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促进主动性

2024-10-01

兴趣促进主动性(共12篇)

兴趣促进主动性 篇1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 使我逐渐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其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的能力, 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

一、真诚教学,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位老师如果整天板着面孔, 表情冷漠, 态度粗暴, 甚至冷遇恶言, 讽刺挖苦, 学生对他又怕又畏, 有时还产生反对情绪, 这样老师的课, 学生怎能充满兴趣、怎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呢?因而,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老师真诚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主动去接近他们, 给予关爱和温暖, 课堂上善于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 学生就会从内心对老师真诚地接受, 真正地信服, 从而真正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 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上这样的老师的课, 学生如沐春风, 轻松活跃, 兴趣盎然, 当然学习起来就更积极主动了。

二、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开展想象

语文课运用情景教学, 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使之与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 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就拿学习《君子于役》这首诗来说, 我先出示了一幅事先请美术老师画好的画, 当学生一边读着“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的诗句时, 一边感受画中的意境: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暮色苍苍, 一位老人孤零零地站在村头向远处张望……哀婉凄凉的画面与诗中所描绘的妇人盼聚无望, 度日如年的心境浑然一体, 学生深深沉浸在这一氛围当中。这时, 我又鼓励学生:你能展开想象, 用语言具体描述一下吗?于是一幅幅“语言图片”在课堂上积极展现出来:大约两千多年前, 在一乡村村头, 日暮时分, 在一抹残阳夕照的逆光里, 伫立着一位无依的妇人。庭院里, 鸡禽进窝, 原野上牛羊归来。妇人久久地伫立在村头, 失神地凝望远方, 不时发出声声叹息。暮色愈来愈浓, 她的愁思愈来愈长……听着这样的描述, 我们也禁不住神色黯然, 几欲泪下。创设情景, 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充满情感意识和情感行为的空间,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 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

三、体验成功, 稳定学习兴趣

人在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后, 总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因此, 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稳定下去, 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在努力中看到希望, 从成功中尝到甜头,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那些学习好的学生, 由于在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 经常受到老师的关照和表扬, 因而表现出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 越学越有兴趣;而那些学习差的学生, 本应加倍努力学习, 但由于失败, 再加上经常受到老师的冷落、批评甚至斥责, 因而学习情绪低落, 愈学愈厌学。其实,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智力就差, 他们也有自尊心、好胜心。只要我们能转变观念, 尊重他们, 热爱他们, 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就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巩固和发展, 使他们学习有所进步。在语文教学中, 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这样一节课下来, 每个人都有显身手的机会, 每个人都有了成功的体验, 从而由成功走向成功, 逐步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

四、利用资源, 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语文源于生活, 生活就是大语文。只要我们善于捕捉社会生活的素材, 采集社会生活信息, 就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春》一课中, 描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迎春图”。为了深入理解这几幅图, 体味文章主旨, 我带领学生来到野外, 让孩子们上山坡, 在草地里亲自观察, 在春风吹拂中拉起了长长的线, 放起了风筝, 孩子们在春风灿烂中尽情体味春风的抚摸, 欣赏春花的缤纷, 感受春草的柔韧……在课堂上, 他们结合课文相互交流, 并尝试用自己的笔触写出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象, 与课文中的描写相比较, 既增强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 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水平。语文教学资源广阔无垠,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将会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五、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充满兴趣的小故事是我们师生的最爱, 它短小精悍, 语言凝练, 富有哲理, 引人深思。学生根据老师要求的范围, 博览群书, 搜集材料, 积累这样的小故事, 然后在语文课上复述。如此提高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而且这些小故事也是写作的绝好素材, 由此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写作水平的提高。“一分钟竞赛”也是我们经常开展的活动, 例如“一分钟背诵比赛”“一分钟默写比赛”“一分钟朗读比赛”等等。这些“一分钟竞赛”, 用的时间短, 运用灵活, 每节课都可以开展一次。经常开展这样的竞赛, 增强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只有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语文老师应从多个角度展示语文的魅力, 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争取更好的成绩。

兴趣促进主动性 篇2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例如,对篮球感兴趣的人,总喜欢看那些自己喜欢的球星的消息,球队的新闻,他们的战绩,排名等等;对钱币感兴趣的人,会想尽办法对古今中外的各种钱币进行收集、珍藏、研究。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不是那些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们,而是兴趣,很多人说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你对看电影玩游戏有兴趣么?如果有的话那么你也可以对学习有兴趣,其实兴趣在你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利用的好会事半功倍。

在你阅读一本书之前,先看看索引目录和封面联想一下如果你掌握了这本书里面的内容会怎样?大胆的想,你的学习要有目的性,一旦目的明确了,你的兴趣也就有了。每天一个小目标然后完成它,这样你的兴趣会被累计,因为那能给你一种成就感。

当我们受到挫折或打击时,首先要耐心的去寻找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是外部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如果是自己的原因可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弥补,如何避免下次发生。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主动性 篇3

关键词:主动性;学习兴趣;激发;提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所学内容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逆制学习中的疲劳,让学生在愉快积极、主动的气氛中进行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揭示问题,探索方法和规律,从而获取知识。如:我在教《球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先让学生猜猜自带的球体物品表面积,再让学生说出如何计算,然后我以旁观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验证猜想,最后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学生全心投入,运用各种方法(剪、拼、补等),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做法,看着他们都在兴致盎然地“做数学”,都在数学活动中寻找自己的答案,真正“让课堂成为一个各抒己见的场所,一个探索问题的场所,一个聆听他人发言、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场所”。

二、用爱心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

中学数学是一门较枯燥的学科,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没有任何兴趣。那么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课,就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

我们学校的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家里的条件都不是很好,多数学生的父母都长年在外打工。我班上有一个叫卢亚楠的学生刚从外校转来,父母都外出打工,剩下她一个人在家读书。她性格内向,对新的环境不熟悉,表现得很孤独、无助。从我的观察发现,她还是想学好,但力不从心,有问题不敢问老师和同学。针对这些情况,我先找了班上几个较优秀的学生主动靠近她,和她谈心,揭开她优秀的一面。然后我也找她谈,消除她自卑的心理,逐渐让她融入集体当中。针对她成绩差,我找了个数学成绩好的同学经常帮助她,同时我也给她耐心的辅导,就这样,一颗无助的心找到了依靠。她的成绩突飞猛进,我也尝试了成功的喜悦。

教育中献出爱心,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循循善诱,耐心教育,只要学生有小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地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三、化枯燥为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课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踐中学习知识。例如:教学“多面体”这一节课时,以实际例子形象展示,学生易懂。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同时也可以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中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他们好奇的问题。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学习主动性的理想效果。

四、努力用教师的行为和情感来影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包含着情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渐熟悉、亲近,进而发展成为朋友。教师的品格,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敬业态度、责任感,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往往会将对教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师生情感越融洽,学生就越喜欢老师的课,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就越高。反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积极性就无从谈起。

“春风化雨润心田,育人育德细无声”教师应该心中有爱,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尊重与关爱应该时时存在。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关爱,必定会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激发,从而产生学习动力。

作者简介:

徐晓辉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第一中学数学教师,毕业于齐齐哈尔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中学一级教师。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第一中学)

兴趣促进主动性 篇4

一、精心设计好一堂新课的导言

一堂新课的导言, 是否能够吊起学生的“胃口”, 是学生对本节课是否感兴趣的一个先决条件。一段好的导言, 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 增加课堂趣味性, 使学生的“胃口”大开。我经常采用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 而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又解决不了的问题来吊起、吊足、吊高学生的“胃口”。如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时, 我这样来导入:我们同学有这样的体会, 在拌黄瓜菜时, 在切好的黄瓜条上撒上盐, 一会儿的时间盘子里会出现什么东西?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水。我又紧接着问学生:为什么撒上盐之后盘子里会出现许多水呢?学生对此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 我就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要点指出, 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听讲, 也会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确实离不开生物学, 这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会与日俱增。

二、上好实验课, 做好演示实验

我们都知道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学生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 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 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学生通过亲手做实验所获得的实验能力、操作技能、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是学生必须具有的素质。由此可见, 加强实验教学是全面完成生物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因而, 凡是有条件或是难度不大的实验, 我都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 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除了做好分组实验外, 还特别注意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如在学习蚂蚁的通讯时, 我给同学们准备好了砂糖、木屑、培养皿、放大镜。首先让学生在培养皿里的一侧边缘上放上一堆小木屑, 另一侧边缘上放上一小堆砂糖, 然后让学生极其小心地 (不使其受伤) 抓来活蚂蚁放入培养皿里, 拿放大镜进行观察。过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将这两只蚂蚁的触角全部剪掉, 再重新放入培养皿中, 再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两次观察结果使学生很容易看出:未剪掉触角的蚂蚁很快利用触角找到砂糖而大吃起来, 而剪掉触角的蚂蚁到处乱走, 像迷了路一样, 分辨不出砂糖和木屑。由此得出结论:触角是蚂蚁的嗅觉和触觉器官。这样就能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 且知识掌握得既牢固又灵活。

三、上好活动课, 促进科技活动的发展

有的教师认为活动课就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玩玩, 让学生从思想上、身心上彻底地放松一下, 以充沛的精力去迎接下一堂课。而我却不这样认为, 我认为生物学活动就是以生物科学为主要载体, 以充分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 以最新信息和学生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 在教师地指导下, 以学生主体活动方式组织的一种课程。生物学活动课的开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培养毅力、发展经济、丰富感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因而我把生物活动课摆在和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有一堂活动课我是这样安排的:带领学生到校园内走一走、看一看, 向他们介绍校园内各种各样的植物名称、生活习性以及它们的分类学知识等。当这堂课快要结束时有位同学看到一棵开着黄花的猫眼草, 问我:“老师, 据说这种毒性很大, 我看到牛、羊等很多动物都不敢吃它, 也不去碰它,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针对这个同学的疑问, 我就对同学们说:“这种草叫猫眼草, 毒性很大, 但是我们能不能把猫眼草的毒性变害为利, 为人类服务呢?”于是, 同学们你一言, 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争论得面红耳赤。我对同学们的意见进行筛选后, 指导他们开展科技活动, 利用猫眼草浸出的液来杀灭苍蝇的幼虫———蛆,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指导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记好各种实验数据, 并一一写出了很像样的论文。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

我们都知道,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 都是枯燥无味的讲解和抽象的理解, 学生是不买账、不感兴趣的。自从电化教学的手段进入课堂后, 为现代教育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新内容更快、更牢固, 课堂气氛更活跃, 能突出教学重点, 很容易解决教学难点, 这些是其它任何手段都无法比拟的。如在学习观察鸡卵的结构时, 以前只靠教师枯燥无味地进行讲述, 恐怕讲上十分钟, 全班能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能理解也算是非常好的效果了。而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 我利用鸡卵的VCD光盘, 轻轻地一点鼠标, 就将鸡卵的结构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即使看上两遍也用不上三分钟。而这一过程的重点加难点也被学生理解了, 这一过程不仅直观, 而且形象, 还能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更快。

五、网络与联姻生物, 显出无限魅力

网络的发展为信息的获取、传递, 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面对着网络的巨大冲击, 网络的信息量是无与伦比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可以在计算机上建立教师主页, 并确定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目标, 提供相关课件和与教学内容相关网站的网址。比如, 在教授生态系统与生物链时, 课本上的讲解并不系统, 也不直观, 而且例子也缺乏典型性, 于是我对学生说:“这节生物课, 我们去微机室上。”学生一听都欢呼雀跃, 上课时, 学生进入教师主页, 阅读本节教学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 然后利用教师提供的课件和网址浏览相关网站进行自主学习, 并在教师主页所设置的聊天室和留言板上探讨问题、发表观点和看法, 学生热情高涨, 一节课不知不觉过去了, 效果良好。为了上好这样的课, 教师应找一些最新的相关知识及其应用方面的网站、主页做成多媒体课件, 上课时把课件和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 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爱好留下发展空间。

摘要:生物, 在中学阶段是一门必修科目, 在卫生职业中等专业的科目中处于“副科”的地位。由于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引导探索 促进主动学习 篇5

自学互帮导学法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李子垭小学

唐其林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是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大趋势。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下面我简要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提供契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要让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学习,就必须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先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同学把课前准备的直径不同的四个圆,将它们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并剪下来进行重新拼排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发现剪下来的图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且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半圆周长(πΥ),宽相当于圆的半径(Υ),由此得出圆的面积公式(s=πΥ²),通过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面积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胸。这样把学生推到探索新知的“第一线”,向学生提供探索的契机、设计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途径。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思索问题,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造情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我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出示一个商场经常用的抽奖游戏,让同学们参与到游戏中,并引发大家进行讨论,哪种奖品的中奖率更高,为什么?这样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同时也激起了大胆探索的兴趣,又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运用迁移规律,促进主动学习迁移规律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知识贮存于大脑之中,而是最终要化为能力,去解决不同情境的数学问题,这要通过迁移来实现。数学知识中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出示新的学习内容时要尽量揭示它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知识的相似相通之处,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的四则运算》时。就把以前学过的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迁移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先出示原来学过的整数四则运算作为准备题,让学生在解答准备题时先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师再把算式中的整数换成小数,这时再引导学生解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运用迁移规律教学,不仅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特征和解题方法,而且有利于把数学知识化深为浅、化难为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迁移规律,促进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运用操作实验法,促进主动学习

数学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去探究,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也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让他们把所学知识记得更牢固,应用得更得心应手,所以,当遇到有这方面的活动,要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操作实验中,去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例2和例3时,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讨论、交流和总结,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他们才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才会快乐地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产生过程,熟练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各种教学改革要达到的最高目标。

兴趣促进主动性 篇6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中专学生,他们的定向能力虽有了一定的层次,但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微机原理”二进制数的加法,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课件:计算机里面二进制数字0和1相加、飞舞的状况。此情此景,学生已有了感性认识,随后,我又在图画上方出示具体的二进制数的相加情况,激起学生想象,使他们好像能够看到或亲身经历计算机内部二进制数的相加情况,增强了上课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感知,把握重点难点

学生的认识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而以多媒体操作,使其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丰富化,有利于学生感知。

如,教学“微机原理”的循环程序时,可利用课件演示计算机内部循环程序的执行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此课件,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如果用空洞的说教,此问题相当难解决,看过课件以后我们再回头看此问题,学生就感到容易多了,进一步加强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理性认识。我们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充分鼓励、引导学生自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与提高的学习方法,有效地来学习。

三、利用多种感官,参与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增强记忆

学习的过程涉及学习主体的知、情、意、能、行等多方面因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三天后记忆的内容可达80%左右,而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声、光、色的多种优势,并通过信息的动态演示,刺激多种感官,引导学习过程,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途径。

如在学习“Excel”的公式引用时,首先要让学生记住此公式的使用方法,同时也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此公式什么情况下地址将发生改变,什么时候不发生变化,可以通过公式的演变让学生了解;然后,教师用几种不同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在师生答辩的过程中,进一步利用演示过程来证明学生的讨论结果,让学生明白道理,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学习中发展,形成能力,这样有利于记忆的发展。

四、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创造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在讲计算机知识时,这是一个新鲜的、错综复杂的事物,往往同一问题不只有一种方法,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只强调某种方法,可能对学生的学习就是一种误区。例如:要求在某一文件夹下建立一个“新文件夹”,教师只讲了一种方法:在“文件”菜单中找“新建”。但此时如果要求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了解其他一些相关的菜单、命令等,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性。

总之,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的“填鸭式”教学为生动活泼的“主体教学”。

兴趣促进主动性 篇7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让学生喜欢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要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入探究活动, 就要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对象产生兴趣。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直观的情境和灵活的导入方式进行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1.创设直观情境, 直观呈现

在教学实践中, 要让情境富有韵味, 教师就需吃透教材, 摸准学生的特点, 灵活采用多媒体、故事、活动、话题等方式来创设情境。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中, 教师先用幻灯片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计算其面积, 然后引导不同组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分割为两个相等的三角形, 再引导学生观察分割出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由此引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开发利用教材, 灵活导入

在教学实际中, 教师要多从教学需要角度出发, 灵活地利用好教材, 通过丰富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认识小数》的教学为例, 教师并不是单纯地用教材中所给的实物图片来向学生提问, 而是展示一些实物且实物上有价格标签, 然后再问学生:这些物品的价格是多少?如何用元、角、分来表示?通过生活来直观引导学生进入到小数世界中,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 在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师也可采用实物, 模拟购物活动来进行导入, 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并开始学习小数。

二、动手操作, 亲自体验, 让学生乐意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提倡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亲自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也有积极意义。

1.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数学教学只有和生活合二为一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感受数学,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从而参与数学探究活动。以《三角形》的教学为例, 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三角形的特点, 了解三角形的边和顶点, 教学中教师首先采用“看一看”的方式来了解三角形, 然后以“说一说”活动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接着以“摆一摆”活动来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出三角形, 以“画一画”, 相互“比一比”再“说一说”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认识三角形, 整个教学在活动中顺利展开, 学生兴趣高涨, 学而乐。

2.创造机会, 引导学生亲自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动手操作的, 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材并多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 由此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体会, 丰富其感知。以《校园的绿化面积》教学为例, 教学中教师不拘泥于室内教学, 而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 带领学生对校园的各种绿化面积进行测量、计算, 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的计算公式, 课后以“我们小区 (社区或家) 的绿化面积”为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分组或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绿化面积, 提高其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互助探究, 让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构建知识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学习体验, 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提出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

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探究, 教师需要将知识点分割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细小板块, 然后借助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以《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为例, 要让学生求多边形面积其实是要将其转化为其他图形, 然后再进行计算的, 但学生一开始并明白这一点。为此, 教学中教师先借助主题图 (课前安排小组学生按照主题图自己绘制相同的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 以问题“两个多边形的图形面积是否相等”来作为引导,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开始交流, 甚至一些学生开始利用剪刀剪下图形来进行拼接。在小组成员的努力下, 学生们发现了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此时教师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如何进行计算?”小组学生又开始讨论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此, 整个课堂在讨论交流中顺利展开。

2.交流反馈, 质疑归纳应用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 此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来给学生进行解答, 在教学实践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导不同小组间进行质疑, 相互辩论, 然后教师再总结归纳。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看一看”“摸一摸”和“说一说”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后, 学生就发现正方体的每条棱长是相等的, 每个面的面积也是相等的。而这些知识点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 而是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在教师的鼓励下, 学生的学习自信得到了较好的激发, 学习更加主动。

兴趣促进主动性 篇8

一、多听音乐曲目, 记录感受

为了能够使学生产生钢琴练习的兴趣, 教师首先要从听入手。听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乐曲知识的输入过程, 通过学生的听, 学生会感受到美和音乐的魅力, 从而找到自己自己的兴趣点,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会听并理解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通过听的方式, 学生会更好地理解, 从而提高自己音乐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把听过自己喜欢的乐曲的感受和心得写下来, 因为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会使学生每次练习和翻看的时候都会产生记忆犹新的感觉。带着这种喜欢的心情, 学生进行钢琴练习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听音乐作为一种缓解的方式也改变了学生不断进行练习的劳累, 使学生的心情可以放松, 陶醉在音乐的美感中, 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练习和弹奏的主动性, 从而演奏出动听、优美的节奏。

二、自己作词作曲, 提高能力

为了使学生的钢琴练习兴趣能够持续, 就要从学生的自身来进行挖掘, 从学生的潜能来进行开发。学生通过对于钢琴的学习, 进行一些简单的创作都还是可以实现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究之后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潜能来进行创作。进行创作看似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其实通过学生的练习学生也还是都有这个能力的,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进行创作, 选择自己喜欢的节拍、节奏, 通过钢琴演奏的方式来表现出来。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可以得到表达, 从而激发了学生练习钢琴的积极性。学生会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下进行探究, 主动地进行练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实现学生对于钢琴演奏能力的提高。

三、选择音乐风格, 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 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可见, 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学生练习钢琴中, 教师当然也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和内容来进行练习, 使学生能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来进行探究和思考,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关注练习曲目和风格的选择,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挑选出学生感兴趣的曲目来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从学生喜欢的音乐风格入手, 指导学生进行钢琴练习, 如学生喜欢通俗音乐, 教师就可以首先从通俗音乐开始指导学生练习, 使学生能够入门, 掌握基本的规律和方法, 形成自己的演奏技能。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引导学生去练习其他风格的音乐曲目, 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外国的优秀音乐的曲目等, 不断地扩展学生的视野和强化学生的技能, 会增加学生练习的主动性, 从而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能力。

四、营造合作氛围, 互动提高

在钢琴练习中一个人进行练习会感觉到枯燥和无聊, 时间久了, 难免会失去主动性, 不想去练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练习, 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到练习中, 让学生共同说说自己练习的感受和体验,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钢琴曲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 透过音乐的形式, 看到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和内涵, 融入到音乐的本质中, 形成深刻的理解, 从而更好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练习。在活动讨论中学生会你一言, 我一语, 说一说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 在沟通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思路能够变得更加广泛, 促进学生相互学习, 产生学习兴趣。沟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空间和舞台, 学生在沟通中形成了活跃的学习氛围, 可以把自己遇到的困惑和不解在交流中解决了,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技法的掌握, 提高了学生练习的主动性。有了这样的一个平台, 学生会主动地进行练习,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能力, 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五、参加各种比赛, 驱动练习

兴趣是随着学生对于钢琴学习能力而不断增加的。学生的能力越强, 兴趣也会越高。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比赛的形式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促进学生在比赛中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从而带着更大的兴趣进行练习和学习。通过不同形式的比赛, 学生会看到比赛中自己的不足, 也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从而使学生能够产生更大的练习动力, 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练习, 在比赛中展现出更加优秀的自己。

总之, 钢琴练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练习, 使学生的兴趣能够在练习中产生, 从而反过来激发学生更好地进行练习, 实现一个良性循环, 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通过教师的有效诱导, 学生会产生练习的动力和兴趣, 在练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实现能力的提高。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钢琴练习主动性, 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制定出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的活动和任务, 使学生能够主动练习。主要探究了多听音乐、自己作曲、选择风格、营造氛围以及参加比赛等几种形式来提高学生进行钢琴练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兴趣,钢琴练习,主动性,比赛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0.

兴趣促进主动性 篇9

一、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方法, 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 意识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很多情况下, 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是由于数学教师满堂灌, 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 该怎样去学, 从而导致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 学习兴趣下降, 无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要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每次数学课的学习目的, 即数学课堂上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堂数学课学习内容的价值, 即现在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有何联系, 对学生今后发展有什么意义;最后教师还应该具体指导学生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要求.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开发学生主体潜能,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创设数学情境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 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 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来说,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 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 否则, 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 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 不能坚持学习. 因此, 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当成为数学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

营造和谐的数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提高学习数学主动性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如果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 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数学教学环境, 就能达到数学教学的最佳效果. 为此, 每节课教师都应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 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形体动作来营造课堂气氛, 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 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 使之自觉地去思考, 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 教师适时地表扬、鼓励, 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强调数学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

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 形象具体的东西易唤起人的情绪. 强调数学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尽量避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格式化, 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具有新意和亮点, 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拘一格, 多姿多彩, 使其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并使学生易于接受.

保持数学教学内容的形象化, 就应该给数学教学内容多增添些形象或想象的成分. 数学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 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 不仅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而且也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 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 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 而所得到的知识也将会更牢固. 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 其学习也就越积极. 因此,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 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 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 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 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 教师只做适当的提示和暗示, 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 自己“创造”出来的, 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这样,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 理解必然是深刻的. 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 将会更加努力, 更加主动地学习.

五、努力用教师的行为和情感来影响学生, 调动他们学 习的主动性

数学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其中包含着情感的交流. 教师与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逐渐熟悉、亲近, 进而发展成为朋友. 教师的品格, 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敬业态度、责任感, 甚至一言一行, 都会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往往会将对教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 师生情感越融洽, 学生就越喜欢老师的课, 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就越高;反之, 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积极性就无从谈起.

“春风化雨润心田, 育人育德细无声.”教师应该心中有爱, 公正、平等地对待每名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尊重与关爱应体现在讲话时的语调、面部表情及各种场合上.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每名学生都抱着热情、信任的态度, 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关爱, 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得到激发, 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真诚的关爱, 还体现在能够真正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赞赏地接受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善于察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需要、困难及情绪的变化, 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此外, 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 我们教师还应该从各方面关心学生, 和学生打成一片, 多和学生沟通,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同时, 也不断地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多和他们交流, 与他们分享.

总之,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外, 我们教师还要严格要求自己,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天职. 只有通过各位教师的努力, 才能培养出同学们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学习毅力, 才能促进同学们树立远大的宏伟志向, 并为各自的志向努力拼搏!

摘要: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最直接的动力, 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兴趣可以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探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兴趣.

兴趣促进主动性 篇10

关键词:主题活动,幼儿,主动性学习

21世纪, 伴随科技的日新月异, 主题活动应运而生, 成为新时代教育纲要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形式, 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主题活动是指在一个阶段围绕一个主题, 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实践, 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而我们现在所指的主题活动, 实为“探索性主题活动”, 强调传统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强调在全面提高幼儿基本素质的基础上, 着力培养主体精神;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主题活动的基本理念之一, 是主体教育的思想。要求在主题活动中, 应始终把幼儿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 让幼儿自主地、积极地参与, 动口动脑, 培养内在的动机, 激发智慧的潜力, 发挥个性特长, 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 我们需要从主题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整个主题发展过程中, 找出发挥幼儿主动性的有效策略。

一、从学习兴趣入手, 让幼儿参与主题设计

以幼儿对于学习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 设计并实施涵盖各领域的主题活动内容, 是主题活动有别于领域活动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直接经验, 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领域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 建构一个更贴近幼儿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活动形式, 是主题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这样的主题活动产生的教育作用, 更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主题内容设计是主题活动实施的重要方式, 必须坚持由幼儿自主生成主题的做法。幼儿不是因为活动存在而存在。主题活动的设计, 不应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 幼儿应该学些什么, 而是应该用心观察幼儿关心什么, 对什么感兴趣。

二、从家园互动入手, 让幼儿参与主题准备

主题活动实行全方位开放, 既然是幼儿自己选择的主题内容, 那么在开展阶段中, 我们同样可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 为每个幼儿的主动探究搭建平台, 满足每幼儿的个性需求。鼓励幼儿积极地互动, 通过收集、调查等手段积累知识经验, 然后进行一次集中交流。先低起点和低要求, 逐步培养幼儿的活动兴趣, 让其参与准备收集阶段, 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乐趣, 在实践中学习, 同时也能让幼儿在准备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这些做法, 促进了每个幼儿的积极参与, 各方面的能力也能逐渐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活动准备方面,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从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 知识准备。知识准备即收集信息。搜集信息是开展活动的重要阶段, 需要让幼儿亲自参与信息收集活动, 获取信息, 这样才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通常搜集信息可采用观察法、实验法、查阅资料法、咨询法、调查法等, 其中, 幼儿常用的方法是“咨询法”。信息收集后教师不能盲目采用, 需要集中交流, 与幼儿共同整理、分析, 去掉那些错误的或与主题无关的、次要的、琐碎的信息, 从中找到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信息作为活动的知识储备。

第二, 情景创设。情景创设指的是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幼儿的兴趣容易转移, 他们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兴趣转移。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 我们必须做好区域环境的创设, 投入与本次活动息息相关的各种材料, 从而来吸引幼儿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 区域活动也是幼儿个人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通过幼儿的参与, 也能让他们从中获得知识经验。

第三, 物质准备。活动要是缺少了材料, 就无法开展下去, 因此, 物质准备是主题活动最重要的环节。主要的准备途径有园部收集、家长收集。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收集材料”是件并不容易的事,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家-园”联系的工作, 只有“家-园”的紧密配合才能为活动提供丰富的物质准备, 从而让活动顺利开展。而链接家园互通的中介就是我们的孩子, 让孩子向家长传达主题活动的信息, 动员家长一同参与材料收集的行动中, 而这也是孩子相当乐意充当的角色。

三、从自由探索入手, 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各展所长

幼儿园主题活动重在过程, 要发掘幼儿潜能, 让每个幼儿在主题活动中都能各展所长。主题活动的形式减少了不必要的纪律约束。它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留给幼儿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鼓励与众不同的方法、思路, 教师不给正确答案, 而是让幼儿去自由探索, 寻找合理的答案, 避免了以往传统活动中, 统一答案、统一方法的弊端。只要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 那么, 即使在某个活动中没有充分完成, 这个活动也是成功的。

四、从形式多样入手, 让幼儿参与主题总结与交流

总结和交流是整个主题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结束部分, 它一方面有助于同行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 同时也使孩子们的研究得以提升。它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好机会, 也让无形的成果得到了部分的展示。当然, 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是多种多样的, 如报告会、辩论会、答辩会、擂台赛、小型展览会、角色游戏及表演等。

五、结语

主题活动是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环境, 让孩子们在宽松、自由地氛围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引发幼儿创造的意识, 开发创造的潜能。新课改下的主题活动让我们的孩子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主动合作、探究, 扎扎实实地学到知识和技能, 并且终身收益。只要我们能够合理地创造性的开展好主题活动, 定能促进孩子主动、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永平:《论幼儿园课程中的主题》, 《学前教育研究》, 2002年第6期。

[2]黄忠、钱玲娟:《幼儿园主题活动实效之对策探究》,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9期。

激发兴趣 主动学习 篇11

关键词:兴趣 主动 中学体育 效果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认识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学效果的好坏要看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教学中,无论教师讲的多好,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将影响到现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会影响着学生以后对体育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形势下,让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诱导他们以向往的心情领会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体育教师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最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 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着力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体育教学总是体现一定的社会要求,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影响学生社会化进程,使青年一代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习俗,从而保证社会的延续性,这就是体育教师的职责和角色。所以,要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师需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宣传体育的重要意义,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国内外体育大事等,增强学生关注体育和参与体育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能充分显示国家的经济实力、组织能力、科技水平、政治和社会安定,能在世界人民面前充分展示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社会面貌,能振奋民族精神,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能提高民族的素质。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自然会形成由认识——兴趣——投入,这一良性循环中。

二、全面强化体育教师的言行影响

体育教师的言行仪表、文化修养、工作态度及较高水平的运动技术、技能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我们知道教师在学生学习期间,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给与学生影响都是最深的,而体育教师尤为如此,因为他们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在运动中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多,所以我们体育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为人师表,感情流露要真实,要充分。如果一个体育教师的表率作用越好,对学生的影响就越大,而对体育的兴趣,也正是在逐步的接触中提高的,教师成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楷模,因此,教师要用对体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对教育工作的无限激情,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他们能愉快地并以极大的兴趣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来。

三、合理选用体育教学的教材资料

体育教学内容繁多,要根据不同对象选择教材资料,也就是说教材和其它资料的选择一定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如中学体育教学便是如此:中长跑课体育教师可以提前通知学生把自己最心爱的一样东西拿来,在上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爱物放到终点,让学生在长距离跑之后得到自己心爱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活动,排除了学生对某些项目的心理障碍,同时也达到本课的目的,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那么面对学生的年龄差别、体质差别这一现实,难易程度要适宜。如果采取了各种辅导方法与练习仍掌握不了,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随之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当然,内容简单,没有什么新的东西给他们,同样也很会失去兴趣。

四、有效运用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大力提升体育教学的课堂效果,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培养师生关系的协调性。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全体学生协调起来,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需要,有效协调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这种主导作用并非是教师的主观意识、指令、控制等呆板程度的体现,而应该是引导、启发、激励等动态程度运筹,在课堂上则表现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动强,运动兴趣浓厚,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开发。

2、调动学生情绪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的精神风貌在调动学生的情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给学生的应该不仅是漂亮、优美、干练和动作敏捷的形体语言,并能以恰当准确的各种手势,洪亮有节奏的指挥口令,抑扬顿挫的讲解,风趣的语言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之中,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反响,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练习动作的欲望,使学生在课中保持较高的兴趣与良好的精力。

3、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实践证明,在学习的各个年龄阶段,以游戏作为准备活动的内容之一,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游戏中欢乐的色彩,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绪和兴趣,会使同学们情绪饱满地过渡到基本部分。应在教学中遵循这样的环节,多种小型的游戏——基本教材练习——对抗竞赛——放松整理——结束。这种安排体现了如下过程: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参与意识,完成教学内容,同时达到提高身体素质,检查教学内容落实的目的,此外,还可提高竞赛意识,这样安排教学环节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圆满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 主动探究学习 篇12

教学《麻雀》一课时, 一上课我就问:“同学们, 你们说猎狗和麻雀谁大?”学生齐说:“猎狗大。”还有的学生说:“猎狗怎么能跟麻雀比大小呢?”这时我板书出课题《麻雀》, 并说“你们想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吗?请读课文。”学生都想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又想知道猎狗和麻雀之间有什么关系。当学生知道课文讲的是:“一只老麻雀为了救小麻雀同猎狗展开激烈的搏斗的故事”之后, 教师又让学生读课文, 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个故事的,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读课文。这样学生参与了全教学过程,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使一些问题不是老师给解决而是学生自己解决的。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多种多样。但是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仍具有他们的共性———不随意注意现象占主导,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情境, 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不随意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物体的容积时, 上课铃声响了, 我端着一杯水走进了教室, 并把水杯放在讲桌上, 这一举动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他们在下面小声议论, “老师讲课不喝水, 今天怎么端来一杯水呢?一定有问题。”他们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这时, 教师指着水杯问:“谁知道这只被子里装了多少克水?”学生开始思考, 小声议论, 当学生不知所措时, 老师板书课题《求物体的容积》, 并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如何计算物体的容积。”把学生不随意注意迅速地引向了随意注意。于是, 学生做好了参与学习的精神准备。

数学教材中, 已知概念与新知概念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逻辑联系, 在教学中抓住已知与新知在认识过程中的联结点, 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中心环节, 它将成为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内动力。当学生掌握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法则和试商方法之后, 教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433÷6, 并说出试商方法和法则, 学生顺利做完并正确讲后, 教师又出一道题是:“430÷62”, 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第二道题的除数有两位, “那么你们知道这样的题怎么做吗?”教师设下疑问, 并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两位数除多数位数》。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产生了一种理智上的要求, 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学习的需要, 那种愉快、满足的情绪伴随他们去探究新知。这时教师激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在练习本上做这道题 (这道例题) , 而不是教师讲例题。学生都想看着这道题怎么做。于是, 都积极动手去解题, 教师还说看谁能很快地解出来, 并能说出方法。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因为学生掌握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法则和试商方法, 他们能做出例题。学生都做完后, 教师找一位学生到黑板上来做, 并让他把做题的方法说出来, 教师再找几名学生说说做题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看书, 看着自己做的题和书上的例题一样不, 学生发现自己做的方法和书上一致时, 那种喜悦感就会明显地表露在脸上。在学生积极性很高时, 再让学生做练习, 加强对新知识的巩固。学生的练习教师当堂批阅, 这样一节课, 学生都能参与教学全过程, 练习的时间能达到20多分钟, 基本上做到了练在当堂、修改在当堂。学生做题的速度快, 准确率高。

上一篇:免煎中药配方颗粒下一篇:证券公司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