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共8篇)
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篇1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新的战略思想和重要任务。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把自己建设成和谐企业,具有不可推卸的历史和社会责任。和谐企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应是人与企业、人与人、人与制度和企业的整体和谐。如何高效和科学的构建和谐企业?其渠道和方法可有多种多样,但据我对储运公司调查和研究的结果表明:努力建设企业文化对构建和谐企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物质文化,增强对员工的凝聚力,实现人与企业的和谐
处于表层的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条件,是吸引和凝聚员工、促进人与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汽运企业而言,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的硬件条件、司容、司貌、企业的劳动环境和员工娱乐环境、员工的文化设施等。为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储运公司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硬件投入。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司购进各种高、中豪华车辆,满足了市场货物运输不同层次的要求;厂运车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坚持快捷严谨、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发扬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团队精神,用立足本岗、兢兢业业的工作,将巾帼建功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应有的贡献。几年间,飞彩班先 1
后获得了集团公司级、包头市级、内蒙古自治区级“巾帼文明岗”称号。2008年4月,飞彩班获得了由中华妇女联合会、29届奥林匹克组委会、全国妇联“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命名的国家级“巾帼文明岗”称号。二是在厂内运输车辆统一喷绘了集团公司标识、“巾帼文明岗” 标识,司乘人员统一了着装,规范了文明服务用语。这种统一,形成了厂运车间一道靓丽的风景,为储运公司文明创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三是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劳动和娱乐环境。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劳动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公司在改制中,保证了员工在单位和原岗位继续工作,并通过开展各项会议,有效保证了员工工作和应得报酬的权利,创造了和谐的劳动关系。其次是创办好基层单位的员工之家,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娱乐场所。以创建“巾帼文明岗”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有益岗员身心健康活动,丰富岗员的文化生活、全年开展了“八荣八耻”座谈会,岗位练兵理论与实际的竞赛;“巾帼杯”羽毛球比赛。“迎新春”各种棋类比赛。这些措施促进了企业发展,树立了企业形象,员工以作厂运车间员工而自豪,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互动、互促、互赢,有效促进了人与企业的和谐。
二、抓好行为文化,提高对员工的感召力,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处于浅层的行为文化,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抓好行为文化,能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的和谐,提高对员工的感召力。企业行为文化包括企业家行为和员工行为。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的志趣、情操、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目标追求,对企业文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着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程度,塑造员工的群体行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司努力塑造一支过硬的员工队伍。通过开展各项学习教育,培养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使之明白“船上装有集体的货,大家都来关心潮起潮落。”同时在企业内部还形成以诚待人、以诚感人、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助人为乐、融洽相处的氛围,使企业成为全体员工共同进取、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确立了一种新型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促进了企业内人与人的和谐。再次是注重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先进典型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更是企业形象的象征。在企业内部,先进人物的行为常常无形的为企业员工设定了一定的工作标准和规范。几年来,通过认真的培养和推荐,车间先后树立了张建华、王万焕、孙英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张建华同志是厂运车间货运班班长,他积极引导青年人立足岗位,增强敬业意识,同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技能知识,刻苦钻研技术,熟练掌握技能,争当岗位能手。在班组建设中,他自发组织
了班组技能比武,提升了班组员工的效能和工作效率。凭着自己多年的驾驶、维修经验,不仅造就了一支勤勉敬业、务实高效的员工队伍,创造了健康、文明、和谐、共进的环境氛围,而且最大程度地调动了班组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障了班组各项运输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完善制度文化,加强对员工的约束力,实现人与制度的和谐处于中层的制度文化是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称。是规范和约束员工的重要举措,厂运车间坚持完善制度,提倡道德,用制度管理人,用道德约束人,促进了人与制度的和谐。
企业改制后,车间针对原有规章制度,组织专门的班子和人员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清理和分类,并在认真听取各基层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重新制定了运输生产、安全、党务和机关工作等方面的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做到了要求规范、权责明确、奖罚分明、有规可依。
针对企业生产服务于社会的性质,车间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总体规范下,根据不同的工种和岗位,制定和明确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要求,规范文明礼貌用语等。通过宣传、教育、讨论、考核、竞赛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员工的服务意识
和规范服务的技能。在厂内车辆运输中,始终恪守“安全、舒适、便捷、直达、正点”的五项承诺,创建了运输的诚信品牌,成了集团公司货物运输的首选。
四、提炼精神文化,扩展对员工的指导力,实现企业的整体和谐处于核心层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独具企业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伦理、价值观念和企业目标等。是指导和吸引员工的一面旗帜,更是构建企业整体和谐的关键所在。厂运车间就有较深的企业文化根基,“尊重规范、忠诚执行、客观真实、客户第一”是企业的价值观,在这种精神支柱鼓舞下,几代“厂运人”恪守“团结、求实、开拓、奉献”的司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近几年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又为精神文化的形成创新了许多内容。“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根本,以安全为生命,以效益为目标,以精主兴副求发展”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诚信为本”的道德理念;“客户第一”的企业价值观;“团结、求实、开拓、奉献、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为企业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指导力,车间加大了专项教育力度,推动精神文化入脑入心,自觉见诸于行动。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
“激励、调节、导向、控制、凝聚”的五大功能,灌输精神文化,着力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使全体员工团结凝聚在企业文化的旗帜之下,努力奉献于企业。二是与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利用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在车间长期实行目标管理的具体做法,充分利用创建文明单位、文明集体、文明班组、文明个人、文明家庭等活动载体,渗透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引导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三是与党员的先进性教育相结合。提倡和鼓励党员,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就要认真践行企业的精神文化,做努力工作、乐于奉献、严于律己、共建和谐的模范,使党员成为企业各项工作的带头人。
精神文化的提炼、宣传、教育和落实,使全体员工在企业文化这面旗帜的指导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促进了企业内外的整体和谐。
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四个不同层次文化的建设,使厂运车间企业文化建设初具规模,正是这种文化的渗透和熏陶,有效地增强了对员工的凝聚力、感召力、约束力和指导力,促进了企业内人与企业、人与人、人与制度和企业的整体和谐。目前企业内班子硬、人心齐、风气正、氛围好,形成了齐心协力创和谐,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企业步入了和谐、快速、科学的发展轨道。通过对厂运车间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和剖析,使我们不难看到:企业文化是企业人
心凝聚、品牌延伸、精神升华、形象提升、效率提高、效益增长、和谐发展的有效保证。通过建设企业文化,不仅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诚信度,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同时也使员工思想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为构建和谐企业,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创了一条金光大道!
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篇2
1县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时代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主要是指通过政府的力量、倡导而创设的非盈利性的机构, 这些机构旨在传承民族思想文化、帮助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县级文化馆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县级文化馆的建设, 能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县级文化馆是最贴近基层人民群众生活的单位, 它清楚的了解基层人民群众的需求, 特别是针对偏远、落后的地区来说, 既能扩大文化传播面, 又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民群众。二是县级文化馆的建设, 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民生需求。经济的发展, 使得人民群众不但寻求物质的满足, 更加追求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 县级文化馆在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 更能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明要求。三是县级文化馆的建设, 能实现政府职能转型客观要求。时代的巨大进步, 使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与人们群众所需的存在差距, 这就要求政府大力发展公共文化, 积极建设县级文化馆, 促使政府转变职能, 成为一个能不断为人们群众提供科学的、持续的、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产品。
2县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地位
在我国, 县级文化馆的建设, 是为开展群众文化而设立的机构, 便于群众进行文化教育、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场所, 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2.1满足基层人民的文化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群众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 越来越强烈, 要求也越来越高。县级文化馆的免费开放, 可以其丰富的文化展览活动、多姿多彩的文艺活动、各种各样的文化培训活动, 来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 群众可以借助文化馆, 开展自己喜爱的文化活动, 有利于拓宽群众的精神文明教育面。县级文化馆在开展群众精神文化教育方面,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体现着其的广泛性、基础性、普及性。
2.2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县级文化馆在基层群众中, 开展着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内容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娱乐的同时, 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群众的思想。群众在参与娱乐活动中, 身心愉悦放松, 并且汲取着文化教育的养分, 提升群众的内心精神世界。通过文化馆活动的组织, 增强了群众的集体荣誉感、凝聚力。在文化馆组织的活动中, 尤其是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宣传, 促使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 有助于唤醒群众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 培养民族情结。
2.3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县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因其贴近群众生活、接地气, 而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县级文化馆在普及文化精神、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 提升了我国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道德水平, 有利于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弘扬“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 为我国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
3县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服务策略
3.1以为民服务为立足点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县文化馆的建设本身是为了传播先进文化, 提升人民文化水平, 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为使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应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质量两方面着手, 始终以为民服务为立足点。首先, 加强县级部门对文化馆的重视程度, 以《文化馆建设标准》为主要建设目标, 不断扩大文化馆的规模, 开展多种活动来丰富文化传播形式, 以信息化网站、便捷化的参与等各种网络建设为突破点, 使县级文化馆硬件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其次, 应进一步贯彻国家文化部的精神, 努力做好省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工作。还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 完善人员责任制, 为免费开放制度的实施提供保障。同时健全工作人员激励制度, 以人们的满意度为考核指标, 从县级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专业水平等多方面进行测评, 为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真正实现县级文化馆为人民服务, 做好充分的保障工作。
3.2以大众文化为着力点, 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县级文化馆是为了普及文化知识, 组织大众文娱活动而建设, 其文化宣传内容多来自人们日常生活。因而如何做到“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是县级文化馆发展的主题。为提升县级文化馆整体服务质量, 必须发挥其良好的引领作用。县级文化馆是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应当引领地区的文化发展思潮, 成为先进文化的首要传播渠道, 同时也是政府设立的文化活动场地, 应充分保证大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因此县级文化馆要汲取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 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发现文化内涵, 努力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文化, 同时发挥其辐射作用, 引起高度关注, 推动县级文化发展。文化活动开展也要确保重心下移, 以贴近大众生活为原则, 使文化特色深入人心, 不断得以强化, 从而保证县级文化馆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辐射作用。
3.3以主流价值为切入点, 升华创新服务理念县级文化馆的服务除了进行文化传播, 还进行社会审美等思想教育。因此在强化文化馆服务策略的过程中, 必须注重对人们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不断做到与时俱进、升华创新服务理念。县级文化馆是政府与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 文化馆活动的开展、文化的传播,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理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同时做到引领社会风尚, 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县级文化馆服务过程中, 既要保持特色的民族文化, 又要弘扬国家主旋律。县级文化馆应以主流价值观为切入点, 发挥其文化人的作用, 真正做到移风易俗, 提升人们审美情趣、文明素质和文化涵养。同时, 注意服务形式的创新, 县级文化馆除举办日常的文艺活动, 还要多开展我国传统节日特殊活动, 及以地区风俗为主题的活动, 充实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 培养了人们对传统节日和地区特色的尊重, 同时做到换旧易新, 使人们充分体会传统文化带来的新风尚。
4结语
新时期县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其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 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还是对人们文化艺术的熏陶, 都具有较强的引导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就要充分发挥县级文化馆的作用, 以文化的繁荣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苟红.也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文化馆建设[J].四川戏剧, 2014 (06) .
[2]吴广.谈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位置[J].青年文学家, 2010.
[3]陈圣安.试论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 2013 (17) .
[4]孙芳.浅析县级文化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
[5]张益年.浅谈县级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J].黑龙江史志, 2014 (15) .
浅析高校篮球文化构建的重要性 篇3
摘 要 篮球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归纳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系统阐述了我国普通高校的篮球文化构建的重要性,系统性的提出了建设高校篮球文化的几点建议,为推动篮球在大学校园的发展以及普通高校的篮球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校 篮球文化 构建 篮球运动
自篮球运动出入中国以来,就激发了中国人民对篮球运动的狂热追求。尤其是在现代的大学校园内,随处可见的篮球场,以及挥汗如雨的篮球爱好者。虽然足球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但篮球场以其场地、人员的灵活,深受广大大学生的追捧。随着篮球文化的盛行,篮球文化应运而生。篮球文化是随着篮球运动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尤为明显:篮球场地的容量远远不能满足大部分大学生篮球运动的需求。这就对高校篮球运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建适合中国高校的篮球文化。
一、高校篮球文化的现状
随着中国篮球的职业化,高校的篮球浪潮声势浩大,篮球运动已经成为广大学子的挚爱。但是,高校篮球运动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处于较为初级和自发的状态,高校篮球教学训练和组织比赛的科学和系统性不强。
二、篮球文化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校园篮球运动是中国篮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属于自己的校园篮球文化对中国篮球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篮球文化是人们在接触到一切与篮球有关的人、事物和信息。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内,篮球文化是通过对校园文化的选择与重构,使校园文化与篮球文化的相互交融,使篮球文化与校园文化互相影响和共同发展。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美国的大学校园里往往能培养出奥运金牌的得主,反过来提高其学校知名度。由此可见,加强高校篮球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篮球文化能够提高高校体育文化水平
众所周知,篮球作为高校开展最广泛的体育运动之一,篮球能够传播以人为本的竞技体育文化、能够有力推进高校人文教育,同时篮球运动是高校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二)篮球文化能够培养大学生优良品格
在篮球运动中,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竞争进取的意识、公平竞争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品质。
三、创建校园篮球文化的途径研究
(一)加强大学校园篮球相关资金的投入,发展篮球硬件设施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校的软硬件资源的不足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篮球运动设施和器材、场地等硬件设施的不足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些不足,直接影响到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对于高校而言,其内部的运动场地、篮球器材,不仅是开展各项篮球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体现,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二)完善和深化篮球课程体系改革,提高篮球教师素质
实现大学篮球目标的基本途径是篮球课程,是高校园篮球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既有“显性课堂”也有“隐性课堂”,在深化和完善“显性课堂”的基础上,提高对“隐性课堂”的重视程度。篮球“隐性课堂”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将课堂内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学校、家庭、社会连成一个整体。因此,篮球课程体系改革,要强调“隐性课堂”的作用,要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有计划或无计划的活动,以及学校的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实施课程教育,使其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要把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这一日程,提到最高的级别上来。
(三)充分提高大学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动机并扩大其影响
动机是指一个人想要干某事情而在心理上形成的思维途径,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做某种决定所产生的念头。动机与人的行为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动机对人的行为起调节作用。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到篮球活动来,自身内部是其主要动力来源。当学生发现了篮球运动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确信自己具有参加篮球活动的能力,体验到高于成功与失败本身所蕴涵的“挑战”乐趣,对学生能否长期、自主的参加篮球活动是很重要的。
(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校园媒体的作用
与学校传统的体育文化管理模式相比,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学生社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是由学校的相关体育部门来进行具体的操作和实施,而作为学生而言,只是被动地接受领导和安排。让学生社团在参与的同时进行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乐在其中。同时,利用校园媒体加强宣传力度,有组织、有计划地来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通过这些方式,能有效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四、结论
(一)构建高校篮球文化可促进篮球运动社会化、推进大学化建设进程、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尤其是体现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提升大学知名度。
(二)大学创建篮球文化的途径有以下几点:加强大学校园篮球相关资金的投入,发展篮球硬件设施、完善和深化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充分提高大学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动机并扩大其影响、更新教育管理理念,通过学生社团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加强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 李月娟.高校篮球文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设[J].体育世界.2009(10):88-89.
[2] 李仁和.對中国篮球的文化思考[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9(6):49-50.
[3]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35.
[4]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49.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 篇4
在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正在向纵深发展的严峻形势下,我国企业在思考如何获得更多利润的同时,也要传承并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功经验,分析其之所以支撑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发展的深层原因,从中发现规律和亮点,来指导本企业文化建设,达到以文化促发展的目的。
目前不少外国优秀企业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企业文化:
日本的新日铁:
(1)高度重视管理。新日铁强调“精”、“细”,强调规范化,讲求高质量、高要求,认为现代管理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力图通过以“团队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把员工的力量统一起来。
(2)高度重视创新。新日铁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经验。在学习和借鉴中,他们不是简单模仿和照搬,而是经过消化、吸收后为我所用,形成了特别善于创新和特别注重创新的精神。
(3)提倡勤俭精神。日本企业文化吸收禅宗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把职业中的劳动提高到一种神圣义务的程度,主张“最低限度的个人消费及严格履行日常工作义务”。欧洲安赛乐-米塔尔:
(1)兼并重组过程中不同企业文化的良好融合。米塔尔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对并购造成的风险远远大于并购企业过程中的项目风险、品牌与渠道风险及人员管理与使用风险,正是前者的有效处理,使后者可能出现的危机迎刃而解。
(3)严格的理性管理。米塔尔的组织机构设置严密、管理集中、讲求实效、富于理性,并随企业规模、市场情况、生产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人员配备方面,注重人员能力、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方面的选拔,要求管理人员技术过关、能力过硬、有较强的管理水平。但反观我们国内的企业,很多企业都没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有自己企业文化的,也不够健全。我想这个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内企业竞争不过国外企业的原因之一吧。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企业文化的人文力量,可以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各自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具有丰富多彩生活的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能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目标,把员工凝聚在企业周围,使员工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把个人的行为统一于企业行为的共同方向上,从而凝结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老板和高层,认识要统一,要能够正视弊病、缺陷和不足,正确对待暴露出来的问题,而不要掩盖问题,否则,企业文化建设,就会缺乏明确的目标,而陷入盲目和流于形式。
其次,要明确企业未来对人员的要求,以及未来发要求与人员现状的差距。
再次,要作为一个项目,由专人来进行。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全局观念,进行整体规划,有计划地进行。不能想到那就做到那,尤其不能为了如期出期刊而乱拉文章凑数。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篇5
(摘自互联网)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 无文化管理………………………………………………… 文化空想现象……………………………………………… 全盘西化现象………………………………………………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 合理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 企业文化建设要有时代特色……………………………… 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个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浅淡企业文化
【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管理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随后各国学者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在我国,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人们对企业文化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也被一些企业提到企业自身建设的日程上来,像“全心全意的小天鹅,真诚到永远的海尔„„”就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杰出代表。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一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无文化现象,文化空想现象,全盘西化现象等。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文化现状的分析,从融合民族文化、合理借鉴西方管理经验的角度,就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浅谈企业文化
提起企业文化,有些人认为它是虚幻和捉摸不定的,似乎与实践经营活动很难挂钩。其实,一个企业的文化非常容易被外部人所察觉,当我们与一些著名的企业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领略到了企业文化的存在,如松下员工对企业和产品的热忱、西门子公司的严谨、小天鹅的全心全意、海尔的真诚到永远„„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我国的企业又应该怎样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成为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文化概述 1.1
企业文化的定义
纵观国内外的学者给企业文化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定义侧重或着眼点各有不同,涵盖面也不尽一致,但从整体上看,在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上,他们都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与职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共同培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观,企业精神,优良传统,行为规范等。表现形式包括企业文化教育活动,职工行为准则,企业规章制度等。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 是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动人、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它就好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常常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1.2
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其中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
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八十年代,企业文化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出版了他的专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 1982年特雷斯·迪尔(Terrence E·Deal)和艾兰·肯尼迪(Allan Kennedy)出版了《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书,他们提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1)企业环境;(2)价值观;(3)英雄;(4)仪式;
(5)文化网络。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同年,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托马斯·彼得斯与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研究并总结了3家优秀的革新型公司的管理,发现这些公司都以公司文化为动力、方向和控制手段,因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这三本著作与帕斯卡尔·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被合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四重奏,这标志着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企业文化研究出现了四个走向:一是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三是关于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四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诊断和评估的研究。企业文化的研究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已经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工业 组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也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2
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也意识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并且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初显成效,但是从我国大多数企业状况来看,企业文化的发展尚处于较低层次,“企业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企业文化存在较多的缺陷和错误现象,在实践中表现为以下几个误区。
2.1
无文化管理
在我国一些企业中,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国有企业,由于对管理本身的不够重视,企业对于文化建设不屑一顾。这样的企业没有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虽然有十分系统和严明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定了员工必须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但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疏于对员工的 教育与培训。企业组织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没有成型的符合企业发展利益的关系模式,成员之间以自发的交往为主,易形成有悖于组织目标的非正式团体,增大企业内部摩擦,制约企业效率的提高,而成员与组织之间接近纯粹的利益交换关系,没有组织归属感,也难以使员工具备较高的责任感。2.2
文化空想现象
与无文化相反,另一种具有迷惑性的现象是文化空想。这一现象表面上看企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理论体系,但又不能对企业发展提供应有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有:
1.企业文化理念过于空泛,远离企业实际,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2.企业文化内容掺入了非企业的因素,即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经营特点与文化主体行为的提炼,而是从企业外部“赋予”了企业任务,超越了企业的承载范围; 3.为了“文化”而文化,企业管理者热衷于企业文化氛围的创造,却忽略了对企业实践的总结,使企业文化丧失了针对性和生存基础,华而不实。
2.3
全盘西化现象
企业文化在中国入世之后,许多西方管理理论大量被中国企业所采用,一时间好像只有西方的管理才是最好的,中国企业的出路就是要按照西方管理理论来运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割裂,没有看到传统文化的精粹之处,仅仅看到了西方的企业文化的优点,一味地盲目遵从,照搬教条。2.对外国的成功经验的借鉴更多地集中在企业文化的最终表现上,仅仅喊几句口号而已,没有更好的研究其形成的背景和机制,作的只是表面文章,因而难以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
创建中国的企业文化模式,不可否认外来文化的作用,但其过程并不是全盘美化,或全盘日化,或全盘欧化。因此,重建的中国企业文化必然是吸取了外来文化精华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亦即形成中外文化优化结合的企业文化模式。
3.1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 企业文化是一定民族文化的背景下的产物,任何人都无法随意的选择一种文化异想天开的臆造企业文化。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有民族性的。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深远的文化传统,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也最重要的便是儒家文化了。因此,我国 企业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倾向是不可避免的。
3.1.1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为企业文化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其基本内涵是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从本质上说,每个人都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社会价值系统不过是个人价值体系的扩大。反之,社会价值系统理所应当地能够规范和调节个人的价值体系。人不仅是情感化的,而且是社会化的。
纵观工业文明,人的地位经历了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综合素质人的变化;管理思想由见物不见人转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企业文化的研究对象由个体到群体,由基层组织和技术到深层次的价值系统和道德规范。
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恰恰是人本思想的回归。儒家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与人力资本理论和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吻合的。
3.1.2
儒家的“人文关怀”是企业凝聚力的源泉
儒家认为:“上下同心,其力断金”、“上下同欲者胜”、“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贵,人事而已。”儒家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中恕之道等观念,突出强调了处理人际关系中互相以对方为重的基本原则。显然这一原则对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强大的内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贵在人和,不忘人文关怀,同样地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家只有关心、爱护员工,才能受到员工的信任和爱戴,才能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远非奖金、福利所能及的。
3.1.3.儒家的“诚信”思想是提升企业价值的根本
中国是礼仪之邦,儒家诚信思想历来受到世人推崇、儒商遵从。“诚实守信,对自己,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对他人,是一种交往的道德,是一种气魄和自信;对企业发展,则是一种精神,是无形资产,更是管理价值的有效提升。”
忠于诚信不仅能使人际交往更加长久和谐,而且能使企业间的合作更为持久深入。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信用经济,不讲诚信的企业,其市场寿命往往短促;而一个融“诚信”于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诚信为本贯穿于始终的企业,在复杂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往往能立于不败之地,成为“长胜将军”。从这个角度出发,海尔的成功与其说是企业经营的成功,毋宁说是海尔文化的成功。诚信是立人兴业之根,是企业文化建设之本。当今成功的大型跨国公司如通用、微软、沃尔玛等,无不视诚信为企业生存、发展之根,进而以其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打造出优秀的品牌,创造出优秀的业绩。
3.2
合理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
我们在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应积极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因为世界是开放的, 文明是可以共享的。
3.2.1
合理引入美国“英雄主义”式的企业文化
美国企业崇尚英雄主义,把其誉为美国企业文化的三大特征之一。韦尔奇、比尔·盖茨的传奇经历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熟知,就是美国树立英雄人物的成功案例。我国一直有喜欢树立楷模、榜样,并号召向其学习的习惯,虽然树立的人物大部分不是商界的,但在这一点上却与美国的“英雄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国的企业可以大胆地借鉴美国企业的做法,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就可以适时地树立本企业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是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来传播企业的价值观,而不是通常所借助的正规的书面程序来实现的,他们的经历会对企业的职工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这种激励比物质性,外在性的激励具有更大的作用,能更大程度地激发职工的热情,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2.2
合理引入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著名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认为传统公司是权威控制型组织,但是最成功的企业,是那些具有学习型组织的企业;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这与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学习的思 想相吻合。孔子作为儒学的鼻祖其在传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时,就是运用学习和推行教育的手段,四书的开篇《大学》也是指儒家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学说,也是要靠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的。因此,我国的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如果能将二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就会创造出一种融合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全新文化理念,而且这种理念也易于被广泛的接受。
企业文化建设要有时代特色
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建设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按科学管理的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传统思想中一些不合时宜的价值观进行更新,体现时代的进步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要求。
3.1
儒家价值体系中应注入更多的理性色彩, 正确处理义利关系
如何实现儒家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化,即如何由单向的价值关怀转换到兼顾效率原则? 这是儒家在应付现代化挑战时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里的关键是通过价值关系的重新宣传与观念调整,以及用开放的心态去接受现代文明中的工具理性及效率原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儒家思想对义利关系的根本观点。尽管在理论上儒家并不完全排斥利,但它所关注的利,主要是普通的整体之利,相对而言,个体之利,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整体之利被抽去了具体的内容,因而带有抽象的性质。
这种排斥具体的个体之利而崇尚空洞的整体之利的趋向,极大地限制了个体功利意识 的形成。这是造成历史上我国个人功利意识淡薄的思想根源。而在现代管理中,正是讲求效益和注重利益的功利意识才有助于现代企业精神的形成。离开了利益杠杆,现代社会的经济秩序便难以维持。面对今天市场经济的现实,我们需要极大地调动每个企业、每个职工的积极性,因而注重对个人合理利益的确认,利用功利原则在现实管理中的杠杆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
3.2 儒家
“和为贵”思想中应注入更多的竞争意识,为现代管理提供内在的激活机制。西方管理思想的显著特征是突出个体的原则,强调个人的创造性是其基本要求。与个人创造性相联系的,是竞争意识。竞争的集体目标固然带有功利性,但它同时又能激发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创造性。正是这种竞争意识,构成了现代社会内在的激活机制。而在群体原则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中,个体原则主要表现为自我德性的完善,与权利意识的淡化相应,儒家更多突出个体的责任、义务,而对责任、义务的强调又进一步强化了群体原则,抹煞了个性,表现为“和为贵”的思想。这种思想极易限制个性的独立。如果说,与群体保持一致
(群体认同)的思维定式往往使人较少关注个体的独创性,那么,当个体的权利意识为履行群体义务(责任)所涵盖时,竞争机制便失去另外存在的根据。我国企业中的奖励制度往往
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是极好的例证,儒家的这种突出群体的价值取向与崇尚创造与竞争的现代人格,显然有难以协调的一面。因而,根据现代管理理论,倡导个人的创造性,培养对自我能力充满自信,排斥对传统的依赖,勇于开拓与创新的独立人格,是建立富有竞争意识的现代企业精神的重要精神资源,这种资源是市场经济得以发展的内在激活机制。
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个性
纵观优秀企业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们有一系列与众不同的并为全体成员所接受的独特的文化特质。任何一个企业与其它企业相比较,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体现企业自身的特性,才能为企业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这就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塑造个性鲜明的 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也是这种个性的精确形象的反映。国内外一些著名企业都是根据本企业某一方面的特点,如传统、行业、地理、先进典型、企业名称、产品、商标、顾客对象等,来构建本企业的特色文化。诸如索尼公司的“豚鼠精神”,松下公司的“自来水经营”,海尔集团的“日清日高 管理法”,联想集团的“办公司就是办人”,均体现了企业各自的独特追求与创见,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个性化了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本企业的文化。才是管理的无形财富,否则文化与管理实践仍是“两张皮”。
我们可以看出,那种人云亦云,缺乏个性的企业文化很难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要使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从企业自身的具体条件出发,在认真分析企业属性、职工素质、产品构成、企业环境等的基础上,选择和培育既体现现代企业特点,又能为每个企业成员所接受的价值观来指导信念,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从20世纪80年代产生到现在,企业文化理论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的企业文化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界人士和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实现自身的目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因为,企业文化是立身于社会所必需的精神支柱,它不仅能够解释企业内部的运
关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篇6
企业文化是现代业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组部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企业文化也是企发展战略的关键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形成凝聚力、吸引力、发展力和市场竞争力。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的价值观、发展战略、竞争策略、管理风格是息息相关的。企业文化的确定取决于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取决于企业领袖个人价值观,而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塑造则主要取决于管理。也就是说,管理是形成企业文化的主要手段。“创新”是微软公司的文化特征,在管理上主要体现在对科技人才的选拔上不拘一格,工作方式不拘泥于形式。而正是这些,让公司的开发人员、也让公司保持了旺盛的创新能力,占据了行业的主导地位。三星公司在巨亏之际,大胆改革,从管理入手,抓产品研发,抓人才开发,放松研发人员工作环境,从而一举扭亏为赢,实现21%的利润率,赢利能力达到世界所有企业之首,产品进入高端产品形象之列,企业形象也得到改善,企业面貌得到改变。“海”文化是海尔企业的文化核心,而海尔企业的管理上则无处不体现着“博大精深”、“有容乃大”的“海”文化和“海”精神。海尔从一个国营小厂到世界500强知名企业,从自砸产品强调产品质量开始,海尔人、海尔企业就以管理手段在塑造、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而正是借助这种企业文化,让海尔走到今天的辉煌,迎接明天的灿烂。当众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之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时,不禁纷纷大造企业文化,什么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口号等一套全有了,而实际上呢?这也许只是为了全面包装企业而做的一些华而不实的工作,是为了赶潮流,搭乘上现代化企业这趟列车,而企业本身在经营、管理上并没有因为有了空洞的、所谓的企业文化而改变和进步,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什么是企业?企业是以市场为向导,以赢利为主要的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
活动的经济组织。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因此,企业文化就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由于企业文化具有灵魂、凝聚、约束、向导、激励等几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发展观点和经营理念。而要达成这种观点的一致性认识,就必须通过管理手段来实现。
一、依靠管理手段来塑造企业文化,企业领袖、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首倡者和领头羊。依靠管理手段来塑造企业文化,就需要企业和领袖、领导、管理者首先从思想和认识上深刻理解这种文化,并形成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做事风格,进而影响企业和核心骨干、企业团队,最终形成企业管理制度,全员行,深入到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每一个环节,以产生销售张力、竞争张力、发展张力。有人说,先改变张瑞敏,再改变海尔;张瑞敏改变了,海尔也就改变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企业文化不是开几次会就能产生的,也不是员工自觉产生的,它来源于企业领导者或企业领导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企业领导是榜样,是企业文化的影子,企业领导的所作所为传播出去,被员工所接受,就会影响员工的行为、习惯,员工的行为传播出去,也就代表了企业,也就形成了企业文化。依靠管理手段来塑造企业文化,企业领袖、企业领导不仅是企业文化的首倡者和领头羊,更是企业文化的“航标”。
二、依靠管理手段来塑造企业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塑造企业文化,就是要把企业员工的个人的价值观引导到企业价值观上加以溶合,引导员工的事业心溶入到企业的发展目标,倡导企业精神形成员工的精神支柱,使员工的思想和命运与企业的兴衰联系起来,使员工有了归属感和向心力,聚合员工的能力和才智,达到员工与企业共存和“上下同欲者胜”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员工贯穿着整个过程,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主力军。企业文化的塑造也必
须体现以员工为本,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工作的核心不偏离,才能更好地得到员工的认同和接受,才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形成整个企业的风气,形成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人性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自我实现的工作氛围和发展机会,员工在企业中受到重视和尊重,其工作成绩受到认可和赞赏,由此激励员工为实现自我价值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中,诱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激发起创造性。企业文化同时也对员工产生着无形的约束,它依靠其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形象标准和各项约定俗成,培养员工形成良好的习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和价值。有一位企业家说过一句话:企业企业,没有了人,就成了止业。这位企业家对企业中人的重要性的理解可为精辟。人是企业的主宰和命运,同样,企业文化也不能脱离人的因素而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用管理手段塑造企业文化,主要可以通过两种管理:即制度管理和行为影响。两者均属管理的范畴,前者是权力管理,后者是非权力管理。企业通过制定如员工手册、企业行为规范等文件和相关制度,来明确企业文化,并通过全员学习,以求员工达成认识并实施,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而要真正使企业文化落到实处,就必须使员工从思想上理解,从心理上接受,这些则主要依靠企业领导、企业核心团队的行为影响和感染。
三、制度管理是塑造企业文化的基石和保障,为形成企业文化创造先决条件。制度管理主要是依靠制度来强行推广,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另外,有时候企业为了提高某一方面的企业能力,通过激励方式,以文件明确下来,激发员工参与积极性,日本企业为鼓励创新,提高员工忠诚度,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如日本企业规定:提倡员工提建议,并对优秀的建议和采纳的建议给予奖励,还实行员工终身雇用制等,通过以上
措施,日本企业在世界企业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也使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四、文化领袖的行为影响是形成企业文化的根本动力,为塑造企业文化树立行典范和榜样。行为影响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行为影响可以使企业文化实现从文字到行动的转化,并产生影响,改变和效益,达到企业最终目的。通过行为影响,也可以使企业员工从内心接受并认可企业文化、价值观,从而转化成一种自发的动力和行为习惯,形成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依靠制度管理所远非能及的。行为影响主要在于形成两个辐射中心,也就是企业文化的两个太阳,一个是企业领袖,一个核心团队即管理层。对于大型企业,这两个中心可分别理解为:总公司和各地分公司。如前所述,企业领袖、企业领导不仅是企业文化的首倡者和领头羊,更是企业文化的“航标”,应该以自己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影响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行成员工的行为楷模和典范。企业文化是管理出来,这绝非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纵观世界各大知名企业,以及文化突出的企业,首先,其莫不是在公司内部通过各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使企业文化得以上行下效,产生深远、深刻影响,进而传播到更远。同时,由于企业有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底蕴,更使得企业的发展如鱼得水,市场竞争势如破竹。
企业文化是管理出来的。这就对我们的企业家们提出了更高、更为严格的要求。作为企业家,一个企业的灵魂和领头羊、“航标”,你可以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你必须要不断学习;你可以没有钱,但你不能没有责任;你不仅要在八小时内、企业内,你还要在八小时外,企业外,处处起到带头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领袖的行为上升为理论,变为企业文化,得到企业上下、全
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篇7
要想破解这个难题, 我想逻辑起点应当放在对于老校文化原点的叩问上。 “老校”之“老”, 一般是指它们有较长的办学历史。 我们把它们现有的文化放到历史的背景下考量与审视的时候发现, 它们的形成是具有自然性、客观性的。通俗地说, 它们的产生是传统力量的积淀、 行为惯性的延承。 这样形态下产生的文化有积极的因素, 但不可避讳地说, 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
站在老校新建的节点, 我们应该立足于原有的文化特质对文化构建进行一次反思与新建。 什么是“反思”? “反思”就是我们要以一种科学的眼光、 一种研究的视角关照学校文化建设, 简言之, 我们有必要在“新建”之前梳理与明确“文化建设”实质与基本规律。
其一, 文化的实质应该是“人化”。 推进学校文化, 其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精神和谐。 讨论文化的问题, 讨论学校文化建设问题, 你不能不谈“人”。 文化建设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文化首先是“人化”。
其二, 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是以“文”化“人”。 这里有几个要义需要厘清:一是文化是可以影响人的, 文化是可以改变人的, 文化也是可以塑造人的。 我们研究学校的文化建设就是研究文化如何影响人。 这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二是文化影响人的方式是一个字———“化”, “化”是什么? “化”是润物无声, “化”是潜移默化, “化”是直抵心灵, 所以校园文化建设要关注怎样“化”。 这应该是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三是文化建设影响的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自我发展的人, 他们不应该仅仅成为“被”影响的人, 更应当成为文化创生的主力军。 这是文化建设的生长点。
带着上位的思考与本源性的理论探索, 我们才会有足够的自信开启“老校新建”学校文件构建的“新建”。 那么, 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理念与行动的关系
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推动管理进步, 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没有正确的理念, 学校就只能在现代化门外徘徊, 行动必然盲目;徒有理念, 没有行动, 文化建设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 学校文化建设成效如何, 关键要义除了学校上下对理念的认同外, 还有执行力的问题。 只有各部门对学校文化理念在思想上认同了, 在实践上身体力行了, 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
为此, 学校领导, 尤其是校长, 首先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 根据本校实际, 带领全体教师在教育思想、学科理念等方面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 还应当把学校文化理念的推行和落实作为重要内容, 以强有力的行政力量开辟一条顺利贯彻学校文化理念的通道。
二、自上与自下的关系
学校文化建设究竟依靠谁? 毋庸置疑, 校长是学校文化的主要决策者、设计者。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这是我们应当抱持的文化信念。但是, 这绝不意味着校长一个人就可以决定学校文化的发展。在文化建设的话语系统中, 文化建设的主语应当是“我们”, 而不是“我”。 因此, 把师生员工, 把所有校园内的人看做校园文化的建设者, 这一点至关重要。
一方面,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领导是校园文化的倡导者, 教职员工是校园文化的主导, 学生则是校园文化的主体。 只有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能动作用。
另一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绝不能只是校级领导脑中的“蓝图”或者是一种“个人主张”, 它有可能不切实际。 只有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立足教师, 立足学生, 来自草根, 接上地气, 即最大限度地征求意见和建议,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学校文化建设的推行与落实才有可靠保证。
三、外显与内敛的关系
文化不是空乏、虚无的, 它有落脚的地方, 有载体。 外显的物质就是文化的一种载体。 但是, 我们常常看到, 有些学校热衷于推进物质文化, 把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硬件建设, 于是一个劲地建造漂亮的大楼, 种植参天的大树, 购买大量图书, 布置雕塑、浮雕、景墙, 张贴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有些学校则把文化建设局限于制定丰富的条文, 乃至发放不菲的奖金……它们都只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而已, 而非也不应该是全部。
如果以此为重点, 就势必淡忘了、忽略了学校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文化最需要、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 恰恰是校园“软环境”的建设, 是“内隐规则”的建设。 若能确立“学校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 确立“学校是我家, 荣辱共系之”的价值定位, 确立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 做到“人人愿干事, 人人能干事;人人愿合作, 人人会合作;才能有所用, 特长能发挥”, 那么, 这所学校一定是无望而不胜的。 也就是说, 学校文化建设既需要“外显”, 即讲在嘴上, 写在纸上, 挂在墙上, 拿在手上, 更需要“内敛”, 即浸润到心里, 落实到行动中, 表现在言谈中。
四、战略主体与副体的关系
老校新建, 经过老校的历史沉淀, 其传统文化已经基本形成, 这些新建学校在构建校园文化时一方面是对原有文化的提炼、总结甚至是修正, 但更多的是大家都在寻找新建学校文化建设的生长点, 都在寻找校园文化建设的钥匙, 在寻找占领校园文化建设制高点的密码。 我们找到了学校制度, 找到了校园文化环境的打造, 找到了学校的各种活动, 也找到了校园视觉形象。
如果把文化建设放到学校、放到教育教学这个背景中, 就不难发现, 应当把把课程教学放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因为, 文化是课程教学的源头, 课程教学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离开了课程教学, 学校文化就会无所依凭, 很难传承。 另外,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课程教学的品质将直接决定学校文化建设的品质。 这应当是老校新建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主体。
谈老校新建的文化建设, 其制高点与生长点应该放在课程教学的文化建设上。 我们应当在学校文化理念的引领下, 逐个击破 “如何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如何提升教学品质? 如何定位学校的教学风貌与特色? 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等命题, 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建设的通透与敞亮, 才能真正将文化建设渗透进学校运行的内核。
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
0.引言
企业与文化共生,文化与企业共存,企业文化同企业是同步产生的。也许人们提到企业文化,都认为它是虚无飘渺的,很难将它与企业实践发展、经营活动联系起来。但在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能够得以成功经营,精湛的技术、完善的管理制度、优秀的企业领导人、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固不可少,同时独特的企业文化氛围,富有文化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凝聚企业内部员工的精神信仰,间接影响企业外部的营销力,决定着企业长期的经营发展业绩。只有两者兼备,企业才能培养出足够的实力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这一企业非技术因素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美日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对成功企业存在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动因的研究,使管理者们认识到企业作为“文化机关”而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经过数百年的探讨,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解释各有不同,整体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总和,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
2.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2.1企业文化——企业经营活动的导航针
“导航针”即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指导、牵引、推动作用,为企业经营活动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决策方向。积极、稳定、向上的企业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决策明晰化,避免了事务主义、盲目主义、专制主义,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牵引企业员T的个体价值观和目标追求与企业的整体价值观,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自觉为企业发展而奋斗,成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有利于推动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企业的知识更新和技术革新,建立“学习型企业”,使企业始终保持不断创新的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惠普历史上首位女CEO——卡莉,在她入主惠普后,极力用“速度”、“市场”、“变革”理念来代替原本的“稳健”、“协作”、“人本”理念,将“以人为本、尊重员工”抛于脑后,使惠普完全制度机构化,成为一个法治的公司。事实证明,卡莉针对企业文化的改变其破坏性大于建设性,也使自已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被解职。
这种导航针的作用,无形的智慧无疑成为企业发展中最宝贵的财富。
2.2企业文化——企业员工思维的整合锁
“整合锁”即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维和力量进行凝聚、激励、拘束。企业文化通过对员工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目标的影响,重点突出以人为中心,形成人人受重视,人人受尊重的文化氛围,满足他们的自身需要,改变他们以个人因素考虑问题的习惯思维,使之产生强烈的向心凝聚力和黏合的团队精神,将员工和企业拧成一条线,同心同德,共谋企业的发展。在作为“无形的精神驱动力”的同时,企业文化也是“无形的精神拘束力”。企业规章制度、管理方法、企业特色的文化模式都会对员工形成一种拘束倾向,成为无形的准则。同仁堂全体人员的“德、诚、信”,领导干部的“六实”政策,管理人员的“三效”方针,批发营销人员的“四熟”原则,零售药业人员的“四心”品质,生产人员的“三真”信条。这些企业文化规范所产生的拘束力环环相扣,使同仁堂历久不衰,扬名天下。
“整合锁”可以大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自觉性,从而高效促进企业发展的轨迹。
2.3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器
“开发器”即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影响。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了人,人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建构,并永远处于一种互动之中。企业文化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思想,注重人力资源潜质的培养,从而决定企业其他资源的开发,使各项资源齐驾并驱,互相促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创造出一条尊重人性、提升效益、高效稳定的成功之路。英特尔公司“永不停顿、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在技术方面不断加强开发研究,拓展产品的适用范围,牢牢把握新产品的主动权,使之位于世界上芯片制造工艺的最尖端。
“开发器”真正激发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创造力,使之不断追求创新,领先同行,为企业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3.营造优秀企业文化的途径
3.1以人为本,塑造高效实干的员工队伍形象,打造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长期的精神向导和文化观念。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貌。它是企业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处于企业文化系统的核心。由于企业精神文化源于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文化学习,所以其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长期积累、循序渐进、不断创新,在企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顺应人性的管理,满足员工的自身需要,兼备继承创新,寻求最适合企业发展的精神文化,使之深深植根于企业员工的心中,成为企业文化中的最优力量。
3.2激励约束,塑造和谐公正的管理形象,打造企业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企业制度设计、实施、创新理念和思想的文化形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企业管理制度。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企业文化系统的中层。文化与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一定程度上,文化需要制度作为后盾。企业制度文化属于企业文化中有形的外在的部分,它的建设要根据企业的客观条件和外在环境,科学的将激励与约束作为两个互补的手段,使之成为衡量企业管理规范性,企业文化适用性的尺度,成为企业文化的保障力量。
3.3身体力行,塑造团结互助的主人翁形象,打造企业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企业人在生产经营、学习、生活、娱乐等各种活动中产生的一切文化现象,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企业文化系统的幔层。它将企业的有形资产——制度文化和无形资产——精神文化向物质文化转化,在企业文化系统中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要点,建设企业文化要从企业政治、经济、社会行为、企业礼节仪式、企业公益事业等方面全面系统的人手,把企业领导者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力量,培养他们敏锐的文化洞察力,高度的文化创新力和自身的行为导向:把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文化的推行者和遵从者,净化他们的自身思想,以身作则,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注重员工全面发展:把企业员工作为具有丰富现代意识的个性化人物,了解尊重他们的精神需要,培养他们强力稳固的主人翁意识。各方面的行为文化有条不紊的贯穿于企业文化之中,成为企业文化的推动力量。
3.4别出心裁,塑造独一为二的品牌形象,打造企业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与企業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有关的文化形态,是企业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处于企业文化系统的表层。
企业物质文化涉及企业产品、品牌、广告、标识等内容,是企业对外形象的展现。企业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持续稳定的优质产品,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是维系企业商誉的丝带。可口可乐、索尼、雀巢、迪斯尼这些品牌沉淀着企业浓厚的文化内涵,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成功与巨大的财富,成为企业文化的先锋力量。
联想的“以人为本、顾客至上”、TCL的“变革创新、知行合一”、松下的“七精神”……这些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信仰,通过理想观念、道德伦理,在企业起步时,帮其迅速强大;在企业成就斐然时,助其扶摇直上;在企业面临困境时,使其东山再起。总之,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并不是直接的推动作用,但却是长期持久的决定因素,独特的企业文化,带领企业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吴文峰,国企企业文化建设浅谈[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0,(63),
[2]李启蒙,建设优质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J].珠江现代建设,2010,(35),
【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企业文化的构建09-09
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05-15
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08-30
浅析企业文化的构建08-24
企业文化建设的构建07-11
论企业文化的系统构建08-11
服务型企业的文化构建08-06
加快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途径08-28
构建农信社独特企业文化的思考07-14
企业文化如何构建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