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

2024-06-19

行政(精选11篇)

行政 篇1

(一) 税务行政赔偿申请

一是申请条件。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赔偿请求人有权申请赔偿。对下列情形, 税务机关不承担赔偿义务:税务机关执法人员行使与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因赔偿请求人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二是申请资料。赔偿请求人应当向税务机关递交《税务行政赔偿申请书》, 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 可委托他人代书, 也可口头申请。三是申请须知。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该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税务机关;两个以上税务机关或与其他机关共同行使职权造成损害的, 应共同履行赔偿义务;受税务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在行使受委托的税务征管权力时侵犯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委托的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 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 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经复议机关复议的, 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税务机关, 但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 复议机关就加重的部分履行赔偿义务;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的时效为二年, 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

(二) 税务行政复议申请

一是申请条件。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和其他税务争议当事人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可依法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也可以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二是申请范围。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包括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及退税、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以及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和征收税款, 加收滞纳金;扣缴义务人、受税务机关委托征收的单位作出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责令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保全措施: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存款;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税务机关未及时解除税收保全措施, 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拍卖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税务机关作出的税务行政处罚行为: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停止出口退税权。税务机关不予依法办理或答复的行为:不予审批减免税或出口退税;不予抵扣税款;不予退还税款;不予颁发税务登记证、发售发票;不予开具完税凭证和出具票据;不予核准延期申报、批准延期缴纳税款。税务机关作出的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行为。税务机关不依法给予举报奖励的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其他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三是申请须知。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 可以书面申请, 也可以口头申请。申请人提请的税务行政复议的条件和时限: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不服的, 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确定的税额、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纳税担保, 然后可以在收到税务机关填发的缴款凭证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除征税、不予审批减免税、不予抵扣税款、不予退还税款行为以外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 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可以在得知税务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因不可抗力或者被申请人设置障碍等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 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申请人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复议机关已经受理的, 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申请人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人民法院也已经依法受理的, 不得再申请行政复议。申请复议的主体资格:依法提起行政复议的申请人, 具体是指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和其他管理相对人;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死亡的, 其近亲属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 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理申请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生合并、分立或终止的, 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与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虽非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 但其权利直接被该具体行政行为所剥夺、限制或者被赋予义务的第三人, 在行政管理相对人没有申请行政复议时, 可以单独申请行政复议。

(三) 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申请

一是申请条件。当事人要求听证的,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组织听证。依法应当听证的案件, 除当事人放弃听证权利或者被正当取消听证权利外, 税务机关不组织听证, 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二是适用范围。税务机关对公民 (包括个人、个人合伙或个体工商户) 作出2000元以上 (含本数) 罚款或者对法人或其他组织作出10000元以上 (含本数) 罚款的行政处罚之前, 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 并告知当事人其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三是申请程序。要求听证的当事人应当在《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送达后3日内向发出告知书的税务机关书面提出听证, 逾期不提出的, 视为放弃听证的权利。四是所需资料。《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及相关资料。

行政 篇2

1、负责主持本部门工作,完善公司行政管理体系。适时制定、完善各项行政办公管理规范、督促、检查、反馈制度的执行情况并提出具体措施;

2、对重要档案、文件、资料、办公用品、各类资产、办公软硬环境、员工团队活动等进行规范化管理;

3、提供优质、高效行政、后勤服务,___程度地节约办公资源,降低办公成本,提升办公效益和效率;

4、维护公司品牌形象建设,提升公司公众形象;

5、参与公司绩效管理、考勤、5S管理工作;

6、负责办理公司资质的申报、年审、更新工作,与各行业及资质主管部门保持经常性联络,随时关注行业动态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新规定;

7、协助办理面试接待、会议、培训、公司集体活动组织与安排,节假日慰问等;

8、协助领导做好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9、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21、负责协会秘书处办公室日常行政管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客户接待;

2、协助做好会员服务及会员管理工作;协助拓展业务资源和维护合作伙伴关系;

3、负责协__文件起草和管理工作;负责内部管理建章立制、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估;

4、组织内部会议和培训活动,协助组织外部会议、培训、考察等活动;

5、能够承担财务工作。负责年检报送;

6、收集和分析相关行业信息及动态,为项目策划及执行策略提供相关依据;

7、参与制定相关活动方案,协助统筹活动筹备及执行工作;

8、完成领导临时分派的其它工作任务。

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31、统筹规划部门工作,完善管理体系,并有效执行;

2、控制成本,提高有效使用率;

3、负责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负责监督、执行与追踪;

4、绩效考评体系的完善,行政制度的落实检查;

5、领导安排的其他临时性工作任务。

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41、负责在读学员及家长维护,服务,活动组织

2、负责在读学员续费及扩课

3、负责每月数据统计分析

4、负责校区内部行政工作

6、完成上级交给的其它事务性工作。

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5

执行工作流程体系文件(公司制度)

履行组织管控体系文件(部门岗位职责)

办公室内务管理

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61、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及员工发展体系的全面建立),制定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负责日常人事管理工作,包括人员招聘培训和员工考勤统计、劳动年检、人事档案等;

3、擅长各类中高端人员的甄选和选拔,完善公司人才的储备和梯队建设。

4、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的全公司工资调整工作,以及因试用、转正、转岗、升降职、退休和奖励带来的个别员工工资变动。

5、负责员工考勤、调休、请假、加班管理与统计,按考核规定具体审定各部门职工月工资、季度、奖金和津贴的发放。

6、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审定劳保、医疗、养老、失业和福利等项目和支出水平,为各有关人员办理相应的手续。

7、细化薪酬福利管理规章,加强检查和监督。

8、负责员工关怀、访谈,维护公司人员关系。

9、完成领导交代的其他事宜

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71、企业文化、政策的宣导落地,总部各类通知、文件和信息的传达。

2、负责招聘组队、考勤监督、人事手续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协助店长做好团队建设。

3、负责门店形象、员工工作形象及网络照片形象的监督和管理。

4、负责合同、收据和款项的每日检查,负责成交单资料初审和定期上交财务部门,复核所在门店的收入/成本。

5、负责门店管理费、水电费、租赁税费、办公费用、维修费用等的管理,及租金发票的递交等。

6、负责门店证照、资产的管理和维护。

7、负责门店及协助片区、区域会议材料的准备、会议的组织和活动策划。

8、协助店长执行和监督公司各种规章制度的落地。

推行行政改革提升行政效率 篇3

关於公共行政的问题

与时俱进,推行公共行政改革,是建立阳光政府的必要手段。关於这方面的内容,几年来,施政方针都有提及,明年的施政方针著墨不多,特别是打造阳光政府等方面,欠缺具体的措施。公务员作为特区的宝贵财富,根据社会的发展,适时调整公务员的薪酬,提升福利待遇,本人並不反对,但是,如何利用这种机制,不断提升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提高行政效率,推进行政改革,两者之间,如何起到互相激励的作用,是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

推行公共行政改革,必须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机制,由整体公务员队伍著手,如果我们将整个公务员队伍看成一个“苹果”,就算外表“靓”,但是里面“生虫”,又怎么能够讲是一个“好苹果”呢?

中央统筹公务员事务,包括招聘、管理、晉升等,已经讲了六年,基调年年差不多。今年3月施政辩论期间,有关官员公开表示,中央招聘制度,已经於今年2月全面推行,明年的施政方针讲,特区政府已经具备条件,按照《公务人员职程制度》推行公务员中央招聘。关於这个问题,过去5年的施政报告、施政方针都有提及,並表示一直都在进行之中,今年又讲具备条件推行,前后矛盾。社会普遍认为,由於一直缺乏有效的公务员中央统筹机制,因此造成了好多问题,公务员编制不断扩大,就是其中之一。公务员人数,2009年比2008年增加6.5%;今年6月底比去年同期增加2.5%,达到22,558人,如果加上包工合同、私法制度招请的公务员,总人数相信超过25,000人。将来,公共行政机关有可能进一步增加,面对公务员队伍不断膨胀,包工合同、私法制度招请的公务员人数缺乏透明度,再加上公务员的中央统筹机制等问题,其中的实际情況究竟如何,陈司长是否可以明确向社会作一个说明?

施政方针表示,行政暨公职局的重组将於今年生效,成为中央统筹公务员的职能部门,並且具有研究、统筹以及改革公共行政事务,包括优化公众服务、公共行政研究、绩效评估、政务公开等功能。此外,为更好地统一处理公务员事务,退休基金会将纳入行政法务范畴。

行政暨公职局重组、退休基金会纳入行政法务范畴,已经不是新闻,当局吹风已经有一段时间。对此,社会可能有一种错觉,这个是为了推行公共行政改革、中央统筹公务员事务。过去十一年,公职局的职能,一直都是负责有关公务员的事务;而退休基金会,以前属经济财政司范畴,主要负责退休公务员事务,管理退休金、公积金以及进行适当的投资。公职局重组之后,仍然是一个局级单位,可能会出现部分职能调整。但是,同级单位,过去十一年未做到的事情,又或者不足之处,通过这一次重组,能够将涉及五个司、几十个局、两万多公务员的中央统筹事务、整体公共行政改革事务,推向一个全新的水平,这个局重组之后,究竟有甚么新的法宝,可以“妙手回春”?

至於退休基金会,这个閒职部门,现在转了主管部门,好多公务员担心投资回报的问题,至於重新划分主管部门,对公务员事务的管理有无好处,有待时间证明。

另外,施政方针在公共行政范畴提到,继续推广国际管理标准认证。据了解,单是民署,不同的部门就搞了十几个国际认证,包括文件收发管理。但是,最近,审计署揭发民署綠化部门文档管理疏忽,由此说明,取得国际认证原本是好事,但是,往往不能够代表实际工作成效。政府每年花费公帑去搞国际认证,之后,对於实际成效是如何监察同评估的?

关於中央统筹法改的问题

由於历史遗留的问题,澳门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回归后,立法规划及法律改革,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澳门虽然是一个小地方,但是,法律、法令以及行政法规超过2,600件,其中法律就超过490件,比世界好多国家都要多几倍。回归后,有关立法规划及法改工作,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因为,其中的关係错综複杂,这个也是澳门不断立法、修法,但仍然觉得法律、法规不足够的原因之一。面对这项重大的任务,作为法务部门,早在回归当初,就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解決问题的根本手段:首先应该著手进行法律、法令、法规的清理和适应化工作;其次应该针对澳门立法的特点,统筹协调好跨部门之间的合作;最后应该积极与立法会配合,多管齐下,逐步完善澳门的法律体系。

特区政府为此设立了三个局级单位,包括法务局、法改办、国际法事务办公室。好可惜,“三个和尚冇水食”,这三个部门过去多年,在立法规划、法律改革等相关工作方面,政出多门、各自为政,並无积极的建树,由於各有各搞,加上同立法会及其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机制,统筹立法,更加成效不彰。十年前就应该开始著手处理的法律、法令、法规的清理和适应化工作,拖到今年3月,才对社会承诺3年内完成相关工作。目前,只有两年多时间,到时能不能够兑现呢?

明年的施政方针强调,将法改办同国际法事务办公室合併,这两个部门重组后,设立中央统筹以及协调法改工作的机构。合併后,即使官员有所调整,但是,如果仍然是平级机构,究竟又有甚么“把炮”,可以跨范畴、跨部门统筹协调法改等工作?对此,社会普遍质疑,这两个部门一直都属陈司长管辖,都是从事有关立法、法改工作,过去工作成效不彰,这两个部门究竟是缺乏工作能力,又或者有其它原因?合併重组后,能力,尤其是跨部门统筹协调的能力,是否会因此得以提升?以前工作中的障碍,是否可以消除?是否可以真正扭转目前的局面?

关於民政民生事务的问题

水浸、食品安全、市政建设等问题,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这些问题,每年的施政方针都有提及,但是,成效並不明显。例如:修车场的问题,1996年,当时的经济司将权限交给市政厅,回归后由民署负责,14年时间过去了,关於规范修车场的条例至今未能出台,所造成的问题是,不少修车场一直无牌经营。但是,在人手短缺的情況下,经营者往往又因为无牌,不能申请劳工,偷偷摸摸做生意;另外,大量修车场开设在住宅楼宇舖位,造成环境、空气污染,附近居民怨声载道。因为一项条例迟迟未出台,业者、居民两边不讨好。对此,市民好想知道,类此关乎民生的法律、法规,迟迟未能出台的真正原因是甚么?

依法行政 法治行政 篇4

依法行政是各级人民政府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推行公共行政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法律实施的活动。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所从事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因此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在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过程中, 必须遵守法律, 符合法律规定, 完全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依法行政的标准。依法行政的根本含义是要用法来管理社会, 而不是用法统治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处于同一管理规范之下,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政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指“执行事务”、“政务的组织和管理等”。依法行政即政府守法, 它具有如下特征:1.在法律面前, 政府没有任何特权, 政府必须立于法律之下, 它们只是法律所体现和表达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它们所拥有的行政职能是国家意志的延伸。行使权力, 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需要, 除去该种权力之外, 它与公民和其他当事人一样, 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政府行为的内容不得与国家法律相抵触。政府在其活动中有自由裁量的权力, 然而, 自由裁量并非漫无节制政府行为的内容必须遵守法律的原则, 而不得以游离或独立于法律内容之外的所谓自我意识而为所欲为。3.政府不仅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者, 而且是义务的承担者。相对权力而言, 强调政府的义务性规范更具有实际意义。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1. 合法行政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领域的内在要求。

合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 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2. 合理行政具有理性, 属于实质行政法治的范畴, 尤其适用于行政活动

最低限度的理性, 是指行政决定应当具有一个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合理与适当, 并且能够符合科学公理和社会公德。行政理性表现为以下三个原则: (1) 公平公正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 不偏私、不歧视。 (2) 考虑相关因素原则。作出行政决定和进行行政裁量, 只能考虑符合立法授权目的的各种因素, 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 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 (3) 比例原则。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 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3. 程序正当要求构成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和时间、顺序要符合法律程序

(1) 坚持公开原则。公开是对行政行为的一项基本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 应当公开进行。 (2) 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公平公正的本意是公道正直, 没有偏私。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事公道, 不徇私情, 合理考虑相关因素;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 不因相对人的身份、民族、信仰、性别而有所歧视。 (3) 听证原则。在行政程序上要保证相对一方当事人对行政行为发表意见, 并且使这种意见得到应有的重视。“公开原则”中的听证, 主要体现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知”的权利。 (4) 顺序原则。要求行政程序的各项制度表现为一定的顺序性, 如果违反了规定的顺序, 即为违法或不当行政。顺序原则是行政程序的时间性的表现和要求之一, 其实质是保证行政程序的合理运用, 防止因时间的差异而对相对人造成侵害或损害。

4. 高效便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之一,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效益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 行政机关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 办事效率不高, 任其发展下去, 必将直接有损于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 有损于党和国家的前途, 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 行政机关必须要坚持高效便民原则, 要真正做到高效便民, 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活动, 应当遵守法定时限, 提高办事效率, 提供优质服务, 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论是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的国家, 都把效率问题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因为没有效率的公正是虚假的公正, 暂时的公正, 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正价值。

5. 诚实守信是政府机关的道德准则

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 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 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这就是行政法上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政府是否守信, 不单是政府官员的个人素质和品行问题, 而是政府机关行使权力的观念和责任问题。只有当每一个政府官员都能对政府权力的来源和行使规则有一个正确深刻地了解, 认识到政府的每项权力都来自人民的赋予, 必须在合法的范围内以合理的方式行使权力, 错误行使权利必须承担责任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树立起守信的观念。

6. 权责统一实际上是赋予行政机关的义务和责任

行政机关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依法履行其职责, 擅自放弃、不履行其法定职责或违法、不当行使其职权, 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权责统一原则要求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 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 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三.法治行政的基本理念

1.公共行政理念

公共行政是行政的首要理念, 它衍生出公开、公平、公正和公信原则。行政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政策、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 为公共秩序、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着想, 为人权保障和发展开发资源和环境。公共行政应当成为公开行政。行政为公众之事, 自当公之于众。行政暗箱操作易于滋生行政私化, 公开行政便于维持行政的公共性能和促进行政民主化进程, 行政公开利于公众参与行政过程, 增强行政动力从而发展着行政效率, 并能深化对行政的监督从而保障着行政方向;公共行政应当成为公平行政。

2.平衡行政理念

平衡行政是行政的根本理念。在民主宪政体制中, 无论行政权力与其它国家权力构建了怎样的关系, 制约和平衡已成为权力关系的基本精神。但广泛存在的权力领域背离权力制衡精神的行政权力的扩张侵蚀着立法和司法的地盘可能突破宪法框架容易形成行政专横。行政专横同样会阻碍行政领域权力与权利关系的平衡、稳定和发展。因此, 行政过程不应是单纯权力意志的体现而可以描绘为行政方与相对方两个方面对行政关系的共建。任何本位思想和观念都会有损权力与权利既独立又统一的和平共处, 民主立宪和宪法指引下的制度发展, 比如立法制度、程序制度、司法审查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是权力与权利和平共处与平衡发展的根本保证。

3.法治行政理念

行政是国家行政权力依法律要求的行动。法治的主要涵义是法律对政府拥有绝对权威, 政府的权力行动符合法律要求, 是法治行政的一般标准。法治行政说明了法律与行政的关系, 其意义可以浓缩为法律对行政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支配力, 其属下包含了权自法出、法律保留、行为有据、法律优位、程序规制、司法审查等观念判断和制度选择。它说明行政权力应当来自于法律的规定, 特别是对公民权利产生直接影响的权力必须由法律明示, 行政亦无法外特权;行政作用于社会事务但凡关涉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事项行政应保留给立法由法律规定, 行政不得取代法律;行政权力行为应当接受立法给予的规范指引, 对公民权利产生不利影响的权力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4.程序行政理念

程序行政是行政的关键理念。程序法治原则展现着程序法治理念。程序法治所应遵循的民主原则、公正原则和效率原则, 恰是现代法治精神和人权理念的深刻体现。民主原则是程序设计和程序法制化的基本原则。不讲民主原则的程序往往远离控权精神和人权理念, 以往阻碍公民权利实现的程序壁垒在现行行政法中尚有残存, 它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与控权和人权等概念相联系。公正原则是程序法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公正是程序的生命, 不讲公正的程序难负推进法治进程和促进人权保障的使命。效率原则也是程序法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效率是现代行政的重要特征和生命基础, 通过程序实现效率是行政法制的合理选择。树立程序行政理念既有利于摒弃因程序随意而产生的不公正, 又有利于实现效率。程序制度之于程序原则和程序法治的意义表明, 只有重视程序立法, 通过程序立法建立和完善程序制度支持系统, 才能促进程序民主、公正和效率原则的实现, 才能使程序法治和整个法治融会平衡精神, 通过控权表示对行政法领域人权的关怀。

四.依法行政对转变政府职能的意义

政府职能是通过政府行政官员及其公务员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制定发展目标和履行具体职责的事实, 作用于民众思想感情而产生的一种综合认识。政府官员和公务员的作为直接影响着民众对政府的依赖和对政府职能的认识, 从而使政府具有崇高的威信, 巨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号召力。这就要求政府行政官员和公务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增强执法意识, 规范执法行为, 提高执法水平, 同时做好执法监督和执法检查, 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 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

依法行政既是依法治国的关健和核心, 又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当前, 依法行政的突出矛盾并不是无法可依, 而是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确实存在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以及以权压法、以言代法、权钱交易、贪赃枉法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落实严格依法办事,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行政行为, 尤其是政府行政官员和执法部门的公务员必须正心修身, 以身作则, 将依法行政行为置于广大民众的监督之下, 做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转变政府职能要求建立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科技型政府和开放型政府, 这一多层次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法治行政。

依法行政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相应地要求政府转变职能, 实行政企分开, 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 政府应通过大量的行政法规强化政府职能, 解决社会问题, 缓和社会矛盾, 有效地管理现代社会, 使政府的权力合理分配, 职能合理划分, 人员合理配置, 成为权、责、职相统一的政府。

依法行政是保持党和政府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前提。只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才能有效地避免政出多门、朝令夕改以及“人在政兴, 人去政息”的混乱现象, 从而保证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得到长期正确和稳定的贯彻执行, 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依法行政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 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 避免处事不公、错误和违法, 减少纠纷和矛盾, 是依法行政的核心。同时, 为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行政管理和实施中, 要严格遵守法定的操作规则, 努力在提高行政效率中依法行政。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必须彻底转变政府职能,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坚持在法律的约束下实施行政行为。健全监督机制, 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 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因此监督其行为, 防止其权力滥用就成为依法行政, 建立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

摘要:本文从依法行政的内涵、基本要求, 浅谈法治行政、依法行政对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意义。

论行政职权约定与行政职权法定 篇5

关键词:行政权法定;行政权约定;现代行政法理念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114-02

一、传统行政法理念的行政职权法定

传统行政法理念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权皆为法律所设定,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职权。正如有学者指出:“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1]不仅是在理论上,大多数学者坚持行政权法定的观点,立法上也多次对该原则进行了确认。例如201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行政强制法》明确规定: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早前的《行政许可法》也规定,行政机关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

对于行政职权法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学者们大致相同,但也略有区别。如杨小君老师认为,行政职权法定主要包括行政职权来源法定和行政职权范围法定[2]。概括来说就是,行政职权的内容是法定的。还有学者指出,行政职权法定不仅包括内容法定,也包括行政职权行使程序的法定。在当今社会,程序正义被不断强调,行政权力行使的合法性首先应该是行政程序的合法,各种权力的行使应该遵循法定之程序,而行政职权法定所要求的程序合法也开始彰显出独立的程序价值和诉讼价值。也有学者认为,行政职权法定的表现应该包括:内容法定、程序法定和责任法定[3]。这与行政主体要件的权、名、责一一对应,完善了依法行政的具体内涵。

二、行政职权约定的阐释及确立原因

前面提到的行政职权法定已经是理论和实践都认可的一个行政法的原则,这对于遏制行政权的肆意妄为、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有重要作用。同时,严格恪守依法行政,能保障行政权力的廉洁与清明,公民可以在先知法律具体规定的情况之前作出选择,对于树立和维护行政机关的权威具有重要意义,确实也能较好地实现服务人民的理念。

但是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让略显僵硬化的行政权力难以适应,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行政权力要么保持沉默、要么通过“法外权”扩张来应对危机。而随着服务行政、给付行政的出现,公民对于政府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的职能定位开始发生变化。政府为了实现其经济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不得不采取灵活的行政方式和多样的管理手段,政府的服务理念和方式也发生变化。行政职权的来源也突破了单一的法定模式,契约行政开始走向前台,开启了一个行政职权法定与行政职权约定并存的时代。

关于契约行政产生的理论,学者们也多有涉及。有学者从社会契约的角度对此作出论证。张弘老师认为:政府或行政机关及公务员为公民服务,本是政府与公民的事先约定,公民在转移公共管理权于行政机关的同时,已约定政府为自己服务为前提,即行政服务说到底是政府事先许诺的一项义务。这些既有早期思想大师的经典论述,也有西方丰富的实践,故如果政府不服务或服务不到位,就属于违约,而违约是要承担责任的,这同样是现代法治的应有之义。

笔者把行政职权约定下的契约行政简要分为两种。第一种为理论论证下的契约行政。就如前面张弘老师认为的那样,政府提供行政服务是一种事前的约定,一种与公民的契约。笔者基本赞同该观点,但把行政职权或行政服务的出现追溯到社会契约那里,可能会有扩大或者传统理论推倒重建的疑惑,进而陷入诡辩论的嫌疑中去。因为,现代国家的设计基本也是社会契约的结果,不仅行政权力,就是司法权等公权力同样也是社会契约的结果,倘若所有公权力的出现都归结于社会契约,那行政职权法定的原则就难以存续或变为契约行政下的二级概念了。而第二种类型的契约行政是行政主体的实践所为,典型的比如行政合同。这种契约行政突破了行政权力来源的一元化,并没有论证其是否合理,而是更多地看到了其实证价值。行政职权的行使在招商引资或者给付行政中的契约化确实增加了行政权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确实能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相关职能。但也应该看到契约行政的出现与实践,存在行政权扩张的可能,在腐败频现的社会也为钱权交易提供了很多的机会。

三、契约行政对行政职权法定的影响

必须承认契约行政的出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它对于传统行政职权法定的冲击首先体现在对传统行政法理论的突破与修正。公安大学余凌云老师指出:适合命令行政生长和发展的土壤是早期秩序国家所奉行的行政高权性行为理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行政主体以消极行政的理念,仅凭其单方意志来支配相对人一方的行为。虽然命令行政亦在政府作为守夜的角色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旦其赖以生长的土壤发生了变化,这种积极作用就直接转化为消极的作用[4]。建国以来,行政权力的集中被不断强化,其严肃性与不可商榷性也被当局看做是理所当然且至高无上的。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相适应,强调权力本位的法治理念在很长时间内持续存在。改革开放后,虽然计划经济被逐步革除,但是强调依法治国的呼声此起彼伏,依法治国的首要要求,行政职权的法定性被看作是确保法治国家得以实现的首要条件,正因如此,行政职权的法定性不仅没有丝毫的松动,相反地在法律框架内得到强化,这对于限制改革开放初期行政权力的“无所不能”与“无所不管”有积极作用,也确实保护了刚刚被法律重视的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但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与国内公民意识开始觉醒,要求服务行政与行政主体灵活行政的情况逐渐增多,行政职权法定的僵硬性被新的契约行政理论所突破,行政权力的单方性也开始让位于单方性与合意性并存的现实中。换言之,中国的契约行政的出现更多的是在實践中被发现,而新发现并被广泛关注的这个理论又有力地支持了中国行政权行使实践的需要。

其次,契约行政开始改变中国行政主体的权力行使方式和问责方式。在契约行政中,行政职权的行使在这里并不依照法律之规定,也不是行政机关单方就可以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政府和投资方签订的合同具有很强的法律约束力, 当事人双方应当按照契约的约定实施行为,不能违背契约,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行政机关在契约行政下的主动性有所限制,行政相对人一方的主动性开始加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评价标准、价值尺度也不再仅仅包括法律,双方的行政契约也成为了评价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标准之一。与此相对应的问责方式也发生变化,行政主体不仅在违反法律规定下需要承担责任,即使没有违反法律但违反了契约之规定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尤其在当下行政权过于膨胀的环境下,这对于提高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管理的积极性具有很大的作用。其实,在立法和实践中,这种情形早已屡见不鲜,比如在行政赔偿案件中,行政机关与受害方通过协商赔偿数额、方式最终解决纠纷的实践被广泛采纳。当然,我们也要严防钱权交易的出现,保证不走向另一个极端。

四、行政职权约定突破行政职权法定的必要规则

契约行政要突破依法行政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规则。这是因为行政机关不能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行政权力都与行政相对人进行约定,但是如果行政机关可以随意说明哪些权力或情形可以进行契约似乎主观任意性过大,不仅不利于保障行政机关的廉洁清正,也势必造成各地标准不一,各自为政,最终损害行政机关的权威。我们不否认各地具体情况的差异,但是有一个抽象的但可以操作的契约行政的适应标准是必要,也是必须的。为此,笔者概括为以下几个标准:

(一)行政契约双方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有效

在契约行政下,行政法已经具备私法化的趋势。那么,民事契约中要求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且有效的原则当然适应于要求更高的行政契约中。行政契约规定着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这种权利义务之规定是可能无视法律规定的。所以,双方的意思表示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首先应该被确认。一方面,要把行政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与单个的执法人员的意思表示区别开来。比如,某地的一个国土局的执法人员在没有局里开会讨论的情况下,擅自越权与某开发商签订的土地开发合同就是无效的。这是因为,我们无法排除这其中是否存在权力寻租或交易的内幕,并且确认合同无效也并不违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因为该原则要求的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机关做出,表示的整个行政主体的集体意思而不是单个人的越权行为。另外,有些行政相对人在与行政机关签订合同中,故意隐瞒真实的情况骗取行政机关信任,这种合同的有效性也难以认定。

(二)约定权必须在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内

我们强调的行政职权的约定,首先行政主体一方要有约定的资格,也就是这个约定的权力必须在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内。让工商局与对方进行社会治安管理方面的约定或者让海关与对方进行企业设立方面的约定是绝对无效的,也许在私法上这种越权行为还可以解释为可撤销或效力待定。但是行政法的越权无效原则已经被我们采纳,我们必须厘清不同行政机关的职责与权力,也必须认定越权的行政行为的无效,这不仅在职权法定情况下适应,契约行政中也同样适应。还应注意,上面提到的国税局的某一职员越权没有经过机关同意签订的合同为什么不是绝对无效的呢?因为,单个执法人员的越权与此处的越權内涵不同。单个执法人员只是超越自己执法的权限,而整个国土局拥有这个权力是毋庸置疑的。而这里的越权机关连法定的权力都没有,更谈不上约定权的设置了。

(三)约定权的设立标准不能低于法定权

在契约行政中,约定的权力不能突破法定权规定的标准。这里的标准是一个具体与抽象结合的概念,不单单理解为数量的多少或标准个数的增添。如在行政奖励中,绝不能约定的数额比法定的数额低,而在行政处罚中同一类型案件的处罚尺度也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标准。总体来说要以人为本,不管行政职权法定还是约定,出发点都是让国民活得更好、更有尊严,若是约定权下约定的内容加重了国民的负担,转嫁了行政主体的责任或义务,这种约定不仅毫无意义,也绝不能被国民所接受。

(四)约定权的设置必须为了更重要的目的

毕竟行政职权约定是变相地赋予了行政机关更大的权力,这种权力的赋予不能是随便且漫无目的的。若是在法定职权就能很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没有必要另辟蹊径地去与行政相对人约定权力。从职权约定的出发点或目的来看,也分为两种情况,其中一种是法律的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比如有些法律规定了行政机关对某些事项的指导作用,但如何指导,法律没有或者不方便作出规定,这种情况下的行政权约定是必须的,其本质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法定的职权。但是法律对某一问题的规定已经十分明确,那么行政机关若要进行契约行政,则一定是为了诸如公共利益等更重要的目的才能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应松年.依法行政论纲[J].中国法学,1997,(1).

[2] 杨小君.契约对行政职权法定原则的影响及其正当规则[J].中国法学,2007,(5).

[3] 张弘.行政法治理念与制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 余凌云.从命令行政到契约行政[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4.

论行政服务与服务行政 篇6

(一) 行政服务概念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行为, 与我国传统概念上的干涉行政方式不同, 行政服务是一种具有创新性质的行政方式。

行政服务着重强调行政主体特别是国家政府要充分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给行政相对人, 尤其是关系到与人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通常情况下国家施行行政服务时, 会处于和公民平等相等的地位。当然, 国家也可以高权身份来实施某些行政服务, 比如说九年义务教育就是典型例子, 是用公权力来强迫公民接受教育的。

(二) 行政服务的内容和特点

如果想把行政服务的事情做的很好, 设身处地的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 就必须在具体的运作方式上想想办法, 在我国, 我们的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开设了很多行之有效行政服务机构 (1) 行政中心的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是我国政府在治理模式上的重要创新。它是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重大改革, 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和发展, 对于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2)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是我国政府一个创举。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上, 实行的是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受理、一表式办公和一体化管理等创新型的行政服务的方法。

(三) 服务行政的内容和特点

1.现代服务行政的形成和发展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在行政管理领域发起了一场新的改革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把市场作为公共行政改革的主要标准, 并且以其为主导,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将“以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型政府转化为“以满足人们需要为主要目的”服务型政府。这场运动直到现在依然持续着并且将继续影响着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在服务行政理论的指导下, 政府的具体运作, 通常采用市场竞争模式。此种模式下, 政府不再是公权力的唯一的拥有者, 将市场可以自由调节的公共资源让渡给其他的社会公共组织, 赋予他们职权进行公共管理服务活动, 从而提高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 进而最大程度的避免服务行政中公权力异化的可能性。国家行政经历了从“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和服务行政自身的演变, 以及到最后确立现代服务行政理念过程。这种转变绝不是历史的偶然, 促成这种必然转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乏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 但更是因为存在有深厚的理念基础。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种转变:从抽象方面来说, 当代宪政体制下, 国家行使公权力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彰显对人性的尊重, 行政权力就是其中最主要的, 也是最能体现人性尊严的一种, 就可以把服务行政当作是人性尊严在行政领域中的一种具体的表现;从具体方面来说, 就是要从行政本身的范畴出发, 最根本的原因是行政民主化的发展。

2.服务行政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如果想更加完善建设服务型政府, 我们必须先进行一些调整, 尤其是对于行政法基本理论的调整, 服务行政的理论提出了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显著成就, 为小康社会的建设打下了了扎实的基础, 当然不可避免的, 也暴露出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出来, 这是需要我们重视的。比如说, 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这些问题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都有明确指出的。正是基于此,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明确目标, 实现改革开放的成果为社会公众所享有, 发展要依靠人民, 发展要为人民, 不断促进民生的改善。服务行政要求的各种行政活动必须是以人民的权利保护为核心的, 所以我们要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二、行政服务与服务行政的区别

(一) 概念不同

服务行政对与我们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行为, 很大区别于干涉的行政方式, 和我国传统概念上的行政方式不同, 行政服务是一种具有创新性质的行政方式。服务行政是一种具有形成性质的行政行为, 行政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权利和利益。切身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福利。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国家行政机关都是用人民大众一样的身份地位以实施。行政服务和服务行政比起来, 它是以一种服务的形式表现出来, 具有具体性。这种公共的服务满足了人民大众对于自己主体地位的承认和关心。这种行政多元化的模式促进了市场的主体在我们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的发展和长大, 这种行政服务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最基本价值的实现。

(二) 内容不同

行政服务是一种通过的具体的行政机构来形式行政规则的方法, 它是一种服务。它的行为就为具体。服务行政是根据行政法所出现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种问题而产生的一种理论, 一种思维模式。

(三) 可诉性不同

行政服务因为有很多的具体行为和机构, 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具有可诉性。服务行政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理论和理想, 比如说服务型政府等, 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 不具有可诉性。

(四) 调整的关系不同

行政服务调整的是具体的行政行为, 具有很高的实践性。直接面对人民大众, 调整的关系和内容较为琐碎。多为一些具体的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和行政法, 行政主体和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服务行政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 是一种行政理论, 没有像行政服务那的具体性, 相对来说更加抽象。调整的是行政法和行政法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 行政服务和服务行政在概念, 内容, 调整的关系等方面有很多的不同, 但是行政服务也需要服务行政理论的指导, 才在行政服务中发挥更好更优秀的作用。而法务行政理论也需要用行政服务来检验理论的可行性。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李东明, 姬建芳.注意解决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运行中的问题[J].中国监察, 2005 (6) .

行政 篇7

业主:南方科技大学建设办公室

建设地点:广东深圳

设计单位: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0.58 hm2

建筑面积:1.03万m2

结构形式:框架

材料应用:铝板,涂料

项目负责人:钟乔

建筑设计:黎靖,张甜甜,冯茜

结构设计:汤凯峰,马海英

给排水设计:张永峰

暖通设计:马亚翔

电气设计:汪清

设计时间:2010年

建成时间:2013年

图纸版权: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钟乔,唐杨

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大学的校园充斥着“政”大于“学”的风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地影响并还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学子新建校园受此影响,“大轴线、“大广场”的规划模式成为主流,而校行政办公楼往往“理所当然”地被置于轴线的中央或者末端,俨然一副“太和殿”的架势。

南方科技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初始,有识之士就大力提倡“共享、融合、开放”的基本概念,打破学科分割、追求交流互动、氛围自由、促进集中和跨学科合作是规划的基本原则。但“集权”思想又无时无刻不以其巨大的隐形控制力阻挠着开放校园的设计与建设。新行政办公楼的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夹缝中挣扎、抗争的产物。

背景

2010年,朱清时院士出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提出“去行政化”的新型办学思想这一办学理念呼吁更加开放的校园和建筑。学校总体规划几经易稿,最终确定以“反规划”的设计手法取得校园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但行政办公楼还是被安排与校图书馆信息中心和会堂共同作为学校的前区形象,并且处于会堂与图书馆的中间位。

策略

以一种开放、谦虚、具有亲和力的姿态体现“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是设计的关键策略。让办公回归到仅仅是“办公用房”这一纯粹而简单的概念体系,剥离办公与“行政”的潜在关系

手段

1.强调建筑地域特点

从南方湿热性亚热带气候特征出发,以传统的“天井”建筑为模型我们希望通过小尺度的“井院”、底层架空、导风入室、外遮阳等传统手法创造舒适的办公环境小气候。3个相对独立的“井院”式办公建筑簇拥成团,窄小的“井院”同时起到提供长时间的公共阴影空间和拔风的双重作用,避免了大院落所带来的交通流线长以及院落在日晒下可观不可用的弊端。

2.“捷径”的介入

强调图书馆信息中心才是现代大学的精神核心,插入两层的全开放公共步行系统游走于3个“井院”之间,形成类似街道的“捷径”。首层捷径联系校前广场和图书馆信息中心,并设置咖啡厅和餐厅等公共服务设施;二层捷径联系会堂的地景式屋面和图书馆信息中心。捷径带来的大量穿越性人流和建筑间提供的舒适的阴影遮蔽空间极大地提高了办公建筑所处环境的公共性,让学校的行政事务变得开放和平易近人,将教授和学生的关系消解成平等的“街坊”、“邻里”关系。

3.以“表皮”包裹

由于3组小型建筑群的组合与周边图书馆信息中心和会堂的大尺度体量存在不可调和的视觉矛盾,同时由于建设过程中来回易稿导致建筑立面相对混乱和尴尬的实际局面以及抢工造成的较大施工误差和粗糙性,我们决定用一张连续的、轮廓相对简洁的表皮同时包裹整个建筑群,使之与图书馆信息中心和会堂建筑在外观体量和尺度上协调一致浪漫的表皮一方面起到整合体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则起到外遮阳和遮丑的实际作用。表皮的设计围而不挡,透而不露,形成干净界面的同时,带来建筑和街道等公共空间之间过渡性的模糊灰空间

行政模式演化中的行政伦理认知 篇8

关键词:行政伦理,行政模式,效率,公平,公共服务

行政伦理学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其出现:一是公共行政在实践中新出现的许多问题在原有的理论框架和学术解释体系中已无法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二是公共行政实践的发展 (譬如行政权力腐败) , 需要得到行政伦理研究的支持, 这是最为根本的原因。不同的学者研究行政伦理兴起原因的视角也不同, 凯瑟琳·登哈特从行政角色的转变为研究出发点;库珀从后现代背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对此进行解释, OECD从新公共管理改革实践对行政冲击的角度作出了报告。有学者将此总结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原因:价值定位的变迁、回应公众多元化需求的外部压力、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的内部动力。在考察西方行政伦理学的演进时, 大多研究是放在行政模式转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有的学者将其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传统行政时期、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受到挑战时期、新公共行政时期以及行政伦理的当代发展;有的学者从政治-行政二分时期、新古典行政时期以及新公共行政时期来研究。本文拟从前公共行政时期、传统公共行政时期和新公共行政时期对行政伦理进行梳理。

一、前公共行政时期

传统公共行政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实现效率, 假定保证政府的效率就能保证行政行为符合伦理原则。在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对良好政府的思考结果是:“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 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功利主义目的论继续了这种伦理思考, 密尔将最大化的效率目标转变为良好政府的伦理原则。他的政府理性建构观认为,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政府的理性建构目标与人类的道德追求是一致的, 效率是政府的基本价值诉求, 是理想的良好政府形式的最高标准。

对于这一时期, 学者的研究暗含着这样一个假设前提:不管行政要实现怎样的伦理目标, 效率与科学原则是最有效的工具, 甚至可以将效率与伦理行政划等号。由于早期的行政系统是以合法性为基础并忠于组织和国家与传统行政, 是以效忠国王或某个特定个人为基础, 而非人格化的。因此, 与之相对应的是强调统治者的德性和对道德原则的敬畏的行政伦理。

二、传统公共行政时期

在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时代, 行政就是执行政策, 其最高准则就是价值中立和效率至上。对于行政组织和公共行政人员, 不用参与决策, 有效率地执行任务是其全部职责。在此时期, 依旧坚持效率至上观, 威尔逊继承了功利主义的观点, 认为作为科学的公共行政管理和作为价值的行政伦理是不可通约的两个领域, 效率是好政府的特征, 政府管理最高标准是效率。韦伯的官僚制的科学化、技术化的设计从根本上否定人的价值, 把人降低为物, 当作一种工具, 从根本上否认人的价值与意义。泰勒主义通过建立规章和科学原理, 强调唯理论、效率和生产率。它鼓励一代学者把官僚组织和管理效率作为公共行政领域两件主要关心的事。

虽然道德是公共行政人员逃避的问题, 但官僚组织的奖惩系统提倡和培养了另外一种价值观:忠诚、顺从和认同。譬如, 威尔逊认为忠诚、团队精神和自觉工作都是效率不可缺少的实质性内容。官僚组织由此塑造了独特的行政伦理, 由此可见, 虽然机械性效率用数量化特征消解了功利主义效率观的伦理特征, 完全遵循了威尔逊行政价值中立的原则, 效率至上观仍然带有浓厚的伦理底色。政府行政管理的任务是探寻一种有效的方式, 以便计算“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净利益余额。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 关注行政效率可以实实在在地把握行政活动的合理性依据, 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管理的使命, 高效完成管理社会的职责, 这种效率导向是通过比较产出或期望产出的相对利益量———即决策结果的得益或损失量。对最佳效果的强调对公共行政组织与机构具有特定的伦理意义, “如果一个体系由于无效率和生产不足而不能满足人的根本需要或不能实现人的潜能, 维护它不仅是不合理的, 而且是不道德的。”政府行为追求最佳结果, 蕴涵的价值取向就是效率。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 公共行政伦理并不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以功绩制为基础的公务员制度来获得伦理行为以及更有效率的政府, 道德在行政领域是不占什么地位的, 但行政伦理学还是在艰难中有了起步, Dorman.B.Eaton最早意识到公共行政中道德问题, 他很明确地把公务员改革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行为。早在1880年, 伊顿提出市政服务不仅仅是一项公共事业, 还是“考验和表达国家政治的正义与道德风气”的途径。虽然伊顿的研究浅尝辄止, 但他毕竟把宗教伦理的道德观念引入了行政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期对行政伦理内涵归纳为:对行政人员个人美德的重视;将职业规范与价值纳入行政伦理;将对公民的责任和对宪法的责任纳入到行政伦理中;提出组织伦理的概念, 主张兼以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价值作为行政伦理标准的基础。

三、新公共行政时期

传统公共行政时期效率观的功利主义伦理底色在实践中渐行渐远。首先, 强调效率的至上性充分表现出了哈耶克所说的理性建构主义的高尚而危险的“致命自负”:人与人之间工具般地相互操纵使得人被异化, 并且使得公共行政的实践表现为社会整体无效率和社会长远无效率。其次, 对社会平等的探讨。尊崇“效率至上”, 一方面在许多公共问题的解决上一筹莫展;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对公共利益等基本价值的追求, 甚至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追求效率, 结果往往是促使社会上有权势者和既得利益者受益最多, 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第三,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深入研究使得行政伦理研究成为必然。公共行政人员如何负责任地履行行政自由裁量权成为关注热点, “而今的行政人员的负责任的行为, 已不是根据既定的东西来进行行政活动, 而应该根据预期的东西来进行行政活动”。也正如罗尔所言, “行政人员 (官僚) 是通过行政裁量权参与社会治理过程的, 但是在一个民主社会里, 进行这种不对选民负责的治理活动引起了一个严肃的官僚伦理问题。”

新公共行政运动是行政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对伦理价值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要求恢复公共行政的政治实质, 并促成了行政伦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形成。效率和道德的关系, 行政行为的内外控制, 行政组织与行政人员个人之间的关系作为行政伦理学的三大中心问题, 被明确提出。新公共行政仍然肯定效率是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和目标之一, 但并非核心价值, 更不是唯一的和终极的价值。安全、秩序、效率、公平等都是公共行政所追求的价值, 其中社会平等是核心伦理概念。新公共行政学致力于把公共行政的注意力从传统的关心效率、效果、预算和优良管理技术转移到关心社会公平上来。新公共行政学论述价值、道德和组织成员的个人发展, 基调是道德, 促使公共行政和其服务对象产生互动, 以提高社会性效率来抵消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下的整体无效率和长远无效率。在新公共行政看来, 效率和公平是相辅相成的, 强调它们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真正的效率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社会效率”。德莫克开始把公务员个人的品质和有效政府的建设结合在了一起, 他批判了效率中心论, 认为对于行政来说, 诸如“忠诚”、“诚实”、“谦逊”以及其他一些品质能带来更好的服务。总之, 在新公共行政时期, 旧的行政职能观得以纠正, 伦理学找到了新的位置, 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开始了初步的系统发展, 对于行政伦理学的发展方向, 也提出了尝试性的建议。

四、行政伦理的当代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理念

从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行政伦理的发展很迅速, 学者们对行政伦理的各个主题进行的研究, 几乎涵盖了行政伦理学研究的各个层面。新公共行政运动更多的是在理论上进行了批判, 在实践上并未发展出自己独立的路径, 缺少了可操作性。当代研究开始重视对行政伦理体系的构建与反思, 对行政伦理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整理, 研究了行政伦理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试图从整体上把握行政伦理研究的内容与逻辑。

现代公共行政伦理观注重社会公平、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绩效、公共服务等, 尤为强化服务意识。三权分立为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提供了政治依据;19世纪中后期, 市场中的垄断精神要求政府不断加强自身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建设以干预社会, 这一时期关于政府的理论以及行动方案称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科学路径;但科学路径的定量化研究泛滥, 忽视了政府作为社会系统的属性, 造成了价值视角的丧失, “新公共行政运动”要求恢复公共行政的政治实质, 在行政人员层面上要求强化伦理道德路径, 将人们重新引向早期的政治路径;由于新公共行政学派没有发展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关于公共服务依据的证明和路径选择方案, 所以昙花一现,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企业家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市场路径;九十年代以来, 学者们呼唤“公共行政的精神”, 批判把政府放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来解决公共服务的问题, 登哈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但无论是新公共管理还是新公共服务, 都是在努力解决公共服务问题, 服务意识是行政伦理的核心观点, 它们都是发现道德价值, 用伦理精神去重新审视政府及其公共服务。

要强化行政组织及其公共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 就要积极倡导和实践服务精神, 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公共行政人员要能正确判断有冲突性的行政客观责任和行政主管责任, 合理使用行政自由裁量权, 在利益冲突和角色冲突中把握好方向。同时, 对于行政伦理的建构, 要有德性激励, 就某种意义来讲, 德性激励是我们所追求的目的, 加强行政伦理的法制化建设是必需的, 进行制度建构时形成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文规章是实现德性激励的前提, 并为以后内化为政府以及公共行政人员自觉的、长期的行政伦理行为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Kathryn G, Denhardt, The Ethics of Public Service:Resolving Moral Dilemmas in Public Organizations.New York:Press1998;特里·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OECD, Ethic Service:Current Issues and Prac-tics, OECD Public management occasional papers, no14, 1996.

[2]TerryL.Cooper.Handbook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New York:Marcel Dekker, P158.2001.

[3]Denhardt, Kathryn G.Teh Ethics of Public Service[M].Greenwood Press, Inc, 1998.邓哈特指出:组织的奖励系统鼓励对组织的忠诚、对组织权威及规则的顺从, 同时强有力地鼓励对组织的认同.

[4]M.M.Harmon and R.T.Mayer, Organiza-tion Theor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Boston:Little Brown, P242.1986.

[5][美]布坎南, 伦理学、效率与市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67.

[6]Dorman B.Eaton.Civil Service in Great British:A History ofAbuse ANS re-forms and Their Bearing Upon American Politics[M].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 1880.

[7]F.E.Rourke.Bureaucratic Power in Na-tional Politics (2nded) .Boston:Little, Brown, 1972, P324.

行政 篇9

关键词:新公共行政运动,公共行政观,社会公平

“公共行政”这一概念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是即成的, 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历程中, 公共行政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定义和内容表现形式[1]。而对“公共行政”概念的理解反映了时代的发展需求。 而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国情和社会性质存在许多不同, 我们需要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公共行政观,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适应中国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框架, 才能对中国政府的困难给予科学有效的建议。在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历程中, 其不同时代的公共行政概念具有不同时代的特色, 我们在此系统的回顾公共行政观, 是为了发现一个适合我国持续发展的公共行政概念。

一、公共行政与新公共行政管理运动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公共部门 (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 的一次深刻的变革。新公共管理运动不仅涵盖了西方发达国家, 对我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很多国人发现顽固的遵守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不适合新中国的发展, 更无法提高我国相关部门的行政效率。此外, 来自我国国民的抱怨和抨击, 使得我国不得不急切的寻找一条能够有效解决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理念和方法, 在此刻不容缓的国情下, 新公共行政观应运而生。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公共行政管理, 只是着重关注政策和技能的“公共管理”, 是公共行政下一个低层次的技术性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 为了适应全球信息化和国际综合贸易的发展, 适应国内公共服务水平的质量和提高对政府行政效率的需求, 中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时代潮流, 极大的促使了新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新公共行政管理”运动主要是根据各国的实际国情和现状制定的个性化改革方针。如美国的“企业化政府”改革运动、法国的“革新公共行政计划”、英国的“管理主义”运动等。随着政府改革发展的不断完善, 公共行政管理得以继续发展, 并汇总了政策学派、工商管理、公共行政、 政治学及公共选择学派等多种学科。可见, 此时的“新公共行政观”才是日后人们常常提到的新公共行政管理。从新公共行政逐步向新公共管理过渡, 此时的新公共管理不仅仅只关注政府内部事务, 还关注外部环境及灵活的管理策略等更为广泛的行政管理内容, 以及对取得成果, 增强责任进行强调。新公共行政管理和传统的的行政管理相比, 在公共事务、治理方式、公共权力、价值导向、公共参与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显而易见, 新的公共行政运动给公共行政管理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使新的过行政管理具有全新的生命力[2]。

二、公共行政与“治理”和“善治”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 治理理论在西方国家兴起。在过去15年间, 治理理论涉及许多的领域和事务, 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词汇。治理理论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国际援助机构的发展研究和福利国家危机所引发的公共行政改革, 而国际援助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的的援助效果不明显, 大量的援助项目无法实现, 主要是由于受援国的政府与公共管理部门的治理能力出现了危机。在1989年, 世界银行首先对非洲国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治理危机”, 此后“治理危机”一次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而福利国家危机所引发的公共行政改革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的福利国际危机。在20世纪70年代, 福利国家几乎破产, 社会福利不仅没有帮助社会, 刺激国民的创造能力, 更在很大的程度上助长了国民的懒惰风气, 社会问题不但没有较少, 反而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社会分裂严重, 家庭解体等现象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 公共行政管理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改革。缩小了政府的规模、从经济方面进行整顿、合同采购、国有企业私有化等各种新的行政措施出现, 治理理论在这场大改革中脱颖而出, 在20世纪90年代, 治理理论就开始进入到新行政管理运动, 但是治理理论有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新行政管理运动, 从而滋生了社会自组织网路这一新生事物的治理能力[3]。治理理论既不是一套整体规则, 也不是一种活动, 而是一个协调的过程, 是一种持续性的互动方法。总之, 治理理论是一个倡导公共管理为主体的多元化方针, 是政府和社会之间进行网状互动的纽带。而善治是治理的升级版, 可以有效避免“无效治理”, 并使公共利益达到最大化的社会协作管理手段。是国家与社会之间最佳的治理状态。 治理和善治理论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 更对新的公共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公共行政观

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国情而进行改变, 新公共行政观必须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断的提出新思路、新理念, 满足“加快行政管理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而进行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 需要我们汲取发达国家的优秀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道路不断的完善适应我国持续发展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首先,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行政体制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建设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开放性政府, 并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 促进任何社会的和谐发展[4]。此外, 构建和谐社会还要以公平为指导方针, 以效率为导向, 而这种公平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公平, 要切实的贯彻到各个基层, 这也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在以人文本的理念下加入公平正义的新公共行政管理制度, 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特色。

综上所述, 新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 抽象的借鉴发达国家的时间和理论成果, 寻找一条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持续发展的公共行政管理制度, 使公共管理制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设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张康之, 张乾友.解读“新公共行政运动”的公共行政观[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3, (1) :23-34.

[2]常菲.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共行政:一个新的行政观[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4) :149-151.

[3]徐海燕.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中国适应性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 2013.

行政环境与行政职能变迁论析 篇10

[关键词]行政生态学;行政环境;行政职能变迁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4—0067—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进展,政府职能也已发生了明显转变,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相对照,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尚难如人愿。应用行政生态学的方法,从行政环境的角度,审视中国行政职能的变迁,对于探寻行政职能变迁的动力,分析制约行政职能变迁的障碍,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

一、行政生态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西方的发展

行政生态学作为现代系统理论及生态学理论原则在行政领域内的应用与扩展,以其跳出行政自身研究行政,从而把行政管理活动置于整个社会环境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的宏阔视域内,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了以往行政研究的狭隘性与片面性的突出特点,使行政研究从封闭走向开放,成功开辟了一条立意更高远、视域更辽阔的行政学发展道路。

行政生态学的直接理论源头是生态学,基本的研究方法是现代系统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高斯教授1937年发表《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将行政管理活动置于社会环境中加以研究,1947年发表《政府生态学》,奠定了行政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利格斯教授1961年发表《行政生态学》,将高斯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发展,提出“融合型”、“棱柱型”和“衍射型”的行政系统三分法。上世纪70年代,卡斯特和罗森斯维克合作发表《组织与管理》一书,提出管理组织(包括行政组织)与外界环境既有界限,又交互作用,并详尽论述了其互动过程及特征;卢桑斯教授的《管理学导论》进一步论证了管理系统(包括行政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反馈性、权变性等一系列特征,并指出,行政管理系统只有适应环境系统才能顺利履行其职责、发挥其功能。行政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与创新在西方正呈方兴未艾之势,而且在实践层面上,对西方各国的行政实践也正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因此,当前时期,中国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的攻坚阶段,且已成为制约各项改革事业进一步深入展开的瓶颈,采用西方行政生态学的方法,运用现代系统论的成就,从行政环境的角度,研究行政职能的变迁,分析行政职能变迁的动力,发现并克服影响行政职能变迁的障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二、行政环境与行政职能变迁

所谓“职能”,是人、事或物所具有的职责与功能;而“行政职能”,则是行政活动所应承担的职责及发挥的功能。因行政活动的主体为政府,故“行政职能”实为政府行政在社会生活各领域所应承担的职责及发挥的功能。它不仅体现着政府及其行政活动的性质与方向,也反映着政府活动的内容、范围及方式,是行政学的重要范畴,在行政学学科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众所周知,行政职能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行政主体及行政行动过程一样,都处在不断的变迁之中。其变迁的原因,虽然具体说来千差万别,如统治阶级政治路线的变化,社会公共事务的数量多少和繁简程度,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行政主体的认识水平,甚至是各种随机、突发事件的出现等,但归根到底,是由于行政环境中一种或几种要素的变化进而引发多种社会因素的变化而综合作用的结果。正因如此,学术界大多把行政职能变迁定义为:政府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而对其履行职责的范围和发挥功能的领域做出适当的调整。

尽管行政职能变迁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类型可归结为如下两种:

1.行政职能性质和内容的改变

这种改变又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由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所导致的行政职能性质与内容的彻底改变。如新中国的成立,不仅使中国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且使政府行政职能的内容与历史上任何政府都有了本质的区别。第二,在政权性质未发生根本改变的前提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事务的增减所导致的行政职能内容和范围的变化。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相继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社会公共事务,要求各国政府承担更多的职能。第三,因国家政治路线和方针的变化,或者社会工作中心的转移,所造成的政府行政职能内容的变化,及由此造成的不同行政职能各要素间的此消彼长。如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政府工作中心的转移,政府的行政职能也进行了相对较大程度的内容与性质的调整。

2.行政职能内部结构的变化

这是一种在行政职能总体不变的情况下,因其内部结构的重新排列、组合而造成的变化,具体情形也可分为如下两种:第一,行政职能纵向结构的变化,也即行政职能上下方向的转移。无论是中央政府行政职能的增多,还是地方政府行政职能的扩大,虽然就某一国家而言,政府的总体职能未变,但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主体所承担的行政职能的比重却发生了变化。第二,行政职能横向结构的变化,即行政职能在行政组织各部门间的重新整合。如一部门失去的原有的行政职能,被赋予了另一部门,或若干行政部门合并后,共同履行新的行政职能。

三、行政环境与行政职能变迁的动力

由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行政职能变迁的原因,还是行政职能变迁的类型,都与行政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由此可得出推论:如果说变化了的行政环境与原有的行政职能的矛盾是推动行政职能变迁的动力的话,那么优化行政环境,则可为顺利推动政府职能变迁创造条件。

既如此,理解行政环境的含义,把握行政环境的特征,对于研究行政职能的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行政环境的含义

“环境”一词,按照《辞海》的解释,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周围的地方”,二是指“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前者如“环境卫生”,后者如“客观环境”等。按照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所谓“环境”大致即我们平时所讲的“条件”,即存在于一事物周围,并对该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发生作用的所有要素的总和。

同样,从现代系统论的理论出发,所谓“行政环境”,即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行政管理主体及其活动过程、活动方式的诸要素总和。其中,既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外的影响。而国内因素中,既有物质的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设备材料等;也有精神的因素,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还有自然的因素,如河流山川、沙漠平原等;更有社会的因素,如社区自治能力等。就作用和影响的形式看,这些因素有的是

有形的,有的则是无形的;就作用与影响的性质看,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

2.行政环境的特征

行政环境具有如下鲜明特征:第一,广泛性。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诸要素之和。因此,凡是作用于行政系统的条件和要素,都属于行政环境的范畴,从地形分布、山川河流,到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从人口数量、民族状况,到阶级状况、历史传统,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到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乃至人际关系、道德水准等,无一例外。第二,复杂性。行政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对行政管理的作用不仅广泛,而且各种要素本身以及这些要素之间构成了纵横交织的关系。第三,变化性。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行政环境更是如此。行政环境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行政系统各要素的变化与改革。第四,互动性。行政环境各要素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作用于行政管理;行政组织也通过各种行政管理方式、途径作用于行政环境的因素,从而改造着客观世界,使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互动。

3.研究行政环境的意义

按照现代系统论理论,行政环境的各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中任何一个或几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整个行政环境的改变,并最终造成行政职能的变迁。正因如此,行政环境研究对于分析行政职能的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行政环境研究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第一,是探寻行政职能变迁动力的需要。行政职能变迁的根本原因即来自于行政环境的变化,离开行政环境的变化,行政职能的变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在此意义上,已经发生变化的行政环境与原有行政职能的矛盾才是推动行政职能变迁的不竭动力。第二,是提高公务员适应并优化行政环境,进而提高其推动行政职能变迁能力的需要。虽然行政环境的变化是行政职能变迁的原因,变化了的行政环境与原有的行政职能的矛盾是推动行政职能变革的动力,但行政环境不会自行变化,新的行政环境与原有行政职能的矛盾也不会自动解决,所有这些都需要人,特别是公务员的参与和推动。因而,如果说提高公务员适应行政环境能力,是提高公务员行政管理能力与水平的前提的话,那么提高其优化行政环境的能力,则既是提高公务员推动行政职能变迁能力的关键,也是衡量其行政管理水平、推动行政职能变迁能力的标准。

四、行政环境与行政职能变迁的障碍

行政环境包括复杂的要素,而就其对行政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可以区分为有利和不利两个不同的方面。如果说有利的行政环境是推动行政职能变迁的前提和动力的话,那么,不利的行政环境,无疑就构成行政环境变迁的障碍因素。

在此意义上,行政职能变迁的障碍研究也是对行政环境中不利于行政职能变迁的因素的研究,而克服行政职能变迁的障碍、推动行政职能变迁的过程,也就是采取适当方法和措施克服与改变行政环境的消极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过程。

行政生态学和现代系统理论的最大启示是,在分析影响行政职能变迁的障碍因素时,不能仅仅在行政系统本身寻找,也不能仅仅在国内因素中探讨,甚至不能仅仅在影响行政职能变迁的现实因素中发现,而必须要突破行政系统的界限,到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及至自然背景中去探寻,也必须超越国内因素的藩蓠,扩展到全球范围内去研究,同时还应突破当代或现实的界限,回到历史与传统中去发现与追寻。惟如此,才不致因千虑一失而造成全盘皆输。

浅析行政管理中行政文化的建设 篇11

一、行政文化和行政管理现代化

行政文化反映了当下的行政方式, 是一种社会现象。广义上, 行政文化属于人类劳动生产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包括制度、组织和精神文化, 以及行政机构设立、人员分配和思想状态等;狭义上, 行政文化直接关系到狭义文化理念, 体现了人类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涵盖了相关理念、行政原则及思想状态;综合角度, 行政文化充分体现了行政方式和行政行为, 包含了行政制度和精神文化等。

行政管理现代化是行政管理的动态发展过程, 由长久发展积累而成, 是由落后向先进不断进步的过程。行政文化具备社会性, 其发展过程中深受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我国当下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行政管理工作离不开社会的发展, 需增强和社会现代化的关联。为促进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可以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向现代化发展, 同时可以从制度、精神等方面, 重点关注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 为行政管理科学化打基础。

二、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意义

1.行政行为方面的影响。行政文化直接制约着特定的行政活动, 如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 行政文化主要从几方面对行政行为造成影响, 包含人们的行政心理、思想、意识、习惯等。行政文化直接、全面地影响到行政行为, 关系到行政决策的果断、科学及可行性, 同时对行政执行的迅速及灵活性也有一定影响。开放型行政文化氛围促使决策者更加民主、开放;封闭型行政文化氛围影响决策者思想老化、决策循规蹈矩, 唯书唯上;民主型行政文化氛围影响决策者更加富有灵活创造性、综合性;专制型行政文化氛围影响决策者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晦暗型行政文化氛围影响决策者心胸狭窄、勾心斗角、争功诿过;明朗型行政文化氛围影响决策者更加公平正直、心胸宽广、坚守原则, 形成良好的行政风气。由此可见, 行政文化对于行政行为的影响意义很是深远。

2.行政观念方面的影响。行政文化长久、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行政观念。行政文化对行政活动的影响主要借助行政人员的观念、信仰、习惯等来表现, 作为行政活动主体的行政人员, 在行政活动过程中直接备受行政文化的影响。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领域中, 常携带有原行政文化影响的各种因素, 同时在新的行政体系和具体行政活动作用下会培养新的、特定的行政观念, 很大程度上受到封建等级制度、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道德理论等方面的影响。

3.行政体制运行方面的影响。行政体制结构和运行直接受行政人员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情感等影响。行政文化不同形成的行政体制也不同, 如守旧、惰性、形式主义的行政文化将形成低效的行政体制, 积极进取、勤奋、实效的行政文化将形成高效的行政体制。为避免新体制华而不实, 优良的行政体制必须配备相应的积极行政文化, 只有行政体制和行政文化同时具备, 行政系统才是最完备。总而言之, 行政文化深远、广泛的影响着行政管理, 通过行政行为、行政观念、行政体制直接影响特定的行政活动, 行政文化影响行政管理是一个长远的、复杂多样的、潜在的影响过程。

三、增强行政文化发展, 加大行政管理改革

1.建设行政管理现代化, 确立行政文化建设方向。政府行政改革过程中, 行政文化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 其转化和创新范围直接体现了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实现力度、广度及难度。对于行政运营机制、组织结构、管理办法等“硬件资源”的行政改革, 其难度远远低于融合于行政主体、组织及行政环境等“软件资源”的行政文化发展难度。行政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久的工作任务, 作为行政管理的软环境, 其直接体现了行政体系的深层结构, 是行政管理的灵魂, 其直接影响着政管理变革的发展, 基于国家目前的发展趋势, 行政文化建设必须向着行政管理现代化建设方向发展。十六大报告提出, 我国行政改革目标是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改善先进管理方式, 大力推广电子商务, 提升行政运行效率, 减少行政成本, 力求建立行为规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机制, 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效能型、廉洁型等类型的执政政府。行政文化的建设方向要向着执政政府的建设方向发展。

2.增强行政文化自身发展建设。行政文化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和创新行政文化自身各个层面, 以行政管理现代化目标为导向, 建立新的行政思想、行政理念、行政道德。一方面, 行政文化建设要传承传统行政文化的优秀因素, 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讲到, 传统是社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力量, 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社会的发展不会直接摒除所有传统, 从头再来或完全取代, 均是基于旧传统的创新改进。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建设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 创新理念, 建设正确、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行政文化、行政情感。另一方面, 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建设需引进西方公共管理中先进的行政文化理念, 基于现代化行政管理目标, 营造稳定、和谐、健康的行政心理, 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行政道德理念。通过结合传统行政文化和西方先进理念, 营造行政管理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氛围, 树立创造性、开拓性的行政思想, 正确的行政价值观, 培养真诚乐观的行政情绪, 摆正行政动机, 谦和行政态度, 加强健康行政情感, 从道德、情感、意志上, 建设真正服务于民的行政理念, 满足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需求。

3.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完善行政文化的社会环境。行政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先进行政文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个人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观念不断先进, 转化为行政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必要动力。此外, 行政文化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发展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行政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行政体制的改革。新时代下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文化现代化发展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行政管理的现代化代表了行政技术手段和行政文化的现代化, 故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以行政管理现代化为目标, 建设开放的行政理念、良好的行政传统、先进的行政思想、深远的行政价值、远大的行政理想、积极的行政心理、美好的行政道德等。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建设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行政文化, 引进西方先进文化, 基于基本国情借鉴中外优良的现代化行政文化, 建设具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行政文化。

四、结语

行政文化直接影响行政管理现代化建设进程, 是行政管理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直接展现了行政管理的特点, 对于优化行政管理机制, 提升行政管理工作力度有着重要影响。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各种行政管理体制不是很完善, 民主化程度很低、传统思想作用较大, 为降低这些不良影响, 行政管理现代化建设需不断引进和应用先进思想, 先进观念、先进技术, 在传统中寻求新理念, 努力做好行政文化建设工作, 为构建行政管理现代化提供基础, 建设优秀政府提供文化底蕴。

摘要:行政管理的灵魂是行政文化, 其管理的各个层面均受到行政文化的深远影响。传统的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有着双重的影响, 既有积极意义, 又存在着消极意义。新时代的行政文化建设需要以行政管理现代化为目标导向, 基于正确积极的思想, 对行政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发展建设, 进一步促使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关键词:行政管理,行政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徐国伟.科学把握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内涵[J].才智, 2013 (32) .

上一篇:参与性设计的文化下一篇: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