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柱

2024-05-29

三支柱(精选12篇)

三支柱 篇1

一、引言

知识管理的提出得益于技术与管理的结合, 实现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的知识管理型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方式必不可少。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包括:一、它是关于企业无形资产或知识资本的管理;二、它是运用信息技术, 将信息与创新相结合的活动;三、它是与信息管理不同的运用智慧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管理;四、它是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创造新的价值的活动;五、它是组织中有关知识的一切活动, 是知识转化并作用于组织的过程。将它应用于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中, 能促进供应链战略联盟的运作与创新发展, 也能让供应链战略联盟企业成员实现增值、提高主体竞争力和应变力。本文将选取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三支柱模型, 浅谈其在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实践运营中的应用思路。

二、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之三支柱管理模型分析

知识管理产于企业管理的革命, 供应链战略联盟形式是企业提升后的创新革命结果, 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中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供应链战略联盟知识管理三大环境要素驱动作用。

(1) 竞争的经济环境企业竞争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传统商务运作模式正在受到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子商务模式的挑战, 并特别重视培育自身应对市场快速变化的核心、信息、应变能力。知识经济成为现实, 知识作为生产力要素正在融入到产平和生产过程中, 知识密集型行业正在成为未来社会的经济支柱1。 (2) 信息技术环境信息处理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提供高效率的运行平台, 使供应链战略联盟中成员企业间知识快速识别、获取和利用成为可能。 (3) 知识社会环境知识增值需要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知识资源正在从过去的从属要素变为核心要素, 并成为创造价值的主要动力。

2、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三支柱模型分析。

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的创造、表达、使用和传递。在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中应采用自上而下的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 创造和维护供应链战略联盟内知识基础设施, 进而更新联盟组织和转化组织内知识资产, 并使用知识以提高供应链战略联盟成员企业价值。下面将根据图1供应链战略联盟三支柱管理模型图分析供应链战略联盟三支柱管理思路。

(1) 支柱一:它对知识和知识充分性的探索;第一支柱主要是探索供应链战略联盟内的相关知识并整理知识, 包括知识的分类、分析、编码及组织。供应链战略联盟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显性知识更好地在联盟内部各成员企业间共享和如何将联盟内隐性知识更好地外化、表达并得以传递。因此, 要创建一条知识链, 即以供应链战略联盟知识为核心, 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存储、传递、共享和创新, 将联盟内外环境、联盟成员及联盟整体联系起来, 形成供应链战略联盟知识流程即知识链。在这条知识链上的各个环节实际就是供应链战略联盟进行知识管理的具体任务, 供应链战略联盟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和技术来保障其有效运行。对于整个知识链而言, 最重要的当数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充分而有效的知识共享, 员工借助知识共享增加自身知识, 改变知识结构, 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而知识共享也必须以知识的获取、编码、转化、整合为基础;有效的知识交流为知识共享提供了通畅的途径。 (2) 支柱二:它的知识价值和知识相关活动;供应链战略联盟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联盟知识资本运营, 而联盟知识资本运营则是通过对知识资本的创造、收集、开发、组织、配置、传播、利用、评价等一列过程, 以实现企业知识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保值, 提高供应链战略联盟成员企业的竞争能力。知识与一般资产不同, 越是共享就越能发挥价值, 且通过共享让供应链战略联盟内的成员企业绩效呈指数的成长。如何开发利用供应链战略联盟内的现有知识, 特别是隐性知识, 是供应链战略联盟知识资本运营的关键, 而通过知识共享, 可以将隐性知识外化, 在更大范围实现知识的价值。

对供应链战略联盟知识价值的评估就是对联盟知识创造过程的评估, 包括第一支柱中提到的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传递、共享和创新等过程。对此, 作者将它分成4个阶段进行。第一, 没有很明晰、定量评估的方法, 采用调查访问发现联盟知识的潜在需求情况, 通过评估去掉无用知识、改善联盟管理环境。第二, 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1进展考评:获得联盟成员支持率和资金支持情况;2缺口考评:识别已经存在的知识管理实践;3文化考评:联盟成员愿意进行知识共享增值吗?第三, 考评获取和编辑知识的成本和时间, 以及评估供应链战略联盟知识管理的效力, 包括用什么方法, 建立什么目标, 目标是否实现等。第四, 可使用平衡积分卡进行测评, 主要考虑财务展望、业务展望、创新和学习展望。 (3) 支柱三:供应链战略联盟知识管理活动的指导;第三支柱主要描述知识管理的相关活动, 包括知识集成、处理和控制等方面。在支柱一中, 提到对供应链战略联盟知识管理需要建立起联盟知识链, 那么所有的管理活动将围绕知识链展开, 形成基于知识链的供应链战略联盟知识管理框架, 该框架一方面关注知识的纵向发展, 避免由于联盟知识管理涉及范围广而造成的操作上的时效;另一方面关注组织知识的横向互动练习, 以联盟知识管理的技术整合、知识资本运营管理、组织变革管理和知识激励管理为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提供支持和保证。

三、小结

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强调联盟成员企业不是一个孤立的生产经营单元, 需要与合作伙伴和客户进行协同并存, 都与知识管理有关系。实施知识管理是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的有效措施。本文运用知识管理三支柱模型中的探索知识和整理知识、描述知识价值的衡量与评价、描述知识管理功能这三大支柱详细分析了知识管理在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中的应用, 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摘要: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探讨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思路, 提出为什么将知识管理融入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中, 即供应链战略联盟知识管理三大环境要素驱动作用。运用知识管理三支柱模型中的探索知识和整理知识、描述知识价值的衡量与评价、描述知识管理功能这三大支柱分析它在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供应链联盟管理,知识管理,三支柱模型

参考文献

[1] .盖特纳.战略供应链联盟[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2] .高巍, 田也壮, 姜振寰.基于供应链联盟的知识整合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 2005, (3)

[3] .柯平.知识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三支柱 篇2

2017-08-25 01:57:06 阅读(185402)评论(0)收藏(0)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到腾讯微博分享到QQ空间

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于1999年,马云与另17人在中国杭州创办了阿里巴巴网站,阿里巴巴团队从互联网泡沫中逃生,和eBay大战一场后,成长为中国第一家全球B2B公司。阿里巴巴的发展史就是中国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的一个缩影,短短十余年,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企业彻底改变了世界。

阿里巴巴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是什么成就了阿里梦想?其实阿里巴巴是一家特别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公司,当然它也是一家很现实的公司。当前人们对阿里巴巴的评论容易走极端——要么神化,要么妖魔化。其实阿里巴巴不过是在管理上坚持自己的价值观,阿里巴巴的成功与其个性鲜明的独特企业文化以及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本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

阿里巴巴HR三支柱的发展历程及架构 1999年2月,马云在只有几张破凳子的房间里说的一段话成了阿里巴巴日后的文化,他说,“尽管今天我们什么也没有,但我们要先做一个约定——我们这群人只能做连长和排长,以后我们的军长、团长,要从外面请更厉害的人,带领我们往前走。”

对人才的重视,使他在第一天就把这个游戏规则定好,现在仍影响着阿里巴巴的价值观。

2001年,为GE服务25年的关明生加盟阿里巴巴,帮助阿里巴巴打造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绩效管理体系,奠定了阿里巴巴绩效管理的基础,借鉴GE对价值观的推崇并进一步予以强化。人作为资本在阿里巴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认同并符合企业的价值观,其次才是业绩和具备符合阿里巴巴业务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和潜力。

因此,2003年阿里巴巴开始实施价值观考核,并采用“活力曲线”法则以及基于这个方法的淘汰和激励制度。阿里巴巴用“271排名”的方式来考察员工的相对业绩,不过阿里巴巴对后10%的淘汰不像GE那么严格。前首席人力官彭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觉得价值观考核就像一根绳子,在我们队伍规模快速扩张的时候,抓住这根绳子,我们才得以保持阿里巴巴文化的凝聚力,才能在激流险滩中不被冲散,我们的价值观绩效考核,其实就是在不断地把价值观融人渗透到公司的文化血脉中。” 2005年是阿里巴巴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前有“淘宝网”“ 支付宝”的诞生,后有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在这承上启下的一年里,为了适应员工规模的迅速扩张,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本,进而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阿里巴巴加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投入,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本战略,从而进人阿里巴巴HR三支柱发展的源头时期。

2004年“非典”以后,阿里巴巴的B2B业务高速成长,人才低价高用,机会多,工作多,但人手不够,一线团队培养缺乏有效支持。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一直在思考,如何保证在企业层级增多、跨区域发展成为趋势的情况下,保证一线员工的价值观传承,同时在业务和人力资源培养方面提供更快捷的支持。

2004——2005年,《历史的天空》和《亮剑》两部军事题材连续剧热播,《历史的天空》中的张普景政委和《亮剑》里的赵刚政委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人民军队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总有那些既能打枪又懂政策的政委充当着幕后英雄的角色。阿里巴巴政委体系的灵感就源于此。马云将几十张DVD发到了管理层手中,要求他们通过看连续剧来进行深入探掌和学习。此时,主管人力的副总裁邓康明正在酝酿同样的事情——在B2B部门的一线销售团队中派出既懂业务又代表公司政策,还要肩负企业价值观宣导重任的人力专员。加上创始人马云的灵感,因此将这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改名为“政委体系”。从战略的角度讲,阿里巴巴希望走102年,那么为了避免业务经理基于短期业务压力采取短期做法,也需要有目光长远的人与其搭档,因此,诞生了阿里巴巴的政委体系,这也是如今阿里巴巴HR三支柱中HRBP这一支柱的发源点。

阿里巴巴最初决定使用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在2005年。2005年,阿里巴巴已经对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有了自己的判断、为了更好地在这一充满商机的市场中赢得头彩,阿里巴巴选择首先充实自己的资本力量作为砝码,而最关键的砝码之一就是将人力资源当成自己的资本。为了推进企业价值观和员工素质的融合发展,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本,进而提升组织关键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阿里巴巴组织IT(信息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咨询论证,构建了统一的e-HR平台,这便是HR三支柱中共享服务中心的雏形。

从阿里巴巴的结构来看,2004年的时候只有一个阿里巴巴;2005年收购了雅虎;2006年做了一个大的拆分,变成集团式结构;2007年各部分更加独立,慢慢发展成松散的事业部形式。2006年年底以前,HR都是集中管理的,2007年开始,各公司都有了自己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同时通过集团统一的e-HR平台开展员工档案管理、薪资管理、绩效管理、福利和休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整个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实现了规范化和自动化,各种统计分析报表自动生成,显著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确性和工作效率,为阿里巴巴人力资本战略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R三支柱也逐步发展成如下架构:

COE由组织发展部、校园招聘部、社会招聘部、企业文化部、薪酬福利部等构成。组织发展部分为平台0D和业务OD。平台0D负责公司大体系发展、高管领导力发展和商业教练,业务0D则直接驻点在各个事业群,负责事业群相关的组织架构、人才盘点、业务复盘。校园招聘部负责阿里巴巴集团的校园招聘策划、招聘录用分配、新大学生培养(培训)计划及实施。社会招聘部主要负责高级人才猎聘,并在各个事业群与HRG协同。

HRBP在阿里巴巴有一个很红色的名字:“政委”。他们是阿里巴巴在各个事业群和业务部门的HR通才。所谓政委,主要是原来业务线转过来的HRG,他们熟悉业务并且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人和事,对事业群进行组织变革推动和服务支撑。如今阿里巴巴已经很少提政委这个称呼,更多的是提HRG。一般地,一个大事业群下面有15个左右的政委。一个大的部门下面有一个大政委带3~4个小政委。这3~4个小政委在工作内容上不是按照招聘、培训、考核、员工关系这样的职能模块划分的,而是每个人负责部门内一些二级组织单元的全HR模块。

人员发展部负责各事业群内部的人员技能培训及相关承接公司文化要求的培养工作,原来隶属于各事业群的客户中心,从2015年开始整合到事业群的人力资源部门,但汇报上目前还未完全整合到事业群的大政委身上。

共享服务中心涉及外包员工,包括针对员工的服务呼叫中心,日常的社保、公积金、假期、合同管理等人事业务。

HR三支柱

所谓成长导向的HR三支柱,顾名思义,是指为了匹配企业战略而采用的高投入、促发展式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下四个需求,使得阿里巴巴人力资源体系采用成长导向成为必然。

1.文化落地的需要

由于独特的企业文化,阿里巴巴对员工的价值观十分重视。价值观是阿里人群体的价值取向,是阿里人的共识,是整个组织的DNA,是阿里人一直坚守的内核。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其实就是对其价值观的一个综合阐述。当其他互联网公司把“速度”和“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基础的时候,阿里巴巴却把“六脉神剑”作为自己的天条,这或许正是阿里巴巴的独特之处。在每个季度的员工考核中,对价值观行为标准的打分占到了

总分的50%,这就意味着员工是不是“阿里人”对其在薪酬、晋升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大多数企业,价值观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因素。由于价值观的“软性”,评价起来势必会增加绩效考核的成本。阿里巴巴依托具体的分拆性评价,将六个核心价值观具体演化成30种行为方式,使之可操作化,从而对每一位员工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阿里巴巴的价值观考核还采用过关式的形式。可见,马云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是希望借由这种相对极端的硬性制度,来确保阿里巴巴的味道。

2.人员规模扩张的需要

因为业务规模的扩张,这些年来阿里巴巴的员工数量也急剧增长,从最初的18个人,到2005年的几千人,再到现在的3万人。人员规模的扩大,势必会给企业的内部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无数的创业型企业没能迈过这道坎。对于阿里巴巴来说,这一挑战显得更加严峻。阿里巴巴的员工偏年轻化,而且还要保证每一个新贝工都要有共同的价值观,那么在培养上就得投人更大的精力。事实上,阿里巴巴一向不吝啬培训方面的投入,马云即使再忙也会抽身参加每一期的新员工培训会,以向新员工传输信仰的价值。

在选人与育人的决策中,阿里巴巴更侧重于育人,邓康明曾说:“我们的选人策略是,宁肯找那些没有太多工作经验,而基本素质很好的人。”彭蕾也提出对人才的新要求:聪明、乐观、皮实、自省。相比工作经验,阿里巴巴更看重人员的基本素质。“软实力,如乐观、不怕压力很重要,缺乏经验没关系,我们愿意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培养他。”。邓康明如是说。

在最近的校园招募(以下简称"校招。)中,阿里巴巴提出“非凡人以平常心做非凡事”的理念,主要瞄准技术岗位选拔人

才,一旦被录用,阿里巴巴也将投入大量资源帮助新人成长,包括一对一配备资深的师兄、设置完善的培养课程,并甄选业务场景帮助其快速获得实战经验。

确实,在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中,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不一样的,人是资本而不是成本,企业可以通过对人进行投资从而增加其自身的价值并创造新的价值。对育人的重视与投入,很好地体现了阿里巴巴人力体系的成长导向。

对于阿里巴巴严格的价值观行为标准评定来讲,人员膨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打分制要求上司对员工有绝对的了解,但是人员如此迅速地扩张后又怎么能保证呢?为了化解这些难题,巴巴对HR本身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阿里阿里巴巴的HR人数几乎是行业标准的两倍,而HR的投入是同类企业的三四倍之多。

这几年,由于阿里巴巴对人才的重视,除了普通员工外,阿里巴巴的空降兵日益增多,因此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即由于这些空降的高管在以前受过其他企业文化的熏陶,现在再来完全接受阿里巴巴的文化,就显得比普通员工更难。因此阿里巴巴在这方面加大了投入,经常举办一些高管活动,如“湖畔论道”等。正如邓康明曾说的,“人员膨胀,管理必然被稀释,而通过HR这条线,可以弥补。”

3.业务的需要

首先,从行业特征的角度来讲,阿里巴巴是一个高速成长的行业,高速成长的行业的特点是低位高用,从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机会多,工作多,但人不多。所以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投入,以统筹协调大而杂的局面,尽量做到人岗匹配,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

其次,从业务关系的角度来讲,阿里巴巴HR和业务呈现的是手心手背的关系,即HR要贴着业务。业务和HR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太极图,业务会谈到很多的词,快速识错、快速迭代、小步快跑。这对政委的要求就很高,政委不仅要闻味道,感知温度,经常与员工交流,还要查看整个团队是否士气高昂,是否存在心态上的不足。因此在政委的选拔、培训、考核等方面需要很大的投入。关于提高队伍士气,阿里巴巴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借助员工俱乐部。阿里巴巴著名的“阿里十派”就有来自员工关系部门的政委的参与,员工的自主经营。政委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带领大家“吃喝玩乐”。这么大的投入,旨在提升阿里团队的温度。

最后,从业务特点的角度来讲,电子商务灵活多变,因此一方面需要组织灵活,另一方面又需要员工创新。想让组织灵活,就需要配套的人力资源体系去支撑人才的运动,以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想让员工创新,就要鼓励员工勇于试错,就需要配套的激励机制。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阿里巴巴总的方向就是在试错中前进,阿里巴巴希望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决策,期待各级领导敢于让员工犯错,让他们在错误中创新和成长,这些都是需要组织、资金支持的。

4.愿景的需要

马云在任何场合都像祥林嫂一样重复着“创建一个102年的公司”的人生理想,而他的同事们,当年一起在杭州的民宅中结义的“十八创业罗汉”在经历了公司上市带来的无限精神和物质满足之后,有什么方式可以让他们或者说更多的高管可以继续带着往日的激情,把阿里巴巴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峰?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后,有四位高管出局,又有新的伙伴加入,最后形成了现在的30多人的合伙人团队。马云实际上是在打破高管们心中“这个企业没有我不行”的思维定式。因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优秀的企业不应该是没有谁就不行。英雄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一个企业更应该致力于建设一套不断培养出英雄的机制。正如《基业长青》中所讲的,一个企业做大靠经营,做久靠管理。阿里巴巴要做102年,需要坚守一些道德底线和标准,HR体系就要跟上。做互联网、电子商务,由于新的文明是开放透明,因此机制就要跟上,管理背后的制度建设、继任者计划等都需要加大投入,都需要在资金、组织上提供保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百年老店”的终极目标。

阿里巴巴HR三支柱的特色把攴部建在连队上

在阿里巴巴的人力资源体系里,最大的特色是政委体系。政治委员制度最早始于18世纪意大利共和国雇佣军,政治委员当时的职能是作为政府的特别全权代表监督部队的行为。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委员制度成为法国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做斗争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后来,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时创造性地借鉴了这一制度,开创了无产阶级军队中的政治委员制度。我国红军创立之初,毛泽东借鉴苏联红军的做法,在人民军队中着手建立政治委员制度,真正关注战争中参与人员的精神作用,把原来粗糙的战争动员变得长期化、专业化。数十年来,政治委员制度伴随我军的成长逐渐成为我军一块不可缺少的坚固基石,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阿里巴巴的政委体系从理论上就是借鉴于此的。所谓的阿里政委,实质是公司派驻到各业务线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价值观管理者,与业务经理搭档,共同做好所在团队的组织管理、员工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阿里政委的结构框架:首席人才官(CPO)下设总政委,然后下设直接与事业部总经理搭档的大政委,大政委下设小政委,分别在具体的城市区域与区域经理搭档。

在军队中,政委的任务是负责观察业务之外的情况,看上兵的状态是否良好,以及司令对团长、连长的沟通是否到位。同时协助司令审视自身的组织能力。对于一个规模企业来说这些至关重要。阿里政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出身特殊。一个企业想要长治久安,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文化、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承担什么工作。政委体系中,1/3以上是业务部门的骨干,他们都是业务部门中比较优秀的经理、优秀的主管。从政委中选拔也曾是阿里巴巴晋级奖励体系里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要上升必须当过政委,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必须在HR体系里稳固一段时间,而且有一定的成绩。

第二,参与业务会议是硬性要求。阿里政委对业务的理解不是天生的,是由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支撑的,政委参与到全部业务会议里,这在阿里是硬性要求,但多数企业是不能接受的,就算老板接受,业务部门领导也不一定能接受。

在业务团队的会议中,阿里政委往往会提出非常专业的、有冲击力的问题题。大多数时候业务人员都只看自己的业务板块,而政委是同时看多个业务的,把业务逻辑串起来,帮助业务人员从更高的、全局的角度看板块业务。

第三,工作善交流、重人心。阿里巴巴的HR有50%~60%的时间在做员工访谈,而传统的企业里,HR会在什么情形下找员工访谈?都是遇到问题、有硬性工作要求的时候才谈,被谈话者还真有一点夜猫子进宅的感觉。阿里巴巴的HR会随时找员工访谈,真的就像电视剧里的那些政委一样,了解员工的各种情况,包括家庭动态、业务动态、团队成员间的状态:他要买房子么?他妹妹要买房子么?他的小孩要上小学还是幼儿园?他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没?是否需要支持?他和团队中的其他人配合如何……真的是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必要时HR还会给出解决方案或者提供支持。

一位B2B的大政委对他手下的小政委的要求是:小政委聊完后,团队中上百人,随机抽到一个同事,他有什么困难,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小政委都要非常了解;两个人迎面碰到的时候,可以相互给一个默契的眼神,觉得他很懂你,你也很懂他。

正如2009年彭蕾主题演讲中提到的,“当然,HR是有很多流程和制度要去建立和遵循,但我认为HR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用你的工作改变一些人,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实现公司的价值。而且,HR在面对企业或者行业发展危机的时候,更要把自己的管理定位为人心的管理,帮助这个人成长从而帮助企业渡过危机。” 第四,决策方式自下而上。由于行业的特珠性,更多的时侯,阿里巴巴的决策权在下面而不是在上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工作网络,这个网络中的节点是由每一个小的战斗单位构成的,他们拥有充分的决策权。也就形成了一个自下而上的、自我驱动的机制,阿里政委随时准备自下而上地推动业务团队的开疆扩土。

阿里巴巴能否走过102年

世间的事物都存在一个物极必反的规律,一方面强势必然会使得另一方画处于相对弱势,阿里巴巴的HR三支柱也存在问题。

阿里巴巴的HR三支柱模式中,以政委为代表的HRBP是最有特色的部分。阿里政委,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被授予相对更大的权力,政委与业务相互补位,拥有充分的决策权。COE则需要更多地配合来自业务侧政委的发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COE的专业化。

把大部分的决策权放到中下层,会使很多决策在系统性、长远性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十多年来,阿里巴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看来发展态势依然良好,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组织的长远战略把握在以马云为核心的合伙人团队手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领导团队的更替,这种重视HRBP自下而上的决策系统是否能够持续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促使阿里巴巴实现走过102年的梦想,还有待时间的考证。

骨胳:人体的支柱 篇3

体操运动员在单双杠上的自由翻转,短跑运动员的大步流星,杂技演员在高空、马背上各种优美惊险、矫健敏捷的动作,都使得人们击掌赞叹。这正是由人类高度发达的骨胳和肌肉共同完成的。骨与骨之间大部形成关节,而肌肉附着在骨上,常常跨跃一个或多个关节。当肌肉收缩时,骨便成为运动的杠杆,以关节为轴产生运动。

人体骨关节在长期适应速度过程中,产生出许多有利于加快速度的变化。首先,骨的关节表面覆盖着一层光滑的关节软骨面;其次,在关节间隙中有“高级润滑剂”——关节液,它可以减少关节的摩擦,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另外,骨体中的空腔,如同钢管一样,不但减轻骨的重量,而且可以减少运动负荷,对压力和张力的抵抗力很大。

人的全身共有206块骨,骨块借关节和韧带连成骨胳,骨胳坚固且具有弹性。成人的股骨可以承受263~400千克重量,比同体积花岗石的坚固性还大2.5倍。骨胳就像人体“大厦”的“钢筋水泥”框架,而肌肉则像一块块“预制板”贴附在骨架上,共同维持人体的形态,并参与构成各器官的“居室”。如颅腔容纳脑组织,胸腔容纳心脏和肺脏,腹腔容纳肝脾肾和胃肠,盆腔容纳泌尿生殖器官等。其中,起主要支撑作用的,是24块游离脊椎骨和骶、尾骨,以及它们借助椎间盘和韧带组成的脊柱。脊柱是躯干的中轴,上承颅骨,下连髋骨,中附肋骨,参与构成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在脊柱的中央,有由椎孔连成的椎管,容纳和保护脊髓。

从侧面看,可见脊柱呈“S”形弯曲,在每个椎间隙中,又有富有弹性的“防震垫”——椎间盘,它可以减轻或抵消人在走路和跑跳时从下面传到脊柱的震动,从而减少作用力对头部的影响。

正是由于骨胳的保护作用,上述重要脏器,才能在自己的“房间”里安全而舒适地工作。

在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中,含有一种柔软而富有血液的组织——骨髓,是人体主要的造血器官。一代代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在这里发生、发育和成熟,然后再一批批地输送到血循环中去,执行自己的使命。

骨还是钙、磷在体内的主要储存地,对体内的钙、磷代谢具有一定的缓冲调节作用。在怀孕和哺乳期间,为了满足孩子成骨的需要,母体的钙支出增加。如母亲营养不足,骨里的钙就会被动员出来,维持血中钙的平衡。如不及时补充,可造成母亲骨质软化,产生肌肉无力和全身骨痛症状。

骨胳的形态结构受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影响,其中劳动、生活和体育锻炼及营养条件等是最主要的因素。经常锻炼和劳动,相应部位骨质会变得粗大坚硬。如司机的手骨特别发达,跳高运动员的下肢骨胳明显增大。我国古代就观察到不同职业对于人体骨胳结构的影响,如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宋朝法官宋慈所著《洗冤录》一书中,就记有“负米者死,肩骨后朽,舆夫(抬轿者)死,腿骨后朽”。

由此可见,正常的劳动和锻炼,可以使骨胳、肌肉强健。相反,长期不良的劳动姿式和坐立习惯,可引起骨胳的变形。所以,为了你的骨胳和肌肉发达强壮,还请坚持锻炼。

三支柱 篇4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结构是世界银行1994年在《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即促进经济增长》报告中提出的, 集中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派对于养老保险的一些政策主张。可以说, 针对全球性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公共养老金支付危机,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对于解决养老问题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案设计[9]。

1. 第一支柱。

即公共养老保险, 由政府主导并强制执行, 覆盖全社会, 目前, 大部分国家采用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 属于社会养老保险范畴。其目标是有限度的缓解老年贫困, 提供各种风险保障, 体现了社会互济原则。

公共养老保险在规模上应该适中, 以便给其他两个支柱留下较大的发展空间, 并应实行现收现付制, 以避免出现国家公积金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2. 第二支柱。

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 是一种完全积累制的并由私人管理的养老金计划, 它既可以是强制执行也可以是自愿实施。完全积累制会促进资本积累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会使公共支柱的筹资更加容易, 如果第二支柱运作的比较成功的话, 将会减少人们对第一支柱的依赖, 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很多国家的第二支柱一般采用个人账户储蓄积累的筹资模式, 如美国的雇主补充养老金计划, 澳大利亚的职业养老金保障制度。这一支柱养老基金的运营管理市场化, 一般由商业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金融机构运营管理基金。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列入商业养老保险的范畴。

3. 第三支柱。

主要是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 为那些想在老年得到更多收入及保险的人提供额外保护, 一般由商业保险公司办理, 个人自愿投保, 政府给予税收优惠, 鼓励人们把钱存进养老金储蓄账户。目前, 大多数国家的第三支柱主要是个人在人寿保险公司购买各种商业养老保险计划, 并享有特定的政策支持, 如美国、德国等国家都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

归纳起来, 第一支柱的公共养老保险体现社会公平, 第二、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 包括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 体现效率和个人的自我保障责任。这三大支柱有机的将社会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社会保障责任和个人保障责任结合起来, 共同完成养老保险的三大功能———收入再分配、储蓄和保险。收入再分配和储蓄的功能是分离的, 保险功能则由这三大支柱共同提供 (如下页图所示) 。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所带来公共养老金支付膨胀的背景下, 尽管各国养老保险改革在内容和形式上尽不相同, 但从总体上看基本思路大致相同:构建并完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尤其注重鼓励和发展商业养老保险。

二、中国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紧迫性

1. 人口老龄化让我们“未富先老”

目前,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1982年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所界定的人口老龄化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

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 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8 821万, 占总人口比重为6.96%;200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是1.44亿, 已占全国人口的11% (见表1) 。因此,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蔡舫等学者研究发现,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社会, 属于“先富后老”, 而中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 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属于“未富先老”[1]。

资料来源:李洪心,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个带有OLG结构的CGE模型分析, 2006。

从表2可以看出, 总的趋势表明,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虽然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不同过程, 各自具有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它们的变动互相影响, 互相制约。一般规律表现为经济越发达, 人口老龄化程度越严重。此外, 在一些老年型人口的国家或地区, 人均GNI都很高, 如, 日本、美国、法国等。但是人均GNI与人口老龄化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函数关系。在一些人均GNI较高的国家或地区, 人口老龄化程度并不一定高, 如西亚一些国家, 人均GNI较高, 但是人口结构上属于年轻型;而东欧一些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 但人均GNI也并不高。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异常”范围, 人均GNI 1 100美元左右, 这是由于中国实行二十多年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转变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2.巨额的养老基金缺口

“未富先老”带给中国养老问题的挑战, 还因为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同时发生而变得更加严重。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养老金筹集模式也由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转变, 体制转轨造成了巨大的养老保险金缺口。同时, 由于“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混账管理,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现象比较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 截至2008年12月底,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近8 000亿元, 并将在未来的30年里以每年净增1 000亿元的速度持续扩大[2]。

目前, 尽管中国在建立“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但现行体系仍然是以现收现付的基本养老保险为主的单一支柱体系。根据国际经验, 支撑现收现付制的公共养老保险需要三个条件: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有效率的税收体系和有效安全的基金管理和治理机制, 而这些条件在中国不完全具备。所以, 为维持养老保障体系正常运转而产生巨额的基金缺口就不可避免了。2005年5月, 世界银行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未来养老金收支缺口的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 在一定假设条件下, 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 2001—2075年间,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3]。根据2007年相关数据测算, 如果按照全国社会平均工资30%支付基础养老金, 每年总需求为13 037.8亿元, 占当年GDP的5.29%;按照各地居民家庭人均年消费性支出的50%支付基础养老金, 总需求为3 797亿元, 占GDP的1.52%。此外, 随着通货膨胀和消费价格指数的提高, 养老金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以确保足够的实际购买力。

3.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发挥强大的补充作用

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 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只能是“广覆盖, 低水平”, 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保障需求, 因而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以分流日益增长的老龄化人口所带来的养老压力。此外, 随着基本养老保险金替代率不断下降, 这也在客观上要求商业养老保险发挥越来越大的补充作用。据预测, 三十年后中国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只能达到30%[8], 这意味着退休前后的生活质量将产生巨大差异, 而要弥补这样的差距, 必然要靠商业养老保险来填补。同时, 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 则可以在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情况下, 借助商业保险的社会互助机制, 把养老保险覆盖到社会保险还没有覆盖到的农村和城镇人口, 以扩大养老保障的覆盖面。据统计, 截至2006年底, 中国2.8亿城镇就业人口中, 基本养老保险仅覆盖1.88亿人, 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仅占农村人口总数7.22%, 而进一步扩大保障覆盖面势必将给国家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

三、中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

目前, 中国第二、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也逐步建立起来, 但其发展仍然滞后。由于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偏高, 不仅给企业增加了经济负担、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竞争力, 还挤占了企业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缴费能力和空间;缴费率的偏高也意味着个人将对基本养老保险的依赖性过高, 从而降低了个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据中国保监会统计, 2006年中国商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为626亿元, 占GDP比重不足0.5%, 人均保费不到50元, 而相比之下, 发达国家相关费用占GDP的10%以上, 人均保费超过5 000美元[4]。从国际比较看, 中国2007年底人均长期商业寿险保单持有量为0.1件, 远低于发达国家1.5件的平均水平。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原会长王宪章在2008年表示, 中国人均商业养老保险保费大约是431元, 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1/10, 为美国的1/70。从中国整个养老保障体系来看, 根据国家规划, 商业养老保险应占到个人养老保险的10%~20%。而在养老保险成熟的国家中三支柱各占总养老金的比例是:基本养老保险约占养老金总数的30%, 企业年金占比为30%, 而个人储蓄性养老金计划, 包括保险、基金、股票、银行储蓄、债券、房地产等, 约占养老金总数的40%。在欧美国家, 养老保险占欧美人寿保险收入已达60%以上。

资料来源:中国养老金网http://www.cnpension.net。

从表3可以看出, 中国寿险公司每年个人年金保费收入水平仅为美国的1/10左右, 个人年金在所有年金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也远低于美国的水平。不难看出, 中国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还远未充分发挥出来,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仅仅成为名义上的, 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负担过重。因此, 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使其充分社会管理和保障职能, 并不断完善中国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是现今最为关键的。

四、促进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几点建议

1.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 工业化国家企业年金计划和储蓄性养老计划的迅速发展, 与这些国家采取和实行程度不同的税收制度安排政策密切相关。如, 美国政府为鼓励更多的人参与雇主补充养老保险计划, 给予税收延迟优惠政策, 其中以401 (k) 计划最具代表性。该计划因可以享受美国税法 (Internal Revenue Code) 第401条K款的税收优惠政策而得名, 它由私营基金管理公司、尤其是人寿保险公司设计建立, 雇主可以免除部分税收, 雇员也可以控制缴费金额并投资于资本市场获利, 因此401 (k) 计划的参与率高达80%。此外, 为鼓励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发展, 政府对个人开设退休账户也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当前, 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外部税收政策的支持。税收政策依然是商业养老保险市场, 尤其是企业年金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安排能够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商业养老市场中来, 也体现了政府在养老保障中的职能。目前, 各国最流行的是“先免后征”的延迟税收制度, 即允许雇主和雇员从他们的税前收入中扣除养老金缴费额, 并减免养老金投资收益所得税, 在养老金领取时征收个人所得税。这种制度安排在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进行了调整,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期养老金储蓄在生命周期里收入再分配的真实性质。为了发挥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及最大程度的保证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化运作, 中国税收政策安排可以富有弹性。此外, 在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初期给予更多的税收安排, 以鼓励企业和个人缴费的积极性, 尽可能扩大商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等到其逐渐发展成熟后, 可以适当的降低税收优惠的幅度, 更多是通过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10]。

2.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首先, 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国际证监会组织 (IOSC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 文件表明, 高效率的证券法规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法律框架来支持。目前, 中国资本市场相关的法律框架明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不能提供稳定、有效、规范的市场制度, 如, 至今尚未出台竞争法, 对垄断行为的处理无法可依;对证券市场的争论解决体系, 即公正和有效的司法体系的建设尚有很大缺陷等等。因此, 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比如修改《公司法》, 以促成真正股份制企业的建立并按股份制进行运作;完善《证券法》有关规定, 理顺监管体制, 赋予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明确的法律地位, 各司其职;尽快出台竞争法等法律法规逐步完善证券市场的法制建设[5]。其次, 发挥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作用。监管部门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 在自身能力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抓住监管的主要对象及关键点, 并且要有明确的监管目标和原则;重点保证信息的披露完整、及时和准确, 这一点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力推进机构投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要求管理层依照监督思路国际化、监管理念法制化、监管手段市场化要求, 以第三方的立场严厉查处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内幕交易、操纵股市等违法违规行为, 将保护投资者利益, 营造公平、公开、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为监管工作的重点, 最大限度地维护市场的公平与效率。最后, 改善资本市场的外部环境。股票的发行与上市必须回归市场, 减少中国证券市场中特有的计划经济色彩, 适时推进国有股、法人股以净资产为基础向流通股股东配售;以市场选择机制取代资产重组的行政选择机制,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使政企分开, 让企业真正成为资产重组中的市场主体;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并规定上市公司退市的硬性标准, 细化退市规则, 从制度上消除行政干预退市的可能性[6]。

3.健全商业养老保险的监管体系

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监管, 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加强保险公司等商业机构偿付能力的监管, 确保其用来承担所有到期债务和未来责任能力充足, 从根本上保护投保人的根本利益。同时, 要在深入研究商业养老保险的风险特性和盈利模式的基础上, 借鉴国际经验, 开发更加科学的风险模型和监测技术, 完善商业养老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 提高其科学性、适应性和操作性;尽快研究建立偿付能力危机或突发事件出现后的处理手段, 做好预案, 解决商业机构偿付能力不足时的应急措施及其退出机制[7]。

在完善商业养老保险监管体系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坚持以偿付能力作为监管核心的原则。 (2) 坚持有效保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 (3) 坚持监管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 (4)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简言之, 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动态监管, 才能够保证商业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 并促进其健康发展并完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蔡舫, 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邓英.英国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7.

[3]中国金融网, http://www.zgjrw.com.

[4]中国养老金网, http://www.cnpension.net.

[5]范恒森, 李连三.论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环境、目标与建议[J].资本市场, 2002, (1) .

[6]张锐.资本市场的缺陷与修正[N].中华工商时报, 2003-02-08.

[7]段家喜.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行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8]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ca.org.cn, 2006-02-24.

[9]世界银行.防止老龄危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6.

人生的支柱 篇5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希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不忘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我们就一定能够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就是给自己一个目标,给自己一点信

心。

希望是什么?是引爆生命潜能的导火索,是激发生命激情的催化剂。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我们将活得生机勃勃,激昂澎湃,哪里还有时间去叹息和悲哀,就不会将宝贵的生命白

白浪费。

如果你善待自己,那你就不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能。然而,有些道路可能对你是畅通的,有些则注定会让你失望。那么,你对自我的认识越准确,你选择正确道路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取得成功的希望就更大。

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立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就是说,你必须明确你能够干什么,适合干什么,你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与条件,这一切就决定了你能不能

取得成功。

如果你真实的自我与希望的自我是一致的,这意味着你的目标是合理的。

每个人的目标都不会相同,你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奋斗,去实现它。当然,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会布满了荆棘和坎坷,甚至有时会被世人指责、白眼、蔑视和嘲讽,这些都算不了什么,不要在乎。

人生不能无希望,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希望当中的。假如真的有人是生活在无望当中,那么他注定是失败者。人很容易遭到些失败或障碍,于是悲观失望,消极下去,或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失掉活下去的勇气,或怨恨他人,结果落得个唉声叹气、牢骚满腹。其实,身处意境而不丢掉希望的人,肯定会找到一条活路,在内心里也会体会到真正人生的快乐,那就

是希望的快乐。

“希望”是人生的力量,在心里一直抱着“美梦”的人是幸福的。可以说抱有“希望”活下去的人,才是真正意义的人生。也只有人,才能由其自身产生出面向未来的希望之“光”,才能创造自己的人生。一个没有希望目标的人,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碌碌无为,无所建树。

走在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既不是财产,也不是地位,而是在自己胸中像火焰一般燃烧起的信念,那就是希望。因为那种毫不计较得失、为了巨大希望而活下去的人,肯定会生出勇气,不怕困难,肯定会激发出巨大的激情,闪烁出洞察现实的智慧之光。与世惧进、终身怀有希望的人,才是具有最高信念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胜利者。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所难以预料的。我们不能控制机遇,却可以掌握自己;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把握现在;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长,但我们却可以安排当天的生活:我们左右不了变化无常的天气,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情。只要活捉,就有希望。只要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我们的人生就一定不会失色。

人最怕的是绝望,绝望就像是癌症,它使人失去了面对现实、挣扎抗拒的勇气。而与此相反,希望却正如坚强的意志,它能使一切看似无可就药的事情重获生机,欣欣向荣。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有了希望,有什么东西可以打败他呢?

人类社会之所以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是因为人类世世代代都在为希望努力的活着,前仆

后继,生生不息。

狮城奇迹的三大支柱 篇6

狮城治理者的独特意识,主要包括了忧患意识、前瞻意识和全球意识等。

狮城地寡人少、资源匮乏、市场空间极小。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任何微小变化,都有可能对狮城带来重大影响。因此,自建国以来狮城治理者始终保持着忧患的意识、超前谋划与防范的意识、以全球视角考虑发展与应对危机的意识。

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狮城治理者坚持对自己的决策、行为及其实际效果定期进行检讨。通过检讨,回顾与反思政策得失,巩固和提升政策效果。坚持发展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最大限度借助外部资源和力量,发展和繁荣国内经济。

狮城治理者的独特理念,主要包括了精英治国理念、高薪养廉理念以及亲商理念等。

狮城地小人少,犹如世界经济汪洋中的一叶小舟,舵手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狮城坚持精英治国的理念。狮城不但努力将精英人士吸引到治理者的团队之中,而且有计划地在接受学校教育的狮城人群中遴选、培养未来的治理者精英。

为了保持治理者队伍的稳定与清廉,狮城又确立了高薪养廉的理念。狮城治理者的薪酬水平,是以市场水平为基准来确定的。治理者的收入即使不是市场上最高,但也肯定是相当好的水平。由此可以有效避免因治理者收入水平低而引发寻租等腐败问题。

由于狮城治理者的收入和身份均比较体面,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招商引智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之中。经济社会发展好了,治理者的收入水平又随之提升。由此,亲商亲民亲环境的理念便成为狮城治理者的不二选择。据2014年世界银行的报告,在全球最易经商的经济体中,狮城排名第一。

狮城治理者独特意识和理念的配套性规则制度,主要包括了法律制度、诚信制度、政府组屋制度和中央公积金制度等。

狮城法律制度之完善、执法之严厉,有目共睹。在狮城的各类法人和自然人,无论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还是日常的工作生活,如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约失信等行为的,将会付出沉重代价,受到严厉处罚,直至失去在狮城的立足之地。

狮城治理者在完善与严肃法律法规、打造诚信社会的同时,积极推行富有狮城特色的政府组屋制度,该制度解决了低收入家庭住房的问题,最终实现狮城人居者有其屋。

政府组屋制度建立的同时,治理者对狮城人在政府组屋申购、持有、转让及其利益分享等各环节的规则设计与具体操作的明确规定,保证了低收入家庭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狮城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也是国际上独具特色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是一种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种保障制度以居民个人在工作时预先储蓄积累资金,来满足居民个人将来退休后养老、医疗等需求。这种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的忧患意识,鼓励居民延长工作年限、推迟退休。这一制度有效避免了欧洲高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低效率和社保基金收不抵支等一系列的现实矛盾与问题。

三支柱 篇7

2015年02月08日电气试验班专业人员对330k V××变电站一次设备进行了全面的红外测温工作。在排查过程中发现330k V××变电站#1、#2电抗器A、C相引流板支柱绝缘子下四根方钢支柱均存在明显发热现象, 最高温度达到110摄氏度。发现330k V××变电站35k V#1、#2电抗器外观检查无异常, 35k V#1、电抗器、#2电抗器A、C相引流板支柱绝缘子下方钢支柱表面均有轻微灼烧痕迹。

2 红外图谱 (图1)

3 原因分析

由于电抗器运行时, 在其周围会产生比较强烈的磁场, 处于磁场范围的导磁材料若形成闭合回路将产生一定数值的环流, 处于变化磁场内的导体也会产生涡流, 而此空心钢支柱本身就是金属导电材质, 在产生涡流的同时, 空心钢柱也是一个闭合的导磁回路, 因而产生严重的发热现象。长期持续的发热, 不仅能导致支撑钢柱本身受损、支撑强度下降, 对设备安全运行造成极大隐患, 同时也会使电抗器有功损耗增加。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10k V-66k V干式电抗器技术标准》2.4.5.4条对磁净空距要求:在距离电抗器中心2倍直径的周边及垂直范围内, 不得有导磁金属闭环存在。根据现场勘查, 发热的4根钢柱均可形成导磁金属闭环, 且其空间布局均不满足上述规定的要求, 是导致其发热的主要原因。

4 建议措施

由于现场空间限制, 调整磁净空距的方法无法实现, 所以建议尽快更换支柱本体, 使用非导磁材质替换原来的空心钢支柱。

5 结束语

应急物流国标的“三根支柱” 篇8

近日, 《应急物流国家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制定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后, 作为参与本次国家标准制定成员之一的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王宗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近几年连续的自然灾害应急情况来看, 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还处于无序状态, 这亟需国家出台相关标准予以规范。”

负责本次《标准》制定的课题组成员表示, 该《标准》应该既包括狭义的技术标准, 也包括管理标准和执行标准。鉴于工作难度和实际情况, 应急物流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建雄介绍, 首部《标准》将对应急能力建设、法律保障、信息畅通、协调机制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 并制定一套详细科学的执行标准, 分别制定应急物流选用参与企业标准、应急设施设备和应急包装识别标准以及相关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标准等。

建立企业准入机制

长期以来, 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 我国企业在应急救灾面前显示出了极高的热忱。“在应急物流中, 企业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参与进来就能使损失降到最低, 因为各个企业本身水平参差不齐, 并且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 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大大降低应急物流的效率。”王宗喜认为, 首先我国应该打造应急物流“国家队”。而此次制定的《标准》, 将对“国家队”遴选资格加以规范。

他介绍说, “国家队”并不是能够随便进入, 它主要着眼于具有相对成熟执行标准的规模化物流企业。记者也了解到, 在此前专家组与企业举行的座谈会以及企业调研中, 很多企业都表示希望能够参与到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中来。而有些企业甚至争相提出把自己的应急物流标准推广成为国家标准。“尽管这有一定的‘私心’在里面,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应急物流在企业中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一位当时参与座谈的专家指出。

对于《标准》如何确立参与企业的准入机制, 相关专家表示, 将对企业的信誉、规模、信息化程度、物流人员素质全面考核。而至于具体的考核标准, 王宗喜透露, 这还需要进行严密的论证和探讨才能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 首先由国家设置门槛, 企业以自愿的原则申请加入, 通过考核的企业, 国家授予“应急物流企业”称号这一思路很有可能将得到贯彻。

按照王宗喜的说法, 如果物流企业获得国家给予的相关荣誉后, 国家会组织专家学者对他们的人员进行各类培训;一旦企业因为国家应急物流建设而造成亏损的, 国家拿出专项资金对其进行补偿;企业每一次完成抢险救灾等国家分配的应急物流任务后, 造成的损耗国家会组织专家对其进行评估, 评估以后进行赔偿。“这样一来, 肯定会有很多物流企业更加愿意参与进来, 而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将门槛设得更高, 精心培育这些骨干力量, 让国家队更专业。”王宗喜表示。

记者了解到, 其实这种模式在有些地方早有探索。两年前在武汉市中百集团物流配送公司挂牌成立湖北省物流配送应急保障动员中心便是一个例子。该中心是武汉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总结物流公司在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中直接配送物资的经验, 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原则, 依托该公司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建立的。在相关部门的扶植下, 该中心已拥有3个仓储基地, 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 可辐射中部6省和重庆、四川等周边省市。这对于国家处理好与应急物流企业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规范储备标准

“当前应急物流乃至应急机制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院长张锦表示, “比如应急物流作业流程混乱、物流信息技术与标准缺失较多、运输组织与库存管理等物流环节落后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而王宗喜对我国军地物资储备存在的弊病也颇有感触, 他认为我国物资储备布局并不是很合理, 国家储备高度集中在十大中心城市, 这无法满足应急响应的要求。虽然大城市国家储备丰富, 但是一旦遇到突发事件, 仍无法对较为边远的地区进行物资供应。2008年我国南方冰雪灾害时, 有些地方就出现了哄抢的现象, 这也给我国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敲响了警钟。

王宗喜透露, 此次即将出台的《标准》将力争确定国家物资储备应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建立市场、企业、老百姓、军队、政府五级储备机制。记者也了解到, 部分地区已经尝试“军民联储”的实践, 即地方给部队经费, 由部队对一些应急物资实行代储代管, 一旦出现险情, 部队在出动人员的同时, 相关应急物资也可随同配送。

目前在有些地区建设应急物流储备设施时完全脱离现有的储备资源, 重新建仓库、码头、机场等。“这些是对现有资源的浪费。”王宗喜表示, 在《标准》制定中, 加快地方与军队应急物资储备的一体化建设也将提上议程。这将加大特殊应急物资的储备, 将应急物资储备与国家、军队物资储备有机结合起来, 改造现有物资储备仓库, 布设并增加新的储备库点, 增加库容和储备量, 充分发挥国家、军队物资储备在仓库布局方面的网络优势, 有效弥补目前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中仓库资源少, 仓库布局不合理的缺陷。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流通技术学院院长王自勤则认为, 在应急物流中提高库存物资及物流设施、设备信息的共享度也将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应当侧重提高托盘和集装箱运输的比重, 同时推广条形码、R F I D技术的应用, 建立具备应急物流特色并且和平时物流相衔接的一套信息标准。同时王自勤建议, 在主要物流中心、物流基地建设存仓、滑坡仓等重要地点布置具备快速装卸货物能力的专用设施。

协调指挥机制

在应急物流过程中注重军民结合的呼声由来已久, 特别是要做好军地应急指挥协调机制, 在平时要加强军地联合演练, 可以结合国家或军队大型建设工程, 组织军地物流联合实施保障。

对此, 王自勤则表示, 军队以其高度的机动性、高度的统一指挥和持续的训练使其应急即时响应能力优于地方组织。我国几次重大救灾活动中, 人民解放军都处于救灾最前沿。但是, 人民解放军受其物流资源能力限制, 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国际组织。尤其是在救灾物资的筹集方面, 更是以政府和民间组织及国际援助机构为主。因此, 构建军地一体的应急物流保障系统, 对于协调军队、政府、民间等多方救灾物资资源, 优化救灾物流资源的配置, 提高及时响应能力, 具有重要意义。在接下来, 我国应该逐步建立军地一体的应急物流保障系统, 首先必须建立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前后衔接、保障有力的联合指挥体系。

浙江省此前就已经出台了《浙江省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以下简称《预案》) , 《预案》在涉及省政府的应急反应中规定:“必要时, 商请驻浙部队、武警部队给予支援。”但是, 王宗喜表示, 正常情况下, 地方政府是无权直接调动当地驻军的, 这对应急反应的速度是有影响的, 需在制度上加以明确军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在特定的时候地方政府能够与军队实现及时的沟通和互动, 实现军地一体, 惟有如此, 才能保证快速响应。

对此, 记者了解到, 《标准》很有可能推动军地共享的物流资源信息系统建设, 包括应急储备物资信息、后备役车辆信息、应急救助专业人员信息、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应急物资生产信息等。但也有业内人士担忧, 军队的信息不可能完全与地方共享, 对此质疑, 相关专家表示, 军队完全可以将可用于应急物流的这部分资源信息与地方共享。此外, 军地一体应急物流保障系统还包括统一规划的物资储备体系和物资采购和配送体系等。如果能实现军地一体的指挥和信息系统, 其他的子系统是易于实现的。

液压支柱的结构新方案 篇9

液压支柱是液压支架的支撑元件,它的功用是阻止顶板沉降,借助于支柱的阀组和密封装置,给与沉降的顶板以恒定不变的工作阻力,阻力的数值大小由安全阀调定。回采工作面的矿压动力和静压力的不稳定性对支柱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的要求很高,首先,要求有足够的支撑力,在顶板缓慢沉降时,要求支柱具有等阻跟随作用,这就要求支柱的液压系统具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和密封性能,且要求支柱的安全阀具有微量流量的溢流作用。其次,在老顶来压时,顶板急剧下降,速度高达0.5m/s,这就要求支柱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压力超调量不能过大,避免支护设备的破坏。

要使支护设备同时达到以上的各项性能指标,往往是很困难的,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安全阀开启迟缓,压力超调量过大。本文提出了液压支柱的新方案,基本思想是,一方面在支柱内部设置气体缓冲器,间接降低液体刚性,从而可以减缓压力的硬冲性,延缓压力上升时间。另一方面在安全阀的结构上设计成逆锥式锥阀结构,充分发挥阀的动作快速性。

2 结构论证及工作机理

支柱内设置气体缓冲器,这样不但能够像安装蓄能器的支柱性能相同,而且使两个元件一体化,达到体积小重量轻的目的。支柱的安全阀设计成逆锥形锥阀,目的使支柱快速响应。下面分别论证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2.1 缓冲器的结构论证

1卡环;2蜂窝状隔板;3气囊;4柱体;5充气阀;6底盖

图1所示的是设置在支柱底部(或顶部)的气体缓冲器,它由蜂窝状隔板2将充满氮气的气囊3固定在柱体的下端(或活柱体的上端)组成。卡环1固定蜂窝孔隔板,充气阀5预充高压氮气。

2.2 安全阀的结构论证

1弹簧;2阀芯;3阀体;

图2所示的是逆锥式直动型安全阀示意图,以下论证设计原因

在进行此阀的动态分析时,稳态的液动力和瞬态的液动力是不能忽略的,根据瞬态液动力方向判断分析,顺锥式阀的瞬态液动力与运动粘性摩擦逆阻力相同,总阻尼力为两者之和,即

其中:Bf为瞬态液动力折算阻尼系数。对于逆锥式阀,瞬态液动力的方向与摩擦阻尼力的方向相反,总阻尼系数为Bv与Bf之差,提高了响应速度。

3 支柱液压系统的动态仿真分析

通过以上定性分析支柱液压系统,可以得出采用气体缓冲器和快速响应安全阀,系统的动态性能大大提高,下面介于数字计算机进行支柱系统的仿真分析:

图3所示的使带有气体缓冲器4和逆锥式安全阀5的支柱液压系统示意图。图示状态是在顶板静压载荷1的工作状态,一旦顶板有动载荷,阀芯开启。

3.1 基本方程式

(1)活柱体的动态力平衡方程式

式中:M——冒落的岩石重量;

mp——支柱活塞部件重量;

Bp——支柱活塞部件运动摩擦阻尼系数;

P——液体压力;

Ap——柱塞有效工作面积;

F——矿压动压力;

y——柱塞(活柱体)位移。

(2)柱内气体缓冲器有关方程

由气体状态方程可知,缓冲器预充压气后

式中:pa——初始充气压力;

Va——初始充气体积;

P——瞬时压力;

V1——瞬时压力引起的气体压缩量;

n——等熵指数。对氮气而言,n=1.4。

由(3)式得

对(4)式对t求导后,整理得

这就是由于系统的压力变化而流向缓冲器的流体流量,正是因为这一分流,从而对安全阀来不及打开时起到暂时蓄能,缓冲作用。等到安全阀跃过滞后时间开启时,这部分能量冉释放出来。

(3)柱内液体当量流量

柱塞有位移时,柱内液体也有位移,这里定义为当量流量

式中:Qp——当量流量;

V——液体体积。

(4)安全阀阀芯动态平衡方程

式中:me——阀芯质量;

Bp——阀芯运动阻力系数,其中包括粘性阻尼和摩擦阻尼;

Ks——弹簧刚度;

Bf——瞬态液动力折算阻尼系数,因为安全阀是逆锥式的,所以Bf是负值,但应保证Bt+Bf>0。

(5)阀口流量方程

式中:Qv——流量;

c——流量系数;

u;—阀口实际周长,w=π·d;

ρ——液体密度。

(6)液体流动连续性方程

式中:βe——液体体积弹性模量。

3.2 基本方程的拉氏变换及其方块图

对式(2)(5)(6)(7)(8)(9)六个方程进行线性化和拉氏变换得

由方程(10)(11)(12)(13)(14)(15)可绘出系统的方块图,见图4。

3.3 参数的确定

现以额定压力为300kg/cm2、直径为160mm的支柱为例来确定各个参数。

设顶板上额支撑力为60吨,这样将图4代入数据求得传递函数并进行稳定性分析,求得此液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3.4 仿真与实验

采用四阶龙格库塔算法进行计算机仿真计算,所得仿真曲线如图,并相应试验测得20个数据点进行拟和,所得拟和曲线与仿真曲线对比如图5、表1。

3.5 分析动态

从图5看出该支柱液压系统的动态响应最大超调压力约为426Kpa,超过额定压力的35%,未超过理论仿真曲线的最大超调量,调整时间为0.45s,响应迅速,与理想仿真曲线误差较小,从上述仿真和实验中可以看出,气体的体积只占液体体积的十分之一,对于柱子的伸长量影响很小,但它对系统的动态性能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试验可见,在液压支柱内安设气体缓冲器可以大大减小柱内液体的动态压力超调量。在液压支柱上安设逆锥式锥型安全阀可以提高响应速度,它实际是相对的降低了阻尼系数,充分发挥了阀芯的灵敏度,使支柱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可以安全的保护支护设备,为煤田开采提供了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程永峰.单体液压支柱回弹区域研究,鸡西大学学报,2004.4.

[2]付象才主编.液压支架通用技术条件MT/T 312-2000.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3]吴福光等编著.振动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方同等编著.振动理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5]孙玉宁.液压支柱稳定性计算方法探讨.煤矿机械,1998,8.

[6]李炳文,朱冬梅,马显通.单体液压支柱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煤炭科学技术,2003,4.

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 篇10

单体液压支柱属于液压传动设备之一,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泵将工作介质 (液体) 压入密闭的油缸, 迫使活柱上升;初撑时利用液体压力使支柱给予顶板一定的初撑力, 当顶板压力超过支柱初撑力时, 油缸中的液体压力提高, 通过液体给予顶、底板一定的反力, 使顶板压力形成新的平衡, 阻止或延缓顶板离层或下沉, 达到维护顶板的目的。

单体液压支柱属于恒阻式支柱, 具有恒定不变的工作阻力, 适用于不同的采煤工作面、不同的顶板条件和不同的矿山压力。它和金属铰接顶梁配合, 可用于煤层倾角为35°以下的任何采煤工作面。单体液压支柱按供油方式可分成两大类, 即外供液式单体液压支柱[1] (简称外注式) 和内供液式单体液压支柱 (简称内注式) 。关于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的文献资料非常少, 因此, 本文将全面阐述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的应用场合、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1两种单体液压支柱的工作液比较

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是目前煤矿中使用的主导支柱产品, 其工作液是含有2%~3%乳化剂的乳化液, 回柱时乳化液排至工作面采空区, 流入地下水中, 而乳化液中的乳化油是由基础油、乳化剂、防腐剂等组成的, 进入地下水中以后很难将其彻底清除。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各煤矿每年约有8 000 t乳化油排入地下, 长此以往, 将会对矿山周围的水源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2];而且它的使用需要一套泵站和管路系统, 系统多、环节多、管理较复杂;支柱在排空气升降过程和回柱时, 支柱内腔乳化液外排, 乳化液不能回收重复利用, 消耗乳化液较大, 提高吨煤成本, 污染环境, 不利于环保[3];支柱注液前要冲洗注油阀体, 若操作不当则很容易弄湿工人衣服与工作面, 劳动条件较差;支柱三用阀是开式系统, 单向阀、卸载阀暴露在外面, 极易受到煤粉尘的污染, 使之失效[4,5]。

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工作液为5号液压油, 回柱时油缸中液压油流回活柱内腔形成封闭式循环;不需要泵站和管路系统, 配套设备少, 成本低;在没有电源和泵站的地方照样使用, 灵活性大、管理方便、简单;由于工作液是封闭式循环, 支柱回柱时液压油流回活柱内腔, 实现支柱本身液压油的闭路循环, 液压油消耗很少;支柱液压系统为闭式系统, 液压油不外溢, 不污染环境, 有利于环保, 并对工作面生产影响小, 较好地保持了工作面环境, 劳动条件较好;支柱的阀全部装在支柱内腔, 受外界污染的可能性小, 可靠性高。

2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1 结构组成

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为内部供液结构的矿用单体液压支柱, 主要由顶盖、通气阀、缸体、活柱体、活塞、手摇泵、卸载阀、安全阀和手把体等零部件组成, 如图1所示。

手摇泵为两级泵结构:一级泵的流量大、压力低, 主要供升柱用;二级泵的流量小、压力高, 主要使支柱获得初撑力。它由泵活塞、泵套、柱塞、进油阀K1 (由ϕ7钢球、锥形托簧组成) 、单向阀K2 (由单向阀阀座、ϕ10钢球、单向阀弹簧、衬套组成) 、曲柄、滑块、套管等零部件组成。

活塞由活塞头、单向阀K2、泵套、Y形密封圈、导向环、过滤网等零部件组成, 其结构如图2所示。它通过螺钉、芯管与活柱体相连接, 主要起活柱导向和油缸密封的作用。

通气阀结构如图3所示。

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升柱和降柱时与大气压力有很大关系。当支柱上升时, 活柱内腔贮存的液压油不断压入油缸, 活柱内腔油量逐渐减少, 需要不断补充大气;当支柱下降时, 油缸内的液压油回到活柱储油腔, 活柱内腔的多余气体需要经过通气阀排出;当支柱横放时, 通气阀能自行关闭, 防止储油腔内的油外溢。

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采用重力式结构的通气阀, 通气阀是靠钢球的重力来动作的。

2.2 工作原理

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的工作原理分为升柱、初撑、承载和回柱4个过程, 现分别予以描述。

(1) 升柱过程

升柱过程如图4所示。将手把体套入曲柄方头后上下摇动, 通过曲柄、滑块机构迫使柱塞上的泵活塞作上下往复运动, 从而使液压油在储油腔 (A腔, 指泵活塞以上的活柱体内腔) -低压腔 (B腔, 指泵活塞与活塞之间的空隙) -工作腔 (C腔, 指活塞与底座之间的内腔) 流动, 同时活柱内腔气压降低通过通气阀吸入大气;活柱因受液压而不断升高, 连续摇动手把, 直到支柱顶盖与顶梁或顶板接触, 即完成升柱过程。在升柱过程中, 由于油缸内油压较低, 一级泵起主要作用, 二级泵起次要作用。

(2) 初撑过程

初撑过程如图5所示。以泵活塞向下运动为例, 支柱顶盖与顶梁或顶板接触时, 继续摇动手把, 当柱塞向上运动时, 储油腔 (A腔) 内的油继续流入低压腔 (B腔) , 并通过进油阀K1和活塞环形槽充满于泵套和联接头之间的空隙。当柱塞向下运动时, 由于工作腔 (C腔) 内油压较高, 而低压腔 (B腔) 内的油虽经泵活塞压缩, 但油压仍然较低, 打不开单向阀K2, 只能经泵活塞上的2个阻尼孔和泵活塞与活柱筒间的空隙返流到储油腔 (A腔) , 以减轻操作用力。与此同时, 柱塞的联接头内腔的油受到压缩后经活塞环形槽返回, 将进油阀K1关闭, 该高压油经单向阀K2压入工作腔 (C腔) 内, 使工作腔内油压不断升高。连续摇动手把, 直到手把摇不动或者感到很费劲时, 就使支柱获得了规定的初撑力, 完成了初撑过程。初撑过程中, 由于油缸内油压较高, 一级泵起次要作用, 二级泵起主要作用。

(3) 承载过程如图6所示。

随着顶板下沉, 作用在支柱上的载荷逐渐增大, 当载荷增大到支柱的额定工作阻力时, 工作腔内的油压即达到额定工作液压, 这时安全阀开启, 作用在安全阀垫的高压油经安全阀垫与阀座间的间隙和小孔流回到储油腔 (A腔) , 这时活柱均匀下缩。当工作腔 (C腔) 内油压降到额定工作液压以下, 即支柱载荷小于额定工作阻力时, 在安全阀弹簧的作用下, 六角导向套复位, 安全阀即关闭, 这时工作腔 (C腔) 内的油就停止向储油腔 (A腔) 回流。支柱在整个承载过程中, 上述现象反复出现, 使支柱始终处于恒阻状态, 从而达到有效管理顶板的目的。

(4) 回柱过程如图7所示。

回柱时可根据工作面顶板状况的好坏, 采取近距离或远距离回柱方式。顶板条件较好时可采用近距离回柱:将卸载手把插入阀体, 扳动手把, 迫使安全阀作轴向运动, 压缩卸载阀弹簧, 打开卸载阀, 这时工作腔 (C腔) 内的液压油经芯管、卸载阀垫与阀体间的空隙及阀体上的3只孔流回储油腔 (A腔) , 这时活柱在自重作用下快速下降, 而储油腔内的气体经通气阀排出柱外, 完成回柱过程。如顶板条件不好, 可采用远距离回柱:将手把系上绳子后插入阀体, 操作者站在离支柱较远的安全地点拉动绳子, 即可实现远距离回柱。

3结语

本文介绍的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具有操作灵活方便、初撑力大、不需要泵站与管路系统、环保清洁、能够保证矿区饮用水的质量、管理比较简单等优点, 目前在国内外已经有了部分应用, 如在菲律宾煤矿开采工作面的应用, 在川煤集团、重煤集团薄煤层矿的应用, 在神华集团综采工作面的端头支护应用等, 且在应用过程中都取得了较好的评价。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 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将会在煤矿支护设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比较了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和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的优缺点, 详细介绍了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具有使用安全可靠、操作维修方便且环保清洁、不污染水等特点, 在多个煤矿的应用中获得了较好的评价。

关键词:单体液压支柱,内注式,外注式,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邢福康, 蔡坫, 刘玉堂, 等.煤矿支护设计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3.

[2]煤炭工业部供应局.单体液压支柱[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7.

[3]李炳文, 朱冬梅, 马显通.单体液压支柱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煤炭科学技术, 2003 (4) .

[4]李炳文, 朱冬梅, 马显通, 等.柱塞悬浮式单体液压支柱[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3 (9) .

撒切尔永远的支柱 篇11

在遇到玛格丽特之前,丹尼斯曾有过一段婚姻。1938年,丹尼斯参加皇家部队。第二年,二战爆发。1942年他与一位漂亮的姑娘结婚,由于战争,他们始终未能生活在一起。6年届,他们的婚姻破裂。尽管如此,丹尼斯的第—任妻子仍然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丹尼斯是我见过的最善良的人之一。”

如果说是战争让丹尼斯结识了第一位妻子,那么政治则是丹尼斯与玛格丽特相识的关键因素。在达特福特的保守党俱乐部为一个竞选当地议员的年轻妇女举行的晚餐会上,年轻的商人与作为后起之秀的女政治家有了第一次邂逅。很多媒体报道称他们是一见钟情,但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坚持说,他们并没有传说中的一见钟情,因为当时他们都各怀心事。丹尼斯·撒切尔刚刚从离婚的状态中恢复过来,而玛格丽特‘罗伯茨还不需要男人,她的打算是在议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玛格丽特的记忆里,丹尼斯至少和她自己一样了解政治,而对经济政策甚至懂得还要多些。在玛格丽特眼中,丹尼斯是一个深通世故、有自己风格的人。在婚后的岁月中,事实也证明了玛格丽特的眼光。

婚后,玛格丽特在政治上不断进步。为了方便照顾妻子,丹尼斯没有换房子。每天开车83英里去上班,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使他的生意越做越大。1953年,他们的双胞胎儿女出生,丹尼斯自豪地成为一对双胞胎的父亲。然而与此同时,玛格丽特犹豫了,她既要操持家务,又要读法律课程,曾想暂停政治生涯,但又割舍不下,在她矛盾时,丈夫挺身而出:“你无论怎么做,我都支持。”于是,从地方到全国议会,再到保守党领袖、首相,玛格丽特参加的无数次竞选,丈夫常伴左右,一直是她的全天候支持者。无论是从家庭还是从经济上,丹尼斯都为玛格丽特的从政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面对妻子在政治领域的突飞猛进,1975年,在玛格丽特当选为英国保守党领袖的三个月后,丹尼斯彻底放弃自己的生意,回家“养老”。对这一退休,英国媒体是这样评论的:“退休,实际上意味着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二职业:政治领袖的配偶。”没错,为了妻子,丹尼斯放弃了很多,也承受了很多。面对愤怒的示威者,丹尼斯会奋不顾身地挡住那些扔向妻子的鸡蛋、西红柿和挥舞着的一个个拳头。也许,从新婚燕尔到垂暮之年,贵为首相的妻子坚持每天亲自奉上的早餐对丹尼斯而言,就是最大的欣慰。

此时此刻,他们再也不用天人相隔,没有政治烦忧,没有媒介干扰,有的只是二人的相濡以沫,愿他们在天堂安好。

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 篇12

关键词: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

原标题: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7日

一、引言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 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汽车、钢铁、纺织、化工、建材是湖北传统支柱产业, 其支柱作用不强, 而且支柱产业分散。湖北的支柱产业群仍然是以劳动密集、资本密集为主的传统结构, 技术含量还比较低。所以, 要发展湖北的支柱产业需做一些战略上的规划。

二、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转换

发展湖北支柱产业在战略上必须进行“4个转换”, 彻底改变传统观念, 强调素质、市场、整合、创新。

(一) 从数量扩张向素质提高转换。

在发展方向上, 要从数量扩张向素质提高转换。湖北支柱产业几十年来走的是一条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道路, 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明显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 目前也面临着由低到高的转变。从1981年到1996年, 湖北工业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 钢铁、机电、纺织、化工等行业部分产品生产能力得到了成倍提高, 但在生产技术水平、物质消耗水平、劳动生产率、产品品种和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明显差距。当前和今后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已不再是追求数量扩张, 应转变工业增长方式, 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提高产业素质和提高质量为主。具体的, 应做好四个转换:比例调整向结构升级转换、分散粗放结构向精益聚约结构转换、劳动密集战略向技术密集战略转换、条块分割结构向整体关联结构转换。

(二) 从多头发展向产业整合转换。

在发展范围上, 湖北支柱产业要从多头发展向产业整合转换, 突出刚性。湖北省应坚定不移地实施刚性战略, 抓住支柱产业按照从产品到企业、从企业到产业的思路, 集中人财物, 优势倾斜, 规模发展。湖北省应走产业整合的发展道路, 加大力度推进企业间以兼并收购为手段, 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的的结构重组, 进一步做好强强联合、资产重组工作, 优化企业结构, 逐步培植一批分别以武钢、东汽、美尔雅、双环、健民及红桃K、邮科院等为核心的航空母舰型企业, 首先鼎足国内市场, 不断扩大在国内500强中的比例, 最终冲向世界, 争取有一、二家企业跨入世界500强。

(三) 由行政手段向市场机制转换。

在发展方式上, 湖北支柱产业要由行政手段向市场机制转换。针对湖北实际情况, 在由行政手段向市场机制转换过程中, 开始阶段要注意市场导向和政府导向相结合。从改革方向来看, 产业结构的变迁和调整最终将依据市场, 但在目前中国国情和湖北省情来看, 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因为在新型的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形成以前, 在国有制度和市场体制没有充分融合或者说没有找到真正切合的有效形式之前, 政府行为仍至关重要, 国有企业种种先天痼疾及竞争劣势决定其自身进行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的动力不够强劲, 因而需要政府决定产权结构, 提供制度创新空间, 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不适或停滞的经济结构的效率负责, 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仍然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但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 政府的职能定位就在于界定保护产权、维护竞争性的市场秩序, 并针对市场失效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 最终让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

(四) 在发展动力上, 由投资驱动向技术创新转换。

在发展动力上, 湖北支柱产业要由投资驱动向技术创新转换。要实现湖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经营观念, 在发展动力上, 由投资驱动转向技术创新, 从根本上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提高产业经济效率和效益。实施湖北产业技术创新计划包括: (1) 建立湖北省技术创新调控体系; (2) 成立湖北省产业竞争力委员会; (3) 实施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4) 促进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三、湖北支柱产业的空间布局战略

湖北支柱产业已形成“5线7区”的空间布局, 对湖北经济的支撑作用呈网链结构发展。

(一) 传统支柱产业的“5线”布局。

汽车、钢铁、纺织、化工、建材已各自连点成线, 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5条工业走廊 (5线) :

汽车工业走廊———以武汉、孝感、襄樊、十堰为基地的“武十”线;

化学工业走廊———以武汉、荆门 (石化) 、宜昌为基地的“武宜”线;

钢铁工业走廊———以武汉、鄂州、黄石为基地的“武黄”线;

服装工业走廊———以武汉、鄂州、黄石为基地的“武黄”线;

建材工业走廊———以黄石、宜昌为基地的沿江线。

(二) 高新技术产业的“7区”布局。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随着武汉东湖、襄樊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宜昌琥亭、荆州玉桥、黄石磁湖、鄂州葛店及孝感五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7区) 的发展, 初步构筑了全省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基本框架, 形成了区带结合, 以区促带, 区带互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带布局与传统支柱产业的市线布局相叠加, 构成了一个遍布全省的“5线7区”的支柱产业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渗透, 将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将有力拉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发展, 两种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四、湖北支柱产业技术发展战略

湖北支柱产业的技术发展应遵循两大战略:一是高新技术的产业规模战略;二是传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前者力图通过全省高新技术重点产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领域的聚约发展, 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后者则强调传统产业的产品创新、材料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 以不断推进产业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湖北支柱产业技术结构升级。

实现两大战略的重点和举措, 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四个方面。

(一) 电子信息产业。

集成发展的基地战略是, 以重点项目、重点工业为支撑, 实施高新技术 (电子信息) 产业化标志性工程, 使标志性工程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领先、牌子过硬、出效益、上规模的典范。它体现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六个基地:通信基地、软件基地、汽车电子基地、石英晶体基地、金卡基地、激光产业基地。

应用开发的信息工程战略是, 以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为契机, 带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发展。为此, 应加快加强以下基础设施建设:武汉信息港;三金工程;汽车电子;CAD/CAM/CIMS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商用机具、金融机具、智能卡、读卡机;有线电视;智能化消防报警系统、智能楼宇综合控制管理;软件, 包括通信软件、教学软件、3S软件、财务软件、行业专用软件等。其中, 企业信息化、金融电子化和电子商务是三个重点。

(二) 生物技术产业。

发展湖北生物技术产业, 要以生物技术医药产业为重点, 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 同时辅以农业生物技术产业, 有所为, 有所不为, 重点突破。为此, 可实施聚约发展的中心战略, 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共商合建四大中心:新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中药发展中心、农药研究中心、氨基酸研究中心。

(三) 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开发的行业导向战略是汽车、钢铁、化工、建材、电力等湖北的重要产业。新材料开发应以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特种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为主导发展方向, 重点开发生产汽车用新材料、光通信化学材料、电力材料、特种陶瓷、新型建筑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

新材料开发的基地战略是, 根据单位优势, 可以尝试建立以下四个新材料技术的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基地:依托武汉工业大学的复合材料中试基地、依托武汉工业大学的陶瓷材料中试基地、依托武汉大学的高分子材料中试基地、依托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省化学研究所的光通信材料中试基地。

(四) 机电一体化产业。

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的行业重点战略是, 围绕“汽车国产化工程”, 狠抓“汽车配套工程”, 完善“汽车工业走廊”的建设;从系统开发和能力重组入手, 发展机床工具业, 优先发展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 加强CAD/CAM/CAE/CAPP/CIMS等先进制造技术在机床工具业的应用研究和开发, 加快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造步伐, 重点发展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专用机床、数控液压机、数控弯曲机等技术含量高、进口量大的机种, 提高国产化率, 同时尽快完善售前售后服务;轻工机械、农用机械应以开拓新产品和细化产品, 扩大品种的服务面为重点, 以灵活、机动的方式抢占需求多样化的专业市场;动力机械行业应以生产配套产品为重点突破口, 实现产品的系列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 要积极培育承接“交钥匙工程”的能力, 并保障其使用的安全性能, 从而全面提高行业的技术及装备水平, 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交通运输业应以高起点的高技术化、高智能化建设为发展目标, 提高使用的舒适性能和安全性能;激光行业应以扩大应用范围为核心, 开发大、中、小各型、经济型、普及型、专用型等多种类激光机械系列产品, 提高机械工业的精加工水平, 扩大激光高新技术产品的社会普及程度;仪器仪表业应以结构调整和总量控制为重点, 以高新技术产品国产化, 打破国外产品垄断国内市场的格局为目标, 抓住有利时机, 加强促销力度, 巩固、开拓并扩大内、外销市场。

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的组织战略是, 成立“行业联盟”, 建立“质量监控中心”:成立汽车及其配套行业联盟及售前售后服务质量监控中心;成立机床工具行业联盟及其质量监控中心;成立动力机械行业联盟及其质量监控中心;成立轻工、农用机械行业联盟及其质量监控中心;成立激光机械行业联盟及其质量监控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治河.“入世”对湖北支柱产业的影响[J].大众企业管理, 2000.6.

[2]熊维明.21世纪湖北支柱产业如何发展[J].咨询与决策, 2001.1.

[3]高志英.对湖北支柱产业的实证及经济学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 2006.1.

上一篇:城市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下一篇:电子元件安装专利技术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