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精选12篇)
高考冲刺 篇1
现在高考复习已进入关键阶段, 很多学校高考复习进度已经进入第二轮复习。高考虽然是通过一次考试来选拔人才, 但它绝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考查, 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以及应试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在高考冲刺复习中, 很多学生看上去很用功, 可成绩却总是不理想。归根结底是因为很多人的学习效率太低。越是临近高考, 很多学生越是因为心理疲倦、盲目自信以及考试紧张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学习效率极低, 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 高考很可能会前功尽弃。所以要在这段时期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就要求学生把高考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并且能较为灵活地运用知识。学生需要把自己调整到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 时间非常宝贵, 我们必须利用好时间, 有条不紊, 查漏补缺, 尽量做到在最短的时间里, 达到最高的效率。
下面, 笔者为各位考生提一些建议, 仅供参考。
一每天保证好休息, 切忌题海战术
高考前夕, 晚上不要熬夜, 应该定时就寝。许多学生晚上不到一点不睡觉, 不顾效率, 盲目学习, 总是以为只要学习时间长, 成绩就能比别人好。事实上, 这是一种愚蠢的自我欺骗行为, 是不可取的。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条件。
很多人觉得成绩上不去, 就是做题量不够, 只要多做题就能提高成绩, 就像一个人光吃不消化, 摄取不了食物中的营养, “吃”了又有何用?学习也一样, 要首先找到自己各科学习中的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且一定要自己总结, 分析做各种题的方法, 要做到真会, 而不是理解就行。其次, 一定要注意紧扣考纲, 选取合适的题, 选“好”题, 做“好”题。查漏补缺, 逐一攻破。
二临近高考易盲目自信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 竞争强度很大, 备战高考, 要做好最好的准备, 最坏的打算。临近高考, 很多人开始浮躁, 总觉得自己一定没问题, 事实上, 很多同学只掌握了皮毛, 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老师讲的时候觉得很简单, 不听, 更不去思考。结果一上考场, 看到很多题很熟悉, 就是拿不了分。事实上高考题型很灵活, 可能会设很多“陷阱”, 稍不注意就会“丢”分。所以除了扎实的基础外, 还需要全身心地认真分析每道题, 平时多动脑、多总结。这样才能为高考作好更充足的准备。盲目自信会让自己迷失方向。
三学习要主动, 不能盲目完成作业
作业是检验听讲和复习效果的手段, 不应把它看成一个负担, 尤其是临近高考, 时间有限, 平时做练习要大胆舍弃自己会的和太难的题, 根据自己的水平, 做一些有价值的题, 尽量在短时间内, 取得更大的效率。不仅是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要总结做这种题的方法以及提高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要保持平静而愉快的心情
学习中的交流非常重要, 包括同学之间的交流, 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尤其应该做好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 可以让老师了解你的学习情况, 有利于帮助你解决问题。不会的题目要及时解决, 不要积攒起来。这种交流不只是学习上的, 高三的复习很枯燥, 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 应该求助于老师, 而你的情况在以往的学生中也许都出现过, 老师知道如何解决, 所以平时应注意多和老师交流。如我们班有一位女生, 高一、高二学习一直挺好, 后来因为与同学闹矛盾, 心情不好, 又对老师产生了意见, 心结没有及时打开, 时间一长, 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让人为之惋惜。每天有个好心情, 积极投入学习, 效率自然高。另外, 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 和同学保持互助, 团结进取, 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 临近高考, 你更应该把握好自己, 用积极的心态高效复习。老师、家长也会全身心地配合你, 做你坚强的后盾, 支持你。但复习的主力是自己, 所以每位考生要做好一切准备, 战胜这一艰巨的挑战, 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责任编辑:高照]
高考冲刺 篇2
2、作为一次经历,失败有时比成功更有价值。失败可以给咱们留下下更深刻而持久的记忆和思考。
3、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4、今日寒窗苦读,必定有我;明朝独占熬头,舍我其谁?
5、因为请相信:任何一次苦难的经历,只要不是毁灭,就是财富!
6、遇难心不慌,遇易心更细。
7、圣人与常人之间往往只相差一小步,而这一小步却往往需要非凡的毅力才能赶上。
8、今天多一份拼搏.明天多几份欢笑
9、山高不厌攀,水深不厌潜,学精不厌苦:追求!
1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1、稳定心态,不骄不躁;全力以赴,夺取胜利。
12、两眼一睁,开始竞争。
13、“我自信,故我成功”.“我行,我一定能行”。
14、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15、忘时,忘物,忘我。
16、生命之中最快乐的是拼搏,而非成功,生命之中最痛苦的是懒散,而非失败。
17、决定心理的那片天空是否阴霾甚至是乌云密布的唯一因素是你自己,
18、信心是成功的一半。
19、我自信,我出色;我拼搏,我成功!
20、“争分夺秒巧复习,勤学苦练创佳绩”.“攀蟾折桂,舍我其谁”。
21、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为高考冲刺立言 篇3
一、年级管理借欲纵故擒
高三后期,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同学们的心理期待是管理会放宽,但我们却强调欲放先收,欲宽先严,防闹、防躁、防散、防乱。更加突出对同学们时间管理的指导,做到冲刺复习有收有放有取有舍;帮助同学们实现由学生到考生的身份转变,把同学们把学到的考出来。
高三的时间安排有些要求逐渐对照高考,比如以前我们下午是2:3。上课,到了最后一段时间会要求2:20到校。为什么?因为高考要求学生下午2:20到教室,班主任集中发放准考证,调整学生考试状态。更为严格的高三后期要求怎样才能让学生悦纳呢?我认为,高三后期的学校的管理就是管得少一些理得多一些,把老师要求变成学生需要。
《颜氏家书》说:“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令而行,行其所服。”于是我们将“亲”“服”作为高三后期的管理理念,期望南开高三学生因亲师而信言,因服气而听令。高三楼里气氛轻松,欢喜和乐。
二、时间安排防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讲的是“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高三备考也容易出现准备充分容易懈怠、经常见到不易生疑的状況。因此,高三后期备考的安排不能就是课表的简单复制,每天周而复始的低效重复;高效的备考甚至不在于师生付出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抓住关键的时间节点,在于赋予时间的内容,在于赋予时间的意义。
所以,高三后期的时间安排力求体现学科特点和高考要求,南开中学在第二次适应性考试后调整了上、下午科目,上午主要排上午考试科目(语文、综合),下午主要排下午考试科目(数学、英语),针对上、下午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也在上午保留了少量的数学、英语课;同时我们传承南开高三后期备考的传统做法,敢于做减法,每科每周减少一节课,把时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每天白天有两节自习时间。
为了赋予有限时间以更丰富的内容及更大的意义,南开提出的“后期复习三部曲”——回归书本,反思经验,注重规范。回归书本是为了防止我们出发太远,忘记了出发点。
这里的“书本”指的是教材和考纲。教材是复习的根本,后期复习不能丢开教材;考纲是备考的指南,只有梳理考纲,才能防止遗漏。这里的“经验”指的是曾经的体验,就是对过去看过、练过、考过的资料进行反思,“瞻前顾后”,温故知新,争取题不二过,就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注重规范是后期复习的关键,针对高考,同学们要在规范书写和规范答题上下功夫,重视考试中的标点、步骤、卷面、书写等细节。书写不一定漂亮,但一定工整;卷面不一定清新,但一定整洁;答案不一定精确,但一定全面;要点不一定齐全,但一定清楚。
三、备考心态取平常自信
高三后期要像平常一样平常一平常的作息,平常的练习,平常的课堂。我们要求学生在时间安排上有自主课表,每天对表,按部就班,既能知识扫描,又能重点突破。
高三的老师要带上两颗心走进课堂:一是平常心,二是自信心。平常心就是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定义成功,接纳自己,悦纳自己,制定自己个性得分目标,不同的满分标准,不同高度的登顶。
让自信进课堂,即评讲自信,练习自信,作业自信,得分自信。评讲自信体现在评讲效率,教师敢选、敢点、敢不讲;练习自信就是给学生的练习质量高,针对性强,宁缺毋滥,精选精练。作业自信体现在作业不多不少,难易适中,弹性适度。
得分自信既要学生争分意识,也要教师给分技巧。比如,教师的给分技巧就体现在阅卷过程中,既有参考答案,又有评分标准,从之前的重“扣分”到现在的重“给分”,既有详细步骤给分,也有省略步骤的得分,即少量学生步骤不完整,结论正确,也能得高分甚至满分。把“工匠精神”带进课堂,追求精细,追求极致,追求严谨,追求完美,追求精雕细琢,追求精益求精。
四、师生共绘高考试题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师生也都有自己心中高考图景。团队协作与试题研究是南开教学的两大亮点。
团队协作体现为名师引领、同伴互助,也体现为资源共享、荣辱与共,我们重视发挥个人价值,但更强调集体荣誉。
正因如此,在高三后期复习中,我们更加重视集体教研和试题原创,要求高三老师备考纲、备学生、备重点、备遗漏,真正备细备实;在训练中,启用“伤心题库”,重点触动同学们复习“痛点”,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印象;在命题时,凝聚集体智慧,坚持试题原创,揣摩全国卷命题风格及走向,围绕“立德树人”,体现全国高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的考查,让模拟试题也能为勤奋送去鼓励,为进步留足空间,为逆袭开辟道路,为高考探明方向。
同时我们也提倡和鼓励每位同学根据自己对高考的理解,为自己命制一套高考题,让同学们心里装着自己的高考题到高考考场上去比对,去验证,促使自己对问题深度思考,准确把握,对高考保持期待。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两次适应的磨练,有高三一年脚踏实地的付出,走好最后十里路,翻过唐古拉,就能看到雪莲花。
注重方法 冲刺高考 篇4
一、回归教材, 查漏补缺
通过整个的高考总复习, 同学们的纵横知识网络已编织完毕, 近年的社会焦点、热点也已了然于心, 可以说知识准备已基本就绪。到了最后阶段是需要同学们将知识“内化”, 根据自己的思路将知识系统梳理一遍, 重新回归教材, 温习错题, 查漏补缺以达到知识升华、能力升级。这一阶段重新阅读过去做过的各种练习题和考试卷是查漏补缺的最佳途径, 对过去做错了的题目认真研究, 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并及时补救。高考时, 只有减少失误才能获得高分。
二、建构“思维链”
地理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认识到这种内在联系, 可以由某方面的地理知识推之其他方面的地理知识。如对河流的综合思考:源流概况→补给类型→水文特征→水能蕴藏→水利建设→水害治理→与地形关系→与气候关系→对生产影响→对城市影响→对文明影响。通过建构“思维链”以强化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重视图表分析, 提取有效信息
重视地图, 抓住地理的核心。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 地理知识、原理、规律, 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 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
复习可从地图入手, 把地图分布, 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如:复习中国地理, 可看10方面地图, 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 (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 、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 甚至画图, 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加强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拓宽视野, 学以致用。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 (张亚南) 。地理试题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 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谓热点问题, 即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环保等问题。我们要把握热点就要增加阅读量, 平时注意阅读重要报刊杂志, 收看重要新闻, 同时随时查阅地图, 搞清事件发生地点。在读、听、看中思考, 在思考中读、听、看, 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高考冲刺 篇5
在数学考试内容中,不管是填空题,还是选择题都是需要我们拥有充足的基础积累,才能在这两大得分题型中取得高分。因此、我们对于基础的重视不能因为是理科的原因而忽视,反而要加大训练力度,控制答题时间,以避免考试过程出现省时出错,超时失分的问题。
二、基础学习
基础不足就容易使基础题型出错,解题过程中断,找不到切入点,没有解题方法思路。导致学习成绩提不上来,所以,最后三十天的复习重点,就是重视基础,回归基础,掌握基础知识脉络与学习方法,每天都要完成一定的基础题训练量,将每天的的基础题内容都作对做熟,才能在最后的高考中取得高分。
三、重点题型
我们数学基础运用一大半都是为了数学重点题型破解与解析,所以在最后的高考学习过程中,也是万万不能忽略的重点所在,只有经过长时间,不间段的不断练习破解,才能形成我们多变 的解题思路与知识积累。而解题内容要做熟做透,了解题型思路,解题方式的各种尝试,与最后的出题人思路,才是解题的最关键所在。
怎样度过高考冲刺阶段 篇6
一、科学运用时间
对高三学生来说,再没有比剩余的时间更为宝贵的了.尽管这几十天的时光,弹指一挥间.然而,充分地利用,还是能让学习成绩来一番大幅度跃升.为此,一方面要惜时如金,有高度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无益高考事莫为”.在高考复习上做到全身心投入,把有限的时间都投放在复习、休息和积极的放松上.另一方面,要学有计划,对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一个科学精细的规划.不妨订一张冲刺阶段的作息时间表,何时做作业,何时看课本,何时整理近期所学,何时休息.哪个阶段完成哪件事,都要有个明确的计划,然后有条不紊地付诸实施,真正做个时间的主人.
二、主动查漏补缺
查漏补缺是高考复习的永恒主题.目前,虽临近高考,但多数学生的基础状况还没有达到高考的要求.通过练考或质检等考试,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暴露了一些薄弱环节.每个学生都在考试后因为自己基础不牢靠造成的丢分现象而后悔莫及.对此,每位考生都应珍惜暴露知识和能力问题的良机,高度重视查漏补缺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复习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查漏补缺.找到了漏洞,而后又及时补上了漏洞,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提高.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进行诊断与检测,特别要以练考或质检统计数据反映的弱点为抓手,捕捉漏洞,查找弱项,发现疑难,感受与高考要求的差距,有的放矢地进行强化训练.
三、基础与能力并重
有不少学生认为:临近高考了,基础的知识复习已经大体定型,剩下的时间还是多啃些难题,做些综合性的题目,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不论高考怎样改革,既考基础又考能力的原则不会变.纵观这些年的高考,可以说,既没有一个基础状况千疮百孔的学生考得高分,更没有哪个能力弱的学生考上名校.虽然数学高考试题不可能考查单纯背诵、记忆的内容,也不会考查课本上的原题,但每回对试卷分析时不难发现,许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题源”.不少考题就是针对课本上原题的变形、改造及综合.高考是针对大众的考试,绝不会从天边拈来偏题、怪题.对课本上的题目熟悉了,对高考题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至少不会惧怕.所以,能力与基础并重始终是高考复习遵循的原则夯实基础是成功的前提,能力高方能超越对手.因此,冲刺阶段基础与能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盘点,有针对性的抽时间去扫描课本,翻阅笔记.即使到了临考前,也要注意有重点的回归课本.在回归课本复习时,考生要对着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对基本的方法和技巧还不能回忆出的,要及时补上.不要强记题型,死背结论,应将重点放在掌握例题涵盖的知识及解题方法上.同时配合对中低档题目的演练并看以前常做错的题,把概念搞透,把定理和结论搞熟,把方法运用得娴熟自如,做到说到知识点能如数家珍,提到方法能召之即来,来之能用,拿到常规性问题能自如解答.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强化能力培养,通过听课堂上教师对综合题目的讲解剖析和足量的解题实践,有效地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年的高考实践充分说明:高考考场上既需要“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机智,又需要一种“旱路不通走水路”的灵活,更需要一种能面对陌生、棘手问题处变不惊、沉着应对的从容,具备能通过悉心分析,冷静思考,调动自己大脑中有用的知识库存,快速求解问题的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必须靠考前的独立作业、定时训练、模拟考试等方式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能力与基础都上去了,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以不变应万变.
四、总结解题规律
题海茫茫,尤其是目前所谓名校名题泛滥成灾的时候,一定要跳出题海腾出一部分精力总结解题规律.事实上,许多题目尤其是数学试题,往往有着一种或几种本质上相同或相似的方法 ,也可能是其中的某些步骤有着共同的特点.在充分剖析之后,就形成了某些固定的思路和技巧,这就是解题规律.如果及时总结、提炼,把它们增添到自己的“武器库”中,思路就能变得宽阔起来,复习就能举一反三,考场上就能左右逢源.所以,做题务必要做精,要做透,与其不加选择地滥做题,还不如把教师讲过和自己做过的卷子加以琢磨,仔细思量,要整体把握试题,立足基础落实练习,以获取有益的东西.
五、磨练心理素质
考场如战场,既要靠实力,又要靠优良的应考心理素质.平时的尖子未必就是高考中的赢家,平日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也许会一鸣惊人,这就是考场心理素质问题.要通过大考、小考等“热身赛”积累考试经验,磨练一种“志在必得”、“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气及能经受各种失败和挫折考验的大将风度.同时还要在心理上敢于藐视高考,打消对高考的神秘感,要让自己这样来想:高考并不神秘,说白了,高考就是在指定的时间、限定的场合答四份卷子而已,只是比平时的考试更正规罢了.逐步让自己在考试时心静如水,心平如镜,艺高胆大,从而形成良好的考场心理素质.虽说成才之路千万条,条条大道通罗马,但对当今的高三学子来说,高考毕竟是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次抉择,前途大事,不能马虎.只有以最好的心态投入紧张的冲刺,发奋拼搏而又讲究策略,百战不挠而又务实高效,才能笑傲考场,博取功名.
心理素质很重要,劝君早日作练习.别人提醒是外因,关键还靠你自己.家长教师在祈祷,祝愿你们创奇迹﹗
(收稿日期:2016-02-10)
.
科学备考,冲刺2015年高考 篇7
一、夯实基础知识,明确高频考点
高中生物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可以将之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高一、高二的学习以及在高三的一轮复习中侧重于接受和排查一个个知识点,但高考前的冲刺要从更高的层次进行复习。一方面,要将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对整个高中生物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同时,多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列出一些高频考点及其考查形式, 使冲刺阶段的训练更有针对性。
要想系统而完整地掌握高中生物学知识, 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 如果相对孤立地看高中生物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往往感觉是零碎的、杂乱无章的,不利于从更高的角度掌握高中生物学知识。无论是新课标的制定还是教材的编写,所学的知识点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构建知识体系的重点就是寻找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一条或多条线索将很多概念和原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是高中生物学的重要内容,可以用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为线索将二者的原理、影响因素等内容整合成如下所示的结构图:
突出高频考点会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根据近三年的高考真题可以看出,高中生物学的高频考点大致可以归纳为:必修1———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物质运输方式、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必修2———遗传的物质基础和细胞基础、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生物变异与育种;必修3———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数量增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必修1中的几个高频考点中,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和物质运输方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常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必修2的几个考点中,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常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有时会渗透着减数分裂和生物变异和育种问题综合考查,遗传的物质基础和细胞基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必修3中的几个考点中,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综合卷中一般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其他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以上只是近年来高考常见的考查形式,并不是固定的考查形式。
根据高考题知道了高频考点后,要知道这些考点的信息呈现形式及基本的答题思路和方法,现将四个必做的非选择题所考查的信息作简要概括和分析(以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为例)。
1.2014年新课标卷 Ⅱ 第29题:以坐标曲线的形式表示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
(1)考查的问题:1据图分析某CO2浓度(如a)下的净光合速率。2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分析,如CO2浓度大于c时,曲线B和C的限制因素分析。3光照强度对呼吸速率是否具有影响。4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考查的主要内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3)信息呈现形式:坐标曲线。
(4)答题思路和技巧:1注意纵、横坐标的含义,并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分析限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如果是多条曲线,要关注曲线不同之处的成因。2结合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关系,理解光合速率的表示方法,以及实际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的关系。3根据坐标曲线分析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在饱和点之前,限制因素就是横坐标表示的因素,达到饱和点以后的限制因素是横坐标表示的因素以外的因素。
2.2014年新课标卷Ⅰ第31题: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
(1)考查的问题:1葡萄糖氧化分解后产生的气体对内环境的pH产生的影响,以及该气体的运输问题。2葡萄糖被细胞摄取后对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影响,以及尿量相应发生的改变。3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对细胞內液渗透压的影响。
(2)考查的主要内容: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3)信息呈现形式:神经调节的过程示意图、纯文字形式叙述某一调节过程或相关实验过程。
(4)答题思路和技巧:1无论是细胞外液还是细胞内液,渗透压都取决于液体中溶质分子的数量,无论是蛋白质、无机盐还是其他成分(如葡萄糖),分子数量越多则渗透压越高,相反则渗透压越低。2神经调节的题目要注意细节处理,如反射弧和反射的关系、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和成因、兴奋传递过程及其障碍分析。3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及植物的激素调节常以实验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找准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条件,据此确定实验的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二是要善于将相关知识与实验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尤其是理解实验原理和分析实验结果时,单纯从实验的角度往往不能顺利解答。
3.2014年新课标卷 Ⅰ 第32题: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
(1)考查的问题:1杂交育种的目的。2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的条件。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2)考查的主要内容: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生物变异及其在生物育种上的应用。
(3)信息呈现形式:纯文字形式叙述某一遗传现象或育种过程,对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的理解和应用、育种原理及操作进行设问。
(4)答题思路和技巧:1结合题干中的两对性状以及人类的需求确定所培育品种应具有的优良性状。2本题因为涉及了两对相对性状, 所以属于基因的自由组合问题,但同时每一对等位基因要遵守分离定律。能够自由组合的基因应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3在理解测交实验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写出实验过程,实验过程可以用纯文字的形式写出,也可以用遗传图解的形式写出。
4.2014年新课标卷 Ⅱ 第31题: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 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1)考查的问题:1根据表格中的能量数值画出食物网。2在此基础上分析甲和乙的关系。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以及碳的循环形式等。
(2)主要考查的内容: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信息呈现形式:表格、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
(4)答题思路和技巧:1根据能量流动规律可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沿着食物链流动越靠后的营养级能量越少;能量相差不多的种群应属于同一个营养级。2要从捕食和具有相同食物来源两个角度分析甲和乙的关系。3记住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以及碳循环的过程和形式。
二、注重科学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目前的高考考查形式最终还是落实在解题上,所以只有通过解题训练才能提高考纲中规定的各种能力。考纲中规定的能力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能力要求是方向, 但达到要求则需要科学的、大量的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的针对性。这里的针对性指的是考什么就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瞄准以上所列的高频考点,多研究每个高频考点的命题规律,从多个类似的题目中找出共性,再从共性中找出解题规律和方法技巧,然后结合尽量新颖且靠近高考命题风格的题目进行训练,就会大大提高解题能力。
2.合理安排训练量,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在对待训练量的问题上,基本原则是考的多则训的多。高中生物学中考查最多的考点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这些考点都需要重点训练,其他考点可以在选择题或非选择题中的个别小题中小幅度训练。
3.注意题目的综合性和难易程度。由于理综试卷的特殊性,所以命题者有一个重要的命题思想是在有限的题目中多涉及一些考点,这样就提高了试题的综合性,既有内容上的综合也有形式上的综合,还有能力方面的综合。但并非所有综合性强的题目都是难度较大的题目,对于仅要求知识综合而信息呈现形式和考查能力并不综合的题目来说,难度还是相对较小的。所以,在考前训练题的选择上,要多选一些与高考题目相近的题目,不要过多地选择难度太大的题目。所选题目要有层次性,将各种类型、难易度不同的题目搭配好,并根据理综考试中生物大约所占的时间进行限时训练。通过这些有效的训练,既提高了解题能力,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适应高考的能力。
4.善于总结,在感悟中提高。每次训练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错题和典型题目,正确处理这些错题和典型题是训练是否能达到应有效果的关键。很多学生在某些题目上都重复出现错误,其原因就是没有好好总结这些错题。在分析这些错题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知识点的理解是否到位?很多题目在分析答错的原因时,往往最终落实在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不到位,如果有这方面的原因,一定要结合教材重新理解某个知识点。
(2)答题思路是否清晰?很多题目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答题思路才导致错误的发生,尤其是遗传学方面的题目,只注意到了某个小题的设问,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把握题目。
(3)解题细节是否处理恰当?很多学生对某个题目的解题思路的认识十分清晰,但往往由于解题细节处理不好而失分。例如在人类遗传系谱图的分析上,只关注了系谱图中的信息, 当无法判断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不能跳出系谱图从文字部分寻找条件(如“某个个体不含致病基因”“两种遗传病中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等)。
(4)答题是否规范?尤其是非选择题中的语言组织的是否恰当?在答题时要注意题中的限制词,如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细胞结构”和 “细胞器”;答题时要用生物学术语或常用语句进行描述,如“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和垂体释放”“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等。
5.典型题虽然不一定答错,但也要注意分析其中隐含的知识和能力因素。如下面的一道高考改编题:
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 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意一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B.图乙中的异常染色体与14号和21号染色体均能联会
C.含有图乙中染色体的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不会产生正常的后代
D.一般情况下,14号染色体与21号染色体不可能联会
本题的解答关键是弄清含有图乙中染色体的个体形成的配子种类:“含14号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含21号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含14号染色体+21号染色体”“只含14号染色体”“只含21号染色体”和“只含异常染色体”, 其中“含14号染色体+21号染色体”的配子为正常配子。答案选C。
通过这道题目,我们可以将单体、单倍体、 三体、三倍体等概念及其育性做以下分析:在染色体异常的个体中,常见的有三体、三倍体、单体和单倍体等,三体指的是二倍体中的个别染色体有三条的个体,三倍体指的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且具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单体指的是二倍体中的个别染色体有一条的个体,单倍体指的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
(1)三体的育性:如21三体综合征,对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可以看到其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三条21号染色体中两条可以联会,所以可以形成的配子有两种,一种是含有两条21号染色体的异常配子,另一种是含一条21号染色体的正常配子。
(2)三倍体的育性:由于三个染色体中的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配子,所以三倍体是不可育的。
(3)单体的育性:由于大多数的染色体仍能联会,所以还可以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一是含有单体中只有一条染色体的配子,二是不含单体中只有一条染色体的配子。
(4)单倍体的育性:如果单倍体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为偶数,则能在减数分裂中正常联会, 这种单倍体是可育的;如果单倍体中的染色体组数为奇数,则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联会紊乱, 不能产生配子,这种单倍体是不可育的。
通过这种总结和拓展,就会从更高层次上掌握这类问题的答题思路和注意事项,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正确对待高考,重视非智力因素
高考是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综合考查,两个因素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智力因素会大大激发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处理好了会使智力因素如虎添翼。 所以,考前的非智力因素要引起每一位学生的注意,要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尤其是接近高考的一段时间内做好充足的准备。
首先,正确对待高考。高考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但高考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十年求学等待高考一搏,但也不是唯一的一搏。 尽力尽心做好各种准备迎接高考,不要把高考当作终极目标反而影响自己的心态。把高考看作检验自己的平台,或展示自己的舞台,最终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次,克服“心理饱和”现象,轻松进入高考状态。距离高考还有十几天时,一些学生、特别是一些高分复读生会开始产生 “心理饱和”现象。学生复习效率开始下降,难以进入理想的状态,训练效果不佳,太在意每次训练的成绩,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是一种“心理饱和”现象。 “心理饱和”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做事情过程中会产生效率下降,韧性、耐力减弱等, 甚至一些优秀学生也感觉这阶段心理不是烦躁,也不是没信心,就是不能进入理想的复习状态。这正是“心理饱和”现象的典型反应。“心理饱和”不是说高考复习已经尽善尽美、尽如人意了,高考复习再给几个月的时间也会有内容安排的。“心理饱和”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一般产生在临考之前。运动员的训练,特别是大赛前的训练也经常出现“心理饱和”现象,如果这个时候再去研究细节动作,再去矫正一些技巧偏差,运动员也会产生“心理饱和”现象,应当指出的是“心理饱和”现象对学生复习、应试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会产生一些干扰,应当引起学生的注意。如何克服“心理饱和”现象,笔者提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适当减少复习时间,增加娱乐、锻炼、 散步时间。复习效率、复习质量与复习时间有着很大的相关性,但是疲劳战术的效率肯定是低的,临近高考,状态是第一重要的,适当的休整非但不会影响复习效率,反而会提高效率和效益。
第二,复习形式要有变化。许多学生的复习就是做题,越做“心理饱和”现象就越严重,其实高考复习越是临近高考就越要回归课本,因此不妨少做一点题,多看看《考试说明》,多看看课本,改变一下复习方式。
第三,“心理饱和”现象在各学科上表现也是有差异的。凡是表现比较严重的学科可以暂时少安排时间,表现比较轻的学科就多安排一些时间。
第四,抓住中低档试题,既可以突出重点又可以提高复习信心,效率和效益也会双丰收。 少做、不做难题,努力避免“心理饱和”现象的加剧。
高考语文二轮冲刺复习技巧 篇8
2012年的高考复习很多学校已步入第二轮的紧张备考阶段。语文学科的二轮复习和模拟考试同时展开。语文学科的二轮复习首先要研读新考纲,明确考试要求,整体把握复习内容,然后将其分类细化。针对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要求,复习时应各有侧重。
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共分五个部分: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这部分内容可分成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方面是字词的音、形、义,应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复习,融会贯通地进行记忆和理解,以常见常用为原则,偏、难、怪的不必涉及。第二方面是标点和病句,重在对类型的掌握。要对考纲要求的病句类型和常见的标点错误烂熟于心,再配合适量的练习,对每一类型中的具体情形多些了解。第三方面是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以上这些主要见于第Ⅱ卷的语言运用题的考查。这类题的复习重点应放在掌握具体题型上,要对高考练习题中出现的题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见多才能识广。当然,见多不是大量盲目地练习,而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巧学精练,一般每种题型练习两三道就可以对该题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了。另外需要注意,这类题大多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从复习的时段上看,这个阶段记忆和背诵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是最佳阶段。第一轮的复习内容已有部分开始遗忘,及时复习巩固,可以起到强化记忆、加深印象的作用。抓好本轮复习,更有利于考场上有最好的发挥。所以,这个阶段背诵记忆的内容,应作为重点来抓。注意回归教材,以教材中出现的为主,适当地有所扩展即可。
古诗文阅读。
古文方面,要弄清高中阶段应掌握的古汉语基本语言知识,做题时重点放在文言文断句、翻译和对人物的分析评价、对文意的理解领会上。古诗方面,要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积累古诗鉴赏中常用的一些词语,学会用鉴赏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当中还应注意练习逐字逐句揣摩的功夫。现在也有将诗歌鉴赏和文学常识结合起来的考查形式,应引起注意。在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中注意了解重要的作家作品。
现代文阅读。
阅读能力的提高要贯彻熟能生巧的方针,重点放在对规律方法的总结上。一方面总结命题的方式、方法,一方面归纳阅读理解的技能、技巧。要经常不断地保持一定的阅读量。
写作。
这一部分是语文试卷上的重头戏,绝对马虎不得,要确保不失误。对于作文,考生要对自己心中有数,而要想心中有数,就得做一定量的审题训练。审题准确、立意正确是正常发挥的前提。除了过好审题关,还要练好写作技巧。写作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的掌握和提高,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实践。隔段时间动动笔,写一篇作文,这是必不可少的。写完的作文还要进行修改,在不断的修改中才会有提高。试着写几篇改几篇,相信你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强化弱项。
二轮复习有一轮复习作基础,不必再贪多求全,对于已掌握的知识能力可以少花费甚至不花费时间和精力,而是要针对自己的弱项,有重点地复习,专攻某一项或某几项。找出知识上的缺漏和能力上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复习才是最有效的复习。
高考冲刺复习指导分析 篇9
1. 语文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不扎实,不注重课本知识的积累和复习。如字词的音意识记模糊,特别是成语本意,引申意和比喻意无法区分;在古诗文背诵默写上一知半解、无从下手,以至失去可能得的分数;在阅读方面,审题粗,知识视野狭窄,语词提炼概括力差,又对文章的驾驭能力不够;写作中,问题更多:思维呆板,内容空洞,胡拼乱凑,无层次无深度。
2. 数学
概念、定理,公式根本没记清楚,运用和运算能力差。平时学习中不善于归纳整理知识,对所学知识没形成系统和条理。遇到难题,先不做分析和考虑,就开始盲目计算,不但耗时费力而且影响答题心情,甚至惊慌失措。
3. 英语
词汇积累少,语法点薄弱,缺少收集总结。在阅读理解方面,可看出平时训练量少,一旦篇幅多了,同学们就没有耐心了,这就是阅读中越到后面失分越多的原因。而短文改错这个难点,能突破的同学就更少了,这就取决我们在语言学习上的良好感觉,也在于平时的训练。作文中,语法毛病突出不说,篇章结构和语言之美更谈不上了。
4. 理综
课本掌握不扎实,内容知识体系杂乱,考试中三科时间分配不均,导致一些简单题没做,可见平时做题时就没养成整体把握的习惯。
5. 文综
对书本不够重视,课本知识识记不准确,不全面,更缺乏纵向,横向比较和综合性学习,分析把握重点的能力就更差。答题时缺少专业术语,条理性也欠缺,而且常常答非所问。
从上述分析可见问题不少,所以在今后的冲刺阶段我们要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才是高考制胜的关键。
二、具体方法
1. 语文
首先,以读本为主整理并熟练掌握易错字词的音义。多背多写诗歌、古文经典名篇中名句,力求基础背诵不失分。其次,将高中所学文言文认真扎实过一遍,熟悉常见实词,虚词用法,并做归类,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另外,多读优秀杂志,拓宽视野,在保持和发扬个人风格特色的同时,提升文章的写作能力,争取写出优质的文章。重要的一点是,在写作上尽量用自己最擅长的体裁去写,这样才会发挥的更好。
2. 数学
多思考多分析——分析思路,分析解题过程,并及时做总结,如题型、类型,不盲目为做题目而做题。平时多推敲记忆概念、公式,公理,并熟练掌握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牢记课本及资料书每章节典型题。此外,多做套题,提升解题速度,掌握答题技巧,培养综合能力。
3. 英语
同学们学习英语要有信心,切勿“谈英色变”,其实英语题型远没语文灵活繁杂,相比语文题型显得程式化,固定化。首先如作文,大家可熟背些高考实用性范文:如信件(包括回信)、通知、便条、辩论文、看图作文、图表作文等,在考卷上遇到类似的作文便可巧妙套用,俗话说“换汤不换药”。这样既节省时间,而且文章在句法和内容上都不会有太大问题。再次,如单词拼写,同学们每天都要挤时间多做单词拼写专练,并将所填的词背下来,高考得七八分应该不难。(此处提醒同学们,做文科题目要学习理科——思绪要有意培养使其集中,且要努力持久。)再如,对于语音题,同学可将高中五册书中的单词集中起来,对照音标每天清晨放声读,可谓识音的好办法。可见,学习英语是有法有章可循的。另外,在阅读理解方面,就要多读多练了,坚持每天做至少三篇高考相符类型的文章,以培养阅读能力,技巧和耐力。耐力是同学们做题关键因素之一,因为我在所带四个班做过相关的实验并发现,每个班在做同样三篇文章,第一篇命中率较高,到第二篇上减半,第三篇上就很可怜了。从中可见同学们在做阅读题时缺乏耐力。就要求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努力克服急躁心理,做到平心静气,以良好的耐力挑战高考。最后,就英语时间分配,列表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4. 理综
(1)科目特点
普遍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就要多背,多看课本,尤为关键。化学则是细而繁琐的科目,分子式是最容易记混的,就要勤学苦记,做到记清、记细、记明。物理是其中最有难度的科目,但题型却很典型,这就要在训练中多总结题型,做题例分析,重视计算步骤。总之,立足课本,勤练,多算,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有收获。
(2)答题顺序
先答各科选择题,因为分值大。做时可用排除法、特例法、化繁为简去做。然后再从自己擅长的科目开始,这样既保证了分数,又可兼顾个人特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自信心,且提高答题速度。综合科目考试中切忌无选择,无舍取地答题方式。
(3)时间分配
物理总分120分,约用1小时;化学108分,用时最多54分钟;生物72分,用时不超过36分钟为宜。扎实的基础配合合理的时间分配,我想是高考理综取胜的法宝。
5. 文综
冲刺阶段要继续以课本为主,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分科分时段背记基础知识,同时从全局上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梳理。对重点大题列表过关,熟练运用各科专业术语,做到记精扼要,突出重点。同时要关注时政热点,把课本知识和实际题目结合起来,从大处入手,细处着眼,把握重点,条分缕析,答题时尽量做到言少中的。
以上是我针对同学们共同的问题做了些分析和指导,然而对于成绩较低的同学,我建议以课本为本,多过几遍,不要跟风盲目做题。因为在高考题型中课本知识占60%~70%,抓住了课本,你就抓住了希望,否则“西瓜”和“芝麻”都会丢掉。
三、结语
最后,让我们坚定信念,奋勇前进,力争做到日有所得,周有所进,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并把高考前的每一次考试都看成进步的机会,以求发现问题,并能够及时改进学习策略解决问题。
摘要:高三学生要想在高考前两个月提高成绩,就必须弄清楚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整合,并做了相应分析,为高考复习提供了依据。
浅谈高考历史冲刺复习对策 篇10
一、求“准”——针对高考, 精研学情
首先, 要重视对《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学习研究, 要强化对《考试说明》中增加的内容的研究, 大胆舍弃其中删减的内容, 捕捉其中的微妙变化, 把握其动向。其次, 要关注高考试题的题量、题型的分布, 领会试题的形式、切入点和解题思路, 理解试题常用词语的含义与区别, 掌握参考答案的解题套路和规范措辞。随着高考全国命题与各省市命题的设施, 试题形式呈现相互借鉴与推陈出新的特点, 试题的考查功能有所加强。如2010年山东卷第27题是一道有标准意义的好题, 该题用“偶然与必然”、“发现与相遇”、“交流与发展”三个主题词组织材料, 引出问题, 其形式与2009年和2010年北京卷相关试题很相似。该题体现了通过一个历史事件, 立体挖掘的综合考查设计思路, 古今贯通, 中外结合, 检验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突出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 落实了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从而实现了由平面到立体、知识综合到能力综合考查的转变。要应对这种命题的变化, 一线教师需要改变那种只重视考纲和考试说明, 而忽视课标的落实和运用的倾向。同时, 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拓展和延伸, 选好选修内容, 对深化理解、掌握必修内容是大有裨益的。这也符合新课程“积极扩大课程资源”的精神。因此, 我们要适度关注与必修内容相关的选修内容, 不可掉以轻心。做到既要把握高考复习的进度, 又要调整高考复习的思路。选好选修的模块, 并在必修中穿插选修的内容, 在选修中穿插必修的内容, 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求“实”——夯实基础, 重组知识
1. 夯实基础, 回归教材抓主干。
离开教材, 历史教学将无所适从。对教材的把握应体现在四个方面:借助课本落实双基, 借助课本构建知识体系, 借助课本查漏补缺, 回归课本组织训练。搞清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 在理解上狠下功夫, 真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突出主干, 强化重点, 查漏补缺, 大胆取舍, 质疑问难, 融会贯通, 要大胆丢弃非重点知识, 减轻负担, 提高效率。千万不要因为热衷于各类模拟题、练习题而冷落了教材知识, 考生要保证将足够的时间用于对教材知识的研读, 加强自我整理和纠错能力。不管考题形式如何千变万化, 新颖材料怎样层出不穷, 但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教材基础知识上来。养成复习时必须重视基础的习惯, 全面准确掌握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才是学习、提分之道。同时, 以单元为单位回忆教材章节目录, 从整体上掌握教材, 回忆教材内容, 区分记牢的、遗忘的、模糊的几个层次, 再通过复习有针对性地加强记忆。
2. 重组知识——纵横联系构专题。
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从宏观入手, 重新整合教材, 理清线索, 大胆取舍, 筛选专题知识, 构建知识网络。一是“串线”, 即加强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 从中理出可以串联相关知识的主线, 把握人类文明演进历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新中国的农村经济政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等。二是“铺面”, 即打破模块间的孤立状态, 加强横向联系和比较,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来等的阶段特征。如辛亥革命, 其背景涉及必修二中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必修三中的“三民主义”, 其影响涉及必修二中的“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和“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必修三中的“新文化运动”。三是“织网”, 即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 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 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总之, 通过串线、铺面、织网,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可以有效掌握某一专题或某一历史阶段的整体内容, 从而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
三、求“活”——学以致用, 灵活迁移
1. 加强政史地三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
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要从政治、地理等多角度思考分析, 促进学科之间的自然渗透与融合。如环境、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 和谐世界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文明的融合与冲突, 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 民族主义与全球化浪潮等。
2. 关注社会热点, 学以致用。
近年来高考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年度间国内外重大事件,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二是具有长效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 即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如民主与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大国关系等;三是周年性历史事件, 即从上年6月到本年5月左右的相关历史事件的周年问题。因此, 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现实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 做到历史问题现实思考, 现实问题历史反思。为此, 务必关注时政, 解读热点, 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做到学以致用。
3. 关注史学范式, 高屋建瓴。
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之灵活, 在复习时应适当重视史学理论, 如历史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 (现) 代化史观和生活史观等。要处理好传统史观和新史观之间的关系。在运用新史观时应有所侧重, 如对近现代史的把握应更多地体现近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 而对中国古代文明方面的线索和整个人类史的把握则应着眼于文明史观。
四、求“强”——强化训练, 提高能力
科学的训练能有效地巩固复习的成果, 提高复习的效率, 排除思维障碍, 从而培养学科能力。如何进行高效训练呢?一是要研究高考试题, 精心选取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宁缺毋滥, 防止陷入题海;同时分门别类, 循序渐进, 合理安排, 确保学与考的同步。进而把握好难度、梯度, 力求练习的定时定量, 不可漫无边际。二是注意培养自己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审题过程中, 要审题型、审题目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要充分重视审读试题的引导材料, 明确引导材料的核心内容, 找出有效信息;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看清题目设问角度和答题的依据;组织答案时, 注意答案要条理化、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三是关注错题。第一步是知错, 就是自己检查在哪里出了错。第二步是认错, 就是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第三步是改错, 就是把错题再做一遍, 把试题修改成满分。
总之, 同学们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要了解考情学情, 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 切实提高复习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力求我的高考我做主。
摘要:我们在高考冲刺复习过程中, 要做到针对高考, 精研学情;夯实基础, 重组知识;学以致用, 灵活迁移;强化训练, 提高能力。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应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势, 切实提高复习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高考语文冲刺阶段复习策略 篇11
一、纠正观念
进入尾声复习后,学生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是拼命做题,认为做得越多越好;二是对做题有了厌烦心理,不认真复习,认为复习未必有用,全指望“临场发挥”。这两种偏向都是侥幸心理的反映,都是极不利于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纠正自己的观念。
后期复习,做题是非常需要的,但并非只有做题。首先是“题”的选择。省二模过后,学校都会拿出十套左右的有针对性的模拟试题布置为学生去做,或套题、或专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次是“题”的做法。一定要学会用“脑”做题,在做题中思考,在做题后总结,在总结后运用。这样,才能起到“借训练培养能力”的效果,否则就只能陷于题海而不能自拔。
至于后期放弃复习的做法,则是完全错误的。考前一个月,状态的保持非常重要,而这种状态来源于每天的温故知新。因此,不但要复习,而且要保证每天有一段时间的复习。比如,每天给出一两个小时的复习时间,或积累作文素材、或强化基础知识、或熟悉答题模式等。如此才能将自己的最佳状态保持至高考。
二、知己知彼
语文复习中,若能做到对“己”对“彼”明了在胸,那么,复习的效果自然不在话下。
“知己”,指的是能清楚自己的备战情况,哪些知识点已经成竹在胸,哪些知识点还需再加强化,哪些知识点至今还不甚明了。比如,病句的六种类型是否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判断?文言阅读中的常见实词和虚词是否完全掌握?根据上下文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否完全具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表达技巧是否牢记在心?现代文阅读中的几种题型是否能够应对自如?只有做到“知己”,才能在复习中有所针对性,有所指向,也才能使复习的效率最高化。
这里的“彼”有两层含义,一是《考试大纲》;二是高考考点。所谓“知彼”,就是要求大家对大纲和考点十分熟悉。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大家复习备考的依据。大家在解读《考试大纲》时,除了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还应该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它们不但让我们对试卷的长度、题型的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诉我们本年高考题目的命题走向。因此,对《考试大纲》一定要做到仔细研读、透彻领会,把语文高考复习的过程,变成透彻理解和扎实落实《考试大纲》的过程。
除了熟悉《考试大纲》,大家还要对高考的各考点烂熟于心,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将各知识要点融会贯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构建各考点的知识体系。以诗歌鉴赏为例,首先要知道诗歌鉴赏的几大考点,如语言、形象、技巧、情感四大类。再以其中的“技巧”为例,不但要知道“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大类,还要知道各修辞手法的作用、各表达方式的分类、各表现手法的效果等。
三、有的放矢
所谓有的放矢,就是强调后期复习一定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在最后阶段有较大收获。如此,“的”内容就非常重要了。
1.薄弱点
薄弱点,也就是增分点,将自己最短的一块木板增长,水桶的容量自然增大。当然了,这首先要求大家对自己的语文情况有清醒的认识,知道哪里是自己的软肋,哪里是自己最短的一块。
2.突破点
语文的各考点中,有些考点是可以在短期内有所作为的,比如作文、诗歌鉴赏、社科文阅读等,只要方法得当,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突破,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使效果最大化。
3.重分点
在语文考卷中,分值最重的莫过于作文和现代文大阅读,占去了82分的分值,可谓是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如果这两大板块得分可观,语文的总分自不待言。因此,大家在复习时可以将精力适当倾斜,让这两大块能够有很好的收获。
4.易得点
纵观语文试题,有些考点只要稍下功夫,便可将分数收入囊中。如背诵默写,最近几年只考查教材内容,只要认真记忆,便可稳操胜券。又如病句判断,只要将六种病句的类型透彻掌握,便可做出准确的判断。
5.调整状态
如可以把做真题的时间固定在上午9点到11点30分,提前调节好生物钟,以保证高考时的良好状态。又如可以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读书看报,一来张弛有度;二来可以在看报中开拓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在读书中学习多种语言风格和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彭海新.考前冲刺阶段积累写作素材的捷径[J].广东教育:高中版,2007(6).
高考冲刺阶段如何把握时事热点 篇12
一、关注热点要突出人文、宏观把握, 学会筛选, 注重分析、微观切入
1.关注热点:突出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体现价值引导的热点, 比如说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带有战略性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的新价值观, 既是社会热点又与历史、地理知识密切联系的时政热点。另外, 取材时间周期要长些, 不能局限于一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亚南先生指出:一年的热点不是热点, 多年的热点才是热点。我们不仅要关注一年内与教材知识结合紧密的时政热点, 更应关注那些长效的、事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
2.对热点要善于积累, 学会筛选, 注重分析。一年内发生的时政热点有很多, 那么着力点应放在哪呢?我认为应把握那些影响较大, 出现在主流媒体上, 并能与教材所学知识有效链接的内容。
3.对热点要宏观把握, 微观切入。问题设计切入点要不同, 学生要从微观不同角度把握。针对热点, 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分别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四个必修模块分别立意, 结合所学知识对热点进行充分挖掘,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三、如何把握和分析热点材料
对于一道完整的主观性试题, 一般由情景、设问、立意三部分构成, 而情景和设问已经呈现给每一位考生, 这时考生如何对材料进行加工、提取有效信息呢?以“2011年高考新课标文综试卷38题第 (1) 问结合材料一, 说明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人大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中行使的职权及其作用”为例来分析。
1.粗读材料, 细审设问。细审设问规定的试题导向 (角度、要求、特殊规定等) , 借问题的启发, 把握阅读材料的方向。
结合材料一, 说明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人大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中行使的职权及其作用。粗读材料, 细审设问后发现, 设问的角度是政治生活, 考察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及其作用, 特殊规定是全国, 而不是地方人大代表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及其作用。
2.仔细推敲材料, 全面把握有效信息。包括提炼材料中心主题;结合设问的导向, 发掘、发现材料中显性、隐性有效信息, 形成对信息的综合理解。
材料一:
1993 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1997 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科技进步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2003 100名人大代表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修改科技进步法的议案。
2004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修订科技进步法列入人大立法规划项目, 并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2006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收到1000多件议案, 其中33.1%的议案涉及科技进步法修改、科技成果转换、促进自主创新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等。
2007 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获得通过。
2010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进行执法检查。
对材料仔细阅读和推敲后获知, 中心主题是讲从1993——2010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制定、修订过程、实施情况, 以及进行执法检查。在材料中, 有关全国人大代表的有效信息有“提出关于修改科技进步法的议案”, 有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效信息有“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对科技进步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综合理解即“提出议案——提议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立法、执法检查——行使监督权”。
3.建立有机联系。知识+有效信息, 确立论点依据。这一步很关键, 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能够结合有效信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现, 使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发生链接。在链接时, 根据高考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实验版) 要求:“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方面的知识, 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1]有用知识即:考生要确立的论点是什么, 有效信息必须能够支持论点, 要有针对性, 逻辑严谨, 条理清晰地进行阐述, 如: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 使科技进步法的修订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 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 制定并完善科技进步法, 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了法律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 开展科技进步法的执法检查, 保证了科技进步法的贯彻实施。
高考不能一味猜题、押题, 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能力是高考取胜的法宝, 但是, 作为政治科目来说, 热点问题总是需要被关注, 准确把握高考热点, 正确掌握解题方法, 方能在高考政治中得天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