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花的组织培养研究

2024-10-08

玫瑰花的组织培养研究(精选6篇)

玫瑰花的组织培养研究 篇1

玫瑰 (Rosa rugosa Thunb.) 原产我国华北及日本和朝鲜,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1]。为蔷薇科蔷薇属直立灌木, 高可达2m;茎粗壮, 丛生;小枝密被绒毛, 并有针刺和腺毛, 有直立或弯曲、淡黄色的皮刺, 皮刺外被绒毛。花直径4.0~5.5cm;花瓣倒卵形, 重瓣至半重瓣, 芳香, 紫红色至白色;花期5~6月。玫瑰在我国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 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花卉, 同时也是珍贵的药材之一, 而且还应用在化工产品和食品工业中。目前, 玫瑰主要以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繁殖为主, 繁殖系数低、速度慢。该研究以红花玫瑰嫩茎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 建立了玫瑰的组织培养体系, 为玫瑰的工厂化育苗提供成熟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红花玫瑰, 当年生幼嫩枝条备用。试验药品及容器包括:MS、6-BA、NAA以及50mL玻璃三角瓶、500mL烧杯和酸度计等。

1.2 方法

试验于2012年于宿迁学院试验基地进行。

1.2.1 外植体的选择

选材时间为3月末至4月中旬, 正值玫瑰萌芽阶段, 生长速度快, 成活率高。选择无病虫害健壮的玫瑰嫩茎备用。

1.2.2 外植体处理

将备用的幼嫩茎段除去小叶, 由于玫瑰茎上密集生长着小刺, 需用洗衣粉浸泡15min后用流水冲洗30min, 并不断搅动。将冲洗后的茎段用滤纸擦干, 带入超净工作台, 首先用75%酒精消毒30s (以茎段长度能够完全浸入酒精溶液为宜) , 无菌水冲洗3次, 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后再次放入0.1%升汞消毒8min, 无菌水冲洗5次, 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 切成1.5~2.0cm茎段, 每茎段留侧芽或茎节, 并将茎段两端接触消毒液的切口剪去[2]。

1.2.3 外植体接种、芽的诱导

把灭过菌的幼嫩茎段按照茎段自然生长方向插入MS培养基中, 配方为蔗糖30g·L-1, 琼脂6g·L-1;6-BA浓度分别为1.5、2.0和2.5mg·L-1;NAA浓度分别为0.1、0.2和0.3mg·L-1, 50d后统计各处理的增殖率。

1.2.4 继代增殖

从初代培养中萌发的嫩茎切下, 作为接种材料进行继代培养。继代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 添加蔗糖30g·L-1, 琼脂6g·L-1;6-BA浓度分别为2.0和3.0mg·L-1;NAA浓度分别为0.2和0.3mg·L-1, 40d后统计外植体继代增殖情况。

1.2.5 生根培养

当芽长至3.0cm左右时, 转入生根培养基中, 配方为蔗糖30g·L-1, 琼脂6g·L-1;培养基:MS, 1/2MS;NAA浓度分别为0.1、0.2和0.3mg·L-1, 30d后统计各处理的生根情况, 以此来选择适宜的激素浓度。

1.2.6 培养条件

试验材料无特殊说明均在植物组培室中培养, 保持培养室温度22~25℃, 光照强度1 000~2 000lx[3], 光照12h·d-1, 环境湿度60%~8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激素浓度对芽诱导的影响

由表1可知, 添加不同浓度6-BA和NAA时, 丛生芽生长情况不一, 不同浓度6-BA和NAA组合在0.05和0.01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丛生芽增殖率随着6-B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可见, 诱导丛生芽萌发的主要因素是6-BA。当6-BA浓度为1.5mg·L-1时, 平均增殖率为1%, 不发生增殖;当6-BA浓度为2.0或2.5mg·L-1时, 增殖率随着NA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6-BA浓度为2.5mg·L-1, NAA为0.3mg·L-1时增殖率最高, 为3.75。因此该研究确定芽诱导培养基配方为MS+6-BA 2.5mg·L-1+NAA 0.3mg·L-1+蔗糖30g·L-1+琼脂6g·L-1。

2.2 不同激素浓度对继代增殖培养的影响

由表2可知, 不同浓度6-BA和NAA组合在0.05和0.01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当6-BA浓度为3.0mg·L-1时, 增殖率随NAA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6-BA浓度为2.0mg·L-1时, 增殖率随着NA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 增殖培养以6-BA浓度为3.0mg·L-1, NAA浓度为0.2mg·L-1时增殖效果最好, 诱导的丛生芽生长粗壮。

2.3 不同激素浓度生根培养的影响

将继代增殖培养基中生长健壮的小茎条转接在生根培养基中, 15d左右开始有根出现, 30d左右根可长至3cm, 茎条上最多生根10条。培养基及激素配比对生根培养的效果不同, 二者组合在0.05和0.01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由表3可知, MS、1/2 MS以及3种不同NAA浓度对玫瑰生根数的影响不同, 1/2 MS培养基优于MS培养基。NAA浓度为0.2mg·L-1时, 玫瑰茎条平均生根数最多。因此玫瑰在生根方面适宜的配方为1/2 MS+NAA0.2mg·L-1。

3 结论与讨论

在进行红花玫瑰外植体采集时, 最好选择刚刚萌发, 但并未完全萌发时最好。此时较容易进行灭菌, 污染率较低。采用外植体的大小对成活率也有影响, 一般半木质化的茎条最好, 完全木质化诱导生芽不容易启动, 不带有木质化的软茎条诱导生芽不启动。移栽时要注意根部的清洗, 用清水将粘在根上的培养基洗掉, 并保证根部的完整性;培养土要经过灭菌, 如果可以高压灭菌最好, 若无条件可高温灭菌或药剂灭菌;另外要注意保湿遮阳。

该研究结果表明, 芽诱导培养基配方为MS+6-BA 2.5 mg·L-1+NAA 0.3 mg·L-1+蔗糖30g·L-1+琼脂6g·L-1;增殖培养配方为MS+6-BA 3.0 mg·L-1+NAA 0.2 mg·L-1+蔗糖30g·L-1+琼脂6g·L-1;生根培养配方为1/2MS+NAA0.2mg·L-1+蔗糖30g·L-1+琼脂6g·L-1。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401.

[2]张颖, 郭晓东, 王芳, 等.蝴蝶兰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 2010 (8) :122-124.

[3]沈海龙.植物组织培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33-49.

玫瑰花的组织培养研究 篇2

湖北百合鳞片不同部位均可诱导出芽,其分化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外层、中层、内层.0.8cm×0.8cm外植体的`诱导率和污染率均高于0.5cm×0.5 cm外植体.最佳芽诱导培养基是MS+6-BA1.0 mg/L+NAA0.5mg/L,其诱导率可达100%;最佳芽增殖培养基是MS+6-BA0.2 mg/L+NAA 0.5 mg/L,相同浓度的NAA较2,4-D更有利于芽的增殖;最佳生根诱导培养基为1/2 MS+NAA0.2mg/L,含NAA的培养基诱导出的根短而粗壮,含IAA的培养基诱导出的根长且细,说明NAA诱导生根的效果要好于IAA.

作 者:孟杨 潘佑找 贾姗姗 刘丹洲 作者单位:孟杨,刘丹洲(长江大学信息与数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潘佑找,贾姗姗(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广山药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广山药;组织培养;愈伤组织;激素;消毒

中图分类号: S632.104+.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2-0076-05

收稿日期:2015-03-20

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编号:QD20120626)。

作者简介:张振霞(1975—),女,博士,副教授,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E-mail:zhangzhenxia2006@gmail.com。

通信作者:郑玉忠,博士,副研究员,从事中药学工作。E-mail:zhengyuzhong@gmail.com。 山药是薯蓣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的块茎,早在宋代广山药就是中药山药的一个品种,在中医上属于补益类中药,具有健脾止泻、补肺益肾等功能;同时也是南方各地的传统保健菜肴,营养丰富[1-2]。 山药通常利用块茎育苗或零余子播种等方式进行繁殖。这种传统的繁殖方式有着一定的弊病,主要是因为多数薯蓣科种类的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较多,容易发生变异,出现性状分离,引起品种品质的退化[3]。另外,薯蓣科植物自身为了生存下来,会尽量多保留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性状,例如零余子的增多,块茎变小,品质变差,须根增多等[4]。此外,长期的无性繁殖会不断积累病毒,使其生产力明显下降[5-6]。目前對于山药的培养研究多为怀山药,而对广山药的组织培养少见报道。本研究利用植物生物技术中组织培养的方法对广山药进行快速无性繁殖,不仅可以保持其优良性状,在短期内生产出大量整齐、均匀的健壮种苗,解决繁殖系数低、块茎带病毒等问题,从而满足市场的大量要求。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

材料是购自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的广山药块茎,并种植于花盆中待其长出植株,选取其幼嫩叶片和块茎作为试验材料。

以MS、NB为基本培养基,附加30 g/L蔗糖,7 g/L琼脂,pH值5.8,不同浓度2,4-D、NAA、6-BA、KT、IBA等激素。所有培养基均在121 ℃条件下高压灭菌15 min。

培养室温度(25±1) ℃,空气相对湿度50%~60%,光照时间每天12 h,光照度1 000~1 500 lx 。

1.2方法与步骤

1.2.1广山药块茎外植体的消毒选取新鲜广山药块茎,用自来水清洗干净后,放在蒸馏水中浸泡30 min,用蒸馏水清洗干净,70%乙醇消毒10 s,再按不同的方式进行消毒处理(表1),加入消毒剂之后再加入2滴吐温,恒温摇床100 r/min振荡灭菌,最后用无菌水清洗5次。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后将块茎切成1 cm大小、厚度0.3 cm的块状接种到MS培养基中,观察其生长状态并记录。

1.2.2广山药块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有着不同的影响,本试验设置MS、1/2MS、NB母液培养基对广山药块茎愈伤组织的诱导。以消毒后的广山药块茎作为试验外植体,均切1 cm大小、厚度0.3 cm的块状,接种至含5 mg/L 2,4-D+0.5 mg/L 6-BA的MS、1/2MS、NB的培养基上,观察并记录基本培养基成分对广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差异。

取消毒后的广山药块茎接种到MS基本培养基上,其中不同的生长激素分别为1 mg/L NAA+1 mg/L 6-BA、1 mg/L 2,4-D+1 mg/L 6-BA、1 mg/L NAA+1 mg/L IBA、1 mg/L 2,4-D+1 mg/L IBA,观察记录广山药愈伤组织的生长状况,比较哪种激素条件更适合诱导广山药块茎愈伤组织的诱导。

将广山药的无菌块茎接种在MS+0.5 mg/L 6-BA,设置2,4-D浓度分别为1、2、4、8、10 mg/L等5个不同浓度。通过观察记录,分析不同的2,4-D浓度对广山药块茎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广山药块茎均切小块,接种在MS+5 mg/L 2,4-D,其中6-BA浓度分别为0.1、0.2、0.4、0.8、1.0 mg/L等5个不同处理。观察记录,分析不同的6-BA浓度对广山药块茎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1.2.3广山药块茎愈伤组织诱导的光照条件设置24 h、12 h 光照和黑暗培养3种光照条件,将广山药块茎接种在 MS+5 mg/L 2,4-D+0.5 mg/L 6-BA的培养基上,分别在上述的光照条件下培养。1个月后,观察比较不同光照条件下广山药愈伤组织生长的差异。

1.2.4广山药愈伤组织防褐变处理取广山药的无菌块茎接种到MS+5 mg/L 2,4-D+0.1 mg/L 6-BA,采用不同防褐化添加物:1 g/L PVP、2 g/L PVP、1 g/L 活性炭、2 g/L 活性炭,设置对照,观察记录5组试验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

1.2.5诱导生根培养从试验所得的广山药再生苗接种到不同培养基中(表2),观察记录再生苗生根的生长状况,并统计生根率。

2结果与分析

nlc202309040709

2.1不同消毒方式对广山药块茎外植体培养的影响

本试验设置了不同种消毒方式,1周后比较染菌率及存活状态,筛选适合广山药块茎外植体的消毒方法。研究发现,不同的消毒条件,无论是哪种消毒剂、消毒浓度,消毒时间越长,污染率越低,坏死率越高(表3)。通过比较HgCl2的2个浓度0.05%和0.1%,以及次氯酸钠的2个浓度20%和30%的消毒效果,选择0.1%HgCl2消毒12 min作为广山药块茎的消毒条件,在此条件下外植体污染率为8%,坏死率为34%,诱导率为58%。

2.2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广山药块茎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本试验设置了MS、1/2MS、NB 的3种基本培养基,激素条件均为5 mg/L 2,4-D+0.5 mg/L 6-BA,来选择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基本培养基。结果发现, 不同基本培养基成分对广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不相同。广山药块茎外植体在MS基本培养基中的出愈率最高,为78%;而1/2MS培养基中的出愈率仅有34%,且愈伤组织疏松,形状不规则;NB与1/2MS 相比,其愈伤的外部形状相似,出愈率相对高一些(表4)。由此可见,无机盐含量高的MS基本成分更适合用于广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生长,诱导的愈伤组织出愈率高,质地好,不会疏松,而且出根率、出芽率相对较低。

2.3不同生长激素配比对广山药块茎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植物生长激素和细胞分裂素的配比决定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的发育方向[6],2,4-D、NAA、6-BA、IBA等都是使用广范的植物激素。本试验设置了4种不同组合来探究广山药块茎诱导愈伤组织的情况,结果发现4种不同组合的生长激素对广山药块茎愈伤组织的诱导都表现出较高的出愈率,分别能达到75%、73.75%、63.75%、58.75%,4种培养基的生根率、出芽率以及愈伤的生长状况都不同(表5)。

2.4不同2,4-D浓度对广山药块茎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设置了5个不同的2,4-D浓度与0.5 mg/L 6-BA搭配来探究最适宜广山药块茎诱导愈伤组织的2,4-D浓度,结果发现2,4-D浓度从1 mg/L到8 mg/L,随着浓度的逐渐增大广山药外植体的出愈率也不断升高,其中8 mg/L时出愈率高达100%,且愈伤颗粒状、紫红色。但当浓度增加到10 mg/L 时,出愈率反而比8 mg/L的出愈率下降了10百分点,同时外植体的愈伤生长速度变慢,愈伤质地更硬(图1至图5,表6)。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在MS基本培养基上,8 mg/L 2,4-D 和0.5 mg/L 6-BA 时更适合于诱导广山药块茎愈伤组织。

2.5不同6-BA浓度对广山药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本试验也同时选择确定适合诱导愈伤组织的6-BA浓度。在2,4-D为5 mg/L的基础上,设置5个6-BA的不同浓度梯度进行试验。结果发现,6-BA 的浓度从0.1 mg/L到0.8 mg/L,随着浓度的逐渐增加愈伤的出愈率也不断升高,浓度为0.4 mg/L和 0.8 mg/L 时的出愈率均达到最高(95%),但当6-BA 的浓度增加到1 mg/L 时其出愈率反而下降了(表7)。由此可见,5 mg/L的 2,4-D+0.4 mg/L 6-BA组合诱导广山药愈伤组织比较理想。

2.6不同光照條件对广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光照条件也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影响因子,对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组织的增殖以及器官的分化都有明显的影响[6]。本试验设置了24 h 光照培养、12 h光照培养、 黑暗培养3种

条件,来研究哪一种光照条件更适合广山药块茎愈伤组织的培养。研究发现,3种光照条件对于淮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都不错,其出愈率都达到85%以上,其中在黑暗培养的出愈率最高,为92%,愈伤的质量也是黑暗培养最好(表8)。由此可见,黑暗培养更适合诱导广山药块茎愈伤组织的诱导生长。

2.7不同抗氧化措施对广山药块茎褐变抑制的影响

广山药块茎切块培养过程中会出现褐化现象,影响了组织培养的成活率。本试验采用PVP和活性炭来防止、减轻广山药块茎褐变现象的发生。研究发现,添加各种防褐化材料对于广山药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影响明显,出愈率都达到90%以上;对比5组试验的褐化率可以得出,活性炭的防褐化效果远远好于PVP,从外植体及愈伤组织的褐化变化过程中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表9)。同时注意到活性炭的防褐化效果比较好,但浓度较高又会影响到外植体的存活率。

2.8诱导生根培养

在MS、1/2MS、1/2MS+1 mg/L IBA、1/2MS+1 mg/L NAA+1 mg/L IBA培养条件下,于广山药再生植株的诱导生根培养的效率均达到100%,只是诱导出来的根之间有一定的差别。MS培养基上生长的再生苗的根数量较少、纤细,毛状根较少;1/2MS培养基上的根数量比前者多且粗壮;在1/2MS的基础上添加1 mg/L IBA后,再生苗长出明显的主根,并且又壮又长,还有少数的不定根;在1/2MS+1 mg/L NAA+1 mg/L IBA培养基上,长出来的根主根明显,还有比较多的不定根,毛状根也比较多,幼苗生长快(表10)。综上所述,1/2MS+1 mg/L NAA+1 mg/L IBA培养基诱导再生苗生根比较理想(图6)。

3结论与讨论

3.1消毒剂的选择以及消毒时间、消毒浓度的确定

选择正确的消毒剂、消毒时间以及消毒浓度是建立组织培养体系的前提[6-7]。在试验中选择的消毒剂有HgCl2和次氯酸钠,升汞的浓度分别为0.01%、0.02%、0.05%、0.1%,次氯酸钠的浓度分别为20%、30%,消毒时间分别为5、8、12、15 min。不同的外植体设置有不同的消毒时间和消毒浓度。从消毒的结果可以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消毒剂浓度越低,消毒时间越短外植体污染率越高;消毒剂浓度越高,消毒时间越长,外植体的污染率越低,但是外植体的死亡率越高,这是因为有的外植体在消毒过程中死亡。在用乙醇处理过程中也要注意消毒时间,时间太长会造成外植体脱水死亡。此外,消毒过程中滴加适量的吐温作为表面活性剂,并不断振荡摇晃,可以改善消毒效果。

nlc202309040709

3.2生长激素的选择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配以适宜的植物激素是非常关键的,适当的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的诱导以及生根培养是极其重要的[7]。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决定着发育的方向,比例高时,有利于根的形成和愈伤组织的形成;比例适中时,有利于根芽的分化;比例低时,有利于芽的形成[8]。丰锋等[9]的报道也指出高浓度细胞分裂素有利于芽诱导增殖。本试验中,广山药块茎为外植体时选用高浓度的2,4-D和低浓度的6-BA有利于愈伤组织的生成,低浓度的2,4-D和高浓度的6-BA有利于根的生成。在生根培养中用了生长素NAA和IBA,对生根有很好的效果,其生根率都能达到 100 %,且主根明显、粗壮。

3.3光照条件的选择

光照条件对于植物生长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6]。试管苗或无菌苗的培养需要选用一定的光暗周期来进行组织培养,愈伤组织的诱导也需要一定的光暗周期,也有一些植物的愈伤组织在全黑暗的诱导下会长得更好。在试验中设置有全日照培养、半日照培养和黑暗培养3种光照条件。研究发现,不管从出愈率还是愈伤组织的生长状况来看,黑暗培养更加适合广山药块茎愈伤组织的生长。

3.4褐化的防止

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一种常见的不利现象,对于外植体的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的影响非常大,甚至是影响某些植物组织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10]。影响外植体褐化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同植物品种、同种植物的不同类型因为外植体材料的基因型不同,在组织培养中褐化发生的频率和程度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1]。防褐化的途径也多种多样,适宜的培养基、良好的培养条件、适宜的外植体或者增加抗褐化剂或吸附剂都可以有效地防止褐化现象。本试验通过在培养基中增加抗褐剂和吸附剂活性炭和PVP来防止外植体的褐化。蔡建荣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来抑制淮山茎段和叶片外植体的褐化[12]。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广山药块茎,活性炭可以明显吸附培养物分泌的酚、醌等有害物质,能有效降低褐变。

参考文献:

[1]吴仁修. 潮汕生物資源志略[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2]梁宗锁,高致明. 药用植物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王志安,许炫玉. 运用组织培养技术筛选盾叶薯蓣新品种[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1):13-14.

[4]李明军,薛建平,陈明霞,等. 不同因子对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J]. 广西植物,2000,20(2):156-160.

[5]朱德慰. 植物组织培养与脱毒快繁技术[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潘瑞炽. 植物细胞工程[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蔡建荣,曾军,张志勇,等. 怀山药茎段组织培养及增殖的研究[J]. 福建农业科技,2002(2):14-15.

[8]李代丽,康向阳. 植物愈伤组织培养中内外源激素效应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生物技术通讯,2007,18(3):546-548.

[9]丰锋,叶春海,王耀辉,等. 淮山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1):24-28,32.

[10]李新凤,赵滢,田玉龙. 植物组织培养褐化问题的研究进展[J]. 吉林农业,2010(2):66-67.

[11]高国训.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问题[J]. 植物生理学通讯,1999,35(6):501-506.

[12]蔡建荣. 山药组织培养褐化反应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118-120.陈英,吴友根,杨东梅,等. 广藿香不同部位总DNA提取方法比较与PTS基因克隆[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2):81-84.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 篇4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 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1]。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1.新型光源的应用。

光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长短、光质、光周期对植物的生长、形态建成、光合作用、新陈代谢以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传统的组织培养光源灯普遍存在寿命短、发热量大且不均以及发光效率不理想等缺点。LED作为植物组织培养光源早在1991年就有栽培试验。研究发现, 光质比例和光照强度可调的LED 光源比通常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荧光灯更能有效地促进试管苗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蒋要卫利用LED作为大花蕙兰组培苗光源的研究发现, LED光源可以显著改善大花惠兰试管苗的生长状况和提高其品质[2]。日本的田中道男等运用阴极荧光灯( CCFL)作为文心兰试管苗光源, 结果表明其地上部干、鲜重和试管苗的高度都有显著提高。另外田中道男等利用SILHOS作为生菜组织培养光源, 获得了高质量的组织培养苗。目前LED是组织培养中最有效的人工照明光源,而CCFL等新型光源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开放组织培养技术。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属于严格的封闭式培养,因而造成灭菌成本偏高、培养基易污染、外界环境调控难度大等缺点。而开放组织培养新技术是在外加抗菌剂的条件下,使植物组织培养脱离严格无菌的操作环境,在自然开放的有菌环境中进行,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赵青华等采用开放式组培技术,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菌剂,克服了非灭菌条件下魔芋组织培养污染问题,有效地简化了实验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3]。何松林的研究表明在添加抗菌剂的开放式组培中,文心兰试管苗可正常生长[4]。开放式组织培养突破了封闭式培养的限制,从根本上简化了组织培养环节,使将来规模化开放式组织培养成为可能。

3.光独立培养技术。

光独立培养法又称无糖培养法,是指利用CO2代替葡萄糖作为植物组织培养的碳源,人工控制组织培养苗生长所需的光、温、水、气、营养等条件,促使组织培养苗快速转变为自养型的培养方式。一方面避免了由葡萄糖引起的杂菌污染;另一方面,增强了组织培养微环境的人工调控能力。屈云慧等以虎眼万年青为对象的无糖培养研究表明万年青再生芽的生根率高, 种苗质量也优于常规培养[5]。肖玉兰、丁永前等设计的全套无糖组织培养设备培育出的苗具有抽叶多、植株健壮、节间距短、根系发达、干物重积累多、光合自养能力强等更优良的生物学性状。目前,无糖培养法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开始阶段,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不断完善, 必将成为组织培养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

4.多因子综合控制技术。

近年来,随着对植物组织培养机理的深入研究和交叉学科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多因子综合控制的环境调控设施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大大降低了组织培养成本, 促进了组织培养苗商品化的`进程。崔谨等运用CO2 监控系统对甘薯组培苗进行调控的结果表明, 在CO2监控系统方式下培养的甘薯组培苗, 具有生长迅速、光合产物积累明显、叶色深绿、根系发达等特点[6]。刘文科等设计了一种新型密闭式组培室, 并研制出一套用于该组培室的综合环境控制系统[7]。李传业等设计的一套能对组培箱内CO2浓度、相对湿度进行调控的组织培养微环境控制系统试验结果表明, 组织培养箱内CO2摩尔分数和相对湿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主要理论基础有两方面。一是细胞全能性,植物修复与完善、快繁脱毒苗、育种、种子和种质资源保存、植物检疫等都是其发展和应用的成果。二是悬浮培养液,主要应用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

1.“全能性”的应用。

植物修复与完善是模拟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器官形成和细胞增殖形成的一套全新理论, 植物脱毒和离体快速繁殖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多、最有效的一个方面,因其快速、无毒的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观赏植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无性繁殖作物,并已形成产业化、商品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培育优良作物品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利用该技术,通过花药和花粉培养、胚胎培养与细胞融合、细胞无性系变异、基因工程及突变体筛选等手段,已经培育出一大批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借助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保存种子和种质资源,因其优于常规方法的特殊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已在1000多种植物种和品种上得到应用, 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2.愈伤组织或悬浮培养液的应用。

植物次生代谢物如蛋白质、脂肪、糖类、药物、香料、生物碱及其他活性化合物是许多医药、食品、香料、色素、农药和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 其需求量逐年增加。目前,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提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因其高效率、高产量的优势已成为主流。用组织培养方法生产微生物以及人工不能合成的药物或有效成分的研究, 正在不断深入, 有些已投入工业化生产,预计今后将有更大发展。

三、展望

玫瑰花的组织培养研究 篇5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河南某中专篮球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国内、外有关资料,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对篮球运动组织后卫的能力的研究状况,为论文选题、测试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1.2.2录像解析法

通过对国内、外高水平篮球比赛顶级组织后卫的技术统计及中国队在世界大赛中的录像统计解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综合评定。

1.2.3逻辑分析法

以系统思想为基础理论依据,综合科学原理,采用分析、归纳、总结等逻辑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组织后卫的概念

篮球比赛中队员的位置分为后卫、前锋和中锋。不同位置的队员在比赛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攻守任务。后卫队员是临场比赛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是比赛的核心队员,承担着组织全队进攻和防守的任务。一名优秀的组织后卫对于一个球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2组织后卫的类型

在篮球比赛中,组织后卫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型组织后卫、防守型后卫、攻击型后卫、全面型后卫和第二组织后卫。

2.3组织后卫的作用与任务

2.3.1代替教练员组织与指挥场上比赛

2.3.2具备果断的应变能力

组织后卫应有广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灵活果断的应变能力。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能够及时迅速发现机会和问题,当机立断采取对策,变换战术打法。协调全队行动;抓住有利战术,扭转不利局面或继续扩大战果,保持更大优势。

2.3.3具备克敌致胜的能力

组织进攻,掌握比赛的节奏也是组织后卫十分重要的任务。比赛中节奏掌握的好坏,是关系到全队技战术水平发挥的关键。组织后卫要根据本队特点与策略,以及场上变化,主动控制好节奏,牵制对方,以利发挥本队特点,克敌制胜。

2.4组织后卫的培养与训练

2.4.1选材

在选材方面要注意同等条件下,力求提高组织后卫队员的身高,向培养技术全面的高后卫方向发展,这样可具备能里能外的本领,活动范围扩大,有利灵活多变战术的应用。虽然身高固然重要,但决不能单纯追求身高,而更重要的是要在组织后卫的训练上狠下功夫,使其具有极好的身体素质,出色的弹跳力与爆发力,敏锐的判断,果断的抢断能力和精湛、娴熟的傳、运、突、分的高超技术和控制球能力。

2.4.2加强组织后卫全面技术的训练

2.4.3提高组织后卫的突分、远距离投篮的能力

三分球投篮已成为后卫队员不可缺少的技术之一,后卫队员外围投篮不仅能直接得分,而且还会使对方扩大防区,从而为内线攻击提供有利的机会,使战术运用更加灵活。运球和突破是后卫队员控制支配球、摆脱防守和组织战术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运球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场上情况,及时传球给处于有利的进攻位置上的同伴,切勿贻误战机。

2.4.4加强传球技巧性的训练

传球是后卫队员组织进攻的主要技术.因此,后卫应该熟练掌握各种传球技术,应该熟悉战术配合中的每个进攻机会及同伴的进攻特点。当同伴摆脱对手的瞬间,能及时、准确地把球传给空位的同伴。在传球这一组织后卫的关键技术上我国与国外优秀选手差距仍然很大。尤其应掌握一些小关节、小肌肉群动作技术,便于隐蔽变化,出手突然,球速飞快的小幅点、拨、抄、推、弹等传球技术,并能在比赛中结合广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能力,精确的判断和传球假动作合理应用,力求点多面广,不断提高助攻能力,次数和攻击效果,增加战术组织的灵活性和战术效果的稳定性。

2.4.5加强特长技术的训练

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系统中超前发展的最突出的某种技能技巧,如投篮准、助攻好、突破能力强、抢篮板球狠、防守积极果断等,这些特长技术都是克敌制胜的武器。特长技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比赛中或在不利的情况下都能正常发挥,具有攻击性和实效性,才能被人们认可。特长技术来自于运动实践,既要紧跟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向和新动态,又要落实到训练与比赛之中;既要注意那些偶然出现的即兴表现出来的技能技巧,又要分析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在组织后卫的训练中,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培养和加强特长技术训练,使其具备1~2个能反映个人特点,有较强攻击力和实效性的“绝招”。特长越显著,风格越突出。技术风格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特长技术的训练。同时还要加强组合技术和特长技术相结合,个人技术与全队战术相配合的训练,才能提高其实战能力。只有掌握全面、熟练、准确和实用的技术,才能更好地去发挥自己的特长技术,显示出自我和全队的价值。

3 结果与建议

3.1结果

3.1.1篮球后卫在比赛中表现为5种类型:单一型组织后卫、防守型组织后卫、攻击型后卫。全面型后卫,第二组织后卫。现代篮球比赛中组织后卫已趋向全面型,第二组织后卫的培养也应引起重视。

3.1.2组织后卫的选拔身高趋向高大,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有优秀的思想品质。

3.1.3组织后卫的基础训练,要加强身体素质基础训练,掌握全面、正确、熟练的攻防战术、支配球技术、突破技术、移动中投篮技术、防守技术。

3.2建议

组织后卫的培养是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遵循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和科学原则,从实际出发,从青少年抓起,坚持高标准,敢于严要求,重视比赛环节,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当前国内织后卫的水平同世界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在现代篮球组织后卫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中国篮球要跻身于世界篮球强队行列就必须具有世界一流的组织后卫。

参考文献:

[1]贾炜.关于对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优秀组织后卫培养的探讨

[2]袁凤生,程亚飞.论篮球运动优秀组织后卫能力的培养[J].中国体育科技,2003,(04).

[3]王润生,张冉.谈篮球核心后卫队员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1,(01).

[4]刘艳.试论篮球组织后卫观察能力的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1,(05).

[5]彭碧.对篮球后卫队员发展趋势的探讨[J].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

[6]赵豫.试论篮球核心后卫的培养和训练[J].体育学刊,2000,(05).

[7]孙伦英.优秀篮球组织后卫的作用及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1994,(02).

[8]赵能秀.篮球优秀组织后卫应具备的条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S1).

玫瑰花的组织培养研究 篇6

关键词:地枫皮;组织培养;丛生芽;生根

中图分类号:Q943.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087-03

收稿日期:2015-03-09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编号:桂科合14125008-2-21);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编号:重2012115、重200908);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中医药科技专项(编号:GZBZ14-14);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011GXNSFD018037)。

作者简介:李小泉(1968—),男,广西全州人,硕士,副研究员,从事植物组织培养研究。E-mail:1941243276@qq.com。

通信作者:李林轩,助理研究员,从事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E-mail:starry1125@sina.com。地枫(Illicium difengpi K.I.B.et K.I.M.)别称钻地风、追地风、山八角,地枫皮为其干燥树皮,为木兰科八角属珍稀濒危药用植物[1]。地枫皮主要分布于广西靖西、天峨、都安、马山、龙州等县的岩溶石山山顶,为广西的特有中药材[2-3],其茎皮、根皮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气滞腹痛、妇人经期腹痛等症状,治疗效果好,药用价值高,为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材料[4]。地枫皮生境分布范围狭窄,生长缓慢,且药用部位为茎皮与根皮,因此采收后植株也无法成活。目前地枫皮药用资源来源于野生自然资源,由于地枫皮种子皮较薄,干燥时种子的油脂会变质,过湿时又容易腐烂,极易丧失发芽能力,加上其生长所需的石灰岩土壤稀少,无法为地枫皮种子的萌芽提供适宜的环境,造成地枫皮繁殖能力弱。随着地枫皮药用需求量不断增加,野生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在很多地区濒临灭绝或已绝迹,1999年地枫皮被批准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目前对地枫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调查[3]、真伪鉴别[5]、分子标记[6]、化学成分[7]、药理作用[8]等方面,在种苗培育方面还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地枫皮进行组织培养研究,以期为地枫皮人工栽培提供大量优良种苗,对于保护地枫皮野生种质资源和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采集广西药用植物园大棚内盆栽的地枫皮,剪取健壮无病虫害植株的茎段、顶芽为外植体。

1.2试验方法

1.2.1外植体灭菌及培养条件将地枫皮茎段、顶芽用洗洁精水浸泡10 min,用清水冲洗15 min,滤干水后在超净工作台中用75%乙醇浸泡30 s,用无菌水清洗1次;在0.1%HgCl2溶液中浸泡5~12 min,用无菌水冲洗3次,每次浸洗3 min,用无菌滤纸吸干外植体表面水分后,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中。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5±3) ℃、光照时间12 h/d、光照度1 500~2 000 lx。培养基中含2%蔗糖、5%琼脂,pH值5.8~62。

1.2.2初代诱导培养基筛选初代诱导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培养基分别为:0.5 mg/L 6-BA+0.1 mg/L NAA(A1处理)、1.0 mg/L 6-BA+0.1 mg/L NAA(A2处理)、1.5 mg/L 6-BA+0.1 mg/L NAA(A3处理)、2.0 mg/L 6-BA+0.1 mg/L NAA(A4处理)。最佳基本培养基的筛选:将诱导得到的无菌芽分别接入上述试验中获得的最佳生长调节剂组合的MS、B5、N68、VW、N6、ER基本培养基中,观察其生长状况。

1.2.3继代增殖培养以初代诱导培养试验为基础,考察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地枫皮丛生芽的影响,设计激素种类和浓度组合为:1.0 mg/L 6-BA+1.0 mg/L KT+0.1 mg/L NAA(B1处理)、2.0 mg/L 6-BA+1.0 mg/L KT+0.3 mg/L NAA(B2处理)、1.0 mg/L 6-BA+1.0 mg/L ZT+0.1 mg/L NAA(B3处理)、2.0 mg/L 6-BA+1.0 mg/L ZT+0.1 mg/L NAA(B4处理)。

1.2.4生根培养生根培养基:1/2MS+1.0 mg/L NAA(C1处理)、1/2MS+1.0 mg/L IBA(C2处理)、1/2MS+1.0 mg/LIAA(C3处理)。

1.3计算公式

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污染率=污染外植体数/接种数×100%;(1)

死亡数=死亡外植体数/总外植体数×100%;(2)

诱导率=出芽外植体数/总外植体数×100%;(3)

增殖系数=增殖芽数/接种数;(4)

诱导率=出芽数/接种数×100%。 (5)

2结果与分析

2.1灭菌时间筛选

分别设5、8、10、12 min 4个灭菌时间进行试验,外植体接入初代诱导培养基中培养10~15 d,记录污染的外植体数,统计污染率。30 d时分别记录死亡的外植体数,统计死亡率、成功率。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不同灭菌时间里,地枫皮的茎段、顶芽的污染率、死亡率均有差异,其中顶芽灭菌8 min时效果最好,污染率仅为20%,死亡率为0;而茎段的灭菌时间以10 min效果最好,污染率为30%,无死亡(表1、表2)。

2.2初代诱导培养基筛选

外植体培养10~15 d时,顶芽、腋芽开始萌动,长出小芽(萌芽情况见图1、图2)。A3培养基中的萌芽率最高,顶芽诱导为100%,茎段诱导率达到90%;因此,初代诱导最佳培养基为1.5 mg/L 6-BA+0.1 mg/L NAA(表3)。

将初代培养中诱导出来的芽接入附加1.5 mg/L 6-BA+0.1 mg/L NAA的MS、B5、N68、VW、N6、ER培养基中培养。由于不同基本培养基中元素的种类和浓度均有所不同,培养 30 d 时,在不同培养基中芽的长势、芽数均有很大区别,其中MS培养基中的芽壮且数目较多,而在VW培养基中的芽细且数量少。不同培养基中芽的长势从壮到弱顺序为:MS>ER>B5>N6>N68>VW。

2.3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地枫皮继代增殖的影响

将初代诱导得到的健壮单芽接入附加6-BA、KT、ZT、NAA浓度组合的MS培养基上培养,12 d后形成丛生芽,30 d后统计各培养基中的芽数、增殖系数,观察芽的长势。从表4可以看出,培养基B2对地枫皮增殖作用比较好,增殖系数为3.2。因此,地枫皮继代增殖最佳培养基为2.0 mg/L 6-BA+1.0 mg/LKT+0.3 mg/L NAA。

2.4生长素对地枫皮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地枫皮增殖芽长至2~3 cm高时,切分成单芽,接入C1、C2、C3处理3种生根培养基中培养,在C1处理培养基中无菌芽基部膨大,形成大量愈伤组织;在C2、C3处理培养基中均长根,但根的粗细和数量有所不同。其中在C2处理培养基中无菌芽的根数较少,为5~10条,根较细;在C3处理培养基中的无菌芽根数较多,为10~20条,粗细适中(图3)。因此,地枫皮无菌芽生根较好的培养基为:1/2MS+1.0 mg/L IAA(表5)。

2.5炼苗移栽

地枫皮组培苗长至3~4 cm高时,根据地枫皮的生长特性在温室内将已生根的试管苗炼苗3 d,洗净试管苗根部的培养基,移栽到灭过菌的沙子中,成活率为70%。

3结论与讨论

自1937年White建立第1个植物组织培养基以来,许多研究者报道了各种培养基,其数量多,配方各异。基本培养基

表5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地枫皮生根培养的影响

培养基编号接种数

(个)生根数

(条)生根率

(%)生长情况C11000基部膨大,大量愈伤组织C21010100根细,根系少C31010100根粗细适中,根系多

的筛选对植物组织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组织培养技术飞速发展,根据植物种类和部位的不同要求,研制出的基本培养基多达685种[9]。由于同一科属植物生长习性相近,其所用的基本培养基也相似。地枫皮原生境为岩溶石山山顶,生长的土壤为黑色石灰土,土壤含有较高的交换性钙和有机质[10],本试验研究表明,地枫皮组织培养最适的基本培养基为MS,MS具有较高的无机盐浓度,能够保证组织生长所需的矿质营养,非常适合地枫皮生长,与其同科属八角组织培养的基本培养基相同[11]。

在植物组培快速繁殖技术研究中,为了提高增殖系数,缩短培育时间,便于大规模生产种苗,在其基本培养基中附加不同种类、浓度的激素,以满足不同培养阶段需求。在继代增殖阶段,许多研究已经表明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丛生芽的增殖[12-13],本试验以6-BA、ZT、KT与NAA联合配比使用,发现MS+2.0 mg/L 6-BA+1.0 mg/L KT+0.3 mg/L NAA诱导效果较好,芽长势好、叶色翠绿。在生根阶段,生长素类物质对植物生根具有促进作用,本试验以NAA、IBA、IAA 3种生长素与6-BA配比使用,研究不同生长素对地枫皮无菌苗生根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IAA对地枫皮无菌芽生根诱导优于IBA,NAA可以诱导地枫皮无菌芽产生愈伤组织,但对生根诱导作用甚微。 NAA是一种广谱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促进细胞分裂、诱导不定根形成的作用[14],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也经常出现致使材料老化、形成愈伤组织[15]的现象;而IBA、IAA则是植物自身能够形成的内源生长素,能促进细胞分裂与生长,诱导形成不定根[16-21]。

综上所述,在地枫皮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中,地枫皮的茎段、顶芽均可作为组织培养的外植体,MS为较适合的基本培养基,初代诱导较好的培养基为MS+1.5 mg/L 6-BA+0.1 mg/L NAA;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2.0 mg/L 6-BA+1.0 mg/L KT+0.3 mg/L NAA,增殖系数为3.2;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1.0 mg/L IAA。本研究为地枫皮种苗繁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地枫皮良种选育提供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傅立国. 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1 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62.

[2]黄宝优,吴庆华,柯芳. 中药地枫皮的研究概况[J]. 大众科技,2008(1):126,117.

[3]唐辉,史艳财,孔德鑫,等. 岩溶特有植物地枫皮的种质资源调查及地理分布[J].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2):113-117.

[4]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陈瑞生,陈相银,张露露. 地枫皮真伪鉴别[J]. 首都医药,2013(17):41.

[6]唐辉,陈宗游,史艳财,等. 正交设计优化地枫皮ISSR-PCR反应体系[J]. 中草药,2013,44(5):610-615.

[7]霍丽妮,李培源,邓超澄,等. 广西地枫皮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比较[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6):81-84.

[8]王洪禄,何永志,史利利,等. 地枫皮研究进展[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8(8):577-578.

[9]肖尊安. 植物生物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

[10]王满莲,孔德鑫,邹蓉,等. 不同土壤环境对地枫皮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J]. 作物杂志,2013(3):67-71.

[11]邓茂林.八角组织培养试验初报[J]. 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2-73,87.

[12]陈丽静,齐欣,王玉坤,等. 北五味子快繁体系的建立[J]. 中草药,2011,42(3):575-578.

[13]丁伟,张立红,潘晟昊,等. 水半夏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J]. 中草药,2011,42(3):585-588.

[14]李林轩,吴庆华,蔡锦源,等. 五指毛桃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的研究[J]. 中草药,2014,45(17):2547-2551.

[15]邱运亮,段鹏慧,赵华. 植物组培快繁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68-69.

[16]余桂红,张旭,孙晓波,等. 大麦苏啤4号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的高频再生[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5):953-956.

[17]李林轩,凌征柱,李翠,等. 珐菲亚组织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J]. 中草药,2013,44(10):1334-1337.

[18]曾爱松,宋立晓,高兵,等. 结球甘蓝小孢子胚植株再生体系的优化[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1):228-230.

[19]石虎,杨永智,周云,等. 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14-19.

[20]Hagen G,Guilfoyle T. Auxin-responsive gene expression:genes,promoters and regulatory factors[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02,49(3/4):373-385.

上一篇:下腔静脉瘤下一篇:慢性/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