疾病的患者中,采用药物保守治疗30例、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9例、输尿管镜取石术10例、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17例、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8例、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6例、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6例、患肾切除术3例,均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总之,无对比剂CTU技术以其无需对比剂、X线剂量低、操作简便无创伤、显示清晰等优点对泌尿系统疾病尤其是结石类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普通CTU和IVU检查,成为泌尿系统疾病的首要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卞佳妮.CT尿路造影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0):73-74.

[2]黎学兵,李丽亚,张华伍,等.无对比剂CT尿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探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6):444-446.

[3]李春梅.超声在诊断输尿管结石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9):1507.

[4]王艳,夏迎洪,任永芳,等.64层螺旋CT尿路成像与超声、X线平片诊断输尿管结石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1):49-51.

[5]葛琛瑾,舒政.多排螺旋CT尿路造影的研究进展[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3,34(1):69-71.

[6]李胜凯.MRU在梗阻性尿路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与肾盂造影检查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6):8-9.

CT尿路成像质量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1-2013年收治行MDCTU及IVP检查的患者75例, 男41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 (56.9±22.5) 岁。MDCTU及IVP两次检查间隔时间在1周以内, 所有检查质量均符合影像诊断要求。患者多因腰痛或血尿就诊。

扫描方法:MDCTU:采用SIEMENS Sensation16层螺旋CT扫描仪, 扫描参数:管电压100~120 k V, 管电流150~250 m A, 扫描层厚16.0×0.75 mm, 螺距1.0, 重建图像层厚0.75 mm。扫描前30分钟口服清水800~1000 m L, 扫描范围:CT平扫及排泄期扫描范围为肾上极上缘至耻骨联合下缘。先常规平扫, 再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以3~4 m L/s的速度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80~100 m L后行常规肾脏皮质期 (25~30 s) 、髓质期 (80~90 s) 增强扫描 (根据CT平扫及临床资料决定增强部位, 如病灶在输尿管或膀胱, 则行相应部位的动脉期、静脉期扫描) , 10 min后行全泌尿系统的排泄期扫描, 如输尿管显示不满意, 可根据情况行20或30 min后再次扫描[2]。扫描完毕后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组, 包括最大密度投影 (MIP) 、多平面重建 (MPR) 、曲面重建 (CPR) 及容积再现 (VR) 等, 多方位、立体地显示肾、输尿管和膀胱结构和病变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IVP:采用SIEMENS Axions r200数字胃肠机, 先拍摄腹平片, 采用头低脚高位, 肌注654-2 10 mg, 5 min后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碘佛醇50 m L, 动态观察双肾显影情况, 适时点片, 并常规3、7、15、30 min点片, 严重积水病例延迟点片时间, 最长延至2 h。

影像判断:所有MDCTU及IVP图像经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生共同判读, 如意见不一致则讨论决定共同意见。将MDCTU结果及IVP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对照。临床诊断依据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确定最终结果, 随访时间2~24个月。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进行检出率的比较, 以P=0.05为检验水准。

结果

临床最终诊断包括:结石39例, 肿瘤14例, 炎症8例, 肾囊肿8例, 创伤3例, 先天性畸形3例。MDCTU及IVP的对各种病变的检出, 见表1。

MDCTU及IVP表现:尿路结石:MDCTU显示所有39例结石, CT平扫成致密结节影, MIP图像较大结石呈更高密度结节, 较小结节在MIP图易被掩盖;IVP腹部平片示结节状高密度影, 阴性结石在造影片表现为充盈缺损, 但仍遗漏11例较小结石。

泌尿系统肿瘤:除1例早期膀胱癌外, 其余所有肿块均在MDCTU的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排泄期得到清晰显示并诊断符合;IVP检出4例较大肾癌及肾盂癌, 表现为肾轮廓增大畸形、肾盂肾盏的推移、变形、破坏, 1例输尿管癌上端积水, 梗阻段鼠尾状狭窄, 其余肿瘤均未发现。

泌尿系统感染性病变 (结核、脓肿及普通感染) :MDCTU显示6例肾实质的炎症灶, 另2例尿路感染无阳性发现;IVP显示1例肾结核的肾乳头破坏。

肾囊肿 (直径>2 cm囊肿) :MDCTU清晰显示本组中较大的8例囊肿, 并清晰显示其他较小的囊肿数10枚, 对于加上肾脏动脉期、静脉期扫描的病例, 发现的小囊肿数量更多;而IVP仅2例较大囊肿被显示, 表现为肾盂肾盏推挤, 局部密度减低。

创伤:3例肾挫伤均在MDCTU中显示肾挫伤位置、范围及血肿大小, IVP显示其中1例有造影剂外漏。

先天畸形:1例马蹄肾、2例重复肾盂重复输尿管均在MDCTU及IVP中显示。

讨论

在传统影像检查中, IVP是泌尿系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 能够直观显示肾盂的形态、输尿管的走行, 并粗略评估肾脏的功能, 在临床诊疗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随着多层螺旋CT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以及各向同性的容积扫描技术的出现, 并结合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的应用, 最终导致了CTA、CTV以及CTU等一大批新的CT检查技术的出现。CTU检查在各个医院的检查程序可能有所不同, 但排泄期图像重建出肾盂、输尿管及膀胱的整体图像是最基本的内容, 多数医院会同时有平扫图像和肾脏增强的皮质期、髓质期扫描, 既充分利用了多期增强扫描对病灶性质的判断优势, 又为后期图像重建处理提供了丰富图像资源, 对病灶位置、大小、数量、平扫密度、强化特征、对周围组织结构的累及均能清晰显示, 并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肾脏排泄功能[2]。我院的MDCTU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了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扫描部位, 不拘泥于肾脏本身, 而是着眼于平扫所见或临床信息所反映的病灶部位, 既保证了肿瘤的检出, 同时也减少了其他部位的辐射剂量。

MDCTU和IVP由于天然的诊断信息量的差异, 使MDCTU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具有比IVP明显高的检出率, 当然在病变性质判断中也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包括结石、肿瘤、炎症、囊肿、创伤及畸形等各个方面。相对于MDCTU的全方位立体信息, IVP属于平面成像, 由于前后组织影像叠加在一起, 使得组织密度分辨率明显低于CT, 而且常常叠加有肠道内容物的干扰, 即使是CT所见的高密度的结石, 在IVP中也大量表现为阴性结石而漏诊, 而在CT薄层平扫中几乎没有阴性结石存在[3,4]。当然在日常工作中, 少数情况下结石由于过小而和伪影难以区别, 以及部分所在位置与肾窦内血管壁的钙化会存在一定混淆, 也可能造成CT和CTU的漏诊及误诊。对于结石之外的病变, 由于IVP只能显示肾脏轮廓改变、肾盂肾盏的扩张、变形、推移、破坏、输尿管梗阻部位等间接征象[5,6], 无法提供其他更进一步信息, 所以在肿瘤、囊肿、感染等方面的检出贡献轻微, 对于稍远离肾盂肾盏的病灶以及体积较小的病灶基本无法检出, 而且在发现异常征象后对病变性质的判断也十分困难, 而无法提供CT多期增强的鉴别诊断信息以及MDCTU的无重叠无干扰的立体信息。当然由于部分病灶较小而没有引起明显的器质性改变, MDCTU也会造成早期肿瘤的漏诊, 以及一些不典型病灶的误诊, 比如本组中的早期膀胱癌的漏诊。对于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的挫裂伤, IVP有时能够显示出造影剂外漏, 从而显示出组织裂隙所在的部位, CTU则能更好地现在挫裂伤的范围、肾内外血肿的大小、跟邻近骨折的关系、是否合并血管损伤或受压等征象。由于泌尿系统的先天畸形都有肾盂输尿管的改变, 所以IVP和MDCTU对这类改变均能够较好的判断, 但有时候重复输尿管没有扩张则难以在IVP上显示[7], 而且如果同时合并有肿瘤或其他疾病, 则IVP无能为力而MDCTU可帮助判断肿瘤性质、周边侵犯、血管结构等信息以确定手术方案。

注:MDCTU与IVP阳性率的比较, χ2=32.89, P<0.005。

MDCTU检查的诊断优势明显, 但在实践操作中也存在检查的失败率, 主要表现在静脉注射造影剂不顺畅而致药量不足、肾脏功能减低或一侧无功能肾脏中导致尿液造影剂浓度过低等情况, 但即使在后处理重建尿路图像中效果不佳, 该检查的其他方面的诊断信息仍能够很好地反映泌尿系统的主要病变, 从而保证了检查的有效性。相反在IVP检查中, 如出现造影剂量不足或者肾脏功能低下的情况下, 尿路影像浅淡或完全不显影, 则无法进行有效的诊断。

MDCTU检查过程中对腹部进行了多次扫描, 虽然积累了诊断信息, 但同时也造成了辐射剂量的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医师以及患者对辐射剂量的担忧[8]。根据既往对CT扫描辐射剂量的研究发现, 类似的检查辐射剂量仍属安全剂量范围而完全不必担心[9], 而且随着各个厂家对CT扫描仪器的改进以及技术的进步, 在完成相同范围扫描的X线辐射剂量也在逐渐的减低, 这也为今后更多的CT检查技术的开展带来了曙光, 将有利于更多CT功能性成像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总之, MDCTU能够对泌尿系统病变能够提供全方位的诊断信息, 对病变检出率高、定性准确、简单无创、安全可靠、图像后处理方便快捷, 对泌尿系统病变提供直观、准确影像信息, 可以取代静脉肾盂造影而成为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常规[10], 而且各医院可以根据自己的检查习惯采用不同的扫描模式, 以取得患者流通量和丰富诊断信息之间的合理平衡,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杭, 王国民.CT尿路成像和IVU检查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比较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0, 31 (6) :402-404.

[2]卢向彬, 周鑫, 史浩.CTA、CTU联合应用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 (7) :1089-1091.

[3]黄伟兵, 陆建常.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 (CTU) 与静脉肾盂造影 (IVP) 比较[J].中外医疗, 2013, 32 (20) :185-187.

[4]李峰, 郑玲, 张军.静脉肾盂造影、CT尿路造影及磁共振尿路成像在诊断泌尿系统结石中的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9, 22 (3) :267-269.

[5]唐伟雄, 叶木石, 田焕书.IVU、CTU与MRU在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 (UPJO) 诊断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3, 33 (2) :149-150.

[6]鲁继东, 郭剑明, 王杭, 等.CT尿路成像 (CTU) 诊断异位血管导致的肾盂输尿管交界狭窄 (UPJO) [J].复旦学报 (医学版) , 2013, 40 (2) :207-210.

[7]马睿, 吴荣德, 崔秀芳, 等.三维CT尿路成像对小儿重复肾输尿管畸形的诊断价值[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2, 23 (12) :731-732.

[8]孟悛非, 范淼.重视CT检查中的辐射剂量[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42 (10) :1015-1017.

[9]杨晓霞, 李健丁, 乔瑛, 等.低剂量CTU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7, 16 (11) :1048-1050.

CT尿路成像质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至2007年11月间经临床诊断为泌尿系疾病的患者31例, 全部病例均做了B超和常规静脉尿路造影 (IVU) 的检查, 结石性病变27例, 非结石性病变4例, 其中男21例, 女8例, 年龄13~71岁, 平均43岁。

1.2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MX8000型多层螺旋CT机, Sgi图像后处理工作站。27例IVU疑为结石病变者先行平扫, 后行CT尿路造影 (CTU) 检查 (排泄期扫描) 。患者仰卧位, 脚先进, 腹部不加压, 做全腹定位片, 扫描范围从第11胸椎下缘至耻骨联合上缘,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 管电流250mAs, 螺距1.25, 层厚7.5mm, 重建间隙1.3mm;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90ml经肘正中静脉高压bolus注射, 速率3ml/sec。根据肾盂积水情况决定延迟扫描时间, 15~30分钟行第一次扫描, 中、重度积水者3小时左右再行第二次扫描。运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 、多层面重建 (MPR) 、曲面重建 (CPR) 及容积重建 (VR) 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尿路全程立体影像显示, 同时观察邻近解剖结构关系。4例非结石病变按常规行双肾平扫和动、静脉期双期扫描, 30分钟后进行CT尿路造影 (CTU) 检查, 最后完成图像后处理工作。

2 结果

2.1 27例IVU提示为结石病变者经CTU检查全部得到证实, 其中输尿管结石21例, 单纯肾结石6例。

结石大小在2.70mm~4.10mm之间, 位于输尿管中上段13例, 位于输尿下段8例, 有2例阴性结石由于CTU清晰显示输尿管梗阻层面的影像, 平扫时CT高的密度分辨率及结石CT值在270~310Hu之间 (明显高于软组织密度) , 可以明确诊断。在CTU的显示观察中, 结合IVU等造影资料对判断结果有重大帮助[2]。CTU完全可以显示泌尿系结石引起的继发梗阻性病变, 21例输尿管结石均引起结石以上输尿管不同程度扩张积水, 梗阻以下仍见对比剂通过, 其中2例肾盂、肾盏严重积水, 肾功能低下而致结石以下单侧输尿管全程不显影, 是由于结石位于输尿管下端第一狭窄入口, 结石体积过大 (大于3.0mm) , 输尿管完全梗阻所致。

2.2 4例非结石病变中, CT诊断1例肾癌, 1例双侧多发性肾囊肿, CTU明确诊断2例先天性输尿管畸形。

1例肾癌CTU完整显示泌尿系全程影像, 肾盂、肾盏大小和形态正常, 提示癌肿未侵犯集合系统, 后经手术证实癌肿位于肾实质, 包膜完整。1例多发性肾囊肿CTU显示双侧肾盂、肾盏受压推移, 受压肾盏拉长变形, 但无积水表现, 提示肾脏分泌排泄功能未受影响, 双侧输尿管影像清晰显示。2例输尿管畸形其中1例为单侧双肾盂、肾盏及双输尿管畸形, 患者肾盂、肾盏均呈轻度积水改变, 且双输尿管于中下段汇合成一支;另1例输尿管行径变异, 为腔静脉后输尿管, 走行于下腔静脉与主动脉之间, 下段向前绕出腔静脉右侧方, 受压输尿管可见"笔杆征"压迹, 视梗阻程度不同, 受腔静脉压迫中上段输尿管及肾盂呈轻、中度扩张积水表现。

3 讨论

本组27例疑为尿路结石患者先完成平扫, 然后行CT尿路造影 (CTU) 检查, 延迟时间设定15~30分钟第一次, 3小时第二次 (中、重度积水者) , 其目的就是为了完整显示泌尿系影像, 显示梗阻部位, 进而研究尿路梗阻的成因[3]。腹部平片 (KUB) 、B超未能发现的阴性结石及位于输尿管下段的难以显示的小结石, 结合CT平扫和IVU造影资料, CTU可以通过对梗阻部位的分析加以判断。对所有扫描图像信息进行后处理工作是CT尿路造影是否取得满意效果的关键, 明确病灶或梗阻部位, 针对图像分析处理, 充分显示梗阻引起的改变, 对最终明确诊断意义重大[4]。采用MIP (最大密度投影) 可去除腹腔脏器和肌肉骨骼的影响, 获得尿路连续完整的影像, 图像较IVU更为清晰, 对兴趣区可以进行旋转、放大, 对输尿管下段及膀胱入口处的影像有极好的显示。MPR (多平面重建) 和VR (容积重建) 能很好地显示输尿管走行途径, 确定输尿管结石的位置及梗阻部位;CPR (曲面重建) 更能直观地显示全尿路影像, 是CT尿路造影高质量图像重建的体现。

CTU (CT尿路造影) 能直观地、连续清楚地显示尿路全程的影像, 同时可以反映肾脏的分泌与排泄功能, 通过对尿路积水程度、梗阻部位以及结石形态大小的分析判断, 为下一步临床治疗提供具体和可靠的依据。笔者认为, 临床上高度怀疑泌尿系病变的患者, 在其它的影像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 CTU (CT尿路造影) 检查不失为最佳的一种选择。

摘要:目的 评价排泄性CT尿路造影 (CTU) 对泌尿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B超和常规静脉尿路造影 (IVU) 检查明确为泌尿系病变患者31例, 其中结石性病变27例先行平扫, 后行CT尿路造影 (CTU) 检查;非结石性病变4例行双肾平扫和增强双期扫描, 后行CT尿路造影 (CTU) 检查。所有扫描数据由影像工作站完成图像后处理获得全尿路排泄期完整影像。结果 27例结石性病变经CT尿路造影 (CTU) 检查全部得以证实, 其中输尿管结石21例, 单纯肾结石6例, CTU清楚显示了泌尿系结石引起的输尿管继发梗阻性病变。4例非结石性疾病通过完整的影像检查手段均得到了明确诊断。结论 CT尿路造影 (CTU) 能连续清楚直观地显示全尿路影像, 对泌尿系病变有很好的提示, 对明确诊断有重大帮助。

关键词:泌尿系疾病,CT尿路成像 (CTU)

参考文献

[1]原兰, 张凤翔, 张芳, 等.泌尿系水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内蒙古医学杂志2002;34 (3) :194-195

[2]卢延.泌尿系影像诊断新进展和评价.当代医学2001;7 (3) :41-44

[3]Lawrence C.Chow, F.Graham Sommer.Multiderector CT urography with abdo-mind compress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AJR2001, 177:849-855.

CT尿路成像质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5~83岁。临床表现一般为血尿、腹或腰胀痛、尿痛、尿频、尿急、少尿、尿失禁等。48例均行B超检查,31例行IVP检查,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

1.2 方法

采用TOSHIBA Aquilion16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电压120 k V,电流250 m A,层厚5 mm,重建间隔1 mm,重建层厚1 mm,嘱患者憋尿开始检查,CT扫描方案包括平扫和增强后多期扫描,平扫于深吸气后屏气一次性容积扫描,范围从肾上极至耻骨联合水平。根据是否要了解患者血管信息和肾脏灌注情况决定是否行皮髓质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100 m L,经肘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以2.5~3 m L/s流率注射,同时启动Sure-start软件(利用低剂量曝光实时监测目标CT值,当达到设定的阈值启动区域扫描)行肾动脉期及肾实质期双肾区扫描;然后根据皮髓质期和肾实质期强化情况决定分泌期的扫描时间,肾功能正常延时15~30 min,肾功能差者视肾皮髓质期及实质期的肾功能而定。扫描范围从肾上极到耻骨联合。

将上述所获重建薄层资料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覆盖法(SSD)等,旨在清晰显示病变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2 结果

本组48例中,诊断为重复肾盂输尿管畸形17例,其中2例表现为双侧,15例为单侧,其内1例表现为单侧三输尿管三肾盂畸形(见图1,2)。巨膀胱1例(见图3)。14例清晰显示输尿管汇合部位及输尿管膀胱异位开口;肾盂输尿管狭窄12例,重建图像(见图4,5)清晰显示肾盂输尿管移行处迂曲及狭窄,伴肾盂肾盏不同程度扩张积水;巨输尿管1例;异位肾2例,其中1例盆腔异位肾,1例异位于对侧;融合肾2例,表现双肾下极融合(见图6,7);独立肾1例;肾旋转不良7例;腔静脉后输尿管2例;输尿管囊肿1例,重建图像显示囊肿内并发结石;膀胱憩室2例,表现为向膀胱外突出的与膀胱腔相续的小囊状影,边缘光滑。

3 讨论

随着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期扫描尿路成像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明确泌尿系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1 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及后处理技术的选择和优势

大多数泌尿系先天发育异常仅靠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影像检查方法一般有X线静脉尿路造影(IVP),逆行肾盂造影、B超、普通CT及磁共振尿路成像(MRU)等检查。传统IVP检查常不显影或显影不清,不能显示肾实质形态、无功能的重复肾和输尿管,更因受骨骼、肌肉、腹腔脏器等重叠影响而不利于观察。B超受人为因素、腹腔肠气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准确显示输尿管全程的形态。普通CT因呼吸及层厚的原因不能行图像后处理,对无梗阻输尿管显示不佳。MRU虽然对单侧异位输尿管合并先天性肾发育不良的显示优于常规X线和CT扫描[1],但不能获得功能信息,对无积水扩张的输尿管显示不佳,对输尿管结石检查更局限,假阴性多[2],而且对尿路梗阻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一定限度,空间分辨率差,对病变细节及轻度形态学改变的显示能力有限。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及后处理技术通过对泌尿系平扫、肾脏双期及排泄延迟期动态扫描能实现一次检查获得完整泌尿系影像,可通过不同方法观察病变,已被证实它是一种较理想的检查方法,技术成功率近100%。在发现大多数上尿路病变方面,MSCTU优于静脉肾盂造影、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3]。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及后处理重建技术能获得泌尿系完整立体图像,满意的泌尿系图像能作到全面评估泌尿系先天发育异常疾病。MSCTU关键技术是如何提高肾盂、输尿管及膀胱的显示率[4],如何限制输尿管蠕动影响,使所有节段在舒张状态下显影于一幅图像,掌握最佳延迟时间很重要。仔细观察肾实质强化程度及肾积水程度,通过定位片提供的信息,控制好延迟时间,尽量避免多次扫描。MPR在容积数据基础上沿冠状、矢状及任意角度重组二维图像,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可以多角度清晰观察病变部位及周围伴发情况。但MPR的不足是缺乏立体感,使部分泌尿系先天异常不能在同一平面显示病变全貌,CPR可弥补MPR的不足,能将走行迂曲输水管展现在同一平面(见图4)。尿路有对比剂充盈者,采用MIP、VR及SSD均可较好地显示尿路的全貌。总之,横断面图像与后处理图像结合起来观察利于明确诊断。

3.2 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图像通过旋转、电影及切割,在短时间内能较全面明确先天性泌尿系病变的部位、性质、范围及并发症,较真实显示解剖结构与病变区相互关系,使影像思维立体化,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降低误诊率及其引发的并发症。它安全无创、重复性好,拓宽了影像应用范围,是泌尿系先天发育异常疾病诊断非常有力的辅助手段之一。在诊断尿路梗阻疾病方面不仅能准确显示梗阻部位,还可以通过图像后处理技术直观显示梗阻原因及梗阻病变的形态和范围[5],本组病例中肾盂输尿管狭窄的重建图像清晰显示狭窄部分及梗阻程度(见图4,5)。在诊断泌尿系重复肾盂输尿管畸形中,轴位像上易分辨不同程度积水导致具有密度差异的多条输尿管,常因积水输尿管延长迂曲,可在同一轴位像上显示多条输尿管影[6],此时利用MIP及VR图像可观察延长迂曲的双输尿管空间位置及走行,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及后重建图像不仅能够做到准确显示复杂的泌尿系先天发育畸形,还能同时清晰显示常见的并发症如结石、炎症及肿瘤等。如本组输尿管囊肿(见图8),清晰显示类圆形囊肿影内并发结石及左肾和输尿管积水情况。另1例左肾盂输尿管交界部狭窄并肾积水、左肾表面破裂形成肾前间隙积尿(见图9)。秉承合理的优化扫描参数[7],采用个体化的针对检查部位及检查目的扫描范围、管电流、管电压和螺距,延时扫描时我们采取降低管电流行低剂量扫描,虽图像躁声有所提高,但并未影响明确诊断(见图9)。

总之,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快速薄层容积扫描及强大高质量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实现了一次检查获取全面丰富的诊断信息,能够为泌尿系先天发育异常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然而MSCTU的多期扫描尿路成像的同时存在X线辐射量高的不尽人意之处,降低医用辐射剂量已经成为世界的热点议题,并且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可喜的是对于尿路成像检查来说,由于高浓度对比剂与周围器官的密度差异很大,拥有良好的密度对比,即使躁声稍微增加并不影响诊断(见图9)。所以随着低辐射剂量MSCTU技术的不断研究,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在临床应用上将更加具有实用价值。

摘要: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对泌尿系先天发育异常疾病的诊断优势。方法 收集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泌尿系先天发育异常病变患者完整CT资料,利用MPR,CPR,MIP及SSD等重建图像,从多方位显示病变形态及病变与周围组织之间平面和空间关系,并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重复肾盂输尿管畸形17例,肾盂输尿管狭窄12例,巨输尿管1例,输尿管囊肿1例,异位肾2例,融合肾2例,独立肾1例,肾旋转不良7例,腔静脉后输尿管2例,巨膀胱1例,膀胱憩室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图像质量高及多功能图像后重建的特点,可为泌尿系先天发育异常疾病的明确诊断提供可靠信息。

关键词: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尿路造影术,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图像后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1]Joshima M,Parelkar S,Shah H,et al.Role of magnetic resonance ur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single-system ureteral ectopia with congenital renal dysplasia:a pertiary care center experience in India[J].J Pediatr Surg,2009,44(10):1984-1987.

[2]周硕,林美福.MSCTU诊断泌尿系先天性疾病的价值:与IVU、MRU对比研究[J].中国CT与MRI杂志,2008,8(6):40-41.

[3]王继琛,王鹤.上尿路良恶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的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1):160-161.

[4]何亚奇,唐秉航.泌尿系先天异常的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8):853-856.

[5]李志坚,张学斌.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10):613-614.

[6]何亚奇,张雪林.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在重复肾盂输尿管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6):852-853.

CT尿路成像质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术前均进行CTU三维重建检查,男54例,女32例;年龄18~67岁,平均49岁,右侧肾结石43例,左侧肾结石34例,双肾结石9例,有不同程度肾积水的患者63例,结石长径2.8~7.4 cm,平均5.0 cm,结石体积为4.86~18.73 cm3,平均8.02 cm3。同期患者100例术前均未进行CTU三维重建检查,但都进行IVP检查,男62例,女38例;年龄18~69岁,平均47岁;术前行B超检查,右侧肾结石46例,左侧肾结石38例,双肾结石16例;有不同程度肾积水的患者79例,结石长径2.5~7.4 cm,平均5.1 cm,结石体积为4.34~20.38 cm3,平均7.69 cm3,均无严重的心肺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

1.2 CTU构建

86例术前均行CT尿路成像检查,采用(SIENENS)公司64层螺旋CT机从肾上极至耻骨联合上缘,扫描参数:准直5 mm×3 mm,层厚间距5 mm(必要时加用1 mm薄层扫描),螺距1,重建间隔1 mm,造影剂为欧乃派克。检查前憋尿,取仰卧位,行CT平扫后注入造影剂,一次屏气完成(14~22 s),扫描后将薄层图像传输到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并结合软件分析获得复杂肾结石的确切部位,了解其与肾结石的空间结构关系,获得整个尿路清晰的立体图像。

1.3 手术方法

术前行CTU三维重建规划设计穿刺通道组:本组86例在全麻下,先于截石位向手术侧输尿管置入F6输尿管导管,改完全俯卧位,腹部垫高使腰部平直,据术前CTU三维重建评估确定穿刺点、穿刺角度和深度,确定穿刺目标肾盏的位置,取11肋间、12肋缘下腋后线为穿刺点,输尿管导管注入泛影葡胺,在C形臂机引导下穿刺,用COOK16~18G肾穿刺针穿肾集合系统,退掉针芯,有尿液流出后放入COOK 0.035 cm斑马导丝,用COOK肾筋膜扩张器沿导丝从F6开始以F2逐渐递增进行扩张,扩张至F16或F18(多数为F16)时留置塑料薄鞘建立经皮肾微通道,Wolf F8输尿管镜沿经皮肾通道进入肾集合系统内,在生理盐水冲洗下找到结石用EMS气压弹道碎石机进行碎石并取石,术毕顺行放置双J管及留置F14或F16肾造瘘管。

术前行CTU三维重建规划设计穿刺通道组:本组100例根据IVP提供的三维信息进行穿刺手术,手术方法同前。

1.4 随访

术前行CTU三维重建组术后复查KUB了解结石残留情况,残余小结石(结石直径<0.4 cm)进行随访1个月,1个月后复查B超了解结石排出情况,对照组同法随访。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CTU测量的穿刺肾盏与结石所在肾盏所成角度及穿刺深度与术后结石清除率采用相关性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穿刺肾盏与结石所在肾盏的角度、穿刺深度与结石清除率的相关性

由表1可以得出穿刺肾盏与结石所在肾盏所成角度与术后结石清除率相关系数>0.2,因此可以认为二者具有相关性,穿刺深度与术后结石清除率未见明显相关性。

2.2 行CTU三维重建组设计穿刺通道组与对照组不同肾结石一期取净结石比较

两组中的多发结石及鹿角形结石的一期取净结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的铸型结石的一期取净结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P<0.01

2.3 术前行CTU三维重建设计穿刺通道组与对照组不同肾积水肾盏穿刺单次穿刺成功的比较

两组中的无肾积水及轻度肾积水单次穿刺成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的中度及重度肾积水单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术前行CTU三维重建检查设计穿刺通道组与对照组肾盏穿刺大出血的比较

术前行CTU三维重建检查设计穿刺通道组与对照组在有肾积水穿刺中无大出血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肾积水肾盏穿刺大出血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两组中的有肾积水的肾盏穿刺大出血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已成为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的主要方法,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和穿刺方向建立合适的经皮肾通道是MPCNL成功的关键所在[2]。在复杂性肾结石的应用中以结石清除率高、肾脏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容易操作的原则选择通道,穿刺前的影像学定位引导对建立适当的经皮肾通道至关重要,复杂性肾结石结石体积大,多占据了整个肾盂或肾盏。目前所用的肾镜多为金属硬镜,肾镜扫过的范围有限,难以到达各个肾盏。因此,穿刺通道的选择至关重要,穿刺套件所穿中的肾盏使肾镜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各个肾盏,以便提高清石率。

注:组间比较,χ2=2.79,P=0.044

CTU三维重建能确定结石在肾盂、肾盏系统内的位置、数目、大小并提供各肾盏分支的方向及各肾盏分支之间的角度[3,4],以及肾脏动静脉血管的走行,运用CT手段三维重建肾结石,提供肾结石的体积、形状、大小、数目和分支情况,对结石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5],CTU三维重建能显示肾结石距皮肤的距离、肾实质、肾周围组织器官、肾集合系统、输尿管及解剖变异等,尽量避免损伤周围脏器,术前了解肾脏皮质的厚度并对肾脏功能状况做出精确了解,进一步为术中情况做好充分评估,单通道对肾脏术后肾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影响小,多通道术后肾内血流较术前明显减少[6],尽量保持单通道碎石,根据结石所在部位及其与肾盂、肾盏空间结构的关系,测量所要穿刺肾盏与结石所在部位所形成的角度及穿刺深度,选择最佳穿刺点、穿刺角度、穿刺深度。

本组86例采用术前CTU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对重建图像进行分析,了解肾盂肾盏的结构、形态及结石的分支以及盏内结石的位置和方向关系,术前测量肾盏的角度、穿刺深度,以:(1)皮肾通道短,穿刺套件的摆动范围大,宁浅勿深的原则;(2)皮肾通道与结石存在肾盏的角度大的原则;(3)选择经肾脏背部Brodel线“无血管区”穿刺入后组肾盏的原则,选择最佳穿刺点,被穿刺肾盏要最大限度兼顾各个肾盏增加穿刺套件与结石的接触面积,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因摆动范围小、强行碎石引起的肾实质损伤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术后腹部平片检查(计算公式:结石体积=0.6×SA1.27,SA=L×W×π×0.25,π=3.1415927,结石长L,宽W)[7],获取术后实际残留结石体积,计算出术后实际结石清除率。本组86例相关性分析表明CTU测量的穿刺肾盏与结石所在肾盏所成角度与术后结石清除率呈正相关(P<0.01);随着穿刺肾盏与结石所在肾盏的角度增加,结石的清除率增加,穿刺深度与结石清除率未见明显相关性,86例单次穿刺成功率为91.8%,其余均在3次内穿刺成功,总成功率达到100%,同期术前未行CTU三维重建技术检查设计穿刺通道组100例,单次穿刺成功率为78%,其余均在3次内穿刺成功,总成功率达100%,两组的肾积水情况分组比较后,无肾积水及轻度肾积水患者中单次穿刺成功率有明显差异性,随着肾积水程度的增加,肾盏的相对增大,穿刺该肾盏的准确性提高,穿刺后有尿液流出,对穿刺深度有效掌握,提高穿刺成功率。两组的肾结石的形状大小不同分组比较结石的一期清除情况,多发结石及鹿角形结石的一期取净有显著差异性,术前CTU三维重建结石与肾脏的解剖关系,对肾盏内结石及肾盂及输尿管内的结石与穿刺肾盏的角度测量及穿刺深度的测量,选取穿刺通道,可有效提高结石的一期清除率,减少二期手术的进行可能,并能提高结石的总清除率,铸型结石的一期取净无显著差异,其多位于肾盂内,测量其穿刺肾盏与结石顶部及底部的成角及穿刺深度,在肾盂内部空间范围大,结石的活动性强,穿刺扩张器操作活动范围大,穿刺肾盏与结石顶部及底部成角较大,可提高清除率。大出血病例均发生在未行CTU组的无肾积水患者中,CTU三维重建提供穿刺肾盏的角度及穿刺深度,可避免穿刺肾柱及穿刺过深,而对有肾积水的肾盏,肾盏相对增大,穿刺该肾盏的准确性提高,穿刺后有尿液流出,对穿刺深度有效掌握,行CTU组10例因部分肾盏进针角度限制,穿刺套件不能触及,改体外震波碎石术,一期结石清除率为86.7%,总结石清除率为87.9%,手术时间30~120 min,平均79 min,未行CTU组18例改二期手术取石,均取净结石,19例因部分肾盏进针角度限制,穿刺套件不能触及,改体外震波碎石术,总结石取净率为73.1%,手术时间30~130 min,平均88 min。两组均无腹腔脏器及胸膜损伤,本组86例较同期术前未行CTU三维重建技术检查设计穿刺通道组100例结石清除率及单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前CTU检查可协助经皮肾镜碎石术有效选择最佳穿刺径路,较沈朋飞等[8]提到的一期手术清石率为73.8%,二期手术清石率为明显提高82.6%。避免因选择通道不合理引起的需多通道进行手术而加重对肾脏的损伤,取得了满意疗效。

总之,CTU检查在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术前选择了最佳皮肾通道,在C形臂下辅助引导穿刺碎石,可有效减少穿刺引起的周围脏器的损伤,降低手术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结石清除率。

摘要:目的:探讨CT尿路成像(CTU)三维重建技术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在行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前应用CTU三维重建技术了解肾结石的部位、形状、结石分支的位置或方向以及有无肾盏积水等情况,确定穿刺点、穿刺角度和深度。提供最优的穿刺路径,术后获取结石实际清除率,对CTU测量的穿刺肾盏与结石所在肾盏所成角度及穿刺深度与术后结石清除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分析对比同期100例(对照组)术前未进行CTU三维重建技术评估下穿刺的准确性和效果。结果:①相关性分析表明,CTU测量的穿刺肾盏与结石所在肾盏所成角度与术后结石清除率呈正相关(P<0.01);②本组86例与对照组在多发结石及鹿角形结石的一期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的无肾积水及轻度肾积水肾盏的单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的穿刺无肾积水者肾盏大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皮肾通道与结石存在肾盏的角度越大,结石清除率越高。②CTU三维重建技术术前对肾结石的评估,制定出最佳穿刺路径,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的术前应用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及结石清除率,减少了穿刺损伤周围脏器的风险及手术出血,减少和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CT尿路成像,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肾结石

参考文献

[1]孙西钊.影响冲击波碎石疗效的因素及对策[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5,20(9):513-516.

[2]Yang RM,Morgan T,Bellman GC.Radiation protecting during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a new urologic surgery radiation shield[J].En-dourol,2002,16:7-8.

[3]孟祥军,米其武,王华,等.CT三维重建在经皮肾穿刺取石术中预防大出血的应用价值[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22(3):187-189.

[4]Olbert P,Weber J,Hegel A,et al.Combining Lithoclast and ultrasoundpower in one device for percutaneous neprolihotomy:in vitro results ofan ovel and highly effective technology[J].Urology,2003,61(1):55-59.

[5]Hegarty NJ,Desai MM.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requiringmultipletracts comparis on of morbidity with single–tract procedures[J].En-dourol,2006,20(10):753-760.

[6]罗金泰,黄锦坤,袁坚,等.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对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7,28(7):453.

[7]那彦群.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73.

上一篇:调动学习兴趣下一篇:微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