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预防应用

2024-07-27

围术期预防应用(共10篇)

围术期预防应用 篇1

摘要:目的 了解该院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调查该院2010年5-12月间354例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 354例患者病历中,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达100.00%,无适应证用药达88.14%;术前0.5~2h用药者142例占40.11%;术后>48h用者药277例占78.25%;预防用药使用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存在无指征用药、抗菌药物选择不当、用药时机不合理、应用时间过长、联合用药不规范等情况。结论 该院清洁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调查分析

在外科手术中,Ⅰ类切口手术为临床常见的清洁手术,通常无需使用抗菌药物[1]。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往往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导致菌群失调。结合卫生部《2011年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方案》[2],将我院Ⅰ类切口的清洁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作为推进我院临床合理用药的切入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从我院2010年5-12月间的外科出院的归档病历中抽取甲状腺手术病历95份、乳腺手术病历102份、疝气修补手术病历157份,总计354份病历。其中男178例,女176例;中位年龄31.4岁;平均住院时间9.4d。

1.2 方法

根据患者手术病历记录,填写已设计好的表格,内容包括:(1)患者基本资料、诊断、手术名称、手术起止时间及持续时间、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术后体温及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的变化;(2)用药情况:用药时间、抗菌药物名称、剂型、类型、规格、用法用量、用药时程等信息资料。

1.3 分类及评价依据

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3]中的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标准执行。见表1。

2 结 果

354例Ⅰ类切口的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种类见表2;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起始时间及疗程见表3;清洁手术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统计见表4。

3 分析与讨论

3.1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Ⅰ类切口手术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器官,通常无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此次调查的354例手术均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高达100.00%,无适应证用药率达88.14%。抗菌药物应用是预防手术感染的综合措施之一,在临床诊疗实践中,良好的术前准备、无菌的严格控制、手术的规范操作和术后优质护理均比应用抗菌药物更为重要。同时手术持续时间也是手术感染的最危险因素,长时间操作使组织暴露的时间长、创面污染的细菌数增加[4]。

3.2 预防用药的种类选择

预防用药的品种选择应根据预防感染的目的而定,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大多数针对革兰阳性球菌,主要选择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最适合的选择是第1代头孢菌素。根据调查显示,我院预防用药的种类选择不合理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药物选择档次偏高;二是错误选用抗菌药种类。调查显示,Ⅰ类切口手术药物选择档次过高占52.82%,种类选择不正确占53.67%。

按照规定,围术期用药以第1、2代头孢菌素为主,但结果显示第3代头孢菌素(包括含酶抑制剂)使用率较高(表2)。另外,除泌尿系统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得作为其他系统的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1]。但本调查中仍有29例选择使用,且有6例为小儿手术使用,这严重违反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属于典型的不合理用药。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因半衰期短,原则上不作为预防用药,调查发现选择此类药物病历也占有一定比例。

3.3 预防用时机及疗程

清洁手术患者,在术前0.5~2h内给药或麻醉时给药。本次调查中术前0.5~2h内给药者142例占40.11%;大部分患者均为术前>2h给药(194例占54.80%),说明大部分患者未在最佳时间给药。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平均持续天数为7.6d,最长达21d,其中有277例(78.25%)超过48h,只有31例显示有延长用药时间的指征,可见超时用药比较普遍。术后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与手术开始前一次足量用药相比,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手术后感染发生率[5]。术后用药时间过长,不但未能有效预防感染,反而易导致耐药的产生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但医师在临床工作中仍存在顾虑,在有一定风险的手术中采取经验用药、长时间用药。

3.4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的指征是单用一种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按规范要求,仅有经口咽部黏膜切口的大手术,阑尾、结直肠和妇科手术在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根据具体情况联用甲硝唑。本次调查的354病历中有69例联合用药,其中仅有32例存在联用指征,另外33例属无指征的联合用药。

综合上述情况,我院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较多不合理和违规现象,为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医院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培训及临床合理用药的管理,规范临床医师的用药习惯,同时加强手术无菌观念,提高手术技术;二是提高病原送检率和正确采取标本,加强各临床科室间的协作;三是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督导检查力度,对突出问题进行有效干预。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卫医发[2004]285号.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1]56号.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4]吴世启,陶阳.三种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药事,2011,25(4):407-409.

[5]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3):1594-1596.

围术期预防应用 篇2

【關键词】心脏外科;临床护理干预;围手术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88-0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39例心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27-56岁,平均年龄在(34,28±4,03)岁,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3例,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31例,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4例,二尖瓣联合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1例。术前检查心功能Ⅱ级的患者12例,心功能Ⅲ级的患者20例,心功能Ⅳ级的患者7例。

1.2方法均在全麻下开胸行人工瓣膜置换术,给予密切的病情观察以及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

1.3结果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无一例并发症的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34.29±6.29d。

2围手术期护理

2.1术前心理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详细的讲解心脏手术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的相关基本知识,使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要注意些什么。讲解患者患有此类疾病采取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愈后的效果等,讲解手术的疗效以及恢复的方法特,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手术成功率高。减少患者对手术的风险以及愈后问题的担心。护理人员还要讲解手术的费用以及对于国家医保的患者采取部分费用由医保承担,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心理问题。告知患者愈后可以正常工作,不影响日常当中的各项基本生活,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信任以减轻心理负担。

2.2术后护理

2.2.1循环功能的护理

2.2.1.1保持术后的循环功能的稳定患者与术后安返ICU病室后会出现血容量不足的现象,准确的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查找发生原因,对于全血凝固的时间(ACT)要复查准确,可以遵医嘱使用鱼精蛋白或止血药物治疗,术后给予及时补液以及补血治疗。正确的检测中心静脉压(CVP)的数值使保持在10-15cmH20范围内,平均动脉压维持在(MAP)60-80mmHg范围内[1]。术后可以根据患者的心脏功能检测具体情况确定CVP、MAP的值,全心扩张的患者尤其要注意控制患者的输液量,避免加重前负荷。临床上,CVP与MAP的数值达到正常范围内患者的心率可以维持在80一100次/min,检测每小时尿量>1ml·kg,体温正常者,提示机体的血容量已经正常。由于术后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可以对心功能受到影响,产生机体内压变化,如呼吸机正压通气时加用PEEP可以使肺毛压(PCWP)增加,同时肺动脉高压的数值也可影响PCWP的值,因为术后患者心脏的储备有一定的限制,使PCWP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是尤其重要的,当PCWP低于适宜水平可发生心室充盈不足,最终心排血量下降。

2.2.1.2维持正常的水、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术后的水、电解质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的血气数值发生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防止机体出现低氧症以及高碳酸血症发生。术后的血气分析以及电解质紊乱容易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心跳骤停,电解质中监测血钾最为重要,患者低血钾症极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易导致室颤发生[2],因此在患者术后应早期给予静脉补充血钾治疗预防血钾的紊乱,一般术后保持K+浓度在4.5-5.0ml范围内。当监测血Ca2+值<2.3mmol/L,血Na+值<135mmol/L,时应及时给予静脉纠正。因此应该严格的掌握患者的液体输入情况,定时检查患者的水电解质数值以及血气分析情况[3]。

2.2.2呼吸机辅助呼吸注意根据患者年龄、标准体重以及肺顺应性等选择适合的呼吸机各项参数数值,呼吸机使用期间注意每2h复查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的数值及时调整呼吸机各个参数,以保证患者的最佳通气状态。患者心脏较大可以选择潮气量大,呼吸次数少,使胸腔负压增加,减轻患者的心脏后负荷。患者的循环功能不稳定时,即使出现神志以及呼吸状态恢复正常,也将使带管时间延长,以减少患者的自主呼吸肌做功,降低机体的氧耗量,能够使心肌充足的氧供受到保障,避免再次插管的发生。患者在呼吸机辅助治疗期间血气分析是调整

呼吸机参数最可靠的指标,q2h一次,保持Pa02>60mmHg,PaC02<50mmHg,pH7.35-7.45mmol/L,患者拔管后主要进行血氧饱和度(SpO2)的测定,要求>95%,有关文献报道拔管后2-3d容易导致肺部并发症发生[4]。

3体会

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的关键,术后加强心功能、呼吸功能的监测以及各种基础护理在临床效果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凡之.护理干预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2.6.

[2]李少平.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76例术后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08:10.

[3]孟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监测与护理[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9(01).

围术期预防应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4-12月,术前体温、血象正常,无细菌感染,1周之内未用过抗菌药物的Ⅰ、Ⅱ类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共260份。其中Ⅰ类手术147、Ⅱ类手术113例。其中男136例,女124例;年龄5~75岁。

1.2 调查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将患者基本信息、手术相关信息、用药信息、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结果,录入设计好的表格中,排除资料不完整者。

1.3 抗菌药物应用合理评定标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评定是否在必要时预防使用、选用的抗菌药物是否恰当、给药方法及用药疗程是否正确。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见表1。

2.2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及疗程见表2。

2.3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调查发现Ⅰ类手术单用抗菌药物107例(78.10%),二联30例(21.90%),无三联及以上用药;Ⅱ类手术单用59例(52.21%),二联48例(42.48%),三联及以上用药6例(5.31%)。

2.4 抗菌药物使用类别 Ⅰ类手术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第一代头孢菌素,Ⅱ类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最多的是第三代头孢霉素(见表3)。

[n(%)]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医师对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明确,对合理预防用药的理解及分析不深刻,因此在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表现在:(1)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高:260例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6.15%,分析无指征用药病例较多,如白内障摘除术、囊肿切除术、疝修补术等。(2)用药时间不当、疗程过长:抗菌药物在手术开始至缝合完毕的时间,如果血液浓度达到有效范围,就可以抵御术中可能引起的感染[1]。过早给药会造成术中体内药物浓度不足,错过细菌发生污染或定植时间,不能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还会致感染的机会增加[2]。按要求用药疗程:Ⅰ类手术一般不超过24h,Ⅱ类手术一般在48h内,但不应超过72h。从表2可以看出,有许多患者用药时间不当,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用药疗程过长。(3)联合用药无指征:Ⅰ类手术中有30例二联用药;Ⅱ类手术中,48例二联用药中就有23例无指针联合用药,且有6例患者采用了三联用药,这都属于不合理联合用药。(4)药物类别选择不当:从表3看出,部分病例应用抗菌药物未按卫生部临床应用的管理要求进行,Ⅰ类手术预防感染应选择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的抗菌药物,结果使用广谱抗菌药物;Ⅱ类手术中部分病例应用的药物对革兰氏阴性菌效果比较差致使术后伤口愈合不好。抗菌药物选择不当有引起菌群失调和诱导耐药菌株产生的危险。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是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它可以造成耐药菌株增加,发生二重感染及新的病原菌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疗效,增加药费支出,而且还会加重病情。在围术期预防用药中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包括选择药物品种、质量、剂量、用药时间及疗程等是否与患者的需要相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只能有目的的预防1~2种细菌引起的感染[3]。要求医师必须熟悉预防用药、局部用药和联合用药的指征,要根据手术情况决定是否联合用药,一般情况下,一种抗菌药物有效的就不采取多种联用,口服给药能解决的就没必要进行静脉给药。在用药同时需考虑各药物间的相互影响、根据各种药代动力学参数确定正确的给药方式。

影响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因素有[4]: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用药习惯、抗菌药物品种、行政管理和宣教强度,以及经济利益等。因此需要医院完善管理体系、加大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力度、进行相关人员合理用药知识培训,进行药物合理应用的目标性监测,并与奖惩挂钩,以避免抗菌药物在围术期不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宋丽,邓继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四川医学,2009,30(8):1334-1336.

[2]张鑫奎,张延霞,袁康,等.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预防预防切口感染(附1561例分析)[J].腹部外科,2003,13(3):141.

[3]崔兰贵,张磊,朱铁良,等.抗菌药物滥用与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5):2010-2011.

围术期预防应用 篇4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阑尾炎;围术期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52-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surgery nursing on clinical effects of perioperative patients with appendicitis.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appendicitis surgery from July 2013 to June 2014,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50 cases of appendicitis surgery patients from July 2014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control group take the routine nursing care, Observation group Wai operative application of rapid rehabilitation surgery nursing, strengthen the nursing assessment of patients, person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Results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after the first bed activity time, anal exhaust recovery time, fever within the first defecation time, three days, complications occurrence rate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or P<0.05).Conclusion On appendicitis patients in peri operative implementation of fast track surgery nursing can obvious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Keywords:Rapid Rehabilitation Surgerynursing;Appendectomy;Perioperative Period

阑尾炎(appendicitis)是指发生在阑尾的炎症反应,分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1]。其治疗原则是手术切除阑尾[2],但手术创伤会导致患者防御能力下降,术后禁食、切口疼痛和应激反应等,加重了患者的生理、心理负担,不仅影响创伤愈合和康复过程,而且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最早由丹麦外科医生kehlet在2001年率先提出[3],是指在围术期采取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优化措施,减少或降低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达到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为了观察FTS护理模式在阑尾炎围手术期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笔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阑尾炎手术患者50例为对照组,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阑尾炎手术患者5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17~89岁,平均年龄(31.28±13.12)岁;体质指数16.3~27.6,平均体质指数(20.91±6.52);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8例,初中及以上42例;病理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9例;手术类型腔镜24例,开腹26例;手术持续时间0.30~2h,平均(82.0±0.321)min;术后使用镇痛泵1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5~88岁,平均年龄(31.62±14.82)岁;体质指数15.9~28.9,平均体质指数(21.32±5.92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1例,初中及以上39例;病理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6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4例;手术类型腔镜23例,开腹27例;手术持续时间0.28~2.10h,平均(85.2±0.369)min ;术后使用镇痛泵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或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年龄>10岁或<80岁;四肢肌力评估达5级;无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及营养不良;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心血管、肝、肾、脑、肺等严重疾病者;合并耳聋、严重认知障碍以致无法进行正常交流者;不愿意配合手术和实施FTS模式的围术期护理。

1.3 方法 两组阑尾切除术围术期护理措施比较见表1。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指标[8]①下床活动时间:以患者术后首次离床站立为准;②尿潴留;③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④术后首次排便时间;⑤切口感染:术后一周内以切口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和压痛或有波动感为阳性病例;⑥腹胀;⑦发热:腋温超过37.0℃为标准,记录患者术前送手术室时、术后返回病房时以及术后三天内的最高腋温;⑧肠粘连及肠梗阻:术后三个月内有否发生。

1.4.2 发热 根据术后患者体温测量结果判断其发热情况,其中低热38.0℃以下、中热38.0℃~39.0℃、高热39.0℃以上。

1.4.3 安全性 观察有否出现与术中保暖、早期离床活动及进食有关的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如:烫伤、晕厥、跌倒、误吸等。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组间均数t检验,疗效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提前,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其中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两组尿潴留、切口感染、腹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3 两组术前、术后发热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三天内发热状况比对照组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护理相关不良事件 观察组50例手术患者实施FTS模式的围术期护理后,该组未发生烫伤、晕厥、跌倒、误吸等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对照组手术患者实施常规围术期护理后,该组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14.00%(7例),其中2例烫伤、1例晕厥、2例跌倒、2例误吸。两组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FTS护理模式缩短患者围手术禁食时间,符合人体生理需求 一直以来,临床护理工作受制于传统的阑尾炎围手术期护理,即要求患者术前12h禁食,4~6h前禁饮水的观念[4],在阑尾炎明确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即开始严格禁饮食(NPO)。但长时间禁饮食会导致患者口渴、饥饿、烦躁、头痛、脱水、血容量减少以及低血糖等[9]。在胃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进食固体食物6h后可排空,液体2h内即可排空[10]。本研究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99年重新修订的术前禁食指南[5],通过确定手术实施的具体时间来制定术前禁食开始时间。同时,术后以医护联合查房的方式共同评估患者的胃肠功能,通过以听取肠鸣音恢复为进食的指标。本临床研究表明观察组无1例发生误吸、腹胀,相比对照组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可见,缩短围手术期禁食时间不仅不增加患者的不适,而且还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快速康复。

3.2 FTS护理模式可促进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降低并发症 早期离床活动有利于机体多功能的恢复[11]。但多数患者及家属因缺乏相关医学知识,普遍认为手术就需要卧床休养,且术后患者因切口疼痛、术后虚弱等原因对术后早期离床活动依从性不高。本研究中观察组通过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争取家属参与患者术后活动计划、术后医护共同评估患者情况、由责任护士全程跟进活动计划的落实。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比对照组提前,且无一例发生晕厥、跌倒等意外,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相关研究结果[12]相近。

3.3 FTS护理模式降低患者术后发热的发生 术后由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反应,体温可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临床称之为外科热[1]。体温升高不仅会使患者主观不适,而且还会引起诸多并发症。本研究对观察组加强患者麻醉时及术中的保暖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三天内的发热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热尤为突出。有效加强术中保暖能减低麻醉及手术导致患者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下降的幅度,降低低体温的发生[13],从而避免或减少低体温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躯体运动神经及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增加产热[14]。可见规范对手术患者的保暖措施,不仅利于维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体温的稳定,降低低体温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同时也减少了术后发热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性,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3.4 FTS护理模式可加快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无一例发生腹胀、肠粘连及肠梗阻。说明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对促进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是有效的。与相关研究结果[12]相近。可见缩短围术期的禁食时间、术后早期的活动锻炼,能促进肠蠕动、促进肛门排气。本研究通过对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生理需求、伤口情况等进行专业的评估,指导并协助患者正确进食和进行活动,促进了肠蠕动,并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而评估、指导的同时也增加了护士直接为患者服务的时数,密切了护患的关系,促进术后机体的康复,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可促进医护人员更加关注患者的感受,体现了人本位的整体护理,通过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围绕患者身心需求,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与护理评估,使患者对术后饮食、活动指导的依从性提高,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胃肠功能的康复,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9.

[2]黄庆道,钟南山.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第二册)[M].广东省卫生厅编印,2003:49.

[3]Wilmore DW,Kehlet H.Management of patients in fast track surgery[J]. BMJ, 2001, 322(7284): 473-476.

[4]广东省卫生厅医政处编.护理常规[M].1998,3:164-165,190.

[5]Grenshaw JT,Winslow WH,Jacobson AF.Research for practice:New guidelines for preoperative fasting[J].An J Nurs,1999,99(4):49.

[6]温碧稥.早期进食对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0):73-74.

[7]王蓓,姜立荣,周靖,等.快速康复理念在术后饮水排尿评估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22):24-26.

[8]彭刚艺,刘雪琴.临床护理技术规范[M].2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4-5.

[9]Jeannette TC,Elizabeth HW.Preoperative fasting:Old habits diehard[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2002,102(5):36-43.

[10]曹春莲,王云.快速康复外科对胃肠道手术病人围术期护理的指导意义[J].全科护理,2011,9(6A):1464-1465.

[11]陈文彬.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8-200.

[12]杨少仪,陈焕伟,廖旭嘉,等.肝胆手术患者开展早期离床活动效果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3,10(3):76-85.

[13]陶一帆,郭向阳.围术期低体温及其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4):312-314.

[14]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06-208.

围术期预防应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查我院2011年1月至12月排除术前感染和其它合并症后117例单纯性甲状腺手术住院患者资料。其中男25例,女92例;甲状腺恶性肿瘤6例,良性瘤3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79例。

1.2 方法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相关要求,通过电子病历回顾性调查患者一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情况、住院天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切口愈合等级及医院感染等情况。所有资料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17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42.52±12.62)岁,平均住院日(8.86±3.26)d,所有调查患者手术失血量均<1500mL,均未发生切口感染,手术切口甲级愈合。

2.2 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情况

调查发现,117例甲状腺手术患者中有114例使用抗菌药物,占97.44%;品种涉及5大类19种,用药132例次,以头孢类为主,占86.4%,喹诺酮类占4.5%,林可霉素类和青霉素/酶抑制剂各占2.3%。具体品种及构成比,见表1。

注:表中列出为针剂,不包括口服用药,同时同一患者存在交替使用不同品种情况

2.3 预防抗菌药物用药时间及术中追加用药情况

统计显示,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平均为(3.44±1.73)d,最长达11d。手术时间≥3h有6例,主要为双侧甲状腺肿手术。用药时间及术中追加用药情况具体,见表2。

2.4 预防抗菌药物的联用、更换品种及出院带药

具体见表3。

3 讨论

根据规定,甲状腺手术为I类切口清洁手术,原则上不应使用抗菌药物,只有对有感染高危因素或手术时间≥3h的情形才主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我院预防用药率高达97.44%,远远高出卫生部专项整治要求30%,可反映出医师未能严格把握好预防用药指征。甲状腺手术患者切口预后结果与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无统计学差异,可不用抗菌药物[2]。外科预防用药如果不论手术大小、性质、切口有无细菌感染,均普遍给予抗菌药物,极易产生耐药菌及二重感染[3]。可见,是否需预防用药应根据术者个体差异而定。

统计发现,我院甲状腺手术选用品种中虽以头孢类为主,占86.4%,其中一、二代使用率为37.02%,偏低,而第四代头孢吡肟使用17例占12.88%,居首位,头孢他啶16例占12.12%次之。三、四代头孢类使用率达36.36%,选用级别高,价格贵。同时还有4.55%使用喹诺酮类,其滥用引起细菌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高,其使用出现明显不合理。喹诺酮类药物近年来被作为保护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其在皮肤组织中的浓度不高,且不断有肌腱断裂,Q-T间隙延长等严重不良反应报道,因此该类药物不宜作为预防性应用[4]。调查中有6例使用氨曲南,而氨曲南对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而对葡萄菌属、链球菌属等需氧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无抗菌活性,选用氨曲南预防手术感染也是不适宜的。

外科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用药的时机是预防感染成功的关键之一。对于I类切口手术者,应在术前0.5~2h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同时也应根据抗菌药物不同品种的半衰期不同来选择具体用药时间。手术时间超过3h或失血量>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5]。我院甲状腺手术预防用药中有63.16%能在术前0.5~2h内首次给药,医师首次用药时机意识有较大提高。但手术时间≥3h有6例,没有1例追加用药。同时还有31.58%术后用药,5.26%术前>12h用药,过早给药会造成术中体内药物浓度不足,从而达不到预防感染的目的;术后给药,由于错过了细菌发生污染或定植的时间,用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6]。这部医师还需加强培训和教育,改变以前用药习惯,提高用药技术。术后用药疗程中≤24h占11.4%,相对合理,≤48h占22.81%,基本合理,而还有65.8%存在预防用药过长现象。

我院甲状腺手术中只有1例联合应用预防抗菌药物,占0.85%,但品种更换有17例,占14.53%。主要表现在部分患者术后需在综合ICU进行复苏和监护,由ICU医师开医嘱。调查中有47.86%出院带口服抗菌药物,且这些患者都已静脉使用过抗菌药物,改变给药途径,延长使用时间,没必要也不合理。这可能是以前遗留下来的用药老习惯,表现部分医师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和对病人术后“不放心”。

通过此次对甲状腺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了解我院在外科I类清洁手术中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情况。甲状腺手术患者在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及术后精心治疗等情况下,围手术期不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医院应加大力度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大临床药师对用药检查、指导和职能部门的行政督导,加强医师学习和培训,提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 对我院2011年117例甲状腺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种类、用药时间、更换品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7例手术患者有114例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占97.44%。药物种类以头孢类为主,占86.4%。预防用药时间平均为3.44d。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预防用药档次高,首次用药时机不恰当,术后用药时间偏长、无指征换药等方面。结论 需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师的培训和管理,增强合理用药意识。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预防用药,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许建国,朱华.甲状腺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及干预措施[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0,18(6):558.

[2]刘治安,李洪,曾晤萍.我院12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田[J].中国药房,2008,19(5):337.

[3]刘璐,姜维,李丽华.我院240例单纯性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14):1063.

[4]王钧,张宝娣,张嫣.胆囊炎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17):1314.

[5]吴永佩.促进合理用药相关文件释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9.

围术期预防应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调查我院2012年1—4月清洁切口手术患者315例, 其中, 男178, 女137例;年龄2~79岁, 平均37.4岁;平均住院时间6.78d。来自骨科113例, 普外94例, 眼科64例, 口腔科23例, 妇科21例。

1.2 方法

手术切口按《临床外科学》分类法分类, 将清洁手术切口 (无污染切口) 病例作为调查对象, 医院感染诊断按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制定的诊断标准。抗生素合理性应用评价分两步:一是用药是否有指征, 二是用药方法是否正确。用药指征 (具备条件之一者) : (1) 手术范围大、手术持续时间≥2h; (2) 异物植入术; (3)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 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 如心脏和血管手术、中枢神经系统手术、移植手术等; (4) 有感染高危因素者, 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 (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营养不良等; (5) 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6) 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外科清洁手术预防性抗生素合理应用评价标准见表1。

2 结果

2.1 抗生素使用及平均用药时间

本组患者共315例, 226例未使用抗生素,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89例,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28.25%, 平均用药时间2.13d, 平均住院时间7.34d, 给药途径均为静脉给药。

2.2 抗生素应用种类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89例177次, 涉及5类9个品种。头孢菌素类124次 (70.06%) , 其中二、三代头孢菌素类使用频次为78次 (40.07%) , 居第一位, 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频次为46次 (25.99%) ;青霉素类 (包括加酶抑制剂) 、及其他类 (喹喏酮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硝基咪唑类等) 53次 (29.94%) 。

2.3 联合用药情况及不同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

抗生素一联用药82例 (92.13%) , 二联用药7例 (7.87%) , 无三联用药。依据外科清洁手术预防性抗生素合理应用评价标准, 对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结果合理或基本合理284例 (90.16%) , 不合理31例 (9.84%) , 用药时间≤48h的76例 (85.39%) , 用药时间≥48h的13例 (14.61%) 。不同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见表2。

2.4 不合理因素

围术期所用抗生素不合理49例次。其中无用药指征13例, 因围术期给药时机及持续时间不当15例, 药物选择不当14例, 口腔科、妇产科联合用药主要是头孢菌素类与氟喹诺酮类或硝咪唑类 (见表3) 。

2.5 医院感染

本组315例清洁切口手术, 切口感染0例, 医院感染率为0%。

3 讨论

本研究315例清洁切口手术, 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89例, 226例未使用抗生素,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为28.25%, 达到了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要求, 表明我院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较为合理。

3.1 清洁手术手术部位感染防控 围术期正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显著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增加手术安全性, 但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 不但给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也是诱导和产生耐药菌株的原因, 同时会产生细菌或真菌的二重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增加的不良后果[3]。然而,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技术。清洁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生素, 确需使用时, 要严格掌握有无使用指征、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与持续使用时间;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h, 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本组315例清洁切口手术,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89例, 226例患者未使用抗生素, 切口感染0例, 医院感染率为0。表明术前做好患者及手术环境的准备、术中手术人员严格各项无菌技术操作、术后加强患者及切口管理、努力提高手术人员技术水平、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等预防切口感染相关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3.2 把握用药指征清洁切口手术, 术野无污染, 通常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若手术范围过大、时间偏长、术中出血量≥1500ml、涉及重要器官或植入性手术及高危人群方可应用。本调查结果显示, 有13例无用药指征的病案预防性使用了抗生素, 表明预防性用药指征掌握不严。

3.3 抗菌药物的选择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相关管理要求, 应严格控制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 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是进入腹腔空腔脏器的手术, 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肠杆菌, 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而本调查中, 只有46次选择第一代头孢, 78次选择了二代、三代头孢菌素, 说明药物选择起点过高;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青霉素类药物由于t1/2短, 药物有效浓度难以覆盖整个手术时间, 不宜用于围术期预防使用。骨科、口腔科有患者选择使用了青霉素类药物, 为不合理;另妇科1例异位妊娠患者, 术前2h选择林可霉素, 而术后立即更换成阿奇霉素, 这是完全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

3.4 用药时机及持续时间 给予预防性抗生素的基本目的是使手术过程中血液和组织中有足够的抗生素浓度, 以杀灭手术暴露的伤口中可能污染的细菌, 达到预防手术感染的目的。为使手术开始时手术部位已达到有效抗菌浓度, 最佳给药时机是在麻醉诱导期或切开皮肤前30min给药, 手术时间长 (>3h) 者, 术中宜加用1个剂量。本调查结果显示, 有2例眼科患者术前2h未使用抗生素, 术后连续使用了2d, 说明用药时机把握不好;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48h13次 (14.61%) , 存在过度用药情况。

3.5 抗生素联合应用 清洁手术一般以单种抗生素预防应用, 不宜联合用药。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 抗菌谱重复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严重时可能发生二重感染。围术期联合用药仅限于部分在可能出现混合感染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联合方式预防使用[4]。本组315例患者, 无联合用药指征病案, 而调查结果中有7例采用联合用药, 为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类+硝咪唑类, 属于不合理用药。

综上所述, 我院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生素较为合理, 但围术期预防应用抗生素还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药物选择不当、起点偏高、用药时间掌握不好、持续给药时间过长等不合理现象。作为医院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围术期抗生素的使用管理和规范化, 提高抗生素使用水平、安全性、有效性及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庞家莲, 蒙光义.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的思考[J].中国药房, 2011, 22 (30) :2785-2787.

[2]廖广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药房, 2011, 22 (26) :2406-2408.

[3]周银才.我院1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 2010, 19 (17) :56.

围术期预防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本院眼科2013年7月至12月出院白内障手术患者共190例。

1.2 方法

填写“白内障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调查表”, 记录患者病历号、年龄、性别、姓名、用药疗程、联合用药、给药方法、药物名称、药物种类、临床诊断、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术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名称、手术开始时间、手术类别等。

1.3 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管理部门所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84号文) 《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38号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

2 结果

2.1 抽查病历情况

共抽取了190份符合条件的病历, 所有患者在手术后均未出现感染病例, 全部患者的切口均为甲级愈合。

2.2 用药途径及联用情况

未出现1例联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情况, 2例 (1.1%) 使用1种抗菌药物, 188例 (99.0%) 使用2种抗菌药物。

2.3 局部药物选用及用药时机

本组全部患者都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其中6例 (3.2%) 单独使用氯霉素滴眼液, 50例 (26.3%) 单独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18例 (9.5%) 单独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116例 (61.0%) 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联用。全部患者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的开始时间为术前1~2 d, 术后局部使用抗菌药物7~12 d。所有手术术毕采用四环素眼膏涂眼。

3 讨论

3.1 全身抗菌药物的运用

由于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 组织结构精细, 且玻璃体、房水等都是较佳的细菌培养基, 若出现感染, 很容易会使患者丧失视觉功能。因此, 抗菌药物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较多。常规白内障手术术后一般不采用全身抗菌药物, 除感染高危患者如高龄、糖尿病、独眼、外伤等特殊情况可考虑使用。白内障手术为Ⅰ类清洁手术, 原则上无需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可见, 本院白内障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1.1%) 、药物的选择 (头孢呋辛钠) 、给药时机 (术前30 min) 、用药疗程 (24 h) 符合卫生管理部门相关要求[3]。

3.2 围术期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白内障手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是急性感染性眼内炎, 有学者认为[4], 正常眼和白内障术后的结膜囊可有多种细菌存在, 高龄者检出率高;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多见, 其次为洛菲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白内障手术患者局部应用抗菌药滴眼液, 能够降低眼内炎的发生率。将结膜囊的菌群进行有效清除。我院白内障手术围术期采用局部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比例100%, 由于目前无相关的针对局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综合文献, 结合抗菌谱认为药物选择上存在不合理:有6例选用氯霉素滴眼液, 占3.2%;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的病例116例, 占61.0%。有学者报道[5]:氯霉素滴眼液很难清除结膜囊菌群, 但是对于G+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较高。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喹诺酮类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G+杆敏感性较好, 尤其是喹诺酮类药物对多数革兰阴性和阳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前房穿透性较好, 在前房内能长时间维持有效抑菌浓度, 为白内障手术围术期预防感染的首选药物。此两药抗菌谱相似, 联合用药存在重复用药问题。术后局部使用抗菌药物7~12 d, 对于术后局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并无明文规定, 评价符合眼科手术的相关诊疗规范[6]。

总之, 为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眼内炎, 应合理使用局部抗菌药物, 加强围术期无菌操作, 掌握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知识, 重视病原学检查, 以减少甚至杜绝术后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白内障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眼科2013年7月至12月出院白内障手术患者共190例, 对其进行评价。结果 190份符合条件的病历, 所有患者在手术后均未出现感染病例, 全部的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1例联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情况, 2例 (1.1%) 使用1种抗菌药物, 188例 (99.0%) 使用2种抗菌药物。本组全部患者都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其中6例 (3.2%) 单独使用氯霉素滴眼液, 50例 (26.3%) 单独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18例 (9.5%) 单独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116例 (61.0%) 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联用。全部患者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的开始时间为术前12 d, 术后局部使用抗菌药物712 d。所有手术术毕采用四环素眼膏涂眼。结论 为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眼内炎, 应合理使用局部抗菌药物, 加强围术期无菌操作, 掌握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知识, 重视病原学检查, 以减少甚至杜绝术后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白内障,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

参考文献

[1]Davis MD.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Retina (Ed:Ryan SJ) .Ed:2nd St[J].Louis:Mosby, 1994, 27 (3) :1319-1322.

[2]Suzuki Y, Sakuraba T, Mizutani H, et al.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after simultaneous vitrectomy and cataract surgery[J].Ophthalmic Surg Laser, 2001, 32 (9) :391-396.

[3]Poffack A, Dotan S, Ofiver M.Course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fo11owing cataract surgery[J].Br J Ophthalmo1, 1991, 75 (2) :134-136.

[4]Schatz H, Atienza D, Mc Donald HR.Severe diabetic retinopathy after cataract surgery[J].Am J Ophthalmo1, 1994, 117 (3) :314-315.

[5]Kadonosono K, Matsumoto S, Uchio E, et a1.Iris neovascularization after vitrecomy combined with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for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J].Ophthalmic Surg Lasers, 2001, 32 (1) :19-24.

围术期预防应用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月—12月剖宫产产妇200例为对照组, 年龄最小22岁, 最大41岁, 平均年龄 (28.45±3.56) 岁;孕周37周~41周, 平均 (38.02±0.23) 周;体重指数 (22.56~26.67) kg/m2, 平均 (24.32±1.04) kg/m2。2010年1月—12月剖宫产产妇200例为观察组, 年龄最小23岁, 最大42岁, 平均年龄 (28.67±3.48) 岁;孕周37周~42周, 平均 (38.12±0.22) 周, 体重指数 (22.45~27.02) kg/m2, 平均 (24.43±1.11) kg/m2。年龄、孕周、体重指数、手术及麻醉医生等2组分布均衡, 具有可比性 (P>0.05.) , 2组术前均无感染, 体温及血象正常。

1.2 方法

对2009年1月—12月剖宫产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参照卫生部《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分析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存在的主要问题, 制定观察组围术期抗生素应用指南。2010年1月开始实施干预 (开展各种抗生素合理应用培训, 方案结合行政命令加强监督检查和反馈管理, 使干预方案得以实施) 。观察组抗生素应用指南:术前30 min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 头孢呋辛1.5~2.0 g静脉滴注,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 h追加1.5~2.0 g。

1.3 观察指标

①抗生素应用情况;②抗生素应用效果;③术后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产妇术后病率21.00%vs 23.50%;切口感染率2.00%vs 2.50%,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术前30 min~1 h应用抗生素99.00%, 高于对照组的51.50% (P<0.05) ;对照组联合应用抗生素 (1.67±0.32) 种、持续时间 (4.85±1.45) d、药费 (564.56±178.23) 元、术后住院 (8.85±2.34) d, 均高于对照组的 (1.00±0.00) 、 (1.23±0.42) d、 (115.67±23.45) 元、 (5.02±2.12) d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因术前有创检查及术中麻醉、手术创伤, 术后机体反应等原因易致感染, 预防术后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也是手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保障。抗生素对预防剖宫产手术术后感染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已被临床研究证实[2]。

抗生素的选择及给药时机掌握对其合理使用, 提高预防术后感染的成功率, 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至关重要[3]:①抗生素的选择。剖宫产用药既要考虑母亲又要考虑胎儿和新生儿的健康, 正常情况下女性的阴道和宫颈内存在大量的细菌, 包括需氧菌、厌氧菌, 还由真菌、原虫及病毒构成一个动态的阴道环境;另外清洁切口感染的致病菌多源自皮肤的革兰阳性菌, 使用抗生素的目的是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 以期有效预防感染, 同时应具有良好的生态学。头孢类抗生素对上述菌群有效[4], 属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 (FDA) 认证的B类药物, 本文应用头孢呋辛, 符合抗生素原则, 且药物价格适中, 无明显毒副作用。②给药时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最适合的时机是发生感染前将药物输送至手术部位, 以保证在靶组织有足够的药物浓度, 在手术野或切口受到细菌污染前或污染后的短时间内起到最大作用[5]。头孢呋辛钠是第二代头孢菌素, 半衰期 (T1/2) 约为80 min, 于术前30 min~60 min给药, 使整个手术过程中血清药物浓度都维持在高峰和有效水平内, 可有效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从而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本文观察组术前30 min~60 min给药静滴, 结果显示2组产妇术后病率21.00%, 23.50%;切口感染2.00%, 2.50%, 比较无显著性差 (P>0.05) , 说明了剖宫产术前应用单剂用抗生素的有效性。由于联合应用抗生素少、持续时间短, 减少了抗生素的用量, 观察组药费 (115.67±23.45) 元, 少于对照组的 (564.56±178.23) 元;术后住院 (5.02±2.12) d, 也短于对照组的 (8.85±2.34) d, (P<0.05) , 从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另外观察组术后即停用抗生素可减小母乳中抗生素含量, 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新生儿通过母乳吸入抗生素造成的不良影响, 如新生儿药物过敏反应等[6]。

综上所述, 根据药物半衰期在手术前适当时间先给抗生素与传统术后连续多日给药方法, 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效果上并无差别, 且用药时间短, 减少药物毒性反应, 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产妇可及早下床活动, 提早母乳喂养, 促进子宫收缩, 有利于恢复[7]。通过对相应干预标准的统一, 可操作性强, 改变旧的用药习惯, 提高合理用药的依从性, 确保围术期预防性用药合理化、规范化,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倪荣, 贺传勇, 康林.剖宫产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5) :656-657.

[2]王文爱, 郑艳, 曹斌, 等.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监测与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21) :3319-3320.

[3]宋卓玲.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调查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7) :791.

[4]易林高, 李佳, 林洁, 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特点及临床应用[J].海峡药学, 2010, 22 (3) :159-161.

[5]王秀娟.剖宫产抗生素合理应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6 (1) :73-74.

[6]周孝桃, 官真水.189例剖宫产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 2009, 18 (15) :47-48.

围术期预防应用 篇9

【关键词】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子宫内膜癌;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00-02

子宫内膜癌是指存在于子宫内膜上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的患者术前普遍存在的睡眠障碍、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康复。因此,通过本研究了解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护理中,不但要重视围术期各个环节的护理,更应该注重患者的整体康复[1]。该研究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4年5月—2015年6月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研究,并对其中40例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另40例进行常规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4年5月—2015年6月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0例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即观察组,另40例进行常规护理即对照组。纳入标准: ①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②无精神疾病③癌症无转移;④主要脏器功能正常,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 ⑤预计生存期>1年; ⑥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认知障碍或不同意手术; ②癌症转移; ③患有其他严重心肝肾等疾病; ④近期使用过抗焦虑或抑郁药物。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依据《妇产科护理学》方法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并实施整体护理,护理方法如下。术前整体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注重心理护理。①认知干预:向患者重点强调子宫内膜癌的进展相对缓慢,虽为恶性肿瘤但是预后较好,若治疗配合积极,能获得较好的预后。讲解健康知识的过程中可结合图文宣教、影音材料等以加深患者的理解,帮助患者获得相关知识和信息。②综合心理护理: 实施主动服务和感动服务,在一定情况下让患者自主选择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增加护患之间的理解、信任和充分合作[2]。结合患者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文化地域背景等方面的内容,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心理护理的干预时间选择在每天下午6点左右 [3]。干预期间多鼓励患者,护士给予心理安慰。介绍住院环境、同病室病友、管床护士等,鼓励患者相互交流,帮助其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患者分享康复治疗经验,减轻心理压力。术中整体护理:为了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紧张情况,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可以让一名患者熟悉、信任的护士陪同其一起进入手术室,并告知患者手术过程中会一直陪伴在患者的身边。为减轻患者过激的情绪对不良反应的影响,对于患者的任何疑问都应及时给予足够的解释和安慰。术后整体护理: 术后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并帮助患者扶床行走至患者可以自己在病房内行走。放松训练: 首先从双手开始,吸气时握紧拳头,呼吸时缓缓放松,通过吸气和呼气时感受紧张和放松的感觉!然后采用类似的方法,依次对前臂、上臂、脸部、舌、颈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臀部、大腿、小腿、双脚等部位肌群进行先紧张后放松的练习,过程中对患者的放松部位进行指导[4]; 饮食指导:建议患者食用能够促进伤口愈合的食物如黑木耳、黑豆、蜂蜜以及西红柿等。同时,指导患者多吃海藻、芥菜、蘑菇等具有抗癌效果的食物,如。并注意多饮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1.3 观察指标

焦虑和抑郁程度: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焦虑自评量表( SAS)对患者进行评分,于干预前和出院前进行调查。评分越高,越焦虑或抑郁。SAS评分>50 分为存在焦虑,SDS 评分>53分为存在抑郁。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早期多主张采用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但由于近年来激素替代疗法广泛应用,及雌激素的滥用,使得其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理念已经从单纯的减轻病痛发展到享受高质量的身体及精神治疗和护理。

整体化护理强调人是一个整体,核心内核就是人性化,要求护士结合自身的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巧,为患者提供身心舒适的条件,缓冲应激反应,保证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

本研究结果显示,整体护理干预组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低,好于常规护理。这主要是由于术前护理中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为目的,给予患者鼓励和关怀,结合图文宣教、影音材料等多种形式,加深患者的理解。

综上所述,整体护理干预相对常规护理而言更有利于满足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的身心需求,缓解不良情绪,促进身体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古艳芳,刘仲寅. 整体化护理干预在子宫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 17) : 112-115.

[2]马瑞. 心理干预对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不良情绪及性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 当代护士: 学术版,2013( 4) : 55-57.

[3]刘永侠. 舒适护理对宫腔镜联合子宫中隔切除术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的影响[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5) : 256-258.

围术期预防应用 篇10

关键词:克赛,预防,盆腔手术后,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妇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 国外报道发病率高达30%~50%, 国内为2.6%。主要症状有疼痛、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皮温低, 活动后加重。由于血栓形成可引起肺栓塞及下肢功能障碍, 故对其预防十分重要。我院于2007年开展对妇科子宫切除术后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用克赛预防术后DVT的发生,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标准

选取因子宫或卵巢等妇科疾病需要行子宫切除含或不含附件切除及同时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的入院患者, 存在以下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的:年龄45岁以上, 静脉曲张, 显著肥胖, 吸烟, 口服避孕药, 恶性肿瘤, 截石位, 手术时长>1h, 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但病情稳定者, 无活动性溃疡等。入院常规检查凝血功能, 血常规, 肝肾功能, 排除检查结果异常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12月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70例, 年龄38~60岁。其中子宫或卵巢良性病变92例, 恶性病变78例。手术分开腹和腹腔镜, 麻醉分全身麻醉和硬膜外腔麻醉。具体术式:子宫切除含或不含附件切除手术及同时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

1.3 处理方案

将170例患者按住院先后编号, 然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85例, 2组间在年龄、手术类别和麻醉方式上差异均无显著性。试验组:根据麻醉方式选择给药方式, 全麻患者术前2h脐周皮下注射克赛40mg, 之后每24小时同法给药共3次, 硬膜外麻醉者术后12h首次皮下注射克赛40mg, 之后每24h同法给药共3次, 少数手术范围广手术时间>3h或存在多种DVT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延长给药至术后7~10d。给药方法:患者仰卧位, 注射部位为前外侧或后外侧腹壁皮下组织内, 左右侧交替, 注射针垂直, 完全插入注射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的皮肤皱褶内, 而不是水平插入。在整个注射过程中, 维持皮肤皱褶的存在。对照组不注射克赛及其他抗凝药。

1.4 抗凝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监测

手术后3d复查血常规, 凝血功能, 延长用药者用药结束时再复查1次上述指标。同时观察患者腹部伤口出血和阴道残端出血发生率, 以及下肢疼痛、肿胀、静脉曲张等DVT表现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计算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DVT形成发生率, 然后用χ2检验, 比较2组结果的差异, P<0.05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试验组无一例DVT形成, 对照组发生DVT10例, 表现为患者感觉小腿部疼痛或胀感, 腓肠肌有压痛, 足踝部轻度浮肿, Homans征阳性, 彩超均未见血栓性显像, 由临床确诊。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复查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显示, 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均未出现明显出血倾向。

3 讨论

肿瘤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为10%~50%[2]。妇科肿瘤多位于盆腔, 由于麻醉后下肢肌肉松弛, 周围血管扩张, 组织破坏释入凝血活酶, 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术后长时间卧床制动, 血流瘀滞, 加上手术造成静脉壁损伤, 以及补液量不足, 血液浓缩, 再加之高龄、肥胖、吸烟、截石位等多种危险因素相互积累极易发生DV T。因此提高对DVT形成的认识是防治本病发生的关键, 围手术期应该强调根据DVT的病因进行针对性预防, 这对减少DVT的发生起关键性的作用。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制定的抗栓指南是目前国际上最权威也是最全面的指南, 它指出:预防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几乎不增加有临床意义的出血并发症的危险。近年来低分子肝素逐渐取代传统的肝素, 因为其防止DVT的功效优于小剂量肝素, 出血并发症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下降, 给药方便, 不良反应小, 生物利用度高、安全、可靠且无需监测出凝血功能, 如过量可用鱼精蛋白对抗, 是目前临床首选的预防用药。克赛属低分子肝素类药物, 具有高活性抗Ⅹa作用和低活性抗Ⅱa或抗凝血酶作用, 在不同适应症所需的剂量下, 本品并不延长出血时间。在预防剂量时, 本品对APTT没有明显改变, 既不影响血小板聚集也不影响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 出血、血肿等并发症低, 而抗血栓形成活性增强[3]。皮下注射本品3h后达最大血浆活性。本院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观察表明, 围术期应用克赛是安全的, 克赛抗凝治疗能有效地预防妇科患者子宫切除术后DVT形成的危险, 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的机会, 同时其价格合适, 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ENOXACAN Study Group.Efficacy and safety of enoxaparin versusunfractioned heparin for prevention of deep veinthrombosis in elec-tive cancer surgery: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multicentre trial withvenographic assessment[J].Br J Surg, 1997, 84 (8) :1099~1103.

[2]程显声.预防肺栓塞重在加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40) :2866~2869.

上一篇:一分为二下一篇:因材施教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