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高考作文题比较

2024-09-13

中法高考作文题比较(精选6篇)

中法高考作文题比较 篇1

曹丕《典论·论文》所说“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长期被视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开始。写作是社会发展之必需, 是个体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它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写作教学比写作本身更重要, 因为它关乎人才培养质量, 影响人们对世界、生活的看法和思维的方式。高考作文题牵动着写作教学的神经, 是强有力的“指挥棒”。当一个国家在进行人才选拔时, 没有好的作文命题导向时, 那么这个国家将面临很多危机。那么, 我国的高考作文题究竟怎样?为了明确此问题, 我们不妨将中法高考作文题做一番比较。

一.法国高考作文题的主要特点

法国的高考作文题有三个显著特点:

1、两种类型题目任选。

法国高考作文一般有三道题目供选择。一道是“语录评论题”, 给出一段哲人语录, 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诠释与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 给出某种哲学观点, 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2、引经据典三段论说。

法国高考作文近乎单独考哲学, 第一项任务是概念解释, 用自己的话“点题”诠释题目的含义。第二项为引述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进行证明。这对知识面和阅读量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值得提出的是在考生引经据典的基础上, 可以自由发挥, 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问题, 最好能够举例。第三项是文章总结。如果做到上述各方面, 得分就在16分以上 (满分20) , 考生能拿到12分就已经很不错了。

3、聚焦哲学理性思考。

法国高考作文题很“哲学化”, 理性意味十足。在法国, 哲学课是与法语、数学和物理等主课不相上下的必修课, 文学类学生每周要上7小时哲学课, 经济和科学类学生分别有4个和3个小时。法国教育部颁发的课程大纲规定哲学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意义。说的通俗一点, 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 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 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对于法国高三的许多学生而言,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等名著是必读的著作, 还需要从批判的角度学会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观点。

二.中国高考作文命题基本取向

中国高考作文隶属于语文且比重一般为30%, 命题基本取向有三个方面:

1、材料作文占有优势。

2005年以后, 随着话题作文的衰落, 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双峰竞秀, 平分天下。近几年话题作文谈出江湖, 命题作文重履下坡, 材料作文独当一面。直至2012年, 话题作文踪迹全无, 命题作文只有江苏卷一题命题作文“忧与爱”, 其余16卷全是材料作文。而且“忧与爱”也是材料式命题作文, 2013年的高考作文中除了四川卷是以“过一个平衡的生活”为话题, 其他均为材料作文。浏览全国2013年20多个省的考卷, 几乎是清一色“小故事, 大道理”式作文题, 包括两大部分:首先给一段材料, 大多是一则小故事、一句或几句名言, 然后是具体作文要求。

2、自拟题目任由发挥。

在2013年高考作文题中, 除天津是半命题作文“____而知之”, 其它省份都是“自拟文题”。自拟题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比如不拘囿学生的思维。立意角度比较多, 相对比较宽松, 比命题作文更难押题。

3、道德关注感性体悟。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出来后, 大家褒贬不一。有的说太虚, 有的说太文艺腔, 有的说太注重文笔, 有的说缺乏理性, 等等。新浪网调查2013年最“寓意深远”的高考作文题前三名:江苏卷 (探险者与蝴蝶) 、湖北卷 (上善若水任方圆) 、安徽卷 (围绕一位哲人萧伯纳的一句话:为什么要做这个事, 为什么不做这件事。) 基本的核心的关键词是:责任、道德、心态平衡、生命的意义等, 对道德的关注可见一斑。

三.中法高考作文题差异及启示

1、中法高考作文题的主要差异。

中法高考作文题的差异主要有四:一是从题目的视野和内涵讲, 中国的题目, 不论是论述文、记叙文, 还是材料分析作文, 都比较侧重于人生价值、道德塑造、挫折教育、成功励志、个体感受等方面的发挥。法国的题目则侧重于文化传承、历史追溯、哲学信仰、平等自由、科学艺术、国家制度等方面的阐述论证。二是从思考的深浅程度上讲, 中国的题目相对浅易而具体, 作为一个高中生, 只要有正常的思维能力和作文基本功底, 恐怕就能够做出来, 好坏且不论, 而法国的题目则比较抽象, 相对深奥, 要求学生的有较为宽阔的阅读视野、具有较强的论述考证能力, 否则无从下笔。三是从对历史先哲的思想评述上讲, 这方面, 中国历年的作文题目中很少涉及对先哲的思想评述, 而法国的题目则每年都有对先哲思想的评点解读。四是从思维多样化灵活性上讲, 中国的作文题目有些程式化、标准化, 便利于老师阅卷评分。而法国的作文题目, 适合多方位发挥, 使得评卷打分的老师, 应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才行。

2、法国高考作文题对中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启示。

法国高考作文题里洋溢着深厚的哲学色彩, 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以下启发:一是高考作文命题要注意启迪智慧。法国的文化传统赋予了高考作文题的内涵。从拿破仑时代起, 哲学就是法国人一生必过的关。法国将语文和数学放在哲学考试之后, 是因为它们属于技能。而思想比技能重要, 毕竟思想决定行动, 思考带来进步。法国教育大纲也有详细说明。法国按照哲学概念和主题来组织哲学课, 训练学生对关乎人生、社会、政治的一些根本问题, 进行初步的哲学思考。事实上, 在法国, 中学哲学教育的目的并非为了造就哲学家, 也不是为了让法国人掌握哲学, 而是为了培养公民。这解释了为什么经济社会科、理科乃至技术科的中学生都被要求学习哲学。中学哲学教育的本质乃是公民教育, 因为哲学被认为有助于塑造具有自由精神、批判意识和政治责任的“开明公民”。改革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取向, 在作文命题中渗透哲学理念, 是启迪学生智慧的必然选择。二是高考作文命题要侧重文化陶冶。多元开放的民族文化决定了法国高考作文题的主旋律。法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历史上曾产生过像笛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萨特这样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学家。耳濡目染, 很多法国人都不知不觉地沾上了几分学究气。所以法国人个个能“侃”。在法国有一种特殊的流行文化:哲学咖啡馆, 即街头普通咖啡馆, 每周日固定开辟专门的时间 (一般两个小时左右) , 聘请一至两位文化名流当主持人, 组织咖啡馆的客人探讨哲学问题。哲学思考固然费脑子, 但是也可以使法国人对人生采取超然的态度, 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境。正如背过哲学的一位法国人谈到有关“愉快”的题目时所言:“能在生活中当个重要的人固然是愉快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当个愉快的人。”把民族文化融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中, 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 也利于形成正确的文化导向。三是高考作文命题要突出人文精神。中国高考长期偏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 管窥法国的哲学试题, 将是一个有益的参照。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的“鲁绍臣”点评:“德国人重理论, 法国人喜思想, 美国人爱实用, 中国人尊传统, 应试教育和标准答案的考试制度, 便是明证。这导致传承知识有余, 创新能力不足。因此, 中国人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文情怀的熏陶, 任重而道远!”高考作文是综合考察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研习和掌握的一种题型, 本身就是考生掌握的知识和思想的界限和载体。所以, 作文考试也是一种人文考试, 仅仅考察文字基本功, 不要求反映出人文熏陶, 让他们的学习只起到对付考试的作用是很遗憾的。

摘要:本文概述法国高考作文题的三个主要特点、中国高考作文命题的三个基本取向, 在比较中国与法国高考作文题差异的基础上, 确认法国高考作文题对中国高考作文命题的三个重要启示。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写作教学,哲学,法国,中国

参考文献

[1]柳小平.关于高考作文题命制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 , 2006 (2) .

[2]邓玉文.中法高考作文题比较[J].现代语文, 2008 (2) .

[3]谭海生.中美两国高考作文命题比较[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 (4) .

[4]翟华.法国高考作文用哲学“烤”人[J].教育文汇, 2012 (3) .

[5]陈芳烁, 覃红霞.中法高考对比给我们什么启示[J].中国教育报, 2012 (8) .

中法戎装及其文化比较 篇2

“宾客时事毕, 诸将备戎装”

《始建射侯》

“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

(《菊花台》词作者:方文山曲作者:周杰伦)

无论是古诗词, 还是歌词, 皆用了共同意义的词, “戎装”。何谓戎装?戎装又称“战袍”, “戎衣”。按现代的说法戎装就是军服。军服作为军人的外在标志,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国威和军威, 是军队精神风貌的展示, 而且也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文明和经济发展状况。对中 (清朝) 、法 (拿破仑时期) 两国的戎装进行比较并揭示出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背景。

1 十八世纪中国的戎装及其文化

十八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清朝的康熙、雍正和乾隆的统治时期。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是中国古代戎装发展变化中最大的一个时期。一是满族作为统治者, 对汉族军戎服装加以改造;二是火枪、火炮的运用导致了戎装的变革。清军不但学会了使用火器, 而且掌握了从欧洲引进的枪、炮等近代兵器。火器的日益发达使铠甲越来越不受重视, 因此清代的铠甲在前期还用于作战, 中期以后纯粹成了摆设, 到了清代中后期铠甲边废弃不用了, 戎服成了军队的唯一服饰。戎服都是满族衣裳。

清代的武官有朝服、补服、行袍等几种服饰。补服如明代的常服, 以胸背上的补子区分文武官的品级。行袍为武官的戎服, 其形制与蟒服相同。官服的冠饰与袍服一样, 文武相同。士兵的戎服要简单的多, 上身穿对襟无领上袖短袍, 下身穿中长宽口裤, 上衣外面一般还要罩一件马褂。清军的军官一般穿靴, 士兵穿双梁鞋或如意头鞋。

清代的戎装融合了满族和汉族的服饰文化, 深刻的反映了带有浓厚的古代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中国古代服饰的发明和流传, 是一种人类文明的传播, 其中已经暗含了所谓工具理性的某种因素。只是在中国古代的特定环境之中, 表现出一种先人自觉或不自觉的对人的自我价值的尊重。先民的敬天, 其旨在降福祉于人, 其追求, 还是在厚生。早期的厚生, 是生存的必要, 厚生的观念一旦得到广泛仁, 其道德产物则是道, 其制度形态则关乎政治。认同并积淀, 最终自然会产生转变。转化的伦理结果就是仁, 其道德产物则是道, 其制度形态则关乎政治。

当时的军服体现了中国古代服饰都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引等级差别”不得僭越, 国家颁布舆服制, 对型制和服色进行严格规定。君臣、庶民的款式、质地、色泽、穿着方式被写进了国家法典和历史。国家政治借助于服饰, 将君主、公卿、士人和平民的角色身份区分开来, 使人们在一种表征政治观念的物质躯壳中僵化。而这种凝重的政治语境为统治者提供了一个为社会所普遍认同的合理性。韦伯的制度理论完全可以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和政治管理模式中, 找到同样适合东方社会的理论共识。

2 十八世纪法国的戎装及其文化

十八世纪特别是拿破仑时代的军队所穿着的制服可能是整个军用服装史上最精工细作, 华丽耀眼的军服了。拿破仑时代的军服是昂贵的。例如一个普通法国步兵的全部服装要花费200~250法郎, 而一个骑兵则通常在500法郎以上。装备最贵的是那些有盔甲保护的重骑兵, 每个人大约要2000法郎!当时国家军队如此重视军服无不说明了当时法国的文化、法国的军队思想以及法国的经济。拿破仑时期对经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 极大得促进了当时法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此时工农业产量和国内外贸易量都有了较大的增长。

2.1 军帽

法国的军帽就有好几种, 而且是根据军衔佩戴不同的军帽。最常见的有熊皮帽、皮筒帽、平顶高筒军帽等。熊皮帽通常为经验丰富, 高大, 勇敢的掷弹兵所使用。这种熊皮帽配有红色的羽饰和白色的饰索, 以及一块上有燃烧榴弹标记浮雕的黄铜板。皮筒帽通常为轻骑兵团 (骠骑兵和猎骑兵) 的精锐连队使用。这是一种黑色 (或棕色) 的毛皮军帽, 不配饰板, 但是有颌带和猩红色带金边的袋状布质帽尖, 举行阅兵式时还会在帽子上系上红绿相间的高高羽饰。而平顶高筒军帽一般是黑色的, 帽身用毡板或者木板制成, 从下到上略向外变宽, 帽顶是防水的。帽子的顶部和底部都有一圈镶边围绕, 帽体的前部有一枚三色帽章, 三色帽章下面有一块菱形铜制饰板, 帽体的两侧分别有两块黑色皮革制成的V形章 (shevron) , 帽舌也是用黑色皮革制成的。

2.2 军服上装

拿破仑时期法军标志性的深蓝色军服上衣正式投入使用。常规步兵的上衣带白色大翻领, 翻领部分用烟斗土处理成纯白色。斗篷夹克和短上衣是轻骑兵的专属服饰, 因为它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 是那些时髦的骠骑兵们艳耀华丽行头的组成部分。大衣是步兵专用的服装, 一般套在军服的外面以对抗严寒、风雨等恶劣气候。法军的大衣不是很长, 一般来说仅刚过膝盖。斗篷和大氅是骑兵的服装, 作用等同于步兵穿的大衣。当一个骑兵骑在马上时, 斗篷和大氅不仅覆盖他的全身, 同时还覆盖着他的武器、鞍具和马身的一部分。

2.3 下装

步兵穿的马裤由有弹性的白色毛纺面料制成。这些马裤本来应该是长及小腿的, 不过很多士兵都把他们的马裤改短到仅仅可以过膝收入绑腿的长度。普通骑兵团的马裤由羊皮或鹿皮制成, 颜色从白色到浅黄色都有, 一般只在重大场合穿着。长裤为步兵专有的服装, 质地一般有以下几种:亚麻质的长裤, 夏天穿;毛纺面料的长裤供冬天穿着;还有一些长裤是用帆布 (一种粗厚的棉纱或麻织品) 或者棉布制成的。通常长裤的颜色可以是本色、灰色、浅灰色、米色、浅褐色或者蓝色。

与清朝朴实无华的戎装相比, 拿破仑时期的军服给人一种奢华, 耀眼的感觉。无疑这与当时法国的战争是密不可分的。拿破仑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与军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战争构成了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他非常关注军队的外表和风貌, 战士们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外貌可以给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着吓唬敌人的作用。

拿破仑时期的军服体现了法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 在其形成过程中, 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 注重形式, 认为形式即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 时代特征明显, 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法国服饰从诞生之日起就冲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 所以说它的服饰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 古罗马文化, 受当时的绘画, 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 其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在西方的服装史上, 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从此, 它的服装变得立体, 外形变得富于变化, 同时尽可能得让造型体现体形美。

结束语

综上可知, 中法两国的军服无论款式、面料、质地或是颜色都存在极大的差别。这是因为服饰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化符号, 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 服饰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现象, 而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服饰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1]魏岳江, 郭卫红.我国军服的变迁[J].军事大观, 2005, (1) :62-63.

[2]陈淑聪, 宫晓东.论军服样式对服装文化的影响[J].嘉兴:嘉兴学院学报, 2004, 6 (3) 81-82.

[3]张婷婷, 贺思恩.国外军服与军服化时装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

[4]华梅, 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

[5]苑涛.中国服饰文化略论[J].文史哲, 1991, (3) :94-981.

[6]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88.

中法爱情诗的抒情方式比较 篇3

无论中外, 诗人以不同的内容、形式、风格饱含深情地抒发出获得爱情后的喜悦或是与恋人的悲欢离合, 生离死别, 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从表达方式上看, 中西方诗人对爱情的表述大部分是以抒情的方式来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却韵味各异。在西方各国爱情诗歌中, 我认为, 法国爱情诗最具代表性。

中国爱情诗歌大都是间接抒情。有时是借景或借物抒情, 多以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为抒情的对象;有时寓情于景 (或物) , 情景交融, 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蒹葭》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评价:“古之写相思, 未有过之《蒹葭》者。”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诗人在这首抒情诗中着力抒发恋人之间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典型情感, 寓情于景, 借芦荻、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写, 展示出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 有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了背景。而清秋景物特有的那种萧瑟的色彩, 则为全诗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此外, 诗人对于一些具体细节, 则做了模糊、省略的处理。这更使得这首诗带上某种凄迷而朦胧的魅力。这种朦胧化的表现手法, 就给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的主观参与留下了丰富的余地, 使读者能从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加以理解和体验。诗中情感细腻而缠绵, 诗人把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放在清秋景物的特定环境中来表现。同时, 诗人将主人公那种惆怅婉转的细腻情思表现得十分真切而具体,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具体细节的朦胧与典型情感的真切, 使之能在更多的读者心中产生联想与共鸣, 极大地增强了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再比如: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宋·朱淑真, 《生查子》)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 《题都城南庄》)

借问江潮与海水, 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 相思始觉海非深! (唐·白居易, 《长相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 《竹枝》)

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唐·温庭筠, 《更漏子》)

千万恨, 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 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断肠白蘋洲! (唐·温庭筠, 《望江南》)

诗人并不对自己所爱恋的人直接表述自己有多么爱她, 多么想她, 多么依恋她;他们的爱恋有多么浓烈, 自己的感情是多么的炽烈, 只是淡淡地寓情于景地抒发出自己的“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中国的爱情诗词讲究含蓄, 以淡为美, 这和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大多形式短小、讲究格律, 这就要求用最经济的手法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中国诗人聪明地选择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这种表达雅致深远的语言魅力, 于是逐渐有意识地形成了一种重视含蓄的美学传统, 含蓄地表情达意成为中国人内敛而厚实的整体性格的外在表达方式。

西方爱情诗歌, 尤以法国诗歌为最。法国爱情诗歌直抒胸臆, 不要任何“附着物”, 直接表明爱憎的态度。比如纪尧姆·德·马肖的回旋曲《请让我这颗心骤然死去……》

请让我这颗心骤然死去,

心上人啊, 就算作为报酬;

既然你不肖填补其空虚,

请让我这颗心骤然死去;

心死更好, 否则短叹长吁,

既没有欢乐, 又不肯罢休。

请让我这颗心骤然死去,

心上人啊, 就算作为报酬。

法国诗人比埃尔·德·龙萨是法国最早用本民族的语言, 而不是用拉丁文写诗的桂冠诗人, 他的诗歌在欧洲各大国的宫廷中传诵一时。他曾经和友人及门生组织“七星诗社”, 提倡以法国民族语言写诗, 被称为爱情诗的圣手。

《宝贝, 咱们去看玫瑰吧》这首“颂歌”是献给意大利银行家的女儿卡桑德拉的。诗人20岁左右在布卢瓦和这位13岁的姑娘初次相遇, 三天后分别, 但美妙的回忆成为诗人不绝的灵感。

小亲亲, 我们两去看看,

今天清早, 当阳光灿烂,

玫瑰展开紫红的裙袍,

可今天傍晚, 是否已经

掉落花袍的点点红英?

褪尽和你一般的花貌?

唉!不要忘记韶光易逝,

小亲亲, 玫瑰已在花枝,

唉!何处再觅自己风韵?

哎呀!大自然真是后娘,

这朵花开得又美又香,

从早到晚, 已香销玉殒。

所以, 请相信我, 小亲亲,

当你的芳龄如花似锦,

当你的芳龄含苞吐蕊,

采撷吧, 采撷你的青春,

人到暮年, 如花到黄昏,

鲜花枯萎, 而美人憔悴。

这首诗以爱情主题, 极力讴歌爱情的美好、温馨和可贵, 主张热烈地享受生命, 追求欢乐, 倾诉恋人内心之人的追求和细微变化, 珍惜爱情, 拥抱“此时此地”, 用形象的比喻手法呼吁情人投身于爱河之中。

这首诗将青春比作玫瑰, 它只能鲜艳一天, 因此, 诗人呼吁少女珍惜自己的美丽, 接受爱情, 投身爱情, 否则衰老会很快来临。鲜花与大自然相连, 人就像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一样, 既然获得了生命, 就应该充分享受它, 而不是加以束缚, 这是对禁欲主义的冲击。

法国的爱情诗歌, 极力提倡为爱献身, 认为为了爱要敢于行动, 就是许诺来世也是值得的。值得注意的是, 诗人与被追求者之间是平等的, 对方不是高不可攀的仙女, 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恋人。诗人同意中人可直接对话, 以自己心中的火花去点燃恋人心中的火花。诗歌给读者的感染力更强烈。比如让-安东·德·巴依夫《弗朗西娜情诗集》中的十四行诗:

千秋万代, 要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岁月悠悠, 我一定全身心为你效劳,

这是我一颗真心, 虽然这心意很小,

我怕你我人一走, 此情再无人提起。

我要给你我身上最为美好的东西:

我有才智很美好, 我有声音更美妙,

借助爱神的火炬在漫漫长夜照耀,

让你的芳名能在我死前流芳百世。

如果, 我没有及时动手, 并抖擞精神,

为你竭尽我全力, 偏偏是造化弄人,

先把你对我藏起, 你比我先行一步:

我将如同是香客, 心中充满了虔诚,

纵然起身已嫌晚, 仍然要踏上旅途,

他必须抓紧时间, 急匆匆日夜兼程。

法国的爱情诗多是直抒告白, 奔放狂热, 充满激情的。法国诗人用最热烈的情感感染所爱之人, 渴望接受爱情, 直抒胸臆。“请你再吻我, 再吻我, 吻了再吻” (路易斯·拉贝, 《十四行诗集》) 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 想追求, 却又望而却步, “只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幽幽情思所系伊人, 相思益至, 如影在前, 伸手触之, 却遥不可及。虽不可得而情不散, 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 爱别离苦, 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有人认为, 中国的爱情诗朦朦胧胧, 更多的像是道不清的友情, 并没有表达出男女的爱情。于是, 就有人下了这样的断言:中国缺乏爱情诗创作传统。我却不这么认为。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爱情诗, 它们都是很浪漫的。只在于诗歌表达方式不同, 而这取决于他们审美取向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如果说中国爱情诗是细柳扶风的婉约派的活, 那么法国诗就是大江东去的豪放派。

中国的爱情诗大都是悲情色彩较为浓重, 往往隐忍而不发, 含情脉脉, 像涓涓溪流, 借景、借物慢慢道出其细腻的情感。这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以自给自足家庭式的自然经济为基础, 造成了其文化的静态模式。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特别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伦理、纲常、道德观念的束缚:束缚人身, 束缚思想, 束缚爱情, 束缚婚姻, 对于爱情永远只能是坚韧的等待, “君当做磐石, 妾当做蒲苇, 蒲苇纫如丝, 磐石无转移”。

西方国家, 特别是法兰西民族, 很早就是一个多民族共融的国家。航海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法国与其他各国家的联系, 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使得版图不断扩大, 多元文化不断涌入, 文化趋向动态模式, 注重个人价值取向。法国的爱情诗讲究写实, 追求情感上的涌动, “心儿, 马上去接这个吻, 由我的娇娘为你献上”。对于爱情, 他们始终是敢说敢做的行动派, 热烈表白, 勇于追求。

参考文献

[1]程曾厚译.法国诗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12.

[2]郑克鲁编著.法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中法登山户外救援体系的比较研究 篇4

关键词:登山户外,救援体系,中国,法国

1 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登山户外运动从从一项少数人从事的专业运动, 逐渐发展成为有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积极参与的运动, 成了群众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面对每年几千万人参与的登山户外运动, 安全如何保障是登山户外运动发展的关键。我国是世界山地和高原资源大国, 对全球户外运动和旅游爱好者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 从体育产业和旅游行业来说也拥有全球最大的开发潜力, 但近年来户外运动爱好者遭遇安全意外、旅游者罹患高原病等消息却屡屡见诸报端。以往事故发生时多是临时抽调相关人员组成救援队, 缺乏专业的救援队伍, 非专业队员实施的救援, 都很难达到满意的救援效果, 有时还会贻误时机, 错过最有利的救援时间。因此建立完善的登山户外救援体系对于促进体育产业和旅游行业的发展, 将会有很大价值和非常积极的意义。

2 中国、法国登山户外救援体系比较分析

2.1 救援组织结构的比较

2.1.1 中国的登山户外救援的管理体系

中国登山户外救援工作取得了一定进步, 但和登山户外运动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与自身日益发展的山地资源大国形象也不协调, 迅速建立覆盖全国的登山户外救援体系建设已经势在必行。中国在西藏、四川、青海和新疆等登山运动比较集中的省区, 利用地方登山协会和景区管理当局等, 建立区域“互救机制”, 以便在山难发生之初, 能够及时有效地救援。此外, 中国还将在深圳、杭州和北京等户外运动开展活跃的城市, 建立城市救援体系, 与区域“互救机制”共同形成中国登山户外区域救援体系和救援机制。目前, 我国西藏、青海、福建、四川、新疆已建立登山户外救援培训基地, 民间救援队有40多个, 陕西、甘肃和云南在方面的工作做得较好[1]。

2.1.2 法国登山户外救援的管理体系

在法国政府和私人企业共建救援组织, 由政府出面, 私人企业经营管理救援直升机公司, 保险公司提供相应费用, 形成了政府提供政策和条件, 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管理, 保险公司提供经费保障的救援体系。目前, 在法国提供登山户外救援的专业救援直升机公司就有10家。

2.2 保险体系建设的比较

2.2.1 中国登山户外保险现状

登山户外保险的设立可以为户外爱好者减少后顾之忧, 为救援队救援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推动山地救援工作规范化、商业化运作, 保障登山户外救援可持续发展。中国登山户外保险的特点是“三少一高”:提供登山户外保险公司少、设立登山户外保险险种少, 参与登山户外人群参保人数少, 保险费用高。目前国内提供专业的登山户外保险的公司只有北京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中体保险) 和太平保险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一个“登山户外运动专项保险”。在中国参加户外运动的爱好者当中, 大部分人不愿意加入专业的户外俱乐部, 因为专业俱乐部组织的活动, 通常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所以他们宁愿选择一些网友自发组织的活动, 以至发生意外的概率增加。而政府和民间团体的专业救援队伍以及应急救援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

目前中国每年5万多参与户外运动爱好者中绝大部分处于无保险或无有效保险的状态, 这大大影响了户外运动的健康发展。我国近年来的登山户外运动风险事故统计结果显示, 绝大部分重大事故都发生在爱好者或非正规机构组织的活动。因此, 加强登山户外参与者的风险意识, 使其积极参保, 是保证参与者利益和救援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

2.2.2 法国登山户外保险现状

法国登山户外运动历史悠久, 参与人数众多。法国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之一, 保险业历史较长, 也相当发达。专业登山户外运动的险种也很多。目前我国很多保险经纪公司代理的登山户外运动保险大多是法国的保险公司。他们的提供的险种多, 保障好。例如, 法国安盛保险公司针对中国客户, 为不同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不同的保险品种, 品种多, 保障到位。

法国保险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已占有重要位置。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 法国保险业的作用是重要的, 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大量开办的生命与健康保险, 不仅为法国人民解除了后顾之忧, 更为法国政府省去了许多麻烦。法国保险密度高达2541.13欧元/人, 而中国保险密度反为318元人民币/人, 按1:10的汇率来计算, 法国保险密度相当于中国保险密度的79倍[2]。

在法国不仅参加保险的人数多, 而且保险的险种也多, 我国保险费对于紧急救援和自然巨灾险几乎为零, 而法国的紧急救援险占了总保险经费的2.2%, 这意味着与我国相比, 法国有大量的救援经费保障山地救援活动的开展。在法国对于严重的登山户外事故一旦出现, 法国的救援直升机公司直接进行专业救援, 保险公司支付所需的救援经费。

2.3 救援培训形式和内容的比较

2.3.1 中国登山户外救援培训形式和内容

中国救援培训形式有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班和民间团队组织的培训班。根据培训的对象以及目标的不同, 培训班的形式和要求也各不相同 (见表1) 。

虽然各部门职责不同, 培训内容也不尽相同, 但都是中国救援培训的核心力量。近年来, 由于国家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频发, 各地的救援培训发展迅速, 效果明显。江苏、河北、广西、重庆、北京、内蒙、贵州、浙江、安徽、广东每年相关救援培训就超过10万名。各地救援培训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 政府购买服务:北京、上海等;第二, 行业委托 (主要是公安消防、交通运管、民政部、红十字会、中国登山协会委托培训) :西藏、重庆、河北、贵州、云南等;第三, 市场化运作:各地救援队广泛开展, 自愿参加。

最近五年, 仅从中国红字会组织的应急救护员培训而言, 全国平均每年培训救护员300万, 救护普及人数超过1000万 (2011年培训救护员365万, 普及人数超过1900万) 。这些参加过专业的培训的救援人员活跃在社会各行各业, 参与了历次的灾害救援和重大活动服务工作, 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2.3.2 法国救援培训形式和内容

就山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而言, 阿尔卑斯山区已有近2个世纪的经验了。法国是山地、乡村旅游、户外运动方面救援培训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 而它成功的经验及其中一些失败的教训都尤其值得像中国这样, 处于旅游、户外运动业发展初期的国家借鉴。在法国的山区和农村, 许多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都从事着山地向导, 接受了系统的山地户外救援培训, 从事漂流、滑雪教练等工作。在法国除了有法国民防学院培训专门的救援人员外, 针对法国山地资源丰富的现状, 有专门的法国警察救援学校培训各类救援人才。

3 建议

山地救援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各地区海拔差异大;地区间地形差别大;救援队建设差异大。因此需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开展登山户外救援, 保证户外运动爱好者生命人身安全, 促进登山户外运动健康发展。

3.1 加强法规建设, 注重政策的落实。

国家体育总局为了加强登山户外运动的组织和管理, 保证登山户外运动爱好者生命安全和健康, 规避登山户外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 特别制定了《国内登山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各地部门高度重视登山户外安全工作, 严格执行和各地方有关登山户外运动的法规及大型体育活动的相关规定, 建立各种登山户外运动中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措施, 落实突发山难紧急救援工作。一旦发生险情, 要立即组织救援, 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报告[3]。各地政府应加强应急救援法规建设,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国家应急救援和民间登山户外救援相结合的登山户外救援法制体系, 做到登山户外救援有制度、有宣传、有监督。同时注重相关政策的落实, 保证各地登山户外救援组织的合法化、正规化和网络化。

3.2 建立登山户外风险控制体系, 探索登山户外救援的商业保险。

目前国内的保险公司对登山户外运动的认识不足, 保险费用较高, 险种较少。政府部门应该为国民健康安全出发, 引导保险公司介入户外运动, 利用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以及各种慈善资金设立专业的险种支付户外救援队进行救援的费用。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 将高山探险、户外穿越以及救援系统纳入商业保险体系。[4]

3.3 与部队合作, 探索直升机救援的可行性。

3.4 加强全国救援系统网络化建设, 实现及时就近救援。

通过加强救援系统网络化建设, 实现只要有人呼叫, 就有相应的救援队在最短的时间到达。首先从救援演习和比赛入手, 宣传登山户外救援的理念和知识;其次是在大众初步具备了登山户外救援的理念和知识之后, 按照区域救援的思想, 推动建立区域救援体系;最后在完善登山户外区域救援体系和救援机制的基础上, 以局部带动整体, 逐步在全国建立形成登山户外救援网络, 并且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筹划建立以政府为指导的、以基金会为基础的全国登山户外救援组织;建立登山户外救援组织机构, 最终目标是在全国建立山难预防和登山户外救援体系[5]。重视和加强登山户外救援技术设备的研制、救援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同时, 加强登山户外救援技术设备的研制、救援技术的普及和培训。

3.5 加强与国际救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利用政府和福利机构提供经费, 积极开展国际组织, 特别是欧洲和北美多年来山地救援方面的经验和实力, 可在技术教学和制度建设方面提供支持。

3.6 注重专业救援人员培训, 提高救援队伍整体素质。

在对专业救援人员培训方面, 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和公安部消防部队、中国民政部以及中国红十字会的联系与合作, 建立更多的登山户外救援培训基地, 整合各方资源, 培养出更多的地方性、民间的专业救援和救护人才。并且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召开更多山难调查及救援技术培训研讨会, 给与会人员提供一个深入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通过研讨会逐步建设和完善各地救援网络, 推动中国登山户外救援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www.lvye.info/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3829/c84.

[2]王洪涛.中法两国保险业务的比较分析[J].上海保险.2006 (01) :45-47.

[3]http://tyj.hnloudi.gov.cn/item/91.aspx.

[4]龚君良.中国户外运动立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9 (03) 210-212.

中法两国文化习俗禁忌比较 篇5

201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开幕式上 ,中国当红明星范冰冰以仙鹤装出席,想要继“龙袍装”后再秀浓郁中国风情。 然而,这次却换来了“谩骂”。 红地毯的图片传到网上以后,更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直接炮轰范冰冰无知。 为什么呢? 原来“鹤”虽然在中国人眼中是吉祥的象征,但在法国人眼中,grue(鹤)则代表着“不忠贞”。 在法语俗语中,grue常用来指“荡妇、娼妓”,如法语短语“faire le pied de grue”即指“妓女在路边招嫖”。

二、什么是禁忌

禁忌是指因社会习俗或感情上的反感而产生的禁忌或忌讳。 禁忌的英语对应词是taboo,也有写成tabu,有人将它音译为“塔布”(Taboo),该词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ongan(汤加语)。 18世纪英国航海家份姆斯·库克((James Cook)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 并将该词引入英语。 实际上,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罢了。

三、法国文化中的常见一些禁忌

1.话题禁忌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通常问“吃了吗?”或“你去哪儿? ”,谈话中也经常谈及工作收入、生活年龄等个人问题的话题,因为这样才像朋友。 而在法国,如果你问有关个人的年龄、财产、工资收入等私人问题,就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所以法国人见面打招呼通常谈谈天气这样中性的话题,不涉及任何隐私。

事实上,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单薄,家庭成员之间受“三纲五常 ”的古代传统影响 ,崇尚集体生活 。 “亲密无间 、无所不谈”正是中国人所期望的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 而在法国,他们的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个人。

2.关于 “老 ”字的禁忌

中国是一个“敬老尊老”的社会,把“扶老人过马路,给老人让座”视为道德的表现。 然而在法国人看来,“vieux”(老)和“viellard?” ( 老人 ) 含有贬义 , 因为老意味着被视为 “ 无用 、 衰退”,所以即使他们真的老了,也不愿意被称为“老人”,在他们看来,带“老”字的称呼是一种蔑视。 特别是对法国老年妇女来说,“老太太”是一种侮辱。

不理解“老”的跨文化交际词汇禁忌含义,便不能顺利进行交际。 “老”字在中国文化中,除了表示年龄较长之外,还带有“学识渊博、技能娴熟”等多种褒义色彩,比如“老先生”、“老资格”。 而在法国,“老”字就是一种忌讳。 首先,法国文化中,“老 ”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无能 、无用的意思 ;对西方人直言 “老 ”是一种冒犯,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表现。

3.关于数字和日期的禁忌

中国人不喜欢带“4”的数字,而喜欢“6”和“8”的数字。 这是因为“4”的谐音是“死”,“6”和“8”在中国被视为“吉祥”的意思。 此外,中国人办红白喜事,都会选“双日子”。 因为“双日子”在中国人看来是好日子。

在法国,或者说在基督教国家,大家对数字“13”和“星期五” 唯恐避之不及。 因为法国人大多信奉天主教, 他们认为“13”这个数字及 “星期五 ”都是不吉利的 ,甚至能由此引发什么祸事。 西方文化中对“13”和“星期五”的忌讳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4.颜色禁忌

法国人大多喜爱蓝、白、红,他们所忌讳的色彩主要是黄色与墨绿色。 他们对蓝色偏爱,并把蓝色看成是“宁静”和“忠诚”的色彩;对粉红色也较为喜欢,认为粉红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色彩。

中国人则喜欢红色,因此逢年过节都会有“大红灯笼高高挂”之景;中国人还喜欢黄色,因为黄色代表“高贵、富裕和收获”,中国皇帝喜欢穿“黄马褂”。

四、结语

当今社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禁忌便成为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否则会因为不了解禁忌,导致交际失败。 禁忌是跨文化交际中很敏感的问题,禁忌不仅涉及语言行为,还涉及人们的举手投足,稍不加注意或不尊重对方的禁忌,就很容易伤害对方的情感。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必须提高 对禁忌的 敏感度 ,了解不同 民族和国 家的禁忌 习俗。

摘要:不同民族人民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禁忌,相互之间交往,必须熟识对方国家的文化风俗禁忌。本文将就中国和法国文化中的习俗禁忌进行比较,并追踪其历史和原因,希望给大家一定的启示,在与法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做到从容不迫,优雅自如。

关键词:法国,文化习俗,禁忌,差异

参考文献

[1]方仁杰.法语社会语言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边华.日常交际用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J].河南农业,2001.

中法两国档案法之比较 篇6

一、中国近代以来档案法规概况介绍

鸦片战争爆发后, 清府实行“清末变法”导致中华法系解体, 改变了中国数千年“诸法合体”的法典形式, 但没有改变档案法规的从属性。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文档制度;北洋政府时期, 国家机关内档案机构的建立使机关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初具规模, 档案工作采取从人员到机构的分司管理、集中保存;国民政府时期, 文书档案连锁法的提出, 这些对建国后我国档案法律制度的内容产生很大影响。民主革命时期, 我党也颁行了一系列有关文书档案保管、保密、利用的命令、决议、通知、办法等行政规定。

建国后, 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与1959年1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 是新中国档案事业建立和发展的根本依据, 也是新中国档案法制建设的开端。直到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颁布, 填补了我国没有档案法律的空白, 我国档案工作从此走上了“以法治档”的道路。1999年6月7日国家档案局又发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实施办法》, 为依法治档奠定了基础。201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订草案 (送审稿) 充分体现了档案法的前瞻性和全面性, 增强了档案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二、法国近代以来档案法规概况介绍

1789年7月14日, 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 大革命后一系列的档案法规应运而生, 如1789年7月29日颁布了《国民议会组织条例》, 建立了国民议会档案馆。1790年9月12日颁布的《国家档案馆条例》以及1790年11月5日颁布的《关于成立行政区档案馆的法令》。最后, 颁布了《法兰西共和历二年穑月七日档案法》, 这是法国档案工作的第一部根本大法, 规定了国家档案馆的机构设置、职责与档案整理的办法, 并首创了档案与档案事业集中管理原则等, 重要的是它申明了档案开放的原则, 并且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档案法, 使世界档案史进入了近代时期。1970年11月19日, 颁布了《法国国家档案馆和省档案馆文件开放利用法令》, 进一步明确了文件开放的限制条件与范围;1970年12月21日的《法国市镇档案法》确保了地方档案文件的有效保管与利用。1979年1月3日颁布了《法兰西共和国档案法》, 它是在总结法国200多年档案工作实践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直接继承了穑月七日法令的原则与思想。

三、中法档案法内容比较

首先, 中国档案法更注重的是档案事业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因此在总则里规定了档案事业的管理体制问题与社会成员对档案的义务。而法国在总则里却没有强调社会成员义务, 而是强调了档案人员对文件的保密职责, 这显示了法国对国家情报与公民隐私的高度重视。

其次, 档案法结构反映出两国档案法在调整内容、幅度方面不同。中国档案法对档案的管理、利用、公布做了比较全面的规定, 在《档案法》中以第三章档案的管理条款最多, 共9条, 占全部条款的33%, 修订草案 (送审稿) 中关于档案的形成与管理、档案信息化与电子档案管理和档案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共35条, 占40%。而法国则更注重对公共档案与私人档案的管理, 所以第三章私人档案条款最多, 共16条, 占44%。

再次, 违法处罚手段不同。虽然法国和中国的《档案法》都用专门一章规定了具体的违法惩处条款, 但我国档案法主要采用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 经济处罚只是辅助手段, 法国则只采用经济处罚与刑事处罚。

最后, 在档案开放和利用上。法国档案开放年限按档案的种类划分, 分为3 0年、60年、100年、120年、150年五类。中国档案在正常情况下, 以30年为准进行开放, 修订草案 (送审稿) 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开放日最晚不迟于形成后20年。这是表面现象, 二者更大的差别是中国档案涉及到公布权问题, 这在法国档案法中并没有规定。

此外, 中国档案法有更强的行政政策性, 在表达上比法国档案法更含糊, 常用“有关”、“可以”、“必要”等词语, 不便于档案法的实施。

四、中法档案法差异分析

首先, 档案工作的历史传统不同。中国的档案工作从夏朝产生起就是为了统治者提供行政决策服务, 并且为统治者独占。虽然在今天利用者的权力再三被强调, 但是这种轻利用, 重保管的传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法国在大革命之前, 档案利用工作的状况也是很封闭, 但资产阶级革命使档案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的权力得到了高度重视, 并在法律各方面得到体现与保障。

其次, 法律传统不同。中国的法律传统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关于社会秩序的概念上形成的, 法律规则体系把法律与人伦道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法国法律传统的核心是法律能与其他社会规则和现象区分开来, 并强调法律的至上性, 进而有专门化的从事法律活动的法律机关和专职人员, 以及完备的法律规则体系。

上一篇:并行模式下一篇:组合创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