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热爱学生(精选12篇)
教师热爱学生 篇1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我总是喜爱阅读各种书籍, 让我爱不释手的是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 他的著作总是能让人感到一种无比的亲切和温暖, 他那一个个感人的教育故事总能触及每一位读者心灵的最深处, 而能达到这一切, 都是因为他拥有着一颗始终跳动着的、充满智慧和爱意的心。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那博大精深而生动活泼的教育思想中, 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思想, 就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和创作。
一、引导学生热爱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就是“无比地相信书籍的力量”。他强调:“书籍作用的大小, 取决于教师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教师的智慧跟学生智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教师上课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 而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接近科学, 那么他们就会对科学书籍产生兴趣。”对于语文教师也是一样, 如果语文教师不局限于课本上的一点知识, 而是逐步地引导学生去接近文学作品, 感受阅读文学作品给他们精神上带来的无比的幸福, 那么他们就会对文学书籍产生兴趣, 到后来, 不用教师指导, 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阅读文学书籍了。
那么阅读时间如何与上课时间调节好呢?我们还是一起来听听苏霍姆林斯基教诲吧:“我们应当唤醒这个巨人, 为学生打开通往书籍的大门。不要害怕占用一些上课的时间让学生到浩瀚的书籍里去漫游, 不要吝啬在每一门学科上占用几节课的时间去进行几次人类最奇妙、最美好的活动———接触书籍。要让青年的心灵在这种活动中充满激动和欢乐。要让书籍像心爱的音乐旋律一样紧紧扣住青少年的心弦。假如书籍对学生总是那样新奇, 那样有魅力, 假如年轻人总是独自一人去钻研书本, 假如他们当中出现爱书胜于爱其他一切的‘书迷’, 那么学校生活中许多令人头痛的问题就自然消失, 首先就不会有那种对待知识冷漠和无所谓的现象了。”所以, 引导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给学生上课时间并不冲突, 相反, 它更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去。然而, 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这是需要循序渐进耐心引导过程, “要教育学生不仅要读书, 而且对某些书要反复地读。反复地读一本好书, 就像反复地欣赏喜爱的音乐作品一样, 应当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做到这一点呢?当然, 主要还是教好文学课。要让学生从小就能体会到语言的优美、馨香和细微色彩, 要让他不仅领会到蕴含在语言中的丰富思想, 而且感受到语言的美, 这样才会产生反复阅读好书的精神需求”。
要引导学生热爱阅读, 那么书籍的源泉又在何处呢?我们再来聆听一下大师的建议吧:“你要让青年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 你就要关心精神文明的基地———图书馆。我指的不仅是学校图书馆, 而且包括学生个人藏书。你的学生快要毕业了, 他个人有多少藏书?如果他的书架上只有教科书, 而且准备把它们转送给小同学, 那就说明你对他的教育不是成功的。个人藏书———这是精神文明的源泉, 也是一面镜子。”我们要做好学生热爱书籍的榜样, 每个月如果都固定收藏一本或几本自己喜爱的有价值的书籍, 那么日积月累就是巨大的知识宝库了。苏霍姆林斯基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他是从一名中小学语文老师成长为世界闻名的大教育家的, 他的个人藏书就有1万余册, 他阅读过的书籍更是不计其数。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把零用钱花在最有用的地方, 将每个月积攒下来的零花钱都用于购买自己最喜爱的最有价值的书籍上, 当然, 这样的书籍在开始的时候需要教师推荐和指导, 以培养学生如何鉴别和选择合适书籍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热爱创作
引导学生阅读, 只是带领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 而要使学生学会更好地表达自我、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我们就需要把学生引导到学会创作、热爱创作的道路上去。
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 (是一所一至十年级的完全基础学校) 是这样做的:学校组建几个文学创作小组, 由低年级教师和语文教师进行指导。小组活动时, 学生朗诵优秀作家的作品, 以及他们自己写的诗歌、小说、短文。到了春天, 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 苹果树上花朵盛开, 蜜蜂嗡嗡地叫着, 百灵鸟在蓝天上歌唱。他们引导孩子们“看一看这美景吧, 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它, 从祖国语言中去寻找恰当的词语, 来表达各种各样色彩和声音的细微差别吧”。孩子们根据教师的引导, 创作了一些诗, 艺术思维得到了发展。对周围世界的美感, 能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 富于同情心, 憎恶丑行。教师把孩子们创作的一些富有诗意的小作品记录在学校的文艺记录簿《我们的创作》里。
下面列举几个他们学校里四五年级学生写的小作文的片段:
“红色的玫瑰上有一滴露珠。我摘下花朵, 露珠在花瓣上颤动着滚来滚去, 它的色彩变幻着, 但没有跌落下来。”
“柳树枝低垂在池塘边, 枯黄的树叶飘落在水面。一群群燕子在空中飞旋。秋阳灿烂, 蛛丝在透明的空气中漂浮。”
“青绿的谷草丛中住着一只蝈蝈儿, 白天怕热, 躲藏起来。太阳一落, 它就高高地爬上谷秆, 蹲在绿叶上, 调调它的琴弦。蝈蝈儿是一个多么好的音乐家呀!它的琴声悠扬动听。它的琴弦一动, 就会奏出美妙的乐曲。小兔、小狐狸都来听, 整个田野都在欣赏这音乐。”
多美的创作啊!
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学校为什么能培养出大量这样的学生?那是因为它有很强的教师集体, 只有在有才干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至于才干, 那是对工作的热爱跟对孩子的信任的乘积。如果你想使你的学生也写出这样的文章来, 那么首先就要引导教师热爱书籍和语言。任何成功都来之不易的。一切好的东西背后都是巨大的劳动。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用长远的眼光来可能我们所从事的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一天从一堆沙土中淘出一粒金子, 一千天就能淘出一千粒金子”。
读书和创作, 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 它像那春天里的花朵一样迷人, 我们应该在培养自己热爱读书和创作的基础上,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引导学生们走进热爱读书和创作这个美妙的世界。
摘要:读书和创作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语文教师应该像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那样, 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和创作, 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发展的道路上去。
关键词:语文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创作
参考文献
[1][前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 王义高, 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卷本第四卷)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教师热爱学生 篇2
听完了王尚志老师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解读”中的一个观点——“教师要注重个人修养,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修养是指人们在某一方面自觉进行的陶冶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水平。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必有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有其独特的职业修养,即包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师德修养、文化知识修养、教学能力修养外,还应具备高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所应具有的教学艺术方面的修养。
2000年9月,我走上教育岗位。在11年多的教育生涯中,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交流,通过与同事们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及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在教师这个行业中,我感到自己提高了很多,成长了不少。现在审视自己走过的路,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教师。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教育更是一种特别的社会行为。教师与教育,是责任的体现,是使命与道德的象征。教师肩负着育人的社会责任,教师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学生和社会,对于学校工作的和谐开展、社会新人的培养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师德修养的根本内容。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应该尊敬教师,但从教师的职责来说,教师更应热爱学生,教好学生。
语文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师、为师、尊师》中说过,“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到学校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当设法消除它。对朋友的忠诚本该如此;不然,我就够不上作他们的朋友,我只好辞职。”
叶圣陶先生热爱全体学生,关心爱护所有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决没有一丝一毫的偏爱情绪和不公正对待学生的倾向。他以学生的欢快为欢快,以学生的忧虑为忧虑,全身心地炽热地爱着学生,这种高尚的师风、师德,才能真正堪称师之范。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篇3
关心了解学生
爱心的表现形式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小事反映出来。例如,每天早晨走进教室,笔者先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提醒同学们增减衣服;每天都要提醒他们注意上学、放学的安全。广播操动作不到位,或节拍不对的,会在课间操后辅导他们做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体会到老师很在意他们,让他们有一个好心情投入到每一天的学习中去。对学习退步的,有困难的,缺少母爱父爱的同学,常常找他们单独聊天、开导,从而鼓励、教育他们。通过谈心,既掌握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又消除了他们的精神压力,还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准谈话时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009年,学生小洁,学习不专心,笔者多次家访,每周都打电话联系她的家长。从父母口中了解到的小洁,让人很吃惊。中学开始变化,不爱上学,在家少言,喜欢与同学成群结伴出外,晚上几乎都不在家,为此也经常与父母顶嘴。对此,笔者以朋友的形式与她轻松地聊天。现在的她,不单是家里的好孩子,更是班里进步最大的同学。班里需要帮忙的,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笔者还多次收到她给发来的问候信息。
引导教育后进生
在班级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亮点,尤其是对后进生的教育问题,不仅要格外重视,而且要讲究策略。在职校,有许多同学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做事不够认真,但是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笔者工作的重点。比如学生小惠,少言寡语,独来独往,有时也会迟到。为此,笔者先和她单独聊天,了解她的家庭情况,获得信任后深入她的内心世界。她是一个特没自信的女孩,觉得自己身份与别人都有差距而不敢与他人接触,可是在聊天中发现,人高马大的她确是一个比较有自己主见的人,所以笔者安排她做本班的体育委员,更安排班长与她同桌,多与她聊天、交流、互相学习,现在她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体育委员也干得有声有色。
作为班主任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要注意培养班级的骨干力量,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样不仅班主任轻松,而且可以培养班干部的组织能力。
本班的一般事情都由班长总负责,但各项具体工作分工到各个班委。早读、午读由文化科科代表负责;课间操由体育委员负责;学习上由学习委员负责;班容班貌由宣传委员负责;班中的公共产物由生活委员监督保护等。当然班主任要随时随地作检查指导,卫生安排把任务分工到每个人,张贴上墙,劳动委员负责检查。哪里不干净,找到当事人立即补回。打扫后及时总结,表扬先进,指出不足。笔者教育学生的宗旨是:想干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一件小事上往往能看到一个人思想深处的东西。学生们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不能浮躁,何况是班干部,对良好班风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己不正,何以正人?”在这些话语和工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慢慢转变了态度。
开好主题班会
本班每周都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注重德育实效性,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从而达到巩固班集体和良好班风的目的。同时,也注重加强心理教育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学前,笔者都会安排好每周的主题班会负责人,由两人或三人一组,针对班里经常出现的问题或现象去找题材,不仅提高了他们对班里同学们的观察力,更能提升同学之间的配合度。一个学期下来,每个人都要有至少一次这样的锻炼机会,做到人人有事做。例如《将来的路怎么走》《感恩》《职校生的定位和人生价值》《自信与成才》等主题班会。总之,要当好一名教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热爱全体学生,关心、善待每一个学生。把心中的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恪守师德源于对教师工作的热爱 篇4
每一位教师要用凝重的感情, 唱出我们心中最优美的赞歌——因为热爱, 所以选择;我选择, 我热爱!
身为一名教师, 从此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 爱学生, 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 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 日子久了, 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 紧紧包裹住我们的心灵。
我们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这至今还是我们很多教师的座右铭。自古以来, “教师”都是清廉的化身和代名词。有人这样形容教师的生活:吃得清淡, 穿得朴素, 出去办事遭人冷淡, 就像蜡烛, 一生半明半暗。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 物欲横流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人对金钱趋之若鹜, 人们总以一种功利目的看问题、做事情, 而教师这一字眼自然使它显出几许平淡。于是, 我们有的老师坐不住了, 既耐不住教师这份职业的寂寞, 也守不住教师这份职业的清贫, 因此, 在教师这支队伍里, 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发生了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造成了不应该造成的负面影响, 损害了不应该损害的教师队伍形象……试想这样行为的教师能安心于自己的三尺讲台, 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吗?这样的理念的教师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 清廉自律吗?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光辉而伟大的职业, 就不能以经济收入的高低为衡量的标准了, 就应该时时刻刻为了学生, 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而耕耘、奉献。就应该守住一方净土, 安于三尺讲台, 用爱写好“师德”。
有一个故事, 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 硝烟弥漫, 动荡不安。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 毅然决定留在生他养他的祖国大陆, 而不随父母举家迁移到海外, 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他的这个决定对中国的钢结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就是我国著名的钢结构专家陈绍蕃教授。
陈教授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资深教授,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钢结构研究的元老之一, 60余年来, 从青丝到白发, 陈绍蕃把自己的满腔激情都贡献给了我国的钢结构事业。他曾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如今, 已经93岁高龄的陈老还在为学生修改论文, 在杂志上发表文章, 甚至学习计算机……每当有人谈及他一生巨大的成就时, 陈老总是淡然一笑:“我这一辈子, 只是做了一些踏踏实实的工作。”
有人说大才必定朴实无华, 小才则往往华而不实。陈老的谦逊平和源于他包容万物的胸怀, 也源于他对自我内心世界的不断充实。陈老虽已年过九旬, 可在我心中, 他却有着芭蕾舞者般的优雅, 有着钢铁战士般的坚强。这优雅来自于他的睿智, 这坚强来自于他对自己事业的挚爱。而最让我们感动的, 不仅仅是陈老在学识、学术方面的成就, 还有他对人的真诚谦和、对名利的淡定自若……
陈老的弟子之一——顾强教授回忆这样一件事情。1993年, 他和陈老参与的项目《高层钢结构成套技术》结束了研究工作, 并申报了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参与研究的人员很多, 获奖人数又有限制。陈老作为子项目的负责人, 又是《高层钢结构技术规程》的主要编制人员, 已经排在报奖的9个人之内, 这是理所当然的。可陈老为了提携弟子, 使他能有些业绩积累, 主动与项目负责人联系, 把自己的名字换成顾强。顾强教授说:“每当回忆起这件事, 对先生的敬意都使我热泪盈眶。”
陈绍蕃教授的事迹告诉我们, 无数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优秀教师的事迹告诉我们,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 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师爱是严与爱的巧妙结合, 是春风化雨般的爱, 是润物细无声的爱。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的爱不会付诸东流, 我们平淡的生活并不平凡:三尺讲台是我们思绪纵横的绚丽舞台, 它面对的是将来的桃李满天下;明镜课堂有我们灯火阑珊的彻悟境界, 那里写满了学生点点滴滴的成长与进步。
师者为师亦为范,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更是莘莘学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者。因此, 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 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 需要教育, 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 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摘要:教师要用良好的师德, 是搞好教书育人的前提, 本文论述了对于教师工作的热爱和具备良好师德之间的关系。热爱教师工作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才能恪守师德, 作一个无愧于时代的好教师。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品质 篇5
------学习师德修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体会
龙母中学魏永红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从来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主义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职业道德。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教师必不可少也是最主要的品质。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对学生没有热情,决不能成为好教师。植根于热,这是教师取得成就的奥秘所在。
爱是一种热情,一种自我牺牲的道德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基于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意识到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意识到教师肩负的重任。关心下一代,关心青少年儿童,就是关心祖国的伟大前程,就是关心全世界的伟大前程。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表现在热爱教育事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要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知识和才能,把祖国的下一代教育好,使他们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感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同学生之间的感情联系,通过爱的情感去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之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也就是说通过“动之以情”来达到“晓之以理”,只有感情融洽,才能使道理如久旱之甘露点点滴滴滋润学生的心田,能通情达理。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感情,态度冷漠,做官样文章,学生就能敏锐地觉察出来,这样,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筑起了鸿沟,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之间就无法沟通,教育工作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师热爱学生 篇6
廖瑾
在美丽的盱江江畔,广袤70万亩的红土地上,生长着一种在宋代就被献给天子的供橘。每当到了深秋时节,你就可以看到在翠绿的枝叶之间点缀着无数金黄色的小灯笼,它们在寒霜冽风之下互相摩荡,最后以成熟的姿态被一一剪入故乡农人的果篮。这皮薄肉嫩、风味浓甜的蜜橘啊,用它甘甜的果实富裕了一代又一代故乡人。我热爱这红土地上的精灵,不仅因为数十年来蒙受它甘甜的滋养,更因为它埋藏着一段用鲜血浸染的涤荡人心的梦,这梦住在我的灵魂深处,一生一世,至死方休……
二十年前,一位中年男子在屡经政坛波折之后以前瞻性的眼光伫立在了一片红土地中,他要承包这一片农场,以农民企业家的身份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位中年男子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在政坛上跌倒却想要在橘园中屹立起来的男人,一位真正的英雄。自从把理想交予了这片土地,橘园便成为了父亲的第二生命。从贷款买下一棵棵橘苗到亲手种下一棵棵橘树,从开垦松动第一块土壤到引入水泵灌溉所有的土地,从单纯的人工化肥到围栏养猪以猪粪施肥的生态养殖。橘园当中的每一处细节,都浸透着父亲的心血。寒来暑往、几度春秋,当父亲的脸因为风吹日晒变成了农民般的土红色,当父亲的手因为长久地抚摸每一棵橘树而布满裂纹,当父亲的心因为合伙人的自私算计、不欢而散而疲惫不堪、千疮百孔,橘林、这用父亲的血汗浇灌的橘林,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犹记那一日,父亲把我带到高高的山冈上,俯瞰之下,皆是满眼的翠绿。“这里,那里……”父亲,多么像一个“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领袖啊!我仿佛看见,一个男人的梦想即将实现,他的微笑轻扬着,往日的挫折坎坷似乎都化成了云烟。此刻,那藏匿在橘叶下刚刚长成的小橘子,似乎就是这个男人不屈的见证,就是这个男人梦想的结晶……
然而,命运总是无情的。就在橘园要赢来它第一年的大丰收时,父亲,不幸被一辆四轮小货车压死在了乡村的马路上。那日黄昏,父亲正骑摩托车从农场回家,赶回去吃一顿晚餐。他的鲜血,浸透了马路旁边的红土地,那里,也有无数的橘树在生长。
父亲死后,再无父亲。回到故乡,触目可见的仍是满眼的橘树。春天,桔花盛开,洁白小巧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我想着父亲当年闻着这些芳香时的微笑,想着这里曾经深藏着一个男人怎样的梦。秋天,橘子成熟,农人把它们一一剪下,一个个地码好成箱,供给四方。我想着父亲把自己的生命供给了谁,供给了怎样的不屈的理想。故乡红土地上的精灵啊!你是连接我与父亲精魂的纽带,我热爱你,不因为任何一个伟大的人歌颂过你,也不因为你身上任何一种坚韧的品性。只因为你身上埋藏着一段父亲未完成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并不需要用结局来诠释它的伟大。
在美丽的盱江江畔,广袤70万亩的红土地上,生长着无数在寒霜冽风之下互相摩荡,最后以成熟的姿态呈现给人们的供橘。在我们人生的供奉中,有一种血脉会延伸,有一种灵魂会歌唱,有一种热爱会永久,像盱江江水,跨越生死 ,滔滔不息……
(作者单位:人大附中朝阳学校)
深入灵魂的热爱
冯天林
我的书桌上端端正正放着一把戒尺,我每天再忙都要回家擦拭一下。
这把戒尺是深入我灵魂的物件。
先生高高举起的戒尺让我埋下头对经典有了认知,先生放下的戒尺让我抬起头走出自己的个性学习之路。
短小刚硬,松木制成,赫然写着“摄心为戒”四个字。初入学堂时,每次看到它,我便会联想到先生那矮胖的身躯、狭长的丹凤眼,冷不丁瞪着你,不禁令人生怵。
戒尺总是无情。每日辰时附近,先生便执戒尺立在门口,用凌厉的目光审视着我们前日的作业,合格方可入座。有的学生在书写时走了神,写歪了笔画,或是漏了标点,免不了戒尺的处罚。虽只一下,可打在掌心,留下一道红印子,火辣辣的疼,只好咬紧嘴唇,不敢叫出声来。
它在课堂上也霸占着一席之地。先生一句“起”,学生们便开始一齐摇头晃脑地背诵先生布置的诗文。有不熟练的,中间断了句,慌忙装个嘴型,瞒混过去也就罢了;要是不机灵的,正撞上先生的眼神,一顿戒尺便免不了了。“啪啪”的响声萦绕在房梁,旁边的人也不禁抽一口气。我脑子活泛,记文章快,没怎么被打过。然而正因为先生的戒尺的威严,我背下了不少名篇佳作,有了对国学懵懂的认知。
可即使这样,也不及我对于绘画的热忱。周岁抓阄时,我不假思索地拿起了毛笔,我爹说我以后定是个舞文弄墨的,却没料到我走了旁路,琢磨起画画来。父亲一向看不起画家,说是肤浅,远不及文人儒雅。我的兴趣遭到反对,只得偷偷涂抹一二。
这天课上,禁不住先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反复吟诵,我神游起来。猪鼻子、猫耳朵、鼠身子、狐狸尾巴……我恣意画着先生的肖像,全然没有发觉四周已寂静无声。“嘭嘭嘭”先生用戒尺敲打着我的书桌,我心中一紧,已是魂飞魄散。
“你在作甚?”“画画……”“画什么?”“您……”“我看看”。
先生推开我挡在桌上的手。一个滑稽的四不像跃然眼前,周围一下子哄笑起来。我紧含着下巴,汗浸湿了手心,仿佛已经感受到戒尺抽打在那里刻進骨子的疼痛,默默等待着先生严厉的叱责。先生的戒尺一下下敲着桌面,却久久没有出声。四周渐渐安静了下来。
“画的不错,有点天赋。你学过画?”出人意料的,先生如此问道,“没有……”我小声嗫嚅着。“嗯,知道了。我见你画过多次了,我会告知令尊的。”先生说完走了。
“好,我们继续上课。”
戒尺并没有如约落下,正如我真挚的、渴望被赏识的对绘画的喜爱。父亲竟真听了先生的劝告,给我请了老师,教我画画。我也并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
然而那把戒尺于我心中,已经不只是先生威严的象征了,它更包含着先生对于一个孩提稚嫩梦想的呵护与尊重。
一把戒尺虽不起眼,或许是我从教生涯的全部启蒙。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
nlc202309021158
深入灵魂的热爱
陶鹏飞
燕山山脉绵延几百里,养育了无数燕山儿女。我的父辈就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恰如那满山苍翠朴实、顽强、生生不息。
贫穷的父辈是普遍吸烟的。在那个极端的年代,烟纸是稀缺的,于是聪明勤劳的人们从山上挖掘出一种灌木根瘤抠成烟斗,在喷云吐雾之后,摩挲把玩,由此而诞生了后来流行京津地区的麻梨疙瘩文玩。
遗憾的是,父亲并没有给我留下这样一个烟斗,我也不会吸烟。麻梨木就像其他灌木一样郁郁葱葱地长在山上,我不认识;麻梨疙瘩也像其他物件一样平平常常地隐在身边,我不认识。直到一个同事极其偶然地送了我一个麻梨疙瘩制成的手捻葫芦把件,我才惊诧于它的美丽,就像那个传说一样,麻梨疙瘩本身是山间的一个精灵,要修炼百年才能有丰富秀丽的花纹和金石一般的质地。我开始疯狂地迷恋和寻找,我要找到那件绝世的极品,作为终身的收藏。
事与愿违,我搜遍了淘宝,逛遍了文玩市场,甚至是直接找到加工者,都没有一件称得上极品的没有瑕疵的麻梨疙瘩。手上的物件越来越多,心里的失落越来越大。后来母亲生病,于病榻之上甚为无聊,我便给了母亲一个把件,让她解闷儿,顺便帮我槃玩。月余,我再次见到这个把件儿之时无比震惊,那个原本黯淡無光的木头疙瘩已经像美玉一般熠熠生辉,色泽绚丽,花纹绚烂,仿佛是有了生命。母亲的病好了大半,她笑着说,这木头带走了病痛,所以每天都不离手,爱护有加。朝夕相伴,木头可以焕发青春,褪尽稚拙,变得完美,那人呢!
我渐渐解开了心结,对完美的追求是障木之叶。世间哪有什么完美?完美的反而是残缺的,而瑕疵才能成就完美!这正是文玩的心态,世间自然之物皆有瑕疵,只有包容瑕疵才可以成就完美;只有你不断提升自我才可以缔造完美。爱物,然后爱人!麻梨疙瘩让我一不小心撞见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执妄,苦苦地要求别人完美却不断纵容自己的贪婪。人生在世,不在于占有他人,而在于修炼自己。
我不在执着于完美的麻梨疙瘩,它在我眼中又恢复了木头的本质,就像燕山山脉无数的农民一样,朴实自在坚韧稚拙,平凡中孕育着伟大!
现在麻梨疙瘩被炒得很热,采伐大军深入到燕山的沟沟壑壑涸泽而渔,也许,不久的将来,麻梨疙瘩就像海南黄花梨一样因昂贵而濒临灭绝。我适时地收手了,因为我深入灵魂地热爱这朴实的麻梨疙瘩,就像我热爱这北方大地上的父辈,热爱这雄浑俊秀的燕山,热爱这生我养我的土地。也许,爱得越深,越该学会放手。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一中)
让学生热爱读书 篇7
一、教师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兴趣是最具活力的主观状态。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奋剂, 是让学生主体飞扬的原动力,是让学生“胃口大开”饱食精神食粮的上好“调味剂”。实践证明,学生只要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它自觉、积极地向这方面努力。所以,我每天都将自己看到的书中有趣、美妙之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
在教学《雨后》这篇课文时,我不但通过绘声绘色地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体会兄妹俩雨后嬉戏玩耍的快乐心情,还向学生介绍作家冰心老人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这样既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又加深学生对这位作家及作品内容的理解。在教学《将相和》时,我不但向学生讲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还会给学生介绍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时,我会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选》 以及安徒生的美好愿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师授之以“ 渔”,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
平时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能开心地读,能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在学生阅读时,让他们养成记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摘录好词好句”,可以“概括主要内容”, 可以“写读后感”,还可以“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记笔记。多年来,我班学生的读书笔记已经成为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学生读了什么书,可以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他们读到好文章时,有的摘录下好词好句,有的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为他们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时学生读累了,就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有的画一朵小花, 有的画一棵小草,有的画高山流水……这种形式给读书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获得了真正的读书能力。
三、教师精选文本,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我平时教学注重在选择文本上下功夫。在低年级段多以充满浓郁的童真、童趣的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为主,让学生会背《弟子规》《三字经》,阅读了《成语故事》《经典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积累了大量的名言警句。在高年级段尽量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在文本体裁上力求多样, 小说、散文、诗歌等,内容上涉及到文学、历史、科学、哲学等, 让学生能在妙趣横生的书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鲁迅先生曾说:不要只看一个人的著作,读书要如蜜蜂,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所以,为了让学生博览群书,我经常搜集精品文章,如《读者》《教师博览》《智慧背囊》《小小说》等,以拓宽学生的读书面。
四、教师提供空间,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为了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能读书。我在班里建起了图书角,图书一部分来自于学校图书室,由我班的图书管理员定时向学校图书室集体借;另一部分是让学生把家里读过的书拿来与别的同学交换阅读,俗话说“书非借不能读”,有时自己的书可能认为啥时间读都可以,读书的效率较低,读别人书的时候,如果读不完,怕人家索要,反而极大的提高了阅读效率。同时利用阅览课、学校图书室,在班里成立读书俱乐部,组织同学间的联谊活动,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有志同道合的书伴, 营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五、展示读书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引导学生热爱古诗文 篇8
一.当前的教学现状
1、长久以来, 上古诗文课时,
教师都是重视文章的内容理解, 将解词释义作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而古诗文中最重要的意蕴却往往没有发掘。
2、由于古代和现代在语言文化
上的差距, 使得语文功底不够扎实的初中生在文章精神的理解上难度很大, 传统的教学方式又是教师反复的讲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马不停蹄的记录。其实古诗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感悟, 而这样的教学方式, 留给学生的感悟空间少之又少。
3、现在的辅导材料, 内容详尽, 把一篇古文翻译的滴水不漏。学生使用这样的辅导材料, 弊大于利。看似学生可以使用它做好课前预习, 实则是在更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对古文感悟的机会。将古文学习变成彻底的古今语言翻译课。
这样的教学方式, 使得原本美好的古文学习、古文化的体验课, 在学生眼中大失颜色。
二.多种形式读古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可见读是古文学习的好方法。所以, 怎样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抄一胜过十遍读”。清初的张溥, 每读一本书都要抄上七遍, 他还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斋”勉励自己。抄也有抄的技巧, 不能是随意的看几个字抄几个字, 而应当是看一句, 抄一句, 看几句, 抄几句;随着对文章的熟悉, 可以看一段, 抄一段, 甚至看一篇, 抄一篇。总之, 先读后抄, 边读边抄, 边抄边读, 抄完再读。
2、听读古文, 营造情境。
古人的说话习惯和我们不一样, 而正确的诵读习惯又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意境的体悟, 所以我搜集网络上和电视节目中的好的古诗文诵读, 用MP3记录下来, 在课上放给学生听。这些诵读录音中, 都配有优美的背景音乐, 那亦歌亦话的诵读方式很容易就捕获了听者的耳朵, 带着学生沉浸在古文搭建的山水美景中。
3、字正腔圆练诵读。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凡读书,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是要多读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在经过了上面的听读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像录音中的人一样, 大声诵读, 可朗诵、可背诵。但务必要声音洪亮, 诵读准确。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该注意的重音, 需调整的语调, 和把握好诵读的节奏, 这样才能诵读出古文的韵律之美。
三.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
很多古诗文本就是作者应景生情, 有感而发的。我们的学生没见过那样的景, 没经过那样的事, 所以难以和作者生出共鸣。这时, 我们教师需要在古文学习前做一个场景铺垫。例如讲讲作者的生平故事, 加深学生对作者的性格了解, 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前, 先给学生说说欧阳修其人, 他因何而作《醉翁亭记》, 当时的社会现状如何等等。这样通过对当时社会、人物、事件等的想象, 一篇晦涩干巴的古文, 就变得鲜活生动, 与学生的距离瞬间缩小。
四.阅读比较, 培养探究精神
然而, 有着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 优秀的文章何其多。语文课本的承载有限, 考试手段又是多种多样, 根本不能保证考题中的文章是学过的。因此, 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对于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我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来实现。有同一诗人的比较, 比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送友人》放在一起比较学习;有同一时代的比较, 如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比较,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诗词鉴赏中, 还可按其类别比较探究, 如同是送别诗, 学习王勃“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 就可与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学习, 让学生认识到同样的作者、同样的时代甚至同样的主题, 却可以由于作者的性格背景不同, 遇到的境遇不同等等, 使文章有了不同的韵味和意境。
五.写作训练
让学生爱上古文学习的最后一步, 就是写作练习。可以从“唐诗宋词”的写作开始。
例如, 按照宋词的的格式, 让学生自由填词。然后在班上由师生集体品评, 选出其中优秀的作品可以推荐到校报上刊登等等。通过这样的参与, 慢慢的学生不会再对古文学习心生反感, 甚至反而会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变得更加主动积极, 乐在其中。
让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主动性,创造性
笔者看过这么一则新闻:“教育部组织部分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专家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大哭起来。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朝气和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就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丏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也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优化作业设计,让学生热爱数学 篇10
一、优化作业设计, 激活学生主体意识
新课程理念提出, 教学活动应努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建构知识, 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不断将新知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 从而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学生是否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 是否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觉主动地构建新知, 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设计的出发点不仅是考查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熟练情况, 更重要的是能够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将学生的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 应悉心研究知识间的本质联系, 设置一些探究性作业, 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 吸引学生积极思维, 让他们深入到问题的内在, 从而处于积极状态之中, 实现主动学习. 如, 为了深化学生对角的和差的认识, 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怎样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和75的角? 在此过程中, 你运用了什么知识? 你是否还能用一副三角板画出其他度数的角? 在小于180°的角的范围内, 有多少个角是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来的? 它们有哪些特点? 当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 完成了该作业时, 他们的思维也必然被引向了深入, 并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深刻体会了数学知识的应用, 加深了对角的和差的理解, 同时更创新了作业的形式, 开启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优化作业设计, 有效实施因材施教
心理学规律表明:个体的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至关重要, 它可对学习动机起到强化作用, 更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 增强学习的信心.
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适合自身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学情, 把握个体的差异, 实现量体裁衣, 因材施教. 优化作业设计,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作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 自主选择, 能够使他们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在学习“角”时, 有这样一道题目:上午九点钟时, 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 九点半时, 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 九点十二分呢? 显然这一题目几个小问难度逐渐递增, 其面向的对象也显然不应“一刀切”, 教师在出示问题的同时, 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 完成不同层次的题目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完成习题后都会对相应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 但认识的深度和层次显然也是各不相同的, 这也导致他们在解答问题时出现差异. 但每一名同学都在相应的层次上完成了任务, 也都感受了“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作业设计, 密切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 结合社会生活实际, 帮助学生树立数学绝不是枯燥抽象的数字符号, 它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活生生的知识, 让学生将数学置于社会现实中,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 事实上, 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已经接触到了很多现象, 这些现象与数学知识密不可分,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不断挖掘生活素材, 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 能有效实现这一基本理念, 让学生感觉数学就是研究身边现象的学科, 从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不断生成学好数学的兴趣和美好愿望.
如下面的作业:四川雅安地震中, 某乡镇大约有5万人受灾, 急需帐篷和粮食, 估计灾情将持续一个月, 你认为应往该乡镇运送多少顶帐篷, 多少吨粮食?
这样的作业来自生活、生产, 为大家所熟知,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是紧密相连的,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四、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精彩恰当的作业设计, 尤其是一些变式作业训练, 引导学生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中, 在举一反三、变化多端中感受和体会数学学习的奇妙, 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变化无穷与殊途同归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从而对数学课堂流连忘返, 情有独钟, 对数学学习产生深厚的情感, 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如一道简单的小题目: 已知a2+ab = 4, ab + b2= 7, 试求a2 - b2 的值. 教师在出示该题的时候 , 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解答, 通过不同方法完成题目的解答过程. 在学生经过思考后, 从他们反馈的结果来看, 很多学生都给出了不同的解法, 大致有以下几种:①a2- b2= (a2+ ab) (ab + b2) = 4 - 7 = -3; ②已知条件变形为a2= 4 - ab, b2= 7 ab, 代入得 :a2 - b2 = (4 - ab) - (7 - ab) = 4 - ab - 7 + ab = -3;3两式相减, 得:a2 - b2 = -3. 题目本身比较简单, 但几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让学生在变化中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 达到成功, 条条大路皆可通罗马, 数学学习就是这样魅力无穷, 数学世界真的很奇妙. 既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情感, 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篇11
【关键词】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 快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4-01
一、热爱学生,让学生愉悦成长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怎样对别人,反之,别人也怎样对你。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身权威,喜欢端着教师架子,结果往往造成与学生间关系不亲近,学生对教师客套冷淡,甚至敬而远之,导致教师对班级内部的情况一无所知,被孤立于班级之外,管理也无从下手。反之,教师与学生如朋友般相处,主动地与学生沟通,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聊天,邀请他们参加自己组织的活动,这样有利于加深师生间的感情。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见面要给予学生真诚的微笑;天凉了,提醒学生多穿衣服。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变得贴近了,师生关系就会十分融洽。同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在沟通中与学生建立小秘密,放下老师的包袱,以朋友的方式与学生相处,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是尤为重要的。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也曾经以学生的身份存在过,在与学生相处时,要尝试着从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例如,对学生最近抱怨大扫除频繁,开始应付了事的情况,教师应告诉学生重复大扫除的原因是每次打扫不彻底,事后又不加以保持,并在接下来的大扫除中加入到学生中,并积极带头做好维护清洁的榜样,这样学生在卫生打扫中就不会偷懒和敷衍了事,还学会了如何维护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形成了良好的习惯。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成长。
二、热爱学生,让学生快乐学习
凡优秀杰出的教育者,其在教学中必懂得要“严之有时”、“严之有理”、“严中带情”。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单纯善良,理解力较低,在教学中如果严的程度较重,特别容易让其对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厌烦教师的教学而不再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会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学不到知识。凡优秀的教育者,教学过程中既有因教学工作的进展而感到愉快和兴奋,也存在着师生私下交往的个人情感关系。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积极情感的作用,利用其辅助教学的顺利开展。而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肯定与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擅于运用评价,尽量多给学生表现机会,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独到的见解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学生错误或不够深入准确的回答,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并帮助学生进行纠正,从而形成积极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的优点,善于运用赞美。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进了解,挖掘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发现的、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快乐学习。
三、热爱学生,让学生积极生活
教书育人。教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教书同时也是通过教师这一职业形式,完成为国家、为社会发展、为人民生活、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书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加强约束,又要以深厚的感情为基础,坚持正面引导,以说服为主,以情促性。将学习和思想品质结合在一起进行指导。随时注意他们的发光点,从心理水平和知识结构上进行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容许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正当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理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一定会理解尊重教师,在互相理解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失意受挫时,教师要进行帮助,这样必然会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会对老师产生良好的相处态度,师生之间心心相印,能促使班级工作和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
四、热爱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师是人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要教好书,还需要育好人。在面临学习负担过重,家长压力大,教师要求高的境况下,作为一名品德高尚并且十分优秀的教师,既要出成绩,又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学会尊重、理解、管理好学生。当然,管理学生并不是要求教师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让学生听从自己的管理。热爱一个学生往往能塑造一个学生,反之,则相当于毁掉了一个学生。教师要爱学生,更需要热爱落后的学生,在教学管理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相信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并在合作中培养情感,学会与人沟通、互助和分享,让学生尊重别人的同时也能得到别人更好的尊重,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五、结束语
教师热爱学生 篇12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 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情境启导策略, 以“情”为经, 以“境”为纬, 通过挖掘素材, 切入景致,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找到“感觉”, 并积极投入其中, 有了情感的驱动, 想象的展开, 加上学生的主动参与, 主动发展, 便可以很快在看、听、说、学、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 逐渐形成对美术的热情, 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接受美术熏陶。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 我认为“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热爱美术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要善于创设故事情境
目前在美术教学中,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现象依然存在, 然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不当则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美术课程包含内容广泛, 学生并非对所有的内容都感兴趣, 而是有自己的兴趣点, 这就要求教师大致掌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做到“对症下药”。然而, 长期以来, 教师照本宣科, 对待书本上的知识只是单调地讲解, 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就失去了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从而造成了“教师应付学生,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对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部分, 教师应该耐心仔细地讲解, 并配以生动有趣的例子,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便于学生理解与吸收。因此, 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故事情境。
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最爱听的, 也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并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将教学的要点贯穿于整个故事情境中, 通过故事导入、语言的描绘来表现情境, 使学生同时融入其中, 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以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拓展和延伸。
在二年级下学期教材想象画《小鸟找家》一课中, 我就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情境:一天早上, 小鸟告别妈妈到森林里去玩, 天黑了, 下起了大雨, 小鸟迷路了找不到家了, 急得呜呜呜哭起来, 它该怎么办呢?大家给它想想办法好吗?这时, 孩子们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想象天赋, 有的说, 他可以请萤火虫、小星星来帮忙;有的说我打着手电筒帮它找家;有的说应该打110 请警察叔叔帮它找家;有的说带它去找森林爷爷, 他会想出好办法的。接着, 他们就把自己的想法展现在画纸上, 小鸟伤心的样子和大家着急的表情生动地展现在画面中, 充分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表演情境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 而是一种文化学习, 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 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 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 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对于绘画方面, 教师应严格按照教学步骤, 先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讲解, 再指导学生绘画, 对于个别领悟能力不强的学生, 教师不能弃之不管, 应从多层次、多方面启发学生, 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师的意图, 从而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
学生都喜欢表现自己, 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们。当老师和几个学生戴着有趣的面具活动时, 其他学生早已被这一情境感染了, 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制作并戴上自己喜欢的各种形象的面具加入队伍中来, 手工课“猜猜我是谁”就是如此, 学生戴上自己制作的小动物面具、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面具等, 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小精灵、神话人物, 他们自由自在地表演着自己的角色, 并且做得认真, 玩得开心, 真正做到了在学中玩, 玩中学。
三、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
进入21 世纪, 创新成为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关键词汇。只有拥有创新型人才, 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才能大幅度提高, 社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作为最能够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美术课, 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因此, 美术教学除了应该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之外, 更多的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
在需要学生实践的课堂教学中, 任课教师应首先备好课。将需要动手制作的工艺品亲自实践, 并对每一个步骤进行自我讲解, 做到心中有数。对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加以解决。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对每一个环节把握得当,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正确有效的解答。
马克思的美学观告诉我们:“美的根源不是人的主观感受, 而是人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不同的生活角色, 对理解教材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体实践意识特别有效。如教学“纸壳变家具”一课中, 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以各小组为单位组成一个小家庭, 自己制作多种用具, 有的用卡纸制作沙发、有的用纸壳制作床, 有的用纸壳制作电视, 各小组成员分别邀请其他同学来家里做客, 活动过程中学生进行了仔细观察、分析, 并把这样的情境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在学习第二课时, 学生脑子里有了绘画的素材, 画面安排也变得简单了, 由于学生的观察角度不同, 表现起来就具有自己的特色。
四、教师要善于创设学习情境
美术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 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不同, 对同一题材的表现也不同。因此在美术课的最后几分钟是学生学习的机会。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互评、互议, 取他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 达到主动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每位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还要对小组其他成员负责, 也为小组团体的荣誉负责, 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与他人之间的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不能一味地以教学大纲的进度为准, 而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适当地调节进度。也可以根据当地的某些文化特色, 适当地增加一些讲解内容。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也方便教师全面有效地进行备课。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理解“教学相长”的意义, 并加以利用。美术课程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学到了知识, 教师从学生的作品中获得了灵感。因此, 教师应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知识来教今天的学生去应付明天的社会。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 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只要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培养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教师热爱学生】推荐阅读:
教师热爱学校的演讲稿09-11
钟爱学生 热爱事业07-19
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08-05
引导学生热爱古诗文12-27
大学生热爱国防征文11-04
做热爱祖国的小学生06-05
学生热爱主题的演讲稿08-23
小学生演讲稿热爱祖国06-25
热爱大自然的学生作文07-29
小学生热爱祖国演讲稿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