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式

2024-06-02

工厂式(精选4篇)

工厂式 篇1

棘胸蛙, 俗称石蛙、石鸡等, 其肉质洁白脆嫩、营养丰富, 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生存条件不断恶化, 加上人为滥捕, 导致野生棘胸蛙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所以开展棘胸蛙的资源保护和资源增殖, 并合理开发利用棘胸蛙资源, 已显得相当重要。目前, 人工繁育驯养棘胸蛙用水量大, 设施成本高, 疾病多, 成活率低, 养成商品蛙需3年以上。中国发明专利 (CN103004692A) 公开了一种棘胸蛙养殖方法, 但其养殖水源需要利用天然洞穴和山溪水, 水温需要另外热源加温控制, 而且每养殖10 d需要添加土霉素等药物, 达不到自然生态养殖效果。国内现行人工养殖棘胸蛙, 需要种蛙池、产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和成蛙池等6种池型, 棘胸蛙每次从一种池型转入到下一池型都要产生应激反应, 造成蛙卵孵化率低, 蝌蚪、幼蛙及成蛙伤残率大, 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为了克服这些不足, 本养殖技术采用无污染、用水量少、无需外源加温控制水温的养殖水源装置, 从棘胸蛙产卵开始至养殖成商品蛙仅用一个工厂化养殖池, 且在养殖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抗生素药物, 使棘胸蛙的养殖基本上处于自然仿生态状态。

1 环境条件

1.1 场地选择

棘胸蛙具有怕高温干燥、噪音干扰及强光照射等生理特性, 因此棘胸蛙的养殖场所要具备阴凉、潮湿、清静等条件。若无室内养殖的条件, 养蛙池可建在搭有凉棚的室外。

1.2 仿生态养殖设施

棘胸蛙的养殖设施由水质调控池和工厂化养殖池构成。详细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为水质调控池;图2为工厂化养殖池, 从左至右依次为养殖池的俯视图、正视图、侧视图。

1.2.1 水质调控池

水质调控池主要由地下隧道式水池、过滤池、保温土层、直流式紫外线杀菌器组成。使用时, 进水管将流动带压力水源输送到地下隧道式水池尾端, 水流在池内长距离的缓慢回流过程中, 混浊物质沉入沉污池, 水流经过过滤池过滤后, 再通过安装有直流式紫外杀菌器的出水管流出。由于地下隧道式水池上方覆盖有保温土层, 池体四周沉置于地表层下, 所以可较长时间地利用地温控制池中水温, 为棘胸蛙的养殖提供纯净、水温适宜的优质水源。

1.2.2 工厂化养殖池

工厂化养殖池为长方体水池, 由深水区、浅水区Ⅰ、浅水区Ⅱ、上下食台坡道、食台、洞穴、沉污区、排污管、可调节进水龙头、倒檐、弯头、直通、带滤网排水管组成, 长4 m, 宽2.5m, 高1.2 m, 面积为10 m2。两处浅水区可以满足棘胸蛙呼吸、摄食、爬动和休息的生存环境条件。浅水区之间设置深水区, 增加了养殖池中的储水量, 可起到一定的恒温作用, 减少棘胸蛙因水体温差变化引起的应激反应。深水区设置为圆台形状, 为棘胸蛙提供了一个游动和自由选择水位高度的栖息空间, 可增强其体能、健美其体形。养殖池中设置洞穴, 符合棘胸蛙喜生存于暗光隐蔽洞穴中的生长习性, 同时又为其提供了摄食和陆地活动平台。棘胸蛙在浅水区的爬动和在深水区的游动, 将池水中的污染物带入沉污区, 净化了水质。沉污区连接一可调角度排污管, 可以用于洗池排污和调节池中水位高度, 节约用水, 方便操作。养殖池进水管连接可调角度水龙头, 通过调节进池水流角度和流量, 使池水旋转的速度满足养殖和洗池清污的要求, 减少因清污洗池造成棘胸蛙的应激反应以及肢体的损伤。池壁上面设置倒檐可防止棘胸蛙爬出池外逃跑和池外天敌的侵入。该工厂化养殖池可满足种蛙产卵、蛙卵孵化以及蝌蚪、幼蛙和成蛙的生长需要, 从而用一个养殖池替代传统的种蛙池、产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等6个养殖池。

注:1.地下隧道式水池, 2.过滤池, 3.保温土层, 4.直流式紫外线杀菌器, 5.地下隧道式水池检修孔, 6.过滤池检修孔, 7~8.密封盖板, 9.出水管, 10.进水管, 11.过滤层, 12.过滤池进水层, 13.反冲洗过滤层进水管, 14.沉污池, 15.排污管, 16.过滤层支撑。

注:1.长方体水池, 2.深水区, 3.浅水区Ⅰ, 4.浅水区Ⅱ, 5.上下食台坡道, 6.食台, 7.洞穴, 8.沉污区, 9.排污管, 10.可调节进水龙头, 11.倒檐, 12.弯头, 13.直通, 14.带滤网排水管。

2 养殖技术

棘胸蛙的生长需经历受精卵、蝌蚪、变态幼蛙、幼蛙、成蛙等五个阶段。其养殖流程如图3所示。

2.1 繁殖

2.1.1 养殖池消毒

每年3月至4月, 气温回升至16℃左右时, 将棘胸蛙工厂化养殖池按照每立方米用生石灰100 g的比例, 浸泡1 d后将池清洗干净, 注入清洁水后可放棘胸蛙种蛙。调整可调节进水龙头的出水角度和流量及排污管的角度, 使浅水区Ⅰ、浅水区Ⅱ的水位控制在15~20 cm, 并使水在养殖池中形成缓慢旋转的水流。

2.1.2 种蛙的选择和培育

选择3龄以上, 体格健壮, 发育良好, 产过卵, 体重在150~200 g, 肤色接近的雌雄蛙种, 用3%的食盐水浸泡15 min后放入棘胸蛙工厂化养殖池, 每天傍晚将黄粉虫、蚯蚓投放于食台上或在池中投放鲜活小杂鱼、泥鳅等饵料, 投饵量为蛙体重量的3%~5%。

2.1.3 配种和产卵

棘胸蛙的繁殖盛期一般为每年的4月底至6月底。每个棘胸蛙工厂化养殖池放一对种蛙, 雌雄比1∶1, 让其自行产卵。每对种蛙一般可产卵450粒左右。产卵结束后及时将种蛙从棘胸蛙工厂化养殖池中抓离。

2.1.4 蛙卵孵化

蛙卵一般粘附在养殖池池壁或洞穴内, 不要移动卵块, 并用3%~5%食盐水或5~10g/m3的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防霉菌。孵化期间, 注意预防天敌, 保持水质新鲜、溶氧量高, 细水长流, 不造成太大波动, p H值6.5~7.5, 通过调节水位深度将水温控制在20~23℃并浸及蛙卵。当水温为20℃时, 约20 d孵出蝌蚪。孵化率可达90%以上。

2.2 饲养管理

2.2.1 蝌蚪的培育

蝌蚪刚孵出时, 以卵黄作为营养维持生命。10日龄开始每天早、晚两次投喂牛奶、豆浆或蛋黄, 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1%~3%。20日龄后直至变态每天投喂两次煮熟的蔬菜或野菜, 投喂量为其体重的1%~3%。培育期间要加强水质管理, 浅水位控制在20 cm以上, 水温20~24℃, p H值6.5~7.5。一般4—7月份孵出的蝌蚪应加强饲养管理, 促其当年7—9月变态。8—9月份孵出的蝌蚪应减少投喂量, 不使其当年变态, 以蝌蚪形式越冬, 待第2年4月水温上升后再增加投喂量促使其变态。因为8—9月孵出的蝌蚪当年变态成幼蛙后, 只经很短时间便进入越冬期, 体内营养积累较少, 所以成活率很低, 而蝌蚪能耐低温, 自然越冬比刚变态的幼蛙安全得多。蝌蚪的变态率可达80%以上。

2.2.2 幼蛙和成蛙的养殖

蝌蚪变态后每天傍晚投喂一次黄粉虫, 从少到多, 投喂量为体重的3%~5%, 并放入200 g鲜活小虾于池中;至成蛙后每天傍晚按体重的3%~5%投喂黄粉虫、蚯蚓、蝇蛆、鲜活小杂鱼或泥鳅, 以黄粉虫为主。投饵率必须严格控制, 控制在刚好吃完或略有剩余。残饵必须当天清扫出池, 并对食台消毒。水位控制以最高陆地达到湿润为宜。蝌蚪至成蛙成活率可达75%以上。

2.3 疾病防治

棘胸蛙的常见病害有水霉病、红腿病、烂皮病、气泡病、肠胃炎等。应坚持“无病先防, 有病早治”的原则。蝌蚪、幼蛙和成蛙期间每10~15 d用3%~5%食盐水或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养殖全过程均用五倍子20~50 g、鱼腥草20~38 g、穿心莲20~35 g、蒲公英20~50 g、大青叶20~50 g、大黄20~30 g中草药做成药包, 浸泡在池中预防蝌蚪和蛙发生病害, 每20 d换药包一次, 每半个月用过滤池的反冲洗过滤层进水管对过滤层进行冲洗。每天晚上将食台残饵冲洗干净, 并扳动排污管的弯头, 将沉污区中的污物排出池外。按照上述预防措施, 一般较少发生病变。一旦发生, 要及时隔离患病个体, 采用盐水浸泡、流水冲洗等方法进行积极治疗, 减少损失。

2.4 效益分析

本效益分析按单个养殖池, 每个养殖池培育450粒蛙卵至长成商品蛙计算。所涉及的成本为直接养殖成本, 不包含公司运营管理、设施建设、运输等费用。

2.4.1 产出:8 760元

按孵化率90%、变态率80%、幼蛙成活率75%、商品蛙均重150 g、单价240元/kg计算, 每池生产商品蛙36.5 kg, 产值为8 760元。

2.4.2 生产成本:3 414元

其中种蛙培育费:按种蛙价格300元/kg, 每只150 g, 每池两只, 日投饵率3%, 投喂6个月, 黄粉虫30元/kg计算, 共114元。蝌蚪培育费:10元;商品蛙饲料费:按饲料系数4, 黄粉虫30元/kg计算, 共2 190元;水电、药物费:水自流且为山溪水, 零成本, 其他按20元/池计算, 共20元。人工费:按100个养殖池需1个工人, 每人每月2 500元, 36个月计算, 每个养殖池人工费为900元;其他费用:200元。

2.4.3 利润

利润=产出-生产成本=5 346元。

3 小结

棘胸蛙的繁殖生长对环境条件要求特别高, 其首要条件是养殖水质要符合野生环境水质标准。水质混浊、细菌含量超标和水温过低或过高, 都可能导致棘胸蛙发病率高、成活率低、冬眠期过长和生长缓慢等情况发生。研究所用的水质调控池巧妙地将过滤层的过滤作用、紫外线杀菌器的杀菌作用以及保温土层的保温作用结合在一起, 可有效净化水质, 调控水温。水温冬暖夏凉, 缩短了冬眠期, 使棘胸蛙的生长期每年延长了45~60 d。传统的棘胸蛙养殖方法从幼蛙开始需3年时间才可上市, 而本养殖技术只需2年, 提高了养殖效率。

现行的棘胸蛙人工养殖都需要种蛙池、产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等6种池进行养殖, 每一次从一种池型转入到下一池型棘胸蛙都要产生应激反应, 造成棘胸蛙卵孵化率低, 蝌蚪、幼蛙及成蛙伤残率大, 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该研究所用的工厂化养殖池将这六种养殖池的功能整合在一起, 有效提高了棘胸蛙的孵化率、变态率、成活率。同时可达到节约用地、用水、设施投资、人工费用等目的,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简化了操作程序。

该养殖技术在养殖过程中, 日常管理严格, 定期对蛙池水体和环境进行消毒, 池中保持长流水, 水质清新无污染, 生长期水温控制在20~24℃, p H值6.5~7.5。养蛙饲料以自己培育的黄粉虫为主, 不仅生长快、成活率高, 而且抗病力强、繁殖力高。疾病以预防为主, 即便产生病害, 也不使用抗生素药物。所养殖出的商品蛙不仅健硕, 而且肉质鲜美, 接近野生棘胸蛙, 是上好的绿色食品。

该养殖技术每口池可产商品蛙36.5 kg, 产值为8 760元, 利润5 346元, 每平米产值达876元, 利润534.6元/m2。项目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良好, 值得推广。

工厂式 篇2

《饥饿游戏3》这种将系列最终篇改编成上下两部电影分别上映的做法近年来并不鲜见,然而不同于《哈利.波特》的成功处理,本片的感觉还是更类似《暮光之城》。实际上,苏珊·柯林斯的原著小说并不适合拆分成两部电影。与前作不同,《饥饿游戏3》的大部分场景都集中在室内:新出场的角色奥玛·柯茵(朱丽安·摩尔饰)领导着神秘的13区,她联合了“饥饿游戏”的设计者普鲁塔克(由已逝的奥斯卡影帝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出演,向他致敬)和轮椅天才黑客比特(杰弗里·怀特饰)等反叛者,志在集聚所有区的幸存居民彻底推翻邪恶总统斯诺(唐纳德·萨瑟兰饰)的暴政。

另一边,正如我们在第二部结尾看到的那样,忍受着来自13区秘密监控和伙伴之间的矛盾,主人公凯特尼斯(詹妮弗·劳伦斯饰)已经临近崩溃。始终陪伴她的是永远热血的盖尔(利亚姆·海姆斯沃斯饰),不再酗酒的黑密契(伍迪·哈里森饰)以及艾菲·纯科特(伊丽莎白·班克斯饰)。后者对时髦和自身魅力的无止境追求也遭到了军事化管理的13区人民的集体反感和抵制,双方冲突十分有趣。班克斯在本片中的戏份明显加重,其对角色的演绎也更加戏剧化。

编剧彼得·克莱格和丹尼·斯特朗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激化被统治者和统治者的矛盾。对于多年饱受压迫的帕纳姆国人民来说,“饥饿游戏”已经升华为一种革命精神。《饥饿游戏3》中聚集了很多富有吸引力的人物,他们都将凯特尼斯视为革命的象征。电影着重描写了反叛者为改造凯特尼斯,使其成为革命精神领袖所作出的努力。这也是全片最有趣的段落。客观地说,革命者试图将凯特尼斯改造成圣女贞德的的过程还是挺吸引人的。然而可惜的是,电影《饥饿游戏3》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工厂式流水线产品,我们从影片中没有看到丝毫反抗的精神,这对于原著的革命主题来说不啻讽刺。

此外,作为一部片长140分钟的电影,《饥饿游戏3》几乎全片都在为主人公的行动以及最终战役做铺垫。从剧情发展的角度来说,上述情节其实只需电影三分之一的容量即可搞定,但照目前情况来看,观众却还得耐心等到2015年11月《饥饿游戏3》下部的上映才能看到最终的结果。这样的处理方式实在有玩弄观众之嫌,但考虑到《哈利·波特》系列与《暮光之城》系列的最终篇都采用这种方式并赚取了双倍利润,狮门影业如今故技重施也就不难理解了,毕竟前两部《饥饿游戏》电影在全球累计收入超过15亿美元。

工厂式 篇3

1 工厂化育秧技术

1.1 浸种催芽技术

主要采用胜利农场机械厂或哈尔滨农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大型浸种催芽设备, 在大棚内进行统一集中浸种催芽。设备是1栋大棚 (长60 m、宽10 m、高3.6 m) 装备1个锅炉 (或一套有氧浸种催芽智能分控制器设备) , 配套2个混水箱, 20个浸种催芽箱, 每箱均匀配10~16处水温监控点, 采取电子智能分控控制。每套次可浸种90 t, 根据农户需要, 可分批进行浸种催芽。

(1) 药剂配制。浸种前首先进行浸种药液配制, 每100 kg种子应用25%施保克25 mL+0.1%天然芸苔素乳油30 mL, 按种水比例1∶1.2加水, 每个浸种箱可浸种4.5t, 每个浸种箱加25%施保克1 125 mL, 0.1%天然芸苔素1 350 mL。

(2) 浸种。浸种箱内温度不得高于12℃, 当上层水温超12.5℃时, 及时注入10℃水调温, 白天用遮阳网苫盖, 每箱另均匀加放温度计4~5个, 时间8~10天, 保持浸种积温在85~100℃。

(3) 破胸催芽。当种子催芽时, 首次加入35~38℃温水进行破胸催芽。使种子堆内始终保持28~31℃, 并随时观察出芽, 芽长不超过2 mm, 根芽呈双山型, 24~36 h内种芽便可出齐。催芽时间不易过长, 否则种子颜色变黑, 影响芽势。

在浸种催芽整个生产过程中, 需要农户承担的直接费用有:锅炉工的人员工资, 煤、电等费用, 平均每斤种子在0.12元, 每亩地 (1亩=1/15 hm2) 成本在1.2元左右 (浸种机械设备属2009年农场投资, 无偿给农户使用) 。

1.2 大棚内摆盘育秧技术

采用硬塑毯式育秧盘进行育秧。这种盘使用面积的大小与普通纸盘相同, 整体规格300 cm×600 cm, 内盘280 cm×580 cm, 盘均类似钵育盘, 但穴深不是整盘, 仅底部是正方形穴的筛网状, 作用是将秧苗盘根分成正方形小取秧块, 底部横向18个正方形穴, 按照插秧机横向取秧18次设计, 纵向每行36穴, 共有648穴。每栋标准棚6 m×60 m规格, 可摆盘1 800盘左右。

前期准备工作有以下3点要求。

(1) 苗床土准备充足。

(2) 底土与各种壮秧剂搅拌均匀。

(3) 苗床平整度达到农业技术要求标准。

秧盘摆放与普通纸盘摆放标准相同。摆完后统一用播种机器播土。保证土厚均匀一致, 干土厚度在2.5 cm, 基本上使每穴填满。统一用微喷把底土浇透, 这样底土便下沉0.5 cm左右, 留出种子和覆土的空间。播种时, 应用佳木斯产MP-1型电动播种器, 进行统一播种。播前播种器须改装成两侧带有可调位置的窄条毛刷。这样可以把播到盘沿边两侧种子或土轻轻刷下来。经过调整后的播种器, 播量达到每穴4~6粒为标准, 覆土厚度为0.5~0.8 cm。

1.3 整地机械

大棚内机械整地以微耕机为主, 浇水配套微喷设备, 水加温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增温。采用电动卷帘器进行通风。

1.4 育秧期间的直接成本分析

摆盘、覆土每栋大棚的人工费为340元, 播种120元 (包括播种器的折旧费) , 微喷灌70元, 合计每栋大棚为530元, 平均成本在132元/hm2。

2 大田插秧技术

采用日本产洋马VP6型高速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

(1) 整地。整地以33.1~58.8 kW水田轮式拖拉机配套水田搅浆平地机, 要求深浅一致, 只重不漏, 1~2遍作业完成。桔秆残茬要压入泥浆表面5 cm以下为标准, 田块达到大、平、碎、净、齐状态。沉浆10天左右。

撒肥采用意大利撒肥机进行旱撒, 也可水撒。站好堑, 不重不漏, 撒肥均匀, 且效率高, 节约成本, 减轻劳动强度。

(2) 取秧。取秧盘时, 双手应把盘一端轻轻拽起, 然后用一只手放在秧盘底部, 边卷边从底部把秧盘从每穴内启出, 然后平放在装秧架中, 运到地中, 加入插秧机秧箱。

(3) 插秧机调整。用配套洋马高速VP6型插秧机进行插秧, 必须使插秧机的横向取秧量调到最大, 即手柄调到18挡, 使横向取秧量为18回。纵向取秧量应调到最小。否则插秧时会产生空穴或多穴现象。

(4) 插秧质量。机械插秧技术要求早、密、浅、正、直和扶, 插后同步补苗。插秧方向要与秋收机械割晒方向相垂直, 为秋季机械割晒奠定基础。早:适时抢早, 气温稳定在12.5℃开始插秧;密:保证田间基本苗数4~5株穴;浅:插秧深度2 cm以内;正:秧苗插得垂直;直:插行要直;扶:插后及时放水扶苗, 水深是苗高的2/3。

(4) 成本分析。每台插秧机日工作量在4 hm2左右。大棚启秧盘2人×150元/天=300元;挑苗3人×180元天=540元;插秧机填放苗2人×150元/天=300元;插秧机耗油150元/天。机械折旧7 500元/年。

按每台插秧机担负26.7 hm2, 7天完成。合计成本为16 530元, 单位成本为619.5元/hm2。增产10%。

3 毯式育秧盘工厂化育秧优点

(1) 秧苗素质好, 根系发达, 吸水、吸肥能力强, 生长健壮, 使水稻从营养生长阶段平稳过渡到生殖生长阶段。

(2) 节约种子, 相对传统播种机播种可节约种子15kg/hm2以上。

(3) 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因为带有营养块, 插到秧田内基本不用缓苗, 分蘖能力强, 能提高前期的光能利用率, 抗逆能力强, 能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4 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技术

工厂式 篇4

关键词:钢管桩,基础施工,单桩容许承载力

在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的前期准备工作中, 砼工厂基础施工方案经过比选, 采用了打入式钢管桩作为底座基础, 此方法与过去采用的开挖基坑换填相比, 具有施工速度快、操作简便、原材可回收利用率高等优点, 现将其工艺过程作一介绍。

1 混凝土工厂基本概况

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黄冈岸拌合站搅拌楼设计采用1套HZS90型搅拌机和1套HZS120型搅拌机, 配置5个水泥罐, 2个粉煤灰罐, 2个矿粉罐, 每个灰罐可存料100吨, 灰罐底座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预埋70×70×2cm的钢板预埋件, 预埋钢板利用Φ12钢筋锚固到底座混凝土内, 确保灰罐在使用过程中安全稳固。拌合站基础平面尺寸如图1所示。

2 混凝土工厂基础施工方案

HZS90搅拌站每个灰罐基础采用4根φ600×8mm的钢管桩, 每根钢管桩的长度经过计算取12m (附计算书) ;HZS120搅拌站每个灰罐基础也采用4根φ600×8mm的钢管桩, 由于受力上与HZS90搅拌站相比, 强度要求更高, 故每根钢管桩的长度经过计算取14m。钢管桩采用自行式柴油打桩机打入法施工 (桩锤选用HD6.0型) , 吊车喂桩。施工前, 先根据施工图进行测量放线:用全站仪放出打桩范围和桩位, 并在桩位处打入Φ12mm钢筋和白灰圈标识。同时焊接好桩尖。

⑴接桩:钢管桩运往现场后直接送到钢结构加工厂进行接桩。接桩前检查桩的端头是否完整, 若有内卷、外卷、破口等弯曲变形的现象, 要做修补打磨或切除处理并清除接头处的浮锈、泥污、油脂等, 使端头露出金属光泽。将对接的两根管桩置于水平地面上, 用水准仪抄平管桩的搁置点, 不平处用10×10cm的方木和木楔进行抄垫, 使管桩两端头点、对接点位于同一轴线上, 调整两根对接管桩的轴线, 使其错位量小于2mm, 对接纠偏时, 不得采用大锤横向调节敲打。用经纬仪检查对接点弯曲矢高不得大于桩长的1%, 且不大于20mm。管桩接触口贴实后进行施焊, 焊接采用多人分2~3层进行, 首先沿接口圆周对称点焊6点, 待对接的两根管桩固定后, 再分层施焊, 焊接层数不得少于两层, 且每层焊缝饱满。焊条规格采用J506焊条。施焊完成后再次检查两根管桩的对接情况, 桩接头应自然冷却后再依次进行下一节桩的对接施工, 自然冷却时间不得少于8分钟, 严禁采用水冷却或焊好即打。

⑵沉桩施工:移动桩锤就位, 采用50t履带吊将桩锤吊起夹住管桩进行插打。施工时从基础一端向另一端按桩号顺序施工。管桩的提升就位:管桩从钢结构加工厂运至打桩基础范围内, 先将一根长6m直径φ300的管桩靠放在已挖好的皮带机尾座基础 (基础有一定深度, 四周砌砖墙) 内, 然后履带吊起吊桩锤夹住直径φ300的管桩插打至皮带机尾座基础的基坑内, 插打深度为3m, 露出3m, 目测管桩的垂直度符合规范要求, 松开桩锤夹具, 将桩锤吊起平放于地面摆好的两根枕木上;用两根钢丝绳分别栓于履带吊的大钩和小钩上, 将要插打至基础内的直径φ600的管桩水平提升到一定高度 (桩长的一半加0.3~0.4m) 后, 提升大钩的钢丝绳, 使桩身旋转到垂直地面状态, 桩尖离地面0.3~0.5m, 松小钩取下小钩上的钢丝绳, 履带吊走行一定距离, 将直径φ600的管桩套放于直径φ300的管桩上, 管桩套放稳定后松大钩取下钢丝绳, 将桩锤吊起, 夹具夹住直径φ600的管桩送至桩位处, 垂直对准桩位中心的样桩, 用手扶正使管桩缓缓插入土中, 并用经纬仪在正面和侧面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校正管桩的垂直度符合要求后, 将桩锤压在管桩上。开始沉桩时, 先利用桩自身重量和桩锤重量静压桩身, 静压完毕, 再次调整桩轴线, 确认无误后, 采用不供油方式轻击数锤, 观察桩身、桩锤的垂直情况, 待其一致后即可随着桩入土深度的增加, 桩周阻力的增大, 逐步加大油门, 采用正常落距锤击沉桩。桩插打至设计桩顶标高时, 停止沉桩, 沉桩完毕后应立即检查锤击情况, 整理锤击参数, 确认停打贯入标准 (贯入标准为:桩锤下落距离≦2cm/分钟) , 桩长、桩身质量及位置无问题后, 再移机进行下一根桩的施工。

⑶桩帽及基础施工:钢管桩插打完成后, 桩顶标高较设计标高一般高出20~30cm, 此高度范围内管桩受桩锤夹具影响变形较大;用水准仪测定桩顶标高 (桩帽以下) , 石笔作好记号, 将薄铁皮沿桩周一圈包好至设计桩顶标高处, 石笔划好一圈的圆周线, 用氧气乙炔将线上多余的管桩 (包含变形部分) 全部割除, 然后焊接桩帽。桩帽焊接时, 先在桩顶管桩内垂直相交的直径方向上紧贴管桩内壁焊接4块20×15×2cm的三角铁板, 再将70×70×2cm的正方形铁板对准桩中心放置盖于桩顶之上, 用水准仪复测桩帽顶标高无误后, 焊接盖板和桩顶的连接圆周一圈, 焊接应多次分层进行, 焊好后仔细检查焊缝高度和宽度, 焊缝宽度不小于6mm, 焊缝高度不小于8mm;紧贴管桩外壁和盖板下沿焊接4块20×15×2cm的三角铁板, 铁板位于垂直相交的两个直径方向上, 焊缝要求与上面相同。具体示意图如图2:

对于灰罐基础采用的是4根直径φ600的管桩, 管桩与管桩之间用4根直径Φ16的HRB335钢筋作联结系, 上下平行放置, 钢筋与管桩连接处钢筋弯折成20cm长的L形角紧贴管桩焊牢, 4根Φ16的钢筋上用Φ12的钢筋作箍筋进行绑扎, 箍筋与箍筋的间距为30cm, 这样将4根管桩连成口字形整体基础, 在4根管桩的内口用优质竹胶板立模一道, 外口也用优质竹胶板立模一道, 形成一个整体的回字形基础, 将回字形基础加固好后在里面浇注C25的商品混凝土, 混凝土标高与桩帽顶标高齐平。灰罐基础浇注示意图如3所示, 其中阴影部分为混凝土浇注区域:

钢管桩长度选取计算:

根据《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 (TB10002.5—2005) , 挖孔灌注摩擦桩桩的容许承载力按下式计算:

式中:

[P]———桩的容许承载力 (kN)

U———桩身截面周长 (m)

li———各土层厚度 (m)

A———桩底支承面积 (m2)

m0———桩底支承力折减系数

[σ]———桩底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

由于黄冈岸混凝土工厂灰罐基础采用开口钢管桩基础, 所以不考虑桩基底部承载力m0A-σ-部分。

桩基周长:U=3.14×0.6=1.884m

各土层的极限摩阻力fi根据地质报告进行取值:粉质粘土取fi=35kPa, 填筑土取fi=30kPa。

黄冈侧混凝土工厂钢管桩插打区域的地质情况为:表层1.5m深度为填筑土, 往下14m深度范围内为粉质粘土;根据混凝土工厂灰罐受力要求:每个灰罐受100t力, 再考虑风荷载和其它外加荷载为20t力, 故HZS90站一个灰罐基础分到每根管桩上的力为30t, 即300kN;HZS120站强度要求更高, 一个灰罐基础分到每根管桩上的力为40t, 即400kN。

HZS90站单根钢管桩长度取12m, 计算单根钢管桩容许承载力:

HZS120站单桩容许承载力计算与上面方法相同, 不再重复。

3 关键技术问题

⑴管桩运到施工现场后马上进行外观复查, 检查在运输过程中桩身是否磕伤、开裂或断裂。要求制作方提供质量合格证, 现场根据具体规定进行验收, 断裂的桩严禁使用。

⑵管桩在堆放时要求场地平整坚实, 排水良好, 使桩堆放后不会因为场地沉陷而损伤桩身。桩按规格、长度、使用的顺序分层叠放, 堆放层数不超过四层。桩下设两道垫木, 同层的两道垫木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⑶根据工期要求, 管桩插打后在地底下埋置时间较长, 会因地质情况的原因而锈蚀, 故要对管桩作必要的防锈处理。

⑷管桩在使用过程中端头一定不能出现卷曲现象, 如出现此问题应立即处理。

⑸管桩在插打过程中严格控制每根管桩的位置、垂直度, 如发现偏差应及时纠正, 插打快结束时严格控制最后的贯入度。

⑹管桩插打完成后务必做好沉降观测记录。

⑺管桩插打完成后, 对桩顶变形的部分必须割除。

⑻管桩上各部分之间的焊接完成后, 务必仔细检查焊缝, 使每一道焊缝的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⑼基础在浇注混凝土之前, 基础范围内的地基表面必须进行凿毛处理, 且凿出的碎渣应清理干净后才可立模。

⑽基础混凝土在浇注过程中, 试验室应对其各项指标进行试验, 试验合格后混凝土方可使用。

结束语:在混凝土工厂基础施工钢管桩的长度选取中, 笔者有意将钢管桩的长度留有富余, 原因是考虑到:管桩本身要外露一定长度, 插打完成后桩顶会有一定量的变形, 混凝土工厂使用时间较长进一步提高其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张俊义.桥梁施工常用数据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工厂式】推荐阅读:

项目工厂05-09

合作工厂05-12

工厂05-24

参观工厂05-29

电力工厂06-01

工厂软件06-12

井工厂06-25

工厂结构06-28

工厂维修08-02

工厂方法08-03

上一篇:初中化学翻转课堂新探下一篇:慢性病现况