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煎中药配方颗粒

2024-10-01

免煎中药配方颗粒(共8篇)

免煎中药配方颗粒 篇1

免煎单味中药配方颗粒是将中药饮片作为原料,经过现代先进技术进行提取、浓缩、分离等制作而成的中药产品。我院自引进中药配方颗粒以来,其与中药饮片均可同时使用[1,2]。中药配方颗粒已被逐渐广泛应用,且其销售额亦已远超中药饮片。本文将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我院中药饮片与免煎单味中药配方颗粒的使用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翻查我院2012~2013年期间免煎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及中药饮片的用量、销售金额及处方数,并将颗粒用量折算为kg进行计算。

1.2 方法

记录2012年、2013年药物用量最多的前5种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及中药饮片,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中药销售情况

2012年中药销售收入为98.02万元,其中中药配方颗粒销售收入占95.1%(93.21万元);2013年中药销售收入为170.22万元,其中中药配方颗粒销售收入占95.9%(163.28万元)。见表1。

2.2 中药使用情况

2012年,中药配方颗粒用量依次为黄芪颗粒、白术颗粒、当归颗粒、白芍颗粒、丹参颗粒,中药饮片则依次为黄芪、丹参、白芍、党参、蒲公英。2013年,中药配方颗粒用量依次为黄芪颗粒、当归颗粒、丹参颗粒、白术颗粒、土茯苓颗粒,中药饮片则依次为黄芪、白芍、党参、枸杞子、山药。见表2。

3 讨论

与中药饮片相比,免煎单味中药配方颗粒需要从药材进行详细分析,建立原料采购标准,并制定合适工艺[3,4]。由表1可知,2012~2013年间中药销售收入出现大幅度升高,但均以中药配方颗粒比重最大,而中药饮片销售比例均不足10%。在我院购买中药配方颗粒时,由于价格相对较高,且其为新药,使患者对疗效持怀疑态度。中药配方颗粒的销售情况未尽如人意。但随着宣传的深入,特别是疗效的提高,会提高医生及患者对中药配方颗粒的信心。

从表2可知,在中药用量前5名排行中,两年间的用药种类差异不大,且均可通过医保报销。在前5 名药物中,多为补益类中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补益类药物用量非常大,这与现代人更注重保健有关。本研究中,黄芪用量一直居于榜首,且用量远高于其它药物,这是由于黄芪的应用较广泛,且其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病毒等。其次,活血祛瘀药物丹参的用量亦较高,其具有活血化瘀、安神等作用。

中药配方颗粒剂较卫生清洁,还可防潮防虫[5]。目前,中药配方颗粒一般通过医院销售,社会普及仍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在发展中药配方颗粒的同时,仍然需要对其药理进行研究,并建立统一的剂量标准,为全面普及提供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治军,邓红旗.免煎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的比较[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5):96.

[2]庄俊嵘,徐德生,刘力,等.中药配方颗粒的优势与劣势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7):8-10.

[3]赵叶东,叶宏军.中药配方颗粒剂与中药饮片药效学等效性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1):227-229.

[4]陈昭,毕晓黎,邱宏聪,等.中药配方颗粒剂质量控制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20):11-13.

[5]贾芸,乔为民,徐慧.中药配方颗粒剂与传统煎荆[J].中医学报,2013,27(11):1453-1454.

免煎中药配方颗粒 篇2

投资要点:

1、中药配方颗粒概念源自国外,生产技术国人自主研发,已进入工业化大生产阶段:中药配方颗粒是将中药饮片经浸提、浓缩、干燥等工艺精制而成的单味中药产品。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在70年代便开始研制颗粒剂,并以中药配方颗粒产品成功赢得国际市场,我国经历了20余年自主研发,于2001年我国药监局正式命名中药配方颗粒,到 2010年中药配方颗粒高层论坛公布,已完成 600 余味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规范,预计 2011年市场规模达到23 亿元。

2、国内中医药接受度逐步提高,中药材需求日益扩大,推动中医药服务高端化发展,配方颗粒有望受益:中药在国内具有强大的消费基础,中国患者对于中医认知度在不断提升,到中医院就诊的患者人数不断增长,中药材需求量与日俱增,2011 年全国中药饮片产业营业收入达 853.72亿元,与2006年相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35%以上。在目前的中药材种植技术条件下,随着中药材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中药资源必将出现较明显的供需不平衡,为部分中医药资源跟随市场定价创造客观条件,更重要的是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的不断提升,在主观上推动了中医逐步成为高端医疗市场的重要部分,中药配方颗粒凭借诸多优点将成为受益者。

3、国际中药地位提升,中药国际贸易我国尚处于幼稚期,中药配方颗粒有望成为国际贸易的桥梁:有报道称中草药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市场规模每年以 10%的速度增长,据 WHO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 40亿人使用植物药治疗,据 GIA估算,到2015年国际植物药市场规模将达到 931.5亿美元。尽管如此,在国际贸易中我们仍处于幼稚期,以日本为例,其 210个汉方药制剂处方均来源于中国,生产所用原料的 70%来自中国,在国际中药制剂市场中却占有 80%的份额,其复方颗粒远销欧美等国家,而我国5%的市场份额中以初级中药饮片形式的产品占比达 70%,我们认为,中药配方颗粒有望成为拓展国际中药贸易的桥梁。

4、我国中药配方颗粒处于“试生产”阶段,产品优势明显市场不断扩容,未来三年市场规模将翻倍:国家药监局共批准了六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生产企业,1200种商品中药材中超过一半的品种已经实现单方颗粒工业化大生产,预计11年实现营收 23亿元,与 06年相比,年复合增长率达 58.77%,是医药产业最具活力的细分市场之一。目前配方颗粒销售规模小、市场潜力大、各生产企业均着手产能扩增,我们预计未来三年中药配方颗粒仍将保持30%以上增速,到2014 年市场整体规模有望突破 50亿元。

5、投资建议:我们认为中药配方颗粒市场前景好、尚处于待开发状态,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从需方看,我国中医药市场日益繁荣,在中药饮片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中药配方颗粒可能成为下一片蓝海;从供方看,目前我国仅批准六家企业进行中药配方颗粒的“试生产”,政策壁垒使得六家公司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技术壁垒建设与市场销售布局,推荐关注:红日药业、华润三九。中药行业整体情况 1.1 国内市场欣欣向荣

1.1.1 中药行业受政策支持,增长势头明显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随着《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的相继问世,全面总结了古代医学、药物学知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其后,经历代医家的反复时间与检验,而得以充实提高。

中医凭借其积累深厚的经验优势,建国以后一直是重点发展与扶持对象,多为国家领导人对中医药持肯定态度,2003 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中医药行业发展正式进入快速成长通道;十二五规划中也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力于人才建设与中药学术科研领域,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与国际接轨。

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以中成药为例,2011 年实现产量 242.6 万吨,相比于 2003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8.78%,尽管中医药在西医学的冲击下,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1.1.2 中医认知度逐步提高,个性化治疗促进饮片快速增长

中药在国内具有强大的消费基础,中国患者对于中医认知度在不断提升,到中医院就诊的患者人数不断增长,其中还没有考虑到综合医院中医科就诊的患者人数,从增速上看,近三年中医院就诊患者增速保持在 9-10%水平,高于综合医院。

由于中医药个性化治疗的优越性,中药治疗逐渐成为高端人群乐于接受的医疗渠道,所谓个性化治疗更看重通过中药饮片组方并以特定方式进行煎熬处理的汤药,尽管组方成分相对固定,但是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手上,将对患者进行综合评判,在药量上对组方进行调整,使之成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辨证论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的制成品,自 2006 年始随着中草药的紧缺、游资炒作,中药材价格节节攀升,2011 年全国中药饮片产业营业收入达 853.72 亿元,与 2006 年相比,复合增长率达到 35%以上。

1.2 我国在国际市场处于幼稚期 1.2.1 国际中药消费处于上升期

有报道称中草药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市场规模每年以 10%的速度增长,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40亿人使用植物药治疗,据 GIA 估算,到 2015 年国际植物药市场规模将达到 931.5亿美元。

美国是世界植物药市场第一大国,75%的美国居民用过植物药或草药补品,植物药相比于化学药、生物药等,具有更少的毒副作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据美国草药咨询组织数据,10年美国药草保健品市场规模达到 52亿美元。

欧洲是第二大消费地区,其中德国1961年在第一部药品法令中正式列入植物药,目前德国是欧盟国家中使用植物药最多的国家,约占欧洲草药市场的 70%,德国卫生部批准的可供使用的植物药有300种(大部分为颗粒剂),并有3.5万名医生使用过草药提供治疗。

1.2.2我国中医药国际市场份额有待提升

上世纪 50 年代,我国将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列入保密技术范畴并制定出相关政策法规,《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明确规定:“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中的“毒理中药的炮制工艺和产地加工技术”以及“常用大宗中药的炮制工艺和产地加工技术”禁止出口;《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也指出“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秘方产品的生产”禁止外商投资。

尽管国外企业未能获得中药饮片炮制的保密技术,但通过购买我国的中药饮片进行二次加工,日本等国外企业成为拉动国际中药市场快速发展的主力军。以日本为例,自 1976 年开始210 种汉方制剂逐步被纳入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体系,随之日本的药用植物栽培业、汉方制药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虽然日本只有 210 个汉方药制剂,处方来源于中国,生产所用原料的70%来自中国,但在国际中药制剂市场中却占有 80%的份额,其复方颗粒远销欧美等国家。而我国 5%的市场份额中以初级中药饮片形式的产品占比达 70%。

单纯以初级产品进行国际贸易的道路已经在多个行业被证实走不通,我国中医药产业有待于大幅提升,我国政府也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在十二五规划中着重对中药国际化短板问题进行剖析并加以要求,未来我国企业有望在国际市场上推出更多含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中药配方颗粒概况 2.1 发展历程

中药配方颗粒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仿照传统中药汤剂煎煮的方式,将中药饮片经浸提、浓缩、干燥等工艺精制而成的单味中药产品。产品保持了中药饮片的性味与功效,质量稳定可靠,应用于中医临诊处方的调配,适应辨证施治、处方变化的需要,且有不需煎煮,服用方便、吸收快捷、剂量准确、安全清洁、携带便利等优点。

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金代李杲曾指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汤剂是适应中医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原则的剂型,具有吸收快,迅速发挥药效的特点,至今仍然是中医的主要用药方式。当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中医药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患者因不愿意煎中药,而放弃了中医治疗,中医门诊量呈现下降趋势,进而影响了中医的发展。

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在 70 年代便开始研制颗粒剂,在日本因掌握中医理论辩证论治的汉方医生不多,故大多生产使用复方颗粒剂,并以传统经典方命名组方;台湾采用复方加减、单味浓缩中药等形式,国际市场上参与中药贸易流通的除中成药、饮片外,主要见到的是台湾各“浓缩中药厂”数百种复方、单味系列品种。

我国大陆浓缩颗粒起步较晚,50 年代初期,广东丘晨波教授等发起过这一项工作,因各方面时机不成熟未能成功,直到七五期间,江西中医学院周异群教授等完成 101味单味中药工艺小试,并组方进行共、分煎药理、化学、临床等方面研究,获得专家鉴定。80 年代末,江苏江阴的中医药研究员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浓缩颗粒的工艺、设备、质量标准、生产管理、市场等方面展开了历时三年的调研,于 92 年正式成立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研究生产“中药配方颗粒”,从此,饮片改革的一项重要实践在江苏拉开了序幕,通过多年实践,2001 年我国药监局正式命名中药配方颗粒,到 2010 年中药配方颗粒高层论坛公布,已完成 600 余味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规范。

2.2 中药配方颗粒安全有效,优点突出

多项临床研究实验证实,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在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消化道疾病、免疫力调节等多个领域应用效用相当;同时,根据李淑霞等人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配方颗粒优点突出,集中体现在保障疗效、易于服用等方面。

2.2.1机械化大生产保障药物品质

中药配方颗粒代替中药饮片用于临床,从而根本改变了几千年来中药饮片以根、茎、叶、花、果实等直接入药煎煮的方法,同时患者即冲即服,回避了煎煮过程,在这个工序中,操作者对加水量、浸泡时间、火候、煎煮时间、先煎、后下等技术操作不当时可能影响疗效。通过机械化大生产,按照统一的质量标准,有效地保障了中药配方颗粒的药物品质,大大降低了因为煎熬操作不当引起疗效损失的几率。

2.2.2 统一质量标准保障疗效

虽然目前大部分中药配方颗粒尚未形成统一的质量标准,但卫生行政部门已经着手这方面工作,将对每一种药材根据其有效成分的性质,制定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以及检测方法,制定出免煎饮片与中药饮片两者之间的用量换算关系,以确保临床疗效。

2.2.3 便于服用、携带

中药配方颗粒经科学处理,服用时不需煎煮,只需按医师处方以开水冲服即可,从而减少人力,节省了时间,方便病人服用。又由于体积小,携带更方便,最适于旅途服用和工作繁忙、无时间煎煮的患者、急重症患者服用。

2.2.4 便于保管、调配 中药配方颗粒采用铝泊袋包装,不易吸潮,避免了中药贮藏、保管不当带来的走油、变色、虫蛀、霉变等质量问题,减少了污染,方便保管。由于其包装袋上都标明了与原生药的换算关系,调配更加方便、卫生快捷,可避免传统中药手抓、秤称带来的分剂量误差,也改观了传统中药房给人脏、乱、累的现象。

2.3 地方医保政策催化配方颗粒快速发展

按规格折算后,配方颗粒比饮片的价格约高出 30~40%左右。生产配方颗粒的原料全部采用符合药典标准的中药饮片,再经过一系列的工业化生产过程和全过程质量控制,因此,中药配方颗粒的价格在一定范围内高出饮片是正常的。

目前中药配方颗粒尚未进入国家医保范围,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中药配方颗粒定位于原料药,纳入中药饮片范围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为中药配方颗粒是一种新的剂型,价格偏高,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各地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医保规范,目前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将中药配方颗粒归入中药饮片管理系统,属于医保范围。国内中药配方颗粒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 3.1 配方颗粒处方快速增长,中青年患者更为青睐

在多项临床研究中,研究者结果显示,中药配方颗粒处方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使用量明显增长,其中在浙江省中医院 09 年配方颗粒处方比例达到 7.15%,同比增长达 75%,这与我们 11 年底在东直门中医院调研结果的趋势相符,与 3 名中医院医师交流处方习惯,我们发现他们11年开据的配方颗粒处方量同比 10年增长接近一倍。

同时患者中更多年轻患者及儿童趋向选择调配中药颗粒处方,尤其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白领阶层更加青睐中药配方颗粒,相关调研显示,71%的人有意愿尝试这一新鲜事物,且62%的人愿意多付30%的费用使用配方颗粒。

我们认为,中药配方颗粒凭借其简便的使用方式,临床应用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逐步取代传统饮片汤剂。

3.2 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

目前我国国内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尚小,有统计称 2009 年国内配方颗粒市场销售规模达到10.9亿元,06-09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 68.46%,预计 1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 亿元。

同时中药配方颗粒毛利率可达 60%以上,根据红日药业 11 年年报披露,其配方颗粒业务毛利率达69.99%,已经成为公司盈利的主力产品。主要配方颗粒生产企业

天江药业通过多年实践,配方颗粒在小范围内使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于 2001 年我国药监局正式命名中药配方颗粒,并于 02-04年先后通过一方药业、康仁堂、三九药业、绿色药业、培力药业等 5家企业,连同天江药业共计6家配方颗粒试点厂家,行业集中度较高,由于天江药业实践时间长、行业龙头地位稳固,近年来市场占有率达到 50%以上,三九药业紧随其后,市场占有率约 15-20%,康仁堂近两年发展迅速,11年市场占有率达到 11.7%(10年为7.1%)。

此外,国内地区性垄断局面较为明显,天江药业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地区销售,三九药业集中在山东、广东销售,康仁堂集中在京津地区。

4.1 天江药业

天江药业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首批“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首个通过国家 GMP认证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

相关资料显示,天江药业创建于 1992 年,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最早从事中药配方颗粒的试点企业,创始人周嘉琳曾在江阴中医院工作十几年,深切了解中药在临床应用上,相比于西药在用药及时性上的劣势。她担任江阴中医院副院长的6年间,曾经将江阴中医院药房的煎药服务改为24小时全天不间断,但在用药及时性上仍不能与西药媲美。

周嘉琳受日本、台湾的中药配方颗粒应用的启发,从 1985 年开始,便在国内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的前期调研,恰巧此时国内探讨中药现代化问题方兴未艾,周嘉琳的想法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认可,于是在医药产业发展和个人愿望的双重推动下,周嘉琳从银行贷款50万加上自有资金,创建了天江药业。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试点企业,其生产与销售都在严格的管理下进行。1993 年,天江药业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已经在江苏省一些中医院开始试点销售,完成了中国中药配方颗粒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记录。

1998 年是天江药业的转折点,在周嘉琳的带领下,天江药业已经初步建立了 300 多个单味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且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销售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国十多个省。市场销售的成倍增长,使得天江药业不得不扩建新厂以满足市场需求,但前5 年的所有销售收入都用于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研发与技术改进,再建新厂已无能力。此时,周嘉琳引入了如今天江药业的第一大股东财务投资者上海家化,天江药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之后天江药业稳步发展,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30%左右,11 年中药配方颗粒营收预计达到12.5亿元。

4.2 北京康仁堂(红日药业)

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全成分中药配方颗粒于 1998 年正式立题,是北京医药行业唯一一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010年4月22 日,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通过股东会决议,同意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 1500万元增加到 2586.21万元,新增注册资本 1086.21 万元由新增股东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货币形式投入,成为康仁堂股东。

2011 年 8 月 1 日,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通过股东会决议,同意新疆力利记投资有限公司将所持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全部货币出资 562.55 万元转让给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红日药业股权占比扩大至 63.752%。

2012年3月29 日,红日药业股东大会通过决议,通过向持股康仁堂 36.248%股权的 13 名自然人以定向增发及现金支付等方式完成公司对康仁堂 100%控股,康仁堂成为红日药业全资子公司。

公司与国家大型的中药科研院所合作,提出中药配方颗粒“全成分”概念,创新使用中药指纹图谱标准技术,并应用此项技术对常用中药配方颗粒 400 余种“全成分”工艺进行研究,解决了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汤剂“单煎、共煎”的等同性问题,产生专利 100 余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药配方颗粒的工艺和质量标准,形成了行业内第一个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了中药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填补了国家的空白,满足了工业化生产及临床的需求。公司产品在京津地区得到了广泛认可,09-11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31.5%,11年实现营收2.68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40%以上。

4.3 华润三九

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大型国有控股医药上市公司,前身为深圳南方制药厂。1999年4 月21日,由三九企业集团、三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5 家公司发起设立股份制公司。

公司药业于 2002 年获得 sFDA 批准生产中药配方颗粒,参与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剂技术改造项目,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重点技改造项目之列,获得国家 2037万元人民币的专项资金补助。2008 年公司“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剂技术改造”项目获得深圳市贸易工业局下发的“项目竣工验收结果通知书”。

公司着力发展广东、山东市场,目前已经是市场占有率第二的配方颗粒生产企业,仅次于天江药业,近年来保持较快增速,06-11年复合增长率达39.86%,11年由于产能受限增速放缓,全年实现营收 3.8 亿元,同比增长 28%,预计产能短板进一步解决后,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25%以上。

4.4 其他

另外三家试生产配方颗粒的企业有:一方制药、新绿色药业、培力(南宁)药业。

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3 年,是中国以现代植物提取技术改革中医中药传统汤剂的先行者,是首批国家级“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中药饮片剂型改革生产基地”。2008 年,一方制药的三家股东分别为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中医研究所和自然人谭登平,三方将分别以各自持有的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的股权做价,对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增资,增资完成后,天江药业注册资本变更为 7400 万元,上海家化的持股比例由60.92%降至30.46%,但仍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持股 27.63%;广东省中医研究所持股 16.23%;周嘉琳持股 12.52%;江阴市天江集团公司持股 7.02%;谭登平持股6.14%,一方制药成为天江药业的全资子公司。

四川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 1989 年,是集中药材种植、加工、科研、贸易为一体的专业型股份制企业,2002年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中药配方颗粒; 2009年在绿色药业基础上进行资源优化整合重组建立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绿色药业)。2012 年新绿色药业斥资 6.9 亿元在彭州工业开发区建设中药配方颗粒及川穹系列提取物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基地,预计投产后三年内可实现年销售收入 20亿元。

PuraPharm Corporation(培力集团)于1998 年在香港成立,在中国,台湾,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美国及加拿大设有分公司。PuraPharm致力于现代化中药及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分销及推广,旗下拥有多个保健品、中药知名品牌。1998 年培力(香港)集团投资5000万港币研发成功“农本方”中药配方颗粒,1999年实现单方颗粒出口香港,2000 年“农本方”复方产品成功投入市场,是国内首个获准的复方中药配方颗粒,2001 年“农本方”系列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浓缩颗粒科研项目,2003 年“农本方”系列成功出口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地,2004 年培力获得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成为全国六家试点生产企业中唯一一家外资企业,2005 年香港市场“农本方”中药配方颗粒全港占有率达到 65%,同时开始进入国内市场,目前全国 24个省、市、自治区,共 200 余家医院使用公司产品。

从销售规模上看,这三家生产企业相对较小,预计 11 年三家配方颗粒合计营收 4 亿元,近年来保持30%左右增速,我们预计,随着产能扩大和市场增容,这三家企业未来三年有望保持30%左右增速。未来市场前景分析

5.1 中医有望领导高端高端医疗市场 人口老龄化在中国未来 40 年内将呈现加速趋势,老龄人口疾病发病率高,且以重病、慢性病为主,有统计称我国占比 11%的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的药品消费接近全国药品消费总量的50%。此外,亚健康状态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近期的健康情况调研中,结果显示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人们健康状况的恶化,成为医疗保健需求大增的核心源动力。

随着人们保健、治未病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医在医疗市场的地位与日俱增,据卫生部门数据统计,我国中医医院就诊患者每年以接近10%的增速上升,而综合医院增速则保持在 5%左右,我们认为患者对于中医的信任度保持向好方向发展,未来中医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同时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中药材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加大。

据统计,我国传统中药资源总数多达 1.3万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类,以植物类药物居多,约为 11146 种,其中商品中药材 1200 种,已研究成功可栽培药用植物 400 多种,目前栽培药材仅占商品中药材品种的 30%。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急剧增加,野生中药资源,尤其是道地药材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目前共有 169 种药用植物被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濒危动植物国际公约》和《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在贸易和利用上受到相应的管制和限制,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000 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

我们认为,在目前的中药材种植技术条件下,随着中药材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中药资源必将出现较明显的供需不平衡,为部分中医药资源跟随市场定价创造客观条件,更重要的是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的不断提升,在主观上推动了中医逐步成为高端医疗市场的重要部分。

5.2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未来三年翻一番

中药配方颗粒是传统中药饮片的替代产品,在生产、储存、流通环节更能够保障质量,更重要的是在患者使用过程中操作简便,对传统饮片冲击很大,但是由于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质量监督标准,6 家生产企业各自为政,每家都在使用自己的制药技术,这样在客观上给配方颗粒市场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尽管如此,近年来中药配方颗粒仍保持的高速发展,增速高于传统中药饮片,表明市场在逐步接受和推动配方颗粒的发展。

我们认为,中药配方颗粒的制作技术已经成熟,1200 种商品中药材中超过一半的品种已经实现单方颗粒工业化大生产,在这样的前提下,国家相关部门也着手对中药配方颗粒进行统一管理,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从“试生产”提升到正常生产地位,在医保方面,从理论上讲中药配方颗粒应属于中药饮片范畴,中药饮片享受国家医保政策,中药配方颗粒理论上也应享受同等待遇,目前已进入半数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医保范畴,未来随着工业化大生产、质量标准统一、脱掉“试生产”帽子、市场充分竞争等因素催化,配方颗粒有望进入国家医保范畴。鉴于目前配方颗粒市场规模小、潜力市场大、各生产企业着手产能扩增等因素,我们预计未来三年中药配方颗粒仍将保持 30%左右增速,成为医药行业中最具活力的细分行业之一,到2014年市场整体规模有望突破 50 亿元。

5.3 配方颗粒是中药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经之路

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医药企业的实践证明,单方中药配方颗粒已经被欧美等多个国家所接受,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执业医师对于中草药的认识越来越深,患者对于中草药治疗的信心越来越强,中药配方颗粒已经成为中医药国际化的桥梁。由于国内制药企业出口形式以中草药原料为主,目前我国在国际中医药市场上毫无竞争实力,仅仅作为原料供给商,再由日本、韩国进一步加工出口到国际市场,随着国内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完善,我国配方颗粒有望成为重磅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药配方颗粒有望成为中药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经之路。投资标的与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中药配方颗粒市场前景好、尚处于待开发状态,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从需方看,我国中医药市场日益繁荣,中医受众与日俱增,需求将进一步加大,而中药配方颗粒具有较好的质量保障和便于使用的优点,在中药饮片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配方颗粒可能成为下一片蓝海;从供方看,目前我国仅批准六家企业进行中药配方颗粒的“试生产”,政策壁垒使得这几家公司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技术壁垒建设与市场销售布局,六家企业均为受益者。

六家企业中有红日药业、华润三九为上市公司,我们认为:

(1)中药配方颗粒业务在两家公司分业务利润比重大,提升公司安全边际:华润三九与红日药业在中药配方颗粒市场占有率上分列第二、三位,支撑公司业绩增长,配方颗粒今年增速明显快于中药行业整体及传统饮片市场,比于其他传统中药企业,中药配方颗粒拥有广阔的市场,应享受更高的估值;

(2)中药配方颗粒市场小而不乱,市场潜力大,有融资渠道的公司将脱颖而出:目前中药配方颗粒市场由六家分享,而仅有华润三九和红日药业为上市公司,拥有更强大的融资渠道,成为公司业务发展的资金保障,在该领域华润三九和红日药业有望脱颖而出;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推荐关注红日药业、华润三九。风险提示

免煎中药配方颗粒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0年10月至2012年03月门诊收治的颈椎病患者, 共85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 男22例, 女25例;年龄最大61岁, 最小29岁。对照组38例, 男23例, 女15例;年龄25~62岁。所有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两组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病程最短30 d, 最长18年。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9-94) :多数无明显外伤史, 患者逐渐感到一侧肩、臂、手麻木或疼痛。有的患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视物模糊、肢体发凉、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等[1]。

1.3 方法

一般疗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治疗, 如:按摩牵引等。治疗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水煎剂, 对照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颗粒剂 (由广东一方制药厂生产) 。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患者肢体麻木感, 力弱、眩晕、颈肩臂痛、颈僵、活动受限、颈颤臂抖、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上述症状明显好转。改善:患者上述症状减轻。无效:经治疗原有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

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卡方检验, χ2=0.332, P>0.05,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相比, 有它的优势, 也存在一些缺陷[2,3]。

3.1 中药配方颗粒剂的优点

3.1.1 安全性

具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并严格控制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限量。

3.1.2 高效性

全成分提取, 有效成分提取率高。采用喷雾干燥、干法造粒等技术, 产品保持了原中药饮片的药性药味。

3.1.3 方便性

调剂方便, 服用方便, 携带方便。

3.2 传统水煎剂的优点

煎煮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化学、物理反应过程, 水煎剂存在着共溶、助溶、沉淀、吸附、混悬等自然过程, 以及化合物与化合物之间相互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新物质或降解物等, 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和降低毒性的作用。

3.3 中药配方颗粒剂的不足

3.3.1中药配方颗粒是单味免煎颗粒, 没有合煎的过程, 所以在临床疗效上不能完全等同于传统的中药汤剂。

3.3.2 有些中药配方颗粒溶解度较差或有沉淀, 口感偏差, 且有渣粒感。

3.3.3 过高的价格使有些患者和基层社区难以接受, 价格比中药饮片相对贵50%左右, 不利于经济有效的原则。

4 结语

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中药现代化的成果, 有它的优势, 也存在一些缺陷, 但总的来说, 中药配方颗粒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汤剂的不足, 与汤剂互为补充, 满足了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 方便了患者。期待进一步深入开展对颗粒剂的研究, 制定规范的国家标准, 使传统中医药在现代化技术的帮助下, 取长补短。

摘要:目的 为了证明中药免煎颗粒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文通过对临床数据的统计观察与分析。结果 证明中药免煎颗粒与传统饮片相比, 有它的优势,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结论 本文对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药配方颗粒,传统水煎剂,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惠林, 唐天驷.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评定标准, 腰椎不稳与椎管狭窄专题研讨会纪要.中华骨科杂志, 1994, 1 (14) :601.

[2]李琳.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相关问题及路径探讨.山西中医, 2009, 25 (10) :53-54.

中药饮片与中药免煎颗粒应用体会 篇4

1中药饮片是中药材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 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对临床而言, 就是根据调配或制剂的需要, 对经产地加工的净药材进一步切制、炮炙而成的成品称中药饮片。中药免煎颗粒剂是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工艺及剂型改革研究的新进展, 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需要, 对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进行特殊加工一种便于携带和服用, 疗效显著提高的新剂型。其工艺是:选优质、道地药材经规范炮制加工而成的中药材或中药饮片为原料, 采用先进工艺, 经过科学提取、低温浓缩、喷雾干燥等工艺精制而成的单味中药颗粒。

2中药饮片的应用具有千百年的悠久历史, 可以说是一代代的中医中药人继承和发扬的结果, 具有严密的中医理论, 在临床应用中的辨证施治得到科学的证实, 是一种经得起科学检验和历史检验的理论体系, 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免煎颗粒剂, 是对理论的发展、创新和实践, 制作工艺采用现代科学的制药技术, 这种“传统融入现代”的理念, 是对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创新, 能够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在融入现代制药技术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保留传统中药饮片和汤剂的功能特性, 是中药发展史上的飞跃。

3中药饮片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临床应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传统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和制剂调剂的需要, 对中药材加工炮制, 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发挥辨证加减特色、个体化用药的载体。其重要意义在于“辨证施治”和“辨证加减”的原则, 这是长期以来中医中药人员总结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但相对而言, 传统中药饮片一抓一大包, 一煮一大锅, 一喝一大碗的特点, 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 不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无法与国际接轨。有时候, 门诊患者上午看病拿不到药, 下午还要来一次取药, 而免煎颗粒剂为患者、医生、药师提供了方便。

4部分医生在临床应用中, 不断摸索出一些适用于中药免煎颗粒剂调配的方剂剂量, 在辨证施治、辨证加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提高了疗效, 明显优于一般的中药饮片。如果每一种免煎颗粒剂都能得到同样的经验, 那么中药免煎颗粒剂将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大部分患者认为, 中药免煎颗粒剂体积小, 包装好, 干净利落, 便于携带, 服用时只用温开水溶服或冲服, 简单省事, 免去了先煎、后下、包煎等汤剂煎煮的诸多麻烦, 方便了不懂煎药知识的患者家属。

5临床应大力宣传中药免煎颗粒剂, 使临床医师逐渐了解并接受中药免煎颗粒剂, 但是在使用中得不到准确的疗效观察, 也没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资料, 疗效不明显是制约其普及应用的一大问题。分析中药传统饮片的继承和中药免煎颗粒剂的现状, 发展中药免煎颗粒剂任重而道远。患者盲目接受, 其原因很简单, 携带方便, 免于煎煮, 不易变质, 服用方便, 没有在治病意义上的积极应用, 对此笔者堪忧。

6可否应用中医方剂学中的经验方, 其用量是否与饮片用量一致等问题不明确, 医生很难确定处方中的剂量, 如:传统中药饮片使用中考虑含挥发油的饮片在高温煎煮中损耗而加大药量, 又如, 含脂溶性成分的饮片在煎煮过程中很难提取而加大煎煮时间或加药量等, 医生还需摸索应用, 这是制约医生大量应用的主要原因。

7在开发中药免煎颗粒剂这一特殊商品的同时, 研究人员要有临床研究经验, 不断完善临床试验, 得到大量的试验数据, 总结出适用于中药免煎颗粒本身的“汤剂歌”、方剂学后再面向社会推广, 使医生在应用中“有法可依”, 既不耽误患者治疗, 又能扩大饮片新剂型的推广。

免煎中药颗粒的优缺点浅析 篇5

免煎中药颗粒是一些单味中药提取液的干燥浸膏颗粒, 是选用适当的溶剂和工艺将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经提取、浓缩、干燥等程序制成的。免煎中药颗粒作为饮片剂型改革的产物, 下面就其优缺点分析如下。

1 优点方面

1.1 实际应用

对患者来说, 免煎中药颗粒服用、携带方便, 免去了煎煮的复杂过程, 急诊患者可随取随服。对调配者来说调配更加简便, 调配过程清洁卫生, 无调配中药饮片的脏、乱、杂等现象, 还可避免手抓、秤称带来的误差。

1.2 质量控制

免煎中药颗粒制备遵循一定的工艺条件, 批量生产, 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 有有效期, 有利于质量控制, 不象中药饮片无统一的质量标准, 无有效期。

1.3 贮存保管

免煎中药颗粒采用铝箔袋包装, 不仅清洁卫生, 体积小, 质量轻, 而且具有防霉、防蛀、防潮、质量稳定的特点, 易于保管, 克服了中药饮片贮存、保管不当带来的走油、吸潮、变色、虫蛀、霉变等质量问题。

2 存在问题

2.1 生产工艺问题

免煎中药颗粒生产工艺需提取、分离、精制、干燥、制粒、包装等程序。提取工艺是否能把饮片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的提取出来, 提取过程是不是造成有效成分的缺失, 都很难确定。

2.2 临床疗效

免煎中药颗粒有违中医群药共煎的原则, 中药汤剂在煎煮时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 机制相当复杂, 目前尚无定论, 但并非免煎中药颗粒中各种有效成分的混合。中药饮片共煎有相使、相佐、相反等作用, 可增强疗效, 也可降低毒性或不良反应。免煎中药颗粒不具备群煎过程, 配方的整体疗效有可能会受到影响。

2.3 价格费用

免煎中药颗粒在饮片的基础上, 加上了溶媒、提取工艺等一系列程序, 其成本大大提高, 对一般人而言, 经济承受能力受到限制。

中药配方颗粒浅析 篇6

1 中药配方颗粒的优点

1.1 服用方便, 便于携带和保存

传统饮片的煎煮是一个很复杂的工艺, 普通患者很难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而且汤剂又很难携带和保存, 遇到外出等情况很难保证准时服药。而中药配方颗粒单味定量包装, 供药剂人员依临床医师处方, 按规定剂量调配给病人直接服用。它不需煎煮, 即服即冲, 改变了中药饮片的粗、大、黑形式, 使传统中药汤剂摆脱了煎煮麻烦、携带不便、口服量大等缺点, 而变得简单、快捷、方便, 是中药汤剂的一种改革。

1.2 剂量准确

普通汤剂只是说一剂煎煮几次, 每天服几次, 没有准确含量, 不同人煎煮差异很大, 给治疗带来很多不确定性。而中药配方颗粒可以达到定量的水平, 相当于原药材的数量, 主要成分的含量都可以很精确。可以达到需要的血药浓度, 而且又不会波动太大。对药物剂量的控制更加准确, 尤其对有毒的药物意义更为重大。

1.3 质量可控

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大多是定性的, 很难定量。一般是外观、形状、色泽等物理特性, 化学鉴定较少, 即使有也是定性。中药配方颗粒可以对药物中某一成分做定量要求, 而且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应用, 定量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此外, 对于卫生学标准更容易检测和控制, 可以达到质量可控的目的。

1.4 主要成分提取完全

传统煎煮用水提取, 只能提取水溶性成分, 脂溶性成分不能有效提取, 挥发性成分又大量流失。而中药配方颗粒采用恰当的溶媒和工艺进行提取, 可以对脂溶性成分有效提出, 并且对挥发性成分可以保留, 最大程度提高溶出率, 可以说是“全成分”提取。

2 中药配方颗粒的几点质疑

2.1 中药配方颗粒无法达到“共煎”目的

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 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和七情配伍方法。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往往体现在复方配伍的综合作用和整体作用上。现代研究表明, 在传统"共煎"的过程中, 能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 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之目的, 充分发挥中医方剂中各药物的配伍作用。中药"共煎"能改变饮片有效成分的溶解度研究显示, 糊化淀粉对芦丁、槲皮素等酚性药物有增加溶解度的作用。中药"共煎"还能降低某些药物的毒性, 增强其疗效, 实验证明, 附子在单独使用时, 其强心作用既不明显, 也不持久, 且有一定毒性, 但在传统共煎"四逆汤"中, 尽管干姜、甘草无强心作用, 但配伍后, 附子的强心作用增强持久, 毒性下降[1]。中药"共煎"能降低细菌的耐药性在黄连单方与复方耐药性强弱的比较实验中, 单方细菌耐药性远远高于复方。中药配方颗粒则无法达到这一目的。

2.2 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过程中的辅料是否影响疗效

中药饮片以“绿色”和天然为优势, 经过提取加工这种优势就会减弱。在提取过程中, 针对某些成分要采用一些特殊溶剂, 或者制粒过程中要用一些赋型剂,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 这些辅料能否与药物成分发生作用, 是否会影响药物疗效, 是否会带来不良反应, 这些问题还没有可靠论证。

2.3 经济因素是否抑制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

据调查现在市场上的中药配方颗粒比同等数量饮片价格略高, 大约高出30%~50%, 主要是由于生产投入加大造成的, 这样的价格能否被低收入者接受, 会不会加重医疗支出。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大批量生产、优化生产工艺来降低成本, 从而降低价格。

3 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现状

3.1 疗效得到基本确认

通过几年的临床应用和观察, 中药配方颗粒的疗效已经得到确认。大量临床资料显示, 中药配方颗粒的疗效优于或同于传统饮片, 这方面的报道很多:河南省中医院党中勤报道中药配方颗粒治疗胃炎46例疗效满意;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林寿宁等用壮肝逐瘀免煎中药对乙型肝炎有显著疗效[2]。

3.2 制度逐步完善

早在2001年6月4日, 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司在北京召开有关专家会议, 讨论拟订“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2001年7月5日《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及《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正式发布, 首次规定将中药配方颗粒纳入饮片管理范畴, 并与饮片一样逐步实施文号管理。全国政协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周超凡在两会上递交了一个关于中药配方颗粒剂的提案。建议中药配方颗粒要尽快统一质量标准并颁布实施, 逐步进入国家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企业也应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 尽量降低成本, 使更多的医生放心使用中药配方颗粒, 更多的普通群众用得起中药配方颗粒, 我们相信随着制度的完善, 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一定会更快。

3.3 国内外市场份额加大

中药配方颗粒剂在日本、韩国发展迅速, 已纳入日、韩等国家及地区的医疗保险用药范围。我国已有30多个省市400多家知名医院使用中药配方颗粒。目前中药配方颗粒的市场份额逐渐加大, 2009年, 全国中药配方颗粒年试制产量超1万吨, 年销售额达10多亿元人民币且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有些推广使用较早的医院已经占30%~50%的中药份额, 大多医院也达到20%左右。而且出口数量也在日益加大[3]。

3.4 患者逐步认同

中药配方颗粒得到了患者的认同, 大多患者认为疗效很好, 而且方便卫生。价格略高得到了更多的利益和效果。

4 两点展望

4.1 制定国家标准

由于目前执行的是企业内部质量标准, 对于质量控制和监督都很不利, 应该通过进一步和传统饮片的对比, 充分开发和利用每一种药物, 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 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并尽快制定国家级质量标准。这些工作虽然任重道远, 但是对中药走向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4.2 作为制药企业的原料

众所周知, 国内中成药的制药企业, 都是购买原药材, 自己通过一定的工艺流程进行提取分离, 进一步加工成合格的药品。如果中药配方颗粒发展到一定程度, 那么完全可以取消每个企业的前处理工艺, 直接用配方颗粒制成需要的药品。这样就会把药物的提取集约化生产, 节约每个制药企业的资源。

综上所述, 中药配方颗粒具备传统饮片无法比拟的优点, 它适应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要求, 得到了医患的认可, 疗效得到确认, 市场销量逐步增加。虽然存在一些质疑和阻碍发展的因素, 但中药配方颗粒是传统中药饮片改革的一大举措, 中药饮片改革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前景广阔, 任重道远, 是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希望所在。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与应用, 不仅方便百姓, 减轻药房劳动强度、改变中药房脏、乱、差等微观方面, 还对国家药材资源充分利用;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避免工厂中药提取的重复投资;稳定饮片价格;增加中药出口创汇等大的宏观方面有重大意义。所以, 饮片改革势在必行。从大处着眼, 推广使用中药配方颗粒利大于弊, 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300.

[2]林寿宁, 黄彬, 朱永苹.壮肝逐瘀煎抗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 2002, 25 (1) :17-18.

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汤剂的比较 篇7

1 中药配方颗粒的现状

1.1 中药的配方颗粒的制作工艺

中药的配方颗粒是单味的中药饮片经过提取和浓缩之后配制而成。这种药物在国内称作是中药浓缩颗粒剂, 在民间的称呼也复杂多样, 如新饮片、饮料饮片、中药饮片、科学饮片等。这种中药颗粒是用中药饮片作为原料加工的, 经过提取、分离、浓缩和干燥, 最后通过制粒完成工序。这种药物需要统一的规格, 其剂量和质量标准也是统一的。这种新型的药物在加工前需要经过煎煮、过滤浓缩、喷雾干燥, 病人用药时, 每单味药合而冲之, 即冲即服[1]。2011年4月国家药监局正式命名为中药配方颗粒。在2011年的11月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已经对这种药物暂停了其管理规定, 将其纳入了中药饮片的管理, 并且把这种药物的配方质量标准的研究技术确立了其合法的低位[2]。

1.2 中药配方颗粒的优点

近年来, 配方颗粒应用于临床, 给患者带来便利, 也非常符合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包装小, 携带方便, 易于冲水服用。每1剂的量也好控制, 避免了汤剂的煎煮程序体积大、不易携带的缺点, 患者易于接受。特别是对一些经常外出的患者, 既不耽误工作, 也可以遵医服药。对于中药调剂工作带来很大改进和提高。在应用方面, 其使用方便卫生, 省地、省时, 工作效率非常高, 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使用价值较高。

1.3 中药配方颗粒的缺点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配方颗粒已与国际化接轨, 日本、韩国的中药复方配方颗粒很先进, 品种很多, 中国在这方面很欠缺, 有待开发, 研制, 提高。随着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一定会有所突破。因为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 早在唐朝, 汉朝, 中国的中医药事业世界领先。中国最早的伤寒论在日本很多大师级已是案边共枕, 特别是明代的本草纲目的完成把中医药事业推向了一个高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很值得后世学者探讨和挖掘。中药配方颗粒有待于应用和普及。配方颗粒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造价也很高。它的费用高于一般中药饮片的1.5倍, 因为它是中药材应用于现代化学技术, 浸提, 粉碎, 煎煮, 提取干燥, 制作工艺很复杂。在安全性方面, 其复合煎药的解毒性能, 仅靠单纯的化学成分来判定疗效, 显然达不到临床方剂的传统疗效。在中药配方颗粒的起源上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 还有我国的台湾以及西方的一些国家[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医临床事业的不断发展, 以上问题将逐一解决。

2 中药汤剂的现状

2.1 中药汤剂的制作工艺

中药汤剂是将中药饮片或粗粒加水煎煮, 去渣取汁服用的液体剂型[3]。汤剂亦称“汤液”。以药材粗粒与水共煮, 去渣取汁的液体药剂又称为“煮散”。以沸水浸泡药物, 服用量与时间不定或以冷饮着又称为"饮"。汤剂主要供内服, 也有煮汤供洗浴、熏蒸、含嗽等外用者, 分别称为浴剂、熏蒸剂及含嗽剂等。汤剂的制备质量受药材品种、饮片炮制、药材粒径、煎药器具、煎药火候、煎煮用水、煎煮次数、煎煮时间有关, 还有特殊中药的处理也就是中医方剂的脚注用法。

2.2 中药汤剂煎煮的优点

(1) 成分增溶而增效。煎煮时当成分增加时这种药物的疗效就会大大增加, 就如当归承气汤煎液中磷脂含量不同对大黄蒽醌的溶出率也是不一样的。结果表明, 当归的用量增加时, 磷脂的含量就会增加, 当磷脂浓度达到520μg/ml会使总蒽醌的融入率增加到一倍左右。 (2) 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通过煎煮可以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比如四逆汤中的附子与干姜配伍合煎不仅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还可以改变附子单用引起的异位心律, 单用附子的毒性比四逆汤中附子的毒性大4.1倍且甘草单用并没有强心作用, 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有很大的强心作用。如果四逆汤中的每味药单煎无论次序如何都没有四逆汤的这种疗效。再比如生脉饮中三药合煎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明显高于三药单煎。

2.3 中药汤剂煎煮的缺点

成分挥发或沉淀而减效。含有挥发油的或其他挥发性的药材, 在煎煮过程中易挥发损失, 如柴胡桂枝汤中的桂皮醛的煎出量通常为原药材含量的5%以下, 但若采用回流煎煮, 含量可达54%, 说明回流煎煮可以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失。汤剂需临用新制, 久置易霉变, 不便携带, 直接服用容积大, 特别是儿童难以服用:脂溶性成分和难溶性成分以水煎煮, 不易提取完全等。

3 中药配方颗粒和汤剂的应用前景

中药配方颗粒存在以假冲好的现象很多主要是有效化学成分相同就可以包装应用, 没有统一的国家质量标准, 所以这个问题应给予统一。一般的药物必须经过四期临床以后方可应用, 所以安全性不可靠。目前按中药饮片进行管理, 它是一种新型制剂。按饮片管理不规范。中药配方颗粒实质上就是药剂的“单味药浸膏颗粒”, 它应该是不仅可供配方用, 也可单独使用。如果限定中药配方颗粒, 就应该做一下颗粒和饮片之间的药效学和毒性的对比试验。不然不能说明两者的差异。所以鉴于上述原因, 我们应该认为这是中药浸膏颗粒而不是中药配方颗粒, 在学术上来说, 更加的科学严谨, 实际上, 这能够提供配方还能够作成中药的原料, 能够配制成很多的药剂而单独的使用[4]。应该按中药的简略注册的要求去研制。所以应该对这种中药配方颗粒进行提倡。这种药物会有很多的优点, 不仅能够临时煎煮还可以提供急诊快速的中药。还能够适应国际市场, 所以附加值很高。但是中药颗粒还应深入研究, 不断完善。如今汤剂剂型改革也在向纵深发展, 比如袋泡剂的产生, 已改变了传统汤剂的单一形式, 正在被多种变异形式所取代。汤剂剂改研究, 必须坚持中医药理论特点, 加强对复方群药合煎液的化学成分研究和药效考察, 为汤剂剂型改革提供组方理论, 制备原理及药效物质基础的现代科学依据, 也有利于启迪和创制新药。

综上所述, 中药配方颗粒和汤剂都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 配方颗粒的工艺方式给服药者带来很多方便, 和汤剂相比还有很多缺点, 相信随着中医临床事业的发展, 配方颗粒和中药汤剂的改革将会更加符合患者的需要。

摘要:配方颗粒的造价较高, 工艺复杂, 但相比汤剂便捷, 患者满意度高, 临床价值值得肯定。中药配方颗粒给服药者带来很多方便, 但和汤剂相比还有很多缺点, 相信随着中医临床事业的发展, 配方颗粒和中药汤剂将会更加符合患者的需要。

关键词:配方颗粒,汤剂,中药

参考文献

[1]杨晓光.十字路口上的中药配方颗粒[J].首都医药, 2001, 8 (10) :9-12.

[2]焦广明.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使用概况[J].江苏中医药, 2002, 23 (3) :42.

[3]谭伯森, 谭大刚.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的成本及效果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 2010, 18 (5) :516-517.

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进展 篇8

1 中药配方颗粒的原材料制备研究

中药配方颗粒的原材料与传统的中药饮片相同, 均来自于各个产地的道地药材, 产地、收获时间、采摘过程以及饮片的粗加工等, 对中药配方颗粒的药性和药效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 (1) 集团化产业发展路线:中药配方颗粒的配方固定, 供求关系比较稳定, 因此对所需大宗道地药材可以在原产地进行人工种植和收获, 通过签订供求合同, 对道地药材的药龄、药性、药效等严格要求, 确保产量的同时, 从原材料开始保障药效稳定。 (2) 原材料产地选取:道地药材指的是在当地具有适宜的药材生长环境、较长的药材采集和加工历史, 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同类药物, 品质更佳、药效更强[3]。例如山东平邑的黄芪具有悠久的历史, 有研究记载其有效成分黄芪苷的含量达到22.3%, 与其他地区相比, 含量超出3~5个百分点。 (3) 原材料的制备:祖国医学历来医药不分家, 手工制备药物原材料作为中医大夫的必备技艺, 药效普遍优于机器粗加工。但随着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在产量和工艺方面难以做到兼顾。目前的制备方式仍然是机器制备, 人工检验, 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材料制备的标准, 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发展方面。

2 中药配方颗粒的加工工艺研究

中药材原材料的品种具有多样性, 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等, 各自的加工工艺差别很大;另外, 现代药理研究中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鉴别, 是提取加工中药配方颗粒的基础, 同样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因此中药配方颗粒的加工工艺, 是一项集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素质的研究。中药配方颗粒的加工工艺比较复杂, 包括有效成分的浸润提取、分离和浓缩、喷雾干燥、制粒包装等步骤[4]。 (1) 浸润提取:根据有效成分存在水溶性、脂溶性以及挥发性等性质, 利用沸点、密度等数据, 结合化学特质, 进行提取[8]。 (2) 分离和浓缩:分离主要针对提取出的有效成分溶液中的部分杂质, 除难溶物外, 对胶状体、淀粉及其他粘性物质, 也有相关的分离措施。浓缩工艺目前主要采用真空薄膜浓缩工艺, 利用真空减压条件下, 低温浓缩特性, 可以有效的增加浓度, 而不破坏有效成分[5]。 (3) 喷雾干燥:上述浓缩后得到浓缩膏状体, 对其进行喷雾干燥, 通过调节进风和出风的温度以及压力, 加速干燥过程。 (4) 制粒包装:作为产品的最后环节, 在制备的基础上还要担负起检验的要求。目前的加工工艺主要以单项有效成分提取为主, 但现代临床药理研究发现, 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不能以偏盖全, 多种有效成分的综合作用才是中药材制剂药效最有利的保证。因此多成分提取制备工艺的研究和发展,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成为中药配方颗粒制作工艺的研究热点。

3 中药配方颗粒的药理药效研究

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在药理、药效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是对中药配方颗粒的最大质疑。有文献研究发现, 利用动物进行药效试验实验, 从十数种传统成方、验方的中药饮片煎煮汤剂与提取的有效成分合剂对照实验发现, 两种方案的药理药效并不具备明显的差异, 而且与传统中药饮片相比, 有效成分提取液在药效时间方面, 还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提示中药配方颗粒的药理药效可以适应祖国医学的传统诊疗方式包括阴阳脏腑、六经辨证等[6]。

4 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质量标准研究

中药配方颗粒发展到今天, 已经形成一条产品研发、动物检验、临床试验、临床推广的发展模式, 各类新型制剂层出不穷, 无论医师还是患者都对其药效和适应症等有标准化的诉求。作为祖国医学的延伸, 并没有国外相关经验的借用, 因此在产品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必须走独立自主的道路。目前已有的质量标准包括药性和含量标准, 如借助气/液两相色谱分析仪、红外光度仪、毛细管电泳仪、重金属检测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仪、薄层数码成像技术等多种现代分析鉴别方法, 鉴别药物中的有效成分, 与已经建立的标准化中药配方颗粒有效成分色谱进行比对, 确定有效成分药性。再比如葛根配方颗粒作为常用制剂, 其有效成分为葛根素, 质量标准要求其不得低于10%。当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 在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化发展的今天, 发展的势头和产业质量标准的建立并不匹配, 一批质量低劣、以次充好的制剂产品冲击市场, 并对患者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对整个产业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危害。对这一现象, 既要治标, 更重要的是治本。除了号召医师、患者、商家三方进行抵制外, 加快质量标准的建立才是唯一可行的途径[7]。

中药配方颗粒发展至今, 仅20余年时间, 产业的发展尚未成熟, 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1) 部分验方尚未完全攻克[8]:生脉散中包括人参、麦冬、五味子三种药材, 现代医学中冠心病和一些循环系统疾病对此方比较适用, 中药饮片的效果已经得到临床验证。但经过提取有效成分颗粒后的混合使用发现, 药效不及中药饮片, 另外四逆汤的中药配方颗粒中乌头碱的毒性作用并未如中药饮片中经过药理作用加以去除。因此,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 对已有成方的研究仍然是中药配方颗粒首要研究方向。 (2) 标准化进程缓慢:上述研究中已经提到了标准化对这项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过于缓慢的标准化进程不但会拖累产业发展速度, 一些质量低劣、以次充好的制剂还会对市场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对上述不足和问题的认识并非要因噎废食, 反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研究方向和指导作用。

中药配方颗粒是一项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制药工艺紧密结合的药品产业, 是对传统中药饮片的重大改革, 已经发展到美国、欧盟、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多个国, 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从国家角度来讲, 制成中药配方颗粒可以提高中药材的利用效率, 减少药品和土地的浪费。而且相比于传统中药饮片, 中药配方颗粒在质量和价格监管方面, 都能在统一标准下进行, 增强了监管力度。对患者来讲, 中药配方颗粒在吸取了传统中药饮片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优势基础上, 增加了免煎煮, 操作方便, 安全卫生等优势。对医院来讲, 各类中药材的存放要求不一, 不但储存不易, 还会有堆放杂乱, 嗅觉影响等诸多问题。通过制成中药配方颗粒, 对改变中药房传统的脏、乱、差现象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综上所述, 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相比, 优势明显, 可以作为未来中药制备的发展方向, 但尚有多方面的欠缺, 需要时间和投入的支持[9]。

关键词: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崔景朝, 赵自明.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进展 (Ⅰ) —文献综合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3) :235-238.

[2]崔景朝, 赵自明.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进展 (Ⅲ) —药效学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5) :270-274.

[3]吴镝, 赵忠慧.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5) :10-11.

[4]叶殷殷, 曾元儿, 曹骋, 等.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 (5) :807-809.

[5]张红梅, 宋景政, 谭红胜, 等.从汤剂到颗粒剂:中药配方颗粒20年回顾与展望[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 14 (4) :1740-1753.

[6]谢靖屹.中药配方颗粒特点分析[J].广州医药, 2011, 42 (2) :40-42.

[7]陆学工.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优劣浅析[J].浙江中医杂志, 2010, 45 (2) :146.

[8]陈培胜, 朱月信.中药配方颗粒行业标准研究思路[J].中医杂志, 2012, 53 (6) :469-472.

上一篇:加氢精制装置下一篇:兴趣促进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