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企业安全的三大支柱

2024-09-10

构建企业安全的三大支柱(精选3篇)

构建企业安全的三大支柱 篇1

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

升级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涵盖18.5亿人口和140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是迄今全球发展中国家之间建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提出设想到成功建立经历了近10年的时间。2000年11月,中国与东盟提议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4日,双方共同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1月1日,双方开始实施“早期收获计划”;2004年11月,双方签订《货物贸易协议》,并从2005年7月开始相互实施全面降税;2007年1月,双方签订《服务贸易协议》,并于当年7月顺利实施;2009年8月,双方签订《投资协议》;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终建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贸易领域,2002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为548亿美元,到了2012年双边贸易额增加到4001亿美元,年均增长达20%以上。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东盟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投资领域,十年来区域内双向投资额累计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东盟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三大外资来源地。此外,中国与东盟在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方面的市场也迅速扩大。

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东盟各国总体上的关税水平已经较低,关税减让的边际收益呈现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区域贸易协定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FTA谈判标准不断提高,诸如竞争政策、环境、政府采购、劳工、知识产权等议题被纳入其中。因此,与目前世界上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相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仍属于以传统关税减让为主的较低水平的自由贸易区,从而制约了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在现有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绝大多数商品的关税水平在2010年已经降至零,再进一步实施关税优惠的空间不大,或者因为触及敏感领域很难推进。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涉及的很多非传统问题没有纳入谈判议题,影响自由贸易区向更高层次拓展。此外,当前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机制制约了中国的战略选择空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中国是做出让步较多的一方,而一些东盟国家,在获得贸易利益的同时,在地区政治和安全问题上采取损害中国利益的做法。但是基于目前的自由贸易区框架,中国须给予这些国家无区别的贸易优惠,这使中国在区域合作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基于以上的考虑,需要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版。

目前,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与东盟间的全方位、深层次互联互通建设具有很大空间。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东亚地区2010年到2020年间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规模为8万亿美元。二是在产业整合与配套合作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规定双方在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相互给予优惠待遇,双方可以通过产业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实现互利共赢,加速中国东盟间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此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贸易便利化、相互投资、能源、科技、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前景也很广阔。

呼之欲出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2011年2月26日召开的第18次东盟经济部长会议上,优先讨论了东盟如何与其经济伙伴国达成综合性的自由贸易协定,提出了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草案。2011年11月,第19届东盟峰会通过了RCEP框架的专门共识文件。2012年8月,首届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经贸部长会议原则达成了启动RCEP谈判的共识,并通过了《RCEP谈判指导原则和目标》。在2012年11月18日举行的第21届东盟峰会上,各国领导人计划启动RCEP谈判工作,并希望2015年前达成协议。2013年5月,RCEP首轮谈判在文莱举行,并正式成立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三个工作组。今年9月将在澳大利亚举行第二轮谈判。RCEP谈判将采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领域同步进行的方式,以利于谈判的平衡推进。

目前,RCEP的谈判成员国包括东盟以及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与其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国家。RCEP一旦建成,将成为涵盖30亿人口、经济总量接近20万亿美元的自由贸易区。RCEP代表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模式。在东亚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上,“10+3”和“10+6”分别代表不同国家的意见,而RCEP可以说是两种方式的折中,它与“10+6”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东盟的6个经济伙伴国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加入RCEP。这意味着RCEP最终的成员可能少于16个国家。根据目前的谈判进展情况,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明确表示加入,只有印度考虑到市场开放对其产业的冲击而处于犹豫状态。

RCEP的建立将对亚洲地区经济发展和一体化带来重大影响。首先,RCEP将对其他自由贸易区协定和全球经贸格局产生影响。其开放加入的原则,在RCEP建成后仍将允许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其他伙伴国继续加入。RCEP将为亚洲地区的贸易提供新的动力,也对全球价值链的整合产生影响。其次,RCEP作为一个更大范围的自由贸易区,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区域合作中的“意大利面碗效应”。目前,随着亚洲各国签署的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增加,其产生的“意大利面碗效应”逐渐显著。由于企业需要遵守不同自由贸易区协定的不同规则,使得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有所削弱。而RCEP的建成有助于改变规则过多、操作混乱的局面,形成一个相对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区。再次,RCEP有助于亚洲国家通过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摆脱严重依赖西方市场的缺陷,扩大区域内市场,提升区域各国福利水平。最后,RCEP将加快全球经济向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转移,与美国主导的TPP形成竞争,减缓TPP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nlc202309051412

尽管RCEP将给地区经济带来诸多利益,但谈判能否如期达成最后协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是RCEP和五个“10+1”的关系。一般认为,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比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贸易便利化等都为RCEP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问题在于,RCEP谈判成员中很多国家之间没有建立自由贸易区,要使他们之间相互开放市场仍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RCEP谈判成员之间的政治互信问题。领土领海争端等政治问题将可能对谈判造成负面影响,一旦矛盾激化,将可能导致谈判延迟或中止。三是外部力量的影响。RCEP能否得到未参加谈判的区域成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国家的支持,也是影响谈判进程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尽管RCEP面临诸多挑战,但从RCEP的特征、谈判框架的安排和目前实际进展来看,RCEP有望最终达成目标。

对中国而言,加入RCEP除了上述影响外,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内涵。首先,RCEP符合中国实施的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其次,RCEP有利于提高东亚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有利于本地区稳定和繁荣,这与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具有一致性。最后,RCEP还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对外投资和贸易的压力。为此,积极推进RCEP谈判,是中国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依托。

在风雨中推进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中国、日本和韩国作为东亚最重要的三大经济体,经济规模在全球仅次于欧盟和北美。2012年三国的GDP总计14.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20%;进出口总额约为5.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的35%。如果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它将成为一个涵盖15亿人口的大市场,成为规模最大的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2012年5月,中国、日本和韩国正式签署《关于促进、便利和保护投资的协定》,并一致同意年内正式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2012年11月,在第七届东亚领导人峰会上,三国经贸部长宣布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2013年3月,第一轮自由贸易区谈判在韩国首尔举行,谈判涉及的议题包括自由贸易区的机制安排、谈判领域及谈判方式等。7月30日至8月2日,三国在上海举行了第二轮自由贸易区谈判,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和便利化、贸易救济、技术性贸易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竞争政策、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议题。同时,三方商定第三轮谈判于2013年年底在日本举行。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推进的同时,中韩已经完成多轮双边FTA谈判,双方在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服务、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贸易救济、知识产权领域基本达成一致。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目前尚面临诸多障碍。在经济方面,中日韩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目前的垂直专业化模式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但是由于处于价值链的不同阶段,各国所获利益不同,这些因素导致了贸易摩擦的增加和经济合作的障碍。各国对于农业等敏感部门的开放持谨慎态度,增加了谈判难度。在政治方面,中日、日韩之间的历史和领土争端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之间的政治互信度还比较低,这些都是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挑战。

在中日韩三国中,日本的态度是自由贸易区建成的关键。在过去的十年中,日本经济停滞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使得东亚地区各国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日本在区域中地位的下降也影响其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在自由贸易区谈判问题上,日本参与了包括中日韩自由贸易区、TPP和RCEP等多个不同框架下的自由贸易区协定,表现出一种“多边下注”的平衡战略,构成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最大的风险。

尽管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上中日韩还存在分歧,但是由于自由贸易区对于三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自由贸易区谈判必将继续向前推进。中日韩三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有着密切的合作,自由贸易区建成将有助于产业链的合理布局,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随着区域内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消减,三国之间贸易额将会进一步增加。对于中国来讲,三国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增加生产、贸易方面的福利水平,缓解国内紧张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它将促进中国更快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

总之,随着中国—东盟FTA的升级、RCEP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取得成功,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将会大大加速,并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在这一进程中占据主导权,从而平衡美国在亚太地区主导的TPP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构建企业安全的三大支柱 篇2

全景网8月27日讯 今日上午中国平安(601318行情,爱股,资讯)中期业绩说明会在全景网举行。董事长马明哲解读了中国平安的战略规划:短期仍以产、寿险业务为主体,持续的贡献利润;中期银行和保险资金投资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长期以消费信贷、企业年金、新型健康险、新渠道和第三方资产管理为新利润增长点。

据中报显示,2008年上半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口径下,主要业务对集团利润贡献分别为:寿险业务85.7%,产险业务3.5%,银行业务8.2%,证券业务4.1%,其他业务1.5%。在保险业务方面,平安已形成了较稳定的结构和赢利模式,因此短期内公司仍将以保险为主。平安保险网点目前遍布全国,业务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渤海及沿海区域,在中心城市有很强的竞争力,占主导地位在县域市场网点铺设较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截至2008年6月底,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按总保费收入计,平安寿险和平安产险市场份额分别为12.8%和10.7%。

平安证券采取稳健经营的策略,资产质量好,在熊市时能保证略有盈利,在牛市时能抓住投资机会,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01亿元。平安信托紧跟市场需求变化,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在资产管理和项目投资方面都有长足发展,上半年平安信托(母公司)实现净利润6.39亿元。

马明哲强调,平安三大支柱业务均衡发展,为同一个客户提供多种产品、多种服务。持续地获得稳定的利润增长,向股东提供稳定回报。

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 篇3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是企业行动的“指南”,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具有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许多大企业的发展表明,一个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成功的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内容及特征的学习,加深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必将有助于企业快速、持续地向深层发展。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了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塑造形象的核心,因而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重要性,光有制度没有文化,企业很难走到最后,光有文化没有制度,企业整体运营软弱无力。

1.企业文化有利于组织形象提升。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向社会公众展示企业成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管理风格和良好的经营状况,为企业树立信誉,扩大影响,从而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

从企业文化的建立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组织形象提升的作用。企业文化的建设,通常经过以下4个步骤:

一是建立一个运营团队,调查组织文化的现状,分析组织文化建设的要求,诊断出组织现有文化存在的各种问题,为组织文化定位奠定基础。

二是分析组织的行业特征、使命、发展远景与战略,通过对组织文化基本要素的界定,对组织文化定位。

三是提炼出科学、简练、准确的核心价值观,完成组织文化精神层面的建设。然后,以企业核心价值为中心,对相应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并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策略,将组织的核心价值灌输到员工的头脑中,体现在员工的行动上;并结合公司战略与目标,形成公司的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组织文化的行为与制度层面的建设。

四是运用CIS等营销手段,把组织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结合起来,以系统观为指导,将组织文化提升为企业的共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展示给社会公众,最终树立起组织的良好形象。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形成也标志着组织形象的整体确立。而良好的组织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财富,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法宝。

2.可以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研究发现,企业的竞争力可分为3个层面:

一是产品层,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企业的服务、成本控制、营销、研发能力;

二是制度层,包括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企业内外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

三是核心层,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

从这3个竞争层来看,第一层面是表层的竞争力,比较直观和外化;第二层面是支持平台的竞争力,也是组织文化外显的桥梁;第三层面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体现了组织的信念和精神,也表明了组织追求和倡导的价值。从这一结论中可以看出,企业文化正处于一个核心层,对企业增强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公司也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一套比较被社会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在支撑着企业,激励着企业员工。所以,要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就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一旦得到组织成员的广泛认可,员工就会对企业形象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对企业的工作产生责任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使命感;对企业的利益产生维护感。员工便会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企业效力。所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基础,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3.可以促使企业可持续成长。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适应技术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和可持续的发展。反之,一个企业没有核心的价值取向,没有顺应社会发展的经营理念,最终将会被社会淘汰。

例如,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的知名电器企业黄河电器厂,该厂生产的黄河彩电曾经一度畅销,但是由于管理落后,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注重创新,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销声匿迹。

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企业文化也要适应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同仁堂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同仁堂一贯坚持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同仁堂人的自律意识建立起了其文化质量观,历代同仁堂人恪守诚实敬业的药德,提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制药过程严格依照配方,选用地道药材,从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1989年,国家工商局将全国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授予了同仁堂,使同仁堂成为迄今为止在全国中医药行业唯一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

同仁堂的企业精神就是: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济世养生、效力于社会的高尚事业来做。历代继业者,始终以“养生”、“济世”为己任,恪守诚实敬业的品德,对求医购药的八方来客,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一律以诚相待,始终坚持童叟无欺,一视同仁。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面对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他们不断进取和创新。

如今的同仁堂,继承了历史上讲人和的好传统,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新内容,从多方面创造出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公司以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为原则;以“人和”为特色;以关心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内容,营造日益改善的生活环境;以塑造企业形象为重点,形成良好的物质环境;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为目标,形成特色突出的文化环境。

同仁堂还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改革用人机制,制订和完善以人为中心的各项政策待遇,优先为企业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解决住房问题,为学有所长、工作业绩突出的各类人员进行培训,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

总之,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几句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长期坚持和培育。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企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它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最根本标志。

小结:

上一篇:与朱元思书练习题及答案下一篇:市规划局年度工作总结及明年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