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

2024-06-19

六五(共9篇)

六五 篇1

自2011年实施“六五”普法规划以来, 资中县农业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农业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 大力推进“六五”普法深入实施, 取得了显著成效, 被全国普法办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

1) 加强领导保障有力。资中县农业局成立了“六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 每月定期研究部署“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 保障了“六五”普法工作顺利推进。

2) 建章立制落实到位。年初将普法工作经费1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 按时足额落实到位;建立健全《资中县农业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监督检查制度》, 实现了普法宣传制度化;与局属各单位签订“六五”普法目标责任书, 将普法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3) 普法开展形式多样。一是制定了“六五”普法规划, 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小结、年终有考核。二是成立了由资中市农业局领导和局属各单位负责人组成的中心学习组, 定期集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牢固树立了领导干部依法治农的法制观念。三是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在“12·4”法制宣传日等主题日宣传活动期间, 张贴标语980幅、发放资料22万份、播放专题片650场, 向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农业法律法规, 受教育群众达30万人次, 切实提高了农民群众依法维权意识。四是积极开展依法治理工作, 建立健全了《资中县农业局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 把农业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干部职工严格遵守四川省政府“十不准”和农业部“六条禁令”。五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和队伍建设, 在资中县政府广场承办全县法制宣传橱窗6期, 在资中电视台“农民朋友”栏目举办“法律讲堂”“以案说法”等节目72期, 结合“阳光工程”“科技下乡”“法律入户”“农业执法”等业务工作的开展, 举办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370期, 在已成立的18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法制宣传教育阵地, 配备了专职普法队伍50人。六是依法妥善处理农业生产事故纠纷180件, 为挽回经济损失1 600余万元, 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4) 成绩突出效果明显。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资中县农业局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和依法治农的水平明显提高,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农业行业处于领先水平。近三年来, 该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没有发生违法违纪案件, 单位内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 没有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其他恶劣影响的事件。

5) 督促检查扎实有效。在“六五”普法中期对局属相关单位普法工作督导36次,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改进, 对走过场、流于形式、敷衍塞责、应付检查的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通报批评并取消年终评优晋级资格。

六五 篇2

每年的6月5号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动员我校积极行动起来和改善生存环境,根据八五二农场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13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思前,食后,厉行节约,”旨在使人们意识到粮食消耗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厉行节约,转变生产和消耗自然资源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部确定的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倡导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同行动,积极参与到防治大气污染的行动中来,共同建设蓝天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2011年—2015是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五年,也是国家实施“六五”普法的五年。根据xx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xx县教育科学系统“六五”普法规划》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县深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等重点工作,坚持法制宣传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围绕依法治校和教育改革的任务目标,深进开展学习之星先进事迹法治宣传教育,加大依法制校和依法治教的力度,注重德育和法制教育并重,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为不断进步教学质量、建设***校园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

按照依法治校,建设***校园的要求,着力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不断适应社会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质的进步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进、广泛、持久地在全校师生员工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在“五五”普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全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

三、主要任务

1、按照教育局“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以学习和宣传《宪法》为核心,宣传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在全校师生员工中深进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担责任”为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重点是“六五”普法规划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和目标,《宪法》、《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话剧《雷雨》观后感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信访条列》等法律法规,使全校师生学习法律、遵遵法律、崇尚法律和依法办事成为自觉养成。

2、围绕推进依法治校的要求,广泛深进学习和宣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教职工完整、正确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意义、制度及条款内容;学习宣传维护教师正当权益、促进学校***治理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学生正当权益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校园安全、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法律知识,切实进步全校师生员工依法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

3、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培养法律观念和提升法律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形成科学、系统、常态的法制教育网络,建立学生的过程评价融进法律内容的评价标准,从而进步学校的法制教育水平。

4、围绕德育与法制教育并重的要求,在发挥好德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引领功能的同时,注重法制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作用,建立依法治校与德育并重的长效机制。

四、“六五”普法的对象和要求

1、“六五”普法的对象:学校全体师生员工。

2、“六五”普法的要求

(1)《宪法》教育是全校师生员工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法律,把进一步学习《宪法》知识、把握《宪法》原则、尊重《宪法》作为养成,培育法制观念、爱国意识的爱校情怀。在学习《宪法》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工作特点,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进步学法用法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2)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中,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创新法制教育手段,建立活出生命的价值和完善学校、处室、学年、班级和社会“五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利用学校周边的法制教育资源,开辟第二课堂,通过课外教育、社会实践、法制专题讲座、演讲比赛、小品比赛、字画比赛、征文比赛、文艺汇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制进学年、法制进班级、法制进课堂”等“法制进校园”活动,利用校内局域网、校内报纸、板报、墙报、宣传栏等平台使“六五”普法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有成效。

(3)根据学校“六五”普法工作的需要,集中法律宣讲职员深进开展法律“进学校、进部分、进班级”活动,保障学校“六五”普法工作扎实推进。

(4)学校普法办全年至少组织教职工进行二次法制教育讲座和法律知识考试,同时,对全校学生每学期进行一次法制讲座和法律知识考试。

(5)做好“六五”普法教材征订工作。根据普法对象的不同,按照要求、数目,全面完成上级统编教材的征订任务,为“六五”普法创造有力的条件。

(6)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调整、充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依法治理办公室职员,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分工负责,确保“六五”普法规划顺利实施。

(7)充分利用各类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组织师生开展主题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和宣传月十一唱红歌比赛报幕词活动。

五、“六五”普法工作步骤与安排

学校“六五”普法规划从2011年9月开始实施,到2015年12月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9月由安全办依据教育局“六五”普法工作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的“六五”普法规划,同时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2、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至2015年,根据“六五”普法规划和本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年度普法工作计划,突出年度法制教育工作重点,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学习到位、资料齐备。

3、迎接检查验收阶段。2015年12月前,对“六五”普法实施情况进行自我总结评估,查找漏洞、不足的题目,进行普法材料的整理回档,并迎接上级验收。

4、落实“六五”普法教育经费保障。学校适当安排教育普法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推动对青少年普法的规律与特点的研究与探索,组织编写具有示范性的普法教材,法制宣传教育骨干的培训和全校师生员工考试、知识竞赛、讲座等发生的用度。“六五”普法教育的经费列进单位预算,专款专用,确保落实到位,以保证“六五”普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学校“六五”普法领导小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成 员:XXX XXX 各班班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六五”

普法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办,XXX同道兼任法制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六五 篇3

一、搭建校内大普法工作格局

学校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研究部署,制定了《昆明理工大学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作为推进“六五”法治宣传的总纲领;成立了“六五”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其他校党政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并设办公室在宣传部;结合各职能部门工作特点,把“六五”普法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学校各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党委;同时,依托保密领导小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招投标领导小组、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计划生育委员会等机构,分工开展相关领域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从而构建了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青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协同配合的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全面推进法治宣传教育

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进一步健全学校党委中心组集体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和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考核等制度。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力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同时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注重在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环节加强法律法规教育,通过法律知识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组织法学专业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校法律援助中心开展日常法律援助工作及法治实践等活动,切实提高法学专业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围绕与教育和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师生员工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对派遣制员工、合同工的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要求与指导。重视对离退休教职工、校内企业以及在校内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把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真正落到实处。针对研究生和留学生,分别建立了经常性的普法教育机制。

三、全方位推进依法治校

学校遵循依法治校的原则,坚持依法办事,把法律、政策与学校内部规章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2014年12月,《昆明理工大学章程》经云南省教育厅正式核准颁布,成为云南省首批被核准的高校章程之一。学校还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2013年以来废止规章制度40项,修订和完善35项,新制定57项,促进了各项工作迈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设立法律顾问室,规范学校层面各种相关法律文书、协议、合同的审定等工作,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切实维护学校合法权益,提升学校依法治校的效能。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制度等,推进学校内部民主管理,完善民主监督。

四、积极参与地方法治建设,努力构建地方立法智库

用创新精神抓好“六五”普法工作 篇4

一、抓好法制宣传教育, 必须在思路上求创新

发展要有新思路, 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在新的形势下, 法制宣传教育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 必须毫不动摇地认真落实国家“六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努力实现由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转变, 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 必须着眼时代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自觉地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 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在与时俱进中创新思路。

二、抓好法制宣传教育, 必须在内容上创新

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决定全民普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国家“六五”普法规划对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任务作了明确的安排和部署。提出在“五五”普法的基础上, 要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 加大宣传力度和普法覆盖面, 努力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律素质,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各级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部门必须认真落实并全力抓好的重要工作。但是, 实践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新的形势和任务为新时期法制宣传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 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法制宣传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发展要求,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在全面抓好国家“六五”普法规划任务全面落实的同时,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制宣传教育内容, 进一步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宣传, 加大当前发展迫切要求普及的各项法律知识的学习宣传。全面提高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 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围绕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 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形式

在“六五”普法中要突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流动人口和农民这五个重点, 通过抓干部带群众, 抓机关带基层, 抓党员带农户, 抓学生带家长, 促使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化、司法和行政执法责任化、学校法制教育规范化、企业普法经常化、农村普法多样化、社区普法系列化。应当特别强调的是,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必须做学法用法的表率。

四、抓好法制宣传教育, 必须在手段上求创新

法制宣传教育要取得实效, 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手段和方法。应该说, 近几年来我们在研究和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上积累了一些好做法和好经验。如组织副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班、全区普法骨干培训班、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月活动”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公民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中必须认清新形势, 研究新问题, 探索新方法, 在充分发挥各级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部门作用的同时, 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利用《四平日报》、电视台、广播电台大力宣传我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好典型、好做法。

五、抓好法制宣传教育, 必须在机制上求创新

抓好法制宣传教育是保障。我们必须从创新工作机制入手, 努力使法制宣传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一要强化领导机制。坚持做到领导负责、上下联动、任务明确, 工作到位。二要落实责任机制。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工作并重原则, 严格按目标任务要求, 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 加强年度目标检查和考核, 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三要健全制度机制。在法制宣传教育立法还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 要结合实际, 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公务员任职前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用刚性机制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六五普法 篇5

A.医生为患者选用疗效相当但价格低廉的药物

B.医生为患者提供完全、真实的治疗方案,供其选择表态

C.医生使用艾滋病患者病情资料时,应作隐去姓名等处理

D.医生诊断时应考虑病人的各方面因素和困难

标准答案:C

卫生行政复议机关在接到卫生行政相对人的复议申请书后,多长时间必须作出复议决定。()

A.半个月内 B.1个月内 C.2个月内 D.3个月内

标准答案:C

对医疗机构内的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正确的处理方式是()。

A.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检查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B.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C.在指定场所进行实验室检查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D.在指定场所进行临床检查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标准答案:B

某患者输液中发生反应,经对症处理,症状消失,当天夜里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晨5时死亡。家属认为是医院的责任,拒不从病房移走尸体,也不同意尸检。经与家属协商,患者死亡第四天进行了尸检,但未能对死因作出解释,无法得出结论。对这一结果()。

六五 篇6

随着五五计划的完成,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六五”计划期间,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首次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在各个领域逐渐展开,在农业领域,继续扩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范围,以连续五个农业一号文件的形势推进农业改革。

对外开放方面,通过开放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等举措逐步建立有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放松对外经济交流上的限制。同时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领域展开改革,社会发展开始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从经济运行体制看,商品经济的作用重新得到重视,多种经济成份重新出现。市场开始在局部发挥作用,开始打破原先计划体制全面控制经济运行的局面,为下一阶段改革的加速推进酝酿条件。

1980年2月,国务院决定重新制定中长期计划,酝酿编制“六五”计划。1982年12月,全國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计划。“六五”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六五”计划是继一五计划后的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是在调整中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的五年计划。

“六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然而,“六五”时期,在前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前几年虽然注意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按比例发展,但对有效控制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有时还是注意不够;在处理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对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产品质量还缺乏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监督;在着重增强企业活力的时候,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的措施未能及时跟上。

从实施的结果来看,“六五”计划完成得非常理想,指标完成百分数均值为 179%, 完成率为88%,基本完成率高达97%。这标志着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

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各项经济指标以超额近两倍完成,经济增速高达10.7%,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接近原计划的3倍。并且,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基础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不仅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高等院校在校生数增加55.9万人,完成计划358%;累计毕业研究生4万人,完成89%。总之,这五年是人民得到较多实惠的时期。

六五 篇7

一、抓案前预防, 突出“六条途径”发现和移送职务犯罪案件线索, 增强预防工作的主动性

提高发现案件线索的能力, 是掌握案件线索数量和质量的关键, 拓宽发现案件线索的渠道, 是搞好案前预防的前提。我们在坚持分析举报信件筛选案件线索等传统做法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预防优势, 多措并举, 有效地提高了掌握案件线索的数量和质量。一是开展法制宣传举报发现案件线索。市、区 (县) 两级检察院通过电视网络、法律咨询、警示教育、法制宣传、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反腐败成果展等多种方式, 增强人民群众对职务犯罪危害性的认识, 收到了法制宣传震慑和感召作用的双重效果。如六合区检察院在预防工作中特别注重预防宣传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使8名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自首。二是借助预防协作网络发现案件线索。我们把发现案件线索作为系统预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2005年以来, 市、区 (县) 两级检察院依托建立的预防网络及其成员单位, 通过召开座谈会、联席会、专题研究会, 开展专项治理和警示教育活动等形式, 共发现案件线索60余件, 其中移送侦查部门40余件。三是发动各类预防“信息员”提供案件线索。一方面, 市、区 (县) 两级检察院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为预防工作联络员;另一方面, 在全市单位、系统、行业建立了“南京市预防职务犯罪通讯员队伍”, 定期召开会议, 传授发现案件线索的基本知识, 利用他们与群众联系紧密、获取信息渠道多的优势, 及时获得案件线索。2005年以来, 各类预防“信息员”举报的案件线索占24%, 成案率达60%。四是通过案件专项调查获取案件线索。按照高检院统一部署, 南京市检察院于2006年1月1日起, 对社会开通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为确保该项工作取得实效, 我们先后组织人员到江苏南通、安徽芜湖等地, 就录入的单位和个人开展了实地档案跟踪调查, 获取许多重要线索。溧水县检察院在查处某医院财务科长王某挪用600余万元巨额公款一案, 在案件侦查终结后, 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在该县行政事业单位中开展一次财务检查的检察建议。通过检查, 又发现县某中学出纳周某有利用职务之便, 多次用其本人保管的本单位15万元资金用于个人从事营利活动的行为。五是走访关键岗位人员捕捉有价值的线索。惩治和预防实践表明, 职务犯罪往往与人、财、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有针对性的做好管人、管钱、管物等关键岗位人员的调查是捕捉犯罪线索的重要途径。如六合区检察院在进行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活动中, 发现某实业有限公司 (全资国有) 原总经理袁某某 (正处级) 对外出借公款及投资, 致使公款800余万元无法收回, 遂请示有关领导后开展初查, 走访重点岗位知情人, 查明犯罪嫌疑人袁某利用职务之便, 多次挪用公司资金及受贿的犯罪事实, 从而有效地遏制了职务犯罪。六是通过执法主体间协作配合互通案件线索。如我们与纪检、公安、税务、工商、海关、法院、司法等执法主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互相通报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同时, 市、区 (县) 两级检察院成立了以检察长或分管检察长为组长, 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职责, 充分发挥了检察机关发现职务犯罪线索的独特优势。

二、抓案中预防, 把握“五个环节”、开展“六项活动”, 剖析犯罪形成的轨迹和症结, 增强预防工作的针对性

案中预防直接关系到办理案件的法律效果。几年来我们通过思考实践, 模索总结出把握“五个环节”、开展“六项活动”的案中预防工作思路, 取得了良好的预防效果。我们认为, 开展案中预防首先要把握好“五个环节”:第一, 弄清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第二, 弄清发案单位在履行职责时是否依法进行;第三, 弄清发案单位预防机制是否健全;第四, 弄清犯罪嫌疑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第五, 弄清犯罪嫌疑人家庭及社会关系对其犯罪的影响。在做到把握“五个环节”的基础上, 要开展好“六项活动”:一是责令犯罪嫌疑人写一份悔过书;二是到案发单位召开一次案发原因分析会;三是提出一份书面检察建议;四是上好一堂法制课;五是搞好一次整改回访;六是组织一次旁听法庭的庭审活动。为确保“五个环节”、“六项活动”的有效落实, 市、区 (县) 检察院将其纳入预防工作岗位责任制, 在全市连续十年组织开展了“十佳”案件预防案例的交流、评比活动。同时, 充分运用由白下区检察院研制, 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上被高检院确定为全国推广项目的《案件预防信息管理系统》, 分析职务犯罪形成的轨迹和症结, 取得了明显成效。如玄武区检察院在办理东航某公司财务处原处长张某某贪污200多万元重大案件时, 该院深入该公司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警示教育和专项调查研究, 发现了张某某犯罪的客观条件, 即该公司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检察职能, 发出了检察建议, 随后开展了一系列的预防活动, 此举不仅得到了该公司干部和群众的认可, 而且围绕检察建议对所提出的问题积极进行了整改, 围绕人、财、物等关键环节制定出70多条规章制度, 使公司的经济效益得以大幅度的增长。检察建议得以落实后, 玄武区检察院定期回访, 由过去检察机关一家“独唱”转变为检企“合唱”的良好态势, 从而大大增强了预防工作的针对性。

三、抓案后预防, 实现“三个延伸”, 在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上下工夫, 增强预防工作的实效性

案后预防是检验“三抓三看”活动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能否达到相互统一的重要环节。在预防工作实践中, 市、区 (县) 检察院努力使案后预防做到“三个延伸”, 力求取得最佳的预防效果。一是通过案后预防实现向案前预防延伸。既重视开展案后预防, 发案后及时整改, 亡羊补牢, 又重视案前预防, 将预防工作运用到初查未成案但暴露出发案苗头的单位中去, 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纠正违法行政和违法管理的告诫建议, 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如我们在协调相关区、县检察院查办和预防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案件时, 先后多次到该主管局走访, 并就查案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 提出了检察建议。在提出检察建议后的三个月内, 该单位就有188人次拒收红包7.8万元, 24人次上交红包0.55万元, 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警示一面”的良好社会效果。二是由个别案件实现向系统行业领域预防延伸。如南京市某税务分局孙某等六名税务人员受贿、渎职窝串案件, 是南京市历年来国家行政执法机关中罕见的职务犯罪窝、串案件。在检察机关向该单位发出检察建议之后, 通过各种预防活动促使其整改, 制定出76项服务规定、8项监督规定、48本台账环环相扣的工作制度和监督制度, 使税收执法权和管理权得到有效控制, 单位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扩大预防效果, 检察机关还将对该局的预防活动扩展为对全市税务系统及整个区级行政执法单位的行业预防活动, 开展了行业共创无职务犯罪单位等预防活动, 扩大了预防工作的社会效果。三是由案件预防实现向深层次预防延伸。我们重视加强对新形势下职务犯罪深层次问题的研究, 及时向党委、政府或有关部门提出预测性、前瞻性建议, 推进法制、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国企“三联动”改制工作部署, 2005年起, 全市用近三年的时间要完成185家的国企改制任务。对此, 我们对在国企转制、改制、破产兼并、资产重组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展开调研, 撰写了《南京市国企改制中职务犯罪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受到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现任江苏省省长罗志军的高度重视, 并作了重要批示。栖霞、雨花台区检察院与辖区纪委、卫生局密切协作, 积极探索药房管理模式———药房托管, 得到了中纪委、国务院纠风办、卫生部及省委领导的肯定, 中央及省市媒体也作了报道。为推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市检察院的积极建议和筹划下, 2003年开始, 市预指委在全市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以争创“无职务犯罪单位”为载体的评选先进典型活动, 这一做法得到了上级检察院和市委、市人大的充分肯定, 并纳入《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的意见》, 进一步深化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六五 篇8

关键词:“六五”普法,社会,法治观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早就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它写进现行宪法,作为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这表明中国社会的法治化进程正逐步加快。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具有独立人格和规则意识的普通社会成员,并由此构筑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司法体系,这也给普法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启蒙、培育和树立公民的现代社会法治观念。2010年是“六五”普法规划的研究论证之年,笔者认为,“六五”普法乃至以后的普法工作应以培育现代法治观念、树立人民法律信仰为根本目标。

一、现代社会法治观念的概念

社会法治观念是指以人们的社会法律观、法制观和法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社会法律观念,它是人们在参与有关社会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所谓现代社会法治观念是以社会主体意识为基点,以社会权利和平等思想为核心内容,以对社会法律的认同和信仰为最高层次的关于法治的正确认识。一方面,法律信仰的形成要以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为前提,以对权利和平等的正确认识为依据;另一方面,主体地位、权利及平等又必须通过社会主体基于坚定的法律信仰而身体力行的法律实践得以真正实现。由此可见,主体意识、权利和平等思想以及法律信仰构成了现代社会法治观念的重要内容。

二、以培育现代社会法治观念作为“六五”普法目标的原因

现代法治的核心是制约执法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方面,要建立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律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认可即社会公众的法治观念的形成和提升。如果说前者是法治社会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后者就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没有现代社会法治观念的确立,就没有法治国家的建立,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构建。

1. 现代社会法治观念是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保证。

坚持执政为民,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本质所在。只有依法治国,使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得到正确实施,执政为民才能落到实处。坚持执政为民,实行依法治国,就要严格按照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起草、制定、实施法律,使法律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就要依法处理和制裁违法行为,运用法律约束权力,防止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转化为个人权力,处理好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消除官僚主义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保护人民的利益。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行政,要求建立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以保证直接调整公民权利义务关系的行政行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行。一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明确行政权由法律赋予,严格按照法律赋权、依据法定程序行政,确保行政权力不被滥用,公民权利不被侵害。公正司法,要求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得到正确、公正的实施。法治是制约权力、防止腐败的有效机制。只有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维护司法公正,严把法律正确实施的关口,才能使正当的公民权利得到合理的司法保护。

2. 现代社会法治观念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任何社会的文明状态都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种文明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综合体现。在现代法治中,中国的依法治国即社会主义法治,它作为法治模式的一种新形态,不仅借鉴吸取了现代资本主义法治的有益经验,而且与现代资本主义法治在一些基本的方面有共同特点。但是,中国的依法治国与现代资本主义法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的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体现着最大多数人的公平与正义,以社会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价值基础,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可以说,中国的依法治国不仅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现代法治发展的转折点和新的里程碑。因此,把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有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

3. 现代社会法治观念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它必须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有效运作,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规范竞争行为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而非行政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立良好的法制首先是一种经济行为,它为市场经济的运转、健康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规则,从而使市场行为得以在健康有序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法制建设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三、中国现代社会法治观念培育所面临的障碍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中国现代社会法治观念的培育过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障碍和困难:(1)民众基础薄弱。在中国近百年的法治发展过程中,法治似乎并没有成为社会民众的心理要求。(2)权力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受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特权观念、专利观念、权力至上等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3)立法的膨胀、法律出台时间的缩短,使得法律价值很难转化为主体价值所追求的目标。(4)司法体制存在着弊端,法律效益低下,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和组织的法律期望,造成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失望和缺乏信心。(5)法治理论中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存在,冷却了社会公众心中炽热的法律情感。当人们服从法律仅仅是因为害怕国家强制力制裁的话,那法律就无法成为人们信仰的对象。

四、培育中国现代社会法治观念的路径

培育公众的现代社会法治观念,加快法治社会进程,激发人们对法律高度认同感,从而以社会公众内心的原动力支撑起法治大厦的精神层面,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国法治建设和法治观念的构建要着眼于中国社会的现实,从根本上探究其途径和方法。

1.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建设和巩固市场经济法律文化体系。

法治国家的建设就是确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先进的法律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及其法律文化应从经济政治的变革中寻找其根本动力。因为“无论是政治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法治建设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法律文化是建立在先进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文化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相适应,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社会必然导致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因为市场经济的平等、自由的本性解除了人身依附关系对人的束缚,使人在社会关系上日益独立自主,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发挥,人潜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被释放出来,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引起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进而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需要法律至上的治理方式。因此,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培育中国法治观念,根本动力之一就是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即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

2. 立足本国实际,大胆借鉴和学习西方的法律文化。

西方近现代几百年的法治实践无论在法律技术性或法律观念性方面都积累了许多人类的共同经验,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法治建设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成果是必然的选择。西方国家为人类创造的发达的法律文化,诸如法律至上、权利本位、人权保障、权力制约等都是法治欠发达国家在法律文化初创时期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不断地鉴别和吸收,才能不断创新。当然,我们学习古今中外的东西,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我们的法律文化应该是全球法律文明与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相结合的先进法律文化。只有放眼世界,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法律文化,进行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国情需要的法制改革,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进步,中国的现代社会法治观念才能生成。

3. 架构起连接现代法和传统法的桥梁,促进现代社会法治观念的培育。

传统对于法治现代化的影响,绝不仅仅体现在法律条文中,之所以要容纳本土法因素,就是因为这些因素代表着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法条可以随着立法者的意志而变,但为人们约定俗成的道德信条、顶礼膜拜的宗教信仰却不易为国家强制力所屈服。对于传统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我们的态度一方面要摈弃那些腐朽的、落后的传统法律观念;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无法通过宣传和教育或以法律禁止而迅速彻底清除这些传统的消极影响,我们就有必要借助这种传统的积极影响来逐步形成发展出适合中国社会的制度。传统内部自有其合理的成分,并能继续吸收其合理性。我们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加以分解,然后再分别地衡量其得失。传统不是一朝形成,也无法毁之于顷刻。在法律制度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改造传统的法律观念,使其融入自由的基本理念、自由的精神实质,形成现代社会法治观念。

4. 通过加强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培育社会主体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人们基于对法律的正义性、权威性、至高无上地位和社会作用的理论认识探讨而产生的针对法律的崇敬理念。要实现法治化,仅仅有良好的法律规范和一套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法治状态的。要实现法治化,整个社会以及社会成员的法律信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条件。法律信仰不仅仅要求认识法律,更重要是对法律要形成信奉而崇敬的心理理念。只有确立对统治的合法性信仰,才能使社会成员对现存制度予以认可而得以维系,法律信仰可以依靠法制宣传、教育树立。但法律信仰真正形成,从根本上讲要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度,而逐步培育形成。法治离不开司法,司法公正是法治的重要内容和价值目标,同时也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司法公正不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法律秩序,限制恣意、防止公民践踏法律、法官滥用权力;更有利于增进人们对诉讼的信任和期待,培育公民对司法信仰的法律心理,从而为法治的实现提供基本条件。人们之所以确信法律,置法律以至高无上的地位,其重要原因是司法、执法能够使法律得以贯彻实施,能够使人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损害得以救济,最终能够使人们获得安全,使正义得以伸张。也就是说,使人们内心深处确信司法公正,并逐步内化为一种稳定的法律安全心理。人们在需要法律的同时并不一定信仰法律,法律只有在实施中满足了人们的安全、正义和秩序的需要,使损害得到救济,利益分配的扭曲得以矫正,其威信才能树立,其权威性、公正性和神圣性才得以彰显,司法公正正是起到了促使法律信仰形成的巨大潜在作用。

5. 通过普法教育,养成普通公民自觉守法的习惯和行为。

从感性公民到理性公民,需要培育,需要教育。养成法律习惯,加强法治教育不能放松。主流法律文化的引导作用,优秀法律文化作品的导向作用不可忽视。我们一方面要使全民普法教育制度化、法制化,教育公民正确的主张和维护自己的权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法制的进步,公民的维权意识有了显著提高,最突出的表现是所谓“民告官”的案件增多。现在,紧迫任务是要通过“普法”和其他各种宣传、教育的形式,让公民明白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和自由,使其权利意识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在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采取教育宣传为主,媒体监督为辅;政府传导为主,法治良性反馈为辅;为政者守法为重、公众厉行法律为先等多渠道、多层次、复合型、立体式的法律文化构建模式,使普通公民真正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6. 以现代社会法治理论消融国家优位理念,树立起国民优位理念。

国民优位理念应包含以下观念:国家是为国民服务的,而不是国民为国家服务的;国民是目的,国家是为公众服务的工具。正如潘恩所说:“政府不过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其目的在于为全体国民———个人的、集体的———造福。”社会的主体是广大的社会公众,那么树立起国民优位的理念也正是国家为社会、为广大的社会公众服务的理念,这样的一种理念是培养法律情感、促成现代法治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把法治精神的建设同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培养社会公众现代社会法治观念的重要基础。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法治和经济并非是绝对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结构上的功能互动的关系。法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种理想的秩序和制度环境,经济为法治提供某种基础。现在,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状态之下,而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是公平、自由的竞争,随之产生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制度防止了社会各种弊端的滋生,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这样,就会使社会公众普遍形成一种崭新的法律态度,普遍对法律产生一种高度的认同、对法律的信任、信心和尊重。这种社会公众的法律情感就会成为构造法律信仰和培育现代社会法治精神的沃土。

参考文献

[1][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2-26.

[2]何勤华.德国法律发达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21-126.

[3]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36-37.

[4]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0-26.

[5][美]哈特.法律的概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1-13.

[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5-38.

[7]沈宗灵.比较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25.

六五 篇9

一、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 统筹安排, 确保 “六五”普法工作落到实处。

(1) 领导重视, 职责明确。学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学校聘请的法制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分工, 落实责任, 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 统筹安排, 扎实推进。每年都认真制定“六五”普法的年度工作计划, 统筹安排, 强化管理, 年终按时向上级普法部门报送普法工作总结, 确保了“六五”普法工作落到实处, 并取得实效。

2.广泛宣传, 全面覆盖, 把“六五”普法工作引向深入。

(1) 广泛宣传, 营造浓厚的学法氛围。我校通过广播、校园网站、学校QQ群、微信群、宣传挂图、墙报、宣传栏等大力宣传“六五”普法的重要性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通过举办法制专题讲座, 进一步增强师生员工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2) 全面覆盖, 确保“六五”普法工作人人受益。人员全面覆盖, 覆盖领导干部、全体教职员工、学生、“村官班”学员、学生家长、社区人群。领域全面覆盖, 覆盖教学、后勤管理、行政、人事、基建、采购等各领域。

3.拓宽渠道, 丰富形式, 确保 “六五”普法工作取得实效。

(1) 面向全体教职员工:一是征订教材, 举办讲座, 加强学习。为教职工购买了普法书籍, 充实了法律知识的宣传内容, 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 使教职工的法律理论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二是强化教职工学法用法意识, 提高教职工依法执教的能力。将普法教育列入教职工的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之中, 广泛开展以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使全校教职工学法用法取得新的成效。三是认真开展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学校党总支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 组织民主评议等活动, 加强作风建设工作, 使党员同志不断提高廉洁自律意识, 成为广大教职工廉洁自律、廉洁从教的表率。四是深化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 提高领导依法治校的能力。以提高领导者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 抓好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 强化党支部学习制度, 坚持学习的经常化、制度化, 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的作用, 并带头上好法制教育课。五是学考结合, 夯实学习内容。学校每学年在积极参加上级司法部门组织的法律知识考试外, 还要对全体教职工的学法、守法情况进行总结, 然后学校根据教职工遵纪守法和参加普法活动情况进行评定, 作为教职工学法、守法的考核材料, 存入档内。六是以案讲法, 提升普法工作深度。学校每学年都要请法制副校长进行以案说法的法制讲座;与此同时, 教师还利用家访、家长会向广大家长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 使广大家长认识到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性, 为学校普法工作赢得了社会的支持。七是完善师德建设, 提高师德育人水平。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师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健全和完善了教师职业道德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 建立了师德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把师德规范的要求融入到教师岗位职责中。

(2) 面向全体学生:一是以德育工作为目标, 抓好学生的普法教育。坚持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 把法制教育纳入正常的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体系。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 具体负责组织、协调、领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 为学生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和《政治经济与社会》等课程, 教育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 自觉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结合学生养成教育,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我校《学生手册》, 从养成教育入手, 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等,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活化教育内容。二是以安全教育工作为重点, 推进学生普法教育。建立安全教育工作责任追究制, 学校学生科将安全教育工作列入班主任工作的目标考核内容, 并进行严格考核, 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签订责任书, 学校与班主任、教师、学生层层签订责任书, 明确各自的职责。将安全工作列入教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不断完善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规章制度, 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坚持实行重大节假日安全预防事故校领导带班执勤制度。三是以创建“平安校园”为契机, 增强学生普法教育。我们以创建“平安校园”为载体, 做好创建过程中常态化的工作:第一, 进一步明确安全目标, 举办系列专题讲座,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第二, 加大综合治理工作力度, 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制;第三, 建立联控联防长效机制, 深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加大检查力度, 重点对校园教学楼及学生宿舍门窗、电路、消防等隐患进行检查, 做到防患于未然。四是以“法律进学校”为突破口, 巩固学生普法教育工作。每年的法制宣传月活动期间, 我校都会召开全校师生动员大会, 营造浓厚的法制教育宣传氛围。邀请我校的法制副校长丁锋同志 (五指山市公安局) 到我校为师生员工讲座。围绕“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校园”等主题, 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 定期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宣传活动;利用周一国旗下的讲话, 结合学校的值日检查情况,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教育片等。结合班级实际情况, 举行主题班会。各班围绕《宪法》、《法律知识读本》、《未成年人保护法》、《国旗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 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分辨是非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 面向“村官班”学员的普法教育。我校从2008 年至今, 在五指山、保亭、陵水、乐东、三亚、东方、白沙、昌江和琼中这9 个少数民族地区市县的42 个乡镇, 开设69 个教学点, 把课堂搬到了离农民最近的地方, 培养“村官班”学生1.5万余人。我校结合自身的特点, 深入研究和把握普法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进一步理清思路、抓好“六五”普法的各项工作, 特别是我校在校外教学点的教学过程中, 渗透法律法规、人文、礼貌礼仪等知识教育, 转变学生思想, 对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村风、民风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4) 面向学生家长的普法教育。我校利用各种渠道, 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如召开家长会, 向学生家长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法》、《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知识, 并以典型事例为素材丰富家长们的法律知识。在假期向家长们寄发《告家长书》, 监督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等。

(5)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一是以学校章程为根基, 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体系。目前, 我校已经启动了学校章程工作, 制定了《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章程》。章程的制定, 将促进学校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保障学校依法自主管理, 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 全面提高办学品质, 努力把我校办成一所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农林类专业品牌学校, 使学校的办学水准始终处于海南一流, 全国领先的国家级示范校的行列。二是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 进一步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不断健全党总支、党支部例会、校务会、教职工 (代表) 大会等重要决策性会议的议事决策程序, 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进行民主监督权。在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 充分发扬民主, 保证教职工充分行使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和评议监督权, 确保学校重要决策过程的民主性, 保证学校管理与决策的规范、廉洁和高效。贯彻落实“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制度。三是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我校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 实行党务公开、校务公开、校园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公开等, 切实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我校不断健全学生、教师申诉和权益保障机制, 尊重教职工大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维权职能, 保障学生和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四是转变学校管理观念, 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提高学校领导干部和教职工依法管理、遵纪守法的能力, 自觉用法律方式来解决问题, 依法维护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同时, 把法治理念、法治方式作为学校领导管理能力考核的重要方面, 把依法治校的成绩作为校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把遵纪守法作为教职工年度考核的重点考核评价标准。五是自觉维护学校名誉、珍惜学校品牌。学校要求领导干部、教职工,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素质和修养, 牢记并践行校训, 明白自己一言一行产生的影响, 高度重视和珍惜学校的名誉和利益。

二、主要成效

1.校园平安和谐。我校在“六五”普法期间, 通过扎实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 普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师生法律知识普及率达到100%;二是师生安全教学无事故, 无违法犯罪现象发生;三是师生的遵纪守法率达到100%,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被五指山市评为“五指山市2014 年度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2.“村官班”普法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我校的“村官班”不仅推动海南民族地区的发展, 也极大改变了海南民族地区的社会面貌, 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例如, 很多学生在以前经常喝酒闹事、打架斗殴等, 对当地的社会治安构成了一定的隐患。学生们自从进入我校的“村官班”学习以来, 逐步提高了文明意识, 遵纪守法意识, 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现在学生们日常见面变得更多的是讨论有关种、养知识, 这也无形中带动了其他村民的学习兴趣,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2014 年学校被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村官班”办学成果被省教育厅选送参评“全国教学成果奖”。学校的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有关媒体的称赞报道 (《海南日报》2014 年10 月14日和17 日、《中国教育报》2014 年10 月24 日分别对我校在践行普法工作, 推动教育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报道) 。

上一篇:行政下一篇:约翰与汤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