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作用

2024-10-12

离心作用(精选7篇)

离心作用 篇1

0 引言

随着水下隧道的发展,沉管隧道已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穿越江河的水下工程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1,2,3,4,5]对复合地基中垫层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垫层在沉管隧道中发挥的作用机理分析很少。张良、罗强等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对软土地基路堤的加筋垫层效应进行了研究[6,7];陈胜立、 张建民等以黄骅港防波堤工程为依托,对有、无土工织物加筋垫层及不同织物加筋条件下堤坝和软土地基的变形与稳定进行了离心模型试验对比研究[8];郑刚、刘双菊等对刚性桩复合地基褥垫层的工作机理进行了分析[9]。离心模型试验以其能满足主要的关键条件相似而被称为与原型相等的“全真型”模型试验,它能再现土的应力及应变状态,故在岩土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以港珠澳沉管隧道天然地基某断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模拟了不同垫层厚度工况下开挖、铺设垫层、沉管沉放、回填回淤的施工过程,对沉管隧道中垫层、沉管及地基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探讨垫层在沉管隧道中的作用及重要性,为沉管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离心模型试验

1.1 试验方案

取典型横断面,土层分布由上到下分别为淤泥、粉质粘土、粘土夹砂、粘土、中砂及粗粒砂,进行了垫层厚度分别为0m、1m、1.5m及2m工况下的四组离心模型试验,试验中垫层材料为缩小比例后的碎石垫层,其中各工况仅垫层厚度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模拟固结、开挖(至3m厚粘土层)、沉管模型沉放及回填回淤整个施工过程,分析不同垫层厚度下沉管隧道结构的应变特征、基底应力分布特征及地基沉降特征,以此揭示沉管隧道中垫层、沉管及地基相互作用的机理,并进一步探讨垫层在沉管隧道中的作用。

试验所采用模型箱的净空尺寸为70cm×40cm×50cm。试验中选择模型相似率为n=100,离心加速度为100g。

离心试验过程如下:

(1)将基底土分别加水至饱和,充分搅拌排除土中气体,配制成重塑土样。选用有机玻璃为沉管材料,沉管模型长宽分别缩小为原型的1/100,根据相似定理,保证模型底板、边墙及中隔墙刚度EI=E*bh3/12与原型相等,反算确定它们的厚度,以保证作用于基底的应力相等为原则,计算模型高度,加工沉管模型,各参数详见表1所示;

(2)为加速土体固结及减小模型箱的边壁摩擦效应,在模型箱四壁涂抹硅油。按照断面实际地基土层分布,将各土层深度均缩小为实际深度的1/100并分层置于模型箱中,每填置一层土后,开机使其在离心加速度100g作用下进行一次预固结。用涂抹凡士林的环刀从模型箱中按原状土取样标准取出4个试样,对其进行直接剪切试验,通过与现场试验结果对比,直至达到初始固结状态;

(3)模型箱尺寸限制,上覆土不能完全置于模型箱,按照试验相似理论,将上覆土体折算为高密度重量块代替,以满足基底应力不变的条件。将制好的模型箱放入离心机吊蓝中,连接土压及孔压传感器,并安置激光位移传感器;

(4)模拟施工过程:取出重量块,模拟开挖,使地基土在上部卸荷情况下应力释放并回弹;之后铺设碎石垫层,沉管隧道模型沉放,回填回淤土折合成的重量块放置。根据实际工况进度分级加载,至t=15min时(现场环境下约104d),离心加速度达到100g,此时相当于回填后原型的实际状态。此后,离心机在加速度100g下持续运转156min,相当于模拟现场回填回淤完成后3年内的运行状况;

(5)读取试验过程各量测系统数据并进行处理。

1.2 试验量测

为监测试验过程中地基土及基槽底部应力分布、孔隙水压力发展过程及回填后基底再压缩位移情况,在地基土中布置了土压力盒及孔隙水压力盒,模型箱顶部安装激光移传感器,如图 1所示(S1-S9为土压力盒传感器;P1、P2为孔隙水压力盒传感器;W1、W2为激光位移传感器)。沉管底面及两侧分别布设高灵敏度应变片(见图2),以有效测量试验过程中沉管应变,以上测试均由DDS 数据采集系统自动完成。

2 试验结果分析

根据相似定律,将模型试验数据结果换算为原型对应数值进行分析,其中应变为负表示方向向下,应力为负表示受拉。

2.1 应力结果分析

2.1.1 基底应力分析

各种工况下断面基槽底部应力分布曲线如图3所示,根据试验前的理论分析及测试结果看,沉管两侧测得结果应是相互对称的,且离心机的传感器接头有限。在试验时,沉管最左端没有设置压力盒,故图中曲线呈现不对称现象。由图可见,不同垫层厚度下曲线均呈马鞍形分布,沉管左右两侧端点处基底应力值最大,中隔墙对应的基底应力值次之,沉管隧道车行道部位基底应力最小。对比不同垫层厚度工况下的曲线可知:垫层厚度为0m时,基底应力分布曲线很不均匀,其沉管在中隔墙及侧墙处对应的基底应力值最大,行车道部分对应基底应力相应较小;垫层厚度为2m时对应基底应力分布曲线最平缓。由此可得:垫层厚度对地基工作性状有很大影响,垫层厚度越小,基底应力曲线变化梯度越大,应力集中现象越显著;沉管两侧墙及中隔墙处对应基底应力值随垫层厚度的减小而增大。垫层在地基中起着“找平”的作用,在荷载作用下垫层通过侧向挤密变形保证基底不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垫层的设置使得基底竖向反力均匀程度提高,对基底应力有一定的均化效果。

2.1.2 地基竖向应力分析

图4为回填后各工况下,沿地基竖向中轴线方向应力分布曲线。由图可知:应力值沿地基中轴线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由于各土层密度不同,应力曲线在各土层斜率不同,应力曲线在不同土层分界处出现转折;垫层越薄,相同深度处应力值越大,且随深度增加,应力值相差逐渐变小,这是由于垫层越薄,沉管中隔墙部分应力集中越明显,其作用于基底的应力值就越大,但随深度增加其影响减弱。

2.2 应变结果分析

图5为不同垫层厚度工况下沉管底板应变分布曲线,从图中可看出:施工完成后,离心机转速稳定,沉管模型的应变曲线均呈马鞍形分布。沉管两侧边墙及中隔墙底板部位属下侧受拉状态,而沉管行车段部位但属上侧受拉状态。对比不同工况下沉管应变试验曲线可知,无垫层时对应的沉管应变曲线变化幅度最大,两侧边墙及中隔墙测点下侧受拉产生的应变量比有垫层情况下的应变量大;而沉管行车段部分上侧受拉产生的应变量也比无垫层情况下应变量大;相比之下,垫层为2m工况下对应的沉管底板应变曲线最平缓,其对应的应变值都较小。可见,垫层厚度越小,沉管底板各点产生的应变值越大,应变分布曲线的分布幅度越大。

沉管沉放于垫层上,回填荷载作用于沉管结构,沉管边墙及中隔墙承受较大的应力,沉管结构产生相应的应变,垫层通过自身的变形及移动,对沉管及垫层自身的变形起到一定的协调作用,故垫层的适当设置有利于减小沉管变形。

因此,垫层在沉管隧道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地基设计及施工中应重视垫层厚度问题及施工质量,这对减小变形和提高稳定性都大有裨益。

2.3 沉降结果分析

由于该断面中间段分布有厚度3m的软黏土层,它们为回弹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7],当前期施加于该部分黏土的压力开挖去除后,土颗粒原来的弹性挠曲发生卸荷回弹,并结合电磁力作用,原来应力状态下被挤出的结合水又被吸入,粘附于土颗粒表面,表现出膨胀回弹。故回填完成后,在回填荷载作用下,地基首先产生一定量的再压缩现象,由激光位移传感器量测各工况施工完成后的地基再压缩位移量及施工完成3年后的工后沉降量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到,各工况在回填完成后的再压缩量相差不大,垫层厚度为2m时对应的再压缩量最小;垫层厚度为0m时,其3年后工后沉降量最大,这是由于垫层厚度减小,加之基底分布一定厚度的软粘土,故其再压缩量偏大;垫层为2m工况下对应的再压缩量最小,但其工后沉降量并非最小,3年后最小沉降量对应的垫层厚度为1.5m。

由激光位移传感器量测各工况下在施工回填完成后的3年内地基沉降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6所示。对照表2及图6可知:施工完成后,基底沉降量变化较小,再压缩主要在加载过程中完成,达到稳定转速后沉降量随时间增长变化速率逐渐减小,曲线后期基本平缓,垫层厚度与工后沉降无明显的线性关系,但是合理的垫层厚度能达到减小工后沉降量的目的。从文中图3可以看出,应力分布为马鞍型,在马鞍两个突出部分(即对应沉管隧道行车道部分),应力大致是随垫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的,测工后沉降的激光位移传感器也安放在沉管行车道对应部分的上方(见图2),由图6可见,对于行车道部分,垫层厚度越大,工后沉降越小,与图3垫层厚度越大,应力越大相符合。总之,垫层厚度的增大减小了回填再压缩量;考虑沉管与垫层相对刚度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垫层厚度,能够充分发挥垫层的作用,对控制施工沉降起到一定的作用。

试验结束后,各工况下取出沉管模型后垫层变化情况有一定差别,垫层为1m的工况下,试验结束后已有部分粘土泥浆渗入垫层材料中,且垫层底部分布很不均匀;垫层为2m工况下试验结束后,垫层的完整性较好,这正是垫层对沉管及基底应力及位移调节的结果,也是不同垫层厚度工况下应力分布及位移量不同的原因。

3 结论

(1)垫层在沉管隧道地基中起着“褥垫”及“均化”的作用,其厚度对地基工作性状有很大影响,垫层厚度越小,基底应力曲线变化梯度越大,应力集中现象越显著;沉管两侧墙及中隔墙处对应基底应力值随垫层厚度的减小而增大。

(2)在回填回淤荷载作用下,垫层通过侧向挤密变形,使沉管与垫层,垫层与地基的变形得以协调,减小了沉管的应变,均化了基底应力分布,使得基底竖向反力均匀程度提高。

(3)施工完成后,沉管模型的应变曲线均呈马鞍形分布,垫层的设置能减小沉管底板各点的应变值,减小其应变分布曲线的分布幅度。

(4)垫层的设置不仅减小了不均匀沉降,对工后沉降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小。但是厚度过大对沉降量控制效果不佳。合理的垫层厚度,既能减小沉管结构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又能对地基沉降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为沉管隧道的设计及施工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进军,黄茂松,史三元等.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与褥垫层厚度关系的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03,(4):11~14.

[2]李宁,韩烜.复合地基中褥垫作用机理研究[J].岩土力学,2000,21(1):10~15.

[3]沈才华,任明,许永明.复合地基中砂垫层作用机理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569~572.

[4]金宗川,顾源兴,汪稔,陈善雄.垫层作用下石灰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J].岩土工程学报,1998,(2):37~40.

[5]栗冰.CFG桩复合地基褥垫层作用机理及按变形控制设计方法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

[6]张良,罗强,裴富营,陈亚美.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软土地基路堤加筋垫层效应研究[J].铁道学报,2009,(4):108~114.

[7]张良,罗强,陈虎,张敏静,裴富营.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软基路堤基底压力和垫层筋带拉力分析[J].岩土力学,2010,31(9):2772~2779.

[8]陈胜立,张建民,张丙印,殷昆亭.软土地基上土工织物加筋堤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6,27(5):803~806.

[9]郑刚,刘双菊,伍止超.不同厚度褥垫层刚性桩复合地基工作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06,27(8):1357~1360.

离心作用 篇2

一、伸缩式双作用双离心机装置结构原理

伸缩式双作用双离心机装置将1台中速离心机、1台变频离心机和1个转浆罐安装在1个套装伸缩支架上, 该套装伸缩支架在设备搬安和运输时可缩回固定在整装底撬上满足运输要求。

该装置采用两台卧式供液泵供液, 两台供液泵固定于支座底部, 可通过管汇分别给两台离心机供液。该装置在处理非加重泥浆时, 将第一级离心机的分离口与溢流口互换, 即将分离的固相直接排除, 分离后的液体进入泥浆罐内, 同时将第二级变频离心机调低转速与第一级离心机转速相同, 转换进液口与第一级离心机相同, 分离固相排除, 分离后液体进入泥浆罐, 此时两个离心机并联工作, 起到加大处理泥浆量的作用, 高效快捷完成泥浆维护目的。

当使用正常加重钻井液时, 为实现回收重晶石和清除细小固相及胶体, 并控制钻井液黏度, 采用两台离心机串联运行工作, 即将中速离心机放在第一级, 回收底流 (重晶石或铁矿粉) 进入泥浆罐, 为保证回收的有用固相能与罐内泥浆混合充分, 回收底流口靠近搅拌器, 所排放溢流进入装置设置的转浆罐, 通过供液泵向所配备的第二台变频高速离心机供液, 再通过该离心机分离溢流中无用的粘土和超细岩屑颗粒等有害固相, 达到清除钻井泥浆有害固相、净化泥浆, 同时回收加重泥浆中有用固相, 如铁矿粉、重晶石等泥浆化工材料的目的。使用该装置处理常规泥浆及加重泥浆的工艺流程如图1、2所示。

采用伸缩式双作用离心机处理装置即可以有效清除有害固相, 又可以防止大量浪费重粉等, 降低了钻井液的维护成本。在处理非加重钻井液时, 只需将变频离心机转速下调至中速和中速离心机根据情况共同使用或调换使用。与常规的设置加宽台安装的离心机装置相比, 无须两次吊装离心机, 减少了吊装和搬安时间。该装置采用卧式供液泵供液, 效率和寿命优于长杆式供液泵。该装置主要配置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见表1。

升缩式双作用离心机装置布局及摆放位置图如图3所示。

二、该装置技术关键及创新点

该装置中速离心机带有可转向的底流槽 (常规作法是将离心机反向安装, 回收底流) , 它分离出的底流排回泥浆罐中以回收重粉或重的固相, 它排出的溢流先排入1个转浆罐中, 再用泵把转浆罐中的液体泵入变频高速离心机中, 变频高速离心机分离出的固体排出罐外, 液体回到循环系统中。

该装置将两台离心机和转浆罐安装在1个套装伸缩支架上, 支架固定在整装底撬上。该装置采用卧式供液泵供液, 两台供液泵固定于支座底部, 可通过管汇分别给两台离心机供液。采用套装伸缩支架减少了设备搬安时间和人力, 运输时可缩回满足运输要求。

三、使用该装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装置的撬装伸缩支架 (带双离心机) 在2010年在西部钻探克拉玛依钻井公司所属的50217队金河1井首次成功作业, 并陆续推广使用5台近年配套的钻机, 证明达到了设计效果。

设备的液相排量为Q;由于离心机只除去超细颗粒和液相, 而不是固相和本体钻井液, 所以计算当量稀释物量Edv的公式应为:

式中:Vld—排泄物中低密度固相百分比;

Vlm—钻井液中低密度固相百分比。

计算所节约的重晶石价值:

式中:Vhm—钻井液中高密度固相百分比;

PW—加重剂价格。

由于一些有用的重晶石将随钻屑一起排掉, 所以节约的重晶石减去损失的重晶石就是设备的总节约费用:

式中:Vhm—钻井液中高密度固相百分比;

Vhd—排泄物中高密度固相百分比。

例如:已知离心机数据如表2所示。

若排量Q=3.42m3/h, 工作时间T=18h/d, 加重剂价格PW=640元/t, 经计算, 其节约费用Vsn=27 992元/d。因此对加重钻井液来说, 用该装置回收重晶石在经济上是合算的。

以新疆油田准噶尔南缘高泉1井为例, 该井井深5 285m, 钻井液密度达1.85左右, 全井共消耗重晶石2 263t。

如果采用该回收系统回收重晶石, 一般该回收系统回收率为80%, 加重剂价格PW=640元/t, 则全井可回收重晶石1 810t, 节约成本115.8万元。

四、结论

随着现代钻井工艺技术的发展, 为发现和保护油气层采用了近平衡、欠平衡等钻井工艺技术, 而这些先进的工艺技术对钻井液性能的要求较高, 不仅要求钻井液的密度控制在设计的范围内, 而且随着地层压力的变化及时快速得到调整, 以满足钻井工艺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钻井液固控上采用先进有效的设备以保证除去钻井液中有害固相, 同时回收为满足钻井工艺要求在配制钻井液时加入的铁矿粉、重晶石等有用固相。

实践表明, 钻进时钻井液维护费用的90%左右是由于钻屑影响所致。正确的使用固控设备, 能大量清除钻屑, 减少钻井液消耗, 从而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采用双作用离心机处理装置即可以有效清除有害固相, 又可以防止有用固相和有害固相一起被分离, 从而极大地降低钻井液的维护成本, 使钻井经济效益进一步得到提高。

此装置不仅能满足调节钻井液密度, 满足近平衡、欠平衡钻井工艺的要求而且由于采用了可伸缩式支架, 在搬家安装过程中不拆卸离心机既可整体搬安运输, 同时由卧式离心供液泵代替立式长杆泵使供液泵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从而使钻井成本降低。

因此该装置经现场进一步使用完善后可在超深井及山前构造复杂井、大位移水平井、大斜度井等钻井生产固控系统中推广应用。同时也可配套于≥5 000m超大型电动钻机和机械钻机上, 以满足现代钻井工艺及快速搬安的要求。

摘要:阐述了合作研制开发的伸缩式双作用离心机装置的技术原理、性能特点及现场使用情况, 并对其应用效果加以介绍。

离心作用 篇3

关键词:肌肉,收缩方式,离心收缩,退让工作,康复,爆发力

1 离心收缩的定义和存在的阶段

肌肉工作时内部张力增加,但是肌力矩小于阻力矩,引起环节向背离肌肉拉力的方向运动,肌肉的长度增加,这种工作称为退让工作,也就是肌肉的离心收缩过程。肌肉进行退让工作,可以使外力或阻力对环节产生的加速度减小,使环节运动速度逐渐减慢,以致最终停止,表现出缓冲、制动的作用。

在肌肉进行离心收缩时,动点和定点彼此分离,这种运动往往存在于一个动作的回复过程或者向心收缩的逆过程中,与肌肉其他性质的收缩性质没有必然的顺序,根据人体运动形式的不同而存在于不同动作的不同阶段,比如落地缓冲过程,臀大肌、股四头肌在远固定条件下做退让性工作。

2 肌肉离心收缩的特点和进行训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离心训练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负荷强度要为向心训练的120%至150%之间,其次,离心训练完成时间通常为向心训练的一倍以上,但是在追求肌肉爆发力的离心训练例外;再次,离心训练过程中要求运动员精力必须集中,在导致肌肉拉伤的几个重要因素中,神经对肌肉控制的缺失是导致肌肉拉伤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此外,监护者、教练应该注意用大肌群或者躯干的力量去对抗运动员的拮抗力量,同时要用比较合适和便于控制速度、力量的姿势来实施整个离心训练过程。

3 离心收缩训练的主要作用及现实意义

3.1 预防损伤

离心收缩是指克服阻力中的退让性收缩方式,此过程中参与的肌纤维数量与逆向过程即向心收缩相比有所减少,但参与离心收缩的单个运动单元收缩强度增大,这对于预防肌肉拉伤有着重要意义,肌肉拉伤的本质就是在神经对肌肉支配的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肌肉张力超过了被动员的肌纤维的能力范围从而形成的损伤,虽然离心肌力训练是在神经支配下完成,但是其收缩形式、动员较少的肌纤维以及机制与受损的肌纤维运动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3.2 打破力量增长停滞现象

3.2.1 提高肌肉做功效率

增加相同训练量条件下的肌肉训练负荷:由于肌肉的向心运动能够承受的负荷只是离心运动的2/3左右,离心训练手段能够更有效的刺激肌肉的收缩,是肌肉的做功效率提高。

3.2.2 提高肌肉做功总量

增加力竭时的肌肉离心训练可以有效地增加肌肉做功总量,提高训练量:在肌肉力竭状态下,可能已经不能有质量的完成一次向心克服负荷的运动,但相同的负荷阈值在离心运动形式下可能可以克服,所以可以运用这一原理进行提高训练总量的附加训练,从而更充分的刺激肌肉,使肌肉疲劳。这对于运动量的整体控制和提高有重要意义,保障了训练的高效性。

3.2.3 提高神经系统对于肌肉的调配效率

每一次训练动作的重复都是一次神经对肌肉的重新调配,已完成最终对训练动作的姿势要求。然而让身体不断地重复仅有的几种训练动作,会让神经系统对于这种调配产生僵化效应,从而导致训练的低效化,而离心训练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同于众多向心收缩的另一类训练手段,它可以使神经对于肌肉工作方式及达到的动作姿势进行新颖的调配,从而形成高效训练。

3.3 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周思红在通过对若干运动员进行不同负荷的离心收缩训练,研究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肌肉力量和肌电图RMS值的变化研究中发现,离心收缩训练对于改善运动员的肌肉力量有明显效果,采用1.5倍最大向心收缩负荷离心收缩训练和1.2倍最大向心收缩负荷进行离心收缩训练对运动员肌电图RMS值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苗欣对人体下肢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持续6周的离心训练,通过慢速组、快速组和对照组的实验对比研究发现,离心训练对于提高肌肉离心收缩峰值力矩具有重要意义,且快速组通过快速离心训练所获得的肌肉快速力量比如纵跳能力的提升由于慢速组,可见离心训练对于提高肌肉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小负荷、高速的离心力量训练有利于提高肌肉爆发力,正如现在所风靡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中提到的在训练中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为肌肉的退让做工阶段,为的是将肌肉的弹性势能积攒成为第三阶段快速向心收缩过程中的重要动力,那么离心收缩过程显然也是影响快速力量释放速率即爆发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于一些快速力量项目,如拳击、短跑等项目应根据专项动作模式及需求适当加入离心力量训练。

3.4 运动损伤的康复

伤后的离心练习可影响胶原组织排列,相当于对参与离心收缩的肌纤维内部结构进行局部的拉伸训练,最大限度的保持与恢复胶原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但一定要注意离心收缩施加阻力的符合控制,如果施加的阻力过小,则参与离心收缩的运动单元中动员的肌纤维数量过少,离心训练的效率较低;而施加过大的阻力,则有可能导致受伤部位的极度疼痛,从而导致在原有的拉伤基础上再度恶化。有相关研究指出,肌小结的长度在2μm至2.2μm时,由于肌动蛋白和肌凝蛋白形成的横桥接触面积达到最大值而是该肌小结在特定长度时的收缩力量达到峰值6,因此一定要在离心训练时关注运动员伤痛的程度,且合理把握离心收缩的动作幅度,避免在相对较大的离心训练幅度进行训练时导致新的损伤。

4 部分肌群的常用离心收缩训练方法

4.1 股后肌群的离心训练方法

运动员选用俯卧姿势,通过主动收缩屈膝使小腿最大限度地屈曲靠近大腿股后肌群,教练员面向运动员,双手交叉或重叠,着力于运动员的踝关节上部即足部跟腱汇合点上约5cm处,向自己的方向施加拉力,同时运动员腘绳肌发力对抗,阻碍小腿伸的运动。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腘绳肌力的大小合适分配阻力大小,确保过程中匀速伸膝。运动员则应尽力拮抗伸膝作用力,注意力应集中,但不应以必须克服的心态进行全力收缩,以避免离心训练中腘胭绳肌的拉伤。

4.2 腹肌的离心训练方法

运动员采用仰卧姿势,通过腹部肌群的自主收缩使髋关节屈,大腿靠近腹侧,并使骨盆适当后倾即骨盆向腹侧翻转一定角度,小腿放松,膝关节自然屈曲,此时运动员的足面(跖面?)应指向站于自己足侧的教练员。教练员双手分别握住运动员两脚脚踝,呈弓箭步蹲的姿势向自己的后方拉,最终使运动员呈仰卧姿势。运动员应使用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使腹肌积极收缩对抗伸髋的阻力和是骨盆前倾还原的阻力,在此过程中同时伴随着髂腰肌的离心收缩,因此要求运动员集中精力与腹肌,尽量减少对髂腰肌离心收缩的支配和调控。收缩过程一定要匀速、缓慢,运动员不必全力克服,而应该尽力拮抗使缓慢退让。

4.3 股前肌群的离心训练方法

4.3.1 杠铃训练

运动员双脚自然开立,与肩同宽,膝盖与脚尖指向的方向相同,腹部收紧,下背部挺直,监护者将大负荷的杠铃置于运动员肩上(斜方肌上部),运动员双手正握住杠铃杆,随后进行下蹲动作,注意控制杠铃下落速度,过程中下背部肌群如竖脊肌等始终保持紧张状态,膝部不要过分内扣或外展。在蹲至膝角90°以下后,视运动员动作幅度能力大小,监护者将杠铃抬起至起始高度。

4.3.2 无器械训练

可在稳定支撑如地面或箱上通过单腿站立,然后下蹲至动作幅度最大的位置,通过双腿恢复站姿。此动作对于运动员单侧腿的相对力量有较高的要求,运动员单侧腿的力量应略大于双腿蹬伸力量的1/2,教练员可视运动员能力大小予以相应的负重训练以保证训练效果和肌肉足够疲劳。

4.4 肱二头肌的离心训练方法

借助杠铃杆或哑铃和弹力带的组合可以对肱二头肌进行比较有效的离心训练,以哑铃和弹力带组合为例。

运动员自然站立,手持哑铃,不同的握法将刺激不同的肌肉,如果运动员肱二头肌长度较短则应采取对握姿势,而欲对肱二头肌形成最强烈的刺激则建议采取反握姿势,将适宜阻力和长度的弹力带缠过哑铃并固定在地上(监护者或运动员本人用脚踩住?),保证在放松姿势下,弹力带自然下垂无张力,随后进行前臂快速的屈,在收缩至最大幅度时进行1秒钟的巅峰收缩后进行前臂缓慢地伸。随着运动员的疲劳,监护者可将弹力带由固定变为手持状态,在运动员前臂屈的过程中不通过弹力带进行施力,而在前臂伸的过程中向运动员前下方拉弹力带,保证离心收缩时的负荷。

4.5 肱三头肌的离心训练方法

可在运动员不同的训练动作中肘关节屈阶段施加阻力,并使其缓慢收缩已达到目的,为了方便监护者施力,同时为了强化肱三头肌长头,可以采用单臂坐姿颈后哑铃臂屈伸,此训练动作可以保证较大的运动幅度和对长头较强的刺激,同时也可以避免双侧训练带来的对背部的隐患7。运动员坐在稳定或不稳定支撑平台上,躯干挺直,腹部收紧,单臂上举过顶,另一侧手可协助固定肘部,随后进行臂屈伸,监护者可以在运动员前臂屈即哑铃下放的过程中施加一定阻力并要求运动员控制其下放速度,从而达到对三头肌的离心训练目的。必要时仅进行屈的过程,由监护者协助将哑铃放回直臂顶端手中,注意在肘部伸的动作末期,手臂不能过分伸直。此外,哑铃可以由弹力带来替代,或进行器械的叠加,在离心训练中弹力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训练器械。

4.6 腹斜肌、腰方肌离心训练方法

运动员可坐在稳定或不稳定支撑平台上,如箱子、健身球或凳子上,背对监护者,双手交叉合实置于头后,腹部收紧,上身保持正直,但不必过分挺拔以保证骨盆的正常放松姿态,监护者用右前臂从运动员腋下穿过,垂直于地面固定住运动员右大臂和前臂形成的三角形,同时左手指尖向下推住运动员左肩胛骨上外部。随着监护者下达“对抗”口令,运动员向左旋转进行对抗,监护者依靠左右的推、右臂的拉以及躯干的旋转力将运动员躯干向右旋转,并告知运动员只需要进行对抗,不要意图克服。旋转至不同的角度将对不同的肌肉有侧重点的进行离心训练,如果针对腹外斜肌则旋转角度则可适当偏大。

此外注意,腰方肌虽并不是人体躯干核心部位的旋转肌,但在躯干旋转至一定程度后,腰方肌收缩有将躯干拉回正中位的趋势。可由于腰方肌为力量型肌,其肌肉长度相对于竖脊肌、臀大肌等较短8,在转体达一定程度以后随着腰方肌肌纤维中肌凝蛋白和肌动蛋白形成的横桥中有效接触部分变短而形成肌力的下降,因此个人建议同样的离心训练动作如有针对腰方肌的训练则对抗性退让转体角度应小于45°。

参考文献

[1]季松岭,张潜.人腰方肌的肌构筑学研究[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 3(5):441-443.

[2]周思红.离心收缩训练对肌肉力量和肌电图RMS值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62-65,79.

[3]苗欣.不同速度离心力量训练对下肢肌肉快速力量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0.

[4]杨静宜,赖柳明.肌肉离心收缩研究现况综述[J].体育科学,1991(6):48-51.

[5]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解剖学编写组.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6]Frederic Delavier,MICHAEL GUNDILL,著.腹部肌肉训练[M].尹承吴,译.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7]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队体能训练中心.身体功能训练动作手册[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8]王安利.运动损伤预防的功能训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离心泵选型 篇4

关键词:离心泵,选型,流量,扬程,局部阻力损失

一、概述

离心泵的主要部件有:叶轮、吸入室、压出室、密封装置等。根据设计及实际需要, 各部件结构有所不同, 而在实际生产中, 要根据不同的位置, 输送介质成分选择合适的泵的类型, 一是流量要求, 二就是扬程要求, 三是功率和效率, 另外就是安全性也就是保证泵有足够的汽蚀余量。这就涉及到泵的选型问题, 选型即用户根据使用要求, 在泵的已有系列产品中选择一种适用的, 而不需另外设计、制造的泵。选型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泵的型号、台数、规格, 转速以及与之配套的原动机功率。选型一般有以下步骤:1、根据给定的流量和扬程的要求及经济原则, 确定水泵的类型及台数;2、根据选定的水泵, 选择配套电动机;3、确定进、出水管的材料、和经济管径;4、确定水泵工作点及安装高度;5、校核水泵的吸水高度。举实例说明选型过程, 如:

现生产需要流量:Q=260 m³/h扬程:H=125m

二、泵的选型

1、选型原则

所选用的泵设计参数应尽可能地靠近它的正常运行工况点, 从而使泵能长期地在高效率区运行, 以提高设备长期运行的经济性;力求选择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轻的泵。为此, 应在可能的情况下, 尽量选择高转速;力求运行时安全可靠。对水泵来说, 首先应考虑设备的抗汽蚀性能。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泵, 除以上要求外, 还应尽可能地满足其他方面的一些要求, 如安装地理位置受限制时应考虑体积要小, 进出口管路要能配合等。

2、选型的已知参数

根据实际要求, 确定最大流量和最大扬程Hmax, 然后分别加上适当的安全裕量, 作为选用泵的依据。其裕量的大小, 视用途的不同而不同。我国给水泵的流量裕量为最大流量的5%一10%, 扬程裕量为最大扬程的10%~15%, 即

式中qv, H——计算流量和计算扬程。

3、选型方法

(1) 计算泵的流量、扬程, 考虑富裕量 (5%——10%) :

(2) 查《煤炭电工手册 (修订版) 第三分册》选用

D280-43×4型水泵, 流量280m3/h, 扬程172 m, 转速r/min, 汽蚀余量4.7, 泵效率77%, 轴功率170.3 kw, 配带功率230 kw, 泵重量910kg, 尺寸1450×790×730, 允许吸上真空高度6 m, 泵口径:吸入200 mm, 排出200 mm。

(3) 确定泵的级数泵泵单级=137/43=3.186取4 (4) 确定管路系统

选管材:无缝钢管选管径:根据经济流速V经

查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选取吸排水管管径

排水管外径245 mm壁厚16 mm

吸水管内径273 mm壁厚17 mm

(5) 确定管路特性

查《流体力学》得局部阻力损失:

弯头1.978阀3.9滤网4出水口1进水口0.5

(6) 确定工况点

由两条曲线交点查出实际工况点

(7) 校核

泵的允许吸上高度H s=6m

结束语

泵是目前我们离不开的生产生活工具, 离心泵的选型方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由于泵的种类繁多, 人力选型花费时间较长, 而且容易出现遗漏和差错,

参考文献

[1]郭立君编.泵与风机.中国电出版社, 1987

[2]张克危编.流体机械原理 (上册) .机械工出版社, 2000

骰子罗汉与离心运动 篇5

用一个内径大小为6 cm左右的玻璃杯,将8粒骰子快速摇动后可叠成一列(所用杯子内部高度相当于8粒骰子重叠的高度),然后再增加8粒骰子(一共16粒),用同一个杯子将16粒骰子摇动还可叠成了整齐的两列.在摇动杯子过程中需要注意技巧,充分利用物理规律.

将杯口朝下,用手握住杯子,使其以自己的肘为圆心,以前臂为半径,让杯子在一段圆弧上往复运动(如图2所示),如果角速度大一点,里面的骰子就会做离心运动而远离圆心跑到离O点最远的那一侧去.

骰子因重力作用,因此总是集中在桌面上运动,不可能自己重叠起来,为了让骰子能重叠起来,在杯子运动到圆弧的两端时(即将反向的瞬间),杯子上部都要往外侧(相对于人来说是左右两侧)倾斜(如图3(2)所示),这样骰子由于惯性沿杯壁向上运动,当手返回运动时,有些骰子就重叠起来了.按这种方法往返几次后,里面的骰子基本上都会重叠在一起.在上面的步骤Ⅱ中,虽然在杯子反向时有些骰子可能重叠起了,但在返回途中由于杯子是竖直的,那些没有完全重叠好的骰子又可能落回桌面,因此,在杯子往返运动过程中,杯子运动的速率要尽可能大些,以便保持骰子尽量在里面旋转,从而增加它的稳定性.

要让平面的骰子离开桌面沿杯子往上运动,还可这样转动:使杯子以杯口(接触桌面的那一端)为圆心做圆周运动,同时让杯子在桌面上做微小的圆孤运动(如图4所示),由公式知道,在m一定的情况下,r越大所需的向心力就越大,这样,r越大离心现象就越明显,这些骰子也就爬得越高,如果转速特别大,骰子受力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时,骰子全都涌向杯底方向.

在摇动杯子的过程中,杯子同时参与以上两个方面的圆周运动:一个是在桌面上以人肘为圆心的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另一个是以杯口为圆心的圆周运动,里面的骰子也就同时竖直向上和向外做离心运动,这样骰子就重叠起来并靠向远离圆心的那一侧.如果里面的骰子重叠一列已经顶到杯底了,那其余的骰子就会以同样的方法重新叠成一列,这就是骰子可以重叠成多列的道理(如图5所示).

浅谈离心泵 篇6

离心泵依靠旋转叶轮对液体的作用把原动机的机械能传递给液体。由于离心泵的作用液体从叶轮进口流向出口的过程中, 其速度能和压力能都得到增加, 被叶轮排出的液体经过压出室, 大部分速度能转换成压力能, 然后沿排出管路输送出去, 这时, 叶轮进口处因液体的排出而形成真空或低压, 吸水池中的液体在液面压力 (大气压) 的作用下, 被压入叶轮的进口, 于是, 旋转着的叶轮就连续不断地吸入和排出液体, 从而达到增加和输送液体的目的。离心泵的特点:转速高, 体积小, 重量轻, 效率高, 流量大, 结构简单, 性能平稳, 容易操作和维修;其不足是:起动前泵内要灌满液体。液体精度对泵性能影响大, 只能用于精度近似于水的液体, 流量适用范围:5~20000立方米/时, 扬程范围在3~2800米。

(二) 离心泵的主要部件

1. 叶轮。

叶轮的作用是将原动机的机械能直接传给液体, 以增加液体的静压能和动能 (主要增加静压能) 。叶轮一般有6~12片后弯叶片。叶轮有开式、半闭式和闭式三种。开式叶轮在叶片两侧无盖板, 制造简单、清洗方便, 适用于输送含有较大量悬浮物的物料, 效率较低, 输送的液体压力不高;半闭式叶轮在吸入口一侧无盖板, 而在另一侧有盖板, 适用于输送易沉淀或含有颗粒的物料, 效率也较低;闭式叶轮在叶轮在叶片两侧有前后盖板, 效率高, 适用于输送不含杂质的清洁液体。一般的离心泵叶轮多为此类。叶轮有单吸和双吸两种吸液方式。

2. 泵壳。

泵壳作用是将叶轮封闭在一定的空间, 以便由叶轮的作用吸入和压出液体。泵壳多做成蜗壳形, 故又称蜗壳。由于流道截面积逐渐扩大, 故从叶轮四周甩出的高速液体逐渐降低流速, 使部分动能有效地转换为静压能。泵壳不仅汇集由叶轮甩出的液体, 同时又是一个能量转换装置。

3. 轴封装置。

轴封装置作用是防止泵壳内液体沿轴漏出或外界空气漏入泵壳内。常用轴封装置有填料密封和机械密封两种。填料一般用浸油或涂有石墨的石棉绳。机械密封主要的是靠装在轴上的动环与固定在泵壳上的静环之间端面作相对运动而达到密封的目的

(三) 离心泵的性能参数

1. 流量。

流量是泵在单位时间内输送出去的液体量。用qv表示容积流量, 单位是m3/s, 用qm表示质量流量, 单位是kg/s。其中:qm=ρqv。

2. 扬程。

扬程是单位重量液体从泵进口处到泵出口处能量的增值, 也就是1N液体通过泵获得的有效能量。其单位是N*m/N=m, 即泵抽送液体的液柱高度。扬程主要体现在液体压力的提高。

3. 转速。

转速是泵轴单位时间的转数, 一般用n表示, 单位是r/min。

4. 汽蚀余量。

汽蚀余量又叫静正吸头, 是表示汽蚀性能的主要参数, 一般用NPSH表示, 单位是m。

5. 功率。

泵的功率通常指输入功率, 即原动机传到泵轴上的轴功率, 用N表示, 单位是W或KW。

6. 效率。

泵的有效功率用Ne表示, 它是单位时间内从泵中输送出去的液体在泵中获得的有效能量, Ne=gρqvH。泵的效率为有效功率和轴功率之比, 即η=Ne/N。它反应了泵中能量的损失程度。泵中的损失一般可分为:容积损失 (流量泄漏所造成的能量损失) 、流动损失、机械损失 (轴承、密封装置和轮盘的摩擦损失) 。

(四)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

1. 汽蚀发生的机理。

离心泵运转时, 流体的压力随着从泵入口到叶轮入口而下降, 在叶片附近, 液体压力最低。此后, 由于叶轮对液体做功, 压力很快上升。当叶轮叶片入口附近压力小于等于液体输送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力时, 液体就汽化。同时, 还可能有溶解在液体内的气体溢出, 它们形成许多汽泡。当汽泡随液体流到叶道内压力较高处时, 外面的液体压力高于汽泡内的汽化压力, 则汽泡会凝结溃灭形成空穴。瞬间内周围的液体以极高的速度向空穴冲来, 造成液体互相撞击, 使局部的压力骤然剧增 (有的可达数百个大气压) 。这不仅阻碍流体的正常流动, 更为严重的是, 如果这些汽泡在叶轮壁面附近溃灭, 则液体就像无数小弹头一样, 连续地打击金属表面, 其撞击频率很高 (有的可达2000~3000Hz) , 金属表面会因冲击疲劳而剥裂。若汽泡内夹杂某些活性气体 (如氧气等) , 他们借助汽泡凝结时放出的能量 (局部温度可达200~300℃) , 还会形成热电偶并产生电解, 对金属起电化学腐蚀作用, 更加速了金属剥蚀的破坏速度。上述这种液体汽化、凝结、冲击, 形成高压、 (下转第113页) (上接第145页) 高温、高频率的冲击载荷, 造成金属材料的机械剥裂与电化学腐蚀破坏的综合现象称为汽蚀。

2. 汽蚀的严重后果。

汽蚀是水力机械的特有现象, 它带来许多严重的后果。 (1) 汽蚀使过流部件被剥蚀破坏。通常离心泵受汽蚀破坏的部位, 先在叶片入口附近, 继而延至叶轮出口。起初是金属表面出现麻点, 继而表面呈现槽沟状、蜂窝状、鱼鳞状的裂痕, 严重时造成叶片或叶轮前后盖板穿孔, 甚至叶轮破裂, 造成严重事故。因而汽蚀严重影响到泵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 (2) 汽蚀使泵的性能下降。汽蚀使叶轮和流体之间的能量转换遭到严重的干扰, 使泵的性能下降, 严重时会使液流中断无法工作。 (3) 汽蚀使泵产生噪音和振动。气泡溃灭时, 液体互相撞击并撞击壁面, 会产生各种频率的噪音。严重时可以听到泵内有“噼啪”的爆炸声, 同时引起机组的振动。而机组的振动又进一步足使更多的汽泡产生和溃灭, 如此互相激励, 导致强烈的汽蚀共振, 致使机组不得不停机, 否则会遭到破坏。 (4) 汽蚀也是水力机械向高流速发展的巨大障碍, 应为流体流速愈高, 会使压力变得愈低, 更易汽化发生汽蚀。

3. 离心泵产生汽蚀的原因:

(1) 被输送的介质温度过高; (2) 水池液位过低, 有气体被吸入; (3) 泵的安装高度过高; (4) 流速和吸入管路上的阻力太大; (5) 吸入管道、压兰 (指不带液封的) 密封不好, 有空气进入。

(五) 结束语

可见, 泵在石油、化工装置中的重要地位。在各种泵中, 以离心泵应用最为广泛, 由于它的流量、扬程及性能范围均较大, 并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操作平稳、维修方便等优点, 所以占化工生产用泵的80%以上。

参考文献

[1]张麦秋.化工机械安装修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82-90.

离心机的冬腾 篇7

与新中国一起成长, 走过60多年风雨历程的重通集团, 前身是始建于1925年的上海顺昌股份有限公司铁工厂, 1938年迁址重庆, 1954年公私合营后更名为重庆通用机器厂。2004年, 美的集团与重庆通用工业集团合资, 成立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重通离心机诞生47年之际, 美的中央空调在重庆生产基地举行了美的中央空调重庆3期扩能项目竣工投产庆典暨新产品下线仪式。重庆基地3期的投产意味着美的中央空调的冷水机组产能扩大到20亿元, 成为国内最大的冷水机组生产企业。时光走过47载, “重通”——这个对整个中国空调工业而言, 最具代表意义、最为厚重的品牌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时刻。

峥嵘岁月

20世纪60年代初, 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向第2次现代化过渡, 苏联等国正在进行第1次现代化, 而我国才刚刚开始第1次现代化。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创业年代, 为了造中国人自己的离心机, 怀揣梦想的重通人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

1964年, 国内第1台“重通牌”离心机正式下线, 同年交付厦门纺织厂使用。从此, 我国结束了不能制造大型中央空调的历史。据了解, 离心机的平均使用寿命在20年以上, 重通1964年生产第1台离心制冷机于20世纪80年代“光荣退役”, 第1台离心制冷机的“光荣退役”并不是质量问题, 而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虽然机器还能使用, 但是能效比偏低, 需要更新换代。

“重通离心机”的诞生不仅圆了中国人自己生产大型中央空调的梦, 更激发了全国范围的生产大型中央空调的“热潮”, 我国空调工业发展史的第一个篇章在轰轰烈烈的创业激情中展开。

至20世纪60年代, 以重通为首, 中国逐步形成了1批离心机制造厂, 并相应建立了专业化生产模式的总成和零部件配套厂, 为今后发展大批量、多品种生产协作配套体系形成了初步基础, 中国离心机工业初露峥嵘。

1967年, 重通人一路高歌猛进, 成功研制出国内第1台低温 (-30℃) 离心机产品, 被广泛应用于军工等领域。其中, 国家02工程 (氢弹工程) 、国家09工程 (核潜艇工程) 项目就是采用的“重通”离心机, 由此, 重通还获得了国务院、中央军委、国防科委的嘉奖。

真金不怕火炼。在重通离心机发展历程中, 北京燕山石化的空调项目1972投入使用, 至今仍运行良好, 这在世界空调史上堪称奇迹。

勇立潮头

时光荏苒, 岁月如歌。时间进入80年代, 改革开放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主题。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社会大背景下, 中国空调工业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历程, 而作为共和国空调工业长子的重庆通用自然首当其冲。在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重通再一次承担起历史使命, 成为冲顶浪尖的改革先锋。

1986年, 重通公司与日立公司合作, 生产“重通—日立”牌离心制冷机2大系列共12个机型供日立公司销售。同年, 重通因为为国家重点工程宝钢2期工程制造3种8台离心式制冷机组而获李鹏总理题词、国务院重大工程项目办公室表彰证书。

克服重重困难, 历经数年开发, 1999年重通为秦山核电站开发R134A离心机, 获得国家“九五”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由于自主开发出符合国际《蒙特利尔协议书》、对大气臭氧层无破坏作用的R134A新型环保工质离心机, 获联合国环保署赠款263.2万美元。2年后, 重通研发的R134A (LC) 系列离心式制冷机组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从有到优, 从自主到合资合作, 重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也形成了完整的空调工业体系。在市场化改革、开放合作的过程中, 重通通过引进技术、合资经营, 不仅提高了中国离心机产品品质, 还提升了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能力, 积累了合资、合作的经验, 为中国空调工业在新世纪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超越领先

步入新世纪, 在经历一系列体制变革与市场和制度的涤荡之后, 重庆通用集团深深意识到营销是制约其发展的软肋。而此时, 美的中央空调在冷媒机领域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年销售规模接近10亿元。如何向更高层次迈进, 不安分的美的开始觊觎冷水机市场。进军离心机市场, 美的高层做出高瞻远瞩的布局。

双赢式渗透。2004年, 美的与重庆通用合资成立了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新公司传承了重庆通用数十年研发、设计、制造大型冷水机组的技术和经验, 同时又注入了美的的经营管理体制, 实现了市场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也成为国产大型冷水机组生产企业打破外资品牌市场垄断的领军企业, 自主研发到拥有数十项国家专利, 成为民族大型中央空调品牌的一面旗帜。

重庆美的成立后, 为提升公司产品研发能力、提高产品品质, 美的致力于使试验手段不断丰富, 重点加大对试验方面的投入。目前已投资建设了8个试验室, 除拥有控制精度高、节能达40%以上、国内最大最先进的水冷试验室外, 2010年美的分别投资700万元建成国内最大、最领先的1 200 kW风冷性能实验室, 投资408万元建成3 000 kW乙二醇实验室, 同时引进德国蔡司高精密测定设备, 建设1套三坐标测定室。2011年, 美的投资3 000万元建设试验室, 如离心机压缩机实验室、电机性能实验室、3套水冷及风冷在线性能实验室等。

如今, 重庆基地3期项目已竣工投产, 重庆美的形成年产离心机产能350台, 水冷螺杆2 000台, 风冷螺杆1 000台, 模块机11 000台, 末端相关产品19万套的产能规模。

美的中央空调的营销战略从刚进入空调行业起就充满着创新和突破, 过硬的产品品质和美的营销战略完美结合, 使得美的中央空调实现跨越式增长。近年来, 由于掌握越来越多的核心技术, 美的离心机产品逐渐受到青睐。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配套工程采用了13台美的离心机, 制冷量共10 000 RT;上海世博会10多个展厅也选用了美的离心机;重庆市金源时代购物广场采用7台美的离心机……诸多标志性建筑选用美的离心机足以证明美的离心机的技术、质量和品牌影响力获得了飞跃的发展。

与世界共舞的多级跨越, 显示了美的离心机走向世界的强大的战略气魄。近年来, 美的离心机还中标罗马尼亚Zimnicea乙醇生产工业 (Industryuse) 制冷工程、印度IT企业KPIT工业园、印度Treasure Island大型商业地产等多个标志性项目,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提升了话语权。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回首美的重通离心机品牌走过的47年发展历程, 这是以重庆通用为代表的中国空调工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不朽征程。在重庆美的, 技术传承已经成为了一项优良传统, 几代技术人员正在用自己的努力为重庆美的在大型中央空调技术的突破贡献自己的力量。美的重通品牌的成功之路, 彰显出千万中国空调人自主创新的不懈努力和追求。2011年, 重庆美的基地的落成在暖通界具有重大意义, 必将成为美的大型中央空调乃至国内大型中央空调行业发展历程上新的里程碑。

上一篇:商英专业下一篇:性能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